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粮食生产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粮食生产计划

粮食生产计划范文1

研究粮食主产区之一湖南省的规模化生产,可归纳为以下四种模式:种粮大户规模生产模式、专业合作组织规模生产模式、股份合作规模生产模式、龙头企业规模生产模式。结合调查中的典型案例分别对其进行分析。

(一)种粮大户规模生产模式

所谓种粮大户规模生产模式是指由一些熟悉粮食生产种植技术并具有一定资金实力的农户,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获得较多的土地经营权,将农户闲散的耕地租赁过来集中耕种实现规模化生产。种粮大户规模生产模式是我国鼓励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以来比较早的一种经营模式,他的经营形式灵活,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种粮大户一般都具有较为丰富的粮食生产种植经验,该模式有利于激励农户不断摸索新的栽培技术,探索节约生产成本的耕作方法;有利于自愿学习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不断加强对自己的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采用农业机械生产作业,对农业生产的投资积极性较高。这种模式在湖南省最为普遍,根据湖南省农业厅组织对全省的调查,2010年湖南省租赁转包耕地面积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达到95049户,涉及耕地面积487.2万亩,产粮达396.5万吨,分别占全省耕地面积、粮食总产量的8.6%和13.2%,种粮大户承包经营的耕地面积主要集中在30―50亩,该生产经营模式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应该重点推广的。

典型案例分析:湖南攸县新市镇山门村农民符和平,多年来,一直以规模化水稻种植作为致富产业,在惠农政策支持下,他不断扩大水稻种植规模。2004年租赁稻田315亩,到2007年租赁稻田405亩,当年种植双季水稻共计795亩,全年产量达360余吨,实现纯收入近14万元。2008年,进一步扩大水稻的租赁面积,租赁了125个农户的水田810亩,双季种植水稻1620亩,全年产粮食1600吨,纯收入达30万元,成为该县有名的 “种粮大户”,荣获农业部“全国粮食生产大户”称号。

种粮大户规模生产模式的主要表现是:根据自己的种植实践经验,对租赁而来的耕地采取较为实用的种植管理方法,根据耕地面积较大且分散的实际情况,将耕地按区域分成几个作业单元,聘请当地的种田能手管理生产,同时聘请一位专业农技人员负责生产技术指导,承包的耕地产量明显高于全县粮食作物的平均单产水平。

(二)专业合作组织规模生产模式

所谓专业合作组织规模生产模式是指按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地位平等,利益共享等原则,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民专业协会为主导,集体统一组织部分粮食生产经营环节,发挥集体优势,形成粮食规模经营的一种生产模式。一般是通过对不愿意把自家承包土地流转出来的农户,采取平等协商、合作经营的形式,由合作社按市场最低价格提供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以及耕田、收割、插秧等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并免费提供农业科技咨询、技术指导,农户按合作组织的统一要求进行标准化耕作,只需向合作组织缴纳少量的服务费,收获的粮食全部归耕种的农户所有,由合作组织按市场价格收购。这种模式能有效促进粮食的统一生产经营,促进粮食作物品种改良,提高粮食生产的组织化水平,有效地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这种生产模式正在粮食主产区蓬勃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典型案例分析:湖南省佳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筹建于2008年9月,同年12月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成立,入社会员2312人,涉及4个乡镇,13个村,96个村民小组。合作社以湖南省农科院为技术依托,以全程机械化生产作业为支撑,按照科技化、集约化、综合化的要求,整合利用农田、旱土、荒山等土地资源,建立一个具备一定规模的粮油生产基地,打造成集种养、加工、销售一体的生态农业经营合作社。2009年全社共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其中生产资料投入200多万元,购置农机具近100万元,聘请和雇有农业技术人员17人,初步形成了4个水稻种植区和1个油菜种植区。2009年佳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王志勇被评选为“全国农科教推优秀人物”。

专业合作社规模生产模式的主要做法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不损害农民利益、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原则,由合作社统一组织生产经营。在生产管理上实行“三级业主管理”的办法,即每个乡镇设1个种植产区,每个行政村或1000亩耕作区域设立1个种植分区,每个村民小组或100亩种植作业区域设置1个小组种植区,每个作业区配备1名管理业主组织生产经营。生产所需各种农用物资通过合作社统一采购,降低了价格,每亩田可节约生产资料成本200元左右。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和本社的实际情况,统一制定生产计划,各管理业主分生产区域负责,严格按照合作社统一要求进行粮食作物种植和田间管理,实现统一浸种、育秧、耕田、插秧、施肥、喷药和收割等作业,实现全程机械化操作。2009年该合作社的水稻生产每亩增产15―18%,粮食亩增经济效益270元左右。

(三)股份合作组织规模生产模式

所谓股份合作规模生产模式是指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制度的基础上,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股权,入股组成股份合作制组织,农户入股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依据股权获得相应经济收益的土地经营模式。按股份合作形式流转农村土地是现代企业制度在农村土地经营中的成功应用,农户既拥有依附在土地物质形态上的承包权,又拥有土地使用权抽象价值形态的股权,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化为股权成为参与农业合作生产经营的资本,实现了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的有机结合。

