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践教学指导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践教学指导意见范文1
关键词:归因理论;教师教学;归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8-0261-02
随着西方社会心理学家对归因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美国心理学家韦纳的归因理论成为解释动机最为系统的理论。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已经得到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成功地将这一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完善学生人格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对该理论的应用性研究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归因理论的研究历程
归因理论起源于社会心理学, 该理论重在探讨行为者对自身行为后果成败原因的解释,故而又称为自我归因或成败归因。这一概念最早由社会心理学家海德提出,1958年他出版了《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由此揭开了归因研究的序幕,此书也被看作是归因理论产生的标志[1]。海德认为行为原因基本可以分为两种: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指存在于行为者本身的因素,如需要、情绪、兴趣、态度、信念与努力程度等等;外因是行为者周围环境的因素,如他人的期望、奖励、惩罚、指示及命令,天气的好坏、工作的难易程度等等。海德的归因理论对行为原因所做的个人―环境的划分一直是归因的基础,影响深远。1965年,琼斯和戴维斯扩充和发展了海德的观点,提出了相应推断理论。这个理论主张人们的外显行为是由行为者内在的人格特质直接引起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人格特征是相当一致的。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继相应推断理论之后提出了协变理论。以行为信息的区别性、一贯性和一致性来确定行为到底应归因于行为者、行为对象,还是行为产生的情境,此理论进一步扩充和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
到20世纪70年代末,心理学家韦纳率先提出了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韦纳提出影响个人成败的因素主要有六个因素,即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及外界环境。他通过研究提出归因三维模式,即原因源、稳定性、可制性。他把影响成败的六大因素按照这三个维度进行了划分: 能力属于稳定、内部、不可控因素;努力是不稳定、内部、可控因素;任务难度属稳定、外部、不可控因素;运气是不稳定、外部、不可控因素;身心状况属于不稳定、内部、不可控因素;而外界环境可能是不稳定、外部、不可控因素。
表1 韦纳三维度六因素归因模式[2]
韦纳(B.Weiner)认为,一个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取决于原因源、稳定性与可控性三者的共同作用, 这三个维度经常并存并且每一维度对个体的行为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原因源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就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就会产生羞愧的感觉;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产生愤怒的情绪。在稳定性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就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将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将会产生绝望的感觉;将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也会让人愤怒。在可控性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积极地去争取成功;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就不会产生太大的动力。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就会继续努力;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令人绝望[3]。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韦纳动机归因理论总是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性的维度。因此,只有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稳定、可控因素时才会对行为者动机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
二、运用动机归因理论指导教师教学的归因方式
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广泛应用于教育与教学实践。学生对学习结果的成败归因不仅解释了以往学习结果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美国休斯顿大学舒恩克的研究表明,要使学生取得成功,就应该不断地使他们感觉得到他们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并不断给予他们成功的反馈,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努力坚持下去,以不断取得成功。既然我们知道学生的归因方式影响到后来的期望和行为,那么我们就应该利用归因理论研究结果有意识地教育学生。作为教师应该学习用归因理论的模式来分析学生和教学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改进的措施,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归因产生积极的影响,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行为的坚持性。
1.教师应给予学生积极的归因方式
归因引导要做的是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而不是帮助学生寻找正确的、真实的原因。积极的归因方式有利于动机的激发、自信心的培养,而真实的原因有时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上进心。从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中我们可清楚地看到,行为的原因源和稳定性均影响人的动机和行为,其中稳定性的作用尤其重要。如果某个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真实的原因是能力有缺陷,即是稳定性因素所致。如果教师告知学生这一原因,只会使学生自卑、伤心、自暴自弃、放弃努力;但是,如果教师告诉学生,之所以没考好是因为基础较为薄弱、最近不够努力,即是不稳定因素所致,那么学生就会保持自信并且努力补课、加强训练,力图获得更好的学习成绩。不言而喻,这样的归因将有助于学生恢复自信心,放松情绪,增强自我期望,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成绩一向优秀的学生,教师应帮助他们把成绩不仅归因于良好的稳定性因素,而且也应看到良好的内因(努力程度)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使他们认识到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保证成功。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在归因引导中教师最重要的工作是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有利的归因方式,而不是帮助学生分析真实的原因。这样,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和要求学生进行归因,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更好的激励作用。
2.教师应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正确评价
评价是指教师直接指出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好还是坏,并要求他们继续发扬或纠正的教育行为。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教师对男生和女生的评价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教师经常地对男生的非智力方面品质做出口头批评和要求,而对女生的非智力方面品质做出口头表扬或积极评价;教师经常地对男生的智力方面的品质做出积极的评价,而对女生的智力方面的品质做出消极的评价。在失败情况下,教师更认为男生是动机方面存在问题,而认为女生存在智力方面问题。另外,教师对男生的失败容易产生愤怒感,而对女生更容易产生同情或无可奈何[4]。由于教师对男生和女生的评价不同,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男生和女生对自己的成功与失败作不同的归因。女生在失败时自然而然会较少地意识到努力程度对自己学习的影响,使她们比男生更多地进行能力低的归因。由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客观、公正,要做到一视同仁,尽量减少对学生归因产生消极影响,千万不能使学生感到自己的能力低下。
3.教师应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调整教学方案
教学形式也会影响学生对学业成败的归因。一般认为,单维度课堂容易使学生进行能力归因,而多维度课堂有利于引导努力归因。单维度和多维度课堂的差异如下。单一维度课堂的特点是不区分作业结构。也就是说,一个课堂的所有学生做同样作业。作业越类似,学生就更愿意拿自己的成绩与其他人的成绩做比较(我比你错的少)。但在多维度课堂里,作业是有区分的,不同的学生可以从事不同的作业,并且每天作业的类型都会有变化。单一课堂是突出的、以成绩为基础的常态评价。在单一课堂中,教师是公开学生学习成绩的。多维度课堂避免公开批评学生或提供成绩低的其他公开证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不同难度,不同形式的作业,让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类型的作业,学习成绩的公布也要采取背对背的形式。避免公开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学生认为要重视学习过程,不应过分重视学习结果;成功是指获得进步,不是获得很高的成绩。它可以使学生感觉到能力是可以练习和努力而提高的。
三、结论
总之,归因理论从最初在心理学领域的广泛研究与应用到近年来被引入教学领域,历经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研究者们已经取得共识:该理论以其比较完善和实用的体系,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高校教学领域中,动机归因理论对于学生的学习期望、动机、热情、行为的持久性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业成败,训练与培养他们积极的归因以获取未来学业的成功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我们相信,合理地利用动机归因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活动,会有力地促进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Heider, Fritz.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M].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58: 3-35.
