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

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范文1

关键词:英国;职业指导计划;儿童职业启蒙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1-0079-02

英国政府于2009年10月26日推出了一项职业指导计划,将向英国的小学生提供职业信息,并让他们体验大学校园生活和企业工作环境。这项计划旨在使小学生及早找到各自兴趣所在,扩大他们的视野,激发家境普通的孩子的上进心。英国儿童、中小学与家庭事务大臣埃德·鲍尔斯认为需要将职业教育时间提前,从上小学的娃娃抓起。然而,也有教师对这项计划表示担忧,他们认为不可以过早地扼杀孩子的想象力或划定他们的选择范围。但是,适当合理的职业指导和教育不仅不会限制儿童的想象力和选择范围,而且还会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和人生规划产生有益的影响,关键是如何把握实施的深度和广度。笔者拟从可能性、必要性和应注意的问题三个方面探讨儿童职业启蒙教育

实施儿童职业启蒙教育的可能性

(一)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儿童职业启蒙教育提供了可能

首先,从儿童的生理特点来看,进行适当的职业教育和适量的锻炼,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动手能力。

由于儿童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发展不平衡,兴奋占优势,并易扩散,因此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占优势,第二信号系统相对较弱,表现出活泼好动、注意力分散、动作准确性差等特点。进行简单适量的职业训练和工具操作,可以有效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儿童的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

此外,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时期,躯干和四肢都在生长发育阶段中,进行一些适度的职业锻炼和操作,不仅有益于儿童身体的协调性的发展,还可以提高儿童对自己身体的认识。

其次,从儿童的心理特点来看,合理的职业指导和职业锻炼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和心理认同。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7~12岁儿童的心理正处于由较低的心理活动过程向高级心理活动过程迅速发展的过渡阶段,该时期儿童的心理具有三个主要特征:(1)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模式向抽象思维过渡;(2)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自觉性迅速发展;(3)集体意识和个性逐渐形成。因此,这个时期对于个体的品质和意识而言,不仅是有利期,也是关键期。

在这一时期可以利用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职业启蒙教育。第一,可以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使其提升对自己的认同和归属感;第二,可以培养儿童的发散思维,提高抽象思维水平;第三,可以培养儿童的集体意识和与人协作的精神;第四,有助于塑造儿童良好的人格品质。

(二)职业教育的规律为儿童职业启蒙教育提供了可能

从职业教育本身来看,其发展规律也呼唤对儿童的职业启蒙教育。

职业发展理论的先驱弗兰克·帕森斯认为,职业发展是个体的“职业自我概念”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过程。职业发展在个人生活中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发展过程,职业选择不是个人生活中面临择业时的单一事件,而是一个过程,人的职业态度和要求也不是面临就业时才有的,而是在童年时期就开始孕育职业选择的萌芽。

我国教育家刘占恩在《择业自审表》首项内容“择业须知”中曾明确指出:“对于所择的职业,若要成功,必须有充分的预备与相当的学识”。职业选择是不断发展的,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增补有益的信息,持续吸收相关学识,这一过程无法一蹴而就,需要从小开始积累和学习。

此外,要使人们永远具有既为个人谋生,又为社会服务的职业意识,有赖于职业指导。这种指导是一种长期持续不断的过程,开始于职业选择之前,继续于已得职业之后。因此,儿童时期的职业指导是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

实施儿童职业启蒙教育的必要性

(一)顺应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英国儿童、中小学与家庭事务大臣埃德·鲍尔斯说:“我们知道,相比于在7岁至9岁就接受相关教育的孩子而言,14岁开始思考这些问题已太晚。”英国的这项职业指导计划将率先在曼彻斯特、普利茅斯、约克等7个地区的38所试点小学实施。届时,试点小学里7~11岁的小学生将有机会进入大学和企业,切身感受成年人如何学习和工作。同时,教师也会在全校师生大会上为学生的职业选择出谋划策,并提醒家长做好相关准备,以便指导孩子做出正确选择。另外,在诸如“脸谱”等社交网站上,儿童也能获得职业指导信息。