典型案例分析:湖南攸县网岭镇北坪村全村24个村民小组,526户,总人口2018人,现有劳动力1030人,其中580人常年在外务工,共有水田2117亩,林地面积600亩,旱地面积800亩。2008年7月由村支书刘福元等人发起,提出实行以土地入股,实行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经营生产方式,经村民大会讨论同意,依法注册,开始了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股份制生产模式。共有424户入股,占全村总户数的81%,土地入股流转面积168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79%。

股份合作规模生产模式主要做法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将农户20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交给股份合作制组织,该组织将农户入股的土地按区位优势合理划分区块,以5年为一期邀请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组织或个人参与公开竞价招标。中标的公司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本地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2010年聘用当地劳动力60余人,预计全年支付该村工资达80万元。通过土地入股流转,使宝贵的土地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通过土地入股的方式,使流转出土地的农户能专心在外务工经商,以前他们“心挂两头”,一到农忙,又要回家干农活,现在他们将自己承包的耕地入股流转给股份组织,使他们从“半务工,半务农”中解放出来,彻底的摆脱了土地和农业生产的束缚,全身心投入非农产业,促进了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有效减少了土地抛荒现象。

(四)龙头企业规模生产模式

所谓农业龙头企业规模生产是指农户把土地承包给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土地的有偿流转,龙头企业以粮食生产为主业,通过连接农户,以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带动农户从事粮食专业生产,推动粮食生产的规模经营,龙头企业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灵活的经营机制、科学的管理方式,通过直接租赁农户土地或雇请农民工形成利益共同体,实施一体化经营,实现公司与农户双赢的生产模式。农业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有利于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便于公司积极投身于农业基础设施建立和农业机械设备的添置,加快了农业机械化进程。农业龙头企业具有较高的科技优势,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新产品的应用、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的农户增收。龙头企业规模生产模式不宜普遍推广,重点是让他对当地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推广形成示范效应。

典型案例分析:湖南万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科技化程度较高的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公司租赁土地5100余亩,其中农田4500余亩,旱地600亩,与农户合作经营5500余亩,涉及4个乡镇,12个村,96个村民小组,2800多个农户,形成了“公司+农户+市场”的粮食生产经营模式。

龙头企业规模生产模式主要做法是:根据土地的分布状况,采取统一经营和分块经营相结合,集中连片的土地,由公司统一经营,分散不便于机械化作业的土地,实行公司统一管理,业主承包经营,通过两种方式与农户建立合作关系。对于愿意流转出自己土地的农户,以组为单位签订期限为10年的合同,按土地等级每亩每年250―300斤稻谷折价,外加每亩每年60元的利润分成,通过这种方式流转土地5100余亩。对于不愿流转出土地的农户,采取平等协商、合作经营的方式,由公司统一提供种子、化肥、农药和生产技术指导,农户严格按照公司的要求进行标准化耕种,公司年终综合收益按每亩60元的标准返利给农户,实现盈利共享。

二、湖南粮食规模化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难点

(一)农户对土地流转积极性不高,影响粮食生产规模的扩大

由于有些农户对家庭承包责任制的理解存在误解,以为自家承包的土地就是自家的私有财产,加上农民拥有的 “耙头顿得稳,作田还是本” 传统观念,担心把土地流转出去以后会丧失土地的承包权。加上我国农村土地所具有的对农户特殊的生产和生活保障功能,致使很多农户对土地流转持有极为消极的态度,有的承包户宁愿让土地荒废也不肯把土地转包给种粮大户经营,造成“有田的不想种,想种田的没田种”的怪现象。

(二)粮食规模化生产中土地的分散,很难集中连片耕种

规模化生产普遍反映土地面积数量虽然扩大,但由于我国实行家庭平均承包土地的制度,各家对土地流转的意愿不同,流转后的土地98%都存在“插花田”,没有集中连片,结果造成机械化作业难以顺利进行。再者流转后的农田都未经过统一整改,小丘田、高岸田、低洼田较多,田块高低不平、大小不均,难以形成有利于机械化操作大丘水田,粮食生产耕作还是主要依靠人工投入,影响了规模化生产的效率。

(三)土地流转秩序不规范,规模化生产的土地经营权不稳定

在规模化生产流转的土地中,大多数租赁承包主要是自发的行为,口头协议居多,没有书面合同,个别农户虽然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但内容不全,没有统一规范的格式,在租赁承包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纠纷。另外土地流转的期限较短而不稳定,影响了流入土地的农户对土地回报的预期,不敢贸然对农地的进一步投资,影响了机械化的采用和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

(四)粮食规模化经营资金需求量大,生产融资难

普遍反映影响种粮经营规模的最大因素是融资难,融资困难成为制约粮食规模化粮食生产正常运转的最大瓶颈。由于种粮大户的经营规模较大,其资金的投入也比较大。目前,农户贷款的主要渠道是农村信用社,从银行贷款只是成立了公司的农户用企业资产抵押才能获得,但贷款的数量很少,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资金缺口很大。

