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奖励惩罚的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庭教育奖励惩罚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庭教育奖励惩罚的方法

家庭教育奖励惩罚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 洛克教育思想;家庭教育;现实意义

约翰・洛克,是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是西欧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具有进步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绅士教育”,他的家庭教育思想富含哲理,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 洛克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洛克要求一个绅士必须具有强健的身体、虚伪而表面的礼貌、温文尔雅的风度,经营商业和从事殖民活动的“才干”。因此,他确定要通过健康教育、道德教育、智育三个方面培养绅士。

1.1健康教育

洛克把健康教育看成绅士教育的基本要素,并把它放在全部教育的第一位。在他的《教育漫话》中,最先提出的就是健康教育问题,他认为“健康之精神离于健康之身体”,他把一个人的工作、幸福与身体健康直接联系起来,“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要能忍耐劳苦,要在世界上做个人物,也必须先有强健的体格”。他把健康教育当作健康精神寄居的躯壳、基础和前提条件。因此,洛克在《教育漫话》的第一部分用了较长的篇幅对健康教育进行论述。他反对父母对儿童娇生惯养,主张“对待儿女应该像诚笃的小康的农民对待子女的办法一样”,他认为儿童从小应多进行户外活动,多过露天生活,呼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少吃药,衣服不能过暖或过紧,尤其是头部和足部要凉爽,脚应习惯冷水,应与水接触;他主张饮食应该清淡简单,不能喝酒或者烈性饮料,早睡早起,卧床要坚硬等等。洛克在自己做家庭医生和家庭教师的经验和体会的基础上,就家庭中如何对儿童进行身体健康的教育制订了广泛而详细的建议――这些建议的大部分在今天也有很多合理之处值得吸收和借鉴。

1.2 道德教育

洛克对绅士的德行教育予以极大关注,他认为道德和道德教育是绅士和绅士教育的灵魂。他说:“我认为在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就都得不到幸福”。他认为“德行比人情世故更难获得,青年人失掉了德行是很少再能恢复的”,他主张“要把子弟的幸福奠定在德行与良好的教养上面,那才是唯一可靠的和保险的办法”。

洛克认为道德教育不仅仅是指道德品质的培养,而是指整个精神品质或人格的塑造,包括理智、智慧、礼仪、勇敢、公正等方面品德的培养。在如何进行道德教育问题上,洛克提出不少积极的乃至正确的意见。例如他特别重视榜样和示范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他说“儿童之爱冒充成人是比我们所料想的还早的”,认为在教导儿童的方法中,“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者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眼前”,榜样的力量“是比任何能够给予他们的说教都大的。”洛克还一再要求父母和教师必须注意以身作则:“父亲应当以身作则,教导儿童尊敬导师,导师也应以身作则,使儿童去做他所希望儿童做的事情。”洛克很重视练习对于形成各种行为习惯的作用,他认为要养成儿童的某种行为习惯,必须经过多次练习才可能在儿童身上牢固形成习惯。洛克还强调说理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他认为温和的据理劝说比运用权力和命令的效果要好的多。洛克还反复强调惩罚的问题,总的来看,他基本上主张尽量不用惩罚,也反对体罚,认为体罚只能培养孩子奴性、怯懦的精神。必要的责备、斥责可以适当保留,但不能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1.3 智育

洛克把智育放在《教育漫话》的最后一部分,他之所以把智育放在健康教育、道德教育之后,是由于在他看来,培养绅士首先要使他具有健壮的体魄。健全的精神是最重要的,但健全的身体是其前提。健全的精神包括道德品质的完善和一定的知识修养,在这二者中,道德品质是首要的,知识是第二位的。在洛克看来,学问只能作为辅佐品德之用,智育只能是德育的辅助品。洛克所说的智育的内容,不仅仅限于学习文化知识,同时也包括获得各种技能技艺。洛克认为,学习文化知识是主要的,但是或者各种技能技艺也是不可缺少的。因而他给儿童规定的智育便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基本的文化知识,二是一些实用的技能技艺。在教学内容上,洛克提出了广泛而又实用的教学科目,如阅读、书写、图画、速记、外语、作文、神学、地理、舞蹈、音乐、各种手工技艺等。在教育方法上,洛克主张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引导儿童去学习,主张鼓励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要集中和保持儿童的注意力,他认为“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并且保持他的注意,一旦办到了这一点,他就可以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以内,尽速前进了。”他还主张教学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样缓和的不知不觉的一步一步往前教去,他们的悟性就可以开发,思想就可以进展,远远超过预期的程度”。他还认为把知识和技能教给别人是促使自己更好的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一个有效方法,他说“一个人如果学会了什么事情,要想使他记住,要想鼓励他前进,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使他教给别人。”

