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范文1

青少年德育教育是以德治国的基础

以德治国就是依靠德治的力量来实现对社会公众的治理,德治就是以道德的说服力和劝导力来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觉悟,进而引导他们的行为举止。道德说服力可以启迪民众的道德思想觉悟,激励他们的道德情感进而强化他们的道德意志,从而增强民众产生规范道德行为的动机。道德劝导力就是要在社会上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德舆论和道德环境,增强民众的道德责任感,让他们充分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应该负的道德责任,一旦违反了道德的要求,他就会受到道德舆论的谴责甚至是公众的批评。舆论的谴责和公众的批评会让他产生一种羞辱感甚至是痛苦,这样以来他与别人进行交往时就很难与他人融洽相处。迫于这种压力的存在他们就会给自己施加更大的压力从而弃恶扬善,做出与道德规范相一致的行为。作为祖国的未来,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处于重要的形成阶段,需要有科学和系统性的引导,才能有助于他们道德品质的形成。青少年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成为现代社会主义的“四有 ”新人。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一个环节,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关于青少年德育教育自古就有“黄金非为主,德重鬼神钦”之说,这也说明了品德对一个人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人们的道德思想和观念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观念产生的转变更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作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要深入分析和研究他们在思想品德方面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采取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德育教育方法来帮助他们树立较为远大的理想,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青少年德育教育是其心理健康的客观需要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心理健康的定义是个体能够适应时刻处在发展中的环境,并且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认知能力、情绪反应以及意志行为等方面都处于积极的状态中,有正常的自我调控能力。在现实的生活中,他们能够对自我有正确的认识,对于外界的影响他们能够实现自我调控,进而保持自己的心理协调和平衡。然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30多年间,我国的经济社会取得较快的发展速度,取得较大的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也有了较大的提高。然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情形却不容乐观,尤其是一些青少年产生了情感不稳定,思想行为缺乏理智而显得过于偏激;自我封闭性强而不愿意与师生相互沟通交流;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协调,导致心理发育略显滞后;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社会阅历较为浅显等等。在青少年群体中,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数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青少年犯罪的案件也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到了他们的健康成长,而且对社会产生了较大的负面效应。为了能够及时教育和挽回这些问题少年,有必要加大对其德育教育的力度,尤其是要加大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和教育的力度。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德育教育不仅仅培养学生们的思想行为的方法,更是教师对学生心理进行干预和疏导的重要途径。因此,青少年德育教育是学生们心理健康的客观需要。

德育教育是青少年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

通过学校教育而培养出来的学生最终是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因此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就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前途和命运,同时也直接关乎我国社会主语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在我们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就必须要重视青少年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为他们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青少年身心的全面发展就要做到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相统一和协调发展。由此看来,德育是实现青少年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一环和基础。这是因为德育教育的本质就是将社会道德传授给学生,并让他们将此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情感、意志以及行为,最终形成自身稳定的道德品质。与此同时,“德”也是我们的为人之道,也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最为基本的准则。在现代的学校教育中,我们不能顾此失彼,而是要全面平衡和协调这几种教育之间的关系。在当今社会中,无论是有多么完善的法律规章制度,都无法取代德的重要性。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不仅能够实现他们自身的完善,而且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有序进行。因此在当今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要做好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就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上以战略的眼光来充分审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进而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德育教育是青少年成人成才的必要条件

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 青少年 基础素质教育 重要性 系统性

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是指青少年基础教育过程中,注重那些最基础的、可操作的知识内容及技术要求,培养青少年形成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兴趣爱好和创新能力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价值观的教育。教育作为经济发展和全面进步的重要基础,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特别是青少年的基础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今天的教育,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经济,只有把今天的教育办好,才能在未来结出丰硕的果实,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在未来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

1 发展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1.1 各国都重视发展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