三、借鉴和启示

(一)要稳定我国粮食生产,必须实行粮食的规模化生产经营

稳定我国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单靠千家万户的农民分散种植粮食作物已不能解决问题。再者农户仅靠种植几亩田也不能摆脱贫困,导致粮食生产成为农户的“副业”,大量的土地粗放经营甚至抛荒。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农村的劳动力、资金等农业生产要素已按照经济效益的原则开始合理配置,而土地要素流转不畅导致土地的小规模分散生产经营格局,给粮食生产带来了相当不利的影响。在我国规模经营将是粮食生产的发展方向,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有利于稳定粮食生产面积,保障粮食的产量安全。没有规模经营,粮食生产效率就很难提高。但对粮食生产的经营规模的大小要有一个“适度”的标准,土地集中规模经营的适宜面积要与经济社会、农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不同地区、不同生产经营主体的条件不同,其经营的面积也应该有异,根据我们的分析,一般的农户家庭经营耕种面积应控制在100亩以下,其他经济组织生产耕种面积应控制在1000亩以下比较合理。

(二)要发展粮食生产的规模经营,必须完善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加快土地流转

随着新时期农村形势的发展,现行土地承包制已有一些不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地方,当前土地承包办法应根据情况变化调整完善,合理科学配置土地资源,鼓励探索土地承包权的各种有效流转形式。从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出发,土地承包的基本取向应该由“均分承包经营”的格局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方向转变。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农户享有承包土地面积的经济收益权,耕地的使用权由实际种植的种粮大户或经济组织享有。这样将有利于愿种田、会种田的农户或经济组织通过土地的流转得到所需要的耕地,不愿种田的农户能得到其承包土地权所应得到的经济利益,使土地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保障粮食的耕种面积。通过加快土地的有偿流转,最终变“无偿承包”为“有偿承包”,变农户“均分承包”为根据农户或经济组织的种田需要“适度规模”承包。

(三)要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必须加强农田基本设施建设,搞好土地整改

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的力度,改善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以降低规模生产的成本,增强抗灾能力。借助对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大对农田的平整,使农田集中连片,为粮食生产的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自然条件。要搞规模经营,必须在土地承包制度不断完善的前提下,由政府牵头整合各部门对农业的投资,重点对粮食主产区的小丘田、高岸田、低洼田的整改,使小田变大田,让土地集中连片。要对农田整改平整,这就得改变原来各家各户土地交叉分配的状况,使原有承包方式发生改变,才能使原来农户交叉耕种的田地重新集中连片;也只有利用农田整改的机会,打破每家耕种8、9块小丘农田的局面。把经过农田整改后的土地,根据土地质量的好坏,评估每块土地的承包价格,然后实行公开招标、择优发包,让愿意种田、承包租金高的种田能手集中耕种,不愿耕种的农户享受其拥有承包权所应得的经济利益。

(四)要加大农田基本设施建设,必须规范政府“资出多门”、调动社会各界对粮食生产的投资积极性

随着我国财政实力的增强、“以工补农” 方针政策的确定,政府应加大对农业公共产品的投资力度,尤其是对粮食生产起决定作用的土地整改建设。整合分别由农业、国土、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办等部门投资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重点探索整合各级政府部门的涉农资金建立“农田整改基金”,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自己平整农田,根据整改效果及投资情况,经社会中介评估后,其投资费用最后到“农田整改基金”据实报账报销。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外部性特点,投资效益不高,投资回收期较长,而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粮食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国家对农业生产的投资有限,农业信贷资金投入规模不能满足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需要。通过政府的合理引导,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尤其是小型水利、农田整改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吸引民间资金、私人资金、外国资金投资粮食生产设施的建设。对农业投资要突出重点、分清主次,现阶段重点加大对农田整改的投资力度,以配合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方向、促进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改革。

(五)新型种粮主体的培养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决定因素

粮食生产计划范文2

关键词: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镇

近年来,由于领导重视,政策驱动,区镇农机化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机总量大幅增加,装备结构明显改善,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农机化综合水平位列全市前茅。2016年顺利地完成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各项指标,创建了省级首批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镇。

1创建内容与目标

此次创建以水稻、小麦两大作物为对象,围绕“促整体、补短板、提质量”要求,重点突破机械化种植、高效植保和粮食产地烘干三个相对薄弱环节,实现粮食生产各环节机械化技术的组装集成和整体推进。到2016年末,力争区镇水稻、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92%以上,其中耕整地机械化水平达100%,种植机械化水平达95%,收获机械化水平达100%,秸秆处理机械化水平达100%,植保机械化水平达100%,产地机械化烘干能力达75%,高标准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镇创建目标。

