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指导教师鉴定意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内指导教师鉴定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内指导教师鉴定意见

校内指导教师鉴定意见范文1

关键词:校外实训;实训管理;跟踪管理

1问题的提出

学生在校外进行毕业实训或毕业设计是提高其实践能力和社会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到校外完成毕业实训或毕业设计,特别是高职高专软件技术类的学生,在校外进行毕业实训已成为他们毕业实训的主要方式。

高职高专软件技术类学生在校外进行毕业实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到与学校合作的IT公司实训基地;

到社会的软件技术培训机构;

学生自己联系的实训单位等。

学生到IT公司或软件培训机构等进行毕业实训,主要有以下优点:

通常是实际项目驱动,技术提高快;

实境训练,技术氛围好,学生进取心强,效果好;

接近社会环境,快速提高人际沟通和社会适应能力;

实训公司或培训机构推荐就业,就业效果好。

学生在校外进行毕业实训有诸多好处,但对学校却出现了管理难的问题。虽然学生所在实训单位会对学生进行管理,但毕业实训作为教学过程中最后且最关键的一步,学校绝不能放任不管,而且还必须要严格管理。校外实训单位性质不一、实训地域分散、实训周期长短不齐等因素,大大增加了管理上的难度和工作量。因此,如何对在校外毕业实训的学生进行严格、有效的管理,关系到学生毕业实训的质量和效果,同时也是近年来许多软件学院甚至院校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

本文结合我院的具体做法,探讨了如何对校外毕业实训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为便于阐述,我们将校外毕业实训划按时间顺序划分为校外实训申请、实训过程和实训成绩评定等阶段,下面依次阐述。

2校外毕业实训申请的管理

为严格管理,我们要求学生到校外进行毕业实训必须事先申请,具体申请时间为毕业实训的前一学期末(两年制即第三学期末),这样学生在该学期结束后,就可以直接去校外实训,帮助学生提前就业。

基金项目:中原工学院2009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软件学院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中工教(2009)27号)。

作者简介:韩玉民(1963-),男,教研室主任,高级工程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开发技术、多媒体技术、软件技术教育;车战斌(1964-),男,院长,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SOA、软件技术教育;买志玉(1976-),女,专业负责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测试。

具体操作流程要求学生申请校外毕业实训需要填写申请表、校外毕业实训任务书、校外毕业实训保证书等[1],内容如下。

校外毕业实训申请表:主要包括学生个人基本信息、校外实训单位、实训时间、课题名称及来源、个人申请理由、校外实训单位签章、学校审批意见等。

校外毕业实训任务书:主要包括校外实训课题的基本信息、学生承担的设计任务、工作进度安排、校外实训指导教师的基本信息、校外实训指导教师的意见和实训单位签会等。

校外毕业实训保证书:主要包括实训单位的联系方式、校外实训指导教师的详细信息和联系方式、学生家长签字和联系方式、学生保证条目和签字等。

上述申请资料主要为了确保学生是真正到实训单位进行实训或实习,且家长知情并同意。这样可有效防止学生离开学校到社会上闲逛而失控,是对学生负责。

通过学校审批的学生就可以按预定的时间到校外的实训单位进行实训。

3过程的管理

校外实训中最重要且最困难的是实训过程的管理,学生在校外实训时,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如中途退出实训、与实训单位或培训机构发生矛盾、更换实训单位或中途就业等,甚至有的学生私自退出实训在社会上流荡。所以必须要全程跟踪学生的实训活动,才能及时掌握情况,及时与实训单位沟通并解决矛盾,防止学生出现意外情况。

我们对实训过程的跟踪管理,主要采取指定校内指导教师、对集中实训的学生指定临时负责人、学生要进行周报和月报、学校教师到实训单位探望学生等措施[1]。

3.1校外、校内共管机制

如上所述,我们要求学生在申请校外实训时要提供实训单位和实训指导教师的基本信息,这样可以与实训单位随时进行有效沟通。为了加强对学生的跟踪管理,我们还为每个学生都指定有校内的指导教师,他们主要负责与学生保持联系,如通报校内有关通知、收集学生汇报、了解学生实训问题、指导毕业实训报告撰写、批改实训报告等,并参与毕业实训成绩评定。这样就将校外实训学生的管理和指导责任到人,不会造成管理脱节。

3.2定期汇报制度,加强监管

为了及时详细地掌握学生实训情况和实训效果,我们要求校外实训的学生有周报和月报,即每周写周总结,每月写月总结,每一实训阶段要有阶段性的总结。总结的内容可以包括学习、生活、感想、心得、对实训单位和学校课程的意见、建议等方面。总结可以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给校内对应的指导教师,也可以是纸质的。校内指导教师汇总后交学校实训管理部门。

通过学生的周报和月报,可以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实训情况,发现问题并尽快解决问题。同时学生会将实训机构一些好的做法反馈给学校,也会对学校课程等方面提出改革建议,这对我们的教学改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除周报和月报外,对学生比较集中的实训单位,我们要求实训单位要对学校有正式的周报、月报,或阶段性的学生学习情况汇报,内容主要包括实训进展情况、目前的实训课题、每个学生本阶段的表现等,同时还包括实训单位对学校教学方面的建议。

3.3实地走访学生,了解第一手资料

为了能详细掌握校外学生的实训情况,在实训期间,对学生比较集中的实训单位或城市,我们会派出教师到实训单位走访、看望学生。主要活动内容包括与学生座谈、听取学生实训情况汇报、与实训单位座谈等。

教师到实训单位看望学生,可以达到多方面的积极效果。一方面学校可以掌握学生实训情况的第一手材料;另一方面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关怀,学生对看望他们的老师非常欢迎,加深了教师与学生的感情,提升了学校影响力;另外还可以增进与实训单位的感情,有利于长期的实训合作和学生就业推荐。因此到实训单位走访学生,是增进学校、学生和实训单位多方感情的有效方式。

