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范文1
关键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职业教育攻坚计划;试验区实施方案
作者简介:王为东(1973- ),男,河南确山人,中原工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教育法、法制史。
制度创新、先行先试是设立各类试验区的初衷,也是试验区建设的主要任务。自2008年省部共建河南(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协议签订以来,河南省积极通过制度创新推进职业教育实践和理论水平的提高,在省级层面出台了十余份和职业教育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其中《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的决定》,教育部、河南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以及《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规划(建设)纲要,对职教事业的发展和试验区建设有重要影响,体现着当前河南职教改革试验区制度创新的主要成果。同时,三年来的职教实践也初步检验并校正着制度创新的方向。下面简要梳理试验区设立以来河南省在职业教育制度创新方面形成的标志性成果,并结合三年来职教攻坚计划及试验区建设情况对制度创新的特征做初步总结。
一、河南省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及其特征
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设立以前,河南省通过积极主动的制度创新,遏制了1999年以来职业教育急剧滑坡的局面,取得了职业教育持续、稳定发展的成绩,为试验区落户河南创造了条件,也奠定了试验区制度创新的基础。
省部共建试验区协议签订后,河南掀起了一股“职教热”,职业教育的理论成果推陈出新,职业教育指导或协作机构蓬勃发展,职业教育实践屡创新高。不仅省委、省政府积极为试验区建设提供政策支撑,各省辖市也密集出台关于职业教育的规范性文件,制度创新呈现出爆发性特征,制度的系统性、层次性及可操作性显著提高。其中河南省政府以豫政[2008]64号文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的决定》,对未来4年河南省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全面、深入、具体的规定,是奠定试验区建设基础的重要战略举措,是试验区首个重大制度创新。它对2008年到2012年间的职教投入、教育规模、职教重点形式及重要生长点等做出了详细的规定。比如计划到2012年筹资100亿人民币作为职业教育攻坚经费,到2012年职教在校生规模达到262万人(中职教育达190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规模的50%以上;高职教育达72万人)。为了切实完成计划目标,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作为未来职教发展的重点形式,将民办职教为代表的多元化办学作为未来职业教育的重要生长点。计划落实的保障条件也较为具体明确,不仅大力开源,筹资投入职教,而且切实节流,大幅减免涉及职业教育的各项税费。攻坚计划的制订体现了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心和信心,更可贵的是,为执行该计划各省辖市相继出台具体措施,省政府全程监督,为计划的严格、全面执行打下良好基础。
河南省职教攻坚计划具有鲜明的特征。首先是比较全面、系统。计划不仅对攻坚计划的意义、思路、原则及组织领导等详细阐述,还罗列了十项明确具体的政策措施,尤其是在附件中不厌其详地将经费筹措及职责分工分解到各级政府机构及部门,明确职责以保证监督有据;计划内容涵盖了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师资队伍、保障机制等各个方面。其次是比较明确、务实。计划制订的目标如筹资总量及分解渠道和数额、职教总体规模和各层次规模等非常具体,关于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计划目标也明确切实,便于执行和监督;计划关注的重点主要是政策措施、保障条件及分解责任,对争议问题如发展职教的责任主体是政府还是企业等搁置不论,反映了尊重既定体制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竭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务实态度。再次是具有顺时、应景的特征。顺时是指攻坚计划的出台确实是顺应试验区而来,不可否认有壮声势、造场面、加油打气的成分,这在政府主导的现代化模式中是常见的政策技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应景是指攻坚计划既要为试验区创造优越条件,又不具备突破现有体制的权能,实施计划的条件掣肘受限,因此对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许多问题难免采取鸵鸟政策。比如对产学研结合问题的政策缺乏新意,对落实职业资格证作用的问题也全无突破,这些都使计划带有应景的色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障碍。
二、省部共建试验区实施方案及其特征
2009年5月22日,河南省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为协议的具体实施作出翔实明确的安排。实施方案目标清晰、重点突出、措施到位、保障有力,是试验区建设中具有法律效力的指导性规范。
实施方案明确了试验区的指导思想是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先行先试为主要功能,以体制、机制、模式创新为主要方式。试验重点为中职教育发展的新机制、职业教育办学的新格局、职教服务社会的新模式、职教质量提高的新途径、基础能力增强的新路子、终身教育构建的新体系。围绕以上重点积极试验如下内容:首先,通过建立广泛的职教网络、开展针对农村的职技培训、继续“职业教育强县”创建活动、扩大职业院校对农村的招生规模、建立农村免费职教制度等形式,探索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其次,通过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才观和教育观,把扩大中职规模作为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新机制。再次,通过探索多元化办学体制、发展民办职教、推进职教集团化办学、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等方式,构建职教办学的新格局。第四,通过实施省级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工程、实训基地建设工程以及薄弱职业学校建设工程,探索提升职教基础能力的新路子。第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以职业道德教育和技能培养为重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探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新途径。第六,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重原则,开放办学,探索构建终身教育的新体系。实施方案同时设计了五项保障机制,除了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研究指导和加大宣传力度以保障发展环境的改善外,还规定河南省主要从加大经费投入、落实税费优惠政策等方面提供经济保障,而教育部则从加大政策支持方面提供制度保障。
以政府规章形式出台的实施方案除了具有层级高、效力强、内容全面、结构完整等一般规范性文件的特点外,还有以下特征:首先是立意高远。和攻坚计划相比,实施方案立意于探索职教体系和发展的新模式,着眼于加快中部地区职教改革,因此其目标和功能显然不同。它超越了经费、规模等简单的数字化目标,而更关注体制、机制、模式等具有规律性和长效性的制度要素;它追求的功能主要是“先行先试”,对试验结果的期望比较理性和科学。其次是重点突出。不仅明确列举了六个试验重点,而且每个重点都指向制度创新,都和职教实践中的难点、热点紧密结合。尤其和河南省情相适应,提出以职教服务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对比:天津试验区以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为重点,三峡库区试验区以提升移民素质和就业能力为重点),并找准了切入重点的兴奋点,如提出通过建立职教网络和农村免费职教制度,以及继续实行职教面向农村扩招和创建职教强县等制度,切实增强职教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功能;再如提出建设三个工程(示范学校建设工程、实训基地建设工程、薄弱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程)来实现对职教基础能力的提升,既便于实施又容易检验实效。实施方案的第三个特征是平台受限。虽然比攻坚计划立意高远,但由于试验区是教育部面向全国甄选,至少有5处国家级职教改革试验区同时在建,所以试验区建设的责任主要在省,改革试验仍受限于现行体制的束缚,对职教发展中的痼疾仍持漠视态度。尽管提出“以就业准入制度为突破口,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但仅重复惯常的要求,如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责令其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云云,显然难以有效突破。对敏感或者争议问题,如民办职业院校的政策倾斜问题,仍持回避的态度,与公众对职教改革试验的殷切期望相比,实施方案仍稍嫌保守。
