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商业银行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商业银行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商业银行前景

农村商业银行前景范文1

社区银行前景广阔,而围绕社区银行展开的激烈竞争已趋于白热化。事实亦证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做小做微的市场定位,很容易转化为进入社区开展金融服务的资源优势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在突然被叫停之后,近日,监管部门终于发放了首批社区支行牌照,这其间,经过了半年的煎熬和等待。 据悉,此次社区银行牌照的发放中,民生银行是最大的赢家,有700多家社区金融店获得了社区支行牌照,但仍离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雄心勃勃的一万家社区银行的宏伟目标相去甚远。浦发银行紧随其后,也获得300多张牌照。兴业银行、平安银行等多家银行均有多家社区支行获得牌照。业内人士称,牌照的发放意味着小区金融驶入了规范发展的快车道。 社区银行前世今生 何谓社区银行?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介绍:“社区银行”概念发源于美国,本意指的是规模较小、经营地域狭窄、业务模式相对传统(以存贷款为主)且依赖“关系融资”技术的银行。与美国的情况不同的是,目前国内所指的社区银行并不是针对机构的整体属性,而只是关注对社区客户所提供的服务本身。 西部某银监局农金处人士亦表示:我国的社区银行分类区别于国际上通行的概念,严格意义上说是从服务方式、服务范围上进行界定的。由于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差距大,社区金融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形式。 情况的确如此,社区银行概念的金融门店在一年多的时间内便百花齐放,尽管定义争论不休,但阻挡不了各种服务方式的“社区金融服务站”“金融便利店”“驻人式自助银行”“便民服务站”“社区金融超市”和“理财超市”等“一拥而上”呈现在市民面前,有银行员工提供服务的,有外聘人员看守的,有卖理财产品的,有提供保险产品的,一时间“乱花渐欲迷人眼”。 事实上,在民生银行“爆发式”的“圈地运动”之前,农村金融机构已经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进行了数年的社区金融服务的探索。2012年,《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实施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的指导意见》(银监会〔2012〕190号)出台,各省联社先后开展了“金融便民服务到村”的相关组织工作,从东部到中部到西部,各省农村信用社努力消除金融空白点,使得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深入到了乡镇直至偏远的居民点,很多农信社还因地制宜地探索出了村级“便民金融服务点”“挎包银行”“流动银行”“村周银行”等等接地气、顺民意的社区金融服务方式。天津、山西尧都、浙江绍兴、宁波等地方的地级、县级农村金融机构的便民服务点几乎覆盖了当地所有的乡村,真正做到了“打通最后一公里”。 尽管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和部分城区的社区金融服务上默默耕耘数年,但是,最终是民生银行在社区的“跑马圈地”将社区银行的概念包装成了“眼球”新闻。 正是民生银行对社区银行的规模化推进,使得社区金融服务在概念、理念和关注度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引爆了商业银行在社区金融服务中的对决,角逐日渐白热化,各类金融机构现身其中,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异常活跃。截至今年3月末,民生银行投入运营的社区支行及自助服务网点突破3000家。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上海农商银行、北京农商银行、广州农商银行和宁波银行等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发挥自己本土银行的优势,坚守一隅,当仁不让,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步步为营,不但使区域内的农村金融服务站点几乎达到了每村一个,让村民脚不出村就能办理常规的存贷款业务,同时,也把触角深到了自己的“软肋”――城市社区。上海农商银行计划在今后三年,全面实施250家社区银行网点的改造,将营业网点由业务操作中心转变为营销和服务中心,进一步提高网点产出;广州农商银行已在番禺、华南新城、花都等地开设了多家微型社区理财中心。 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国有银行也倚仗着自己的“财大气粗”,迎头赶上,放低身价,“屈尊”社区,用各自的路径积极探索社区银行发展模式。 前述银监局人士认为:“社区金融服务应该允许更多形式上的探索,农村地区的便民金融服务点和城区的社区银行都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服务方式上的创新,是社区金融服务的不同形式。”