青少年是未来世界的主人,他们的教育状况如何,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是能否占领未知世界的有力保证。世界各国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保证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都纷纷进行教育改革。美国早在1985年就启动了延续到2061年的普及科技教育的2061计划,这一计划的核心内容就是实施让美国的儿童充分学习科学、数学和技术方面的基础教育,使其成为21世纪的主人;日本在1984年就组织了临时教育审议会,进行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韩国政府在1995年5月公布了新一轮教育改革方案,从而建立起迎接21世纪的“新教育体制”,以“确保技术国和文化输出国的地位”,力争在21世纪使科技水平赶上西方7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已成为世人的共识。

1.2 我国发展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

我国的青少年达3亿左右,我国青少年教育是世界上最大的青少年群体教育工程,不仅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奠基性工程”。然而,我国目前的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挤压。单纯地看重分数,看重智育,把德育、体育、美育等置于薄弱地位的教育已经成为压在教师、学生身上的精神枷锁和沉重负担,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阻力。因此,实施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把青少年从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提升他们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质是新世纪教育的核心任务。

1.3 发展基础素质教育符合青少年的年龄阶段性特征

近些年来,人类学、认知科学、发育心理学、神经科学等研究表明:脑的发育受基因和环境的影响,既和基因有关,又和外界的刺激有关。在出生之后的最初几年中,给儿童创造良好的环境十分重要。同时,儿童早期的经历对其认知能力、情绪控制力及脑组织结构的建设等具有非常巨大的影响,青少年脑的可塑性是最好的,是功能发展的最佳时期[1]。这些都说明青少年时期实施基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是“人可持续发展” [2]的基础,影响着以后人各个阶段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动力。

2 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最大的区别就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必须贯穿于青少年的基础教育阶段,同时也要求教育工作者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实现素质教育观念的创新,并探索出适合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素质教育的实施依赖于教育观念的创新,要彻底摒弃“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重求同再现,轻求异创新;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重机械记忆训练,轻实验应用”的传统作法,摒弃那种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唯一标准的方式。而要积极支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教育手段与方法,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适宜的环境,为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创造条件。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证。但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对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教育观念都提出了更高层次、更加严峻的考验和挑战。虽然不再把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业绩的标准,但教师肩上的责任和压力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教师已不仅仅为学生的分数负责,更要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负责。科学技术的进步已使教师的作用不断扩大,教师的角色将从信息源与知识的传播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辅导者。并为花费最少的时间赢得最大的教学效果提供了可能,也提出了要求,教师除了传授已有的知识外,还要具有创新精神。要改变过去那种把教育看作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育观,建立新型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习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开放式教育观;要改变那种在课堂上灌输式单向传播的落后教育模式,自觉地应用启发式、交互式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网络化等教育手段。而且在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学生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对有缺点和犯错误的学生,不要歧视,而是鼓励他们改正错误,健康成长。

推进基础素质教育,需要广大学生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否则是很难奏效的。家长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特殊纽带,家庭教育作为青少年所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青少年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则以身作则,在子女面前树立榜样;二则对学校、对老师教书育人应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理解。在子女成才问题上,广大家长应当转变教育观念,不要对子女寄予过高希望,同时要扭转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许多家长虽然赞成教育部门和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但具体到自己的孩子,等到考大学时,又拼命加重孩子负担,又是请家教、开小灶,又是买辅导材料、找补习班,把子女搞得晕头转向。而对子女的思想和心理问题,有些家长则很少关心、过问,甚至麻木不仁,这是不正确的。

推进素质教育,搞好青少年的基础教育,还需要全社会各部门的大力支持,要切实保证青少年学生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这就要求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艺术等部门与教育部门密切配合,坚决取缔那些只顾牟利、无视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作品,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总之,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形成合力,学校、家长和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作出努力,并且注意搞好相互间的配合。

3 实现青少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途径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正成为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如何使我国的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切实可行地开展下去?怎样才能使青少年学生学有特色、教师教有特色、学校办有特色?值得深思。现就对“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途径提出设想。

