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发展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农村发展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农村发展方向

新农村发展方向范文1

关键词:农村饮水 安全 现状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X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a)-0155-02

水资源是最为关键和核心的基础资源品类,在保障人类正常生活方面发挥着积极影响。农村作为我国最基本的经济构成,国家政府一直心系农民的饮水安全问题。提高对农村饮水安全的重视,完善农村饮水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实现国家的治水目标,同时也为农村饮水安全提供了保障。

1 农村安全饮水现状

近年来,农村不仅发展经济作物,在水产养殖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水产养殖对水质的要求非常高,水质出现问题会影响农民的收入,造成经济损失。我国在农村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相当大,但这些投入相对于农村巨大的人口基数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被用于水利设施方面的资金有限,农村水利设施基本靠着改革开放前的设施进行基本运作。在水利设施上投入资金的不足严重影响着农村基础水利建设的发展。按照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等指标衡量,全国还有部分农民在饮水方面仍未符合安全标准。

(1)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严重落后。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农民的收入也在稳步提升。如今,农村人口的衣食住行和用电、交通等方面均已得到高水平提升和完善,但关系着农民日常生活质量的家庭生活用水的改善速度却十分缓慢,不仅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2)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扶持。

自来水作为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在农村依然没有强有力的利好政策扶持。直到现在,虽然很多农村已经建立了自来水工程,但工程建设在地方配套资金、群众自筹资金、行政机关管理方面一直缺乏强有力的支持,甚至对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造成影响,直接造成工程效益无法得到有效实现。

(3)运行费用缺乏保障。

目前,不少农村已建成了安全饮水工程,但是其运行费用却极度缺乏,收缴上的水费根本无法维持工程运行,就连基础的维修以及更新改造也难以进行。这一点限制了农村供水质量的改善,也阻碍了农村供水的经济效益。

2 农村安全饮水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1)大力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水作为关系人类生存最重要的资源之一,生活用水的质量和饮水工程的水平能作为判定一个区域文明程度的标杆,而农村安全饮水作为农民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落后于当前饮水水平,处于较为初级的状态,制约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加速发展农村安全饮水工作是关系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稳定农村社会的大问题,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2)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安全饮水提出更高的要求。

随着部分农村关于生态移民工作的进展,已经对很多新农村式完成了移民安置工作,其中移民安置村农民的衣食住行、用电、饮水、交通等方面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所以,对农民移民群体的安全饮水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3 提高饮水安全采取的措施

为了克服农村饮用水氟超标问题,一般情况下就是打深井,该方法得到一些专家的认可,他们认为,打深井是解决饮水安全的权宜之计。

(1)工程措施。

第一,加强饮用水工程规划和设计的科学性。饮用水项目从规划到建设的整个环节,不仅要充分保证水源的安全性,而且要结合供水地区的状况因地制宜地对工程做出评估与调整。无论项目大小,应该按照总体规划,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审批和验收制度。

第二,积极建立集中式供水项目,对于一些具有良好的水环境,居住相对集中的地区可以使用集中式供水方式。

(2)非工程措施。

首先,水源保护应与水处理相结合,特别是加强饮用水源保护,严格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水源附近禁止高污染产业的发展,逐步预防和减少农村饮用水源的污染,让人们喝干净的水。

其次,监督管理措施。重建轻管的问题一直没有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为确保持续有效利用水利工程,确保饮用水的安全,必须采取措施从根本上从工程的所有权和管理上加大力度,加强监管部门的服务和管理功能,但也要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水工程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农村饮水安全。

4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发展方向

4.1 农村饮水安全的规划

饮水安全,与芸芸众生的人身安全密切相关。在家“十二五”规划期间,有特别详实的对农村饮水安全方面的规划:其一,统筹兼顾,分步骤执行。率先解决严重威胁农民身体健康的水质问题、饮水重疾区的饮水安全问题和部分区域饮水资源短缺问题。其二,规模化发展,重视实效性。资源好的区域要进行大范围集中供水,资源差的区域可以使用分散式供水或分质供水的方式。其三,与防治结合,保障水资源的品质。对水源地严加保护,防止水域被污染,建立和完善水质检测与和监督管理制度。其四,建管齐发,推动节约用水工程展开。设置和完善区级供水技术的服务系统。积极建设用水人群全程参与建设和管理。严格落实节水政策并实施解决方案,推动节水化进程。

4.2 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的方式

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体制应该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思想进行统一管理。之前城市和农村的居民供水是由不同部门分开管理的,其建设和运行都是分割开来的,尚未真正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因此,需要加快推动水务管理一体化进程,要求所有市级以下自来水公司统一划归区水务局管辖,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建设和管理可以直接参与,真正实现建管一条龙,从水源头管到水龙头,用城市供水管理的思想来管理农村供水,将一个村庄当作一个城市社区来管理,把一个农户当作一个城市居民家庭管理,不仅将自来水公司的先进技术设备、优秀的经营管理等优势酣畅淋漓地发挥出来,又保障了工程的质量,彻底缓解建后管理、运行维护等遇到的困难。

