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适应性讲座心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新生适应性讲座心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新生适应性讲座心得

大学新生适应性讲座心得范文1

关键词:大学新生;文化冲突;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5-0152-02

大学新生的角色转变从本质上来说是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对大学校园文化的适应性过程,这个过程实现的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大学新生被大学化的程度,进而影响他们以后的发展。因此,适应教育向来是被当做大学生入学教育的首要问题,同时也是高校工作人员不断探究的重要问题。借鉴文化适应性开展过程中取得的先进成果,扩大适应教育的范围,对于推动大学新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 大学新生面临的文化冲突

大学新生初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会形成一个由原来的熟悉环境到陌生环境的过渡,有很多学生在这一过渡过程中会产生不适应,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当前所处的环境和以前所处的环境存在文化冲突。一般来说,大学新生在适应过程中存在的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地域文化冲突

地域文化指的是特定区域特有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传统,我国地域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语言、风俗、、思维方式等有很大的差别,长期生活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其地域文化必然会在他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大学校园中学生们来自四面八方,身上带有不同的地域特色,而且学校所在地区也有自己的地域特色,因此,在他们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矛盾,这种矛盾进而会升级为不适应。

1.2 语言文化冲突

来自不同地方的大学新生会拥有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语言,他们初到大学,还不会用普通话交流,在使用方言交流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听不懂或听不清的现象,即使使用普通话,很可能也是带有方言的普通话,给学生们的沟通带来障碍。而且,如果学生一直使用方言的话,也会给校园文化氛围产生影响,不利于整齐划一。

1.3 学习方式的冲突

中学的学习方式严谨,学习氛围浓厚,大学的学习方式和中学完全不同,在大学中,分数不再是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占据了最后成绩的很大部分;学习态度有很大的开放性,教师不再会监督学生,而是靠学生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来学习;学习目的呈现出多样性,高中为了升学而学习,而在大学中则变为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而学习;学习内容的专业性更强,更考验学生的探究能力,种种冲突给学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1.4 人际关系的冲突

高中时学生的人际关系简单,仅仅包括同学、教师和家长,和社会没有直接的关系往来。而到了大学中,可以说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直接和社会接触的平台,学生面临更大的集体,各种社团活动增加了学生和社会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联系,这种往来的密切常常会使大学新生招架不住。而且,在宿舍中,各个成员的性格不同,要想在同一个环境中和谐相处,必须学会处理好各自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则可能导致吵架、打斗事件的发生。

2 大学新生的文化适应性的表现

大学新生对于新鲜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所产生的不适应,会相应的在其行动或心理上有所表现,通过对他们的观察,总结出以下几点表现。

2.1 失落心理

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一般都具有很大的期待和憧憬,把大学当做非常美好的地方,但是当他们来到学校后,现实情况和他们的期待有很大的落差,会让他们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失落感,这种失落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导致心理空虚的出现。

2.2 依赖心理

到大学后,新生还无法快速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仍然希望在教师的监督之下学习,心理和思想仍停留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上,面对大学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他们会由于对以前的学习方式有依赖心理而制约在大学校园中的学习。

2.3 焦虑心理

在大学中,单纯依靠学习成绩的学生不再具有优势,反而是那些各方面均衡发展的学生会获得胜利。而且,还存在着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学习压力沉重等问题,由于无法顺利达到学习目标,造成自尊心受挫,缺乏自信心,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学生焦虑心理的出现。

2.4 自卑心理

大学校园中人才济济,以前高中时候的优秀学子在这个环境下不再那么显眼,教师和家长的赞赏和宠爱往往会让学生对自己产生过高的评价,而面对更多优秀的学生,会在自己的心理产生自卑心理,这种心理会严重阻碍学生能力的施展和发挥。

3 提高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建议

3.1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科学评价自己

大学新生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人对周围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走向,如果价值观正确,那么就能快速适应并取得发展。面对复杂的大学环境,大学新生不可一味的看地自己,要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形成对自己和对生活的热爱。大学新生还要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评价,如果自我评价过高,则会和现实产生较大的落差,在自己的心理上形成阴影,如果自我评价过低,又会容易形成自卑心理,长此以往会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古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对自己有一个全面清晰的了解,才能不断完善自己,也才能逐渐适应大学的文化生活,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发展奠定基础。

3.2 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实现学习方式转变

大学时期的学都以自学为主,对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进入大学后首先要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和同学教师交流,避免闭门造车式的封闭式学习,把“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当做学习导航。另一方面,提高自学能力以后,新生要善于扩大自己的学习范围,课下大量涉猎书籍,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对课堂讲解的知识进行消化,利用好学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丰富自身的学术涵养,多参加讲座、交流心得体会、参加社会实践,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在大学生活中提升自己的价值。