4毕业实训成绩评定

毕业实训作为学校教学计划的最后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实训结束后,需要对学生的实训效果进行评价,并给予成绩[1]。

如何对在校外进行毕业实训的学生进行客观评价是一个难题。我们采取的是实训单位成绩鉴定与校内指导教师成绩相结合的方法,实训单位成绩鉴定主要包括学生的技术能力、任务完成情况、工作态度、学习能力、小组协作与人际沟通能力、软件项目文档质量等方面,主要由实训单位的指导教师来考评。按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定,需要指导教师和实训单位签章。

校内指导教师给学生评定成绩的主要依据包括学生毕业实训报告(论文)质量、学生实训期间对学校的汇报和联系情况等。

由于学生实训期间的主要工作是在实训单位完成,所以校外实训单位评定的成绩比例占总成绩的80%。实训单位成绩鉴定与校内指导教师成绩相结合的成绩评定方法,可以全面、客观、准确地对学生的实训效果进行评价。

5就业跟踪管理

在校外实训单位进行实训,实训单位通常会负责推荐学生就业,且通常是技术水平好的学生优先推荐,所以学生的就业时间跨度很大,管理难度增加。虽然有的学生已就业,但在真正毕业之前,都属于毕业实训阶段,学校必须负责管理。实际上,是由推荐工作的实训单位和学校共同管理,即就业跟踪管理。

就业跟踪主要为及时掌握学生的工作情况,如工作性质、薪酬、对学校培养方案的建议、用人单位的意见等。我们主要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学生保持联系,必要时会到就业单位走访,学生也会不定期地进行工作汇报。

6结束语

完善的管理必须要有完善的制度以及保证制度严格执行的机制,为此,我们制定了专门的《校外实习、实训管理办法》,并由教研室、学生部和教学部等部门联合对校外实习、实训的学生进行管理。在过去四届毕业生的管理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校外实训的学生没有发生过大的问题,学生及其家长对学校的严格管理也非常赞赏,认为体现了学校的人文关怀和管理到位。

由于校外实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实际工作中仍然会存在一些问题:

实训的岗位与所学专业不一致。虽然是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但有的学生喜欢行政管理、IT营销等,所以会进行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实训,使学校难以评定毕业实训成绩。

有的学生在实训阶段直接就业,无法完成完整的毕业实训项目开发,给毕业实训成绩评定带来困难。

个别自己联系实习实训单位的学生,可能利用个人关系开具虚假实训鉴定材料、随意拔高实训单位的实训鉴定成绩,扰乱了正常的实训成绩评定秩序。

对上述问题,我们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最根本的是要及时掌握学生在校外的实训情况。培养学生的最好结果是使学生都能顺利就业,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因此,对一些从事不对口专业实训和工作的学生,我们采取比较灵活的考评办法。

校外毕业实训管理是诸多高校面临的一个新的学生管理课题,随着校外毕业实训的社会化和管理制度化,校外毕业实训的管理将更加科学、完善,实训效果也会更好。

校内指导教师鉴定意见范文2

关键词: 本科生 实习质量 保障体系

一、引言

实习教学是高校实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是培养学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实习能够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平时学到的理论知识加以实践,有效地掌握操作技能,从而提高自身的实际动手能力。通过实习教学活动,学生可以培养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社交能力,同时可以培养敬业精神、求真精神、团队精神和吃苦精神,进一步了解社会,深化和拓展知识结构,并在独立工作能力方面迈上一个新台阶。如果在高校教育中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略或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则学生的基本素质就不会培养出来,创新思维和技术能力的培养也无从谈起,也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人才。因此,高校教学应高度重视实习这一实践教学环节。

二、本科生实习的类型、方式和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说,本科生实习主要有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三种类型。认识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透彻理解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观察能力和实际分析能力。专业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直接参加实习单位的实际工作,把在专业课中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训练专业操作技能和积累实际工作的经验。毕业实习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并通过综合应用专业知识提高独立工作的能力,加强专业思想认识,使学生在思想上、业务上得到全面的锻炼。同时,结合实习工作,深入研究毕业论文的内容,获得有关资料。

实习方式主要有两种: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集中方式的实习是指由本院(系)组织、安排专业指导教师带队,多名学生同时在指定的单位或区域进行的实习。分散方式的实习是指单个学生到接受单位里,按照双方协议要求,按照所在实习单位的要求和指导教师的指导而进行的实习。分散实习也须有学生所在院(系)指定的教师负责实习指导、协调联络工作。

对大部分高校而言,实习教学的地位得以确立,但在整个实习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实习的三个环节实施不平衡,毕业实习的单位(基地)和时间难于保证。

本科生的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环节是有机联系的,其中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较多由教师指导,采用集中方式实习,由指导教师事先与公司企业联系商定,由教师亲自带领进行实习,实习质量比较有保证。但是毕业实习为了与撰写毕业论文相结合,以及考虑毕业分配等诸多因素,则以分散实习为主,有的高校甚至全部采用分散实习,由学生自选和自行联系实习单位。由于选择和联系有难有易,结果往往难于保证实习时间。学生甚至为完成毕业实习任务随便选一个实习单位,只要有单位接收就行,而且实习内容也很随意,如收发科室的报纸文件、接听电话、整理文件等,与毕业实习和论文并无相关,很难保证实习质量。

(二)实习基地(单位)变数多,在数量上尚难于满足学生实习的需求。

据调查,目前很多高校的实习基地多为各院系,或者依靠业务的联系,如与企事业或科研单位建立科研项目合作关系,或组织学生帮助有关部门开展业务活动等与合作伙伴共建实习基地,以安排学生实习。一旦业务联系结束,或公司领导变更等,实习基地的共建情况亦会发生变化。