4.3 做好农村水利设施的管理

认真搞好农村水利设施的管理需要在积极宣传、定期拜访、责任、严肃处理这几方面加强工作力度,农村水利设施分布广,分销渠道众多。所以,需要将每一个地区的水利设施进行分片、分段管理,责任分工明确,每个区段的工作彻底落实落到具体的单位和个人。不断掌握先进的管理模式,便于适应农村水利设施所面临的新局面,走管理维护和开发利用并重的新型道路。

5 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饮用水安全性能显著提高,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前实现农村饮水安全整合推广项目,在很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在工程设计、建设上必须注意细节,不断提高工程项目的可行性让其发挥好的作用,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支持农村饮水安全的进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管理水平直接影响项目效益,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和创新的经营理念,良好地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将工作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发挥长期效益。

参考文献

新农村发展方向范文2

关键词:农业;高职;新农村;作用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新举措,也是时代赋予农业高职院校的新使命。为了准确理解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找准农业高职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住农业高职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发展机遇,现就农业高职院校如何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作如下讨论,与同行商榷。

一、农业高职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

第一,基础性地位。教育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和基础性地位。但在我国农村的教育体系地位中,目前,只有农业职业教育比较好地解决了为农村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人才的问题。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第二,直接性地位。农业高职院校在专业上与农村有着必然的直接关系,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向都将直接影响农业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农业职业院校在生源上与农村有着稳定的直接关系,农业院校的生源以农村学生为主体,农村生源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农业院校的招生;农业职业院校在产业上与农村有着相生的直接关系,农业高职院校的基地建设、产业发展与农村的产业类型和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农业职业院校在情感上与农村有着天然的直接关系,农业院校的专业教师、科研人员,绝大多数出身农村,毕业于农业院校,长期从事农业教育和科研,与农村有着天然的情感联系。

第三,共生性地位。由于服务方向、专业设置、学生来源及就业去向等因素,决定着农业高职院校与新农村是相伴共生的关系。新农村的发展方向就是农业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农业高职院校只有依托新农村才能发展,只有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才能赢得自己的发展,两者共生共存。

二、农业高职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第一,人才培养作用。据统计,我国平均万亩土地仅有0.8个技术人员,万名劳动力仅有0.16个技术员。据调查,农村劳动力中掌握1项-2项实用技术的人数仅占被调查人数的16.4%;获得专业技术职称和岗位培训证书的人数只占被调查人数的5.3%。可见,我国农村的应用性技术人才资源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是缺乏的。高等职业院校在为新农村建设培养高级技术人才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生产示范作用。农业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实训基地引进最新科技成果,开展先进生产项目,采用现代生产手段和材料,进而达到为农村生产提供项目示范作用的目的。也可以与地方政府合作,结合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建立示范村、示范户,发挥对农民的示范作用。

第三,技术引领作用。农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强调产学研结合,将应用技术研究与推广作为学校的重要功能之一。通过应用技术的研究推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服务。

第四,产业培育作用。提高农村农业产业化程度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农村农业规模化生产、市场化经营的必由之路。农业高职院校应在培育高效农业产业方面发挥作用。

第五,信息服务作用。农业高职院校在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可充分利用学校的信息服务资源为农村的项目引进、生产资料采购、产品推销等方面发挥作用。

第六,文化推动作用。农业高职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在通过技术服务为农村提供生产模式的同时,结合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等新的农业生产理念,结合新农村能源使用等途径,为农村提供生活模式,在农村文明建设方面发挥作用。

三、农业高职院校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第一,坚定学校发展定位,主动服务“三农”。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职业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导致传统农业专业办学出现了危机。在这种形势下农业高职院校应当坚定学校的发展定位,为“三农”服务不动摇。要更加主动地服务新农村建设,在服务中调整办学方向和内涵,调整专业结构和设置,追求持续发展。

第二,增强学校办学实力,提高服务能力。农业高职院校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要加强建设,做到有人服务,有时间服务,有技术服务,有项目服务,把服务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我们的措施是设立专项服务资金、成立专门研究工作室、实行教师基点顶岗实践等。

第三,拓展服务面向和内涵,提高服务实效。通过拓展和发改造专业进而拓展服务面向,如为特种养殖业、乡村旅游业、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服务;通过培育产业拓展服务内涵,如建立种子公司、农资服务公司、畜牧良种场等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通过促进就业提高服务实效,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项长期工作。

第四,探索服务模式和机制的创新,建立长效机制。一是学校和政府共建模式,即将学校的服务计划与地方政府的建设计划结合起来。二是村校产业开发模式,通过将地方产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以及学校与村里合作开发产业等形式开展合作,可以形成长效机制。三是信息咨询服务模式,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信息技术优势为农村和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四是校企合作模式,与地方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通过为企业服务进而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光伦.生态因子对果实品质的影响[J].果树科学,1994(2).

2、姚军,张有山.土壤质地类型与基础肥力相关性[J].北京农业科学,1998(4).

3、孙鲁平,王数,张凤荣等.燕山板栗品质与土壤特性的相关研究[J].土壤通报,1998(6).

