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语文教学指导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指导意见范文1
关键词:人教版;初中语文;有效教学
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每个单元都会安排综合学习实践活动,主要涉及人文科学、社科历史、文化艺术、道德规范等领域。通常都是利用小组合作、独立探究开展语文学习兴趣活动,实现语文教学的课内外结合。然而新课标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是教师未深刻理解教材的大纲意图,新学习要求往往一带而过,甚至不清楚如何实施教学方法。针对当前在语文教学上出现的问题,必须将着眼点放在语文教学实践的探究上。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依据教师教学指导意见来看,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的问题包括:(1)缺乏对语文教学有效性正确的认识。(2)对新课程实践教学的理念掌握不透彻,难以用于教学过程中。(3)针对新课标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思想观念尚未及时改变,缺乏一定的现代教育理念。(4)一味追求学生的应试成绩和学生的升学率而固守传统的教育方法。(5)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处理上失衡,教学策略实测不到位导致语文课堂效果不达标。
二、初中语文有效教学实践的价值内涵
1.新课标下的有效教学实践不是以“教”为目的,而是以教学过程、实践效果为判定标准,剔除了传统的理论弊端,不断解决较低效的问题,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改变学生知识结构、逻辑语法的现状脱离不切实际的教学模式。
2.初中语文的有效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修养和语文功底。通过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课堂演变成师生协作和充满竞争力的场所,促进学生语言以及协作能力的提高。
3.注重语文学科的普遍应用作用以及生活中的人文特征,在考究学生成绩的同时注重课堂教学效果,优化语文课堂的阅读内容,一方面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减少对语文学习的不适应。
三、加强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教学的途径
1.明确教学目标
深刻领会新课标,制定语文教学各单元的教学目标,细化课堂实践的具体要求,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协调学生的学习进度与目标的偏差。
2.科学设计教学计划
找准课堂的切入点,科学设计出切实有效的议题,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巧妙组织教学内容
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灵活巧妙地组织课堂内容,调动每个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渴求度,有效将语文知识生活化、丰富化。
4.灵活使用多媒体教学
灵活使用多媒体,将信息技术与现代化气息的语文知识相融合,创造出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学习内容,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初中语文教学一直都是教育界关注的问题之一,由于在于教学中实践有效的缺失,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概念仍未体会到位。针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对“综合性学习”提出了进一步实践要求,旨在加强初中语文学习与各科教学的联系以及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深化初中学生的语文素质的整体协调发展。当然,对语文有效阅读与写作指导的训练指导只是作为一种探究与尝试,在理论依据与实践运用中都还存在不足之处,但我们对有效教学探索的步伐依然不止。
参考文献:
[1]贺百仓.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初探[J].学周刊,2011(29).
初中语文教学指导意见范文2
一、《语文学科说明》的指导思想
《语文学科说明》明确了中考的性质:初中毕业升学语文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终结性考试,其目的是全面考查学生在学习方面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语文学业水平的程度。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重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语文学科说明》中明确了我省中考语文命题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突出三个“有利于”,即本着“有利于广大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各项目标,有利于改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拓展语文学习渠道、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等,有利于全面、公正、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语文学习状况”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考试的正确导向功能。
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学生的语文积累,这也是当前语文教学期待落实的目标
《语文学科说明》明确提出了语文学科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积累、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加强语文积累不是孤立、机械地记忆活动。要想搞好语文积累,记忆与理解、感悟与鉴赏等环节的联系必须到位。由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得到语言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语言积累的方法,培养学生语言积累的意识,锻炼语言积累的能力,使他们养成语言积累的习惯等。
