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乡村治理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层乡村治理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层乡村治理方案

基层乡村治理方案范文1

近年来,竹溪县以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大力实施“文化设施、文化活动、文化服务”的惠民工程。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逐步建成,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竹溪县于2013年12月在省补助400万元的基础上,总投资7000万元以上,启动建设占地49.47亩的“两馆一中心”(图书馆、文化馆和全民健身中心)。目前,该工程进展顺利,已完成16000平方米主体工程建设。抢抓新一轮文化站建设机遇,新建新洲、兵营等10个乡镇文化站,并开展村级文化广场建设,目前已基本实现所有行政村和农林场全覆盖。

此外,竹溪县在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实现文化惠民常态化。通过文艺演出、戏剧展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群众节日文化生活;深入基层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送戏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送春联进农户,深受群众喜爱;着力打造文化“本土乐”,组织群众性文体活动,免费开展文艺表演。加大奖补激励力度,促进山二黄展演中心创作精品剧目,利用流动舞台车经常下基层演出;每年组织举办业余篮球联赛、象棋联赛、羽毛球赛、自行车赛和“迎新春”万人长跑比赛等大型群众体育活动,营造全民健身的浓厚氛围。

竹溪县委书记余世明表示 :竹溪县基层文化建设是学习和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的重要方式,也是竹溪“党建+生态建设+文化传承”夯实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该县各个乡镇文化站免费开放,并积极探索建设乡镇文联,该方案已于2015年全面启动。现在全县15个乡镇均建立了文联机构,围绕乡镇特色,组织开展地域文化研究、传承和创作等系列活动。向坝乡文联成立了向坝民歌研究会,以向坝民歌的传承和保护为重点,组织开展民歌赛、民歌会等活动;汇湾镇文联成立了贡茶文化研究会,依托贡茶故里,发掘梅子贡茶的历史文化;蒋家堰镇则以寨堡文化为方向,成立了寨堡文化研究会。这些文化研究会聚集了乡镇文联的人气,扩大了创作队伍,丰富了乡镇文联的工作内容,使许多沉睡的地域历史文化得以重放光彩。

县文体局局长喻泉源认为:要以地方文化为正向推手,唤醒竹溪地域文化,建设乡村新文化,服务乡村新生活。此外,还要提升村民文化素质,为乡村社会发展提供长久支持,形成文化与社会治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格局。如今,农村地区普遍告别物质匮乏时代,人们由谋生走向乐生,求富、求知、求美、求乐、求健康的需求增加。竹溪县利用现代技术,赋予一些传统艺术以合适的现代形态,从审美趣味和认知方面增进对地域文化的认同。通过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方式既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又用先进文化占领了阵地,促进了邻里团结、社区和谐,让山区人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

基层乡村治理方案范文2

一、落实四个到位,夯实医药变革基本

一是组织指导到位。成立了医改工作指导小组,设立了医改办公室,并从相关部分抽调专人集中办公,专门负责医改工作的组织施行。按期召开县政府常务会和医改指导小构成员大会专题研讨医改工作,并将基本药物准则施行,写入《县政府工作申报》,列为2012年县政府为民办实事之首。制定下发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渐均等化工作审核方法》、《坚持居民健康档案》等文件和《基层医疗卫活力构综合配套变革试点工作方案(试行)》、《新增90种药品目次集中询价收购工作施行方案(试行)》等9个方案,明确了各部分职责,保证了医药卫生体系体例变革的稳步推进。二是宣传发起到位。实时召开县、乡、村三级大会,就医改工作进行专项部署,层层发起,构成合力。各医疗卫生单位明确一名专职信息联络员,举行一份简报,坚持一个网站,多渠道多路子宣传医改精神。还,应用乡镇赶集等活动,发放医改宣传材料2万份、围裙1万件、环保袋1万个,使政策众所周知、大家皆知。三是经费落实到位。落实了专门医改工作启动经费,配套处理基层卫生院治理信息化建立和职工基本工资、绩效赔偿、津补助,保证了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积极调整支出构造,按月足额拨付医改赔偿资金,个中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津贴334.8万元。还,按3元/人的规范,对村庄大夫承当公共卫生服务进行津贴,保证了村医的合理收入。四是监督治理到位。制订出台了《基层医疗卫活力构药品零差率销售审核方法》、《基层医疗卫活力构绩效审核施行方案》和《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审核施行细则》等文件,将有关目标列入县政府绩效审核内容,每周传递、半年督查、年关审核,将审核后果与奖惩挂钩,有用推进了各项工作落实。重点增强对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价钱公示状况的督查。各乡镇卫生院统一设置了电子触摸屏价钱查询系统,及时公示药品价钱,添加了药品目次及价钱的通明度。

二、严厉两项准则,增强医疗保证才能

围绕“病有所保、病有所医”,立足从基本上处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增强基本医疗保证准则和基本药物准则建立,获得了分明成效。

