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融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养老金融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养老金融的概念

养老金融的概念范文1

老龄社会压力重重

我国自2000年前后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速,60岁以上的人口占比目前接近14%,预计到2020年这一比重将超过17%。而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60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30%,步入超老龄化社会,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不断加剧的老龄化趋势,使得养老成为全社会日益关切的话题,也对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提到养老,便离不开养老金。根据中国社科院《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5》,截至2014年底,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累计记账额达到40974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额为31800亿元。这意味着,即使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所有结余资金都用于填补个人账户,也仍然会有接近1万亿的空账。

为了缓解老龄社会劳动力不足以及养老金的支付压力,“延迟退休”在近年被频繁提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3月9日在两会“部长通道”接受采访时表示,延迟退休方案今年会按照相关程序批准后推出,并向社会征求意见,完善后再正式推出。制定延迟退休方案主要有三个方面考虑,首先是小步慢走、渐进到位;二是区别对待、分步实施;三是提前公示、预先预告。

而对于与养老金直接相关的养老保险,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适当降低“五险一金”的保费费率。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分析认为,现在各种缴费中,养老保险中单位缴费为20%,医疗8%,失业保险按缴费职工基数为2%,工伤和生育保险完全由用人单位缴纳,个人不需要缴纳,还有住房公积金,总计是40%左右。因此医疗、失业、工伤三种保险费率下降的幅度不大,养老保险降低费率的空间比较大。

“我国的社保费率设计存在缺陷。目前的办法是以一年为基数,我国每年工资水平都会增长,使得缴费基数并不准确。养老保险由于空账和低收益率化的个人账户,不利于延长缴费。” 姚余栋提到,养老保险统账结合的初衷是统筹体现共担风险,个人账户体现劳动差别和激励,但它的积累功能没有得到体现,降低了养老保险制度的激励作用,很多人缴满15年便不缴了,光等着享受以后的养老待遇。他同时提到,高费率没有带来更好的保障水平。有些用人企业不给员工缴纳养老保险,很大程度是因为费率高。

老龄社会带来的重重压力,让人们过早地考虑未来,也让养老成为我国社会一直最为关注的民生话题之一。在业内人士看来,从理论上讲,通过金融的力量能够实现老有所养。但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养老金融业务总体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金融部门对于养老服务业的认识和投入也刚刚开始,针对居民养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品种单一,养老资产管理的理念和机制比较滞后,养老金融业的服务模式还处于粗放阶段,养老金融市场也欠发达,与居民养老和养老服务主体多层次、多样化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养老金入市箭在弦上

“我国目前正在建立的多层次养老服务市场传统的养老机构,包括不同层次的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临终关怀、养老园区等等,都需要得到养老金融的支持。”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上表示,应该建立多层次养老金融服务市场,关注社会各阶层对养老金融的需求。

养老金融是一个颇为庞杂的体系,它包括围绕社会成员的各种养老需求所进行的各种金融活动,可以分为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这三大体系。其中“养老金金融”这个概念由英国学者大卫・布莱尔首次提出,可将养老基金投资于金融资产、衍生工具和另类投资,目标是通过制度安排积累养老资产,实现保值增值。

目前我国的养老金入市已然箭在弦上,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管理办法规定,“投资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养老金产品的比例,合计不得高于养老基金资产净值的30%。同时,国有重点企业改制、上市,养老基金可以进行股权投资。参与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交易,只能以套期保值为目的。”这一办法的出台,为加快基本养老保险的市场化投资运营全面铺平了道路。有消息称,人社部正会同财政部制定资金归集和划拨的具体办法,确保养老金投资运营可以在2016年正式启动。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末全国养老基金累计结余3.56万亿元。此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曾表示,以养老基金累计结余为基数进行推算,将可以动用超过1万亿元的资金直接或间接地投资于股票市场。

尽管目前尚未公布今年养老金入市的具体时间,但这一预期已经给A股市场带来了诸多积极的变化。此外,根据深交所《2015年个人投资者状况调查报告》,证券市场投资者去年对各项改革举措的期待程度较高,其中最受投资者期待的是“养老金入市”,占比77.5%。

“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起点在于首先确认准备承担多大的风险,也就是说需要确定一下可以接受的最高风险水平。收益和风险就是同方向变化的,风险较大,预期收益率也会较高。”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规划研究部副主任熊军提到,国际上的一些养老储备基金年报里通常开篇就会写到“我们是养老储备基金,投资期限很长,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所以在资产配置中准备配60%的股票加20%的债券。

但国内通常是资金安全第一,对于养老基金的收益构成,他表示,第一部分是存在风险的回报,属于战略资产配置的回报,第二部分是通过资产配置的动态调整得到的超额回报,第三部分是投资管理人得到的超额回报,投资管理人实际回报减去委托基准的回报。熊军说:“这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最重要,第二和第三部分非常珍贵,是努力的方向。

养老金融发展空间巨大

我国养老金融的发展处于初步阶段,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巨大。据了解,按照国务院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正在牵头制订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框架。对此,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表示,中国的养老金融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也没有引起业内足够的重视。近年来伴随新一轮金融体制改革步伐,以及社会对养老金融认识的不断深入,在金融业如何支持和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上,一些金融机构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对此他谈到,未来应发挥金融跨期资源的配制功能,提升养老的消费能力。在做跨期资源配置方面,可以通过金融产品,开始为养老做准备,或者让子女为父母购买养老服务。结合理财、信托等金融产品,提供养老金融服务的综合方案。

“从国际经验看,专业化,规模化的养老金融体系是重要发展的方向。” 潘功胜认为更多的金融机构应从战略层面,重视养老金融的发展,通过优化整合内部资源,建立养老金融事业部,设立养老服务部门,推进养老模式的创新,发展专业化的养老投资基金,信托等主体,探索引入社会资本的有效模式,为养老产业发展开拓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据了解,经国务院批准,2015年11月,首家专业的养老金管理公司建信养老金管理公司成立。

养老金融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退休费;养老金;社会保险;差额

退休费与养老金均是我国为了保障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而推出的惠民政策,但是退休费与养老金之间的差额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找到退休费与养老金差额的形成原因,并逐渐缩小二者之间的差距,对保障人民的生活质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退休费与养老金的概念