2 洛克的家庭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洛克的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提出的教育原则和方法灵活而不失其科学性与合理性,至今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与思考。

2.1 重视健康教育

目前,虽然健康教育已经受到了许多幼儿家长的普遍重视,不少家庭都开始注重孩子的营养均衡,但是在越来越大的学习升学压力之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孩子的课余时间放在给孩子报辅导班培养孩子特长上,在体育锻炼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少,在高楼大厦的包围中,孩子离自然越来越远了。洛克所倡导的让儿童多过露天生活,多运动,避免娇生惯养等方法对于今天很有借鉴意义。我们应该多把孩子的课余时间放在接触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上,让孩子到自然中去呼吸新鲜空气,去锻炼身体,顺应自然的规律。在关注孩子营养健康的同时,尤其应当注意通过体育锻炼、接触大自然来塑造孩子健康的身体。

2.2 顺应儿童自然发展与理性约束相结合

现在的家长总是热衷于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外语班,理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以来反而导致越来越多的孩子过早的承担起学习的压力――这是不符合孩子自然发展规律的。洛克认定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原则,不允许人为的过多干涉,同时又强调理智的作用,指出“自然离不开理智的严密监视”。我们应该在遵循孩子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对孩子的发展进行理智的干涉,而不是盲目的逼迫孩子学会各种高难度的技能。

2.3 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

洛克十分重视孩子精神气质的形成。尽早培育孩子高尚的精神气质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在洛克看来,应该格外“重视儿童的精神的形成,而且应该及早形成”。同时,洛克还认为,在教育上要尊重儿童,应当像对待成人一样,承认和尊重儿童的精神存在,促进儿童精神的健康发展,使儿童在不断发展中成为有独立精神的人。当今的家长在孩子的发展和教育中,除了要重视孩子身体健康,还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帮助孩子从小形成良好和健康的人格。

2.4 尽早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习惯的力量比理智更加永恒也更加简便,洛克认为“教育上应该当心的一件大事是看他养成一种什么习惯”。我们当今的家长应该特别注意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幼儿时期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采用孩子感兴趣的方式帮助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2.5 奖励惩罚相结合

洛克反复论述奖励与惩罚的原则,在洛克看来,奖励与惩罚在儿童身上是应该采用的,但必须辩证的运用。对于奖励,洛克反对一味的用儿童心爱的事物去奖励儿童,他认为只有在孩子真正值得奖励的时候才可以用物质的或者精神的嘉许,目的在于培养儿童的荣誉感,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奖励的效果。对于惩罚,洛克主张尽量不用或者少用。现代的父母已经很少使用惩罚的方式教育孩子了,更多的是奖励,很多父母甚至滥用奖励手段来鼓励孩子,这样的方式使得孩子不再稀罕奖励,奖励也渐渐失去了效力。我们应当借鉴洛克家庭教育的方法,我们对孩子实施的一切教育措施都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打不是为了发泄家长的愤怒,奖不是为了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望,打和奖都不应滥用,而是应该用在刀刃上,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羞耻心和荣誉感。

2.6 注重父母榜样示范的作用

家庭教育奖励惩罚的方法范文2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2—0031—01

一个孩子的成长方向最大程度上受着父母教养的影响,这已被人们所接受。但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因不同家庭存在很大差异,效果也有所不同,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要力求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而家庭教育是作为父母的我们必须要承担的责任。

