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学校的教学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学校的教学意见范文1
关键词: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能力 产学研结合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剧增。相关数据表明,2010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在700万以上。但许多单位在招聘时都明确指明需要有社会工作经验的人才,拒绝应届毕业大学生,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除却部分市场供求因素,从高校教育自身来说,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传统高校教育长期脱离市场需求,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与市场的联系、加大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转变高校教育观的重要内容,也成为各高校关注的热点。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则能使学校、教师、学生与社会、企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对高校实践教育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改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参考
传统高校教育中的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等。在一些地方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和重课内、轻课外的“三重三轻”现象。[1]这常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社会普遍对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持怀疑态度。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必要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环节。其中,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习成为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环节。一般而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选取的是那些直接面向社会、与本专业发展密切的一线生产企业或事业单位。这些企事业单位由于与市场接触紧密,了解本专业迫切需要的人才类型。高校师生利用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习的机会,深入了解本专业的人才需求和市场定位,从而为学院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提出直接和有效的意见,促进人才培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紧紧围绕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来进行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改革,注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以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学院方在立足区域经济、行业经济背景的情况下,正确把握就业形势和市场需求,不断总结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制定和完善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高校学生实践能力的第二课堂
从一些市场反馈信息来看,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实验能力、工艺能力、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差,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这也警示高校:除却课堂教学外,还应充分利用学术讲座、科技制作、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各个实践环节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良好模式。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利用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播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3]这等于是开辟了高校教育的第二课堂,也开辟了高校实践教育的第一战场。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从实践中主动认识到自身学识上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由于在基地生产现场最容易发现问题,如一些课本知识的偏差和不足,这就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体协作解决问题的风气。此外,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校外社会实践,尤其是直接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习,能使学生积累和丰富工作经验,在毕业招聘会上增强竞争力,更易获取企业的青睐。
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提升青年教师实践水平的一条捷径
近些年来,高校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的比例不断上升。据教育部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共有教师107.6万人,其中,35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教师队伍总数的48.3%,40岁以下教师占64.3%。[4]显然,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师队伍的主要力量。
许多青年教师学历层次比较高,理论根底比较扎实,但是多是长期在学校接受教育,生活是经历从“学校―学校”的路线,参加社会实践少,甚至没有参与过工程实践项目、企业经营管理项目和教学实践训练,工程意识和实践经验严重不足,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而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工科专业的教学,常常需要教师理论联系实际,适时举出恰当的工程实例,有效正确地引导学生。否则,不仅会导致课程讲授照本宣科、枯燥晦涩,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难以保证教学的质量,更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等。
要解决以上问题,青年教师首先应积极参与学院要求的各类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这些实践环节有不少是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中进行的,而这些实践教学基地往往是一些具有深刻行业背景的企业、事业单位。在作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企事业单位中,往往有不少专业技能高、工作阅历丰富的能者。在基地中向他们虚心求教,往往能较大地促进青年教师提升自身素质。同时,教师利用带领学生深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习的机会,充分利用这些基地的功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或学会解决问题,这对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丰富自身实践经验,为自己营造深厚的专业行业背景很有益处。因此,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也成为培养和提升青年教师实践水平的一条捷径。
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促进促进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媒介
产学研结合是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经营和人员交流、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等方面所结成的互利互惠、互补互促的联合与协作关系。[5]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构架起了一座联系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的桥梁,成为促进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媒介。
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在高校传输理论知识,在企事业单位提升师生的实践能力和经验培养模式,既培养了市场需要的实践能力强的毕业生,又培养了一批初步具有“双师型”的高校教师。这对高校而言,无疑是有益的;而对于企事业单位,也可以在基地学习的学生中发现优质生,从而有可能使之成为该企事业中的新鲜血液。
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方面,企业依托高校强大的科研实力,可以参与新产品的开发。如吉首大学张永康教授带领课题组长期与地方企业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开展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特别是在湘西猕猴桃产业化研究和生物资源的开发应用研究成果,对西部开发、湘西的扶贫攻坚、产业结构调整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生产经营方面,企业拥有丰富的经验,大学生在企业中可以耳濡目染,了解相关产品的生产流程和销售技巧,直接获取生产经营经验。
在人员交流方面,企业和高校可以互派专业实力强的能人做系列讲座,提升员工或普通教师理论、实践素质。
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方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譬如,高校藉此能了解市场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从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而企业能从高校获取先进的理论知识信息,为促进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做准备,从而在竞争中占领制高点,获取实力优势。
参考文献:
[1]杜学元.大学素质教育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0,(3).
