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制度考核细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制度考核细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制度考核细则

财务制度考核细则范文1

一、实行成本核算的目的和意义

成本核算是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2012年1月1日财政部、卫生部正式印发施行的新《医院财务制度》中明确提出医院要加强经济管理,实行成本核算,强化成本控制,实施绩效考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该制度中用11条篇幅介绍了成本核算的目的、范围、方法等内容,通过成本核算可以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医院成本变动情况,降低医疗成本,以较小的投入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促使医院不断加强经济核算管理,增强医院在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力。而绩效考核是通过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引导医院引入竞争机制,强化经营意识,加强内涵建设,实施科学管理,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二、成本核算与绩效考核的关系

成本核算与绩效考核二者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医院成本核算的目的是为了控制成本、降低成本,努力以较小的投入取得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它是医院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员工激励管理、绩效考核的重要前提。而绩效考核也是为了强化成本意识,不断改进各项工作,促进两个效益的不断提高。

成本核算是绩效核算的基础,绩效核算是成本核算的最终体现,成本核算数据直接决定绩效核算的效果。由此可见,成本核算与绩效考核是一个共同体,如何更好地处理好二者关系,是医院两个效益不断提高、促进医院和谐发展的关键。

三、现行成本核算与绩效考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医院自发地进行成本核算,其直接目的是为了控制耗材、分配奖金,这是典型的“算成本,为奖金”的思维模式,没有从成本核算工作的总体功能出发,核算只是起到了一定程度上节约耗材的作用。2012年1月1日下发的新财务制度中制定了成本核算的相关规定,规定了医技、医辅等科室分配办法,设计了成本核算报表,成本核算正式开始成为财务管理的一项主要工作,相比以前具备了统一、规范、合理的特性,但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分摊参数不好确定。目前财务核算数据中临床、医技等科室直接成本可以提取,但间接成本需分摊获得。由于分摊需要取得分摊参数,而财务核算中无此类数据,如何确定、按什么标准确定,新制度未明确规定。另外,分摊涉及到的参数较多,包括各科门诊住院人次、某手术例数、各门诊及病房医护工作人员数等均需要提供。

2.各科室类型确定无标准。新制度中未明确科室分类标准,如医辅科室应包括哪些科室等没有统一标准,确定原则不规范,分摊的间接成本肯定不准确。

3.重复劳动,工作效率低。绩效核算所需成本数据无法直接从成本核算中获得,其数据往往单独设置各类表格,重新计算,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医院根据管理要求成本核算、绩效核算两项工作有的由财务部门负责,有的有财务、核算两个部门负责,但不论一个部门还是两个部门,上述工作均未完全融合到一块,始终是两张皮,造成人员浪费、工作效率低。

4.核算数据不统一,无法提供准确的分析数据。成本核算中绝大部分数据来自财务核算数据,但有部分数据从科室(非统计部门)采集,如各科消毒包数量、后勤及器械维修费及工时费等,造成最终核算数据与财务报表数据不一致。绩效核算数据来自成本核算结果,但在对科室进行绩效核算时,鉴于医院管理需要可能有科室按全成本计算,而有的科室按部分成本计算,最终造成了绩效核算数据与成本核算不一致,成本报表与财务报表数据也不一致。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恰当处理好成本核算、绩效核算的关系,对于准确提供医院成本数据,做好成本、效益分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

1.合理确定岗位分工。成本核算、绩效核算工作人员均隶属财务部门,以方便数据采集,最终实现数据共享。成本核算数据直接从财务部门获得,确保数据准确、及时。

2.调整工作流程。成本核算员直接从财务核算软件中录入各类工作量、出勤人数、房屋面积等数据,绩效核算根据不同的绩效方案从成本核算中提取对应数据,据此计算出各科室效益情况。由于医院分为很多科室,科室的工作性质不同,医院就有不同的绩效考核方案。绩效核算不再需要单独组织统计、计算相应数据,全部数据均从成本核算中直接获取。

3.做好成本、绩效整体性与关联性分析。账务数据与成本核算数据完全一致,可分别从医院层面、科室层面进行不同角度的财务分析,同时依据成本核算中的数据计算各科室效益、绩效情况。通过成本核算、绩效核算数据来考核医院成本控制情况,根据绩效考核充分调动每一位医院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共同为医院发展做出贡献。

