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管理指导意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成本管理指导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成本管理指导意见

成本管理指导意见范文1

只重视短期活动,忽视战略目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

由于部分企业在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只重视短期活动,忽视长期发展目标,使各期编制的财务预算衔接性差,预算指标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不相适应。《指导意见》指出,企业财务预算是在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对企业的资金运动所作的具体安排。可见,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基础进行财务预算管理,可使企业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在开展财务预算管理之前应明确自己的战略目标,在此基础上编制各期的预算,使企业各期的预算前后衔接,避免预算工作的盲目性。

只强调财会部门的预算管理工作,忽视预算管理组织机构的完善。

由于我国企业尚未具备真正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董事会和董事长在财务预算编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较低,加之多数企业对有无必要开展财务预算管理这一问题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楚和统一,所以财务预算的编制和调整工作都落在财会部门或预算小组,致使财务预算管理缺乏权威性和前瞻性,难以发挥财务预算的控制作用。为了促进企业建立健全内部约束机制,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企业必须结合相应的政策法规,成立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如财务预算委员会或总经理办公会,负责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具体事宜,并确定企业法人代表为第一责任人,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只重视静态管理,忽视动态管理。

在预算编制方法的选择上,多数企业对业务预算、资本支出预算和财务预算等仍采用传统的固定预算、定期预算等方法编制,所有的预算指标在执行过程中都保持不变,运行结束时将结果直接与预算指标进行比较。这种静态预算编制方法适用于业务量波动不大的‘企业。当企业销售量、价格和成本等因素变化较大时,静态预算指标则表现出盲目性、滞后性和缺乏弹性,难以成为考核和评价员工的有效基准。所以,企业应积极寻求科学、合理的方法,加强动态管理。例如:采用零基预算,不受现有项目的限制,能够调动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降低费用的潜力,有助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利用概率预算,在不确定性环境中提高预算编制的可靠性和预算值的准确性,降低预算指标的风险;实行滚动预算,不仅能及时调整近期预算,使预算更加切合实际,而且实现了与日常管理的衔接,使管理人员始终从动态的角度把握企业近期的规划目标和远期的战略布局。

在预算控制的时间选择上,我国多数企业对财务预算实行结果控制。在这种控制下,实际的偏差已经形成,损失已经产生,除了调整下年度的财务预算别无他法。如果选择过程控制与结果控制相结合,则不但能实现结果控制的效果,而且通过过程控制尤其是建立财务预算报告制度,既能及时调整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又能保证预算的顺利执行。

只重视资金运用管理,忽视资金成本管理

企业主要以业务预算和资本支出预算为基础编制财务预算,非常重视成本费用预算和投资项目的资金支出安排,而忽视资金占用成本。这不仅使得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源浪费,而且造成资金结构不尽合理,资金成本增高,财务风险加大。所以,企业必须树立资金占用的成本观,加强筹资预算工作,真正做到不因预算安排提前而形成资金闲置浪费,不因预算安排滞后而延误生产经营。企业应单独编制筹资预算,增强企业资金占用的成本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企业通过筹资预算管理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资金筹集方式和成本;二是资金需要与偿还及时间安排。

只重制造成本法的运用,忽视成本管理方法的改进。

目前,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制造成本法计算和控制成本。虽然将成本管理与核算工作结合起来,能使成本指标与会计准则保持一致,同时对提高员工生产积极性、增强规模效应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确定产品价格、控制未来成本方面,仍不能发挥积极作用。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如变动成本法,虽然在理论上的研究已趋于成熟,但在实践中由于管理者的认识、员工的素质等原因一直未能得到广泛运用。《指导意见》对变动成本法在预算管理中的运用具体规定如下:第一,期间费用预算应当区分变动费用与固定费用;第二,弹性预算是在按成本(费用)性态分类的基础上,根据量、本、利之间的依存关系编制的预算。

