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的含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经济的含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经济的含义

数字经济的含义范文1

金融经济与数字经济,同是与符号打交道,具有虚拟化特征,但在与真实世界的关系上,方向却相反:前者关系日益迂回,日益疏离;后者关系日益直接,日益趋近。站在数字经济立场反思这场金融危机,也许会得出这样一个不同于传统立场的独特判断:信息市场将成为金融市场的有力竞争者,数字经济将成为金融经济的有力竞争者。

货币是假的,信息是真的

如果高度概括眼前这场金融危机的本质,可以说:货币是假的,信息是真的。或者说,货币是多的,信息是少的。

货币是假的,第一层含义是指,在这场金融危机中,货币市场(含金融市场)没有真实反映实体市场,没有优化配置实体资源,背离了真实世界。第二层含义是,货币市场占用的交易费用,相对于它节省的交易费用,多到不合理的程度。

如果把实体市场视为委托人,货币市场视为人,这次金融危机的实质,是人背离委托人,手段背离目的,自我膨胀,发生异化。这是典型的工业病,是传统工业化局限的大暴露。

按照正常情况,实体市场“委托”货币市场,通过货币形式,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应该是:市场所耗费的交易费用,不应超过委托市场自己配置资源时所耗费的交易费用,也就是说,有金融市场,应该比没有金融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消耗的交易费用少。

现在的实际情况是:货币市场,在帮助实体市场配置资源时,发展出越来越复杂的手段(如衍生金融工具),这些手段开始父生子,子生孙,无限繁衍,到后来背离了目标的初衷,最后“忘记”了自身作为工具的身份,把手段的利益当作了目的的利益,实体市场这个委托人,反而成了华尔街发财致富的手段。不是华尔街为真实世界服务,而成了真实世界为华尔街服务。华尔街的钱,本质上是一种交易费用,当这种交易费用远远超过华尔街提供的服务所给真实世界节省的交易费用时,危机爆发了。

所谓的假,就是指异化。就是对于目的来说,手段变假了,变得不真实了,也就是说,不再以真实符合目的作为手段的本份了。

信息是真的,第一层含义是指,从两房贷款开始,来自真实世界的供求信息一直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衍生工具的复杂化为转移。第二层含义是指这种真实世界的信息,又是不透明的,因此真实的信息又是少的。

真实信息少,只是现象。本质是没有形成真实信息的产业化,特别是没有形成信息配置资源的统一市场。信息被掌握在了少数利益集团手中。真实信息一旦产业化,将对利益集团不利。格林斯潘相信金融利益集团会以市场自发调节达到均衡为行为目标,但实际是华尔街只不过是一个利益集团。

货币市场的竞争者正在出现

中间人无限膨胀,是王业社会不可克眼的局限。仅在中间人内部调控,不能解决中间人体制自身造成的问题。如果考虑到中间人已形成利益集团,要维护既得利益,情况就更是如此。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反映了工业化不能适应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资源配置的要求。以华尔街金融利益集团和美国国家利益集团为代表的中间人势力恶性膨胀,代表了全球性的工业病。

根本性的问题是货币市场本身存在合理性受到了挑战。当前,出现了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方式,也就是用信息直接配置资源的方式,与货币配置资源的方式相竞争。

电子商务交易市场,正在发展成为独立于货币市场特别是金融市场的信息市场。在电子商务形成的信息市场中,人们通过信息交换,匹配供求,撮合交易,实现了不通过一般等价物的、直接基于使用价值和具体价值的全球资源优化配置。

我们在实践中观察到,许多全球化公司和跨国公司配置资源的时候,首先依靠的,不是上市公司在股市上获得的经常是扭曲过时的价格信号,而是直接利用供应链和社会网络,进行复杂系统条件下一对一的实蓟跷锖头务的信息匹配。只有需要进行宏观判断和长期判断时,才会优先考虑货币市场的信号。一个集团企业的老板,如果在下午3点前,就可以把公司当天所有的资源变化情况、市场变化情况搞清楚,他为什么还要绕弯到华尔街去求证该怎么进行响应市场的决策呢?

