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分析范文1

摘 要:就初中数学中应用翻转课堂的优势进行分析,并从课前和课中两个阶段进行全面阐释,最后通过案例的形式说明翻转课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随着人们对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家长逐渐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这种现象的盛行给当前初中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而以“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内化知识”为特征的翻转课堂有效迎合了这种趋势。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翻转课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1.有利于在“打好基础”和“力求创新”之间寻求到平衡

翻D课堂的运用,一方面将一些易于学生理解的基础知识安排在课前让学生进行自学,有效节约了时间,另一方面将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复杂知识和疑难问题在课堂上讲解,有利于知识的深层次掌握,能够为学生提供“提出问题、协作探索、展示成果和实践应用”的机会。

2.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翻转课堂倡导自主学习、独立探索,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则有利于“数学建模”“数学探究”“数学阅读”等学习活动的开展,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3.有利于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有机整合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翻转课堂更加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其教学视频是教师收集、整理网络最新优质资源或自己录制的,在内容上更加贴近教学实际,而学生通过手持移动设备随时随地学习,有效延伸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还能将一些板书教学中难以呈现的知识通过视频的形式得以完美讲解。

二、翻转课堂在初中数学中的运用

1.课前知识传递阶段

初中学生性格叛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因此,应通过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进行提示,对于即将学习的知识要具体到教材中的页数,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都应明确作出规定。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处于迷茫状态,才能发挥出自主学习的优势。

2.课堂知识内化阶段

该阶段主要以知识的内化为目的,不断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逻辑思维、运算等数学能力。例如,在逻辑思维方面,笔者在综合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在教学设计时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即将内化的知识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吸收和内化新知识。

三、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下面结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合并同类项与移项进行深入阐述。

1.课前自主学习阶段

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以及学习目标分析三个重要方面。其中,学习者分析主要包括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欲望等,在该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掌握了等式的性质1和性质2,并且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分析和归纳能力。学习内容分析主要包括学习的难点和重点,该课程的难点是合并同类项、移项变号法则的掌握;重点是利用移项变号法则、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学习目标分析主要包括学习者所要掌握的知识或所要达到的能力和思想,该课程通过对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的合并同类项和移项,理解数学式的变形形式,体会“方程”史话里的“还原”和“对消”思想。

同时,还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搜集和制作教学视频,提前设计并发放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要求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和阅读教材内容后完成以下问题:

(1)阅读教材后,你有哪些疑惑?分别是什么?

(2)观看教学视频并解决以下问题:

A.“移项”的作用是什么?如何移项?

B.“合并同类项”的作用是什么?如何合并同类项?

C.如何将未知数系数变为1?

(3)试一试,如图。

在学生自主学习结束后,教师及时收集学生完成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并仔细研究和整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课堂内化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堂教学阶段

首先,根据学生提出的普遍问题,列举一元一次方程供学生探究,并在小组讨论时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其次,小组展示讨论结果,教师及时对结果进行补充和完善,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讲解。接着,要求学生完成教材课后习题,并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解答。最后,组织学生总结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的一般步骤和注意事项,对学习过程进行总结性的评价。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符合现代教学理念,教师应在课前学生自主学习阶段设计好教学视频和学习任务单,并根据自学效果,在课堂上内化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分析范文2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本学期,除了要完成规定的所学内容《统计初步》、《圆》两大章新课,就将开始进入初中数学总复习,将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本教学内容分成代数、几何两大部分,其中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六大版块即:“实数与统计”、“方程与函数”、“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形”、“四边形”、“圆”是学业考试考中的重点内容。

在《课标》要求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课堂教学的目标。在近几年的中考试卷中逐渐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题目,如探索开放性问题,阅读理解问题,以及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应用问题。这些新题型在中考试题中也占有一定的位置,并且有逐年扩大的趋势。如果想在综合题以及应用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中获得好成绩,那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能力。因此在总复习阶段,必须牢牢抓住基础不放,对一些常见题解题中的通性通法须掌握。

学生解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审题不清,不能正确理解题意;

(2)解题时自己画几何图形不会画或有偏差,从而给解题带来障碍;

(3)对所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不够;

(4)几何依然对部分同学是一个难点,主要是几何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较差。

二、结合毕业班特点,安排教学与复习

1.做好毕业班学生的思想工作,注意他们的思想动态。关心学生,特别是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生理与心理健康,使其能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坦然面对紧张的学习生活,能正确对待中考。

2.做好导优辅差工作。对于优秀生,鼓励他们多钻研提高题,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抓好基础知识。把主要精力放在中等生身上。

3.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提高效率,做到精讲多练,课堂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共同探究问题。

三.具体采取的措施

1.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探索、启发式教学。

2.注意教科书的系统性,使学生牢固掌握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明确新旧知识的联系。

3.注意发展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加强开放性问题、探究性问题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究能力。

5.鼓励合作学习,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差生成绩。

四、具体复习安排

1、第一阶段复习

复习时间:3月15日—4月30日

复习宗旨:重双基训练,知识系统化,练习专题化,专题规律化。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组块,使之形成结构,使学生掌握每个章节的知识点,熟练解答各类基础题,对每个章节进行测验,检测学生掌握程度。

复习内容: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统计与概率、几何基本概念,相交线和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 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 圆、图形的变换、视图与投影、图形的展开与折叠。以配套练习为主,复习完每个单元进行一次单元测试,重视补缺工作。

2、第二阶段复习

复习时间:5月1日—31日

复习宗旨:在第一阶段复习的基础上延伸和提高,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重点进行专题复习及综合题的训练。针对不断变化的中考,必须加强考试的动态研究,以此指导我们的升学复习,抓好专题复习研究。在课堂教学上要注意教给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做到举一反三,得心应手。