3.3 实现心态的转换,增强人际沟通

大学新生在高中时面临的人际交往面比较窄,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沟通方式掌握不充分,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环境、新人群,一些学生对于社交可能会产生恐惧心理。如果新生缺乏自信,羞于表现自己,只是独来独往,不与他人交流,必然会自己把自己与外界隔离起来,和外界失去联系。大学校园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场所,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锻炼平台,所以,大学新生要抓住这个机会,积极踊跃参加社团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人际交往中施展自己的才华,虚心向他人学习。大学就是一个大集体,只有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才能快速融入到集体当中来,使自己得到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断增强自信心。

3.4 开展心理辅导

对于大学新生产生的不适应心理,要及时开展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排解心中的痛苦。对于心理辅导,很多人还不能正确认识,认为参与心理辅导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所以存在很强的逆反心理。其实不然,心理辅导实施的好的话,可以让被辅导对象明白很多道理,从而不再陷入心理危机。实际上,很多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心理问题,只要及时化解,就能避免其对我们造成的心理威胁。

综上所述,大学新生初到陌生的环境,无论是对学习环境,还是人际关系,必然会产生一定的不适应,这就需要教师、家长和学生一同努力,共同度过这一难关,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环境,在新环境中学会施展,成功实现由中学到大学的过渡。

参考文献

[1]周毅仁.角色的转换——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03).

[2]王海萍,陈晶.大学新生适应成因及对策新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大学新生适应性讲座心得范文2

一、从思想方式上转变,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摸索”转变

由于受高考的影响,高中时期的思想教育基本是老师的“灌输”模式,通过“死记”的方法,被动地接受了书本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很少提出质疑,繁重的课业压力也使得学生没有时间去思考人生,同时,学校开展的寥寥无几的活动也不能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撑。进入大学以后,学生没有了升学的压力,于是思想更加开放和放松,加上高职院校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想教育的舞台,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和自由地探索人生的诸多问题。

首先,新生入学时,尚未形成确定的人生观、世界观,可塑性强,学校应利用这一时机,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例如开展军事训练,通过军训,一方面让学生体验军队的传统和作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纪律观念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吃苦耐劳的意志,塑造坚韧的品质。

其次,高职学生由于自身素质的局限性,让学生在思想上能“主动思考”存在一定困难,因此辅导员的主导作用尤为重要。

首先通过入学教育,让新生了解学校的基本情况、机构设置、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对待规章制度和校风校纪的严肃性。其次通过对所学专业的现状、发展前途、就业方向的讲解,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远大理想, 再次通过开展辩论会、主题班会、演讲会、讨论、讲座等实践活动,让新生更多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分析和思考一些社会现象,理解与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经过细心观察、内心体验,能主动地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让学生开动脑筋,树立新观念,接受新事物,提高思想水平与认识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幸福观、苦乐观、荣誉观、恋爱观、道德观、纪律观、友谊观、集体观、劳动观、消费观等,培养和提高良好的道德素质[1]。

二、从教育模式上转换,由“应试教育”向“工学结合”转变

通过高考来选拔学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教育体制,让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渐被套上了“应试教育”的“紧箍咒”,这种教育是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行为,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教师在教学上片面地传授知识,考什么教什么,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大搞题海战术,猜题押题、加班加点、死记硬背,对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很好的理解,也无法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

李永端:探讨高职新生角色转换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第25卷第6期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教育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追求高分,对知识死记硬背,而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根据企业的需要来培养学生,因此在教育模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不再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唯一主体,而是与企业共同合作完成对学生的培养。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授课内容,充分利用学校的理论教学资源和企业的实践教学资源,由学校的教师讲授理论课,学生在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再送到合作企业的实训基地,由企业派遣有工作经验的师傅进行实践指导,利用企业系统、先进的实训设备,完成实践环节学习与技能训练[2]。为了增强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毕业后尽快上岗,学生在毕业前将进入企业进行半年或一年的顶岗实习,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得到锻炼,在熟练掌握所在岗位的各项工作技能同时,也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对于从未接触过高职教育的新生来说,面对“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很难适应,作为辅导员应在学生入学后,把高职的教育目的、教育模式、教学特点等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在实习过程中,学校应提前告知学生实践的各项内容、实践时间、劳动强度等,将学生送入企业后,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业务指导,要与企业保持联系,还要与企业一起在实训中渗透思想教育,把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融入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教育培养上。只有让学生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工学结合的意义,调整好心态,才能主动地去实践,提高自己的综合职业素质,让学生在开放和真实的实践中增强适应性,完成角色转换。

