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文化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文化建设范文1
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发的社会整体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复杂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刻影响,如果企业文化不能从思想上实现由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时代的结构性根本转变,那么其原有的思想方式必将成为文化建设现代化的严重障碍。正如美国学者英格尔斯(Inkels)所尖锐指出的:“再完善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里变成废纸一堆”。因此,企业文化建设思想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建设现代化的首要内容,主要包括:(I)自主创新意识;(2)现代信息意识;(3)民主开放意识;(4)计划时效意识;(5)法律制度意识;(6)市场竞争意识。
二、企业文化建设内容的现代化
在以市场经济为先导的社会现代化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将发生冲突和变革。如果依据计划经济时代的既定价值观念出发来评断市场经济引发的社会生活中的新现象、新变化,是不可能得出科学正确的结论的。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建设内容体系,必须走向现代化,特别是从市场经济新的利益关系中,从变革的社会生活实际中来重新构建企业文化建设内容体系。大致包括(1)充分肯定个人欲望的合理性,坚持尊重个人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2)强调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3)培养自由竞争意识,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有机结合;(4)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坚持追求现实利益与维护公平公正相结合;(5)关注生命个体存在,坚持关心自我与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国家、关心人类相结合;(6)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坚持义利兼顾与义高于利相结合;(7)形成知识的价值观念,坚持反对封建迷信与培养科学精神相结合;(8)重视培养个人理想,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有机结合。
三、企业文化建设组织的现代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建设组织,要求打破传统以培训、岗位、书本为中心的封闭式的组织结构,形成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的开放性的多维网络结构,这样,企业文化建设与家庭、社会就会有效连接起来,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进而形成强大的文化建设教育合力。最终使企业文化建设走出自我封闭状态,而成为真实社会的一部分,避免了企业文化培养的片面化、畸形化,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四、企业文化建设模式的现代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怎样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张扬人的个性,激发人的主体意识成为文化建设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我们传统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特别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往往强调以管理者为中心,维护领导尊严,实施专制式的文化建设模式。它要求员工对领导的服从,轻视员工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否定员工的个性发展,这种模式很显然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而又迫切的需要。因此,建立“以员工为中心”的民主式的现代文化建设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它强调平等对话式的教育方式,要求教育者抛弃绝对权威的角色形象,充分肯定员工作为人的存在价值,提倡人的个性张扬,尊重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客观需要,重视每个员工个体潜能、思维创造、自主创新等各方面的充分自由的发展。
五、企业文化建设手段的现代化
现代文化建设范文2
摘要:广场文化源远流长,成为哺育、滋养基层群众的丰腴土壤。在现代文明社会里,广场文化被赋予新的内涵而为现代生活展示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魅力并方兴未艾。因而广场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成为现代社区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这是因为它具有辐射功能、教育功能、引导功能等特征作用。文章根据当地多年来组织广场文化活动的情况对它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作些探讨。
关键词:社区建设 广场文化 群众文化 功能特征 地位作用
文化是人类在漫长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对社会事物认识和精神审美的智慧结晶。在漫长的远古时代里,人们的“文化”活动是在部族居住的开阔地方进行的。他们在这公共区域里举行各种集会、议事、祭祀、欢庆等活动,五六千年来创造、积淀为最富有活力的群众文化形式——广场文化。因此,广场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说,由来已久的广场文化又是十分年轻的新兴事物。进入20世纪的九十年代,广场文化被赋予新的内涵为现代生活展示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魅力并方兴未艾。
德庆县文化广场位于风景优美、繁华的县城东区中心,总面积3.5万平方米,1999年2月建成使用至今。我们在文化广场上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演出活动,如火如荼,掀起群众文化热潮,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取得了多方面的综合效果,有力促进了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2005年被评为广东省第三批十佳文化广场。
那么,历史悠久的广场文化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笔者不作舍近求远的理论推导,而是就地取材,根据当地(德庆)十多年来蓬勃发展的现代广场文化的开展情况作归纳如下:
一、广场文化活动的功能
1.辐射功能。
