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划生育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划生育知识点范文1
[关键词]地质灾害 易发分区 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F416.1 文献标识码:F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25201
1 概述
桦甸市位于吉林省中东部,是我国著名的黄金产地,矿业经济发达。近年来,人类活动加剧,地质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2 地质灾害现状
3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形成条件
3.1 泥石流
泥石流是桦甸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灾种。长期风化剥蚀作用形成相对较厚的松散固体物质,地形地貌有利于降水汇集,泥石流易于发生。加上近年来开荒种植较为普遍,植被覆盖率降低,当遇有强的降雨时,极易产生泥石流。
3.2 滑坡
多分布于低山丘陵区,集中发育在坡积裙(带),多为斜坡相层状土滑坡,规模较小。一般坡体上部植被稀少,多为耕地,便于降水渗入,其下为较坚硬岩石,相对隔水,且界面较陡,降水入渗极易触发滑坡的发生。
3.3 崩塌
分布在铁路及公路沿线陡坡地段。岩石经风化剥蚀和构造影响,节理裂隙发育,经差异风化形成陡坡或悬崖;降水的入渗及冻融,直接破坏了岩体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人类工程活动是崩塌形成的外在因素。
3.4 地面塌陷
由采矿引起,分布在煤矿及金矿采矿区。受科技条件的限制以及业主短期行为影响,矿山开采造成较为严重的地面塌陷隐患。
4 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4.1 避让搬迁工程
地质灾害稳定性差、危害严重、危险性大,不适合居住、生产和生活,治理工程难度大、费用高,而搬迁费用远小于治理费用的,宜选择搬迁避让工程。
4.2 工程防治措施
4.2.1 泥石流防治措施
在泥石流形成区增加地表植被;在沟谷中修建拦挡工程以削弱泥石流的下泄总量和能量;对流通区和堆积区修建防护建筑物,抵御或消除泥石流对建筑物的冲刷、冲击、侧蚀、淤埋等危害。
4.2.2 滑坡灾害防治措施
消除或减轻地表水、地下水对滑坡的诱发作用;改善斜坡、增加滑坡平衡稳定条件;加强监测预报;搬迁避让。
4.2.3 崩塌、不稳定斜坡防治措施
清除危岩;削坡减载;排水防渗;加固斜坡;修建落石平台、落石槽、挡石墙等对落石进行拦截;加强监测预报。
4.2.4 地面塌陷防治措施
进行采空区回填;加强监测工作;加强开采管理,对重要建筑物以下禁止开采,一般建筑物合理预留保护矿柱;严重沉陷区应进行搬迁。
4.3 生物工程防治措施
通过增加植被覆盖率来稳固斜坡,减少泥石流的固体物源,消减泥石流的下泄流量,起到降低泥石流规模和发生频率的作用。
5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建议
地方政府应重视地质灾害的防治,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各级监测人员进行必要的地质灾害知识培训,制定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巡回检查计划;加强矿山开采管理,对地面塌陷区进行监测与防护;加强地质灾害知识宣传,做好防灾避灾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永贵,林景胤,蔡福顺,等.吉林省桦甸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R].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吉林总队,2001-2002.
[2] 吉林省桦甸市国土资源局.桦甸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R].2012.
[3]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R].2001.
[4]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R].2001.
[5] 吉林省地质调查院.吉林省区域地质环境调查报告(1:50万)[R].2000.
