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智能化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智能化建设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技能竞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中国最高级别的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校企合作双方合作共赢得以体现的最佳平台。建设好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对于推动高职教学改革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 职业技能大赛的现状分析
1.1 职业院校积极参加技能大赛
职业院校都非常重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为了取得好成绩,有的职业院校专项拨款购买竞赛设备、建立专项实训室,成立专门“竞赛领导小组”,选拔大赛指导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大赛培训提高,指导教师通过院级竞赛挑选参赛“黑马”,一旦确立参赛赛项和参赛选手之后,便全心投入到竞赛训练中去,直至竞赛结束。职业院校为了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检测教学成果,一切为大赛开“绿灯”,为大赛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精力。
1.2 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技能大赛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招聘现场表示:职业技能大赛将与更多企业合作,并将根据企业需求设置赛项和考核流程及标准,推动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行业企业为了招聘到自己需要的人才和增强企业影响力,一方面为职业技能大赛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积极参与组织职业技能大赛的指导,深度参与比赛的设计、命题和裁判工作。
2 职业技能大赛的建设要实现制度化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职业院校向企业展示办学成果,输送高技能学生的最佳平台。这种竞赛效应导致部分职业院校出现了片面追求“大赛竞技”的现象,要避免出现这种现象,职业院校必须高度重视职业技能竞赛制度化建设。职业技能制度化建设不能只停留在制定相关竞赛制度条例上,而应重点落实在职业技能竞赛序列的建设上,建立“学校、地区、省(自治区)、国家”四级的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序列。
2.1 要逐步建立具有地域特色、分级举办制度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应结合地域经济发展规划进行统一计划,逐步形成代表地域经济发展特点的逐级举办的格局。各职业院校依据各专业特点成立专业技术协会,制定院级职业技能竞赛章程和制度,由专业技术协会按照学院统一计划组织实施全院技能竞赛,选拔出优秀技能竞赛团队参加省级技能大赛,最后由省级技能大赛组委会选拔优秀选手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由此,逐步形成了分级制度:校级技能竞赛由学校组织,各级教育部门分别负责组织相应级别的技能大赛,并负责统一组织参加上一级别的技能大赛。
2.2 要逐步建立覆盖面广、定期举办制度
开展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的目的是提升全体职业院校师生的技能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检验教学成果。然而,目前的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基本上是只有少数教师指导和少数学生参加,通过职业技能竞赛组织短期集中训练,为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结果是少数专业教师和一小部分学生的专业技能操作能力提高了,但是却无法覆盖到大多数的专业教师队伍和学生中去,这违背了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初衷。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必须转变现在的局面,努力做到专业师生全员参与。院级技能竞赛应面向全校所有专业设立竞赛项目;省级、地市级、县级技能竞赛应面向地区内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设立竞赛项目。技能竞赛应列为一项重点性和常态性的工作,坚持定期举办。
2.3 要逐步建立校企合作、行业深度参与制度
要充分发挥本地区行业企业在技能竞赛中的作用,各地主管部门应积极联合优势行业企业共同举办技能竞赛。用企业标准引领竞赛标准,实现职业教育教学与职业岗位需求的对接;积极引进企业最先进设备,支持服务技能大赛;聘请企业生产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技能大赛评判;鼓励企业现场招聘,选拔招聘优秀获奖选手。积极与职业技能鉴定部门结合,争取在学生获得竞赛荣誉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竞赛成果和职业资格相挂靠的局面。
2.4 要逐步建立科学规范、客观公正的评判制度
各级职业技能竞赛组织机构应以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技能训练教学标准为基本依据,结合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和地域特色,制订科学的技能竞赛方案和评判标准。应从企业用人需求和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评委可由地区职教专家、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的专家等组成。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技能竞赛的评判质量。
总之,在当前中国高职教育大发展的进程中,只有在国家层面制定有法可依的法律保障,建立统筹规划、完善的高职院校技能大赛长效制度,才能让校企合作这一模式发挥真正作用,使校企合作中的学校、企业、学生三个主体要素得到均衡发展,最终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校园智能化建设范文2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校园既是文化建设的传播地,又是文化创造的诞生地,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场所。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高校育人的需要,也是时展的需要、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含义
大学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师生所认同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积淀过程,是学校全体成员同心协力、长期坚持、不懈努力才能完成的。校园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这个组织全部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反映着学校的校园风貌、办学特色,表现于物质精神、内容形式、课内课外、组织制度、师生关系等各个方面;狭义的校园文化则只是指学校的精神文化,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风为灵魂的第二课堂、课外文化艺术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教育。
