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共空间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共空间规划

公共空间规划范文1

[关键词] 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规划体系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城市公共空间作为我国城市空间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城市整体水平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近年来对其所进行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在设计技术方面已有长足的进步,但是缺乏将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作为一个体系去系统的研究,公共空间体系规划相对于国内现阶段其他类型的规划编制还是一薄弱环节。

我国处于快速城市化与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进程中,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兴起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热潮,其促成的动力既有显性的城市发展政策、民间资本的推动,也有城市市民社会崛起、公共生活需求等潜在的社会影响。转型期对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而公共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则是实现高品质城市空间的保障。

2、对应于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体系建构

就大尺度(区域总体层面)而言,公共空间可以是绿环、绿带、绿楔、绿色走廊和城市分区之间的开阔缓冲地带;而对小尺度(局部层面)因素来说则表现为市内广场、公共场地与城市空间网络的结合。这种公共空间体系的建立运用,可以使城市群、城市地区乃至小地区表现出有秩序、有效率的延展。

因此,根据体系构成原理,分解讨论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层次,有利于研究的深入及实践工作的开展。公共空间规划体系层次划分对应于相应的空间规模和工作深度,各层次的对象意义不同,涉及学科范围不同。

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体系研究如果按照研究范围来划分,可以分为区域、总体(城市)和局部(片区或节点)研究。研究范围是根据不同的个案和目标要求有所不同,对于城市整体或较大区域范围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着重研究城市整体的空间形态结构,构造城市的景观体系,组织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系统等;而对多数针对城市局部地段的城市空间研究而言,更注重多项具体实质要素的研究。

区域、总体层面和局部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范围划分,也是对应于我国城市现行规划编制体系中的区域、总体规划(含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规)的阶段。不同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规划体系的具体形成需要依赖规划的控制和引导来完成。(图1)

2.1 区域层面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的研究任务与目标

区域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是指以城市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为依托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也是一种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空间发展对策。

区域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是一个需要上升到泛城市的区域范畴来讨论的问题。在区域规划中,把公共空间作为与城市实体空间同等重要的要素来进行构造,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特大城市所面临的诸多困扰。实际上,区域层次的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建设实体共同构成了共轭互生的关系,前者避免或是限制了城市无休止的蔓延,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环境,后者则提升了前者的生态、文化等内涵,体现了其存在的价值。

区域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主要针对市域范围内公共空间的整体结构和分布格局。这一阶段的设计目标在于构筑城市公共空间的总体框架,从总体上把握形成整体有序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在实际操作中,它通常与城市区域及国土规划过程相结合,设计成果多以政策导向和导则取向为主,起到定性的作用,一般不涉及具体明确的空间形态。

对于该层次的城市公共空间注重依托城市道路、广场、绿地、滨水区等公共活动场所,梳理城市公共空间的总体结构。在区域层次,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空间系统的其他要素关系密切,包括总体空间形态,城市景观体系、城市交通体系等,因此,需要对城市物质环境、经济活动和交通系统进行全面分析。

区域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属于一种超视域的范畴,是城市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共同作用的产物,会直接影响到城市总体的外在形态和生活环境品质。

2.2 总体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编制

(一)总体研究层面的任务

总体研究城市公共空间是对应于城市总体规划(包含城市分区规划)阶段,以整个城市或城市分区作为研究对象,任务是配合城市总体规划,在充分调查和收集现状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城市的公共空间形态与结构,分析由自然和人文环境组成的城市景观体系、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系统,以及交通系统等其它要素,从而根据城市整体发展格局,提炼城市公共空间的意向和特色。

(二)总体研究层面的资料分析与构思

总体层面的研究应对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城市建设、土地利用、文化遗产等历史与现状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其基础资料内容主要包括城市自然历史背景资料、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城市景观、城市公共活动与重要区域、城市交通体系以及城市土地使用现状等。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现状调研基础资料的分析整理和研究评价,分析构成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形态的特定组成要素和内容,确定各要素和相关系统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潜力,并提出与之对应的保护、发展和创造的对策。具体分为:

1)城市环境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对策。总体研究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在充分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等人文环境等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相应的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对策。

2)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基于城市形态格局的发展沿革和空间结构的现状分析,研究城市的总体格局、空间结构、主要发展区域(轴线)和重要节点。

3)城市景观。根据城市环境特征和发展格局,研究城市主要景点、景观带和景区的布局及相应的视廊、视域等空间视觉分析;挖掘和提炼有特色和景观意义的城市传统空间(街区、街道、广场)、地方建筑风格、地方色彩等。

4)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根据城市功能布局,研究城市公共活动的人群及活动特征、类型及其在城市中的分布;了解依托与城市空间结构的街道、广场、街区等公共活动区域的空间类型和分布。

5)城市交通系统。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研究包括城市地铁、轻轨、立交和地面交通组成的立体交通体系,配合城市公共活动地区布局,研究城市步行系统区域的分布。

6)城市特色分区和重点地区。结合不同地区在功能配置和环境上的特点,明确特色分区和重点地区,为深入进行局部城市设计,确定了定位和定性的研究基础。

7)生态与自然空间网络体系

2.3 局部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编制

(一)局部研究层面的任务

局部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是把城市的局部地区和地段(如中心区、商业区、特色地区、商业街、步行街等)作为研究内容,是在城市规划和总体城市设计的指导下,深入研究局部地区公共空间环境的结构、形态和建筑形态、景观和自然人文环境、史迹保护、微观交通与市民步行、活动场所、环境艺术和设施等。

一般对应于详细规划的尺度和阶段,可以从街区和地块两个层面进行研究。

(二)局部研究层面的资料分析与构思

局部城市公共空间的现状基础资料调查应根据区域的类型和特点,突出重点,有所侧重和取舍。基本内容包括土地使用、道路交通、景观与环境及相关资料部分,并以现状图和现状说明方式表达。