在德国,学校的设置不仅是逐渐递进的,而且在接受完基础教育之后,还可以针对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学校进行专门学习。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学校就会根据不同学生的天赋和特长进行分流,一部分孩子从10岁就已经开始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了。德国人认为,儿童修完基础学校后,应当进入最适合他们学习能力的学校就读,德国发达的职业教育和高度工业化与小学分流不无关系。

美国在1971年就开始在全美范围内推行实施的终身化的职业教育——生计教育也涵括了对儿童的职业教育和指导,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从幼儿园到成年获得全部生涯的谋生技能,并形成个人生活方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通过的《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中提出:“初步了解技术和职业生活应是普通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此可以形成对现代文化的技术本质的理解,并使他们尊重那些需要实际技能的工作。”

(二)弥补国内儿童职业教育的空白

虽然我国正在逐步提高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和投入,但是由于职业教育起步晚,还有一些观念认识没有转变,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仍处于劣势,专门针对儿童的职业启蒙教育和指导更是一片空白。

由于职业教育不到位,很多学生只有在所谓“学有所成”之后才考虑定位问题,只有在面临毕业时才考虑职业问题。这就造成对于“职业意识”的无意识,导致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新失业群体”等就业难题。我国的职业教育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当下应当做的,就是要利用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和扶持这一契机,从娃娃抓起,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发展。

(三)塑造个体的职业归属感和幸福感

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起步晚,职业教育不完善,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观念存在问题。家长、教师、学生普遍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职业指导,使得专门的职业学校在社会上的地位低下。虽然人们最终都会在某一时段面临就业,开始职业生涯,但却对这之前的职业教育不屑一顾。从娃娃抓起,对儿童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和职业指导,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逐渐扭转职业教育的劣势地位,逐渐转变社会对职业学校的偏见。不仅不会限制儿童的选择,还会为儿童提供更广阔的视野,深化其对职业选择的认识,为以后职业生涯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做好准备,使得个体在重视个性发展的基础上,拥有一定的能力,并且担负起社会所赋予的重任。

实施儿童职业启蒙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避免强制教育和过度教育

早在18世纪,被誉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的德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赫尔巴特就曾警告教育者:“不要进行过度的教育,要避免运用一切不必要的强制,这样的强制可能使儿童无所适从,可能抑制他们的情绪,毁灭他们的乐趣;同时这还可能毁灭他们今后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探讨职业教育是否应从娃娃抓起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把握好实施职业教育的度,适度的教育和指导有益无害,不恰当的教育就会适得其反。

因此,以儿童职业启蒙教育这一概念定义儿童职业教育,就是要强调对儿童的非职业定向的启蒙教育,避免过早地给儿童带来心理枷锁和社会负担。职业启蒙教育旨在激发儿童对职业的好奇和兴趣,为儿童提供初步的职业认识,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完整的人格品质。

此外,还要注意避免强制教育。职业启蒙教育应当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其兴趣出发,给儿童自由选择的空间,以免儿童产生逆反心理。

(二)注意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转变

在对儿童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和指导的过程中,教师的素质和对待职业教育的态度显得至关重要。儿童的职业意识正处于懵懂阶段,接受性和可塑性极强,对他们进行正确的职业教育,有助于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长久的错误观念和偏见。因此,教师首先应当提升自己对职业教育和指导的认识,注意自己的言行,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念,扭转错误的文化传统偏见,以使职业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注重儿童人生关怀及品质和意识的培养

儿童职业启蒙教育的模式建构是重点,也是难点,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地点选择、教学内容筛选等都需要经过严谨的研究和科学的安排,都亟待大量相关研究和理论的支持。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要始终围绕启蒙二字,把握合适的度。

对儿童的职业教育,重点不是训练儿童掌握某种技艺或产生某种社会责任感,而是要给予儿童丰富的人生关怀,塑造其健全的品质和完整的人格。因此,没有必要安排过于专业的过程和紧凑的课时,可以选择类似于手工劳动等简单的课程,并通过选择合适的户外地点将职业教育和指导融入教学内容中,给儿童以职业代入感,丰富儿童的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叶亚玲.职业教育应从儿童起步——由“新失业群体”引发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5).