(三)分散实习影响了实习质量。

受经费紧张和学生求职的制约,很多学校部分采用了分散实习模式。由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安排实习时间、自觉进行实习。学校通过评审实习报告和评阅实习单位意见等方式,评价学生毕业实习的质量,但是,由于缺乏对实习过程和内容的管理,使得毕业实习质量基本失去了控制。这种放任自流的实习方式,使得一些社会关系少且自身沟通能力较弱的学生,找不到实习单位;一些学生虽然找到了实习单位,但由于没有全身心投入到实习中,得不到实践锻炼;还有一些学生虽然在一定时间里能够投入实习,但由于缺乏教师指导,没有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也使教师失去了接触实际工作、在指导学生实习中不断提高的良好机会,一些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教学和理论研究更加脱离实际。由于学校只能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电话联系和巡视来考察,难以随时掌握实习生的实习动态,无法客观地评价实习生的职业能力和实习成绩,使得实习效果很难尽如人意。

(四)毕业实习时间与求职存在矛盾。

毕业实习期间,已临近学生毕业找工作单位的时间,加上求职的难度,使得不少学生忙于求职而顾不得毕业实习。这是当前各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尽管《实习管理办法》规定:“实习时间要按教学计划安排,不得随意缩短,如有发现,扣减实习经费。”但由于存在上述诸多问题,实习时间往往难于得到保证。

三、本科生实习质量保障体系探索

高等教育继续发展,锐意改革势在必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实习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高度重视课堂教学,稳步改进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应该特别加强实习的力度,使之相得益彰,以造就出高质量的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专门人才。

保证本科生实习的健康运作,圆满达到预期的目的和要求,应采取一些得力可行的保障措施。

(一)解决好对本科生实习的思想认识问题,建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对于本科生实习的认识,严格而言,在教师、学生和各级领导中存在着不统一或不一致的地方,有着不同程度的轻视现象和畏难情绪,可以说,没有认真地将其摆到与课堂教学同样重要的位置,形成“重课堂教学轻实习教学”的某种倾向。思想认识的不一致以致混乱,必然导致行动上的不得力、不协调,显现出散漫状态。

应该坚定这样的指导思想,学生实习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锻炼学生接触社会的本领,获得与专业有关的实际知识,培养学生有初步实际工作能力与专业技能的必要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

本科生实习,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保证整个学生培养质量达标。所以,必须清楚地明确,这是学生的必修课程,全校上下师生员工思想应统一到这上面来。每学期放假前,各院系必须按时向教务处上报下学期开设的课程、学时数、学生人数、任课教师等,不敢怠慢。那么各院系领导亦必须同样重视按本科生《实习管理办法》的规定,及时上报本学年本科生实习的类型、实习计划、学生人数、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以及实纲、实结等,从思想上确实重视起来,认真克服目前存在的种种随意性。

(二)正确对待本科生实习三个环节的关系。

本科生实习的三个环节即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它们实际上从二年级开始进入专业教学后,二、三、四年级相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校内外实习活动。它们之间的内容各有侧重,并且存在着有机联系,皆不可偏废。因此,三种实习都应重视和认真安排协调好,着重抓好专业实习。因为,三年级校内课堂学习告一段落后,把学生推向社会,有助于学生通过专业实习检验和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和积累实际操作经验,持续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提高应对实际的本领。专业实习是学生从课堂到实际工作的某种转换,知道什么有用并进一步务实,知道还缺什么而能动地进一步寻找与补充。实践证明,众多学生相当重视大三的专业实习,足显出专业实习的重要地位。

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也不容轻视。认识实习是学生实习全过程的铺垫,毕业实习是专业实习的深化,是整个实习全过程的总结,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中合理定位。

因此,处理好实习的三个环节,就是“重视认识实习,强化专业实习,细化毕业实习”。

(三)加强本科生实习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指导实习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如同建立一支授课教师队伍一样重要。在指导学生实习方面取得成效的单位,无一不具有一支高素质指导教师队伍。

加强本科生实习的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须从人员的选派和组织、教师的指导和组织能力、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评估指导教师的工作质量效绩等方面,给予认真合理的考虑。

1.指导教师的选派和组织应常态化。

指导实习的教师队伍规模大小,须和承担指导的学生多少相匹配,保证每个参加实习的学生有相对固定的教师指导,而不能让学生游离于指导圈之外,处于无人管理状态。指导实习的教师队伍,应有一个基本保有量,这一部分教师指导学生实习相对是固定的,从而有利于顺利完成指导实习任务,最大限度地发挥指导作用,保证指导工作的连贯性。

2.注重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指导实习的教师选派不能随意,要确保能胜任指导实习工作,指导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指导能力和组织能力。有的单位在这个问题上相当重视,依托教师的学术地位和科研能力,以科研任务的开展带动实习,有力地保证了学生实习的质量。

3.建立评估机制,鉴定指导教师工作效绩,激励教师不断促进实习质量的提高。

学生实习的成功和学生的努力用心分不开,和指导教师的尽心尽力也息息相关。一般而言,指导教师会认真努力,但实际上努力的程度存在差异。树立榜样,表扬先进,指出不足,鞭策后进,这就要对指导工作进行评估和鉴定,建立评估鉴定办法。评估鉴定的内容,主要包括指导学生的人数、指导时间的多少、指导教师的职责履行情况、对学生的管理和出勤考核、指导学生写好实结、组织实习考核和成绩评定等。应当和“学评教”一样,由学生对实习指导教师进行网上评分,继而表扬和奖励名列前茅的指导教师,每学年评奖一次。