(一)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主要是校容校貌,如校园的建筑风格和布局,室内外的绿化、美化、净化等;还包括行政装备、教学实验设施,如办公设备、教学实验仪器配备;另外,传播特定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也包含在内,如经过精心布置的教育教学场所,张贴在适当场合的具有鼓舞性的标语、口号、名人名言、各种人物肖像、有纪念意义的碑铭、人物雕塑、校史陈列室等。校园物质文化属校园文化的器物层,是校园文化的物质体现。
(二)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主要是校园管理制度、宿舍管理制度、勤工俭学制度、奖励制度、社团活动制度等以及校园内独特的风俗、礼仪等等。这种制度文化形态使得校园环境能够对学生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全面教育,保证学校的教学、生产、科研、生活等各项工作与学习秩序,从而对学生起到控制和调适的功效。
(三)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如学校的传统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气氛以及代表学校主流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理想信念等观念形态的东西。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综上可以看出,校园文化指学校的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且共同遵循的一种价值、目标、信念和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一种环境和氛围。它既是一种管理文化,更是一种教育文化,还是一种组织文化。校园文化的形成是从外化到内化的过程,需要全体师生员工和外界的认可。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历史积淀的过程,是一个主动营造的过程。
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导向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必然对古往今来的价值观念、知识体系、道德标准、行为模式、文化传统进行继承和发扬,从而实现对学生个体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校园文化就如引路的旗帜,引导着大学生成才的道路和方向。
(二)规范功能
校园文化中的精神、道德、制度、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可以内化为个人自律意识和自律行为,直接起到规范和约束学生思想行为的作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外加的行为规范,带有很大的强制性,它维护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也促进学生养成文明的举止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的独特节日、典礼、仪式和特殊的习俗,则是学校群体价值观和群体行为规范的另一重要体现,影响是间接的。往往通过暗示、模仿、从众、集群和舆论等群体心理的作用和影响来约束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例如,进入图书馆、阅览室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场所,阅读气氛的要求就迫使学生遵循这里的规则。
(三)陶冶功能
墨子说过:“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处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之中,会给人以无形的力量,激励和感化大学生开拓进取、积极上进。例如,清华大学经常邀请在各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校友回学校作关于励志成才报效祖国的报告,这在精神上便对在校学生产生了强烈共鸣,促使他们奋发图强。这就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哲理的启迪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甚至转变原有的思想并提升正确的思想。
(四)凝聚功能
优秀的校园文化富有吸引力,能够产生强烈的向心力、内聚力和群体意识。如目标、价值、理想、信念、共识、同感等,为解决矛盾冲突提供了正确准则与良好氛围,唤起和激发师生对校园文化的情感归向。许多报考北大、清华、复旦、武大、交大、南开等名牌大学的学生及其家长,就是被这些学校的良好的社会形象和优良的校风学风所吸引,一旦入校后,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又像一种粘合剂,将万余师生凝聚为一个朝气蓬勃的整体。
(五)调适功能
校园文化的调适功能不仅表现在物质文化环境上,也表现在精神文化环境上。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校园文化环境的教育作用形象地比喻为“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并指出:“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造型优美的建筑物,协调的装饰,与绿树、鲜花、丛林、景观相映成趣,折射出学校的历史和传统,反映校园的独特风貌,不仅能给师生员工带来舒适愉悦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又能使师生调节情趣,消除内心抑郁。同样,良好的校风、学风、人际关系、心理氛围、文娱活动也能对师生的不良情绪起调适作用,使人心旷神怡,身心放松。
三、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应注意的问题
(一)以“和谐”为基本理念
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高校应把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大学生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重要使命,构建适应和谐社会需要的校园文化。和谐视野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和尊严。
(二)依法治校是必由之路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场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理应成为整个社会的典范。建设和谐有序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依法治校是必由之路。依法治校就是民主在高校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校得到贯彻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依法治校就是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依法得到妥善协调,学校内部矛盾依法得到正确处理。
(三)突出民族性
大学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而先进文化又总是代表着民族的根本利益,体现出民族精神的本质风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主要是靠崇高的民族精神。概括地说,我们的民族精神就是勤劳勇敢、和平友好、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团结一致、前仆后继和敢于胜利的精神。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必须突出民族性,用民族精神强化育人意识,完成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丁越.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D].吉林大学,2011.