首先,在文化积累方面,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形式灵活多样的语言活动中感悟语言、理解语言,从而内化和积累语言。
其次,新课程拓展和渗透整合了课程与其他教学资源,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校外。同样,语言的学习资源也应该拓展,要注意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语言。除教材外,语文学习资源还应该包括: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听广播、看电影、看电视中注意各种生动语言的表达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语言实践活动,多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文化馆等场所增长见识。
三、《语文学科说明》提出了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着重考查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语文学科说明》对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阅读和现代文阅读都提出了详细的要求。阅读和表达在中考语文试卷中所占的比分比过去更大了。一方面是因为《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大幅淡化了语文知识方面的要求,进一步扩充和强化了阅读与表达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也由于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强力调整,明确提出“语文考试应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要求。当前语文中考高扬阅读和写作两面大旗,可以说是近年来语文学科开展课程改革,推进中考改革的结果。
(一)、文言文的考查会得到强化。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的要求。但并不意味着减轻文言文在试卷中的分量。还会有如下几点变化:一是重视文言文的整体阅读,采用整篇文章的形式考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二是从课外选材考查文言文阅读能力。三是加大文言诗和文的考查的深度和广度。文言考点不会都集中在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句子的理解、基本意思的理解等几个方面,考查还会涉及到品味、鉴赏和拓展等考查方向。
(二)、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应更加注重阅读材料的多样性和人文性,体现理解探究、迁移拓展的考查特色,突出当前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方向
阅读能力以语段和文章阅读的方式考查,选择阅读材料会注重其熏陶感染功能,突出人文性,在强调选文的文学品味、审美品位、文化品味的同时,还会打破过去在中考语文试卷中的记叙、说明、议论三种文体阅读的格局,作为阅读选文的文章,不再追求文体的典范性和代表性,也不追求三种文体的全面考查。
选文会表现出较强的思想性、人文性和时效性。要求选文传递的智慧和理念,要能给人以洗礼;反映的问题要能切中时弊,给人以警醒;所表达的情感要真切浓郁,给人以熏陶;描述至美的自然或境界,给人以愉悦;传播丰富而新颖的信息,给人以宽阔的视野。
在全面考查阅读能力的同时,强调学生表达自己独特阅读感受和体验,并重视考查学生的初步阅读鉴赏能力和迁移拓展能力。
阅读理解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教师应加强指导。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应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教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并结合有针对性的训练,举一反三,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四、《语文学科说明》要求写作不设审题障碍,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追求写作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情到真处方动人,著名的作家冰心说过:“你的感情只要有一点儿不真实,读者一下子就会念得出来。”那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写出感人的作品来呢?
首先是指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和感受生活,从寻常小事入手,捕捉自己心灵的细微触动。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抓住它,叙述出其前因后果,描绘出妻令人感动的具体细节,这样,饱满的感情、开放的思维和大胆的创新,都会使其文章妙笔生花。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初中语文教学指导意见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口语训练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129-01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生存良好的必备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又是提高成绩的关键,因此,更加显得尤为重要。具有良好思维能力的学生,他们对新的知识可以快速地加以分析、概括、比较、分类,从而实现更好更快地掌握新知识。那么对于语文这门学科。众所周知,它的综合性,抽象性较强的学科而言,思维能力在学习上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与人交谈中,那些一成不变地照搬预先想好的内容的人和能够根据对方的谈话内容而灵活迅速改变自己的预设谈话方案的人,相比之下,显然后者能收到更好的交流沟通效果,达到谈话目的。那些说话疙疙瘩瘩,颠三倒四,没有逻辑的人是不会让对方快速的准确地明白他所要表达的意思的,至于写文章,只有使文章具有完整严密的内部逻辑结构,真正做到文从字顺,才会让读者喜爱读,愿意读,因为他们能够读明白。而在学习他人的学习成果时,你要有所得,有所悟,有新的知识产生,必需采取批判的眼光,必须有取长避短,这样你才能够不断提高。因此,作为思维能力的基本特质:思维的敏捷性、思维条理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等都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需要培养的最为基本的能力特质。
