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1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1.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第一,厌学。小学生有的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校班级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甚至与任课老师顶撞。
第二,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响,而使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导致关系紧张。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易产生较大的波动,如,生气、急躁、发怒等。
第三,抑郁恐慌。有些小学生不爱与人交往,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消极颓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的同学,对学习缺乏信心,小小年龄就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极态度,他们喜欢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陷人痛苦之中。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映。
第四,是不良品行。一些小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不但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进行挖苦讽刺,甚至对其他同学怀有敌意。少数学生私欲强烈,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早退甚至旷课,打架斗殴现象在小学校园中时有发生。
2.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第一,家庭因素。家长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生活压力,孩子父母往往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受压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第二,社会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独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孩子们中也开始流行起来,孩子生日讲排场,对孩子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将艰苦朴素等优良作风抛之脑后。
第三,学生心理因素。新时期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受新思想影响较大,这些学生能力普遍较强,自我表现欲过强,希望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自己。如有些学生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故意在课堂上讲话、吵闹。
第四,教育因素。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他们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影响他们一辈子。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1.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2.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2
一、提高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带来的价值观念、思想理论界的反思乃至人们日常生活诸多变化,都要求每个人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而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不断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很大。他们对某些变化感到迷惑不解,难以适应。社会责任的压力,竞争的压力,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所带来的压力,个人认识能力的局限,都会使学生焦虑不安和心理压力过于沉重而出现心理上的失调,造成心理障碍。校园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如学习负担加重,课余生活单调,学习目的的迷茫等,都使有些学生觉得压抑、烦躁、学习兴趣减低、生活缺乏乐趣。当前许多农村学校因为兼并,实行寄宿制,大都采用封闭式管理,重智育,轻德育、体育和劳动的现象还是很明显的。师生常常泡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之下,严重影响了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努力加强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能只顾讲好课和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心理成长方面的因素。要把此教育作为不可缺少的内容来抓,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德育工作的有力开展,使思想教育工作卓有成效。
二、加大投入,领导重视,组织落实
健康教育的开展领导重视是关键,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的条件,是完成学业,胜任今后工作的重要前提。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加大投入,组织落实到位,把心理咨询和学校“育人”这个根本宗旨联系在一起,这是加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和培养合格人才的有效举措。就当前学校和社会的实际情况而言,首先应在原“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基础上,实行定场地、定时间、定教材、定指导教师、定评估办法的“五定”政策,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到德育的各环节,形成德育带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促德育的良性循环。其次是投入资金购置一定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和电教设施,开辟心理健康教育教室或展室以及外部实践活动场所。
三、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切实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和品质
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教授说:“我们注重身体健康,故研究心理卫生;我们若要使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则必须注重心理卫生。”心理卫生就是通过有益的教育和训练,以及医疗预防措施培养健康的人格,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灵活的适应能力,使心理活动功能状态达到较高的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主要的承担者是教师,心理卫生学家认为,教育者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比起他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教育方法更为重要。因此,中小学教师要在实践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基本道德素质修养。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还要担当起中小学生“心理保健医”的角色。一个教育单位,要经常开展普及心理卫生知识的活动,不断提高心理工作者及德育工作者的素质和品质。
四、加强对学生心理卫生健康的教育与宣传,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
事实上许多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但并没有引起学校、学生、社会的重视,学生也不知道前去咨询。主要是宣传引导不够。有的学生害怕去心理门诊,怕被别人议论。因此,要广泛宣传心理学是一门科学。通过开设一些心理辅导课,采取集体辅导和个别指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学教育,分析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让学生掌握怎样战胜挫折的方法。还可开设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讲座及其它有关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比如举办心理卫生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主题班会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3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5-0105-01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时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须认真加以解决,以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
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引发较多的心理冲突。另一方面,虽然高校日益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在大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方法不当,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不合理、难操作、措施难到位。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差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由此可见,在当代大学生中,心理疾病正在蔓延,其增长速度之快,负面危害之大,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上大学后,生活的环境改变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三)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强、自立、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四)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对如何处理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