计划生育知识点范文2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基础知识;记忆
纷繁复杂、涉及面之广、内容之丰富的高中历史知识令众多学子“望史生畏”。在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过程中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石”,历史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历史人文素养的基本前提,准确记忆基础知识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正是由于新课改对于历史基础知识的应用有了更高的要求,决定了在新课改条件下,历史教师需要有更加扎实的学科素养,运用积极、阳光的评价,能够让学生如沐春风、如淋春雨,充满自信。
一、指导学生强化历史基础知识记忆现状分析
高考,万人拥挤的独木桥。对于压力本来就很大的莘莘学子,面对知识内容庞杂、记忆量过大的高中历史共有的三本必修和六本选修教科书时,往往都会“望书兴叹",无从着手。即使把历史基础知识背得“滚瓜烂熟”的学生,也未必在考试中能一举得胜。这就说明,高中历史老师在指导学生强化历史基础知识记忆的方法上还有些欠佳。传统的历史课堂“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行为随处可见,老师只让学生把需要记忆的重点知识勾画下来,就让学生死记硬背,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的兴趣。
二、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历史是一门知识性较强的科学,历史课堂上教与学的优劣。首先取决于对历史知识的识记。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而知识又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就谈不上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关于指导学生强化历史基础知识记忆的几点思考
俄国心理学家谢切诺夫说:“一切智慧的根源在于记忆。记忆是整个心理活动的基本条件。”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但是在实际历史教学中,由于很多原因,使我们的学生在记忆历史基础知识时,方法死板。不能举一反三。就此,谈谈本人的一些想法,和大家共勉。
1 善于归纳知识点,强化记忆
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用辩证的观点对历史问题进行多角度、立体式的分析,抓住关键词,理顺知识点,对一些内容较多的问题,可将历史知识条理化、要点化,每一知识可分解成几个要点。并根据前后顺序标上序号。对每一要点找出其中的一个关键词语,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就非常容易把握住历史现象形成的因素、发生的原因、事件的性质、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和历史作用,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现象等。如“中国古代有哪几个政治清明的统治时期?”“近代,中国人民是如何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的?”这样的提问应多用于归类复习或专题训练,是学生建立知识结构的基础,便于学生记住基础知识。
2 有意识地讲授一些历史概念
当前,我们所用的教材没有对历史概念做出系统完整的解释。这是一种缺憾,诸如“冷战”“雅尔塔体系”“氏族公社”“社会主义阵营”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这些历史概念进行归纳讲授,弥补并提高教学的理论深度,进一步提高学生记忆历史基础知识和历史思维的能力。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就得有一桶水。只有高中历史教师专业基础雄厚,每天更新知识,积累渊博的历史知识,才会在课堂上运用自如。
3 加强重复记忆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强化学生复习、巩固历史基础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我平时要求学生用5到10分钟的时间,有意识地进行复现,回忆今天课堂上学了哪些知识内容,老师分析了哪些重点和难点问题等等。对一些知识如果记忆模糊,一时回忆不起来,则翻开书本或课堂笔记,认真阅读一下,强化记忆。此回忆复习的方法,可放到课间或者午休,甚至晚上睡觉前都可以,关键是必须去完成。如果学生每天都能坚持去做,花时很少,却能收到十分显著的效果。学完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后,就得从内容和知识结构整体上复习巩固。这样坚持下去,日积月累,就能清晰地掌握所学知识内容。
随着新课改的有效实施,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也迎来了改革的春天。以教师讲,学生听,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培养为特征的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弊端重重,新课改需要历史教师有较高的史学理论修养,只有教师自己能够深刻地理解并熟练地应用历史基本理论和概念,才能真正教会学生,提高学生的能力。指导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强化高中历史基础知识,这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已经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张忠,认真摸索教学规律,改进中学历史课教学[J],云梦学刊。1980(02).
计划生育知识点范文3
一、制造业服务化的原因
制造业已经表现出明显的服务化趋势,主要体现在服务意识的增强、服务水平的提高、服务内容的丰富。服务增值的经营方式,成为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促使制造业向服务领域延伸,其原因主要有5个方面:过剩经济的发展、高新技术行业特性的要求、世界各国制造业的竞争、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要求、差异化战略的实施。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促使企业竞争优势开始变迁,服务能力提升成为企业竞争优势转移的基础。
二、我国IT制造业发展困境
(一)制造业增长空间有限
从世界工业发展史看,特定产品制造产业在一国的发展都会因成本、资源、市场容量等因素的影响而遇到增长瓶颈。电子信息制造业是一种典型的“游牧”产业,成本因素将快速驱动产业转移。加上国际电子产品市场需求增长放缓,必然将导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减慢。
(二)制造业面临众多挑战
1.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2008年下半年以后,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资企业外迁继续加速的同时,内资企业的关闭数量逐步增加,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遭遇严峻挑战。导致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更加关注和重视民生,要形成合理有序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实现职工工资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这必将导致以低工资维系的加工型电子信息制造业面临更大的压力。
2.国家间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发达国家对技术出口限制、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强化,发展中国家从技术模仿制造中获得的利益不断被压缩。西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产品出口面临更加严峻的非关税壁垒。不断提高技术标准是国外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主要方式,同时还有增加检验检疫项目、调整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变化等多种方式。而部分发展中国家以各种优惠政策与我国展开竞争。
3.内需拉动不足,易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2006年以来,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内销比重不足40%,对外依存度较高。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全球电子信息产品需求萎缩,出口额下降,加之内需市场对产业发展拉动不足,产业自主调控能力弱的问题愈加凸显。此外,环境、资源压力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依然存在,将继续削弱产业的出口竞争力和企业的盈利能力。
三、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一举两得
(一)电子信息制造服务化发展前景看好