[2]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各的理论与实践[M].台北:东华书局,1994:314.
实践教学指导意见范文2
一、主要成绩与经验
1、学校办学目标较明确,素质教育意识较强。
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年青有为,团结协作,开拓进取,努力发挥班子成员在教师中的带头作用,全体教师敬业奉献、积极向上。学校认真推行素质教育,制定实施素质教育工作方案,提出以“培养良好习惯”为主题的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确立“以人为本、德育为首、教学为主、依法治校、全面育人”的办学思路。开展“评每月之星,促素质教育”评选活动,为全体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学习榜样,是一种很好的素质教育实践。学校创办以来,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管理逐步规范,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取得一定成绩。
2、抓师德师能,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学校领导班子充分认识到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积极引导教师将个人奋斗目标主动融入学校发展目标,将生活需求、家庭幸福与专业成长、价值实现和人生追求联系起来,积极推行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制度,学校重大决策交由教代会研究决定,进一步强化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学校积极开展校本培训,针对教师队伍年轻、教学经验和教科研能力不足的现状,开展校内、校际间的学习交流活动,狠抓青年教师的培训培养工作,制定教师队伍建设三年规划和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规划,要求新教师一年适应、二年上路、三年成熟。在建立教师自评、互评、学生家长参评、考核组综合评估机制的基础上,突出开展以学评教活动,对教师的教学态度、能力、方法、效果、作业批改、辅导等进行评价,学校对满意率低于75%的老师进行个别谈话,帮助他们对情况进行分析,寻找不足的地方,制定今后的整改措施,有力地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进,评价的结果作为教师学年考核、奖惩、评优评先的依据,改变以往评价较片面、不够客观、时效性不强的状况,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3、重针对性、实效性、德育工作成效显著。
学校重视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德育工作的系列活动富有新意。重视德育队伍的培训工作,制订班主任月评比制度,坚持班主任例会制度和学生干部例会制度,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团队工作,成立由团员组成的国旗班,举行升国旗仪式,进行国旗下讲话,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校园里“讲文明、讲礼貌”蔚然成风,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4、重视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校认真贯彻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成立了体育卫生工作领导小组,有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上好体育课,学校根据实际每学年组织一次学校运动会,学校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培训,面向师生进行经常性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5、重视教学常规管理,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学校能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一是落实常规教研,建立教研组、备课组工作考核制度,把教学常规与教研要求整合,对各教研组、备课组进行考核,有效促进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二是重视专题教研,鼓励教师参与并承办各种公开教学活动,通过落实听评课制度、强化教学反思,收集汇编教师优秀、成功教学个案、教育教学论文,引导教师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发扬优点、改进不足、促进其迅速成长。三是重视研究性学习活动,加强教师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培训,结合学科特点提供课题给学生,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提高广大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四是培优扶差并重,面向全体学生,采取“抓两头、促中间,抓全面、促发展”,加强学生学法指导和学法经验交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学科兴趣小组活动,丰富第二课堂内容,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两年来,中考也取得好成绩。
二、问题与建议
(一)注重办学经验的总结,确立更高远的发展目标,引领学校更好发展
1、注重总结,明确定位,引领发展
思路决定出路,眼界决定高度。学校如何取得质与量的均衡发展,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如何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应成为今后追求的目标。经过前几年的快速发展,学校已走上了一个较高的平台,如何在这个平台上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内涵和品味,关键在于学校要对办学理念、育人目标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思考,从文化管理的高度来明确学校定位,确立高远的发展目标,引领发展。
2、正确处理好继承、引进和创新的关系
学校领导班子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引进先进学校的一些做法,加以改造、提升,扬长补短,达到创新发展的目的,值得探索。在检查中发现学校有明显的应付痕迹,许多方案、材料是泊来品,还没来得及消化。希望学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以评促建,利用好各种迎检的机会,对学校工作进行反思、总结、整改、补强,以推进学校更快更好地发展。建议回顾学校的发展历程,总结成功经验,提炼学校精神,寻找不足和问题,征集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科学论证,形成学校发展的新思路,不断完善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二)加强校本研训,强化自我发展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加强校本培训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成为困扰学校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学校要加大校本的培训力度,进行课程改革相关内容、上级有关新规范、新要求等的培训,开阔教师的视野。学校要整合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对教师专业成长实施分层达标管理,建立相应的教师专业达标的指导、检查、监督、奖惩机制,结合新教师的培训、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引导教师寻找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引导教师制定自我发展规划,增强自我发展意识,促进每位教师在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阶段提升综合素质。
2、做实校本教研
学校中青年教师多,有朝气,有潜力,但教学研究经验相对不足。调动与激发教师自我发展意识,关键就要搭建发展平台,落实校本教研。首先是加强常规教研,提高教研组、备课组活动的实效性,落实教学反思。其次是加强专题教研,落实同伴互助。特别要做实课改宣传周、公开教学活动、教学大比武等活动。三是要加强课题研究,借助专家指导,落实专业引领。
3、着力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是一切教学的载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是我们永远的主题。首先要落实集体备课,提高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只有经过精心的设计才能有课堂效益的最大化。其次要强化课堂教学监控,学校领导要经常性深入课堂听课,同时要落实教师听课制度,加强对每一位教师平常教学情况的监控,而不是到期中期末才进行质量监控。三是要改革评价制度,建立促进教师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如教师互评、学生评教、领导评教等,引导教师在平时下苦功,在课堂教学上下苦功,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深化课程改革、精细学校管理,促进学校办学内涵的跃升
1、严格执行省颁课程计划,开足、开齐课程,特别是各年级要开设好体、音、美课,规范开好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课和校本课程,提高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效性;落实学生第二课堂兴趣小组和课外体育锻炼,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重视兴趣小组的过程性指导。
