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奖励办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创业奖励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创业奖励办法

创新创业奖励办法范文1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一个地方强大起来靠创新,而创新靠的是人才。区委区政府对人才强区越来越重视,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的政策和文件,在助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但是今后五年,是我区踏上“十四”五新征程,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肥乡的起步期,党代会提出要加快建设新时代品质之城、实力强区、幸福肥乡的奋斗目标。这就需要把人才强区上升到战略高度,大力实施人才工程,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很有必要。为此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加快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区委、区政府要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创新发展,按照以产业聚人才、以人才兴产业的思路,积极推进人才政策创新,推出支持政策,针对人才创业项目不同时期的难点、痛点,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

第二、建立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建立高水平人才分类档案,制定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培养计划、优秀高校毕业生奖励办法等多项人才政策。特别是强化对创新创业支持,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时,对来肥乡工作的创业领军人才、优秀高校毕业生和企业紧缺人才,分别给予不同数额的引进奖励和生活补贴,让人才尽快在肥乡安心安家,增强人才的归属感。

创新创业奖励办法范文2

在自主创新和科技创业活动中效益显著的企事业单位和在科研开发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开发人员及组织管理人员。

二、奖励项目

(一)科技创新奖励

1、开发科技产品(成果)奖。获得国家级重点新产品称号的产品给予5000-20000元/只的奖金,国家级科技产品3000-10000元/只,省级科技产品1000-5000元/只。

2、科技进步奖。省级一等奖5000-10000元/只、二等奖3000-8000元/只、三等奖2000-5000元/只;无锡市一等奖2000-5000元/只、二等奖1500-3000元/只、三等奖1000-2000元/只;市一等奖1500-3000元/只、二等奖1000-2000元/只、三等奖1000-1500元/只。

3、申报专利奖。国外专利20000元/只、发明专利1200元/只、实用新型专利800元/只、外观设计专利500元/只。

4、科技民营企业奖。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获奖50000元、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获奖10000元、省级民营科技企业获奖5000元。

5、知名品牌奖。被确认为中国名牌产品的奖励30000元/只、国家免检产品、江苏名牌产品奖励20000元/只、无锡市名牌产品奖励10000元/只。

6、注册商标奖。被评定为驰名商标的奖励30000元/只,著名商标奖励10000元/只,知名商标奖励5000元/只。个体工商户申请注册商标,每注册成功一只商标补助300元。

7、出口创收奖。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经有关部门认定后,给予10000元的专项奖励。

8、标准化工作奖。凡参与或承担国家标准起草的企业奖励30000元,参与或承担行业标准起草的企业奖励20000元。

9、农业科技开发奖。开发农业新技术得到国家认可的奖励30000元/只、得到江苏省认可的奖励20000元/只、得到无锡市认可的奖励10000元/只、得到市认可的奖励5000元/只。

(二)科技创业补助

科研(技术)中心补助。建立科研(技术)中心,通过镇及市考核,补助20000元;无锡市以上科研(技术)中心,补助30000元。

(三)其他奖励

不能直接计算经济效益的社会事业项目,可解决经济社会中的重大问题,在技术上有创新,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奖励的。

四、奖励办法

1、科协创新奖励中的第1、2条奖项的具体奖励金额视该企业创造的税金金额由评审委员会确定。

2、奖金不包含国家、省、市颁发的现金奖励,镇政府每年从镇科技三项经费中划出30万元专项款,作为自主创新和科技创业奖励费用,并根据财政收入情况逐年增加。

3、科技创新奖由镇政府向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发获奖证书,并颁发奖金。

4、建议获科技创新奖的单位还可从本单位项目实施的年税后利润中提取3-5%,用于奖励项目的主研人员和组织者。

5、个人完成的项目,奖金全部发给个人;集体完成的项目,原则上奖金的50%以上发给首席主研人员,其余部分视其他完成者贡献大小,由单位负责人会同首席主研人员主持分配。获奖集体和个人应将奖金分配情况报镇科协备案。

6、同一项目同时获得国家、省、市奖的,奖励项目认高不认低。

7、科技创新奖每年年底评审奖励一次。

五、申报和评审

(一)申报程序

由完成单位提出书面申请,提供项目有关技术水平、专利申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证明材料,由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后报镇科协。具体申报材料如下:

1、《镇科技创新创业申报表》;

2、企业财务报表;