三、从学习方法上转换,由“要我学习”向“我要学习”转变

高中时期是以高考为导向的应试学习,主要学习基础知识,在课堂上也以教师所讲内容为中心,教师会把某一个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牢记下来应付考试。在学习中如果遇到问题,能够得到教师“手把手”的辅导,作业和考试等一切都是教师、家长安排好的,学习倦怠的时候总有教师和家长来督促。

而进入高职则是以培养自学能力为主的自主学习,教师只是起一个指导性的作用,教学中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技能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比如一个教师去上专业课,他会给你分配任务,只指导性地告诉你如何去做,从哪些方面下手等,接下来的事情就是你根据这些提示,自己想办法去完成任务[3]。一次课下来,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细细思考,还要翻阅一定的参考书或上网查阅相关信息以拓宽知识面帮助理解消化。这种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包括确定学习目标、制定任务计划、安排学习时间、探讨学习内容、评价学习成果、总结学习心得,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掌握知识,达到“我要学”的目的。

从原来的学习方法向新的方法过渡是每个学生必经的过程,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的同时,辅导员要积极了解、关心新生的学习和生活, 针对学生的特点, 提供给学生一些可操作和好利用的学习方法。对成绩和自觉性较好的学生以指导为主,鼓励他们实现更高的奋斗目标,通过课外拓展训练让学生逐渐形成主动探究的思维;对积极性差不求进步的学生,要多谈心,及时了解他们近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态,采用说服教育和心理辅导,帮助树立自信心,通过制定合理的目标,督促其完成学业。

四、从日常生活上转换,由“父母包办”向“独立生活”转变

中学时期,大多数学生都是走读,每天往返于校门与家门间,在繁重的课业下,心无旁骛亦无暇旁顾,在家,日常生活上的一切事情都由父母安排照料,在学校,学习、纪律等都有班主任管理。

进入大学后,对于大多数新生来说都是第一次远离家乡,离开父母,日常生活起居需要自己安排和选择。加之高校注重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教育,面对都已成年的学生,老师不会再像学生家长和中学的班主任那样事无巨细,面面俱到。面对全新和陌生的环境,学生会在心理上感到忧虑和不安,导致在生活方面出现各种烦恼和困难,因此要想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学会独立生活需要学生和校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尽快学会处理生活上的琐事,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形成良好的作息制度,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等。学校也可以组织开展一些有关生活自理方面的训练,分阶段地选择适合学生的课外活动,如寝室文明建设、财务预算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驾驭生活的能力。

第二,学校要经常性地安排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给新生创造交往的机会,使同学之间加深了解,相互熟悉,开设公共关系,社交礼仪,心理卫生等方面的讲座[4],引导学生主动与他人沟通,处理问题时也应为他人着想。让学生逐渐树立集体意识,培养团队精神。

第三,与高中相比高职院校相对开放和自由,很多学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再加上有些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控制力差,很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而荒废学业,因此新生入校后老师要引导学生锁定核心目标,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生涯规划,例如考级、考证等,针对学生出现的一些负面情况及时关注和处理,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自制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我认识、自我规划、自我实现。

从一定意义上说,进入高职院校就意味着独立地走向社会、走向生活。面对新的生活环境,作为新生,没有接触过的人,尝试着去交往;没有做过的事,耐心地学着做;没有遇到过的问题,尽量自己独立解决。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多接触学生,找准与学生思想的结合点开展工作,做好细致扎实的引导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力量来迎接全新的一切,这样就能让新生顺利适应新环境,转变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热情,实现角色转换。

[参考文献]

[1] 杜利成,魏蕾.论大学新生角色转变[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6(1):6163.

[2] 高华,杨静波.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6264.