2主要工作措施

(1)领导带头成立创建工作组。为保证创建工作落到实处,杨舍镇专门成立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农村工作局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农工局分管领导和各办事处分管农业的副主任担任,并抽调一批懂理论、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农业精兵强将任组员。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紧密协作,将创建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紧抓不放,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努力把创建工作抓细抓实,抓出成效。(2)完善农机技术路线。重点围绕小麦机械化种植技术、高效植保机械化技术、粮食烘干机械化技术等开展决策咨询、技术指导和培训交流等工作。因地制宜,根据全镇的稻麦种植实际情况,进一步集成制定《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和《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明确南新村稻麦高产示范方为杨舍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核心区,辐射带动杨舍镇整体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创建。(3)制定财政扶持政策。杨舍镇财政每年都安排约300万元资金用于农机化发展。今年杨舍镇针对创建工作的实际情况并根据上级财政的补贴政策,农工局和财政局两部门紧密协作,因地制宜,会商出台了《2016-2017年经开区(杨舍镇)现代农业财政扶持备忘录(实行)》,明确了对发展各类新型农机具和各类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镇级奖补额度,进一步规范了财政资金使用制度,放大了财政政策对于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镇创建工作的推动作用。(4)摸清存量补短板。杨舍镇以稻麦轮作为农业主要生产模式,全镇粮食种植面积1300hm2,按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创建要求,对全镇农业机械拥有量、存量机械结构、农业机械性能进行了一次彻底大排查,然后围绕“保存量、补短板、提质量、促整体”要求,重点在机械化种植、高效植保和粮食产地烘干三个相对薄弱环节求突破,实现粮食生产各环节机械化技术的组装集成和整体推进。2016年,杨舍镇新添置各类粮食生产农机具53台套,总购机金额达560万元,主要包括大马力拖拉机3台,联合收割机3台,乘坐式高速插秧机15台,育秧流水线1条,高地隙植保机1台,小麦条播机3台,秸秆还田机7台,撒肥机3台,粮食烘干机12台。以上机具的添置和提档升级,进一步保证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的实施,提高了全镇粮食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截止2016年11月底,全镇拥有各类大中型拖拉机104台、乘座式高速插秧机96台、小麦复式条播机27台、收割机械55台、秸秆处理机械117台,高地隙自走式植保机4台、产地粮食烘干机30台,水稻、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95%以上,其中耕整地机械化水平达100%,种植机械化水平达95%,收获机械化水平达100%,秸秆处理机械化水平达100%,植保机械化水平达100%,产地机械化烘干能力达75%,各项指标表明杨舍镇已基本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在提高全镇农机保有量的同时,杨舍镇特别重视新型机具的引进示范推广,在2016年试验钵苗移栽机成功的基础上,2017年由镇财政全额承担,杨舍镇再引进2台钵苗移栽机配套一条钵苗育秧流水线和2万只钵苗硬盘,用于南新丰产方的水稻移栽,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推广效果。(5)完善社会服务组织。现代农业的发展对粮食生产提出了标准化、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的新要求。一方面,杨舍镇提早布局,按照“六统一”的要求,在4个城郊办事处分别建成了标准化农机场库,较好地解决了农机无处停放、无处维修的问题。农机场库的建成,还为形式多样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了发展平台,它们利用各自的区位优势,不断辐射服务周边农机户和种植户,不断扩大服务面积,提高作业效益。2016年,农义农机专业合作社被评为省级农机合作社示范社,进一步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另一方面,杨舍镇在全市第一个提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服务社会、自负盈亏”的发展思路,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成立镇级农机维修中心,负责全镇农机的维修保养工作。同时,严格考核制度,对农机维修中心的日常工作进行绩效评价,考核结果直接和维修技工收入挂钩,有效的激发了维修中心的工作积极主动性,保证了农机维修质量和效果。据统计,维修中心年维修农机具可达到300台次以上,基本达到了“小修不出村,大修不出镇”的目标,修后群众满意度达100%。总之,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不断完善和壮大,为全镇农业机械化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一条绿色保障通道。(6)打造优良农机队伍。杨舍镇始终牢固树立人才兴机的理念,积极构建新型职业农机从业人员培训培育体系,配合上级农机主管部门的获证奖补、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等实用技术培训,并做好后续服务工作进行跟踪培养,打造出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机手和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队伍。同时,通过农机科技入户、农机科技早市等手段,将农机新技术、新装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等宣传到农机大户和农机手的家家户户,打通农机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以点带面,全面构建现代农机服务体系,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创建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7)构建农机安全协管网络。杨舍镇不断加大“平安农机”创建力度,严格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镇、村、农机手层层签订农机安全生产责任状,不断构建完善安全监管网络。通过两季农忙前开展农机安全警示教育,积极配合上级农机安全管理部门组织农机联合执法检查,开展农机安全专项整治,严肃查处无牌无证等违法违章行为,预防和减少农机安全事故的发生。创新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形式,强化对农机所有人及驾驶操作人员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不断提升农机安全生产保障能力,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创建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3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通过开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镇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快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发展,大面积推广应用农机主推技术,巩固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减轻粮食生产劳动负担,降低劳动成本,充分发挥农机化在农业生产中的节本增效作用。(2)社会效益。通过提高农机装备水平,进一步减少劳动力投入,促进劳动力转移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机利用效率和作业效率。通过系列配套措施的建设,进一步优化农机化发展环境,实现农机化事业的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3)生态效益。通过秸秆机械化还田等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减少化肥用量,改善土壤结构,同时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蓄水量,改善生产条件和人居生态环境。

4启示

粮食生产计划范文3

一、主要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上下联动抓推进。市政府成立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专家组,切实强化工作组织领导。同时,把全市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摆在农机化工作首要位置,将机插秧、烘干机等列入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考核内容,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措施,精心研究工作方案,召开了全市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推进会议,出台了《泰兴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实施意见》、《泰兴市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乡镇(街道)创建实施方案》,确定了各阶段的重点工作、目标任务、考核细则,实行倒逼机制,确保每一个阶段工作目标任务按期完成。各乡镇(街道)也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把目标任务和工作责任进一步细化到村,形成了市、乡、村三级联动创建机制。

