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学指导意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教学指导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教学指导意见

高中教学指导意见范文1

关键词:建构主义;地理教学;案例分析法;思维导图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6-0131-03

建构主义理论被认为是目前最具前景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者认为,虽然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由于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因此,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概括地说,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建构主义的这些观点为我们探讨一种好的、值得倡导的地理课堂教学新理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笔者认为,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地理知识真正的理解;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及他人学习的反思;应使学生获得对地理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下面就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案例分析法和思维导图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展开说明。

一、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它能创设一个良好、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分析、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极有益处。实践证明,运用案例教学法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地理这门科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指导着生活,学习地理最终也对生活有所帮助。在案例的选择上,应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魅力所在。笔者在上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课时,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希望通过这一节课而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

(案例呈现〕建阳一一“嘉禾之乡”美誉的由来

南宋景定元年,建阳黄坑水稻丰产,并发现“一颗15穗”的稻穗,农民称其为佳禾稻,于是地方官员立即上报朝廷,皇帝闻讯给予嘉奖,并诏改建阳为“嘉禾”。由此,建阳有了“嘉禾之乡”和“闽地米粮川”的美誉。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建阳种植水稻的历史悠久。

(欣赏观察短片)菲律宾的水稻种植业,结合短片说出水稻种植业可能需要怎样的条件。

(知识应用与迁移):从家乡水稻的生长结合课本47页亚洲季风水田分布图,分析亚洲气候类型图,亚洲人口分布图,亚洲地形图分析地形、气候、劳动力对水稻分布的影响。

第一,结合建阳水稻种植,分析亚洲季风水田农业区水稻种植的地形条件。

甲生:建阳水稻分布在河谷地带地形相对比较平坦的地方和地势稍高的丘陵地区,丘陵地区种植水稻需要修筑梯田,这样利于水田的管理。

教师补充:就更大范围的全国而言,水稻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地区,集中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例如,我们所说的“鱼米之乡”――长江中下游平原就是水稻的一大产区。结合亚洲地形图,我们也不难看出亚洲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的平原和三角洲地区。

第二,结合建阳水稻种植,分析亚洲季风水田农业区水稻种植的气候条件。

乙生:我知道水稻在生长季节需水量很大,对热量要求高,建阳气候符合它的生长习惯。

教师补充:很好,建阳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1742毫米,年平均气温18.1℃,极端最高气温41 .3 ℃;极端最低气温-8.7℃。全年雨热同期,气候条件优越。全亚洲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第三,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为什么?亚洲有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条件吗?

丙生:我来和同学们讲讲水稻种植的亲身体验。从最早的选种育种到最后收割入仓,包括中间进行杀虫、锄草等农事管理共需要十几个环节,而且这些环节基本上是靠手工完成的。

教师补充:亚洲人口数目较多,有中国、印度等7个国家人口数超过1亿,相对来说,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

第四,水稻种植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水稻单产高:亚洲人多地少,需要一种单产高的粮食作物来满足人们的需要,而水稻是目前世界上单产较高的农作物,可以说亚洲是在最合适的地方种了最合适的农作物。

饮食习惯: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人长得粗壮结实,南方人长得相对小巧,这就与我们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国家政策:中央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直补政策来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师生共同归纳: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二、思维导图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给你的思维一幅导图”,这是被誉为“世界记忆之父”托尼・巴赞的一句名言。基于图像和联想是大脑语言的“思维导图”,这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它模仿大脑的记忆结构,使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遵循一套简单、基本、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来形成表征信息的图形,和枯燥的文字相比,图形除了可以承载丰富的信息,还具有生动、直观的视觉特征。思维导图是一种人脑思想的反映,它赋予人的思维最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利用思维导图,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脑科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为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珍妮・特沃斯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提到:“我们怎样学习比我们学习什么要重要得多。”当前,全世界都在争论一个问题:学校应该教什么?最重要的是学习两个“科目”: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特别是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面对繁重的课程,面对大量的信息,提高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更为高效地学习是学校、教师、学生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实践证明,思维导图的合理利用将切实提高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的地理教学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智慧的培养;着眼于传授知识的数量,忽视了通过教学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许多学生感到地理知识零散繁杂,以无序的状态贮存于大脑,时间一长就容易遗忘,面对新问题不知如何思考,缺乏逻辑思维能力。笔者认为,运用“思维导图”教学策略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在地理课堂中引进“思维导图”,可以将学生的内在思维外显,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可视化,深入剖析知识的根源,建立超越知识的原知识,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为例,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教师在讲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就会按照课本的顺序罗列,教会学生画出课本重点内容和关键字,或者学生的笔记也就是课本文字的再现,并不能体现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和地理知识结构的建立,而运用思维导图就不是死记硬背,是给学生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帮助其更好地学习。以下是“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思维导图:

新的课程观强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课程强调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课程建构的主导不是学科知识的给予,而是学生能力的发展。案例教学法和思维导图的使用正是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有效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案例教学和思维导图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组织和实施,能够使教学变“灌输”为“探究”,变“被动”为“主动”;变“求同”为“存异”,变“苦学”为“乐学”,使地理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素质的主渠道。

参考文献:

[1]陈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李明.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认知结构建构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高中教学指导意见范文2

关键词:职业指导课; 教学效果; 建议

近年来,中职毕业生人数与日俱增,当然,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加大。面对这种情况学生们的就业也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中职院校的生源不同于普通高校和普通高中,其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比较差,这是不争的事实。多数学生是升学考试的失败者,“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和对职业教育的鄙薄经常侵袭着他们。他们不了解、不喜欢所学专业以及即将从事的职业。进入职业院校是他们无可奈何的选择。所以他们感到前途无望,低人一等。但他们并非没有积极的一面,只是消极的心态占据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我们的职责在于创造条件、抓住机遇、善于挖掘学生心灵深处的积极心态。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院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职业指导》课开设在第一学期,占32-36学时,目前,各地中职院校在实践中虽然普遍感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但对《职业指导》课的理解还不够全面。开展职业指导的情况很不平衡。有的地方和学校把职业指导仅理解为就业指导。单纯重视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和指导。忽视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观、创业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因此,对中职学校《职业指导》课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利于国家教育大纲的有效实施,也有利于学生个人的人生发展。

一、目前《职业指导》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起步较晚,没有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师

世界上第一个指导机构是美国波士顿地方职业局于1908年创立,《职业指导》课程在我国的发展已趋于落后,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07〕26号)才“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虽然如此,我们也不能就此停滞,应该多加探讨与研究。目前,职业指导师队伍主要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非本专业教师、班主任和少数职能部门人员组成,兼职人员多、专职人员少,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师资队伍的水平还满足不了职业指导的需要。思政课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缺乏对就业市场的了解和实践经验,职业指导偏重于空洞理论;辅导员对学生的求职过程有较深的体会和感受,了解就业市场信息,但教学经验不足,职业指导局限于传授求职技巧;其他兼职的班主任等虽有教学和实战经验,但是缺乏使命感。他们除了进行职业指导课程教学外,还忙于各自本职工作,对职业指导课没有归宿感,难以深入研究。因此,学院应加强对职业指导师的培养,打造一支稳定的专业化的指导团队。

(二)教学中缺乏新颖性,指导不深入

现在的《职业指导》课的效果不理想,教师只是一味的讲解,缺少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一部分职业指导师还是停留在传统的“你讲我听”的单纯课堂授课形式上,形式比较单一,内容也比较空泛。抑制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没能在教学中真正领悟教学的真正意义。面临人生的多重选择,学生们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矛盾和心理不适,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需要的是一种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状态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个别咨询辅导而非集体号脉。长久以来由于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和职业心理辅导的严重缺位,导致很多学生在人生选择的最重要阶段走错路、入错行,留下一生的遗憾。

