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传播的特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传播的特性范文1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与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微电影慢慢的发展,而且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变成了当今社会上文化与信息传播的新载体。微电影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既有着自身存在的发展困境,同时又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本文结合网络营销形式,通过对微电影的概念与产生原因进行探析,分析微电影的传播特征与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探讨适合微电影的发展道路与前景,以期为广大媒体与影视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
微电影;新媒体;传播;营销
1 微电影与营销性微电影的概念探析
微电影产生以后到今天,社会各界都没有给出微电影概念的标准概念,存在着许多观点与讨论。有人说比电影短、比广告片长的视频,就是微电影,根据这一方向来讲,微电影可以说是起源于以前一些网友们自行拍摄并上传到网上的视频。但是从影视制作的专业角度来看,微电影,就是指微型电影,又可以叫做微影,主要是利用诸多新媒体平台来进行播放,尤其是适合在室外或是临时休息等不适和观看电视电脑的时候所观看的、具有完整的制作系统以及策划短时放映,短时制作周期,以及小规模投资的视频透过了这一对微电影含义的探析并结合网络营销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可以把营销性微电影的含义定义成通过微视频这一影像表达方式,来吸引广大的视频受众,促进广大广告主们与受众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稳定的情感纽带,以此来提升品牌美誉度的一种新型营销传播策略。
营销性微电影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三。其一,从微电影的起源上来讲,广告主们主要是因为目前市场规模不断的在增长,正在急切的需要继续扩大广告的平台,以及其他各大视频的网站。其二,广大受众们对于视频的认识方法有所变化,不同于以往的电影院与电视,而是逐渐向互联网与手机等方面靠拢,一点点倾向于观看短视频。其三,时代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已经发生了变化,多种文化因素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威胁。与传统电视广告还有别的多样形式的广告相对比来说,微电影广告有着不可替代的多种优点。因此,微电影得以不断地发展,营销性微电影也得以产生。
2 新媒体视域下微电影的传播特征
在新媒体时代,许多传播模式在不部分时间不能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活动,但是营销性微电影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以一些视频网站以及其他网络网站为平台,在这两种传播媒介当中,尤其是社交网络的性质,决定营销性微电影不同于其他视频的传播特征,并且凭借着微电影与新媒体的有力对接,营销性微电影势必会迎来更猛烈的发展趋势。
2.1 传播主体较为广泛
我们可以把营销性微电影分成以下两类。其一,就是大牌导演与大牌明星梦,所谓大投资大制作的广告类型微电影;其二,就是主要由草根明星原创的非商业性的微电影,例如《红领巾》。广告商、职业传播机构可以传播微电影,广大网民们可以进行评论、转发,他们也是营销性微电影的传播人群。作为一种新的传播策略,营销性微电影可以让几乎是所有的网民都有了成为电影受众的可能性,在以前,电影创作对于广大普通百姓来说是不敢想象的,但是现在电影创作从此不是电影工作者们的专利,我们每以个人都可以参与到电影制作的大队伍中,将自己眼中所观察到的美丽世界通过微电影的形式进行展现。
2.2 传播方式较为开放
营销性微电影的主要传播策略可以说是非常的广。将营销性微电影与传统电影形式进行比较,其主要原因是,在封闭的情景里完成拍摄,但是它又开辟了许多其他路径,能够在网络、贴吧、广告、音乐、甚至是一些大型的游戏平台探索出来了新的思路。营销性微电影主要以新媒体作为传播媒介,它具有延展、融合和即时的新特征。现在来看,营销性微电影成为了一种新的营销策略,目前正迅速的随着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普及快速的发展着。
2.3 传播渠道较为多样
