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范文1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据本人对我校的留守学生深入调查中发现:留守学生人数占全校总人数的75%,平均每班49人(有的班甚至达到85%),这还没有包括父母早出晚归到城镇打工的,其中由隔代监护的占近80%。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留守儿童人数将呈上升趋势。大家都知道,初中阶段是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修养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除了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家庭教育相对缺失,他们的学习和性格个性的表现都明显有别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
很多班主任谈到这个问题时都说:“这些学生缺少家庭的温暖,性格养成不健全,与同学难于沟通,有心事从不与老师说,犯了错误就跑,家长或找不到或不过问,因此出现教育的脱节。”在这种极度缺乏自己父母亲的直接教育、隔代教育存在有弊端的影响下,农村留守学生的“自我教育”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现在,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故把留守学生的“自我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由于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农村留守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因而要教育好学生,要完成教学工作任务,实现教育目标。我们必须要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必须注重培养农村留守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个性品质的形成,有利于加快实现教育目标的进程。
在教育过程中,培养留守学生的道德修养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是三个方面的要求,以制度化的形式进行管理。
第一:学校成立心理健康咨询室、文体活动室等,各项任务明确到室,明确到人.各室人员明确职责,坚守岗位,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
第二:班主任必须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并逐步完善。
第三:家长真正承担起留守学生的监护职责,做孩子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
同时现状也要求我们要认真研究,解决这个难题。那么,怎样才能让留守学生真正明确自我教育的标准,让留守学生的道德认识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从明理、服理、到讲理,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呢?这就成为我们德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课题。
一、抓住最佳教育时机,帮助留守学生完成自我认识。
各种不同类型的留守学生,他们平时都有一种相对的心理平衡状态。根据青少年身心特征和教育实践规律,优秀的学生偶然的学习退步或犯错误的时候,老师在中肯指点的前提下,可侧面提及其在远方的父母的担心与希冀,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犯了错误的学生,在周围的一片批评声中,他原有的那种满不在乎的心理状态被打破,也是教育他们的最佳时期。后进的学生做了一件好事受到老师和集体表扬的时候,他的自卑心理平衡有了动摇,尤其是得到远在他乡的父母亲的赞许与肯定,更会另其为之振奋。恰时也正是启发教育的最佳时期。我们掌握最佳时期,促使学生在思想深处展开积极的斗争,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
二、让留守学生在社会接触中进行自我教育。
教师要注意启动留守学生,通过各种积极的社会接触去解决自己头脑中存在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做出正确的结论进行自我教育,因为学生们在自我接触观察各种各样的现象,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学校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和村社干部的关心,重视和支持,搞好社区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社会接触中去解决,同时,教师应采取相应办法加以引导。
三、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自己,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讲心理学课,介绍每个阶段的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心理发展特点,让学生了解自己,从而做到自我观察、自我尊重,把握自己,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有意识地发挥长处,抑制弱点,度过每个年龄段。另外,结合学校实际,政教处适时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正确地引导留守学生认识自己的弱点、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自己的行动指南。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四、进行心理测试,引导留守学生开展道德修养上的自我评价。