校园智能化建设范文3
【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必须,强化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发挥,是新时代职业院校内涵发展的必须。只有把图书馆的职能、作用认识到位了,才能推动其建设和引领其发展,才能在培养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指在一个学校内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以校内师生为主体创造并形成共识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构成的价值观体系,是一个学校精神与氛围的集中体现。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是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提供最适宜的土壤。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化人,文化是人化与化人,外化与内化的互动统一。
一、校园文化在职校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这个特殊场所具有的特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的统一,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共同凝练而成的价值追求。它体现在院校教学、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应当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并努力使其育人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性课程为主的校园文化,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具有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和愉悦性等特点。校园文化正是以它形象直观的表达形式,把思想教育寓于各种具体可感的情景之中。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正是通过学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以及优美的物质环境所施加给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感染、熏陶而实现的。1.陶冶情操、培养学生职业情感。教育从本质上是育人,是帮助人的健康成长,是一种文化传递。而文化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它不在于死板、现成的知识,而更多地在于使人通过对文化价值的摄取,获得人生意蕴的全面体验,进而启迪智慧、陶冶情操,从而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社会的信心度。2.角色引导,强化对社会认识。校园文化的化人#作用,在职业院校中,更以其特殊的为社会输送高级技术工人的作用,而让学生增加对与此有关的一切文化引领、职业引领、就业引领的归属感,使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个体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诸方面与既定文化发生认同,从而使教育个体实现生活目标社会化、政治社会化,价值取向社会化,首先规范社会化,角色社会化,知识和技能社会化、人格社会化等多方面的社会啊目标。校园文化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准就业环境。
二、图书馆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1.图书馆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中心之一。人文与开放是校园文化的两大特征。教育的真谛是人文关怀、心灵沟通、生命互动、精神感召。所谓人文指的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开放是和谐校园之源泉。现代社会关注社会生活的变革,反映现代科技的发展,打破单一的课程观、禁锢的教材观、机械的学习观,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有机结合与多维互动。图书馆作为一个拥有知识和多种辅助教学与学习手段的师生读书和生活的小社会,天然的具有人文价值和开放特色。在这里,教师的备课和教学,学生的课外学习和知识的巩固,科研课题的开展及学术交流,都可以尽可能的予以实现。因而图书馆理所当然地成为职校中最重要的文化活动中心之一。在图书馆里,你可以与古圣先贤进行对话、交流,可以对现代高科技进行学习、运用;在图书馆里,你可以与志同道合者实现心灵的交汇、碰撞。2.图书馆是学校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实现办学质量的主要场所。如果说教与学是师生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形式,那么图书馆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内涵丰富、知识多样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再次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主要载体。我们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不可能完全地表达和囊括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所有相关知识技能,特别是在我们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由于课堂教学的不足,促使我们的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于第二课堂的全面开展,尤其是需要图书馆加以补充。