成本管理指导意见范文2

交通部近日印发《“十三五”交通扶贫规划》。《规划》提出,力争到2020年,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总体实现“进得来、出得去、行得通、走得畅”。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交通扶贫脱贫攻坚将重点实施骨干通道外通内联、农村公路通村畅乡、安全能力显著提升、“交通+特色产业”扶贫、运输场站改造完善、水运基础条件改善、公路管养效能提高和运输服务保障提升等任务。支持贫困地区建设1.6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和4.6万公里普通国道,实现贫困地区国家高速公路主线基本贯通,具备条件的县城通二级及以上公路;力争提前1年完成托底性的建制村通硬化路建设任务,解决贫困地区2.45万个建制村、2.1万个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等等。

“十三五”期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仍是交通扶贫的首要任务,提升运输服务水平是交通扶贫的落脚点,推动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是交通扶贫的迫切要求。

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

未来5年,建成10个海外科教基地

8月11日,教育部印发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行动》提出,未来3年,中国每年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公派留学生2500人;未来5年,建成10个海外科教基地,每年资助 1 万名沿线国家新生来华学习或研修。

《行动》设计了“教育行动五通”,作为基础性举措:加强教育政策沟通;助力教育合作渠道畅通;促进沿线国家语言互通;推进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推动学历学位认证标准连通。《行动》还设计了“四个推进计划”,作为支撑性举措:实施“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实施“丝绸之路”合作办学推进计划;实施“丝绸之路”师资培训推进计划;实施“丝绸之路”人才联合培养推进计划。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加强合作、共同行动,既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

合力引导企业创新管理提质增效

将研究建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

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11个部门8月11日印发《关于引导企业创新管理提质增效的指导意见》,鼓励企业通过降低成本、创新生产经营模式和质量管理方法等,实现管理增效和创新增效,提升发展质量,增强竞争力。

成本管理指导意见范文3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小企业 贷款定价

中国金融改革以来,所取得的进展引人注目,然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日益显现,从2005年7月28日的《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到2008年12月的《关于银行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的指导意见》,银监会一直鼓励各家银行建立准子银行、准法人性质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实施单独定价、独立经营、独立核算,充分发挥专业化经营优势,更好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但是由于中小企业相对风险较高,使得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抱着一种谨慎的态度。因此,如何对中小企业贷款进行定价一直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挑战。

一、中小企业贷款定价的现实意义

首先,科学合理的中小企业贷款定价模式能够充分反映商业银行贷款风险水平、客户综合贡献、营运成本和资本预期回报等。商业银行为保持贷款定价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必然注重成本管理、市场研究、风险规避及客户贡献度测量等,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资金配置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同时,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贷款,处于强势地位,可以根据贷款定价与风险对称的原则,对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融资确定较高的贷款价格水平,在解决部分中小企业缺少资金的基础上,达到资金最优配置。

其次,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模式一般为:贷款利率=基准利率(无风险利率)+价差的贷款定价方式。其中,基准利率以央行公布的利率作为标准,价差的大小也就是加点的多少主要由商业银行自身综合平衡各种定价因素和相关权重来确定。如果能科学合理的在定价中既考虑到银行经营所承担的风险、资金成本和资本的预期回报等,又兼顾客户的承受能力和货币市场资金供求及价格波动等因素,从而能增强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定价的灵活性和竞争力,增加对贷款客户的吸引力,最终有利于商业银行经营效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二、现阶段中小企业贷款定价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历史数据支持

目前各商业银行自行开发的贷款定价模型,对风险的评估往往根据历史数据统计出预期损失,但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年限不长且都未经审计,加上报表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此这方面的数据积累相对不足。

(二)信息不对称

中小企业贷款的普遍性难题是信息不对称。企业了解银行难,大多数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小企业主,很少有与银行打交道的经验,不大了解银行内部的企业审查、评估等技术和做法。而银行了解企业更难,中小企业往往没有规范的财务报表,会计记录有限,常规的企业信用等级评估方法所需要的各种书面资料,很难住他们身上直接获取。目前银行贷款定价模型中,一个主要的考量因素是信用评级和授信调查。对中小企业而言,特别是对于刚起步处于创业期的企业,能提供符合会计准则要求、财务报表经审计的中小企业不多,因此评级授信调查往往要打折扣。