3.1 转变教育观念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前提是转变教育界内外,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把认识统一到国家教育法律法规上来,统一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同时加大素质教育宣传力度,使全社会对青少年的基础教育的认识统一到淡化选拔意识、增强普及意识、重视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学生家长不要把升学率和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

3.2 建立、完善教育质量管理机制

逐步建立、完善以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的教育质量管理机制和学校管理制度,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如何正确评估学校,是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发挥导向作用的重要方面。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必须改变旧的评估体系,尽快研究制定科学、全面体现教育方针的评估标准和办法,发挥教育督导的正确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逐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和人才观。

3.3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学校的领导干部、教师集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他们的教育思想、观念的正确与否是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关键。要搞好学生的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校长、教师自身的素质,建设一支素质高的校长和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经验证明:一个好校长带一批好教师,就能办好一所学校。因此可利用现有的各地教育学院,举办素质教育寒暑假教师讲习班;组织网上远程教学、录像教学等,促进广大教师参与商讨对策。

3.4 制定青少年学生素质教育标准

可由国家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等有关机构领导,尽快组织有关的大学、中学和小学和有关的研究机构,参考国外经验,根据我国国情,编撰出一套我国在21世纪进行素质教育所应依据的最权威的教育标准和阶段指标。

3.5 深化我国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

探索21世纪中小学教育最必需的教学内容、合理的课程体系和科学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性纲要,不求教给学生太多的知识,而要引导他们掌握最必需的基础知识,并增强能力。改变目前对中小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学要求偏高、内容偏多的状况,努力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把最新科技成果的基本原理,加入到学校教学中去,同时特别照顾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把科学转化为学科。鼓励大学和社会各界要支持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重中之重”,全社会都应关心和支持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大学具有明显的科技优势、人力优势,应借鉴美国大学支持基础教育发展的做法,帮助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教师培训等。这样做,不仅可加强我国大中小学之间的关系,减少脱节现象,对于选拔优秀生源也有益处。同时,积极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科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在中小学校精心策划、组织科学实践活动,才能引领青少年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必要的科学技能,了解科学的方法,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注释:

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科技教育 创新能力 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10-02

在2013年的全国政协委员讨论会上指出:要想立足全局,更好的面向未来,那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不仅如此,该战略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对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行破解,这能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在这样一个世纪中,我国想要全面的彻底的实现振兴,那么就必须通过知识、体制以及经济等方面的创新来进行,而这些创新的前提则是创新性人才的聚拢。

一、青少年创造性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最高形式的体现就是创新教育,与此同时,创新教育也体现着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想要更有效的进行素质教育的实施,就不能忽略青少年的创造性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所带来的学生潜能的开发。目前来说,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全球范围内都逐渐的受到重视。目前教学目标的核心主要就是以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主,而不仅仅只是知识[1]。就目前的大多数学校来说,他们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为创造性而教”。

二、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相关理论依据

美国时任心理学会会长的J、P、吉尔福特(J、P、Guilford)早在1950 的时候就开始对创造性研究进行倡导和宣传。他认为多远的反应能力主要体现在创造力。直到1962 年,A.纽厄尔等学者提出了一些建议,这些建议主要是对创造性思维进行总结:从思考者和文化的角度来看,创造性思维结果的新颖性和价值都比较高;正是因为这种思维的新颖性,所以这种思维的动机性、坚持性以及强烈性是非常大的;创造性思维的任务主要是勾画出原来不够清楚明确的问题。哈佛大学创造力研究的引领者霍华德.加德纳在80 年代中期在《智能的架构――多元智能理论》将自我认识智能、身体――动觉智力能力、音乐智能、空间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语言智能等7 种不同的天赋或智能列举了出来。

三、在科技类场馆运用多元化的途径和方法对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

通过一些相关的研究,有学者指出,要想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得依赖于学科教育,在学科教育中,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学生还要学会创造性的去学习。除此之外也不能忽略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体现出创造性思维。