三、发展规划中的职教制度及特征
在试验区建设的过程中,相继有《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等规划问世,这些规划都将职教制度的发展作为重要内容。
中原经济区战略构想是中原崛起战略的持续、延伸、拓展和深化。受文本性质决定,《建设纲要》主要阐明了人力资源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支撑和保证作用,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职教制度并没有提出具体目标,而是对“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1]相关目标的重复和强调。与此类似,《十二五规划纲要》关注的焦点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规划也奠基于攻坚计划和试验区实施方案,不过提出了比较明确的目标,如“到2015年,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分别达到210万人和104万人,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占高中阶段比例达到53%”[2]等等。这两份规划纲要都不以职业教育为重点,但都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单列一节阐明其地位和预期规划。
2010年12月下发的《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等四大块都涉及职教制度,其中第四章是对职业教育的专门规划。首先,明确了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和实现“三化协调”相适应的发展目标,突出强调各级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要求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其次,规划了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具体措施,包括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地位和待遇、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职教助学政策、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第三,通过增强职教集团发展活力、调动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推动职教集团化办学。第四,立足河南实际、适应中原经济区需要,提出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积极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而不是仅仅发展“去农化”职业教育。第五,强调发挥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制度创新的功能。中长期教育规划对河南职教未来发展的方向把握准确,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协调一致,重视涉农职业教育,但也存在制度建设缺乏明确目标、对职教实践中的重点难点作为不大的问题。
上述规划对职教制度的设计具有共同的特征:首先是目标空洞、重复多。三大规划的目标都来源于攻坚计划或试验区实施方案,没能提出具体、明确、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目标。十二五规划和中原经济区规划属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上借鉴攻坚计划或试验区实施方案本无可厚非,但都把“加快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和“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攻坚”作为规划目标,显然过于空洞。中长期教育规划理应对职业教育未来10年勾画清晰蓝图,但其提出的目标仍是“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中职高职相互衔接、职前职后相互沟通的具有河南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和攻坚计划的目标毫无二致,没有体现中长期规划对制度创新及发展远景应有的建树和作为。其次是逻辑混乱、协调性差。三大规划作为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所规划的内容应有合理的逻辑性和良好的协调性,对于攻坚计划和试验区方案由于专业性强、期间短等原因没能理顺的问题,理应尝试解决。然而三大规划在关键问题上逻辑不清,如对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问题,教育规划一方面要求“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另一方面又提出“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尽快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占高中阶段的55%以上的目标”[3]。由于减少干预、加强统筹的机制当前还没有形成,而现行政绩考核方式又导致发展目标层层加码,地方政府虚与委蛇甚至弄虚作假的逻辑根源就在于此了。协调性差体现在三大规划对就业准入制度和行业企业的职教责任问题的设计流于空泛,这两个问题是保证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发展动力的关键,涉及人社管理、工商管理等多个部门,必须提出和相关部门密切协调的方案才能推动解决。三大规划都由政府主管部门协同相关部门制定,本来是设计解决方案、提高协调能力的良好平台,然而在这方面却鲜有创见。
四、试验区制度创新在实施中的特征
上述制度创新成果都指向同一个目标,体现为同一个成果,那就是河南职教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其中,以中长期教育规划为代表的三大规划历时未久,还谈不上实践的检验;试验区实施方案虽然规定了半年一次的联席会议行使领导和监督,但主要是靠河南省的推动;三年来河南省推动职教发展的主要载体就是攻坚计划,不仅制定了明确的目标,而且规定了扎实的实施、监督和考核措施,取得显著的阶段性成果。从攻坚计划实施情况的反馈材料可以看出,当前制度创新在实施中呈现出鲜明的不均衡特征。
首先是观念态度的分化。一方面是省级政府机构强调要“充分认识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4],而且制定了繁琐细密的《贯彻落实全省职业教育攻坚动员大会精神情况专项督导检查评分标准》,把各级政府对攻坚工作的态度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则是部分企业、行业和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仍持鄙薄态度,甚至一些地方政府也对攻坚计划执行不力。《河南政府教育督导团关于全省贯彻落实职教攻坚动员大会精神督导检查情况的通报》指出“个别县(市、区)政府对职教攻坚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紧迫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安排部署不力,发展职业教育信心不足”[5],由此带来行业、企业、部门办学整合力度不够,攻坚联席部门之间协作力度不强,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攻坚经费投入不足等,导致实践中对攻坚计划的推进速度差距较大。其次是体制机制创新的悬殊。公办职业教育受惠于现行体制和攻坚计划,体制机制创新的动力较足,发展比较显著;而现行体制包括攻坚计划对民办职教的影响力较小,民办职教对制度创新的要求响应乏力,体制机制创新的动作不大,在制度环境中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比如成功的职教集团化办学都以公办职教为核心和主体,校企合作成效显著的也集中于公办职教,以公办为主体的办学模式发展顺利,而“民办”和“民办公助”办学模式则步履维艰。再如在发展机制方面,尽管明文规定“对民办职业院校在发展政策上要与公办院校一视同仁”,但在具体保障机制上对公办院校是“应当的”,对民办往往是“可以”;对公办院校的支持明确具体,对民办则往往是“力争”,在资金帮扶、项目审批、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许多方面的歧视成为民办职教的隐痛。而当前民办职教比较弱小,鼓励扶持犹恐不足,似是而非的“一视同仁”造成的明伤暗痛,更销蚀了民办职教制度创新的积极性,导致当前在体制机制的创新方面公办、民办职教的悬殊。再次,保障措施的差异。主要基于不同层级财政收支体制的不同,也和政绩考核标准以及对职业教育的观念态度相联系,攻坚计划实施过程中呈现出随行政层级不同对职业教育保障措施有别的特征。省政府负主持之责,对由省政府负责的保障措施严格落实,但“市、县之间重视程度不一,市级政府普遍高度重视,县级政府举措略显不力”,“没有及时、足额拨付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个别地方政府本级财政投入的职教攻坚专项经费较低”。面对不同层级对职业教育保障措施的差异,省政府在要求各地完善多渠道筹措攻坚经费机制时,连用了5个“落实”,这与其说表明了坚决的态度,不如说是对个别地方保障无力的指控。
