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中医的学习心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中医的学习心得范文1
关键词:中考化学 信息题
中考信息题是中考命题的亮点,它涉及的信息包括初中教材全部内容和高中教材的部分内容。也可以涉及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及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与化学有关的重要事件或新闻报道等。它的特点是情景真实、新颖,起点高,落点低,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现以沈阳市2016年中考化学试卷第17题进行分析。
原题:根据表中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表中内容: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2)物质可以按照一定规律发生转化,请按要求各写出一个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置换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②复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NH4)2SO4是农业上常用的铵态氮肥,在实验室检验其为铵态氮肥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H2S + SO2 = 3S + 2H2O,反应前后硫元素化合价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
(5)在实验室中,可用热的碱液除去试管内壁上附着的硫,请完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S + ___ NaOH = ___Na2SO3 + ___ ______ + __H2O
对中医的学习心得范文2
1 分析了解学生
由于学生不同的生活和教育背景,原有的计算机水平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第一步必须全面了解每个班,甚至每一个学生的当前计算机水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摸底考试或者问卷调查的方法,具体步骤:在期初,教师可以出一些试题,比如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或者日常使用计算机过程中的一些简单的设置等,来分析当前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另外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是否接触使用过计算机,对计算机的认识有多少,等等。教师要认真分析搜集来的资料,做好学生记录,以便日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授不同的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2 分析本课程特点
信息技术课是比较特殊的课程,具有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操作性强的特点。课前分析每节课教学内容,较简单的内容,可以一带而过,稍微复杂一些的知识点或操作,也要逐步带领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索出方法。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强的学科,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要从以往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发展到对学生使用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上来。
3 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教师往往忽略了这样的一句话:“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注重“外塑”,忽略“引发”,对一些问题仍然是自己一步步讲、演示,学生一味模仿的老教学模式,大部分的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以后碰到与教师讲得一样的操作,可以做得很好,但是稍有变化,不能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
对于以上各种情况,教师应该采取何种策略呢?
3.1 分层教学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主要是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这里的分组,就可以运用到上面提到的期初分析学生计算机水平的资料。
1)教学目标分层。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习能力,制定各层次的教学目标,编排各层次的教学内容,布置的操作练习也要分层次,让学得慢的学生能学会,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多学到别的知识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生的变化,还要及时调整各个层次小组的学生,以便做到有针对性。
2)辅导分层。这点非常的重要。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有些操作教师必须做适当的点拨。教师在巡回辅导时,对“高水平”的学生,主要是“提高”,扩大知识深度和广度,适当地加入一些实际操作,引导他们自己探索方法解决;对于“较高水平”的学生,辅导的重点则在于对课本要求掌握内容的“提高”,鼓励他们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对于“一般水平”的学生,这部分学生人数应该是最多的,辅导的目标是要求他们积极消化每堂课的内容,能够逐步放手去探索各个操作的知识点;对于学习有些困难的学生,目标则要低一些,主要是注重基础,培养习惯,鼓励他们动手,敢于提问,跟上大家的步伐。
3)教学评价分层。教学评价不能以一张试卷或一次统一的操作来进行,必须针对不同的层次,做出不同的评价。以该层次的学生自己纵面水平进行比较,是否比期初有了进步,是否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对于进步的学生要施以鼓励,特别的开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3.2 分组教学
第一步,将学生分组,每组5~6个人,可以根据期初分析学生的资料,尽量按照1名“高水平”学生,“较高水平”和“一般水平学生”3~4名,基础较差学生1名,将学生分组。并且将“高水平”学生选做组长,负责全组学生的学习,重点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