1.搭建平台以便于激发学生创新潜力以及创新思维意识

科技馆不仅代表着校外教育这种形式,它还是青少年提高素质的一个重要阵地。科技馆当中的展品资源和学生资源是比较丰富的这些优势是科研机构比拟不了的。学校课程改革发展和科技馆发挥教育功能都需要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地开发与利用同时将这些资源整合成科普活动资源包。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在实践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因为学生要动手动脑的去对活动方案进行学习和探究。

2.培养和训练学生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青少年是科技类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各种各样的科学知识以及科学技能传授给学生们,而不是需要空有其表的热闹与“繁荣”。传统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听,老师讲,这种学习方式实际上只是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集体的学习平台,学生在这种学习方式之下能够独立的进行思考、观察、研究与探索。我们可以通过举例小蜜蜂这一种比较常见的昆虫作为载体去让学生们进行观察,让学生们查阅资料或者在观察过程中对小蜜蜂的生活习性、生理结构以及身体结构进行学习和研究;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去了解与蜜蜂生存息息相关的水分、食物以及空气等等重要因素,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知道环境与生物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也能够一定程度上的认识到保护环境对于生物的重要性。

3.培养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营造创新氛围

科技教育由于其自主探索的性质因此需要学生主动的、积极的去发现、探索以及解决问题,与此同时,科技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在活动中是否积极的参与到其中并且获得了怎样的体验。科技教育主要是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科学精神以及思维技巧。科技教育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要求很高,这种方式不仅注重到提高学生实事求、勇于探索是的精神,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氛围。

4.评估创新教育成果简约而不简单

传统的考察模式没有注重能力提高方面,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考察模式从而不是一味的只在意分数的提高,这种新的、灵活的考察模式不仅仅注重团队合作能力,还注重到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等方面。在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们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团结合作带来的效果,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科技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们手、眼、脑各个方面活动能力,还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自我表达能力的提高。学生们在活动中可以自主的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见解,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讨论,既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在不同的场合树立起来的自信心对于今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四、结语

青少年社会科技教育场所一般来说包括博物馆、科技馆以及其他校外科技类场馆,这些科技类场所在一定程度上肩负着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的责任和义务。家庭、学校以及社会这三者在培养和发展青少年思维创造力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三者缺一不可,只有有效的结合三者起来,才能更好更全面的培养出更多更优质的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薇.浅析科技创新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J].现代企业教育,2011年12期.

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青少年;财富观;道德教育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富国富民已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旋律之一,人们对财富也很关注。教育青少年科学地看待财富,正确地获取财富,理智地支配财富,培育良好的财富品质,从而树立健康的财富观就显得尤为必要。当前,青少年财富观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它们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对此,我们必须深入反思,结合青少年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改进并加强教育工作。

一、青少年财富观存在的问题

(一)在财富获取方面

一些青少年贪欲太强。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市场,目睹多彩的外部世界,又看到其他同学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而自己得不到满足,一些青少年从小就养成了“要”的习惯,并且是无节制地“要”、蛮横地“要”,通过向父母长辈“要”来满足欲望和虚荣。更有少数青少年由于通过正常途径“要”不到他们满意的结果而误入歧途,进行偷盗甚至抢劫。

(二)在财富支配方面

一些青少年消费无节制,这主要表现为浪费和消费结构的不合理,可以说是“乱用”。时下,这种现象越来越突出。一些青少年不顾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羡慕“一掷千金”的生活,在消费方面超越甚至是大大超越自身和家庭的正常消费水平。“太爱乱花钱”成了一些青少年的“非典型性”特征。

(三)在财富意识方面

很多青少年,尤其是一些富裕家庭的青少年,缺乏必要的财富意识,更不用说相应的理财意识和能力。他们不知道“财富”“金钱”意味着什么,没有“多”与“少”的概念,除了“要”就是“用”。调查显示,相比日本、美国、韩国等国的学生,中国学生对金钱的意识是最低的,不管是家长还是学生,都只关心学习。对金钱:中国孩子“最没感觉”。