我县在文化广场未建之前,各类群众文化表演活动基本集中在县城旧区影剧院。由于室内设施条件等不甚理想的原因,较大地制约着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人们的思维习惯也只存在“舞台文化”理念。文化广场建成后,迅速带动了全县群众文化的繁荣发展,在广场文化的辐射、推动下和示范下,我县的群众文化活动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繁荣起来,各单位竞相以在文化广场演出为荣。2000年后,全县十三个乡镇有过半镇文化站也建设了文化广场,作为开展乡镇文艺活动、活跃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阵地。
2.教育功能。
我们在文化广场演出的节目都是内容健康、弘扬主旋律,催人奋进,歌唱社会主义,讴歌祖国和当地三个文明建设伟大成就为主题,取得良好的社会教化作用。例如,在我们的演出节目中有小品《贩来的新娘》,反映了农村部分地区经济发展了,但法制建设未能跟上,必须加强农村法制教育,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主题思想。这些富有哲理的节目在演出后,观看的人数众多,效果好,影响大。
3.“窗口”功能。
德庆县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随着近年来旅游事业的发展,文化广场越来越成为展示其历史文化内涵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我们的广场文艺演出节目中有许多是介绍德庆风貌的。如粤曲表演唱《康州颂》、舞蹈《悦城龙母》等,这些节目既宣传了德庆灿烂的文化底蕴,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大自然景观,蒸蒸日上的建设投资环境,同时也宣传了改革开放以来德庆三个文明建设的成果,对外树立了良好的名城形象。
4.引导功能。
我们通过积极组织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广场文化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文化生活,并以此占领社会主义文化的阵地。例如,我们在广场组织开展老年人专题晚会,如合唱歌曲、秧歌竞赛和反对黄赌毒等。这样,不仅有效解决了不良文化的问题,又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净化了社会风气。
5.交流功能。
我县广场文化的繁荣发展,为名城增添了新的光彩,特别是在重大节假日里进行的各种县属文化活动和邀请著名文艺团队的文艺晚会演出,为当地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营造了浓郁的节日文化氛围。
二、广场文化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由上述广场文化的功能,我们从中可以演绎出广场文化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如下几方面:
(一)广场文化是群众文化的基础形式,体现其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在现代社会中,文化广场是社区(区域)人们集会、休闲娱乐、文化艺术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其中的广场艺术、广场舞蹈、送戏下乡表演等形成广场文化的主体,从而体现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形式。
1.广场艺术。这里主要指的是各种民间表演性艺术如龙舞、雄鸡舞、白鹤舞、狮舞等。人们通过在文化广场举办民间艺术汇演,或是在街道上(广义的文化广场)开展规模盛大的民间艺术巡游活动,活跃和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为社区营造了浓郁和谐的文化氛围。
2.广场舞蹈:主要指广泛活跃于文化广场的业余艺术表演团队如太极扇舞队、秧歌舞队、韵律健身操舞队、街舞表演队等,他们展示了丰富的闲暇文化而为群众喜闻乐见。
3.送戏下乡表演。送戏下乡演出活动是解决农村群众看戏难问题的重要活动方式,也是农村群众享受文化精神食粮的群众文化活动。各地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文化广场建设,为艺术团队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和谐文明新农村的建设进程。
(二)广场文化是群众文化的综合缩影,因而成为群众文化的平台载体
在文化广场的平常活动里,主要是由舞蹈、歌舞、曲艺、歌曲等形式表演。但这些节目都具有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且寓教于乐、寓艺于乐的特点,综合地反映了群众文化的丰富内涵并发挥着它的功能。因此,广场文化不仅是群众文化的综合缩影,而且是群众文化的平台载体。
(三)广场文化反映群众文化的时代主旋律,因而使之具有鲜明的时代导向作用
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城市或农村,社区(区域)人们的闲暇个体或群体,都把文化广场当作业余文化活动的首选之所。由于他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因而对精神文化的审美需求也日益提高,决定了他们的广场文化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求具有较高的标准,即思想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同时,还要有新颖的节目样式,从而较好地反映群众文化的时代主旋律。因此,广场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导向作用。
三、以活动提升广场文化品位,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综观上述分析,我们体会认为:广场文化在群众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和平台载体与导向作用。广场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多彩的形式传播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营造感染人、催人奋进的社区文化氛围,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文化艺术素养,形成一个社区健康文明奋发向上的文化旋律,从而成为现代社区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因而应当进一步加强广场文化的建设,促进和谐社区的文化发展。为此,我们要通过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来提升广场文化的品位,以提升和反映社区的形象和水平。
1.围绕各级政府中心工作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广泛组织相关部门、单位积极参与活动,用文化的力量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2.经常性、制度性地举办大型的高层次文化活动。在开展广场文化活动中既要保持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同时又要吸收现代先进文化,这样才能建立富有特色的社区文化,促进和谐社区的健康发展。
3.结合重大节假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广场文化活动,如春节、元宵、“七一”、“八一”、国庆等期间举办民间艺术展演,歌曲咏大赛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活跃、丰富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国群众文化大辞典[M].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
[2]陈丽.广场文化的兴起与思考[J].文化大视野(第10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09.