微电影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它的传播渠道非常的多样化。能够顺应受众们“碎片化”的时间,所以可以说微文化的出现使得文化信息有了更多的传播方式。尤其是在我国,土豆、优酷等视频网站是视频的上传与播放最多的平台,在良好网络技术支持下,这些网络能够使得互联网用户互联网上进行浏览视频资料、分享其他的视频。如此一来,这些视频网站成为了微电影广告的网络主要存在场所。广大用户们通过网络,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评论,包括顶、踩等,还可以进行播放、收藏以及转发等,广大的观众们也可以通过这些方式进行网上互动。
3 新媒体视域下微电影的困境与前景
在营销性微电影不断发展的同时,我们同时可以看到,在所有的这些作品当中,只有非常少的一些视频能够得到广泛的传播,取得很好的营销成绩,但是除此之外,剩余的其他作品并没有那么好运。如此一来,大量的投资成本并没有得到回报,造成了营销成绩不好,而且造成了许多的困境。
其一,内容缺乏创新性与艺术性。内容是营销性微电影发展的根本,要想取得“广而告之”的效果,营销性微电影就要在内容上有所创新从而做到吸引观众。其二,投放平台有待改善。目前微电影广告主要是在网络上进行投放,播放的平台目前来看大多数是各大视频网站,并且还要通过社交网络进行传播。其三,没有良好的监管政策。目前市场上的微电影广告五花八门,包括一些大尺度内容也会出现。政策监管的不足,最终影响到了广告行业的正常发展。
营销性微电影的发展有着无限的商业价值与发展前景,但想要呈良好的态势发展,其关键是如何挖掘与把握营销性微电影的价值。虽然目前营销性微电影正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但更要不断地迎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也只有这样,营销性微电影才能够为新媒体时代带来新鲜的活力,也才会走得更长远。
【参考文献】
[1]叶志飞.浅谈微电影的商业价值和发展前景[J].现代商业,2012(06).
[2]卓骏.网络营销[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王淑兰等.浅析网络时代新媒体的品牌建设—以网络视频媒体为例[J].新闻知识,2008(06).
【作者简介】
孙永琪(1992—),女,汉族,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主持本科,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许漠沙(1992—),男,汉族,中西医临床本科,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信息传播的特性范文2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 自媒体 传播特性
微信公众号是在腾讯微信公众平台上向全社会开放的一种自媒体服务形式。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个人、企业、社会团体都可以申请一个公众号来实现与特定受众群体的沟通、互动。微信公众平台在2012年8月正式上线,目前平台上注册的公众号的数量现已经突破1000万。庞大的用户群体,使微信公众号成为当前最具影响力的自媒体形式之一。本文在综合考察微信公众号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与总结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特性。
一、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自媒体形式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不断增加。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网民中使用智能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4年85.8%提升至90.1%,智能手机是拉动网民规模增长的首要设备。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使整个社会进行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微信是腾讯公司在2011年1月推出的一个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即时通讯服务工具。微信自上线之后,用户的数量的发展非常迅速。微信公众号是在微信基础上拓展出来的一个功能组件。人们每天浏览微信的频率非常高,由于微信公众号与微信是相互连通的,相应就为促进了微信公众号的浏览。另外,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也更愿意通过手机来传播信息,加之微信公众号不像微博那样有字数限制,且能够兼容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因此,其就成为手机中利用率非常高的自媒体形式。目前平台上注册的公众号的数量现已经突破1000万。庞大的用户群体,使微信公众号成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移动互联网自媒体形式之一。
