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政策沿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划生育政策沿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划生育政策沿革

计划生育政策沿革范文1

 政工科自3月份成立以来,在处领导和各科室的大力支持下,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现将这段时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 围绕单位工作中心,扎实做好各项业务工作

一是完成了2011年度考核汇总工作,并及时按照人事局要求进行分类报送归档管理。二是按照政策规定,及时为6名到年龄退休人员办理相关退休手续;为遗属办理一次性抚恤金、遗属补助及工资补发等各项手续;组织完成了37名退休人员资格核查上报工作。三是办理了106名职工工资的正常晋级、晋档;及时为1名新进人员办理了编制、工资等手续。四是组织单位28名管理人员参加了公务员继续教育考试报名和培训工作。五是按照区编办要求,完善单位编制、历史沿革等资料,完成了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核查工作。六是按照人事档案管理的要求,按时将各种档案材料分类整理好,并按照管理权限范围存放到个人档案。

二、协助做好支部各项党务工作

一是认真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恪守从政道德、保持党员纯洁性”教育和“四德工程”建设等活动。政工科按照上级要求和处党支部的统一部署,认真组织开展活动,及时报送实施意见和活动方案。同时,制定了学习和活动配档表,安排有关活动内容,确保了各项活动与上级的要求保持一致。二是加强职工教育和理论学习。制定职工、党员学习制度和年度学习配档表,按时发放学习材料,推进学习型单位建设。三是按照党建工作的要求,做好了2名入党积极分子的发展、考察和上报工作;以各种活动为契机,认真整理各类党建材料,按要求归档;根据组织部门的要求,认真进行党费核查,按照新的党费基数,按时上缴党费。四是按照要求,对3名离退休干部进行信息采集和普访工作。

三、配合做好工会和精神文明工作

一是积极组织“慈心一日捐”献爱心活动,共捐款3150元。二是组织了有关荣誉评选的组织和材料报送工作。三是签订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重新整理计生人员档册,及时传达落实上级会议精神,与空挂户育龄妇女联系掌握信息,每月按时上报各种信息报表,为女职工做好各种服务。

四、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是处理应急工作和突发工作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再提高。二是同人事、组织、劳动等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三是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不足,文字处理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下步工作打算与措施:

一是强化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牢固树立“政工工作就是服务”的思想,在提高自身服务意识与服务水平上狠下功夫,进一步增强人员的思想业务素质和整体合力,切实做好职工关心的工资、待遇等工作。

二是优化手段,推进规范管理。严格按照上级组织要求和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协助推进支部党建工作,最大限度的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各项党建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更好地为全处业务工作服务。

三是协调关系,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主动与上级部门、科室联系争取工作支持,积极向兄弟科室学习,搞好工作协调,配合单位各科室完成各种临时性工作。

四是加强学习,强化自身修养,不断提高文字处理能力。

计划生育政策沿革范文2

关键词:商业人身保险社会保障险种结构经营战略

商业人身保险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关系

社会保障制度与商业人身保险都是社会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对因生、老、病、死、残等人身风险而遭遇不幸或困难的人给予经济上的帮助,二者并行不悖、共同发展,既相互补充,又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一)社会保障制度对人身保险发展的影响

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健全与完善、其发展水平的高低对人身保险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社会保障的范围对人身保险的影响。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越窄,人身保险发展的空间相对越大;反之亦然。因为在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的情况下,社会保障范围越小,即使社会保障标准和待遇维持原有水平,用于社会保障的总费用就越少。而社会保障费用和工资均来源于消费基金,社会保障费用的减少意味着工资部分的增多,即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应增加,人们参加人身保险的能力也相应增强。

社会保障的保障项目对人身保险的影响。社会保障的保障项目越不齐全,人们对人身保险的需求相对越大。因为在人们的保障需求一定的情况下,社会保障的项目越少,需要由人身保险进行保障的就越多,参加保险的愿望和积极性就越高。同样,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的情况下,社会保障项目越少,用于社会保障的费用越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应增加,对保险的有效需求上升。