实践教学指导意见范文3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职学校;会计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093-03
从学术层面上看,这种模式被引入我国职业教育将近16个年头,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应用现状如何?如何更好地实施?思考和探索这些问题,对提高会计专业教学水平,培养新型会计人才,更好地为中职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应用现状与分析
调查对象及问卷设计:为了较全面了解这一模式实施情况,利用国培机会,2013年3~6月以无记名问卷方式先后调查了十八个省31所中职学校的会计教师,针对教师共发问卷120张,回收113张,回收率达90.4%。实地考察主要是国家重点中职学校广东财经学校,进行了听课、访问教师和学生、了解学校领导层对该模式引入的重视程度、观摩学校会计实验室配套建设情况等。调查结果与分析:在调查的31所职业学校中,既有国家重点中职学校,也有普通中职学校。其中4所国家重点中职学校100%为城市学校,并集中在政治、经济发达地区或沿海城市。为了调查这两类学校在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否存在差别,我们区分了重点和普通中职学校。
二、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
对“目前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选项,重点学校80.5%的会计教师和普通职业学校71.2%的教师选择技能型人才。对“在会计课程教学中您注重对学生哪些能力的培养”选项,所有教师更多注重“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和会计专业实践技能,较少考虑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见图1。
人才培养目标决定教学目标,行动导向教学摸式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Key Competencies),即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调查结果看到,现阶段我国中职教师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与行动导向教学“关键能力”的目标有一定差距,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目标的理解更侧重于学生会计技能的掌握,使得会计课堂教学目标更多考虑培养学生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和效果
被调查的中职学校,在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时,重点中职96.2%的教师和普通中职95.2%的教师都选择案例教学法,其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其他方法很少用。
调查显示,中职学校教师对该模式的操作运用还相对薄弱,这说明还须加大培训力度,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另外调查结果从地域上显现,南方的学校实施的比重大,尤以粤、闽、浙、琼为代表;城市学校好于县镇学校,被调查的3所县级学校都未实施,从另一角度我们也看出学校之间、经济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仍存在很大差异。
(三)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现状
被调查的31所学校会计教师的学历层次以本科为主,重点中职学校会计教师本科学历占86,7%,普通学校占75%,同时重点中职学校硕士学历的教师达12%,一些年轻教师正在进修,75%的教师接受过省级以上培训。从教龄看,75%的教师教龄在15年以下,说明会计教师队伍的年轻化,教师们注重自身业务的提高,这都有利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实施。调查显示重点职校会计教师仅有三分之一有企业实践经验,普通中职有企业实践经验的会计教师寥寥无几。只有对企业实务有更多了解,才能更有助于开展行动导向教学,同时更多教师认为尚需补充相关知识,在理论知识方面,加强培训深造,更多地学习探究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在实践方面,多给机会到企业,深入企业演练会计技能。
(四)学校设施对行动导向教学实施的影响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不仅需要双师型教师的认识和理解,更需所在学校的具有配套的硬件设施。从调查结果看,现阶段中职学校会计模拟实验室建设不足,利用率低。调查结果见:
被调查的教师普遍反映:学校资金有限或更多倾向于其他专业,模拟室设备陈旧、不足,仿真效果差,很多学校偏中理论教学,以考证或升学为主,不注重实践能力。教师普遍认为所在学校会计专业使用的教材滞后,教材理论性太强、抽象,不适合行动导向教学,基本没有课前准备项目和工作任务书。
(五)行动导向教学评价
在对“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时是否注意到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表现情况,并以此作为教学评价依据”时,重点中职50.5%表示注重并以此作为教学评价依据,而重点中职40%会计教师和普通中职80%教师则仅注意到但未将其作为教学评价依据,更加注重结果评价。
三、实地考察结果与分析
2013年6月,国培学员利用外出考察机会,去了广州财经学校对二年级会计班学生进行了听课、问卷,访问了教师,又了解了学校领导层对该模式引入的重视程度,观摩学校会计实验室配套建设情况等。
在听课过程中,会计教师以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导学,整个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动脑、动手,有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教学评价方法全面、恰当,使学生有了成功体验,同时,使国培教师也大开眼界,该模式受到教师的普遍认同。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如下:(1)对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态度:选择“很满意”的占30%,选择“满意”的占67%,选择“不满意”的占3%。(2)对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课堂学习态度:每堂课都认真听讲80%,有时能认真听讲20%,没有人选择“很少听讲”。(3)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学习的内容与一般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相比掌握程度:选择“没有区别”的占8.0%,选择“熟悉得多”的占86.8%,选择“不如教师讲的熟悉”占5.2%。(4)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对个人的综合能力培养:选择“作用大”的占32.5%,选择“有一定的作用”的占53%,选择“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的占14.5%。(5)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对团队合作的精神的作用:选择“作用大”的占81.5%,选择“有一定的作用”的占18.5%,选择“几乎没作用”的没有。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更多实用性人才,结合职业学校财会专业“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应用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明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使“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得以有效开展。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要求,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提出,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拓宽人才成长途径。各个省制定招生考试办法中的专业综合课占有比例过大,技能考试比例小,加之考证的需要,使得一些学校为了升学、考证,重理论,轻技能,不利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开展”。