随着人口的增长与环境的变动,我国社会已经逐渐走入了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阶段,在这种大背景下,完善我国的养老制度,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问题,对促进社会的稳定、推动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我国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退休费与养老金这两个十分类似但又截然不同的概念。所谓退休费就是指未能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退休员工,在退休后所享有的资金待遇。而养老金则是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人员在按时缴纳养老保险金的情况下,于退休之后按月领取的养老费用。二者的资金来源不同,计算方式也存在有一定的差别,导致退休费与养老金出现了差距。了解退休费与养老金差额产生的原因,能够帮助退休人员更好地了解我国的相关制度,明确自身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同时也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退休费与养老金差额的形成原因

(一)资金支出的渠道不同

通常情况下,退休费的资金均是由国家以及地方财政直接拨款支出,而养老金则是由社会保险体系支出。也就是说,养老金的支付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保险的表现形式之一,和退休费的资金来源有着本质的差别。资金渠道的不同决定了退休费与养老金之间存在着性质上的差别,因此在计算方法与发放形式上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退休费的发放对象是未能参加我国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人员,如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等,因此领取退休费的人员并不存在按时缴纳养老保险的义务。相比之下,领取养老金的人员则需要在规定的时间之内缴纳足额的养老保险金,否则便会影响到退休后养老金的发放。在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落实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在实施中必然会存在有缺陷和不足,因此,将退休费与养老金进行对比,势必会发现其中的差异。但退休费与养老金之间的差额并非是固定不断不可逆转的,即便在资金支出的渠道上有所不同,但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保障我国退休居民的生活,只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就能够逐渐缩小退休费与养老金之间的金额差距,二者共同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养老保险体系过于单一

当前,在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中,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占据了绝大多数的份额,正是这种状况导致了社保改革之前基本养老保险平均替代率大幅偏高的现象。在完成社会保障改革之后,将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政策的出台,对养老保险的替代率进行了合理的调节。然而在养老保险制度落实的过程中,由于企业经营状况会受到市场波动和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因此无法保证替代率的稳定,增加了养老保险金积累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进而对养老保险金的发放产生影响,导致退休费与养老金差额的产生。

(三)养老保险制度有待完善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虽然在日趋完善,但是依然存在有决策分散与管理混乱的问题,在我国对养老保险进行统一管理之前,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由企业内部的养老保险部门来承担。在养老保险改革制度推行之后,虽然养老保险的管理逐渐向着统一化、规范化的方向转变,但想要彻底的完成责任交接的全过程中,必然会需要较长的时间,在此期间,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会呈现出决策分散的现象,给养老金的管理与发放带来负面的影响,进一步拉大了退休费与养老金之间的差距。

三、缩小退休费与养老金差额的措施

(一)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退休费与养老金之间存在的差距,最有效的措施便是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金的统一管理与统一发放,并根据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制定出相应的养老保险金评价标准和科学规范的计算方法,将退休费与养老金相合并,简化养老金管理和发放的难度,彻底解决退休费与养老金差额的问题。

(二)逐步完善我国养老保险体制

当前我国的养老保险体制依然不够完善,各个地方在进行养老保险管理时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个人账户中“空账”问题依然存在。为了改善我国养老保险体制中存在的漏洞,我国应该加强对养老保险体制的重视力度,不断完善养老保险体系,通过国家与地方政府相配合的方式,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并充分发挥养老保险金的金融功能,将我国关系养老保险的科学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缩小退休费与养老金之间的差距,从根本上维护我国退休人员的利益,确保我国退休人员老有所养,使我国在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背景下全面维持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总结

根据退休费与养老金性质之间的差异,找出导致二者之间存在差额的原因,能够帮助相关部门尽快提出缩小退休费与养老金金额差距的有效措施,从而达到缩小退休费与养老金差额的目的,对保障我国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韩国栋.企业养老金与机关事业退休费差距问题分析与思考[J].山东劳动保障,2007(1).

2.付林.浅谈当前养老金待遇存在的三大差别[J].才智,2009(7).

养老金融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个税递延 养老保险 可行性

一、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理论分析

(一)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概念

所谓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是指个人缴纳的保险金在一定金额之内,可以在税前工资中扣除,领取保险金时再纳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缴税额,也就是“延迟纳税”,即现阶段在个人所得税前先支付保费,退休后领取保险金时再补缴个人所得税。这两个阶段的边际税率有很大的区别,因此,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对于投保人有非常大的税收优惠。

(二)人口老龄化问题

截至2009年末,60岁及以上的人口数为1671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2.5%,65岁及以上的比重为8.5%。按照国际化评判标准,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并且呈现上升趋势。从下图可知老龄化人口急剧上升,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大,都为社会的养老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图:2005-2009年65岁及以上人口数及占总人口比例

其次,老年人几乎没有收入,养老金难以满足。随着社会的整体消费水平不断上升,且社会养老保险水平偏低,单纯凭靠基本养老金收入很难满足老年人当前的生活需要。我们经调研发现有64.86%的人认为他们的养老金对于满足生活要求是非常不足的,还有33.17%的人认为勉强可以,只有1.97%认为足够了。由此可以看出养老金的需求非常大。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前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压力颇大,建立补充型的养老保险制度非常必要。

(三)企业年金养老问题

企业年金对于缓解养老压力有很大的作用,但我国企业年金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是企业年金规模小,在GDP中所占比例很小,发展不平衡。企业年金目前主要集中在一些垄断性的国有大型企业中,因为其可以帮助企业享受国家税收的优惠政策,这样就导致税收不公平的问题。其次,企业年金在多数企业中并未展开,导致企业年金覆盖面小。通过调研了解到,参加企业年金的人只有5.71%,仅比商业养老保险多一点,相比较基本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来讲,比例上少之又少,并没有充分起到第二支柱的作用,也没能为基本养老保险承担应负的压力。

(四)个人储蓄性养老问题

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虽然发展在不断强化,但存在与第一支柱脱节的现象,要加强与基本养老保险的联系,才能更好的发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作用,起到促进养老保险事业、缓解养老压力的作用。