三、完善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定价的几点建议

由于中小企业贷款本身的风险特点,商业银行对于贷款定价,更应通过掌握企业产品周期和生命周期,实施主动进入和退出,建立能进能退的机制。

(一)分企业类型评估贷款风险

银行的中小企业客户类型有不同的行业,各企业有着不同的风险,银行的公司业务部后台支持人员应对不同类型的贷款企业的违约率进行统计分析,将每个行业的违约率通过历史数据进行加权平均,将每个行业的违约率加入贷款定价的价差部分,以此为银行在定价时提供基础的风险评估,提高定价质量。

(二)重点关注中小企业法人的个人信用数据

相当多的小型企业还处在起步阶段,财务制度不完善、会计记录不准确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情况往往导致银行信贷员无法根据企业的信用评级或资产负债率数据对企业的风险作出准确判断。银监会颁布的《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中指出,贷款应主要以借款人经营活动所形成的现金流量和个人信用为基础,因此,笔者建议信贷员可以关注企业三大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并重点关注企业现金流量的正负以及通过人民银行系统打印出来的个人客户信用报告的信用资料,以次为标准,适当在小企业贷款定价模型中调整价差部分的点数。

(三)以企业的综合贡献度为基础

《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中提出,开展小企业贷款的基层行应设立独立的小企业贷款科室或小组,并运用管理会计和内部核算,单独考核小企业贷款业务的成本和收益。该条款的提出,旨在让商业银行能够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准确计量每笔小企业贷款的资金成本和管理成本,从而制定出能够覆盖成本与风险的利率定价。各行信贷审批人员可以以自身的信贷系统为基础,通过统计企业的贡献度为依据,根据系统中的各项指标综合考虑,且重点参考其中的“客户贡献等级”,将调整因素加入价差定价部分,通过客户的综合贡献来考虑贷款定价。

参考文献:

成本管理指导意见范文4

 

目前,高校成本管理大多注重成本的降低,强调节约费用,然而片面的控制降低成本费用会降低高校教学质量和效益;按照成本习性核算产品成本是指通过增加产量来降低单位产品分担的固定成本,进而使人均成本降低,即通过增加学生数目来提高高校收入,然而这会导致高校只追求短期效益,忽视教学管理,如宿舍紧张、师生比例低、合班上课,从而使学生对高校教育产生不满心理,影响了高校的长期声誉。高校发展不能只考虑短期收益,要以教好学生为主要目标;高校成本主要指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教育成本,教育成本不仅仅是高校管理人员的事情,高校教职工都应努力减少浪费、节约成本。

 

一、高校精益成本管理的界定

 

精益管理思想来源于精益生产,精益思想是指从原材料到产成品整个企业价值活动中消除由于停滞造成的浪费,创造客户想要的产品。其中“精”指 “尽善尽美”、“精益求精”,“益”指通过降低成本来获取收益,精益管理思想追求的是成本和质量的最优配置。精益成本管理的核心是追求价值链的最低成本,消除价值链中不为客户增值的作业,进而消除浪费,降低成本。

 

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高的专业人才,所以高校成本主要是指教育成本,即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资源的价值,因培养学生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及其家庭直接或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

 

二、高校推行精益成本管理的措施

 

(一)合理确定高校精益成本管理的目标及目标成本

 

高校发展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措施来寻求竞争优势,精益成本管理是实现高校价值增值的工具,高校价值链是由相互依存创造价值的教学流程和部门构成的一个系统,通过分析高校自身价值链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找出高校价值链上每项价值活动的成本及其动因,进而采取改进措施,控制成本发生和变化的原因,减少资源浪费,追求长期性成本。高校精益成本管理是将精益求精的思想应用在高校自身价值链的分析中,高校精益成本管理的目标即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导向,不断降低高校招生成本、教学管理成本和就业成本。其中,招生是高校价值链中的首要环节,招生数量直接影响高校的收入,若高校招收的学生素质高,培养的人才越优秀,毕业的学生越受用人单位欢迎,高校的竞争优势就会越高。高校是不以取得利润为目标的非盈利组织,其目标成本的确定要重点关注社会效益,即在国家财政投入、学费收入基本固定的前提下,高校要不断提高预算收入的使用效率,加大对教学科研及管理活动的扶持力度,提高教育服务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从而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高校在确定各项工作目标成本时,由学校对年度工作目标发出指导意见,再由各部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提交年度工作计划,形成部门年度工作目标,之后由高校预算目标成本管理机构和各部门进行沟通、协调,汇总编制形成高校年度工作目标。通过对目标成本进行细化分解,将指标数量化、具体化,做到各个成本可执行、易控制,从而使各部门的目标成本成为责任成本,让各二级学院领导和职工都清楚明白高校成本控制的目标和自身应承担的责任。