群雄割据归于理性 曾刚表示:“不管概念上如何去判定,对社区银行关注度的上升,反映了中国银行业在过去一段时期中的一个重要趋势,即普遍加大了对零售银行业务的拓展力度。” 背后的原因很简单。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加速推进,市场竞争日渐加剧,银行议价能力和获利空间受到较大削减,亟需拓展新的客户和收入来源。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零售银行业务的市场潜力也开始迅速显现。更多的银行试图介入小银行的传统领地,拓展所谓的“社区银行”服务,则成为很自然的战略选择。 正当各类银行机构在社区金融服务的领域中“冲锋陷阵”、攻城掠地之时,去年年底,银监会下发了《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中小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的通知》(以下简称277号文)。通知要求,在支持中小银行转型社区普惠金融的同时,本着“鼓励和规范并举”的原则,规范商业银行社区支行、小微支行建设,厘清相关规则;并要求此前部分银行设立的“自助银行+人”的咨询型网点应规范界定为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按照程序提出设立申请,履行准入程序。 简而言之,这是监管部门首次对社区银行的设立明确了态度,对相关事宜进行了规范,具体指出社区银行分为“有人”和“无人”两种模式,“无人”模式必须自助,有人值守的社区营业网点将需要申请牌照。 浙江某农村商业银行人士告诉记者,由于该行地处经济发达地区,城区业务竞争激烈,特别是在大银行回归县域、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深耕”城区的多重压力下,该行希望通过设立社区银行等便民金融服务点,增加城区客户的黏性,开拓新的客户资源。但是,在他们紧锣密鼓地租门脸、搞装修、买设备之后才发现,一个符合277号文的有人值守社区银行的牌照,经过了3个多月也未得到批复。对此他表示了理解:“合规的社区银行操作起来还是有难度的,监管部门审慎处理可以理解,因为对于监管部门来说社区银行也是新概念、新业务。” 不可否认的是,277号文之后,社区金融网点进入了实施者和监管者理性思考的“静默”期,市场从“”转向了观望状态,发展趋于平缓。 曾刚认为,理性的思考是必须的。从对美国社区银行的观察来看,社区银行由于业务模式单一,拓展非利息收入的能力有限,分项比较来看,除传统的储蓄账户服务收费外,在信托收入、金融市场收入、服务收入以及证券化收入等方面,社区银行业务的贡献力明显较弱。因此,尽管社区金融服务是符合银行业发展趋势的重要方向,但也绝非一个能在短期内轻易获得巨大回报的领域,是需要巨大投入且冒一定风险的战略选择。 直至近期才大规模发放社区银行牌照,应该说是监管者对于社区银行服务模式的深思熟虑和审慎监管。某券商银行业分析师认为:“可以说是众多的股份制银行用自己的认识和行动倒逼了国内社区银行的规范和监管的跟进。” 赚钱还是赚吆喝? 目前,各类名目、五花八门的“社区银行”物理网点遍地开花,各种装潢、不同服务的社区银行出现在乡村、城市。社区银行在“农村包围城市”的战术下,从农村的“便民金融服务点”到城区的“社区银行”,社区金融服务的方式呈现出“百花争鸣”的趋势。 由于城区良好的经济优势和客户素质,相对于农村而言,城区是目前社区金融服务角逐的“黄金地带”,各银行对在城区设立社区银行的热度远高于农村。某券商银行业分析师认为:“城市居民在经济实力和教育素质上均优于农村,城市中的社区银行能更好地凝聚客户,对于商业银行占领核心区域、瞄准核心人群、吸收存款、培养客户黏性是一本万利的商机。早点设立社区银行,就早日划出了势力范围。”于是,民生银行豪气冲天地提出了“三年内建立一万家社区银行”的豪言壮语,光大银行曾计划2013年内推出200家社区银行网点。 但是,社区银行的扎堆也容易带来恶性竞争。目前,社区银行瞄准的大多数是城市的高端人群和高端商圈,这意味着对社区银行的租金、装潢和人才的高要求,背后都是成本的增加,总投入并不低。而且,各社区银行的服务模式、产品种类等等并没有太大差异,如何找到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和合适的盈利模式并持久发展,仍是需要观察的。 上述券商分析师表示:随着金融脱媒的推进,物理网点能在多大程度上吸引高端客户、推广产品,现在很难断定,毕竟,成本较高的物理网点是商业银行的盈利点还是包袱,近年来一直有争议,因此,社区银行前途难卜。 以小搏大农信抢先 尽管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等都把热情投向了社区金融,但是,支持小微、扶助地方毕竟是农村金融机构的特色和强项,曾刚表示:“从目前来看,对于农村中小银行而言,因受外部条件的制约,‘社区银行’的确是其现实的战略方向,事实上也是唯一可行的选择。” 他说:“我国数量众多的地方小银行,包括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村镇银行在内,大都以社区金融服务为主,服务对象主要是本地客户,业务模式相对传统,更依赖重视客户‘软信息’的‘关系融资模式’等等。”因此,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社区金融服务有天然的优势。 事实证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做小做微的方向很容易成为进入社区开展金融服务的资源优势。上海农商银行是较早发起设立社区银行的金融机构。2010年5月18日,上海农商银行在徐汇天平街道正式启动“金融便利店”建设,到2012年末便在全市开满100家。 上海农商银行侯福宁行长透露:该行的金融便利店通过延时、错时服务和“人工+自助”服务,形成“您下班、我营业”的差异化经营模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主动对接社区,共建社区金融服务中心,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截至2013年末,全行101家金融便利店储蓄存款余额合计193亿元,受理发放零售贷款合计57.6亿元,销售理财产品167.5亿元。 对于监管方面,曾刚提醒:“对监管部门而言,应把握风险管控与鼓励创新之间的平衡。一方面应有序推进,对社区银行网点扩张实施适当的准入控制,既防止局部市场的过度竞争,也有助于控制现行模式中的一些潜在风险。另一方面则应考虑社区银行网点的特殊性,适度提高监管的弹性。建立与普通网点有差异的准入标准和审批流程,为银行的创新与战略调整提供更灵活的空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也建议:“我们在监督体系的建设可以部分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再结合我国特定国情建立适合我国农村社区银行的监督管理体系。此外,政策偏向是农村社区银行存在发展的最重要的外在推动力,需要加大政府财政补贴、奖励和税收优惠力度。”

农村商业银行前景范文2

5月14日,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挂出一宗5亿股北京农商行股权转让的项目,这5亿股占北京农商行总股份数的5.23%,转让方是北京农商行的第三大股东——北京华融,转股价定为每股3元。

这不是北京华融第一次有意抛售北京农商行股权。早在2010年,北京华融就曾打算出售股权,定价每股3元,但最后自行终止了转让计划。

众所周知,对投资方最好的结果是,被投资企业能顺利上市,但两年的等待后,北京农商行上市前景仍旧黯淡,两年后再次转让的定价仅提升1毛,还赶不上两年时间的资金成本。

“地方银行上市开闸遥遥无期,北京农商行资质又不算好,对北京华融来说,这就像根‘鸡肋’。”一银行分析师对《投资者报》记者说。

不抛掉誓不罢休

北京农商行前身是北京农村信用合作社,包含了14家区县联社和北京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营业部。后经批准,2005年原农信社以发起设立方式,改制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华融正是于这一年投资入股的。据当时媒体报道,北京农商行按每股1元的平价发行。据此推算,北京华融共投资了5亿元,持股占比9.85%,与另两家公司并列第一大股东。

不过持股5年后,北京华融萌生退意。2010年,市场传出北京华融打算转让其持有的北京农商行所有股权,初步定价约3元,不过最后,北京华融终止了这一行为,而并未给出原因,有报道认为是北京华融没找到合适的下家。

在随后的两年间,虽然北京华融没再转售股权,但其对北京农商行的兴趣已然不大了。2011年,在北京农商行134亿元的增资扩股中,北京华融并未参与,股权占比下滑至5.23%,成为第三大股东,而第二大股东占比15%。

到今年5月14日,北京华融再次决定抛售所持的北京农商行全部股份,而这一次的出售意愿更加坚决了,大有不转让成功不罢休之势。

据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的项目信息显示,挂牌期满后,如未征集到意向受让方,那么北京华融将对此延期,“不变更挂牌条件,按照5个工作日为一个周期延长,直至征集到意向受让方。”项目说明别解释道。

“这个公司应该是个战略投资者。投资这么多年,北京农商行距离上市还是这么遥远,再坚持下去没多大意义。”前述分析师说。

在未查到公司网站的情况下,《投资者报》记者根据北京农商行年报和此次股权项目转让说明中的介绍,可以大致了解到,北京华融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以房地产开发经营和城市商务功能街区建设为主,另外也投资金融保险、物业管理、广告宣传等其他服务行业。

“可能也与公司资金宽紧有关系,毕竟现在房地产企业资金都很紧张,变现一些‘鸡肋’股权不失为好办法。”该分析师说。

上市前景越发黯淡

站在投资方北京华融的角度上看,当初选择投资银行的目的主要就是上市,但如今上市计划被一再搁置,导致战投资金被长期占用,耗费了巨大的资金成本,故而北京农商行股权就“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形同“鸡肋”,此外自北京华融2005年入股以后,北京农商行期间陆续曝出了资产损失和骗贷案等负面事件,致使上市之路更加曲折。

去年12月6日,北京农商行2011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上,审议通过了《关于成立北京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IPO领导小组及工作组的议案》,相当于上市进程到此才刚刚启动。

且不说中间还要经过上市辅导、各类材料报备等繁冗程序。从整体上看,地方性银行上市的开闸都还遥遥无期。

《投资者报》在今年3月份《城商行上市难产 证监会存三大顾虑》一文中就曾分析过,针对银行资金压力,银监会支持银行上市,但证监会迟迟不放,主要是考虑市场压力、银行业风险问题以及地方性银行自身存在问题。

这些困难还不算,现在已有十多家城商行和农商行在排队等候上市了,几十家城商行和农商行也都在筹划上市。论时间,北京农商行起跑已晚;论资质,在众多地方性银行中,北京农商行算不上优质。