复习内容:方程型综合问题、应用性的函数题、不等式应用题、统计类的应用题、几何综合问题、探索性应用题、 开放题、阅读理解题、方案设计、动手操作等,对这些内容进行专题复习,以便学生熟悉、适应这类题型。

3、第三阶段复习

复习时间:6月1日—6月25日

复习宗旨:模拟中考的综合训练,查漏补缺。

复习内容:研究历年的中考题,训练答题技巧、考场心态、临场发挥的能力等。

附:具体复习内容安排

第5周.数与式

第6周.方程和不等式

第7周.函数

第8周.图形的证明和计算

第 9周. 图形的证明和计算

第10周. 基本作图

第11周.统计与概率

第12周.专题复习1

第13周.专题复习2

第14周.专题复习3

第15周.专题复习4

第16周. 模拟及试卷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分析范文3

【关键词】专题探究式学习;几何画板;初中函数图像性质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现状与困惑

初中数学传统教学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知、练习巩固、布置作业。它的优点在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间接性知识,其弊端在于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1]。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同时成为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和实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方法。

通过目前的调查与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开展情况不尽如人意。这与面对应试考试,信息技术对考试分数的提高表现不佳有一定关系。那么如何做好教学改革创新和保证学生考试分数是广大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困惑与难点。本文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分析,教与学两个角度设计研究,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试以解决课程改革与应试考试之间的沟壑。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何克抗指出,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主要有:探究性模式、专题研究性模式和创新思维教学模式。探究性模式适用于学科知识点的常规教学,专题研究性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本人教学实践发现,将探究性模式和专题研究性模式运用于数学教学是达到高层次学习目标的有效途径。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置身于教师创设的综合性专题与问题情境中,针对特定的专题开展探究式学习。这与常见的教师给一定范围和题目,学生利用各种资源学习的探究式教学不同,学习内容与资源因教师的设计而更具体与可执行性。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迷失和茫然,使探究式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其教学实施过程如下图所示。

(三)几何画板作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工具

几何画板是一款数学辅助学习软件,它在精确性与科学性上符合数学学科本身的严谨性。课堂上采用几何画板来说明几何关系和函数性质能够使原本抽象的图形或概念形象化,有助于学习者直观学习。

利用几何画板创设一个数学探究式学习环境,能发挥其深层次学习辅助功能。把几何画板和问题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开辟一个“做数学”的有力平台,对这个平台的使用能极大地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无疑是对数学教学的促进[4]。

二、初中函数图像性质专题探究式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的学习,学生在初一、初二的时间内,学习不同分类的知识模块,初三的学习则是需要整合与总结。学生若缺乏总结整合的能力,中考的综合题目就会束手无策,就像零散的铁环,没有链起来,在考试这个战场中无法成为利器一般。如何做数学,将知识模块链接起来,对于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层次的教学目标提高起着重要作用,也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综合性的考试题目。

(一)学习内容分析

初中函数内容主要有三个分块: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与二次函数。学生在单分支学习完每块内容后,需要将三块知识综合起来才能达到综合能力要求。在考试中多以综合题目形式来考察其掌握情况,大多数学生不擅长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面这些试题难以把握其中的规律和联系、知识的联接性和迁移性较低。因此学生在解决此类题目时得分率低且极易盲目解题。其中以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结合最为常见,本研究针对初三年级学生,围绕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开展专题探究式教学,尝试传统方式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帮助学生将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这两个单独的知识环链起来。

(二)具体的教学设计方案

专题内容及过程: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专题主要研究两者图形特点和交点问题。学生使用几何画板验证完推理和计算结果后,配以试题训练,实现由视觉上的感官刺激转化为数理逻辑推理训练,将理论获得升华为实践训练。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要求达到掌握程度,即在理解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的基础上,把二者的规律和解题技巧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过程与方法要求达到探索程度,即主动参与专题探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与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达到感悟数学的空间变化与逻辑推断,获得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环境:计算机教室;Windows操作系统;几何画板软件。

表1 专题探究学习任务表

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图像性质

模块一:函数图像与参数之间的关系:

①对于一次函数y=ax+b的图像,参数a影响图形的:

a的值越大:a的值越小:

(图像象限、增减性、与x轴、y轴截距、倾斜度)

②对于一次函数y=ax+b的图像,参数b影响图形的:

③对于二次函数y=ax2+bx+c图像,将其化简为顶点式,并研究其对称抽与最值

参数a、b、c对函数图像的影响:

(对称轴、最值、与x轴的交点、与y轴的交点、开口方向)

练习试题(例):直接写出y=ax2+bx+c的三个性质,如对称轴、最值、顶点坐标。

模块二: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交点

通过移动参数值,并计算哪些情况下,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有一个交点、两个交点、没有交点。结合函数图像和代数运算,同时开展。

并最终以代数运算的方式进行步骤说明;

练习试题(例:2010·梧州中考试卷23题)

模块三:在一定的定义域范围内,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最值

两个图像有两个交点、一个交点、没有交点时,最大值和最小值在何处取得。

先观察图像,再做试题.