二、多元化与平等性的传播主体
微信公众号所在的微信公众平台是自由开放的,其类型分为订阅号、服务号、企业号。其中面向社会大众的是订阅号,其功能是为订阅公众号的用户传达各类资讯。这类微信公众号是向全社会开放注册的,其后期的编辑、等操作也非常便捷。正是公众号的这种“零门槛”的特性,使其几乎可以被任何人所拥有。这一状况使其在传播主体方面呈现出多元化和平等性的特点。
第一,微信公众号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在WEB2.0时代,网民不再只是网络信息的浏览者,还是网络信息的制造者。因此,WEB2.0时代的媒体传播的鲜明特征就是自媒体传播。作为移动互联网上的重要自媒体,微信公众号的便捷性,使得人人都有了拥有自己的传播媒体的可能。在2016年我国十大微信公众号中,只有《人民日报》、央视新闻这两个公众号是媒体所有,其余的冷兔、任真天、十点读书、占豪、卡娃微卡、美国内参、视觉志、点点星光等皆为个人创立和拥有。在这些公众号的内容类型包括搞笑、荐书、时政评论类、生活等。因此,多元化的传播主体传播多样性的内容,可以满足多样性受众的信息需求,这是微信公众号的一大特点。
第二,微信公众号传播主体的平等性。微信公众号的便捷性使得每位公众,甚至是社会“草根”,都可以在的自己的公众号中信息。公众号的这一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公众的媒体接近权。所谓“传媒接近权”是指大众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皆应有接近、利用媒介发表意见的自由。微信公众号在受众信息传播上的平等性,拓宽了公民发表言论的渠道,是社会民主发展的标志。当然,传播主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自的增加,也为相关部门对内容的监管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一对多的传播系统结构
传播就是信息从传播者借助传播媒介而流向接收者,因此传播具有明显的过程性。在传播过程中,各部分相互协调,相互作用,使整个传播活动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性整体。传播活动的效果与传播系统的结构特点密切相关。一个适合的传播系统结构能够不仅能使信息准确无误的传播,还能够达到传播者的预想的效果。
在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结构中,其信息的者是唯一的,他们或是注册者,或是运营者。公众号中的信息向所有微信用户开放。微信用户只是通过“订阅”,即可获得者定期更新的内容。而订阅者可以通过“点赞”、“留言”等方式反馈信息。由此可见,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系统结构是一种“一对多”的结构,即一个信息传播者借助微信公众号这个平台对应众多的“订阅者”。而这一传播的结构模式也为微信公众号的传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一,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在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即时性是客观要求。作为微信的一个功能组件,公众号也具有即时通讯的特点。者在推送信息后,所有的“订阅者”即刻就能接收到信息。因此,微信公众号的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这也是人们喜欢把公众号作为自己的自媒体平台的重要原因。
第二,凸显了大众媒体属性。所谓媒体性,就是指传播媒介具有向社会大众进行“广播”的能力。微信公众号“一对多”的传播结构恰与此相符,由此也就使其具有了媒体属性。微信公众号的这一特点就要求者充分重视公众号的社会责任,按照媒体的规范性要求信息。
第三,实现了信息点对点的精准传播。由于用户是通过“订阅”的方式获得传播者推送的信息。从单一订阅用户的角度看,这种一对多的传播结构,就表现为传播者与“订阅”用户的点对点的精准传播,从而使信息的传播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四、碎片化和手机特性的传播内容
传播内容就是被传播的信息。而传播内容必须借助传播媒介,才能被接收者所接收。因此,传播内容与传播媒介必须要相互适应。由于媒介相对固定,因此传播内容的特点往往是由传播媒介的特点所决定的。
微信公众号是手机媒介的一种应用,而手机媒介是移动互联网代表性媒体形态。因此,微信公众号的传播内容特性就要反映手机所代表的移动网络媒体的传播特性。而这一传播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碎片化和手机媒体的适应性