(三)缺乏合适的职业指导课程教材

《职业指导》课程教材主要应以实用为主,所谓实用,应有针对性的、学生易于接受的,最好配备相对的光碟等辅助设备,让学生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现在的教材是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高等教育出版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材。这本教材适用于全国所有专业的中职学校,具有普遍适用性。但对各地区、各专业的中职院校缺乏针对性,教材中案例选取的题材、事件发生的地域范围受到限制。使学生难以产生真实的情绪体验。学生对此不仅理解起来困难,而且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不信任感。因此,为了有效的提高《职业指导》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需针对本地区、本专业的特点,立足学校专业特点和本校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案例,制定出实用、有效的校本教材。

(四)缺乏充足的教学课时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职业指导》课占32-36学时。因为中职生在入学前接受的职业训练少,他们的年龄普遍较小,文化知识基础又很薄弱,理解能力差,而且大多数的学生在入学前是由家长决定所学专业,他们对专业了解少,缺乏职业感这一特点,32-36学时已经很难满足他们的需求。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中职院校一个班一周最多也就两次课,学校对此课的教学不够重视,而且学生一个学期还要有两个月实践操作时间,三年下来总课时量不超过40课时,根本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学生也不会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学生产生这是一门不够重要、对自己影响不大的学科的感觉。

二、提高职业指导课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一)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目前中职学生就业的基本特点是:学历低、综合素质差、缺乏工作经验、就业预期非理性化。大部分实习单位对这些学生的反馈意见是:缺乏职业工作者的基本素质、眼高手低,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认识,不懂得珍惜,无责任感、无规范意识、无合作精神。面临这些年龄小、对所学专业对应的岗位不了解,大多盲目的选择所学专业的中职生来说,集中地将《职业指导》课安排在一个学期里,能从份发挥其效果。因此,笔者设想将《职业指导》的学时分摊在一年级和三年级,并适当增加课时量。对现有课时进行灵活分配,不同年级各有侧重。一年级侧重引导学生了解职业、了解自己,并向学生介绍所学专业对应哪些职业岗位,其岗位对职业素质、性格、能力有哪些要求。同时,还要进行就业形势的分析和介绍,强调获得职业资格对就业的重要性,根据职业岗位要求分析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建立每个学生的职业性格、能力档案。这样做可以为学生在校三年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的努力有的放失。在三年级的《职业指导》课中,要侧重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向学生极少如何求职面试,签署劳动合同的基本知识,相关的行业法律、法规,行业道德准则,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个人创业的条件分析,从而使学生为实现就业夯实基础。

(二)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

学生主要是以学习为主,很难迅速洞察到市场的需求和动态,因此如何避免教学过程中的“闭门造车”,缩短校企间人才需求的距离,是各中职院校应当探讨的重要问题。对此,“校企合作”将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各专业毕业生与企业需求之间出现“货不对板”的情况。加强校企联系可以让学生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做到有针对性的学习,促进学生个人就业问题的解决。根据调查,许多求职的毕业生对其所选择的行业和职位一点了解都没有,甚至对企业都不了解,就开始提自己的要求,对所从事的行业职位甚至企业完全不了解也去就业。不少企业人事主管认为,学校应在学生一进校门就开始引导他们接触企业,思考就业问题, 而不是到毕业了才开始“临阵磨枪”,正确的做法是让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接触劳动力市场,了解企业的运行机制,才不至于到了毕业才发现自己都没准备好。此外,学生也可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解决实际工作的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课堂上不能多动,这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但要看你如何组织课堂。在课堂上可以与同学进行更多的互动活动,让同学们在游戏或其他活动中体味学习的乐趣,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激发活跃的课堂气氛。有时课堂会出现“昏昏欲睡”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沉闷的课堂气氛造成学生兴趣低下,如果能否恰如其分使用肢体语言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是极有帮助的。特别是那些语言难以描述,而学生又有必要知道的内容,你一个眼神或一个手势等肢体语言的运用,学生可能就心领神会了。以此来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教学中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对职业指导的迫切需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投入,应用角色扮演、身体接触、人际沟通、无领导小组讨论等达到教学目标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如敬业精神、表达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和组织能力、创新意识、抗挫折能力、职业礼仪等。比如采用角色扮演法,可以在实例纠错和榜样效仿中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他们自觉主动地去掌握教学内容,想方设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通过这种角色扮演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自信心及才艺表现力,动静结合,进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加强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引进专业指导人员,培育兼职指导人员。引进经过高校职业指导级别认证的专业指导人员,选拔有丰富毕业生指导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吸收与职业指导相关的心理学、社会学研究基础的专业课教师组成专业指导的核心力量,同时加强对辅导员关于职业指导方面的培训,使其成为辅助力量,从而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职业指导队伍。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使其成为校内就业指导队伍的辅助力量。邀请企事业单位中有长期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资深人士、知名企业管理人员,通过集中授课,开办讲座,实践演练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塑造、培养,帮助其进行正确的职业设计、人生规划等。