[2]闵永安.全球金融危机下谈工科大学生就业与实践能力的培养.http://shu.省略.
[3]宋艳.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J].北方经贸,2008,(2):141-142.
[4]教育部.教育统计年鉴[EB/OL].http://stats.省略.
对学校的教学意见范文2
1.培养真挚的师生感情,创造轻松的语言环境。
一般说来,学生对某位老师产生了恐惧感,那么对他所教的课就不会产生兴趣;反之,为学生所喜欢的教师一走进课堂,课堂气氛就会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浓厚。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投资”,以自己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共鸣,更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通常,当老师的注意力辐射于后进生之外时,他们就会说闲话、玩纸团、大声读书、怪调回答……只要真诚地和他们交流,你就会发现,他们每个人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有着不一样的情感体验。他们被尊重被包容时,他们的潜能就会苏醒过来,有时其表现会令你大吃一惊。
建立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由喜爱教师到对其所教学科感兴趣,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特别注重理解学生,在成功时给予表扬,在失败时给予鼓励,在困难时给予援助。路上遇到学生,我常常会主动、亲切、随和地迎上去,用礼貌用语问个好,或是拉拉他们的手,拍拍他们的肩。课后我会坐在学生的座位上或站在学生们中间,与他们谈天说地话家常,捕捉他们身上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消除差生的自卑心理,填补师生之间的心理鸿沟。批改作业时,我会在后进生的作业本上写上“好”或是添上几句勉励的话语。节假日,我会为学生寄上一张张贺卡,精心写上一句句祝语。总之,无论何时何地,作为教师的我,都会用心去爱自己的学生,呵护他们脆弱的心灵,长此以往,师生情感成了学生学习的无穷动力。
2.重视阅读积累,拓宽学生学习的时空。
古人云“厚积而薄发”,说的就是积累的重要性。如何积累呢?第一,创造条件让学生走进阅览室。《语文课程标准》对各个年级段学生的阅读量也有明确的要求,目的亦在于“丰富语言的积累”。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如果我们想减轻学生负担,那么,就应当让他们阅读的东西比要求他们记住的东西多两倍。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因此要让学生在书海中遨游,享受知识与科技的馈赠。第二,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博览群书,同时还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许多学生课外阅读习惯于走马观花,谈起收获,却是一脸茫然。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所学课文进行辐射阅读、对比阅读,在阅读中还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带上笔,把精彩的句段划下来,并用一两句话概括阅读感受。第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言。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是一个大语文课堂。许多语言大师都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做有心人,因此鼓励孩子们在生活中自觉地摄取语言营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重视读写表达,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具体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提供说话的场所。每天的晨会课可以设“3分钟演讲”,各人可以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即兴演讲;还可以定期举办“你说我说大家说”活动,结合近期自己在书刊、广播、电视、网络上看到的、听到的新闻、趣事进行交流;组织故事会,评选故事大王;自己写演讲稿,举行演讲比赛,等等。另一方面,提供写作的机会,留心生活。应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留心生活,捕捉写作契机,如根据编抄报的经历、迟到尴尬的经历、考试失败的经历,在日记本上尽情发挥,写出真实、生动、感人的文章。
4.注重新课导入的新颖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一上课就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不自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境;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习之门。
5.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懂得知识的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6.构建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在语文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开展课堂讨论。语文课堂组织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是很常见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是无拘无束的。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因此,语文课堂气氛往往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