4.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

学生的实习,通常都可利用校内外的场所实施,但是,过去较长一段时间,由于种种原因,校外实习场所供不应求,而成为长期困扰高校本科生实习的老大难问题之一。

无数情况证明,寻求临时的校外实习场所或许不太难,“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然而本科生实习不是权宜之计,是要长期坚持实施的,因此,选择的校外实习场所必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或者说,必须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建立真正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第一要务是互惠互利和真诚合作,合作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应切实对等。此外,学校还应注意一系列问题的正确处置和认真对待。参加实习的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实习基地的规章制度,听从安排,听从指挥,保守商业秘密,遵守安全规程,遵守考勤制度,不擅离职守,不迟到,不早退,尊重实习基地的员工,友善相处,合作共事,特别是实习基地指派的指导实习的老师(师傅)等人员,向他们虚心请教,听从指导,努力为实习基地办些力所能及的实事,以学生和指导教师实习期间的出色表现,巩固和发展与实习基地的联系和友好关系等。

承担实习培养重任的校外企事业单位、科研单位或学校,实际担当了培养和教育人才的社会责任,对于学生的合理意见与要求,要给予一定的关注,双方都应该具有维权意识。

5.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监督。

学生是实习的运行主体,实习的成效如何,直接体现在每个参加实习的学生身上,所以在实习过程中及终结后,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尤显紧迫和重要。

学生的实习,宜尽力创造条件进行集中实习,便于统一要求、集中组织和管理,保证实习的时间和进度,以及有利于和校外实习基地及时沟通和协调。除了集中实习外,在很多情况下,还会有分散实习的方式,对学生的监管工作会比集中实习复杂困难得多。所以,对分散实习的学生监管不能放松,应加大监管力度,特别是指导教师更要提高责任意识,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加强出勤管理,尤其注意在实习结束后,认真检查学生的实习记录,督促学生请实习单位作出实习鉴定意见和成绩评定,加盖公章,以示其公正公平和严肃性。

6.避免毕业实习的“空心化”。

校内指导教师鉴定意见范文3

关键词:高职教育;双群互补;实践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已经明确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高职教育必须加强“校企合作”,注重实践教学和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但是目前大多数毕业生还是由于操作能力不够,难以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需求,从而造成了目前的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与毕业生就业难这一尴尬局面。

鉴于以上情况,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水工专业在示范专业建设时期提出了校内校外“双群互补”的实训基地群建设方案,以此为突破口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经过5年的实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岗位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也连年提高。

一、专业分析与定位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应以市场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要求为依据。基于目前的社会背景和专业调查,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确定的专业定位见表1。

二、实训教学模式

根据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定位,要求学生必备的职业技术能力有基础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这三类。针对各项能力的特点,应采用不同的实训教学模式。

1.基础能力的培养

一般应采用和理论教学穿叉进行,通过随堂实践(包括习题课、讨论课、课内实习、课内实验、边讲边练)达到培养的目的,例如数学计算能力、英语阅读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技术基础课涉及到的单项实验能力等。要尽可能将部分课堂教学移至校内实验室或实训中心,实行“教、学、练、做”一体化现场教学,形成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学练结合的教学氛围。

2.专项能力的培养

是在理论教学和基础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通过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综合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实现的,例如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工程图读图与绘图能力、水文规划与水力计算能力、建筑结构分析与计算能力、土石坝设计、重力坝设计、水闸设计能力等。专项能力的培养应在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环境中进行,有的可以在施工现场完成,有的可以在实训基地完成。训练项目的选择必须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可以真题真作,也可以“假题”真作。

3.综合能力的培养

是对技术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综合利用,主要通过施工实习、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达到培养职业技术应用能力的目的。

施工实习必须在施工现场进行,应聘请施工现场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一方面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利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与现场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用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熏陶和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得到全面的实践锻炼和提高。

毕业设计最好能选择真实的生产课题,由“双师型”教师或生产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真题真作,培养学生熟悉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使用技术规范、撰写技术文件、综合利用专业知识完成生产任务的能力。

顶岗实践与学生就业相结合,由学校或学生个人联系实践单位,对方一般应有接受学生就业的意向,并明确顶岗实习的内容、指导教师等。把学生放到企业中去,使学生在生产岗位上得到实际训练,完成从学生向工程技术人员的转变。在生产中育人,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双群互补”的实训基地群建设方案

基础能力、专项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需要在专业教室、试验室等实训基地进行,因此,实训基地应具有仿真的职业环境和氛围、具有可操作性和工艺规范性、具有现代化教学设施、具有适用性和经济性、与专业办学规模相适应、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实训基地建设归纳起来有以下4种情形:

1.校内实训场(例如建筑材料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钢筋加工厂等)

单一的校内实训场,可以增加学生参与实际操作的机会。同时具有便于按教学计划进行、便于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等优点。但是,对于工程中大型项目如大型施工机械操作、施工技术指导、施工质量监理等等无法模拟,适应不了某一些企业岗位对人才技术的要求。

2.校内的仿真模型

对于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即便到工程现场学生也难以完全了解工程的全部,尤其是工程的内部构造、工作原理。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弥补现场教学的不足,可以建设专业教室或模型室,通过仿真模型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例如,不同形式的水利枢纽、水工建筑物、水电站均可利用实物仿真和计算机仿真。

3.校企结合,将实训基地建在企业

就是利用企业的生产场所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实训,也可作为企业职工的培训中心、学校和企业的技能鉴定中心。例如,有的学校以当地的建筑质量监督站的建筑材料实验室作为实训基地,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采用这种方式,实现校企双赢。

4.依托生产现场建设实训基地

利用企业资源,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可以亲临生产、建设、管理工作一线,亲身参与生产实践,接触和了解到真实的生产工艺流程,接触到本行业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产品和新设备。体验工作的真实环境和氛围,见识在学校内学不到的知识,体会所学专业的实际用途。同时,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市场,可以学习到一线人员的优秀品质和职业道德规范,锻炼在社会上与人交往和沟通的能力。学生通过产学结合到企业挂职和轮岗训练,个人的能力和表现都实实在在地展现在用人单位面前。便于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和认可,大大提高就业的机会。但是对于建好的水利水电工程,可以满足学生认识实习和部分生产实训的需要;加上水利工程的特殊性,运行管理受到严格限制,水库调度、闸门启闭等都必须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才能实施,因此生产现场实习基地不能满足水利工程施工和运行管理实训的要求。