综上所述,经过我国多年的建设,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形成以社会养老保险为主体,以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为补充的体制,但从上述分析中可知,我国的养老保险现状并不乐观。基本养老保险的担子重、责任大,企业年金的规模小、覆盖面小,个人储蓄性年金的发展与社会保险的脱节,这些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在如今我国老龄化趋势严重,养老保险金不足等状况下是不容乐观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必然要寻求改革之路,由此,我们提出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改革方法。

二、 我国建立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一) 我国已出台了相关政策

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纳入我国的国家决策可见于2008年12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金融30条”),该意见提出了“研究对养老保险投保人给予延迟纳税等税收优惠”的议题。国务院于2009年4月的《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要“鼓励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由财政部、税务总局、保监会会同上海市研究具体方案,适时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产品试点。”从国务院意见到现在,一年多的时间上海却迟迟没有实行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其是否符合中国的国情,这值得我们去研究。另外在2009年4月1日,深圳市副市长陈应春在深圳金融监管工作联席会上透露,“深圳市政府对养老保险递延纳税工作非常重视和支持,并将积极做好相关沟通和协调工作,希望该项政策能够在深圳先行先试,率先推开”。可见,深圳也在积极筹备实施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中。

(二) 对我国财政收入的影响

在普遍实行累进税率的条件下,个人适用税率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而提高。而个人在退休时领取的养老金水平通常会比工作时的工资水平低,因此适用的税率也较低,递延纳税给个人带来了低税率低税收的优惠,然而对税务局等政府机构而言,这肯定会减少财政收入。减少的财政收入对相关机构的影响是否严重,将直接关系到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能否在我国实施。

2009年底,全国人口13.36亿,GDP达到为33.54万亿,人均GDP为25104.79元,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68477亿元,增长11.7%。中央财政总收入完成35915.71亿元,比08年增加3235.15亿元,增长9.9%,完成预算100.2%。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每年的GDP增长率都在10%以上,位列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第一。由此,中国的财政收入也是大丰收。07年以前中国的财政总收入每年以二位数增长,2007年更是达到惊人的32.4%。虽然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财政收入有所下降,但是从08到09年增长的形式上来看,中国的财政实力非常强劲。

而从09年来看,我国个税收入约占财政总收入的6.1%。那么,如果政府愿意放弃个税收入的一半来实施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话,即支出财政总收入的3%,占GDP得比重仅为:1077.47/335400=0.32%,这个比例是中央财政完全能够负担的。

把这笔钱当作对我国养老保险的补贴,相比国外,美国联邦政府在绝大部分人都是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情况下,对退休养老金及社会福利的财政支出约为总收入的42.8%。瑞典政府一年用于养老金的费用占GDP的20%以上。所以,3%的中央财政收入用于补贴养老保险是可以承受的。何况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增长,而这一补贴比例可以维持几年不变,具有确定性,中央便于安排,不是无底洞。

(三)对企业的影响

前面已经提到,现有的企业年金规模小,覆盖面窄,而且引起了税收不公平的现象,不仅未能消除我国企事业单位之 间日益严重的收入差距问题,还扩大了员工之间的养老保险差距。但据我们此次调研发现有企业年金账户的人只占少数,从407份调研问卷中得到只有5.71%的人有企业年金。这还是在上海地区得到的调研结果,要是从全国范围看应该更低。

很多企业未设有企业年金,且企业间年金账户不通用,若员工跳槽等,原年金就不能得到保证。若建立了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账户,任何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均可参加此项养老计划,即均可以享受到国家的税收优惠。另外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账户可以与企业年金账户挂钩,所有的公司都可以用该账户,职工不再担心跳槽后企业年金得不到保障,这就缓解了在企业年金中存在的社会矛盾,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四) 居民参保意愿及能力分析

A.参保意愿分析

除了有企业年金的城镇职工外,该保险品种可以吸引到许多没有养老保障的人员参保。根据新制度的政策设计,在国家愿意减税的前提下,应该对民众有足够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缴费少。相比目前付养老金时交个税,现在只要缴纳养老金即可。在资金时间价值下,领取养老金时再纳税就相对少很多,使得养老金增多,生活更有保障。

2,体现个人责任。实行储蓄型投保,自缴自用,责任明确。比现有基本养老金及企业年金大部分的缴费进入统筹,个人帐户占少数,具有明显优势。

但是现在我国居民对其他投资渠道有限而风险较高且理财意识不强、技术不高,特别是在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享受不到税收优惠,储蓄是目前我国家庭应对养老问题最主要的手段。许多民众对于个税递延并不了解,由调研得知:只有7.4%的人对该养老保险有所了解,而92.6%的人不了解甚至完全没听说过。

这说明他们没有不愿意去购买个税递延养老保险,相信他们了解后,是愿意购买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

b.居民参保能力分析

    根据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9.8%。

根据以上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状况,可以基本测算出各自的参保能力。个税递延养老金制度下,由于国家个税递延的刺激作用,假设农村居民会将收入的5%,城镇居民会将全年收入的10%投入参保,那么各个层次的居民都可以在年老时领取相应的养老金生活。作为健康的储蓄,拿出一部分收入参加保险,从而可以获得一个较高水平的医疗保障,是值得的。

三、我国建立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一) 完善个税递延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关法律

    个税递延与我国现行税法相抵触,要实行该制度必须重新立法。立法须立足于中国实际国情,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建立清晰、明确的个税递延型保险制度,既能有效增加养老金的金额,又能让税务局让步,促进我国养老保险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保障养老保险的发展。

(二) 建立养老金信用评级体系

    鼓励各保险机构参与信用等级的观念,保障我国养老金的保值与增值。建立我国保险评级体系,借鉴金融评级机构的先进经验,对个税递延养老保险的承保、保金的保值和增值以及客户领取养老金情况都进行监督评级。通过信用评级,减少养老金缺失情况,优化保险资产,让消费者更放心购买养老保险。