第二步,按组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给小组,让学生分组去完成。在完成过程中,学生要根把学习目标,独立地以小组为单位查找搜集相差的资料,通过小组成员的互相帮助、分析讨论来探索学习内容。其间“高水平”的学生要发挥重要的带头作用,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要通过和“高水平”的学生的合作,完成自己的学习内容,遇到不会的多请教。
3.3 自主学习
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在短时间内赶上别的学生,离不开自己的努力。自己薄弱的环节在哪里,只有自己最清楚了解。可以使用江苏洋思中学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里的“学”便是自学。可以每节课先由教师提出学习内容和要求,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学教材,探究操作过程,最后可以以小组的形式总结学习内容或演示操作步骤。这样学习的全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学,教师由讲授者变为组织者,要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
现在中学生普遍对信息技术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期望值也非常的高。然而,由于一些现实的原因,致使这门课程在学校里并不受人重视,甚至有部分人简单地把信息技术课和玩电脑划上了等号。部分信息技术教师上课仍然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和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的效果并不好。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做了一些思考。
1)教师要少讲多练,精讲精练,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重在实际操作的课程,教学中应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教师讲解演示、学生模仿操作的老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在的学习。对一些操作,可以通过精心的导入,提出要求,用任务驱动模式,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上机操作,自主探究。大部分都是基础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会,对于少部分“提高”的内容,做一些讲解和演示。
2)可以创设情境。有了计算机,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但是有的时候单纯地学习一个计算机理论知识,是非常枯燥的。这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情境,把学生带入进去,当然这些情境要适合当前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对中医的学习心得范文3
关键词:修辞 对外汉语修辞学 交际中心修辞观
近年来,修辞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一直被忽视和“冷落”的对外汉语修辞教学一时之间成了新的热点。随着学者研究和探索的深入,“对外汉语修辞学”正朝着新兴交叉学科的方向发展起来。
然而,纵观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不难发现,对外汉语修辞学领域的理论基础还十分薄弱,学科框架仍然比较模糊,整个领域的研究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最早在对外汉语修辞学领域做出大胆尝试的是陈汝东先生(2000),在《对外汉语修辞学》中,他第一次把对外汉语修辞作为一门学科提出来。然而,遗憾的是,全书除了第一章的理论思考外,其它部分基本上沿袭了汉语本体修辞学的框架和内容,没有在更大程度上凸显对外汉语修辞学的特点,因而还不具备使对外汉语修辞学完全发展成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影响力。此外,国内外的一些学者也在这方面进行过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和思考,组织召开过几届“对外汉语修辞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但是,从对外汉语修辞学学科发展的全局来看,基础性的对外汉语修辞学理论研究还很不够,绝大多数的研究也未能突破传统汉语本体修辞学研究的思路,因而很难真正体现对外汉语修辞学的特点。
基于以上分析和认识,我们认为,对外汉语修辞学理论的发展乃至整个对外汉语修辞学学科的建设,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从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目的和汉语学习者的实际入手,认清和把握对外汉语修辞学的特点和本质,这是摆脱汉语本体修辞学桎梏、凸显对外汉语修辞学特色的根本前提;其次,要把握对外汉语修辞学的理论基础,即“对外汉语修辞是在汉文化语境下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跨文化言语交际行为”,实现从“语言中心”的传统修辞观向“交际中心”修辞观的转向,这是对外汉语修辞学理论发展和学科建设的核心与关键;再次,要结合跨文化交际和认知科学等学科,拓宽对外汉语修辞学的研究范围,以汉语学习者的整个第二语言交际过程作为研究对象,从而发挥对外汉语修辞学的跨学科性和前沿性特色,提升在对外汉语教学上的指导作用。其中,“交际中心”的修辞观占据主导地位,它是整个对外汉语修辞学的本质所在,是整个对外汉语修辞学理论的灵魂,也是本文要深入分析和探讨的问题。
一、交际中心修辞观的转向
在具体探讨“以交际为中心的对外汉语修辞学”之前,我们必须实现对修辞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向,本文称之为“交际中心修辞观的转向”。
“交际中心修辞观的转向”就意味着在对外汉语修辞学领域必须改变传统的修辞观,转向以交际为中心的修辞观。
(一)“语言中心”的传统修辞观
“修辞”是古希腊罗马时代非常受重视的一门学问,在自由的风气之下,演讲和辩论术非常发达,这就促进了修辞学的发展。古希腊罗马时代的修辞是比较广义的,接近文学理论,但是,其中也包括了当代修辞学研究的内容。而这部分内容集中体现在智者学派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发展以及亚里士多德对悲剧语言的分析上。不过,总的来说,“修辞”还是一门语言艺术。而
二、以交际为中心的对外汉语修辞学