以上4类实训场都有各自优势。为了发挥各类实训场的优势,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在示范专业建设中,实训场建设采取校内外“双群互补”的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具体阐述如下:

校内实训场:为了完善实习实训教学条件,通过校企合作,本院在校内建成了鲲鹏山大型室外水利水电工程仿真实训中心。该中心有拱坝、重力坝、土石坝、拦河闸、渡槽等27个水工建筑物仿真模型,类型齐全、运行灵活、操作方便,可开出水利枢纽建筑物布置、水闸运行管理等10个“生产性”实训项目,可进行测量员、闸门运行工、河道修防工等水利行业特有工种技能培训与鉴定。

校外实训场:学院与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管理局(简称小浪底建管局)深度合作,在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现场共同建设了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小浪底实习基地。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包括重力坝、土石坝、水闸、水电站、隧洞等典型水工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及水利水电工程的运行管理,需要针对以上不同的水工建筑物逐项进行实习。小浪底是土石坝水利枢纽工程,受建筑物类别的局限,不能完全满足该专业岗位能力的培养需要。因此,学院以小浪底实习基地为中心,与周边6家水利水电企业合作,建立了包括故县重力坝、三门峡水电站、洛河橡胶坝、栖霞院拦河闸等6个水利枢纽组成的校外实习基地群。这样就形成了校外“水利工程实习基地群”与校内“水利水电工程仿真实训中心水工建筑物群”“双群互补”的实训基地。

四、“双群互补”的实训基地群建设与实践成效

1.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就业

该专业就业率持续上升,2006年,毕业学生770人,一次就业率为90.52%;2007年,毕业学生652人,一次就业率为92.64%;2008年,毕业学生777人,一次就业率为95.11%;2009年,毕业学生663人,一次就业率为95.81%。2010年,毕业学生468人,一次就业率为98.30%。

2.增强了校企合作能力

校企合作先后完成了“浆砌石重力坝特殊问题专题研究”等2项科研项目,完成“禹州电厂流道模型试验研究”等5项生产技术服务项目;参与完成了“渠道维护工”、“河道修防工”国家职业标准修订,主编了水利行业施工员职业培训教材,参与了水利行业建造师考试命题;为河南省和水利行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10000余人次。

五、结语

“双群互补”的实习实训基地群建设,充分利用实验室、实训场、校外实训基地、现代化教学手段,力求使实训教学做到三个无缝“衔接”: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衔接;课程实训与职业技能鉴定衔接;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与就业衔接。从而解决了实训教学与生产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Z].教高[2000]2号.

[2] 教高司.关于委托有关单位开展高职高专教育专题研究的通知[Z].[2004]283号.

[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4]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Z].教高[2006]14号.

校内指导教师鉴定意见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实习;见解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157-02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同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区别,除了学制不同外,就是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实务、实训、实验、实践等形式进行训练、培养。三年级时,集中时间安排毕业生顶岗实习,是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如何安排好毕业生实习,实习单位如何选择,如何检查管理毕业生实习,实习成绩如何评定,要提交哪些材料等,笔者拟就这些问题陈述管见,以供交流、讨论,完善高职院校毕业生实习制度。

一、毕业生实习时间安排问题

各高职院校毕业生实习基本都安排集中时间进行。集中多少时间实习,有一年、半年或8个月、1至2个月等不同安排。具体安排在哪个学期进行,也有不同做法。有安排在三年级整年进行的,也有采取工学交替进行的。不同的安排都有不同的理由,都有一定的合理性。笔者认为,根据实践和考察,高职院校毕业生实习时间以毕业前8个月或一年为适宜。理由是:第一,有利于专业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锻炼衔接。第二,方便专业理论学习的教学安排,避免专业理论学习被分割而不连贯、不完整。第三,有利于用人单位的顶岗实习岗位安排。用人单位大多是企业,安排学生顶岗实习要求时间不能太短,时间短会增加培训成本,影响工作熟练和质量。第四,有利于学生与就业衔接,提早转正,充分发挥专业技能作用。

二、毕业生实习单位选择问题

毕业生实习单位要不要选择专业对口的单位?理论上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只有专业对口,才能做到“工学”一致,学以致用,使学生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训练专业技能、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的目的。但是,现实中很难完全做到这一点。因为学生就业不是统一分配,而是双向选择(学生选择用人单位,用人单位选择学生),学生选择用人单位有自。实习单位与就业单位是可以衔接的,所以,学生在选择实习单位时会考虑到就业衔接,只要用人单位同意接收,学生本人也愿意,专业不对口就不成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校方硬性要求学生选择用人单位要专业对口就没有必要。如果实习单位由学校统一联系,统一安排,就能做到专业对口。但是这种做法很难做到和做好,因为首先,难于做到学生百分之百满意,其家长也会有意见,会给学校增添不必要的麻烦。其次,毕业生数量少的专业比较好安排,毕业生数量多的专业就不好安排,要联系需求量大的用人单位是不现实的。再次,专业对口的用人单位每年的需求量有限,尤其是专业技能性很强的岗位,用人单位在没有拓展业务的情况下是不需要增加岗位人数的,也不可能用“新人”取代原来已有实践经验的“旧人”。因此,在毕业生实习单位选择问题上,完全做到专业对口是不现实的,可以不做硬性要求。