河南职教改革试验区设立以来,积极主动的制度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为职教改革试验的顺利进行和职教攻坚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但制度创新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是对重点、难点问题的因循和回避。必须加强对试验区制度创新、先行先试功能的认识,推动试验区真正以制度创新为使命。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委会:《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解读》.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6
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范文2
关键词:集团化办学 技工教育 发展
为全面深化技工教育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技工教育夯实基础、完善功能、巩固规模、提高质量、实现创新发展,探索技工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强化校企、校际深度合作共谋发展,意义是重大深远的。
一、技工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必要性
1.实现行业企业大发展快发展的需要
青岛市作为蓝色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和半岛经济圈的核心,一直把石油化工行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青岛海湾集团作为以化工为主业的综合性大型国有集团公司,把转变发展方式、提升质量效益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践行“技术国际化、装置大型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现代化”的“四化”发展理念,急需大批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2.技工院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需要
技工院校大力推进改革发展,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迫切需要。近几年来,笔者学校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指导、集团企业的帮助支持下,基础能力不断增强,育人质量稳步提高,获得了快速、较好的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困扰学校持续向上的难题比较多,所以走出一条有效的校企合作之路势在必行。2012年年初,青岛市人社局领导到笔者学校调研,鼓励学校走集团化发展之路,使学校的发展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崭新天地。
二、技工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以推动技工教育发展为目标,坚持高端引领、多元办学、内涵发展,加强资源整合,深化校企融合,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技工教育在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保障。通过推动技工教育集团化发展,进一步提升技工院校的综合办学实力,促进技工教育向特色化、品牌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三、技工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情况
青岛石化技工教育集团以青岛市石化高级技工学校为核心组建,于2012年5月挂牌成立。坚持在集团框架内,积极利用各方面的优势资源,快速推进集团化发展步伐。
1.基础不断巩固,规模不断扩大
青岛石化教育集团内各单位资源优化配置,群体优势、组合效应、规模效应得以发挥,适应市场的竞争能力显著提高。集团铸造技工教育品牌,提升技工教育的综合实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蓝色经济区和产业聚集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青岛市石油、化工、热电、医药、橡胶、新型材料等行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良好载体,基础不断巩固,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前景光明。
2.校企合作不断深入,质量不断提高
青岛石化技工教育集团成立后,技工教育办学模式取得突破。通过“定向培养”“订单培养”“ 冠名班”等合作形式,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发展、课程体系对接岗位技能,达到学校培训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打造教育培养与人才需求的直通车,实现学生上学即进厂、毕业即就业,收到了良好效果。学校先后和青岛多家知名企业签订冠名班培养协议,学校和企业从确定招生(招工)计划、修订培养方案、教学组织管理、实习实训安排、就业教育引导等各个环节,确保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企业需求。这为学生上学即进厂、毕业即就业打开通道,并且合作范围由集团内向集团外逐步扩展,不但使企业需求得到满足,学校发展得到支持,还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3.企业职工培训数量增加,种类丰富
在青岛石化技工教育集团成立的同时,海湾培训学校的牌子也在学校挂牌。为此,学校充分发挥海湾培训学校的优势,积极开展青岛石化技工教育集团内企业各种层次的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已经组织了从企业高管、中层管理人员、班组长、一线操作员工的培训班50多期,计5000多人。在组织培训过程中,学校牵头和各加盟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合作,联合制订培训计划,落实参训人员到搞好培训管理。学校和加盟的高校以及培训机构合作,制定培训实施方案,选好培训师,确定培训课程以确保培训效果。目前,学校正有序开展工作,设计开发适应企业员工提高、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一条龙式培训项目,并积极拓展对外培训业务,使技工教育集团发挥更大作用。
4.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得到提高,范围不断扩展
青岛石化技工教育集团成立以后,学校依托集团人才优势,积极推进学校一体化教学改革、技能大赛组织、技师工作站建设和高等职业院校联合进行3+2培养模式等工作,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各方好评,为学校品牌建设夯实了基础。笔者学校经常组织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型人才以及高等职业院校的教授专家到学校,就培训课题设计、一体化教材编写、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全国技能大赛选手培训、技能大赛命题裁判、技师工作站建设运行、青年教师培训等工作进行研讨和指导。这使相关工作质量得到很大提高,对师生成长提升、学校发展壮大发挥了很大作用,学校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不断提高。
四、关于技工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思考
1.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
在新形势下,关于技工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模式,要按照“平等自愿、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骨干带动”的原则,积极探索技工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有效模式,促进技工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具备条件的可以采取参股的方式组建股份制技工教育集团,实现实质性融合,也可以打破管理体制、隶属关系,采取合并、兼并的方式组建技工教育集团;暂不具备股份制和合并兼并条件的,可以在不改变管理体制、隶属关系的情况下,探索其他方式组建技工教育集团。办学困难、不能实现集团化办学的技工院校,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转型为行业、企业内部的综合培训基地或实训基地等。
2.完善技工教育集团的运行机制
技工教育集团成立后如何有效运转并取得实效是至关重要的。这需要从合作办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建立健全组织章程,完善工作程序和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技工教育集团成员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找准利益的共同点,构建学校、企业、行业等各成员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运行机制,形成共同发展的稳定合作办学关系。集团合理设置内部组织结构,成立职责明确、运行高效的办学管理组织,健全完善决策、监督、执行、协商、调解等工作机制,确保技工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有序推进和科学健康发展。