社会保障发展程度对人身保险的影响。社会保障的发展程度是指社会保障的给付标准。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定和人们保障需求一定时,社会保障发展程度越低,对人身保险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明显。

(二)商业人身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制度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日益加深,商业人身保险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将市场机制引入社会基本保险管理,可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效率。许多国家都尝试在社会基本保险的运作,特别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主要途径是在国家监督之下选择保险公司管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政府通过投资限制、绩效评估等办法对其进行监管。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由于其产品特征、资产结构、对长期资本投资管理的丰富经验等,成为基金经理人的首选目标。在美国,许多保险公司都是公立养老保险计划的主要基金管理人。实践证明,由保险公司或基金管理公司等私营机构管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运作效率比政府有较大幅度提高,在确保基金安全性的同时获得了较高的投资收益。

商业养老保险作为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力量,可以提高社会保障的整体水平。补充性养老保险计划被雇主视为增强企业凝聚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引导和鼓励自愿性职业年金计划、企业养老金计划等各类补充性养老保险计划的发展,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的整体水平。保险公司在数理计算、资产运用、缴费记录管理、养老金支付等方面具有专长,在补充性养老保险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在美国,职业年金计划最初由人寿保险公司提供全过程服务,在普及到一定程度时,信托和银行等机构才开始参与。目前,由人寿保险公司承担的职业养老保险计划,占美国职业养老计划资产的四分之一。日本在企业养老金制度运行的初期,也采取了由人寿保险公司和银行提供全过程服务的方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日本的企业养老金业务主要由人寿保险公司和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经营。

多样化的商业养老与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可以丰富社会保障体系层次。基本的社会保险只能是低水平的,满足社会保障最基本的需求。同时,补充性养老保险计划提供的保障水平也是有限的。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长,社会成员对退休后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较低的社会保障标准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商业人身保险可以弥补社会养老保障和社会医疗保障供给上的不足,有利于建立一个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山西省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现状分析

山西省社会保障体系的沿革和变化与全国大体一致,到2002年全省已建立了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和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形成了一系列带有地方特色的做法。

养老保险制度获得重大突破。在参保范围和对象上对非公企业参保作了有益探索,出台了“低门槛准入”,“低水平享受”的办法;在基金征缴方式上,开始由税务部门征收;在统筹上,坚持以县市为统筹单位,建立多元、稳定的基金筹措机制;积极探索农村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路和对策。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1995年率先出台了《山西省城镇企业职工失业保险暂行条例》,后又进行修订,使失业保险的覆盖率、征缴率和人均月征缴额等几项主要指标均有所上升。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建立。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管理工作不断加强,管理体系建设步伐加快,覆盖范围开始向城镇全体劳动者拓展,并在农村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二)存在问题

目前,山西省社会保障体系运转基本良好,保障水平也逐年提高,但由于脱胎于传统计划经济,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乡二元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具体运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较弱。由于缺乏政策和国家财政支持,加上农民收入较低,参加社会保障观念落后,意识淡薄等问题,山西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相对薄弱,目前除在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助等方面有所探索外,在最核心的社会化养老保险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

不同居民参与社会保障体系的资格和能力存在巨大差异。城乡人口能否参加社会保险主要取决于是否拥有城镇户口;城镇职工能否享受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主要取决于企业性质和所从事的行业,如在山西省内已经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中,大多数企业属于垄断性或资源性行业。

保障资金支付存在较大潜在风险。实现企业养老保险全覆盖后,部分企业存在拒缴、欠缴现象;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体系不够完善,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的难度加大;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政府资金到位率比较低,造成基金支付存在较大潜在风险。