现代文化建设范文3
关键词:校园文化; 环境; 艺术; 人文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035-001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时代呼唤着全能的人才,学校作为教育的基础工程,担负着培育人才的重任,传输知识,塑造灵魂成为其主要教育目标,而良好的校园环境乃是实施这一目标的重要物质条件。为此,学校应努力优化、净化校园环境,抵制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贡献。
建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发挥物质形态的隐性教育力,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的共识。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要使校园文化成为德育教育的强大手段,成为真正个性的源泉。”校园物质文化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其教育功能在于环境育人,是通过学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以及优美的物质环境所施加给学生的积极影响和熏陶,它作为文化的缩影,在学校有多种表现形态,具体包括自然景观的重置和人文景观的创设,教育设施、校舍结构布局和一切对学生具有直接或间接教育感染作用的因素,其中操场、国旗、图书挂、宣传橱窗、名人塑像、名人碑文等是最有力的代表。这些物质文化景观以其直接形象的表现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各种具体可感的情境之中,客观上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情境,具有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和愉悦性等特点。为此学校应充分重视校园的美化、净化以及基础设施的充实和完善,尽力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赏心悦目、充满生机的教育环境,使物质文明内化为精神文明。
一、巧设自然情境,塑造学生良好个性
个性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的综合体现。较高的智能和良好的个性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高智能是成功的基础,良好的个性是事业成功的催化剂。个性总是同人的思想倾向、人生态度、道德面貌、智力活动乃至身体状况紧密相连的。良好的个性能使人勇于实践正确的思想,充分施展聪明才智,尽量发挥体能的潜力。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个性形成的重要阶段。在性格陶冶的过程中,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校园文化建设恰恰能为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创造高尚的精神环境和美好的物质环境,使个性在校园文化情镜中得到充分培养。
一个学校自然环境的再造,必须因地制宜,独具匠心,充分体现整体美化效果和教育功能。比如校园周边挺拔的雪松,围绕教学区、生活区富有寓意的三贤树、春夏秋冬四景、青翠雅意的竹林、起伏有致的假山叠石、古色古香的雕塑亭廊、涟漪清冷的鱼池以及嫩绿的草坪,精巧而别致,各组景观遥相呼应,一副优美的画面构成了美的氛围、美的气势、美的环境,或漫步赏景、或临池观鱼、或面景写生,如置身园林,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为其美的韵致所深深吸引。高雅的物质环境有利于使学生形成爱护美、鉴赏美、追求美、表现美以及创造美的心理气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并激起学生心灵深处潜藏的美好品德。
一个净化、绿化、美化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还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心态的形成和身心的健康发展,这种无声的教育效果是有声教育所无法替代的。
二、创设人文景观,陶冶学生美的品德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方式,属于人们意识的深层结构。一个人懂得了道德的善意,未必能产生有利于个人的道德行为。人的心理结构中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在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时,每一方面都不容忽视。只有当这些基本心理成份都得到相应的发展,特别是在一定的道德动机和一定的行为方式之间构成稳定的联系时,道德品质才能更好的形成。而校园文化的感召性、形象性、愉悦性和主体能动性恰恰是这种“联系”的纽带。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心理实施积极的影响,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高尚的品德以及文明的行为习惯的形成。
学校以独特的视角创造了人性化的富有文化意蕴的人文四景,使校园的物质文化景观独具风采,将教育的目的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刚入校门,玲珑剔透、造型奇巧的“心灵明镜”映入眼帘,镜上三面分别以“校分、学风、教风”昭示着“人文、发展”的办学理念,形式简约,“正气浩然”,激励人心;与之对应的一尊“日晷”告诫人们珍惜时间、爱惜生命;步入走廊,两边以镜饰墙,意在让人以此为镜,外整仪表、内振精神;两镜上方铭以“学忌浅、才忌满、言忌浮、行欲方、智欲圆、心欲细”供师生自勉,含警策之意;与之连为一体、贯通南北教学楼的名人名言碑廊,更以浓郁的文化意蕴引人入胜,漫步长廊满目雄浑,有步入书法胜景,让人感动于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而碑文的内涵则以国事之关切、处世之哲言、为人之道理、思辨之精神让人精神为之升华,社稷、人生跃然心头,让人铭记前贤,不忘进取。
现代文化建设范文4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无为而治;老子思想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0084-03
1 老子无为思想的综合性分析
伴随现代社会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在社会中人们思想矛盾日渐明显的同时,人们逐渐重视发展自身道德修养。老子思想作为人类文化发展中重要精神财富,为现代人们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学习资源。现代人们通过对老子哲学研究学习,有效提升了自身道德情操,也为社会法制建设作出了一定贡献。而对老子思想展开的现代化学习不仅意味着学习老子思想内涵,更应注重社会现实与老子思想融合,通过对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探究实现老子哲学现代化发展。
1.1 老子思想内涵
老子思想核心内容在于“无为而治”,无为,是对行为内容加以定义。传统意义上无为是指不作为,无所作为,含有贬义色彩,而老子思想中无为,实质是在对不为进行强调,不为即不去作为,是指不以自身思想为依照随意为之。无为是对自身行为进行强调,强调自身思想对行为有效约束力,通过自身意志控制使行为内容顺应自然发展,不随意做出违反自然规律的举动。无为虽是建立于人主观意识之上,但行为内容不完全受主观支配,而是更加注重与自然发展和谐统一,通过顺应自然事物发展规律,进而实现对事物有效引导与控制。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实质是对自然发展规律的遵守,以顺应发展规律的手段进行管制,达到有效治理目的。