新农村发展方向范文3

关键词:新农村 社区规划 农村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1-134-02

作为我国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社区发展关系到乡村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科学合理的新农村社区规划则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为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乡村合理布局具有深远的意义。

然而,由于我国新农村建设缺少必要的规划意识、科学观念,再加之建设资金短缺、建设力量薄弱等因素的影响,结果导致新农村其普遍存在着建设无序、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建筑质量存在安全隐患、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这些现象严重影响到了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影响到了乡村产业发展,也不利于乡村可持续发展。因此,进行新农村社区规划,必须从地域文化、社会伦理、环境友好、产业发展、农地利用、资源节约等多角度分析,以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点,以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以乡村的主人――农民的眼前及长远需求为核心,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只有当乡村的主人――农民成为实际受益者时,新农村社区规划才算做到位,后续的设施完善配套,地域文化传承、地方特色经济发展才有了民众基础。

一、依据农村区域的现状,分析促使其发展的因素,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作为新农村社区规划者,应该首先弄清楚农村社区的固有传统、已有特点,充分了解农村地域的“生产、生活、生态”特征,要尽量使农村社区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本地域及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保持一致。只有与地域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一致,才能较好地发挥农村社区的已有优势并推动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通过制定新农村村域规划(即社区规划),可以促进新农村社区与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可以整合农村社区的区位、资源、环境、交通等优势条件,同时,也有利于统筹规划农村地域的基础设施建设。

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它与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密切相关,绝不仅仅是建设乡村房舍与乡村道路,而是影响到乡村向哪里发展的大事。新农村社区规划关系到农村否能稳定发展,关系到构建的新社区未来的经济活力与经济价值。尤其是在那些移动搬迁的村落中,由于已经从根本上打破了村庄原先存在的既有生产和生活格局,因而在重新规划时务必要考虑周详,要保障未来的新农村社区在生产和生活上相互协协调。

通过实施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为农民提供新的就业机会,要考虑到农民生产环境、生活环境的改善,还要考虑到农业经营的便利性和农民就近就业等问题。只有为农村生产提了供便利条件,才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与新农村产业发展相协调

农村产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尤为重要。在做新农村社区空间规划之前,需要先分析当地(或本区域)的产业发展前景,包括第一产业(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前景、第二产业(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和传统手工技艺加工业)的发展前景和第三产业(交通、物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

通过制定新农村社区规划,要实现全面带动农村产业发展的目标,这是规划根本目标。一方面,要在确定县域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来制定新农村社区规划,这样就可以为农村产业发展确定大方向,并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在新农村住宅设计规划中,应该要考虑到农户家庭经营如何与新农村产业发展相结合的问题。如果这两者协调的好,就可以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并促进农户实现增收。

在我国大力倡导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背景下,在设计农村住宅时,就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农户的住宅面积,来满足农户家庭未来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需求。如果能预留出休闲农业发展用房的空间,就能增加农村庭院的产业发展功能,未来就能更好地带动农户以家庭为经营单位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

规划人员在制定新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时,必须考虑到农村产业发展的走向,比如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发展,比如由于土地转包而产生的土地规模经营,比如乡村传统手工业的发展等。必须要使乡村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传统手艺的传承、乡土文化活动的开展等所需要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比如乡村要预留出开展公共活动的空间、土地规模经营以后农业机械的放置场所、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和农民培训的会议场所等。另外,为了保障乡村产业的长远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的修建标准要适当提高,以保障未来发展一段时间以后基础设施不需要重新修建而只需要适度扩建。

三、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以农村土地集约利用为基本宗旨

集约利用农村土地就要考虑到农村社区的土地价值。在新村社区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土地之间存在的质量差异,要促使农村土地合理利用,并尽量提高土地的价值和土地利用率。

对于农民宅基地的占地问题,要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尽量实现集约有效的利用农村已有宅基地,不宜盲目扩大农村宅基地的占地规模。要调整农村土地功能的,尽可能提高农村已有土地的价值。通过调整乡村土地的空间布局,实现乡村土地更加科学与合理地利用。“迁村并点”就是农村社区土地空间布局调整的路径之一。通过这种农村社区土地空间布局的调整,实现居住集中化,这有利于乡村生活设施(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的基础条件的改善,也能提高生活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

比如,通过提高生活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可以减少民居用地,这有利于集中建设农村产业园,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可以集中建设休闲农业设施和相关商业设施,大力发展乡村休闲产业,以提高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促进农业综合经营水平的提高。同时,对于新农村社区的规划用地,也要区分不同的土地质量和特点分别进行不同的规划利用。

四、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保留原有的乡村地域特色,尊重村庄原有的伦理结构

在新农村社区规划中,要保留村庄原有的建筑文化和建筑特色,要使原有的地方建筑特色和乡村风貌得以传承,要使自然山水环境与新农村社区融为一体,要使具有悠久历史的古民宅、老建筑、古村落相映成辉,同时,还要有利于当地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

现在,我国不同城市之间的建筑风格已经日益趋向于大同小异,这种发展不利于城市保留各地独特的传统文化,这是前车之鉴。因此,在制定新农村社区规划时,务必要突出地域特色和村庄既有的特点。乡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因此,在新农村社区规划中要尊重乡村传统文化,要把新农村社区作为乡村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