社会保障体系运行效率不高,难以充分调动政府和市场的积极性。政府承担了大量本应由市场来承担的职能,例如各地社保部门对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进行管理运作,强制主办补充医疗保险,不仅效率不高,还存在资金混用等管理风险。在基本养老保险方面,个人帐户基金迫切需要金融机构专业化的资产管理服务,以及通过保险企业提供年金化领取方案;在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个人养老与健康保险方面,由于缺乏税收优惠政策,限制了企业和个人的选择空间,不同企业和个人差异化的保障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

完善山西省社会保障体系的途径及措施

(一)具体途径

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要使社会保障和人身保险既相互配合又充分发挥各自不同的保障功能,必须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就具体途径而言,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现阶段居民养老的主要形式有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社区养老主要是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因经济基础较好,有能力提供一定的退休金或建有老人居住的敬老院。从山西省具体情况来看,社区养老事业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发展非常有限,家庭养老仍是最主要的形式。

从人口结构来看,山西省老年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战略的实施,农村年轻劳动力大量向城市和非农业生产部门流动,加快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同时,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与“四二一”型家庭结构的大量涌现,将更难满足老年人的供养需求。原有的养老保险不能适应发展的需求,购买商业养老险逐渐成为实现家庭成员“老有所靠、老有所养、自主养老”的一种重要理财方式。山西省保险公司应抓住机遇,发挥商业保险的网络机构和风险管理优势,为地方政府提供精算技术和资产管理服务,同时在企业年金保险和个人养老保险等领域有所作为,特别是为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群体提供养老保险服务和相关咨询服务。

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当前,山西商业健康保险迎来了发展的良好时机。随着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家对商业健康保险的地位和作用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还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相关政策。例如:保监会将继续加强与财政部、税务总局的联系,争取减免个人购买健康保险的所得税,进一步鼓励和吸纳更多的居民个人参加商业健康保险,加快健康保险专业化进程;同时,明确商业健康保险地位,准确界定与基本医疗保险的界限,规范市场经营环境。《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健康保险发展,支持相关保险机构投资医疗机构;积极探索保险机构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的有效方式,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健康发展。因此,山西保险业要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努力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细化市场,研究制定发展战略、确定经营领域与服务种类、设计合理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加快健康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来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二)具体措施

开发适销对路的商业人身保险险种,优化险种结构。人身保险发展的生命力,关键在于险种的生命力。保险公司应审时度势,根据居民保险需求的变化与差异,加快开发人身保险新险种的步伐,同时要努力调整优化险种结构,以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建议加强以下方面险种的完善和开发:

完善具有储蓄功能的人身保险。多数居民认为,如果投保寿险而在保险期内未出险,保费便白交了。但如果到期还本,还能返还较高的利息,居民往往较容易接受。当然这需要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的支持。

加强对医疗市场的开发。对大多数居民来说,就医看病所需要的开支还是比较高昂的。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居民自然而然会寻求医疗保险作为保障。目前,山西省医疗保险开发很不完善,尤其是65岁以上的居民医疗保险,在所有的寿险公司中基本都是空白,可小规模探索或试办。

团体寿险应加强有储蓄性质的终身险开发。目前的团体寿险除团体养老保险外,几乎没有终身保险的险种,而人们往往更关心退休以后的保障问题。

适度提高保险金额,拓宽保险责任范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保险公司经营实力的增强,居民愿意获得的保障水平、保障范围都大为提高和增加,保险公司应顺应形势,适度提高保险金额,如灾害性人身保险的保险金额就应适度增加,同时要拓宽保险责任范围,特别是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责任范围。