(四)在财富价值观方面

部分青少年片面夸大财富在人生中的作用。他们认为有钱就“理直气壮”,无钱就“英雄气短”,“金钱第一”的思想极大地影响着一些青少年。他们把个人拥有财富的多少作为衡量人生成功、幸福与否的唯一标准,把今后“赚大钱”作为人生唯一的目标,而未能认识到财富的真正意义。拜金主义在青少年中大有蔓延滋长之势。

二、青少年财富观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现买的强烈冲击

许多人将“发财致富”作为“第一要务”,笃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钱能使鬼推磨”等不健康的财富观,从而催生了拼命追逐金钱、比阔斗富、坑蒙拐骗、欺诈失信等丑恶财富行为。一些不良的甚至是极坏的财富思想和言行给整个社会带来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人们在迷惑、矛盾甚至是痛苦的选择中,价值观发生动摇或跨塌。学校处在社会环境中,社会各种不健康的财富行为,对学生的财富观形成强烈冲击。

(二)家庭教育的偏差

家长缺乏对孩子的财富观教育。一些家长不重视财富观教育,不愿意让孩子过早地接触钱、谈论钱,以防止孩子染上“铜臭”;一些家长溺爱孩子,毫无原则地满足孩子过度的物质要求;一些家长虽然意识到和进行了财富观教育,但教育方法不科学,往往将孩子应该做的事和应尽之责任以物质(或金钱)交换或奖励的方式体现出来,长此以往,导致孩子只认钱而缺乏责任感,以为金钱可以交换一切;一些家长没有采取行动,只“说”而不让孩子“做”,不愿意青少年在读书期间参与财富实践活动,从而使得青少年理财能力差,财富意识淡薄,不按财富规律办事。

(三)学校教育的缺失

学校未能很好地顺应时代的要求,根据青少年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对青少年进行健康财富观教育。学校教育仍然重书本知识,教育没有面对生动的同时也是五花八门的财富思想和行为,没有结合现实情况来分析问题、教育学生。为此,学校必须加强财富观教育。

三、厘清青少年财富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财富意识培育

财富先是以金钱的形式体现出来。青少年财富意识的发展,大致有四个层次:8~11岁少年具有简单的金钱意识,认识并能计算钱的多少,意识到钱可以买东西,有比较自觉的买卖行为;12~14岁少年具有了较为复杂的金钱功能意识,认识到钱的多种物质交换功能,买卖行为不仅具有一定的自觉性,而且具有初步的独立性;15~17岁少年具有了全面的财富功能意识,既认识到金钱的物质交换功能,又认识到财富在精神方面的功能,还认识到财富的社会功能;18岁以上的青少年具有了创新的财富功能意识,亦即具备了运用财富进行财富增值的自觉意识。财富意识的培养就是要让青少年在其成长发展的各个时期形成对财富的正确认识,这不仅是财富观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要求。(二)财富价值观教育

一方面,要教育学生认清财富的本质。财富“是因稀缺而需要通过劳动生产出来的对人类有用的产品”。财富的创造与增加是劳动因素和非劳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人类劳动与自然物质相结合的产物。财富是人类劳动的结晶,它凝结着父母和广大劳动者的智慧、心血和汗水,所以青少年必须珍惜财富。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正确看待财富的作用和意义,使其认识到:拥有必要的财富是个人基本生活的保障,是追求幸福生活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石。但财富不是人们的终极目标,它只是个人在某些方面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的手段与途径。学校要使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在于在创造中获得财富,在获取财富中向社会与他人奉献,而不是为金钱所奴役。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潇洒的人生,才是充实而高尚的人生。