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报刊、硬软件信息设施,特别是信息网络形成资源共享,对于学生、教师起到了良师益友的作用。3.图书馆是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重要基地。职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应用人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员发展,永远是学校的任务和使命。学生的成长既离不开课堂这一知识的传授过程,同时,也需要课外丰富的阅读活动和其他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加以补充、扩充。而图书馆丰富的精神食粮无疑对学生更多的是一种思想影响和价值启迪,在与大师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们会学会做人的道理、学到精深的知识,这种影响是长久的、是细致入微的。
校园智能化建设范文4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渐成熟,使用智能网络系统对宿舍社区进行管理,相比传统手工管理能够极大地提高宿舍社区管理的效率。例如,检索迅速、存储量大、查找方便、成本低廉等。采用网络化的信息手段对宿舍社区进行管理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校园一卡通的出现,就是典型的例子。它既是学生证,又是借书证,并且还能实现校内一卡通消费(食堂就餐、上网计费、超市消费、洗浴收费)以及门禁验证、成绩查询和网上评教等功能。真正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
高校学生宿舍社区为了实现高效的精准化管理,有哪些方面能够运用智能化管理系统?又能解决哪些实际应用问题呢?这是作为高校学生宿舍社区管理人员经常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宿舍社区智能化管理的优势
(一)宿舍门禁通道智能化管理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高校学子的社交圈也逐步在扩大,和社会接触愈加紧密,宿舍社区的外来访问人员也越来越多。为了保护宿舍学生的财产和人身安全,高校都严禁陌生人员入内。每栋宿舍楼大约1000~1500名学生,仅靠门岗管理员的人工辨别是不可能做到的。宿舍门禁通道的智能化管理就能准确地完成这一任务。把宿舍门禁通道与校园卡(一卡通)对接使用,一旦有不法分子或非本楼学生进入宿舍楼大门,智能管理系统马上就会鸣叫报警,提醒门岗管理员及时介入管理,将隐患排查在宿舍楼门之外。
(二)宿舍供电智能化管理
当代大学生的电子产品越来越多,所以其用电需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夏天和冬天,用电需求达到顶峰,给高校的用电安全管理带来极大的压力。原本一学年的额定配送电量,有的宿舍一个多月就使用完毕,不得不靠多次购买超额度电量来维持生活运转。大学生的用电安全意识薄弱,是最大的用电安全隐患。使用大功率电器(热得快、电暖气、电饭锅等)和私自更改电线线路都极易引发火灾和触电事故。像这些用电事故,可以说在高校是屡禁不止,给管理者带来极大压力和困扰。宿舍智能供电系统的使用,可以分时间段对宿舍的电流量进行控制(白天电流大些,晚上熄灯后还要保持部分电器充电的小量电流)。在学生用电时,一旦超出额定电流,会马上进行跳闸断电,实现了杜绝大功率电器的使用。另外还可以把智能控电系统与校园卡对接,更加方便大学生进行电费的充值。
(三)宿舍供水智能化管理
高校目前对学生宿舍社区生活用水的使用都是免费的,并且没有量的限制。自从高校小锅炉关停后,学生宿舍的饮用热水和洗澡水一时成为题难。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深入,诸多公司免费给每层宿舍里安装了电热水器和太阳能洗浴系统,计次刷卡收费。将这两项收费和校园卡进行结合,进行智能化管理,会给学生带来众多便利。
(四)宿舍消防智能化管理
高校学生宿舍社区属于人员密集区,也是火灾的高发区。违章使用大功率电器是造成学生宿舍火灾频发的主要原因。大学生男生吸烟者较多,烟头处理不好,也易引发火灾。一旦发生火灾,就会对大学生的财产和人身安全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针对上述情况,高校都十分重视学生宿舍社区消防设施的配置。灭火器、消防栓、消防桶等都是每层宿舍必备的消防器械。但大学生防火意识薄弱,救火经验少,发生火灾时很容易造成二次伤害。安装了消防智能控制系统,烟雾报警器就能将火警信息及时的传送给消防部门,并能自动开启喷洒功能,对房间进行灭火和降温,把损失尽量控制到最小。
(五)宿舍安保智能化管理
针对高校宿舍屡次出现盗窃现象,高校为了起到震慑和调查取证作用,开始在宿舍楼内安装了数量不等的摄像头进行监控。门禁通道只是第一道防线,有的高校为了防止“内贼”作案,还在宿舍的走廊安装了监控摄像头,虽然曾一度引起大学生(特别是女生)的反感,但这也是为了学生的安全考虑不得已才采用的方法。在宿舍楼外二层要安装红外线对照系统,防止攀爬入室的不法分子。楼外、楼内及楼门三道防御系统可以有效地对犯罪分子起到震慑作用。
二、高校宿舍社区智能化管理的缺陷
高校宿舍社区智能化管理的优点是显著的,“不但可以将管理人员从繁重、重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总体分析上来,而且可以高效、准确地处理宿舍管理的各种信息,及时反映宿舍信息的动态状况。”但其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宿舍社区智能化建设投资大、升级快
宿舍社区智能化建设投资软、硬件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并且软件升级更新很快。高校的宿舍社区智能化建设不可能随着产品的升级,[1]随时更新产品,所以往往感觉刚建好没多久,产品怎么落后了?