从整体来看,以交际为中心的修辞观对把握对外汉语修辞的本质,界定对外汉语修辞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明确对外汉语修辞学的理论发展方向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下面就围绕这几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一)对外汉语修辞的本质
什么是对外汉语修辞?这是研究对外汉语修辞学首先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陈汝东先生认为,“对外汉语修辞是在汉文化语境下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跨文化言语交际行为”(《对外汉语修辞学》,2000)。这种定义把握了对外汉语修辞“跨文化性”和“交际性”的根本特点,并将对外汉语修辞视为一个行为过程,而不是语言技巧,这是值得肯定的。在此基础上,“对外汉语修辞”还可以理解为“在汉文化语境下以言语为主的交际调控过程”。“交际中心”的对外汉语修辞观是符合这两种对外汉语修辞定义的。陈汝东先生虽然提出了上述定义,但却未能强调“交际性”才是对外汉语修辞学的本质,这是十分遗憾的。
本文明确提出“交际中心”的对外汉语修辞观,也就明确了“交际性”作为对外汉语修辞学本质的重要地位。对外汉语修辞是“以言语为核心的跨文化交际的艺术”,是一个跨文化环境下的交际调控过程。这样,从认识论上讲,对外汉语修辞学也就能够摆脱传统的从汉语本体修辞学的套路,转而从整个第二语言交际过程入手,从而重新界定整个对外汉语修辞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确定整个学科的理论框架,总结、发展出一套自己的修辞规律。可以说,“交际中心”的修辞观是整个对外汉语修辞学的理论基础。
对中医的学习心得范文4
一、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应该注意的问题
1.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参差不齐和思想上不重视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对结果作出正确评价,并形成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使高中学生发展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但由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列入毕业考试的科目,部分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平时很少开设甚至不开设信息技术课,等到这些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几乎不了解信息技术,即使了解,也知之甚少。
在这种情况下,在高中阶段如果依据新课程标准来实施教学,就给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那么谈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另外,虽然现在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已经列入会考、学业水平测试或高考,但由于考试的内容过于简单,通过率很高,导致很多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上课时不认真听讲,操作时不按照要求去做,这些都影响着他们信息素养的提升。
2.信息技术教师方面的原因
信息技术教师是培养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实施者,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目标的实施效果。要将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信息技术教师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理论和技术,更要具备很高的信息素养。但目前信息素养高且教学经验丰富的复合型教师非常少。首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主要是大专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他们一般在计算机理论和技术操作上比较熟练,但缺少社会和生活等其他方面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导致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不高。其次,很多信息技术培训往往局限于一些理论培训,缺少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实践培训,因此不能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能力。第三,现在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不但要承担教学任务,还担任其他方面的烦琐工作,他们从早忙到晚,很少有时间来加强自身的学习,无法集中精力改进教学,影响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3.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原因
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不仅涵盖面广,而且与许多学科联系紧密,而信息技术仅仅是它的一种工具。另外,现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所开设的课时也很少,如果仅靠信息技术教学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显得很乏力。
4.终结评价机制的影响
新课程虽然已经实施了好几年,但最终评价的方式就是通过考试来检验教学成果,而且考试的题型和内容很难检验学生的信息素养,比如选择题和填空题大多是一些基本理论和一些软件的某些操作步骤,而操作题纯粹就是对某一软件的操作。考试内容大部分过于简单,题目的质量不高,因而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信息素养。另外,信息技术考试能否通过影响着学生将来的高考录取,使得考试通过成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唯一选择,使得平时的信息技术教学纯粹是一种应试教学,影响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对策
1.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和评价标准,为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作保证
