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劳动实践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劳动实践计划范文1
关键词:劳动关系;企业文化;和谐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5-0127-03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经济体制改革从国家与企业的关系逐步深入到企业与职工的关系,企业经营模式和所有制形式也都实现了质的突破,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我国企业劳动关系逐步向市场化转变,但在此过程中,由于资本天生的强势地位和劳动者的弱势地位,我国企业劳动关系中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现象。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中占有绝对的优势,而劳动者则成为劳动力市场中的弱者,劳动者的利益缺乏有力的表达和维护机制。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长期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信念。目前,我国企业越来越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然而,一些“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却更多地表现为漠视员工劳动生存权利、剥夺员工社会保障权利等。从企业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落后的、缺乏人性的企业文化,只能成为限制劳动者多重利益追求的障碍和束缚,必然引起企业劳动关系的破裂。因此,企业文化是影响企业和员工态度、行为的关键因素,先进的企业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一、劳动关系与企业文化
劳动关系是企业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利关系的总和,它受制于社会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罗兴武,2006)。企业劳动关系的运行情况直接表现为组织、员工的态度和行为。在和谐的劳动关系中,组织关心并重视员工的需求,员工的利益诉求渠道畅通,双方能够通过沟通、协商、谈判等多种方式来化解矛盾和冲突,最终达成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结果。而在失衡的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组织并不十分关心员工的需求,员工的利益诉求渠道不畅,双方通过沟通和协商等方式来化解矛盾和冲突的可能较少,在严重的情况下,有时甚至会采取罢工、怠工和抵制等激进行为来表达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诉求,劳动关系双方处于对立的状态,这使得劳动关系矛盾加剧,甚至导致劳动关系的破裂。
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企业和员工追求的共同目标。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影响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企业文化建设是关键。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长期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信念。从企业员工的角度上讲,企业文化也可以被视为以员工基本利益诉求为核心所形成的员工价值观,以及在员工价值观主导下的员工思维方式、职业道德取向、行为方式和活动内容的总和。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是,期望企业与员工之间就核心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方面达成默契并且在工作中转化为自觉的行为。
企业文化是企业与员工形成默契,满足双方需求,实现彼此期望的重要途径。一方面,企业文化以观念的形式,从非计划、非理性的因素出发来调控组织成员的行为,是对组织管理中各项制度规定的补充和强化,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并贯注于组织成员的行为中,使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自觉地团结协作。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又是员工对企业的知觉,这种知觉又形成了员工的信念、价值观和期望,通过企业文化,员工希望得到组织的认可和尊重,实现自身的发展。员工认同企业文化,就意味着员工接受并认可组织内部的行为规范和管理理念,企业尊重员工的劳动价值,重视员工的利益需求。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这种相互认可与尊重,是劳动关系双方默认、彼此可以接受的最强有力的保障,这也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现实基础。
二、劳动关系矛盾产生的文化根源
企业劳动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主要表现为劳动双方经济利益的摩擦,其深层次的文化根源则是企业价值观与员工价值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两种由利益取向相悖性决定的价值取向的对立和矛盾(赵建杰,2011)。这是劳动关系矛盾产生的现实基础和根本原因,任何竭力否定甚至消除企业劳动关系矛盾的观点和做法都是错误的(戴春,2006)。
人是企业最重要、最能动的生产要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管理行为都是密切围绕企业员工展开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文化就是以员工自身的基本价值观念为核心的,包含着员工对事物最原始的认知和判断,而这种认知和判断并不会因为企业价值观的介入而发生改变。企业文化体现了企业的性格。在企业和员工共同构建的利益共同体中,双方为了共同的追求和发展目标而努力,但在此过程中,员工和企业有各自的需求和行为规则,为了一方利益而牺牲另一方的利益,或者强迫对方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行动,都势必会扰乱这个利益共同体的运行规则。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企业员工的基本需求也是多层次的,既有较低层次的生存基本需求,以及经济利益需求,也有较高层次的情感需求、精神文化需求和政治利益需求。一般而言,员工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经济利益需求等低层次的需求,可以通过企业与员工的书面劳动契约来获取保障,而自我实现需求、情感需求、政治利益需求等高层次的需求,则需要通过在企业文化中建立起来的非书面的,包含有大量双方期望“内容条款”的心理契约来争取和实现。