(二)宿舍社区智能化建设软件兼容性差
如果是一个厂家产品的还好,有其他厂家的软件兼容性就很差,很难实现网络化管理。而一般的高校大多采取逐步建设完善,所以给系统的兼容往往带来很大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始投资宿舍社区智能化建设时,一定要选择有技术实力的大厂家,其升级换代的产品往往兼容性比较高。
(三)宿舍社区智能化建设对宿舍管理者要求高
现在宿舍管理员的实际情况是文化水平不高。好多智能化软件操作界面不很友好,给宿舍管理者的使用带来困难。有些软、硬件的使用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才能使用。
三、结语
高校学生宿舍社区智能化管理是高校管理发展的大趋势,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可以高质量地提升高校管理者的管理水平。随着现代化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我们的宿舍社区智能化管理水平会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完善。但我们要切记“再先进的智能化管理,也只是一个管理手段,是为管理者服务的!”所以我们的管理者不要过分依赖智能化管理,认为“有了智能化管理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的思想是极其错误的。例如,宿舍社区的“地震逃生、火灾逃生、传染性疾控、意外事件发生”等的演练,我们一定都要定期认真地执行。智能化管理加上认真的人工管理才是高校宿舍社区最可靠的管理模式。
校园智能化建设范文5
关键词:高校;智能化信息建设;意义
一、引言
互联网引领经济发展的时代,各种领域不断凸显,在这种新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智能化”、“互联网+”、“云计算”等热词不断涌现,各个领域的相关要求和整体实力都在提升。新的领域出现转化速度极快,发展变化的整体情况和转化的速度也极快。特别是前几年的r间是“互联网+”,目前已经向着“人工智能”和“智能化”发展,目前的阶段,很多的学者和企业家将“智能化”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并时刻注意紧跟趋势,希望能够把握好趋势,找准路线。
高校历来是提供学习和生活场地的场所,是思想集中的地方,学生的交流、领域的扩展都是高校思想集中体现和集中的反映,作为高校思想汇聚的重要场所,紧跟当前时展要求是必然趋势。作为高校学习生活的重要地方,能够把握好新的领域和整体要求是必要逻辑。高校智能化信息建设既是紧跟时展的要求,从另一个层面讲也是适应整体形势的要求,利用高校智能化信息建设,体验高校智能化信息的成果,感受高校智能化信息的整体依据,能够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价值。
二、高校智能化信息建设的意义
(一)高校智能化信息建设是新时代下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内容
基础设施传统上认为是水电路等条件,但是随着高校整体快速发展,智能化建设中信息化快速发展,高校推进信息化建设成为必要内容。信息时代下,高校只有利用信息才能加强沟通,更好的进行交流和学习,利用信息化建设才能更好的做好服务,利用智能化信息建设才能够更好的把握方向。新的时代下,新的基础设施有新的要义,也有新的领域要求,高校集中改进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是新的领域和新的内容要求,也是做好改善高校基础条件的重要举措。现代的时代下,衡量学校管理好坏和管理程度,一定程度上看学校的基础设施,其实更多的看这种基础条件,如果这一方面基础条件未能做好,也在一定条件下未能有效改善,那么整体的形象和整体发展势必会受到一定影响,不利于整体进步。由此,改善高校基础设施水平,提升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是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智能化信息建设是高校服务和管理的题中之义