大学新生适应性讲座心得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素质教育 体系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势头迅猛,同时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成为众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重视的问题。当前高职素质教育研究大多具有局限性,对于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建没有更广阔全面的视角。本文打算从内容体系、实施途径、评价方法和保障机制等方面来探索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厘清素质教育相关概念

构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体系,首先要对素质、素质教育与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概念作出界定。

素质教育的含义可分为三个方面:首先,素质既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并且经过后天的培养能得到更好的提高和发展。其次,素质是理论知识的升华与凝练,知识是素质的源头,良好的素质和知识的积累是密不可分的。第三,素质具有相对稳定性,能够在形成后持久地对人们产生影响;但素质并不会一成不变,素质对环境的作用是相互的,它也会因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上述三点表明,素质是以人先天生理为基础,经过后天教育和环境的影响,由知识转化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品质,它决定了主体的内心活动与外在行为,并且具有可塑性。

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包含了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两个方面。专业素质与人的专业相关,为人们的职业素养与能力提供支撑。非专业素质则是人人必备的,能影响其终身发展的基本素质。在探讨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我们仅研究高职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并将其分为三类,分别为:思想道德素质、课外拓展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以高职学生人才培养为最终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的非专业素质教育。

与应试教育的侧重点不同,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在提高青年学生敢于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社会责任感、敢于向未知领域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处理实践中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方式可以对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并使人受益终生。

二、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内容

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内容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我们应遵照党的教育方针和相关政策规定,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企业选人用人标准为依据,将其划分为为由思想道德素质、课外拓展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三大基本素质模块的同时,再将每一个基本模块分为若干子模块。根据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目标,选择合理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思想道德素质包括了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等子模块。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侧重于解决学生在政治信仰、道德修养、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法律观念等方面认识问题。课外拓展素质包括哲学、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社会、科普知识、中外科技人物、最新科技动态等子模块等子模块。鼓励学生阅读中外名著,欣赏经典影视戏剧和音乐美术作品,举办讲座,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其在艺术鉴赏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由健康常识、生活学习习惯、运动知识与技能、安全与自我保护、心理健康知识、心理调节技巧与艺术等子模块。注重培养学生科学锻炼和健康合理的生活习惯,让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关爱自己的生命。

三、高职院校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实施高职院校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有举办系列讲座沙龙,课堂强化素质教育,组织读书月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和开展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

(一)举办系列讲座、沙龙,提升高职学生素质。

举办多种内容的讲座。举办和开设100个课时左右的讲座,主题可包括时事热点、心理健康、科技创新、人文社科、安全常识等。可以将讲座列入教学计划中。按照不同的阶段层次,分年级进行讲座的安排。对于刚进学校,对校园仍不熟悉的新生,应加强基础性教育,主要举办以校规校纪、礼仪礼貌、安全法制、心理卫生等内容的讲座;在文化教育阶段应侧重于人文素质教育讲座,重点举行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感恩、阅读指导、艺术鉴赏等为主要内容的讲座;在学校专业知识的阶段,应当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因此举办以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规划等为主要内容的讲座会显得尤为重要;顶岗实习阶段,应学习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加强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教育的内容。讲座队伍的组建应专兼结合,注重稳定性。讲师队伍应以校内教师为主力军,同时聘请兼职教师,例如专家、学者、英模、企业家和优秀毕业生。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设置素质教育教研室,对人员和课程进行统一调配。

(二)利用课堂教学,集中强化素质教育意识。

课堂教学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通过三种方式主动向同学输入素质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素质。拓展式渗透。教师通过教学内容,对于其中的素质教育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围绕其进行组织讨论,尽可能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在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素质教育的培养。点拨式渗透。教师对于课堂上的学生行为进行适当点拨,引起学生对素质教育的重视,主动加强自我约束,提高自身的行为素养。随机式渗透。教师在教学时对于某个问题进行启发,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三)组织读书月活动,积淀深厚文化底蕴。

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读书月的活动期间,按照素质教育的分类,并结合各专业特点,向学生推荐约100本书,要求学生读后开展一系列活动。也可将阅读课外书籍纳入教学体系。课外书籍的阅读可以分为必读和选读两大种类,在阅读课外书籍时,可以要求、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阅读心得,以强化读书的效果。组织读书活动。可以通过举行征文比赛、书展、优秀读者评选、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等形式,营造学校内良好的读书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养成爱读书的良好习惯,丰富精神生活。

(四)打造多元的校园文化,陶冶高尚情操。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提高素质,促进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使学生能时刻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感受文化的力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要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办学理念,校训、校风,使学生总能感觉到学校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形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鼓励学生加强自律、自我激励。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宣传和舆论引导,搞好学校的报纸、杂志、广播、网站学校和宣传窗口等设施建设,传播先进文化,大力弘扬健康的氛围,创造一个积极、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三是要大力促进道德加强建设,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人才、质量、教学、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四是倡导严谨、勤奋的学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勤奋学习、合作学习,快乐学习。五是举办丰富多彩的,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来提高素养,陶冶情操。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首先是对校园活动区域进行总体规划,使之布局合理、和谐、美观、舒适、和谐,各种宣传标语、写真集与环境相配。其次要搞好校园环境绿化、净化、美化,体现学校特色和文化内涵,达到实用、审美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还有就是室内装修应该显示又是个性化的办学特色无处不在。

