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发展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发展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发展前景

金融发展前景范文1

【关键词】金融产品 大学生 发展前景

一、发展背景

金融行业的不断兴起,金融机构所策划研发的金融产品不断增多,针对客户群体逐渐的多元化,参与金融市场的人群不断增大,而在这些人群中,便有这特殊的一类人群---在校大学生。据统计,2015年各种形式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47万人,贵州省2015年高等教育在学50万余人。这是一个特殊的人群,大学生参与金融行业,有着特定的人员优势,虽然说大学生参与金融行业的资金有着闲散、杂乱、数额少的缺点,但这也正是大学生校园学生金融产品的发展优势之处。

学生金融产品,包括学生保险、学生信用卡、第三方支付和互联网理财产品等,这些产品都是针对学生的,类属于金融产品范畴,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学生金融产品有着自己相较于其他大类金融产品的优势,可以说正是契合了大学生资金闲散,杂乱,数额少的特点。

虽说市场上拥有针对在校大学生和老师的金融产品较多,但金融机构与学校之间缺少沟通的平台,一方面金融机构在校园内宣传存在着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学生了解这些产品的渠道较少,不能够完全的了解到。这就为学生金融产品发展提供了机遇。

二、发展意义

通过成立贵州财经大学E+Rone金融产品公司并办理业务,我们进一步得出了学生金融产品的发展意义:

(一)培养大学生对金融机构的认可度

现在各个金融机构均在抢占市场,市场的关键,在于客户的认知度和认可度,这对于金融机构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E+Rone金融产品公司开展业务中,与贵阳银行一位客户经理洽谈合作时强调的内容便是如何借助校园创业公司提高学生对贵阳银行的认可度与忠诚度,并借此为贵阳银行培养潜在的客户群体。其忠诚度具体体现在:客户持续购买的行为,会给企业带来长期且具有累积效应的收获,在客户数量不断上升且客户忠诚度不减少的情况下,企业的收入就会越多,成本增加越少。通过E+Rone金融产品公司的业务展开,在校大学生对金融机构的认识不断加深,部分学生通过购买金融产品后建立了对金融机构初步的忠诚度。这对金融机构未来的发展是极好的,培养了该金融机构的潜在客户,进而在占有市场上先行一步。

(二)为大学生提供投资理财平台,促进大学生投资理财意识的正态化

当前大学生的投资理财,面临着资金闲散、杂乱、数额少的缺点,自己做投资理财,大部分结果是名存实亡,且缺乏针对大学生资金特点的平台,在网络上进行交易缺乏对话机制,也缺少与同类型人员沟通交流的渠道。通过贵州财经大学E+Rone金融产品公司的成立与业务办理,为有投资理财需求的学生搭建了投资理财平台。E+Rone金融产品公司通过与学校具有投资理财经验的教师及相关金融机构的合作,为学生们开办了投资理财讲座,经过教师及金融机构从业者的讲座,提高了学生的投资理财意识,使大学生的投资理财意识与能力规范化。

(三)是大学生在校创业的一次尝试

在国家“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政策推动下,各大高校开办了本校的创新创业园,金融产品市场在校园内来说是属于空白市场阶段,谁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就勇气可嘉。E+Rone金融产品公司的成立,可以说是对大学生在校创业的一次尝试。

三、发展前景

当然就E+Rone学生金融产品来说,也会遇到一些开展业务的瓶颈。例如,由于西南地区的地理位置因素及经济不够发达,造成同学们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对于大学生投资理财这一概念不能全盘接受;再加上自身平台(E+Rone公司)创建初期在学生中影响力较小,对金融机构的吸引力不够,学生及金融机构在初期对本平台信任度较低。但是,从整体的角度来说,学生金融产品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

金融产品的发展是基于金融业发展和互联网发展上的,金融业的发展与现今在校大学生的投资理财需求相适应,互联网的发展将金融产品平台、金融机构、学生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依托校园做平台的学生金融产品,不仅拥有着宣传资金节约、场地费用支持等优势,更多的是在金融产品营销过程中可以培养一批对金融产品感兴趣的人员,并使其能更加专业,这对于财经类高校的大学生可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一个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过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正是这样的道理。更重要是学生金融产品创业项目(贵州财经大学E+Rone金融产品)在满足了财经类院校学生能够尽早接触实际金融产品营销需求的同时,也顺应了贵安新区“大创项目”开展的趋势,可以说是紧跟国家政策扶持的项目。

金融圈内有一句话叫着“金钱永不夜眠”,这体现了金融的本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校学生的投资理财意识不断提高,对金融产品平台的需求便会不断的增大,再加上金融机构出于控制成本的需要,对金融产品平台也有着加深相互合作的意愿,故而,学生金融产品平台的前景是可观的。