书面契约和心理契约是约束和规范劳动关系双方的两种基本途径。书面契约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这不仅为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现实保障,也成为员工争取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因此,由于书面契约而产生的劳动关系矛盾是可以通过企业制度和法律途径来解决的。而心理契约是员工与企业之间默认的、不成文的承诺与期望。在具体的企业环境中,当员工意识到企业有条件、可以满足自身某种需求的时候,员工的需求就会逐渐上升为利益诉求,并且默认组织应该满足他们这种期望,而当这种利益诉求遭到拒绝、得不到满足,甚至找不到渠道来表达和维护自身利益诉求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受到与企业之间的心理契约遭到违背,这种利益诉求就极容易转变为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而从企业的角度而言,员工是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他们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一个忽视员工需求而将员工视为攫取利润工具的企业,其缺乏人性的企业文化势必造成对员工的排斥。再加上,劳动关系双方地位悬殊,价值观念迥异、落后,消极的企业文化势必会导致僵化、紧张和不和谐的劳动关系。相反,一个尊重员工、重视员工需求的企业,其“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为员工提供了表达和维护自身权益的机制,即使员工的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组织也会与员工积极沟通、协商,做出适当调整,及时消除员工的不满情绪,维持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心理契约。
企业中的劳动关系矛盾是始终存在的,劳动关系冲突和合作贯穿于劳动关系运行的整个过程,对立的、落后的企业文化会激化矛盾,造成劳动关系的破裂;而柔和的、人性化的企业文化则通过积极沟通将劳动关系冲突转化为双方的理解与合作,继续维持并推进企业劳动关系的顺利运行。因此,企业与员工的价值观冲突是造成劳动关系矛盾的深层次文化根源,而这种矛盾和冲突也只能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寻找解决途径。
三、从企业文化建设中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从企业文化建设的角度来探讨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问题,其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要维护企业与员工双方的利益,为企业的高效率运转提供保障。劳动关系是企业内部关系中最基本、最普遍、最重要的关系,也是对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影响的基本关系。和谐劳动关系的实质是劳动关系双方利益的最大化和均衡化,是双方权利和义务的相对平衡,这都需要企业培育、建立和发展高效、先进的企业文化。
高效、先进的企业文化是组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基础。判断一个组织的企业文化先进与否,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就是企业内部劳动关系是否和谐、稳定,而且是否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企业的进步与发展,以及企业员工多重利益诉求得到有效满足(赵健杰,2011)。劳动关系中的双方代表着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但其利益取向并不是完全绝对相悖的,在一定条件下,双方在利益诉求中产生的分歧具有相对性,这就表明协调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具有现实可能性。企业文化建设的着眼点应放在企业利益共同体的建构上,这在客观上要求企业与员工之间建立起一种利益协调性的劳动关系。为此,要将企业发展愿景同员工职业发展规划有效结合,将企业利益目标的实现与员工多种需求的满足高度统一,在双方争取自身权益的过程中形成平衡的博弈状态,在深度理解与积极合作的前提下,进一步推进先进的企业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的企业劳动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以人为本,尊重员工劳动价值和主体地位
“以人为本”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这一理念对我国企业的文化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以人为本,具体到企业管理实践中,就是将人视为能动的、自觉的、具有创造性的个体,将人视为能够为企业创造财富的一种“资产”而非“成本”。“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关注并重视人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知觉、感受和需求,承认人作为一项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生产要素,其所创造的劳动价值是从根本上区别于机器产品价值的。
“以人为本”首先要求尊重员工的劳动价值,尊重员工在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尊重员工的劳动价值就是要尊重劳动者的创造性,关心并重视劳动者的切身利益问题,例如生命安全与心理健康,而不能将企业员工作为生产工具和攫取利润的手段。尊重员工在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将员工视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体力量,缺少了员工这一创造性的、能动的生产要素,即使企业具有宏大的规模和雄厚的资本,其生产经营活动也无法正常运转。具体到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企业文化主导思想应当首先建立在对员工的各种利益诉求的关注上,建立在对普通员工以及他们从事的普通劳动的尊重上。只有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将尊重员工、重视并保障员工的基本需求和权益的基本理念渗透于企业实践活动中,才能确立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体地位,也才能通过对员工劳动价值和创造价值的高度认同,得到来自员工方面的普遍肯定,从而减少企业价值观与员工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劳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二)完善企业员工权益维护机制,建立劳动关系的预警系统