财务制度考核细则范文2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只有各个环节运转顺畅,才能为居民提供更高效、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颁布,医疗卫生机构应顺应时事,积极改革自身的财务管理方式,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现存问题

首先,财务管理观念淡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特殊的行业,一般重视医疗技术的发展,而忽视财务管理。很多医疗卫生机构收入来源主要来自医疗服务和国家财政补贴,不用担心成本问题。所以在运营过程中,财务管理并没有被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来做,他们选聘会计人员的标准是:能记录日常的收支,根本不重视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所以,从管理者到具体的财务人员都不重视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

其次,财务制度不健全。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财务管理不重视,所以在收支问题上随意性很强,出现很多违反财务制度的行为。比如,对票据的管理和审核不规范,有的用白条入账,有的原始凭证要素不齐全,很多不合规定的票据也能在会计那里发挥作用。特别是报销凭证,只要有领导的口头交代,有没有凭据都能从出纳那里支走现金。不规范的财务制度还表现在没有做到会计和出纳的分岗设置,因此无法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而这些机构往往审计程序都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导致很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处于失控状态。混乱的收支状况,使医疗卫生机构的账目不清,对自己的经营状况没有准确的认识。

二、新会计制度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改革策略

首先,重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状况不仅是该单位经营好坏的数字化反映,也是单位实现其发展战略的基石,所以必须重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一切活动,归根到底都是经济活动,而所有的单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财务,有了财务就必须对其进行管理。由于财务管理是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益、支出、分配等经济活动的计划、控制、分析、预测、决策活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特别是在新的会计制度实施以来,财务管理在单位运营中的核心地位更加突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越迅速,对财务管理的要求也越高。完善的财务制度、规范的财务管理是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营和不断发展的前提条件。

其次,健全财务制度。制定健全的财务制度是财务管理规范化的前提和保障。除了按国家的财务法规制定完整的财务制度外,还要针对单位自身的特点,制定一系列适合自己经营特点的财务细则。单位要根据工作需要,科学划分财务管理工作岗位,并配备高素质高能力的财务专业人员。日常工作中财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章程制度办事,为确保账目的清晰和准确,账目来往的原始单据要妥善保存,并制定完整的会计档案,以备出现财务纠纷时查询。各个岗位的财务人员应分工明确,相互之间要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确保按制度、高效率地完成财务工作。

再次,加强财务预算。在新的会计制度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新的会计制度要求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每年年终主管部门都要依据核定任务完成情况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绩效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实施奖惩措施。所以使预算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部门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方法。所以单位在制定自己具体的预算方案时,一方面只有对往年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再依据本年度事业发展计划及预算年度收入的大致情况,才能制定今年的账目支出预算。另一方面应该考虑政府考核的具体内容,制定与其相符的预算步骤,有利于顺利通过政府的考核。在日常工作中,经济活动的依据是衡量单位财务预算的重要标准。为保障单位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必须按照严格财务预算经办活动经费。为确保预算的顺利实施,可将落实预算环节细化,具体落实在每个岗位责任人身上,要他们按照经费能力合理计划活动经费的使用。在具体执行预算过程中,应定期将实际花费与预算做对比,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并依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后期预算计划,确保全面预算计划不受太大影响。

总之,在新的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健全的财务管理管理制度是可以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整体收益;可帮助领导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可以通过对风险的控制,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的盈余,不仅要靠业务的进取,还要靠财务结构和策略的优化。只有财务管理水平提高了,才能够为单位应对市场竞争提供足够的支撑,为单位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所以,必须通过加强财务管理意识、制定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预算等措施来适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梅紫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集中核算管理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4).