一、传统家庭教育方式及影响

专制型——专制型的教养方式是父母向孩子提出要求和限制,希望孩子能无条件遵守和服从,这种方式广泛存在农村及边缘山区。这类父母往往只关注要求和限制的执行结果而忽视孩子心灵上的伤害。他们不愿与孩子协商而是强迫孩子执行,如果遇到孩子反抗,则会采取惩罚措施直到孩子服从为止。这种教养方式只是凭借父母的权威让孩子实现他们的要求,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孩子往往会被剥夺童年的快乐。这样的孩子很难适应当今及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放任自由型——放任自由型的教养方式是父母在孩子还没有能力做出决策时就把自交给孩子,让孩子随意实施决定。这样的教养方式是将孩子视为花朵,孩子往往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种方式往往把孩子的培养教育完全交给了社会,家长没有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才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起着基石的作用。

漠不关心型——漠不关心型的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满足孩子的衣食住行要求以外不再关注和关心孩子。这类父母也向孩子提要求,家长有时简单回应,有时漠视孩子的要求,孩子在没有关爱和规则意识的氛围下成长。这种教育方式要做进一步调整,要把孩子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看成同等重要的。

溺爱迁就型——这种教养方式是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怂恿包庇。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与缺点,既不制止,也不纠正,孩子是家庭中的小霸王,可以无拘无束、任性胡为。这种方式是要坚决杜绝的。

二、新时期家庭教育的方法

1.兴趣法。“兴趣是培养能力的营养剂”。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保护孩子健康的兴趣和爱好,并为其发展创造条件。对于目前的社会潮流诸如兴趣班的选择,没有必要盲目地追随,一定要切合孩子自身的实际情况,家长只作指导性意见,最终的决定权和回旋余地留给孩子。当然,儿童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的多种兴趣,但如果这种培养是以牺牲孩子的正常爱好为代价,而培养的方法又是违反教育规律的话,那么,这种培养便是不可取的。这种方法要注重从培养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及动手、动脑入手,使孩子的身心发展跟上时代改革的步伐,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2.言传身教法。孩子天生具有模防能力。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榜样。“父母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不要以为只有在家长同儿童谈话或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儿童。在家长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家长不在家的时候,都教育着儿童。”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这种培养教育方式重点要有意识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要注意家长的行为规范,还要正确引导、疏通当今社会存在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倾斜,理想信念淡化、过分注重实惠,只注重眼前利益,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等现象。

家庭教育奖励惩罚的方法范文3

1、孩子过分依赖别人的评价,源于父母的过度表扬或批评。

适当的表扬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受愉快教育理论的影响,平时喜欢无原则的表扬孩子,结果导致了孩子缺乏自我意识,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每做一点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扬,否则就拒绝去做。同样,过度的批评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看不到自我。因此,孩子出错时,家长需要有分寸地指出其错误在哪里,从而帮助其吸收教训,改正缺点。

2、孩子固执、任性,源于父母过于民主。

有很多家长,尤其是学历层次较高的,把家庭教育中的“民主”管理看得很重,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于“晓之以理”,结果是理没谈成,孩子却被惯坏了。原因是孩子(尤其是年纪较小的孩子)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判断力,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依赖父母的指导,如果对其过于民主,很容易把孩子宠坏,使其变得固执、任性、为所欲为。因此,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以理服人,而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带有强制性的教育管理仍是必不可少的。

3、孩子犯错屡教不改,源于父母滥用奖励、缺少惩罚。

孩子缺乏是非判断能力,为了帮助其明辨是非,父母应该在平时养成奖惩分明的习惯。有些父母信奉“棒打出秀才”的观念,而另一些父母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只习惯于使用奖励,从来不惩罚孩子,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孩子如果犯了错误,适度的惩罚是应该的。当然,惩罚并不专指打骂、责惩孩子,其方法和形式可多种多样,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以了。相反,如果在不适当的场所或时间滥用奖励,也不会起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孩子在墙上乱画画,本来父母只要及时制止和教育就可以了,可有的父母偏要使用奖励的方法,“如果你不往墙上画,明天给你买个新玩具。”显然,这种方法会纵容孩子今后为了得到玩具而明知故犯。

4、孩子不服从管教,源于父母间的教育意见不统一。

由于各种原因,绝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分歧。聪明的父母会避开孩子单独商讨,以求在达到意见的统一后再对孩子进行教育。然而,也有不少父母缺乏沟通而对教育子女的问题固执己见,甚至在孩子面前公开吵架,这种现象的直接危害是让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应注意保持意见的一致,切勿互不相让。因为如果孩子认同了父母某一方说了算,日后当这一方不在场时,另一方将很可能无法说服、管教孩子,从而给正常的家庭教育带来人为的障碍。