1 对学生进行思维条理性的训练提升
训练学生的条理性思维,不能操之过急,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方法。
1.1激发需求
语文的口语训练是与初中三年的语文教学同步的有方案的系统化训练,口语训练开始正是初中生刚刚踏入中学校门成为中学生的时候,此时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在小学接受过规范化的口语训练,也很少有机会在大庭广众之下用大段的大段的话去表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所以,他们往往在课前发言时,表述的内容是颠三倒四,语无伦次,没有一点条理性,更突出的是学生此时说话慌乱,而学生自己却浑然不知,这种状态如不改变,语言表述没条理,那么与语言紧密联系的思维发展一定会受到阻碍,恶性循环,将会对学生的说话,作文等其他相关能力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鉴于此,语文口语训练的起始阶段,语文老师务必使学生认识到语言的条理性的重要性,制定切实有效的方案以激发学生们对口语表达条理化,思维的逻辑性的需求心态。
1.2教给方法
笔者每周规律性地组织学生来介绍名著名篇,这个专题不刻意规定学生的口述的流程,而是要求他们事先写好表述的提纲,至于先说什么内容,后说什么内容由学生本人说了算,这样开始进行表述,结果是学生的表述流程都有了自己的小特色,不拘常态了,新意百出。大部分的学生在表述时都较好地体现出了他们的思维和表述的条理性的。其次,笔者还引导学生去高度关注:在有条理的表述中经常会用到的一些词,像很多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如:首先,然后,其次等等。这些具有特点的词语,要求学生自觉去运用,也是提高表述内容有条理,逻辑性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3指导完善
这里的指导,并不主要指师生间的指导,而是主要指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指导。在口语训练后,笔者要求学生们给以互评,在评价这个环节,让学生之间相互点评,相互启发,相互鼓励。使他们的表述和思维过程更有条理,愈加清晰。当一名同学表述结束后,立刻要求表述的同学首先自己评价一下自己表述的内容,主要针对表述的内容是否有条理性来评论。然后再让同学评。无论是自评还是他评,如果评价结论是缺乏条理性,那么必须提出自己的指导意见,觉得应当怎样改进,才会让听者觉得有条理,能听明白了。这样经过三轮口语训练之后,学生的口语表述进步明显,不论是即兴还是有准备的口头表述,学生们都表现出了较强的条理性,表述是有条不紊了,同时思维的条理性也大大地增强了。
2 对学生进行思维敏捷性的训练提升
思维的敏捷性要求学生的临场应变语言反应迅速,思维活跃点子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多,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实现思维的全过程,灵敏快捷,快速整合,得出结论。在中学语文口语训练过程中,笔者给学生提的要求学生是:(1)不依陈规陋据,不受成见摆布,不画地为牢;(2)善于选择新视角看待问题,变换角度看问题;(3)解决问题找新思路,找新方法;(4)遇事沉稳,遇突况能够迅速反应,及时调整,处变不惊,不乱。应对有法,新意迭出。当然,在思维的敏捷性方面,我们对学生不能苛求,因为他们的临场经验还不够丰富,知识储备不够丰富,思维能力还有待培养提高。对学生进行思维敏捷性的训练提升应当通过长期启发和有意的训练才能实现。训练学生的思维的敏捷性,口语训练不仅仅是表述这个层面,在训练过程中还应该不断地与同学交流,以达到及时地对自己的口语表述保持正确的认知,锻炼自己思维的敏捷性。通过一段时间的口语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切实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3 对学生进行思维评价性的训练提升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语言的评价性思维是指在语言口语训练中,不仅表现为能独立修改自己的口语表述,并且还能为自己的表述给与评价,有所改进,而且还表现为能够判断别人的表述的优劣好坏,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性思维的训练,主要表现在评价这个环节中。总之,在口语表述中,学生们要努力让自己的口语训练内容组织得有条理,有逻辑性,才能让其他同学听清楚,听明白,学生的口语表述的好,吸引人,就必须具备根据现场的气氛,情境和同学反应快速调整做出应变的策略能力,这样才会把口语训练的气氛推进,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同学的良好评价和评委的认同。学生在口语训练中要培养自己,善于用批判的眼光去归纳自己和别人表述过程中的短板与长项的能力,才能在今后的口语训练中扬长避短。训练有数,快速应变,有条不紊,取他长避己短,由外在力量的强制规范训练变为学生的内在品质水平,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良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朱永新主编.中外教育思想史[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初中语文教学指导意见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实践
提高初中生语文学科素质,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态度,教师就必须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发挥空间,在教学中让学生多思考、提前思考、积极思考。摒弃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导讲解,师生共同探讨的教学策略。
“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首先预先根据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的若干对应的方案,并且,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来制定出新的方案,或者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来选择相应的方案,最终实现目标。
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以学生发展需要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为前提,以现行语文教材为基本研究内容,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通过学生发现问题、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实验与调查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和学习过程。