(五) 开展社会实践,基本能力锻炼。

社会实践不仅是高职学生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和重要途径,还能有效适应社会,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提升自己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为了达到这目的,首先是要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使用期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三下乡”、“四进社区”等,并通过参观,访问、家庭教育、扶贫、志愿服务等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学生在学校开展勤工助学活动,把服务学生和教育学生结合起来。其次,结合专业进行学生创业和社会服务活动。根据学校实际的需求和本地社会经济发展,发挥高职教育的优势,积极探索社会实践和专业研究、社会服务新的方式相结合的创业就业。三是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条件的现场工作,让学生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体验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守法意识、社会适应性、研究所的沟通和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四、对于建设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实施的保障机制

保证高职学生素质教育需要一定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立素质教育组织机构,成立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部署、指导、检查和总结质量教育工作,解决困难和遇到的问题实施质量教育工作;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的部门、检查、总结和评价。

(二)特别注意教育质量团队建设、辅导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辅导员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我们的专业课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聘请校外专家、优秀毕业生,加强素质教育团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教师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角色。

(三)提高教育基金投入,在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并逐年增加投资,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此作为重要指标之一的高等职业教育评估工作。

(四)健全素质教育系统发展。第一是要规范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系统。第二是发展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使教师从教授的导师,学生从被动到主动者。三是开发激励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周远清.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关于高等教育思想观念改革的再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3):1-3.

[2]麻富游.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

大学新生适应性讲座心得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逃课;现象;对策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汲取知识的重要阵地,也是高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大学生的逃课现象比较普遍,很多高校学生都有过逃课的经历,甚至有的学生经常不去上课,成为“逃课一族”,这就对高校教学工作的开展产生了影响,也导致部分逃课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不上去。所以,必须要重视大学生逃课问题,认真研究解决策略。

一、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1、对课程不感兴趣的心理。一部分学生在进入高校的时候是专业调剂,不是自愿而来,本身就不喜欢这些专业课程,在学习的时候缺乏动力。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在亲朋好友的劝说下报考的这个专业,自己对这个专业并不是很了解,单凭想象来思考这个专业的情形,在入学后发现现实跟想象存在差距,就会产生失望的心理。这些心理都会导致学生对所学课程不感兴趣,出现逃课现象。

2、逃课从众心理。这种心理主要表现在本身自信心不强,但是又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的学生身上。高校学生都存在一定的叛逆心理,大家都羡慕那些敢于挑战常规、比较个性的行为方式。所以,一些学生开始出现逃课、上网等标新立异的行为,带动一批同学产生逃课行为。

3、只重视考试成绩的心理。当前高校的课程考核要求相对比较轻松,一般的必修课程虽然需要学生下功夫学习,但是那些文科性质的课程在考前背诵也许就可以通过考试,并且大多数选修课都是进行开卷考试或者交期末作业就可以通过。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那些学习目的不明确的学生,只重视考试成绩不重视学习过程,出现了逃课现象。

4、就业或者生活压力的心理。大学生就业难在这几年变得越来越明显,这就导致一些在校的大学生开始未雨绸缪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希望通过实践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还有一部分来自农村或者边远山区的学生、遭受家庭变故的学生,在上学的时候背负比较大的家庭经济负担,就开始选择出去打工兼职。这些情况中的一些学生,当打工、实践跟上课产生冲突的时候,为了一点眼前利益就会选择逃课。

(二)客观原因

1、教师教学没有吸引力。一部分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是特别高,没有很强的敬业精神,本身投入教学的精力也不多,加上自身专业知识缺乏,很难在课堂教学中有突出表现,学生不喜欢这样的老师;还有的教师上课的形式比较古板,气氛也比较沉闷,听得人昏昏欲睡,也不会跟学生进行互动,导致很多学生觉得“没劲”,就出现了学生逃课现象;还有一部分教师在上课的时候用几年前的讲义,知识陈旧,教学照本宣科,没有任何新意,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学习教材知识,在课堂上的收效不多,这些都会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影响上课积极性。