三、毕业生实习指导、检查问题

毕业生实习指导、检查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没有指导、检查,实习就有可能不落实、不完整,不合要求,所以,实习指导、检查是很重要的。毕业生实习指导由指导教师承担,实习检查由指导教师配合学校教务处和院系进行。指导教师应安排有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用人单位指导教师。校内指导教师由专业教研室安排,指导的学生人数要控制在15至20人,最多不超过20人。因为20人是符合高校师生比规定的数量。少则可以,多则不允许。这样才能保证指导质量。校外指导教师由用人单位安排有实践经验的员工或主管承担。要制定《实习指导教师职责》,使指导教师明确所承担的职责,认真按要求做好指导工作,完成毕业生实习指导任务。笔者认为,细节上可以有不同,但原则上应该一致,要形成规范的要求。指导教师职责,原则上应包括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落实实习单位,制定实习计划,按时到实习单位报到实习;实习期间,了解学生的实习工作情况,指导解决实习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传达学校的有关通知和要求毕业生完成的事项,督促认真完成实习小结、实结报告的撰写;实习期满后,收集所指导学生提交的实习小结、实结报告及实习单位鉴定表等相关表格材料,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有的院校对实习检查规定了很多细节,采取了多种形式,如要求指导教师写指导笔记、“月报”,一周半月提供统计报表,与学生打了几次电话,如何联络,有何情况,一一记录在案。承担毕业生实习指导的教师都还承担有其他年级学生的教学任务,不可能将所有精力都花在指导毕业生实习上。如果按上述要求,指导教师必然会影响其他教学任务的完成,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得此必失彼。因此,笔者认为,实习检查要讲求实效。要把实习过程检查的职责交由实习教师主动、自觉地去做,要相信教师能做好,职能部门不要动辄“监督”、“监控”。实习过程中,凡情况正常,就不必要汇报;当出现异常情况时,才需要报告请示。

四、毕业生实习提交的材料问题

校内指导教师鉴定意见范文5

通过教育实习,使师范生在实践中接受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和训练,体验和感受教师职业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培养和巩固献身于小学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毕业生实习工作计划资料,提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

毕业生实习工作计划一

一、毕业实习工作组织领导

1.系领导小组

组长:xxx

副组长:xxx

组员:xxxx

2.指导老师

计算机系专任教师及兼职(实习)教师

二、毕业实习的目的意义

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计算机应用(平面设计方向)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信管方向、信监方向)专业毕业前顶岗实习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接触工作岗位,了解职业需求,尝试相关工作过程的重要活动。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于实际工作,又从社会实际工作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和本领,为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三、毕业实习安排

1.实习时间:20XX年1月11日至20XX年5月30日

2.实习地点:珠三角地区(东莞为主)校外实习基地

3.实习形式:“顶岗实习”

4.组织形式:集体与个别相结合(单独提前实习者须经严格审查批准)。原则上实行实习指导老师包干制与实习领导小组、辅导员/班主任巡回检查相结合。

四、办理校外实习手续

无论是集体实习还是个别实习均应办理实习手续,否则实习不予认可。

具体讲,即:

①签订并报批《三方实习协议书》;

②填写并报批《实习登记表》。

如果在第五学期下半学期要求提前实习的,须填写《单独提前实习审批表》,经批准方能外出。

五、毕业实习方式

毕业实习的组织安排形式:根据学院落实与学生自找相结合的原则,灵活采用多种方法,选择多条途径落实。具体方法和途径如下:

1、通过学生个人或家长联系,落实实习单位部门。

2、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在同一个企业单位实习的,组成一个实习小组,由指导老师指定组长。定期和不定期在一起交流实习经验体会,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努力把实习工作搞好。

3、通过学院联系安排、落实实习单位部门。未联系到合适实习单位的学生,应服从系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到指定的实习基地顶岗实习,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安排,否则,不予正常毕业。

毕业实习单位(基地)一般的要求是:能满足专业实习基本要求的校外企事业单位或校内外挂牌的实习基地。

六、毕业实习安全纪律

1、毕业实习人员必须遵守毕业实习单位的一切规章制度,服从领导,尊敬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或师傅;

2、实习学生应培养组织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

3、实习学生应树立团队协作精神,合理处理实习单位、部门的各种人事关系;

4、实习学生应认真做好保密工作,不泄露实习单位的各类经济、商业、文档信息;

5、毕业实习人员必须跟班实习,上班时间不得擅自离开岗位。

6、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人身伤害和设备事故发生,爱护操作设备等公共设施。

7、毕业实习中不得迟到早退和缺席,离开必须经指导教师批准后方可离队。对未请假不参加毕业实习者,毕业实习按不及格处理。

8、毕业实习指导教师对违纪学生有权终止毕业实习或提出处分意见。

9、毕业实习前必须购买个人意外保险。

七、实习内容

各专业具体内容见毕业实习内容。

八、毕业实习成绩评定

实习期间须按规定保质保量完成毕业实习报告,另外,实习学生中必须至少有30%学生需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实习成绩采用百分制。实习单位给出的成绩和指导老师给出的实习报告成绩分别占60%和40%。成绩在60分以上者,可获得8个学分,未获得实习学分者不能正常毕业。

毕业生实习工作计划二

一、实习目的:

1、通过教育实习,使师范生在实践中接受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和训练,体验和感受教师职业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培养和巩固献身于小学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

2、通过教育实习,使师范生将所学得的文化科学知识、教育专业知识转化为育人技能。提高对基础教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初步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3、通过教育实习,培养师范生独立工作能力,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基本上能按教育、教学的理论要求上好小学各门实习课,学会做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工作和组织课外活动及家访。

二、教育实习的内容和要求:

1、进行课堂教学实习。每个文科、理科方向实习生必须担任语文一周、数学一周以及图、音、体等(选一科)课程的教学,重点是语文、数学的教学。英语方向学生必须担任英语一周、语文一周以及图、音、体等(选一科)课程的教学,重点是英语教学。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实习生,必须担任电脑一周、数学一周以及图、音、体等(选一科)课程的教学,重点是电脑教学。

