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小学生的方法和经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小学生的方法和经验范文1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课;生活化;教学策略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个体探究的课程,在促进学生发展的空间中,要不断地实施综合实践教学。小学综合实践教学的生活化,是以学生的生活世界为载体开展的实践,帮助小学生在生活的过程中获得体验,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因此,将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在生活中开展,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就能够实现知行的统一,实现小学综合实践课对素质教育实施的促进作用。
一、小学综合实践课生活化的教育意义
小学综合实践课的生活化,突破了传统课程的限制,努力向着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这种回归意味着综合实践活动是“在生活中,通过生活并为了生活的课程。”《小学生综合实践课程标准》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门课程是以小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注重的是小学生的实践、参与,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感悟,生活化的综合实践课程把学生置于实际生存的世界之中,返回本真的生活世界,促进小学生主体能力的有效发展。
二、实现小学综合实践课生活化的策略
1.贴近生活,内容丰富
小学综合实践课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小学生在实践知识获取、生活技能掌握的过程中,通过选取贴近生活的内容,来发展学生的实践和情感体验。比如,在开展《走进春天》这一实践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小学生到学校的花园、操场、树下走一走,探寻春天带来的变化,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领略春天的特点。这种生活化内容的选材和教学方式,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年龄、认知、兴趣特点。
2.加强学校、社会的联系
实现小学综合实践课的生活化,就不能将学生局限于课堂,要通过构建多元的教学方式,开展以学校课堂、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活动方式,促进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教育的有效实施。组织小学生踏出校门,走入家庭、社区,体验不同的活动形式和内容,以学生个体的观察能动性,来感受这些变化带来的体验,是综合实践课程多元化开展的目标。如,在学习《通讯工具发展》这一活动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察自己家中的手机品牌、型号,然后再组织学生走进附近商场的手机卖场,观察当前的手机品牌,条件达到的话,还可以组织学生到通讯器材博物馆等观察。
3.切合实际,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个体生活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接受教育的过程,教育需要在生活中开展。因此,在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际二者的有机结合。随着社会发展速度和发展特点的不断更新,小学生成长所处的环境,变化速度更快、环境构成更为复杂,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综合实践课的过程中,重视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为主,选取更加适合小学生年龄、兴趣特点的内容,来开展综合实践教学,这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北京奥运会开展期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察附近小区或者学生所在小区的体育器械情况,并就如何使用这些器械,进行系统的讲解,让学生带着任务回家观察和练习,无形之中激发小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锻炼热情。
综上所述,在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遵循小学生的年龄、性别、兴趣特点,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为教学素材的来源,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等为目标出发,实现小学综合实践教学的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在构建小学生综合实践课程生活化的基础上,注重对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创新,真正实现小学综合实践课的生活化教学、有效教学,为小学生素质教育效果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王慧岩.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想说爱你不容易[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09.
教育小学生的方法和经验范文2
关键词:小学 语文 作文
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教学中。部分学生以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文。作者提供了一些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供大家参考。
一、作文与生活相结合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语),这就告诉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思维”十分重要,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没有开拓思路。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笔奕生辉。例如,教师要带领我们的小学生走入广阔的生活,以拓展思维领域法国雕塑家罗丹语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由于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迸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事实证明。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显生动、有形。以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维的起点。
二、培养学生的自我修改的能力
丁有宽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以培养和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中心。以培养自学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大面积提高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目的。这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体现,指出了作文的能力培训的一条途径。“自改”作文,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在多年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笔者一直尝试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学生把自己的作文看几遍,通读几遍后,看它是否顺口,以发现错漏之处。并自己进行修改,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提高认识
小学生从家庭到学校,所见所闻是有限的。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观察是认识客观世界、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作为语文教师要在平时就注意培养学生具有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然而,小学生受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往往观察不细致,认识不深刻,写出的文章缺乏真情实感。例如语文第十册第一单元的作文习作《一次 的小实验》,要求选择自己平时最感兴趣的小实验,按一定顺序把试验写清楚写具体,注意写出做试验时人物的心情。但这次习作有一部分同学写得不够理想,这显然就是因为他们日常生活观察不够仔细,平时试验做得较少而造成的。因此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去认识事物,积累经验,通过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平时,我们要注意教给学生仔细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要求学生在观察事物时注意观察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味道,人物的衣着、神情以及景物的静态与动态等方面的特点 要求学生善十思考,勤于积累,平时收听广播和收看电视节目,或者在生活中见到的有特色的情景,都要及时记下来,提高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
四、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是基础
写作是一个知识输出的过程,而输出是以输人为基础的。输入的过程就是知识和经验积累的过程。要扩大学生的知识积累量,阅读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多了,记多了,自然就会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所以,为学生拟定一定的阅读目标,帮助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有助于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但是,古人亦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书本知识的输人是远远不够的,有的作文需要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真切体验。而生活经验的积累,则需要老师和家长的配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以建议家长带学生出去走走,多让学生参加些课外活动,增长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丰富的成长经验。
五、巧训练、多实践,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加强语文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如让学生自编手抄报,“元旦”送贺年片,给同学、亲友写信,开会做记录,等等,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提高写作能力。实践证明:作文教学是一种思想和文字的综合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中心.非一日之功。小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潜能。只要教师善于挖掘、正确引导,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紧密联系,互相促进,作文教学的成效必将更加显著。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要更适应学生素质的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作文教学的观念,大胆创新,寻求一种新的教学思路,采用更灵活、更科学的教法,善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自觉地愿意用自己独特的笔触,描绘出他们眼中及内心那丰富多彩的世界。
参考文献:
[1]斗巴才让.培养写作兴趣提高作文能力.省略.2010.7.23.