社会化大生产促进了劳动关系的产生和发展,而自劳动关系产生开始,劳动关系双方就一直进行着劳动力与资本的对抗和博弈。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资源的充分供给和就业岗位的相对稀缺,使得劳动力不得不再次沦为资本的附庸。劳动者的弱势地位决定了劳动者的权力架构是实现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我国企业劳动关系双方权利、义务的平衡只能建立在偏重对员工权利的保护上。然而,对员工权益的倾斜保护并不是以牺牲企业的利益为代价的,因为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取利润、实现发展目标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员工利益和企业利益在根本上具有一致性,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就是保护企业的发展动力和利润源泉。因此,切实保障员工的权益,满足员工需求是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业文化建设中需要逐步渗透的基本理念。
完善企业员工权益维护机制,首先要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规范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劳动契约。企业管理制度的约束对象主要是员工,因此企业管理制度要从人性、科学、可行的角度对员工行为进行约束,并要积极采纳员工提出的合理建议,最终为企业运行提供一套被员工广泛认可的管理制度。此外,企业与员工通过协商形成内容明确,权责清晰的劳动契约,这是对劳动关系双方的刚性保护,也是员工维护自身权益最直接、最有效的法律渠道。
心理契约是构建和维持员工和企业劳动关系的重要纽带。产生利益冲突,利益诉求未果,从而使员工感受到心理契约被违背,这是导致劳动关系矛盾产生最直接的原因之一。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完善企业员工的权益维护机制,建立企业劳动关系的预警系统,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企业劳动关系中出现的问题。一方面,企业员工的权益维护机制为员工提供了一个向管理方提出利益诉求、争取自身权益的规范化沟通渠道;另一方面,企业管理方可以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渠道及时了解、掌握员工的心理需求,在劳动关系中保持主动,对于员工提出的利益诉求,及时做出回应,充分发挥心理契约的激励作用。一般情况下,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心理契约都会面临着不断被违背和被重塑的问题(姚建忠,2007)。即使员工因利益诉求未得到满足而与企业产生劳动关系冲突,员工与企业双方也可以通过这个公开、坦诚的沟通平台作进一步沟通、协商,以获得彼此更多的支持和理解。在这种企业文化中,劳动关系双方更乐于遵守彼此心理契约中的责任与承诺,有利于实现企业劳动关系的持续和谐发展。
完善员工权益维护机制,建立劳动关系预警系统的最终目的就是维持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心理契约的稳定性,防止企业劳动关系的僵化和破裂,这也是建设高效、先进企业文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途径。只有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逐步渗透“切实保障员工权益,满足员工需求”的理念,才能从根本上缓解企业价值观与员工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才能继续维持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期望与信任,使双方能够在一个公平、和谐的企业环境中解决劳动关系中产生的各种问题。
(三)打造“企业命运共同体”,建立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
建设高效先进的企业文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其本质上就是要“用人、留人”。然而,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都有可能会影响到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心理契约,心理契约本身具有隐蔽性、不确定性和动态性,企业无法准确预知员工的心理需求与期望。这就要求企业打造“命运共同体”,以此来增强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而打造“企业命运共同体”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建立起利益协调型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系统论”认为,劳动关系是在一个可以相互协调的动态系统中求得平衡的。在一个系统各方主体力量相对平衡的局面下,企业发展的好处能在劳资双方之间均衡分配,从而避免冲突,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建立利益协调型的劳动关系要求劳动关系双方以利益合作为基础,在行为协调、利益均衡等机制约束下,减少双方的冲突和矛盾,将利益对立和行为对抗限制在一个合理的可控范围内(黄霖,2011)。
劳动关系的本质是经济利益关系,解决劳动关系问题、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就在于要改善劳动关系双方利益博弈的局面,尤其应该改变企业的“零和”博弈心态,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利益博弈关系转变为利益交往关系,从而进一步实现企业内部劳动关系双方从对立到合作、协调的转变。所谓利益交往关系就是劳动关系双方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各自利益,谋求最小的解决矛盾成本,而进行的交流沟通与协商所形成的联系(赵健杰,2011)。在利益协调型的劳动关系中,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可以通过沟通、谈判的方式来解决劳资矛盾,从而避免激烈的矛盾冲突。这种利益协调型的劳动关系也从根本上避免了激烈的劳动关系冲突对心理契约的动摇和影响,也是解决企业劳动关系问题的最佳方式。
在“企业命运共同体”的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求将大局观念贯彻于企业管理活动和员工行为中,企业价值观与员工价值观的“共同体”不是绝对的、无差别的统一,而是以利益差别存在为前提的包容和理解。建立起“命运共同体”的企业文化,企业才能真正重视员工需求,将员工视为合作伙伴,员工也会在对企业环境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提出合理要求,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共同推进“企业命运共同体”的发展。
综上所述,只有从企业文化建设的角度来探索劳动关系问题的解决方案,才能在深层次文化根源上化解企业劳动关系中的矛盾与冲突,构建企业和谐的劳动关系。
参考文献:
[1] 戴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2).