财务制度考核细则范文3

一、存在问题

2006年以来,农合金融机构管理体制实现了从两级法人(乡镇和县级)向一级法人(县级)的转变,财务核算也由两级核算过渡为一级法人核算。实现一级核算后,形成了自下而上、逐级管理的财务模式。但目前财务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县级农合金融机构没有制定出一套具有自身特点、便于自身会计操作执行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体系,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根据国家出台的有关财务政策,以及上级管理部门的财务管理规定,结合本级财务工作的实际,制定相关的制度;二是没有根据一级法人在财务管理方面的要求,完善“统一法人会计核算管理”等相关制度;三是没有根据国家的政策、财经制度的变化,对原有的各项财务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梳理,未能有效的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

(二)预算缺乏依据。县级农合金融机构在确定年度预算最佳投资方案时,缺乏科学依据和可以遵循的财务制度。一些地方没有考虑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当年信贷计划、上年财务收支执行情况、往年收支规律以及影响本年收支因素,开展的预算也并未完全依据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程序展开,在确定预算时,忽视所得税、折旧方法、资本存量,通货膨胀等风险因素,从而导致资金流失或经费不足,使农合金融机构经营缺乏弹性,制约了农合金融机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力度。

(三)财务监督与考核不完善。会计事后监督工作在防范结算风险、杜绝业务差错、完善业务操作流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农合金融机构的事后监督乏力,使会计人员因缺乏监督养成不规范的行为,管理上的漏洞和业务中的差错得不到及时查堵和纠正,因而产生会计风险,严重时还可能带来较大的资金损失,甚至引发违法犯罪活动。

二、针对存在问题,提几点建议

农合金融机构应立足于以县级为一级法人这一管理层的角度,建立一个组织规范、职能由“报账型”向“管理型”转变的财务管理模式适应现代银行业改革发展需求。

(一)应完善财务管理办法。县级农合金融机构实行统一核算后,增加了县级农合金融机构财务部门的责任压力,对县级农合金融机构财务部门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根据《金融企业财务规则》、《地方金融企业财务监督管理办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和省级财政部门有关规定,制定完善考核办法,实行“统一制度、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财务管理体制。二是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等规定,制定财务报告制度,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二)应完善财务报告体系。财务报告体系应根据所制定的财务制度、财务政策和经营管理者的要求,一方面完整准确编制各种财务报表,真实反映农合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另一方面,借用西方国家的一些先进经验,编制预测财务报告,全面收益报告,完善农合金融机构的分部报告。通过准确及时的财务报告,经营管理者能够改变信息不对称的局面,获得充分的现时和将来的财务信息,做出准确的预测和决策。

财务制度考核细则范文4

关键词:新制度;医院;成本核算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3)10-95 -02

2012年1月1月新的《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全面实施以来,成本核算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与旧制度相比,新制度在成本管理方面丰富了很多内容,新《医院财务制度》中单列了一章对成本管理进行详细阐述,说明了对成本管理的重视;国内各家医院都纷纷致力于该项工作,但由于重视程度、起点高低等差异,目前医院成本核算工作良莠不齐,其管理功能不明显。

一、新旧制度下的成本管理对比

(一)从量上看,成本管理由一条拓展为一章

旧《医院财务制度》仅在第四章第十九条,对成本管理泛泛而谈,核算方面也是简而化之,相比较而言,新制度用一章的篇幅对之进行了细化。新制度第五章的第二十六条、二十七条,阐述了成本管理的概念、目的;二十八条到三十六条则从成本核算的原则、分类、核算范围及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提出成本核算的目标是采取有效措施纠正、限制不必要的成本费用支出差异,控制成本费用支出。

(二)从内容上看,成本核算分类细化、核算方法多样

旧制度中,只把成本分为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而间接成本的分摊方式也很单一——按科室部门的人员比例进行分摊。这些就注定了,原来的成本核算工作只是粗线条的框架,缺乏实施细则。

新制度中,根据成本核算的对象不同,将成本核算分为院级全成本核算、科室成本核算、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病种成本核算、床日和诊次成本核算等。针对不同级次的成本核算,新制度中还具体列示了成本归集、分配及计算的方法。一些间接成本分摊时,其分摊的参数也呈多样化,有按人员比例分摊、按服务量分摊、按工作量分摊、按业务收入分摊、按房屋面积分摊等多种形式,以适应各种不同成本的分摊需求。

(三)从科目上看,专门设立“医疗业务成本”来核算成本

旧的《医院会计制度》中,设立“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分别核算,并以人员数来把成本划分为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这样人为地割裂了成本的整体性。新制度中,则设立了“医疗业务成本”来核算医院为开展医疗服务及辅助活动发生的各项费用,体现了全成本核算的理念。在院级核算这一层次,它体现了全成本,到科室、诊疗组等下级核算中,它依然是全成本。