2、教学管理不到位。教学管理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对学生的管理,另一个方面是对教师的管理。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时候,一般都是制度方面的原因导致执行的时候出现问题,在对待逃课的学生管理和惩罚的比较宽容,学生管理处和一部分老师觉得只要不是特别影响教学秩序,就不会进行干涉或者强行处理学生。而教师管理方面,因为难以更好的量化课堂教学质量,现在也没有对教学质量进行可衡量的标准,所以,任课老师的薪资跟实际课堂质量关系不大,教师评定职称更多的是跟论文数量、著作以及其他奖励结合,对课堂教学只有量的标准,对于质却没有具体标准,致使老师并不是十分重视课堂教学,责任心不够强,针对有些不良行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二、大学生逃课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高校学生的思想跟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都有比较大的影响。要从大一新生入校开始就对其进行有计划的教育,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像专业教师介绍、专业成果介绍、座谈会、老生新生交流会等等,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特点,对专业的深造方向有个大致的认识,让他们逐步热爱自己的专业,做好大学几年的学习规划。此外,高校还可以举办相关的知识讲座、实施科技实践探索等活动,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科研成果,对本专业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加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必然会减少学生逃课现象。

(二)全面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经历了高考的残酷竞争之后进入到学习环境相对比较轻松的大学中,学生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性也是不可避免的。学校辅导员要对他们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辅导教育,让学生明白,“60分万岁”是不可取的行为,大学是另一个学习的起点。告诉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不只是为了更好的掌握知识,也是对教师劳动成果的尊重,还培养了自己的纪律观念和团队意识。任课教师也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跟辅导员沟通,了解逃课的成因,做好应对措施。对于那些特殊学生要特殊对待,比如,家庭条件不是特别好的学生,要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可以让他们勤工俭学,但是是在不影响课程的情况下,同时要加大对他们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缓解压力,使生活和心理都能脱贫。对于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金钱观,自觉抵制网络、歌舞厅等娱乐场所的诱惑,能够把精力放在专业学习上。

(三)加强教学改革与监控,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第一,高校要从自身找突破口,不断完善教学制度,对实行已久的学分制进行创新,废除不合理的部分,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弹性的学分制度,等到时机符合的时候对学分互认进行改善,最大化优化教学资源,提高师生之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完善课堂考评体系,跟教师的职称认定、工作量的多少、薪酬的发放等都结合在一起,督促任课老师对教学质量进行不断完善;第三、要加强对于那些逃课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要找出经常逃课的学生逃课的原因,在教育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还可以根据校规校级进行严肃处理。

(四)制定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反应,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不容小视,良好的教学计划能够体现专业人才的市场导向以及就业导向。而市场导向在人才培养中可以很好的定位人才的培养规格,做好人才的“营销”,为社会发展输送综合素质比较高的人才。就业导向就是要站在学生的就业角度上,为学生考虑就业的方向,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能够真正的为学生着想,让学生为社会发展服务。这样的教学计划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无限的学习动力。除此之外,还要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要发挥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提高教学水平,强化新教师跟老教师之间的交流,发挥老教师帮助和带动作用,给新教师讲授教学心得,让新教师快速成长。还要鼓励教师运用多媒体、课堂讨论、情景创设、主动探究、小组合作互动等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成效。

结论

综上所述,大学生逃课问题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在解决大学生逃课问题的时候,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还要加强教学改革与监控,制定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把学生逃课当做一项系统的工程来治理,这样才能减少大学生逃课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洪建设, 郑楚如.大学生逃课在现行教育体制层面上的几点思考[J].教育体制改革, 2013( 46) .

大学新生适应性讲座心得范文5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泛在学习;云计算;移动社交网络

中国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9-1993-02

On the Construction of Ubiquitous Lear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Mobile Internet

GUO Dun, ZHANG Tian-cai

(Jiangxi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Nanchang 330201, China)

Abstract: Nowadays Mobile Internet is extensively and profoundly influencing the life and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biquitous learning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Mobile Internet, the cloud computing and mobile social network services,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technical support for ubiquitous learning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Mobile Internet and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t. In conclusion, the author gives four points that need special attention.