(一)创造良好的校园坏境。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健康向上的文化气息,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活跃的学习氛围,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生机昂然的校园景象等无疑对大学生起着感化和陶冶作用。
(二)开设系统心理健康教育课。高校应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课程的主渠道作用。要大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其中,分析自身和同学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三)注重专业师资培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心理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系统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学生辅导员,更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要从思想和心理方面,了解学生,克服工作方式的单一性、教育过程的简单化等问题,特别是对“问题学生”,不能简单粗暴地加以批评。
(四)丰富和健全多样的心理疏导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法。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大学生中去,通过班会、走访学生宿舍、和学生谈心等形式,引导学生自省,让学生客观清醒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明确需要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要改进过去心理咨询坐等大学生上门的方法,主动、公开、广泛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联系实际,防患于未然。
(五)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也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使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有机结合,达到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目的。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学到书本中、课堂上体验不到的知识。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和实践动手能力,有助于走上社会后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大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社会,学会生存,懂得生活,了解别人,融洽人际关系,强化心理受挫的能力和战胜困难的能力,以饱满的精神去迎接时代的挑战。
综上所述,心理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只有心病心治,师生共同努力,让大学生身心健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才能使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学生走出阴霾,摆脱困境,以积极的心态、健康的情绪去面对各种挑战。因此,高校德育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要研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大学生的心理导向,培养他们的心理品质,完善他们的人格,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荒.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10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4
职业学校有其特殊群体和环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对的学生素质各异、心态各异,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困难。因此,职教教师有必须调整教学观,提高教学质量,并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正确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手段;是增进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保证;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
一、职校教师应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找出学生的心理缺陷,改进教育方式,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中职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而从实际情况看,随着普高热的升温,中职学校的社会地位日见低下,学习上的差生、品德上的差生和行为上的差生成为现阶段中职学校学生构成的主要成份。职校生中的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这也决定了他们的心理问题多发易发而且日益复杂,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们认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为教育者,应该认真地、细心地去挖掘其中的原因,加强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使教学方式随着学生的成长和知识的增多而不断变化和丰富,以独特的个人魅力和特有的教育方式,启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动能,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多样化,注意因材施教,彰显学生个性
职校教育方式就是通过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启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浓厚的探索精神、独特的求异思维、非常规的想象,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一方面,教师要通过改变教学观,加强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推行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注重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以学生容易接受、喜欢接受的授课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力和兴趣。
三、搭建好就业平台,使学生人尽其材,各尽所能
职教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材。实际动手能力是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创造财富和赖以生存的本钱;也是职教最具特色和优势的闪光点。因此,在学习期间要对学生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掌握真刀真枪的操作本领。
四、营造健康的班级心理氛围,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价值重大、亟待深入开掘的领域。自上个世纪80 年代我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来,它在缓解学生心理压力、提升心理素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当前大学校园中的心理咨询,问题多多,效果寥寥。高校学生人数特别是实际需求心理帮助的人数不断增加,可进入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的学生却越来越少。面对这种状况,要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功能和作用,不能只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想这个问题,而应多关注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心理咨询的诉求。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含义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知、情、意)等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能促使人体内在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心理健康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相关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使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素质教育工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 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促进他们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新时期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2.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时展的要求,是人民的愿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光荣使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关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成败,可以说,没有心理健康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也是有欠缺的学校工作。