2、实习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工作。每个实习生在原班主任的指导下必须实习班主任工作两周和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组织少先队活动一次以上,进行家访不少于两人次,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3、每个实习生必须认真钻研教学大纲,熟悉教材,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进行试教,教案必须经原科任老师审查同意后方准上课,课后要进行辅导和认真批改作业。

4、虚心主动向实习学校的领导、老师学习,学习其教育、教学经验。(听听各年级、各种类型的示范课。为今后走上教坛积累工作经验。)

三、时间安排:

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11月13日—11月18日,见习阶段。(11月13日前分别到各小学报到。)

1、实习生到实习学校报到,请实习学校领导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和团队工作情况等,熟悉学校的环境。

2、请原班主任介绍班主任工作计划、经验,介绍该班的基本情况,掌握班内干部、学生名单,了解学生。在原班主任指导下,制订班主任工作实习计划。

3、下班听课,向原班科任教师学习。

4、请实习学校组织语、数公开课一次。为实习生做好示范。

5、接受教学任务,在原科任教师指导下,安排好教学进度,编好授课时间表,准备好教具,写好教案,进行试教等,为正式上课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阶段:实习阶段(约三周半)

1、每个实习生担任一周的班主任实习工作,主持一次班、队活动,进行两次家访。完成任务后,请原班主任对实习生写好书面评议。

2、实习生每人应担任语文和数学12节以上,还要兼任图、音、体、常识等课各一节以上的教学。

3、各实习小组,以学校为单位,抓好语、数各一节的公开试验课。

4、实习生每上一节课后,即由原科任老师评定成绩,成绩不向学生公布。

5、实习完毕后,由实习学校领导组织指导教师对每个实习生作好实习鉴定,填好教学评估计分表、思想素质评分表、班主任工作实习评分表、综合能力评价表。

第三阶段:总结鉴定,教育调查,写调查报告。(约半周到一周)

实习生听取原班主任、科任老师对自己的实习意见。写好书面总结和自我鉴定,调查报告,交带队老师检查后交教务科。

四、本校指导老师的工作职责和要求:

1、本校指导老师分工负责与实习学校、班级联系,指导、检查实习生的实习情况,听取实习生意见,了解、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指导学生备课、试教、听课和进行教学评议。每个指导老师要求听12节课以上,实习结束后,听课本交教务科。

2、到各实习点与该校领导取得密切联系,听取该校领导和指导老师对实习生实习情况的意见,并将意见及时反馈给实习生,以指导实习生扬长避短。

毕业生实习工作计划三

毕业实习是高等学校本科各专业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为使我系20xx届会计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卓有成效地进行,特制定本实习计划,供指导老师和学生参照执行。

一、实习目的

通过亲身实践参加具体会计和财务管理业务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同时,通过这次实习,进一步验证、充实、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认真收集整理资料,为撰写毕业论准备,同时可以检查教学质量和效果,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二、实习地点和时间安排

地点:学生自己联系适合本专业的实习单位

时间:从20xx-20xx学年第二学期开学开始,5月4日返交报到,5月5日进行实习交流,并开始着手论文写作。

三、实习内容

1、业务实习

主要是实习会计核算程序和具体方法,财务管理业务程序和方法

2、调查研究

(1)会计工作环境(包括法律环境、管理体制和单位内部财会工作组织建设等)及现状;

(2)财务管理工作环境(包括法律环境、管理体制和单位内部财会工作组织建设等)及其现状;

(3)近几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的实施情况(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4)搜集和掌握有关实际资料,为撰写毕业论文积累素材。

四、实习要求与考核办法

各位学生的论文导师即为该生的实习指导老师,学生离校前应与指导老师取得联系,实习过程中接受指导老师的业务指导,指导老师在学生实习期间将酌情去实习点检查和指导。实习学生应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作息制度和各项规章制度,谦虚谨慎,礼貌待人,自觉接受实习单位负责人及指导人员和实习指导老师的领导,认真做好实习周记,并定期为指导老师汇报实习情况。

校内指导教师鉴定意见范文6

在普通中小学开展随班就读工作,是我国保障残障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一项重要政策,是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的重要举措,它既有利于普通儿童少年理解、帮助残障儿童少年,又有利于残障儿童少年在普通学校环境中得到应有的发展,使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共同提高。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教育部关于对盲、聋、弱智学生开展随班就读的有关要求以及《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管理若干意见》(教委基〔〕29号)文件精神,提高残障少年儿童入学率,进一步完善对本地区随班就读工作的管理,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健全网络管理体系,规范各项管理制度。

(一)将随班就读工作纳入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管理体系,整体规划随班就读工作,明确普通学校、特教学校、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各自的工作职责(见附件1--3),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成立区随班就读工作领导小组,规范对随班就读工作的管理。

(二)健全区随班就读工作管理机制,建立以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为核心,普通学校、特教学校共同参与的随班就读网络化管理体系;建立由教育行政、医务、教研、科研、特教学校及普通学校有经验的教师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区随班就读工作中心组,兼任康复指导中心的指导人员。根据每年的工作实际,对随班就读工作进行考核。

(三)有随班就读学生的普通学校,要有专人负责随班就读学生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要成立学校随班就读工作小组,对随班就读工作实施规范管理。

(四)将随班就读教师的培养与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结合起来,总结并推广随班就读教师的先进教育经验和研究成果,鼓励教师形成随班就读的教育特色,积极创造条件建设一支随班就读教师骨干队伍。

(五)区教育局要协调卫生、民政、财政、残联等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共同做好随班就读学生的检测、安置、后续服务、就业等各项工作。