[2]龙慧贞.注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生本教育.科教文汇,2010.5中旬刊).
[3]王澳莉.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初探.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7.12.
教育小学生的方法和经验范文3
[关键词]小学生;责任感;德育;民主规范;课堂
[中图分类号]G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2-0024-03[ZW(N]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教学方式变革中的公民素养教育研究”(课题批准号:DEA100222)子课题“教学方式变革下的小学生‘责任感教育’课程实践研究”的阶段成果;成都市2011年度农村专项课题“教学方式变革背景下的小学生‘责任感教育’课程构建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11-82)的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何进(1970―),男,四川江油人,本科,四川省成都市盐道街小学锦馨分校教师,中学高级;贾思鑫(1987―),男,四川恩阳人,硕士,四川省成都市盐道街小学锦馨分校教师,小学一级。
通过开展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公民素养,是现代社会对所有教育机构的要求。在公民素养的养成与提升中,公民教育是通过民主与规范的方法,抓住权利与责任的统一这个核心来实现的。小学生责任感的养成对于学生公民素养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小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实施路径
王啸在《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公民教育》一书中说:“师生的公民素养是在积极地‘做公民’的过程中形成的,而不是消极地‘是公民’的抽象概念。”师生的公民素养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提升。小学生的责任感培养也必然依靠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
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离不开课堂这一主阵地。因此,小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提升只有在民主规范的课堂中才能得以实现。民主规范的课堂提供权责统一的养料,注重构建民主规范的环境。前者着重关注课堂教育教学内容,希望通过教学内容的转变引导学生知道承担哪些责任及学会如何承担责任;后者着重于质性分析课堂教学方式,通过不断实践“责任”的方式,促使学校的课堂不断转向“以民主和规范的方式,充分体现权责统一,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公正与幸福”的课堂。
二、提供权责统一的养料
从理论上讲,责任与权利是一对孪生兄弟,谁也离不开谁。没有脱离权利的责任,也没有脱离责任的权利。对他人权利的尊重就是个人最大的责任。基于这样的观点,我们提供给学生的教育教学内容必须是权责统一、利于学生责任感养成的。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这样权责统一的养料,一方面源于学生对已有学科教学内容的正确解读,另一方面也需要学校充分考虑学科、学生与社区等诸方面因素,搭建责任感教育体系。
这样的体系搭建应充分考虑责任感在德育中的重要地位,进而充分地思考并利用德育学科的本质特性。这个体系要更加重视责任感教育内容的现实操作性与实践应用,以便于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之外能够有较好的迁移环境。在充分吸收已有德育活动的基本内容、遵循德育课程基本目标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小学生的责任感按照对象可划分为对自己、他人,对自然,对社会三个方面。
责任感教育体系的搭建还要考虑学生的原有经验及认知规律,同样的责任感培养目标在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上应有不同的体现。学生汲取责任感教育的养料要有顺序性、阶段性,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责任感教育目标与内容网络。在小学低段,我们把目标定位为熟悉校园环境,融入班级生活,敢于与同学交往;中段则提升为热爱校园生活,主动与人交往;到小学高段就需要学生愿意为他人服务,善于合作。然后,我们再依据这样螺旋上升的目标系为不同年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
最后,还必须考虑学校与学生所处的社区环境。责任感教育所涉及的内容必须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校外生活中不断地迁移使用,从而将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发展为道德能力。
成都市盐道街小学锦馨分校是由原琉璃中心校加入成都市盐道街小学教育链后发展而来的。学校地处成都市三环外侧,是锦馨家园社区配套学校,有明显的涉农性质。学校学生近65%为外来务工子女,其余大多为城市边缘农村拆迁户子女。学校师资也有较大发展的空间,整个学校处于发展中状态。这些都是我们在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时必须权衡和考量的重要因素。
三、构建民主规范的环境
公民素养尤其是小学生的责任感只能在“做”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校提供权责统一的养料只是解决了“做什么”的问题,我们还需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民主与规范是小学生责任感提升的实践逻辑。因此,我们在提供权责统一养料的基础上,还需要构建民主规范的环境。缺少民主与规范的环境难以培养出责任意识强的学生。学生的责任意识只能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断习得,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环境与体验都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对于学校而言,培养学生责任感的主要阵地是课堂。因此,构建民主规范的教育教学环境是提升小学生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民主规范教学环境的构建,核心在于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民主规范的课堂教学环境必须体现自主性、主动性、社会性与创造性。我们认为,这样的课堂应该有充分的适应与交往、认识与探索、分享与尊重。