局部研究的分析与构思阶段,是对设计研究区域的现状基础资料加以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分析体形环境及组成要素和内容;也是综合现有信息,提出以形态结构为主的设计构思和创意,综合性的解决环境问题,塑造环境特色的重要过程。重点是提炼和挖掘城市局部地区的环境特色。主要研究:

1)城市局部公共空间的形态结构。包括设计区域的功能分区、主要轴线和重要节点;设计区域建设高度分布、城市轮廓线、城市标志、高度控制点;规划区域内重要地块(街区)等。

2)城市景观。研究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广场等城市景观要素的布局;分析视点、视域等视线组织分布;确定城市道路、街道等结构性城市景观的设计意向。

3)建筑群形态。从设计区域整体入手,研究建筑体量、沿街退后、高度、界面、色彩等建筑形态的控制和要求。

4)公共空间及活动。确定城市公共空间(广场、公园等)的位置、面积、性质、归属,活动的内容和设施安排;研究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交通、步行区域的联系。

5)运动体系。研究区域内道路交通组织及重要道路和街道的断面,确定停车场、公交站点等的分布;组织步行系统,研究主要步行街的形式、断面及与公共交通的联系。

6)环境艺术。研究公共艺术品的位置、性质等;确定街道家具的内容、设置原则和形式指导;明确户外广告物、招牌等的基本要求及夜景照明的设计原则。

7)重要节点。建立重要地块和街区的设计意向及其关于形态结构、景观、建筑形态、公共空间、交通与步行及环境艺术等方面的设计原则。

8)其他。容纳重要城市公共事件与活动、庆典、礼仪的场所;公共空间城市文化结构属性(结构型、外来型、混合兼并);特性公共活动区(主流文化圈、亚文化圈)

2.4 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体系层次框架

根据上述分析,建立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分类规划框架如下(表1)

3、结语

本文通过研究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构成要素及结构,探求影响其发展的深层机制,进而提出建设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体系的对策框架,作为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依据和指导。

以《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为依托,将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分为区域、总体和局部来研究,在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领域建立更为规范、合理、明确的公共空间设计准则。包括区域领域、城市领域、局部地段、特殊管理区、重要公共节点等对应区域、总体和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编制相应层次的公共空间系统规划。从而探讨了公共空间规划体系如何与城市规划体系各层次内容合理对接的问题。该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是本文对适应我国转型期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理论研究的有益尝试,对于规划体系的转型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Montreal Master Plan,Edited by Executive Committee Responsible for Urban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e,2004

[2] City of Chicago,Chicago Park District & Forest Preserve District of Cook Country. City Space―An Open Space Plan for Chicago,1998.

[3] Evans. R.. Public Spaces,People Places. Urban Design Quarterly,No.68, Oct. 1998.

[4] 周进,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规划控制与引导,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0

[5] [加] 约翰・彭特,美国城市设计指南――西海岸五城市的设计政策与指导(庞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8

[6] [丹麦] 杨・盖尔(Yahn Gehl) 著,何人可 译,交往与空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7] 扈万泰,城市设计运行机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8] 高源,美国现代城市设计运作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9] [美] 马库斯,C.C. (Marcus,Clare Cooper) 著 俞孔坚等译,人性场所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10月

公共空间规划范文2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 规划指引城市设计 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品质的重要方面,是城市价值与吸引力的表现,是城市形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石。随着在中国现代城市的社会结构中出现类似于西方社会学中的公共领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完善,公共空间就逐渐成为市民社会这种新构成展开、发展的容器,从而成为现代城市生活实现的物质基础。

中国的大城市在经过了前期的高速发展后,正处于城市品质发展的上升时期,逐渐转向更为理性化、精细化和人性化的发展趋势。从注重量的发展,转变为注重质的提升。随着城市的功能趋向复合化和多元化,将会越来越重视通过高质量的空间环境来激发公共生活的多样化。

一、城市公共空间含义特征

1、城市公共空间的界定

公共空间,顾名思义,“公”对应的概念是“私”,这是一对社会学概念。其主体对应的也是公众和私人这样一对社会学概念。在城市中,凡是涉及到公众的场合都可以被称为城市公共空间,这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外在表现上,这类空间是对公众开放的;第二,在内在含义上,这类空间是与公众的生活和利益相关的。

城市公共空间,将这一定义延伸到城市的层面, 既包括对城市所用人都可以使用的广场、公园、绿地、各类步行道,也包括建筑实体的开放空间,它是市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场所,同时,它又是城市生态和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包含与生态、文化、美学及其他与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元素。

2、城市公共空间的人工塑造性

城市公共空间是人工因素占主导的城市开放空间,具有景观、宗教、商业、社区、交通、休憩性活动等功能。[1]是人工改造的环境,它有别于城市开敞空间,虽然他们两个均属于城市开放空间的两大系统,但是,城市开敞空间是城市中以天、地、山、河为界,视线开阔深远的区域,这些开敞空间,有些可以供人活动,有些只能作视线远眺。其主要功能在于调节城市的生态平衡、提供自然休憩环境。

3、城市公共空间的多样性

它几乎涉及到了各种城市空间类型,既包括室内空间也包括室外空间。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决定了它们中的许多空间供公众使用,这一特点导致许多公共空间并非室外空间,而这些室外的公共空间容易给人造成一个错觉,使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公共空间指的就是街道、广场一类城市开放空间。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问题与根源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必不可少的空间类型,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是社会动物,与其他人的交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理需要。公共空间正是城市人这种生理需求得以实现的物质依托。

1、城市公共空间正逐步沦为失落的空间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经历着城市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给城市生活带来了一系列变化,也产生了城市功能紊乱,交通效率降低,生态环境恶化,城市肌理破坏,城市特色和识别性消失等等问题。