3、项目获奖证书、鉴定证书、专利证书。

(二)评审

1、设立镇自主创新和科技创业评审委员会(由镇科协委员组成),下设办公室(设在镇科协)。评审委员会负责全镇科技创新奖的组织申报和评审工作,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2、由评审委员会聘请有关行业专家及财会人员审查报奖项目的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审查主研人员及组织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提出评审意见。

3、镇科技创新奖由评审委员会审定后,报镇政府批准颁奖。

创新创业奖励办法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CDIO;培养体系

作者简介:陈兴文(1969-),男,辽宁锦州人,大连民族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创新教育中心主任,教授。(辽宁 大连 11660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辽宁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构建‘多元化、开放式、学做研合一’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大连市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3C11CY092)、大连民族学院2013年度教学改革研究招标项目“基于CDIO理念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019-02

“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相继启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形成了国家、省(区)、校和院四级体系,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直接受益、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自主研究、自主实践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

2011年大连民族学院作为中央部委属109所高校之一启动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了保证国家级训练计划的顺利实施,大连民族学院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下,制定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组织师生积极申报并实施计划项目,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取得了非常较好的成效。本文结合笔者在大连民族学院负责“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实施工作中的经验与体会,探讨如何结合民族院校现有教学资源、工作基础和生源特征,构建适合民族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创新创业训练体系构建基础

自1998年起大连民族学院开始实施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专门成立了创新与实践教育指导委员会,由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任主任,相关职能部门和各教学单位负责人为成员。指导委员会主要对全校学生课内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进行宏观指导;制定和调整有关政策,搭建政策平台;审批全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指导方向和总体规划;决定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重大工作事项。教务处和创新教育中心负责具体组织和实施。

为了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确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实践创新”的教育理念,构建了集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及课外综合教育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出台了《学分奖励与替代管理办法》、《大学生优秀创新团队和个人评比表彰办法》、《大学生优秀创新学术成果奖评奖办法》、《大学生创新基地和创新工作室建设的规定》、《优秀课外活动指导教师奖励办法》、《大学生“太阳鸟”科研计划》、《大学生科技创新之星评选办法》、《大连民族学院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质量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大连民族学院专利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对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2003年起,大连民族学院实施了以“做中学”、“工作室”、“导师制”、“赛课一体化”和“本科生团队培养”为载体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计划”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措施,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近年来,每年大连民族学院本科生通过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载体学习性产出成果1000多项,申报专利200余项,200余篇,国际获奖论文100多篇;每年在国际上获得学科竞赛奖励100多人次,在各种国家级学科竞赛中获奖300多人次,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1500多人次。

经过多年的课内外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大连民族学院在大学生创新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国内外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标志性成果,奠定了进一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基础。

二、基于CDIO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培养体系的构建

“十二五”期间,大连民族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工作目标是:建立符合民族院校人才培养定位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自主研究、自主实践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整合各类平台和资源,构建参与率高、受益面大的四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平台;探索“以创业促就业、以创业带就业”的多元化就业新模式。

1.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内涵

“十二五”期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分为三类,即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项目实施的需求、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中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创业训练项目是在导师指导下团队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进行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创业实践项目是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的成果,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可见各类项目实施的出发点、培养目标都不同,但是三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在层次上属于递进深入的。其中,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是以“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面向需求”为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创业训练项目实施是以“商机驱动、自主调研,面向市场,公司模拟”为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基本技能;创业实践项目的实施是以“成果转化、公司运作,自主运营,服务社会”为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以上分析的创业类项目是基于技术创新基础之上进行的创业,是将创新项目研发取得的成果向市场转化,通过与市场对接实现“技术商业化”,实现成果的商业价值。可见,训练计划项目中三类项目都经历了“构思一设计一实施一运行”(CDIO)的四个阶段,最终实现了创新产品的市场化和产业化,与目前工程教育中的CDIO教学模式是一致的、吻合的。

2.构建基于CDIO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培养体系

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林克平大学、查尔姆斯理工大学以及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于2001年合作构建了工程教育模式――CDIO,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的简称。CDIO教育模式包含了产品、生产流程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也就是涵盖了从产品的工程设计到工程制造,最后到工程服务在内的完整的过程链和价值链。

教育部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的三类项目也涵盖了CDIO教育模式的各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任务和培养目标各不相同,但是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C为构思阶段,主要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市场定位拟定项目研发计划或者可行性论证,相当于项目的选题;D为设计阶段,主要根据选题开展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相当于研发;I为实施阶段,是把产品原型设计为能够实际应用和推广的产品,相当于技术商业化;O为运行阶段,是对生产出的产品和系统通过市场销售、运营来实现预期价值,同时还包括对产品和系统的维护、改造、回收和升级,相当于创新创业实践。