基本医疗保证准则建立方面:医保掩盖面不时扩展。全县城镇职工医保参保18836人,参保率达97.6%;城镇居民参保33319人,参保率达95.3%;参合农民191193人,参合率达92.82%,超越省市下达目标2.8个百分点。医保规范逐渐提高。年,全县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统筹基金最高付出达6万元;城镇职工医保赔偿3092人次,金额达1592.7万元;城镇居民医保赔偿1521人次,金额达304.4万元;新农合赔偿参合农民11.6万人次,金额达1905.87万元,并积极探究坚持和谈筹资的新机制。年,省、市、县、乡四级住院费用报销比例高达57.5%;县级医疗卫活力构报销比例达70%,乡镇卫生院报销比例达85%;县、乡两级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64.19%,高于全市均匀程度6.0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一;参合农民次均费用延续3年节制在全省最低程度,赔偿率延续三年全省最高。医保系统不时完善。将低保对象、五保户医保报销后仍难担负医疗费用,悉数归入城乡医疗救助范围,由县财务统筹处理。还,积极开展儿童先天分心脏病等儿童严重疾病医疗保证试点工作,先后对7名儿童先天分心脏病进行了免费医治。

基本药物准则建立方面:进一步理顺治理体系体例,实时将林冲乡卫生院、新晃镇卫生院辨别从县人民病院、县中病院进行剥离,执行人、财、物独自核算,从新明确了这两个卫生院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本能机能,为试点工作的推进扫清了体系体例妨碍。并投入168万元,用于新晃镇卫生院营业用房维修和各项基本医疗设备的装备,进一步完善了乡镇卫生院功用。大力施行卫生信息化平台,各乡镇卫生院统一装备病院治理系统,规范医疗机构的诊疗流程,为推进基本药物准则建立以及施行电子病历平台奠基了基本。还,制订下发了《基层医疗卫活力构药品零差率销售施行方案》、《关于阿奇霉素等34种补充基本药物中标价(最高零售价)》等文件,明确了397种药物零差率销售目次,增强了基本药物准则政策保证。并确定了五家药品配送企业,按全省网上集中投标收购中标价统一配送,由各医疗单位进行自立选择网上收购,全程施行阳光操作。经过施行基本药物准则,群众看病贵问题获得分明缓解。从年12月12月28日启动施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以来,2012年1-4月,全县基层卫生院门诊次均药品费用由24.16元降至21.56元,下降达10%;住院次均药品费用由349元降至212元,同比下降约39%;零差率销售药品320万元,直接让利群众150万元。基层医疗机构门诊病人15.5万人次,同比增进6.5%,住院病人2万人次,同比增进2%。基层医疗机构总收入857.2万元,比上一年同期削减46万元;医疗收入325.32万元,比上一年同期增进37.4万元,增幅为11%;药品收入331.32万元,比上一年同期下降了138.64万元,降幅为41%。

三、加强两种才能,提高医疗服务程度

突出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两种才能建立,不时稳固提高医药卫生体系体例变革成效。一方面,着力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系统。进一步增强基层基本建立。经过积极向上争夺,投资2319万元,施行了县人民病院住院大楼、3个乡镇卫生院廉租房和6所村卫生室建立项目。当前,县人民病院住院大楼和乡镇卫生院廉租房建立项目正在严重施工,6所村卫生室已投入运用;投入767.5万元,为全县乡镇卫生院配备医疗设备497台件,为297个村卫生室装备基本诊疗设备13种4158台件,公共卫生服务收集不时完善,乡村医疗前提获得较大改善。还,大力推进公立病院变革试点工作,结合省科技特派员开展专家名医的执业医师多点执业活动,逐渐坚持医师多点执业的新机制;县属医疗单位经过开展延聘行风评断员开展行业评断,积极施行药品集中网上平台进行方案性收购,保证药品收购的公开通明;拓宽办医渠道,引资820万元新建一家民营病院,促进了医疗市场的良性发展。进一步增强卫生人才步队建立。投入卫生人才培育资金50多万元,开展县级病院和县疾控中间、县妇幼保健院结对包干援助乡镇卫生院活动,组织县人民病院和中病院对口援助5家乡镇卫生院,采取到县人民病院仆从培训的方法,培训乡镇卫生院医技人员24名,为乡镇卫生院签署定向免费医学生培育和谈9名。进一步增强医卫步队力气,面向社会公开雇用2名执业医师、公开招录19名大中专卒业生充分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启动了第一批全科偏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完成了乡村中医药适合技能推行和村庄大夫视频教育任务。2012年,共公开招录临床、护理、妇幼、公卫等专业卫技人员39名。另一方面,大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依照大家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要求,各乡镇卫生院积极顺应服务形式的改变,变运营者为服务者,变坐等服务为上门服务,变有偿服务为无偿服务。制定下发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渐均等化工作审核方法》等有关文件,积极施行居民健康档案坚持工作,规范坚持居民健康档案8.9万余份,城市建档率达41%,乡村建档率达34%,超额完成了省、市下达的任务。切实增强流行症预防,全县法定流行症共申报18种,申报率达97.5%,实时率达96.5%,累计发病1457例,发病率560.38/10万,比上一年同期上升8.35%,无灭亡病例。认真落实免疫规划,完成基本免疫预防接种27243人次,基本疫苗全程接种率97.13%。积极推进乡村改厕项目,投资32万元,完成无害化卫生茅厕建立800所。