第一,微信公众号的传播内容是碎片化的。所谓碎片化是指网络内容并不是以完整的、条理分明的、系统性的面目出现的,而是呈现出杂乱无章的、非线性的“碎片化”状态。作为移动互联网媒体的应用,微信公众号的传播内容也是碎片化的。这主要表现为:传播者每次推送的具体信息都是不固定的、并列的。这是由微信公众号作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特性所决定的,是所有网络媒体共性特征。
第二,微信公众号的传播内容符合手机媒体自身的传播特性。由于手机的界面屏幕相对较小,且信息的传输还有流量的限制,因此,人们用手机的阅读方式主要是以浅阅读为主。为此手机媒体的内容特点往往呈现为短小精悍、图文结合,极少有长文。与此相适应,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内容也是非常简洁,文字表述在对内容进行充分表达的同时,也是追求短小精悍、简单易懂。在版面设计上注重视觉传达,突出图片在迅捷传递信息方面的作用,在字体上强调简捷,字号、行距都较大,以凸显手机阅读的适应性要求。
五、主体性强的传播受众群体
如前所述,信息传播的过程就是传播者将信息借助传播媒介传达给受众的过程。因此在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中,除了传播者和传播媒介之外,受众特点和心理需求也是重要因素。在传播中,受众是接受主体,其接触媒介而获得信息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基于此种认识,20世纪40年代传播学的研究者就提出了“使用与满足”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的媒介接触活动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而人们接触媒介的行为取决于两个条件:媒介接触的可能性和媒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求。
微信公众号的媒介方式就是手机媒体。目前手机的普及率非常高,这使得人们可以非常便捷的利用自己的手机来使用微信公众号。这是微信公众号能够被大众所广泛接受的一个基础性条件。除此之外,微信公众号是需要“订阅”才能浏览,而用户的“订阅”行为是基于其自身的需要而进行的自主。因此,影响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的重要因素就是用户的“订阅”行为。由此使得在微信公众号的信息传播中,受众的主体性地位非常突出。
受众的主体性地位对微信公众号传播者来说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必须坚持“内容为王”。因为只有不断生产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优质内容,才能增强用户的使用“黏性”。二是要注重品牌营运。由于微信公众号的数量很多,内容同质化比较严重。因此,只有那些具有优质内容的品牌“大号”,才能获得非常高的用户关注度。
综上所述,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传播平台,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是日益增强的。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研究,分析其信息传播的特性和规律,总结梳理其实际应用中的理念和技巧,从而发挥微信公众号在社会信息传播方面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李正良.传播学原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信息传播的特性范文3
关键词 微博;“抢盐潮”;谣言;危机信息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3-0006-02
微博风潮的出现,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媒介样式。基于Web2.0技术,微博区别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方式:用户不只是被动的新闻接收者,也是主动的新闻创造者、传播者。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微博必然存在一定负效应,如何趋利避害,充分利用好这一新媒体,值得研究与深思。
1 微博在新闻传播特性上的利弊分析