家庭教育奖励惩罚的方法范文4

王宝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先后主持和参与7项国家级、部委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家庭教育代表作有:《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特点、主要误区及指导家庭教育的对策建议》、《跟踪指导家庭教育丛书》、《教子有方》等。

宋代的司马光曾说:“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这句话是讲:令人担忧的不是母亲不爱孩子,而是她只知道爱孩子,却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一句话――不懂得教育孩子的规律与方法。

一切教育都是理,家庭教育也不例外,而且是充满情感的理。如果情感冲淡理智,甚至失去理智,就必然发生违背规律的非教育行为,甚至于反教育的行为,达不到教育的效果。而这是目前家庭教育中比较普遍的一个问题。

有这样一个事例:春节期间,一对父母带着6岁的儿子逛商店。儿子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就要求家长购买。可是家长以儿子的玩具太多为由,拒绝了儿子的要求。孩子就跟父母哭闹,坐在地上不起来。很多的人围上来了,七嘴八舌:“过春节,孩子要个玩具,买了算了,不要让他哭闹的。”这个时候,家长也觉得不好意思,掏出钱来买了这个玩具,孩子抱着玩具,高兴地跟着家长走了。

这对父母的做法就是情感冲击了理智。本来是可以先不买的,但是禁不住孩子哭闹,更不愿意旁人说三道四。那么,如果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怎么办?孩子又是哭闹,你是不是又答应他的要求。假如有了3次、4次同样的情景,孩子就会摸到家长的脾气,找到“战胜”家长的“法宝”。家长的非理会使孩子养成任性、盲目消费的毛病。以后你再来“改造”他这个毛病,那是很难的。

生活中,这样无原则迁就孩子的情形太多了。有的母亲因为孩子不听话,就找我咨询教育的方法。我仔细询问情况之后发现,是母亲的“心太软”,放弃了“理智”,过于迁就孩子,进而给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制造了麻烦,孩子身上的毛病越惯越多。这印证了司马光的另外一句话:“慈母败子。”这里的“慈”,讲的不是正常的爱,而是娇惯、溺爱。

同样的情景发生在另外一个家庭,也是父母带着孩子去商店,孩子想买玩具,家长说明了不买的理由,孩子坐在地上又哭又闹。这时母亲跟父亲两人小声地商量几句,然后母亲对孩子小声说:“儿子,今天为什么不能买这个玩具,道理给你讲清楚了,你非要买,就在这儿坐着闹吧!我跟你爸爸先回家了。”说完,扭头就走,孩子一看爸爸妈妈走了,立刻停止哭闹,翻起身来跑着去追他们。父母出了商店大门以后,径直往家走,孩子紧跟着追。夫妻俩不搭理孩子的做法,给孩子一个小小的惩罚。这样,一次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孩子就不敢任性的哭闹了。

当然不是说,第一个例子中的家长给孩子买了玩具,回去就不能进行教育了。只要家长有理性认识的话,他们可以给孩子讲清道理,坚决地表示“下不为例”。以后不再无原则迁就,同样可以产生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个例子告诉我们,如果你的教育是伴随感情的一种理性的行为,避免孩子养成坏毛病,他的成长就会更健康、更顺利。

现实家庭教育中,家长情感冲击理智的做法有哪些呢?

其一,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任何一个孩子都是有各种需求的,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他们的需求有的是正当的、合理的,有的是不正当的、不合理的。孩子年龄小,没有辨别能力,欲望没有止境,当孩子向家长提出要求时,家长如果不理性,做不到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限制和疏导孩子不合理的需求,孩子身上就会滋长许多毛病,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其二,过度地教育孩子

许多家长,对孩子爱之深、求之切,恨不得自己的孩子就是天才,成为班级里学习最好的。考试要求100分,99分也要批评一通;排名在前十名也不满意,总对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孩子完成了老师留的作业,家长还要再增加一些作业;周六、周日给孩子报几个培训班,希望孩子学到更多的东西;给孩子留下的时间和空间越来越少……家长的全部精力乃至有限的财力都倾注到孩子的身上。现在,有很多的家长对孩子进行着“过度”的教育,使孩子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家长也失去了应有的生活。