参考文献:

金融发展前景范文2

[关键词]消费金融;发展挑战;改善路径

[DOI]10.13939/ki.zgsc.2017.02.030

1 消费金融在供给侧改革中的必要性

出口、消费和投资一直是带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改革开放后我国高速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大量的出口投资,目前随着国外经济市场的疲软,一直被忽略的国内消费需求正成为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方向。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消费信贷只占整体信贷市场规模不及美国消费信贷的一半,从2015年开始,消费信贷的规模也以高于20%的比例增长,可见我国的消费信贷规模仍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尚未达到弱势有效,不成熟的市场也促使高储蓄率转化为高投资率,长久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但是国外需求总是有限的,过度的投资也会导致证券市场资金过剩,目前的经济形势要求我们必须通过改革经济结构,即供给侧改革。

目前政策大力倡导供给侧改革,在供给方面,需要发挥创新的优势,以创新带动经济的发展,另外在消费方面,需要大力发挥国民消费的潜力,以国内消费需求倒逼供给升级。消费金融因此应运而生,从消费的角度拉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以消费端促进经济升级和转型,以经济的转型引导a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以消费需求创造经济新的活力。

2 消费金融的法律关系梳理

消费金融所涉及的核心产业链主体包括金融机构,主要功能在于提供资金,并承担信用风险;消费企业作为发展消费金融产品的关键场景方,销售产品提供服务并收取贷款;消费者则作为产品的消费方和还款方。传统银行在发展消费金融产品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综合其原有的成本控制模式、风险控制和信息优势,结合“互联网+”的时代背景,结合线上和线下的业务,扩宽其贷款的渠道和服务群体,发展新的服务模式。

以兴业消费金融公司为例,其业务模式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业务类型:场景类。消费场景是与特约商户合作,在兴业银行借记卡支付的终端上放进商户的产品,客户根据需求申请贷款,经兴业银行审批后直接将所需消费款向对应商户支付,客户在收到所购产品后于一定期限内通过兴业银行账户向消费金融公司还款。还款没有免息期,利率是和期限相对应,1年期利率比较低,期限越长利率越高。

第二种业务类型:现金类。即通过线上互联网入口或者线下团队开拓对创新企业、信用度比较高的优质企业的所述员工以及针对在兴业银行开户的客户,根据消费需求和资信状况直接提供现金类贷款。

在法律关系方面,消费企业和消费之间是买卖关系,消费金融公司和消费者之间是借贷关系,场景模式下消费企业和消费金融公司之间是向第三人履行,即消费金融公司代消费者向消费企业付款。

另外一类主要以电商平台为依托,依靠互联网渠道发展消费金融。例如京东白条、分期乐、趣分期。两类在业务类型上都是类似的,都是办理客户的信贷业务。但是在成立基础和监管规则方面有很大差异。

3 我国消费金融的发展挑战

3.1 传统金融机构角度

首先,传统金融企业主要从事大中型企业贷款和经营性贷款,其风控模式也主要依赖于质押、抵押和担保等传统担保形式,这依然是其主要业务,因此其在发展个人消费金融等短期信用贷款方面没有动力。

其次,功能定位不明确。消费金融公司介于个贷和信用卡,难以清晰界定自己的业务。消费信贷领域定位不明确,变相、重复性地针对汽车、住房等商品的贷款和信用卡透支消费,[1]消费金融公司主要业务范围多为银行的按揭业务,而只是降低了申请门槛,其余发展的业务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也已基本能代替。所以在业务方面与银行无多大创新。

最后,传统金融企业的风险控制模式主要针对的是金额较大的长期贷款,对新型的小额大量和高频率的小额消费信用贷款而言成本过高。

3.2 消费金融公司角度

一方面,消费金融公司目前尚处于发展阶段,其自身的金融业务和管理经营模式都在不断发展,目前涉及的业务品种就比较少,相对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业务类型的有限性进一步限制了消费金融的发展。加之我国目前社会诚信缺失,消费金融机构在开发和扩大无抵押、无担保的产品压力和风险也很大,综合导致消费金融机构的发展,从而限制了消费者对消费金融产品的需求。

另一方面,消费金融主要针对中低收入群体,为其提供一个简易快捷的贷款消费渠道,无担保性作为其最大的特点备受大众欢迎,却也是其面临的最大的风险。消费金融公司本质上作为一个盈利性金融机构,要有效控制放贷的经营风险,并抵消消费贷款在无抵押情况下的信用风险及违约损失,所以消费金融公司产品利率较高,导致发展受限。