[2]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新华网.英国职业规划从娃娃抓起 让小学生体验企业环境[OL].[2009-10-27].http:///edu/2009-

10/27/content_12337161.htm.

[4]余瀛波.教育至上:一切从娃娃抓起[N].法制日报,2009-11-17:(2).

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范文2

[关键词]教育改革;高职教育;中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9-0023-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教育规划纲要》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对良好的发展契机,我们一方面要广泛进行职业教育的推广,进一步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也要理性地关注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学生的身心发展问题。笔者认为,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问题不仅仅是高职教育的问题,而是每个教育阶段都存在的问题。换言之,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出现的问题还与他们所受的中小学教育密切相关。鉴于此,笔者拟通过对高职教育现实状况的分析,来谈谈我国中小学教育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状况

当前,由于多种利好因素的影响,我国高职教育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未来10年将会是高职教育的一个快速发展期。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紧紧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壮大自己,同时又要清醒地认识到当下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课堂授课内容太过理论化

中小学着眼于文化课学习的教育观念使得学生形成了一种惯性的理论学习思维,学生对理论课的学习逐渐变成了一种依赖,这样也就使学生懒于动手,丧失了探究性实践学习的兴趣。这种情况也会随着学生的升学出现在高职阶段的学习中。高职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差,对教师具有一定依赖心理。另外,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方式仍然存在僵化保守的特点,过分看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加之技术型教师的缺乏,使得高职课堂灵气不足,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进程和效果。这种教学模式使高职学生对课堂失去了信心,同时也逐渐地挫伤了他们对实践课堂的兴趣。因此,如何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就成为当下高职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高职学生职业意识不足,缺乏系统性的职业规划

在全面推进职业教育优先发展的过程中,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尽管当前高职院校也很重视学生的就业状况,在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上作出很多努力,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与不足。首先,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整体的连续性。各学校普遍都是只在最后一年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而忽视对学生的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规划指导。校方的就业指导目的太过功利,只是为了提高学校就业率,并没有把加强学生的职业知识教育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任务,缺乏就业指导工作的连续性。这种状况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使他们在毕业之际显示出一种慌乱迷茫的状态。其次,高职教育只重视学生就业一项,而忽视了学生职场道路的指导工作。这也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实际上,就业指导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找到工作,以达到校方规定的毕业生就业率指标,这种做法带有很大的功利性。而职业道路的指导工作则主要侧重于指导学生如何设定职业目标和实现职业目标,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即将到来的职场生活,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更有利。

(三)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形式化严重,影响学生素质和择业竞争力的提升

从学生管理角度来看,我国各阶段学校教育都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但这恰好又是学校教育相对薄弱的环节。学校思想教育的理论化、形式化成分严重,容易使学生逃避校园的正常课堂生活,使其产生堕落心理,就业忧患意识也逐渐地消磨。虽然高职院校其他方面的管理工作比较规范,但学生管理状况确实存在很多潜在的问题。如高职教育管理缺乏灵活性和生动性、管理机制存在表面化和形式化等现象,一些管理工作没有深入到基层和学生具体学习和生活中,学生接受程度低,使实际管理工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高职教育问题与中小学教育机制落后的相关性

高职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它担负着培养大批高等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但是高职教育的发展又不是独立的,它的质量好坏是与作为起点的中小学教育密不可分的。由于二者在教学内容上有着或多或少的传承性,中小学教育机制中存在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地会对高职教育产生影响。从目前来看,中小学教育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以考试和升学为导向的“应试教育”严重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很多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都是围绕考试和升学等方面的指标来进行的,并没有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视为教育的核心任务。高考、中考如同一根指挥棒,对中小学教育产生着重要影响,教师的考评、学生的好坏似乎都与分数及升学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应试教育的结果只是为社会培养了众多的考试机器,而不是一个个全面发展的人。从这种教育体制下走出来的学生,不仅没有完善的实际操作知识和较高的动手实践能力,也会使他们的思维变得狭隘。所以要想在高职教育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就必须归根溯源,从基础教育抓起,这样才能真正富有成效。