(三) 成立专门的个税递延养老保险机构

我国应成立专门的养老保险公司。该公司不以盈利为目的,由财政部出资组建。公司由国务院直接管理,可以按照央行的模式组建,设置各级分公司, 具体贯彻个税递延养老保险的政策,办理消费者的养老保险业务。个税递延养老保险公司应统一调度资金,独立核算,这样有利于财政部管理递延的个税。

参考文献:

[1]新浪网,让老龄化危机实现软着陆 积极推进社区养老建设

sports.sina.com.cn/s/2010-12-08/00581693572s.shtml,2010-10-20

[2]岳远斌,张庆洪:国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华东经济管理总第51期

养老金融的概念范文4

近日,加拿大政府拟改革养老金的声音一出,便引发不小争议。据加拿大《金融邮报》3月19日报道:一份民意调查显示,加拿大民众极力反对当局提出的新财政预算,原因是这份预算中改变了现有的公共养老金制度,削减了对未来银发族的养老金额度。

长久以来,加拿大一直被视作有高福利养老的国家,为此,在2010年末,还发生过一场加拿大“全国民众大讨论”。讨论的核心人物是名叫克利福・德奥尔森的一名杀人犯。德奥尔森,这个原居住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囚犯被控杀害11名9至18岁少年,被判终身监禁,从1982年起在狱中服刑。人们讨论的重点在于,2010年德奥尔森已到了领取养老金的年龄,按规定,他应与加拿大所有老年人一样,每月领取1100多加元的养老金。

“他已经获得了我们纳税人提供的住所和食物,竟然还要再得一份养老金。这太不公平!”――无数反对者通过网络等途径发表质疑。为顺应民意,2010年12月15日加拿大相关部门宣布,即日起生效一条法律――停止向已定罪的囚犯支付养老金。

如今,这场有关“囚犯是否领取养老金”的全民讨论已结束,但讨论本身就可作为一个切口,深入了解加拿大养老体系的点滴细节。

早在1927年,加拿大就颁布了《养老金法》,开始以中央拨款的方式来承担国民的养老责任。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促使联邦政府不断完善自己的养老保险制度,前后经过了多次改革。

加拿大的养老系统主要是两部分组成:其一,为公共强制养老系统,主要由“加拿大养老计划”(CPP)和“老年保障金”(OAS)组成。其二,为“私有志愿养老金系统”,即由用人单位提供的养老计划,以及个人避税储蓄的注册养老计划。

无论是公共还是私有,养老金的基本概念都是相同的:把参与者工资的一部分拿出来集资,然后进行投资。当参与者到了法定退休年龄 65岁(加拿大财政部长在今年3月29日提出预算报告,表示加拿大2023年起逐步将退休年龄自65岁提高至67岁,到2029年前全面实施),可根据之前的贡献金额领取养老金。一般养老金的来源由公共养老、雇主养老计划以及个人投资的避税储蓄组成。

公共养老计划

开始于1966年的 “加拿大养老计划”旨在让退休者可以领取到相当于退休前收入25%的收入。2010年的最高领取金额为934.17加元/月,平均领取金额为502.57加元/月。

每一个18岁以上70岁以下的在加拿大工作的人所得工资的一部分都被用于支付“加拿大养老计划”(包括自雇者),它建立在劳资双方缴费的基础之上,已经开始领取计划养老金的人可停止支付。对于被雇佣的人,支付金额会被自动从工资中减去,自雇者会随着报税的过程一并支付。

雇主和雇员缴纳该费的比例,是由政府统一制定管理的。至于每个工作者的支付金额,会根据社会保险号码在政府备案。到了法定退休年龄65岁(60-64岁符合领取条件者可提前领取),只要工作者曾经支付一次以上的“加拿大养老金计划”,就可根据自己支付的金额以及支付时间,领取不同额度的养老金。支付金额越高,支付时间越长,养老金额越高,而领取者是否在加拿大居住与可否领取无关。值得一提的是,CPP制度还提供残疾保险及遗孀保险。

和“加拿大养老计划”不同,同属公共养老计划的“老年保障金” (OAS)属于非缴费型老年福利养老保障,完全由联邦政府的税收来支付。OAS属于基本社会保障计划,是加拿大社会养老保障的基石,主要确保低收入人群的退休收入。受益者是符合条件的加拿大公民,受益资格条件是年龄达到65岁,并且年满18岁以后在加拿大居住10年以上,须在满65岁前6个月提出申请。如果受益者在海外居住,要领取OAS,需在年满18岁之后在加拿大居住20年以上。

“老年保障金” (OAS)的额度每三个月调整一次,每人领取的金额相同。鉴于OAS旨在扶助贫困,受益者有收入条件的限制,收入过高者需退还部分金额。

对于低收入或者无收入的贫困人口,政府除了“保障金”之外,还发放“保证投资津贴”(GIS)。GIS是按照季度发放,最高额度在600加元左右。

最新研究结果表示,随着婴儿潮一代的人面临退休,享受“老年保障金”的老年人将在未来20年内增长一倍,在2030年加拿大将有900万老年人享有“老年保障金”,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于是2030年政府的支出大约将在1100亿加元。

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政府雇员(包括公务员、医院工作人员、公立学校教职员、邮局雇员等),除了享有全民公共养老计划之外,加国政府还向其提供雇主雇员共同贡献的“注册储蓄养老计划”。政府和公务员各贡献一部分,集资储蓄计划。

私有志愿养老计划

无论“加拿大养老计划”还是“老年保障金” (OAS),均为公共养老金计划。加拿大的养老系统中,还有一部分为“私有志愿养老金系统”,其包括各种雇主发起的“职业养老金计划”(RPPs),和在税务总署注册并监管的“个人储蓄养老计划” (RRSPs)。

RPPs和RRSPs这两类计划都属于个人补充养老金计划。计划参与者投入收入的一部分,如果是雇主计划RPPs,雇主会按一定比例投入相应的资金,集资投入各种金融投资产品。而至于建立“个人储蓄养老计划”RRSPs 的目的,则是鼓励中、高收入人群通过及早安排规划个人退休账户,积累足够的余额,以便退休后能够维持或接近退休前的生活水平。政府为了推广此计划,在个人税收方面给予了极大的优惠,如实现“税务延迟”。