国家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确保在中小学开好开足信息技术课程并进行监督,对违反制度的学校要作出相应的处罚。对所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制定相应的评价和考核标准,以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地位,这样从制度上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的正常开设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2.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必备条件
教师的信息素养状况对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学习热情有直接的影响。从原来的纯技术教育,转向技术教育基础上的信息素养提升的教育,需要教师挖掘技术所蕴含的方法和思想,挖掘信息社会和生活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以及知道信息技术是怎样影响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首先,教师要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多学习,拓宽知识面,提升文化素养,不断进行创新教学实践。其次,主管部门要创新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培训的实效性。要以典型的成功案例引导教师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长处,自主建构新课程倡导的教育教学新理念。第三,多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成长。
3.把信息素养教育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去,通过多学科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一种涵盖多学科的综合能力,把信息素养的培养整合到各学科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受到信息知识的熏陶和信息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把信息技术当做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各学科教师要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对本学科进行辅助教学,要实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而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一种演示工具。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育思想和方法,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应用到教学中,如建构主义理论等。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根据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问题探索、信息交互、自主学习等,从而达到培养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4.制定科学的考评机制,为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指明方向
考试内容和形式直接影响到教学过程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但当前的考试内容和形式明显地制约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和教师能动性的发挥,需要进行改革。首先,要设计出符合新课程理念、难易适中的题型,不要纯粹考查某个理论知识或某些技术操作,试题的内容和形式设计要充分体现过程化、人性化,面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原则。这就要求试题设计者对信息技术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把握要准确,对信息技术的理论和技术掌握要透彻。其次,要突破技术瓶颈,设计出人性化、交互性强、容量小、易运行且安全的优秀评测系统。这些都需要主管部门认真研究并加大投入。
三、结束语
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科学的且与时俱进的。虽然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历史较短,在实施过程中可借鉴的经验较少。但是只要我们从思想上重视,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积极投身到课改中来,持续不断地从事新课程的体系、内容、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完全能够实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新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 曹恒来,薛冲.信息技术新课程实验的成绩、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4):19-20.
[2] 蔡福民.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冷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4):25-27.
[3] 祝智庭,顾小清.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1):37-41.
对中医的学习心得范文5
一、农村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差异的表现
1.认识能力和操作技能上的差异。农村学生在认知能力和操作技能上的差异是比较显著的。在操作技能上,由于农村学生的家庭贫富差距较大,家庭教育投入差距也较大,有些学生家庭有电脑,而有些学生却很少接触电脑,再加上农村中小学现代化程度低,所以造成有些学生比较熟悉电脑操作,而有些学生在刚入学时显得“笨手笨脚”,操作技能很弱。在认知能力上,有些学生学习速度快,接受能力强,在课堂中的表现往往是思维活跃;而有的学生反应慢,接受能力差,在课堂中的表现往往是思维迟钝、操作失误。
2.学习兴趣上的差异。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有差异。有的学生对信息技术感兴趣,学习起劲,信心也足,使得他们的信息素养越来越高。而有一些学生对信息技术不感兴趣,只对游戏、听歌感兴趣,他们时常等待空隙,伺机玩把游戏、听会儿歌曲。
导致这些差异的因素很多,有经济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还有学生自身的因素。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处理好这些差异,将差异转换成资源,转换成学生学习的动力呢?