我们说,货币是假的,信息是真的。如果信息是假的怎么办?可以援引第一条,“信息是真的”来解决。这是什么意思呢?在用信息配置资源时,任何一条具体的信息,都有可能是假的。但信息市场作为一个整体,与货币市场相比,谁更加真实――更符合真实世界――呢?

当我们说信息是真的时,意思并不是指每一条信息必定是真实的,而是指信息市场作为一个整体,比货币市场更加接近真实世界;是指信息的机制。这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说,信息市场比货币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更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货币市场要经过一般等价物的迂回,不仅流通速度慢,而且会造成系统性的信号失真;而信息市场在互联网和数字化条件下,可以进行高速复杂的信息匹配。另一方面是说,信息市场比货币市场配置资源的成本更低。因此信息市场在总体上来说,可以比货币市场更有效地配置实体资源。

货币市场与信息市场在配置资源上的实质区别在于,前者是一般等价的迂回调节,后者是个性化的直接调节,这也反映了两种虚拟经济的本质不同。

两化融合下虚拟经济的新选择

数字经济的含义范文2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经济;产业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11.0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11-05-02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用于追踪事件、活动和事物本身以及它们发生或存在的位置的一种专用系统[1]。它是在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空间信息系统。由于人类活动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社会活动也发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因此,以处理、分析和描述地理信息为主要特征的地理信息系统就与人类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2]。

一、地理信息系统是为社会服务的工具,其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经济活动是分不开的

地理信息系统最早是与国土资源管理相结合而出现的,在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联邦政府和各省级政府为了确定国土资源的数量和存在形式,对土地潜力进行评价,对全国的土地进行了普查,对土地面积的精确量测工作促进了第一个地理信息系统的产生[3]。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人口统计署设计了一个用于人口普查的工具,而这项技术又促进了70年代末哈佛大学计算机制图与空间分析实验室对满足上述应用的GIS的开发。而现代GIS的迅速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计算机硬件价格下降,能够满足大规模软件的生产和应用开发,计算机的高性能能够为GIS功能的实现提供支持。

二、地理信息系统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地理信息系统具有科技含量高、增长潜力大、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能力强、产业关联度高等优势,发展地理信息系统产业既有利于数字国土、数字城市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助力其他产业发展,也有利于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土地管理方面,比如长春市国土资源局的三维地籍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城市土地和地上建筑物立体化、多角度、多比例尺的全数字化可视管理;在立足于国土管理的基础上,又提供了路径漫游、光照分析和基础地理信息查询等公共服务功能,为城市规划、房产管理、交通管理、公共安全等领域提供共享服务,一举实现了土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重保障[4]。

在森林管理方面,地理信息系统以森林资源数据为基础,结合森林管理的需求,实现森林综合数据查看、统计、查询、人员管理、林班管理、湿地管理、野生动物及病虫害管理功能,并可对各类数据进行添加、修改等维护操作,大大提高森林资源管理的效率,为地区森林资源储备、开发进行有益的指导。

在市场分析方面,地理信息系统依托人口分布位置和人口流动规律,以专业方法进行分析,可以对潜在的客户群体进行预测,对有价值的商业位置进行预测。美国在线公司(AOL)推出过一项基于网上地理信息系统的城市潜在市场预测服务,成功地带动了所在城市的商业投资与商圈的发展。许多投资商正是通过在网上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所提供的信息,对有商业价值的潜在商业点进行投资,进而获得巨大的收益。

三、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地理信息系统产业发展

近年,各地相继开展建设“数字城市”,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地经济发展收益开始向地理信息系统产业倾斜,促进产业向技术含量更高、更加具有发展潜力的数字城市乃至智慧城市发展。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支持下的天地图项目,致力于打造一个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为各行业部门提供地理信息服务,各地相继开展天地图项目建设,打造本地的天地图地理信息服务平台,这一平台的出现,也是经济发展对行业发展的有效例证。在数字城市建设上,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在全国300多个地级城市主导开展了数字城市建设,其中150个城市建成使用,成果已在60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5],有力地促进了城市运行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协同化,为推动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发展创造了最直接和强有力的条件。在数字城市建设中,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建立了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其中包括现代化测绘基准建设、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地理信息数据获取系统建设、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建设、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组织机构和运行体系建设等。地理信息产业在区域经济的带动下,逐渐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也变得更加有活力。