(三)财富品质培养

财富品质是指一定社会的财富思想在青少年的观念和行为中的体现,是青少年在一贯的财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它是财富意识与行为的有机统一,是自觉意志的结果。对于青少年来说,学习以下财富品质尤为必要。一是诚信。财富品质的核心是诚信,诚信立业,诚信致富。培育青少年财富品质首先必须使他们诚实守信,真正做到“以诚实守信为荣”。二是自立。要求青少年在财富面前保持自己的独立品格和自立意识,教育青少年抵制金钱的不良诱惑,不能为财富左右,不能为了金钱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青少年要有通过自己的劳动去生存发展的意识,要有自立自强、奋发图强的精神,不能始终依赖父母,无休止地向父母索取。三是勤奋。任何人的成功都离不开勤奋。四是节俭。要教育青少年懂得,提倡消费不等于奢侈,而是对消费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调控,做到量入为出、用之有度。

(四)财商的提高

教育不应该忽略财商,智商、情商和财商这“三商”共同作用,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获取各方面的成功。在财商教育中,重要的是加强对青少年的理财教育,也即是培养青少年获取财富的能力和支配财富的能力。社会上很多不健康的消费行为,尤其是年轻人中出现的“月光族”“啃老族”现象,无不显示着理财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财富不断丰裕的情况下,理财教育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这是青少年经济社会化的必然之路,这不仅是青少年的现实所需,更是青少年的未来所需;不仅是青少年本人所需,更是青少年未来家庭所需。

四、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一)要抓住关键环节

学校与家庭都应主动将财富观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视野中,纳入青少年的品德教育之中,不能使之成为青少年教育的盲点。在正确把握道德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实现有机结合,系统的课堂教育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相互促进,就能各施其能,各用其功。在这之中,必须要抓好两个关键环节。一是要教育青少年学会控制对财富的欲望,特别是购买欲和享受欲。例如,教育青少年合理地对待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其他用品的需求,克服贪欲。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对青少年进行零花钱教育。“零花钱制度给家长提供了一种非常有利的机会来教导孩子们有关金钱及其功能的知识。”“零花钱无所谓好坏,而给零花钱的办法却注入了各种价值导向。”因此,家长给青少年零花钱的同时,要进行财富价值观的引导。

(二)要勇于直面现实

在课堂教学以及日常德育活动中,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财富现象以及日益变化的学生校园财富行为时,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实事求是、敢于正视、敢于分析、敢于教育,既不在传统的财富思想里墨守陈规,也不在现实的经济洪流面前迷失方向。例如,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富豪排行榜”,教师应该理性分析,可结合比尔·盖茨和李嘉诚的慈善捐赠行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财富的意义及其局限性;教育学生评判他人的标准除了金钱外,还有品行、性格、特长等,从而对青少年进行科学价值观的引导。面对不时发生的触目惊心的现象,学校要适时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面对校园贫富差异,学生会感受到财富的多寡不均,产生心理不平衡。针对这种现象,对于家庭富裕的学生,教师要教会他们远离“金钱的优越感”,防止他们患上“富裕病”。对于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教导他们坦然地对待财富差距,同时用多元标准去评价别人。这些教育对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非常重要,它是磨炼学生心性、教会学生如何认识世界的重要过程。

(三)要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财富实践是生动的、丰富的、精彩的,是充满感性的活动,因此,适当开展与财富有关的实践活动,使青少年在财富的具体活动中加深对财富和财富观的理解与认识就显得尤为必要。第一,学校要开展适合青少年年龄特征的实践活动,使全体青少年普遍接受锻炼。例如:在小学可开展“红领巾储蓄银行”“我是小小理财家”等与学生零花钱相关的简单的课外活动;中学生可以适当参与学校的某些财务活动,尤其是与学生相关的诸如班费、学生伙食、学生社团经费开支等财务活动。第二,家庭要根据具体情况对青少年进行必要的锻炼。例如,让孩子参与家庭财务活动,教会孩子合理分配资源,培养孩子的主动性,这样既可以帮助孩子树立理财意识和理财能力,又可以帮助孩子树立家庭成员意识和宝贵的责任感。第三,贫富家庭的学生都必须参加力所能及的勤工助学活动,使他们从小明白劳动的价值,感受劳动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从而真正理解“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对孩子将来能幸福而有价值地度过一生是至关重要的。