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鲜明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新理念,既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但是因为它“新”,就呈现出两种态势:既给语文教师带来新的挑战,也给语文教师带来新的困惑。
一、教师更新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教师是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主要动力和实践者,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就必须与时俱进,积极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把握课改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是“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这种理念的发展变化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提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其二是注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发展,尤其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多注重学生的“学”,其次才是教师的教,只有通过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毋庸讳言,以往的语文教学许多教师总认为,学生的提前学习和教师的课堂讲解差别并不,其实学生在教师讲解前学习不但可以提前了解书本教材,进入学习预热阶段,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获得一定的知识积累,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可以有一个比较与补充,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就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和提前预习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艺术手法,包括穿插艺术,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往往形不成一个整体氛围。学校应鼓励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并把它制度化,适时地进行教学效果评估,以整体推进语文教学水平。
教师、学生、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因素,三者应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目前而言,我国的初中语文教材仍旧偏重“言”的功能,既重视理论性的语言知识、记忆性内容较多。所以,教师应在课程进行之前,以教学大纲为指导,根据现实环境来科学规划课程设计,由表及里地阐发语文知识。具体来说,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首先带领学生们掌握其中的基础知识,继而再将之上升到一定的思想高度。这种“文本解读――精神引导”的教学模式将有利于开掘教材的深度,使语文课程成为学生积累知识、提升人文素养的契机。教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平衡形式与思想性的比重,既关注学生的语文操作能力,也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精神素养。比如说在学习古代文学时,教师可以首先带领学生们了解其中的词义、修辞手法、文章概要等浮于“表面”的知识,之后再探析其中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让学生们从中领悟到古代文学的主要理念和光辉传统,并树立起深深的民族自豪感。
如何正确理解课标理念,科学有效地实施综合性学习,是我们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坚持姓“语”
语文综合性学习,顾名思义,它是从属于语文学科的,至于它和哪一学科综合或延伸拓展到哪个领域,最终还应是“语文”一线在手,无论采用哪些方式,利用哪些手段,其落脚点都在“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由此可见,“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各门学科简单的整合,而是带有综合性质的语文学习,一切均以从语文学科目标、特点性质为出发点,虽百转千回,但凝结不变的仍是语言的魅力和文学的魅力。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注重提升文化内涵
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注重语文的文化内涵,通过对语文文化内涵的挖掘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
比如“优美的汉字”专设“汉字文化”一节,探究汉字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汉字与汉民族文学、书法的关系等。
(三)树立“学生”意识,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内心的需求