(四)从报表上看,新《医院会计制度》建立了成本报表体系

新的《医院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成本核算及控制情况是医院财务情况说明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就此应附有成本报表。新《医院会计制度》设计的成本报表体系构成有:医院各科室直接成本表、医院临床服务类科室全成本表和医院临床服务类科室全成本构成分析表,这三张表是成本核算最基本的报表,诊次、床日等成本核算则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摊而得。

二、医院成本核算的现状

(一)成本核算软件系统形式大于实质,管理功能不明显

新的财务制度实施以来,各家医院的成本核算软件系统纷纷上马,成本报表相继报出。成本核算工作看似进行得很顺利,但有相当一部分医院也就停留在这一步。成本核算软件是工具,不是终极目标,进行成本核算是为了加强管理,而不是仅仅对外报个报表。而目前的成本核算已沦为一项政策性任务,缺乏分析、控制,利用率不够,管理功能不明显。

(二)医院成本核算意识不强,工作不够深入

成本核算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财务处或经管办这类经济管理部门的事,但仅被认为是该部门的事是不对的。成本核算工作是全院职工共同的事,而不仅仅是经济管理部门或者是管理层的事。医院的管理层基于医院的发展需要也许还关注一下成本核算工作,但员工并不关心,甚至认为,成本控制就是管理层对员工的控制,甚至觉得就是对一线员工的控制,存在对立情绪,不利于工作的开展。成本核算的理念,还停留在经济管理部门,并未能让员工普遍接受。

(三)成本控制观念陈旧

目前提到成本核算,多数人的观念还停留在节约水电、纸张上,这些固然是成本控制的一部分,但不过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无论是怎样节约都必须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进行的,卫生材料的领用、办公用品的领用、水电的节约,都是有底线的,可挖掘的潜力有限。成本控制应是优化各项流程,在合理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而不应该仅着眼于物力的节约。

(四)成本预算滞后

成本核算由原财务制度的一条拓展为新制度的一章,成本核算工作也因此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然而由于各家医院的起点不同,该项工作的开展情况也各不相同,少部分医院由于起点较高已经开始进行成本预算了,但多数医院在此项工作上尚未起步。成本预算工作的缺失,严重地影响了成本核算的功效,不利于有效纠正、限制不必要的成本费用支出差异和控制成本费用支出。

(五)项目成本核算与病种成本核算不到位,数据口径驳杂

项目核算和病种核算暂未作硬性要求,目前只是在有条件实施的医院开展该项工作。因为没有详尽的细则,也因为各家医院的情况不同,项目核算和病种核算数据大相径庭。这样的数据不利于主管部门或其他财务信息使用者进一步统计分析并加以运用,这项工作正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

(六)成本核算软件系统与财务软件系统的衔接不顺畅。

财务软件系统向来自成一体,不少医院的成本核算软件系统或是独立,或是仅有一个接口与财务软件系统相通。这样会造成信息孤岛,不利于信息资源共享,不但容易产生数据冗余、差异,还会增加会计人员的工作量。

三、医院可以采取的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软件,增加成本分析功能,提高成本效率

成本核算软件系统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成本分析功能,及时分析实际成本变动情况,找出原因,把握成本变动规律,提高成本效率。

软件系统中可增加分析模块,用趋势分析、本量利分析、环比分析、定量分析等手段对全院的成本乃至每个责任中心的成本进行监测与分析,这样可以对医院的成本适时监管、及时纠正,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二)加强宣传、培训,强化成本观念

成本核算不仅仅是经济管理的方法,更是管理者和全院员工的责任,是一项需要全员参与的工作,否则再完美的成本计划、再先进的控制手段只会是纸上谈兵。如何把成本核算的理念深植人心,宣传必不可少,培训不可或缺,最重要的是将成本核算的结果与分配制度挂钩。如果把成本核算的结果与医院的分配制度结合起来,让员工能享受成本核算的成果,这样会事半功倍,员工对成本核算态度将会由被动转化为主动。