二、解决的对策
1.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差异。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只有全面了解了学生的差异,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游刃有余。
2.进行合理分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差异的最好解决办法就是互帮互助、优势互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要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合理地将学生进行分组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进行分组时我们要注意下面这几个问题:①小组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不利于管理,太小又不利于合作学习,一般四到八人即可;②小组人员配备要互补;③小组成员职责定义要明确,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④小组要有精神支柱,让每个小组自己起名、设定小组自己的座右铭,也可以让小组自选组歌、自定义组徽等,总之就是要想方设法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小组合理划分好之后,我们就可以采取任务驱动,让学生带着任务,通过小组的共同努力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差异。一是备课中体现差异。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要体现差异,在进行理论课时实施分层次备课,在上机动手课时多设计些任务、案例、问题,涵盖不同的层面,尽可能地满足不同的爱好、不同的水平,让同学们来选做。二是实际教学中关注差异。在实际教学中多注重优势互补、互帮互助。我们提倡“自己动手”、“学生帮学生”,让学生的差异变成我们手中的资源,让全部学生都“动”起来,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任务和教学中,杜绝优生替学困生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三是课堂练习中体现差异。在课堂的巩固与提高阶段中,设计必做和选做任务,多设计练习任务,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选择完成练习任务。
4.评价方式多样化。在评价学生时,避免单一评价,要从多方面入手,进行多方位评价;要强调过程性,重点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以及任务完成的情况。评价的目的是激发学生,而不是区别优和差。
5.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帮手,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通过教师的人格来感染学生,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来吸引学生,通过问候和关怀来感化学生,通过激励与鼓励来激发学生,通过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被动转换成主动,通过体验成功来产生兴趣……这些都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的学习才会变得轻松而愉快。
6.积极开设第二课堂、兴趣辅导班。在课余可结合课堂教学有针对性地开设第二课堂和兴趣辅导班,让感兴趣的学生积极充实自己的信息素养。
三、应注意的问题
1.要一视同仁,以鼓励为主。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优待“优生”而轻视“学困生”。在实际的教学中以多种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以鼓励为主,提升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注意内容的灵活性。因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突发事件较其他课程更为突出,所以在备课与授课阶段要注意内容的灵活性。
3.注意层次的连续性。分层教学中,层次的连续性尤为重要,层次跨度太大或太小都不利于学生的认知。层次设定要让百分之七十的人能完成层次一,百分之二十的人能完成层次二,剩下的百分之十来完成拔高练习。
4.评价间隙时间不宜太长。太长学生会淡忘,失去评价的意义;太短又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和感觉疲劳。一般情况下可以三四周进行一次整体评价。
对中医的学习心得范文6
目的:应用正常人新鲜全血对多台血液分析仪进行比对,使血液分析仪各参数之间具有可比性。方法:选择性能良好、规范化操作的血液分析仪作为参比仪,用该仪器定值的健康人新鲜血校准比对3台血液分析仪(比对仪)。结果: 3台比对仪白细胞(WBC)比对前偏倚分别为(7.32、4.49、8.70)%,血小板(PLT)比对前偏倚分别为(4.75、17.1、11.8)%; WBC比对后偏倚分别为(0.3、2.5、1.7)%, PLT比对后偏倚分别为(1.7、0.7、1.1)%;WBC、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BC、HGB、HCT、MC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关性存在差异,通过比对试验校准仪器后结果一致性良好。结论: 该方法能方便、经济地对血液分析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 血液分析仪;新鲜全血;比对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pplication of the comparison of fresh whole blood in hematology analyzer. Methods: The hematology analyzer with good performance, and standardized operation was selected as a reference instrument, and the results tested by 3 hematology analyzers with the fresh blood of healthy inpiduals was calibrated based on the former. Results: For the 3 hematology analyzers, the bias before the comparison were: WBC(-7.32, -4.49, -8.70)%; RBC(-1.34, -3.58, -1.34)% ; HGB (-0.06,1.81,1.69)%; HCT(3.05,1.52, -0.8)%; MCV(0.03,0.67,4.7)%; PLT(-4.75, -17.1, -11.8)%, respectively; the bias after comparison were: WBC(-0.3,2.5, -1.7)%; RBC(0.9, -1.6, -1.3)%; HGB(1.4 , 0, -0.03)%; HCT(1.7, -0.2,0.3)%; MCV (0.9, -0.6, -0.3)%; PLT(-1.7, -0.7, -1.1)%.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WBC and PLT(P 0.05). But there was differenct relevance. The results by calibrating the equipment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comparison test. Conclusions: The method is effective and economical in quality control for the blood analysis.