在日常思想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观察学生中有代表性的思想倾向,分析综合班内留守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倾向,并写成各种测试的题目。通过测试,引导学生展开道德修养进行自我评价,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学校对“思困生”实行“全员帮教方案”和“家校合作教育”。学校行政、年级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每周都必须抽出一定的时间,对思困生开展帮教跟踪教育。特别是有严重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班主任和各任课教师要合力做好教育,要坚持不让特困生影响课堂教学以及影响其他学生学习的教育原则。对“思困生”的帮扶,各帮教教师必须加强与家庭的联系,通过教师的家访、电访和家长的来访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合作教育。班主任要对本班的思困生拟订每周和一个学期的综合表现评价目标和学习成绩目标,以目标来衡量思困生的转化效果。
五、介绍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启发留守学生在对照中产生自我要求的动力。
把“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和“优秀学生的特点”向留守学生介绍。让学生自我分析、思考,产生自我要求的动力。另外,要加强“中小学生道德行为规范”训练和“中小学学生守则”、“中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落实。这样能使学生有一个自我评价标准和目的行为水准。
当今留守青少年学生有强烈自主、自理的愿望,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自理能力不可能自发地形成,要达到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这样的境地。教师要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是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我们德育工作要立足于现实,着远未来。要认真探讨与注重研究“如何培养农村留守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这个理论课题。开展理想前途教育,通过不断设置目标,不断表扬进步,不断弘扬先进的方式,塑造惜时如金、勤奋好学、不甘落后、团结向上、永争第一的拼搏精神。
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范文2
〔关键词〕认知风格;心理测验;学习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02-0004-03
认知风格又称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组织和加工信息过程中所具有的个性化和一贯的方式(Tennant,1988),涉及个体的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Messick,1994)。研究者分别从认知、人格、活动三种取向对认知风格进行过深入研究,构建出了认知风格的理论体系。在不断进行理论探索的同时,认知风格的应用研究也成为现阶段的重点方向,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学习是学龄阶段青少年的生活重心。在这个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中,学业成就作为衡量青少年能力的重要指标是青少年、家长甚至教育工作者最关注的方面。所谓学习辅导,是指教育者运用学习心理学相关理论,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包括认知、动机情绪、行为等方面)进行辅导。而心理测验则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诊断、预测和评价以及甄选、分类和安置的有效工具,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对之也十分重视。在学习辅导中,认知风格测验能较好地鉴别出学生不同的学习倾向与特点,帮助辅导工作者提出有效的辅导方案,对症下药,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辅导工作的成效。
一、认知风格测验在学习辅导中的作用
Riding、Glass和Douglas(1993)认为不同人会选择不同的学习策略是因为认知加工方式不同。众多实证研究表明,认知风格与学习策略是相关的。场独立者的精加工策略、详述策略以及组织策略都较好。在学习中采取沉思、言语、直觉型学习风格较多的人能够对学习资源进行较好的管理。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不同认知风格类型在不同学习策略上的优势进行相应的指导。随着个别化教育趋势的兴起,一对一的学习辅导在心理辅导领域也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关于学习的个别咨询中,对于学习风格的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区别性指导能加快学生认知加工的速度,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其弥补弱势、发挥优势,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辅导成效。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多媒体教学开始流行,在人―机学习背景下认知风格测验的介入,能指导计算机匹配最适合学生的知识呈现方式,使多媒体教学的设计更加人性化。
二、常用的认知风格测验
由于认知本身具有复杂性,对于认知风格的划分也是众说纷纭。在这些不同的理论划分中,具有一定信效度并得到广泛应用的测量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单一维度
(1)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最早研究认知风格并且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的心理学家威特金采取实验法,如身体适应测验和棒框测验等,来测量认知风格。他把受环境因素影响大者称之为场依存型(field dependence)个体,把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因素影响者称之为场独立型(field independence)个体。前者是“外部定向者”,倾向于依赖外在参照(身外客观事物);后者是“内部定向者”,倾向于依赖内在参照(主体感觉)。场依存型的人不能将一个模式分解成许多部分,或者只能专注于情境的某一方面。场独立型的人善于分析和组织(Witkin,1977)。在测量领域,我们广泛用于测量场独立―场依存认知风格的是镶嵌图形测验。该测验主要是让被试从一个场景中将图形分离出来,分四部分进行。但该测验存在许多局限性,包括结果只重视非信息加工过程的个体差异,且认知风格是人们一贯的方式而非在特定情境下才会出现的反应,图形测验强调作答的正确性,因此容易使使用者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最重要的是,该测验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的是能力差异而非风格差异的结果,正如格里杰林克和斯腾伯格所言“场依存性是一种能力不足而不是一种风格”。鉴于上述原因,人们开始对这一经典测量工具提出质疑,并开发了一系列文字测验来代替。不过因为该测验是国内最早修订且长期使用的传统认知风格测验,加之实证研究成果丰富,且不受年龄与文化程度的限制,所以它是国内学校学习辅导领域中应用最广的测验之一。