适时调节经营战略,积极稳妥地开发农村地区业务。国家实施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为保险公司的业务拓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保险公司应抓住机遇,积极稳妥地开发农村地区业务,在对原来的乡镇保险办事处(站)和营业所进行改造与更新的基础上,采取新的营销体制,占领农村市场,赢得先机。山西省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在全国的排名情况一直在中游徘徊,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各大寿险公司均忽视了农村这一块重要领地。在抓牢城市客源的同时,涉足广阔的农村客户,不但是省内寿险保险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更是人身保险市场完善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大人身保险的营销网络构建力度,提高业务管理体系方面的创新力度。山西省地区的信息分布和传递极不平衡,信息来源渠道有限,保险对于广大普通百姓,尤其是农村居民来说,仍属新鲜事物,这给保险销售和服务带来很多困难,因此推进营销服务网点建设,加强营销人员培训和管理,不断探索、创新适合山西省人身保险发展的组织形式,也成为推动人身保险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目前山西保险业普遍存在重视开展业务而管理不足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客户服务工作不充分,在客户回访和续期收费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各家保险公司应健全客户服务体系,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尽快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续期收费和客户回访制度,并不断提高营销人员的素质。此外,有条件的保险公司应考虑设立专门的农村保险部门,由专人专岗负责,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计划生育政策沿革范文3

【关键词】城镇化;优势;思考

一、城镇化的意义

加快小城镇发展,对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带动城镇化,发展乡镇企业和状大县域经济,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加快小城镇发展,就是通过小城镇这个重要阶梯,从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教育、医疗、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解决好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就是要在城乡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既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加速农村文明进程,又缓解了城市压力,推动城市化进程,这也是城了统筹,共同发展的需要,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完善社会管理,走共同富裕道路,真正实现城乡和谐,社会整体和谐意义重大。

二、小城镇建设的优势

1、政策优势

“十二五”时期,我国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取向,将进一步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使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第二、第三产业,从而减少农业人员,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进而扩大消费,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近期中央出台的二号文件,更是对系贵州这样的地方带来更多的自和优惠政策,对加快发展带来了很好的机遇。

2、农民的心声

我国农村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和发展,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正转向非农产业,他们走进周边的小城镇,并通过城镇对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带动辐射周围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现今还没有走出来的农民都以先走到小城镇的农民为榜样,要向他们学习,争取自己也成为城镇里的一名成员,大多数人都愿把近年的劳动收入的多数效在买房和建房上。

3、生存压力小

小城镇的优势现为人口压力小,体制上灵活,农民工进城就业落户的门槛低,障碍少,在小城镇农民工与其他职工同工同酬,能够享受基本公平。在小城镇没有严格的户籍限制,没有很高的房价,没有很高的生活消费。若农民向就近小城镇迁移,语言能相通,人呢风俗又相似,文化、生活方式又相差不远,在心理上又没有受外排压力。小城镇里的服务设施又能增加农民的生活幸福指数,使他们更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三、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城镇规划规模较小

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小城镇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我觉得如西南地区人口较多是客观事实,就现在建好的不少小城镇给人的感觉就是太挤,人行道、车道设计得窄,盲道这种体现人性化的设施没有完善。地下设施上设计缺乏长运性,如下水管口径由于过小导致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被翻修,公共设施中如公厕,修息櫈等设计建得少。还有今年挖通信管道,明年挖煤气管道,后年挖排水管道的现象出现,一方面浪费了大量的公共资源,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又给市民的出行,居住带来不便。城市管理方在, 由于小摊小炍的知法率低,执法队伍也缺少专业技能和规范意识,在执法过程中出现粗暴执法。加上近年出现在贵州的翁安事件、黔西事件等,给我党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加上前些年各地政府部在大力发展房地产,在配套设施规划建设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中低端市场的建设,而民众的购买力客观上决定了地摊,零食摊贩存在的必要性,还好是近年中央出台的一系列严格房地产业的政策限制了房地产炒作,同时“十二五”规划放缓了我国经济增长的指标:7%左右的增长率这个数字,给地方上发展小城镇留足发展空间。

2、新城镇的定位不够

在现阶段开建中的小城镇均缺乏有力的支柱产业,即使有、都有在规模小,链条短,现代化水平低的状况,对城镇资源整合能力都还有待提高,对市民出行交通便利的问题没有解决好。