二、严格执行操作管理程序,科学确定随班就读对象。

(一)随班就读对象的确定应严格执行残疾标准(参照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标准》),根据区残联指定的残疾鉴定医疗机构的鉴定结论,由家长向学校提出申请。学校应将学生情况、家长申请及学校拟办意见在每年6月30日前上报区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由区随班就读工作中心组负责对学生情况、家长申请及学校意见进行审核。如果学生情况符合残疾标准,可同意其作为随班就读学生,并取得随班就读学籍;如果学生情况不符合残疾标准,则不能作为随班就读学生。学校应根据区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的意见做好学生的安置工作,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家长。任何人不能随意确定某学生为残障学生。

(二)残障学生(聋、低视力、肢体残疾等存在明显残障的学生除外)一般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申请随班就读。此类随班就读学生一般每两年进行一次复测,区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负责对复测结果进行审核。如果学生的残障情况有所好转,已不符合残疾标准,应视为普通学生,撤销其随班就读学生的学籍;如果学生的残障情况仍然符合残疾标准,应继续视为随班就读学生,保留随班就读学籍,学校应及时将结果反馈给家长。小学五年级和初中学生一般不再新申请随班就读。

(三)随班就读对象的确定、撤销工作在暑期中进行,学生从新学期开始取得或撤销随班就读学籍。

(四)随班就读的儿童少年入学年龄与普通儿童少年相同,特殊情况可适当放宽。每班随班就读学生以1-2人为宜,最多不超过3人。在随班就读学生就读期间,任何人不能随意让其停学、停课。

(五)对随班就读学生实行普通学生和随班就读学生双重学籍管理的办法,区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建立随班就读学生档案,进行跟踪管理。学生档案一式两份,在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以后,一份留就读学校,一份留区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

(六)对学生的检测鉴定结果、个人档案实行严格管理,坚持保密制度,严防扩散。

(七)随班就读学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五年、初中四年)后,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通过各种途径为他们提供一定年限的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为其就业创造条件。

三、努力提供优质教育,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一)深入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注重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积极情感,丰富知识技能与生活经验,使他们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多元智能发展。

(二)遵循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原则,综合运用教育学与医学、语言学、运动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使学生语言、感知、运动、心理等方面的障碍得到补偿。整合学校各方面力量,对随班就读学生实施有效教育。

(三)因人施教,为每个学生制订随班就读方案。要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特点整体设计学生在随班就读期间的课程(康复训练)内容、实施途径与方式,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激发其学习兴趣,挖掘其学习潜力,并组织他们参加各类集体活动,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四)重视课堂教学辅导。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机穿插个别辅导,力求做到“四优先”:即优先安排座位,开展“伙伴教学法”;优先参与教学,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优先巡视辅导,及时查漏补缺;优先练习所学知识,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策略。

(五)加强个别化教育,保证每个学生每天享有不少于30分钟的个别训练。要切实落实个别辅导的时间、地点、人员。个别辅导的时间,可穿插在集体教育之中,即通过“四优先”来实现,也可在课余时间或在其免修课程的时间内进行;个别辅导的地点,可利用课堂、办公室、资源教室等;个别辅导的人员,包括任课教师、专职资源教师等。

(六)客观公正地评价随班就读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培养目标和学生个体发展的不同特点为基础,以有利于随班就读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和提高为目的,参照随班就读学生综合评价指标,确定多元化的评价内容,综合评价学生各方面发展情况。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生参加学科统一质量监控时,轻度残障学生每学科在原始成绩上增加30分计入总分,中重度以上残障学生不计入总分。

(七)创设有利于残障学生发展的支持性环境。积极利用学校、区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现有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为残障学生服务。随班就读学生超过10人以上的学校,应设立专门的资源教室,配备1名专职资源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和生动的、适合他们发展需要的支持性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八)学校应主动为家长提供有利于其参与学校教育的条件,充分发挥家长和社区在随班就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

四、加强区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建设,构建随班就读工作服务体系。

(一)区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以下简称康复中心)负责人由区教育局行政管理人员或特教学校校长兼任。康复中心设2-3名专职巡回指导教师(由特教教研员、特教学校骨干教师组成),其编制分别挂靠在教师进修学院、特教学校,享受特殊教育教师津贴。

(二)康复中心暂设在区致立学校内,提供随班就读学生进行康复训练的场所、设施设备,提供全区随班就读教师、学生家长培训、交流、研讨的场所,提供教师、家长、学生使用的各种书籍、报刊、图文、音像资料。

(三)充分发挥康复中心的作用,建立以康复中心为核心的随班就读网络化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使其成为全区随班就读工作的管理中心、研究中心、资源中心、指导中心和服务中心。

(四)康复中心应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建立工作规范和制度,加强对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工作的日常管理、过程性指导和技术支持,开展专题研究,加强资源库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全区随班就读工作水平。

(五)区教育局将随班就读工作的经费纳入预算,确保康复中心经费投入,保证随班就读工作专职人员、师资培训、资源配置及有关活动等必需的经费。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一)各中小学从事随班就读工作的教师须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心,关爱学生,乐于奉献,具有一定的教研和科研能力,并经过特教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专职教师须持有市特殊教育岗位证书。区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的巡回指导教师须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持有市特殊教育岗位证书,有5年以上从事特教工作的经历,爱岗敬业,具有一定的组织、指导、研究和管理能力。

(二)从事随班就读工作的教师必须认真履行《随班就读教师工作职责》(见附件4)、《巡回指导教师工作职责》(见附件5),针对随班就读学生的不同生理、心理特点、学习特点和行为特点,积极开展随班就读教育策略、方法研究,调动学生、家长、社会等一切积极因素,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

(三)加强随班就读教师的培训工作。区教师进修学院应将随班就读教师和巡回指导教师的培训纳入计划,采用多种方式,开展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等各种内容的有针对性的培训,使教师丰富特殊教育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从而帮助教师提高开展随班就读教育教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