结语

地理信息系统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地理信息系统产业的自身优势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收益又会促进地理信息系统产业的完善和发展。纵观这一规律,相信在未来的区域经济发展上,地理信息产业将不仅是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市场主体,而且也成为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的主体。为经济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借助先进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产业将成为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点,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隆里(美)等著.地理信息系统与科学(第2版) [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2] 陈健飞、张筱林译.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科学出版社,2010.

[3] 谭泽琼.Web GIS综述[J].今日湖北(下旬刊),2011,(07).

数字经济的含义范文3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现代测绘的本质和内涵,接着介绍了在现代测绘的背景下测绘人才培养所出现的问题,最后具体从各个角度探讨了测绘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

关键字:测绘工程现代测绘人才培养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必将充满各种竞争,无论是政治、军事的竞争,还是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特别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人才,是普通高等学校肩负的重要使命。目前各高校都在深入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工作,探索具有现代观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对高等院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并为应用型测绘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意见。

一、现代测绘的内涵

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或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将测绘学(SurveyingandMapping)更改为一个新词,以准确反映学科实质,Geomatics一词由此应运而生。随后,有关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地学界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同,其中文译名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不管人们对Geomatics的含义如何理解,根据ISO的标准定义和国际测绘联合会(IUSM)对。测绘学。的定义,两者的含义是基本类同的,只不过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范围更宽一些。Geomatics更准确地描述了测绘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的大量需求的特点,因而发展和提高了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领域,符合现代测绘学发展的实际。现代测绘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测绘的范围从地面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加之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使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比传统的测绘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适合于纳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传统的或现代测绘学将以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之林,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

二、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

当前测绘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及目标定位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在课程内容整体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重视研究社会的需求,因人设庙、因人保庙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课程结构安排上表现出重技术课程、轻管理课程,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适应能力较差,尤其是到建筑施工、路桥施工一线的毕业生。没有很好地紧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与测绘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反应相对迟缓的矛盾仍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大量面向市场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技术应用型、复合型测绘人才没有得到充分的培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和目前专业框架、格局相对单一的矛盾。在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测绘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一项先行性、基础性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技术性。面向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北京申办2008奥运成功、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数字省区、数码城市的建立、中国成功加入WTO、注册测量师制度的逐步建立和测绘主体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改革完善等都对测绘市场及测绘教育带来了空前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来说,现代社会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上,正从过去的技术型向市场技术应用管理型转变。主要表现为:三个高技术的综合运用(GPS、GIS、RS),三大能力的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关能力、职业迁移的能力)、三大意识的形成(市场经济主体意识、工程质量管理意识、国际竞争合作意识)。因此重视和加强对测绘工程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提高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更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三、测绘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1.测绘学科研究的方向

测绘学科是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研究空间对象的定位、描述和表达,动态变化与监测,并将所获得的各种空间信息进行加工、存储与处理,使之综合应用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中所形成的一门学科。测绘科学既是地球学科的重要分支,又是一门工程应用学科,她服务于各种工程建设,包括地面、空中、地下、水下各种民用工程、矿山工程、海洋工程、军事工程、环境工程、生态工程等领域。

随着空间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学科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革命,并将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产业。面向二十一世纪,测绘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智能化;测量数据管理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测量数据传播与应用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广泛化。GPS技术、GIS技术、RS技术及其集成是测绘学科的前沿领域,也是未来数字地球的基础。