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历史教学 德育工作 素质教育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们祖先对炎黄子孙的德育教育从未停歇。身为一名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通过历史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帮助他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做出正确的选择。

一、德育渗透在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代的青少年呈现出与他们的父辈迥然不同的精神面貌。他们思维活跃,接受信息能力强,拥有更加优越的生存发展条件。但是与此同时,社会整体道德水准继续滑坡,不可避免地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自我中心的意识太强。一些青少年缺乏关爱意识,不理解别人的付出,在习以为常中变得麻木,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对家人、班级、学校、社会,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在家庭、学校生活中,在社会交往中过多地看重个人的得失,把自我欲望的满足放在第一位。

2.民族意识薄弱,对民族英雄缺少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偶像明星成为青少年的精神食粮,网络是他们的业余爱好。据调查,72%的青少年认为网络、报纸、影视等大众媒体对他们的发展有影响。有一部分青少年极度缺乏理想和信念,对社会以及人生持有不正确的认识,表现为缺失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情感淡薄。

3.青少年思想行为功利化。青少年信仰失落,成为青少年极端自私行为、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形成的现实根源。

4.心理承受能力差。经问卷调查得出,20%的青少年认为“面对失败,我不能保持冷静不气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他们经受不住考验,一点小小的挫折就能让他们心灰意懒,他们常常感到生活没有意义,对人生没有信心,感到前途渺茫,很容易悲观失望。在这种思想状态下,他们往往不重视社会道德规范,甚至出现严重的过激行为,有时甚至会自杀,或伤害其他人,或损坏国家和他人的财产;懒惰、任性、自私,在生活中随心所欲,稍不顺心,就会出现各种极端行为,抵制反抗学校和家长的正常教育,或者离家出走,逃避现实;无法与别人交往,无法和社会沟通。

5.《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中学历史教学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的要求: “逐渐了解中国国情……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6.历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事实中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熏陶作用,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德育渗透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1.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培养他们的国家观念,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爱国主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培育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深挚感情及其理性升华,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学习中国历史,能使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与民族意识,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最好的教材。

2.可以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经济高速发展,学生立足于社会的根基是他们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对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至关重要。

3.可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品质,让他们成为创新型的人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发现身边的事物,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解决,通过创新提升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德育渗透在历史教学中的一些重要方法

1.根据历史教学内容的目的性,科学地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应该根据初中历史的教学大纲精心设计德育目标,针对不同的章节有效地安排德育计划,把历史教学中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认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选择有效、恰当的方法进行德育渗透。

2.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加强德育教育的效果。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手段,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通过表短剧演、进行演讲、举行演唱红色歌曲大型歌会等各种各样的形式,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3.课堂上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更好地进行德育教育。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和养成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在人生境界、人生态度、健全人格等方面的形成和完善,最终达到育人立人的目标,还可以使学生在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上,形成对民族的认同,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

4.树立历史人物的榜样作用,深化思想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历史人物的榜样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这正是历史教学的价值所在。

5.人格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是德育渗透的核心。“一个对自己的祖国和民族缺乏热爱的人,会成为无根的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树立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是让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 教师应该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建立完善人格的重要的手段与方法。自信心态的培养,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历史故事和历史材料,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从思想、情感、意志、毅力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综上所述,历史学科有着鲜活而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如何把握教材, 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需要每一位历史教师应不断总结和完善。德育教育途经很多,方法各异。我们必须不断加理论修养,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 为培育新时代青少年不断创新教育,勇于探索!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魏其武.中学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J].吉林教育:网络财富,2010-8-22.

[3] 韩瑞玲.略谈中学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J].成才之路,2009(21)

[4] 曹善凤.论历史教育在中学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J].