得益于上级的关怀支持和指导,我县医改工作发展比较顺畅,但因为起步阶段经历不足,尚面对一些坚苦和问题。突出显示在两个方面:一是基层卫生院欠债较重,影响变革的顺畅推进。多年来,基层卫生院首要是市场运作形式,靠自收自支维持运转,自我发展才能较弱。特殊是在基本设备建立和设备添加方面,投入严厉不足,又不得不投,致使欠债繁重。年,我县乡镇卫生院累计欠债近1000万元,影响了基层卫生院的正常运转和医药卫生体系体例变革的全体推进。建议市委、市县政府协助向上争夺,加大对基层卫生院的扶持力度,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从基本上处理乡镇卫生院的欠债问题。二是乡镇卫生院设备设备粗陋老化,难以顺应群众就医需求。当前,我县乡镇卫生院设备设备非常紧缺,并且相当掉队,很大水平制约了医疗服务功用的发扬。特殊是基本设备建立方面,卫生院就医病房、职工住房严厉不足。建议市里进一步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基本设备项目建立和设备设备配套方面的支持力度,切实增强乡镇卫生院服务基本保证。

2012年,为深化推进医药卫生体系体例变革,我县将重点增强四个方面工作:一是严厉基本药物准则监管。增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监管,抓好基本药物准则专项培训,规范基层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全体服务程度。增强对企业配送药物状况的跟踪督导,保证基本药物按目次实时配送到位。二是不时改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立。三是加速施行公立病院变革。依照获得试点经历的基本上,逐渐扩展病院变革的范围,提高公立病院变革的条理。四是努力提高医疗保证程度。统筹城镇居民医保、城镇职工医保和新农合的政策,进一步提高百姓的受益程度。

基层乡村治理方案范文3

安徽省紧临江浙沪等沿海发达省区,区位优势明显;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农业资源富集;作为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影响颇为深远。在30余年改革探索的实践中,乡村经济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潜在优势初现端倪,农业发展方式迅速转变,农民收入构成呈多元化发展态势,适应高科技发展的现代农业初具规模,从而为安徽顺利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基于传统因素,安徽村舍空间布局、乡村人口结构及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明显失衡。村庄的密度和规模由西北向东南总体上呈减量态势,而乡村环境和经济发展却呈增量态势:皖北和皖西北以平原为主,村庄密度高、规模大,但经济发展却相对滞后,降雨量少、气候干燥,农业发展的盲目性、无序性对乡村环境的破坏相当严重;皖中及沿江地区以丘陵为主,村庄密度较高、规模较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势低平、河流布网,由于工业“三废”处理的随意性、趋利性,对土质、水体等的污染面积较大;皖南地区以山地为主,村庄密度偏低、规模较小,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植被覆盖率较高,降雨量多、气候温润,工农业发展对乡村环境的破坏程度低,适宜人居。总体上看,安徽乡村发展分区差异明显、村庄村舍规划不成体系、基础设施配套尚待完善,这些都是乡村建设中不尽人意之处,离乡村“三美”的总体目标还有相当的差距。亦如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推崇者梁漱溟先生所言,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以乡村为基础,并以乡村为主体的,故乡村状况的好坏,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和从事其他建设的根本前提”。安徽美好乡村建设不是纯粹迎合时展的乡村重建运动,更不是“返景入深林”的复古造势运动,而是在保护乡村生态环境资源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山林水体、民俗文化等乡土优势资源,推进乡村产业和经济快速发展,提高村居生活的品位和档次;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凸显乡村山水风貌和人文地域特色,完善中心村道路、电力、供排水、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有效处理产业“三废”和农村生活垃圾,不断优化人居生态环境,营造一道“绿水蓝天、文化和谐”的乡村美丽风景线。