所谓“税务延迟”(Tax Deferral),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参与者当年收入为10万加元,税率为48%,投入个人储蓄养老计划2万元,税率下调为40%,税收收入下调为8万,当年节省税收16000元 (100000×48%-80000×40%)。2万元的储蓄可用于各种投资,只要不取出,就不用缴税。假设参与者30年后退休后取出2万元,当年收入为2万,税率约为30%,只需缴税6000元,而不是16000元,即节省了1万元税收。

如今,“私有志愿储蓄计划”已经成为加拿大最受欢迎的个人投资方案,约有40%的雇员拥有此类退休储蓄计划。尤其是“个人储蓄养老计划” (RRSPs)的运作和管理目前在加拿大已非常成熟,成为养老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可以在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互惠基金公司或其它许可的金融单位开设RRSPs账户。

慎之又慎的改革

长期以来,公共养老制度与私有志愿制度哪一个更重要,一直是加拿大国内争论的热点。加拿大历史上,关于养老金制度的改革也发生过多次。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加拿大领取养老金的人持续增长,而经济却一度陷入衰退,养老金收不抵支,导致政府财政补贴负担持续加重。面对这些问题,当时执政的保守党政府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自由党政府上台后,1996年还提出过一项“老年津贴计划”,但由于影响到很多退休者的收入,最终计划流产。可以说,加拿大养老保险制度虽经历多次“改革计划”但迄今未有多大改变。

2010年12月16日,加拿大财长费海提 (Jim Flaherty)又提出了一项新的改革方案――费海提议放弃一直热议的公共养老金改革计划,提出用雇主与雇员志愿投资的新计划来补充社会养老的负担,这种新计划将由银行及大型保险公司监管。

这项提案一出即收到了许多反对声,主要是针对提案给私人经营者和大型金融机构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利润,却没有维护公共服务及广大劳动者的利益。

无论是加拿大以往的经验,还是最近加拿大政府拟改革养老金遭质疑,或许都可证明――改革养老金制度并非易事,而养老保障制度在建立之初也应慎之又慎。

养老金融的概念范文5

2012年中国劳动人口减少了345万,如果减去在校、失业、低收入和提前退休的人口,实际老年赡养比不足1∶5,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计划内仅为1∶3.2,已经实际进入深度老龄社会,“民工荒”、“养老难”和“家政工人涨价”等不是空穴来风,且可能在2020年即进入超级老龄社会。

目前中国人均GDP处于低位,但居民储蓄率处于最高位,老龄人口低消费抑制了内需,居民消费峰值点在中等教育、结婚购房和老年就医三个方面,中年人力资本投入不足。反之,美国居民消费峰值在中年阶段,德国、日本等国家在老年阶段。

由此可见,中国在2000年进入老龄社会时,应当做到养老金、医疗保险全覆盖,但当时并没有做到,欠账较多。在“十二五”期间解决遗留的、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问题已进入倒计时阶段(见图1)。

本文试图打破部门利益和短期行为的束缚,提出“从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到即老即富”的一揽子政策建议。 1.创新计划生育政策内涵

从单纯控制生育转向调控人口数量、年龄结构、改善人口质量与稳定低生育水平并举,在进入老龄社会后保持合理的老年赡养比和国家人力资源竞争力。

测算显示:自2015年开始实行间隔性二胎生育政策,在运用税收政策和社会保障引导80%家庭响应的情况下,到2035年中国进入超级老龄社会时,老年赡养比约为1(65岁)∶2.56(劳动人口)、1(60岁)∶1.7(劳动人口)。 2.养老金结构调整与实施步骤

中国现行养老金呈现出“政策碎片、结构混乱、统筹层级低、企业费率高、待遇欠公平、财务不可持续”等特征。测算显示: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增涨,GDP高速增长,不断增加工资(增长率8.7%)和缴费基数,养老金替代率约为社平工资51%的条件下,最乐观的估算结果可维持到2020年,届时出现资金缺口3377亿元人民币,且越来越大。此外,其他养老金体系也面临挑战,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支出负担不断加重,城乡居民养老金水平不高,中央转移支付负担不断加重,且难平社会不公。因此,亟待进行结构调整和制度整合,以增强政府信誉和化解国民忧虑,具有一举多得之功效。

老龄社会的养老金即“自己存点、年轻人给点,吃饭找政府、改善靠自己”的二元结构文化。国民基础养老金(=50%)+个人账户养老金(≥50%)≥上年度居民家庭平均消费支出的100%。

根据2010年的数据测算显示:男女居民均自60岁开始支付国民基础养老金,城市居民每月400元-870元,农村居民每月111元-425元,资金需求7343.52亿元,是当年GDP的1.83%,占财政支出的17.28%;如果从65岁开始支付,当年结余额为2331亿元。筹资水平约为在职职工社平工资的6.82%,到2035年约为12.79%。可见,这些资金政府支付得起,更大的挑战在于理念创新和管理能力。

制定《养老金法》,依法整合城乡居民的二元结构养老金可分六步实施:

(1)打破身份界限,建立中央统筹和地方补充的全民基础养老金和支付系统,整合由政府支付的退休金、企业职工基础养老金、城乡居民养老补贴、计划生育家庭养老补贴等。

(2)人人建立养老储蓄账户。整合现行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企业年金个人账户、商业保险个人账户、消费积分转换养老金个人账户等,建立全民个人养老金账户和运营系统(含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用人单位按职工个人工资4%缴费,个人缴费率≥4%,保底贴现率2%,多存多取、利高多收。以2012年40岁职工为例,个人费率为4.66%。

(3)鼓励和规范用人单位建立职业养老金(含机关事业单位),增加个人账户积累,委托专业机构管理,提高职工总和养老金替代率(达到退休前收入的60%-80%)。

(4)老人执行老制度,中人参加新制度,但视同缴费工龄用国企红利分期补偿和计入个人账户,养老保险个人缴费转入个人账户。新人可直接实施新制度。

(5)职工养老保险个人空账资金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偿还,用地方养老保险累积资金补偿地方空账,剩余部分由中央统筹解决。