[5] 李巧玲.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8(4).

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范文6

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和德育教育的任务,在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时必须要做到这几方面的内容,以保证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品格的形成。其一,坚持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坚持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对祖国成就的认同和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对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加强其对祖国同胞的热爱,这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的和谐统一。其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自觉自律,坚持做到理想信念教育和自觉自律教育有利于他们坚持对未来的追求和向往,这对于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三,科学的“三观”教育,这是青少年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其四,坚持民主法制观念的教育,深刻他们对于宪法和法律的认识,树立青少年学生正确的民主法制观念。其五,坚持社会公德教育,促使青少年学生将社会公共道德的内化在自身的行为当中,为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做好基础。

加强青少年德育教育尤其重要。首先,可以从本质上完善青少年学生的内在品质。哲学家康德说过:人的天和目的是向善以完善人性,使自身成为道德的存在。所以,加强德育教育对青少年学生来讲就是对其进行一种质的规定,使其具备做到的属性。其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青少年也越来越关注社会问题和改革举措,但由于他们对社会共同理想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还缺乏一定的认同,导致他们在做出一些价值判断时,多数会以他们自身经历的事实为依据。所以加强德育教育可以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和一定的价值观念。最后,现在的青少年学生,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越来越好,接受新事物的渠道越来越广,接受意识和接受能力也越来越强,但多元化的社会实况总会对他们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产生影响,许多学生喜欢选择与众不同的方式和行为来引起关注,甚至有时候还具有较强的攻击性,这就急迫需要德育教育的大力推进。

二、青少年价值观发展现状呼吁德育教育

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中华民族也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而来的是我们的社会变迁、经济结构、文化发展都呈现出多元发展的局面。在这种趋势下人们的价值观也开始由以前的一元化状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这种科技充斥和价值观多元化的局面下,现阶段我国青少年价值观发展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于传统文化价值的迷失。我国五千多年的文化传统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其中“主德”的传统文化精华对于人生修养和价值观培养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当前这种独特的价值文化资源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中却被束之高阁,依然不被重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也就不会树立起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科学态度。第二,对于价值观主体的迷失。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社会所呈现的是一种思想和文化相互交错的多元的社会,在这种多元化的背景下,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生存与发展也面临着多重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下人们面临着多种信息渠道,接受着不同文化和思想,其思想意识也变得更加开放,这有利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但是伴随着不同文化的交汇,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意识等也逐渐失去了主流价值观的统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被随之而来的文化虚无主义和价值相对主义所取代。第三,价值观教育方法迷失。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并没有把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其授课教师基本上是一些难以胜任“主科”教学的老师担任,这种明显的不被重视造成教师教学和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是加重了价值观教育的低效率。

三、以德育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价值观

(一)传统文化“主德”思想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其中“主德”思想是现阶段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渊源和积淀。首先是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原则。“仁爱”思想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以孝悌为本的一种对人处事的原则,其基本思想是关心人、爱护人和尊重人。在各种思想文化多元发展的社会,用这种思想来指导青少年学生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其次是“贵和尚中”的思路。“和”和“中”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其在待人处世的过程中主张“中”与“和”,反对“过”与“不及”,即运用辩证统一的方式来判断。对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而言,有了这些精神和品质,就可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地吸收和利用各种文化思潮和先进科学,早日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最后,是传统孝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合理内核,对加强青少年德育教育,促进青少年正确价值观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传统孝文化的正确传播和传承,有利于青少年健康而全面的发展,所以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面临的这种现状背景下,挖掘传统孝文化的现实价值并传播和传承这些价值,对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和自身成长,以及社会和谐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位一体”共建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现实社会充斥多元化的思想和文化,青少年的价值观时刻受到这些文化和思想的影响,这已经是学校教育所不能单独承担的了,所以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必须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位一体”共建模式,这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其必须坚持的原则和价值观教育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