3.加快推进技工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技工教育集团要根据成员各自的优势、区域特点和分工,集中教育资源为当地产业发展服务。学校要根据企业需要培养高技能人才、培训在职员工、提供实习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依托企业培训教师,在企业设立教室和实训基地。企业要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训条件,选派工程技术人员为学校提供教学服务,在学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中心。行业、企业可依托产业办技工院校,以产业发展促进专业建设;学校可依托专业办企业产业,以专业教学促进产业发展。技工教育集团内学校之间在专业设置、课程资源、实训条件等方面要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开放共享。
4.深化技工教育教学改革
培养合格技能型人才是技工院校的根本任务,深化技工教育教学改革是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技工教育集团牵头学校要在集团化办学中充分发挥骨干支撑、示范引领作用,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变化设置专业、更新课程、选编特色教材,突出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快推进教学制度改革,大胆探索弹性学制、分阶段完成学业等方面的改革。企业职工在职培训可采取弹性学制,企业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分阶段完成学业,累计学分达到规定要求的,可取得相应的技工院校毕业证书。通过改革创新发展,使技工院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技工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5.大力开展多元办学
技工教育集团要注重发挥技工教育办学优势,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重。在坚持面向城乡初高中毕业生、青年求职人员开展学制教育和劳动预备制培训的同时,积极扩展培训对象,面向企业在职职工、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群体,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培训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的功能。
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范文3
一、“联校办学”理念的提出
“联校办学”是针对原有县域内校际教育发展严重失衡,教师资源配置不合理,特别是教师交流中的障碍而提出的。“联校办学”是在一定区域内以一所优质学校为依托,按地理位置、生源范围将附近薄弱学校或教学点整合成一个集人事、财务、教育教学管理、教研于一体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其中,优质学校作为牵头学校,视作主校区,被联并学校为分校区。这样,联并的学校就整合成了一个法人代表、多个办学实体的联校办学模式。从联校形式来看,主要采用弱校联名校、名校兼并弱校、名校兼并弱校设分校等方式。
联校结对办学,打破了原有的学校间资源配置和流动的界限,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合理均衡配置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幅射面,实现更大范围内名校优质资源的共享。总之,联校办学旨在促进学校间管理体制一体化、师资配置一体化、文化建设一体化、教学评价一体化,最终促进县域内学校间教育均衡发展。
二、“联校办学”的具体举措
“联校办学”,是将一所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或教学点联并成一个集人事、财务、教育教学管理于一体,一个法人代表、多个办学实体、一校多区的办学形式。属于一种刚性联合,不是原有的强校与弱校的简单结对,更多地是侧重于联校形式的做法。
1.从建制上联
实施联校后,所有联并学校共用一个校名,确保这些学校建制的统一。其中,优质学校(一般为镇中、镇小)为主校区,其他学校为分校区。如王场镇王场小学与本镇代河小学和熊嘴小学联校办学后,形成了一校三区。原代河小学和熊嘴小学,现校名分别改为为王场小学代河校区和王场小学熊嘴校区。三个校区的教师都是王场小学的教师。联校后的班级编排也是把三个校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的,即按王场小学主校区、代河校区、熊嘴校区的顺序进行编排。
2.从管理上联
联校后所有学校实行一套班子管理,主校区校长为总负责人、法人代表,分校区的负责人分别为学校的副校长,参与班子对整个学校的管理。为了进一步密切联校内学校间的联系,促进学校间管理水平的均衡,主校区选派干部到分校区任负责人,把优质学校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经验移植过去;分校区选派干部到主校区挂职锻炼,以提高管理水平。班子成员定期召开联校管理团队成员会议,研究问题,部署工作,共同总结评估教育绩效。为了发挥主校区管理上的优势,县教育局规定,主校区校长每周定期到分校区工作一日,深入课堂听课,处理日常事务等。
在学校管理制度建设上,联校后的学校对主校区和分校区的管理制度重新进行一体化的设计、补充、修改、完善,将主校区好的制度移植到分校区。如王场小学在办学条件、管理手段、教学质量等方面都优于代河小学、熊嘴小学,三校联校后实施了“六个一”管理办法,即办学理念一体化、常规管理一条龙、课程课时一张表、全校活动一盘棋、财务管理一支笔、考核评价一把尺。对两个分校区产生了良好的影响。龙湾小学的联校办学与王场小学有些不同。龙湾小学所联的沱口小学,办学条件优于龙湾小学,学校校园布局规范,硬件设施基本配套,但沱口小学的管理力量和师资力量以及教学质量明显逊色于龙湾小学。实施联校办学后,根据实际情况实行了“六化”管理办法,即班子建设整体化,师资交融常态化,常规管理规范化,文化建设特色化,考核评价一体化,财务管理统一化,使沱口校区提升了软实力。总之,联校后通过实施一体化管理,增强联校双方的责任感,规范薄弱学校办学行为,提高了薄弱学校的管理水平。
3.从师资上联
同一区域内校际教育发展失衡,核心问题是校际师资配置上形成的差距。而建立校际教师轮换交流机制则是促进师资均衡发展的主要途径。但实践表明,这一制度推行得并不顺利。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参与流动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优质学校的教师不愿交流到薄弱学校。而优质示范学校也不愿将本校真正优质的教师交流到薄弱学校,因而教师流动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实行联校制度以后,大家共用一个校名,处在同一所学校,新的体制下,教师由“学校人”变成了“(联)校区人”,教师的校际交流变成了教师校内轮岗。这样就解除了教师参与流动的心理障碍,学校也没有后顾之忧,薄弱学校能够真正拥有优质的教师[1]。在这种联校背景下教师轮岗交流制,能根据学校各学科教师的余缺情况统一调配,主校区和分校区互派教师任教,在一定的时间内轮换交流,保证联校范围内课程开齐、开足、开好,较好地解决了学校教师缺科、弱科等农村学校长期以来难以化解的老大难问题,更能充分发挥优质学校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联校内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
4.从文化上联
实施联校后,在学校标准化建设方面,主校区和分校区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在项目资金上,对分校区进行适当倾斜。在学校文化建设上,一方面是分校区从主校区借鉴、移植一些适合自己的特色文化,精品文化;另一方面是主校区帮助分校区挖掘、提升原有特色文化,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潜江市第二实验小学联并城郊结合部的园林五小,作为其西校区后,移植了主校区精品文化活动,出现了国学文化墙,开展了“晨诵古诗,午读经典”的读书活动,如今学校面貌改观了,文化气息变浓了,家长对学校满意度提高了。
5.联片管理
一般来说,“联校办学”主要是在一定的区域内,大多是在同一乡镇的范围内进行。但在联校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强校和弱校小的布点不均衡,特别是在一些乡镇边界的学校,可能甲乡的学校联到乙镇的空间距离和布点更加有利,但由于它们属于不同乡镇管辖,因此,往往不得不与虽同属一个乡镇但距离更远的学校联合。距离太远,日常管理,教师交流以及教师的联合教研及文化建设等都增加了难度。特别是潜江境内乡镇、农场、油田相互交织,由于体制障碍,教师超编地方不能向缺编地方正常流动。因此,联校办学必须突破乡镇之间的学校管理界限,实行超越原有乡镇、农场、油田范围的优化组合,以实现更大范围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于是“联片管理”应运而生。