(二)文化课程负担过重且缺乏实践训练

在课程安排和设置上,大多数中小学的课程表排满了语文、数学、英语等所谓主干课程,体育、音乐、劳动技术等课程被严重挤压,致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得不到很好地锻炼,这对日后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绝大多数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都遇到过高考的挫折,如果在这样一种单一的知识结构基础上进入高职院校深造,这些学生会产生迷茫心理,对自己的人生发展规划没有清晰的定位。这样不仅会使他们丧失学习兴趣,更

会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念,甚至形成潜在的社会隐患。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教学课程的合理分配,将实践课程的教学规范化,使高职学生尽快找到自己的心理归属,这些对高职教育来说是个比较大的挑战。

(三)缺乏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

为完成应有的教学任务,高职教师和中小学教师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强制性任务摊派心理,缺乏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关注。中小学在多年的素质教育改革中,尽管已经开始关注向学生传授多方面知识,加强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重文化轻实践的现象,教学过程仍显死板,一味地为升学而教学,忽视了学生本身的全面发展,教育方式缺乏人性化。同时,过于强制性的校园管理方式又制约了教学方式的变革,陈旧的教学方式压制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又缺乏社会的广泛认同,导致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体验机会较少,使得中小学生丧失了职业启蒙的机会。这必然会对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就业产生不利影响。

三、以思想解放为突破口,推进中小学教育不断深化改革

近年来,在沿海发达城市出现“用工荒”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高职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办学思想日益深化,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形式日趋多样化。经过多年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在当前高职教育改革背景下,这些经验很值得借鉴与推广。中小学只有积极顺应高职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加强教育体制和方式的改革,才能促进高职教育改革目标的最终实现。

(一)着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从当前中小学生知识储备来看,单一的文化课教学使课堂缺乏活力,灌输式教学方式也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影响了学生自我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我们必须首先从教学内容和方式上进行改革。

第一,以全面发展为导向,充分体现每一门学科的价值。当前教育改革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要严格杜绝中小学教育中出现的偏科现象。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教师,首先应作出表率,避免向学生宣传学科优劣的理论。同时还要推行实践教学,组织一些实践课堂,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借鉴欧美国家的课堂模式,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开放。作为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的课堂基本是自由开放的。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的自由提问和自由发言可以充分满足其想象空间,使课堂氛围更加融洽。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回顾环节,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表演,以充分调动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三,建立一种有差异的、更加人性化的学生管理机制。中小学教育要更多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如向学生宣传爱国主义教育,要更多地采用实践引导的方式,使他们形成一种坚定的爱国主义观念。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自由发展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各类兴趣倾向,做到因材施教。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各有不同,过多的强制干预反而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二)加强中小学生的职业启蒙教育

尽管中小学教育还没有涉及到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但是鉴于当前愈加紧张的就业压力,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一部分,中小学教育理应在实际的课程安排中适当地穿插一些职业启蒙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职业观念,而且也可以磨砺他们的意志品质,增强其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也为高职院校生源质量的提升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一,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培养他们正确的职业观念。对职业意识的认识与态度,决定了高职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走向和力度。因此,高职教育应该走出重就业指导轻全程职业意识培养的误区,强化高职学生职业意识培养。而对于中小学教育来说,首先要使中小学生在实践体验过程中充分体会职场实践趣味的一面,而不是让他们一开始就产生一种畏惧感和挫折感。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中小学的职业启蒙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坚实后盾。