练习试题(例:2008·温州中考试卷23题)

(三)教学专题准备与任务设置

1.教师问题情境创设

教师基于几何画板软件,创建坐标系,并设置参数动点A、B、C,创建函数,y=ax+b,y=ax2+bx+c绘制函数图像,并设置隐藏。

2.任务表设计

教学活动基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采用任务驱动模式,开展探究。专题由图像性质和参数的关系、函数交点问题、最值问题,三个问题支撑。三个问题模块中,每个模块由性质考察与验证、中考试题训练两部分组成(见表1)。

(四)教学流程

教师教学流程:1.发掘专题;2.围绕专题设计任务表,创设问题探究情境;3.为学生分组,布置探究任务;4.在探究学习的过程,指导学生;5.评价学生探究过程与结果;6.总结教学结果促使学生完成知识联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像是网络游戏开发者,为学生开发游戏环境并设置重重关卡,同时又提供线索与技能助其通关,最后为各玩家提供评价反馈。

学生学习流程:1.几何画板配合传统试题训练,展开专题探究学习;2.独立学习、小组讨论学习,并交流展示探究成果;3.完成知识模块化与知识联结。学生如同游戏玩家,需要自己独立或者组队完成通关,体验游戏带来的娱乐过程,并展示自己的胜利成果。

三、教学反思

(一)教师教学的方法

在与数学教师交流中,多数教师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成绩帮助大,甚至认为信息技术带来的只是形式多于内容,没有起到锻炼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与书写解题思路能力,只是加强了视觉刺激。这与考试为纸质界面,与计算机界面的操作与体验不同有关,这和习惯了计算机打字,手写能力变差一样。因此,教师在开展探究学习时,围绕的专题,需要有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综合。

几何画板支持下专题探究式的教,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带来满足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与丰富性,但不代表代替了传统的教法。以上教学设计中,就利用信息技术去弥补传统教学对函数图像不直观、缺乏变化等缺点,而传统的试题讲解和教师的板书,又能弥补基于计算机操作对考试环境中的纸质书写的不足。这个弥补点与结合点的寻找与确定,是开展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点。

(二)学生学习的方法

专题探究式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下通过教师讲授而获得的抽象、过度概括化的生硬知识,能促使学生知识内化,并有效地运用到实际情景与综合问题中去。也不同于基于几何画板单纯的体验式教学,因围绕专题并配合试题训练,学生基于几何画板的操作是为最终在考场上会做综合性试题服务。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在获得理论的同时,加强试题训练,完成知识的迁移和联系,将头脑中原本的独立的知识点形成知识链。

四、小结

传统教学的优势与信息技术的优势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既能最大实现整合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同时增加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配合对应的试题训练,保证学生在考试中依然领先。这种结合与配合,在几何画板软件的支持下,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朝向高能力、高分数的目标发展。

参考文献:

[1]应茜.利用几何画板辅助初中函数教学的实践与研究[D].苏州大学,2010.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分析范文4

关键词:数学学案;课堂教学;编制;使用;效率

1.问题的提出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是人们一直关注与研究的课题,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关键则是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正如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斯丁格勒教授指出的:“提高教学工作质量的前提和中心必须是有效地改进学生的学。”学案教学是针对于如何改进学生“学”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因为学案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讲为主、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式,也是形成高效率教与学行为的有效策略。但实践的过程中,数学学案教学并没有达到它的效果,这主要是学案的编制和使用存在一定的问题。

2.学案的相关概述

“学案”是一个帮助学生学习的方案,是指教师在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教材的编撰原则和知识体系,按照新课标、教材与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后,所设计的供师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使用的、便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导学方案。学案一般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学习课题、内容分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法指导、学习过程、学习评价与学习链接。根据学案的形成过程、基本含义及其构成要素,学案具有整合性、开放性、自主性和引导性等特点。

“数学学案”是数学教师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将数学知识问题化,将学生的数学能力过程化,将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它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3.目前学案编制和使用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学案”实为“习题案”。学案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把知识“问题化”。“问题化”不等于“习题化”,学习的过程更不是单纯做习题的过程。“学案”全部都是习题的形式,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还没有起到“导”的作用。

(2)学案实为教材内容简单重复。学案并不是简单重复教学内容,更不是简单罗列知识点。学案为学生较快进入“最近发展区”,链接所学知识和相关知识经验以及知识的进一步学习等方面提供了适当的着力点和帮助。

(3)“学案”实为“定义、定理记忆”。数学学案在其编制新授课时,往往会将一些概念、定理的结论直接给出,或是以填空、解答题的形式出现。没有加深对概念与公理的理解,更没有从抽象、逻辑上理解,仅流于直观化、表面化。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一些公式的推导过程,这些都是数学思维过程的较好范例。学生通过学习数学,不仅要获取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得到思维训练,在编制数学学案时应该体现这一点。

(4)“学案形式化”。数学教师仅在公开课或参赛课使用学案,并没有在普通课堂上使用,使得学案只是一种形式。从教师角度来分析上述现象,教师承认学案对教学很有帮助,但是编制学案比较繁琐,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究其根本原因是教师没有足够重视学案对教学的重要性。

4.数学学案编制及使用策略

数学学案是进行学案教学的有效载体,编制出一份高质量的数学学案是学案教学取得成果的重要保证。针对数学学案存在的问题和数学教学的特点,阐述数学学案编制及使用策略如下:

4.1学案的编制要以课标作为指南

重视对《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以课标为学案编制的指南。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和框架,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标准,对教学起着无可替代的具体指导作用。课标提供了课程编写的基本思路,学案编制的基本思路也如此。教材在内容、编排体系、呈现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材编排体系以探究式的方式呈现,这也是为什么强调在学案的编制上要体现探究性、情境性原则的依据。课程标准提出了课程内容的目标要求,这也是学案编制中的学习目标的具体指导。课标提出了实施的建议,这为学案编制教学策略的实施提供了依据。

4.2学案编制前要先研究学生实际情况。

学案编制前要先研究学生实际情况。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学案编制特别强调学情研究和分析,几乎贯穿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课前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有利于新知识学习的旧知识,课中要分析学生使用学案遇到的问题,课后要了解学生使用效果。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育活动。另外要注意那些与新知识有紧密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别是那些没有形成系统化和结构化的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给予关注。