(6)按照平均老年寿命15年的标准,调整领取国民基础养老金的年龄,当平均寿命达到75岁时,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为60岁(2020年以前),达到80岁时领取年龄为65岁(2040年以前)。 3.改善医疗保障与医疗服务治理

病有所医是老有所养的必要条件之一,是老龄人口资产的权益部分。

首先,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全体职工(6%+2%费率)和居民(政府补贴340元+个人缴费30元或年收入2%),分担目录内和封顶线以下70%-80%和医疗费用总额的60%-70%。

其次,大病特病表面看属于高额费用问题,其实是医疗行为合理性和医保基金制约能力问题。因此,需建立补充医疗保险支付申请和医疗审查制度,对合理医疗行为和低收入家庭提供帮助,防止道德风险和财务陷阱。

最后,建议国家建立医疗救助基金,对因病陷入贫困的家庭实施一次性救助,对救治性急诊提供启动资金(如3000元-5000元),避免发生医疗机构和路人见死不救的情况,在医疗机构实施初步救治后,再根据患者的情况酌情处理。

老龄人口的医疗费用是青年人口的3倍-4倍。过去20年间,中国城乡居民年均医疗费用增长率达20%(回归结果显示应为8.4%),个人支出仍占卫生总费用的30%以上(OECD国家为10%-15%)。按此增长率测算,至2035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23.4%,其医疗费用将占GDP的11.73%(假定GDP增长率为7.5%的情况下)。

建议中国按政府30%、医疗保险50%、个人20%的比例建立公民健康保障筹资指数(CHSFI),在2020年前真正解决看病的社会问题。为此,亟待完善医疗服务协议管理和结算制度,规范临床路径和制定诊疗标准,将医疗保险基金的70%用于补偿医务人员,以替代其“以药养医”的收入。 4.加强住房保障与老年房产残值管理

住房保障包括廉租房、限价首住房和养老服务机构用地,皆属于社会资产。中国亟待区分住房市场与房产投资市场,制定《住房保障法》,鼓励地方政府综合开发,淡化土地财政。

首先,需完善廉租房申请家庭经济状况调查和准入退出制度;其次,要规范居民首住限价房制度,替代经济适用房,规定保障面积、购房年限、限制价格,对三代同住或与孤老同住的家庭给予一次性补贴,将居民拥有自住房率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和政府业绩评价;第三,鼓励老龄人口在购买服务、大额医疗和进住老龄公寓遇到资金困难的,用福利房产置换补充养老金,政府回购福利房产再用于保障性住房。 5. 调整社会保障税费结构

需要首先明确,“税”为国家行为、“费”为部门和群体行为、“储蓄”为个人行为,产权性质和功能各不相同。

目前企业“五险一金”法定总费率为工资总额的34%-41%,具体项目为——养老20%+医疗6%+失业2%+工伤生育1%+住房公积金12%,未计地方增加的费率。其总费率超过已进入超级老龄社会的德国和日本,对企业具有直接的杀伤力,这导致中国失去利用过渡人口红利的机会。

同时,职工总费率为16%-23%——失业1%+养老8%+医疗2%+住房公积金12%,除去住房公积金后的三险费率占工资总额11%,加个人所得税后约14%,已经超过边界老龄赡养负担(10%),没有增长空间。以此计算,企业和职工两方总费额已占到工资总额的64%。

在这种情况下,亟待理顺税、费、储蓄的关系,减轻企业社保缴费负担,根据“以支定收、逐渐增加”的原则,建立长效筹资机制。

首先,在所得税中列支社会保障项(或建立社会保障税),企业增税7%,其中4%用于支付国民基础养老金,1%用于医疗救助(困难救助和救治性急诊救助),1%用于计划生育补贴(将女职工生育保险调整为全民生育福利);职工增税3%,最低税基为社会平均工资60%,个体户和城乡居民参照执行,用于支付国民基础养老金。

其次,保留社会保险费制,企业费率为工资总额的9%,其中6%用于医疗保险、2%用于失业保险、1%用于工伤保险费。职工费率为3%,其中2%计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1%计入失业保险费统筹基金。以上费额均在所得税前列支,由税务部门代征或者由社会保险部门征收。

第三,根据“以收定支、强制与自愿结合、自储公助、统一管理”的原则建立社会保障储蓄制度。企业储蓄费率为个人工资总额的17%。其中,4%计入职工养老金个人账户;12%计入职工住房公积金个人账户,累积支付20年(降低45岁以上职工的用工成本);1%计入职工老龄护理个人账户(中国老龄化速度快、积累期短,不宜建立护理保险)。职工储蓄费率为17%;其中,养老金费率为4%(自愿增加),住房公积金费率为12%,在职工完成首住房交款后终止;老龄护理费率1%;以上储蓄额均在所得税前列支,直接划入公民社会保障卡内的个人账户;超过4%的养老金储蓄可在规定额度内实行延期征税,在领取时对超过纳税起征额的部分征收养老金税,直接培育老龄人口红利。

做出上述调整后,企业税费储总率为33%,在停缴住房公积金后为21%,比目前减负8%-20%;个人税费储总率为23%,停缴住房公积金后为11%。用人单位和个人总税费储率将下降为工资总额的32%-56%。 6.培育养老金融

养老金融是养老资产风险管理和理财服务的总和,包括养老资产管理受托人、养老理财产品、养老基金投资策略和养老金市场等。根据老龄人口偏好发展现代金融,是改善养老储蓄状况、老龄人口资产结构和实现老龄人口红利的重要路径。

(1)养老资产受托人是指接受委托管理含养老基金、老龄房产等的专业机构,包括养老金公司、员工福利管理机构、老龄房产管理机构等。国家应当创新法律和政策体系,鼓励以信托文化管理养老资产、以保险机制管理长寿风险和开发养老地产,以建立养老资产保值机制。

(2)养老基金保值三分法,即指风险投资、保值投资、增值投资。风险投资主要指股票、债券、基金投资,在承担一定风险后获取较高的收益;保值投资主要指国债、储蓄和理财产品,风险由产品供方承担;增值投资主要指实物和实业投资,选择可以增值的实物(如黄金)和实业(如高速公路)。 7. 打造老龄产业