3.3 宏观经济社会背景

第一,缺乏完善的个人信用征信体系。消费金融的核心是个人消费信用贷款。但是我国信用体系很不健全,主要依赖于央行征信系统所记录的商业银行的信贷记录,没有一个权威的机构可以进行全社会的跨平台的信息整合和分享,加之国内信用风险较高,降低了金融企业参与的意愿。第二,市场参与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在普通的消费金融场景中,三方的信息较难实现互通。一方面,消费企业无法快速而准确地获取消费者的贷款需求、真实的还款能力及其实际的违约成本;另一方面,金融机构难以有效地把控贷出资金的流向,加大了风险控制的成本。

4 我国消费金融的未来之路

消费金融市场开放的过程也是金融风险越趋上升的过程,在传统金融机构动力不足,定位不清;消费金融公司业务有限,资本成本过高;国内征信体系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消费金融行业又将如何发展呢?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4.1 传统金融机构――准确定位,产品创新

消费金融作为新的业务开发领域,需要传统银行不断地进行市场调研,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创新消费贷款产品和服务,降低产品成本的同时完善风险的控制和管理,满足不同阶层不同水平的消费群体的需求。同时消费金融还可以和电商平台更好地结合起来,完善产品的功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4.2 消费金融公司――结合资产证券化,降低风险

一方面,控制经营风险,降低不良贷款率。消费金融公司可以通过提高对消费贷款申请人的评估标准、降低贷款申请通过率等方式,选择优质客户,减少不良贷款,降低坏账率。另一方面,可以和资产证券化结合起来,将消费金融小额分散的资产作为ABS的基础资产。

通常来说,标的资产越丰富、风险越分散,越适合。从这点来说,消费金融的资产,更能吸引机构投资者的兴趣。这样既能解决消费金融公司融资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对风险的管理和控制。[2]

4.3 加强全社会征信体系建设

在当前的个人征信系统中,只能查询到个人信用卡信息,有关不动产的登记等,但是对于日常个人消费信息却没有明确的记录,消费金融公司在放贷时着重需要了解借款人的信用情况以确定其违约的风险,并采取对应的利率和催收的措施。个人信息缺失是阻碍消费金融发展的关键障碍。完善和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并涵盖个人消费记录、还贷记录和涉诉情况等全面的信息记录,有利于消费金融公司信用评级和放贷环节容易操作,对整个社会信用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4.4 建立健全的消费信贷法律体系

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应尽快建立健全消费信贷法律体系,不仅要规范消费信贷经营主体的行为,更需要规范借款人、担保机构、信用评估机构等以及与各参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重点是制定与个人信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各种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保护消费者的金融权益不受侵害。

参考文献:

金融发展前景范文3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制度是一种节约交易费用与增进资源配置效率的制度安排,任何金融组织和形式都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但在转轨时期的我国,由于存在传统体制内生出的金融抑制和国有金融结构的垄断格局,金融制度安排也改变了其原有的特征,其节约交易费用与增进资源配置效率的功能让位于聚集与控制金融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国有经济为目标。这就使得我国的金融体系在资源配置方面出现了扭曲现象,导致了在国民经济中已占据重要地位的广大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制约了民营经济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民间金融正是为适应民营经济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它从一开始就一直是民营企业创业和企业运作所需资金的主要融资渠道。事实也表明,浙江、福建、广东、江苏等民间金融最初兴起和兴盛的地区正是民营经济形成最早和蓬勃发展的地区。

民间金融是相对政府金融或国有金融而言的,它的产权必须是属于民间所有的,并应由民间金融组织或个人独立自主地开展金融服务及与之相关的金融交易活动。民间金融可分为正规和和非正规的,那些在我国正式金融体制内并受金融监管部门监管的为正规民间金融,没有纳入我国金融管理机构常规管理系统而游离在正式金融体制之外的则为非正规民间金融。正规民间金融组织主要有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农村商业(合作)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等。非正规民间金融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合理且合法的“非正规金融”。这类非正规民间金融在政府规定的范围内从事金融活动,如民间借贷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规定,借贷双方当事人意思明确,借贷行为合法,借贷利率不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4倍是受法律保护的。第二类是合理不合法的“灰色金融”,包括农村社区性融资组织、民间集资、金融合会和私人钱庄等。它们为现行法律所不容,但在不同程度上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三类是不合理也不合法的“黑色金融”,主要指高利贷、金融投机诈骗等违法犯罪的金融活动。黑色金融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既为现行法律所不容,也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灰色金融则比黑色金融复杂得多,它与我国金融体制不完善相联系,在民间金融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于未来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许多学者认为,未来民间金融将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民营经济快速增长,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已达60%以上,要实现我国金融体制与市场经济的接轨,就必须大力培育为广大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民间金融。因此,对商业化倾向明显、经济基础较好的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应进行股份制改造,使其真正成为产权明晰、严格按市场规范运作并摒弃行政干预的民间金融机构。而非正规金融对我国金融制度变迁具有导向作用,将逐步发展到正规金融。因而,未来非正规民间金融仍将继续在我国存在,仍将是民营经济的融资手段之一。