二、美好乡村建设需要政府提供保护环境的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指在一般情况下,不能或难以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个人或企业提供而主要由政府提供以满足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或服务。从供给方面看,公共物品具有共享性即“非排他性”的特征;从消费方面看,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的特征。依据满足公共物品属性的程度,可以将其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环境作为公共物品,相较于其他公共物品而言,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环境公共物品既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亦是从事生产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从供给渠道来看,环境公共物品可以分为两大类:或基于“上天恩赐”而形成的自然物,如江河湖泊、高山深谷、海洋空气、动植物群等,是每个人都可以享用的;或基于特定需要,必须由行为主体(譬如政府)来提供的公共环境设施(譬如防洪工程、污水处理器材等“硬件”设施),环境“软件”(譬如环境制度、环境信息、环境文化、环境政策,等等)。从消费角度而言,有些环境物品可以看作纯公共物品,具有共享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即一个人消费无法阻止其他人或集体的消费,譬如正常情况下人们对空气的利用;有些环境物品是准公共物品或拥挤物品,消费中不排除集体行为,但超过其承载量就会产生负效应,譬如过度放牧会造成草场资源破坏,过度抽取地下水会导致水源枯竭,等等。然而,在市场机制尚不完善的初期阶段,由于趋利避害的人性使然,环境资源的配置往往是低效率的。这种低效率主要表现为外部不经济性,“当生产或消费的所有副作用没有被包括在市场内时,外部经济效果就发生了”,这就是所谓的环境资源成本的外溢现象。环境资源成本的外溢扭曲了环境公共物品的真实价值,也使环境公共物品变成了一种稀缺资源。就我国而言,市场失灵诱使环境公共物品成为稀缺资源最早产生于经济发达省区或资源富集省区。而经济发达相对滞后的省区则是在模仿和承接发达省区产业转移的进程中,出现了环境资源稀缺等诸类问题。安徽省紧临东部沿海的发达省区,在中部崛起的战略架构中,始终面临着跨越发展的强大压力。为了赶超东部发达省区,切实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环境资源的透支消费演化为一种时尚,经济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在此背景下,乡村环境资源保护也被极大地忽略了,片面追求产业的发展,对环境稀缺资源消费远远超过了其承载的最大阈值,乃至酿成了诸多环境问题。无可争辩的是,乡村环境治理作为推进美好乡村建设进程中的复杂工程,解决之尚需要政府提供保护环境的公共物品。

(一)政府需要为环境公共物品生产提供制度保障诸如环境公共物品这种“对每个人都有益的事情,只能通过集体行动来完成”,政府拥有庞大的行政资源,无疑是集体行动中最强力的组织单位,如果积极作为是能够满足社会民众对环境公共物品需求的。站在这个角度来说,政府无疑是环境公共物品的最佳提供者。安徽乡村环境治理的实践证明,当前政府最迫切需要做的就是为环境公共物品的生产提供制度保障。任何一种游戏,要能持续进行下去,离不开相应的游戏规则,生产环境公共物品犹如一场游戏,又何尝不需要规则呢?诚如奥尔森所言,在提供公共物品的集体行动中,正式约束或外在的制度往往是解决集体行动困难的重要保证。笼统地说,环境制度体系包括环境法律法规、政府行政命令、环境政策规章和环境质量标准等一系列带有强制性、约束力的制度规则,在维护环境公共物品正常生产方面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美好乡村建设涉及道路硬化、村旁绿化、景观设计、垃圾处理等多项举措,均与乡村环境治理有着直接的联系,需要大量的环境公共物品。而这些环境公共物品牵涉面太大,社会自助、他人自觉又带有较大的盲目性、趋利性,于环境问题的解决显然有些无济于事。但是,带有强制力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不仅可以引导环境公共物品生产,而且还可以为环境公共物品的生产提供制度性保障,从而使其提供变得更加快捷、高效。

(二)纯环境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或生产纯环境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因其内容复杂性、生态系统性和利益普适性,是不能排除消费上搭便车行为的。况且,有些纯环境公共物品(譬如环境保护政策、环境信息等)是个人或社会很难提供的,而有些纯公共物品(譬如平衡生态系统、净化空气等)虽然可以由个人或社会生产提供,但却难以从生产中获取利润,甚至连收回成本都存在很大的困难,个人或社会也自然而然没了生产、提供环境公共物品的动力。因此,此类环境公共物品一般是由政府生产或提供的。安徽省在推进美好乡村建设进程中,纯环境公共物品的生产、提供,就政府层面而言,需要做到:其一,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就全省范围言,除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城郊和东南部经济条件较好的乡村以外,绝大部分乡村没有实力雄厚的经济实体,也难以为乡村基层组织提供比较稳定的税收,因此乡村基层组织的经济自助能力是极为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乡村基层组织将大量资金用于纯环境公共物品的生产、提供是不现实的。其二,产、学、研相结合,加大对纯环境纯公共物品的科研投入。提供纯环境公共物品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也有助于美好乡村建设的顺利推进。但是纯环境公共物品是关系到能否合理利用资源和科学保护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涉及到生态学、环境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技术知识。因此,生产或提供适合美好乡村建设的纯环境公共物品,需要将产、学、研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优势,避免单向度作业。其三,制定适宜美好乡村建设的环境监测标准和环境政策。与城市相比,乡村环境承载量大、自我恢复能力强,将适合城市的环境监测标准、环境政策和环境治理模式原样套用于乡村环境的治理,无疑是不适合的。如果这样,只能导致乡村更大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