从更为广阔意义分析,无为不仅是对人行为方式加以引导,更是对个人精神建设中思想方向有效指引。在思想精神领域,无为着重强调个人心理状态,以平常心态对待任何事物,不因事物好坏影响心境,也不因得到或失去产生悲喜,淡看实际事物价值,注重充盈内心世界。无为实质是强调在个人生活中,不把物质追求作为生活主要内容,而是更加注重对精神层面追求,通过精神充盈健全个人内心,提升自身对事物领悟能力,建立起独特处事方法,丰富自身经验,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1.2 老子思想的现代化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开展对老子思想学习,不仅要认清老子思想内涵,更应注重与社会思想发展实际相结合。社会现实行为中,无为即无所作为,是思想消极的直观表现,是个人精神状态的一种病态形式,病态心理对实际行为产生影响,进而使个体脱离社会群体而单独存在,而这恰违反了社会发展规律,是社会建设进程中一种阻碍形式。对老子思想现实意义开展学习是对消极思想摒弃,对正确思想内容展开学习。结合现实发展意义上的无为是指在社会发展中,注重对个人内心修养,通过隔离外界浮躁,喧嚣状态,建立起独立内心世界,以平和充盈精神状态进行发展,追求个人思想与精神顺应社会正确方向发展。面对社会中现存多方面矛盾,现实意义中无为则是指对社会中思想价值实质的追求,具体表现形式是通过节制自身行为而实现有利于他人进步与促进社会发展,不以个人私利谋求为最终目的,通过实际行动来教育他人,有效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与他人发展。面对社会中现存多重矛盾与冲突,应注重对人心中思想实质进行教育开导,在事物中懂得合理取舍,以自身行为对社会中现存现象进行影响,在随别人教育同时注重思想内容传播,进而有效促进社会精神文明整体进步。在社会中,思想多样性以及欲望追求使得社会中事物实质不为人们所认清,多数人在对事物狂热追求的过程中迷失无法认清事物本质,进而迷失自我。老子思想在现实中传播学习能够有效解决人们精神思想问题,通过对人们自身心灵思想进行指引,使人们从本质上对事物展开认知,在有效分析事物实质与价值基础上做出行动,这是老子思想对现代人们行为的指导意义所在。
2 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现状
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为有效保证企业运营并获取效益成为企业建设发展主要目的。为有效保证企业稳固发展,始终以盈利状态不断进步,就要针对企业各部门能力进行提升,在客户维系中注重建立起长期稳定客户合作关系,在产业运营中强调经营细节,通过对交易各部分展开职能细化而进行全面掌握。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有效经营手段固然重要,但有效展现企业核心竞争力则是企业文化素养。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科学建立起企业文化建设是对企业发展长足进步中更为有效促进手段。
2.1 企业文化定义
企业文化是指在企业发展历程中,基于长期稳定的企业运营模式下对企业及其员工进行企业整体观念与企业发展观建立,企业文化建设不同于企业运营,不是对企业提出物质要求,而是注重在企业运转中,对组成具体人员进行思想侧面统一,在企业运营中以个体高度自觉性组建起企业稳定文化系统。企业文化建立,实质是对企业精神发展与建设,通过在企业管理人员及员工之间建立起共同精神素养,来实现对企业工作进一步规范和企业运营传统有效维系。就现代市场中企业建设规模分析,企业文化建设主要包含两部分:一是企业建立伊始形成的固有发展模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建立起企业运营体系,在企业体系建立基础上展开更大规模企业发展,以此继续巩固企业运营体系,巩固过程不仅是对企业发展有效促进,也是企业运营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二是企业运营过程中精神文明风貌,这一点无法在企业实际运营中得以展现,但却是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支柱,一旦企业整体发展中忽略对企业团体精神风貌建设,企业发展就会失去中心凝聚力,团体力量就会形如一盘散沙,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无法在市场经济中获得长期稳定发展。注重在企业运营中建立稳固文化发展,不仅能够有效维持企业运营,还能通过对企业中精神思想统一建立起核心竞争力,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与进步。
2.2 企业建设中文化建设重要性
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有力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现代市场竞争竞争形势日趋激烈,面临同等能力水平上企业竞争,如何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关键在于具备高层次文化底蕴与企业精神,而这些都是企业文化的直接表现形式。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是通过在企业中树立建设起集体意识,并以此为基础对企业开展素质水平建设,通过提升企业综合素质水平保证在企业今后发展中能够具备稳定文化素质。企业文化建设是对企业自身发展中建立起企业精神的传承与维护,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向管理人员及员工灌输企业精神,使其在企业运营中逐渐融合到人们内心中,并在个人价值观中得以确立,这样就能有效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稳固性与基础性。不同于企业经济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侧重点在于:在经营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员工精神面貌塑造,通过以经营中的良好精神文明面貌来赢取客户关注,以此有效维持企业与客户关系。企业发展中良好精神面貌,是企业活力的直接体现,不论市场竞争形势如何发展,企业运营面貌所吸纳客户量不会因此改变,因此,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是建立稳定客户群体有效保障。
2.3 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发展
伴随市场经济多元化发展,现代企业运营中更加注重趋从国际发展形势,以国际先进企业管理手段对企业进行有效管制。企业发展历程中逐渐注重多元化发展方式,通过将科技进步与信息网络建立科学应用到企业建设中,提高企业业务处理效率。其次,现代企业通过对市场管理手段开展全方位学习,并以此为基础依照企业发展实际作出相应调整并加以利用,企业科学发展方式及运营理念融入,都是企业文化建设范畴,通过企业各部门间共同努力,将企业文化建设有效落实,并为企业运营发展发挥更为重要作用。
在现代市场中,企业之间竞争究其根本是企业综合实力之间竞争。在企业运营竞争中,不仅是对企业业务处理能力考察,也是对企业产品性能测试,通过市场中企业各方面能力对比,评定出企业发展形势,其间,对企业未来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因素便是企业文化建设。科学建设企业文化,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建设与发展,即使现阶段企业发展不尽如人意,但保持对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有效维持企业良好发展态势,以此为基础逐步发展,逐渐建立起企业稳固发展方式,并通过文化建设促进企业业务办理能力和产品性能市场竞争力。现代企业注重对文化建设与发展,实质是在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以此丰富企业发展底蕴,只有企业建立起稳固浑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在企业未来发展中切实提升企业运营效率,有效保证企业在市场中综合竞争力与发展动力。
3 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面临问题