1.电子信息制造业最适于服务化。从一定程度上看,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产品都是为实现某种“功能”而生产的“工具”。这种工具的特征,使得这些产品的生产企业最适合向提供相关“功能”的服务企业延伸。因此,国外一些先进的电子设备制造企业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销售产品,而是在销售产品的同时,提供与该产品配套的一个完整的服务系统,即“产品―服务包”。
2.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走服务化发展道路将成为必然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许多新产品。这些产品的技术含量很高,操作复杂,客户在使用之前必须获得企业的操作指导,这些产品具有结构复杂、零部件多样性的特点,生产企业在货物出售以后必须对产品进行日常维护和定期检查。产品服务到位与否直接影响到客户的购买选择;而客户的购买选择决定了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前景。因此,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走服务化发展道路已经日益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3.服务化经营可以有效提升制造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成本领先、差异化经营、快速反应。而服务化经营,是企业实现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手段。通过差异化经营,提供更加贴心的专门服务,能够有效地吸引目标群体。
4.内需的扩大与升级为电子信息制造业服务化提供广阔的市场。国内市场是该国产业竞争优势形成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正致力于扩大消费需求,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为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开辟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对产品结构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而为电子信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5.政策有利于电子制造业服务化发展。2007年3月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特别提出要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新18号文”)中出台了关于软件等相关企业营业税的优惠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这将对信息服务业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服务化是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来源和基础
1.信息服务业将大量源于电子信息制造企业。服务化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未来将有大量的服务业从制造业中衍生出来。基于电子信息产品的信息服务业很可能成为未来信息服务业的主流。无论是基于投资类产品的生产性信息服务业,还是基于消费类电子的生活性信息服务业,都将发展成为规模巨大的产业体。
2.电子信息制造大国为信息服务业提供重要的基础。电子制造业是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作为电子信息制造业大国,2010年,我国生产彩电1.18亿台,手机9.98亿部,微型计算机2.46亿台,数码相机9000万台,均名列全球第一。这在客观上,已经为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产业基础。
(三)电子信息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融合发展一举两得
“制造业服务化”是“产品+服务”的模式创新,是以价值链延伸为基础,对价值链上各种活动加以整合的流程创新,因而蕴含着巨大潜力。“制造业服务化”既顺应了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阶段性要求,也符合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利益。
四、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方向的初步思考与建议
(一)发展方向
1.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与生产业融合。设备制造企业,如计算机、数控装备等生产企业,可向包括业务流程设计与优化服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服务、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呼叫中心、后台服务等方向延伸发展。
2.电子信息终端制造业与商务、生活服务业融合。通信终端、视听产品等制造业,可重点向电子商务、物流、办公服务、数字家庭、个人娱乐、车载信息等方向延伸发展。
(二)建议
1.以应用为基础,加快搭建信息服务公共平台。当前,较具市场前景的平台有:数字(智能)家庭平台、个人移动终端平台、车载信息平台、办公服务平台、物流信息平台等。信息服务业具有开放性、规模经济等特点,不太可能每个企业都自建服务平台,因此需要产业链上的各个相关环节通过一定合作,共同搭建公共平台。政府可通过一定形式给予支持。
计划生育知识点范文4
【摘 要】良好的校园文化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当前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诸多困难,亟需开拓思路,总结经验。文章着重从三方面入手,加强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创新品格和价值取向,是特定的一种文化氛围,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它通过凝练大学核心价值观,营造开放、平等、民主的文化氛围,从而搭建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关键平台。在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如何看待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考虑因素。
一、校园文化建设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密切,两者目标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是方式和角度不同。在实际工作中,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方向上的指导和思想上的保证,校园文化则在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近些年来,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呈现出复杂性、层次性等特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效用不断弱化。一般来说,研究生年龄偏大,思想相对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基本定型,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很难使其信服。而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氛围,则可通过特定人文环境的熏陶、渗透和升华,使置身其中的研究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精神追求和价值标准,从而达到更加柔性、持久的育人效果。特别是作为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术科技和文艺活动,由于具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特点,可以有效激发研究生的参与热情,在氛围中感染人、教育人,潜移默化地塑造研究生的思想素养和健全人格。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着重单向灌输,对研究生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以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认识把握不强。研究生有较强的批判精神,学术能力的开发和积累、创新实践能力的培育是他们关注的焦点。实践证明,以学术科技活动为主的校园文化是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有力载体,承载和渗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涵。通过举办学术讲座、竞赛、报告会、学术论坛、沙龙等,营造自由平等、开放活跃的校园学术氛围,可以有效拓宽研究生的知识范围,开阔学术视野,增强投身学术的信念和勇气,端正学术态度,从而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此外,研究生生活方式相对单调,学习与生活压力较大,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缓解他们学习中的倦怠感,调节情绪。另研究生普遍存在人际范围较小、人际隔阂较为明显等问题,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也有助于营造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促进和谐健康的人际交往。