[KEY WORDS] Hematology analyzer; Fresh whole blood; Comparison
血液分析仪是临床实验室进行血细胞分析的常用仪器,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患者疾病的诊断、治疗和观察,只有将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直接或简洁溯源至参考方法[12],并进行良好的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才能更有效地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目前大、中型医院使用进口血液分析仪普遍,同一实验室或实验室一个部门拥有多台血液分析仪也较常见。由于进口血液分析仪配套的校准物和质控物进口周期长、价格昂贵、效期短[3],此外一些血液分析仪无适合的校准物和质控物,因此,实验室内每台血液分析仪都使用配套校准物和质控物有实际困难。本研究采用比对方法,以性能良好、规范操作的血液分析仪为参比仪,用该仪器定值的健康人新鲜血校准比对血液分析仪(比对仪),使比对仪全血细胞计数结果简洁溯源至参考方法[4];健康人新鲜血标本作为比对物,对比对仪进行校准比对,保证比对仪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仪器与试剂
德国西门子医疗诊断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全自动血液分析仪ADVIA 2120 1台,中国深圳迈瑞公司生产的全自动血液分析仪BC5500 3台(分别标注为A、B、C),共4台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
1.1.2 校准物
ADVIA 212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配套校准物(批号:SP91013)由德国西门子医疗诊断设备有限公司提供。
1.1.3 质控物
全血质控物(批号:TP91021、TP92021、TP93021)由德国西门子医疗诊断设备有限公司提供。
1.1.4 抗凝新鲜血
健康人新鲜血由健康志愿者提供,用真空采血器采集正常人新鲜全血10mL,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 抗凝剂混匀(抗凝浓度1.8~2.2mg/mL),同时将血液分成3份,第1份用于定值测定,第2份用于比对测定,第3份用于比对后验证,2h内完成4台血液分析仪的比对试验。
1.2 方法
1.2.1 参比仪质量保证
以性能良好、规范化操作的血液分析仪作为参比仪系统。选择ADVIA 2120作为3台BC5500比对的参比仪,该仪器使用配套试剂及质控品;该仪器由西门子公司技术人员于2009年3月9日用配套校准品校准;每个工作日用配套低、中、高3个水平的全血质控物进行室内质量控制,结果良好。在ADVIA2120仪器上连续测定第1份新鲜全血11次,计算第2~11次各参数检测结果,作为新鲜全血的定值。
1.2.2 比对仪器的分析前准备
将3台BC5500血液分析仪管道彻底清洗,去除管道中的残留血液、吸附的蛋白和纤维等,然后测定试剂的空白,本底必须符合要求。另取1份正常人新鲜血在各台仪器上进行精密度测试,计算血红蛋白(HGB)、白细胞(WBC)、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和血小板(PLT)的变异系数(CV),确认仪器的精密度在要求范围内方可进行比对试验。
1.2.3 血液分析仪的比对仪
取第2份新鲜全血颠倒混匀,在BC5500三台待比对仪器上分别连续测定11次,计算第2~11次各参数均值与定值之间的偏倚,采用以下标准判断仪器是否需要比对:WBC≤3%、RBC≤1.5%、Hb≤1.5%、HCT≤1.5%、MCV≤1.5%、PLT≤3%,超出上述范围,计算新的比对系数并重新设置输入仪器内。偏倚=(均值 定值)/定值×100%,新比对系数=旧比对系数×定值/检测值。
1.2.4 校准比对后结果的验证
取第3份新鲜全血,在已比对仪器上重复测定11次,计算第2~11次均值与定值之间的偏倚。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s)表示,P
2 结果
各仪器重复性测定结果见表1。表1 各仪器重复性测定结果的变异系数(略)
新鲜全血定值的确定结果见表2。表2 新鲜全血各参数定值的测定结果(略)
比对前各台仪器新鲜全血测定结果见表3。表3 校准比对前各仪器新鲜全血测定结果与偏倚(略)
比对后各仪器验证:比对后的结果偏倚远小于美国CLIA,88能力验证分析质量要求[5](WBC、RBC、HGB、HCT、PLT、MCV可接受限为靶值±15%、±6%、±7%、±6%、±25%、±6%),结果见表4。表4 校准比对后各仪器新鲜全血测定结果与偏倚(略)
各台血液分析仪比对前、后的系数结果见表5。表5 3台血液分析仪比对前、后的系数(略)