(四)加强对《职业指导》课的监控与评价

《职业指导》课是一门与实践密切相关的科学,社会要求的变化、学生情况的改变都会影响他的教学效果。因此,除了考试和学校相关管理部分的监督以外,通过教师的自我反思,定期与学生开展座谈,及时与用人单位的沟通来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指导》课的监控与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1.教师要勤于反思

《职业指导》课区别于其它科学,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具有很强的变化性,这就要求教师也要适应这种变化,不断地反思总结,即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积极性是否被调动,教学策略是否得当,教学效果是否良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等等。教师在反思的过程中也完成了对《职业指导》课的内部监控与评价,从而做出及时的反应,以采取有效手段来及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2.定期开展学生座谈

《职业指导》课不仅要根据教学大纲完成相关的教学内容,而且要根据学生对于职业相关内容的困惑进行指导与帮助。从而帮助学生能成功就业,并为其职业生涯打好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能及时的得到学生的需求信息,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定期开展学生座谈,不仅可以通过轻松的方式使教师快捷的得到相关信息,明确学生的需求,而且能了解学生对课堂的评价,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3.及时与用人单位沟通

《职业指导》课的培养目标是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密切相关的,只有通过与用人单位沟通才能明晰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和其所要求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规范,才能及时的得到用人单位对实习或已工作的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有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正确的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客观的完成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真正地了解到教学效果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环.美国职业发展理论及职业指导方法

[2]朱永国.北欧五国职业特点研究

[3]郭兴民.《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的教学特点

[4]梁春生.学导式教学法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中的运用

高中教学指导意见范文3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 英语阅读 教学

一、导言

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 “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在当前英语教学中,阅读能力是大纲要求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现阶段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

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同时还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指出其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训练中学会语言知识,获取文章提供的信息,领悟文章的内涵,同时,通过阅读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然而,当前情况并不容乐观。在阅读理解的教学过程中许多的教师是将课文教学直接变成逐词逐句的翻译及详尽的单词、词组、句子、语法分析等,这样学生眼里的阅读全是生硬的词,而不是美丽的文章,这样背离了认知规律,剥夺了学生的探索过程。

二、建构主义理论及其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的原则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可译为结构主义。其内容十分丰富,但其教育理论的核心观念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各种媒介与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只是被动地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接收到笔记本上;而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因此,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可以确立以下几个英语教学原则:

1、根据阅读的目的在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补充必要的、新的背景知识,启发学生对有关话题的思考。”“同时也是为了学生归纳、总结已有的语言知识,如词汇、句型等,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新内容、新知识作好铺垫。”的要求,可以确立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主动建构英语知识,加强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2、根据“学习并不是我们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信息,而是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的建构主义理论,可以确立在阅读教学中,把阅读自交给学生, 教师帮助学生培养相应的阅读技巧的原则。学生要培养的阅读技巧有很多,如skim, scan,归纳大意等。

3、根据“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已形成了相关的的经验,或通过合情理的推理得出对问题的解释”的理论,确立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先前经验对课文理解的影响,并运用教学手段激活学生先前知识的原则。引导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先前经验对其意义建构的影响,鼓励学生批判性思考及多样化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建构主义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

(一)、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完成阅读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建构主义的师生观告诉我们:(1)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