许多城市的建设往往会出现避“虚”就“实”的情况,因此而产生了诸如城市中建筑紧逼道路,缺乏滞留场所和市民活动空间等忽视城市公共空间的情况。城市公共空间被交通与各类建筑侵蚀,无序的发展可能为城市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障碍。城市公共空间通常不具有直接的经济效益,所以,成为最易失落的空间。

2、问题产生的根源

(1)市场与计划的博弈

在计划经济时代,城市的建设完全由政府部门组织制定计划、控制建设进度,城市就是政府意愿的终极蓝图的完全落实。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市场对经济的发展和资源配置的作用日趋明显,在城市建设方面甚至起到了主导的作用。正是因为市场的力量及其特性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与城市公共空间不具有直接的经济效益相矛盾,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和市场存在博弈,从现状我国的城市建设中来看,在这场较量中,市场占据了优势。,

目前,依据《城乡规划法》及《土地管理法》,我国土地使用权的两种形式:划拨和出让。当前及未来城市发展过程中,出让开发,以市场为主导的土地开发占城市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比例越来越重。

(2)法律法规的管理制约体系缺失

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城市没有系统的公共空间的目标层面到实施层面的行动计划。房地产开发在利益的驱使下,更多注重投入产出效益,往往会使建筑单体建设一定程度上脱离城市外部环境的约束而自行其是,如不恰当地增加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缩小建筑日照间距及减少必要的配套设施等。政府部门没有明确的条文对开发商提出的诸如将公共空间私有化等要求的合理性进行判定,并通过规定的程序对开发商的诉求进行审批。同时,现有的政策条款中也缺乏对于违规侵占公共空间者的惩罚规定。

(3)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认识片面

由于受土地权属及建设用地功能分区的思想影响及制度制约,建设投资渠道的单一化和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认识局限于“发展经济”和“提升城市形象”,忽略了城市公共空间是否能真正促进公共生活的丰富多样;另一方面,由来已久的考核制度,过度追求城市公共空间的形象而缺少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布局、规模与体系的分析与研究,不重视空间的功能运用,导致公共空间开发的不合理。

三、城市公共空间的层次性与存在特征

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整体且具体的存在,在不同尺度下,形成了不同层次的城市公共空间。按照建设规模和服务范围等因素,大体可以包括大型公共空间、中型公共空间和小型公共空间。[2]

大型公共空间是城市中重要的广场、交通枢纽、生态景观公园等举行大型活动、市民集会及演出的场所,它在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中具有聚焦、借对、轴心、提示、标志等意义。中型公共空间包括居住区级公共绿地及其公共活动场地、城市综合体的活动场地,重要的商业步行街、滨水绿带等,在城市空间结构中它具有串联、聚拢、制导、接续、延伸和包容各分散点的作用。小型公共空间包括半私有的街坊绿地、以及私有公共空间如建筑物附属广场、建筑中庭空间等。

大型公共空间是作为城市形象和地方特色代表的公共空间,成功的大型公共空间往往能够成为一座城市的名片和外来游客的吸引点,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中小型的公共空间服务半径较小,具有数量多、使用率高、可以极大提高日常生活品质,服务对象主要是本地居民,对于切实改善城市环境和生活质量,提高城市的人性化和宜居性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从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角度来看,这三个层次是有其结构。三个层次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形成一定的衔接互动的关系,忽略或轻视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到城市的总体空间形象。

四、基于层次性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指引

城市公共空间,其包含的内容,涉及的利益主体等都是非常复杂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建立,应该是系统性,战略性,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落实。“规划指引”是指以城市现实(问题)为规划目标导向的、具有实用性和操作性的具体路径、过程要求、技术和方法。[3]形成规划对城市公共空间管控的最佳政策组合: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法定规划+规划导引+公众参与+其他。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指引,应该建立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层层引导与控制,并且结合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形成奖惩分明的制度,规范化设计、建设与管理。

1、建立多层次的城市公共空间控制引导体系

城市公共空间的“质”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后,质变成为必然的结果。对于城市公共空间而言,局部的空间质量再高,整体的结构不明确甚而无序, 仍然不足以称道。因此,塑造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首先要明确城市总体的公共空间结构,如城市中高层建筑的分布、城市轴线的走向、节点、城市天际轮廓线的控制等;在此基础上城市公共空间的框架结构才可能不会因地块的分期开发而失落。

从公共空间系统与其他城市系统的关系来看,建立彼此间良好的耦合关系也是确保公共空间充分发挥其职能的基础。[4] 各个层级的城市公共空间与不同层次的城市交通系统、防灾系统、绿地系统、公共服务系统衔接,可以形成功能完备、品质高端的公共服务系统;结合城市人口密度进行各个关键节点有效衔接,可以使公共空间的人流组织和疏散更有效,使公共空间的便利高效使用。在规划设计引导上,对应不同层次的法定规划,在相应层次上有所侧重的进行控制和引导。同时,对于公共空间的规划与建设,应该具有前瞻性,并进行用地的战略性控制和预留。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的不断冲击,守住城市的要害。

2、发挥城市设计在塑造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作用

基于功能安排的城市规划编制中,往往是先确定强度控制体系,再确定景观控制体系(或城市设计导则)。由于现行城市规划管理制度是以二维的土地使用为核心,通常只对强度控制体系中,包括土地用途、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地率等在内的几项指标以刚性的要求进行管理。为增强规划的现实适应性,这些强度控制要求往往以建设控制低限的要求出现,即这些指标往往只以不对城市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为标准进行确定,反映的是最基本的要求。[5] 这样的结果显然是与城市搞品质的生活空间塑造存在着冲突。