“抢盐潮”是指于今年3月16日至23日发生的在广东、浙江、安徽、江西等多地市民恐慌性抢购碘盐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导致市民抢购碘盐的谣言原因如下:其一,日本地震海啸造成福岛核电站核泄漏,放射性物质污染海水影响海盐质量;其二,服用碘盐可以预防辐射;其三,盐价必定会随着抢购而暴涨,现囤积大量食用盐可避免日后被迫购买高价盐。谣言以极短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其中微博起了相当大推进作用,其直播、共享、互动等新闻传播特性上的优势在成为了谣言传播的“左膀右臂”。
1.1直播性:微博是谣言产生的“温床”,也是察觉谣言爆发征兆的“利器”
微博的直播性体现在传播的零时差,用户可以第一时间和接受消息,这为谣言的产生提供了“温床”。一则微博的字数在140字以内,不同于其他的传播媒介,不需要过多事实论证与推演,只需提供简短的结论。谣言的者往往会把这则短消息伪装成正规的新闻样式,甚至冠以知名新闻机构的头衔。在“抢盐潮”期间,便出现过海外学子转播BBC新闻的短消息,声称“日本发生严重核泄漏,海水遭到严重污染”,最终BBC官方辟谣称根本没有过类似言论。在应对谣言事件中,政府处置响应滞后往往遭到大众诟病。借助微博的直播性,有关部门可以迅速察觉出谣言爆发的征兆,可及时通过官方微博消息进行辟谣。在“抢盐潮”爆发后,便有专家针对上述3个谣言进行了反击:第一,我国供应的食用盐中以矿盐为主,海盐所占比重不会超过20%,何况日本目前排入大海的放射性物质不多,加上稀释作用,对我国沿海几乎没有影响;第二,如放射性碘进入人体,服用碘片可能会减少甲状腺对放射性碘的摄取,但来自日本的核污染多源于空气、环境中的放射性,服用碘片或碘盐均毫无意义,服碘过多更会引起人体不适;第三,食盐由国家专营,国家规定零售价格,任何人高价卖都是违法行为,且以目前各地盐业公司的供应能力,不会出现食盐紧缺的现象。
1.2共享性:微博可以加速谣言的传播,也可以加快谣言的平息
微博的共享性使其具有核裂变式的传播,当一个微博具有大数量关注者,一旦其消息之后,关注者觉其有价值便转发,同样,转发者的关注者也可能会转发该条消息,由此形成一个巨大的传播链。因此,谣言一旦以微博这一媒介进行传播,将在极短的时间内影响到极大的范围,且数据只能反映有多少人转发谣言,却不能确定有多少人看到并相信谣言,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然而,政府可以利用微博极强的共享性,及时遏制谣言,加快其平息。有关部门建立对应的官方微博,在谣言爆发前期,及时官方信息进行辟谣;在常规状态下,适当灾害常识,提高公民对谣言的辨识能力。在“抢盐潮”爆发后,中国盐业总公司及时了近50条微博进行辟谣,辟谣消息通过其约28 000位关注者进行更为广泛的传播,对谣言的控制与平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不少专家也在微博上普及了相关的科学常识,加快了谣言的平息。
1.3互动性:微博可以提高对谣言的关注度,也加强对谣言的公众批判
微博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媒体,Web2.0技术使其具有一对多的互动性,能在公众内部形成讨论群,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谣言关注,而普通大众往往会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自觉承担起传播谣言的作用,使得谣言反复传播。当“谎言说了一千遍,就成了真理”,这种现象即是被心理学家称作“虚幻真实”的效果,人们听到谣言的次数越多,就越有可能相信它,并且也越有可能传播它。1953年,克罗斯在考虑公众批判能力的因素后,得出了修正版的谣言公式,即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公众批判能力主要指谣言参与者和接收者对谣言传播内容真实性的认可程度,受众的批判能力越强,谣言产生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则越大。此次“抢盐潮”中,产生的谣言大多都缺乏合理性,对于那些科学常识丰富的人来说,他们能轻易判别出言论的真伪,并且会为周围人提供一个科学合理的解释,增强公众对谣言的批判,从而有效地化解谣言。如多名科学家组成的微博“科学松鼠会”举行的“微访谈”,利用科学知识对公众进行讲解,为缓解公众对于日本核泄漏和“谣言”恐慌作出了有力的回应。
2 微博危机信息传播的趋势展望
2.1完善微博信息传播的法律法规
微博作为新媒体,对危机信息传播的作用与影响不言而喻,因此必须加强管理以增强在危机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正效应。由于微博仍处于起步阶段,所面临的情况和问题都将是前所未有的。面对难题,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完善专项法律法规进行约束。
完善法律法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必须界定责任义务,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官方有关部门以及指定专家必须立即通过微博进行危机信息以及及时准确的辟谣;其次,明确公民在微博传播机制中的权利,可以转发官方微博的正确危机信息,以及促请有关部门及专家进行相关问题的释疑;最后,对谣言的发起者和恶性传播者必须予以处罚,对有关部门和专家没有及时辟谣应当追究其责任。