对学校的教学意见范文3
一、学习新理念,领悟新精神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新课程下,教师要注重新教学理论的学习,掌握新理念,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真诚地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首先,要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沟通与对话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要了解、相信、尊重和友爱每一位学生,教好每一位学生。其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再次,通过知识技能学习,从“知识中心”转变为“能力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后,在信息技术时代,要学会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二、反思教学,转变教学观念
以往,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每天只忙碌于备课、上课和作业批改,很少学习研究教学理论、研究了解学生;不重视教学反思,不讲究技巧,不注重革新,总是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很少与同事交流、切磋教学心得,每天只是机械地重复往日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教学效果总是事倍功半。
教学中要善于反思,做反思型的教师。在反思、整改中提高自己的育人能力和教学水平。时刻提醒自己在每节课后积极反思:什么样的问题学生喜欢回答?哪一部分教学效率高?哪个环节做得不好?下节课如何改进等等, 主动把有效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策略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认真贯彻“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主动的去学,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教学实践,落实新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方式应体现多样性和趣味性,体现生活化和情境化。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小学数学教学要实现新的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和谐、民主、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更好地实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参与和发展。新课程的小学数学课堂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1、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富有现实意义和挑战性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具体教学方法是:(1)看情境图,(2)说情境图,(3)提出数学问题。例如,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买电器”一课,首先出示主题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然后说一说情境图意思,即这些图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最后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在具体情境中,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可能提出很多离奇古怪的问题。无论是什么问题,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表扬激励学生,引导学生从众多问题中筛选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然后再从有关的数学问题中找出与本节课相关的数学内容。
2、建立模型。
建立摸型是指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在情境中提出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建立数学模型。
3、解释应用。
教学后,选取课后练习或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练习,采用多种练习形式,巩固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例如,“买电器”一课,学生建立起数学模型后,让学生完成课本第53页的“试一试” (1)(2)、(3)题和54页“练一练”1、2、3题。
4、课堂小结。
对学校的教学意见范文4
关键词:仪器装备 现状 对策
教育有三大基石:一是课程教材建设;二是师资队伍建设;三是教育装备建设。中小学教学仪器装备建设是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中小学实验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石。随着中小学教学仪器供应渠道的逐步市场化,中小学教学装备建设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小学教学仪器装备质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而探索中小学教学仪器装备建设工作的新路子,确保中小学教学仪器装备质量得到有效保障,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目前中小学教学仪器装备建设工作的现状