(2)冲动型和沉思型
卡根编制了匹配相似图形测验(MFFT),以考察儿童的认知速度即冲动―沉思型认知风格。冲动型(impulsive)学生有一种迅速确认相似图案的欲望,他们急于作出选择,犯的错误较多;沉思型(reflective)学生则采取小心谨慎的态度,作出的选择比较准确,但速度较慢。冲动型儿童把反应速度视为反应能力的主要指标,而沉思型儿童则把正确率视为反应能力的主要指标。在测量该认知风格的测验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匹配相似图形测试,测量被试从大量不同图画中选出之前看到过的同一图画时的反应时。研究结果表明,沉思型认知风格与自我监控学习有密切的正相关,并且沉思型学生的学习成绩、演绎推理能力、阅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都优于冲动型。因此在学习辅导过程中工作者倾向于训练学生的沉思能力,克服冲动性。其他研究者还开发了艾森克冲动性问卷、伯瑞特冲动性量表等新的量表来测量个体的冲动性,后者在临床诊断中应用广泛。该量表主要从无计划性、行动冲动性及认知冲动性三个维度进行测量,帮助诊断儿童的冲动型并加以训练与纠正。
(3)半球认知风格
半球认知风格又称大脑优势、大脑单侧化。信息加工的个体差异并非绝对的半球优势,而是加工方式的相对偏好或风格差异。达斯等人则将其区分为同时性和继时性两种认知风格。他们认为左脑优势的个体表现出先将各种信息按时间顺序排成序列,而后反应的继时性加工风格,而右脑优势的个体则表现出把信息整合成相互关联的空间组织,再进行反应的同时性加工风格。个体半球认知风格的测量有生理测量和行为测量两种方式。生理测量以侧化眼动(lateral eye movements,LEMs)法为代表。行为测量主要通过自我等级评定的调查问卷进行,一般采用的是神经心理测验及美国标准化测验(K-ABC)。2002年,Morton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标准化的左右半球风格的评估工具,极性测验(the Polarity Questionnaires,PQ)。该测验突破了传统的语词―非语词、并列加工―序列加工的模式,从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差异和习惯入手,考察个体左右半球风格的差异,然而该类测验还没有统一的中文修订版本,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有所限制。
2. 综合维度
(1)认知风格分析(Cognitive Style Analysis ,CSA)
以Riding为首的英国学习与教育心理学家们在回顾了30 多个认知风格模型的基础上,总结出认知风格的系统模型,他们认为过去心理学家们所提出各种各样的认知风格标签归根结底可以归为两个基本维度,即整体―分析型和言语―表象型。其中整体型个体倾向于把信息加工成整体而分析型倾向于加工成部分,言语―表象维度则反应了个体倾向于用语词或心理图像来表征信息。同时Riding等人还发展了与其理论相应的测量工具“认知风格分析测验(Cognitive Style Analysis,CSA)”。该测验是测量风格维度两端的非测验情境性客观测验,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并且没有年龄限制,且受文化差异影响小,所以是目前学术领域应用最热门的测验之一。
(2)科尔勃(Kolb)学习风格测试
科尔勃认为,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定位个体的认知风格:具体体验―抽象概括,以及主动实践―反省观察。其中具体体验与抽象概括在理论上构成了两个极端,用于表示个体偏好的感知环境或把握经验的方式;反省观察和主动实践则构成另两个极端,用于表示个体偏好的信息加工或转化方式。在两组维度构成的坐标中,确定出四种学习方式:聚合思维型、发散思维型、顺应型和同化型。该测验题目虽简单易懂,但却不符合心理统计学的严密性标准。
(3)思维风格量表
斯腾伯格总结前人关于认知风格的研究,提出了思维风格的概念,即思维风格是一种思维的方法,它不等同于能力,而是个体倾向采取某种能力的偏好。并根据其构建的心理自我管理理论提出了13种不同的思维风格:属于心理自我管理功能的有三种风格――立法型、执法型和司法型;心理自我管理形式上分别有专制型、等级型、平等竞争型和无政府型;心理自我管理的水平主要有全局型和局部型;心理自我管理的范围分内倾型和外倾型;心理自我管理的倾向则是保守型和激进型。他认为这13种思维风格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只是各种风格分布的强度不同。并且人们在单一思维风格上的强度也会随着情境及任务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斯腾伯格等人编制了一系列测量思维风格的测验,主要包括以下四种:自我报告式的思维风格问卷,用来测量教师在教学中偏好的思维风格类型的教师思维风格调查表,由学生来完成的一系列与思维风格有关的任务,以及由教师来评价学生的思维风格的量表。
三、认知风格测验在辅导中的应用与推广
1. 将认知风格的理论及实证研究与实际应用接轨
研究者应努力建构关于不同认知风格与具体学习任务类型的学习策略相匹配,风格与呈现方式的对应的统一模型。对于能力不足的学生尽量辅之以适合的呈现方式,加深其对自身认知风格的认识,培养元认知学习能力,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利用有限的加工能力接受信息,进行自我监督与调节。
2. 加强有信效度及应用价值的学习风格软件的开发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的出现缓解了个别化指导与全面性教学的矛盾,但人―机交互的学习模式及远程化教学也要求计算机设计能够进一步人性化,这亟需研究者们开发出一套理论基础雄厚的智能化指导模型。例如,冯立光等人就研制开发了计算机软件《大学生学习指导咨询系统》,其中包含了一套基于学习指导的学习风格测试软件。
3. 把认知风格测验作为心理辅导与咨询方案实施的依据