其三,面对孩子经常犯“冷热病”

一些家长在孩子面前,往往情绪失控,表现出不理智的行为。控制不住“高兴”,更控制不住“发火”。有一个小男孩说:“我妈妈有‘毛病’,如果我考了一个好分数,她会抱着我亲我好几下,弄得我很不好意思;如果考分她不满意,就一把把我推倒在床上,狠狠给我几巴掌。”记得传媒曾多次报道:有的家长因为生气,把孩子打残废了,有的甚至断送了孩子幼小的生命。

其四,对孩子盲目实施奖惩

家庭教育奖励惩罚的方法范文5

一、要明确奖惩使用的范围

奖惩对孩子的发展具有激励作用,因此,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奖惩之前,首先要明确孩子的哪些行为是应该奖惩的,哪些是不该奖惩的,这样,才能给予孩子适当的奖惩,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

教育中的惩罚现象应该伴随着违犯道德规范的行为而出现的。即当孩子违犯道德规范,在道德方面出错时才可以采用惩罚,而不应因学习成绩差而惩罚孩子──因为惩罚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且还会使得孩子对相关的学习心存恐惧,并最终对相关的学习失去信心。

孩子重复地犯同样的错误时才给予惩罚。对孩子因缺乏某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而首次犯某方面的错误时,不要惩罚孩子;否则,这将会使孩子终日处于不安之中──他们总是担心犯错误和犯错误后被惩罚,进而变得胆小、懦弱、无主见,凡事都不敢去尝试,凡事都要征求成人的意见才敢去行动,这将会成为孩子发展的一个大障碍。

孩子已经认识到所犯错误的错误所在,并有悔改的意愿,成人就不应该再惩罚孩子。因为惩罚的目的是要使孩子知错、改错。

孩子因探索欲望驱使而损坏物品,不应受到惩罚,否则,会使孩子因此而逐渐失去了探索求知的欲望,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更不利于孩子从探索过程中获得经验,获得发展。

好心做坏事不能惩罚。惩罚孩子要考虑动机,不能光看结果,由于能力和经验的限制,孩子常会“好心”办“坏事”,如,孩子想“自己的事自己干”,自己倒水喝,水倒多了溢了出来。这时家长就不能批评,否则,将会挫伤孩子做事的积极性。

对孩子表现出来的一些心理行为问题,如吮手指、吃衣角、咬嘴唇、咬指甲、拔头发、发脾气、强迫行为、恋物行为、性行为等,不能采用简单的惩罚手段来处理,因为孩子出现这些行为的根本原因是内心紧张和不安,惩罚不能解决他们内心的紧张和不安的问题,相反还会加重其内心的紧张和不安,进而使得类似的行为发生的频率会进一步的提高,使相关的问题行为变得更加严重。

孩子完成了对他而言是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应该给予表扬奖励──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进取心和自信心。

孩子以独特而有效的方式完成任务时,应该给予表扬奖励──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孩子表现出了我们所渴望的行为、态度和良好的习惯时,应该给予表扬奖励──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相应的行为习惯。

不要用事先许诺的奖励来激励孩子。有的教师有时为了让孩子听从要求往往会采用事先许诺的奖励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如,“你先别闹了,你不闹的话,妈妈就给你一块糖。”“你帮妈妈擦桌子,等一下妈妈给你10元钱。”“不要再把洗澡水倒在地板上,听话,过会儿吃了晚饭后,我给你吃冰淇淋。”等等,家长的这些许诺确实可能会在一时一事上发挥积极作用,孩子在得到家长的许诺后,确实出现某些好的行为;但是这种事先许诺式的表扬奖励,如果用多了,其不良后果也是十分明显的,它会使得孩子变得非常功利,使孩子在采取行动之前,只计较自己是否得利,或利大还是利小,使得孩子养成斤斤计较、见利忘义、自私自利等浓厚的功利主义意识和品质,使其难以认识到自己对待事情应负的责任,以及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意义,这就使得其今后很难与人共事、共处。