1.装备模式多元化,管理失序
随着中小学教学仪器供应渠道的逐步市场化,原来实施的专业供配模式转变为招标采购模式及自行采购模式。由于采购模式的多元化,并且又无新的管理政策支撑,从而导致了目前中小学教学仪器采购管理的失序。由此,各类良莠不齐的厂家和公司满天飞,瞒天过海式的供货比比皆是。
2.供货单位低质化,配备失常
由于部分供应商不熟悉配备标准,仪器配备素质较低,导致配备失常。一是乱配。在中学仪器配备时竟配备小学的专用教具和仪器,如中学应配的“杠杆”却供应小学生用的“杠杆尺及支架”。二是重配。在一所规模不大的初级中学的化学仪器室里配备有一台蒸馏水器(价值600余元),而在生物仪器室里又配备一台,就学校的规模而言,该校有一台就足够了。三是乱配。部分素质较低的供应商面对多达1500个应配仪器种类,多是“顾名思义”来配备,其配备到校的一些仪器不是教学需要,如解剖针配备的是普通大头针。四是混配。教师演示用仪器的体积大小有明确的规定,这是为了保证最后一排学生能看清楚,但供应商提供的不少演示仪器大小尺寸明显不符合要求。
3.采购价格最低化,质量失衡
由于目前招标采购大部分是采取最低价中标,而中标供应商又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多是到一些没有生产标准、生产规模的“家庭作坊”进货,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学仪器根本达不到部颁质量标准。(1)计量类仪器误差太大,毫无作用。如一些演示测力计因误差太大不能使用,如果用了反而得出错误的结论。(2)制作工艺低劣,没有质量保障。如部分滑动变阻器,其滑片都未贴住电阻丝,如何“变阻”;手持直视分光镜,内部的镜片就已脱落,如何“分光”;价值300余元的学生电源,外壳塌陷、电源插头生锈,部件晃动,如何“供电”。(3)偷工减料,存在安全隐患。方座支架用材单薄,固定焊点不牢固,易断裂,安全从何谈起?用以保障学生安全的急救箱里的金属镊子,要求为不锈钢材质,实际却为铁质且已生锈,怎能急救?(4)以旧代新,以次充好。如某校2008年配备价值600余元的大屏幕示波器,其中的核心部件示波管用的竟是从民间收购的老百姓用了多年的黑白显像管;一些要求较高的橡胶制品竟然用怪味刺鼻的再生橡胶替代。(5)用材不当,降低标准。如小学的啄木鸟、猫头鹰仿真模型,要求用羽毛制作,但却是塑料一次成型的非羽毛制品;部颁标准规定凡导电类器件必须为铜质材料,但部分仪器中的插头、接线柱等却是铁质品。(6)缺少附件,无法使用。有些供应商为减少成本,应有附件的成套仪器不配套,学校常因附件缺失而无法使用。
4.采购验收单一化,监管失控
由于采购模式的转变,中小学教学仪器脱离了专业质检,由供应商配备到县,直接进校。而部分县市、学校没有专业质检人员、专门的质检场地、质检设备及质检工作经验,导致进校后的教学仪器质量验收仅仅是数量上“数数”而已!因而,教学仪器的质量检测与管理失去了主管部门的控制,进入监管“真空带”。
5.仪器供货多级化,售后失力
由于教学仪器品种多,但价格不高;生产厂家多,但分布较散。在招标采购模式下,中标供应商在规定的时间内很难找齐、找全一线生产企业直接为其提品,因而,中标供应商只能分包委托给二级供应商采购,甚至有的分包委托给三级供应商。在这种多级供货的情况下,中标供应商的售后服务很难得到保障,对学校反映的问题多是推诿,无力解决。
二、加强中小学教学仪器装备建设的对策
加强中小学教学仪器装备建设,构建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依据科学发展观,创新工作思路,立足工作实际,实现思路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才能确保中小学教学装备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目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是事业单位,几乎没有什么行政执法力,不少厂家公司对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总是漠然置之,不予理睬。因而要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质量监管力度,确保进入校园的教学仪器质量符合相关要求,确保师生人身安全,就必须加强领导,成立专门机构负责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的质量监管工作。
2.部门联动,形成合力
中小学教学装备建设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同时又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计划上报、审核汇总、择优选厂、招标定商、收货仓储、质量检测、优货分发、劣货退厂、款项支付、售后服务、日常维护等具体环节。所有这些工作原来都是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划指导、共同参与下完成的。但在采购模式多元化的新形势下,要确保中小学仪器装备建设质量,守住装备建设这一教育工作的基石,就必须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必须得到各职能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必须整合职能部门的优势,重新定位,分别承担建设工作任务,共同组织实施,形成合力,才能取得工作实效。在中小学教学仪器装备建设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应该做如下分工:政府采购部门负责招标采购,教育业务主管部门负责计划上报、审核汇总、采购技术标准制定及质量检测,财政部门则根据教育业务主管部门的质量检测报告及检测意见支付采购款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则根据教育业务主管部门的质量检测报告通告供货商所在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并将质量检测报告作为供货商机构代码证年检的重要依据,有不良供货记录的供货商处以罚款或机构代码证年检不合格。
3.提高门槛,杜绝“提篮”