2、找准薄弱环节,补齐短板促提升。组织对全市农业机械现状进行了认真调查,全面统计水稻、小麦两种主要农作物生产环节的机械保有量、在位使用情况,摸清了家底,确定了机械化种植、高效植保和粮食产地烘干3个薄弱环节。同时,结合农机装备在役情况和机械化作业能力,列出各乡镇(街道)薄弱环节机具缺口指导计划,有针对性地指导各地加大高性能、低能耗、大马力复式多功能作业机具推广力度,加快优化农机结构,全面提升农机装备水平。今年,全市新增高速乘坐式插秧机100台,3亩以上秧池面积达5216亩,水稻机插面积达48.13万亩,机插率达79%,13个乡镇(街道)实现了机插秧整镇推进;新增大条播机145台,小麦机播水平达75%。新增烘干机147台,产地烘干能力达47.7%;新增高地隙式喷杆式植保机95台,担架式植保机50台,高效植保机械化水平达62%;新增80马力以上大中拖配套秸秆还田机187台套,全年秸秆还田率达58%。                                                                                                                      

3、突出示范引领,重点突破促全面。坚持典型引路,先易后难,由点及面,梯度推进,全面加快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选择滨江、张桥、姚王、济川等4个基础条件好、机具保有水平高的乡镇(街道)作为首批创建乡镇(街道),力争2016年在全市率先创建成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乡镇(街道)。这四个乡镇(街道)已经建立了工作班子,制定了创建方案,明确创建目标、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组织开展了技术指导、培训和服务,分类汇总相关资料,已做好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同时,印发了《泰兴市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标准》,明确了每个乡镇(街道)必须以泰州市现代粮食产业园区、粮食高产增效示范片或土地流转比重较高村为重点,建成1000亩以上的核心示范区,我市建成一个2000亩以上的市级核心示范区,努力打造一批管理水平高、经营效益好、示范带动强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

4、强化培训指导,优化服务提质量。突出农机与农艺结合,根据我市特点的土壤、气候等因素,制定了适合我市不同区域特点的技术路线,因地制宜推广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与水稻机插秧集成技术、水稻秸秆机械化还田集成小麦机条播技术,实行推进良法良机配套。制订了全市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培训方案,因时因地开展各类技术培训,通过召开现场会、观摩会等方式,加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重点技术推广,抓好农机大户、种田大户和社会化服务组织跟踪服务。今年以来,共召开现场会、举办培训班16次,培训技术人员1500人次。

5、加大扶持力度,督查考核求实效。在省级项目支持的基础上,市政府安排专项资金,专题用于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薄弱环节。今年,市财政已下拨财政专项资金1420万元,对机插秧按25/亩的标准补助,机插秧整镇推进补助10元/镇,烘干机根据烘干量补助省补资金的一半。同时,还将集中整合粮食高产示范创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等项目,向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倾斜,进一步放大项目资源要素效益。依据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考核验收办法,采取“自下而上”申报和阶段性考核验收的方式,对完成创建目标并通过考核验收的乡镇(街道),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进行扶持奖励。首批创建示范乡镇(街道)考核工作将于近期集中开展,考核达标后下达以奖代补创建资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作不平衡性较大。由于今年项目实施时间紧,加上前段时间镇村换届选举集中开展,少数乡镇存在工作脱节、不到位等现象,制约了面上整体工作开展。

2、粮食生产受自然和市场等因素影响较大。受今年自然灾害影响,加之种粮比较效益下降,部分农场主和种粮大户积极性不高,有的地方出现种粮大户“跑路”现象,影响了广大群众持续投入农机装备的积极性。

3、配套设施建设没有统一规划。少数地方对机库等农机配套设施建设缺少统一的规划引导,项目实施前未进行充分论证,随意性较大,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

三、下一阶段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省农机局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认真听取各位领导和专家的意见与建议,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节奏,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按期建成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1、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市政府将组织对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进行专项督查工作,通过现场观摩、督查互评等多种形式,定期开展工作“回头看”,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确保各项工作加速推进。同时,组织专家组和第三方核查机构,加强对示范乡镇(街道)创建的中期检查、考核验收和绩效跟踪,着力推动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2、加大装备提升力度。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农机装备是基础。我们将在巩固优势环节的基础上,突出薄弱环节,查漏补缺,补足机具。特别是要根据今年机具购置情况,对照创建的目标任务,将机具缺口任务落实到种粮大户、农机合作组织,确保机具购置指导计划落到实处。通过省级项目引导和市乡两级财政扶持,统筹规划建设农机综合服务中心,不断提高农机配套服务能力。

粮食生产计划范文4

关键词:多品种 小批量 生产计划 编制

一、前言

据日本丰田公司的统计资料,该公司三个月生产364000辆汽车,共4个基本车型32100种型号,平均每种型号汽车的产量是11辆,最少的是6辆,最多的也只有17辆。日本机械制造企业中的95%采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又据美国审计总署近年的报告指出,在美国制造业中,有75%--80%的产品,每一种产品的产量不超过50个。据有关资料,我国机械制造企业中小批量生产占总数的95%。可见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已成为当今社会现代企业的主要生产方式。