“学生意识”就是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并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好奇心强、肯动脑、爱表现、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渴望成功是他们的天性。教师应理解和鼓励学生的表现意识、期望意识、成功意识,要经常让学生担当角色,参与表演,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在实践中思考,这样学生有所动、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敢于发掘自我、发展自我,促进了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自主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的策略和内容的取舍应着眼于“活” 这里的“活”是指我们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应依据学生的实际灵活设计。同时,整个学习流程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参与实践的能力。基于此,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尊重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某一事物发生了兴趣,才会产生乐此不疲的情感,从而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首先要考虑的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力求内容与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相贴近,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
(2) 贴近生活
生活即教育,丰富多彩的生活为教育注入了深邃的内涵。以实实在在的生活为内容的学习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很乐意全身心的投入。生活的外延又相当广泛,它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生活更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所有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都可以纳入语文教师的视野之内。
(四)辨证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相长的伙伴关系。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既有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又有承担实施活动的义务,学生在整个活动中都处在一种紧张、积极、亢奋的状态,从选题到制订计划,到收集资料,最终到成果的呈现,无不渗透着他们的辛勤劳动和积极思考,是真正的知识建构的主体、探究的活动者、积极的认知者,真正被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虽然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是,活动不是自发的漫无目的、毫无规则的行为,更不是随心所欲,所以仍要重视发挥教师适时、必要、谨慎、有效的指导作用,以追求真正从自主的学习活动中有所收获,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教师初为组织者、促进者、平等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共同探究,从原来的传递知识向激励思考、提供帮助转移,鼓励学生寻找多种信息源,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指导,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让学生通过参与真实世界相关的学习任务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也促进教师在活动中自我发展;后为退居一旁的积极的旁观者,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合作探究。所以,教师的角色主要体现在:( 1 )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做学生自主活动的“领路人”;( 2 )有效的推动活动的进展,做学生实践活动的“指路人”;( 3 )善于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做学生集体活动的“带路人”。学生既要尊重指导老师,虚心听取他们的指导意见,又要树立自主立题、自主实施、自主结题的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转化为现实,逐步发展为完整意义上的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人。这样,师生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互动,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的创造才能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确保综合性学习顺利开展
评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导向和监控作用。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学校的发展,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发展与提高的过程,积极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所以,要改变过去那种以分数排座次的终结性、甄别性、选拔式的评价,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立足于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发展自我的机会,确保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语文综合素养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初中语文教学指导意见范文5
关键词:作业;批语;初中语文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它具有反馈与矫正的功能。通过这种教学反馈,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据此调整、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而作业批语,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是师生对话的一种方式。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当老师把相关的作业本发下去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学生会在第一时间翻开作文本,那是因为作文中有老师的批语,不管是肯定的,指点的,规劝的,还是批评的,那就是师生的一次对话,心灵的一次交流“此时无声胜有声”,哪怕只是短短的几个字的批语,也足以让学生心动半天。