当孩子出于内在的兴趣或进取心而表现出好的行为时,家长如果给予孩子过多的表扬奖励,反而会削弱孩子的兴趣和上进心。比如,孩子自己非常喜欢画画,他并不需要家长的表扬和物质奖励,而只要获得认可就足够了。如果孩子画出很美的画,家长只要关注一下就行了,但如果家长说:“宝贝,你真棒!等一下我给你朱克力吃!”这样的强化多了,反而会使孩子去画画的兴趣逐渐减弱,甚至会使孩子出现厌烦心理。

二、以表扬奖励为主,批评惩罚为辅

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的比例最好控制在3:1。如果远远超过了这一比例,那么,你的表扬或许已不太真诚或者就有点夸大其辞的成分;如果低于这一比例,那么,你就可能是个过于挑剔的父母,这将令孩子情绪长期不安,进而会破坏孩子的自然成长,使其成为神经质、怯懦,或者不诚实,甚至还可能学会用粗暴的态度对待他人。

父母要多看到孩子的优点,要多看到孩子的进步,要多给孩子以肯定式的评价,要鼓励孩子把自己的优点发扬光大,这样有利于孩子不断地进步,而不要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不放,更不要认为只有孩子把所有的缺点改正完了才是好孩子,有缺点的孩子也可以是好孩子,真正没有缺点的孩子是不存在的。

三、奖励惩罚,要让孩子有相应的“感觉”

奖励,要让孩子感觉到“甜”的滋味;惩罚,要让孩子感觉到“痛”的滋味。只有这样,奖惩才能触及孩子的内心,才能对孩子的发展有意义。

如,小牛每次生妈妈的气时,都会或打、或踢、或咬妈妈。这时妈妈总题告诉他:妈妈被他打得好痛,所以不可以再打妈妈了。可是,这个方法对小牛没有产生任何改善作用。后来她听了一位专家的建议,改变了应付的态度。当小牛打妈妈时,妈妈很轻松地说:“你要和妈妈玩打架游戏是不是?”然后,妈妈趁机打一打小牛,不要太用力,但要比小牛打的力量大一些,是真的打。结果小牛受激怒再回打妈妈,妈妈还是同样做法,只是第二次稍稍用力。妈妈再继续和小牛玩游戏,结果,小牛很快就没有兴趣打了。此后,小牛不再打妈妈。

又如,孩子不好好吃饭,父母可以由他去,只要让孩子多几次在下一餐到来之前尝一尝由于不好好吃饭而挨饿的“痛”,孩子以后到吃饭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好好吃饭。

再如,孩子玩水,你可以悄悄将总水龙头关掉,当孩子要用水时发现没水了,你可以说:因为你刚才玩水浪费得太多,孩子经过没有水用的难受后,下次就知道玩水不是件好事。

很多时候,对孩子讲再多的道理都是没有教育意义的,只有让孩子从自己的不良行为中获得了“痛”的感受,其相应的认识才会真正到位,其改正不良行为才会有内在的动力。

同理,奖励也要研究孩子的需要,奖品或奖励的形式是孩子比较想要或比较喜欢的,这样的奖励才会对孩子具有激励作用。

四、奖惩不宜过多,过滥

过多的惩罚,会使孩子自卑;过滥的惩罚,会让孩子对批评惩罚产生“免疫力”,而使批评惩罚失去其应有的教育效果。过多的奖励,会让孩子变得对奖励“上瘾”──对自己所做的任何琐事都期望得到表扬,或者会使孩子对奖励产生依赖心理──有表扬奖励的就去做,没有奖励的,应该去做的也不去做,过度的奖励还会减弱活动本身对孩子的吸引力,同时还会泯灭孩子的自我激励能力和创造能力。

家庭教育奖励惩罚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 家庭教育 洛克 启示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教育漫画》是洛克的主要代表作,着重描写了在家庭中如何把孩子培养成绅士,通过著作,我们可以认识到洛克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他认为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绅士的关键。该书被很多幼儿教育家视为教育的经典著作,及其中的家庭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的教育仍有指导价值。

1洛克家庭教育的内容

洛克是当时贵族阶级的典型代表人物,有着强烈的等级观念,他反对社会不同等级家庭的孩子在学校一起学习,认为这种学校教育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洛克主张只有通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是实现绅士教育目标的途径,因此他详细制定了一整套包括健康教育、道德教育、智能教育在内的教育内容。