现代激烈市场竞争能有效促进企业发展的文化建设,但由于我国企业在发展中多方面受到市场发展限制,市场经济发展又无法紧跟世界经济进步趋势,这就导致现阶段我国企业发展中文化建设进程中多方面出现问题。问题出现不仅阻碍企业文化建设,也严重滞后企业经济发展,为企业现代化进步带来诸多困难。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3.1 企业文化建设形式化
在世界经济建设潮流推动下,如今我国众多企业竞相模仿国外企业发展模式,注重企业文化建设。而形式上跟从不意味着本质上认知,市场经济发展虽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却无法使企业真正领会精神文化建设本质,许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背离了文化建设本质,在社会发展影响下,加之以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文化建设实质不深入了解,造成现代多数企业文化建设只是停留在表象,如在工作日中建立起工作口号,平时加一些员工问题活动等,而这些表层行为无法对员工进行更为深入的企业文化教育,企业文化建设无法切实落实,造成企业文化建设无法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深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形式化,使得企业文化建设仅停留在表层,无法深入企业文化发展实质,不能够切实反映企业发展中价值取向和管制风格,对企业自身价值取向无法全面认知使得企业长期文化建设无法跟从企业发展实际,甚至与企业发展方向产生背离。企业文化建设一旦无法与企业发展切实相关,就会直接造成企业资源浪费,资源投入却无法达到预期时效,这在企业运营进程中会造成一定程度上阻碍。
就企业文化建设实质分析,企业文化建设是对企业发展实质集中体现,与企业发展紧密相关。在企业文化中表层活动只是表象,不具有实质性意义,只有通过丰富其内涵,才能有效实现表层现象下的实质意义,通过对企业文化建设落实与发展,不仅丰富企业运营实质,也在员工工作得到有效普及,使得企业运营更具时效性意义。现代市场中面临文化建设形式化是文化建设一大弊端,对表层现象进行实质改良是当下亟待解决的企业文化建设问题。
3.2 文化发展不具备兼容性
市场经济全球化发展逐渐带动企业经济进步。在市场经济发展作用下,企业文化建设也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但由于现代企业中多种发展因素制约,使得企业文化建设在经济发展中只片面注重经济发展建设,而忽略企业文化素养提升与塑造。在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背景下,企业着重强调对经济发展水平提升,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确保企业运营发展。而将重心全部投入经济建设,虽然有效提升了企业资产,却使得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被忽视,企业文化建设与经济进步两者之间不均衡发展逐渐降低企业经济增长速率,也为企业发展带来诸多发展中问题,二者不均衡发展严重限制了企业进步发展。
现代企业发展中对于经济增长片面性追求导致企业建设中缺乏兼容性,激烈市场经济竞争虽对企业经济发展提出挑战,但市场经济对企业促进目的是能够实现长期稳定发展,企业经济一时增长并不代表企业经济能力水平,真正能够说明企业经济水平发展是企业长期稳定运营,在此基础上获取稳定经济收益,促进企业建设与进步。这正是企业文化建设中兼容性展现。现代企业在发展中过多注重眼前发展态势,没有对企业将来发展做好完备规划,使得企业发展过多看重当下经济效益增长,忽略了文化建设在其中重要性。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中重要软实力,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均衡才能有效保证企业长期稳定经济增长与发展,因此,解决企业文化发展兼容性问题有效处理方式是切实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4 基于无为思想的企业文化建设途径
4.1 增强企业文化超前化建设
现代化企业发展中,无一不在对经济效益进行强调,过分注重经济效益提升使得企业忽略了对文化与精神建设。现代市场中企业发展普遍形式是通过最初经济进步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后,才发觉文化建设对于企业发展重要性,而这使得企业思想建设严重滞后。在企业中,应注重充分发扬老子思想,在对经济进行发展时,注重与企业思想建设和谐统一,以老子思想中无为而治对企业文化进行建设。无为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实际意义是指不刻意强调企业中文化建设,过分注重对文化发展只会使企业在文化发展中注重表象,无法对文化建设实质进行理解。因此,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中与老子思想有机融合,不仅能够有效提升经济建设,还能够有效带动企业文化发展。
老子思想中强调思想意识超前于现实行为,因此,对企业进行文化建设时应注重首先发展文化建设,通过对企业文化建设来奠定发展基础,以精神文化发展为指导展开企业建设,不仅明确企业发展方向,还能对经济建设起到稳固促进作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通过对老子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将其思想文化有效融入到企业文化管理中,通过此方式在企业建立之初便确立稳衡企业价值观,以此鞭策企业之后的建设发展,以信念与文化传统作为企业传承内容进行延续并在经济建设中发展,以此方法有效调动企业员工主观能动性,积极发挥企业员工的个人能力,提高工作热情,主动为企业建设贡献力量。
4.2 无为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
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之根本,是企业从建立到发展中不断增厚的底蕴,对企业发展方向指导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老子思想内涵中包括极为丰富的文化建设思想,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将文化建设与老子思想进行有机融合,能够有效实现企业文化基础建设。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着重加深对老子思想内涵分析,将老子思想中“道”的建立应用于企业实际建设当中,对企业文化建设,应顺应市场中企业发展规律,以现实实际发展情况为依据,有效实现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老子思想中,道的概念具有一定笼统性,要根据不同适用环境进行相应改变,对于企业发展来讲,盲目学习不能够解决文化建设根本问题,通过对老子无为思想与道的概念进行综合后,对企业文化建设方法进行分析。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应注重顺应市场客观发展规律,根据市场发展需求建立起相应文化建设,抓住市场文化建设弱点进行改进,在企业中建立并发展,定会使得企业文化得以快速建设,并有效促进企业经济进步。
4.3 对老子思想辩证开展文化建设
经济发展有效推动企业发展进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仅凭老子思想与建设融合远不能对企业经济发展起到重大推进作用。老子思想中蕴含丰富辩证思想,在对企业文化建设中,注重对辩证思想实际应用,有效解决企业实际经济发展中面临问题。老子辩证思想是通过对事物进行辩证分析,来得出问题实质,进而以有力方式加以解决。在文化建设中,老子思想辩证方法应用还包括对事物矛盾性分析,老子思想中,矛盾现象在事物发展中普遍存在,对矛盾进行辩证分析能够深入了解矛盾实质。在文化建设中,加强对老子思想矛盾分析方法应用,是对辩证思想实际性质应用,通过对企业在市场中面临矛盾进行哲学分析,将问题形式进行有效转化,制订有效解决方案,通过此方法进一步丰富企业运营经验,稳固企业发展基础。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开展对老子思想辩证方法学习,能够有效实现企业对市场实际问题处理,以老子思想内涵为有效指导,不仅保证问题处理方式哲学性,还能针对问题分析进一步促进企业文化建立。因此,在对企业文化建设中,加强对老子辩证思想学习与应用能够有效实现企业综合能力提升。