我们认为,民间金融发展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内生需求,过去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民间金融的支持,将来仍然离不开民间金融的支持。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基层分支机构并将业务逐步转移到大城市和主要支持大中型企业后,地方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必须遵循经济决定金融的内在规律,在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前提下,积极发展为民营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民间金融。关于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我们认为应当做出如下制度设计:

第一,鼓励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等正规民间金融机构充分吸收民间资本,拓展发展空间。规模较大的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进一步转制,分别组建农村商业(合作)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现有城市商业银行要吸收民营企业资本进行制度创新,逐步减少地方财政的持股比例,将其办成真正的民间金融。近期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另一种模式―――由农村信用联社内部职工、中小企业、农民个体工商户入股改制成的农村合作银行已经在浙江鄞州亮相,这是一种以合作制为基础,并吸收了股份制优点的新的民间股份合作金融机构,有望成为民间金融的一种重要形式。

第二,引导私人钱会、民间金融合会等“灰色金融”从“地下”走向“地上”,向规范化、合法化、机构化金融转变。在现实条件下,政府一方面要降低金融准入门槛,允许那些股东人数、资本金、经营者资格及其他条件达到法律规定标准的规模较大的私人钱庄、金融合会以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形式进行注册、登记,按正规金融的要求规范管理,接受监督,将其转变为正规的民间金融组织;另一方面,要引导小规模的私人钱庄和民间资金参与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农村商业(合作)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正规民间金融的改制,使原先投向地下钱庄的社会闲散资金吸引到合法的投资轨道上来,截断地下钱庄的社会资金供应来源。

金融发展前景范文4

[关键词] 信贷危机;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监管,规则

一、对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政策解析

一直以来温州都走在我国金融改革的前列。1980年,温州苍南的金乡信用社率先在全国实行浮动利率;1987年,温州成为我国唯一的利率改革试点城市;2002年,温州成为我国第一个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明确提出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方案;2008年,温州启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提出了“个人境外直接投资”。但是,由于我国宏观金融制度的不匹配,温州的民间金融改革最终都不了了之。而2011年出现的信贷危机,使得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再次被提上日程,相较于以前的金融改革,这次的改革从政策上来看,更为注重民间金融的规范与自由发展,对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也更加放宽。

2002年,温州成为我国第一个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但是当时的改革政策规定太严,给金融企业的自过少,并没有给民间金融松绑。所以,尽管温州的民间金融非常活跃,全国第一家私人钱庄、全国第一家股份制城信社都出现在温州,金融改革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是,民间金融却始终处于正规金融法律体系的边缘,一直游离于灰色地带,没有获得国家的正式认可。

因此,2012年获批的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提出民间金融正规化、阳光化的发展方向,确定了金融改革的十二项主要任务。这十二项任务主要包括:金融组织和机构改革、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地方资本市场培育、金融风险防范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等。这些改革任务给予了温州民间金融更多的自。但是尽管强调了民间金融的正规化,也放宽了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限制,利率市场化和建立民营银行两项普遍受到关注的内容却没有列入其中。

1.关于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没有出现在2012年改革的方案中,即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改革的核心,利率若不实行市场化,则金融改革就不会彻底。因此,要想真正改革金融体制,金融改革取得实效,利率市场化是必然要求。但是,利率市场化并不是可以在一个地方实现的,而是需要全国范围内的共同努力。一个区域的特殊政策会引起资本的大量流动,造成金融的混乱。同时,利率市场化必然要打破某些集团的既得利益,这并不是单靠一个地区的力量能做到的,而是要全国范围的改革。利率市场化是正规金融体系与民间金融之间的博弈,是中央与地方的博弈,是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博弈,并不是放开利率管制就能实现的。但是,尽管不能在一个地区率先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也要围绕着这个目标进行,逐步地放松对利率的管制,逐步推行利率市场化。