适应与交往。课堂教学应该有充分的铺垫与引导,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逐步适应新知识的学习;课堂教学也应有充分的、多层次的交往活动,包括生生、师生、学生与知识甚至学生与自身之间的反思往等。在班会课《我的动物朋友》的教学中,老师首先呈现了大量的可爱的动物的图片,再通过“毛皮制品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依据情感冲动和简单思考较为容易地得出“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不能伤害”的结论,然后再恰如其分地引出学生的认知冲突――我们真的不能伤害到任何动物的生命吗?在这样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开始思考生活中关于食用动物、使用动物进行实验等与已有结论冲突的现实。于是,学生经验与已有知识间的对话产生了,再通过组内讨论、辩论等环节,通过大量的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学生自我反思等逐步调整学生已有的态度和认识,逐步转变其价值观念。
认识与探索。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一方面应该有大量的认识活动,这源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知识存量和认识程度的差异,在某些知识的学习上,教师不得不选择讲授的方式;另一方面还必须有大量的探索活动。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知识储量丰富,实践能力低下”的问题,根源就在于很多需要学生探究的知识教师以讲授的方式替代了。而通过探索活动习得的知识因为丰富的情境性、充分的实践性、深度的体验性使得其具有较强的迁移性,这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机制和途径。在数学课《搭配的学问》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简单的“一荤两素”的搭配方式进行配菜实践,让学生逐步明白配菜的要求和记录方式。在第二次“两荤两素”配菜的活动中,教师就开始选择逐步放手、让学生合作的方式完成;而第三次“两荤三素”的配菜活动,教师就选择了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这样逐步放手的过程让学生的认识活动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在学生经历了三次不同层次的配菜活动之后,教师给了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前面的实践活动自主探索“配菜的学问”,这样的设计既充分尊重了认识由浅入深的原则,也充分尊重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权利。
分享与尊重。知识不是分布在教师的脑袋里,而是分布在所有活动的参与者的大脑里,分布在媒介中,分布在各个时间段中。为了更大程度地习得知识与技能,分享与合作就成了课堂教学的必然选择。同样,学生不是以“一张白纸”的状态进入课堂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教师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原有的经验为基础展开,这是对学生原有经验的尊重。而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则体现在对教师组织教学、个别知识讲授、方法传授等的权利的尊重上。在语文《三峡之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秋天到了,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和“你们了解三峡的什么”引入教学,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紧密契合本课描写的三峡秋天的迷人景色。这样的设计一方面较为清晰地引入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另一方面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在课文的具体学习中,针对“早晨―中午―下午―夜晚”不同时段,教师也做出了不同的安排:早晨,教师选择讲授的方式,并通过这一段内容的学结出了基本的学习工具与方法;后续三个时段的内容,教师选择让学生根据已有方法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段落进行学习,而后进行全班交流。在这样的设计中,第一部分的学习,教师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而学生也充分尊重教师这一权利的落实。在学生能力与水平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后续三个时段的内容,教师选择了尊重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进行选择学习。最后,再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来完成整个内容的学习,这一方面让整节课的教学得到了完整的呈现,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认识到了合作、分享的重要性。
在学校的不断发展中,在分析学校原有积淀的基础上,我们通过课堂观察、特殊案例解剖等质性分析,结合“学业质量监测”及“成都市学业负担监测”等数据的量化描述,选定学生的责任感作为学校实现突破和转型的抓手,着力培养“阳光、明理、笃行、善思、乐群”的锦馨学子。通过转变教学方式、构建民主规范的课堂环境,充实课程内容、提供权责统一的养料,学校完成了“责任感课程”的构建并在逐步实现了课堂教学方式的渐进变革。
在实践中,学校首先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式,对学校的德育活动及德育课程进行筛选与重构,形成了一个较为科学的、螺旋上升的责任感培养体系与内容框架。责任感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以此为切入点,不断引导教师更加关注日常课堂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构建民主规范的课堂。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设问由单一关注教学生什么知识,转向以什么方式让学生习得什么知识。而对后一个问题的回答则必须在深入思考学生是如何学的基础之上进行。
通过课程内容的不断调整和课堂教学方式的深入变革,民主规范的课堂正在逐步形成,小学生的责任感正在逐步养成、提升:下雨天,学生为刚发芽的幼苗撑上了一把把小花伞;下课了,随班就读的学生身边总有几个快乐的小伙伴;午餐后,餐桶里再难见到饭菜成堆的现象……
参考文献:
教育小学生的方法和经验范文4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065-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九年义务教育要求学生的阅读量达 400 万字,其中小学生在145万以上"。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相当大的比重。然而,由于受陈旧思想的影响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再加上农村某些家长自身文化素质的低下,严重忽视了学生的求知欲和知识面,使得许多学生在阅读上只限于学校书本知识的学习。现在我就将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作如下探索。