引入城市设计作为辅助手段,实现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互动融合,更重要的是对法定规划进行必要的补充,实现综合多方因素的科学决策。当前规划管理中,控规实行的是单元控制,对于短期内无法做到全面研究的城市,对于城市重要的节点区域,进行系统的城市设计,进行量化指标,有形的空间视觉效果可以有效指导城市建设,对于指导审批、指导建设,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城市设计是协调建筑空间和城市关系的关键。在城市设计的指导下,公共建筑的建设需要改善城市的物质环境,形成完整的步行街、交通和停车场体系,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具有连续性。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这对孪生学科须通力协作,才能共同促进城市机体正常高效地运转,创造高质量的空间环境。以良好的物质环境来促进公共活动,特别是商业、娱乐和文化活动,并通过建筑公共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相互渗透,把建筑内外的各种社会活动联系起来,融为一体,形成连续的动态交流关系,实现公共建筑空间的城市意义。

3、完善城市公共空间的管理体系

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是一种公共资源,同时也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在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中,公共空间建设是公共开发的重要内容,是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运转、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到土地、经济、园林、市政、公交等多个政府部门。

政府作为城市空间开发的引导者,要在经济效益、社会公平、空间正义之间取得平衡。应该建立明确细致的引导机制,将现有原则性的法律条文,结合不同实际情况,将政策条文细化和体系化,比如针对私有公共空间的引导,南京、上海、哈哈尔滨等大城市都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出台了相应容积率奖励管理办法,其实在实际的规划落实层面,这部分还有深入研究的空间,比如拓宽容积率奖励政策的范围等。在综合考虑社会作用、建设和维护成本等因素的基础上,对私有公共空间的类型进行细分,根据不同类型设置不同的奖励额度。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控制与协调机制。

4、鼓励公众参与与多元化投资建设渠道

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水平,就需要全民互动,共同去解决问题。香港在公屋的公共空间建设中,充分调动居民参与其中设计,形成了很多充满活力的,体现出居民意愿的设计,促进居民形成了强烈的社区归属感。

要“活化”城市公共空间,还要拓宽公共空间的建设渠道,特别是需求众多的中小型城市公共空间,鼓励私人资本在私人产权的用地内进行公共空间的建设,并进行维护和管理。

五、结语

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建立从设计、建设、运营、形成高标准的交往场所是一个不断在实践中摸索和完善的过程。只有不断的积淀,推敲,才能在设计上创造场所的记忆,在管理中,把握空间的尺度和方向,才能梳理不同要素的特征,将其归结,形成丰富而不混乱的空间;在公众参与的互动中,只有聆听了使用者的感受,掌握他们的所需及基本规律,才能创造出有记忆的空间,综合以上多种因素的达成,才能激发城市的活力,展现城市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赵蔚城市公共空间的分层规划控制[J].现代城市研究,2001(5),

[2] 张庭伟,于洋经济全球化时代下城市公共空间的开发与管理 [J]. 城市规划学刊,2010(5)

[3] 王宁 中国语境下“规划指引”的内涵思辨和制度解释――兼对中国式规划管控方式的反思[J].规划师,2013(8)10-15

公共空间规划范文3

【关键词】 巴塞罗那 城市规划 公共 政治

当代建筑理论界,已经有多种理论批判现代城市的破碎性和非连续性,而这是以大规模城市郊区扩张的不可抑制的实验性方式为基础的。这些思想是基于两个有争议性的假设:一是有可能通过传统城市形态的处理来重建城市,二是这样的城市形态是可以适用于当代生活方式的。而近30年来,巴塞罗那当代城市的规划及发展一直被国际社会作为一个优秀的参考范本,得益于奥林匹克项目所带来的大尺度重建和扩展,并且重新进行社会资源平衡的机遇,最初带有实验性的城市规划政策计划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和延伸,当然期间也经历了一些重要的修订和方法学上的改进。作为政策性规划的一个绝佳范例,这套具有明显公共政治性的规划标准被持续的运用于自1992年奥运会的持续至今的大规模城市更新操作之中。

通过优先限定的公共空间和适合这种限定的建筑来实现城市的形态化,巴塞罗那市政当局确定了四个奥运会基础设施的建设选址:巴尔德埃布隆、对角线大道西端、蒙特朱伊克山和靠近伯布勒纽海岸的旧工业区,它们均位于那些可以通过其城市化进程解决一些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重大城市问题的地区,而且其战略性的选址可以刺激周边城区的发展。这几个奥运基础设施的地点为巴塞罗那标出了一个正方形的四个顶点,而这个正方形的四条边线就是将要进行的更新改善项目的聚集带:城市滨海带、城市和山区的联系带、环绕加泰罗尼亚光荣广场的新城市副中心以及从桑兹火车站辐射出来的塔拉戈纳大道轴线带。这个正方形有效的构成了巴塞罗那中心城区的新规划。

当这些开发计划进行实施的时候,公共政治规划被证明具有很微妙的益处,反之总体规划仅仅是一个不充分的参考,而且有时会构成对项目管理的阻碍,事实上也需要被不断修改。所有这些城市规划法则根本上都是建议性的和促进性的。这就是说,它不只是一个强加的控制系统、限制条例和源自于私人项目领域的规范的问题,而是要清晰的界定项目、激励其执行能力以及组织和协调整个项目管理,而这一过程需要即时性的和经济性的详细定义。[1]换而言之,这是一个基于委托关系、主动性和管理效率的城市行为,并且全部都受到行政机构的控制。

由于奥运会而导致的城市规划使得同样的规划方法在更大规模的项目上得以运用,在城市的多个区域的更加自治化的界限之外进行。但是这些城市改造计划中最重要的两项――环城高速公路和奥运会基础设施――是由一个 “政治规划”所预先决策的,这可以认为是一种城市政治概念,这一概念比奥领匹克运动会本身的意义更加重要,因为奥运会的举办毕竟只是一个前提条件和启动因素。

事实上可以把它看作是和以前的规划所不同的一种方法。这是一个概念性的计划,其对于这些具有重要决策性的边线的解释不包含任何完全属于项目规划的城市学和建筑学术语的。这个计划对功能和形态方面的考虑没有更多的特别之处,而是对于这个城市未来发展的政治基础有着更多的关注,因此它把对形态、功能和城市构造的问题留给每个开发计划的具体项目进行限定。