3. 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
关键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如何坚持以为指导,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报效祖国和人民为宗旨,认真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和新任务。
三、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现状问题
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在机制、经费与人员储备上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一般挂靠在学生处、德育处、医务室、心理教育科研部门,存在多个部门一起插手或都不过问的情况,部分高校还缺少心理健康工作的专项资金,使得心理健康工作软硬件设施缺乏,办公设施落后。
2.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完全纳入教育体系。体现在:基础教育阶段普遍缺乏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及课程设置,导致与高等教育阶段缺乏衔接;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只是侧重于知识的普及,缺乏技能方面的教育,不能很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设置还不很完善,没有统一的、权威的教材;目前心理健康缺少政府立项和专项研究,不利于工作的长远发展。
3. 社会支持系统相对不足。在家庭层面,不少学生家长对心理问题与心理危机预防的认识亟待提高;社会层面,少数媒体的“猎奇”报道容易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导向;在高校层面上,许多高校与精神卫生专业医疗机构间没有建立起畅通的机制,在发生重大心理危机事件时干预效果不佳。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笔者认为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做到以下几点:
1. 高校应确立“发展为本、教育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结合新时期大学生身心特点和环境现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明确定位在优化学生身心素质上,关心每一个学生成长,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和谐和健康的发展,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终极目标,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着眼点。“教育为主”是指把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工作的主体,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正面教育。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人才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健康包括身体的健康,也包括心理的健康。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就是心理健康教育。高校确立“发展为本、教育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可以将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植根于素质教育的土壤之中,从而牢牢地把握正确的方向,充分发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动作用,使素质教育更富有成效。
2.建立和健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高校领导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班主任为基本队伍,以心理健康教师为中坚力量,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中,应建立起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层次,学校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始终坚持一条主线,突出实践性和活动性;同时强调对不同年龄特征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有所侧重。
3.开展心理咨询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十分关注而又为此忧心忡忡的严峻问题,学生当中的困惑感、挫折感、焦虑感、自卑感、冲动感、自贵感、孤独感及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普遍存在。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开办热线电话,进行咨询和治疗,消除心理压力。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室,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专题咨询,采取个别咨询和集体辅导相结合,有计划、有目的地根据不同年级特点开展心理知识讲座、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进行心理教育。在学校里建立心理咨询与调节室,除了一般的咨询谈心外,还可采用一些心理治疗
的简易方法对症下药。如在考试之前,总会有一些学生产生考试焦虑,表现出紧张、失眠等症状。心理辅导员就可集中为学生做一做放松治疗。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调整应考动机以取得好的成绩。
4.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
大学生心理档案是大学生心理状况发展的动态客观记录,它能真实地反映和记录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大学生心理档案也应像学籍档案一样从入校时就建立,但由于它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保密性,因而必须制定完善的心理档案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心理档案应包括学生的一般情况、家庭情况、每学期或每学年的心理测验情况、综合印象(含辅导员或班主任的鉴定、同学之间的相互测评和学生的自我总结)和心理咨询记录等内容,以便于辅导员或班主任、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对学生心理状况的动态有全面了解。
5 .加强高校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要取得良好效果,队伍非常关键。为此,高校要着力加强队伍建设,以专兼结合为原则,建设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我国现有的专兼职教师中,除少数心理咨询教师接受过正规的专业培训外,其他则是短期“速成”。这部分“速成”者由于技艺不精、措施不当,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这必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因此,建设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迫切需要。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主要包括辅导员或班主任、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医生或其他管理工作者。从整体而言,这支队伍的整体质量还不高,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太少,较少开展属于专业领域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尤其是缺乏立足于中国高校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研究、机制研究和政策研究。因此,要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性、实效性,必须倾力打造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工作队伍。
6.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是要培养和弘扬学校的创新精神,这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是一所大学拥有的相对稳定的群体心理定势和精神状态,是学校的凝聚力、水平和特色整体面貌都在创新精神中体现。我们应利用学校所有宣传阵地,采取适合学生心理需求的行为方式,多渠道、多模式的开展教育行动,满足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需求。二是要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爱国及道德规范的教育,积极营造健康向上、高格调、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校园精神,人文精神,用身边的先进人物模范事迹教育大学生,这不会导致学习对象高不可攀,看不见摸不着。开展多种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学习使大学生增长才干和责任感,实现道德理想回归。三是寓教于乐,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校园内的各种社会团体,举办艺术节,学术研讨,知识讲座,读书会,演讲、影视评论等活动,使学生在这些阵地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化对自身潜能认识,真正在自我教育中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名心理健康、品德兼优和人民需要的合格大学生。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新形势下,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们只有立足现实,下足工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才能健全他们的人格,才能真正的为 21 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6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途径