高校的管理目标大多是服务师生、服务学术,管理其实也在于服务,改善服务和管理,从而来提升整体的风貌和实力。高校智能化信息建设其实很大程度上是要求从服务的角度出发的,高校的群体是高素质的群体,传统的服务手段过于落后,不方便做好服务工作,也使得从事工作中的难度比较大,这样实际上不利于做好整体工作的,开展高校的服务工作主要在于便捷和高校的解决居民具体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高校发展提供相应依据。高校的管理其实更多的来说需要采用现代化的手段,利用智能化信息建设、利用智能化的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相关的要求和整体情况,从而为高校智能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基础和保障,从而推动高校智能化建设更好的达到成效和整体绩效。由此,智能化信息建设,利用智能化手段更好的做好管理和服务,从而为高校在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上提升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有利于整体的进步和水平的提升。
(三)高校智能化信息建设是紧跟时展脉搏的发展要求
当前,经济中的热点由“互联网+”转移到现行的人工智能和智能化的要求中来,智能化时代和智能化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整体时代最为热门的方向,利用智能化的工具,探讨智能化的背景和智能化的手段能够更好的把脉,能够更好的紧跟时代的要求。高校从来不是远离社会的单独群体,合理的利用智能化工具,更好的探讨智能化的发展要求,一方面对于高校而言,是智能化的领域和智能化的思潮所致,另一方面是高校跟时代的要求。时代的脉搏、经济的热点是轮换的,重要的是保持一份跟着时代的心态和跟着时代的步伐,每个群体都有相应的时代要求和相应的时代准备,一旦发展中未能够把握准确时代的具体要求和要义,未能够做好新的时代相关要求,那么高校智能化水平和整体实力会受到影响,也不利于整体研究进展。
三、结语
高校智能化信息建设,一方面代表了整体高校智能化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服务于当前热点需要。开展高校智能化信息建设,从高校智能化信息建设的相关领域出发,讨论高校智能化信息建设的内容,从而为高校智能化信息建设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参考,从而有利于这项工作更好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崔嘉琪,王聪.云架构下高校智慧教育环境个性化服务模式探索[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125-128.
校园智能化建设范文6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空间设计智能化
大学图书馆是师生自主学习的最佳场所,其重要作用自然不言而喻。以前的校园图书馆就只是一个单纯坐着看书的地方,空间布局单调,功能比较单一,不受师生的欢迎。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教育越来越多元化,师生对学习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大学图书馆作为学术性的图书馆,会由自习为主的单独学习模式向融入小组式的研讨交流模式转变,图书馆阅览空间需要承载起互动、交流的职能,而不局限于自习和阅读。并且随着大学图书馆的开放化进程,来馆人群复杂化,新的阅览空间必须在同一空间内满足更多的功能需求,成为一个复合型的空间。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渐渐走进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高校作为智力密集的场所更应紧随时代的发展,引入智能化科技设施,从而完善读者的使用体验。
一、大学图书馆的空间设计
随着学习的深入,广大师生们需要很多场景各异的学习空间。比如,个人的、小组的;比如,安静的、互动的;比如,开放的、封闭的……以适应日趋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要求。在这样的趋势下,校园图书馆的革新就显得至关重要。
新时代校园图书馆的设计,要融入现代元素,要考虑学生的具体需求,还要与生态环境相适应。具体来讲,有3点需要注意:
1.与时俱进拥抱新科技
新时代的校园图书馆,少不了多媒体教室的存在。多媒体教室所带来的便利,是普通教室所无法比拟的。多媒体教室为广大师生提供多种音视频学习资料,包括教学课件、专题讲座等等。这些学习资料,资源量大、涵盖领域广泛,不仅为广大师生提供获取学习资源的新途径,而且也丰富了广大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2.考虑年龄段贴合大学生心理需求