 

(二)高校精益成本管理的原则

 

高校精益成本管理需要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努力控制和节约成本即全员参与原则。高校应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来提高教职工成本意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校精益成本管理应综合考虑高校价值链中的每个部门和教学管理流程,站在战略高度指引相关部门团结合作,进而降低总成本,即整体性原则;高校精益成本管理应追求尽善尽美,即不断改进原则,要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来改进发展战略,进而不断优化高校成本控制体系。

 

(三)作业成本的计算与分析

 

作业指组织实施耗费资源的工作,是连接资源与成本对象的桥梁。高校作业分散在教学组织结构中,高校的教育管理过程是一种职能型的平行结构,高校作业应根据内部职能来划分,高校作业中的直接作业指与学生培养直接相关的教学作业、日常管理和实验实训指导工作,这些直接作业耗用的资源计入各个直接作业中心;高校间接作业指学生日常管理、教务管理、教学辅助管理及行政管理等与培养学生无直接关系的各项作业,各间接作业中心将耗费的全部资源根据作业动因分配计入直接作业中心,比如教务管理中的学籍考试管理与学生数相关,其成本计算由总的学生数来确定,高校学生实际消耗的教育总成本就是直接成本加上间接成本。高校作业的划分应根据重要性原则,对成本费用较高的教学成本可单独作为一个作业,此外,对为学生提供住宿和日常活动等服务的管理部门可划分为一个学生管理作业来减少成本核算费用。

 

高校精益教育成本分析是在高校作业分析的过程中按照高校教学业务特点和成本效益原则。其次,高校要考虑人员因素,不断加强学生自律意识,减少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和工作量。再次,高校要对同类院校的作业流程进行比较分析,不断精简本高校的作业流程。最后,高校管理要避免因过分集权造成作业之间的等待和延误以及因过分分权造成的作业重叠,不断提高高校作业效率。

 

三、结论

 

将精益思想应用于高校成本管理,应用作业成本法分析高校成本管理,消除不创造价值的作业,采取切合实际的管理措施,降低浪费,提高学校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教学质量,进而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

成本管理指导意见范文5

公立医院运营管理是以全面预算管理和业务流程管理为核心,以全成本管理和绩效管理为工具,对医院内部运营各环节的设计、计划、组织、实施、控制和评价等管理活动的总称,是对医院人、财、物、技术等核心资源进行科学配置、精细管理和有效使用的一系列管理手段和方法。大力推动公立医院核心业务工作与运营管理工作深度结合,将现代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融入运行管理的各个领域、层级和环节,提升运营管理精细化水平;坚持高质量发展和内涵建设,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再造业务流程、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分析评价等管理手段,将运营管理转化为价值创造,有效提升运营管理效益和投入产出效率。建立健全内控管理和风险监控制度措施,使之既符合业务管理规范化要求,又满足风险防控精准化需要。

一、背景

(一)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

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结合工做实际,进一步研究适合提高本单位运营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二)2021年医保支付改革,保定市被确定为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DIP)试点城市。

二、组织架构

公立医院运营管理采取运营管理委员会,下设运营管理小组,各小组各司其职的管理模式。

(一)医院运营管理委员会,下设五个医院运营管理小组

任:

副主任:

书:

员:财务、审计、人事、医疗、护理、物价、医保、信息、运营助理员

责:

1.研究政策,找到政策边界,规避相关风险,为院领导班子提供政策依据,更好的制定好符合国家政策、有利于医院发展的战略方向。

2.研究起草部门运营管理工作制度,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3.研究并制定医院运营管理年度工作目标、指标和计划,审议医院运营管理分析评价报告