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范文3

一、当前小学教育的现状

小学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基础环节,也是构建学生基础知识、基础能力以及逻辑思维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教育效果对于学生未来更高阶段的教育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但就当前教育现状而言,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和不足。小学传统教育模式基于应试教育背景之下,注重技能教育和智力教育,对于德育的培养则较为欠缺,基于此现状,学生出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并不罕见。究其本质原因在于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家长都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之中注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针对当前小学教育的现状需提倡传统文化的教育启示,加强重视传统教育模式的优化和发展。

二、小学教育的发展目标

我国的文化底蕴历史悠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是其中的宝贵结晶。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阶段,应秉持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理念,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道德教育、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爱国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传统文化的信念,就长远意义来看,这也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基于此,小学教育的发展目标便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启示下,重视智育和德育的共同发展,为培养既拥有传统文化底蕴又具备现代技术运用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奠定最为坚实的教育基础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小学教育的启示

(一)重视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启蒙

在小学教育阶段,最重要的教育目的便在于启智和树人,这集中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品性培养。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底蕴,自古便极为崇尚道德观念的建立,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小学教育最重要的启示也在于道德观念的启蒙教育。“首孝悌、次见闻”“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应该遵守的道德感已有了明确界定,这对于小学教育而言也需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传达高尚的道德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感悟道德教育的精髓所在,同时也可应用经典的国学启蒙之作帮助学生感受优秀道德文化的熏陶,“养正气,养心”,在潜移默化之间激发学生关于真善美的审美能力,从而建立真正高洁的品性特征,促使学生在成才之前先成人。如今正处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多元化文化对于我国教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当前新形势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小学教育的启示,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和弘扬,有助于实现我国青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小学教育的启示江西省南昌市广南学校夏冬梅

(二)重视小学阶段的通识教育启蒙

通识教育是指在现代化的多元社会之中,为受教育者提供应用广泛的基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又称之为博雅教育。这是基于开放教育的理念之上的自由教育意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应用国学经典开展的启蒙教育便可以作为知识层面的通识教育。以经典国学教材《三字经》为例,便囊括了治国兴衰、人文自然、生活常识、思想道德的多元化的知识内容。其中典故众多,孟母三迁的典故喻示着为母者劝子向学的良苦用心;囊萤读书的典故则描述了古人对于学习机会的重视;“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的朝代更迭则蕴含了世幻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这一哲学内涵。由此可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小学教育的启示便在于开放教育的思路,教育无方。在小学教育阶段应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善加利用,通过中华文明的宝贵结晶来开拓学生的视野,融入更为自由开放的教育观念。

(三)重视以人为本的启发教育

在小学阶段,传统教育模式以教师在课堂统一讲授为主,偏向于模式化教育,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和主体化作用的重视程度较为欠缺。但就教育本质而言,应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这一教育理念同样来源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因材施教最早是由孔子提出的教育原则,直至宋代,朱熹将这一教育理念总结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才”。孔子门下,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品性各异,水平不一,孔子主张以不同的教育方法进行针对性地教学,这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定位,如“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另外也可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先天禀赋,知识能力,智力水平以及性格特点进行差异化定位。这对于我国小学教育的启示在于需强化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学校和家庭教育需尊重和挖掘其兴趣所在,发现其特长并加以有效的引导,从而促进学生在人生发展方面能实现自我价值,强化自我认同感,增强学生的发展自信。

四、结语

在小学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重要启蒙时期。在这一重要阶段,启智和树人都是极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启示之下,有助于在小学教育阶段更加注重道德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启蒙,同时也能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启发教育,促进学生能树立自我价值的认同感,增强学生在未来教育过程中的学习自信。

作者:夏冬梅 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广南学校

参考文献:

【1】黄承斌.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J】.东方企业文化,2010(15)

【2】刘利.和合文化中国价值——浅谈在小学教育阶段如何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J】.教育论丛,2008(09)

【3】胡征.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以荀子为例【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01)

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教育;现状;思考

小学教育的发展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近年来,由于新课改的实行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国家对于小学教育的发展十分关注。提高小学教育的办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对小学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但是当前我国的小学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影响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如何改善当前我国小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高小学的教育质量,是国家和小学管理者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