大学图书馆不同于中学、小学图书馆,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自身需求。高校图书馆在注重与社会接轨的同时,更要注重格调、文化沉淀的营造,以体现高校学府的态度与品质。打造有趣、有料、有温度的新型阅读空间,盘活现有空间活力,将能更好地提升图书馆的存在感和价值感,以满足师生对新型阅读空间的渴求。譬如大学生大多都是异地求学,整体设计风格可以比较温馨,给人带来家一般的感觉,令人觉得赏心悦目、舒心惬意。学生在这样的氛围里阅读、学习,容易产生沉浸感,效率更高。
3.融合多元元素模糊室内与室外界限
单调、沉闷、功能单一的传统阅读空间的重塑,可以焕发图书馆空间的生命力。图书馆致力于为师生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要使该空间更具活力和乐趣,能让读者乐此不疲。图书馆在舒适有趣之余,也要有核心的内涵、主题、内容和调性,致力于为读者创造更好的阅读体验,实现阅读向“悦读”的转变。未来的图书馆应当是一个多元、复合型的空间。除提供阅读功能外,还可提供分享、交流、欣赏、学习等多样的功能,物理空间可以进行多元组合搭配,更具扩展性和灵活性。譬如户外阅读区的设置,让大自然走进了建筑内部。沐浴自然光,坐在窗边品味书香,这样的时光悠闲而美好。
要融入现代元素,匠心设计,敢于创新,让校园图书馆焕发新的活力,更受新时代师生们的欢迎与喜爱。
二、大学图书馆的智能化方向
目前数字网络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图书馆建设中也得到了体现,这些新型科技有助于实现学校对图书馆的管理加强,并且能够更好的深度挖掘出大学图书馆的潜在功能,以此满足智能化建设的需求。促进高校图书馆功能的创新与升级,确保图书馆管理的高效率,满足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对文献资源和信息服务的需求。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如何基于大数据技术构建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重点研究内容。
1.大学图书馆智能化的科技背景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科技发达,信息流通,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生活也越来越方便,大数据就是这个高科技时代的产物。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麦肯锡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大数据也称巨量资料,所涉及到的资料体量需要在短时间内通过信息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挖掘其中的价值。
在构建智慧图书馆的过程中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全面感知、立体互联、共享协同,将传统的图书馆空间收纳于智能终端设备中,随时随地为师生提供所需要的信息。让智慧图书馆在发展中更加高效、灵活具有针对性,为师生利用碎片化時间学习提供便捷。
2.大学图书馆智能化的平台建设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首先要加强网络平台的建设,加快图书馆的信息基础建设才能更好拓展信息化应用。综合运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传感器等关键技术,将图书馆所承载的知识信息融入图书馆的系统平台中,使师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相应的信息和内容。具体来讲,要做好以下几个管理系统的构建:
(1)智慧图书馆应用管理系统,以数字资源和配套设备为基础,实现图书馆各项服务功能;
(2)图书管理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围绕图书信息、系统用户、读者数据三个管理维度,实现图书馆服务工作智能化;
(3)图书馆RFID自助借还系统,基于RFID技术对图书文件、书架、管理者和读者进行综合识别,简化借还流程,降低图书盘点工作;
(4)智慧图书馆馆情系统,通过大数据的分析能力与业务编排能力,对图书馆情况进行可视化运营管理;
(5)数字资源系统,把优质的阅读内容融于可互动体验的智能设备中,将知识变成趣味性的科普体验与真实场景下的实践操作;
(6)智慧图书馆电子阅览系统,运用科技化与现代化的人机交互形式,为读者打造沉浸式体验;
(7)图书馆视听休闲互动系统,通过声音、图片、视频、VR等集成模块,让读者通过声、画及视频等形式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