2.注重课程设置

现代测绘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空间信息,而以空间信息理论为核心的测绘学科,与地学、生态、环境、城建土地管理等相关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现代测绘高新技术,往往是多种专业技术的综合系统,只有将各类知识融汇贯通,构成有机的知识网络,才能适应现代科技相互交叉、渗透、移植的特点。而传统的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性过强,学科领域单一,知识结构面太窄,特别缺乏相邻的专业知识,这种知识结构显然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为了培养应用型测绘专业人才,我们认为课程设置应根据目前的国情、市场经济的要求,既要考虑测绘知识的系统性,又要兼顾学科的综合发展趋势具体应设置的主要课程如下:基础及公共课:包括数学、物理、政治、外语、大学语文、文献检索、计算机基础、计算机高级语言、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法律基础、体育等。测绘专业课:包括测量学、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大地测量学基础测量平差基础、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测量原理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等。相关专业课:包括城镇规划、自然地理学、采矿学工程与工业摄影测量、土建概论、数据通讯与模式识别。

3.注重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与精英化高等教育或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具有以下4个主要的特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以大工程为背景,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更高的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加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的结合,更加重视生产实习这个教学环节,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中在理论上给予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则更重视与工程实践地结合,或者用综合实践代替。应用型人才要注重工程意识(求真务实、严谨规范拼搏进取)和工程文化(求善求美、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地培养,建立科学的发展观,能够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活动是认识世界地活动,工程活动是改造世界地活动,在工程活动中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尤为重要。要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增强其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愿望、提高其创新能力,以便他们更好地与各自的专业相结合而创造地学习,即在学习中进行创造,在创造中深入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富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测绘工程专业同其它专业相比尤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受实验学时的限制,很多实验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充分的时间亲自动手,因此,应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让每个大学生都能经过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很有好处。第二,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第三,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实践环节应尽量与测绘单位的生产实际相接合。测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生产服务,因此,实践环节必须要面向实际的生产应用,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教育部门与生产单位共同努力去创建一个良好的互动机制。

总之,探索对于测绘人才的一种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测绘专业教育者应该从多个角度探索测绘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测绘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新洲对21世纪测绘教育的初步思考[J]测绘通报,1999

[2]张晓川,等面向21世纪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交通高教研究,2000.

数字经济的含义范文4

因为新经济的重大,那么它到底是否存在,就成为一个时代性的重大判断。从我翻译的第一本《浮现中的数字经济》,到杨冰之夫妇翻译的《再度崛起的数字经济》,美国商务部已连续了五份研究报告,“这些报告的每一份都致力于解决经济学家有时觉得难以回答的问题”。有些人觉得这个问题并不难,可以不根据任何数据和事实,就径直得出“不存在新经济”这样的判断。美国经济学家在这方面的胆子普遍要小得多,因为他们还要看看数据和事实再说。美国商务部的数字经济系列报告,就是提供数据和事实供人们进行判断用的。“这份报告进一步促进了商务部的使命,即提供经济指标和数据分析,帮助所有政策制定者、商人和公众制定完善的决策”。美国人之所以要采取这种谨慎的态度,是因为有明显的历史教训:在工业化实践中,19世纪初“经济学由于低估技术革命推动经济以高于预期的速度增长的能力,而获得‘沉闷的科学’的实践者之名声”。今天,在“新经济是否存在”这个问题上,信息技术革命的实践是检验经济学真理的标准。美国人不想犯错误,我们也不想犯错误。

关于数字经济,经过美国商务部多年的实证研究,哪些问题已经提出,并已经或正在解决?哪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提出呢?我谈谈自己多年跟踪研究的一些体会。

新经济到底是否存在,这是美国商务部数字经济系列年度报告一以贯之的“永恒”主题。这个问题,可以说已经基本解决,但还没有完全和最终解决,也就是说,可以下初步结论了。按照11月9日宣布辞职的美国前商务部长唐纳德・埃文斯的说法,“我们可以比过去更准确地回顾与评价――IT在提高我国大多数充满活力的企业和行业的绩效,以及整个经济快速的、持续的非通胀性增长中的作用。”