老龄产业包括老龄用品开发与生产、养老资产管理、养老服务等方面,其中以餐饮、金融、家政、医疗等服务业为主,并涉及种植、制造、建筑、加工、医药业等其他产业。老龄产业链从养老储蓄账户管理开始,横向联通养老资产管理和理财服务(以养老金和老龄房产为主),下游联通老龄服务采购(包括老龄咨询、家政服务、老龄医疗、养老机构、老龄旅游、老龄学校、老龄社交、老龄就业、宠物照顾等);上游联通老龄用品生产、养老机构和养老社区建设(见图2)。

老龄服务产业集团是集合养老资产管理和老龄服务的企业,具有团购老龄服务的功能。主要特征如下:

(1)坚持适度盈利与综合经营原则,接受老龄服务受益人委托,按照信托原则管理养老资产和购买老龄服务的受托人,管理储蓄、投资和支出的养老资产账户;其经营模式包括自营、联营和购买服务,也包括与政府老龄事业执行机构(如事业型非营利社区养老服务机构、非营利性老龄公寓)联合;

(2)具有集合资产管理和服务提供的核心能力,如大型养老金管理公司、大型老龄公寓管理公司;具有构建产业链的功能,包括横向联通功能和上游下游拓展功能,乃至与政府和社会组织合作的集团企业。 8.构建多种模式的养老机构

建设老龄服务机构和社区包括土地、房产及其硬件设施、服务及其软件设施三大要素,分别由政府(免费)、商业机构(微利)、社会组织(成本)提供,由此形成老龄服务的成本和价格,包括地租、房租和人工费。基于上述三个要素,在政府、社会组织和商业机构之间可构成四种体制(见图3):公地公房公营制、公地公房民营制、公地民房民营制、租地民房民营制。

在此基础上,老龄产业管理部门或法定第三方机构,要定期公布不同模式的地租均价、房租均价、老龄服务工资率、老龄服务业利润率,建立健全老龄服务业投资报价和收益率(高于定期储蓄利率)的信息平台。

需要看到的是,尽管孤老、空巢、失能老人和家政服务涨价,还是有90%的老人倾向于居家养老。因此,急需信得过的、方便的、低成本的、个性化的、入户的养老服务。 9.建立失地农民的三元保障

失地农民补偿不能通过一次交易完成,需要根据个人财务生命周期测算农民的生活成本、发展成本,根据年龄递减法(n-1)计算失地农民既定权益补偿价值。

在测算得知失地农民权益价值之后,依法建立失地农民补偿基金和财政专户,按个人生命期分四步进行补偿:

第一步,生存安置,包括住房保障(宅基地置换和物业基金等)、教育基金、就业前的基本生活费、社会保险缴费,乃至劳动人口的失业保险等;

第二步,发展促进,提供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和创业资助,并从失地农民既定权益价值中减去培训和资助成本,以及就业收入;

第三步,生存保障,确保他们在进入老弱病残之后,享有平等的社会保障权益;

第四步,获益权利,在国家征用土地的情况下,农民的土地权益将通过再分配转化为促进就业的服务和福利收入,不再直接享有土地经营的红利收入。在集体联合生产的情况下,农民可以入股分红、直接就业和享有集体福利。 10.构建一站式公共服务体系

以上建议的实施均需要政府心中有数,这将依赖社会化管理居民档案制度建设。

养老金融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401K计划 养老金 股票市场

Abstract: The recent China's pension reform news in the market was widespread concern, but on how to reform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401K pension pension system on the understanding, common misunderstanding. This will be in the Chinese current social pension system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are fully understood, to the 401K plan and stock market development carries on the depth analysis and introduction, so that we can use common sense to see the Chinese version of“401K”.

Keywords: plan 401K pension stock market

一、401k详解

1、什么是401k

美国“401K”计划,指的是 美国1978年《国内税收法》新增的第401条K项条款,该条款规定了一种由雇员、雇主共同缴费建立起来的完全基金式的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用以取代传统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企业提供若干种证券投资计划供雇员选择投资。企业和雇员的缴费和投资收益免税,只在领取时征收个人所得税,雇员退休后养老金的领取金额取决于缴费的多少和投资收益状况。

简单来说,美国的401K非常类似于我国的企业年金。401K由企业自主发起,该企业员工可自愿决定是否参加。决定参与的员工决定每月缴入401K账户的金额,而企业则会根据自身效益的好坏来对员工进行一定比例的补充。同时,企业将选择401K账户可以投资的金融资产,员工则可以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等来自由地将账户内金额投资于特定的金融资产。由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仍然暂时免税,而损失则由员工自身负责。另外,401K账户中的资金一般不可提前支取,法律规定居民需在达到59.5岁之后方可开始提取该账户中的资金以供养老之用,违反该要求的提款部分将受到额外的罚款。

401K计划可以投资于股票、基金、年金保险、债券、专项定期存款等金融产品,雇员可以自主选择养老金的投资方式。与给付确定型计划相反,其投资风险由雇员承担。通常,美国大公司的雇员更愿意购买自己公司的股票。

2、我国企业年金与401条款的区别

“401K”计划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企业与雇员共同出资建立的一种养老金计划,因此其内容十分类似于我国的企业年金计划。两者主要的区别在于税收激励程度的不同。美国政府为了鼓励劳动者给养老金的供款,通常对401K账户基金提供税收优惠。当其账户年存款额不超过1.05万美元时可延期纳税,雇员和企业存入401K账户的资金从税前收入中扣除,即国家允许企业的这部分缴费直接计入成本,企业给员工的存款可以按工资的15%获得税收扣除;账户基金投资收益也不缴税。只有等雇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开始从账户中取款才缴税。

401K账户实际上起到了延迟纳税的优惠政策作用。而我国的税法制度对企业年金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各省市有自己的优惠政策,但是总体上看,优惠幅度较小。因此如果国内参照“401K条款”的做法,那么,企业和职工执行年金制度的积极性会进一步提高。而企业和职工积极性提高后,企业年金规模必将进一步扩大,对市场的刺激作用必将更强。