Key words: mobile internet; ubiquitous learning; cloud computing; mobile social network services

随着宽带无接接入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通信和互联网高度合一,以小巧轻便及通讯便携性为特点,移动互联网应运而生并迅猛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甚至工作方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12年1月16日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占整体网民比例为69.3%较上年底增长5285万人,其使用率不断逼近传统台式电脑使用率(73.4%)。在当今的大学校园,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拥有手机,都有利用手机上网的需求,大学生对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新生事物有较快的接受度和认可度,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和可移动性的优势能够及时满足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大学生课堂上网已经成大学校园普遍现象。据调查,武汉某高校七成的大学生曾经在上课时间使用手机上网,其中超过一半人是在网上聊天。其中过半的学生表示是因为其课堂知识枯燥或者是因为老师讲课缺乏吸引力。移动互联网对大学课堂来说,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既为高校教学活动带来机遇,也为高校教学活动带来新的挑战。

1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泛在学习

2011年5月,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发表了《移动互联网白皮书》,其中定义:“移动互联网是以移动网络作为接入网络的互联网及服务,包括三个要素:移动终端、移动网络和应用服务。”移动互联网和传统意义上的PC互联网不相同处: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是通过移动设备接入无线移动通信网络(2G、3G、4G、WLAN等)的方式访问互联网,沟通与资讯的获取比传统互联网方式要快捷方便;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用户不会接受类似PC设备复杂的输入方式,更多的是利用触控技术进行操作,可以通过设备的上下左右摇摆,手指对屏幕的触动进行功能项的操作。通过与移动设备的可移动、可定位和可便携等特性相结合产生很多新型应用,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位置相关的服务。

美国的马克威瑟(Mark Weiser)在1988年提出泛在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的概念。泛在计算是指把计算机微缩成各种芯片并嵌入到每件事物,通过无所不在的计算机和无线网络,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计算的一种方式。泛在学习(Ubiquitous Learning)是泛在计算环境下的学习方式,是一个可以在任何时间,为任何人提供一个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任何一个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来进行任何学习活动的5A(Anytime,Anyone,Anywhere,Anydevice,Anything)学习。

移动互联网的无所不在和丰富多种的应用服务,为泛在学习提供了可靠可行的技术支撑。通过移动互联网,可以构建一个信息与空间相融合的无缝学习空间,学习的发生、学习的需求以及学习资源无处不在,学习与生活、工作是融合在一起的,当用户遇到任何实际问题需求,都可以得到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的支持。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各类教学场所,乃至于各种教学的物品,都能主动发射自身的知识和信息,每一个用户都沉浸到现实世界和信息空间交织的信息生态环境之中。通过可感知的高便携移动终端设备,用户可以轻松地感知并获取学习对象的详细信息和学习内容,并利用移动互联网的可移动、可定位特点和丰富的应用服务使得用户产生一种身临其境、全心投入和沉浸其中的感觉。如麻省理工学院的“没有围墙的博物馆“项目以移动互联网为支撑,使学 习者进入一个基于位置的、讲故事型的移动的学习环境,这个项目的原型系统可以使学习者沉浸于对麻省理工学院100多年的历史和秀美的校园风景的体验而无须关注于技术的操作,从技术操作中解放出来,让学习者更多地把精力投入到思考中,从思考中学习。

2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泛在学习的学习特点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泛在学习的学习特点:(1)永久性:在无所不在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可以不间断地保存下来。(2)易获取性:移动互联网下的云计算和云服务等信息技术使学习资源存储的兼容和转换问题得以解决,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获取到任何的学习内容;(3)即时性:桌面计算束缚的打破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无缝嵌入使信息获取可以随时随地进行;(4)高互动性:通过移动社交网络,专家、教师和同学成为更易接近的学习资源;(5)情景式教学活动:移动终端设备使得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可以随时发生在实践的场景,学习可以在自然有效的方式下进行;(6)适应性:每个用户学习风格迥异,对时间、空间、学习资源的来源及呈现形式有不同的习惯,泛在学习可适应于不同的用户构建不同的学习空间。

泛在学习环境并非以在网上重现课堂环境为目的,而是在虚拟环境中整合多种工具用于协作学习、信息共享、信息交流和信息管理,通过广泛的数据存储和即时性的数据共享,为学习者与学习资源的交互提供充分的技术环境支持。

3移动互联网中的云计算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种利用大规模低成本运算单元通过互联网连接,以提供各种计算和存储服务的IT技术。通过移动互联网的云计算可以使学习者不依赖于某特定的终端下,来访问和使用学习资源。只要联入移动互联网,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移动终端设备,同步和共享数据。传统的单点集中式数据存储模式无论从存储量上还是从数据获取的快捷性上都无法满足泛在学习的要求,这就要求改变当前的存储模式为分布式网络存储。用户的所有数据都在云端进行,自己不需要进行软件的维护,只需进行使用即可,而且云端也提供无限的存储服务,学习资源空间的使用成本大大降低。学习资源网络空间中的节点是彼此关联的,用户还可以学习与请求数据相关联的其它学习资源。以美国苹果公司的iTunes U为例,只需通过这款免费应用软件,用户就能访问课程的所有教材。在使用iTunes U时,还可播放视频或音频的讲座、阅读参考书或浏览演示文稿、查看该课程的所有功课列表,把已完成的功课勾除即可。而当教学者发送信息或布置新作业时,学习者会收到包含有信信息内容在内的推送通知。iTunes U与iBooks、iCloud以及其它应用软件能够完美搭配,让学习者的学习变得十分轻松。例如,参考书均可通过iTunes U获得。轻点内容,即可开始阅读分配的章节。学习者还可在iTunes U中复习在iBooks里记录的笔记。如果有需要观看的视频,只需轻点一下,即可直接打开。通过iCloud,iTunes U还可让用户的文档、笔记、重点内容和书签在多个设备上保持更新。