1.设法创造学生阅读的环境
我校是一所较为简陋的农村学校,没有专门的图书室,班级图书柜里的图书也不多,且陈旧,学生们都不感兴趣。家长多是本镇的村民,因为家里经济条件的限制,教师推荐的优秀儿童书书籍都买到也不现实。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首先得让学生有书可读。为了营造学生阅读的环境,我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在班级设立了"班级图书角"。由于农村小学生的个人藏书量极为有限,我利用教室的一角办好班中的"图书角",一部分书是学生自愿捐献出来。另一部分书是我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再一部分,是倡导有条件的家长给班级捐赠图书;日积月累,"图书角"藏书越来越丰富,俨然一个小小"图书馆"。二是开展"阅读日"活动。每周安排两节活动课时间,让班里学生到"班级图书角"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并解答他们在阅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三是引导学生藏书。教育学生节约平时的零花钱到书店多买一些书,逐步建立和完善自己的家庭书房。四是建立读书墙。巧妙地运用教室的墙壁,建立读书墙,引导学生在墙壁上贴一些名人名言的字画,轮流抄写读书心得。学生经常处在这样充满书香的环境中,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养成一定的阅读习惯。
2.善于诱导学生的阅读欲望和兴趣
阅读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基础教育的灵魂、是提高小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小学生了解自然与社会、获得知识和经验的主要方式、是搞高小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打开小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为此,我们要善于诱导学生爱上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告诉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是喜欢做,愿意做,才能够做好。由此可见,如果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而激发学生阅读的情趣,除了靠挖掘教材本身的感染力和创设良好的情境吸引力外,还可以运用各种方式、手段,如图片、音像等教学手段,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由于许多农村小学生还没有养成喜欢阅读的良好习惯,这需要我们老师去点拨、引发,因此。在教学中,我选取了一些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又有许多儿童喜欢的寓言故事、童话,来吸引孩子,尽量使学生进入自觉阅读的"角色",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引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达到激发阅读兴趣的目的。
3.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3.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这样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3.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4.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讲授再讲授,反复唠叨,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而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总之,农村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工程,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坚持不懈,大胆地摸索和尝试,才能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奠定学生终生学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应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J].新课程(小学),2010(05)
[2]高敏敏.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04)
教育小学生的方法和经验范文5
(一)没有认识到音乐教育的本质
音乐教育的本质主要指的是审美教育,审美价值是音乐的核心因素,音乐的其他方面也是以审美价值作为依据。但是,长时期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小学音乐教育一直都没有实现绝对的独立性,不是被归入了智育范畴,就是被归入德育范畴,音乐教学过于注重其政治性和智育性,忽视了音乐的艺术特点,将音乐最本质的因素“审美价值”摆在了次要位置,使得音乐教学缺乏艺术。
(二)重视音乐技能,忽视了音乐的育人功能
小学音乐教育主要是为了普及基础的音乐知识,属于普通的艺术教育,并不是职业教育或者专业的艺术教育。但是以往的小学音乐教学模式过于重视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传授,教学目标主要定位于对知识或者技能的掌握程度,却忽视了小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兴趣、创新精神、审美价值、个性发展、鉴赏能力、认知能力、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培养,盲目追求专业艺术院校的形象,小学音乐教育却没有体现出小学的特点,音乐教育“育人”的功能也被忽视。
(三)学生被动的学习,主体地位被忽视
有不少教师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教授知识和经验,将教育看成是文化传递的工具,所以,日常教学中常见的模式就是老师教学生听,教师总认为指导的越详细,学生学起来效果就更好,让他们去模仿教师的声音和动作,学生这样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四)教学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中,注重对学生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评价,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和价值观念的评价,评价方式以考试为主,方式比较单一,这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
二、改进小学音乐教育的具体方法