小学教育作为九年义务教育最基础的环节,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小学教育担负着教育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责任,促进小学教育的发展是国家和教育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但是,目前我国的小学教育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并不容乐观。我国小学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城市和农村小学发展不平衡

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城市和农村的小学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和城市的小学教育相比较,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1)校舍建设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农村由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校舍建设比较简陋,学生的学习条件与城市的学生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2)教学设施方面也存在着差距。农村的学校建设与城市相比相差甚远,农村由于发展落后于城市,教学的设施是不完善的,很多小学都没有多媒体设施,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3)教师的待遇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虽然教师的工资水平国家规定是一样的,但是一些福利待遇农村的教师与城市的教师相比还是存在着差距的。另外,由于地域的不同,各地区的教学水平也存在着差距,最后导致学生之间的差距。

2.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

小学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启蒙教育,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这就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水平才能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但是由于地区的不同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发达地区的教师整体水平高于落后地区的教师水平。另外,同一地区的教师素质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发展。部分地区还存在着体罚学生的现象,这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符合教师的职业道德。

3.素质教育未能全面贯彻

随着国家对于教育改革的实行,素质教育是目前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不仅需要增加学生的知识,同时还需要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小学的教育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并没有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没有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些学校由于经济因素,或者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的原因没有实现素质教育。

二、如何促进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

小学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促进小学教育的发展对于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的小学面临着新课改的压力,如何提高小学教育质量,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小学管理者和国家急需解决的问题。

1.促进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

由于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差距,导致农村的小学教育质量比较低,这不利于农村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教育公平。国家应该更加关注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促进教育公平。(1)国家要加大对于农村小学的财政支持,提高农村小学的办学水平。通过加强资金支持,可以为农村小学提供更多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提高农村小学的教学水平。(2)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待遇,增加对农村小学教师的福利。教师作为培养学生的人员,需要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良好的待遇,减小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的待遇差距,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更好地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3)国家要重视落后地区的小学教育。小学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家要平衡地区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2.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学生的启蒙者,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需要为学生做好榜样,所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教师应该端正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树立积极的榜样。(1)要对教师进行职业素养的培训。通过对教师的职业素养进行培训可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2)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重视素质教育的发展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国家和学校应该重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将素质教育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学校需要增加教学资源,同时学校要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设施和教学人员的支持,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小学教育关系着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国家需要十分重视小学教育的发展。目前,面临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实行,小学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解决当前小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促进小学教育的发展,需要学校和国家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清喜.关于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瓶颈问题的思考[J].河南教育,2005.

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范文5

关键词:小学体育;篮球;教学

G623.8

一、小学篮球游戏教学的遵循原则

小学体育课堂开设篮球课的目的更多的是一种启蒙,激发学生的篮球兴趣,完整素质教育的体系。而作为一项具有教育意义的体育项目,篮球运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健美的身姿,发展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学生体质。但是因为技术性较强,并不容易在校园内得到推广,只有趣味性的、新奇性的游戏,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实际的教学中,即使是简单的游戏,也可以通过创编产生诸多的花样,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举一反三、灵活多样的完成学习任务。将游戏融入到篮球运动中,也可以为师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游戏中逐渐提高自己的接受能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也更有利于因材施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能力范围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因为学生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接受的发展,所以更加凸显出篮球游戏在篮球教学过程中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篮球游戏可以作为课前准备活动,代替乏味的跑步和一些简单的准备活动,能够使学生通过参与篮球游戏缓解学习上的压力,在教师正确的讲解和示范下,自然而然的掌握篮球基本知识和篮球基本战术。