“联片管理”要突破原有各校师资等教育资源一般属于各乡镇、农场、油田的教育体制障碍,打破乡镇学区之间、城区市直学校与园林分局学校之间教育资源流动与统一配置的壁垒,在更大范围内即乡镇之间配置教育资源,通过将乡镇学区划成几大片区进行“联片管理”,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管理体制。该市将现有22个乡镇学区(园林分局)及2所市直义务教育学校按区域位置相邻、办学水平强弱和师资调配需要联并组成9个片区,形成乡镇间新的教育管理共同体,从而打破乡镇界限,打通农场及乡镇之间、超编与缺编单位之间师资调配通道,扩大区域内教育资源统一配置的空间,让教师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交流与共享,以实现区域内师资均衡。“联片管理”是“联校办学”在解决乡镇内学校联校后,以解决跨乡镇联校问题而提出的,是“联校办学”的深化。
联片管理主要有四项任务:(1)统筹片区联校办学工作,建立起工作长效机制,确保联校办学服务范围覆盖所有村组。(2)统筹片区教师调配工作,建立片区内干部和教师正常流动机制。(3)统筹片区教学教研工作,为了充分发挥片区内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引领、示范作用,让优质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共享,要加强乡镇之间、联区、联片性研训活动,实现教研活动一体化,建立片区内教学教研联动工作机制。每个片区由一个单位(学区或学校)根据实际牵头负责若干个学科的中心教研组工作,一个片区统筹1~2万元用于教学教研活动经费,活动经费从公用经费中列支。(4)统筹片区内教学质量监测。联片管理中,在片区内实行干部、教师统一调配、教学统一安排、考核统一标准,并且强弱学校实施捆绑式管理考核,这样能在更大的范围内统一调剂和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同时,能实现区域内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均衡配置,让优质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共享,逐步实现片区内学校师资配置均衡化,使教育教学质量逐步趋于均衡。当然,这还需突破一些体制障碍,特别是原教师的工资是由县级财政分发至各乡镇,现在教师在几个乡镇内流动,财政拨款体制还需进行改革。
三、“联校办学”的保障机制
1.组织保障
(1)统一思想,明确责任。全市教育局机关以及乡镇教育领导通过多次讨论,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发展战略已经达成了广泛共识,并成立了市教育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工作小组办公室(下简称“均衡办”),具体负责该项工作。其次,由“均衡办”牵头制定了《潜江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任务分解到市教育局各职能科室。
(2)明晰思路,制定方案。《潜江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由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教学质量工程和关爱工程四个实施方案组成,各实施方案下又设若干实施方案,作为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行动指南。在此方案的指导下还出台了系列文件,如《市教育局关于分解落实均衡发展近期工作任务的通知》、《市教育局关于印发的通知》、《潜江市教育局关于联校办学干部教师交流工作的实施意见》、《市教育局关于印发的通知》、《潜江市教育局关于印发的通知》等文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市的渔洋镇、积玉口镇、总口管理区政府办公室都印发了本乡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
2.师资保障
薄弱学校在师资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性失衡。针对这些问题,潜江市采取以下措施予以保障。
一是多渠道补充师资。就全市而言,通过实施“五百工程”予以补充,即引进支教生100名,顶岗实习生100名,以江汉职院为依托培训紧缺学科教师100名,选派对口支教教师100名,培训转岗教师100名。同时,面向社会招考教师80名(义务段45名、高中15名、江汉职院20名),其中单列5个计划面向服务期满支教生。就师资紧缺的乡镇而言,如渔洋、老新、高石碑、熊口等因取消代课教师、教师退休等因素造成教师紧缺的,采取不同办法予以缓解:其一是用支教生和招考教师补充;其二是从本乡镇其他学校或片区内其他乡镇调配教师补充;其三是将乡镇以下小学六年级全部集中到初中寄宿就读,由初中教师兼课。
二是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大力加强薄弱学校师资力量。加大教师和校长在强校和弱校交流的力度。除了完成年度师资队伍结构改善“五百工程”外,暑期招考教师一律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并工作五年以上。启动紧缺学科教师培训。针对农村部分教师转岗和部分学科难以开课的实际情况,2010年上半年迅速启动了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和农村艺术教师培训。第一期小学英语培训达48人,“大家唱、大家跳”艺术教师达97人。实施“以考促训”,推动教师全员参与。
三是出台配套政策和措施对下派交流教师予以适当的政策倾斜,以引导教师参与交流。为了鼓励城镇优质教师交流到农村学校工作,工作期间,教师的绩效工资按高于乡镇5%、高于城区10%的标准发放。职称评定时65%的指标倾斜到农村学校;严格执行凡评中级及以上职称,须有在农村学校任教一年的经历的规定。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参与流动的教师,干部交流到农村学校工作经考核予以提拔任用。特设“杰出农村教师”、“优秀支教教师”奖项予以重奖。支教教师在评先表模、评职晋级时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考虑,或是给予加分后参与评选。
3.办学条件保障
一是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办学条件的相对均衡。加大资金争取和统筹力度,努力实现“三个增长”。潜江市委、市政府在2009年共投入1596万元对55所学校的校舍和配套设施进行维修改造和新建,2010年又筹措资金2000万元,用于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和寄宿制学校建设。使每个镇处场至少有一所标准化或基本标准化的示范学校。
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范文4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直各单位:
《长沙市开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关于开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改革的指导意见》(湘教发〔2016〕38号)精神,加快普及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及高中阶段目标任务,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内涵、增强活力,努力破解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不足、质量不高、普职失衡等突出问题,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坚持普职协调发展,形成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格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中教育的选择性需求,为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制度创新、协调发展。破除现行体制机制束缚阻碍,探索有利于推进普及高中教育发展的新机制体制,通过改革进一步促进城乡、普职、校际协调发展。
2.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结合我市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破除改革发展瓶颈,创新办学模式,打造特色高中。
3.坚持育人为本、多元发展。根据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构建和完善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中阶段课程体系,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三、改革目标
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办学模式、办学特色和办学形式多样化为支撑,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改革管理制度、推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探索建立加快推进普通高色办学、多样化发展的制度机制,促进学校合理定位、明确发展方向,让学生在高中阶段能得到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质量优良、各具特色的高中阶段教育体系。到2020年,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高中阶段学生(含中职)毕业合格率达到95%以上,中职学校毕业生除部分升学到高等院校外就业率达到95%以上。?