在制定新农村社区规划前,应详细查阅村庄的历史资料,并对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乡土文化做仔细研究,并将这些传统文化要素落实到新农村社区的规划之中,使之体现在空间布局中、生活场所中、生产场所中、乡村民居建筑风格中。要使新农村社区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同时,也要促使地域乡土文化能够不断传承。

新农村社区规划应保持传统村落原有的自然特色和地域特色。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如果一定搬迁村庄,那一定要选定一个历史最悠久、文化底蕴最丰厚的村庄为建设基础,要保留这个村庄在原址不动,并保留其完整性,而迁移其他村庄靠近这个村庄。当其他几个村庄迁入这个村庄时,在新农村社区规划中要尊重原来村落的完整性,要尊重村庄原有的伦理结构。同时,要让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加以整体完善。

规划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结合,要有利于保持农户之间的日常联系与交往。比如,当地农户如果大多都从事果树种植,那么就可以通过合理配置树种和合理布局果园,让这些果树种在发挥其生产功能的同时也起美化乡村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通过休闲农业设计,使这些果园更加便于人们来赏花和采摘果实。如果当地保留有某项传统文化活动(比如庙会、秧歌赛等),那就要留出足够的空间来促进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比如在开展传统文化活动的季节,要为外来的游客提供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空间和便利。

乡村传统产业的经营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在增加乡村经济活力的同时,也为村民拓展了新的收入来源;在增加乡村文化自信和乡村凝聚力的同时,也促进了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吸引城市居民前来休闲娱乐的同时,也宣传了乡土特色和传统文化,更促进了城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五、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与农村生产活动相结合

农村生产发展是农村保持经济活力的基础。新农村社区建设应该与农民的生产活动紧密结合。规划建设的新农村社区,既是乡村农户的生活场所,也是乡村发展农业类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因此,新农村社区规划必须与乡村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相结合,必须适应“生产发展”的需求。

第一,对于那些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的村落,在制定规划时,应该考虑到新农村的地理位置与村庄耕地之间的距离,要保证两者之间以步行为主的交通方式的可行性。同时,还要合理配置新农村的产业发展空间。特别要注意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共享性问题,农村各类资源之间的有效循环利用问题等。

第二,由于农村的社区人口规模有限,在制定规划时,就应充分考虑到为农户提供较为充足的生产活动空间,并提供较多的混合空间。这里所说的混合空间,是指那些可以有多种用途综合空间。比如,传统上乡村农民的居住空间与生产活动空间就是混合在一起的,这可以变现为作物种植空间与生活居住空间混合在一起,生产经营空间与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的混合在一起等。

第三,在交通规划中,应该考虑到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时对交通运输的需求,要考虑农业规模经营以后的农业机械的存放场所和空间,要做到既便于农机具的使用,也便于农机具的保养与存放,还不应与农户的日常生活有所冲突。另外,随着乡村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农村社区规划中也应该考虑到农户家用汽车的发展需求。在乡村宅基地规划设计中,要考虑到农户家庭生活与庭院经营功能的结合,要考虑到家庭生活生产用房舍与经营活动开展的便利性等方面的需求。

六、新农村社区规划要注重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

新农村社区规划应尊重自然和文化传统,要保护生态环境,要倡导与自然和谐共处。在社区选址时,要考虑到建筑密度、容积率、日照间距系数等,社区建筑规划与布局要讲究科学,并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选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另外,还要注重社区建设中的资源节约问题以及环境友好问题,要发展太阳能的乡村利用技术、秸秆气化燃料利用技术、农村沼气燃气利用技术等,要实现乡村能源的因地制宜多样化发展。

要以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为宗旨,来提高社区建设的效率和社区运营的效率。在农村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要考虑到降低碳排放的问题,要考虑节能减排的问题,要考虑农村社区的环境承载力问题,要实现以最小的资源代价获得尽可能高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在制定新农村社区规划时要科学选址,尽量避免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地方选址。在选择地形方面,应当注意避免选择极端地形,要尽量减少村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新农村社区规划中,要合理地规划乡村居住地,构建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保存乡村的人文与自然风貌,使规划设计更加符合乡村的生活习惯与乡村住宅的传统风格。在设计新农村住宅时,不能按照城市居民的高层建筑进行设计,应该站在乡村的主体――农民的角度,满足他们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体现乡村地域的独特景观与文化,满足当地农民对新住宅多方面需求(生活需求、生产需求、发展休闲农业的需求等)。还要通过采用新型建筑技术手段与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民的生活成本支出,以达到改善农民生活的目的。

总之,对新农村社区进行全面的规划,是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建设乡村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相关规划设计时,一定要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要立足于长远,设计出农村老百姓认同的实用、便利、节约的满意工程。规划者要充分考虑到乡村的经济发展需求、农民致富需求、乡村传统文化发展需求、村容整洁和环境友好需求、乡村社会和谐发展需求等,努力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好基础、把握好方向。

参考文献:

[1] 陈韶英.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规划问题探讨[D].河北师范大学,2007

[2] 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侯立白,李新然.农村发展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4] 贾安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

[5] 李晓,林正雨,何鹏等.区域现代农业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0(,3)