(一)创新小学音乐教学理念,认清音乐教育的本质,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精神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艺术审美素质成为新时期下人们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之一。音乐审美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完善审美的心理,促进小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全方位发展。将音乐教育定位在一种文化层面上和对人的培养上,在新的音乐教育中要体现以审美体验为核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创造和音乐实践,帮助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同时,还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任何音乐教学过程都应该以维护学生的利益为主,让学生成为知识构建的主要受益者和实施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在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中,促进师生互动,进而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小学生对音乐的强烈兴趣
教学方法的选用是否恰当是体现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音乐教学中不排斥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但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将知识和技能融合到音乐中,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的美妙,是每个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三)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帮助小学生建立音乐学习的信心
这需要教学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在评价内容上,除了对普及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核外,还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情感态度、音乐潜能、音乐素养和个人品质等都要考核在内,由于每个学生学习音乐的潜力不同,对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给予学生感受成功的机会,帮助学生建立学习音乐的信心,为他们今后的音乐教育奠定基础。
三、结语
教育小学生的方法和经验范文6
关键词 小学生 健康 心理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0117-01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因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现在的小学生,如果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能接受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这对他们将来在人生成长、学习的路上跨出充满希望的一步奠定扎实的基础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此以来,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意义,因为它立足于学生未来的成长,造就于国家未来的建设。
一、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
合理满足是小学生形成和保持身心健康的基本条件,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影响其正常的发育和成长,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比如任何一个小学生,作为班级和伙伴中的一员,如果长期得不到认可,不被接纳,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关爱,总是受到排斥,体验不到集体的温暖,他就不会有安全感、自尊感,就会感到孤独,感到压抑,就有可能走向自我封闭,或者相反,导致逆反心理,仇恨、敌对、攻击等消极心理,心理健康就无从谈起。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倾情投入。
作为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全面扎实的教育能力,有辅导学生的基本技巧,如倾听、共鸣等。当教师和学生在一起时,就要卸掉自己的心理防护,坦诚地面对自我和学生,努力调节好自己的心境。面带笑容,倾情参与学生的各项活动中,让学生有如沐春风的感觉,体会到教师的真挚感情。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形象思维丰富、感性认识充分,教师的思想、情绪的轻微变化都能给他们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教师倾情投入是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
二、提供指导
指导包括集体辅导和个别指导。集体辅导要有预见性和超前性,是指针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方式加以辅导,使之对自己成长发育中必定或可能面临的问题有所认识,有所准备,能以积极自觉的心态有效地面对。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倾诉真情,引导学生说真话、吐真心、诉真情,体会情感交流带来的满足感。
个别指导主要是指根据个体心理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和指导。比如,对个别小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方法上的帮助,针对个别小学生存在的某些消极的不利于其身心发展的问题,如逆反心理、厌学心理或人格上的某些弱点所给予的帮助、所进行的调整等均属个别指导。
当然,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那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就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谈论和学生有密切关系的、学生最需了解的话题,才能使学生对活动感兴趣,从而使活动起到良好的辅导作用。这就要求辅导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情况,以选择恰当的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
三、及时调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