另外,北京农商行上市还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根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规定,发行人最近3年内主营业务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实际控制人没有发生变更。

但2009年,因为骗贷案,北京农商行原行长金维红被免职。按前述《办法》规定,2012年才是第三年,即便能上市,也要至少等到2013年。

这些困难想必北京农商行自己心里也有谱,根据其计划,2012年还只是“有序衔接和推进上市工作的重要一年”。

资产质量的困扰

不仅2012年是“重要一年”,2012年以后恐怕也很重要。因为要想上市,北京农商行显然还有很多事得做。

由于历史原因,北京农商行积弊重重,即便在2005年改制后,仍是问题多多,甚至在2010年之前,有连续两年的年报都被审计师出具保留意见。

目前北京农商行最重要的任务是如何能继续实现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的“双降”。据该行2011年年报显示,截至报告期末,以该行口径的五级分类口径计算,不良贷款余额为59亿元,较当年初下降7.41亿元,不良贷款率为3.49%,较当年初下降1.29个百分点。

虽然实现了“双降”,但这一成绩仍距行业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

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末,商业银行不良率为1%,农村商业银行不良率最高,为1.6%。

显然,北京农商行不良率不仅远高于商业银行平均水平,就在同类银行中,都属资产质量较差的。

农村商业银行前景范文3

[关键词] 农村;电子银行;问题;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 F640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网络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革命给传统商业银行的服务方式和经营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而商业银行的自身发展也更加依赖电子信息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和创新。随着银行电子化和电子货币产生,为电子银行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电子银行主要运用先进的电子通讯技术,以互联网为依托,为客户提供完善的自助金融服务。吴家培教授定义网络经济:以计算机网络特别是因特网为主要载体的经济形态,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及银行业竞争不断激烈的今天,谁拥有着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并能不断提供高效、优质、贴心的服务,谁才能够在发展中占有着自己的优势,因此,各银行已把电子银行作为其占领市场的重要手段。

一、电子银行业务的特点

电子银行业务是指通过网络和电子终端为客户提供自助金融服务的离柜业务,电子银行还实现了很多传统银行业无法提供的服务,比如24小时个性化服务,异地网络办理各种业务等,这使电子银行业务的优势更加突显,为商业银行吸引和开发优质客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电子银行分流银行柜台压力,降低运营成本

各大商业银行在建立电子银行之初,在购买设备、软件开发、系统维护和人员培训等方面需要投入一定经费。在电子银行服务网络建成后,其自动化运营的特点决定了电子银行的运营成本远低于传统银行的运行模式。电子银行使用过程产生规模效应后,其成本会更低,甚至会低至传统银行业成本的百分之几。网上银行业务开设方面无需设立柜台,避免了经营费用的支出;与此同时可将常用的服务和交易交由客户通过自助方式完成,不仅能减轻柜台压力,还可以提高银行网点的服务质量。从经济效益上来讲,一般传统银行的经营成本占经营收入的60%,而电子银行的经营成本仅占经营收入的15%-20%。

(二)电子银行拓展业务网络

电子银行业务的开设不需设置分支机构,其成本来源于电脑软件、电脑硬件等价格比较低廉的方面,因此可以降低经营服务成本,创造出巨大的利润空间;电子突破了传统的商业银行对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利用互联网和软件系统可以任何地方(Anywhere)、无论任何时候(Anytime)、以任何方式(Anyhow)为客户提供“AAA”服务,使服务更具个性化,使资金流速激增,减少在途资金损失。目前,农村信用社开通农民工银行卡特色业务,已经实现系统集中,农民可以打工地方存钱,在家乡取款成为可能。通过网上交易可以让客户随时享受所需要的金融服务,为了确保银行的客户群做出了贡献,保障了银行服务的质量,提供客户的满意度。

(三)电子银行开展多种营销方案

与城市业务相比,农村地区银行实体网点有其特殊的特点,银行网点的服务半径长,信息网络的覆盖率较低,网点的支付结算设施相对滞后,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的比较少。电子银行提供降低成本以及实现多种营销方式的方案,同时可以为银行的客户提供金融产品查询及服务等丰富信息的途径,简单的获取顾客交易信息使其向数据化的方向发展。

二、农村电子银行业务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银行思想认识不足

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企业自身存在着如资金短缺、专用人才匮乏、领导者业务意识和责任心不强、经营管理制度方面不完善等因素也制约着农村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电子银行网络系统建设过程中衔接不好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电子银行信息化建设。一些金融企业认为金融电子化是一项高投人、低产出的业务,电子银行并不不适合农村信用社现状;或电子化投人是一劳永逸的事,对银行电子化的缺乏认识。况且,农村地区网络普及度不够,电子银行业务的推广和宣传力度不够;同时农村用户信用观念不强,刷卡消费意识缺失等都制约着电子银行的普及和发展。

(二)电子银行存在安全问题

在电子银行显示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的同时,电子银行使用中突现出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无论是企业银行用户还是个人用户,电子银行的安全性能仍然是用户在选择服务方式时最看重的因素。网络金融交易中产生的服务和交易的无纸化合约是否完全合法有效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农村地区的用户对电子银行的安全性问题仍然持有怀疑的态度。

(三)农村用户对电子银行认可低

农村民民仍习惯于使用传统金融产品,农村地区特别是年纪较大的客户群体文化层次偏低,对出现的新事物认识过程较慢,对银行卡功能了解和使用较少,用户开立后大多并没有经常使用。农村电子银行业务开设比较晚,领导者的管理理念不成熟而且银行客户一般会有先入为主的想法,在熟练使用某一个银行的电子服务后,不易再去接纳其他银行的电子产品。

(四)农村银行配套基础不完善

电子银行业务的开展和推广需要农村地区的电脑和宽带网络普及率较高,但农村地区使用网络进行娱乐的倾向更为明显,而对信息技术、农业商务网站和电子银行业务缺乏必要的了解,使电子银行业务难以得到广泛的应用。电子银行的开办以银行卡业务为依托,农村信用社的信用卡业务开办年头短,卡片使用还未全面普及,用户基础较弱。

三、发展农村电子银行的措施

(一)加大电子银行业务宣传力度

新兴事物被人们认知需要广泛的宣传作保障,当前行业竞争激烈,宣传力度关系着产品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因此,为了使农民客户了解电子银行业务的特点同时还需要向用户宣传避免网络诈骗的预防措施,使用户强化密码保护意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消除用户使用的顾虑,从而接受新型的科技服务。同时,着重向农村用户宣传越来越优化的网络使用环境和广阔的业务发展前景,通过电子银行的方便快捷,引导和鼓励农村客户去使用电子银行业务。