(三)深入临床调研,制定合理的成本计划,做到患者、医院、职工三赢

成本核算是一个持续改进有成效的过程,需经过2-3个PDCA循环的验证,所以首先要有成本计划。如何制定成本计划,不是经济管理部门呆在办公室里苦思冥想、或者上网复制粘贴就可以得到的。这需要经管部门协同其他部门深入临床调研,了解患者需求,了解员工的需求,找出控制点,优化工作流程,节约不必要的支出。例如医院布局合理可减少导诊人员的数量甚至电梯的运行成本,电子处方的利用、无纸化办公等等都可列入成本核算计划。寻找每一个成本控制点,形成计划,然后执行、改进。这样成本才会得以控制,最终才会降低患者的就医成本,职工才能获得成本核算的成果,医院将因此成为最大的赢家。

(四)培养会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做出高质量的成本预算

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会计人员的素质有了普遍的提高,目前影响着成本核算的功效的主要因素是会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成本预算工作对于会计人员来说,现在就是任务性工作,只是“有”而不是“精”。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亟需培养会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投入激情做好成本预算工作,才能保证成本核算工作的高效。

(五)项目成本核算和病种成本核算在没有统一细则时,宜细化成本项目,利于后续统计与利用

项目成本核算以各科室开展的医疗服务项目为对象,归集和分配各项支出,计算出各项目单位成本。它需要反临床服务类、医疗技术类和医疗辅助类科室的医疗成本向医疗服务项目进行归集和分摊。分摊参数的选择、分摊数据的明细,都应详细列出,以供财务信息使用者取舍利用。

同样的道理,病种成本核算是以病种为核算对象,将治疗某一病种所耗费的医疗项目成本、药品成本及单独的收费材料成本进行叠加。能将各项数据细化,而不是粗线条地报表数据,将更有利于数据的进一步开发利用。

(六)整合软件系统

成本核算软件系统就是一个兼容并蓄的软件系统,它不仅需要与会计软件相连接,它也离不开医院HIS系统的数据支撑,同时它还为绩效考核分配系统提供数据。如何将各种数据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这需要各个管理部门共同参与,提出整合的思路和方案,与软件公司共同开发出适合实际情况的成本核算软件系统。

总而言之,成本管理工作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并不是有套软件系统能对外报报表就可以的,它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它需要会计人为之付出坚持不懈的奋斗,它需要全体医院工作者身体力行,它需要医院管理层的关心和支持,只有全员投入,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成本核算的功效,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孙信义.新旧医院会计制度比较的几个显著区别[J].新会计,2011,(06).

[2]姜冬.新《医院财务制度》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探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04).

[3]张立.试论医院新会计制度的四大变化及实施准备[J].现代医院管理,2011,(04).

财务制度考核细则范文5

〔关键词〕财务管理

1水利行业会计基础工作现状

目前,水利行业会计基础工作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水管单位在旧体制下一直是无竞争的事业单位,一种受雇于人的状态,认为是替国家管理,单位的盈亏与自己无关,所以从财务管理的角度也缺乏主观能动性。以至有些单位存在人为定义会计的行为,或者没有按照实际发生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费用支出没有合理的章法可行,有些支出内容和单位性质不相符,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还有些单位为了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任意伪造变造虚假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报表。有些财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为违法乱纪出谋划策,也体现出我们部分财务人员素质不高。行业财务管理和核算方式落后,不能适应改革开放的要求。

2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必要性

会计基础工作是我们水利行业经济活动的重中之重,它通过收支处理,利用和提供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加强水利行业会计基础工作可以保证水利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合法性,使违法乱纪没有可乘之机。

3加强水利行业会计基础工作的途径

财务制度考核细则范文6

关键词 通则 实施 问题 建议

一、《企业财务通则》概述

2006年12月4日,财政部颁发了新的《企业财务通则》(以下简称《通则》),并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通则》创造性地解决了企业财务制度中的一系列问题,初步建立了以《企业财务通则》为主体的新型企业财务制度体系。

2007年1月1日施行的新《通则》将企业财务管理主体划分为: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主管财政机关、追求投资回报的企业投资者、实现经营业绩的经营者。新《通则》适应了现代企业法律制度建设的实际需要,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相对落后的现实情况下,构建了政府宏观财务、投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三个层次的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成为现代企业法律制度的必要组成部分,与新的会计准则、审计准则体系同时实行,形成了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与核算的完整框架。

二、当前《企业财务通则》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通则》实施范围不明确致使财务制度多种并存