2.关于建立民营银行。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是正确引导民间资本走向的利好决定。银行是高利润的行业之一,非常具有投资吸引力。但是,一直以来,我国的银行业都是由国有银行垄断的,这就人为给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设置了一个障碍。民间资本不能以正规渠道进入银行业,所以转而进入民间金融领域,也因此造成大量的资金游离在正规金融机构之外。银行本身就应该是自由竞争的行业,不允许民间资本设立银行导致国有银行垄断,而国有银行因缺乏竞争以及受到国家保护,经营缺乏效率,对流动性考虑很少,一旦出现问题,就通过扩张信贷来弥补,最终会导致金融危机。因此,银行要改革,就一定要打破垄断,加强竞争,而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银行,设立民营银行,是对国有银行的挑战,会促进银行的市场竞争,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率。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政策中虽然提到允许依法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但依然要求有1家或1家以上的商业银行作为发起人,并没有真正给民间资本松绑,银行的设立依然需要正规金融机构发起。试验区鼓励增加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的数量,这些机构的设立必然会对民间金融造成一定的影响,扩大民间资金的投资范围,为民间资金提供更多的投资渠道。但是,这些机构与银行相比,在业务与经营范围等方面受到的限制依然比较多,难以像银行一样运作。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例,至2012年初,温州有将近30家小额贷款公司,而试验区的目标是在三年内发展到120家,注册资本总额800亿元左右。小额贷款公司专门为小微企业服务,更为熟悉小微企业的业务运作与资金需求,因此,小额贷款公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小微企业的信贷空白问题,有利于减少地下金融的活动,逐步吸引地下金融阳光化。但是,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扩张能力与负债率等依然受到很大的限制,发展空间有限。因此,试验区要想真正改革金融体制,必然要逐步放开金融领域对民间资本的限制,让民间资本得以顺利进入金融业,民间资本的进入也必然会促进金融业的发展。

三、 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发展措施

首先,要促进民间金融实现正规化、阳光化,为民间资本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目前,由于竞争的起点、条件和地位不同,民间资本设立的金融机构很难与国有银行竞争。因此,要改变国有银行受到保护而形成的垄断局面,就必须对国有银行进行改制,形成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事实上,国有银行的市场化改革一直都是国有银行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民间金融机构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动国有银行的整体改革,使国有银行的经营管理更趋向于市场化。

其次,明确监管机构的职责,减少不必要的行政管制。我国各地的金融监管机构各不相同,而有些地方更是多个部门联合监管,温州正是这种情况。而这很容易造成各部门多重监管,增加各部门及被监管机构的运营成本。同时,过多的行政监管也会降低金融市场的效率,阻碍金融改革的健康发展。金融监管的职责主要是监督与协调金融市场的运行,而不是干预破坏金融市场的规则。监管者并不是金融机构的直接经营管理者,并不完全了解金融机构的实际运作,对金融机构内部经营过多的干预无益于金融市场的自发协调运作。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要想根本改革金融制度,让民间金融发挥作用,就不能重蹈以前金融改革的覆辙,而应该为金融改革提供规则,试验区在制定具体规则时要多听取金融家与企业家的意见建议,他们才是金融市场的主体,才是推动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动力。如果所有的规则在改革前就已经制定好了,他们要做的只是执行,则金融改革难以集中他们的智慧,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金融制度也不会得到创新发展,金融改革依然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第三,完善金融法治建设、诚信建设和道德建设。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是在2011年下半年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的,但是试验区的设立却不能仅仅停留在解决危机的层面上,而是要防止危机的再次发生。要在重点实施金融改革的同时,同步进行其他方面的配套建设,如开展金融诚信建设,营造金融诚信环境,打造金融诚信品牌,以金融诚信建设为基础,推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完善金融市场体系,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重视金融道德建设,使金融道德建设与金融法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培育出社会主义金融体系应有的价值取向。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改革也只有与金融法治建设、诚信建设和道德建设有机结合才能得以进顺利进行。

四、结语

温州的金融改革自1980年开始至今,已经经历了32年的浮沉,每一次的改革机遇都振奋人心,但每一次的改革都不了了之。而信贷危机后的金融改革与以往相比,人们的改革热情更加高涨,政策上更有优势。各有关部门与金融企业家应认清形势,把握机遇,结合实际,大胆创新,真正取得成功经验,为全国金融改革提供参照和借鉴。全国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是温州再创辉煌发展的机遇,对进一步推进温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巴曙松. 金融危机中的中国金融政策[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何信全. 哈耶克自由理论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金融发展前景范文5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汽车金融,措施

一、汽车金融发展现状

我国汽车金融服务始于2004年,以第一家汽车金融公司上汽通用汽车金融的成立为标志。国内汽车金融公司主要提供两种服务,一种是针对个人消费者的信贷服务,即日常的汽车贷款,一般消费者供一个首付,按月还款付息;另一种是针对汽车经销商的融资,国内经销商一般初期投资是实际控制人投入,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在日常运营过程中,运营资金都是靠对外融资,途径主要是汽车金融公司和商业银行。