二、养老金规模大幅增长、制度改革或能推动中国版401K

中国版401K计划的概念首次出现在公众视野是在2005年6月27日,当时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新闻会上回答记者提司时提到中国的资本市场要借鉴成熟市场的一些做法,如美国的“401K条款”、香港的“margin”,从而引起了市场人十的关注。而目前,根据多家报刊媒体的报道,证监会已加快中国版401K计划的研究论证工作。近期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也在有关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提出当前相关部门要正确认识养老金制度变革与资本市场发展互动关系的重要性,并以美国401K计划为例,建议我国应不断完善税收优惠制度,大力推动企业年金发展。

国研网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12月30日,预计全年5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2.3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4.7%;总支出1.8万亿元,增长21.5%。预计年末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2.8亿人、4.68亿人、1.42亿人、1.74亿人、1.38亿人。截止2011年上半年我养老保险总收入已经达到10520.4元。然而从收益率方面而言,社保金整体收益率不到2%,主要投资道为银行储蓄和债券,社保基金的益率和投资渠道有待提高。

我国养老金总量已颇为客观,但受历史成本和制度约束的影响,如此巨资锁于为数众多的地方财政手中,投资标的仅为定存与国债,收益率仅与通胀水平基本持平。一面是老龄化日渐明显的社会,依赖于养老金的人群将逐渐庞大,而在职职工群体的现时缴付恐将越来越难以应对离退休人口的养老金需求。但另一面却是大量资金无法追求增值,相信这种局面必然不能持久。

401K计划令众多对资金翘首以盼的投资者有了想象的空间,我们应该认识到401K对于中国并非新生事物,企业年金正是美国401K在中国的个翻版。一夜之间,养老金巨资似已在门前,资金之困或可瞬间消融。

养老金如果得到释放,进入国内的股市那会是怎样呢?

三、401K对股票市场影响的历史经验分析

1、401K对股票市场短期走势的影响

美国的401K计划于1978年11月6日提出,但是正式出台是在1982年1月1日,计划推出后标普500指数的走势出现小幅上涨,正式出台后又出现了更大幅度的上涨。澳大利亚的超级企业年金计划的正式推出是在1992年7月1日,推出后市场延续前期走势出现下跌,半年后出现反转。日本在2001年6月推出确定缴费型养老金(即日本401K计划)并在2002年4月正式生效。2001年推出后市场依然延续下跌趋势,到2002年3月市场才开始小幅反弹,4月政策正式推出后市场依旧延续前期走势,继续上涨。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401K计划推出后,各国股票市场对此反应不一,而考察当时各国经济背景发生了一些变化。

1972年美国股票市场进入20世纪后的第二次整理和震荡阶段,随后1973年第次石油危机爆发,美国的经济又进入滞涨阶段。面对出现的种种经济问题,政府实行低利率以应对滞涨危机而后又实行税收改革,最高边际税率由69.125%下降到50%,70年代末美国的整体经济开始逐步恢复。鉴于401K计划推出时美国经济已出现好转迹象,因此不能简单认为401K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1992年澳大利亚政府大幅度降息,并在此之后实行了一系列有效的经济结构改革和调整,我们认为澳大利亚的股票市场从1992年开始出现上涨的原因更多的是来自于整个国家经济状况的转好,养老金入市的推动作用有限。

自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历了资产泡沫破裂、通货紧缩和经济大幅衰退,日本股市也随之出现萧条。而短期内,养老金入市对股市的走势并无预期一样有较大的影响,股票市场也没有因为养老金资金的进入而出现上涨。

从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三个国家养老金入市的经验来看,虽然美国在401k计划推出时股市出现一定程度的上涨,但是可以认为这走势主要是受经济基本面改善的影响,再加之计划推出之前市场对此已有预期,因此401K计划正式推出对股市的影响较小。由于市场对此已提前有预期,计划实际推出对市场的冲击并不大。

2、401K对股票市场长期走势的影响

股市在长期中主要受基本面的影响。对比标准普尔500指数和EPS的走势,股市与EPS的长期走势的相关性非常明显。

401K计划出台后各国股市长期走势来看,美国和澳大利亚股市在十年内都有较大的涨幅,日本股市依旧延续前期走势震荡盘整。美国和澳大利亚市场在推出之后出现上涨的原因主要是国家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养老金对此的影响是有限的,因为股票市场作为国家经济的晴雨表,对实体经济的运行有着良好的反映。因此个人认为养老金对此的影响是有限的。另外在90年代中期资产泡沫破裂后,日本的经济出现衰退,房地产市场崩溃,财政出现严重的危机,到98年日本的经济达到低谷。尽管后来日本的经济出现慢慢的好转,在没有发生大的变革的背景下,由此判断日本的养老金入市对股市的走势并无影响。

3、401K对股票市场投资者结构的影响

股票市场投资者主要分为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其中个人投资者指拥有投资资金较少,且经营的全部是自有资金的投资者,也称为个体投资者或中小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是指拥有大额投资资金的投资者,包括证券投资基金、证券公司、商业保险公司、社会保险公司等等。

从国际经验来看,养老基金、保险基金和共同基金是资本市场中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401K推出可以壮大机构投资者阵营,增加专业机构投资者的比重,从而改变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结构。

4、401K对股票市场运行效率的影响

通过对推行401K计划的三个股票市场进行分析后,不难发现,短期401K计划推出后各国股市波动率表现不一,除了美国上升之外,澳大利亚和日本短期波动率都出现下降,但是美国的原因主要是预期充分的结果。而长期来看,各国股市的波动率都没有发生变化。401K政策的出台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来看对股市的波动率都没有影响,短期内市场预期已消化政策对股市的影响,所以影响并不明显,股市长期的波动率将维持在前期的水平不变。

四、结语

通过上述的比较分析,401K计划并不是一个能左右股市正常发展的因素,市场上对引进美国401K养老金体系的理解上多少有点误解。中国的股市有其独特的运行方式,与其期盼中国版401K计划能为市场带来牛市行情,不如改革落实新股发行制度、 再融资制度和分红制度等更实在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