《通则》缺乏明确的企业财务制度设计标准,实施范围也不明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活力逐步释放,企业的业务范围也不断扩张。当企业的经营范围跨越不同行业、不同区域,当企业的合作规模超越企业界限时,为了规范各种经营行为和企业合作模式,必然会产生多元化的企业财务制度。显然,这样就对财务制度的统筹与控制能力提出了挑战,不仅不利于会计信息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间的横向比较,而且难以统一口径,财务制度实施范围模糊。

(二)《通则》的部分企业财务管理内容跟不上时代步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的与财务问题相关的现象。例如,企业并购、债务重组、企业间合作、公私合作等等新的情况。而目前的《通则》并没有及时更新,从而导致企业财务管理难以照章办事,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小的障碍。

(三)《通则》缺乏对企业财务制度的统一规范,也缺乏风险管理

对企业财务制度的规范不足是通则本身的问题。首先,从通则来看,通则并没有明确指出对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功能和风险。其次,通则的实施情况缺乏监督和评估,这样对于通则本身的问题难以及时处理,而对于通则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也难以有效解决。再次,许多企业缺乏财务管理制度,而通则并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规范。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通则对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缺乏的约束机制或者惩处机制不到位。第二,通则本身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使得部分企业有机可乘。第三,通则只是原则性、制度性、引导性的规范,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中的问题难免鞭长莫及。

(四)《通则》缺乏对中小型企业财务制度问题的指导和规范

通则中的规范对象并没有对企业规模加以区分,使得中小企业的许多财务制度问题缺乏指导和规范。通则应当正确认识当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实施的问题。例如,财务管理方法落后,没有实现电算化;缺乏完整的财务管理的设备和队伍;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并没有及时更新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意识等等。在认识这些问题后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实施给予指导和规范。

(五)《通则》实施情况缺乏监督和评估

企业财务制度的实施情况究竟如何、是否有效、有什么问题,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在监督和评估中回答的。目前的许多企业并不重视审计和评估工作,从而缺乏了解财务制度实施情况的真实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财务制度的实施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就难以得到解决,长期积累下必然给企业的发展埋下财务风险。

三、相应的建议

(一)统一相关财务制度

将所有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归并、划分,制定统一的供企业执行的《企业财务细则》、供行政事业单位执行的《行政事业财务制度》,将所有行业都划分为企业与行政事业两大类,对于每一大类通用的财务核算制定一种通用的财务制度,在通用财务制度下可以允许有若干行业专用特性的财务制度供选择。

(二)创建学习型组织,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伴随企业发展的步伐而生。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自然也应当同步发展。因此,在通则的实施过程中,也当鼓励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不断更新财务管理制度。可以通过以下手段:第一,促进国内外、东中西部、大中小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在不断的交流与合作中学习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第二,组织定期的培训和考核,通过培训的方式来达到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的目的。第三,加强企业内部的审计和监督,不断地纠错,通过试错的方式来促进企业的财务制度的完善。

(三)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确立与实施是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充分有效的关键,也是通则实施的作用体现。首先,企业应当加大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将企业内部控制提升到财务管理的核心拟题上来,规范内部控制的流程,强调内部控制的能力。其次,企业应当建立独立、完善、自主的财务管理部门,确保财务管理制度的实施。再次,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和实施。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财务机构和内部审计机构的相互独立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功能。

(四)量体裁衣制定中小企业财务制度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中小企业应对财务管理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并制定合适的财务制度,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完善财务能力的发展,使中小企业能“穿上合适的鞋走自己的路”。

另外,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具体的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尽快完成企业财务管理的电算化,跟上时代的步伐。第二,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技术、设备、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实施和更新储备力量。第三,洞察企业的发展趋势,使企业财务管理的更新速度与企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五)强化企业财务制度实施情况的监督和评估

前面已经论述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审计制度。在此,本文认为应当强化企业审计制度的实施,即充分发挥企业的监督作用和评估效力,使企业财务制度的实施情况被企业管理人员所掌握,从而为改进企业财务制度、应对企业财务风险提供信息和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斌,周慷.《企业财务通则》:理论依据与逻辑创新[J].会计之友(下旬刊), 2007(10).

[2] 赖永添,吴子云.新旧《企业财务通则》的对比分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7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