[2] 黄霖.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发展的利益协调机制探讨[J].企业管理,2011,(3).
[3] 罗兴武.当代劳动关系管理理论及其发展[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3).
劳动实践计划范文2
为进一步做好我市老干部工作,抓好老年教育,丰富广大老干部的精神文化生活,根据上级有关规定,结合我市老年大学和老干部活动中心工作实际,市委常委会于2007年3月23研究决定,将原市商业学校征用改建为市老年大学和市老干部活动中心,我们召开这次协调会议,主要任务就是贯彻落实市委的这一工作部署。刚才,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长范华伟同志汇报了我市老年大学和老干部活动中心的现状及有关工作,市教育局 同志汇报了原市商业学校固定资产的基本情况,市国资委办公室主任罗珍同志对国有资产清理交接工作的有关规定和程序作出说明,几位同志的汇报为我们下一步落实市委常委会决议、做好原市商业学校的移交工作,提供了基础和依据。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要充分认识加强市老年大学和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建设的重要性
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老干部政治、生活待遇进一步落实,老干部工作面临着许多新任务和新要求,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已成为实现老干部“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的重要载体,成为做好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阵地,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省和济宁市对老干部活动中心和老年大学工作一直非常重视,省委老干部局、济宁市委老干部局明确提出:要坚持把老年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建设作为民心工程、敬老工程、德政工程,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到场所相对宽裕、设施较为完善,使老干部学习、活动阵地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广大老干部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尤其近年来省和济宁市相继开展了创建示范老年大学、示范老干部活动中心活动,先后出台了老年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建设考核评审标准,对县市区老年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基础建设都做出了明确规定。近两年我们在老年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建设上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是,目前我市老年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场所面积狭小,教学设备陈旧,健身活动器材简陋,工作开展受限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现有老年大学和老干部活动中心设施状况已经不能满足广大老年人、老干部的学习、娱乐需求。我市老年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的现状,与济宁市内的其他县市区相比也有较大差距,这与邹城113万人口的大县、经济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百强县也是不相称的。改建、扩建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和老年大学,已成为我市广大老干部的迫切需求。市委、市政府对市老年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建设非常重视,近年来市委常委会已研究过二、三次,并责成相关部门作了调研,形成专题工作报告。前几天市委常委会听取了市委老干部局有关工作情况的汇报,研究作出了征用原市商业学校改建为市老年大学和老干部活动中心的决定。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尊老敬老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做好老干部工作是我们各级各部门和在职同志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希望大家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老干部活动中心和老年大学建设的重要性,从工作大局出发,统一思想认识,服从组织决定,切实从思想上、行动上与市委保持一致,为做好市商业学校国有资产的清理移交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和舆论环境。
二、要各司其职认真做好国有资产的清理交接工作
老干部工作是党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一项工作。几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围绕全市工作大局,认真落党和国家的老干部方针政策,我市老干部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老干部政治待遇进一步落实,坚持定期通报情况、走访慰问、按规定订阅报刊、参加重要会议、就地就近参观等制度。老干部生活待遇得到切实保障,离休干部“三个机制”建设不断完善,亲情服务工作进一步细化、深化,老干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工作有了新进展。老干部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认真贯彻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老年教育工作的意见》,促进了老年教育网络建设,每年中秋节、重阳节、国庆节等庆典,各级各部门积极组织广大老干部开展科学健康的文体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全市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为全面做好老干部工作,市委作出征用原市商业学校改建为市老年大学和市老干部活动中心的决定,符合我市老干部工作实际,符合广大老干部学习、健身、娱乐的需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做好国有资产的清理移交工作。