二、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成因
从现实来看,近年来各大高校的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不容乐观。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学习科研压力的增加使得在校园生活中,研究生往往在宿舍、食堂、图书馆(实验室)三点一线之间奔波,埋头于学术科研,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热情与活跃程度不高,人们期待中的研究生凭借学识水平、思辨能力、社会阅历等方面的优势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进而提升校园文化层次与品位的局面并未出现。现阶段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的状态表现为组织者筋疲力竭、疲于应付参与者兴趣不大,效果甚微。
首先,研究生内部结构复杂,在年龄层次、来源结构、社会阅历、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发展诉求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对于校园活动的兴趣度和关注点各不相同,校园活动的吸引力因人而异,焦点难以聚集。加上社会现实的压力,研究生更关注个人能力发展,形式化的活动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
其次,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其培养过程以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开展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为主。因而,研究生对于高水平的学术文化活动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较高,对文体活动则参与度较低。另外,由于现代学术背景下专业的条块分割,研究生生活、学习、科研均相对分散,组织动员难度大,校园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也相对有限。加上紧张的课程和繁忙的科研活动以及导师喜好因素等制约,校园活动开展面临着较难逾越的现实困境。
再次,我国社会和高校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研究生在校期间普遍面临各种压力,尤其以论文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最为突出。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的提高,高校对研究生论文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是水涨船高,能否顺利完成学业、按期毕业,找到合适的工作是研究生面临的现实问题。加上研究生群体大多数没有工作经历,有的还有承担支撑家庭、赡养父母和养育孩子的重任,经济压力突出。此外近年来就业形势愈发严峻,过去研究生择业发展等方面的优势明显减弱。种种压力使得研究生群体考虑问题更加务实,功利主义的趋势加强。
此外,当前,部分高校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尚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缺乏相应政策支持和有效引导,开展的活动具有自主性和松散性特点,在活动的形式、内容和组织实施方面缺乏明确详细的规划,对于活动的目标、定位、长远发展更是认识不足。这种状况也制约了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影响力的扩散和品质的提升。
当前,如何开发和开展凸显研究生特色,服务于研究生成长成才需要的校园文化活动是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对于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来讲,离开了校园文化这个重要平台,其效力将大打折扣。我们必须拓宽思路,总结经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现优质校园文化活动与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互补共进。
三、加强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思考
为使研究生积极投身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的层次与品位,促进健康、主流的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积淀,同时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以研究生学术科技活动为依托,推进校园学术文化建设。研究生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学术的骨干,学术科研是其重要任务。我们要充分考虑研究生自我学术价值实现的强烈愿望,积极搭建高起点、多层次、多形式、多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培育和营造自由、平等、开放、活跃且高品质的学术文化氛围,服务于研究生学术科研能力的提升以及创新精神的缔造。高校应该结合研究生的专业培养,经常性地开展学术讲座、学术论坛、学术沙龙、读书报告会、科技竞赛等形式多样的学术科技活动,为研究生提供交流思想、施展才华、锻炼各方面能力的舞台,激发研究生的求知欲和研究灵感,增强研究生学术与精神上的归属感。
更为重要的是,高校要建立院校两级的研究生学术科技平台,统筹管理各个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避免学术科技活动开展中的无组织性和盲目性,实现学术交流项目设计的科学性和全过程控制机制。要积极推进学术科技活动的项目化、品牌化建设,充分发挥和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让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自主设计、策划学术活动,打造和经营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增强学术科技活动在研究生中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此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把握学术脉动和研究生群体的个性化需求,不断将新的元素和活力注入到活动内容、形式、理念当中,唯此学术科技活动才能得到研究生的认可,进而促进思想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切实关注研究生群体的实际需求,营造适合研究生成才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停留在知识的灌输和说教层面,必须贴近生活、贴近需求、贴近情感,切实解决困扰研究生的实际问题,校园文化氛围才会和谐而动人。当下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学生个人等各方因素的影响,研究生普遍面临学业、经济、就业、婚恋等各方面的压力,由此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急剧增加。高校要在解决研究生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尽力帮助经济困难的研究生完成学业。努力做好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找准职业定位和发展目标。开展文艺体育活动、社会时政分析活动、心理健康讲座等,丰富研究生的精神生活,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第三,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在信息社会的情境下,网络在研究生的信息获取与思想塑造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值得教育者关注。由于大量网络信息来源复杂且未经过筛选,部分具有负面消极倾向的信息很有可能对研究生的思维、价值观产生负面、难以控制的影响,因此新时期研究生思想工作必须注意网络平台的作用。积极利用QQ、高校BBS论坛、人人网主页等研究生常用的信息传播媒介,加强与研究生的沟通交流,及时把握研究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平台。把握研究生特点,努力开发和开展凸显研究生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研究生的参与度,将极大地促进未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新局面的打开。
参考文献
[1] 郭广银,杨明等.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敬菊华.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3] 韩流.研究生与校园文化:“时代”未至 问题犹存[J].中国青年研究,2008(1).