(二)加强电子银行服务机构的建设

随着业务的发展,电子银行从业人员不足与业务规模迅速扩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面向“三农”提供服务后服务链条长的问题更加显著。因此,各级农村的支行可视业务量设置负责电子银行产品的部门经理。电子银行的管理部门负责渠道规划、管理、推广和培训,各行前台业务部门负责电子银行产品的推广及客户的维护,各网点配备专业人员负责向农村客户推广电子银行的产品。发展电子银行的首要问题是安全问题,在网络银行时代,必须把严密的技术设计和周全的预控措施纳入金融电子化的工程中,维护金融运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赢得农村客户的信赖。

(三)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目前,农村网络的普及率低,无线信号覆盖弱,政府有关部门应同通信公司沟通,积极出台有关农村信息产业优惠政策,给予农村地区相应的宽带上网补贴,同时促进通信公司在的农村市场的投放力度,新建和改建通信设备,加快农村通信网络改造,有效地改善农村网络信息环境,提高农村计算机互联网和手机无线网络的使用率,为电子银行业务的开展创造硬件条件。

(四)为农村客户提供相匹配的电子银行业务

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集团企业,要加大网上集团理财以及现金管理服务的营销,将其发展成农行稳定优良的电子金融客户;对于农村地区的个体商户,为其提供网络转账和电话转账业务,满足个体工商户的业务需求。对农村大众客户为其提供银行卡、电话银行以及消息服务,满足农村客户基本的金融服务,不断推出适合农村特点的、多样的、灵活的理财方式,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水平和覆盖面。

四、展望

在当前数字化时代,电子银行的业务服务内容呈现出更为个性化、多元化、标准化以及国际化等特点。农村地区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积极发展农村地区的电子银行业务,不断扩展服务范围,为农村用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已成为金融企业的重要任务。

[参 考 文 献]

[1]吴家培.信息社会与网络经济[M].吉林:长春出版社,2002:25-26

[2]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考试教材,公共基础[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101-103

农村商业银行前景范文4

关键词:二级分支行;生存和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1

目前,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国内外复杂的形势和一系列风险考验。经济下行压力大,发展放缓已成为新常态,银行业不但面临诸多困难,还要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和同业的残酷竞争。二级分支行作为银行业的前沿阵地,生存与发展的压力更是前所未有,但困难预示着希望,压力蕴含着机遇,二级分支行更要在困难中积极探索,攻坚转型,不断发展壮大。

一、紧跟上级行部署,做好转型推进工作

在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冲击、客户需求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下,银行业要发展就必须改变原有传统的经营模式,转型是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银行转型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变革,各商业银行总行是转型发展的总设计师,一级分行是政策传导者、方案制定和业务指导者,而二级分支行则是具体转型方案的实施者。二级分支行要在上级行的引导下,认真研究上级行制定的转型方案,了解全行转型目标,明确转型方向,落实转型策略,要善于借鉴他山之石,推广和复制兄弟行成功的经验和案例,发扬优势,补足短板,打通转型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全行经营方向和经营理念的彻底转变,完成转型发展。

二、密切银企合作,共渡难关

银行和企业之间是唇齿相依和休戚与共的。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银行的支持,同时,企业更是银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企业为银行提供了业务发展的空间和金融创新的动力。没有企业的发展就没有区域经济的发展,就没有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当前经济环境下,银企之间更要密切合作,同舟共济,共渡难关。银行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联系,密切关注企业的经营情况,及时掌握企业的大额资金变动情况和未来发展策略。此时要求银行的客户经理及各级领导不仅要有灵敏的嗅觉,更要有独特的判断力和决策力,对于有市场、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要建立机制予以支持,与企业结成战略性合作伙伴,强化联动营销机制,开展全方位的金融合作,确保存款、贷款、工资等基本业务全部落户本行,各项新业务要与本行密切合作。银行可上门为企业员工提供办理信用卡、交通龙卡,安装OBU等业务,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增强企业与银行的粘度,实现银企双赢。

密切银企关系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碳。目前的经济形势,正是银行寻找企业、评估企业、筛选企业和嵌入企业的最佳时机,企业无论大小,只要符合国家鼓励方向,政策支持,就是目标企业,要开展调研,制定有效的实施方案,先人一步,抢夺先机。

三、加快金融创新,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年代,小微企业发展势头迅猛。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已无法满足多元化的客户需求,银行在巩固传统小企业业务的基础上,要积极探索小微企业发展的新路径,拓宽服务区域,灵活地将上级行的信贷产品政策与区域经济、区域小微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开发适合小微企业的金融新产品,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创新产品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设计,一定要走向市场,不能做成样品,要变为商品。可通^对区域内商圈扫街式走访、调查和可行性研究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发适用于新需求的金融新产品。比如,对于大型商场、连锁超市等批发零售型企业,可对入驻商户发放“市场贷”,在有效规避信贷风险的同时,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使银行小微企业业务向”小额化、标准化、批量化”转型,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四、促进收入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随着利率的市场化,银行利差逐年收窄,各商业银行主营业务收入中,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逐年大幅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已成为银行业收入的主要来源。银行要增收就必须保证中间业务收入的稳定增长。要调整原有的收入结构,由依赖重资产、重资本向轻资产、轻资本转型,收入方式由传统领域、传统业务向新兴业态、新兴渠道转型,由融资向融智转型。要深入挖掘资金管理、同业、国际业务、金融市场等外延业务潜力,重点拓展理财、信用卡、贵金属、保险等重点产品。关注地区经济发展形势和国家的发展政策,捕捉经济政策带来的业务增长空间,拓展中间业务,提高收入。

五、大力拓展县域业务

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快速增长通道,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县域业务逐渐成为各家银行新的竞争领域。发展县域业务,要充分发挥本行现有的优势,避免铺网点,拼资源,要建立“一行一规划”的差别化管理机制,注重完善网络金融渠道建设,做好金融知识宣传普及,合理布局助农取款点,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同时,加强与市、县各级农业部门的联系,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渠道,及时掌握县域政策、项目、规划等信息,抓住抢占市场的先机,主动营销,及时跟进,有针对性的投入信贷资源,将县域业务做大做强。

六、加大激励与考核机制 充分能调动员工积极性

在生产力“三要素”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离开了劳动者生产力就失去了内涵。企业要发展,首先必须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发挥人的潜能。二级分支行要在省分行费用配置原则下,结合本行实际情况,细化考核方案,制定清晰、明确的量化考核办法,让员工易于理解、便于执行,并且要及时兑现,激励到位,充分发挥财务资源的绩效激励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度各层级员工的营销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员工“价值”敏感度,引导全行向业务目标努力,从而实现全行经营目标。

七、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

农村商业银行前景范文5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

目前,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已经成为与银行传统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并驾齐驱的三大业务之一,拓展中间业务已成为当今世界银行业的共同发展趋势。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较晚,在传统的体制下,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比较重视资产和负债业务的开拓与发展,忽略了中间业务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近几年才重视起来的,但各方面都有了较快的发展。

1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经营现状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1年7月4日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即能为商业银行带来货币收入,却不直接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的业务。

我国大型和中型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基本包含了九大类的中间业务。小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则有部分新兴中间业务没有涉及,有些业务小型银行也没有涉及到,如浙商银行就没有涉及到金融衍生业务、基金托管业务、咨询顾问类业务、证券性银行、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的业务