4.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中职能授权
市场发展需求带动企业运营,而并非每个企业都具有处理每项业务能力,因此在企业文化发展中建立起职能授权机制,能够将企业文化建设任务进行合理分配,在各部门处理业务同时,共同为企业文化建设而努力。企业中详尽部门职能规划也是老子思想“道法自然,善利万物”实际展现。这一思想内容本质是指在依照“道”自然发展规律对待事物,以自然之道处理,定会有利于自然中事物发展,顺应发展趋势才能有效实现管理。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着重对企业部门职能进行合理规划,依照市场与企业发展客观规律进行职能管理,进而在企业发展同时展开文化建设,使企业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紧密相关,形成统一发展体系。就企业发展实际意义上讲,依照老子思想中善利万物观点对企业职能进行有效授权划分,并以此方式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同时促进经济发展,是现代市场经济建设中企业文化发展一大时效性策略。
5 结 论
老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一大瑰宝,所包含哲学内容值得当今社会研究并学习。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老子思想内涵科学性融入,不仅有效解决企业现实发展所面临诸多问题,也为企业今后文化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当下市场经济发展逐渐使得企业建设偏重与经济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开展对老子思想学习应用,是对企业综合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企业保持高速科学发展的思想原则,强化企业文化不仅能够有效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当今市场经济残酷的竞争环境下的护身符,能够使企业不被激烈的商业竞争所淘汰。
参考文献:
[1]周止礼.道家创始人老子的管理思想[M].北京:中国学林出版社,2006.
[2]葛荣晋.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曹格军.道家思想在现实经济中战略应用[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现代文化建设范文5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迈入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投资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将显得越来越重要,当前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所以越来越多的学者热忠于将企业的生命周期与人力资源相结合来研究;认真研究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投资对于优化我国人力资源的配置,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人力资源的内涵
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包括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能力。从广义上说,智力正常、体魄健全的人都是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是指从事社会化生产经营活动的人力,是指那些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在现代生产系统中发挥着一定劳动功能的人。从发挥不同的劳动功能来看,企业人力资源由两部分劳动者组成:一是体力劳动者,即直接操作生产工具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二是脑力劳动者,即指那些没有直接操作生产工具,但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担负着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职能的生产经营管理者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等。
二.人力资源的基本特点
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一样,既具有质、量、时空的属性,也具有自然的生理特征,同时,人力作为一种资源又具有不同于一般自然资源的特性。
1、人力资源的生物特性:
生物特性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有机体的最基本特征,同时也是人力资源与矿产资源、能源资源、资本资源和信息资源等的根本区别之一。正因如此,劳动力人口才能不断增值和繁衍,也才得以时代更替与发展,并存在质的差别。
2、人力资源的社会性:
人与其他生物尤其是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的社会性。人力资源的社会性还表现为劳动者具有语言能力。
3、人力资源的主观能动性:
人具有思想、感情,有主观能动性,又能够有目的、有意识的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由于人力资源本身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才能通过自身经验和知识的积累,通过不断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动着生产力的进步,促进着人类社会发展与繁荣。
4、人力资源的可再生性:
人力资源的可再生性表现在:一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人力资源的质和量也在不断提高和更新;二是人力资源的质具有可恢复性和可增殖性。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可在劳动和不断学习、训练中得到增殖和更新。
5、人力资源的个体时效性:
对每一个有生命的个体而言,他们都有一定的生长周期,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势必受到以上周期的影响,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进行投资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存量,及时将其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就可以产生收益,发挥效用。
6、人力资源的群体性:
在现代经济活动中,从事某一生产活动的劳动者通常是由若干个体人力组成的人力资源群体,在群体规模较大时,单个个体对整个群体的影响也许不会很大,但其所具有的潜在效应却会波及到整个群体,即所谓的“示范效应”。
7、人力资源的资本特性
首先,人力资源的潜在性决定了只有通过开发,人力资源才能为社会利用,而要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就需进行物质、资金和时间等的投入。其次,在使用过程中,劳动者的体力将不断衰竭,其所具有的知识、技能和劳动熟练程度等也将不断过时、老化并衰退,造成人力资源的有形和无形磨损。
三、人力资源管理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思想是支持企业长远发展,从战略职能的角度上看,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之一,是将企业的员工设为非常重要的资源,是企业价值重要的体现,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将这些资源加以有效开发利用,使之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应通过提升员工的效率和组织的效率实现人力资源的价值,与企业战略目标相结合,使人力资源为企业增值服务。