采用新的项目规划方法建设一个全新城区的最完整的一个案例是奥运村,这是特别重要的一个基础设施区,它对从贝索斯区到蒙特朱伊克滨海地带改建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案例是和巴塞罗那的传统城市形态相关的,这种城市传统意味着一种基于通道式街道和封闭式街区的严格的构成模式,但是却采用了现代的居住建筑类型,并在设计上享有很大的自由度,这是由于街区的尺度有所变化而内部空间也采用了新的组织方式。因此和已有城区之间的连续性得以实现,甚至通过功能的混合――作为对抗功能分区规划的一种方式――使这种连续性得到加强,这样就避免了新城区在物理意义上和社会意义上的孤立状态。[2]另一方面,是选择行动的规则,这些规则能够清晰的限定整个城市形态及其公共空间,但又能够为委托参与这个区域的项目设计的建筑师提供创作的自由,通过这种方式,城市项目能够同时限制和提升建筑项目。

为了使其成为可能,必须利用一个逐次近似的复杂系统,城市形态和建筑项目可以不断的组合在一起,并且在很短的时间跨度内再生文化的和生产性的兴衰变迁,而事实上这样的城市历史变迁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展现出其结果。

这些城市管理的基本准则显然预先确定了一种意义深远的具有指向性的项目开发方式,它将规划的功能转化为一种不具有形态化或者工具化的能力的限制较少的模式。[3]这些规划可以被归类为三种充分定义的类型:作为一种对带有区域界限的以项目为基础的开发的并列综合性的规划,构成对特殊主题的指向性分析的规划,以及自身构成明确的政治计划的规划。

运用于拉巴尔区的内部更新特别规划就是一系列并列项目的综合性规划。现在已经可以对这个实验性的规划进行一个评估,因为很多项目在最近的几年内已经得以实施,这些项目一起作为一个整体的运作对这一旧城区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个规划事实上是一个功能性工具,因为它整合了各个特殊的项目。然而,当管理和财政系统处于显要位置的时候,变革背后的现实状况乃至项目自身的具体化过程都经历了实质性的变化。

详细规划改变了总体规划,而经营管理又改变了详细规划。作为整个计划先头部队的公私合营公司的工作就是通过处理这些以前没有出现过的细节问题来限定这些规划:将要被拆除的建筑内所包含的真正的住宅需求、永久或者临时住宅土地的可用性、迁移和重建的经费、从投资过度到销售的财政模式、对相邻社区可能引起的政治反应、更加灵活的服务的可能性以及作为变革的真实结果的使用者需求的变化。这些具有突发性的并且经常不可预检的现实情况直接决定了私人项目的开发方式,同时比规划最初所设想的遵循一个统一的线索的思想要更加重要。

通过城市项目来修复大范围的城市区域,并且不受私人建筑项目的干扰是有可能的。在所有的四个奥林匹克基础设施项目中,城市项目成为限定其公共空间的形态和功能的要素,并且成为为周边项目进行设计的不同的建筑师的唯一限制条件,它意味着整个区域及其公共服务。每一个建筑的成功可以被看作是特殊的城市化结果。

在巴塞罗那城市更新的早期阶段,这一方法在一些小尺度项目中的得以运用,同时,也包括一些更加都市化尺度的项目。但是其中有巨大的差异。对第一种类型而言,规划的法律工具并没有以一种严肃的阻碍性的面貌出现。换言之,城市景观规划具有强制的刻板性和官僚性,但是具体项目可以通过相关的优惠条件来克服这些弊端。例如,奥运村或者巴尔德埃布隆开发就利用了举办奥运会的热情和舆论环境,实现了对繁文缛节的规划条例的修正。

关于道路总体规划、恩桑切区域更新以及新城市中心区的一系列研究帮助政府确定了不同项目的合适位置,随后通过私人项目的开发导致了特别的效果,最后使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分级管理和实施。受制于当时的规划立法和的处理规划和规范的方式,如果没有奥运会的推动,这一进程将会推延很多年,而最后可能会失去它们可以称之为项目的要素――具体性、开发期限、成本、项目管理,而沦为大量无益的规划的一部份。如果现有的城市规划所扮演的角色没有通过强制的法律形式形成一些激进性的变化,在巴塞罗那这样的城市,将很难进行新区建设、旧区改造或者修订城市中心区的范围。

当代巴塞罗那的城市规划都是基于下述的标准,每一条标准都有其公共性和政治性:公共区域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优先设计将成为城市革新的最初推动力;城市中心区域被认为是环绕在社区周边的元素的并置体;基于传统的形态清晰性的城市层次被作为识别性和社会内聚力的必要容器;道路和街道系统被认为是整个重建计划的形态和功能元素;采用政治性或者主题性的规划作为特殊行动的总结或者作为更大的主题的项目指示;基于项目案例特殊性的方法――执行手段、临时介入或者经济考量――在战略性层面具有从它自身的变革中激发某种转移性城市潜能的能力。

简而言之,基于巴塞罗那经验的公共政治规划策略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以具体项目替代总体规划的城市管理的方法,而是一种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以及重建其运转模式的规划操作方法,它依赖于主题性和公共性的项目建议的行政需求,并且依赖于政治性的宏观公共平衡计划。

参考文献:

1.Espa?a, Los 90s. AV(Monografías),1999,Vol.79-80:70.

2.Victorio Magnago Lampugnani. De Sebilla a Barcelona. Arquitectura en Espa?a 1975-2005. AV(Monografías), 2005,Vol.113: 122.