近两年来,许多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的交易量更是呈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增长。以信用卡为例,2001年全国银行卡发行量约有5亿张,但据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截至2006年底,我国借记卡发卡量10.8亿张,已接近人均一张。加上近5000万张信用卡,银行卡发行量已超过11亿张。

同时,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业越来越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中间业务的各分类业务也迅速增长。下面以中国银行为例,可看出2005年的各中间业务种类的收入均比2004年的各收入要高,具体可参阅图一。

图1 2004、2005年中国银行中间业务站入占比

资料来源:2005年中国银行年报

2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营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间业务收入水平低下。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般在10%以内,而西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一般为40%-50%,花期银行甚至达到了80%。

(2)中间业务金融创新能力不足。

金融创新是摆脱目前经营困境、拓展生存空间的必经之途,而我国商业银行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急需进行创新,但我国商业银行的内外机制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业务创新。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金融创新不足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前几年中间业务创新情况有以下三个特点:中间业务创新仍以传统的结算业务为主,新兴业务创新相对滞后;理财及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相关的业务刚刚起步,虽然有所发展,个大银行业务规模、收益水平、制度创新尚处在低级阶段。

(3)中间业务经营市场定位不准确。

从总体发展看,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仍然存在一些重大现实偏差,需予以重视并纠正。首先,市场竞争意识日浓, 但忽视自身准确的目标市场定位。其次,在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认识指引下,各商业银行对金融产品营销和服务营销疏于权衡,缺乏完整的战略策略和方法体系。最后,中间业务发展进程中,从上到下缺乏主管机构和总体规划,各地分支机构各行其是,特别是基层银行没有进行市场调查,盲目套用上级银行的发展规划。市场调查显示,各家银行只有两三个业务品种能够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可,其他大多数品种普遍存在公众认同率低、开办范围小、使用局限多的弊病。各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又基本没有区别,没有办法形成自己的特色,服务质量不高。

(4)中间业务结构欠合理。

从发展品种和范围上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结构欠合理,主要表现在中间业务的业务范围狭窄,品种单调,缺乏特色,层次较低。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日常操作简单的结算和类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而各类担保、贷款或投资承诺、外汇买卖与投资等新兴的中间业务发展缓慢,有些甚至还没有正式开发和推广。据初步统计,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仅有260多种,而且大多数为传统中间业务。

3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问题的成因与分析

3.1 从银行自身的角度分析

(1)在经营理念方面存在误区。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观念上存在误区,我国银行长期受传统经营理论影响较深,普遍只重视开拓存贷业务,将中间业务视为向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吸收存款的一种附带。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应该可以为银行创造超额利润,但事实上,吸收存款成了商业银行发展新的中间业务的首要任务,业务创新基本变成一种低效的“义务劳动”。特别是在基层银行,有的地方对开办中间业务的认识,仅仅定位在依托中间业务来开拓市场、树立形象、带动存款等附属层次上,没有把中间业务收入当作新的利润增长点,未能把发展中间业务作为扭亏增盈、防范化解风险的有效手段。

(2)收费标准偏低,且非理性竞争现象突出。长期以来,国内商业银行没有按照收益与成本风险对等的原则合理收取费用,而是降低收费标准甚至免费开办中间业务。支付结算、担保和承诺类中间业务只收取相当低的费用,通常不到千分之一。代收水电、工资等业务,都是作为吸引客户的赠送品,基本上不收费。银行卡业务、基金托管由于激烈竞争收费标准也远远低于国际水平。而这不但减少了银行收入,影响了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而且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加上大部分金融创新业务没有明确的收费标准,目前不良竞争问题较为严重。随着中间业务日益成为各商业银行竞争的重要领域,各行为了占有市场份额,纷纷采取降低收费标准、不收费甚至倒贴的做法,导致国内银行界非理性竞争现象突出,低层次竞争较为普遍。

(3)重点不突出,特色不明显。从中间业务发展过程和方向上看,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时,存在粗放经营的倾向,只注重品种数量而忽视服务质量。虽然中间业务品种已经基本涵盖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九大领域。但是真正适应市场需求、发展成熟、形成规模、效益突出的中间业务品种还非常少。

(4)市场调查不到位,营销手段不足。国内商业银行在开设中间业务品种时,对市场需求、市场反应、同业动态、产品替代等问题的调查不够深入,导致无法形成市场反应强烈的业务品种。另外,国内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时普遍没有明确的营销目标,缺乏有效的促销手段,不是主动把增设的中间业务本身专业性较强,业务流程相对复杂,结果虽然银行花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开设了很多中间业务,但客户并没有及时了解这些业务如何办理、收费情况如何,因此,客户对新品种的认同度偏低。

(5)风险防范意识不足。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虽然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却会影响银行当前损益。由于中间业务是表外业务,出现的风险不能及时地在财务报表上真实反应,具有潜在性和滞后性的特点。虽然相对于资产负债业务来说,中间业务风险较低。但随着中国银行业中间业务规模的不断增加,其蕴藏的风险也在逐步加大。同时中间业务品种较多,个性差异很大,其风险还具有多样性和分散性。国内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这些风险防范意识不强,致使中间业务潜在风险加大,尤其是担保类风险较为突出,一旦所隐含的风险转化成现实的风险,将会给银行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3.2 我们从消费者的角度来分析

总体而言,我国中间业务发展在需求层面遇到的约束可以归纳为“买方缺位”。而“买方缺位”形成的原因有如下几个:

(1)我国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首先,根据2006中国银行银行业年度报告显示,2005 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82321 亿元人民币,比2004年增长9.9%。虽然总量很大,但按照人均水平来衡量的话,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还不久,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水平。而中间业务相较于传统业务,提供的是更高层次的服务,要求消费者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在我国,尚有很大一部分消费者只是需要简单的结算、转账等中间业务,对那些更复杂、功能更多的中间业务,如咨询、代客理财等业务的需求很少。其次,企业治理水平的落后。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的众多企业中有99%是中小企业。而这些中小企业还较少产生出对一些创新金融产品(如信息咨询、现金管理、理财投资等)的需求,企业对银行要求更多的是资金的需求,却很少涉及新兴中间业务的运用。

(2)中间业务产品的“技术复杂性”可能使一些低文化水平消费者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望而却步。成熟的消费群体一般在30-50岁之间,而我国这个年龄段的消费者的平均文化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还较低。而中间业务产品的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尤其是一些比较复杂的新兴中间业务、综合性中间业务,要深入的了解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这无疑给这部分消费者享受中间产品的服务形成了障碍。

(3)地区发展不平衡。目前,各地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虽然都有一定的进展,但各地发展极不平衡。东区沿海地区发展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发展相对较快,而广大农村发展相对滞后。我国商业银行没有具有针对性的中间业务市场发展定位。使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在具体实施中间业务时存有盲目性。