二、利率市场化分析

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和政策的限制,资金利率市场化是必然趋势。但目前由于政府管制的原因,利率无法完全市场化,这给整个金融市场带来了一些问题。

第一,从微观层面来看,由于目前利率没有市场化,银行无论从贷款市场还是存款市场上都获得了更多的福利。

从贷款市场来看(图 1),银行是市场资金的供给方,企业是资金的需求方。由于实际 利率高于市场利率,实际利率相当于政府的支持价,使得银行资金供给大于企业需求,在贷 款市场上产生剩余。在福利方面,在市场利率的情况下,企业的福利为面积 A+B+C,银行的 福利为 D+E+F,但在实际利率的情况下,作为贷款供给方的银行攫取了原本属于企业的福利 (面积 B),使得自身福利增长,并且整个市场产生无谓损失(面积 C+E)。

从存款市场来看(图 2),储户是资金的供给方,而银行是资金的需求方。实际利率低 于市场利率,实际利率相当于政府的限制价格,使得银行资金需求大于储户资金供给,产生了资金的短缺。在福利方面,在市场利率的情况下,储户的福利为面积 D+E+F,银行的福利为 面积 A+B+C,但由于利率受到了限制,作为资金需求方的银行攫取企业的福利(面积 D),使 得自身福利增长,并且整个市场产生无谓损失(面积 C+E).

可见,如果两个市场利率都接近市场利率,两个市场的效率都会得到提升,同时会减少无谓损失(避免市场流向黑市,灰市)。即使偏离市场利率,但只要实际利率与市场利率的利差 减小(两者相近),资金的供给和需求就会更好地对接,资金市场的效率就会提升,而银行 在市场上获得的福利也会不断减少,将这部分福利还给企业。

第二,从宏观层面来看,由于较大利差的存在,使得银行在两个市场上都获得了额外的福利,而企业和个人都有一定的损失,社会的资源配置产生了低效率。可以说,由于利率未市场化,存贷款市场出现了不合理的现象,导致想获得资金投资实体的创业者无法获得资金, 而想存款的人又无法将款项贷出去,无法从实体经济中获利,导致储蓄转化率低,使得整个 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低,最终使市场上出现了奇特的“排队,长官意志”的情况。

可见,利率无法真正市场化主要是受到政府的干预,使得利率不能按照资金市场的实际供需实现均衡,从而导致了目前利率非市场化的状态和低效率。但从各国的经验来看,随着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市场的强大,政府对此的干涉会逐步降低。因此,为了提高社会的资源配置和杜绝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

三、利率市场化给汽车金融公司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金融市场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向利率市场化跨了一大步,面对此情况,汽车金融行业也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

第一,汽车金融机构定价更自由,不受到央行基准的限制。通常所说的利率市场化,就是将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放开,如果能在完全利率市场化后,汽车金融公司的定价策略就可以得到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抗银行的竞争压力。例如,汽车金融公司可以根据其特有的厂商等资源,对经销商及客户可以比银行有更多的了解,将客户进行分类,资质进行信用评级,随后进行差异化的利率定价策略,对于评级较高的经销商及个人可提供利率相对较低的贷款,甚至可以低于银行的利率;对于资 质较差的经销商及个人可以按照比例上浮。这样对于汽车金融公司来说自主定价在获利的同 时也较好的控制了风险,另外也可以摆脱现在的困境。

第二,可避免受到人民银行对贷款余额的控制。就目前汽车金融公司的情况来看,由于 其筹资渠道较为单一,受到人民银行监控的力度较大,在行业内也有不成文的规定,汽车金 融公司在每季度末及每年年底都会受到人民银行对余额的监管,这种情况导致汽车金融公司 在规模扩张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出现或者在长期扩张中只能采取稳健性的原则,或者在年底进行大规模的收缩,导致了贷款的不稳定性。当利率市场化后,汽车金融公司受到的监管 降低,自主性加强,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其规模的稳定扩张。

虽然在利率市场化后,汽车金融公司在成本控制、资金来源和规模扩张上都有一定的机遇和优势,但不得不承认,利率市场化后,汽车金融公司也面临了一系列可能的问题:

第一,在短期内无法实现完全的利率市场化,非市场化的环境会有惯性。例如,可能会存在多家银行形成寡头垄断的情况,利率市场无法做到完全竞争,从而利率无法真正市场化。很有可能利率市场化真的推出以后,银行会形成一种垄断联盟,内部形成联盟,市场利率将控制在这联盟中。同时众所周知,由于目前房市市场的低靡,房贷作为银行的主要来源之一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各大银行在近两年将触角伸入了车贷的消费市场,目前中信、建行、招行都在车贷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且各大国有银行也有扩张车市的趋势。从这个层面上看,汽车金融公司由于性质问题,很难和商业银行形成联盟,如果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出现寡头垄断的情况,对存贷款定价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那么汽车金融公司在盈利空间上又会受到一次强大的冲击,无法在此市场上获利。

第二,汽车金融公司可能会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利率市场化会延伸信用风险,加剧利率波动,可能会出现高风险客户排挤低风险客户的逆向选择。虽然汽车金融公司可以对客户进行分类,依靠信用评级制定不同的定价策略,但利率市场化后,客户的选择面也加大,无论是个人消费者,还是经销商都可以在银行、金融公司、甚至民间资本中选择。这样汽车金融公司可能面临愿意接受较高利率的客户存在较高的风险,但风险度较低的客户又不愿意接受高定价,逆向选择会使汽车金融机构更难在风险和收益中平衡,同时由于利率市场化后, 市场自然的均衡,会使这种信用风险会进一步加大。

参考文献:

金融发展前景范文6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竞争;发展;挑战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2

互联网金融模式是一种直接融资,但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它是依托于互联网这个平台更方便快捷地提供服务的一种新的金融业态,具有交易信息相对对称、去金融中介等特征。

一、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1.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角色面临弱化[1]。首先,从融资角度看,作为资金信息的新型中介,互联网金融的搜索功能不断被强化,金融信息的获取和扩散也更加便利,在金融业务往来中主要起到资金中介的职能。例如Face book社交网络与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合作,使用户可以直接获取融资信息,既节约了通过银行融资所消耗的高成本,也能获取更真实的信息,便利了人们的金融交易工作。其次,从支付角度看,互联网金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能为客户提供收付款、自动分账以及转账汇款等结算和支付服务。2014年“双十一”,交易总额就创纪录达571亿元。可见,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已打破了商业银行独占资金支付中介的格局,正在弱化商业银行作为社会支付平台的地位。另外,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业务形式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以往银行具备的缴纳费用、信用卡还款、票务订购等业务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已经普及,无形中加速了金融脱媒,促使商业银行的资金中介功能边缘化、弱化。

2.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受到蚕食。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分流了银行客户,影响商业银行的传统利差盈利模式。一是网络理财的兴起不断分流银行存款。网络理财凭借其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这一独特优势,且收益较高,大幅度的分流了银行存款[2]。如今,网络理财业务范围的半径越来越大,支付、基金等业务已经不再是银行专属,早已囊括在网络理财的范围内,而且为了竞争,网络理财的收益率往往高于银行,分割了大量的银行客户。如余额宝的收益远高于银行活期存款,严重冲击了银行活期存款;与银行活期存款利率相比,基金收益高达10倍,造成银行客户的大量流失。二是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形成冲击,在小微企业、个人借贷领域与银行形成竞争。众所周知,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重要业务,是其利润的保障。然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很多企业通过大数据创新征信形式,打破了信息不对称局面,使得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此外,互联网金融还缩短了审批流程、加速了放款速度,加之衍生出形式多样、各具优势的信贷业务,逐渐成为信贷业务的新星,甚至逐步超越了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全面开放伴随着种种机遇和挑战,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可以以此为契机争取更多的大客户;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如果不及时采取应对策略,势必会失去更大的市场份额。

二、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的竞争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SWOT分析

1.机遇(opportunity)。互联网用户基数庞大,这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客户源。根据2014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至2013年12底,我国上网用户数量为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了3.7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人们对互联网越来越依赖,也说明互联网金融的规模经济潜力巨大。

2.威胁(threatens)。第一,互联网金融面临系统性的技术风险。(1)安全隐患。网络安全问题已经上升为社会问题,因黑客技术、网络病毒和系统故障等引发的经济问题频频发生,对于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互联网金融来说,这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2)技术风险。互联网金融需要高端的技术平台做保障,从信息征集、录入到传输,对于技术系统和客户端软件的兼容性、功能性等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如果不能加以防范、及时克服,一个技术选择失误就可能导致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机构失去生存的基础。第二,互联网金融面临法律风险。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特别是涉及信息技术领域,单凭法律条文并不能全面、彻底地维护交易主体的合法权益。另外,现有的关于银行业、证券业的法规主要是针对传统金融业务制定的,不能完全适用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3.优势(strengthen)。一是互联网金融拥广泛的客户资源。近年来电子商务平台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客户信息数据,为互联网金融奠定了广泛的客户资源基础。二是互联网金融具有数据信息积累与挖掘优势。三是互联网金融具有便捷和高效的服务。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交易流程被简化,成本被降低,交易的效率更高,更容易被客户接受;同时,智能搜索引擎可以通过高效的信息搜集工作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匹配,通过对信息的组织、整理,可以了解客户的偏好、能力等级等信息,大幅度提升了服务的效率[3]。