四、改革内容
(一)办学体制改革
1.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加强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与制度建设,结合实际,兼顾长远,制定现代学校章程,推进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立、改、废、释,推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落实学校办学主体地位,依法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责,激发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活力,真正实现“依法治校、民主治校、学术治校”。
2.推进集团化合作办学。继续探索对口帮扶、委托管理、捆绑发展等多种办学模式,充分发挥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辐射、示范和引领作用,推进高中优质教育资源向边远和薄弱地区拓展,加快扩充优质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基础教育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的差距,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实现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
3.探索有长沙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依托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城市项目,试点预备员工制度,探索职业教育深度校企合作的模式。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职业院校试点共同招生、共同教学、共同管理、共同考核,在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专业与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4.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民办高中教育。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加快发展大众化、多样化的民办教育,支持和促进发展有特色的民办高中。
(二)办学模式改革
1.推进普通高色发展。深入推进特色高中建设。制定促进长沙教育特色发展的实施办法,建立奖补机制,鼓励普通高中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支持学校立足自身传统优势,开发学校特色校本课程,按照“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递进式发展策略,打造一批在德育、人文、科技、体育、艺术、外语、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方面有突出特色的普通高中。深入推进现代教育实验学校建设。支持优质普通高中创建现代教育实验学校,按照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和教育规律,从课程改革、办学机制、学生选拔、培养模式、招生考试等多方面入手,创设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探索和总结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有效途径和办法,培养具有创新潜能的优秀高中毕业生,为基础教育特别是普通高中阶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探索新路。
2.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立足长沙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一批行业背景突出、区域特色鲜明、对接产业紧密、办学定位准确、办学成效突出的卓越职业院校,打造一批国内知名的职业院校,带动全市职业院校不断提高“对接产业、服务产业、提升产业、引领产业”水平,增强长沙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把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创业成效、用人单位满意度、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能力和职业院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等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的重要指标。健全职业教育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完善职业教育课堂教学随机抽查制度,构建政府、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和第三方机构等多元参与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3.探索普高与职高渗透融通。以促进学生成长,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对多层次、多规格人才的需要为前提,把生涯规划纳入重要范畴。充分依托职教资源,建立共享机制,实现普高与职高横向沟通和纵向衔接,探索普职教育渗透融通,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架设立交桥,促进普高与职高的协调发展。
4.探索中外高中课程的有效融合。目前我市有8所学校参与了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实验研究,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借鉴国外先进课程设置成果,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国际化的视野来促进我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有国际交往能力和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三)教育教学改革
1.加强普通高中课程建设。按照新高考政策,引导学校结合实际系统开发校本课程和选修课程,打造特色学科,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超市”,为学生搭建个性化发展平台。同时建立合理的选课制度,积极探索实施分层教学和走班制,满足学生多元学习需求,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2.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按照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围绕提高教学效益、减轻课业负担这一核心,支持学校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不同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打造自主高效课堂。
3.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推动教学理念、方式和内容改革,促进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探索推进“微课”“慕课”等多种移动学习、在线学习模式,提升学习效果。采取汇聚、自建、共建、引进、购买等形式,建成一批能够体现长沙特色的精品数字化课程资源,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推进学习评价反馈数字化和网络化。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网络联校、专递课堂等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4.推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探索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具有长沙特色的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完善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模型,研制非学业质量测评工具,开发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管理平台。按照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开展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从入口定出口,从起点看变化,表彰先进、树立典型,促进全市高中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5.完善职业教育对接产业的专业布局。大力扶持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相关的专业,重点发展长沙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改造提升传统专业,调整市场需求过剩专业;加强涉农专业与适应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专业。加强对已经立项的省级特色专业、示范性特色专业、精品专业和市级精品专业建设,切实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加强专业群建设,形成专业与产业、专业群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专业布局。
五、实施步骤
1.规划启动阶段(2017年1月—2017年6月)。各区县(市)要立足本区域实际,做好统筹规划和科学论证,编制改革发展规划路径,制订试点实施方案,包括改革事项、改革目标、改革措施、保障条件、试点周期、政策建议等内容。
2.组织实施阶段(2017年7月—2019年12月)。市教育局组织专家组对各区县(市)教育局改革试点申报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论证通过后确定并公布改革试点单位和项目。督促试点单位有序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改革试点。