4移动社交网络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姆提出了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每个人最多只需要通过6个人就能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社交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 Services,SNS)是基于六度分隔理论的一种互联网应用,以各种方式在线聚合存在社会关系或拥有共同兴趣的用户,为其提供信息共享与交互服务。移动互联网的先天性特点,使得社交网络服务开始逐渐面向移动终端用户。移动社交网络无缝地将移动计算和社会计算结合起来,极大地增强了用户的真实性、地域性和交互的实时性.移动终端与用户的绑定保证了社交网络的真实性;位置信息的引入,带来了多样化、个性化的社交网络服务;移动终端“永久在线”,可以提供用户间的实时交互。

5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泛在学习的构建的主要措施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泛在学习的构建需要组织者和管理者的引导和监控,主要措施有:

1)开发适合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电子教材,让师生能进行实时互动交流,拓展教学新空间,增强教和学的互动方式。电子教材是特定学习情境下的电子书的具体形态。开发者需要将合适的学习资源进行编辑整理、加工为合格的互动电子课本。通过相关阅读软件承载加工过的电子课本,提供记录用户的行为、聚合各类教学内容,支持相关学习的功能,从而满足教学和学习需求。当前常见的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丰富的应用服务完全能胜任此任务。如美国苹果公司的iTunes U、iBooks与iCloud等技术,就具备相应的功能。

2)通过移动社交网络,动态的建立关系紧密、兴趣相同的分组,并加强各组之间的联系,促进教与学的活跃,推进更深入的协作学习。通过积极引导与交流,提供用户之间的支持,使教与学形成粘性,推进深度互动。以微博为例,通过创建微博用户,师生之间互相跟随关注,利用移动互联网的随时随地特点,用图文方式,将学习上的各种心得和困惑、生活的各种感悟和突发灵感、课堂实录等有关内容进行交流互动。通过微群、话题等方式来锁定某个课题或某个热点。微群和话题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信息圈,信息的和接收更具有针对性、成员的参与积极性更高,交流互动更频繁,学习的效率自然会更好。教学者把微博融入到教学中,通过移动社交网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碎片学习,使学习者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而当用户在微博上对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独到见解时,得到其他用户的关注和评论时,能进一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教学者在整个过程中,要引导学习者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者疑惑,并及时反馈信息。针对学习者的不良学习习惯和各种问题,要制定相应的基本行为准则和规定以纠正学习中不良学习习惯。通过建立学习者个人档案,追踪其学习情况,引导学习者之间彼此尊重、理性处理之间矛盾和分歧。

6结束语

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用户建立起层次多样主题丰富的贯通网络。移动互联网推进了高校泛在学习的建设,但也给高校的教学活动带来挑战,仍有几个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1)移动互联网下,泛在学习资源的碎片化形式会容易受学习过程中周围干扰因素的干扰,“沉浸学习”的效果并不明显。2)移动终端,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显示屏幕的面积和显示屏的亮度等因素还达不到学习者学习要求,容易引发学习疲劳,且不利保持学习的注意力。3)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海量资源的内容良莠不齐,网上信息组织的随机性、无序性、正确与错误信息并存等现象,依然需要各类用户进行仔细的甄别和判断。4)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用户技术使用的难度降低、束缚减小,但对学习者的学习方法认知、学习计划管理、自我监控调节能力却又有了更高的要求。总而言之,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泛在学习模式的创建,需要调整学习者学习方式和形成适应泛在学习的学习习惯,教学组织者和管理者要建设好适应泛在学习模式的教学资源,规范好教学秩序,制定好相应的教学准则。

参考文献:

[1]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移动互联网白皮书[Z].2011.

[2]郭敦,马国照.浅析微博在高校开放式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12).

[3]罗军舟,吴文甲,杨明.移动互联网:终端、网络与服务[J].计算机学报,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