4.3根据数学的不同课型特点编制数学学案

数学不同课型的学习流程不同,学案在构成上会有差异,其侧重点也不同,根据数学课的不同课型的特点编制学案是必要的。数学的课型主要分为:新授课(概念课、定理课等)、习题课、复习课等。

4.3.1新受课(概念课)的学案编制

概念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数学思维的节点,因而在数学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概念学习一般经过三个过程:概念引入(揭示研究的必要性),概念的获得(概念学习的具体过程),概念巩固与运用(了解概念的运用,在运用中巩固概念)。

对于概念课学案的编写主要帮助学生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概念的本质、构建概念的知识体系、形成概念运用的基本活动经验。教学中要通过适当的方式明晰概念的定义,促进学生获得概念。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概念的获得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概念的同化和概念的形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生揭示概念的本质,这种学习方式称为概念的同化。在教学条件下,从大量具体例子出发,从学生实际经验的肯定例证中,以归纳的方法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获得之后,自然是概念的巩固与运用了,力图通过相关活动,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概念巩固与应用阶段,一般可设计为概念的辨析和概念的泛化。

4.3.2习题课的学案编制

数学学习离不开解决问题,教学中例习题教学、具体实际问题的建模等都是典型的习题课。习题课既是对学生学习的概念、命题有关知识的一个实时检验,又是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好机会。对于习题课学案的编制,主要是对例习题的配置、编排。配置例习题应与教学目标一致、具有代表性,要与学生学力的相适应,还要注意针对性和差异性。在例习题的编排上,一般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原则,常见的习题课编排方式有:递进式,按照知识内容要求的不断提高进行排列。分类式,将某个内容的问题分成各种不同类型进行编排;同一题干式,将相关问题纳入一个大的背景之下,形成同一题干若干小题的题干式;一题多变式,从一个题目出发,由简单到复杂,不断改变其中的条件或结论,形成若干个相关题目组成的题组。

通过对习题课的分析总结出习题课学案编制的大致过程可以如下:(1)分析本课时任务和学生学力状况,确定本课时的学习目标;(2)选择某个典型而具有较大拓展变化空间的问题;(3)多向思考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可能的困难,思考这个问题可能产生的各种变式,并估计这些变式的困难;(4)根据班级学生的状况,选择本课时所有学生都需要完成的学习内容和部分学生可以拓展的内容,确定学习流程;(5)在上述这些工作基础上,整理形成学案。

4.3.3复习课学案编制

数学学习离不开复习,对一个单元的学习,其内容相对已经比较丰富,我们需要把这些孤立的、零碎的知识进行梳理,找出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得它们形成某种组块,便于学生整体认知;使得相关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促进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单元复习课学案编制需要完成的任务:(1)对本章节所学习的知识进行一次“拉网式”的回顾,从而再现本单元的相关知识与方法等;(2)对本章节的知识方法进行适度的梳理、重组,从而形成相关知识的网络;(3)设计丰富多样、难道恰当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4.4 制作学案模板

针对教师使用学案的形式化,制作各类学案模板可以解决教师编制学案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问题。根据数学的不同课型制作相应的学案模板,教师可以根据模板快速编制学案。如新授课概念课模板如下:

4.5 学案编制应设有“使用说明”

有的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用过学案,对于他们来说是初次使用学案,在学案中明确设置“使用说明”是必要的,它主要是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知道哪个过程用时多少,需要干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使用说明”主要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1) 说明使用学案学生的基本情况,说明学案适合什么样程度的学生使用;特别是学生处于什么样的学校和班级,如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或者重点班和普通班的差别。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任课教师该怎样处理,尽量做到让每位学生都能使用。

(2) 说明本次学案学习中要用到的教具,如量角器、直尺、三角板、铅笔、等工具。

(3)说明课堂中师生的角色和要进行的活动,如“发现问题 ,小组讨论, 展示个人成果 ,教师对重点概念进行点评 ” 。

(4)说明教学操作的流程及时间安排。

5.小结

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学案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分析存在这些问题原因。针对其问题和数学教学的特点,提出有效的学案编制策略。文章提出的学案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普遍性,希望读者阅读本文后对编制学案有一定帮助。希望能够帮助数学教师快捷的编制出高质量的数学学案,提高教师对学案使用的意识。通过教师对学案的普遍使用,发挥学案的功能、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使学生提升学习和探究的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张琼.初中数学学案教学模式构建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

[2]李荣.高中文科数学学案教学模式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3]黄干群.对初中数学导学案的认识[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

[4]汪盛忠.“导学案”制误区及对策[J].学苑教育,2014,(2).

[5]章飞.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初中数学学案设计与案例赏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56-76).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分析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方法 数学文化 文化氛围 创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c)-0139-04

1 问题的提出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作为“让人成为完整人”教育的一部分,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数学史、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观点、数学思维和数学精神等数学文化方面的知识进行渗透性教学。笔者在听课时,留心发现“数学文化”渗透课堂存在“无视数学文化、把数学文化作为课堂点缀、把数学文化作为全课的主要引领”三种情况。偶然中看到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教育局教研室数学教研员邵汉民老师对《圆的面积》教学是这样设计的。

教学从观察现实情境中圆并不“圆”这一现象入手,通过正多边形边数增加后的形状变化趋势,让学生感受到“圆出于方”这一带有数学哲理的变化过程。接着通过正多边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共同特征入手,得到《九章算术》圆田术:半圆乘半径。过程如图1。