二、小学篮球游戏的教学方法

1.教学目标要结合实际

教学目标是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所要达到的目的。这个目标中包括知识技能目标、情感态度目标、认知能力目标。即使是在小学篮球的教学中,这些也是被当做重要的目标加以实现的。但是要想充分体现出这些目标的达成度,对于小学篮球教学来说,还是具有难度和挑战性的。小学篮球教学目标可分为总体的教学目标和每堂课的教学目标, 而总体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分阶段、分层次的全面科学的实现每一堂课的目标。而每堂课则是将三维目标根据教学的实际,进行合理的细化与取舍。目前,小学篮球的教学目标过于程式和机械化, 教的教案中一堂课要把所有的三维目标罗列进去,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的教案不过是摆摆样子,应付领导的检查。要是真的按照教案上的目标去完成,一定是将师生都搞得疲惫不堪,无所适从。真正科学合理的教案设计是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遵循学生身心特点,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编排的。比如, 在刚接触篮球的教学中,学生主要完成的是对于篮球的认知,情感目标要远远高于知识技能目标。教师通过对篮球基本知识的简单传授去激发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初步形成对篮球的正确认识,进入中段教学,才谈得上是进行知识技能的学习。 2.慎重选择教学内容

小学生处在生理和心理的高速发育期,对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认知需求, 但是小学生的注意力不持久,不能够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再加上小学生的体能、骨骼、身高还处在发育过程中,因此在对小学篮球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慎之又慎。实践教学中反映出的一个最大的状况就是,很多小学篮球教学呈现出严重的竞技化。利用成人教学内容对儿童进行篮球教学,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比如在教授行进间上篮练习时, 教师严格按照成人教学的步骤进行教学, 学生完成起来,难度很大, 大部分学生不能够达成教师的要求,使学生身心遭受双重挫折。小学篮球教学内容要坚持去竞技化的原则,可以适当地加入游戏,对传统的篮球教学内容进行改编和创编,借此提高教学内容的娱乐性。比如在传球练习中,不要过度的强调手指和手腕的动作,而是以将球传到位为准,还可以将学生分为两组, 每组的人数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每一组的学生在克服来自别组的干扰的情况下,通过各种形式的努力,将球准确的传到本组同伴手中, 每成功的传好一个球得一分。

3.采取渗透式游戏教学策略

所谓的篮球渗透式教学,教师首先要根据篮球教学的具体内容,来选择教学策略,组织教学内容。在篮球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有计划的渗透认知策略的教学和训练。例如:在进行防切入技战术的教学时,考虑到切入技术本身包括的方法很多(如:横切、纵切),并且切入的战术配合也很丰富(如:传切、空切)。可以渗透比较加工策略的教学,来引导学生在切入技战术的学习过程中,运用比较加工策略对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在防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预判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利用逆向思维游戏渗透教学,引导学生从进攻的角度去想防守,从进攻的角度去总结防守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预判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注意对学生知识实际运用情况的观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惑。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了解,也可以根据学生对篮球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况来判断其学习情况及运用情况。另外在渗透式教学中学生通常是在一知半解之中把知识学了进去,其知识体系中的漏洞非常多,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与指导,就学生的练习及运用情况给予反馈。在需要的时候要给予学生理论的支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的体系,做出正确示范。三、结论

小学篮球教学作为体育教学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身心发展、综合素养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高度重视小学篮球教学工作的开展,是当今教育的大势所趋。将游戏融入到小学篮球教学中,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蒙学生的体育意识,全面创新的发展当前的教育体系,优化教育质量都是最为实效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元文.少儿篮球适宜教学体系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7