各级部门加大支持力度,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职业学校会计教师现状直接制约着“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开展,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教师的素质、教学理念、态度等影响着教学方法的实施、实施的程度、教学的效果;“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开展需要“双师型”教师,首先要求具备“双职称型”,即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一职称;又要具备“双素质型”,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因此,作为会计专业教师,要把握正确的职教课程理念,改认识是课程实施的前提条件。作为会计教师还要需要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勇于尝试,克服畏难怕累情绪,不断学习,积极参加教法培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将教学知识点连成线、结成面、合成体。加强硬件设施等建设,创设良好的教改环境。针对实习设施严重缺乏的状态,作为国家应加大资金投入,特别是对贫困落后地区的扶持,改变他们落后办学和实训条件;作为学校努力为学生提供多种实训实习形式,校内实训的实训实习环境要具有真实性或仿真性,具备实训、教研及展示等多项功能及理实一体化教学功能,突出职教特色,使之成为学生实训场所、成为职业技能培训场所、成为校企合作和资源共享的场所;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要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按现代职教理念开发课程资源,为了使“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落到实处,应积极开发教学资源,结合会计岗位和用人单位的要求编制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构建就业导向的中职会计课程体系,编制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相统一的一体化教材,开发精品课程,并规范教材的使用。
树立现代的评价观。行动导向教学多是小组合作式学习,强调学生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其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自我学习等多方面功能,因此,行动导向教学的教学评价强调综合性、过程性评价,作为教师、学校乃至国家应寻求多元的评价方法,多角度考察学生,真正树立全面发展观。
四、结论
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应用现状的分析,本文旨在深化教学改革,使“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会计课程教学中得到更好的运用;通过此次调查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应用现状的分析,面对会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高的增长情况,如何将此模式的多种方法更好地、更有效地应用到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培养适岗对位的技能型人才,仍需我们多探索、多实践。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王德华.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微观考证[J].职业技术教育,2010,(29):92-95.
[3]李妍.对中指学校会计专业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应用的调查[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1).
实践教学指导意见范文4
王国维认为:“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古诗词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可是,中国古典诗词与当代中学生离得是越来越远,学生对古诗词是越来越陌生。
诗意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很多内容也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在诗歌阅读教学过程中,更多的还是考虑其应试性,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实用性,而忽视了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教师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条分缕析,将文质兼美的经典篇章肢解为一个个知识点。“诗的感觉美、意象美、语言美则被置于脑后,一切丰富多彩、蕴含复杂的艺术形象抽象化、理性化了,凝聚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精粹、活跃着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最纯粹的文学样式被异化为通过高考博取功名的敲门砖”。
目前,以教师为中心的“独白式”教学已很少存在,但普遍呈现一种较为肤浅的“对话教学”——“问答式”教学。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学生习惯性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在满堂问中,尽管学生有机会发言,但教师仍是权威的代言人,按照预先设定的框架,垄断了沟通,哪里谈得上倾听学生的心声,更不用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悟诗歌的神韵和优美的语言,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情感的熏陶。
二、建构主义理论简析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2)其核心内容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些核心内容正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注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难看出,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探讨如何利用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结构,最大限度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呢?
三、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
(一)情境设置,激发相关经验认知。
1、反复吟咏,激励探究问题的热情的情境。
朱自清先生在《诵读与诗》一文中指出:“‘读’原是‘抽绎意蕴’的意思,默读只是‘玩索意蕴’的工作做得好,只有朗诵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3)“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记,咀嚼体悟,进而产生共鸣。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吟诵涵咏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
2.生活展现情境。
生活展现情境,即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二)激发经验,累积经验促进知识与能力相生相长。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知识的意义建构离不开“时记忆中存在一些知识经验”“从感觉信息中建构意义,必须与长时记忆中的有关信息建立联系,这是意义建构的关键”。意义是经验的生成。教师教学过程中,努力激发学生已有的旧经验,让学生的旧知识向新知识迁移。学生的知识经验越丰富,他们对诗词的领悟就越丰富深刻。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积累经验,夯实作为新知识生长点的认知结构。这个认知结构包括:作品积累、诗词常识、鉴赏方法、名家赏析的文章、背景知识以及一些主要流派的风格特点等。
四、总结
实践教学指导意见范文5
关键词:建构主义;汉语;口语;抛锚式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知识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借助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一理论所蕴涵的教学思想主要反映在教学原则、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真实、复杂、接近生活的任务。依据这一原则,汉语口语教学中,教师应提供机会让学生能对所学内容和学习过程主动反思,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表现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教师,要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达到对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帮助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介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认知工具。
建构主义认为,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到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和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的介绍和讲解,因此,适应新时代的“抛锚式”教学方法也就应运而生。“抛锚式”教学把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之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其寓意是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住一样确定下来。这一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和体验,通过完成不同的任务获取直接经验,并在教师指导下获取新的知识。“抛锚式”教学由以下三个环节组成。