3.总结推广阶段(2020年1月—2020年12月)。结合省教育厅整体要求和国内外先进地区普及高中阶段的成功经验,对改革试点单位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形成完整客观的评估分析报告,为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提供科学详实的执行依据和行之有效的推广经验。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市、区县(市)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改革试点工作机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重点,落实责任目标,强化组织实施,确保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2.加快学校建设。加大普通高中新、改、扩建力度,“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建普通高中8所,改扩建12所以上,确保满足群众对普通高中入学需求以及高中教学改革需求。建好长沙职教园区、河西职教创业园区、香山教育城、星沙职教园区,新建1所市级职业学校,支持建好县级职业教育发展中心,扩充中职学位。
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范文5
近年来,郑州市以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为重点,大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向高位迈进。首先是2010年启动“班班通”建设工程,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班班通”工程是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优化和提升。“班班通”系统主要利用电子白板、短焦投影仪、网络多媒体教学机等信息化设备,通过互联网实现高速连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2010年,郑州市投资1.27亿元,完成了一期工程409所中小学、7626个班级的“班班通”设备的安装工作,11月底正式开通启用。自此,郑州市中小学师生告别了“黑板+粉笔”的传统课堂教学,取而代之的是信息化电子教学,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名师资源进入每一个教学班,有效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和效率。2011年,“班班通”二期工程已经启动,将于年底实现对农村所有中小学班级的全覆盖。其次是启动质量提升工程,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出了“道德课堂”理念,在全市积极开展构建道德课堂活动,涌现出了以郑州102中学“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型课堂,并在全国高效课堂首届博览会上被作为全国九大教学范式之一进行宣传推广。在此基础上,2010年下半年,郑州市又提出实施“优质教育倍增工程”。
2. 省属优质学校教育资源倍增是重中之重
2011年1月4日,郑州市政府出台《关于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的实施意见》,将按照城市组团的理念,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扶持举措,推进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根据《意见》,未来两年,郑州市将投入21.54亿元,新增4.58万个优质学位,使优质学位总数达到6.1万余个。在1月13日召开的2011年度郑州市教育工作会议上,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被列为该市教育工作“一号工程”。紧接着,1月11日,郑州市教育局召开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推进会,成立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项目指挥部。实行优质教育倍增工程,其实质是实现教育的高位均衡和高质公平。工程将按照存量挖潜、扩能建园、产事并举、借力发展、创新体制、提高质量的原则,加大力度,科学统筹,精细运作,力争通过两年的努力,使市区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明显拓展。所谓优质资源,就是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被社会公认的学校,这样的学校目前仅占郑州市教育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根据测算,郑州市区目前共有优质学位15500个,其中优质小学学位6900个,优质初中学位3600个,优质高中学位5000个。按照倍增项目计划安排,到2012年,市区优质教育资源将实现45810个学位的增量,其中,高中学位增量6200个,初中增量学位11600个,小学增量学位28010个。按分年度目标,2011年学位增量总数为15435个,其中高中学位增量1350个,初中学位增量4400个,小学学位增量9685个;2012年学位增量总数为30375个,其中高中增量学位4850个,初中增量学位7200个,小学增量学位18325个。倍增项目总投资概算21.54亿元(市财政投资9.41亿元,区财政投资6.27亿元,其他投资5.86亿元)。其中,2011年投资概算10.78亿元(市财政投资6.25亿元,区财政投资3.52亿元,其他投资1.01亿元);2012年投资概算10.76亿元(市财政投资3.17亿元,区财政投资2.74亿元,其他投资4.85亿元)。
郑州市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项目共分为省属学校、市属学校及各区学校项目。其中,省属优质学校的教育资源倍增工程,是重中之重。按照实施方案,倍增工程整体实施采取扩建挖潜、一校多区、强校托管、联合办学四种倍增模式。根据安排,今明两年,对没有改扩建空间的学校,将通过局部调整、初高中分设或新建、购置等途径增加新校区,实现好的学校一校多区办学,均衡合理布局。两年内,郑州17所学校将建新校区。今年,郑州市区好学校还要继续扩大招生规模,有发展空间的,要通过改扩建或内部挖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增量,今年,17所学校将进行改扩建。对于相对薄弱的学校,将通过优质学校托管的办法,充分利用相对薄弱学校的校舍,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增量,今年,有16个优质学校托管了弱势学校。另外,对部分优质学校与相对薄弱学校,将通过资源整合、联合办学,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为实现倍增工程“增量不降质”的目标,郑州市教育局高标配备优秀师资。其一,强校托管、联合办学项目优秀学校的校长一律兼任被托管、联合学校的校长,并由优质学校向被托管、联合学校选派优秀的教学副校长和教务主任。同时,优质学校向被托管、联合学校增派起始年级优秀中青年骨干任课教师,其中小学4~8名,中学5~10名。其二,郑州市教育局还建立了“校聘” 、“局聘”、“市聘”三级教师储备机制,为选聘优秀教师服务倍增项目学校教学开辟新渠道,新进的优秀教师提前一年到优质学校跟班实习,第二年任教担课,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增量不降质”的目标提供了优质师资的储备保障。其三,采取“以师带徒”、“学校自训”、“系统培训”、“课题引领”、“专家指导”、“外出进修” 的方式,对倍增项目学校教师进行分类别、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培训。
【图表说明】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以市区省级示范性高中和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社会认可的招生热点初中、小学为依托,采取“扩建挖潜、一校多区、强校托管、联合办学”四种推进模式。
3. 倍增工程纳入年度目标考核
五项保障机制促项目推进和落实
为保障项目的推进和落实,根据《工作方案》,郑州市教育局建立五项保障机制:
实施指挥部运作模式。成立了倍增工程指挥部,下设办公室、项目组、财务组、组织组、人事组、教学管理组、师资培训组、督导组、民办学校组等18个项目组,分别负责项目的统筹规划、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完善设备、干部和教师调配、师资培训、教学管理、教育质量督导评估、民办学校项目发展等,强力推进项目落实。
建立项目推进新机制。项目运作以学校为主、指挥部统筹协调、压茬交叉、易难并重、精心组织、优质高效的原则组织推进和实施。建立“三会两报一紧盯”制度,定期召开项目推进例会,根据需要及时召开专题协调会和现场办公会;每周向局长办公会和市委、市政府报告项目进展情况,向各区和项目学校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对于每一个项目安排专职人员紧盯推进。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对项目的审批立项开辟绿色通道,提高项目推进的时效性。对项目实行目标管理,将倍增工程纳入到各区、各学校年度目标考核。
加大投入,增配人力。除基本建设外,每年增设专项资金500万元,用于教学、科研和教师聘用及交流等。2011年度单列专项资金4000万元对托管、联合办学学校的教学设备进行充实完善、更新提升,率先在项目学校建成班班通优质课、示范课录播系统。为托管、联合办学的学校增派专兼职相结合的优秀管理、教学团队,并注重实战效果的运用,把倍增成果作为提拔任用和职称晋级的重要条件之一。
促进民办教育优质发展。研究出台民办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扶持优质民办教育壮大力量和规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经费补贴、优质教育资源输出等举措,不断提高民办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努力扶持打造一批规模适度、质量较高、特色鲜明、社会声誉良好的优质民办学校。
强力推进教育质量的提升。优质教育资源倍增的重点在学位的倍增,难点在质量的提升。充分发挥班班通的作用,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开展达标课、优质课、示范课活动,确保质量。在项目学校实施“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评价、校本教研、教育科研、师资培训、教学考核”八个统一,推动以内涵提升为主要内容的实质性联合。把托管学校列入市教育局实施的学校优质化工程序列,请全国教育知名专家为学校把脉会诊,边指导,边实践,边提升,用2~3年时间把这些学校打造成优质特色学校。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九大机制和“工作月历”确保优质教育资源倍增
为保障计划顺利完成,2011年3月8日,郑州市教育局又公布了详细的工作月历及新的保障措施。这份“工作月历”,以每个月为一个单元,清晰表明当月的工作安排以及相应责任人。按计划,今年8月,2011年度的倍增项目基本能完成预定目标,实现优质教育的增量。同时,郑州市教育局推出了经费、教学质量、基建项目目标管理、干部、师资、扶持民办学校发展、奖惩、舆论引导、督察等九项保障机制。
【图表说明】在干部、师资和经费保障机制中,省属学校项目由市指挥部与项目学校协商解决,区属学校由各区教育局研究解决。
4. 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各具“特色”
由于郑州市各区教育发展基础、特色不尽相同,在实施倍增工程方面,各区也有着自身的“特色”。