3、对环境问题重视得不移

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本部地区的淘太产业就有很多往西部转移,在西部接纳的企业中就有不少是对环境有污染的,这些企业虽然能给西部地区用较短的时间提高经济效益,但负面带来的污染周边环境问题地是严重的。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针对西部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慢的实际、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县城为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分期分批,非均衡推进当地新城镇建设思路,按照“推新区拉老区,先基础后配套,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先制定出长远点的建设规划,注重规模、容量、能有远景点的综合承载,运作能力,把小城镇建设目标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全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统一起来,让人感受有搞当今小城镇建设又有未来发展领先意识的体观。

2、量体裁衣,因地制定

在现有的经济能力下,积极争取上面部门政策,资金支持,通过招商引资等融资方式,加强建设力度。要体现出“高起点、有特色、重长远”的原则,具有超前性、科学性、实用性。注意留足城镇未来发展的空间。根据自己的可运作资金情况,根据自己的环境地理情况合理安排,合理布局。能依山建的就依山、别一味的追求推平。

3、注重制度创新

在小城镇建设中可进行投资体制试探,如:土地入股份红。按照“政府主导、农民自愿、一事一议”办法。别人出资,农民出地共建共管,按股份分红的道路,这种方式又能很好解决征地拆迁难的问题。

土地置换方式试探,达到以地生财,以财建路,以路带城的目的。

协调银行、企业、农民合作。对企业生产时对农户有影响的地方,政府出而帮助企业,银行资金的解决农户从厂区或受干扰地区搬至小城镇的费用。

4、重视效益、强化管理

小城镇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经济发展的状况,所以,在建小城镇时,要有自身优势主导产业作支撑,把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把产业发展纳入城镇发展,区域发展的轨道。各地应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发展优势,历史沿革、地域特点,民族文化 ,来挖掘内在底蕴和民族文化特色,找准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出优势产业以夯实小城镇经济基础。

塑造出良好的管理环境。加强管理队伍尤其是执法队伍建设,通过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规范好管理制度,让公仆真正服务于农民服务于市民,处理好干群矛盾也是和谐新城镇的需要,就现城管队伍为例,近年来,不少地多出现的,媒体报道出的一些城管粗暴执法事件。虽说这些事件的原因复杂,但有一点,就是与城管队伍整体素质不够高是密不可分的。因而对现有人员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另外,严格把关、在社会上招收人员进入管理人员队伍,既减轻了社会的就业压力,又得到老百姓的赞成。

计划生育政策沿革范文4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和全省小城镇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总结全省村镇建设工作经验,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村镇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快村镇建设改革发展,促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郭兆信副省长因有重要活动,未能来参加会议,作了书面讲话,全省建设系统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用心学习、用心把握,抓好贯彻落实。

今天上午,大家实地参观了寿光市村镇建设现场,留下了深刻印象。寿光市把小城镇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坚持规划特色化、发展产业化、建设市场化、管理规范化,提高了城乡建设水平,全市城乡面貌有了很大变化,不仅得到老百姓的充分认可,也得到社会各界及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刚才,潍坊、寿光、东营、莱芜、胶州等市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他们经验做法,值得各地学习借鉴。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近两年来村镇建设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年全省小城镇建设工作会议以来,全省建设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城乡统筹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题,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省村镇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村镇规划编制率显著提高。各地着眼于促进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大村镇规划编制力度,两年中修编乡镇总体规划331个、村庄建设规划1.2万个。截至目前,全省中心镇总体规划全部进行了修编,详规覆盖率达50%以上,全省1221个乡镇编制了总体规划,占乡镇总数的93%,4.4万个行政村编制了村庄建设规划,占行政村总数的61%,中心村建设规划修编率达到85%,有效指导了村镇建设健康有序进行。