[6] 帅文波.区域生态农业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7] 徐涞.新农村建设规划模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

[8] 周灿芳.我国区域农业规划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0(06)

[9] 朱朝枝主编.农村发展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10] 周广生,渠丽萍.农村区域规划与设计[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1] 方明.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多角度思考.建设科技,2006(11)

新农村发展方向范文4

扩大推进村规模数量。今年吉林省将重点推进1055个村的新农村建设,比原制定目标增加55个村。

启动整体推进县试点。今年吉林省确定通化县、敦化市、东辽县、长白县、双阳区、镇赉县为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试点,将在10个方面进行探索,逐步形成以县为主的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格局和工作机制。

着力发展农村经济。今年吉林省将重点抓好6件事: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精品畜牧业;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高效园艺特产业和绿色食品产业;实施农村创业兴业工程和“阳光工程”;大力发展村镇经济。

启动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从今年开始,全面启动县域村镇体系规划、镇(乡)村建设规划,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中心村集中,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加强农村民生建设。一是采取整村推进的办法,完成1000个推进村中2.54万户泥草房改造任务;二是通过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加快农村人畜分离步伐,改善村屯环境,推动试点村镇和推进村的畜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三是加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环境治理和产业发展等项目建设。

健全支持政策体系。制定出台建设、交通、电力、水利、土地、牧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专题政策,从而形成互相衔接、互为补充、体系完整的新农村建设政策体系。

吉林省制定未来5年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

近年来,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一批大型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国内同行业的排头兵,一批重大技术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增加农民收入,缓解卖粮难问题,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拉动县域经济发展,拓宽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以及优化产业结构,丰富产品种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明确龙头企业的发展方向,近日,吉林省政府下发了《2008-2012年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制定出未来5年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和战略重点。

新农村发展方向范文5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小城镇规划:作用分析:城市规划: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1-0110-002

1 引言

小城镇的发展对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今,随着农村公路建设力度的加大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农村地区的交通运输、通讯等渠道已经基本畅通。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公报显示。2006年末全国乡镇有二级以上公路通过的有46.1%,乡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在一小时车程内的有78.1%,距一级公路或高速公路出入口在50km之内的占61.3%,95.5%的村和82.6%的自然村通公路,97.6%的村和93.7%的自然村通电话。小城镇与大中城市联系紧密,已经可以被看作是城市在农村延伸的一个平台。政府应利用好这个平台,使其在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方面发挥有效作用,以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实现城乡统筹规划发展的目标。

2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城镇的作用分析

2.1 小城镇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

小城镇是指建制镇和多数集镇,广大的小城镇上连城市下接农村,是农民接触城市文明、现代文明的桥梁,同时又能发挥聚集、辐射的功能,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

2.1.1 小城镇是城乡互动的重要平台

在小城镇这个平台上,城市和乡村的各种资源交汇、融合、互动,包括城市扩散的产品、信息、技术、产业,农村的劳动力、资源、产品等,是联系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和纽带,是名副其实的“城市之尾,农村之酋”。各要素在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的条件下,能够使小城镇自身得到发展,并带动周围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小城镇的形成、发展与周围乡村联系紧密,将城市先进的产品、技术、信息、管理方法传递到农村,并为周围的村庄提供信息和物资交流的平台,农村的农产品及加工品通过小城镇加工、销售出去,能够带动农村社会的发展。

2.1.2 小城镇有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统筹城乡发展侧重于城镇带动农村发展,即城市文明向乡村扩散和传播。和农村相比,小城镇有着较为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能够示范、带动、辐射、促进周边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小城镇是农村地区人口、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的聚集地,应借助自身优势,发展二、三产业,以此带动周边乡村经济的发展。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可以吸引农村劳动力和资金,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有利于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2.1.3 小城镇政府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主体

小城镇是区域性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带有城市先进的特点,又处在新农村建设第一线,担负着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责任。小城镇包括了建制镇和多数集镇,涵盖了多数乡镇政府的驻地,小城镇是乡镇政府借以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平台。小城镇政府是以城带乡战略的重要实施主体,应着力建设好小城镇,加强小城镇的建设和管理,结合职能转变的要求,凸显公共服务职能:在实现小城镇发展的同时,利用好这一平台,发挥其辐射、带动功能,推进新农村建设,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得以落实。

2.2 通过小城镇为发展现代农业服好务,促进“生产发展”

建设新农村,必须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具体措施如下:

2.2.1 保障市场流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小城镇是农村一定范围内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集中场所,应根据自身的条件,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农民的生产发展提供服务。小城镇在交通发展、通讯渠道畅通的基础上,可以担负起农副产品集散地的功能将加工的农副产品输送到城市的市场,成为一定地区的流通中心,带动周围农村经济的发展。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发达的物流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努力减少妨碍生产要素流动的各种障碍,增强经济发展活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公平的市场环境。小城镇应抓好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如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要支持小城镇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的发展,通过他们组织生产。将农副产品直接向城镇和其他地区销售,以带动和促进周围乡村相关农业生产的发展。