二七区“六名工程”。二七区把倍增分为“硬倍增”和“软倍增”。“硬倍增”指的是量的倍增,如名校扩建。今年还将加大名校引进力度,引进国内名校1~2所,提升名校档次和水平。在优质教育资源倍增上计划总投资5369万元,预计新增小学一年级优质教育学位30个班、1350人。“软倍增”主要指“质”的倍增,具体做法就是深化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名学科、名学生、名区“六名工程”,使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品牌、科色科目;二七区还计划重点培养名校长4~6名、分梯次重点培训培养名师及名师培养对象100名,打造一批高水平的艺术团队,发挥名学生的兴趣特长。
中原区集团化。中原区将通过一校多区、强校托管等多种形式使优质学位倍增,实施从教育大区到教育强区的转变。还将推广集团化办学,在以往强校加新校,强校加名校等强校加乡校的模式下,尝试教育集团与高校合作办学的新模式。
管城区植入式办学。管城区提出,采取植入式办学模式,以行政命令为主,兼顾学校共同意愿,将一所名校与若干学校组成学校共同体,以名校为龙头,在教育理念、管理、科研、评价等方面,统一管理共同提高。
金水区深化教师交流。金水区将通过全区教师轮岗全力保证教学质量,目前全区共交流教师1102人,其中城乡交流244人,鼓励优秀教师到非热点学校任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择校热”现象。在学区管理方面,学区内各校实行热点问题共研、教学资料共享、课堂教学互访、质量分析同步、教师培训协作,缩小校际差距,促进全区教学管理水平整体提升。
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范文6
一、基本情况
基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学习调研阶段,从20*年10月22日到11月17日,主要工作是成立领导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广泛动员部署、积极组织学习、开展专题调研、进行案例分析、围绕科学发展进行解放思想讨论;第二阶段为分析检查阶段,从11月18日到2009年1月16日,主要工作是广泛征求意见、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形成分析检查报告、组织群众评议;第三阶段为整改落实阶段,从2009年1月17日到2009年2月25日,主要工作是制定整改方案、解决突出问题、认真总结测评。
二、主要做法和特点
一是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保证学习实践活动顺利开展。自团市委动员大会召开后,基地立即召开班子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召开基地干部职工会议进行宣传和动员,为学习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组织基础。
二是深入学习,认真调研,为基地科学发展建言献策。采取悬挂布标、制作学习园地、印制学习材料等方式,在基地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坚持集中学习、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学习了科学发展的相关材料,党员撰写了心得体会。领导班子针对所管辖的业务范围进行了深入调研,并撰写了调研报告。领导班子成员及全体党员开展了案例分析和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基地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工作科学发展建言献策。同时结合各自的工作岗位,对如何将科学发展观与自身实际工作相结合进行了交流。
三是广泛征求意见,认真查找问题,理清国防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发展的思路。通过各种途径征求到8条意见建议,涉及基地培训体系建设建议、服务保障、队伍建设三个方面,这些意见建议都是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进一步加快新基地建设的角度提出的,准确、诚恳、全面,对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很有指导、启发和教育作用。这对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切实改进基地产业建设及快速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观念和做法十分有益,促使基地不断改进和提高,以科学发展观的态度更好地为国防教育培训发展服务。召开了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和党员组织生活会,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相互帮助、共同提高,会后形成了《民主生活会会议纪要》和《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制定了《整改方案》,明确整改目标、时限、责任人,理清了今后基地国防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发展的思路。解决了两大实际问题:
1、决策更加规范、更加科学。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领导班子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意识进一步增强,坚持班子集体议事,重大决策必须通过职代会审议通过。
2、积极解决职工、培训学生生活中实际困难问题。针对职工、学生们反映的基地浴池条件差、打开水不方便、辅导员宿舍条件差、冬季取暖等问题,基地多方筹措资金,积极与有关方面沟通。现在,整洁、美观的新浴池已经投入使用;基地利用地热资源,为培训学员解决了冬季取暖问题,并新建了开水房,解决了打开水难的问题;针对基地所处官港地界远离市区,设立了治安防范网络,维护基地生活、工作安全稳定。
在整个活动结束后,向部分干部职工和服务对象进行了基地开展科学发展观活动满意度测评活动,经汇总,满意度为100%,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基地的特点主要是将科学发展观与实际工作融会贯通,在思想上提高基地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在工作上,以国防教育培训为重点,以企业化经营和管理的手段体现新型团办实体职能。为了把基地产业建设与发展基地经济、增加职工收入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引进资金、推进共青团教育培训集团化的进程”,就作为了基地今后统筹发展的方向。教育集团化是伴随基地和天津市青年职业学院合作办学后的一种发展趋势。资源共享,相互促进,成为实现基地和青职院两个直属单位产业间、地域间以及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团市委提出基地发展的战略定位,旨在统筹发展我们这样经济总体运行质量不高的直属单位,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加强领导,在得到国家的政策倾斜的同时,统筹发展,促进基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主要经验
一是领导重视,组织有力。成立领导小组、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严格按照方案完成各项议定程序,每个阶段都有动员部署,有阶段总结,为整个学习实践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班子成员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积极参与活动的每个具体环节,带头学习、带头讲解、带头调研、带头整改,对整个单位产生很好的模范带头和示范作用;
二是将学习贯穿始终。采取集中学习、检查组指导下学习、党支部学习、党小组学习、部室学习、个人自学相结合的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并将学习实践活动的范围由党员扩大到基地干部职工,广泛动员,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活动当中,使活动人人皆知,影响深远。
三是将活动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紧扣发展主题,突出国防教育培训工作特色。在调研、征求意见、制定整改措施、组织评议等工作上,不空谈理论,都将培训工作与科学发展紧密结合,邀请相关服务对象参与到活动中,将服务对象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基地是否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的标准;
四是强化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通过布标、简报、学习园地等多种方式及时宣传科学发展观的有关内容、开展活动的工作动态、进展和成效,使大家在浓厚的舆论氛围中自觉接受教育和熏陶。
四、取得的成效
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基地各项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活动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一是基地干部职工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工作作风明显转变。激励了基地干部职工想干事、干好事的工作热情,在基地树立了统筹兼顾、奋勇争先的责任意识,增强了改革创新、顾全大局的工作意识,以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单位为目标,在工作量大,人手紧张的情况下,不计较个人得失,经常加班加点,基地上下拧成一股绳,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决心站在新起点,瞄准新目标,实现新发展,取得新进展,实现基地培训工作跨越式发展。
二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基地服务体系。面对迅速提升的日客容量,基地在服务上做文章。为了切实抓好服务,促使服务水平与基地事业的协调发展,基地确保人员、经费、机构和设备的四落实;在服务内容上,提高服务质量,提高了服务档次和水平,确保参训人员顺利完成培训计划。今后还要继续深化服务方式,带领基地干部职工不仅要提高业务知识水平,还要提高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基地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努力促使基地的服务水平、管理水平同基地事业发展相协调。
三是科学设计、项目管理、市场经营。对部分项目进行包装面向市场,如拓展训练,由基地提供场所,专业的咨询管理公司进行开发,派出经验丰富的培训教师,对青少年进行心理、体能、智慧、团结协作等方面的训练,基地可以更大限度的开拓训练场地、开发教育能力,公司可以获得相应的回报,双方均能够从中受益。
五、存在的不足和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