1、人才开发:
1)人才开发的目的:
使社会人才成为企业人才。虽然我们在招聘时对应聘者的基本素质做了基本的规定和审核,但要想使应聘者的能力能充分为我所用,还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培训。例如:当我们招聘一名销售代表时可能会要求他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如果我们不对他进行有关公司和产品知识的培训,他还是不能很好地向客户介绍我们的公司和产品,只有提供相应的支持,员工的才能才会被开发利用,从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使人才适应企业的变化和发展。随着市场的变化,企业也会不断发展和变化,因此,对人才的要求也会不断变化和提高,而企业不可能靠频繁地换人来适应这种变化,唯一可行的方法是根据企业的需求不断为员工提供学习提升的机会,使员工的能力不断增长,以适应企业的发展。
2)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
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是培训,培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即可以是参加培训课程,也可以是在工作岗位上的辅导和训练,还可以用鼓励员工自学的方式使员工自己通过读书、上学、进修等方法来进行自我培训,因为是以为企业开发人才为目的,因此,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从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的需求出发,鼓励员工按企业的要求去不断提高自己。
2、人才使用:
恰当地使用人才,能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其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并能引导员工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对企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人力资本与其他资本相比有其独特性,即其创造利润的能力有很大的弹性,一个工人可以每天生产20件产品,也可以每天生产50件产品,一个销售员可以每年带来10万元利润,也可以每年带来40万元利润,这关键看企业如何去使用员工。从人力资本开发的角度来讲,员工的合理使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
要想使人才创造最大价值,就要为员工提供工作所需的各种支持,包括相关的培训、相应的办公设备、其他部门的配合等等,这样,员工的工作才能得心应手,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效益。
2)激励:
激励的作用:激励一方面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能为企业做更多的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对员工进行引导,鼓励员工去做正确的事,使员工素质有所提高,从而使人才增值。
激励的方法:激励可以通过满足员工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种方法去实现,满足物质需求可以通过工资、奖金、福利等多种方式实现,满足精神需求可以通过提供晋升或发展机会、感情关怀、工作成绩认可等方式来实现。
四、人力资源投资
人力资源投资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个人力资源分支概念,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较早提出“人力资本”,随后被很多经济学家所确认。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任何企业经营管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人力资源投资的主要内容
1)用于教育和卫生保健的投资。通过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即提高劳动者的工作能力、技术水平、熟练程度,从而增加未来收益;卫生保健支出可以提高劳动者的身体素质,从而增强工作能力。
2)用于生活福利、安全保护措施的投资.生活福利支出可以保证职工生活的安定性,促使职工情绪饱满,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安全保护投资主要用于保证职工的人身安全,防止意外事故伤害和职业疾病的发生。
由此可见,人力资本在客观上是存在的,人力资源投资的重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但许多人对人力资本概念仍未能接受,认为把“教育”当作一种“投资”是对教育的崇高意义的否定,把“保健”当成一种“投资”同样贬低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崇高意义.现代经济学家认为,这些看法是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误解。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也有增加国民收入或企业收益的目的,它们在经济上的作用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2、人力资源投资为企业储备资产
资产具有三个基本属性.第一项最重要的确认标准是具有未来服务的潜力或效益.从企业从事人力资源投资的目的来看,就是为了提高职工未来的服务潜力。显然,人力资源投资符合这项确认标准.资产的第二项确认标准是,其价值可以用货币加以计量,否则就不可能反映于企业会计报表之中。从现代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每年花费于人力资源的投资,其中包括研究和开发支出、专业技术人员招聘和培训支出的金额是相当大的,它们都可以用货币加以计量。因而,人力资源投资也符合第二项确认标准。资产的第三项确认标准是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企业职工整体可以视为企业所实际“拥有”的人力资源。从现代经济现实来看,商誉作为一项无形资产,可以高估企业的价值,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个企业拥有稳定和高质量的人力资源。
五、构筑人才资源高地
科技竞争,特别是人才竞争,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必须高度重视人才的重要作用,构筑起人才资源高地。主动招贤、敬贤、让贤,为各类人才充分自由地发挥其专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使人才在其最合适的位置上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发挥好人才的作用、树立起新的人才观。首先,要确立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资源必须通过市场配置,这就要打破条块分割的现状,破除论资排辈的旧观念,营造市场环境,引入竞争机制,变政府开发为市场开发,逐步使企业和各用人单位成为人才资源开发的主体。
现代文化建设范文6
关键词:建筑文化;城市文化;城市建设
城市文化只有创新发展,文化个性才有持久的生命力,文化特色才能魅力无穷。丧失了保留至今的文化遗产,城市将失去记忆;不能跟上时代不断创新,城市文化将迷失发展路径。只有传承与创新并重,城市文化才能获得真正意义的发展。
一.现代城市规划模式的解析
(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城市规划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强调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