基于CDIO模式构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信息获取和整合能力、职业素质、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另外,可以掌握与创业相关的技能和能力,主要包括:公司的创办和组建;商业计划的开发;公司资本运作与财务管理;营销策划;产品的增值与服务;知识产权;企业文化建设;国际合作。

从以上分析,构建基于CDIO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是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也符合知识、能力、职业素质培养目标,如图1所示。

3.基于CDIO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特点

(l)实现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基于CDIO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是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进行了有机结合,而不是简单的叠加。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在前期立项时,应充分考虑创新性实验和产品开发的市场前景,对项目实现方案的成本和开发周期进行深层次分析,并做好与市场同类产品、技术的分析和对比。这就要求在立项选题时要引入商业思考和市场调研,从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盲目性与单一性。通过将成本、时间、市场等要素引入创新性实验,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生动和实际的实践训练与演练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以训练,而且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学生增强市场敏感性。

(2)实现了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深度融合。基于CDIO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实现了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深度融合,这主要体现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简单的专业实践能力训练,而且要充分考虑技术方案最优、成本最低、市场前景广、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保护,这就意味着训练的目的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技术行为层面,而是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整合训练。通过这种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市场的洞察力和应变力、职业能力以及塑造优良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服务国家和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3)实现了学科教育向专业教育的转变。首先,基于CDIO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在学生知识面广度上的要求远远高于对单一学科知识在深度上的要求;其次,训练过程中更强调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所侧重的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点增减,而是知识结构的重组、优化与整合。因此训练计划实施过程中强调团队作用、团队成员的知识转移、知识共享等学习策略的应用,也是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年级组建团队的原因。

三、基于CDIO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培养模式的实践

1.开设创新创业教育模块,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基于CDIO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是面向全体学生广泛、系统开展的项目训练,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直接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学生人数不到总人数的三分之一,那么如何解决全体学生受益直接关系到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是把创新创业训练体系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通过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基础”、“创业基础”、“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企业管理”、“风险投资”等全校性创新创业模块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与能力,引导大学生创新成果向创业实践转化。

2.实施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训练深度融合,提升创新创业综合素质

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专业见习与实习等教学内容都在大二、大三阶段相继开设。围绕这一阶段的专业教育,要求专业教师自觉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实质渗透到教学活动中,设计开发以创新创业为专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如在课程设计时要求学生在市场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商讨拟定设计项目,开展方案论证、方案设计与实现,同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设计的项目设计商业推广策划书。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使学生了解从产品开发到市场推广的全过程。把所学的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与专业课程学习紧密结合。在专业实践环节中安排学生到与专业相关的创业型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与实践,通过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和体悟,总结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商业推广运作模式,从中实现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完美融合。

3.依托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真实体验创新创业实践

主要面向大三、大四获得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资助的团队,根据项目类别的差异,采取不同培养模式、指导方式和评价方式。在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立项评价时,应充分考虑所开展的创新项目的市场前景分析,要求将商业思考和商业规划引入其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开展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时,引入“模拟公司制管理”模式,通过开展市场调研研究、编制商业计划书、虚拟注册、团队组建、角色扮演、企业模拟运行、企业体验实践,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实施创业实践项目时,通过创业孵化基地、学校科技园、校企合作企业进行实践,让创业团队体验风险投资、项目、技术、孵化等环节,积累和检验创业知识、完善创业心理品质,提高创业实战能力。

四、结论

为了全面实现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目标,构建了基于CDIO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培养体系,并将培养体系纳入到培养方案之中,同时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不同阶段的需求和训练目标的培养模式,实现了培养方案和创新创业计划结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有利于营造创业氛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形成了民族院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Z].2012.

[2]陈兴文等.基于工作室模式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7).

创新创业奖励办法范文4

加大投资力度,促进高职院校发展

高职学院具有的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特性,决定了高职教育的高起点、大投入。事实上,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要高于普通本科教育,世界上众多开办职业教育的国家的办学经验表明,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是普通教育2.5倍。浙江省普通本科院校2006年省财政生均拨款6500元,学费是每年每人4400元每,高职院校省财政生均拨款3900元,而学费是每人每年6000元,除去按学费20%计提的用于学生奖学、助学的专款,生均办学经费高职学院比普通本科学校少了1320元,这严重地影响了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提高,严重地制约了“高职教育强省”战略目标的实现。2006年下半年省财政厅、教育厅职能部门进行了专题调研,对加大高职院校投入进行了有效的财务制度安排,为加快实现高职学院战略目标提供了财力保障,具体措施如下:

调高生均拨款定额2007年起,普通本科学校生均拨款6500元调高至6800元;高职学院生均拨款系数从普通本科学校0.6,调增至0.63;为鼓励投入较大、省内经济急需的先进制造业等专业的发展,理工科拨款系数调高至1.2。2007年,浙江省公办高职文科生均拨款4282元,调增204元;理工科生均拨款5140.8元,调增1060.8元。

实行高职“实训、双师”专项补助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及相关规定,高职学院专任教师中的70%要达到“双师型”,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的时间去企业一线实践;高职学院要加大真实或仿真实验室的建设,学生的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为1∶1。为逐步消化高职教师70%“双师型”人才的培养成本,加大对高职院校实验室的建设力度,2007年起省财政增设“实训、双师”专项定额,文科300元/生·年,理科500元/生·年,并要求学院1∶1配套。

实行专业建设、人才专项资助至2010年,浙江省教育厅评选将200个高职院校省级特色专业,200个专业带头人,100个工学结合的教学资源库,500门国家及省级精品课程,1000本省级重点教材,每年从高职院校中,评选若干名名师、教坛新秀、青年骨干教师等。共有16项专业建设资助计划,省财政安排资金进行专项补助扶持。

加大对示范高职学院的资助对进入国家示范高职学院的本省院校,省财政配套资助,对浙江省20所示范高职学院安排2亿资金专项资助,所属行业主管部门按省财政资助1∶1配套投入。

投入的加大,有效地改善了省属公办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提高了核心竞争力。至2008年,省属公办高职院校(不含筹建,下同)13所全部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优秀评估,其中3所成为了国家示范高职,9所成为了浙江省示范高职院,1所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职学院。

“种子基金”乘数效应,引领高职院大学生创新创业

为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省财政厅企业处从存量预算中划出了一部分专款,作为“种子基金”,引导高职学院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

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在归口管理的省属公办高职学院中遴选文、理各一个学院进行试点,优选的基本条件是有一定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积累,对开展下一步工作有思路,有合理、有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管理办法,文科学院的扶持基金为100万元,理科学院的基金为150万元。两个试点学院取得省财政专项资金后,进行资金配套,并分别制定或修改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奖励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申报要求及其实施流程》、《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激励和规范运作的制度,启动学院的创新和创业教育工作。

对创新创业成果进行定额奖励具体是对归口管理的公办高职院校取得省级以上的大学生技能竞赛前三名的进行定额奖励;由教师和学生组成团队发明创造取得专利权的进行定额奖励。

专项资金绩效考评省财政厅企业处对两个试点学院基金使用情况考核评审,使用情况良好,补足基金。同时对两个试点学院工作进行总结,并推广到全省其他所属公办高职院校。此项工作从2007年12月启动,仅一年时间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试点学院发挥了示范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专项基金成为“种子基金”,发挥了“乘数”效应,如文科试点学院——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财政专项基金拨入100万元,学院配套投入822万元。(2)创新创业成效显现。省财政厅企业处归口管理的高职学院占省属公办高职学院54%,在浙江省第六届(2008年)“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奖面达60%,占获奖省属公办高职学院的75%,光明日报、浙江日报、钱江晚报、浙江教育信息报等媒体,多次报道这几所高职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取得的成绩。

规范财务运作管理,促进高职学院实训基地建设

为加强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增加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有效投入,切实解决职业院校实训条件差、实训工位不足等问题,浙江省财政厅、教育厅除增加实训基地建设专项定额,要求行业(示范建设项目)、学院配套投入外,还着力加强了高职学院实训基地建设的财务激励与规范运作管理。

对实训基地建设进行立项评审省财政厅企业处制定了《省属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立项评审标准》,对归口管理的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从规划、实训教学、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项目建设的可行性、项目经费预算和使用的合理性,队伍建设和管理水平六个方面进行评价,确定省财政对基地建设支持程度(重点支持、一般支持,不予支持)。

对实训基地建设进行分类管理省财政厅企业处下达了《关于对省属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实行分类管理的通知》,提出对重点支持的基地,在完成本校教学任务后要向省内同类院校开放,实行教学资源共享共用。共享基地双方院校应订立共用协议,并将协议副本报送省财政厅企业处,共享基地所发生的耗材由使用学院承担50%,其余50%由省财政补助给基地所在学院。