一、教学要素
教学中教师设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任务时应首先考虑教学中的不同要素,提供必需的素材、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索、思考,最终完成任务、掌握知识、获得技能。教师应对教学中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具体程序、教师应发挥的作用等进行研究。对教学目标达到与否,学生的学习效率、结果和质量如何,教师要及时检查和发现问题。对自主学习中的关键要素如任务、内容、反馈和教学环节等要素,要组织、衔接好。
二、教学环节
“抛锚式”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求口语教师能够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况基本类似的情境中发生。教师要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二是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自主学习。美国心理学家齐莫曼认为,当学生在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可以说,这一环节所追求的目标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当学生认同了教学目标、领会到学习活动的意义并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才能成为真正的自主学习。三是要求协作学习。通过讨论、交流和补充,加深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四是要求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这一环节也是教师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又直接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要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三、教学设计
口语教学设计至关重要。由于语言环境的影响,学生口语训练的“量”和“质”不尽相同,信息差是造成口语课上出现冷场现象的主要原因。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认为,要发展语言能力,理智的做法是增加可理解输入。这一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就是,口语教学要在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中实现语言的输入和语言的运用,进而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口语教学设计时要结合外国学生学习汉语口语的特定环境,选用的学习材料要与学生的生活、思想紧密相关,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用汉语进行口头交际的强烈愿望。此外,还要考虑音像教材、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教育手段和技术的运用,使口语教学通过恰到好处的教学设计得到相应的发展。笔者认为,口语教学设计应把学生的学习环境、自主学习以及自我评估等重要因素放在重要位置,这样,不同的学生才能通过发散思维建构出有意义的学习结果。这种教学设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学习环境的设计
建构主义的核心是强调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抛锚式”教学模式强调合作学习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环境呢?笔者认为,口语学习环境设计应是一种支持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各种资源、关系、工具和情景性任务的组合。基于此,笔者建议对汉语口语物质环境进行设计。物质环境的创设应遵循教育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把特定空间和时间当成学生接受教育和主动进行口语表达的场合,又要灵活多变,与当前的口语学习内容联系起来,还要对人际交往环境进行设计。这一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给学生提供更多接触、模仿的机会,以期对学生汉语表达习惯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安排学生模仿电台的某些聊天、脱口秀节目,观看主题各异、口音不同的电影,组织汉语沙龙等。总之,要创造一个具有特色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迅速摆脱学习汉语口语的困境,逐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2.自主学习的设计
自主学习的设计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何才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如何才能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应用所学知识。因此,在设计自主学习的任务时应重视由听到说的客观规律,应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输入材料、输入过程及输入结果三个方面分析汉语学习中语言输入的特性。汉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设计的自主学习任务可以是角色表演、动态操练等。教师运用这些方式时,可以通过多次重复或周期性循环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对此,教师要精心准备,多加训练,这样学生才能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形成师生密切配合的良好口语训练形式。
3.自我评估的设计
“抛锚式”教学强调非量化的整体评价,反对过分细化的标准参照评价。自我评估的设计应包括学生自我评估、学生相互评估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估。教师可以通过网上自学记录、学习档案记录、访谈座谈记录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估和监督,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这种过程性评估在实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点的分级教学中尤为重要。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一个教师能够努力去分析自己的课堂教学以及他与学生的相互关系中的优点和缺点,那他就取得了一半的成功。由此可见,反馈是对课堂教学活动实行控制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在口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善于根据学生反馈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目标,灵活调控活动时间及方式,把握好“火候”,真正实现反馈的适时性、启发性和激励性。
“抛锚式”口语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就是角色的转换。教师不可能成为解决每一个问题的专家,而应从灌输者转变为一个学习者。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学材料和教学设计等是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汉语口语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师把“抛锚”模式引进教学设计领域可以弥补传统教学设计分离与简化教学内容的缺憾。
参考文献:
[1]李秉德.对于教学论问题的回顾与前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9,(3).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A].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实践教学指导意见范文6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Awareness of Innovation in the Field of Dance Teaching Practice
FEI Renying
(Art Department, LiuPanShui Normal College, Liupanshui, Guizhou 553004)
AbstractTraining and mining creative talents in the field of dance teaching practice in normal colleges has become the world's main mode of educating creative talents. To meet the mainstream of education, the creative consciousness of practical teaching ability should be emphasized. Teachers should put training students' motive power and creative ideas of dance practicing at leading roles.