4.劣势(weakness)。一是操作风险。互联网金融不拘泥于地域,可以突破地点的限制进行,这是传统的商业银行所望尘莫及的。但是,互联网金融服务方式趋向于虚拟性,也就是说,在处理业务的过程中,一旦安全系统出现漏洞,或者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人为的过失,就可能为其埋下安全隐患。特别是在高端信息技术人才短缺的情况下,任何操作不当所带来的危害都是不可预知、不易控制的,很可能对整个行业都会产生恶劣的影响。二信誉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众多不可控因素,故障的发生也是难免的,但是,面临客户时,任何失误和损失都是不能接受的,因此,其信誉度很容易打折,进而出现客户流失和资金来源减少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整个行业的长期发展。

5.应对策略。首先要改进互联网金融的运行环境。一方面加大硬件投入,增强系统的防攻击、抗病毒能力;另一方面采用身份验证方式限制非法用户登录互联网金融门户网站。其次,健全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互联网金融内部控制,同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建立信用评价体系来提高信用度,增强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稳定性,逐步提升服务质量,避免客户流失。最后,尽快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定网络公平交易规则,为互联网金融的安全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二)商业银行SWOT分析

1.机遇(opportunity)。一是商业银行有强大的政策支持。二是商业银行面对汹涌的互联网大潮,商业银行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具备前瞻性,充分汲取网络技术的优势,加快业务创新和服务转型,在强化风险控制的同时拓展业务范围,利用既有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不断与时俱进,突破发展瓶颈。

2.威胁(threatens)。如前文所述,在互联网时代,不论是从信息角度,还是从业务层面,互联网金融可谓商业银行的劲敌。

3.优势(strengthen)。一是商业银行资金雄厚、覆盖面广、认可度高、基础设施完善,竞争力强。二是口碑好,品牌效应强,拥有实体经济所独具的安全感,公信力更强。三是管理经验丰富,对于风险的管控能力更强。在多年的发展中,商业银行逐渐形成了能够应对各种突发的风险管理流程,建立并完善了风险控制体系,因此在处理业务中更加从容不迫。

4.劣势(weakness)。一是部分商业银行高管不能居安思危,没有意识到互联网金融的潜在危害,所以对于未来的生存空间持乐观态度。二是商业银行多是风险规避者,对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服务重视不足。三是一些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机构庞杂,官僚气息浓厚,各自为政,难以实现资金供需双方信息真实性的实时匹配。

5.应对策略。一是商业银行要不断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发展并壮大电子商务平台,提高线上服务的质量,以现有客户为基础,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将其转化为网络业务客户,根据客户需求制定发展战略,巩固和扩大客户群。二是商业银行要加强与电商平台及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合作,在网络交易量剧增的情况下,力求在支付结算领域掌握主动权,收取交易佣金也可称为银行拓展业务的渠道之一[4]。

三、共建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竞争、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

互联网金融以其支付便捷、资金配置效率高、资金匹配成本低等优势迅速扩张,新产品层出不穷,新业务源源不断,从多角度、深层次冲击着商业银行的发展。但是,互联网金融毕竟还不成熟,资金不足、技术滞后等因素都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安全隐患时时可能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阻碍了互联网金融前进的步伐,所以,目前互联网金融是无法撼动、取代商业银行的,而其行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却给商业银行未来的长期发展带来的“鲶鱼效应”:促进商业银行的战略调整和业务转型,刺激商业银行借助网络技术完善信息体系,在变化的环境中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业务形态。

从长远来看,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应建立竞争合作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谋求共赢。首先,可以共享数据资源与客户信息。将商业银行在实体运营中的合作关系与互联网金融积累的客户信息共享,实现资源优势互补,甚至不失时机地达成交叉营销,进而实现共赢。其次,双方可以联合起来做好贷款业务。互联网金融以丰富的信息数据库可以灵活地调集、整理具备某个特征的客户群,有利于有针对性地推进业务;而商业银行资金雄厚,对于存款的吸收能力和信贷风险的管理能力不容置疑,二者强强联合,可有效避免业务流失,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邱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挑战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3(8):45-46.

[2]郑霄鹏,刘文栋.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其对策[J].现代管理科学,2014(2):78-79.

[3]戴东红.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的比较分析[J].时代金融,2014(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