公共空间规划范文4

1航空工业安全生产标准体系编制的主要环节

航空工业隶属于军工行业,原国防科工委已经建立了《国防科技工业职业安全卫生标准体系》[1-2],在此体系框架基础之上,本着目标明确、全面成套、层次适当、划分清楚、独特适用、开放协调的原则[3],结合航空工业特色[4]和实际需求建立航空工业安全生产标准体系。研究编制过程中,主要涉及资料搜集、行业调研、体系框架构建等重点环节。

(1)资料搜集

通过查询、索取等方式收集国内外有关安全生产标准体系的资料以及我国航空工业适用的安全标准目录,以保证研究内容的前瞻性、先进性和系统完整性。通过互联网、期刊图书、科研报告等渠道,搜集国内外军工安全生产标准体系研究的相关资料。

(2)行业调研对航空工业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广泛、深入地调研,充分掌握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行业安全标准的使用情况和具体需求,并针对行业安全标准的制修订项目内容、方式等征集广大行业内安全生产专业人员的意见,从而保证安全标准体系框架的实用性、适用性及标准明细表中项目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

(3)体系框架构建在构建体系框架时,首先综合分析航空工业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同时参考航天、兵器等军工行业有关资料,结合国家安全生产标准体系框架[5-7],在国防科技工业安全生产标准体系框架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构建:将国防军工安全标准体系中非航空行业重点的部分降级,降为子体系中包含的内容;将剩余部分与航空特色、重点部分合理整合,划分为航空工业安全标准体系的子体系。在子体系内容及纵向划分层次时,充分考虑行业企业需要,与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等专业人员进行沟通,最终确定整个航空工业安全生产标准体系框架,以及各子体系中的具体层次和内容。

2航空工业安全生产标准体系总体结构图

2.1标准体系的界面

航空工业安全生产标准体系由标准类型、体系层次、专业分类构成三维界面[8](图1)。

(1)标准类型是指体系中第一层次所包含的内容,通常体现为子体系。国防科技工业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将安全生产标准类型划分为安全基础标准、安全管理标准、工程设计安全标准、安全评价标准、科研试验安全标准、生产安全标准、包装贮存运输安全标准、销毁安全标准、安全防护标准和其他安全标准等10类,考虑到对于航空行业而言,火工品的包装、贮存、运输、销毁等过程占较小的部分,同时紧密结合航空行业安全生产的特点及实际需求,经过行业内专家的多次讨论与评审,最终将航空工业安全生产标准体系的标准类型划分为基础通用、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3个方面,将国防科技工业安全生产标准体系中的工程设计、安全评价、科研试验、生产、包装贮存运输、销毁、安全防护和其他等专业经过合理整合及修改后分别列入上述3个领域的子体系中进行覆盖,不再作为重要标准类型单独列出。

(2)体系层次是指一定范围内一定数量的共性标准的集合,反映了各项标准之间的内在联系。航空工业安全生产标准体系按照每个标准类型包含的具体内容进行逐级划分层次,层次最多的分支划分到第5层,使得该层次的标准项目具有与该层级相对应的适用范围,体系层次划分的主要依据是该分支内容在航空工业安全生产实际中的需求程度及应用范围。

(3)专业分类主要包括规范、规程、规定;通则、导则、细则;条件、方法;安全要求、安全检查要求、安全技术要求、安全管理要求等。不同类型的标准有其特定的目的、用途及使用条件,其命名遵循《GB/T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9]等有关标准的规定。

2.2体系框架结构图

依据《GB/T13016-2009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10],航空工业安全生产标准体系按照“层次”的结构关系构建,体系框架结构图如图2所示[3]对应基础通用、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3个标准类型,横向上第一层次划分为101基础通用标准、102安全管理标准、103安全技术标准3个子体系;根据各个子体系涵盖的标准领域不同,以及航空工业的实际应用需要,各个子体系纵向划分不同数量的层次,以满足企业对该分支安全标准的需求程度,如101基础通用标准只划分到第2层次的4个通用分支,而102安全管理标准和103安全技术标准则划分到第5层次,共35个专用分支。由于篇幅所限,图2仅列出到第3层次,第4、第5层次结构参见表1。

(1)101基础通用标准子体系———包括术语、定义,安全标志、标识,分级、分类和代码及基本规定和要求;

(2)102安全管理标准子体系(a)202.1综合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与考核,安全评价,工伤事故管理,应急救援管理,班组安全管理,其他综合安全管理;(b)202.2现场安全管理———安全监督检查,危险源(点)管理,危险作业管理,危险化学品管理,其他现场安全管理;

(3)103安全技术标准子体系(a)203.1通用安全技术———机电、检测安全,热加工及表面处理,危险化学品技术要求;(b)203.2典型作业安全技术———飞机装配试验安全,发动机装配试验安全,机载设备生产试验安全,武器系统及火工品安全,试飞安全,飞机大修与改装安全;(c)203.3安全设计———建筑物安全设计,设备、装置安全设计,产品安全设计;(d)203.4安全防护———建筑物安全防护,设备、装置安全防护,产品安全防护,安全防护装置。

3航空工业安全生产标准体系的标准明细表

3.1标准明细表格式

根据GB/T13016-2009,标准明细表的表头主要包含标准体系表编号、序号、标准名称、标准号、国际国外标准号及采用关系、被代替标准号或作废、宜定级别、备注等项目(表2)。其中“标准体系表编号”为对应子体系框架图中每个分支的编号;“标准号”对应现有标准;“国际国外标准号及采用关系”表示采用国际国外标准的程度,例如Idt表示等同采用,指技术内容相同,没有或仅有编辑性修改,编写方法完全相对应;Eqv表示等效采用,指主要技术内容相同,技术上只有很小差异,编写方法不完全相对应;Neq表示非等效采用,指技术内容有重大差异[11];“宜定级别”对应尚未制定的标准,是指该标准宜制定为哪一级别的标准,如GB、GJB、AQ、LD、HB等,对现有标准可同时标出“标准号”和“宜定级别”,表示拟将标准的现有级别改为宜定级别;“备注”中注明该条标准明细的有关状态、来源等有关信息,如“相关标准(与本体系关系密切且需直接采用的其他体系内的标准[GB/T13016-2009,3.8])”、“建议修订”、“上报待批”、“建议制订”等。