[4] 崔建国.加强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中国林业教育,2010(5).
[5] 王传中,吴爱军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6] 刘军.校园文化视野下的学校德育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7] 罗英华.论校园文化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2(2).
[8] 王红.高校校园文化创新活动创新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社,2012.
计划生育知识点范文5
关键词:纳帕海;高原湿地;植物生物量;土壤有机碳;气候变化
中图分类号:P46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8000704
1引言
竦刂参锏纳长与湿地土壤的碳积累密切相关,是生态系统碳循环重要的生物因子,决定碳输入的数量、形式及存留时间。植物生物量作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基础对生态系统功能起着关键作用,强烈影响着湿地土壤的碳输入(郭绪虎等,2013)。在受到以温度升高为表征的气候变化作用下,植物生物量必然受到影响,理论上温度升高有利于广域分布种的生长发育,将为土壤提供更多的碳输入,使得土壤有机碳积累水平增加,改善湿地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加保水与养分富集作用,进而为湿地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条件。
高原湿地作为全球湿地的重要组成,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位于横断山脉的纳帕海高原湿地拥有丰富的湿地植物群落(董瑜等,2014),其生物量积累是碳循环过程的重要环节,随着气候变暖,生物量积累增加,但土壤有机碳积累是否也随之增加?本研究利用云南高原立体地形的海拔梯度变化所形成的立体气候特征,以不同海拔梯度形成的温度差异作为影响因子,分析研究纳帕海湿地优势植物生物量增加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进一步了解和认识高原湿地与气候变化间的关系及其响应过程,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2材料与方法
2.1实验设计
以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纳帕海(海拔3260 m)为研究对象,将适应了纳帕海湿地气候条件的茭草(IaniaCuciflora)、水葱(Scirpus abernaemontani)2种优势植物连同生长基质组成的植物-土壤单元,于2010年移至海拔2437 m的拉市海湿地和海拔1886 m的滇池流域。于植物生长初期,在原生地纳帕海分别挖取植株丛数不低于100 株的茭草、水葱植物群落及其土壤单元( 其中土壤厚约50 cm) ,各单元整体分别移栽至区域气候条件不同的丽江拉市海湖滨、滇池流域,分别置于长300 cm、宽150 cm、深100 cm 的实验池中,植物淹水深度以其原生环境为基准,每种植物设3个重复,以满足分析采样和统计分析要求。同时,在移出地纳帕海做同样移出实验,以作比较研究的参照。三地气候条件差异明显,从分别设置于三地的Portlog自动气象站多年观测数据(表1)可知,随海拔降低,降水和气温随之增加。
2.2样品与数据采集
于2010年和2016年分别在纳帕海、拉市海与昆明滇池流域三个研究地用原状取土管采集10~30 cm土壤,用塑封袋包装标号后带回,风干后挑出根系,研磨过100目筛,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有机碳含量(鲍士旦,2000)。分别于2010年和2016年于植物生长末期(9月)设置3个1 m×1 m的样方,在每个调查样方中分别齐地刈割25 cm×25 cm植株,带回实验室放置于6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用电子天平分别进行称重,估算出植物生物量。
2.3数据处理
采用Excel 2007与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与统计制图。
3结果与分析
3.1茭草与水葱两种植物地上生物量
2010年实验池建立时采集计算三地的茭草与水葱植物生长末期地上生物量分别为(853. 6±58.2)g/m2和(730.7±7.8)g/m2,2016年纳帕海茭草与水葱生物量分别为(984.0±10.9)g/m2和(1122.6±11.9)g/m2;拉市海分别为(1484.6±13.7)g/m2和(1683.1±10.7)g/m2,相比纳帕海茭草生物量增加50.9%,水葱生物量增加49.9%;滇池流域分别为(1786.3±13.3)g/m2和(2000.9±11.5)g/m2,相比拉市海茭草生物量增加20.3%,水葱生物量增加18.8%,呈现出随海拔降低的温度升高,茭草与水葱的植物生物量逐渐增加的趋势(图1)。
3.2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
2010年试验初始时采集的三地茭草与水葱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67.91±4.58)mg/kg与(55.11±6.31)mg/kg,实验建立6年后(2016年)纳帕海湿地植物茭草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为(60.34±3.91)mg/kg、水葱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为(65.78±4.72)mg/kg,移至丽江拉市海湿地后,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特别是温度的上升,茭草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为(36.28±3.49)mg/kg、水葱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为(34.66±2.58)mg/kg、;移至滇池流域试验地后,茭草,水葱2种植物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21.75±1.35)mg/kg、(21.55±2.65)mg/kg。可见2种植物类型下的纳帕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着海拔下降气候条件改变的温度上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梯度下降(图2)。移至拉市海湿地的2种植物茭草,水葱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减少39.87%,47.31%;移至滇池流域2种植物的有机碳含量在拉市海减少的基础上分别下降了40.05%,37.82%。