目前,少数民族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方面,社会的发展、竞争的激烈对人的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大量的调查显示,目前少数民族高职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学习方法、考试、应付挫折、人际交往、青春期心理适应、生活消费等方面的困扰,还有一部分学生有神经症状乃至精神障碍。
一、少数民族新生普查的基本情况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新疆教育工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指示精神,了解和掌握我校普通高职学生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去年11月上旬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少数民族新生进行了一次心理健康状况普查。
本次调查对象为新疆职业大学2010级高职学生,共做问卷2780人,有效问卷2709份,占总数的97.44%。其中汉族学生1337人,少数民族学生1372人。本次调查结果显示,2709名高职学生SCL-90≥3即存在中等以上心理障碍者为93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43%。汉族学生SCL-90≥3因子人数百分比为3.44%,少数民族学生SCL-90≥3因子人数百分比为4.23%,说明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相比,心理健康水平稍高,但差异不显著,这也反映出了不同民族学生不同的文化差异和心理差异。其主要原因是,来自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水平赶不上汉族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积极进取,乐观向上,有稳定的情绪,有充实平和的心态,能够面对现实、正视现实,乐于学习、工作、社交,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此次调查,少数民族学生存在中等以上心理障碍者为58人,SCL-90≥3因子人数百分比为4.23%。这部分大学生一定程度上被心理问题困扰着,因此,深入分析影响我校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进少数民族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少数民族对心理咨询的需求分析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建立心理咨询机构以后却少有民族学生来访,心理咨询室门可罗雀,甚至无雀可罗,为什么现实和需要之间会形成如此强烈的反差?究其原因,不是少数民族学生不需要心理咨询,而是少数民族学生不了解心理咨询。其一:少数民族学生缺乏心理咨询意识,有问题不知来咨询。面对心理困扰,往往采取消极应对的策略,缺乏积极的求助意识,只求自己内心慢慢消化;其二:少数民族学生不了解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存在许多误解,认为心理咨询给人的感觉是耻辱的感觉、羞愧的感觉、见不得人的感觉,想咨询而不敢来咨询;其三:受世俗伦理的影响,有问题不愿来咨询,或认为“丑行不可外扬”,或认为求助他人是无能的表现,即使内心深受其苦,也不愿寻求积极的帮助。所以,从目前少数民族高职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和心态上来看,提高少数民族高职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接受性显然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我认为,目前少数民族高职学生心理咨询尚处于起步阶段,普及心理咨询知识,倡导心理咨询理念,提高心理咨询意识远比进行咨询本身更加重要。
三、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咨询意识
第一: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讲座,向少数民族学生普及有关心理咨询的科学知识,系统阐明心理咨询的原则、方法以及有关规则,介绍心理咨询的成功案例,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水平,消除少数民族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和不必要的担心;第二:利用校宣传栏、广播站、板报、橱窗、校报等宣传阵地,经常性多渠道地宣传心理咨询,倡导心理咨询理念,形成有利于心理咨询的校园氛围,使少数民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纳心理咨询。第三:开展心理普查,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状况,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心理觉醒和成熟,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自知自觉的心理意识。第四:通过教师培训、家长学校向教师、家长宣传心理咨询知识,从而间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接受程度。第五:咨询人员“以身示范”,提供严谨规范、有较高质量的心理咨询服务,以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接受性。
四、尽快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网络体系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网络--校级心理健康机构、院级心理健康组织、班级学生心理健康小组目前尚不完善。校级心理健康机构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但未层层落实到学院和班级,院级心理健康组织和班级学生心理健康小组虽然成立,但工作未深入开展。要进一步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网络体系的作用。要组织协调校、院学科教师、德育工作者及医务工作者等人力资源,通过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辅导及心理训练活动,有效地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的指导。要充分发挥院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班主任、政治辅导员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必要的帮助。要利用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小组,利用那些志愿为同学服务且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在与同学朝夕相处的学习生活中,给予那些心理需要关怀的少数民族学生以经常性的帮助,并能将有严重心理障碍少数民族学生的情况及时地向所在院系及学校的心理保健机构与组织反映,避免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的发生。
五、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心理健康专职教师
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缺乏,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普及的广度和深度也不够。同时,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心理咨询师数量较少,无法满足少数民族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当少数民族学生遇到突发事件和心理危机时无法得到有效及时的疏导和帮助。而汉族心理咨询师与少数民族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交流时往往由于语言障碍和风俗习惯的差异而大打折扣。
高职院校要加大少数民族心理健康教师的培养力度,努力形成一支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少数民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一是要引进具有心理学和教育学背景的少数民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来校从教;二是选派一部分少数民族教师赴内地高校进修培训,参加各种案件研讨会;三是鼓励少数民族教师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四、组织少数民族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少数民族教师队伍,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走向健康轨道。同时,高职院校要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加大教育力度。
六、把少数民族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
少数民族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未系统纳入到学校的总体教育体系之中,从而制约了学校教育整体效能的发挥。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少数民族高职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某些心理素质的内容,如思维、记忆、想象能力的心理训练方式,提高学生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以及科研动手的能力等;通过运用激励手段,来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采用强化与积极的心理暗示的措施,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开设多渠道的心理咨询路径,是做好少数民族高职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有益补充
畅通心理咨询通道,是少数民族高职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中重要的环节,尤其是目前少数民族高职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接受性尚有待一个过程,所以心理咨询的渠道要广,路径要宽,方式要多,要因需而异,因人而宜。除面谈咨询这一最常用最主要的方式外,还要辅以电话咨询、书信咨询、团体咨询、小组咨询、间接咨询等多种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如设置“心理咨询热线电话”,针对那些不愿来或不便来晤谈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用电话方式给予忠告、劝慰;又如悬挂心理咨询信箱,对学生信件,需要面谈的预约时间面谈,需要回信的就及时回信;还可主动深入学生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现场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