2005年我市原商业学校、职工中专、城建中专、成人中专等四校合并成立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后,原市商业学校国有资产划归市教育局和高级职业技术学校管理。市教育局和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要对已接收的原市商业学校的国有资产重新进行清理核对,对该校占地面积、建筑设施、辅助设施、出租房屋以及涉及到所有国有资产进行统计核实,登记造册,确保登记客观真实,资产完整,为移交工作提供真实全面情况。这次移交仅限于土地使用权及所属固定资产的移交,不涉及人员调整和流动资金等问题。目前市商业学校有市教师进修学校的两个高中毕业班上课,6月份高考结束后,由市教育局、市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安排教师、学生及其他在校人员迁出。此项工作由市教育局和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安排分管负责同志抓好落实。
市委老干部局作为老干部工作的主管部门,要认真组织协调好市商业学校固定资产的移交工作。对市教育局和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统计的土地、校舍等相关设施,要一一核对,做好登记,确保不漏登、不错登,要按政策规定,认真做好接收工作。期间要保证现市老年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工作正常进行。移交工作结束后,要加强对原市商业学校国有资产的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不损坏、不流失,为下一步改建市老年大学和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础。此项工作由市委老干部局分管局长和市老年大学的负责同志具体抓好落实。
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办公室是代表市政府管理国有资产的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按照市委研究的意见,按照国有资产管理交接的政策规定,积极支持、指导好固定资产的清理交接工作。工作中要加强监督,严格工作标准,严格工作程序,严肃工作纪律,保证移交工作按政策规定有序办理。
市土地管理局要按照政策规定,及时办理土地使用管理的有关移交手续,确保土地使用变更的合法有效。
三、要严格工作标准确保交接工作顺利进行
这次市商业学校的固定资产交接工作,涉及教育、国资、土管、老干部等几个部门,各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要在资产登记、移交过程中,自觉树立全局观念,做到讲党性、讲政策,顾大局,守纪律,发挥好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各部门要按照承担的职责相互配合,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不能站在本部门的角度认识问题、考虑问题,要从工作大局出发,把市委的这一决策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清理移交工作期间,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准违背政策规定和市委决议,自作主张,要坚决防止和杜绝违背政策和纪律的现象发生,防止和杜绝变相处置国有资产现象的发生。移交工作期间,如有违反政策和规定的人和事要予以严肃处理。
劳动实践计划范文3
在国际“三八”劳动妇女节到来之际,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庆祝大会并表彰在“巾帼建功”中涌现出的先进工作者。这对于进一步提高妇女素质,激励和动员全市广大妇女,积极投身于我市两个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全市的妇女以及各族各界、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妇女干部和群众,致以节日的问候!向受表彰的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版权所有
近年来,我市广大妇女发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积极投身我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建设,为维护我市社会的安定团结、发展经济和深化改革,繁荣科学文化教育事业,推动各项建设做出了贡献,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级妇联组织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了符合自身特点的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的妇女工作。尤其是在城镇妇女中开展的“巾帼建功”和农村妇女中开展的“双学双比”活动,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些活动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女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妇女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而且也拓宽了妇女工作领域,为妇女工作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加快推进我市改革发展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一年,全市各级妇联组织都要明确自己肩上的重大责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针对妇女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调动广大妇女的积极性,为完成“十五”计划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而努力奋斗。
第一,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当前,我们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繁重的建设任务。要使我们的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地认识,不断地解决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建市XX年来,全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城市建设、财政税收入、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同时,我们也能清醒地看到,我们的一些干部满足于现有成绩,看不到存在问题和差距,满足于资源优势和依靠大企业保证财税收入,认为财政收入好,工资有保障,从而缺乏风险意识,怕在发展市场经济中担风险、在改革开放中出问题,守土有余,创业不足。