BC5500A、BC5500C的,校准前比对偏倚为-7.32%、-8.7%,校准后降到2.5%、-1.7%;BC5500B、BC5500C的PLT,校准前比对偏倚为-11.7%、-11.8%,校准后降到-0.7%、-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3 讨论
血液分析仪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靠,已经成为各级医院临床检验专业的主要检测手段。随着医院工作量的逐渐增大,很多医院已拥有多台不同型号的血液分析仪,但由于各厂家生产的血液分析仪采用的原理和试剂性质不同,造成结果潜在差异[6]。因此,要保证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之间的一致性,除了要有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还必须建立合理的比对程序,即用可溯源的血液检测系统定期对本实验室用于常规检测的血液分析仪进行比对。由于仪器配套校准物质成本高、有效期短等多种原因,难以得到普遍推广[7]。用“定值”的正常人新鲜全血进行仪器比对为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用ADVIA 212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作为规范操作检测系统对健康人新鲜全血进行定值及仪器比对,ADVIA 212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每年由西门子公司技术人员用配套校准品校准。并且规范的开展室内质评管理,同时参加室间质评成绩优良,结果准确可靠,所以可作为室内质控参比仪器。在血液分析仪的比对过程中,3台血液分析仪的部分检测项目经过1次比对,与定值的偏倚降低到允许范围内,但部分检测项目需经过2次比对后偏倚才降到规定允许范围内,如BC5500 A、BC5500 C的WBC,校准前比对偏倚为-7.32%、-8.7%,校准后比对偏倚降到2.5%、-1.7%;又如BC5500 B、BC5500 C的PLT,校准前比对偏倚为-17.1%、-11.8%,校准后比对偏倚降到-0.7%、-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BC、HGB、HCT、MCV校准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但相关性存在差异,通过比对试验仪器校准仪器后结果一致性良好。校准比对前,一般先对仪器精密度进行测试,各项参数的CV均要求在仪器规定的范围内(见表1)。同时新鲜全血标本应及时检测,因为新鲜全血稳定性差,一般要求在4h内完成定值及仪器的比对[8]。
本方法取材方便、操作简单、经济有效,对目前同一实验室拥有多台仪器血液分析仪进行质量控制,加强同一实验室内多台血液分析仪间全血细胞计数准确性和可比性有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tandardization in Haematolgy. Expert panel on cytometry and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laboratory hematology task force on platelet counting:Platelet ciunting by RBC/Platelet ratio method [J].Am J lin Pathol,2001,115:460464.
2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tandardization in Haematolgy.Prepared by expert panel on cytometry:Recmmendation for refernce method for packed cell volume[J].Lab Hemaol,2001,7:148170.
3 彭明婷,申子瑜.对血细胞分析朔源体系的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7,27:132133.
4 丛玉隆.血液体液检验与临床释疑[M].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294298.
5 申子喻.医院管理学:临床实验室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3.
6 藤本敬二.血液分析仪的溯源的国际参考方法[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1):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