Key wordscreative; teaching; practice
舞蹈是一门高雅、严谨、实践技能丰富的艺术学科,需要支撑的技术含量高。它所涵盖的表演艺术范畴决定了它在高等师范院校舞蹈教学实践活动中必须依托于丰富的理论构想,它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依赖于实践来加以体现和完成。因此,在舞蹈教学实践活动中,意识创新在舞蹈教育方面作用显得尤为关键。就目前我国的艺术类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院校而言,舞蹈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大多相继把职业取向定位于教育事业,承担着培养舞蹈人才的任务。学生是否具备意识创新、是否能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和激发创新意识将直接关系整个教学工作的成效。
中国舞蹈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经过了上千年的历史发展演变,积淀了丰富多姿的中国舞蹈文化。在高师舞蹈实践教学活动中,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了解中国舞蹈文化的发展历程,根据地域间各种舞蹈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及舞蹈教学受众者的不同表现特质进行教学上的阶段划分,以构筑丰富的背景教学理论,从而在继承传统舞蹈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舞蹈艺术教学实践的有机整合,寻找到时代精神的契合点和符合当代人个性化审美的艺术形式。因此,对高等师范院校舞蹈教育工作者而言,为了适应这一教育主流模式,就必须注重实践教学中的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改革教学实践模式,在专业技能培训和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形成自己独有的、独特的、有效的教学实践模式。
1 舞蹈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思维创新
1.1 舞蹈教学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舞蹈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高等师范院校舞蹈教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思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首要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和洞察并熟悉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艺术的原始素材常常是通过简凡的生活积淀而来,在采集这些素材的过程中,我们只有通过对这些素材进行系统科学的划分,同时加以艺术范畴的理解和熟悉,在后期的实践过程中,从这些来源于生活的素材里筛选出具有典型案例的原始素材加以实践创新,使得创作的主体意识在实践者的理论构想空间里得到良好的切入,然后在创作者的意识领域里形成独特的艺术视觉,使舞蹈教学实践活动富有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从而使创作者的思维具有独创性,这种独创性从根本上赋予创作过程独特的审美认知。
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编导艺术家贾作光先生说过:“你想要有一双舞蹈的眼睛,就必须把自己创作的视觉投入到细微的生活当中,用心去体验生活中每一个人物内心的情感活动,将人物情感演化为自己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符合时代精神和时代特点的作品”。在贾作光先生早起代表作中,他根据电影歌曲《渔光曲》创作了同名舞蹈,在创作初期,为了使作品素材和反映的主题更加贴近原型生活,他深入到偏僻边远的渔村体验渔民凄苦贫寒的底层生活,了解渔民的生活背景,触目到抗战时期沦陷的国土,联系到自己悲惨的童年,联想到那些千千万万挣扎在饥饿线上的孩子创作了舞蹈《渔光曲》。作品在演绎过程中,那凄婉的歌曲旋律使他找到了渔民真实的情感内涵,产生了和众的共鸣。出场时,浓浓的愁绪现于面部,深情凝视的形体、赤着脚喘着气、吃力拖着的一条破渔船,整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表现形体都浓缩在拉船、撒网、捕鱼等舞蹈素材中,以鲜明的形象动作表现了渔民的原型生活状态和悲凉凄惨生活境况。
因此,在高校舞蹈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学者在教学理论架构上要积极通过生活的透察,使创作思想不断得到丰厚、从宽泛的生活视角提炼、凝结出好的作品,这是创新思维培养的一种态度和表现形式。
1.2 高校舞蹈教学创新思维中的时代精神
创新是名族之魂,创新来源于时展的积极效应和时代背景。对于艺术作品而言,在不同时代所出现的作品都有其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时代创新精神的凝结。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要想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没有时代所赋予的创新精神是很难被大众接受的。那些来源于生活,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舞蹈作品能得到大众的喜爱,最根本原因是这些作品的舞蹈内涵贴近人民的生活,从审美视觉上符合人民对舞蹈的审美追求和意愿。对于从事高等师范院校舞蹈教育的工作者,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敢于将视觉切入到实际生活的范畴,把教学理念加以创新、提炼和升华。在舞蹈作品创作过程中,要把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与时展的主题进行有机切合,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使创作的灵感和激情得到突破,既保留了舞蹈艺术传统的渊源特性,又能将各民族所具有的地域风情、语言文化、生活习性、审美情趣等文化差别和时展的大格局有机融合,只有将这些符合时代特征的融合与教学实践活动紧紧相扣,才能反映出舞蹈艺术所具有的时代背景和民族精神风貌,才能真正创作出众多符合人民意愿的优秀作品,培养出一批批适应人民需求和顺应时代潮流的舞蹈人才。
在当代,民族民间舞蹈越来越得到人民大众的认同和喜爱,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舞蹈教育工作者,必须自觉地把创新思维定位于时代精神的脉搏上,把舞蹈实践教学中的学生基础专业技能培训和意识创新能力纳入到教学实践活动领域,形成独特的舞蹈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充分提高学生驾驭舞蹈艺术范畴中的表演能力、表现能力和创作激情,才能从根本上创作出通俗易懂,深入人心的优秀作品。
2 舞蹈结构编排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思维创新
2.1 舞蹈结构编排的教学创新
生活动作的提炼和古今中外的“舞蹈素材”是舞蹈结构编排的两个重要来源。要使得这些素材在舞蹈编排结构中得到借鉴和运用,就必须根据舞蹈编排的内容、任务需要以及表现手法去提炼雕琢。在舞蹈结构的编排上,首先要明白表现人物感情和性格的方向如何定位,然后以舞蹈设计的结构为主线设计出舞蹈中表现人物性格、心情、台词等元素,创作者再沿着这一结构的中心主线去对作品的脉搏细节进行动作结构的雕琢和提炼。另一方面,作为高等师范舞蹈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在舞蹈结构编排教学实践实践活动中,要言传身教,让学生在舞蹈结构编导环节必须融入“角色”这一概念,让舞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自己身上鲜活起来。在深入“角色”的基础上,从自己积累的生活舞蹈素材中物色、提炼出情景交融的舞蹈艺术形象。