笔者对邵老师的课堂结构诠释得并不是很到位,但邵老师把圆的由来“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思想贯穿在课堂始终让人印象深刻。课堂立足数学文化,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2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中体现数学文化的内容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每册都渗透了“数学文化”的内容,典型内容梳理如下(见表1)。

本册教材在各单元中,内容的安排和素材的选择中突出了数学的文化特色。各单元通过“你知道吗”“阅读材料”“数学游戏”等板块,向学生介绍了数字、数和计算工具的发明发展史、古代劳动人民的计数方法和计算方法等数学文化知识,体现了数学的文化价值。作为数学教师,应该重视数学文化的存在,在教学中予以落实。

3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中营造数学文化氛围的实践策略

小学数学教师要关注的是数学文化的渗透,注重的是如何让学生去感悟数学的美,体验数学探索的过程,去领略其背后数学的文化价值和观念。笔者在四年级上册教学时进行了一些尝试。

3.1 创设富有文化气息的学习环境

学科的文化渗透离不开文化环境的熏陶,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文化环境的主阵地。

3.1.1 开辟数学乐园或数学角

笔者在教室的黑板报上开辟了“数学乐园”,刊出一些数学史或中外数学家的故事,如华罗庚的事迹等,供学生阅读。还在教室墙壁上开辟了“数学角”,对学生优秀的作业、手抄报等进行展示。在班级中努力营造数学学习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

3.1.2 全员开展数学阅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数学阅读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每天设定20 min课外阅读的时间里,学生尽情遨游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教师还组织学生撰写阅读后的感想,如阅读《在数学学习童话》一书时,学生对《商不变性质》童话的读后感是这样写的:

数学童话里有一个商不变的性质,今天我们也学习了“商不变性质”,就是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这样的数学日记,教师给出的评语是:“好记性,商不变性质这个概念记得是一字不差,相信你一定能举出几个例子来。”第二次,学生把昨天的日记进行了扩充,在后面举了十多个具体例子来证明“商不变性质”,说明学生对“商不变性质”的理解是更深一层了。

3.1.3 数学阅读之后的快乐体验

每一次数学阅读,教师还留下一道趣味数学题让学生在课后研究。如《在数学学习童话》一书中有关于小兔奔奔和小狗妙妙怎样剪角的故事,教师给学生安排了这样的问题:一张正方形纸中任意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结果学生的练习出现了剩3个角、4个角、5个角3种不同结果,但这3种情况是考虑了沿着直线来剪这个正方形所出现的通常情况。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是沿着直线,而是沿着曲线或是不规则线条来剪的话,又会出现哪些情况呢?学生思考后出现了“弧线”情况的图形,补充两个解:还剩1个角、2个角。

通过学生的练习,把数学阅读和角的教学密切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2 构建充盈文化意韵的数学课堂

数学课堂是师生交流学习、进行文化浸润和传播的主阵地。构建文化意韵浓郁、文化色彩丰富的数学课堂是渗透数学文化的主要途径。

3.2.1 以人物为线索

数学上一些伟大的数学家,往往体现着一些典型的数学文化。如我国的数学家如华罗庚、德国的数学家莫比乌斯等事迹,都可以作为教学时的线索。在《统筹安排》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利用“家里来客人时,怎样让客人尽快喝到茶”为主题,引导学生把“先后做”“同时做”的思想通过华罗庚的统筹流程图体现出来,图形结合让学生更好地合理安排时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激发其爱国主义精神。

3.2.2 以数学题材为线索

数学文化的根本还是数学知识本身。如教材中阿拉伯数字的发展、数的产生与发展、十进制计数法、计算工具的认识等等。既体现了近现代数学的深度与广度,还体现了数学的科学性与应用性的统一。在“用计算器计算”教学中,教师利用下面一段材料组织教学。

在人类计算工具发展的历史上,人们一直就没有停下自己追求的脚步。远在商代,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十进制计数法,领先于世界千余年。到了汉代,我国人民又发明了算盘。1945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美国,它被人们誉为“人类文明最光辉的成就之一”。1977年,日本卡西欧公司生产出了第一部微型计算器。如今,64位计算机技术正被许多行业所使用,它每秒钟可计算1000万亿次,过去需要数代人计算的题目,现在片刻间就有了答案。

通过教师向学生展示计算机改革历程,让学生知道“算筹”“算盘”这些我国古代引以自豪的计算工具,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感到高兴,培养了学生的民族尊严感。

3.2.3 以史料书籍为线索

丰富的数学文化,往往见诸于浩瀚的史料书籍中。刘徽的《九章算术》《田忌赛马》等故事,是数学文化最好的材料。在教学《九章算术》时,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九章算术》相关成绩。其次介绍了数学家为其增补、捍卫该书留存的艰难历程,让学生感受古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3.2.4 以数学符号为线索

符号是数学的一大特征,有学生见到一个个符号就犹如听到一个个美丽动听的音符;但也有学生见到了符号就眼花,不知所以。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字的产生》时,教师让同学们欣赏“印加人(古代秘鲁土著人)绳结、印加结绳记录5500公里帝国的信息、金属算筹、白玉算筹、甲骨文数字、古巴比伦楔形数字……”等资料图片,再让回顾数字是怎样产生的。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符号的深刻认识,感受到数字产生的美妙和伟大,并从中得到乐趣。

3.2.5 注重数学的应用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结合生活实际加强对数学的应用,而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一单元中,不管是《烙饼问题》,还是《轮船排队问题》等都是有关策略问题,数学应用性比较强。因此,教师教学时,围绕“完成一件事需要最少的时间”为主题,设置问题:讨论烙饼时怎样操作最省时间;怎样安排各种事情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等。把解决生活问题与数学应用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通过解决生活问题,让数学走进学生自我体验领域,在生活里处处充满数学文化的气息,使学生懂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数学又为人们的生活服务。