这种状况,严重阻碍我市发展的步伐,因此,我们要切实学习贯彻总书记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一定要按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真正把广大妇联干部和妇女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省的重大决策和市上的工作部署上来,把精力集中到发展这个主题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十五”计划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上来。各级妇联组织要组织广大干部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深刻领会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十五届五中全会的自觉性。各级妇联要引导、教育妇女同各种各样束缚妇女发挥聪明才智的封建旧思想作斗争,把妇女自身的思想解放放在首位。要教育、引导妇女真正树立起“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有”精神,以克服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各样妇女的思想表现,为妇女的工作、学习、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和妇女的积极性,才能落实好妇女工作。版权所有
第二,要团结和组织广大妇女在我市经济建设中建功立业。各级妇联组织要认真贯彻全国妇联“建西部美好家园”座谈会精神,紧密结合我市实际,广泛动员广大妇女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积极投身改革和发展的伟大实践,为我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要把增加农村妇女收入作为农村妇女工作的立足点,引导和组织农村妇女积极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学习、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继续搞好“双学双比”活动,努力实现科技脱贫、科技致富。要紧紧围绕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动员和组织企业女职工为搞好企业献计献策,发挥女职工在推动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要积极探索开展社区妇女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组织妇女开展社区群众急需的家政服务、抚幼服务、养老服务、保健服务等,在为社区群众提供更多使利服务的同时,为下岗女工再就业开辟更多的就业门路。要教育引导下岗女工转变就业观念,鼓励支持她们参与或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商贸流通、旅游、餐饮等服务工作,促进城乡服务水平的提高。要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引导和组织各行各业的妇女立足本职,深化“巾帼建功”活动,为我市经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广大妇女在全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妇女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新形势下的妇女思想政治工作,是妇联工作服从和服务于全市工作的大局的要求,也是不断增强妇联组织自身影响力、凝聚力,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的要求。随着改革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利益关系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妇女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各级妇联组织要结合改革发展的进程和妇女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突出抓好思想教育。要深入开展唯物论、无神论和科学精神教育,帮助广大妇女进一步提高分辨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味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封建迷信、科学和的危害性,尤其是认清“”的本质,从而自觉地抵制那些异端邪说和非法活动,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要坚持开展社会主义德育教育,培育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尤其要发挥妇女在家庭教育中的优势,引导广大妇女树立热爱集体、热爱公益,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加强妇女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妇女思想觉悟的同时,要动员她们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做出应有的努力。
劳动实践计划范文4
近日,“中国恒好――迎世博纪念品全球华人设计大奖赛”在上海举行颁奖仪式,19个大奖花落有主,其中由华昌珠宝董事长张国王设计的《金壁辉煌》金镶玉摆件荣获三等奖。“中国恒好――迎世博纪念品全球华人设计大奖赛”是为宣传世博、推广世博而进行的一项创意征集活动。社会各界参赛作品达4274件,参赛人员达1080人。搞得佳奖的《金壁辉煌》作品,将象征尊贵的“金”和象征美德的“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寓意天地人心、和谐共生。采用金玉镶嵌的传统技艺及双面、垂吊的独特构造方式,悬挂在小叶紫檀木制的中国馆下,链坠镶嵌寓意希望、友谊和爱心的红玛瑙,同时配有龙凤、花纹、书法等中国古典元素,在千足金镶嵌的世博会徽和玉锁上,精雕而成的海宝生动活泼,进一步体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展现了中华源远流长的“金镶玉”文化,表达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
互动式电脑教学软件帮您电脑应用轻松学
随着电脑的普及应用,学会使用电脑成为当代中老年朋友的当务之急。易点通是清华同方光盘出版社专为中老年设计的电脑教育软件,真人语音讲解、同步字幕提示、百分百仿真界面、实时互动逐步讲解、操作教学速度自由调控,看、听、练同步完成。是无任何外语基础、或从未接触过电脑的人也可轻松掌握的。内容除基础知识外更有网络应用、文字排版、幻灯制作、系统维护还原等60多项。真正做到家有易点通,电脑应用轻松学。《易点通》398元/套咨询电话:010-83615482
劳动实践计划范文5
小学三年级劳技教学计划一