2.2加强对微博传播内容上的把关
在Web2.0条件下,无论是微博的者、传播者还是接收者,面对的限制都更为宽松,建立起一个合理有效的把关模式十分必要。微博网站平台应当对微博传播内容进行严格把关,还应当针对微博平台的多样化,从技术层面对微博创作过程进行控制。政府部门应当做好监督者的角色,严格监测广泛转发的微博,对错误的危机信息应当及时予以改正,将谣言扼杀于萌芽状态。
2.3政府利用微博建立起新型的危机信息传播模式
在信息爆炸的新形势下,及时有效地传播正确的危机信息,是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政府部门应当利用微博在直播、共享、互动等新闻传播特性上的优势,通过微博建立起新型的危机信息传播模式。在常态下,有关部门利用微博定时科学常识,以增强公民对谣言的辨识能力;在突发事件爆发后,及时通过微博危机信息,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稳定社会秩序。
参考文献
信息传播的特性范文4
关键词:广播电视;节目创新;面向;问题
一、整合信息资源充实节目内容
(一)建立科学、民主、透明的信息反应机制,以实现社会信息资源的平衡传播,减少社会各阶层的信息贫富差距。当前,我国新闻传播政策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和开放,同时,媒介技术进步也为广播电视传播创造了许多新的技术可能性。与以往相比,广播电视节目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
(二)加强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优化配置,进一步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和针对性,促使信息资源的整个升值和增值。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和针对性,就是要按照大众媒介传播的规律,对所收集到的信息内容进行合理的归类处理,根据受众的需要进行有指向性的传播,以减少信息传播的盲目性,对信息资源进行高质量的优化配置和高效率的开发利用。比如央视新闻频道的《媒体广场》和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在信息内容上利用报刊媒体的资源,但并不是报刊媒体内容的简单翻版,而是集报摘和书评于一体,不仅信息来源广、容量大,而且实现了即报即评、资讯与言论的并重,使报刊信息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全方位的扩展。
(三)电视新闻节目应当从单纯的报道新闻走向深度的解读新闻,为公众意见、集团观点和社会舆论构筑一个自由传播的合法空间和平台。大众媒介传播从诞生开始既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也是社会生活中意见、观点和舆论自由流动的集贸市场。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及社会民主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这类节目必将成为广播电视传播的又一种重要表现形态。当前,广播电视传播中不断升温的谈话节目热、访谈节目热就是这种发展趋势的有力证明。在西方国家中,谈话节目已经成为占有总量一半以上的主要节目样式。
二、发挥语言特性回归人际传播
任何媒介传播总是借助一定的可以被人们所感知的、可以相互传译的符号系统,才能实现信息内容的有效传递,这种符号系统就是媒介传播的语言方式,其语言方式特性是大众媒介传播生命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广播电视语言乃是一种感性化的符号系统,它以某一特定时空中连续存在的视听素材为基本单位,在电子技术机械复制功能的支持下,广播电视传播对现实生活的承载,与其真实存在的时空结构相对应和同步,具象的声音和画面保留着人际信息的完整性,它通过直接诉诸于媒介受众的视听知觉器官,进而在人们心理结构上产生出一种震撼性的场效应。因此,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媒介的语言特性,使之回归于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方式,也是其节目生产和创新的一个重要面向。
三、依托媒介技术丰富节目形态
当前,随着光电模拟技术向着数字光纤技术的发展,媒介技术进步为广播电视和人本化传播创造了条件。在广播电视传播中,技术特性的改变将直接导致节目体裁样式和表现形态的变革和创新,未来的广播电视将依托电子技术的优势,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抢占先机,并在信息采集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两方面实现节目形态的创新。