2.2.2 提供生产资料。保障农业发展

农资是农业生产的必需品,尤其种子、化肥,对农民的生产起着决定性作用。良好的农资供应体系是实现“生产发展”的根本保障。

在农村地区,广大农民直接接触的是小城镇上的农资经销点。小城镇上的农资销售点数量庞大,生意也最兴旺。这些销售点具有规模小、分散、进货渠道复杂等特点,经营者水平、素质参差不齐,监管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容易发生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坑农害农等事件。针对此问题,政府应加强对小城镇农资市场的监管,配合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大力整治农资市场,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以保证市场上农资产品的质量。同时应引进、推广新的生产技术和优质高效的农资产品,带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2.2.3 搞好科技宣传,服务农业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他们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政府农技部门应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科技培训等活动,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使他们掌握各种生产技能,具有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政府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基本上在小城镇。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小城镇政府应健全公益性职能经费保障机制,改善科技推广条件,提高农技人员素质:还可以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相结合,致力于改革农业耕作制度和种植方式,积极推广集约、高效、科学的技术,宣传新的生产技术和方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使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2.2.4 发展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

新农村建设中应注重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服务组织。这些组织的理想活动地点应在小城镇。因为小城镇连接着大中城市,并与周围农村联系紧密,能够辐射周围农村。各种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小城镇发展,能够借助各种资源,如小城镇交通、信息上的优势,就近为农民提供信息、法律、财务、维权等方面的服务。农民到邻近的小城镇成本较小,易于接触和接受这些服务。小城镇政府应注重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他们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储藏以及农资采购经营等方面的业务;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2.3 以小城镇引导和推动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善,提高“生活质量”

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就是要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提供社会保障,在生产发展的同时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小城镇这个平台在这方面能有所作为。

2.3.1 加强市场监管,创造~个良好的消费环境

与城市相比,小城镇市场监管相对较松,加之农民的辨别能力和维权意识不强,消费市场更容易出现问题,如假冒伪劣商品泛滥、价格欺诈等,消费环境的恶劣,不仅会损害农民的利益,而且影响他们的消费心理。农民有钱也不敢在附近的小城镇消费,小城镇市场就难以繁荣。政府应加强对小城镇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努力使市场上的商品质量安全、价格合理。使农民信赖小城镇市场,能够享受到就近购物的方便与快捷。这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有利于培育小城镇的市场。政府应采取一些好的做法(如支持农资超市和农家店建设,对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实行连锁经营),以较为先进的营销服务方式满足农民的消费需求。

2.3.2 丰富文化生活,带动“乡风文明”的建设

新农村建设要求改变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以及长期形成的封闭、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小城镇是本地范围内的文化中心资源相对丰富,文化活动设施较为完善,具备开展文化活动的条件。由于离农民较近,农民易于接触和加入。小城镇政府应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强本区域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完善文化、教育、卫生、娱乐等i殳施,结合本地实际开展文化活动,传播现代文明和现代生活方式,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民自身的现代化。

2.3.3 发展社会事业,提供好的公共服务

建设新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必然要求,政府必须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小城镇是一个良好的平台,政府应在小城镇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为居民和周边农民提供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等公共服务。

首先,小城镇是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想地点,政府应在小城镇提供较好的文化教育服务。其次,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应以小城镇卫生院为重点。小城镇的医疗机构具备一定的实力,覆盖面较广,应增强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服务小城镇居民和周边农民。第三,加强小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供电、通讯、电视广播接收设备等设施,为农民提高生活质量提供条件。

2.3.4 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农民进入小城镇生活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进城经商务工的增加,农村出现了相对富裕的阶层,在富裕之后,很多农民自然会选择进入城镇生活。小城镇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比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的服务,提供较为优质的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服务,依靠自身进入成本较小的优势,吸引周围的农民来居住、投资、创业。农民到小城镇生活,不仅意味着居住条件和居住方式的改变,也为他们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形成与现代文明和现代生活相适应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条件,这也是新农村建设要实现的目标。农民进入小城镇生活能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供一种契机。现代农业是以规模经济为特征,但我国的现实情况是人多地少,制约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3 小城镇和新农村规划建设的衔接与协调发展步骤

从以上分析可知,小城镇的发展,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镇工作和生活,二者可以相互促进,如何将二者关系衔接起来,协调发展,成为新时期城乡统筹规划与建设的关键,具体措施如下:

3.1 转变观念,理清新农村和小城镇的关系

新农村和小城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偏重任何一方都不利于拉近城乡差距。

域镇要协调发展,农村自身的方方面面也要协调发展。强调建设新农村,并不是要忽视和放慢城镇发展,更不是要固定城镇发展,而是为了更好、更健康、更扎实地推动城镇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而大力提倡建设小城镇,使其成为区域性的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中心,也不是为了拉开城镇和农村的差距,而是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活跃商品流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促进城乡综合地、协调地、有序地同步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3.2 摆正新农村和小城镇规划的顺序