1.1健康教育

洛克非常重视儿童的健康教育,他认为:“健康的精神是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只有当一个人的身体和精神都健康时,才能称为是一个健康的人。洛克对儿童健康方面的教育讲述得非常详细:一是要儿童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比如学习游泳等户外活动;二是要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饮食方面,主张清淡的食物,一切饮食都要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进行喂养,切不可按成人的喜好进行;在穿着方面,儿童的衣着不可过于温暖,女孩子的衣服不可太紧,尤其是胸口一带,应该让它按“自然”的方式去形成体态;在睡眠方面,洛克认为儿童的床应是坚硬的,并且要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时间,只有足够的睡眠最能增进儿童的生长与健康。

1.2道德教育

对于一个绅士的家庭教育,应包括身体和心灵两个部分,身体教育是健康教育,而心灵教育则是道德教育。就这两部分而言,心灵的教育更为重要,“改造心灵是我们唯一应当追求的事情,一旦心灵走上了正道,那么你所希望的一切都会随之而来”。在心灵教育中,洛克给出了儿童精神健康的最主要标准,那就是能克制自己的欲望,使欲望服从理性的指导。他指出,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首先在于培养儿童控制欲望的理智能力;其次,良好的道德还包括养成好的习惯,虔诚的信仰、懂得人情世故和接人待物的礼仪、勇敢面对困难的冒险精神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养成道德的方法上,洛克提出,要注重自我克制,及早进行规范,慎用奖励与惩罚。

1.3智能教育

洛克认为渊博的知识是成为绅士的基础,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洛克强调儿童对两种知识的学习,一是基本的文化知识,二是实用的技能知识。在文化知识方面,洛克肯定了数学知识的重要性,认为数学知识有着广泛的用途;在技能知识方面,洛克提倡学习地理、历史、音乐、舞蹈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于这些知识的学习,洛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科学家或音乐家等,孩子不必精通各种学问。在教育方式方面,洛克认为要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有差异化的教育,一定要培养孩子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不要把学习任务强加给儿童,在洛克看来,人们是借助主体能力获得外部事物及心灵的简单观念,进而构造出复杂观念。

2我国当今家庭教育的问题

家庭教育不管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对儿童的成长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步,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长期的教师,也是终身的教师。然而,在当今社会,很多家长为了逃避和推卸责任,只是一味地强调学校教育而无视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从而造成了许多令人费解的家庭教育问题。

2.1注重“成绩”,忽视“健康”

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当今很多父母过于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健康。在中国父母眼中,孩子是他们的未来,他们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很高的期望,他们对子女管教严厉,甚至剥夺孩子最起码的休息、游戏和娱乐的时间,认为孩子只有好好学习,获得好的学习成绩,将来才会有好的发展。父母这种家庭教育思想:“一切为了孩子的成绩,为了孩子的一切成绩,为了孩子成绩的一切”,务必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2.2 注重“惩罚”,忽视“引导”

有些家长在教育小孩方面,总是摆着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觉得小孩子什么都不懂,从不和孩子进行沟通。当孩子犯错误或处理事情不佳时,有些父母更是不问青红皂白,对孩子非打就是骂,全然不顾孩子的自尊心,他们甚至认为“严师出高徒”,父母打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这种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孩子产生了强烈的对立和逆反心理,长此以往,孩子变得胆小、退缩、冷漠,甚至会用攻击和敌意来对待他人。

3洛克家庭教育思想的启示

洛克的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孩子体育、德育、智育和美育等多方面的能力,使孩子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他强调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与孩子多沟通、多鼓励、少叱骂和鞭打,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孩子进行合理的指导学习,不要把成人的想法强加于小孩,洛克的家庭教育思想至今对我们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在当今的家庭教育中,首先,父母应认识到,做父母的不能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应多关心孩子身体和心灵的健康,促使孩子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其次,父母应该多陪伴自己的小孩,言传身教是父母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最后,父母一定要学会尊重孩子,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让意见交换和思想碰撞建立起一个具有平等家风、宽容态度的家,彼此接受,彼此影响,让家成为孩子感受温馨的港湾。

参考文献

[1] [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徐大建译.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