对实训基地建设进行绩效考评省财政厅企业处制定了《省属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绩效评价指标及标准》,分别制定了2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34个三级指标,从业务、财务两个方面对基地的立项目标完成绩效及资金使用的效率进行考核。实行学院、主管部门、省财政三级评价。学院、主管部门每年自评,省财政厅每三年对学院进行一次综合评价。省财政对检查结果进行通报,学院针对通报中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方案。实训基地建设绩效考评结果应用于下一年的财政专项资助安排。

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实训基地的支持对符合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省教育厅积极推荐,如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有五大实训基地,其中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生物与食品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分别获中央财政资助和省财政重点支持。有效的财务制度安排,促进了高职学院实训基地高质量的建设。一是形成了高水准建设实训基地的共识以及基地立项评审和绩效评价的定性、定量的标准,使得高职学院实训基地建设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政策的引导作用得到了具体的体现,上下形成了一种工作的合力。二是基地建设水平及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财政重点支持的基地大多实现了立项建设的目标,即专业特色明显,辐射面宽、容量大,使用效率高,社会效益显著。2006年浙江省还没有一个实训基地达到优秀标准,到2008年实训基地考核的优秀率已达50%。三是基地的财务管理进一步加强。经考核的学院均按考核要求制定了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健全了资产管理的制度,对基地项目加强了预算管理,实行了分项目核算,并通过多次检查整改,加强了财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高了学院整体的财务管理水平。

构建良好的财务制度环境,推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建设浙江省“高职教育强省”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为加快推进该项工作开展,浙江省着力构建良好的财务制度环境,推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着力制度环境建设浙江省率先出台了《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对校企合作双方的职责与合作机制、统筹与管理、扶持与保障、法律责任进行了全面规定,明确了校企双方在校企合作中的义务和权利,在全国首先以地方立法的形式保护和促进了高职学院与企业的联姻。

实施“示范高职院”工程选拔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上有创新的高职院校参加全国“示范”评选,入选的由省财政配套投入,同时,在全省范围遴选20所省级示范校,三年内由省财政、行业、高职院校三方各投入1000万元进行建设,三年后组织专家验收、总结、推广。

政府投资搭建高职工学结合实训平台2007年杭州市人民政府决定选址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安排财务预算2亿元,由杭州市劳动局、教育局、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共同筹建杭州市公共实训基地,作为杭州市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与鉴定的平台,融培训、实训、考证于一体,并努力争取成为国家级公共实训基地。

财政厅实行专项补助浙江省财政把高职院校企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以工学结合为内容的创业教育均列入了财政专项资助范围,并要求学校1:1配套,按项目进行管理,实行绩效考评。杭州市财政局根据市政府2008年提出的“万名大学生创业实训工程”的指导意见,对在杭高校应届毕业生、在校生,尚未就业的杭籍大学毕业生和外地来杭就业创业毕业生,以及用人单位新招聘、待实训的大学生的实训和技能培训进行财政补贴。2009年起杭州市财政对接收大学生就业(签订一年以上期限的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企业进行1000元/人专项补贴。宁波市政府要求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在本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或已开征职教统筹经费中安排专项经费,设立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良好的财务制度环境激发了校企双方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积极性,浙江省高职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明显。据浙江省教育厅调查统计,2008年浙江省平均每个高职院校有校外实训基地115个,企业兼职指导教师数量占专业教师总数的23.47%。2008年浙江省高职学生平均就业率达96.01%,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底浙江省47所高职院校,有5所因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有益实践,成为全国示范高职院校,20所成为省级示范高职院校。

结语

创新创业奖励办法范文5

民办高校存在科研体制机制不完善、科研团队建设不足、科研平台建设不能满足需要等与创新驱动战略不相适应的问题,必须做出改革和创新。应当采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形成科研创新团队;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发挥科研育人作用;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改善科研工作条件等举措,促进民办高校科研实力和竞争力,让民办高校真正为国家、社会做出服务和贡献。

[关键词]

创新驱动;民办高校;科研管理;创新体制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尤为迅猛。但是,在科研管理活动方面,我国民办高校和国外高校相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创新驱动战略的大环境下我国民办高校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还有待创新,在管理方式和组织运行方面需要探索,在管理机构设置、激励机制及科研评价机制方面有进一步推进的空间。

一、民办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公立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科研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诸多不足亟待完善,制约民办高校创新驱动和科研工作转型升级的主要问题包括:

(一)科研体制机制不完善

民办高校成立初期形成的以统一、量化为特征的科研评价机制,对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全面提高质量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要求,高校科研体制机制中的问题日益显现:片面的将论文数量、项目和经费数量、专利数量等与科研人员评价和晋升直接挂钩的做法依然存在;科研评价的不良倾向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分类评价实施不到位;科研评价导向不够合理;科研诚信和创新文化建设薄弱。这些问题己成为制约科技创新的因素,严重影响高校科研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1]。