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概念

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是指在规定的生产期间内,作为生产对象的产品种类(规格、型号、尺寸、形状、颜色等)较多,而每个种类产品生产数量较少的一种生产方式。一般来说,这种生产方式与大量生产方式相比,效率低,成本高,不易实现自动化,生产计划与组织较复杂。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的嗜好趋于多样化,追求有别于他人的高级的、独特的和流行的商品。新产品层出不穷,企业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必须适应市场的这种变化。企业产品的多样化也就成了一种必然趋势。当然我们应该看到产品的多样化,新产品层出不穷,也会导致一些产品还未过时、仍有使用价值就遭到了淘汰,极大的浪费了社会资源,这种现象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三、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计划的编制方法

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计划的编制方法有综合平衡法、比例法、定额法、网络法和滚动计划法等多种方法,其中本文主要讨论滚动计划法的生产计划编制方法。

1.综合平衡法

综合平衡法就是根据客观规律的要求,为实现计划目标,做到计划期的有关方面或有关指标之间的比例适当,相互衔接,彼此协调,利用平衡表的形式,经过反复平衡分析计算来确定计划指标。从系统论角度来说,也就是保持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和合理。综合平衡法的特点是通过指标与生产条件进行全面的、反复的综合平衡,保持任务、资源与需求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目标与长远之间的平衡。适用于编制长期生产计划。有利于挖掘企业人、财、物的潜力。

2.比例法

比例法又称间接法,它是利用过去两个相关的经济指标之间长期形成的稳定比率来推算确定计划期的有关指标。它建立在相关量之间比例的基础上,因而受该比例准确性的影响较大。一般适用于积累长期数据资料的成熟企业。

3.定额法

定额法就是根据有关的技术经济定额来计算确定计划期的有关指标。它的特点是计算简单,准确性高。缺点是受产品工艺、科技进步的影响较大。

4.网络法

网络法就是根据网络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来推算确定有关指标。它的特点是简单易行,依据作业顺序进行排列,可迅速确定计划的重点,应用范围十分广泛,适用于各行各业。

5.滚动计划法

滚动计划法是一种动态的编制计划的方法,它是根据一定时期计划的执行情况,考虑组织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适时调整计划,并相应地将计划顺延一个时期,把近期计划与长期计划结合起来的一种编制计划方法。

滚动计划法具有如下特点:

(1)计划分为若干个执行期,其中近期计划要编制得详细具体,而远期计划则相对粗略。

(2)计划执行一定时期后,根据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对以后各项计划内容和相关指标进行修改、调整和补充。

(3)上述两个特点决定了组织计划工作始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滚动计划法避免了计划的凝固性,提高了计划的适应性和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是一种灵活性较强、富有弹性的生产计划法。

(4)滚动计划的编制原则是“近细远粗”,运作方式是“边执行、边调整、边滚动”。以上特点表明滚动计划法是随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修订,这与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不谋而合。用滚动计划法指导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不仅能提高企业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而且能保持企业自身生产的稳定和均衡,是一种最优方法。

四、实际工作中企业编制滚动计划的方法及程序

1.编制年度滚动计划

一般情况是一次编制三年计划或五年计划,按照“近细远粗”的原则,以三年为例,第一年为执行计划,第二年为准备计划,第三年为预测计划。

具体流程是:

(1)对市场和用户进行大量的调查,对搜集的调查资料和客户订货合同进行认真地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编制计划和依据。

(2)对上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认真总结,找出成功之处和差异之处,对实际与计划的差异进行深入分析,以便对上一轮的准备计划提出调整和修订。

(3)根据以上两项分析研究,按照企业经营目标的需求,综合企业现有资源和生产潜力,提出生产经营计划指标体系,并进行综合平衡,如产品品种、质量、产量、成本、利润、税收、销售额、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合格率等。

(4)编制两套以上的不同生产经营计划方案,在经过分析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选出最优生产经营计划方案。

(5)企业各有关科室根据最优生产经营计划方案分别编制各自的专门计划。如销售计划、成本计划、利润计划等。

(6)各项专业计划进行综合平衡,形成正式的生产滚动计划。需要注意的是编制年度生产经营滚动计划的关键是“动”而不是“静”。因为时间在“流动”,市场需求在“变动”,实际结果与计划初值也在“改动”,所以在编制计划时,无论是本期执行计划还是准备计划、预测计划都必须充分考虑“滚动”,需要调整、修改,需要一次又一次的重新平衡才能使计划更符合实际情况。

2.编制月度生产作业滚动计划

生产作业滚动计划一般采用每月一次编制三个月的方法,即第一个月为实施计划,第二个月为准备计划,第三个月为预测计划。

在编制本轮实施的月度计划时是根据上轮编制的准备计划,考虑到外协件,配套件的供应变化以及厂内工艺准备、劳动情况的变化和上轮实施目标计划的实际差异,对上轮准备计划进行调整、修改和补充,使其具体化,并把它作为本轮实施的月作业计划。当发现上轮预测作业计划不准确、不完整时就调整、修订为本轮第二个月的准备计划,然后继续编制本轮第三个月的预测计划。以此类推,逐月滚动。

3.车间班组计划落实

各车间接到月度滚动计划后,可层层分解把实施计划的生产任务具体落实到班组、机台和个人。企业内部各相关部门也应做好配合工作。对于第二个月的准备计划,由于已经过调整和初步平衡,基本上是已落实的计划,各部门在做好第一个月各项保证、准备工作的同时也必须及时安排第二个月工作。而对于第三个月的预测计划,由于是第一次出现,除特殊工艺要求外,一般暂不投入或安排。