因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完成阅读教学策略的最重要的方面。阅读教学的目标的完成离不开人的因素,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刻注意发现学生的任何一处闪光点,予以充分的表扬和鼓励,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和宽容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身心时刻都处在愉快和亢奋的状态,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充分的思想自由。学生是情感的学生,他们学习的乐趣有很多情况都受到教师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发现有的学生成绩上升快,阅读能力也提升得快,原因是“这老师对我很好,不学对不起他”。也有的学生原来学习成绩很好,但会出现突然的下降,究其原因是“那老师看了不爽,我不爱学他的学科。”等等的许多的事例都证明学生一旦受到老师的表扬,他的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求知欲旺盛,能更快更有效地吸收各种信息,反之亦然。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样我们的英语阅读的教学目标才能完成的基础。

(二)、创设真实情境导入课文,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高中教学指导意见范文4

一、正确认识历史教材与课程标准、教学指导意见的关系

要有效地使用教材,就必须要正确认识它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之间的关系。课程标准是我们教学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明确规定了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及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等,教材内容的编写必须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作为指导思想和原则。因此,教材只是我们的一种学习工具,是课程标准和教学之间联系的纽带。而教学过程中如何具体处理教材,突出教学重难点,这就需要教师仔细研读教学指导意见。因此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依据指导意见来优化教材,最终实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明确了教材与课程标准、指导意见之间的关系后,对如何有效地使用教材,应确立这样的认识:(1)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明确课程性质,理解课程标准所阐释的课程理念以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并依此建构科学的教学目标。(2)要认真研究教学指导意见,落实每一章节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不同的对象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要求。(3)要认真研究教材,根据课程标准和指导意见,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优化教材结构内容,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二、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历史教材有大量的信息,各种图片和正文材料属于显性知识,挖掘和利用好它们可以有助于学生对一些重难点知识的理解。例如必修二专题五的《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一节,教师需要讲清楚新航路开辟的过程,而教材只有一幅地图与此相关,那么教师就要充分运用好这幅图。为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问题:(1)经过好望角的航线有哪几条?(2)最先到达亚洲的航线是哪一条?(3)环球航行经过几大洲几大洋?(4)最先横穿大西洋的航线是哪一个?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让学生了解整个新航路的开辟过程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读图能力。

不仅教材中的图会说话,教材每章的导语,课前提示,课文中的资料卡片、知识链接和学习思考,课后的专题小节与测评、学习与探究等也包含了大量的隐性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激活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必修二最后的学习与探究之图说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关于探究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历程,答案在历史教科书中难以找到,学生必须通过网络或到图书馆查阅书籍等方式才能完成,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兴趣得到了有效提高,而且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理解。

三、注意整合好教材内容

教学中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必须按照课标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整体设计,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由于高中历史教材在编写时打破了传统的年展顺序,而以专题的形式编排,可能同一事件在不同的专题里会反复提到,教师就需要学会做减法对教材灵活处理和整合。

例如关于“欧洲联盟”这一知识点,在必修一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中提到,必修二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中又提及,我们选择把它们整合在一起,在必修一把“欧盟”的来龙去脉清楚系统地介绍给学生。跨册内容可以整合,同单元内教材的整合则更加方便,它不仅能使专题结构更加清晰,也便于学生理解。例如必修三专题六的《专制下的启蒙》和《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这两节内容讲的都是启蒙运动,只不过侧重的角度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我把两节内容整合在一起变为《启蒙思想》,从启蒙运动中政治启蒙和人本身的启蒙两个角度来进行介绍。

高中教学指导意见范文5

如何切实化解《经济生活》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笔者提出以下策略,求教方家。

一、 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在《经济生活》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摒弃传统教学老路――以灌输知识为目的,以教师讲授为手段;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率低下,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突出。而应立足于学生“体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恰当运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基本观点、基本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围绕学生关注的经济生活问题组织教学,挖掘经济知识的生活内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进行分析,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之更好地认识社会,进而有效地提高理解、认同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实现生活性、应用性与综合性的统一。

例如,在“面对经济全球化”中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教学,笔者作了如下教学导入。