中小学教学仪器属于教学用的特殊商品,其装备工作涉及上千个品种,分布于全国各省市各个公司厂家,加上各公司厂家良莠不齐,故而非专业人员难以辨别产品的优劣。因此要确保教学仪器质量,形成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第一,实行资质初审制,把好仪器设备的入口关,未经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一切生产企业和产品,均不得进入学校,特别是严禁无生产技术标准,无检测合格证,无安全保证、质量低劣的教学仪器设备和设施进入学校。第二,实行样品采购制。凡参与招标的厂家公司,均须提供所投标项目的产品样本或实物图片,厂家公司提供所投标项目的产品样本或实物图片由地区级教育主管部门保存,招标时供评标专家参考,验收时供验收专家使用。第三,根据采购法的有关要求,由业主制定特定的投标条件,从注册资金额度、产品质量检测报告、中标业绩等方面进行限制,杜绝提“篮子”公司中标。
4.创新机制,集中采购
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规定,符合政府采购条件的,由县级财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政府采购。但是对于地域偏僻、崇山峻岭、交通不便的民族地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而言,县级招标采购确有难度。具体表现在: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学仪器装备工作并非十分了解,县市业务主管部门人力有限(部分县市电教仪器站仅2人);二是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没有专业的质检设备、人员及场地,对采购的设备难以把好质量关;三是各县市单项设备需要量不大,单个组织采购费用过高,又难以得到质量保障和售后服务。因而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规定,创新采购机制,形成由地区级财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共同组织,地区级教育主管部门具体实施的地区级中小学教学仪器集中采购新机制,可以切实解决中小学教学仪器装备建设过程中的质量检测、劣货退厂、售后服务、日常维护等问题。一般来说,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由地区级教育主管部门具体实施集中采购不仅可避免县市、学校采购过程中的大量人力资源浪费,而且可有效降低设备成本,节约开支,具有明显的经费优势。同时,由于是地区级教育主管部门具体实施的集中采购,不仅可以从严从实地管理好参与本地区教学仪器装备建设的各类供应商,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地区级教育主管部门现有的专业仪器质量检测设备、标准、技术资源及仓储场所,能够确保教学仪器的质量和售后服务。
5.培训队伍,加强质检
中小学教学仪器装备建设工作中的核心是质量检测。随着中小学教学仪器装备建设模式的转变,原来专业供配模式中“专业质检”也须转变为分级质检。因而,建立健全完善的“省―地区―县市―学校”4级教学仪器质量检测体系是确保教学仪器质量的重要保障。目前无论是采取哪一种采购模式,教学仪器产品最终是要进入学校使用的,上千个教学仪器品种,只有经过教师的应用才能发现问题,这样,学校的学科教师就成为进校后教学仪器质量优劣的第一发言人。因此,加大对学科教师的质量检测业务培训,建设一支数量多、业务精、能负责的校级质量检测队伍,是确保新形势下中小学教学仪器装备建设质量的首选。通过校级质量检测的初检与情况反馈,地区、县市两级主管部门就能够及时掌握并发现教学仪器质量问题,再通过地区级主管部门定期巡回的一般检测与重点检测,则可以解决任意采购模式的教学仪器装备建设质量问题。
6.及时通报,加强监督
实践表明,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体系是确保中小学教学仪器装备建设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地区级教育主管部门在实施监督方面一是可以举办年度教学仪器装备建设质量通报会,邀请所有参加教学仪器装备建设工作的厂家公司参与,通过实物展示、验收报告、学校意见等方式对年度教学仪器装备建设的质量问题进行通报;二是形成年度教学仪器装备建设质量通报文件,拟定供应商黑名单下发到各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同时抄送政府采购部门;三是上报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媒体,给予通报。
对学校的教学意见范文5
关键词:技工学校 语文教学 现状 思考
语文修养影响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进一步影响到他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因此好的语文修养是十分必要的,不仅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也有利于个人适应社会,跟上时代的飞速发展。基于此,语文课应该是基础中的基础,在职业技术学校里应该是被重视的基本课程,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一、天津市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学现状
1.学校与社会环境的现状
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压力巨大,很多学生和家长选择职业技术学校几乎都是抱着同一种态度,即“掌握一门技术,将来才能在社会中生存”。从学校的角度来看,之前的职业技术教育是以培养熟练的技术工人为主,这一特性使得职业技术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偏重于专业技能课,并沿袭至今。在日常工作中,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的管理者常常要求语文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尽可能缩减课文篇目、减少课时,以达到增加专业课课时的目的;有的学校甚至商议取消语文课。经笔者所在语文中心教研组研究讨论,以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技工学校语文课教学大纲》为基础,结合天津市技工学校实际情况,制订一份《天津市技工学校语文课教学实施安排》,全学年共120学时。之后给天津市各技工学校发了《通知》,征集各技工学校的语文教学大纲,共收到语文教学计划17份,占技校总数的36%。