(一)在信息采集加工方式上,当代媒介技术进步将使广播电视传播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化,信息传播的方式更加自由灵活,从而带来其媒介产品形态的巨大变化。随着数字通信技术的不断完善,使广播电视传播的信息采集手段种类更加齐全,时效更快捷,性能更优越,广播电视节目在内容不断丰富的同时,其也正变得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比如随着信息采集方式的不断完善,由演播室加(现场)视窗的电话连线节目以及由非职业传播者拍摄的纪实性节目,已经成为当前广播电视传播中两种崭新的节目形态。从媒介发展的角度上看,电视连线节目由于其信息采集方式的灵活性,可以使电视新闻报道更进一步实现“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需要”的目标;公众自拍节目既扩充了媒介专业机构的采制能力,又大增强了观众参与媒介传播的可能性。此外,电视节目制作从过去的线性剪辑转变为非线性剪辑后,电视媒介传播既实现了对现实生活场景的自由复制、加工,同时,又使节目形态包装的手段更丰富,并大大提高了新型节目形态开发的可能性。
信息传播的特性范文5
关键词:高校 社会思潮 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195-01
高校社会思潮的传播过程,涉及国外思想者和政府、传媒、学者、一般知识分子、社会大众、大学生本身等众多因素,同时也受社会环境、学校管理制度等各种环境的影响。结合社会思潮的含义,学习和借鉴已有的申农-韦弗传播模式、马莱茨克模式和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等传播模式[2]以及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理论[1],根据社会思潮的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本文构建了高校社会思潮传播模型(如图1)。
图1高校社会思潮信息传播模型
模型中的各要素解释:
噪音:在图中用阴影表示。由于传播要素组合复杂,动态的主客体关系,思想要素传播的特殊性,大学生认知图式与信息接收的特殊性以及社会思潮的政治性特点,使得社会思潮在传播的过程中,噪音无时无处不在,这其中主要是与人有关的噪音源和噪音。传播系统内外的噪音,会对思潮相关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有干扰,削弱信息传播的质和量。
C(A):代表国外产生和传播思潮信息源的任何人与事物,也包括有意图的国外传播机构,如国外思想家、普通知识分子、社会大众、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的组织等,他们是信息的提供者,他们内部有其信息形成的机制,这些人、事物和组织通过各种媒介把信息编码后发送至媒介中。
C(D):国内思潮信息的有意图传播者,C(D)1指国内理论界学者,C(D)2指普通知识分子,C(D)3指社会大众,G代表相关的组织管理部门等,他们是信息的创造者、提供者,并都可从C(A)获得信息,在一定的场合通过某种具有合理性的方式通过媒介向大学生提供思潮信息。
R:指作为社会思潮的受众的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和专科生。他们根据各自所处的环境、自我形象等选择性接受媒介传递的社会思潮信息,并且向同学等群体进行传播和反馈。
M:代表媒介,M1是传递国外信息给大学生的媒介,M2是给国内信息传播者的传播媒介,M3是国内信息传播者给大学生传播信息的媒介,M(…)是大W生彼此之间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借鉴麦克卢汉媒介观,这里的媒介可以认为是一切使思潮信息得以传递的人和事物。具体来说包含网络媒体、书籍、报刊、学术会议、交流访问、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课程、聊天等。他们是信息的传输者,传输各种社会思潮的信息。
fRC:受众对国外信息传播者的反馈。
fC(DA):是指国内信息编码者和接受者对国外信息传播者的反馈。
fCR:是指受众对国内信息传播者的反馈。
从图1可以看出,社会思潮信息的传播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单项循环和整体循环的过程,传播者之间、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受到立场、理解力、个人愿景等众多噪音的影响,部分信息在传输中会丢失,有的会进入信息黑洞,有的会进入信息池,因此,在此传播模式中,用X来指代传输中丢失或者是进入信息池后不经过相关管理部门直接传输给大学生的信息。