滚动计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量大、程序较复杂,但在计算机普遍应用的今天,借助计算机应用程序可以大大提高其编制效率和速度,其优点十分明显:

(1)滚动计划法使长期、中期和短期计划相互衔接,同时短期计划内部各阶段相互衔接,这样便于环境发生变化时及时调整。

(2)滚动计划经常需调整、修订和完善,这不仅增强了计划的弹性,有利于协调企业各部门的关系,减少不负责任,相互推诿现象,而且提高了企业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了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的可操作性。

(3)滚动计划相对地缩短了计划时期,加大了计划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使企业战略计划的实施更加切合实际,有利于企业上下目标明确,同心协力,干劲倍增,为实现企业的长期目标而共同努力。

在当前企业为了适应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大力推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的情况下,以滚动计划法编制的生产计划有利于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一种最适宜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文安,穆庆贵,胡焕.《新编企业管理》.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6ISBN978-7-5429-1990-8

[2]藏有良,暴丽艳.《管理学原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7ISBN978-7-302-15590-4

[3]苏慧文,姜忠辉.《经济学管理原理与案例》.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4]张文昌,曲英艳,庄玉梅.《现代管理学(案例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粮食生产计划范文5

关键词:二氧化碳增施;长势;产量

中图分类号:S64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014

1 材料及方法

1.1 试验时间及地点

本试验于2014年1月15日―6月15日,在乌海市山林合作社温室内进行。

1.2 供试材料

供试品种为“津优35号”黄瓜品种。该品种长势强、早熟性好、结瓜能力强、耐低温弱光性强、抗性强、丰产性好,适合保护地栽培。

1.3 试验方法

处理方法:该试验设3组处理,处理A、B为二氧化碳增施处理,C为对照处理,每个处理200m2,各处理间用塑料隔开。1月中旬育苗,2月下旬定植。种植方式为单垄双行种植,单蔓整枝,每667m2定植3000株,其他管理水平正常。

数据处理方法:每个处理取50个样品进行测定,取平均值进行比较。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增施二氧化碳对黄瓜生长指标的影响

定植后37d(换试剂前),对黄瓜的生长指标进行测定,腰瓜长度于采摘时进行测定。从比较结果可以看出:处理A和处理B在株高、茎粗、叶长、叶宽和腰瓜长度显著高于对照处理。而处理A的上述指标显著高于处理B。这说明,增施二氧化碳有利于黄瓜植株长势的增强,而随二氧化碳释放量的增加,各生长指标增长显著。

2.2 增施二氧化碳对黄瓜生育期的影响

可以看出,经增施二氧化碳处理后,处理A和处理B的开花期、结果期和始收期均较对照提前,而整个采收期以处理A的时间最长,达到74d,较对照延长10d。这说明,增施二氧化碳可使S瓜的生育期提前,采收期延长。有利于黄瓜提早采收,延长采收时间,从而达到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2.3 增施二氧化碳对黄瓜结果及发病的影响

可以看出,处理A和处理B的单株结瓜个数显著高于对照处理,而处理A和处理B之间差异不显著。这说明,增施二氧化碳有利于结瓜数量的增加,但是在一定范围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大小对结瓜数量的影响不大。在坐果率和商品果率方面,处理A和处理B都达到了100%,显著高于对照处理。这说明增施二氧化碳大大提高了黄瓜的座果率和果实的商品性。增施二氧化碳之后,处理A没有发病植株,处理B的发病率为5%,而对照处理的发病率达到了20%。这说明,增施二氧化碳可增强植株抗性,降低植株发病率。

3 结论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增施二氧化碳有利于温室黄瓜长势、抗病性的增强。同时,二氧化碳的增施也提高了黄瓜座果率和商品性,也使黄瓜的各生长期提前,产量增加,有利于提早采收,增加经济效益。以上指标均随二氧化碳释放量的增加而升高,但是二氧化碳释放量有无上限,还需以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粮食生产计划范文6

关键词:云南;城市化;产业结构;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2-0036-03

引言

近年来,云南省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城市化水平持续提高。人均生产总值由1992年的1 625元变为现在的12 587元,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由1992年的“30.19%、35.4%、34.41%”变为现在的“17.91%、43%、39.09%”,非农业人口的数量由1992年的484.7万人变为现在的753.6万人。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变化是经济发展中客观存在的现象,它们之间具有较紧密的联系。产业结构变化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中主导产业的变迁,而城市化进程的实质是由生产力变革引起的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表现为非农业人口比重的上升。近年来,政府部门通过产业的空间集聚、产业结构转换、城市新区的建设等手段,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同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投资环境的改善,为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对云南省城市化进程与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实证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文选回顾

在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研究方面,众多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Shatter (1996)研究认为,农业人口的增加会阻碍城市化进程,而工业人口的增加对城市化发展有促进作用[1]。Yoshima Araki(1997)的研究发现服务业人口和城市人口的比重与城市化密切相关,城市化促进了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增加[2]。Pandy(1997)运用计量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非农产业的劳动力结构对城市化产生一种正方向的影响,且影响显著[3]。 Davis & Henderson (2003)从聚集经济的角度研究了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认为在一个国家的主导产业由农业转向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时,劳动力也随之从农业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从而使企业和员工聚集到城市中,以获得要素聚集和人口集中的规模效益,从而促进了城市化发展[4]。