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自然是人居环境的基础,人的生产活动以及具体的人居环境建设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互动和良性循环。
(2)城市规划要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是指城市发展要充分考虑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公平原则下使每位居民都应能享受到平等、自由的权利和轻松、安全、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展,扩大就业容量;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发展循环经济体系,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解决复合型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缓冲区。指生态保护区与建设开发区之间的过渡性质的地区,是土地争夺的热点。应遵循适度开发的原则,综合考虑开发与保护,局部与整体,近远期结合的关系,严格控制建设开发用地的供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生态恢复区。指已受到干扰而质量下降的敏感区及景观破碎区,以及建设发展区或是生态缓冲区中受到强烈干扰而功能丧失的地区,如空气、河流严重污染区。此类地区须严格限制开发、生产、建设活动对于现有污染源实行限期治理或采取关、停、并、转等措施,并制定保护控制专项规划。
(3)确定生态规划的远景目标,中短期规划结合。对生态城市的远景发展提出设想,确立各个阶段的建设目标;中期规划以五年为周期,规划的期限原则上应当与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年限一致,并作为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依据。应当依据生态规划的远景目标及本阶段的建设目标,明确五年内规划的重点和发展时序,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短期规划以2~3年为周期,以具体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为重点内容,明境。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构建一个满足人生存、发展需要的人工环境,城市发展就是要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满足其物质、精神文化发展的需求。“以人为本”已成为城市规划的主流思想之一。
二.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
城市建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设以规划为依据,通过建设工程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改造,对城市系统内各物质设施进行建设,城市建设的内容包括城市系统内各个物质设施的实物行态,是为管理城市创造良好条件的基础性、阶段性工作,是过程性和周期性比较明显的一种特殊经济工作。计发程序问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其次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要从全局出发,使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布局上做到职能明确,主次分明,互相衔接,科学考虑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等,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第三要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辩证关系。最后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污染环境。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保持人与自然相互协调,既是当代人类的共同责任,也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原则。经多年的实践,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上述规划方法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基于对城市开放性——城市的发展与更新永无完结的认识,城市规划界提出了“持续规划”和“滚动式发展”的规划思想,即主要着眼于近期的发展与建设,对远景目标则不断地加以修正补充和调整,实行一种动态的平衡,从而抛弃了把城市规划当作城市“未来终极状态”的旧观念。
三、城市文化对城市建设的意义
文化个性和城市特色怎么确立,每座城市都有不同的地理、气候、自然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也必然会有不同的景观、形象、空间以及氛围、气质、灵魂,从而使城市文化呈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济南称“泉城”,景德镇称“瓷都”,杭州称“人间天堂”,维也纳称“音乐之都”等等,都是特有文化使之形成了不可磨灭的城市特色。比如,长春可以从历史文化、汽车文化、电影文化等独特文化优势出发确立文化特色,集安可以利用“世界文化遗产”彰显文化魅力,延边、前郭、伊通等可以立足民族文化生发个性特色。各地确立城市文化特色,第一步要从各类本土文化中深入发掘和正确认知文化特征,在做出准确可靠解读基础上,对文化个性给予明确定位;第二步要注意保持这种原有文化特征,维护好生成它的城市格局、风貌以及空间特征、整体环境、人文精神等,以留住文化个性;第三步要努力传承和弘扬这种文化特色,把文化个性忠实地反映在城市建设上,以固化城市特色。大力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培育形成良好的城市品格。制度性的城市文化是城市特色的活的体现,也决定着城市的物质空间的风格和品位。每个城镇都应该从有利于城市特色生长、城市品位提升出发,对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以及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制度体系和行为习惯给予深入反思和积极改善,对市民生产生活中蕴含的传统性、地域性的道德风尚、风俗习惯、民间文艺等给予正确引导和积极塑造,让优良的宝贵的文化传统和健康、积极、先进的社会风尚成为城市文化的主流。要不断丰富发展这种个性鲜明的城市主流文化,让城市文化品格特色日益鲜明、品位不断提升。
结束语
城市文化经营是城市经营的一种模式,城市文化经营的目标在于促进城市文化的综合优化与可持续发展,展示城市形象,体现城市独有的个性特色。城市文化经营不是独立于城市规划之外单独运作的一种手段和程序,而是一种思想观念,渗透到城市规划的全部过程。它对城市规划提出新的要求,“相对建筑而言,城市规划是城市文化最容易渗透,渗透也最多的领域”。城市文化经营与城市规划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城市规划利用其综合的观点和整合的能力,规划好城市的空间布局,就有助于防止城市文化经营中某些不顾大局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短期行为;而城市文化经营是贯彻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手段,促进规划方法更为完善。
参考文献
【1】 姜秀娟,赵淑玲. 论城市文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J] 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2009,(06) .
【2】 杨军,何邕健. 关于城市规划本质的再思考[J] 城市, 200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