在舞蹈结构的编排上,意识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它包括动作典型性的创新、舞蹈“意境”的创新、舞蹈表现主题的创新、舞蹈语言环境的创新等要素。就动作的典型性而言,并不是越宽越好,而是个性越强越好。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要素:一是动作的典型性要具备突出的艺术性格;二是动作的典型性要有明晰的情感表现。舞蹈结构在编排过程中,舞蹈动作的设计首先要说清楚什么是感情,对于民族舞而言,各民族表达情感的方法各异,在结构编导过程还要性格分明,充分以角色的个性来塑造和展现名族的独特风采。
2.2 舞蹈编排意境及主题动作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创新把握
把舞蹈结构中的人物、作品、时代背景融合一体进行实践创新,通过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并身临其境地感受人物处于当时背景之下的心境、情感状态,并将其化为创作源头,真实可信地让观众处于联想与想象之中。因此,在舞蹈作品的结构创新方面,要注重舞蹈“意境”和舞蹈主题动作上的创新。舞蹈的编排形式和动作结构其实不在于“繁琐”与“简单,能充分突出和表达舞蹈的内涵和意境就好。作品的立意是否成功,关键取决于对舞蹈作品中“意境”的把握以及对舞蹈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是否有创新的艺术构想。你的主题思想表达是否有创新、作品的表现结构是否情景交融统一、“意境”是否符合舞蹈作品编排的中心大局这三个方面决定了舞蹈作品编排是否成功。“立于大而小于细”,在舞蹈编排的形象主题动作上,要围绕舞蹈编排的结构动作去考虑和塑造作品中舞蹈形象的代表性动作。结构是作品的核心要素,清晰明确的结构方式能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让作品有脉络清晰的逻辑关系。受地区间影响,各民族舞蹈所表现的结构性主题动作千变万化,但无论怎样也脱离不了那些最具代表性的主题动作,这些富有生命力的典型性代表动作一旦成为舞蹈作品中的“舞蹈语言”,就会在编排结构上使作品上升到“意思创新”的高度而得到贯穿,也才能使作品真正富有时代气息和鲜活的生命力。
3 舞蹈语言在舞蹈艺术作品中的创新意义
德国现代舞蹈家玛莉・魏格曼曾经说过:“舞蹈语言原本就是表现人们现实生活与内心情感活生生的语言”。在某种意义上,对舞蹈艺术的自我把握首先是一种舞蹈语言的创新。舞蹈之所以为艺术,正在于它展示内心世界与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与流动性,对舞蹈艺术的创新需要心灵上的悟性,这种悟性是对舞蹈语言的一种把握。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更需要具有时代色彩的精神生活,舞蹈艺术也要随着时代脉搏的跳动,用最美的舞蹈语言,给人以最美的享受空间。舞蹈语言来源于实际生活,民族区域、民族类别的不同,导致各民族舞蹈语言的特色各不相同,构成了舞蹈语言的舞蹈动作、姿态在形态、节奏、动律和结构方面的差异。比如,各地区的民间舞,它是民族生活文化的特殊反映形式,与民族和地区的生活方式、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和等有着多位关联。每个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风格独特的民间舞,如:维吾尔族的民间舞、东北秧歌、瑶族铜鼓舞、傣族孔雀舞、云南花灯舞、苗族芦笙舞等等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和民族风韵,这些民族民间舞蹈在表现手法上均有自己民族的语言环境。在高等师范学院舞蹈作品创作活动中,创作者和受众者只有充分去体验各民族自身的生活动态、才可创作出拨动观众情弦、打动人物内心的具有震撼艺术魅力的作品,这样的舞蹈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
3.1 舞蹈语言创新在生活中的感悟
舞蹈语言的创新也必须从生活中去感悟。一个好的舞蹈构思和舞蹈结构,是通过鲜明、生动、准确的舞蹈语言来体现作品内容、形象、情感,所以舞蹈语言的创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如果说舞蹈演员对作品必须有自己来源于生活的独特感悟是艺术自身规律所决定的,或者确切地说是表演家自身艺术生命组成的活力因素,那么就有必要探讨感悟在表演中产生的条件。首先,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舞蹈作品和舞蹈形象的产生也是源于生活,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1)在一些优秀作品上,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平凡的生活素材,编排演绎出经典之作。这就有赖于我们对生活和舞蹈艺术的感悟。例如杨丽萍的舞蹈《雀之灵》既以美丽的孔雀为原形,直观形象的动作,细腻纯真的情感塑造了一个美丽孔雀的舞蹈形象,以形感人、以情动人。因此,舞蹈语言艺术有着广阔的开拓空间,而如何驾驭舞蹈语言艺术,还在于教育工作者和舞者对舞蹈美学的理解和修养。(2)为了对创作提供可取的创作思路及有意义的创意启迪,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可以采取观摩学习和借鉴其它艺术形式,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以丰富自身的舞蹈语言。(3)要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继承传统舞蹈的加工整理、改编革新、借鉴创新等三个原则,从而丰富和充实我们的舞蹈艺术这作品的创作。我们的教学工作者要用专业眼光观察、体验、研究和了解创作对象的生活特征和性格特征,提炼具有代表性的形态节奏、动律,塑造动态捕捉,这是创造舞蹈语汇的源泉,同时学习借鉴外来舞蹈文化,学会灵活变通运用。“从生活出发,回到生活中去”,是学习舞蹈语言、继承和借鉴优秀作品的关键。舞蹈语言是从生活动作中提炼而成的舞台形象,因此,舞蹈语言所具备的共性和个性是引起观众共鸣的情感特征。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热爱生活、感受情感变化是创作中的表现手段,会带给观众真实准确的舞台形象。
3.2 舞蹈语言创新的意蕴
动作是舞蹈艺术最基本的语言,在舞蹈的特定情境中,构成动作的姿态、节奏、速度、空间走向、动作力度与情感强度的统一所体现的情感倾向,以及动作在运动中的“力效”,在音乐、舞美等多种手段的配合下,可以表现不同的情感,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和形象,展示无数复杂的心境和情感冲突,使舞蹈艺术在连绵不断的跌宕起伏中展示舞蹈的主题内容,表现人物情感,创造各具特色、生动鲜明的舞蹈艺象,具有造型美、流动美、情感美的巨大欣赏价值。人体动作不善于叙事,但却能在表现丰富复杂的情感方面胜出一筹。成功的舞蹈表演,每一个动作、人体的每一块肌肉,都充满了情感,有时变形的动作和夸张的表现,从另一层面上表现和抒发强烈的精神世界。
艺术贵在创新,只有创新才具有新的生命力和长久的艺术魅力,舞蹈艺术亦是如创新来源于生活,建立时代精神风貌基础之上,在创作者个人意识的参与过程中,才有了创意的新鲜,它是熟悉的陌生感,是人重新体验的精神补偿。
4 教学模式的创新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意义
4.1 舞蹈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性