——村镇面貌显著变化。20*年全省村镇建设投资690亿元,今年上半年村镇建设完成投资401亿元,同比增长9.2%。20*年,全省新建农村住宅3850万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31.7平方米,农民住房条件显著改善。到20*年底,全省94.3%的村通了柏油路,99.2%的行政村通了客车,82.1%的村通了自来水,80%的村通了有线电视,100万农户用上了沼气。深入开展了村庄整治活动,全省1.1万个村庄环境面貌有了较大改善。

——小城镇规模显著扩张。到20*年底,全省有小城镇1314个,驻地人口达1289万人,平均每镇8744人,比2006年增加382人,其中中心镇驻地人口平均每镇2.67万人,镇区人口在3万人以上的中心镇有99个,5万人以上的镇有7个。在全省46.8%的城市化水平中,小城镇镇区人口占全省城镇总人口的近三成,为全省城镇化进程做出了积极贡献。

全省建设系统立足省情,开拓创新,努力做好各项方针政策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文章,积极探索深化村镇建设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子,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一)加强领导是加快村镇规划建设的根本保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年来,先后在东营、青岛、淄博召开小城镇建设和村镇建设工作会议,省里连续5年下发的1号文件都对村镇建设工作进行了部署,去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近3年省里累计安排9600万元资金支持村镇建设,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村镇建设工作健康持续发展。济南、青岛、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泰安、莱芜、临沂等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村镇建设。济南市从去年开始实施“城镇建设行动”,市财政每年拨付5000万元资金扶持小城镇建设,小城镇的代谢能力、综合承载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二)规划先行是加快村镇规划建设的重要手段。科学的规划是发展的蓝图、建设的龙头、管理的依据,更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证和促进城乡协调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公共政策。各级加大村镇规划资金投入,20*、20*两年省财政拿出2020万元支持73个县,用于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编制,有力地支持了村镇规划编制工作。东营市在村镇规划编制中,实行统一委托规划编制、统一组织规划评审、统一进行规划报批、统一安排规划补助的“四统一”的办法,保证了村镇规划编制的水平、质量。青岛市规划局组织开展“送规划下乡”活动,五家规划设计单位帮助所辖5市编制50个中心村建设规划,开阔了村镇规划编制的新思路,创造了新途径。莱芜市制定了《莱芜市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专题规划》,逐步构建起以城市、中心镇、农村新社区、基层居民点为主体,梯次分明,发展有序的四级城乡空间布局结构。

(三)改革创新是加快村镇规划建设的不竭动力。各地针对制约村镇建设的体制性、机制,积极探索,不断研究推动村镇建设改革发展的新路子。潍坊市对8万人以下的乡镇实施合并调整,整合资源,增强了小城镇建设的财力。寿光市对镇街财政体制进行改革,理顺市镇两级财政分配关系,增强了镇级财政统筹发展的能力。沂水、泗水等不少县通过成立村镇建筑工匠协会,加强村镇建筑工匠管理,彻底解决了建筑工匠无资质、超资质施工的问题,保证了村镇建筑工程安全质量。诸城市以中心村为依托,规划建设农村新型社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吸引周边村的群众向社区中心村融合聚集,较好地解决了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断层问题。

(四)关注民生成为村镇规划建设的重点。各地把改善民生、保障农民权益作为村镇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经济利益和民利。从切实改善民生的角度出发,各地把村庄整治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作为关心农民的一件实事、好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镇环境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不仅让农村百姓直接感受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还转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善了发展环境。青岛市从2006年起投入2910万元,在47个镇开展农村垃圾集中处理试点工作,初步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区(市)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系统。东营市统筹规划城乡困难群众住房救助,把解决农村特困群众住房问题摆在重要位置,全市投入资金1亿多元,组织实施农村特困群众安居工程,有效改善了农村特困群众住房条件。