4.梳理和完善运营管理流程,以精细化管理和提质增效为目标,综合运用系统思维统筹优化管理流程。

5.定期对临床各科室运营情况进行专题分析汇报和反馈,对临床科室人力资源、设备、材料、药品、空间、床位、工作量、工作效率等专项进行横向和纵向绩效分析评估,为院科两级精细化运营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6.加强成本控制,降低运营消耗,节约医院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率,追求利润最大化。

7.持续优化医院绩效薪酬体系,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

8.组织开展运营效果分析评价,撰写运营效果分析报告等。对医院运营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改进措施。

运营管理一组:医疗质量安全

运营管理二组:人力资源管理组

运营管理三组:经济运营管理组

运营管理四组:物资采购供应组

运营管理五组:信息组

工作计划:

1.建设管理领导小组运营管理委员会,明确各部门在运营管理方面的工作职责和具体分工。

2.确定运营管理战略,并逐级分解运营管理任务目标。

3.学科定位与建设,理清科室人员配备,职称等情况,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配置和规划。

4.梳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进行资产及医疗设备运营效益分析。

5.进行医院成本管控及效益分析,确定可控成本范畴,重点管控可控成本。

6.对医疗收费项目进行分析,提高医疗收入的同时,降低非医疗收入占比。

成本管理指导意见范文6

―、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在行政事业单位主要应用于以下领域: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绩效管理等。因此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也应该主要应用于这三个领域。

(一)高校预算管理方面。高校财务制度改革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预算。长期以来高校预算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预算管理意识淡薄。第二,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预算编制内容不全面、质量不高。第三,预算管理重申报轻管理。将管理会计的理论方法应用于高校预算管理对于高校加强预算准确性,确保预算的执行效果将起到一定作用。

零基预算是管理会计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预算编制方法。高校也应进行以零为编制基础的全面预算,分别进行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收入预算主要包括国家财政补助收入、教育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等。支出预算包括教育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的补助支出、上缴上级支出等。部门预算编制程序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各部门根据学校预算的总目标和本部门分管的具体预算目标,确定费用开支项目,并详细说明每一费用项目的性质、用途和必要性,以及开支的具体数额。(2)对每一费用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效益分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高校来说应该以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据此确定各费用项目的重要程度和开支先后顺序。(3)将预算期实际可运用的资金按照各费用项目的先后顺序,在各项目之间进行择优分配。在分配资金时要做到保证重点、兼顾一般。需注意的是:在编制高校预算时应认真分析总结上一年度的收支预算执行情况,以学校的实际发展状况为依据,对日常支出、重点项目支出、偶发支出等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和论证,以确保资金的分配合理,尽量避免浪费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预算执行过程中不可预测的变化因素,留有使用空间,避免周转困难。更重要的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形成科学的预算机制,加强预算管理体制建设,使收支更加规范,使预算更加准确、预算执行更加严格、预算评价体系更加完善。

(二)高校成本管理方面。我国高校的所有者和主要投资者是国家,国家无偿提供资金给高校使用,高校不需要偿还国家投入的资金,不核算成本和盈亏。因此,成本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最为欠缺的一个环节。如今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使高校逐渐进入市场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在这一前提下如何合理使用教育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成为各高校面临的新课题。管理会计学中有很多关于成本管理的方法,其中本-量-利分析应用比较广泛,即在成本性态分析和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数量、成本和利润之间的依存关系,包括盈亏平衡分析、保利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本—量-利分析的扩展四部分。因为高校不以营利为目的,因此应重点进行盈亏平衡分析。具体分析如下:1.高校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1)高校的全部成本都能合理地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变动成本随招生数量的变化呈正比例变化,单位变动成本保持不变,固定成本总额在招生数量的相关范围内保持不变。(2)高校招收学生的结构稳定。即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委培生、成教生等各类学生所占比重不变,同比例增减。