据统计,征集到的教学大纲中有4份的总课时大于120学时,即课时完成度大于100%,2份大于90%,6份大于60%。依据所选授课文章数统计,只有1份选择了《实施安排》规定的全部文章,还安排了部分课下阅读课文,完成大纲度达111.1%;3份大于80%,3份小于45%。综合看来,有9份大纲的课时完成度和完成大纲度达到60%以上,占征集到大纲总数的53%。在接下来的语文统考中,参加的学校只有17所,仅占技校总数的36%。天津市技工学校对语文课程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2.“学”与“教”的现状
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偏远地区,基本上是落榜生和分流生,他们的基础差,底子薄,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上课时学生走神、玩游戏、睡觉,根本不听讲。这种学习态度导致的结果从统考的语文试卷中就能一目了然。基础题部分漏洞百出,除了拼写错误,词语解释也五花八门,古文翻译题不是空着不写就是敷衍两句了事,应用文格式不规范,作文更是语句不通,词不达意。
面对学生这种“学”的现状,教师们“教”的激情大打折扣,有些语文教师宁可改行也不愿到纯男生班级教授语文知识。有的教师照本宣科,如和尚念经般将书本念完了事,将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抛之脑后。这样,教师对学生没有信心,学生对老师不抱希望,教和学的差距就越大,如此恶性循环,结果是教和学“双输”。
二、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学亟须改进
1.明确语文教学的基础地位
(1)语文课是职业技术学校各门课程的基础。职业技术学校处理各课程之间的关系有一句老话: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为技能课服务。每个学生从小学起就开始接受正规的语文教育,好的语文修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智力、思想和科学文化素养等。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并不意味可以不用学习语文。教师的授课是语言活动,学生课本上知识的载体是文字,学好语文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能使学生的技术革新如虎添翼。
(2)语文与就业息息相关。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毕业后要走进社会就业,做简历求职、应聘,都需要学生在语文修养的基础上充分表现自己的优势,以博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如果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准确书写产品报告,不能正确展示创新发明,甚至不能与人有效沟通,那势必会影响到毕业生在工作中的表现,职业前景渺茫。
职业技术学校首先要肯定语文的基础地位,因为学校这个大环境可以让学生们对语文课形成最初的认识。要让学生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学校就必须从自己做起,以对学生产生良好影响,利于语文教学的开展。
2.语文教学要切合学生实际
笔者所在语文中心教研组定期组织教研活动,交流技校语文教学方法和经验,组织教师们去学习优秀示范课,目的是为了使教师们快速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除了教学方法,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孔子云:有教无类。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本身基础差,所以教师不能按照重点高中班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对他们的期望值不能太高。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即“因材施教”。
首先,既然学生的基础差,教师就从基础入手,教拼写,教发音,但是技工学校学生对语文课缺乏兴趣,这是语文教师普遍都感到头疼的问题。教师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举了一个例子:笔者曾经去听一位老师的优秀示范课,他不像其他老师一样按常规导入板书课题,然后讲解,而是先给学生讲几个故事,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让他们能聚精会神地听下面的内容。在讲课中他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将本课的重点、难点以Flas的形式显示在大屏幕上,学生听得很仔细,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课堂气氛活跃。在最后的课堂小结中,笔者很高兴地看到,学生们都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对整篇课文也有了很充分的理解,示范课的效果很好。后来笔者了解到,这位老师在课余时间和学生打成一片,用心了解学生们的兴趣点并运用到教学中,很容易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使自己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学生以鼓励,肯定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的点滴进步,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千万不要吝惜赞美之言。当学生发挥想象力解答教师的问题时,先不要因为错误答案而急着制止,要充分尊重学生。要以鼓励的方式引导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对学生的正确答案要给予赞扬。只有学生和老师的关系贴近了,学生才不会产生厌烦的抵触情绪,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开展,