(三)生产或提供准环境公共物品也离不开政府协作准环境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排他性的特征,只有达到了某个临界点,才会出现拥挤的现象。也只有在此情况下,继续消费才会导致低效率。换句话来说,准环境公共物品如果利用得当就有利润空间,也自然能够激励个人或企业生产或提供。当然,这需要政府借助法律法规等制度体系给予适当的安排,才能调动社会力量生产或提供准环境公共物品的主动性、积极性。退一步说,政府部门作为利益阶层中“相对独立的一元,产生了独立的利益诉求。这就导致了政府及政府官员可能在理性经济人的支配下,进行权力设租、寻租现象,使公共产品的供给违背初始目标”,继而在提供准环境公共物品上出现“政府失灵”。因此,就准环境公共物品生产或提供而言,适当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让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其中也是十分必要的。而政府与社会力量协作即是其间最有效的运行方式:政府可以通过契约形式,对准环境公共物品(譬如美好乡村建设中的村庄规划、排灌河渠维护、村旁绿化和垃圾处理等)的数量和质量作出明确要求,同时将其生产权让渡给企业或非营利性组织,由其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政府也可以通过财税补贴的形式,对利润空间较小的项目给予适当减免或优惠。尚需要提及的是,合资共建也是值得探讨的协作方式。在此方面,浙江临安市美好乡村建设中合资共建项目的一些成功做法,其经验有借鉴价值。

三、美好乡村环境治理,“有所作为”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前,乡村环境不容乐观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一致共识。乡村环境治理的难度不亚于城市环境治理,此即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况且,基于乡村环境法规不完善、民间环保组织严重缺失、民众环保意识整体性不高以及乡村环境治理的强外部性特征等复杂因素“决定了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主导地位,农村环境的地域性特征进一步要求地方政府尤其是县及乡镇政府应该成为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要作用”。美好乡村环境治理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需要切实履行职能,准确定位并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到有所作为、善于作为。

(一)进一步明确并适度强化基层政府的环境治理职能理论上言,中央和地方环境管理权限的合理划分,既利于环保主管部门的集中统一管理,又助于各级环保部门结合自身地方实际,充分实现优势资源互补。但由于县乡等基层环境管理权限散落于多个行政部门中,权、责、利等权限的划分也较为笼统,多地环保部门形同虚设,实际职权却被发改委、水利局、林业局、住建局、农资委等肢解了。一旦出现较为严重环境问题,必然导致部门间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因此,实现乡村环境有效治理,明确各行政部门职能并适度强化环保部门职能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明确政府环境管理职能,有助于发挥政府的征税权、禁止权、处罚权和节省交易费用等优势。政府在作出决策时才能将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起来考虑,尽量做到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反之,如果行政部门充当地方经济利益的代表和执行人,作出的决策就可能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即便结果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乡村环境治理也是丝毫无益的。具体而言,在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进程中,县乡等基层行政部门在决策系统中应当增加环境权重,通过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加强环境监管,重视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引进“三低一高”(即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新型产业发展,逐步引导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带动,稳步推进乡村环境改善长期以来,由于乡村建设缺少权威性的指导文件,也没有村庄建设的整体规划,随心所欲地盲目建设弄得乡村千疮百孔、满目疮痍,极大地改变了乡村的原貌。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修建的灌溉渠、预留的可耕地、承载生物多样性的湿地或沼泽地等资源在注重效率、“增产增收”的运动中,一批批地变成了良田;21世纪伊始,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一栋栋高楼在良田中拔地而起。随着时间流逝,美丽的田园风光正在消逝,也警示着人们:乡村环境治理需要权威性的规划引领,需要树立示范村、“样板村”,发挥其示范带动效应。《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的应时而生,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了指导性文件。丘陵平原各领千秋,山寨村郭各具特色。中国乡村,“政府机构在环境污染的控制与整治方面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为此,乡村环境治理中要果断地摒弃奇思妙想,而应当充分发挥政府“强制性地规定人们必须做什么、不得做什么”,以《规划》为引领,规划建设中仿效云南丽江古城、湖南湘西凤凰古城,充分借助山势水体走向,在保持乡村田园风光的前提下,体现浓郁的乡土气息。村口环境治理重在绿荫成行、植物造景;河道整治旨在疏通水系、改善水质;庭院环境设计讲究特色、营造和谐。具体实施当中也要坚持试点先行、量力为之,在试点取得显著成效以后才能逐步推广,切忌脱离实际、盲目蛮干。