3.2标准明细表内容范围

航空工业适用的安全标准范围包括GB、GJB、AQ、HB等。因此,明细表中所列标准项目内容主要包括:(1)现行有效的标准(按照标准级别依次为):(a)国家标准(GB、GB/T);(b)国家军用标准(GJB);(c)安全生产标准(AQ、AQ/T);(d)航空行业标准(HB);(e)其他:劳动和劳动安全标准(LD、LD/T);机械行业标准(JB、JB/T)等。(2)建议制修订的HB项目(含计划制订、正在制订以及上报待批的HB)。

4建议制修订HB项目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初步统计,本研究编制的标准明细表共纳入了200余项相关标准和建议制修订行业标准,篇幅所限,不能全部列出,提出建议制修订的HB项目的主要来源及依据如下:

(1)参考航天、兵器、船舶等对航空工业具有一定可借鉴性的军工行业标准:如“航空工业危险点控制管理规定(参考QJ2867A-2008危险点控制管理规定)”、“航空工业生产现场管理要求(参考WJ2596-2002兵器工业生产现场管理要求)”、“航空火工品科研、试制安全技术规程(参考WJ在编标准)”等。这些安全标准对于航空工业具有很强的借鉴性和参考性,鉴于航空工业在这些领域方面的标准需求,参考上述标准,结合航空工业实际,制订航空行业的标准,是非常必要的;同时,由于上述标准属于已有标准,因此在参考制订为HB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2)行业调研过程中,行业厂、所安全生产相关人员提出的建议制订HB项目:如“飞机总装作业安全技术要求”、“航空发动机装配洗涤场所(间)安全规定”、“航空复合材料(树脂基)生产安全检查要求”等,这些标准项目为企业安全生产相关人员在实际的安全生产过程中,结合自身安全标准的使用需求而提出的,因此具有制订HB的必要性;同时,这些项目多数具有企业的安全规章制度或企业标准作为依据,具备了制订HB的可行性。

根据目前航空工业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对于HB需求的紧迫程度,下一阶段首先需要制订的HB重点项目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航空工业安全生产基础管理的顶层标准,如“航空工业安全生产标准体系表”、“航空工业企业安全生产量化评估管理导则”等;

(2)航空工业典型作业的安全要求标准,如“飞机总装作业安全要求(系列标准)”、“航空发动机试验安全要求(系列标准)”、“航空武器系统及火工品作业安全要求(系列标准)”等。

5结论

通过对国内外安全生产标准及体系方面资料的搜集整理,并对我国航空工业适用的安全生产标准的梳理,综合分析航空工业安全生产标准及体系的需求,建立了航空工业安全生产标准体系框架及标准明细表,并提出了建议制修订的HB项目。

(1)对于安全生产标准研究较为薄弱的航空工业而言,建立科学化、系统化、适用的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2)作为军工行业,航空工业的安全生产标准体系要基于国防科技工业的有关体系框架,保证一致性及衔接性;

公共空间规划范文5

(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和资源管控

2020年4月7日,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项目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中标单位为至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标金额为748万元。截至目前,该项工作进展如下:

1.“双评价”工作

规划编制技术单位于2020年8月底完成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2.专题研究工作

县“1+2+8”的专题体系。“1”是指开发利用现状评估专题;“2”是指形成“双评价”“双评估”;“8”是指国土空间发展战略、人口流动与城镇化、公服与基础设施等8个专题。目前,编制技术单位已经完成现状评估、双评价、双评估等7个专题,其余专题也基本形成框架。

3.“三线”划定工作

(1)生态保护红线:按照《省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估工作的函》要求,严格按照应划尽划,科学合理、总量不减少的原则,根据自然保护地的范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5957.54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58.85%,主导生态系统功能为“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保护红线”。

(2)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方案)确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为5700公顷,耕地保有量7126.67公顷,三调现状耕地9220.51公顷。全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5702.25公顷。

(3)城镇开发边界线:以《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初稿)为基础,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及国土开发强度等要求综合确定县城镇开发边界。县共划定城镇开发边界15.42平方公里。根据《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初稿),划定县城城镇开发边界9.74平方公里,其中现状城镇用地3.92平方公里。除中心城区外,初步划定其余5个建制镇城镇开发边界5.68平方公里,其中现状城镇用地0.61平方公里。

4.城镇化发展

未来,我县将以镇、贾洛镇等6个建制镇为重点中心镇,形成辐射全域的城镇体系。构建“一主一副 四支撑九节点”的城镇体系格局。到2035年,全县常住人口达1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3万人。完成2035年城镇化率50%的目标。

5.交通与产业规划

我县依托在建的久马高速、规划的中的成格铁路等重大交通设施,构建形成“一横二纵 四向联络”的立体交通体系,助力县全域旅游、商贸、智慧物流、现代农牧业、清洁能源等支柱产业的发展。

(二)强化控规编制工作

为加快我县城镇化发展步伐,优化配置土地资源,进一步增强城市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目前,完成县南岸新区滨河路12号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论证;县麦尔玛公安武警联勤联训基地选址论证;县南岸新区干部周转房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论证;县南岸新区部分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论证;县漫泽塘扶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选址论证;县南岸新区I-08-06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论证;县南岸新区H-03-08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论证;县镇LNG气化站地块选址论证;县各莫乡加油站地块选址论证。

(三)全方位深化“放管服”改革,做好工程项目服务工作。

4月23日,我局完成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和用地预审合并办理工作,并开始正式办理证书。截至10月12日,我局共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59本;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207本;乡村规划许可证33本;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7本。

(四)加大规划执法力度,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加大执法监察力度,依法查处违章建筑违法行为。目前,强拆1处位于中波台南侧,青年公园东侧违规构筑物;镇二村未批先建北岸滨河绿地附属设施处置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中,为进一步规范我县土地及土地交易市管理和依法依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法制氛围。