尽管全省村镇建设取得较大成绩,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长期以来受城乡分割传统体制的影响,相当部分市县把主要精力放在中心城区和县城建设上,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比较突出。二是村镇规划工作滞后。目前小城镇总体规划和中心村建设规划基本完成,但县域村镇布局规划编制率较低,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仅占10%左右,还有近4成村庄没有编制建设规划,任务还相当艰巨。三是村镇基础设施水平低,服务功能不完善,承载能力较弱。村庄基础设施欠账较多,部分村庄存在路不平、灯不明、垃圾乱堆、污水乱倒现象。四是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力量薄弱,部分市县建设部门只有1-2人从事村镇建设管理工作,人员严重不足;部分乡镇管理机构不健全,专业人员少,业务水平低。五是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还未引起足够重视。据调查,全省农村居住危旧房的困难群众约有80万户,这部分困难群众居住的危房多为土坯房,年久失修,破损严重,他们的生活和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对整个村镇建设工作,对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影响巨大,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妥善应对,切实加以解决。

二、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扎实推进全省村镇建设工作

我省村镇建设工作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省委、省政府把村镇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进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来抓,我省村镇建设工作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各级建设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省里的政策文件,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里的要求上,切实把各项村镇建设的政策贯彻落实好,把新情况、新问题研究透,把各项应对措施制定好,把我省村镇建设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今后一段时期,应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住房问题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目前,城市居民的住房状况尽管仍存在较大差距,但国家已初步建立了相应的保障制度,并在不断完善之中。相对而言,农村困难住房安全问题凸现出来。前天,省委书记姜异康同志在省委政研室和省建设厅联合上报的《我省农村住房和村镇公共设施安全情况调查》请阅件上批示:“我省农村住房和村镇公共设施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应予高度重视,并应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可将此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相关内容进一步研究分析,争取有实质性的推进”,这就为我们尽快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应引起各级建设部门的高度重视,尽快实施“农村安居工程”。在解决农村群众住房困难时,应统筹规划,分期分批推进,按照“先五保、低保住房困难户,再其他住房困难群体;先无房、危房户,后其他困难户”的原则,科学制定农村住房安居工程计划。要根据当地实际,既要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又要充分考虑各方的承受能力,先易后难,低标准先行起步,广覆盖满足基本需求,要区别不同对象和住房困难类型,分类指导,按照“旧房维修、危房翻建、无房新建”等不同类型逐户解决。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立足于农户自力更生,鼓励群众互帮互助,建立政府补助、住户投入、社会帮扶的资金投入机制。

(二)加快村镇规划编制工作。要深入贯彻省政府《关于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工作进一步提高规划管理水平的意见》,力争到2010年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工作,着重抓好县域村镇布局规划、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保留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首先,要编制好县域村镇布局规划。统筹考虑自然条件、历史沿革、人口规模、经济基础、发展前景、生态安全等因素,科学划分撤并、控制发展、集聚发展等不同类型的村庄,合理确定小城镇和中心村的空间布局,构建人口相对集中、集约利用土地、方便生产生活的村镇空间结构。其次,要加快小城镇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对城镇人口2万人以上的小城镇,根据近期建设规划要求,以街区为单位,开展小城镇中心区、旧城改造区、商业街区、居住小区以及工业小区等区片的详细规划编制工作,逐步实现详细规划的全覆盖。积极开展小城镇主要街道、出入口、主要节点区域的景观设计,引导小城镇提升品位,突出地方风貌特色。各市要认真制定小城镇详细规划和景观设计年度编制计划,省厅将对各市上报的小城镇详细规划和景观设计项目进行审查,对符合要求的予以适当资金补助。第三,要加强村庄规划的分类指导。对于集聚建设的村庄,要编制全面详细的村庄规划;对于规划合并迁建的村庄,要提出限制发展的控制性要求,近期不能迁建的要立足解决村民基本的生产生活需要,编制村庄近期环境整治规划。