[2]许元元.儿童篮球运动启蒙教育理念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5

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范文6

首先是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特性不突出,难以适应和引领小学教育改革的需要。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方向不明确,绝大部分院校采取了不分具体学科的综合培养形式,只重视不分学科综合培养而忽视按某一学科方向进行综合培养。由于学科方向不明确和各学科内容整合程度不高,不分学科综合培养模式往往使得教师的知识“博而不精”“广而不深”,进而导致具有“一专多能”综合素质的复合型教师较为缺乏,教师难以立足于某一学科去整合其他的相关学科;加之,部分教师没有很好地掌握小学生成长的特点和差异,忽视小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缺乏游戏的精神,用控制、认知、封闭取代自主、体验和创造,漠视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启蒙性等特征。其次是定位缺乏层次性、灵活性,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小学对于教师素质的要求。重点师范大学在某种程度上忽视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导致小学教师在很大程度上由一般师范学院和综合学院来培养,这样小学教师的质量有所下降,难以满足小学教育发展改革对教师的高要求。同时,一些师范院校在培养小学教师过程中忽视小学教师的发展特性,按照中学教师或大学教师的模式培养,使得培养出的教师难以胜任小学教育的职业,也造成了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此外,小学教育专业定位程式化而缺乏灵活性,导致有条件的部分院校的教育学和学前教育专业在不进行专业改造的情况下,就难以引导部分感兴趣的学生往小学教育专业方面发展;这样势必将一些“优秀”且“有从小教之志”学生排除在体制外,不利于小学教师队伍结构的合理化发展。最后是课程设置不合理,综合化程度不高,难以实现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目标。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侧重于学术类或理论类课程,重视课程的深度和逻辑结构,对于知识的实践应用较少,某称程度上导致教学缺乏师范性、示范性;而一味追求专业知识的深度,却忽视与小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知识全面性,造成知识面的匮乏。最终势必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很难把理论与实践较好结合,缺乏一定的小学课程、教学、管理方面的研究能力,缺乏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关于改进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建议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新兴的具有特定价值定位的专业,承担着培养优质小学教师或教育工作者,推进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任。提出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改进策略,已成为推动小学教育发展、提高小学教师质量、实现小学教育目标的必经之途。

(一)进一步明晰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特色和专业定位

1.进一步推进以某一学科为基础的小学教育的综合化进程不仅要促进以某一学科为基础的教师素质的综合化,还要提高各科课程的综合化程度等。“综合培养、学有所长”是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基本取向。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应采取以某一学科为基础的综合培养模式。例如以语文为基础,同时发展语文教师的数学、英语、科学、艺术等综合教学能力和素质。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不仅应具有某一学科宽厚的文化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兼备其他学科的相关基本知识和技能。“学有所长”则可以借助分方向和专业来实现,即可设置以一门学科为基础的同时兼顾其他各学科的专业化综合培养模式。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以培养以某一学科为主的高素质专业化的适应小学儿童身心发展要求的、尊重小学教育使命的、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复合式小学教师,而获得其独特的专业特色。2.寓教于乐小学教育作为启蒙教育,其对象是身心迅速发展、乐于自我表现、具有集体意识、需要积极鼓励,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并借助形象与活动进行学习的儿童,对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而言,学习兴趣的激发、能力和习惯的养成及品德和个性的培养尤其重要,这就决定着“寓教于乐”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寓教于乐”的观念,鼓励儿童去探索、去体验、去合作;因为“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求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其次,学会创设充满游戏魅力和挑战的学习情境,满足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通过设计和组织适宜的游戏活动,指导他们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激发其兴趣和创造性。再次,要理解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自身发展的价值,转变教师角色,建立平等交往、主动对话、相互理解的主体间师生关系。

(二)不同层次高校的培养目标应当灵活、分层定位

“在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设置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小学教师,对发挥师范大学引领中小学教育和地方师范院校培养小学教师的作用,加强师范大学教学科研与小学教育的紧密联系,形成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从学前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大学的完备体系都有重要意义。”重点师范大学的定位在面向全国大区为重点小学培养创新型专任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并为培养“厚基础、高能力、重研究”的创新性、实践型、才艺型的复合型教师做准备。而一般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主要是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知识,有能力承担小学各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基本拥有从事小学教育、教研和管理的能力,表现出一定的专业发展潜力高素质的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同时要灵活对待不同层次学校的培养定位,尤其是对有条件的部分院校的教育学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在不进行专业改造的情况下,引导部分学生往小学教育专业方面发展;主要是吸引一批优秀且有志从事小学教育毕业生从事小学教育工作,进而丰富教师的来源,提升小学教育的质量。

(三)建构合理的课程体系,提升课程的综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