目前,高等师范院校舞蹈教学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模式创新意识缺位、教学举措实效性弱化、教学器材及场地缺乏、师资力量配给不到位等问题。另一方面,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的落后导致舞蹈艺术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枯燥乏味。从实际情形来看,有的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由于创建成立时间短,导致教学体系跟进缓慢、缺乏完备成熟的体系架构,在舞蹈理论课的教授环节得不到重视,授课方式大多由舞蹈技能课教师及音乐、艺术方面的理论教师担任主授。从教学实践所体现的绩效来看,一些教学方法所反馈的信息充分表明现有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的教学诉求,学生常常被动接受舞蹈理论知识。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这完全没有遵从舞蹈课开放式教学的教学特点及舞蹈教学的教学规律,因而影响了舞蹈教学的质量。
从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的实际教学效果来看,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缺乏和教学研究创新精神停滞不前这三种弊端使学生失去了对舞蹈学习的主观兴趣,更甚者形成了厌恶舞蹈教学课的心理。教师教学为上、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定意义上扼杀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兴趣消退、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在多年的舞蹈教学实践活动中,我系学生大多来自偏僻边远农村,普遍具有的共性特点是基础薄弱,条件参差不齐,轻视舞蹈理论课程的学习,学生对舞蹈教育理论产生强烈的逃避心理。我院由于历史及师资等原因,在舞蹈专业教学领域也一并存在理论学习与舞蹈专业训练间缺乏有机结合,表现在学生缺乏特有的技能训练,学生多半重于理而轻于技,或轻于理而重于技,没有达到舞蹈艺术课程应有的教育目的,这些客观存在的因素,使我院舞蹈艺术教学工作的难度加大。在教学实践中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在有限的教学空间和时间里有针对性的创新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运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良好有效的教学实践平台。并根据学生自身条件的受限程度,合理动态的开发适宜舞蹈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在教授学生专业基础技能的同时,把“死板”的舞蹈教学理论融汇在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每年度为学生组织舞蹈汇演,使学生拥有一个“仿真”、“模拟”演出平台,在演出中积累丰富的舞蹈表演经验。通过参加社会文艺团体、地方演出机构、政府文艺单位等部门组织的文艺演出和比赛,让学生积极走入舞蹈艺术实践。通过对舞美、舞台、音乐、舞蹈语言、舞蹈结构、表演风格等元素的把握,让学生在实践中升华舞蹈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
4.2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位真正称职的教师,仅限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高师舞蹈教育工作者还必须对教学方法给予重视和创新,譬如:在中小学建立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教学,让舞蹈课真正意义走进中小学生课堂。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进行“教”与“学”的角色互换,承担一定的舞蹈艺术实践,开展各种各样的舞蹈活动,才能激发创新意识和创作激情。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还从一定意义上促使舞蹈教学从中小学生抓起,这对我国舞蹈教育事业的动态发展将起着深远的意义。实践证明,只有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才能培养出学生的教学能力,学生一次次的创作和反复排练,可以使学生用心去感受自己的创作水平,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得到有益成长,才能让高师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创作出优秀的舞蹈作品。这些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能让学生提前了解今后的教学需求,真正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的而主动有效的学习,这对高师舞蹈教育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根据我院舞蹈教学的模式和学生综合特质,我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上进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改革,利用电化教学平台、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等模式进行辅助教学。在舞蹈教学实践活动中,对于舞蹈作品的风格韵律、情感表达、肢体语言以及对舞蹈作品的感悟,某种意义上教师是很难用直观的语言向学生描述和教授传递的。这个时候,利(下转第60页)(上接第44页)用适当的电教设备,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准确地表达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为学生提供了舞蹈模仿动作和对照练习的有利条件。通过电视屏幕,学生能身临其境地受到艺术的感染,多重感官的刺激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加深,学习兴趣会更高。
4.3 如何培养和提高高等师范院校舞蹈艺术专业学生学习兴趣
据笔者调查,当前舞蹈艺术专业学生对舞蹈文化理论课不够重视,不少学生在舞蹈理论水平、舞蹈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把握等环节仍旧处于贫乏状态。这不但导致学生毕业后难适应今后教学的需求,同时对舞蹈事业的发展也带来不利的因素。作为舞蹈专业的学生,理论文化的修养及舞蹈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其未来教学的整体素质。那种单纯追求技能熟练而忽视文化及综合素质提高的教育,事实告诉我们,这样的结果永远不可能造就集表演、教学、编导、研究于一体的优秀舞蹈人才。保证教学质量兴趣是学好舞蹈的动力,尊重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保证教学质量的秘诀,兴趣能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耐性和记忆力,还能发展思维和想象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对事物的认识、理解,以及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形成爱好的升级,积极培养发展学生对学习舞蹈的兴趣,使这种爱好舞蹈的兴趣得到进一步升温和发展。因此教学者要把培养学生舞蹈学习的原动力和创新思维放在教学的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胡尔岩.舞蹈创作心理学.
[2]于平选编.舞蹈编导教学.北京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