3.3 设计富有文化味的练习

小学生的练习设计一般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因此教师设计富有文化味的练习可以结合层次性练习展开。

3.3.1 基础知识练习

基础知识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它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是学习中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在“平行和垂直”一课教学后,教师针对两条直线是否平行,设计“找出校园中体育设施(双杠、篮球架)中的平行线和垂线 ”等练习,既巩固了平行和垂直知识,也把生活知识和文化知识密切相结合。

3.3.2 对比性练习

“对比练习”是数学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将相关的一组数学题,通过内容、形式、方法等的呈现,引导学生抓住联系,辨别差异,实现巩固知识、发展思维、提高数学素养的目的。如针对“平行和垂直”一课,笔者安排了如下的对比环节。

环节一:出示有平行线、弧线平行、不平行的三幅图(图略),你认为哪几组线是平行线?

环节二:如图2所示,猜一猜和白线同一条的是什么颜色?

环节三:如图3所示,直线a和直线b平行吗?

3.3.3 延伸性练习

“延伸性练习”是为拓展数学教学而设计的一些开放性练习,给学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教师在教学“平行和垂直”一课练习中,设计了如下练习:

分析下面3幅图它,们下面的图平行吗?(见图4、5、6)

上述练习安排,既注重了重点题的练习,也兼有难点的突破。在延伸性练习中介绍了黑林错觉图、冯特错觉图、爱因斯坦错觉图的数学文化知识,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文化的美。

3.4 开展洋溢文化色彩的课外活动

数学文化具有广阔的外延和丰富的内涵,仅仅依靠课堂40 min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通过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加以解决。具体做法如下。

3.4.1数学游戏

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它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游戏让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更高,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如教学《烙饼问题》时,教师让学生利用圆片进行游戏,探讨烙3张饼、4张饼、5张饼等不同张数的方法。计算教学时,还组织学生开展算24点大PK等游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的紧张与快乐。

数学游戏减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陌生感和神秘感,对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

3.4.2 看数学电影

电影教学手段集音像动画为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学校四年级数学组安排学生看了一部以博弈论大师――约翰・纳什的生平经历为基础而创作的人物传记片《美丽心灵》。该片荣获了奥斯卡金像奖,几乎包揽了2002年电影类的全球最高奖项。学生看完后有这样的感悟:

刚开我没有看懂,看到中间我觉得非常恐怖,恍如身历其境。当看到结尾的时候,约翰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我好像有点看明白了。后来从开头到中间然后结尾,我都想了一遍,串了起来,不停地点头。我觉得约翰・纳什能当上大数学家和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哦。

电影为数学教学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最优的方法,使学生对教材感知不再局限于老师的讲和看书本,从而多渠道、高效、高质量地实现了数学教学中感知教材的既定目标。

3.4.3 无错题竞赛

为了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品质,班级中每学期举行一次无错题竞赛。如四年级学生安排的加减乘除简便运算。

1)100-98+96-94+92-90+……+8-6+4-2=( )

2)1976+1977+……2000-1975-1976-……-1999=( )

还有诸如:、、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数,并且:++=+;+++=++;+++=60求:=?=?=?

数学总是充满着挑战,是学无止境的。在数学竞赛活动中,学生更多地了解了数学的深奥与变化无穷。在浩瀚的数学海洋里,他们自由地搏击、遨游。

3.4.4 讲数学家的故事

了解数学家的成长过程,学习数学家的优良品质,在讲数学家的故事活动中,学生受到的教育和震撼是无法估量的。教师利用班队课组织开展了“数学家的故事”比赛,“华罗庚”“祖冲之”“陈景润”“苏步青”等数学家的故事不仅在学生间流传,也让学生明白,一个人不论干什么事都要坚韧不拔,那样才可以达到自己的要求,实现自己的梦想!

3.4.5 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实践活动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使数学的应用价值凸现出来。教师设计实践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的教材《一亿有多大》时,课前布置学生调查,操作“10张纸、100张纸有多高”,并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在小组中讨论制成统计表。统计表的格式可以自由制作,也可以根据书上给出的格式制作。教师在教学分析时,围绕“估算一下,一亿张纸有多高”,根据小组的统计结果,组织同学交流、汇报展示,这样的实践活动科学又有效。

丰富的数学课外活动和趣味题目,既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又开阔了他们的数学视野,拓宽了知识,丰富了精神生活,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的能力。

4 结语

数学教学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艺术,还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精神。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站在数学文化的制高点上,以深邃的数学眼光、宽阔的数学视野、宽广的数学胸怀、浓郁的文化气息、鲜明的人文关怀,通过自己的言传引领,让每一个学生都过上有文化品位的数学生活。

参考文献

[1] 黄秦安.数学文化观念下的数学素质教育[J].数学教育学报,2001,10(3):12-17.

[2] 孟燕平.数学文化与学生的学习方式[J].数学通报,2009(3):21-24.

[3] 黄友初.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研究[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9(9):70-72.

[4] 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顾沛.数学文化(“十一五”国家级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 吴有昌.数学教学中讲数学文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学教研,1999(10).

[7] 张楠,罗增儒.对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6,15 (3):72-75.

[8] 幸克坚.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谈数学史的教育意义[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5,25(6):11-14.

[9] 张小明,汪晓勤.分式方程增根问题的历史[J].中学教研:数学版,2005(8):48.

[10] 朱哲,张维忠.中小学数学课程中数学史的呈现方式[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422-425.

[11] 丁益民.数学情境设置的功能性思考[J].中学数学月刊,2011(8):21-22.