“新经济到底是否存在”这个话题,最初是由1987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提出的。在他看来,信息技术革命似乎只是在投入上轰轰烈烈,在产出绩效上并不显著,从而形成一个生产率悖论(Productivity Paradox)。此前,美国学者查斯曼(Strassman)的研究发现,他所调查的企业IT投资和投资回报率(ROI)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此后,有2003年5月《哈佛商业评论》的文章,认为IT不再重要(IT doesn’t matter)。美国商务部对这个问题的调查研究比上述个人研究要系统得多,既不是靠学术推理,也不是靠小范围调查,而是用国家全面、权威的数据,实证性地解析新经济的绩效。美国商务部论证“新经济是否存在”的基本思路,明显的特点是从促进增长、抑制通货膨胀和增加就业这三个宏观经济目标的角度入手,看IT及其应用与三者之间的关系。报告每年具体侧重不同。就2003年的报告来说,重点研究了以下三个问题:IT生产商的前景是什么?IT员工在目前不景气的就业市场中的状况如何?IT的投资和使用在美国经济活动中是否仍然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区别于往年的报告,2003年的报告在对“新经济到底是否存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上,又有了新的进展。罗伯特・索洛曾经提出,只有当经济经受住IT时代的首次衰退,IT对于生产率的持久作用才能明朗。随着经济衰退的结束和经济复苏的到来,对新经济的观测也第一次取得了衰退期和复苏期的数据。数据表明:在衰退时期,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由消费支出和强有力的住宅市场支撑,并没有典型的衰退时期下滑得厉害;然而,与一般衰退时期相比,实际的商业投资下滑更快速、更厉害,失业持续更高、更长;在后衰退时期,就业市场仍然顽固地保持疲软,美国经济也长期处于适度产出增长状态,仅仅在最近才开始提高;另一方面,整个衰退时期和后衰退时期,通货膨胀率较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也一直处于强势。通过对2003年报告的研究,人们第一次得到了在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各个阶段上新经济的数据检验。实践检验的结果,简单地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虽然并不完美,但新经济的确存在。

此外有一点值得注意,2003年报告第一次给出了一个“新经济到底是否存在”的微观结论。报告在以往案例归纳的基础上,开始得出结论,一方面认为,在IT上投资的企业比没有IT投资的企业更具生产能力,运营得更好;另一方面又指出,“单纯地购买IT并不必然产生利润,其他投资,例如重组工作流程和对于劳动力的再培训也同样不可或缺”。我们说的信息化应用,如企业管理信息化、决策信息化,与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不是同一个问题。

也就是说,生产率只是新经济问题的一个方面。一个生产率悖论(Productivity Paradox),还不是问题的全部。这里涉及到由系统的复杂性和安全性,或者说是由网络和计算带来的失去控制的风险和身份识别的风险。随着信息技术革命越来越从“电子”(Electronic)这个表层,深入到“业务”(Business,商务或政务)这个深层,人们早晚会遇到业务本身转型的挑战和体制变革的挑战。

正如报告所指出的,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率,并在相对低的成本下生产全新的产品。然而,工业革命也推动了经济、社会和法律环境的变革:城镇发展,工人开始组织化,而对于工厂安全和空气质量等问题的关注也应时而现。同样地,构成数字化革命的信息技术在提高了生产率的同时也正在产生新的经济、社会和法律问题。

连续看了几年美国商务部的数字经济报告,慢慢地也看出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对于美国来说,也许不是问题,但中国在走自己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时,不能照搬照抄,需要从本国实际出发,独立思考。

首先,美国商务部的数字经济系列报告,较多从生产者角度,较少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立论和观察新经济。报告对新经济的论证,过多关注“生产率悖论”问题的解决,反映出在GDP本位观念下对生产问题的偏爱,而从消费角度、从环境保护角度的考察还不够。具体到2003年的报告来说,面临的实际是衰退阶段生产过剩条件下的新经济问题,但在这样一个条件下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生产率、如何生产得更多,其中的意义值得推敲。中国发展新经济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从短缺经济转向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一方面要研究如何提高工业化的生产率,升级产业结构;另一方面,更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研究新经济如何提高有效需求、升级需求结构,实现供求均衡,让人民感到满意。