(二)科研团队建设不足

民办高校缺乏科研拔尖人才,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匮乏。科研团队难以真正形成,特别是整合科研力量联合申报高档次课题的意识还比较淡薄,科研团队的建设亟待加强。造成科研团队建设不足的原因:一是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较大;二是教师队伍年龄、学历、职称结构不尽合理,高职称的教师大多是退休人员,年轻教工目前还缺乏科研经验,独当一面开展科研的能力不强,尤其是能够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三是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大,没有时间、精力开展科研工作;四是教师主要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开展创新活动,团队协同创新不足,缺乏研究的连续性,难以凝练学科优势。

(三)科研平台建设不能满足需要

由于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来源主要靠收取学生学费,在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经费优先用于满足教学,因此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民办高校的实验实训室设备主要满足一般性的教学实验需要,不能满足高水平团队对科研设备和实验室维护的需要。同时学校用于开展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实验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还比较欠缺,科研信息资料和科研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创新驱动和科技发展平台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四)自我特色发挥不明显

民办高校应用型特色在科研创新方面发挥不明显,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体现学院办学特色的研究课题不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作用体现不足,忽略科研与行业、产业之间的实用性关联,忽略科学研宄对地方区域发展的指导作用。民办高校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选取有自身特色的“差异化”创新战略,突出重点、突出特色,注重做好科技服务,最终实现学校科技创新工怍的持续发展。

(五)科研成果转化不够强

民办高校承担高层次,特别是国家级、省级的重点项目很少,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不多,在核心期刊以上档次发表的论文偏少;争取横向课题的能力不强,横向课题立项很少。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在科研成果转化与产学研合作方面进展缓慢,成果转让经费低,成果转化成效不明显。特别是开展科研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政策研究和咨询建议,以及科研促进教学的实际效果不突。

二、民办高校创新驱动和科研工作转型升级的对策

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科研体制机制不完善、人才短缺、科研经费投入少、科研基础设施比较差、科研成果转化成效低等问题。因此,民办高校创新驱动和科研工作转型升级,应针对存在问题,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拉”“推”结合,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是民办高校科研发展的有力措施。科研工作的管理要规范化和科学化,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改革学校和教师的科研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建立以技术成果突破性、带动性、成果转化情况和社会服务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健全由市场和用户广泛参与的开放评价机制。制定完善的科研成果奖励办法,以奖励的方式“拉”动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发挥科研奖励引导和激励作用。但是,只“拉”是不够的,还要“推”,要进行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各级人员的工作责任制,科研工作要计算工作量,要把科研工作作为教职工的一种责任,定好任务与待遇挂钩,奖罚分明。此外,对科研管理部门也应该健全机构配备高素质的人员,建立责任制,让所干的工作与职务、待遇挂钩,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二)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形成科研创新团队

科学研究不能靠单枪匹马,组建团队是关键,而学科带头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民办高校要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大力引进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发挥他们在科研工作中的传、帮、带作用,培育科研创新团队;采取资助扶持方式培养副教授、博士和硕士等中青年科研骨干,促使年轻教师尽快成长成才。对于引进和培养的人才、要创造条件留得住、用得好。要以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民办高校要发挥自身管理的灵活性,可以“借鸡生蛋”,聘请名师为学校的兼职导师,指导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带领学校科研人员申报课题,发高水平文章,出高水平成果。

(三)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发挥科研育人作用

在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下,民办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列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科研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注重科教融合、产学结合,强调协同育人,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等项目,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坚持立足本地战略,结合区位优势,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新领域研究,积极开展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和决策咨询,为行业、产业、企业的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提供科技服务。将面向行业特别是企业的授权专利数量、决策咨询、横向科研经费和获得地方、行业奖励情况作为衡量学校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这也是检验学校在区域创新体系和行业产业中地位的重要标准。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充分发挥科研育人作用。

(四)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改善科研工作条件

科研经费的投入是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在学校办学经费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尽可能在学校经费预算中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比例,逐步增加科研投入,满足课题立项、课题配套、科研奖励和其他的科研经费支出。此外,还要投入一定的经费用于科研设备的购置和实验室建设,打造科研平台,改善科研工作的条件;要加强图书资料建设,开展文献检索、项目查新等服务,解决教师在科研工作中查找资料难的问题;要完善校园网建设,满足教学和科研人员开展科研获取信息的需要。科研条件是取得科研成果的关键环节,民办高校应抓好硬件建设和科研服务,为科研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五)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主动服务创新驱动