劳动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课程之一,搞好劳动课的教学工作可以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劳动方法。提高劳动技能,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高尚品质。因此为了搞好本学期的劳动教学工作,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一、班级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三(1)(2)班的劳动课。班里学习气氛比较浓,在几位非常优秀的学生在他们地带动下,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孩子们都有着很强的求知欲,其中,大多数学生的基础较好,有着很强的上进心。大部分同学对这门功课具有浓厚的兴趣,在劳动课上,同学们可以充分动手、动脑、动口,学得有趣的知识。二、熟悉教学内容、重难点、课时安排
本册劳动课共15课,分五个主题。这些内容不仅注意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而且具有思想性、科学性、实践性和趣味性。教材的重难点是手工制作这一部分,本学期每周一节正课刚好。
二、本册劳动课的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自立能力和耐心细致的高尚品质。
3、提高学生对劳动生活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4、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创新精神。
三、本学期教学工作措施
通过我对班级情况的了解和对教材内容的熟悉,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劳动教学大纲》的要求,本学期对劳动课教学采取以下措施。
1、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通过了解,班上的大多数同学都是独生子女,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好的思想教育,告诉他们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最光荣的,讲一些热爱劳动的小故事,来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2、认真钻研学习《新课程标准》和《劳动教学大纲》,熟悉教材内容,备好每一节课。
3、积极进行劳动课的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
4.采用边授边练的方法进行学习。
5.不断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各个环节中都能全身心的投入。
6.重视学生每一次劳动成果,在班级举行成果展示,激发学生劳动热情、创造火花,体验活动乐趣。
劳动课的教学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和各种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方法,学会总结规律,在学生掌握了简单劳动方法的同时,学会创新,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了技能,陶冶了品德。
四、教学进度安排
小学三年级劳技教学计划二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三年级的劳动课。班里学习气氛比较浓,在几位非常优秀的学生在他们地带动下,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孩子们都有着很强的求知欲,其中,大多数学生的基础较好,有着很强的上进心。大部分同学对这门功课具有浓厚的兴趣,在劳动课上,同学们可以充分动手、动脑、动口,学得有趣的知识。
二、教学理念
(一)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
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技术操作过程中技术意识的形成技术思维的培养、技术能力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强调规范操作与技术创新意识的统一。学生的操作学习过程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的学习过程,是孚脑并用的过程。
(二)用作品引导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顺应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提倡用可感而形象的技术作品来引导、来组织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技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一个模型、一件工艺品,也可以是一盘菜、一个生长着的作物等。通过作品的制作,学生可以获得材料认识、工具运用、操作程序、技术要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通过作品引导学生的设计、评价以及作品宣传等活动。
三、教学目标
(一)了解劳动世界,理解劳动意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和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 1、通过技术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劳动体验,形成对劳动的初步认识。
2、培养认真负责、遵章守纪、团结互助、爱护公物以及爱惜劳动成果的晶质,形成良 好的劳动习惯。
(二)注重生活中的技能学习,学会生活自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1、掌握生活必备的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会生活自理。 2、建立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积极参与技术实践,掌握基本的技术知识与技能
1、认识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常见材料,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工具。
2、了解设计与制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并进行简单的工艺品和技术作品的设计与制作。从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教育的实际效果出发,选取内容,确定方式, 安排实施计划。在实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形成本地区、本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传统和特色。
四、教学措施
1.以学生的动手实践为主,做到实践性与教育性相统一。
2.注意加强现场教学。
3.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4.加强与社会和家长的联系,让学生回家实践。
5.加强纪律教育与安全教育。