(三)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改善农村环境面貌,不仅是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工程,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一项农民群众得实惠、党员干部得民心的基础工作。相当一个时期以来,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当薄弱。各地要结合“百镇千村”建设示范活动,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村庄整治活动,抓好道路硬化,突出抓好排水管网建设,大力推进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供热、管道供气设施建设。要本着量力而行、群众自愿、适当超前的原则,积极推进城市供水、燃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向周边镇村延伸,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共享水平。要在重点流域抓紧规划建设工艺先进、规模适度、经济实用的污水处理设施,所有小城镇都要配置垃圾收集和运输设施,逐步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县市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系统,解决农村垃圾问题,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四)加快旧村改造工作。目前看,旧村改造工作在部分地区已经开展,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推动,这对加快农村城镇化,改善镇容村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特别是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土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临近城郊的村庄要积极与城区接轨,提倡建多层公寓式楼房;地势平坦的村庄,应把新区建设和旧村改造有机结合起来,把规划重点放在旧村改造上;地处丘陵、山区的村庄,要适合丘陵、山区的特点做好规划。改造中,要按照《县域村镇布局规划》的要求,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稳步开展合村并点工作。在充分考虑节约用地、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集中配套等因素的基础上,要逐步合并那些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并且配套起来有较大困难的基层村。要学习诸城经验,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步伐,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就业和创业。要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方便群众的原则,选择交通方便,位置适中,基础条件较好,有产业优势和教育、医疗资源的中心村为突破口,配套建设供水、排水、环卫、燃气、消防、防灾、邮政、通讯等基础设施,配置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社区警务、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服务设施,努力做到社区内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五)加强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建设。村镇建设是城乡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建设部门的重要职责。最近,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进一步强化了村镇建设司的职能,增加了人员编制,具体负责拟订村庄和小城镇建设政策并指导实施,指导镇、乡、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指导农村住房建设、农村住房安全和危房改造,提出进城定居农民的住房政策建议,指导小城镇和村庄人居生态环境的改善工作,组织村镇建设试点工作,指导全国重点镇的建设等,职责更加明确,任务更加繁重。从目前情况看,大多数的市县领导重视,机构健全,人员配备到位,但也有的市县管理力量薄弱,影响了村镇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这不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形势任务的要求。要充分利用现有编制,安排一些业务精、素质高的同志,充实村镇建设管理队伍。经济条件好的小城镇,除设立建设管理机构外,还应设立绿化、环卫、监察等日常管理维护队伍。要确保村镇建设管理工作的经费开支,严禁出现以收代支、以罚代支的现象。要加强基层管理人员的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管理能力和工作水平。各级建设部门要切实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在安排建设项目和建设资金时,争取向村镇倾斜,提高村镇建设的档次水平,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六)加强村镇建设质量安全。“百年大计,安全第一”。村镇建设安全工作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广大村镇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好这项工作,是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迫切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立足防范,强化监督,切实解决各种隐患,扎扎实实地抓好村镇建设安全工作。当前,要重点抓好工程质量安全、村镇抗震设防、消防设施建设三项工作。一是抓好村镇工程质量安全。认真贯彻执行《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建立健全村镇建设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责任制。抓好村镇建筑工匠培训工作,逐步实行持证上岗。严格工程建设申报制度,健全工程建设管理程序。二是抓好村镇抗震设防工作。四川汶川地震中,很多农房倒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农村抗震防灾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山东辖区内有些地方属于地震多发地区。根据抗震设防规范,我省需要全部抗震设防。切实做好工程抗震设防和现有工程的抗震加固,认真编制和实施抗震防灾规划,是提高综合抗震能力,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最直接、最有效的抗震防灾措施。在农房建设中,砖混结构的应设置构造柱和圈梁,积极推广使用框架结构及现浇板的使用,要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尽量减轻墙体和屋面材料重量,增强屋架、梁柱的牢固性、稳定性,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标准。三是抓好村镇消防规划和消防设施建设。各地在对小城镇的总体规划进行调整完善时,要把消防规划作为小城镇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同时编制。在小城镇道路布局中统盘考虑城镇防火通道布局的需要,保证大型消防车的通行。要合理布局消防设施和消防避难疏散场地,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