4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营的发展策略

(1)正确认识中间业务并合理规范业务定价。

正确认识中间业务要从两方面着手。首先,要尽快转变思想观念。变“存款立行”为“效益立行”,商业银行应改变将中间业务视为向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吸收存款的一种附带的观念,在中间业务的发展中应该看到重视发展中间业务的发展前景。统一和提高各级经营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对发展中间业务重要性的认识,把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真正的看成是银行的三大类支柱业务之一。其次,从形势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去认识中间业务的作用和地位,把中间业务纳入商业银行整体业务发展的战略框架中,在综合经营计划中加大考核力度,激发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迎接外资银行的挑战。

合理规范业务定价要做到以下三点:①要改变客户对银行中间业务收费的观念。②在规范中间业务收费过程中,要考虑到广大客户的接受能力。商业银行总行、外国银行分行在制定和调整实行市场调节价的服务价格时,应参考国际惯例与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与客户可接受的价格。③各商业银行要加强合作,合理收费,公平竞争,避免出现商业银行之间不正当的恶性竞争。大力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要求站在金融服务现代化的高度,思考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和开拓问题。

(2)确定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目标。

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中间业务的发展方向就是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和运用正确市场营销策略的基础上,维持我国传统中间业务,大力创新发展传统中间业务。这是由我国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决定的。

①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不利环境。

加入WTO后,随着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速度不断加快,国内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与合作也全方位展开。而随着对外资银行限制的逐渐取消,外资银行在华的经营业务迅速完成从外汇业务到人民币批发业务再到人民币零售业务的发展。而自2006年底,中国全面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开始,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就一直在快速增长中。

外资银行发展迅速的原因在于,外资银行经营管理水平较高,在资金、人才和信息上有较大优势。而且外资银行能提供丰富的服务内容,满足企业的各种需求,特别是外汇业务,许多经营良好的国有及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由于财务运作比较规范,因而愿意选择外资银行的高质量服务。加上外资银行在我国的理财业务等都吸引了大量三资企业、跨国公司及部分大型外向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等公司客户的同时,也在强力吸引在华外籍人员、港澳台华人等优质中外零售客户。其中,外资银行增加的存款绝大部分是企业存款。就以上海外资银行在2006年新增的存款为例,其中有将近80%的增加存款是企业的。

②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有利环境。

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拥有雄厚的业务基础、众多的营业网点和强大的资金实力,还有隐含的政府担保,这是占据市场大部分份额的优势。但我们不能把我国商业银行有优势的传统业务放着不管,而去盲目与外资银行竞争他们的优势中间业务。如我国中间业务的结算业务。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在我国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加上多年的经营,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比起外资银行有更多的营业网点,在中间业务的发展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我国大型商业银行都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资金汇划清算体系,形成了遍布全国城乡的强大结算网络,对客户异地汇款采用批量或实时处理方式,大大加速了企业资金周转。

而相比于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我国新型商业银行则是起点高,来势猛,业务机制灵活,创新动能较足,与外资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也不遑多让。如深圳发展银行的借记卡具有个人综合理财服务功能的借记卡,该卡可在深发展的网点通存通兑,可在全国范围内贴有“银联”标识的ATM和特约商户觉得POS上使用,并提供代缴费、银证转帐、买卖股票、IP长话、网上支付、质押贷款等服务。

(3)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

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的业务竞争主要表现在外汇业务、人民币业务、网上支付业务和信用卡业务上。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优势的情况下,而我国发达地区或中等发达地区的经济比较发达,对于中间业务的需求要求较高。根据财富增长理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势必进行业务创新。

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业务创新,应重点从传统业务功能、组合创新等方面着手。下面就以结算业务的业务创新为例说明。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相对外资银行来说有个很大的优势就是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资金汇划清算体系,有广大的营业网点。所以我们要掌握好现有的优势,仍以传统结算业务为主,如传统的支票、电子汇兑、汇票等业务以及代收代付类业务;并且兼顾创新。

首先,加快结算业务的功能创新。随着现代商业银行新兴业务的发展,结算业务的功能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既在国家金融和企业行业政策许可的情况下,全面发挥自身的设备、网络、人才、信息、技术等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提供综合性的资金清算和资金转移的有偿服务。

其次,以电子银行为依托加速结算业务的电子化进程。一是完善现有的电子汇兑业务;二是要加速传统的结算业务的电子化,如网上银行的支票、汇票业务;三是创新电子银行的代收代付业务。

最后,立足于开拓市场和提高综合收益水平,开创具有特色的新业务体系。将营业网点、电子银行、银行卡等服务手段进行有效地组合,再生出效率高、功能强的服务品种。如集、理财、投资、保险、结算为一体的一揽子服务。

(4)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确定营销策略。

中间业务产品作为一种服务产品,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中间业务产品,往往需要主动的宣传,才能使消费者意识到有这方面的需求。这使得在中间业务的推广中,往往需要商业银行采取主动营销的策略。在银行的实际工作中,要注重两者的联动,以市场营销的反馈信息为导向开发新产品,并以新产品的开发来推动市场营销,形成产品创新和市场营销的良性互动。

做好市场调研工作,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制定不同的策略。由于我国的地区发展差距比较大,因此应该选择有所差别的中间业务区域发展策略。要以市场为导向,在不同的地区,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开展不同的中间业务服务项目。对于市场发达、金融竞争激烈、经济结构多元化的经济发达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北京地区,应重点开发多种高层次的知识密集型中间业务产品,如信息咨询、资产评估、担保、融资、金融衍生产品等。而对于发展中地区,要在稳定传统劳动密集型中间业务(如业务)的基础上,注意市场细分,积极创造条件、有针对性的面向一批效益较好、收入较高的企业和个人客户开办一些知识密集型的中间业务,培养客户基础,改善银行收入结构。对于落后地区,如中西部或农村,应以传统的、基础性中间业务的拓展为主,更多的开展代收代付等初级中间业务产品,寻求增加存款、增加效益的新途径。

(5)根据风险程度确定防范策略。

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的同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其在带来收益的同时也随之带来的风险。坚持业务拓展和风险防范并重的原则,加强对中间业务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首先需要完善表外会计核算和管理方法,使表外业务透明化,提高中间业务的可控性;其次需要中间业务风险监测体系,针对中间业务的不同特点确立相应的风险系数,将中间业务纳入资产风险管理系统之内;最后需要加强中间业务的内部风险管理,完善中间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通过严格规范的内部管理将中间业务的风险控制到最小。

根据《The Management of Banks Offbalancesheet Exposures》提出的根据资产负债表外业务产生的相对信用风险的不同分成三类.:

“高风险”――是一种直接信用替代,信用风险等同于一个在资产负债表业务内的负债业务风险 ;

“中等风险”――是相对较低的重大信贷风险,风险小于全额信贷风险;

“低风险”――有较小但不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信贷风险。

我国中间业务的“表外业务”的风险较大,如担保类中间业务、承诺类中间业务的风险都很大。我们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时,必须加强中间业务,特别是“表外业务”的风险监控。如果“表外业务”没有很好的风险控制机制,“表外业务”则很可能变为表内负债。如担保类中间业务虽然在出具之时并不确立债权债务关系,但客户一旦违约,所产生的风险与贷款风险无异,银行将处于不利的地位。除此之外,银行承兑汇票和信用证业务中,商业银行垫款比较高,也是需要值得关注的业务。