数字经济的含义范文5

与其他经济数据一样,GDP企图将复杂、不断变化的经济系统整合到一个简单数字上,而作为“不是最好但没更好”的经济绩效指标,其价值已渐渐消失。新一代指标不能是旧数据的新版本,而应是政府、企业、个人按需求设计的一组能避免这一缺陷的“定制数据”。利用数字技术搜索经济数据为此提供了可能,大数据不仅可以更好地衡量经济中正在发生的事情,而且也许可以预测未来。

创新快车“甩”下GDP

作为经济学界和媒体经常使用的经济绩效主要指标,GDP曾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实际上,这一妇孺皆知的名词直到二十世纪中叶才被发明,目的是以单一的一种方法衡量个人、公司、政府的经济产出。

时至今日,经济的性质与以往已大不相同。在其最近出版的新著《GDP:一部简短而深情的历史》中,英国财政部前顾问、经济学家戴安娜・科伊尔说,GDP面临当代经济带来的三大挑战。

首当其冲的是GDP无法衡量创新及其带来的社会福利。比如,1998年,美国提供了185个电视频道、141种非处方止痛药、87个品牌的软饮料、400种电脑以及将近500万个网站。相较之下,1970年,美国仅有5个电视频道、5种止痛药和20种软饮料,在电脑和网站方面是零。通过不断创新所实现的丰富多彩应被看作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之一,然而,由于未能充分捕捉到经济体中产品日益增多的种类,GDP对这方面的创新基本没有体现。

再如,当前无人驾驶汽车的概念正热。这给GDP带来的增幅将与任何其他种类汽车相近或略高,但GDP永远也无法捕捉到无人驾驶汽车对安全的贡献:无人驾驶汽车的推广将大大减少交通事故数量,这是一大福利。

此外,GDP也很难将未来“创客经济”(即利用开源设计和3D打印等技术按顾客需求定制产品)的经济现实纳入统计。在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从从最早的C2C(顾客对顾客)到B2C(商家对个人)、O2O(线上到线下),最终模式可能是C2B(顾客对商家),即生产状态是从消费者出发,需求发送到商家,再生产出来销售给消费者。这种“创客经济”的创新价值无法体现在GDP的统计中。

GDP作为经济衡量标准的第二个严重挑战是无法衡量当代经济中越来越多的无形的、生产率难以度量的东西。比如计算搜索引擎、应用软件等纯数字产品,因为没市场价格而无法被GDP统计在内。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桑德斯开玩笑说:“信息时代的影响无处不在,但GDP统计数字不在其中。”

假设这些无形的数据或信息纳入统计范围,GDP的数字可能大为不同。经济学家迈克尔?曼德尔认为,数据或信息应当成为除商品和服务之外的第三类别。按此计算,2012年这个第三类别会给美国实际GDP增长率增加0.6个百分点。

从使用公共图书馆到乡间散步,免费而有价值的活动一直存在,现在与过去的不同点在于规模。网络大规模的“免费”商业模式让人意识到,GDP所衡量的东西与真实经济福利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GDP面临的第三个挑战是没把经济增长是否以未来增长为代价充分计算在内。比如创新所需的研发成本,国际上最新的SNA2008标准将其当作投资而非经营成本。美国是认真践行SNA2008的第一个国家,2007年,由采用了这一新方法,美国GDP激增了2%以上。

“可持续性”更重要的含义是逐年的GDP增长消耗自然资源或以其他方式损害环境的程度,GDP中不仅需要计算机器和道路的折旧,更重要的是要统计“自然界的折旧”。

贸易赤字和通货膨胀率等经济指标也存在与现实不符。以美中贸易为例。按WTO规则,每当一部iPhone手机从中国的富士康车间下线运到美国,就记作一次美国从中国进口,美中贸易赤字增加约200美元。实际上,每部iPhone手机价值中仅有10美元成为中国经济的最终所得。现行的贸易统计方法未能反映出实际的价值链分布,扭曲了对双边贸易关系的描述,使得中美双边贸易失衡被夸大。