二、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素质需进一步提高。面对新机遇新挑战,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善用。要汲取先进理念,强化专业储备,改善能力不足、专业局限的状况,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公共空间规划范文6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GIS);城市规划;设计方法

前言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经过科学的分析与研究后,都重新规划了城市空间,而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法已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在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无法保证设计规划的质量与效率。而基于GIS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法具有传统规划设计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这种规划方式能够有效地避免人为因素所引起的的大面积数据错误等问题,使获取的城市地理空间中非空间与空间数据更为准确,因而GIS空间分析功能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1、GIS与城市规划

1.1 G1S概述

地观倍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lem, GIS) “一个收集、储存、分析和传播地球上关于某一地区信息的系统,该系统包括相关的硬件、软件、数据、人员、组织及相应的机构安排。”其中“收集、储存、分析和传播”是一个完整的GIS所必须具备的四大功能,即“输人、存储:、操作和分析、表达输出”。作为现代空间信息技术的核心,GIS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一个有别于CAD的全新的技术平台,其能为规划决策提供数据、模型、优化的方案和对未来环境的虚拟表现,实现对城市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合理安排 , 这是对传统城市规划在内涵和内容上的一次提升,灵活运用GIS技术可以使城市规划实验建立在科学、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改变那种仅仅依靠定性经验和“拍脑袋”式的规划决策模式,从而构建科学、理性、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规划决策模式。

空间分析(Spatial Analysis )是GIS的核心与灵魂,其特有的对地理空间信息的提取、表现和传输功能是GIS区别于一般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特征。空间分析起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地理及区域科学的计量革命,它对分析空间数据相关技术的统称。进行空间分析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①使数据得到有效地获取,同时对其进行科学地描述与认知,例如风险图的绘制;②生成观察地观阁案的背景过程进行理解与解释;③预报例如传染病等重大事件的爆发;④对地理空间上发生的事件进行调控,例如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2、GIS城市规划技术特点

GIS技术主要由数据获取与管理、数据传播和数据分析处理几部分组成,具体表现在:通过遥感和航天拍摄,收集图片信息,并利用软件等技术手段对照片进行处理,获取大量准确可靠的基础数据;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传播信息数据;数据分析功能主要有空间查询、数据分类、模型数据分析等。总的来说,GIS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功能:①实现对地理空间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和输出;②其空间分析能力很强,能实现多要素综合分析和动态预测;③计算机实现智能分析空间数据,其系统还支持对地理空间数据的管理功能。

目前GIS技术在我国很多领域都有涉及,这种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其发展的早期,GIS软件仅仅作为一个简单的制图软件在制图领域进行运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GIS和性能也在不断改进完善,开始向信息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方向发展。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城市对规划设计也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时展背景下,GIS体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技术特点。将其运用到城市规划设计中,通过实践,两者结合越来越紧密。

3、GIS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效果

3.1提高城市现状分析的准确率

在城市规划现状调查过程中,其主要是对技术经济、自然条件、已有建筑、工程设施、环境等多方面进行分析,而通过应用GIS软件技术的空间查询功能、数据统计功能、制图功能可有效的对城市多领域的空间信息进行统计、分类、比例计算,使其形成图表绘制出科学合理的专题图。与此同时,通过结合GIS软件技术、3D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技术资源,使其可构筑成较为真实的虚拟空间,这样可协助城市规划师了解现状,进而提高城市规划现状分析的准确性。

3.2促进预测分析与辅助决策

通过把GIS技术应用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仅可促进预测分析的准确性,并还可辅助规划师做出规划决策,使其提高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成效。而GIS技术中的预测分析作用主要是能够对人口规模、城市规模、灾害、经济、可持续发展方向等多方面进行预测。GIS技术中的预测分析主要是结合空间分析、空间叠加、空间查询等多方面功能对城市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评价。与此同时,预测分析人员再把具体问题的发展形状进行模拟,然后再通过模拟的结果辅助规划师实现规划决策。但根据实际调查表明,目前大部分的城市规划师在解决类似问题的过程中,一般都是结合长期积累的经验对问题进行定性分析、传统计量与统计模型分析,这样不仅会割裂各问题因素在空间分布上的联系,并还会导致模型粗放出现以偏概全。而通过把地理信息系统运用在城市规划预测分析中,不仅可杜绝这些模型弊端,并可提高预测分析的质量。

3.3有利于用地规划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有着对城市不同土质的土地进行区分的功能,并还可对城市土地进行合理的评价与等级区分等多做优势。通过把GIS技术应用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仅可为城市规划设计打下一定的基础,并可有效的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准确性。

3.4辅助规划设计

辅助规划设计主要是对城市道路网的生成、市政工程管线设计与地块划分进行完善。如对于道路网的生成工作,其主要是通过把地形图与用地功能区划图叠加显示后,能够在新专题层确定城市道路的中心线,进而构成路网数据层,然后再合理运用缓冲器功能依照红线宽度形成自动道路红线,这样可有利于自动计算与统计道路的长、宽、面积等。

3.5可提高经济技术指标统计计算效率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有利于按主题分层进行经济指标统计与计算,使其能够快速准确的得出城市建筑面积、城市绿地面积等相关数据。另外,GIS技术的分类与表格功能还可有效的得出城市用地平衡表、土地利用率等相关图标,这样可有效的促进城市规划设计效率。

3.6有利于规划方案的评价比较

为了确保城市规划设计方案具有一定的准确性与实用性,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通常会设计多个设计方案以供参考。通过把GIS技术运用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有利于将不同规划方案中的地质情况、水文、地形、环境等相关数据进行叠加比较,使其选择出最佳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案。

4、结束语

与传统规划设计方式相比,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城市规划设计效率和质量,确保了城市规划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GIS技术,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城市规划中,提高城市规划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