“城乡建设,规划先行”已成为所有理论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的共识,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和小城镇规划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城乡健康发展的有利保障。要防止规划工作、管理工作中搞一刀切,更要防止形式主义的作法,同时也要改变以往把新农村规划与小城镇规划混同的做法。从规划理论上理清新农村和小城镇的实施顺序,将以“发展规划”为主的观念转变到以“结构规划”为重的思路上来;将“由上而下”的规划顺序转变为“自下而上”的规划顺序:将就村论村、就城论城的观念转变到整体分析、统一规划的理念上来。

3.3 从规划理论体系上完善新农村和小城镇的关系

小城镇由于规模小,发展不稳定,必须加强区域分析与研究才能正确把握其发展方向。以往的小城镇总体规划虽然强调做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深度,而实际操作当中对规划的范围多是围绕圩镇建设用地一块展开讨论,对于区域内的村庄基本情况了解和把握不够,使得镇域村镇体系规划成为摆设,无任何科学性和实用性・区域内一旦引进企业或某个产业进行调整,都会使整个规划修改过甚至要重新做过,规划根本无法指导和促进乡村的发展,有时反而会成为制约城镇发展的教条主义。为此,必须将新农村规划纳入小城镇规划当中,并且要“自下而上”逐级汇总,分析把握好自身的优势,整台资源、合理布局,留出空间为新农村和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其理论体系和操作步骤如图1。

4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的思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作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小城镇的规划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如何搞好其规划与建设是摆在广大规划建设者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笔者认为,搞好现代小城镇规划建设应“立足现在、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宜居发展”,具体思考如下:

4.1 科学规划

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灵魂,科学规划对小城镇的和谐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城镇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要求,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和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1.1 制定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是指通过区域、产业与城镇的合理布局,协调体系内各城镇之间、城镇

与体系之间、体系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经济、社会方面的联系,运用现代系统理论与方法,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效益最优化,实现体系整体利益的不断增长。通过城镇体系规划,综合分析各小城镇所处的特定环境与其所具备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资源状况等,合理确定小城镇在区域中的功能、地位与作用,进一步确定小城镇的性质、发展方向与规模,从而合理规划小城镇产业布局和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使之更好地带动小城镇经济的发展。

4.1.2 制定小城镇产业发展环境生态规划

特色产业是小城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发展规划是小城镇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小城镇产业发展规划应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全面分析小城镇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明确小城镇的发展方向和主导产业,尽量做到准确定位、特色立镇、产业布局合理・同时,规划对策应全面具体,操作性强。

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小城镇能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就可获得持续的发展空间。小城镇生态规划包括生态经济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规划应以区域经济为依托,充分体现安全性、生活便捷性、环境舒适性、经济性、生态持续发展的原则,根据区域生态系统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地域特点、自然环境,统筹规划,突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风貌特色,并与保护历史街区、传统建筑有机结合,坚持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

4.2 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体制

农民进城,会给城镇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若将农民拒于城门之外,带来的损失会更大,城镇将失去发展的活力。推动小城镇发展的关键是排除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各种观念、政策、制度对小城镇发展的制约,给农民一个准入城镇的政策环境。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打通农村与城镇之间流动的障碍,实现自由流动,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障为主体,国家、企业、个人共同筹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要使进入小城镇的居民,在子女入托、上学等各个方面能够享受与原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消除和减少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转移到城镇后,自愿放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可与城镇居民一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参照个体、私营企业养老保险交费管理办法,建立个人账户式的养老保险。这样,既可体现社会公平,也有利于社会稳定,并且为劳动力自由流动铺平道路。

4.3 广辟融资渠道,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目前大多数小城镇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靠当地镇级财政投入,但镇级财政财力极有限,且有的政府投入方向不明确,对小城镇各种基础设施大包大揽,分散有限的财力,使一些最基本的公用设施没有建好。因此,在小城镇建设中,应建立国家、企业、个人、外资等多元投资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城镇基础设施领域的改革。打破政府对公益事业的垄断,大力发展招商引资,鼓励集体、个人及社会各方面的人士参与小城镇住宅开发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小城镇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最大限度地为小城镇开辟资金渠道。

4.4 理顺体制,强化管理

充分给予小城镇建设必要的行政和经济管,理权限,使“块块”管理和“条条”管理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小城镇政府职能部门应强化小城镇的综合管理,包括建筑、市政、绿化、环卫、市场、交通等,逐步消除“脏、乱、差”现象。建立科学的监督管理机制,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和管理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支持和协作。认真落实国家、省颁布的城市规划建设、城镇绿化、环境保护、环境卫生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制定城镇管理的法规与制度,使城镇管理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5 结语

总之,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现代小城镇的地位不是减弱了。而是加强了。因此。小城镇规划建设应抓住重点,搞出特色,注重生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避免破坏生态的盲目发展。

参考文献:

[1]温铁军,新农村建设理论探索[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新农村发展方向范文6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小城镇规划;城乡发展

“十三五”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现阶段我国新农村背景下城镇规划的总体方向,城镇的规划需要有科学的规划原则和合理的规划方案,保证总体规划的顺利实施,促进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1小城镇规划设计中的原则问题研究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是时展的需求,在这个大背景下,小城镇的规划设计也需要坚持一定的原则以适应新农村的发展需求。