经济统计进入大数据时代

针对GDP的不完美,一些人提出改进GDP的衡量方法,比如中国提出的绿色GDP,哈佛大学经济学家马丁・威兹曼提出的净国民产值(NNP),甚至有人提出完全放弃GDP,采用国民幸福指数等新的衡量方法。

科伊尔认为,与其使GDP定义和完善越来越复杂,不如重新思考“经济”一词在21世纪的涵义。现在是利用数字技术的大好时机,人们可以利用大数据来重新考虑应该搜集什么信息,以及如何处理这些信息。当今社会,大量活动在网上进行,使得以大数据技术来了解GDP数字所没有捕捉到的消费者福利成为可能。甚至不仅可展示经济中正在发生的事情,还可利用大数据来预测经济中将要发生的事情。

美国里弗特怀斯研究机构总裁扎卡里?卡拉贝尔指出,所有指标都有同样的缺陷:企图将复杂、不断变化的经济系统整合到一个单一、简单的数字。因此,新的指标体系不能是“改革”,不能是以前经济指标的更新版本,而应该是一场“革命”。在大数据时代,衡量经济表现的指标体系应该向“定制指标”发展,即专门为政府、企业、社区及个人的特定需求而量身定做的指标。

数字经济的含义范文6

关键词:数字包装技术;信息化;意义;认识

前言

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于包装行业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机遇,数字包装贯穿整个包装流程,由于数字技术的广泛渗透,从包装设计、制造甚至防伪而言,都实现了数字化包装。数字包装从根本而言就是计算机技术渗透下的对包装行业的深度应用。所以要理解数字包装技术的概念,首先需要明确包装的一般性流程,其次还需明确数字化带来的深远意义,最后才能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得出对数字包装技术发展前景的较为科学的判断。

1数字包装技术分析

1.1数字包装的含义前文提到,数字包装其实就是计算机环境下实现的包装的信息化,当然,这种解释是非常抽象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数字信息技术带动下的包装工艺的发展,其本质就是在包装流程中各种信息集合的一种技术[1]。这种集合是分散在不同的包装环节,最后都汇总在包装成品上。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数字包装技术的分析就分解成以下几个方面:包装数字元素、动画演示、包装信息回溯等。另外由于数字包装更多依赖于计算机技术,所以建立数字化的产品模型也是非常必要的,这对于调整包装设计非常重要,更加能够把设计师的设计意图展示给大众。1.2数字包装技术包装技术的日臻成熟推动了整个包装业的进步,同时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又给推动了包装工艺的进步。从包装技术层面上分析,其包装设计应该是整个包装技术中权重较大的。因为在虚拟空间里,对于外包装的设计,需要设计师不断突破维度的限制,才能是设计模型具有真实感和实用性。1.3二维平面设计二维平面设计主要是把包装设计中所需要的元素融入整体的编排当中,这包括对设计元素的整理,包括:文字信息、色彩搭配以及图文编排等。当然,进行二维平面设计,需要配备专业的设计人员和设计工具,市面上常用的设计软件比较丰富,其中最常用的平面图形处理软件就是PS,通过PS能够做出各种美妙的包装素材。1.4三维包装造型设计包装设计另一个重要一环就是对包装概念进行三维造型设计,由于包装本身的三维特性,三维可视化能够更加直观的把包装概念形成具象,通过透视等技术,不断完善包装的细节,这样就能更加的体现出设计师的意图。3DMAX是目前常用的3D建模设计软件,它的一个常用功能就是可以选择材质,这样就能更加直观的展示设计稿的真实形象[2]。1.5数字化包装制造技术数字化包装制造技术是整个数字包装工业的关键,其本质就是在包装制造流程中全程实现数字化,分析数字化的包装制造技术,它的产品模型、工艺过程模型以及加工模型都是实现了数字管理,这就大大节省了包装产品的开发成本,缩短了研制周期。1.6数字印刷与数字包装紧密联系的就是数字印刷,数字印刷其实可以被堪称是数字包装的一个部分或者环节。数字印刷就是利用印前系统讲图文通过某种介质印刷出彩色印品的技术。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大众审美的变化,这种印刷与包装技术越来越受年轻用户喜爱,同时由于其低廉的价格以及印刷的及时性也为企业节省了不少的成本,同时也提升了用户体验。