再次,要善于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修养。几年来,笔者和同事每年都会举行各种活动,如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等,有许多学生积极参加,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有很多教师把装饰学校黑板报的任务交给学生,对学生来讲,这不单单是教师对自己的信任,还是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有了舞台,学生当然会尽力把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对学校的教学意见范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见解
1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朗读的时间不足,在小学教育中,一堂课的时间大约就四十来分钟。一般来说,语文老师需要对课文进行讲解,这就会挤掉大部分的课堂时间,而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往往只有四五分钟。比如预习性朗读,语文老师会在授课开始前的几分钟要求学生对全文进行朗读,标出生僻字以及难以理解的地方。但是只是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很多学生连文章都未朗读到一半,老师就会叫停,然后马上转入讲授环节。这种短时间的朗读根本无法充分发挥朗读教学的作用。
1.2 朗读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很多老师并未认清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往往将朗读教学只是当作一种单纯的教学手段来使用,而没有对朗读教学的目标进行深入分析。学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朗读,不知道朗读有什么作用,只是被老师驱赶着读而已。这就导致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没有用心去读、去领会,而只是有口无心的“念经”。这种缺乏目标性的朗读,是起不到教学作用的。
1.3 朗读的面窄,老师在开展朗读教学时,往往盯住的只是几个尖子生,而对其他学生不闻不问,这也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之一。老师喜欢学习好的学生,这无可厚非。但是,喜欢归喜欢,绝对不能偏心。教育是公平的,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老师在朗读教学中,应该让所有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
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普通形式,一些语文老师并不是很注重朗读训练。有的只是走一下过场,根本没有发挥出朗读真正的作用。然而部分老师认识到了这一点,但还是没有相关的方法来解决这种问题。
2.1 教师应加强对朗读训练必要性的重视。部分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经常忽略朗读这一环节。没有要求学生朗读,自己也只是按部就班形式上的朗读。课堂上缺少学生抑扬顿挫的读书声,学生也很难理解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2.2 朗读指导要灵活。朗读教学单一、死板、机械化,教师讲读生硬,只要求读了就好,这是不可取的。有的教师即使要求学生认真朗读,但自身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就是错误的。另外,读长句的时候,没有间隔,有的是一气呵成,有的不会停顿。这样的教学会不仅会让学生厌恶朗读,而且对自身朗读水平的提高也起不到作用。
2.3 朗读层面不广泛。教师上课喜欢叫尖子生,往往忽略了班里的其他同学。这样,其他人就变成了这节课的听众,大多数学生没有掌握朗读的要领,自然而然的朗读水平下降,很难培养出语感。在朗读训练中教师应该扩大学生范围,不能凭学生学习好坏而评定是否应该朗读。
2.4 朗读教学形式单一。一般来说,朗读的时间只有早自习或者课间的时候进行,实际教学中朗读的成分微乎其微。早读时大部分为齐读,这样有的学生会偷懒,不是假读,要不就是不读。朗读的时候节奏不同,学生故意拖长调,这也是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和改正的。在朗读的同时,也能穿插游戏,使教学不单一,增加趣味性。
3 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出自信
教师应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现代的教育观,要求教师把民主带进课堂。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讲究教学民主,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读书氛围,使学生打消怕读错的顾虑,消除紧张的情绪,变得敢于读书、乐于读书。所以,在组织朗读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握好课堂组织,积极培养和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读起来,在读的过程中感觉到快乐。这方面可以根据朗读课文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朗读形式,如男女单读、小组分读、男女分读、全班齐读、领读、角色朗读、教师参读等等,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朗读是学生全员参与行动,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再加上教师适当的指导和鼓励,可以帮学生树立并提高自己朗读的自信心。这一点对于学生学习其他课程和身心的成长都十分有利。
4 运用多种朗读形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丰富多变、生动活泼的朗读形式,多读既能不断刺激学生大脑神经的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