4讨论
随着纳帕海、拉市海与滇池流域的温度升高,三个研究地的茭草与水葱地上生物量依次增加。说明茭草与水葱作为湿地广域分布物种,其对温度胁迫有着良好的适应性,这与董瑜等人对纳帕海湿地优势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结果一致(董瑜等,2014)。高温促进了两种优势植物的生长发育,使其光合固碳能力提高,初级生产力增加,地上生物量的留存增加,理论上增加了其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与理论预期不同的是,纳帕海湿地土壤有机碳积累水平在温度升高时减弱,从2010年试验初始时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移出地6年后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值比较看,虽差别不大,但呈现随着时间推移,土壤有机碳在不断积累的规律。作为纳帕海湿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碳汇植物,这对高原湿地碳积累及其区域碳平衡有着重要意义,对维持长江上游的湿地水源涵养功能有着重要作用。在温度升高的背景下,茭草与水葱的生物量积累与土壤有机碳积累负相关,不仅直接影响到土壤有机碳的积累水平,而且影响到生态功能的发挥。虽然以温度升高为主要表征的气候变化促进了纳帕海湿地优势植物的生长发育,光和固碳能力得到提升,地上生物量增加,但其土壤有机碳积累水平却逐渐下降。湿地碳汇植物良好的生长发育未能给湿地土壤提供有效的碳输入,降低了土壤有机碳积累水平。另一方面,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可能是温度升高加速了土壤有机碳的分解速率,导致土壤碳输出超过碳输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植物群落生物量作为碳汇在增加,土壤有机碳分解又变成碳源大量逸出,致使湿地土壤碳循环失衡,进一步增加了湿地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剧了地区气候变化(田昆,2008)。
5结论
以上研究与董瑜和郭绪虎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进一步论证了气候变化影响土壤碳积累,温度升高导致湿地生态系统负反馈的研究结论。尽管以温度升高为主要表征的气候变化有利于湿地优势植物群落的生长发育和地上生物量的留存,但随着温度持续增加,是否会出现其他优势植物,纳帕海湿地优势植物的生态位是否会产生变化,其植物群落结构又是否会发生改变?目前受到研究时间尺度的限制无法进行验证。但持续的增温将最终将改变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进一步破坏其生态功能,反作用于当地小气候,放大了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而湿地土壤有机碳积累水平的下降,将使高原湿地涵养水源,富集营养等各种功能减弱或遭到破坏,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远远超过正面效应。因此,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应加强监测研究,以应对气候变化。
参考文献:
[1]
董瑜, 田昆, 肖德荣, 等. 区域气候变化对纳帕海湖滨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4, 34(19).
[2]赖建东, 田昆, 郭雪莲, 等. 纳帕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研究[J]. 湿地科学, 2014, 12(1).
[3]郭绪虎, 肖德荣, 田昆, 等. 滇西北高原纳帕海湿地湖滨带优势植物生物量及其凋落物分解[J]. 生态学报, 2013, 33(5).
[4]李月梅, 曹广民, 徐仁海. 植物群落生物量和有机碳对高寒草甸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J]. 草业科学, 2007, 24(6).
[5]胡雷, 王长庭, 阿的鲁骥, 等. 高寒草甸植物根系生物量及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机械组成的关系[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 41(1).
[6]陆梅, 田昆, 张仕艳, 等. 不同干扰程度下高原湿地纳帕海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特征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 2010, 19(12).
[7]陶宝先, 宋长春. 氮素形态对泥炭沼泽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2015,24(3).
[8]田昆, 常凤来, 陆梅, 等. 人为活动对云南纳帕海湿地土壤碳氮变化的影响[J]. 土壤学报, 2004, 41(5).
[9]肖德荣 , 田昆 , 张利权. 滇西北高原纳帕海湿地植物多样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J], 生态学报, 2008, 28(7).
[10]王平, 盛连喜, 燕红, 等. 植物功能性状与湿地生态系统土壤碳汇功能[J], 生态学报, 2010, 30(24).
[11]侯翠翠, 宋长春, 李英成, 等. 不同水分条件沼泽湿地土壤轻组有机碳及微生物活性动态[J],中国环境科学, 2012,32(1).
[12]王长庭, 龙瑞军, 刘伟, 等. 高寒草甸不同群落类型土壤碳分布与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关系[J], 资源科学, 2010, 32(10).
[13]李顺姬, 邱莉萍, 张兴昌. 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J]. 生态学报, 2010, 30(5).