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已有十余年了,第一线的教学经验使我意识到与学生交流的重要性,而事实上,除了班主任之外,其他任课老师与学生并没有太多的交流时间和机会。以自己为例,课堂45分钟之外,还有两天一次的早自习,再就是课余时间叫学生订正些作业,背点东西,和学生进行面对面对话、交流的时间少之又少,我倒觉得,作业批语是个很好的契机。
我们先从奥斯丁的两次实验来看一看作业批语的重要性。1974年奥斯丁(Austin)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把教学班的学生随机分成两组,并对其中一个组的学生的作业全部予以评分,而对另一个组的学生的作业只随机地抽取一半给予评分。七周后,他发现两组学生的成绩并没有什么差别。1976年奥斯丁拓展了这项研究。他把教学班的学生同样随机分成两组,对其中一组学生的作业不加说明地判出分数,而对另一组学生的作业不仅给出分数,而且还加写批语,用以赞扬或鼓励学生。后来经过检测,加写批语的学生的平均成绩高于没加批语的学生。
据此,我对传统的批改作业的方法进行了一些改革。在作业(不管是作业本还是考试卷)批改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类型的作业,有针对性地为每个学生写上批语。有的一次作业中,我要写上好几处批语。这不仅传递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和指导意见,而且融洽了师生关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达到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这样,作业,俨然成了一个温馨的“心灵家园”,使语文赢得了学生,更让我触摸到了语文的魔力,教育的真谛。
我个人觉得,在作业的批改中,常用的批语有以下几种形式及特点。
第一,提示性批语要明确。提示性批语是提示学生思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评语,有时还是语文知识的提示,学生根据提示不仅找到了错误的症结,而且还能知道如何修正。
如在做《木兰诗》的相关练习时,有句“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许多学生翻译为“木兰,古时候一个民间的女子”。我在旁边加上批语,“判断句翻译时要加判断动词‘是’。”学生看了后便一目了然,不需要太多的交流,而知识点便在不经意间深入了学生的心田。
又如我们初中里有一类题型很普遍,那就是句子的赏析,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有这么一句话,“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而我们的学生往往不会赏析,觉得无话可说,或者顾左右而言他,根本抓不住要点,这时,我就会在旁边批语:注意赏析方法:⑴找修辞(注意找全,大多运用比喻和拟人);⑵找出表达效果:……写出了……(内容);⑶表现了/赞美了……。这样,我们的学生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几次下来,这类题目就不再陌生了。
第二,启发性批语要巧妙。此类批语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再思考的机会和想象的空间,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激发灵感,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引导其向更深的层次思考。
如七年级下有篇课文《黄河颂》,里面有道题目:用“—”标出下面诗句中的停顿。句子是“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班上有位男生,平时成绩还不错,但他一做停顿题就洋相百出,来看看他做的结果,“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在班上一读,引起哄堂大笑。我在他的作业旁写下批语:只要按照读的习惯去停顿就可以了。从这以后,他的语句停顿有了长足的进步,最起码不至于再出洋相了。
第三,批评性批语要委婉。实践证明,很多学生不喜欢批评性的批语,包括成绩好的学生,真正做到“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人又有几个,更何况是学生。批评性的批语容易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因此,批评的方式一定要委婉。对于作业不认真者,我会写上,“事后去补不如事先去做好,又省力,效果又好。”对于写错别字者,我会写上,“写错好多次了,这个习惯可不好。”对于字迹潦草者,我会写上,“你这手狂草堪比王羲之了,或许后者见了也会感到汗颜吧。”记得上一届的学生中,有一个老是把“即”和“既”搞混的同学,从初一到初三我纠正了他三年,但他依然如故,气恼之下,我在他的作业本上写了句出气的狠话。这以后他每次见到我神情总有些怏怏,毕业后也从不回学校来看望我,一次偶然中我从其他学生那里得知了原委,才知道罪魁祸首还是自己那不小心的批语,从那以后我落笔时总要斟酌一二,即使是批评也尽量用幽默和调侃的语气,既达到了批评警告和引导的目的,也使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善意和对他的尊重。
第四,表扬性批语要慷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研究发现: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受到赞美。的确,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大家的赞美和认可。对于学生在学习和作业中的进步,哪怕只是一点一滴,教师也要善于观察,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从而使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现在的学生不少都没有自信心,他们也不习惯小学升初中面临知识的大变化,很多学生在一次、两次的考试之后都有些甘于学习的落后,平时也不积极,不力求上进。这时,我们的老师就要善于于细微之处发现这些学生的优点,仔细看看,其实他们的作业还是有不少优点的,他们中不少人做作业还是用了心的。如有一个仿句题,例句是:“烦恼就如眼睛里的一点灰尘,它很小,却会使眼睛流泪。”我班上有位学生,成绩不太好,每次考试基本都是垫底的份,但在改卷的时候,我却看到了他仿的这一句:“烦恼就如桌上的一杯热水,它不多,却会使心感到温暖。”虽然在句意上、结构上还离要求有些距离,但也有模有样,有一定的合理性,比不少同学仿得都要好些,我就不吝夸赞之语,“写得很有味道,个人能力有很大的提高空间。”还在班上特意表扬了他,让他在接下来的几天中一直表现得很积极,作业水平也提高了一些。
庄子在《逍遥游》里用了许多寓言故事来说明: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同样,一个教育者的境界大小,决定了他对学生价值的认识程度。因此,我们要不吝于褒扬那些被认为是“一无是处”的学生,一处小小的批语,作用是大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