科研成果是教师科研活动的最终体现形式。民办高校应强化产学研结合和科研成果转化,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一是力促教师在综合性权威报刊、重要报刊、专业权威期刊、核心期刊上多发表理论文章和学术论文,在权威出版社出版著作,论文著作被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媒体转载或宣传,力求在课题结项的鉴定中多出达到优秀等级的研究成果,力争在各级各类优秀成果奖的评奖中提高获奖等次;二是精选和推介调研咨询报告,通过内参形式报送地级以上市党委、政府或省直厅级以上单位作参考服务决策,争取研究成果得到市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或被厅局级以上单位、大中型企业采纳,使研究成果以文件、政策、方案、计划和领导者讲话等形式得到转化[2];三是加强科研与教学、科研与产业的紧密结合,使科研成果学科化、专业化、课程化、教材化,直接进教材、进课堂、进实验室、进学生头脑;使科研成果专利化、市场化、品牌化,直接生产成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3]。

总之,民办高校要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围绕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大为、有所小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策略,只争朝夕而又不急于求成,有序推进学校科研工作的发展,充分发挥科研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

作者:刘英 单位: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教技[2013]3号)[Z].2013-11-29.

创新创业奖励办法范文6

【关键词】 新常态;高校;创业文化;培育;不足;对策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步入新常态,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高校要主动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就要从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以及完善创业配套机制四个方面来培育创业文化,释放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力,以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一、新常态下培育高校创业文化的重要性

1、创业是实现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创业为大学生就业和个人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大学生可以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2、创业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创业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综合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意识、诚信守法意识以及坚持不懈、永不言弃的良好品质。

3、创业可以为国家积累储备创新人才

创业可以促进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的进步,为国家积累储备各类创新人才。

4、创业可以发现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将从传统经济增长点转向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要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形成。

5、创业教育应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创业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正确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在联系,认识、适应、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二、当前高校创业文化不足的原因分析

1、从学生层面来看

一是学生没有认识到创业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很多学生没有认识到新常态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赋予大学生的时代责任。

二是学生没有认识到创业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很多学生认为创业和自己学习生活相距较远,在校期间只需要认真学习书本知识就足够了,对自己未来发展没有益处。

三是学生就业观念尚未完全转变。相当一部分学生还处在被动就业的状态,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只寻求稳定体面的工作。

四是学生创业时应具备的创新勇气不够,面对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部分学生缺乏创业的自信和勇气,对创业将要面临的挑战感到无助和害怕,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

五是学生的创业能力不足。部分有意愿创业的学生,缺乏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创业能力不足。

2、从学校层面来看

一是学校对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当一部分高校认为,学生创业教育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科研秩序,挤压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

二是学校没有形成系统的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很多高校没有建立专业的创业导师队伍,没有设置创业课程,没有举办过创业讲座,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不足。

三是学校对学生创业工作的资金投入不够。一方面,学校财政对学生创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学校不善于利用市场化机制,整合政府、企业、社会团体、校友等校外资源,或争取创业小额贷款等扶持措施。

四是学校针对学生创业工作的配套制度不完善。很多高校没有出台支持学生创业的学籍学分管理制度,没有制定校内导师指导学生创业的激励措施,没有制定学生创业先进典型的宣传和奖励办法,没有建立学生创业作品转化和项目孵化机制。

五是为学生提供的创业机会和平台不够。如今国家和省市一级的创新创业竞赛逐渐增多,但很多高校却没有组织开展相应的高水平创业竞赛,对各类创业社团协会的重视和指导不够,也没有建立校内创业实践场所和校外创业实践基地。

三、新常态下培育高校创业文化的措施

1、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引导学生将实现个人“创业梦”自觉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

一是转变学生就业观念。新常态下,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更加凸显,但个性化、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还远远不足,这实际上正是大学生创业的有利时机,与其被动地找一份工作,不如自己创造一番个性化的事业。

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团课、团日活动、班会、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自觉投入到国家创新创业大潮中,在实现自己“创业梦”的同时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三是举办系列创业讲堂。积极邀请党政专家、经济学者、企业精英、创业先锋举办各类创业讲堂,通过宣讲解读创业形势、讲述传授创业知识、分享交流创业经历等形式,为学生创业释疑解惑,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