6.用作品引导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
劳动实践计划范文6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有效途径。早在20世纪80年代,劳动教育就被列入基础教育的课程表。进入新的世纪,我们对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及对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提高的价值认识都有了前所未有的觉悟。但由于升学指挥棒的负面影响,学校、家庭不重视甚至轻视劳动与技术教育,导致我们的学生劳动观念单薄,劳动认识片面,劳动态度消极,劳动习惯不良,劳动技能低下,许多农村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不但不爱劳动,而且轻视劳动,少数学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进入社会后往往难以独立生活,“高分低能”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一实际,我校决定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特色项目应运而生,学校开发了《劳动与技术教育》校本课程分册――《烹饪》,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使学生在真正的身体力行中爱劳动、会劳动、善思考、能创造,通过把劳动技术的教育与道德情感教育紧密结合,促使学生健康和谐个性的养成。
二、烹饪课程开发的理念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劳技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小学的一个必修的基础性学习领域。烹饪课程充分体现了手脑结合、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原则。在强调其基础性、探究性、参与性、实践性等特征的同时,我们尤其要重视理解以下理念,并付诸实施。
1.动脑与动手结合。烹饪领域的学习是以操作为基础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即建立在操作学习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与习惯的综合性学习。
2.以项目为引导的课堂教学模式。烹饪教学以项目为载体(如:进行一项设计,完成一件产品、一个任务、一样制作等),先后展开“决定――计划――实施――检验”这一系列教育过程。
3.以学生为中心。这是真正贯彻项目引导教学法精神的核心要素。烹饪教师要扮演另外一种角色,即由原来单纯的讲授,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建议者。学生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小组式、伙伴式或个人式。
4.与现实世界紧密结合。课程的设计以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的大小环境为基本背景,选取其中对学生发展有益、对未来生活有用的内容(如:环保观念与行为措施)来组织教学。烹饪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取之生活、用之生活。
5.学习领域充分开放。烹饪课程其鲜明的生活性、现实性特征要求教学应尽可能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三、烹饪课程实践的措施
烹饪贵在实践,在黑板上学炒菜,是绝对不能体验情趣、感悟真知,掌握技术的。要真正实施烹饪教学,必须要有充实的设施设备,才能保证以实践为主要特征之一的劳技教育特色的健康运作。
加强领导。成立劳技教育研究工作室,建立学校《烹饪》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管理领导小组,确定一名分管负责人,把《烹饪》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推进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从实际出发,多方面、多途径组织和实施。根据劳动与技术教育指南,结合本校实际,落实课程计划。积极、稳妥地组织学校教师和相关人员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烹饪》教育校本课程,使其内容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上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编写教材。我们除了以省编劳技课教材为主要内容组织教学外,还结合学生实际和本地经济发展实际,根据安全性原则、实践性原则、迁移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编写了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烹饪教材。
设置课程。根据江苏省课程设置的要求,我们依据中德合作项目要求开设、开全、开足课时,从地方课程中拿出一节课,每周比我国现行课程计划多1课时,即每周2节劳技课,且连排,烹饪课3-6年级学生每月到烹饪专用教室实践一次,实行小组合作、探究式上课,烹饪课是我校学生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培训师资。为培训劳动师资,我们一方面选送骨干教师到省劳技师资培训中心短期进修,一方面立足于校本培训,学校定期举行专题知识讲座,并以市级课题“学校、家庭、社区力量的整合促进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研究”为核心,定期举办劳动教育学术沙龙,编印教师劳动教育论文专集。同时还邀请校外厨师到校对劳技教师进行烹饪指导,我们对教师提出了“专一会二学三”劳技教学基本功要求。近两年来教师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劳技专题论文或获奖40多篇。烹饪课教学故事《幸福的感觉》发表在中央教科所主办的《劳动与技术》上。
装备教室。校内装备了“三室一厅”(烹饪室、缝纫室、农具室、劳技成果展览厅),德方资助使得我校的烹饪教室设备日趋完善,走进烹饪教室就如走进具有本地区现代化的家庭厨房,电饭煲、、电冰箱、微波炉、电磁炉、消毒柜等应有具有,学生操作台由原先的5组增加到10组,满足了小组教学的需要,学生兴趣极高,社会影响极好。
实践基地,充分挖掘学生丰富的闲暇时间来进行劳动与技术的学习与实践,“学校学习――家庭实习”将成为劳技学习的主要途径与方式。学生在烹饪课学到的家常菜回家后自己买菜、洗菜、炒菜,让辛劳了一天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歇歇,学生不仅学会了劳动技能,而且逐渐帮持家务、养成孝敬长辈的美德,培养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德,体现我校劳技思想的内涵――以劳辅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溢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