[14]李东, 黄耀, 吴琴, 等.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研究[J]. 草业学报, 2010, 19(2).
[15]解宪丽, 孙波, 周慧珍, 等. 不同植被下中国土壤有机碳的储量与影响因子[J]. 土壤学报, 2004, 41(5).
[16]朱宏伟, 杨森, 赵旭矗 等. 区域气候变化统计降尺度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11, 31(9).
[17]辜运富, 郑有坤, Petri Penttinen, 等. 若尔盖高原泥炭沼泽土嗜冷细菌系统发育分析[J]. 湿地科学, 2014, 12(5).
[18]何太蓉, 杨达源, 杨永兴. 三江平原泥炭沼泽土剖面P 、K养分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村生态环境, 2004, 20(1).
[19]姜明, 吕宪国, 杨青. 湿地土壤及其环境功能评价体系[J]. 湿地科学, 2006, 4(3).
[20]万忠梅, 郭岳, 郭跃东. 土地利用对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研究进展[J]. 生态环境学报, 2011, 20(3).
[21]祖元刚, 李冉, 王文杰, 等. 我国东北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J].生态学报, 2011, 31(18).
[22]谢迎新, 张淑利, 冯伟, 等. 大气氮素沉降研究进展[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4).
[23]沈芳芳, 袁颖红, 樊后保, 等. 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矿化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 2012, 32(2).
[24]黄国勤, 赵其国. 红壤生态学[J]. 生态学报, 2014, 34(18).
[25]王娇月. 冻融作用对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泥炭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 2014.
[26]杨f勤, 张健, 胡庭兴, 等. 森林土壤生态学[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27]黄耀, 周广胜, 吴金水, 等.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模型[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8]吕宪国. 湿地生态系统观测方法[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
[29]鲍士旦. 土壤农化分析[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计划生育知识点范文6
【关键词】宫内节育器临床效果影响因素(咨询、随访服务)
【中图分类号】R169.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1-000-02
【Abstract】ObjectiveLearn Zhuhai Golden Gulf married women of childbearing ag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IUD insertion; about women of childbearing age received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follow-up services, consulting services and its effect 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ntrauterine devices.Methods Bay Area Sanzao gold town, Hongqi Town, flat shazhen for the investigation unit of the 2002-2004 IUD insertion in the Family Planning Organization of 1,200 women of childbearing age face to face survey.Results 5years after IUD insertion pregnancy rate of 5.83%, due to disease out rate of 16.17%, continuation rate of 64.84%; surgery before 38.69% of the women had better access to advisory services, 41.17 percent of the women had not been consulting services, after a 37.99% of the women had standard follow-up services; won the women's advisory services better removed due to disease and unwanted pregnancy rates low, respectively, 13.24%, 4.11%, no access to counseling services for women were 19.31%, 7.73% (p <0.05); after regular follow-up and / or quarterly check the lower ring of women in pregnancy, to 3.71%.ConclusionContinued high rates of IUD use, safe, effective, promote the use of; advice, follow-up services can reduce the rate of removal due to disease and accidental pregnancy, improve continuation rat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universal and normative advice, follow-up services.
【Key words】IUDClinical resultsFactors(Consulting, follow-up services)
宫内节育器(IUD)是简便、作用可逆、便于管理的长效避孕方法,我国约有1.04亿妇女使用。为放置IUD的对象提供全面、规范的咨询、随访服务,促进妇女生殖健康,是开展“以人为本”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重要内容。为了解IUD临床效果、影响因素和咨询、随访服务情况,我们对金湾区育龄妇女放置IUD的 1200名妇女进行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2002-2004年期间在金湾区三灶镇、红旗镇、平沙镇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放置爱母、吉妮、元宫220型三种宫内节育器期的1200名育龄妇女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经问卷审核,获得有效问卷1132份。