这个社会思潮的传播模式综合了以控制论为基础的传播模式、传播系统模式和大众传播模式的可取之处,也考虑了德弗勒提出的噪音泛化存在的问题,从现实上考虑了政府部门、高校管理部门等对社会思潮传播的控制和失控时社会思潮信息向大学生的传递。这个模式表现了社会思潮信息从产生到传输至大学生受众的过程,体现了人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性,直观地说明了社会思潮的传播是一个传播者之间、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循环反复过程。
参考文献:
信息传播的特性范文6
一、问题的提出
农机化技术推广包括两大组成部分,一个是“技术”,一个是“推广”。二者之间,用信息传播来联接。没有信息传播过程,就没有推广的结果;信息传播过程不畅,推广就会大受影响。如何搞好农机化技术推广中的信息传播工作,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关于互联网技术在农机化技术推广中所起作用的思考和建议
事实说明,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农机化技术推广,很有必要,效果也较好。而良好的效果主要是由互联网特殊的信息传播方式决定的。可以说,在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中,互联网的优势体现在信息传播上。反映在以下方面:
1.传播速度块,可以大量复制。互联网可以突破空间限制,在忽略不计的时间内将信息传播到需要它的地方,可以使农机化新技术的潜在使用者非常方便地得到相关信息。农机化技术推广单位一般在县级以上的城市,与农机化新技术潜在使用者联系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不太方便。
2.信息流量大。理论上,互联网的信息流量可以无限大,在互联网上传播农机化新技术信息,不必担心篇幅的限制,可以事无巨细地把相关信息放上去,方便农机化新技术潜在使用者。例如,农机化新技术一般由相关机具、操作方法和作业要求等组成,推广单位不但可以将上述信息放到网上,甚至还可以介绍生产厂家、联系方式、维修保养、使用经验等知识和信息,为用户采用新技术提供指导。
3.多媒体方式信息传播形式。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是多媒体方式,根据需要,可以实现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多种传播方式的不同组合,方式多种多样,形象直观,更符合现代人的习惯,传播效果更为显著。这一点特别重要。农机推广组织可以通过视频、图片、声音等信息载体,跨越时空,为农机化新技术潜在使用者提供生动的技术演示和详尽的技术说明。
4.交互性。在互联网上,可以非常方便地实现网络媒体与受众、受众与受众之间即时性的信息交流。。农机推广组织可以利用互联网的这一特性,通过设计大众化、通俗化的关键字段,为农机化新技术潜在使用者寻求新技术信息提供方便;还可以通过一对一方式,在线指导用户,交流经验。
5.低成本。网络一旦建成,农机化新技术信息,其成本主要是网络维护费用,与传统的纸质宣传品相比,成本可以忽略不计。总而言之,将农机化技术推广中严谨、科学的试验示范这一传统优势和方便、快捷、低成本的互联网传播技术结合起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当今信息时代,农机推广组织必须重视发挥互联网在农机化新技术推广中的作用,创新推广工作。
三、现提出如下建议
1.农机推广组织应有可控的互联网宣传平台。信息时代的农机推广组织应适应时代的要求,建立自己控制的网站。这不仅关系到单位的形象,也体现着单位的价值。一方面,单位可以利用网站宣传自己,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建立与农机新技术潜在使用者非常方便的联络渠道,沟通与未知的农机新技术潜在使用者的联系,为“技术”找到“市场”。
2.农机推广组织在开展农机新技术推广项目工作,制定项目计划时,应充分考虑技术信息传播的需要,将新技术的试验验证、推广和技术信息传播一并考虑,制定完整的工作方案。在科学严谨地做好新技术试验验证工作的同时,要防止现场会、演示会轰轰烈烈,纸质宣传品印刷精美,忽略长期宣传效果情况的出现。任何一项技术,都需要一个起始于宣传吸引、终结于掌握使用的过程,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互联网宣传可以将有关信息长期保持在虚拟世界,任何用户都可以通过键盘找到,满足长期宣传的需要。
3.农机推广组织应配备足够的资源,满足互联网宣传的需要。为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农机推广组织应该从多媒体传播方式的需要出发,配备足够的资源,包括熟练掌握信息处理技术、具有一定文字功底和一定的宣传策划能力的人员,必要的设备如计算机、照相机、摄像机、录音设备等,条件好还可以准备编辑机、特技制作装备等。当然,如果资金充裕,也可以采取外包的办法,由专业人士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