2推动数字包装的意义分析

数字包装是基于数字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是顺应了电商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在未来,必将得到更佳的发展机会。当然,数字包装工业的进步也是继续我们包装企业多年来自主创新带来的成果。结合到全球经济发展的走势,数字包装带来影响必将更加深远。2.1从发展战略上讲,数字包装是我们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体现数字包装的内涵非常丰富,只有对数字包装的整个流程进行了梳理,才能对其进行整体上的把握,前面已经讲到,数字包装并不单单是指设计与印刷,如果放眼整个数字包装的大环境,那么,很显然强大的创新能力才是其拥有极强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数字包装本身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数字包装工艺的进步又离不开更加广泛的经济活动,甚至可以认为,包装业的发展速度对于整个经济环境好坏具有直接的指示作用。2.2数字包装能够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无论是从设计阶段还是加工阶段,各类模型贯穿于与包装模型从概念变成显示,整个流程下来,其效率相对于传统包装方式有了本质的提高,数字包装方式对于资源的整合能力是非常强的,他能够对行业内最新用户体验最好的包装形态进行数据建模,从而整合出相应的数据,供企业参考。这就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人员四处奔走学习的成本,同时对于市场也能更加直接的反应,有利于企业占据有利的市场机会。2.3数字包装对于环境保护而言,是一种巨大进步传统包装方式对于环境的污染以及资源的浪费已经被诟病了多年,数字包装正在从根本上杜绝资源浪费问题,从保护生态的角度出发,数字包装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数字化的操作下,对于包装材料的利用率达到了惊人的程度,这节约了大量的用材,从而降低了环境污染。

3对数字包装技术的发展前景认识

包装对于生产生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数字包装作为科技发展的产物,其发展前景势必非常广阔。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基于数字包装技术本身以及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影响的。特别实在中外经济更加紧密的今天,跨国合作对于推动技术合作提供极其有利的外部环境,而国内对于电商经济的扶持更是推动了数字包装技术的更加快速的发展。3.1经济发展趋势推动了数字包装技术的多元化发展随着互联网+和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我国经济与沿线经济融合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充满异域风情特色的包装设计将会引来爆炸式的增长,并且这种变化会随着融合深度更加深入,当然机遇是与挑战并存的,中外交流深度的增加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技术资源的共享和相互学习借鉴,当然这种磨合需要一定时间相互了解与沟通,这给我们包装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只要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才能开拓国外市场,才能站稳脚跟[3]。另外另一项重大政策也将对包装技术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互联网+,电商经济的繁荣,不仅提振了国民经济的士气,在创造无数就业岗位的同时,也驱动着包装企业更新技术,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用户体验。3.2环境友好型的包装方式深受市场欢迎数字加工在为企业带来巨大利润的时候,也为环境保护做出来自己的贡献,对于资源的精确利用,使得包装行业不再是浪费的代名词,摇身一变成为一种极为节约的包装方式,所谓科技改变生活就是这个道理。另外,这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随着大众对健康理念的推崇,节约型产品更加受消费者欢迎,也根据生命力。3.3包装复合人才的培养是发展的关键包装人才并不是新时期的包装工人,他们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并能够对包装行业的新风向具有较强的敏感度,而且还应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善于拿捏消费这的心理变化,做出最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的包装方案,而企业对于这类人才的培养也应该重点跟进,建立人才储备体系,完善职业晋升制度,给他们一个公平的发展平台。

4结语

数字包装技术的发展前景无疑是光明的,但是推动数字包装技术向前发展充满着挑战,企业应该加强技术创新和国际间交流,不断提升数字包装技术,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用户体验。

参考文献:

[1]王翠竹.博世包装:做安全包装一站式解决方案提供者—访博世包装技术成都总经理CarstenvonGlinowiecki[J].食品安全导刊,2016(25).

[2]秦燕妮.浅论智能化包装技术及发展[J].西部皮革,20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