参考文献

[1]曹凤歧,贾春新.中国商业银行改革与创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惠平.金融创新与商业银行业务发展[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农村商业银行前景范文6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是第五个年头。

短短的五年间,从美国次贷危机到房利美、房地美“两房”危机,从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美林银行被收购到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AIG濒临破产被注资850亿美元拯救,这场金融危机使得全球股市持续下跌、华尔街焦尸遍野,曾经被视为站在金融巅峰屹立不倒的欧美大银行纷纷告急,有些甚至濒临破产。

然而,就在全球经济不景气、各国银行业爆发裁员潮、跨国银行欧美业绩明显缩水的阴霾下,跨国银行于过去两年的中国业务非但没有收缩阵线,反而大幅增长,成为逆市增长的一枝独秀。

与此同时,令各国银行业关注的是,这些吸附在中国金融市场磁铁上的驻华外资行能否融入中国的大舞台?是否可以凭借中国给予的外资行国民待遇而在中国站稳脚跟?近两年的增长业绩是否会如2008年般昙花一现?中国能否为这些驻华外资行打造出一个危机中的避风港?为此,《财经界》记者特别走进各大外资银行驻华办事处进行专题调研。

外资行“峰回路转”

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各国接连爆发财政危机,而中国却在全球低迷的情况下逆流而上,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中国经济将增长8.6%,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经济增速将只有0.9%,一枝独秀的中国经济无疑成为了各国银行业眷恋的避风港。

联合国贸发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2011年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再创历史新高,达1240亿美元;普华永道的《外资银行在中国》年度调查报告披露,在中国大陆的181家外资银行2011年的盈利总额创历史新高,达167.3亿元,较2010年增长1.15倍,其利润增幅高于国内行业水平。

对此,一些专家学者表示,外资银行去年盈利翻倍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利润基数低;二是基于近两年国内银行业整体盈利的大环境。

而早在2006年底,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过渡期结束,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中国市场疯狂生长,尤其是在2007年我国实行全面开放后进入高速增长期。遗憾的是,这些高速增长并未维持多久,就于2009年转入了连续两年低迷期。

对于跨国银行在中国业绩的一波三折,很多专家学者表示,09年后的两年低迷期,除了全球经济低迷的阴霾,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多数外资银行在内地设立机构主要在2007年、2008年,成立初期人员和基础设施费用投入较多。经历四五年的积累后,2011年外资银行已进入投资回报期。

根据银监会2011年报数据计算,从2007年初到2011年末,外资银行的资产规模增幅高达132.08%。更具代表性意义的是,其中4家外资银行于2012年首次登上了“中国50大银行”榜单。

普华永道的报告则指出,多数外资银行均对内地市场前景持乐观看法,预测至2015年其年增长率仍可维持在20%或以上水平,不少外资行更计划增员及加薪。

多家外资银行的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以中国内地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把握内地开放金融业、人民币逐步国际化以及香港和内地经济更紧密融合所带来的机会。

很多专家学者也指出,外资银行虽然没有如在中国市场具垄断地位的中资银行般获得巨利,但中国在2006年允许外资银行向中国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给予外资行国民待遇以来,外资银行在中国已经站稳。

从“危机”到“共赢”

从入世前被高喊的“狼来了”,到如今作为推动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的“催化剂”,中国经济与外资银行都经历了巨变,而外资银行更是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金融动力。

入世十二年来,外资银行经过一波三折的重重考验,最终迎来咸鱼翻身的大好时期,并呈现出三大良好势头。

巨变之一:营业网点稳步增加,经营领域日益增多。与入世前相比,外资银行中还增加了经营中小企业融资、农业金融、航空航运融资、大宗商品贸易融资、资产及财富管理、托管、结算等专项领域的业务。不只在发达城市,外资银行网点已逐步深入到中西部地区及二三线城市。除、甘肃、青海和宁夏之外,外资银行在全国其他省区的48个城市设有营业网点,比入世前增加了28个城市。目前,共有来自47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机构。其中,俄罗斯、瑞典、挪威、西班牙、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银行为入世后首次设立营业性机构。

巨变之二:资产规模较快增长,业务经营持续发展。银监会的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9月末,外资银行资产总额达2.04万亿元,与入世前3730亿元的资产规模相比,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9%。据调查,外资银行资产平均增速数倍于境外母行(或总行)。其中,74%的外资银行资产增速超过境外母行(或总行)在其他国家或地区设立的分支机构,17%的外资银行持平。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业务品种超过240种,一些产品和服务已逐渐形成了品牌效应。凭借全球网络为中资企业“走出去”提供咨询与服务,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也是外资银行的经营亮点。

巨变之三:“本地化”加速,中资客户过半。外资银行另一引人注目的变化,本地客户群体逐渐形成。与入世前主要服务于外资企业、外籍人士和极少数中资企业相比,外资银行已拥有相当比例的中资企业和中国居民客户,约占全部客户数量的54%。人民币业务份额稳步攀升。有35家外资法人银行和45家外国银行分行获准在华经营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人民币资产份额从入世前的12%稳步提高到70.44%。

四个目标增长领域

早在2005年便成为建设银行战略投资者的美国银行,更是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美国银行分两阶段投入30亿美元购入建行9%的股份,而后建行H股上市让美国银行赚得盆满钵满。

一面是海水,一面是火焰,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股权投资也是如此。

在自身利润进入高速增长期的同时,外资行前期在中国的股权投资亦取得不错回报,甚至大有超越其自身业务利润的态势,有的联营公司利润贡献率则远远高于自身在华的业务利润。然而,作为淘金者,第一批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无疑尝到了股权投资的甜头,其中以美国银行、汇丰银行和恒生银行等为代表。而后来者却充满各种变数,比如澳新银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

多位外资银行的高管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趋之若鹜的时代已成为历史,随着独立设立的法人银行迅猛发展,外资行对中资机构的战略投资热情正在降温。

多位外资银行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跨国企业一般会优先选择与外资银行合作,181家外资银行的最大服务对象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业务。比如,飞利浦和微软的母公司均与花旗银行签署了全球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上述企业到中国发展会优先选择花旗银行开户,都是外企,文化环境和业务模式较为相似,沟通起来也比较顺畅。

一位花旗银行的高管表示,随着客户的业务增长,相应需要资本增长,尽管全球大环境不景气,但中国经济环境稳定,驻华外资企业发展稳定,驻华外资银行相对就稳定。

多位外资银行的高管表示,外资银行已将目光投向四个目标增长领域:金融机构、跨国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这意味着外资银行将迎来多样化经营的新机会,从而打入新兴并逐步迈向成熟的行业,例如信息科技和环保能源。随着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外资银行也将利用其全球专业知识为中国企业服务,因此,外资银行就要推行不同的、更有针对性的中国市场战略。