2.高校成本性态分析。(1)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限度内不随学生数量变动而变动的费用总额。如:教职工工资(含离退休职工)、福利费、保险费、房屋建筑物、教学设备的折旧等。(2)变动成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限度内随学生数量变动而变动的费用总额。主要是指学生事务支出,包括奖助学金、医药费、学生活动费、研究生业务及答辩费、各院校本科生研究生经费等。

3.高校收入的构成分析。高校的收入来源比较多样,不同于企业的“单价x数量”的单一收入来源,因此要分析招生数量对收入的影响。高校收入可分为固定收入和变动收入。固定收入主要包括科研收入、经营收入、捐赠收入等;变动收入主要是指生均拨款、学费、住宿费、培训费等。

4.用公式法确定高校招生的盈亏平衡点。利润O1=收入-支出=(固定收入+变动收入)-(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固定收入FI+生均变动收入VI×招生人数Q)-(固定支出FC+生均变动成本VC×招生人数Q)=(FI-FC)+(VI-VC)×Q。当O1=0时,达到盈亏平衡点,计算盈亏平衡点的招生人数QBEP:(FI-FC)+(V1-VC)×QBEP=0;QBEP=(FC-FI)/(V1-VC)

5.盈亏平衡点应用案例。以2015年北京某重点大学年决算数据为例:该校2015年总收入为115888.87万元,其中变动收入44734.04万元,固定收入71154.83万元;2015年总支出为114724.06万元,其中变动支出14554.62万元,固定支出100169.6万元。2015年学生总数为30892人,计算盈亏平衡点的招生人数:FI=71154.83(万元);VI=44734.04/30892=1.45(万元/人);FC=100169.6(万元);VC=14554.62/30892=0.47(万元/人);(FC-FI)/(V1-VC)=(100169.6-71154.83)/(1.45-0.47)=29607(人)。可以看出该校招生人数为30892人,超过了盈亏平衡点的招生人数29607人,2015年该校是盈利的。在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继续扩大招生可以使学校扩大盈利。但是办学不但要讲求效率,更要重视效果,因此还要分析该校公共资源的承受能力,如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的容量,任课教师的数量,宿舍的床位等,在现有资源不变的情况下确定最佳的招生人数。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盈亏平衡点的计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由于学校各类学生的收入和支出是不同的,如果不考虑固定收入和固定成本,各类学生的变动收入减去变动成本的差也是不同的。本文中案例分析是以各类学生数同比例变动为基本假设,但在实际中这种变动的可能性非常小,所以如果想准确地分析盈亏还需要对各类学生的收入和成本进行更加合理的分配,进而分析单类学生变动对盈亏的影响程度,从而在招生时有所侧重。另外区分固定收入和变动收入相对容易,但是区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就复杂得多。高校的支出项目很多,要逐一去衡量哪些支出会随学生数量的变动而动,严格合理地区。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笔者认为本-量-利方法应用于高校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作用:第一,让高校建立起成本利润的概念。第二,通过准确地计算盈亏平衡点,将学校的招生规模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第三,通过固定成本、变动成本的区分和计算,可以让高校清楚地知道哪一部分成本有节约空间,有的放矢、高效地节约成本。

(三)高校绩效评价方面。2009年中央教育研究所公布的《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对教育部直属高校进行了排名,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明确提出了加强髙校绩效管理的要求。以此为契机,学术界和教育界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但结果并不乐观。首先,绩效评价多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可操作性不强。其次,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框架,可比性较弱。第三,绩效评价应区分不同目标、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能一概而论。

管理会计中关于绩效评价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是一种先进的战略业绩评价系统,其核心是把最受关注的信息浓缩在几项指标中,使信息使用者关注的状况和结果一目了然。其最大的特点是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结合在一起,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相比传统的财务指标评价体系更加全面科学。平衡计分卡在国外高校已经有所应用,比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如果将其应用于我国髙校的绩效考核,应根据我国高校的办学环境、目标要求的不同,对指标进行调整和完善。现以高校综合绩效评价为目标,将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四个层面的关键业绩指标设定如下:

1.财务层面的KPI(关键业绩指标)。高校是非营利组织,虽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但同样应该重视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因此财务指标的主要关注点是资金来源是否充足、资金使用是否合理、是否专款专用和财产是否安全等方面,具体可以量化到各财务指标中,如资金充足率、收入增长率、预算执行率、资产负债率等。