笔者先启发学生认清“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上国与国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特别是商品、劳务、技术、资金等表现得更为显著……”的特征;然后组织学生畅谈国与国之间经济联系的感受,如我们不出国门就能吃到肯德基、麦当劳,欣赏美国大片,中国的海尔集团在世界各地开办工厂等现象;最后通过笔者谈“国与国之间经济联系的感受”(向学生展示笔者自己使用的“联想笔记本电脑”,该电脑整机由中国联想集团生产,处理器由美国速龙公司生产,操作系统由美国微软公司提供……),小结并引出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上述以学生和教师的生活感受来导入“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的教学,符合新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的理念,符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高中学生群体”的教学原则,既节约了教学导入的时间,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了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效果。

二、 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

《课程标准》是我们组织教学的指南。在《经济生活》的教学中,我们应以《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那样,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学生的生活关切,合乎学生认识事物的逻辑和实际需要,从而使他们更能品味到经济知识的有用性、经济思想的科学性、道德教育的实在性,进而领悟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等重要的思想政治观点,使我们的教学过程少走弯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指导意见》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学科教学、学业评价、学生毕业以及升学考试的基本依据。它对教材内容的教学取舍,知识深、广度的把握作了明确、详细的规定。如《教学指导意见》中关于教学要求的表达有基本要求、发展要求、不作拓展要求和不作要求等四个层次;高中会考内容是“基本要求+不作拓展要求”,高考内容是“基本要求+不作拓展要求+发展要求”,“不作要求”的内容是会考和高考都不考的内容。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吃透《教学指导意见》精神,正确地把握教学内容。其次,我们要充分借鉴和学习《教学指导意见》中的“教学建议”特别是教学方法建议,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讲述《经济生活》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时,《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了解货币的含义和产生的过程,理解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是该框教学的基本要求,“商品的含义和基本属性……”是不作拓展要求的内容。然而,有的教师却花半节课时间,讲授商品的产生过程、含义、两个基本属性及其相互关系,并感叹要讲的内容太多。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深入地研究《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自搞一套,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和目的。

三、 恰当整合教学内容

教材既是教师有效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师应该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既要对相关的教学内容,特别是知识点进行微观落实;更要从宏观角度恰当地处理教材,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和构建。具体方法,一是对一个主干知识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进行具体的分析,并联系时政热点、社会现实、学生生活实际等进行有效的知识整合。二是联系相关联的模块组织教学,即对同一主题在不同的模块内因其表述角度、详略的不同,重组、整合进行教学。必修Ⅰ《经济生活》中“货币的本质、价值与价格、价值规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与IB模块《经济学常识》中的“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必修Ⅰ《经济生活》中“公司的经营与发展”“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IB模块《生活中的法律常识》中的“劳动就业与守法经营”,就属于这类情况。

以“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一框内容为例,笔者按以下的步骤进行了教学。

第一步,从“是什么”的角度组织教学,即让学生知晓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公有制为主体的含义,公有制经济的类型、特征和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类型、特征和作用。

第二步,从“为什么”的角度组织教学,即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现状、社会主义本质及特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等多角度,分析和探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因。

第三步,从“怎么办”的角度组织教学,即怎样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并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在我国部分地区、部分领域非公有制的科学发展的现状。

以上教学安排,使本来比较繁琐的教学内容变得有条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地缓解了教学内容多、课时紧的矛盾,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升了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也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取向更加明确。

四、 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理论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创设有利于自己主动学习的良好环境,不断提高探究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从而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缓解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

为使学生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笔者设计了“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绍兴环城河改造”为主题的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走出课堂,在身边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中提升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绍兴环城河改造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绍兴环城河改造与绍兴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关系;绍兴环城河改造与绍兴城市发展、市民素质提高之间的关系等。活动让学生收获颇丰。如一位学生这样写道:环城河整治工程实施后,不仅带来了环保效应和城市生态效应,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还有力地激活和拉动了建材业,产生了数十亿的直接经济效益。同时大面积拆迁有力地拉动了房地产市场,从而带动了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也为绍兴加快经济强市、文化强市、生态绍兴、和谐绍兴建设,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增添了新的砝码。另一位学生活动后则认为:一条河改变了一座城市,环城河的治理不仅改变了城市的面貌,还提高了市民的思想意识――绍兴市民对环城河治理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和主动,表明环城河建设顺民心、合民意、举民力、办民事、得民心,印证了绍兴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