入世十二年来,外资银行经过一波三折的重重考验,最终迎来咸鱼翻身的大好时期,并呈现出三大良好势头。

4外资银行高层声音

德国商业银行 中国区总经理 韦国强

对于德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和管理模式,韦国强表示,作为传统商业银行的德累斯登银行和德国商业银行为私人客户,公司客户和金融机构客户提供融资贷款,投资理财和资金划汇服务。德国商业银行在服务中小企业方面尤其成功。在跨国营运中他们遵从“跟随客户”的原则,重点支持投资海外的德国企业。同样他们也帮助投资德国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全球重要金融活动中心他们都有自己的分支机构与金融机构客户通力合作。在海外,目前只是有选择地开展个人金融业务。

德国商业银行非常注重公开透明的沟通。“德商价值”在与德累斯登银行合并后的整合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积极主动和开诚布公尤其值得学习。“德商价值”倡导员工为银行发展积极主动地献计献策,公开透明地交流沟通。前提当然是以就事论事,团结友好的方式进行。

韦国强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发掘新客户与经营客户关系。在和中国的金融机构合作中他一直注重积极维护客户关系,愿意在客户身处艰难困境时及时伸出援手。德国商业银行在中国拥有最多的银行选择其作为欧元行。在他看来,中国的客户相对比较注重价格。不过他始终认为高质量的服务应该物有所值。他坚信这只是个时间问题,银行终究得尊重客户利益,注重质量和效率。

在过去30年里,中国有骄人的经济增长,投资和消费需求始终旺盛。中德两国作为出口大国双边贸易合作不断扩大,对投资及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德资、中资企业来说,中国和德国已然成为双方眼中潜力巨大的市场。韦国强认为,被评为德国最佳中小企业合作伙伴的德国商业银行理所当然地用实际行动来支持他们走进来和走出去。

汇丰银行(中国区)副行长 工国良

2007年,汇丰本地注册时,仅在14个城市拥有35个网点,而目前,我们已经设立了27个分行和135个网点。根据近期标普的中国50大银行榜单,汇丰中国排名第26位,在入榜的4家外资银行中,这也是外资银行首次进入此榜单。

中国银行业的开放给汇丰在中国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自本地注册五年来,汇丰实现了很多市场的“第一”, 包括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黄金期货交易、企业债券承销业务等等。2007年4月,汇丰中国成为第一批在中国注册的外资银行;2007年12月,汇丰成为第一个进入中国农村市场的外资银行;2009年7月,汇丰成为第一家以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结算的外资银行等等。

汇丰中国下一步目标很清晰:我们要把国内的业务做深、做广、做好。同时我们会根据政策的导向,积极配合拓展在国内的业务。中国为我们的业务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潜力,我们将继续投入并拓展在内地的业务和运营,包括增设新的服务网点和拓展位于广州的后台环球营运中心。我们也将继续与长期的战略伙伴交行保持合作。

我们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期待在三个方面不断努力,支持内地银行业的可持续增长:首先,在个人金融服务方面,为市场推出更多的财富管理产品,以满足内地富裕人群不断增长的理财需求;其次,在客户逐步减少对传统银行贷款的依赖的同时,促进更多不同类型金融解决方案的推出,支持传统产业的转型和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此外,汇丰将继续借助全球网络优势,帮助中国企业深入拓展海外市场。

在过去五年,中国的金融市场总体发展及对外开放的速度是惊人的,亦为所有中外资银行带来了无限的机遇。我们认为,中国金融市场的巨大潜力将继续为中外资银行的共同发展提供一个绝佳的平台。

在过去的五年多时间里,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配合得很好,大家一起把市场做大。从外资银行角度来看,对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促进了中国银行业的服务质量,同时也提供先进的海外银行管理理念和模式。

我们认为,中外资银行之间的合作大于竞争,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外资与中资银行各具优势,在整个市场中可以互为补充。中资银行在网络、客户资源、人才等方面都相当具有竞争力。相反,外资银行的核心优势在于协助海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同时将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国际经验带入中国,并凭借全球网络和资源,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汇丰中国在发展自身业务的同时,与中资金融机构和我们的战略伙伴展开了良好的合作。其中,汇丰与交行在开展中的合作项目就达70多个,涉及不同业务领域。

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总裁 林清德

渣打在中国市场取得业务成功主要依靠差异化的市场战略,我们侧重于高净值客户市场、中小企业和跨境业务。

从业务贡献上来说,企业银行是我们在中国的主要盈利增长点,传统的国际商业银行业务——贸易、现金、贷款及外汇,是企业银行的核心业务,在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资联系方面的优势是渣打持续成功的原因。个人银行虽然还处于投入期,但收入也在不断增加,尤其是中小企业务,已多年持续增长,并且保持行业领先。根据市场反馈,渣打中国的中小企业贷款产品实际是非常有竞争力的,主要贷款产品之一“无抵押小额贷款”已经连续多年保持双位数增长。

凭借在新兴市场的独特优势,渣打还建立起了专门的“中印贸易通道”和“中非贸易通道”,通过专门的团队帮助中国企业在印度和非洲投资。举例来说,我们曾为一家名为宇通客车的国内企业向乌干达出口客车提供了一站式的结构性贸易融资服务。依赖渣打在中国和乌干达两地的机构,客户只需联系中国的一个集团客户经理,就解决了跨国家、跨市场、跨文化习惯的一整套复杂贸易金融交易流程,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增值服务。

金融服务业开放以后,更多新的参与者进入市场。新的外资银行来到中国,都在寻求扩张自身的服务网络。行业发展速度超出了经验和人才的供应增长速度。因此对我们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高端金融人才。

中国的人才本身质量很好,大学毕业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才能成为有经验的商业银行人才。所以人才培养一直是我们的发展重点。在过去三年时间里,我们招收了300多名管理培训生。很多渣打中国培养的“管理培训生”在毕业之后都已经成长为渣打银行的中高层管理者。“管理培训生”项目面向所有优秀的应届毕业生,招收标准完全基于申请人的综合素质。通过几轮笔试、面试之后择优录取。渣打银行为“管理培训生”提供不同市场的国际化经验,为他们定期开展培训,安排银行内部轮岗,帮助他们从更多方面深入地了解银行业务和运作情况。我们的国际网络也使得我们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在职培训和事业发展机会,开展跨部门和跨地域的人才交流。

瑞银集团主席 魏柏昂(Axel Weber)

瑞士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前身为瑞士银行北京分行。瑞士银行北京分行于2012年获得中国银监会最终批准,正式转制为本地注册的外商独资法人银行。瑞银是第一家在中国拥有外商独资法人银行资格的瑞士银行。

瑞士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是瑞银在中国的独特多实体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法人银行的成立是瑞银在中国开展广泛人民币业务的先决条件;这对瑞银财富管理及信贷和利率业务在中国区的成功极为关键。

中国是瑞银在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我们致力在中国拓展业务,丰富我们的产品及服务以满足客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