[12] 王洪梅.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09(7):114.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分析范文6

关于数学老师工作计划范文精选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高三理科xx班和xx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为了20xx年学生能充分迎接高考且能考出好成绩,我制定了高三数学复习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研究教材,了解新的信息,更新观念,倡导理性思维,探求新的教学模式,注重团结协作,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全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教学设想

  (一)总的原则

  1、认真研读数学考试大纲及全国卷考试说明的说明,做到宏观把握,微观掌握,注意高考热点,特别注意高考的信息。根据样卷把握第一、二轮复习的整体难度。

  2、不孤立记忆和认识各个知识点,而要将其放到相应的体系结构中,在比较、辨析的过程中寻求其内在联系,达到理解层次,注意知识块的复习,构建知识网路。

  3、立足基础,不做数学考试大纲以外的东西。精心选做基础训练题目,做到不偏、不漏、不怪,即不偏离教材内容和考试大纲的范围和要求。不选做那些有孤僻怪诞特点、内容和思路的题目。利用历年的高考数学试题作为复习资源,要按照新教材以及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严格控制选题和做题难度,做到不凭个人喜好选题,不脱离学生学习状况选题,不超越教学基本内容选题,不大量选做难度较大的题目。

  (二)体现数学学科特点,注重知识能力的提高,提升综合解题能力

  1、加强解题教学,使学生在解题探究中提高能力。

  2、注重联系实际,要从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角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不脱离基础知识来讲学生的能力,基础扎实的学生不一定能力强。教学中,不断地将基础知识运用于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多从贴近教材、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角度,选择典型的数学联系生活、生产、环境和科技方面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计划、针对性强的训练,多给学生锻炼各种能力的机会,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数学综合能力之目的。

  (三)合理安排复习中讲、练、评、辅的时间

  1、精心设计教学,做到精讲精练,不加重学生的负担,避免题海战。

  2、协调好讲、练、评、辅之间的关系,追求数学复习的最佳效果。

  3、注重实效,努力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四)改变传统复习模式,体现小组交流合作

  1、淡化各自为战,加强备课小组交流合作,资源共享。

  2、坚持学生主题,教师主导。

  3、注重学法指导及心理辅导。

  (1)及时向学生介绍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及时收集教学过程中反馈信息并弥补学生的不足。

  (2)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合理安排教学难度,有利于学生成功情感体验,促进其提高。

  (3)加强边缘生的个别辅导。A类边缘生采用各个击破,B类边缘生抓基础,促能力,A类边缘生注意个别指导;B类边缘生手把手的教,主要课堂重点关注,课后重点辅导。

  三、教学重点

  1、数学思想方法。

  2、教材的重点、高考的热点。

  3、依据新大纲、夯实基础,突出内容,课程内容中的向量、概率以及概率与统计、导数等的教学。函数,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数列仍是重点。

  4、注意以单元块的纵向复习为主到综合性横向发展为主。

  从数和形的角度观察事物,提出有数学特点的问题,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综合。

  注意知识的交叉点和结合点。

  四、教学措施

  1、以能力为中心,以基础为依托,调整学生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精讲多练,一般地,每一节课让学生练习20分钟左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坚持先备课后上课,加强学习,多听课,探索第一轮复习的教学模式。

  3、脚踏实地抓落实。

  (1)当日内容,当日消化,加强每天必要的练习检查督促。

  (2)坚持每周一次小题训练,每周一次综合训练。

  (3)周练与综合训练,切实把握试题的选取,切实把握高考的脉搏,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注重能力的考查,注意思维的层次性(即解法的多样性),适时推出一些新题,加强应用题考察的力度。对每一次考试试题研究,努力提高考试的效率。

  ①注意研究高考考试说明,近三年高考试题,特别是全国卷的高考试题。

  ②在综合练习中,不缩小考试难度,既注意重点知识的考查,注重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

  ③在综合练习中注意实践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阅读、理解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材料;能够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应用相关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并加以验证,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表述、说明。

  ④在综合练习中注意创新意识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对新颖的信息、情境和设问,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收集信息,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⑤在综合练习中注意个性品质要求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审慎思维的习惯,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要求考生克服紧张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参加考试,合理支配考试时间,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解答试题,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体现锲而不舍的精神。

  4、加强应试心理的指导

  为学生减压,开启他们心灵之窗,使他们保持最佳状态。

  5、高考数学试卷上的题与我们平日练习的题目不一样,怎么办?复习时应注意什么?

  (1)力求作到三个避免

  避免需要死记硬背的内容;避免呆板的试题;避免繁琐的计算。

  (2)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没有见过的问题。利用已有的知识内容、思想方法和基本能力,自己去研究试题所提供的新素材,分析试题所创设的新情况,找出已知和未知间的联系,重新组织若干已有的规则,形成新的高级规则,尝试解决试题所确立的新问题。

  6、对重点知识与重点方法要真正理解,并且理解准、透。如概念复习要作到:灵活用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分清容易混淆的概念间的细微差别,提防误用或错用;全面准确把握好所用概念的前提条件;熟练掌握表示有关概念的字符、记号。

  7、加强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

  第一轮复习,通常称为方法篇。在这一阶段,老师将以方法、技巧为主线,主要研究数学思想方法。老师的复习,不再重视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而是以提高同学们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为目的,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用配方法、待定系数法、换元法、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方法解决一类问题、一系列问题。同学们应做到:

  ①主动将有关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重组。找出某个知识点会在一系列题目中出现,某种方法可以解决一类问题。