国内学者曾芬任(2002)从理论上分析了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二者的互动关系,认为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化的发展并不是两条毫无关系的平行轨迹。在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城市化推进第一产业的优化、第二产业的提升,以及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需要以城市为载体,以城市为依托,并对城市化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俞国琴(2004)认为,服务业与城市化发展存在正相关关系。服务业的发展会增强城市的吸纳能力,有利于加速城市化的进程。李诚固、韩守庆、郑文升(2004)的研究提出,城市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不仅促进城市发展能力的增强,而且是现代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城市化模式、城市地域形态的有序变化;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升级变化离不开城市空间扩展、城市新区开发、城市职能体系变化等城市化诸多方面的空间支撑和需求拉动,产业结构升级变化与城市化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内在关联。李丽萍和郭宝华(2006)研究认为,产业本身的聚集效应及产业之间特有的关联效应使第二、三产业的聚集产生乘数效应,从而推动城市化进程。综合上述,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推进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推进有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本文利用1992—2008年的统计数据对云南省城市化进程与产业结构之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建议。

二、模型建立与实证分析

城市化是一个较复杂的社会过程,所以反映城市化的指标有很多。对于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学者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有单一指标法、复合指标法等,角度不同,选择的指标也不一样。由于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向非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以及城市生活的建立过程,非农业人口数量的增加是城市化最重要的表现成果之一。综合各种考虑,本文的城市化水平以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为了反映城市化进程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本文选择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作为产业结构的代表指标。所使用的数据取自于1992—2008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历年《云南统计年鉴》。全文采用的变量及符号如下:城市化水平 y、第一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x1、第二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x2和第三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x3。为降低异方差的影响,分别对城市化水平、三次产业在GDP中比重的时间序列取自然对数,相应的自然对数序列为lny、lnx1、lnx2和lnx3。考虑利用Lny=b0+b1lnx1+b2lnx2+b3lnx3+u计量模型研究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本文的计量分析全部运用软件Eviews6.0进行计算。

1.相关性分析

对lny、lnx1、lnx2和lnx3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城市化水平Lny与Lnx1具有较高的负相关性,即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会下降;Lny与Lnx2具有较弱的正相关性、但相关性较弱;Lny与Lnx3具有较高的正相关性,即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会上升。

2.逐步回归

采用逐步回归法,分别做Lny对lnx1、lnx2和lnx3的一元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其中,含有解释变量Lnx3的回归方程,R2最大,以Lnx3为基础,顺序加入lnx1、lnx2逐步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经过比较,在Lnx3基础上加入Lnx2后的方程,其调整的R2比加入Lnx2之前增大,而且各个参数t检验都显著。在Lnx3基础上加入Lnx1后建立的方程,各个参数t检验都显著,其调整的R2较小,因此,在Lnx3、Lnx2基础上加入Lnx1后进行回归分析,建立的模型为:

lny=-2.359008-0.070200lnx1+0.505877lnx2+0.944513lnx3

t=-1.929618 -1.362607 2.665504 6.024014

Adjusted R-squared=0.851186,F-statistic=31.50555,

Durbin-Watson stat=1.146889

其调整的R2的有所提高,但是,当n=17,k=3的时候,t0.025(13)=2.1604,|t( 1)|= 1.362607t0.025(13),所以剔除lnx1,以lny、Lnx2和Lnx3建立模型:

lny=-3.563831+0.630139lnx2+1.091436lnx3

t=--4.097797 3.675173 9.307719

Adjusted R-squared=0.842079 F-statistic=43.65840,Durbin-Watson stat=1.213044

3.异方差性检验

模型采用取对数变量后,降低了异方差的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点,采用怀特检验对建立的模型进行异方差性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得到未调整的决定系数R2=0.455718,因为n=17,所以 n R2=170.455718=7.7472,n R2渐进服从自由度为5的χ2分布,取显著水平α=0.05,查分布表χ2得到χ20.05,由于n R2=

170.455 718=7.747 2=χ20.05(5)=11.07,所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

4.自相关性的检验

为了检验是否存在自相关,对模型采用Q统计量检验,滞后期为12,结果如表5所示。

表5中AC表示各期的自相关系数,PAC表示各期的自相关系数,在显著水平时的置信带为±1.96=±1.96/=

0.475。各期的PAC没有超过该值,即不存在自相关性。

5.多重共线性检验

为了检验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建立辅助回归模型,将Lnx2对Lnx3进行回归:

Lnx2=4.503244-0.212311lnx3

t=7.471296 -1.264812

R-squared=0.096372 F-statistic=1.599750,Durbin-Watson stat=0.851123

方差膨胀因子VIF===1.10665,VIF接近1,表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三、结论

根据1992—2008年云南省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进行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从回归模型的总体显著性的角度,在5%的显著水平上,F=43.658 4>F0.05(k,n-k-1)=F0.05(2,14)=2.73,说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是显著的;从值为0.000 001可以明显看出,回归模型是相当显著的。从回归系数的显著性角度来看,在5%的显著水平上看,查自由度为(n-k-1)的t分布表,得临界值t0.025(n-k-1)。当n=17,k=2的时候,t0.02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