(三)完善基层政府的乡村环境考核激励机制2005年11月23日,国务院通过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指出“建立科学评价发展与环境保护成果机制,将环境保护纳入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公布考核结果,严格责任追究制”。尽管国家层面明文规定将环境保护纳入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但是基于乡村环境治理初始化投资量大、盈利空间较小,短期内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相对有限,地方政府在考核具体操作中,GDP的权重仍然有些偏高,环境保护、能源消耗等作为考核体系中的软性指标,基本上没有落到实处。如此以来,乡村环境治理反倒成了基层政府唱起的“高调”进行曲,滥用环境资源的丑恶现象却是屡禁不止。因此,乡村环境治理需要省市行政部门通过有效制度安排,设计出一套关于环境考核的激励机制,才能使县乡基层政府、环保局等部门有足够的动力去加强保护环境、履行环境监察等职能。

(四)加大环保宣传力度,着力提升民众的生态环保意识美国学者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写道:“沉重的决策担子,最后将不得不通过广泛的民主参政来分担解决,否则政治制度无法维持。”乡村环境治理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乡村环境治理若没有民众的主动参与、积极行动,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为此,政府要有效推动乡村环境治理,提高民众环保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纵向比较,民众的环保意识的确有明显的提高。但是,由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彻底改变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加之民众普遍缺乏环保知识,客观上也需要县乡基层政府做好环保知识的普及工作。为此,需要基层政府结合地域特色,精心策划,拟定出操作性强的宣传方案。譬如,开展以环保宣传标语上墙、环保观念入脑为内容的“环保知识下乡”活动,举办环保知识培训或环保知识竞赛,指导“绿村化林”创建活动,播放警示环境影片或展示“震撼性”的环境宣传画,等等。为了便于宣传活动的开展,凸显环保宣传的效果,可以采取“传、帮、带”,或“传接力棒式”等多种方式进行。“传”即由资深环保专员将环保知识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传授给觉悟相对较高的乡村干部,然后由乡村干部带着环保知识去做广大村民的工作;“帮”即由接受能力较强的村民或充分发挥中小学的教育职能帮助环保意识较差的所谓“后进者”;“带”即充分发挥环境治理成效显著乡村的示范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继而以点连线、以线筑面,有序地带动更多的民众参与其中,在亲历生态环境变化的实践中提升其生态环保意识。

基层乡村治理方案范文4

一、加强组织领导

按照文件要求,我县成立由县农粮局牵头、由县审计局、县民政局为核心成员的专项治理工作组。工作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粮局,农粮局农经站具体负责专项治理日常工作。各成员单位要指定专人负责,明确任务分工,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二、专项治理的主要内容

重点治理乡村两级“三资”管理使用不公开与公开不具体、不到位的问题。坚决纠正村级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不严格,资金使用不规范的问题。重点整顿集体资产、资源处置不按程序办理,产权交易不进公共资源交易站、不公开、不规范的行为。严肃查处在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处置中私卖贱卖、的行为。

三、专项治理的步骤安排

(一)动员部署阶段(7月31日之前完成)。各乡(镇)相关站所认真学习有关政策文件,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工作细则,抽出专人组成工作组,召开动员部署会议,广泛宣传工作方案和有关政策并公布举报电话,乡、村两级需将县、乡级举报电话张贴在政务(村务)公开栏中。动员部署情况,各乡(镇)7月30日前报县减负办。

(二)实施阶段(9月15日之前完成)。这是专项治理的关键阶段,采取先自查自纠,边清查边整改,压荐进行。乡(镇)按照各自的工作方案安排,召开自查自纠会议,开展全面排查,受理群众举报和投诉,及时发现问题,建立问题台账。县级对排查所发现的问题,及时清理整改,纠正问题,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配合,强化督导,确保查得深入、纠得彻底。乡(镇)自查自纠情况,9月20日之前报县减负办。

(三)督查总结阶段(10月15日前完成)。县里将组织成员单位组成督查组,对各乡、村两级进行不定期督查,重点检查自查自纠和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督查验收发现专项治理态度不端正、工作不积极、自查自纠走过场、问题整改不到位的,县里将严肃追责,并在全县通报。

基层乡村治理方案范文5

今年,黑龙江省计划建设标准化乡镇卫生院60家、标准化村卫生室500家,培训各类基层卫生人员2.8万人,同时,投入2 700余万元为300家中心乡镇卫生院配备急救车辆。所有救护车均配备氧气瓶、逆变电器、移动可固定担架、软担架、吊瓶、急救箱、心电图机、吸引器、听诊器、前后隔断、对讲呼叫系统等。

此外,黑龙江省还将继续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大对各类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推动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大力推行县乡和乡村一体化管理及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启动乡镇卫生院等级评审工作,今年年底前完成20%的乡镇卫生院的等级评定。

据《健康报》

海南:财政投15.5亿元支持医疗卫生

1月31日,海南省五屑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今年海南省将安排公共财政资金15.5亿元用于医疗卫生,比去年的113亿元增长37%。支出项目主要包括安排5.5亿元,用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将年补助标准由240元/人提高到280元/人;安排1.6亿元用于省直医疗机构、区域性医疗中心、县级医院能力建设,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及精神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安排1 500万元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安排6 500万元完善10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新生儿疾病诊疗能力建设;安排2 400万元,用于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