  ②分析题目时,由原来的注重知识点,渐渐地向探寻解题的思路、方法转变。

  ③从现在开始,解题一定要非常规范,俗语说:不怕难题不得分,就怕每题都扣分,所以大家务必将解题过程写得层次分明,结构完整。

  ④适当选做各地模拟试卷和以往高考题,逐渐弄清高考考查的范围和重点。

  第二轮复习,大约一个月的时间,老师主要讲述选择题的解发、填空题的解法、应用题的解法、探究性命题的解法、综合题的解法、创新性题的解法,教给同学们一些解题的特殊方法,特殊技巧,以提高同学们的解题速度和应对策略为目的。同学们应做到:

  ①解题时,会从多种方法中选择最省时、最省事的方法,力求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逐渐适应高考对减缩思维的要求。

  ②注意自己的解题速度,审题要慢,思维要全,下笔要准,答题要快。

  ③养成在解题过程中分析命题者的意图的习惯,思考命题者是怎样将考查的知识点有机的结合起来的,有那些思想方法被复合在其中,对命题者想要考我什么,我应该会什么,做到心知肚明。

  最后,就是冲刺阶段,也称为备考篇。将复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前,学习的重点、难点、方法、思路都是以老师的意志为主线,但是,这阶段要求学生直接、主动的研读《考试说明》,研究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掌握高考信息、命题动向,并要求学生做到:

  ①检索自己的知识系统,紧抓薄弱点,并针对性地做专门的训练和突击措施。

  ②抓思维易错点,注重典型题型。

  ③浏览自己以前做过的习题、试卷,回忆自己学习相关知识的历程,做好再工作。

  关于数学老师工作计划范文精选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有40人,学生较为活泼、好动,字体书写较工整;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在以前的学习中知识点没有掌握牢固,学习能力强的同学有十来个,基本掌握所要求的内容,而中下层生比较贪玩,基础差,计算能力不强,尤其是对应用题难于理解,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补缺,通过个别辅导,争取把成绩赶上来,努力提高班科全体成绩。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一)除法;(二)角;(三)混合运算;(四)平行和相交;(五)找规律;(六)观察物体;(七)运算律;(八)解决问题的策略;(九)统计与可能性;;(十)认数;(十一)使用计算器;(十二)整理与复习。

  三、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和数量关系的过程,认识较大的数,在理解大数目的意义、利用大数目进行表达和交流、把大数目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估算和估计实际问题的结果等活动中,发展初步的数感。

  (2)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运算顺序、运算律,以及用图形、字母表示运算律的活动过程,发展初步的符号感,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

  (3)在认识射线和直线,进行几何体与视图相互转换,研究锐角、直角、钝角、平角以及周角间的大小关系,体会直线间的位置关系等学习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4)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掌握一些数据处理的技能。体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会根据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设计简单的游戏。

  2、能力目标:

  (1)能在教材提供的现实情境中看到数学内容,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2)能通过两步计算或综合算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逐步养成计算后回答问题的习惯;

  (3)能找到生活中应用两点一条直线的例子和应用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例子;能应用两点间线段最短,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等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知道可以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中获得有用的数据信息,能读懂媒体呈现的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5)能通过修改和重新设计游戏规则,实现游戏的公平;

  (6)能主动与同学合作开展学习活动,积极与同学交流学习的思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体验。

  (7)在教师的组织下反思自己的学习,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会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

  (1)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数学内容,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想象和事物产生好奇心;

  (2)在学习过程中能质疑问难,逐步形成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以及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态度,逐步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

  (3)经过自己的努力,主动探索并获得数学知识,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4)从教科书中的"你知道吗"栏目和其他渠道了解更多的数学知识,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感受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体会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四、本册教材重、难点:

  教材重点:

  除法、角、混合运算、平行和相交、运算律、解决问题的策略、统计和可能性、认数。

  教材难点:混合运算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五、教学措施:

  1、适当加强口算的教学。

  2、合理安排,提高应用题教学的质量。

  3、加强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

  4、通过直观和操作教学概念和法则。

  5、加强对学生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六、教学进度:

  按教研室下发的进度授课

  七、数学活动安排

  1、计算能力竞赛

  2、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达到学以致用

  关于数学老师工作计划范文精选

  一、制定计划的目的

  为使学生学好当代社会中每一位公民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社会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学期数学内容包括第一章《勾股定理》、第二章《实数》,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第四章《四边形性质探索》,第五章《位置的确定》,第六章《一次函数》,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八章《数据的代表》。

  第一章《勾股定理》的主要内容是勾股定理的探索和应用。其中勾股定理的应用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第二章《实数》主要内容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实数的概念和运算。本章的内容虽然不多,但在初中数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法,教学难点是算术平方根和实数两个概念的理解。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主要内容是生活中一些简单几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简单几何图形的平移是本章教学的重点,简单图案的设计是本章的难点。

  第四章《四边形性质探索》的主要内容是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几种特殊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的性质、判定、分类以及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其中几种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是本章教学的重点,推理证明是本章的难点,加强学生推理证明的能力。

  第五章《位置的确定》主要讲述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确定,会找出一些点的坐标,点与一组有序实数一一对应。

  第六章《一次函数》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函数的概念,以及一次函数的图像和表达式,学会用一次函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其中一次函数的图像的表达式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要求学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并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一些实际的问题。

  第八章《数据的代表》主要讲述平均数和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平均数和能找出中位数及众数。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勾股定理的学习使学生不但学会判定直角三角形,也会判定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2、正确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掌握二次根式的基本运算,并能熟练地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3、掌握二次根式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能够进行二次根式的运算。掌握二次根式的化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4、理解四边形及有关概念,掌握几种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和分类。

  5、理解相似一次函数的概念,掌握一次函数的图像和表达式,学会用一次函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教学措施及方法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