2.顾客层面的KPI。高校一方面要面向学生,另一方面要面向社会,因此高校的顾客指标包括学生满意度和社会满意度两个方面。学生满意度指标主要包括学位授予率、就业率、毕业生薪酬、职业发展前景、生均比赛获奖数或科研成果数等。社会满意度的衡量指标范围相对较广,主要有入学率、助学贷款偿还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科研成果转化率等。

3.内部业务流程的KPI。这一指标衡量的是高校是否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良好的教学与科研环境。教学环境指标包括教师的学历结构、教师职称结构、生均事业支出、生均教学费用支出、图书藏量等。科研环境指标包括重大科研项目比例、科研成果获奖数量、重点实验室数量、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率、师生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数量等。

4.学习和成长层面的KPI。高校的主要办学目标是建设一流的学科与优质的科研创新团队以及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关键指标包括:教学、科研成果增长率、博士点硕士点数、博士后流动站数、国际知名学者数、省部级以上精品课程数、国家重点学科数、教师出国进修人次、高学历教职工比例等。

平衡计分卡是一个主观判断和客观数据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方法,在每一个层面KPI的确定是一个主观的过程,其中有一些是由客观数据组成的指标,所以主观上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同,确定适合自己学校的KPI,在评价过程中也会使用大量的客观数据,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使高校的绩效评价更加生动立体、更加全面。

二、管理会计在高校推广应用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提高高校领导对管理会计的认识和理解水平,寻求政策支持。受传统高校财务职能和管理方式的影响,高校领导普遍存在重视教学科研管理、轻行政管理的现象,财务管理又是行政管理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另外高校领导也不都是财务方面的专家,思想观念存在相对保守、对财务信息不够敏感等问题,致使管理会计在高校中的推行存在一定阻力。因此需要财务管理人员加强管理会计的宣传力度,促进高校领导对管理会计的认识,更新管理观念,更重要的是尽快将管理会计应用到高校的财务管理中去,让高校领导真切感受到管理会计的优势,进而对管理会计的推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高校管理会计理论不完善,各方法指标的确认需要大量的理论依据。现有管理会计学是以企业会计为基础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其主要方法和指标也都是以企业为研究对象。对于高校来说管理会计算是舶来品,需要踏踏实实地从理论研究做起,对各种管理会计的方法和指标进行深入研究,使高校在运用这些方法和指标时有理有据,形成一套符合高校实际、适合高校使用的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

(三)建立案例库。管理会计是一门应用学科,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研究上,要真实地应用到高校财务管理中去,为学校决策提供依据。管理会计在高校的应用,要以大量的实践案例为基础,在不断的实践中去充实和完善高校的管理会计理论,这势必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经历无数次的失败-改正-再失败-再改正,但是无论失败与成功都将成为高校管理会计研究过程中最宝贵的经验。各高校可以在案例库里寻找与自己学校相匹配的案例,借鉴其方法和指标应用到自己学校的财务管理中,缩短研究周期,少走弯路,对管理会计的快速推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培养专业的管理会计人员。目前,我国高校普遍缺乏专业管理会计人员。受高校传统报账财务模式的影响,高校现有会计人员在职业素质、业务拓展能力、新知识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由于高校财务工作相对稳定安逸,这对管理会计在高校的推广十分不利。因此必须建立起一支观念新、业务强、涉猎广的管理会计队伍,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带动整个高校会计队伍实现由“报账型”到“管理型”的转变。

(五)建立强大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高校在应用管理会计的方法进行财务管理时,需要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运用和输出,因此开发一套适合高校管理会计应用的信息系统是管理会计在高校推广的必要条件。现行的高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更多的是处理会计信息,与教务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没有互通,在运用管理会计进行分析时无法很好地整合这些信息,也就无法达到管理会计的目的。如将高校各个业务系统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进行资源整合,嵌入全面预算、成本管理、业绩评价等理论,不仅能够全面反映高校多个业务活动过程,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相关性,而且能够满足各方决策需求,提供更为及时、准确的信息数据。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