四是推动开设创业课程。推动开设一批针对性强、实践性强、趣味性强的创业课程,涵盖创业模块培训、创业案例教学和创业实务训练,并纳入学校创业必修或选修课程体系。

五是寻访选树创业典型。以五四评优、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寻访中国大学生创业榜样等各类评比活动为抓手,及时发现、培养、树立、激励各类大学生创业典型。通过报告会、座谈会、推介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创业典型先进事迹,发挥学生创业典型的引领作用。

2、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引导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是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自觉将个人“创业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紧密结合,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紧密结合。

二是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勇气,自信、认真地面对创业,敢想、敢做、敢闯;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敢于担当和负责;最后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创业过程中的艰难坎坷,勇于承受挫折,坚持不懈,永不言弃。

三是培养学生的诚信精神。要引导学生牢固树立诚信创业意识,创业策划不弄虚作假,创业宣传客观真实,资金运用规范合法,经营过程诚实守信,产品和服务保质保量。

四是培养学生的友善精神。创业过程是一个需要团队合作的过程。要引导学生树立共同的创业理念、价值观和创业愿景,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相互信任,互帮互助,团结有爱,精诚合作,共担责任。

五是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一定要引导学生守法创业。要增强学生法治意识,善于利用国家扶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在创业中合法经营、依法办事,自觉接受法律的约束;当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合理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培养学生创业能力,让大学生成为新常态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和佼佼者

一是培育各类创业社团协会。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指导创业社团协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广泛吸引凝聚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增进学生创业交流,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二是完善各级创业竞赛体系。以“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龙头,完善学校和学院一级的创业竞赛体系,以赛促创、突出品牌、扩大参与,强化创新创业赛事育人功效,紧密结合学校特点和专业特色,大力推动跨专业跨学科交叉创新创业。

三是进行模拟企业运营训练。组织学生成立模拟公司,通过角色扮演、撰写商业计划书、模拟谈判、模拟签约、模拟交易、模拟结算等方式,使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创业和企业运营的过程,训练大学生的市场敏锐性和企业经营能力。

四是设立校内创业实践场所。利用学校内部资源,充分挖掘和开辟校内创业市场,组织大学生进行微型创业体验。指导学生成立自主管理、自主经营的创业团队,建立学生书亭、家教服务中心、爱心超市、计算机服务中心、校园物流中心等等,让学生体验创业实践的全过程。

五是开发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同政府、企业、社会团体、高新技术园等单位联合开发创业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到政府部门、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进行志愿服务、勤工助学、挂职锻炼、顶岗实习、产品营销等实际工作,使青年学生将书本知识和实验技能灵活运用到实际课题中,在实践中受教育、增知识、长才干。

4、完善创业配套机制,营造良好创业氛围,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争取创业资金支持。广泛吸纳校友、企业、社会团体等各方面资源,争取政府部门和学校财政支持,推动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通过赛事奖励、专项支持、重点帮扶等方式,加强对学生创业项目的资金扶持;充分利用市场化机制,争取创业小额贷款扶持,重点支持学生初创企业。

二是组建创业导师团队。充分发挥校内专家、校友、企业家、经济学者、创业培训师的作用,组建涵盖不同创业阶段、不同行业领域、不同创业需求,具有丰富创业经验、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创业导师团队,组建创业导师资源库,通过建立专业化、常态化的导师辅导机制,为创业学生进行政策、项目、市场、金融等方面的“一条龙”指导。对于校内导师,要出台相应的激励制度,例如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可以折算一定课时量等激励措施。

三是构建政策服务平台。积极把握学生创业诉求,推动出台支持学生创业的学籍学分管理制度;运用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新媒体,建立服务学生创业的“一站式”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汇集国家部委和所在地区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信息,为创业学生提供便捷实用的政策咨询、信息查询、智能提醒和沟通协办等服务,努力打通创业公共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四是完善作品转化和项目孵化机制。积极寻求学校、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多方资源支持,重点依托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园、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创新型企业孵化器等孵化机构,联合打造一批创业实训、孵化基地,将创业实训、创业指导、创业孵化相结合,建立全方位、阶梯型、专业化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为解决创业学生办公场地、提供孵化平台、市场对接等方面的需求提供便利。

五是注重舆论宣传和引导。及时总结推广学生创业的成功做法、典型范例、先进经验,积极扩大社会影响;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手机等宣传媒体,丰富宣传形式,弘扬企业家精神,努力营造良好创业氛围。

【参考文献】

[1] 刘莲香.关于高校创业文化培育的思考与探索[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5.

[2] 陈丽.高校校园创业文化培育机制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