据《华夏医界网》

全国医疗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

2013年1月21日下午,全国医疗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同志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马晓伟要求,医疗管理工作战线的同志们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发扬实干精神,多深入基层,多研究问题,多讲真话实话,突出重点,乘势而上,做好2013年公立医院改革和医疗管理工作。

要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以“四个分开”为重点推进试点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在全国面上进一步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便民惠民服务。要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推动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科学、规范、高效的医疗质量控制,推动平安医院创建和医疗责任保险工作,推进医院评审评价工作。要围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点,开展专项治理工作。要深入开展城乡对口支援工作,推动建立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

天津、上海、山东、湖北、海南、陕西6省(市)卫生厅局分别就医政管理、公立医院改革、医院评审工作、医疗集约化服务、无偿献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等方面T作进行了交流。

城市三级医院向县级医院“输血”

福建省卫生厅近日印发《福建省2013—2015年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方案》,方案规定,从今年起,该省将用3年时间,开展城市三级医院与县级医院、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的对口支援工作。根据《方案》,福建省将选取省内医疗服务能力较强的福建省立医院等37家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长汀县医院等72家县级医院。福建省要求,支援医院和受援医院签订支援协议书,每家三级医院向每家受援医院至少选派4名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卫技人员。支援周期内,派驻医务人员可定期分批轮换,每批连续工作时间≥6个月。对口支援工作将实行绩效考核制,考核结果纳入医院评价、评审等。

据《健康报》

开展处方药专项检查

宁夏回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为期3个月的对处方药、含麻黄碱复方制剂经营管理的专项检查工作,并将加大对违法企业的查处力度。专项检查期间,宁夏药监部门将重点检查各药品零售企业对处方药凭处方销售的内部管理情况,并将加大对违法销售处方药、含麻黄碱复方制剂经营企业的查处力度。对第3次发现处方药不凭处方销售的经营企业,一律吊销《药品经营许可证》,注销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

据《健康报》

规范中医医院等级评审

河南省中医管理局近日下发《关于做好新一轮中医医院等级评审工作的指导意见》,规定中医特色关键指标不合格的中医医院,在申请二级或三级甲等医院评审时将一票否决。

基层乡村治理方案范文6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州、县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核心,以健全全民社保体系为重点,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为抓手,以强化农村人才供给为支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助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注入强大的人社动力。

(二)目标任务

到2021年底,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就业岗位、创业服务等基本公共就业服务;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5万人次;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80人;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培训(包括新生代农民)400人;大力实施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争取创业培训完成40人以上。组织创业专家团队下乡指导4次,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900人。全年累计举办招聘会8场,其中农村劳动力专场招聘会4场。按照国家、省统一部署,适时调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基层人员待遇、职称倾斜政策,扩大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基层服务项目招募规模,引导人才向乡村流动,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重点工作

(一)实施就业创业富民计划

1.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收。(1)挖掘就业岗位。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站(所)作用,深入所辖园区、企业挖掘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工作岗位,及时推荐就业岗位。(2)持续做好有组织劳务输出工作。统筹用好公益岗位,对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进行就业援助。大力培育劳务经纪人,鼓励劳务经纪人带动农村劳动力有组织性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引导和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3)开展就业专项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送岗下乡”、“就业扶贫行动日”等就业招聘活动,每季度至少组织1次农村劳动力专场招聘会或送岗下乡活动,加大面对面对接,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信息,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4)打造“农村半小时就业服务圈”。在以半小时路程为半径的乡(镇)、行政村地域内,设立一个就业服务场所,为当地贫困劳动力及时提供就业信息,促进就业创业。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招聘求职服务,方便农村劳动力享受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的就业服务。(责任部门:就业服务局)。

2.支持农民自主创业。(1)推介创业项目。开展“就业创业服务乡村行”“创业培训进乡村”活动,广泛征集投资少、见效快、市场前景好的创业项目,免费提供给有创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和返乡入乡有创业意愿的人员。加强返乡创业专家团队指导功能,对有创业愿望的返乡农民工、大学生等群体人员开展“一对一”的创业指导服务,帮助提升创业能力。(2)鼓励自主创业。对贫困劳动力首次创办小微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领取工商营业执照且有正常经营行为1年以上,并参加社会保险的,给予一次性5000元初创企业补贴。对毕业三年内自主创业的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3)提供创业担保贷款。计划拿出10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指标,用于帮扶乡村振兴项目,给予项目资金支持。积极扶持农村电商创业,对在电商网络平台开办“网店”的贫困劳动力,也可按规定享受创业担保贷款政策。(4)强化返乡入乡创业载体建设。探索打造适合乡村创业的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为入驻基地的农村劳动力和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提供低成本、全要素、便利化的创业服务,同等享受扶持政策,落实房租物业费减免、水电暖费定额补贴等优惠政策,降低入驻企业和创业者经营成本。积极选树一批农民创业典型。(责任部门:就业服务局、小额担保贷款中心)