1.2 调查方法
通过设计初稿、预调查、定稿等步骤规范调查问卷,培训调查员,借助各镇妇科普查或查环(孕)点为调查现场,对调查对象作面对面的询问和B超检查收集资料,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宫内节育器的使用效果、获得的咨询服务和随访服务情况。
1.3 资料分析
研究资料应用Epidata3.1数据库进行双录入,并作一致性检验。所有的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完成,分析方法x2检验。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年龄范围在23-49岁之间,平均年龄31.00±5.63岁;文化程度构成:初中以下(18.64%)、初中、高中或中专(70.85%)、大专以上(10.51%);孕产史情况:孕次为1-7次,平均为1.8±1.0次,96.11%的妇女只生育过一孩,其中41.08%为剖腹产。获得过较好咨询服务的438人,未获得过咨询服务的466人。经x2检验分析,获得较好咨询服务的妇女和未获得咨询服务的妇女对于年龄、文化程度、孕产史无统计学差异。
2.2 宫内节育器临床效果
1132例妇女放置元宫220型IUD397例,爱母型IUD458例,吉妮型IUD277例。在放置宫内节育器后的5年内,妊娠率为5.83%,副反应的发生率为29.06%,因症取出率为16.17%,续用率平均为64.84%,这与2005年国家计生委在11个省(市)城乡进行的宫内节育器避孕效果调查的结果(65.49%)相当[1]。
2.3 术前咨询服务情况
咨询服务是指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对话和讨论,其目的是让服务对象掌握有关IUD避孕的基本知识,了解放置IUD的手术过程,正确认识可能出现的一些副反应情况,合理选择IUD种类,积极配合随访和副反应的处理,以提高IUD避孕的有效性和保障妇女生殖健康。
1132例育龄妇女中,有666(58.83%)人曾获得过咨询服务,其中有438(38.69%)人获得过较好的咨询服务(指通过咨询服务后对IUD知识基本掌握5点以上者),另有466(41.17%)人未获得过咨询服务。通过咨询服务,对象对9个IUD避孕知识点的掌握最好的是IUD的放置时间,能基本掌握者占82.07%,其次分别是术后注意事项、随访时间、IUD种类特点、适应症和禁忌症等,有关男女生殖生理、IUD避孕原理、手术操作过程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的人极少。具体情况见表1。
获得过较好咨询服务的对象与未获得咨询服务的对象相比,其因症取出率和意外妊娠率均较低,分别是13.24%、4.11%和19.31%、7.73%(p0.05)。
2.4 术后随访服务情况
调查对象中有46(4.06%)人术后未获得随访服务;169(14.93%)人仅获得过早期随访;487(43.02%)人仅参与季度查环;430(37.99%)人同时获得过早期随访和定期查环(规范的随访)。参与季度查环和/或定期随访的对象IUD移位脱落致妊娠的发生率较低为3.71%。
3 讨论
三种宫内节育器在放置5年后其续用率较高,这说明这三种IUD是安全、有效的避孕工具,可在临床推广使用。调查显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达81.36%,提示服务对象普遍具有接受咨询服务的能力,这种状况不但便于服务人员开展IUD相关知识的宣传,而且使用者容易配合随访,有利于IUD长期、安全使用。
获得过较好咨询、随访服务的对象较未获得咨询服务的对象,其因症取出率和意外妊娠率明显降低。可能是由于IUD避孕知识匮乏的妇女,在使用IUD过程中,因出现副反应或带器妊娠,便对IUD存有戒心,难以接受IUD避孕方法,表现为:一旦出现副反应即要求取出,造成因症取出率高;对于无不良反应者,因怕麻烦,不愿意配合随访,不能及时发现和更换移位或脱落的IUD,从而导致意外妊娠的发生。有研究表明:术前咨询可以将IUD的实际接受率从10.2%提高到42%[2];IUD移位是引起避孕失败的最常见的原因,其带器妊娠率可达31.7%[3]。因此,开展规范的术前咨询服务、术后随访服务,提高IUD避孕相关的知识水平,势在必行。
由于部分技术服务人员对IUD相关知识(IUD的性能特点、避孕原理、禁忌症等)缺乏了解,有的甚至一知半解,难以给对象提供满意、正确的咨询服务;部分妇女因缺乏IUD避孕知识,只知道放置IUD可达避孕的目的,但对其避孕原理、优缺点不甚了解,容易将IUD避孕方法所引起的副作用扩大化,甚至广泛宣传,这不利于IUD避孕的有效推广,是计划生育咨询服务过程函待解决的问题。
咨询服务的质量关键在于技术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基础知识和咨询技巧和能力。有研究显示[4]:接受经过人际交流培训的服务人员提供服务的妇女更知道如何使用避孕方法,她们对服务的满意度越高。这要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应当接受咨询服务能力和技巧等方面的培训,并对服务对象普及规范的咨询、随访服务,防止和减少非意愿妊娠,促进妇女生殖健康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人口计生委科技司.12万例宫内节育器避孕效果调查报告.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7,3:132-136.
[2]EL-Tagy A,Sakr E,Sokall DC,etal.Safety and acceptability of post_abortal IUD insert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counseling.Contraception,2003,67(3):229-234.
[3]范慧之,何萍.放置宫内节育器后随访模式的现状和探讨.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4,2(16):68.
[4]ABDEL-TAWABN.The Clinical Services Improvement Project (PCSI) counseling training program:Impact on providers and clients in Egypt.Baltimore,Johns Hopkins School of Public health,Population communication Services,1993,39.
作者单位:1.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站519041
2.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红旗镇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所519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