11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

在小城镇规划设计中,以人为本是首要的原则,因此说在进行规划设计时,要把握住这个总体目标不放松,切实考虑城镇居民的所需所求,针对老城区中凸显的弊病,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进行小城镇的人性化总体规划设计。

12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在城镇规划中土地资源十分宝贵,为了防止人地矛盾的出现,在规划设计中一定要将提高土地利用率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规划方案一定要充分发挥土地的功效,实现土地的循环利用,从整体到局部实现规划的经济性和合理性。

13凸显小城镇地方特色

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是该地区特有的东西,因此说在新农村背景下,小城镇的规划设计也要凸显出地方特色,小城镇的文化涵盖面广,涉及自然文化、精神文化等各个方面,所以小城镇的规划要以塑造这些文化为目标,突出自己的特色,并挖掘文化的深层次含义,使小城镇的规划拥有文化内涵。

14增强生态意识

青山绿水就是老百姓的金山银山,生态建设是小城镇规划的必然趋势,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小城镇的规划要在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下,实现景观效果与生态效果的完美结合,走出一条生态小镇的独特模式。

2新农村背景下小城镇今后规划方向

21城镇总体规划目标

在我国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城镇作为沟通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其规划设计已经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小城镇规划要以“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科学规划、持续发展”为总体目标,确保小城镇规划的顺利实施。

22城镇具体规划方案

规划设计是小城镇建设的灵魂,因此需要实现规划设计的科学性,根据总体的规划目标,统筹安排各项细节规划,具体说来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完善的小城镇体系规划方案。小城镇体系规划指的是通过区域、产业和小城镇的合理布局,协调体系内部各城镇之间、体系与城镇之间以及体系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采用现代的方法,促进区域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说在小城镇规划设计中,一定要综合考虑小城镇的环境和功能,明确小城镇的发展方向,以便制订出完善的体系规划方案,更好地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带动周边农村地区的进步。

(2)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农民才有可能从农村流向城镇,因此说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进行建设过程中,为了避免地方资金不足引起的停滞现象,应实现国家、企业和个人多元投资的建设模式,打破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垄断地位,真正将文化、教育、卫生、娱乐等基础设计的建设落实到位,促进城镇化进程,需要注意的是,道路的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实现城镇道路的畅通化,也是保证城镇化进程一个重要的环节。

(3)建立生态发展模式。小城镇在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建立起生态模式,就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因此需要进行合理的生态规划。小城镇的生态规划包括经济和环境保护规划,在规划过程中,应该以城镇的经济为依托,充分体现出便捷性、安全性、经济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特点,再结合小城镇中独特优势,建立特色景观,实现发展的生态性。

23村庄改造过程中的问题解决

(1)合理安置农民就业。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后,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保证农民的就业问题。土地流转措施能够确保农民实现土地和劳动力的双重收益,同时土地流转能够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就业问题。小城镇作为地区的经济中心,还可以根据地域特点发展地区经济,并利用发达的交通实现现代物流运输,实现“走出去”的发展战略,这些发展都可以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

(2)放松户籍管理制度,加强社会保证制度。农民进入城镇会给城镇的发展带来活力,但是严格的户籍制度成为限制农民自由的枷锁,因此需要打破这种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打通农民与城镇之间流动的障碍,实现人员的自由流动。需要注意的是,在户籍制度放松的过程中,以养老、失业、医疗为主体的社保体制需要抓紧,使农民享有与城镇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3)村庄改造要独具特色。村庄的改造规划中,需要抓住特色这一关键不放手,实现文化特色、人文特色和产业特色的协调发展,首先,需要塑造“邻里文化”,村庄的改造过程中,需要将相邻地域作为基础,延续邻里关系,构建扶农转非的生活圈,同时挖掘出该地域的特色文化,塑造邻里的地域情感,实现文化特色的凸显。其次,挖掘村庄中的人文气息,将这种人文底蕴和小城镇的规划设计融为一体,实现人文景观和城镇现代气息的完美结合。最后,城镇的建设需要有自己的产业特色,小城镇建设过程中,需要建立起相对集中的产业园区,实现园区产业优势互补的格局,带动小城镇经济的发展。

3新农村背景下小城镇规划的意义

31城乡交流互动的平台

新农村背景下的小城镇,已经成为城乡资源交流互动的平台,信息、技术、人才等资源通过这个平台实现融合,实现了以城带乡的发展。同时,小城镇具有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对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作用。小城镇还是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作为交流的平台,可以将其辐射作用发挥到更大,推进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32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民改变原有封闭保守的落后思想观念,树立先进开放科学的新时代观念,而小城镇是该地区的文化中心,在其规划中,增强对精神文明的建设,完善教育、卫生、体育事业,加强娱乐设施的建设,实现现代观念的传播,这样对于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33农民城镇化的重要保证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富裕起来,自然会选择进入城镇生活,在新农村的背景环境下,小城镇的建设就为农民提供了居住地,小城镇中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吸引了更多的农民进入城镇,转移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农民到小城镇生活,其居住方式和生活质量都有所改善,形成了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生活模式,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也促进了农民的城镇化进程。

4结论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城镇化进程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需要在新农村建设的指导下,进行小城镇的合理规划建设,防止上文提到的问题的出现,真正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