3.强化农民技能培训。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进行乡(镇)、村专项培训活动,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农民工向农技工转型培训、推动新生代农民工接受就业技能培训或岗前培训,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加大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提高培训和就业需求的匹配性和培训后就业率,提升城乡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责任部门:局职业能力建设科、就业服务局)。

(二)实施乡土人才培育计划

(1)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力量建设。在基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录(招聘)中,根据实际需求合理设置年龄、学历、专业等招聘条件,拿出一定数量的职位(岗位)面向本县市或者周边县市户籍人员(或者生源)、退役士兵招录(招聘),可灵活确定考试方式。根据《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带编入伍方案》,将入伍高校毕业生招聘向乡镇一线倾斜,加强乡镇一线工作力量。(责任部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科)

(2)培育乡村专业技术人才。结合县域实际,开展教育、卫生等部门自主招聘。进一步降低招聘门槛,配合教育部门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协助卫生计生部门做好乡村医生“乡聘村用”、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均衡基层教育、卫生人才资源配置。加强乡镇农经、农技、农水人才队伍建设。(责任部门: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科、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科)

(3)引导人才乡村流动。推动实施人才政策2.0版落地,实施省内高校、科研院所、承担科研项目的医疗卫生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兼职创新、在职创办企业,保障其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权益。扩大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基层服务项目招募规模,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责任部门: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科、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科、行政审批办、人才中心、就业服务局)

(4)落实基层待遇、职称倾斜政策。落实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乡镇工作补贴、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高定工资政策。配合教育部门落实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政策。推进基层教育、卫生职称改革。加大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乡村教师、农村基层工作的卫生专业等技术人才职称评审政策倾斜力度,对表现优秀、业绩特别突出的专业技术人才,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符合条件的可破格晋升职称待遇。(责任部门: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科、行政审批办)

(5)大力发展技工教育。支持县技工学校(县职教中心)强化涉农专业建设,开设一批面向乡村的特色专业,针对性培养充实养老护理员、乡村工匠、非遗传承人等专业技能人才。加大技工教育宣传力度,动员鼓励适龄青少年入读技工院校。落实技工院校免除学杂费政策。开办专门班次,为本地企业培养输送所需技能人才。组织农民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职业技能竞赛等多种技能评价。(责任部门:局职业能力建设科)

(三)实施农村社会保障提升计划

(1)全面落实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政策。依据《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经办规程的通知》文件要求,指导社保局严格按照制度要求经办制度衔接业务,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做好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责任部门:局社会保险科)

(2)适时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认真执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标准正常调整机制。积极主动指导社保经办部门持续实现符合条件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做好由政府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工作。(责任部门:局社会保险科)

(四)实施农民工劳动维权计划

(1)畅通农民工维权渠道。主动公开劳动监察、劳动关系、调解仲裁机构地址及联系方式,全面受理农民工咨询举报投诉,及时做出回应。对具有争议调解不成欠薪案件,启动仲裁“绿色通道”,快速化解争议矛盾。

(2)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强化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日常巡视检查、专项检查,以政府投资项目和工程建设领域为重点,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排查整顿,落实根治欠薪各项举措。对发现的问题隐患及时进行通报警示,将拖欠农民工工资纳入信用体系建设,对符合规定情形的违法企业及个人,依规列入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对严重欠薪的企业和个人进行联合惩戒,对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企业和个人依法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确保劳动报酬全部及时足额支付到位。

(3)加强企业劳动用工指导。指导督促用工企业与贫困劳动力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按时足额发放劳动报酬。(责任部门:劳动监察大队、调解仲裁管理科、劳动关系科)

(五)实施人社公共服务提优计划

(1)加强人社基层平台建设。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的意见》,推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向乡村延伸,推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提升基层公共就业服务经办能力。

(2)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完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办法,允许在城镇常住并处于无业状态的农村转移劳动者在城镇常住地进行失业登记,享受均等化公共就业服务。(责任部门:就业服务局)

(六)加大部门年度乡村振兴绩效考核

紧紧围绕省、州、县的重大决策部署,并与州考县工作紧密衔接,将过去脱贫攻坚指标转换为乡村振兴列入绩效考核体系,并赋予不低于15%(30分)的权重。充分体现绩效考评的“指挥棒”作用,各部门重点职能工作指标体现乡村振兴工作,确保全县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形成合力。(责任部门:局绩效考核科)

三、保障措施

(1)提高思想认识。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统一思想,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共同意志、共同目标、共同行动,局党组定期研究部署乡村振兴工作,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推进各项工作落实。

(2)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局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负责统筹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有关工作部署。乡村振工作情况纳入部门(科室)年度考核内容。局办公室每月实行月调度制度,每季度通报一次工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