活动使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懂得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相关内容的理解,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教育效果。

五、 精选精练精评作业

布置和讲评作业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实践告诉我们,精选、精练、精评作业是缓解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达成精选、精练的目的,作业内容应针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实际大胆改编、取舍,还可以布置一些口头作业,引导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不过分依赖教师和资料、不机械地照抄照搬参考答案的好习惯。

为了达成精评作业的目的,讲评作业时,教师不必按部就班地全面讲评,而应重点讲解批改中发现的一些共性问题(含普遍性的错题)。还可以留出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后对参考答案作出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因为教师讲清楚不一定等于学生听明白。

例如,在结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学后,笔者对学生进行了如下的作业布置。

作业一(自我整理):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②为什么国家要进行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和手段是什么?

(布置上述作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课后去整理已学过的内容,使学生自觉养成课后整理的良好习惯,更加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减少了下一节课复习提问的时间。)

作业二(书面作业):

2010年7月份以来,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总水平逐月攀升,加大了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负担。为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为此,国务院于11月20日出台了稳定物价的16项措施,各部门和各地方也相继出台措施调控物价,很快物价开始高位回落,趋于稳定。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分析政府调控物价的必要性。

高中教学指导意见范文6

一、要坚持正确的教学方向

高中的计算机教育应侧重于基础教育。《指导意见》将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表述为: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本结构和计算机语言方面的教育,以使他们了解计算机的工作系统,为将来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应着重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方面的教育,把计算机看作一个辅助工具,掌握使用这一工具的方法和要领,侧重于如何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以便将来进入大学或工作岗位时,对那时的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有一个超前的基础教育。因为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程度的迅速提高,几年之后,在学习、工作中一定会被广泛应用。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要有超前意识,让学生接触到代表计算机操作系统发展方向的操作环境并掌握几种最常用的应用软件。这种面向应用、面向未来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我们所必须坚持和提倡的。

二、规范学科建设。实行多层次教学

1.计算机学科建设要规范化、科学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正在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其教学目的、指导思想、内容体系不能再有随意性,必须规范、科学。国家教育部应进一步对高中计算机课程的地位、性质、日标、内容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同时,要求各地以此为依据编写教材,教材建设实行“在学基本要求、统_二审定的前提下,逐步实行多样化”的方针,规范信息技术课的教材。

2.计算机学科教学要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一是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都要统一到《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上来。《指导意见》上规定的基础知识、操作和应用作为基本教学内容,全体学生必须掌握。二是采取多样性的原则,一方面要坚持课程形态的多样性,即分设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另一方面要坚持学习内容的多层次,根据学生原有的基础。以及心理和生理特点、兴趣、爱好和认知能力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例如,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只学习基本的常识、操作和应用;选修课和活动课(面向少数有兴趣的学生)学习较难、较复杂的包括程序语言在内的内容,为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打下基础。

3.计算机学科教学要坚持培养能力与开发智力并重

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我们的教学内容不可能完全跟上这种飞快的发展速度,只能择其最基本的、有利于了解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趋势、有利于进一步学习的内容,而在教学的方法和目标上,主要应着眼于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不应只计较点滴知识的得失,要使学生通过计算机学科的学习能具备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能力,适应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三、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1.建立自上而下的信息技术教研机构

目前,各级教研部门均没有设立专职的信息技术教研员,其职能通常由劳技教研员兼任,由于信息技术专业性强的特点。使他们很难组织起有效的教研活动。学校一般也未设立信息技术教研组。’缺乏教研的氛围。我们要建立系统的信息技术教研机构,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切实加强对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研究,建立一套有指导意义的信息技术的教学理论,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率。

2.加强师资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高质量的教学要靠高水平的教师。目前,由于专业人才缺乏。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多半是半路出家,专业素养不高。要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必须采取分层培训、逐步提高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培训,尽快建立一支业务精良、敬业爱岗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要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师的地位,吸引更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投入到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中来,以满足信息技术课教学的需要。

3.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