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的情绪状态、行为表现和人格差异都与认知风格密切相关, 它对心理健康具有决定作用。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心理咨询领域兴起的认知行为疗法就着重强调了认知的作用。认知行为疗法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技能障碍的结果,因此它强调改变认知,从而带来情感与行为方面的改变,以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Hankin(2004)利用一个纵向设计研究发现,用认知风格问卷和认知失调态度量表来预测抑郁症状、抑郁症时,无论是认知风格的主效应还是“素质―应激”的交互效应都是十分显著的,其中消极推论风格的合成分是由四个量表(整体性、稳定性、连续性与暗示性)的等级组成的。国内袭开国的研究发现,认知风格与状态情绪密切相关,其中场独立组与场依存组在失败后的情绪得分差异显著(P
4. 根据青少年认知风格发展的阶段性及常态进行合理引导
近年来,有些研究者将研究方向从认知风格差异研究转向探寻认知风格发展的普遍特点。他们将认知风格作为一项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进行调查,发现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是不同的,表现为从局部转向整体,从独立转向合作,从冒险转向稳重的趋势:从初二到高三阶段,认知倾向维度的发展会出现转折;在高一之前,青少年的认知倾向从冒险逐渐转向稳重,而在高一到高三阶段,稳重的认知倾向保持得较为稳定,从高三到大学阶段,青少年的认知风格整体上转向场景、灵活和整体。而这样的结论可以帮助我们结合青少年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积极引导其认知风格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贺雯.认知方式研究的进展[J]. 心理科学, 2001, 24(5):631-632.
[2] 杨治良,郭力平. 认知风格的研究进展[J] 心理科学, 2001, 24(3): 326-329.
[3] 金玉华. 沉思―冲动型认知方式的研究与进展[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80-83.
[4] 张晓文, 余嘉元. 半球认知风格:一种研究个体差异的新视角[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106-111.
[5] 沈博. 基于Kolb学习风格模型的调查和分析[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6(3):66-69.
[6]沃建中, 闻莉, 周少贤. 认知风格理论研究的进展[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4, 2(4):597-602.
[7]冯立光. 基于学习指导的学习风格测试软件的研制[J].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2002, 2:56-60.
[8] Jonathan M. Sutton,Susan Mineka,Richard E. Zin- barg.The Relationships of Personality and Cognitive Styles with Self-Reported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J].Cognitive Therapy Reseach, 2010.
[9] 袭开国. 大学生认知风格与情绪的关系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7, 15(6):595-597.
[10] 康廷虎, 阴国恩.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认知风格的研究[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7, 5(4):266-271.
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范文3
一、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现了一种新的健康理念,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写进了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形成克服困难和坚强意志品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什么关系呢?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强健体魄,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还担负着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校体育活动中,通过知识的传播、运动技能技巧的训练以及亲身的体验,有助于学生心理的良好发展与健康心理的形成,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自觉克服各种困难,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中体验乐趣,进而在生活中和学习中克服各种困难,体验战胜困难带来的喜悦,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这是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的之一。
2.有助于培养竞争意识,建立自信与自尊
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在体育活动中努力展示自我,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优良心理品质。通过成功与失败的体验,有效锻炼学生应对挫折的心理素质。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目前绝大多数学生均为独生子女,很多人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定势。如果能有效利用学校的体育活动,促使学生理解竞争与合作的意义,关爱与尊重同伴,正确处理体育活动中“场上对手”与“场外朋友”之间的关系、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将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发育产生良好的影响。
4.有助于情感宣泄和释放,平衡学习压力
目前,学生的学习任务仍然繁重,部分学生非常容易发生心理疾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需要一定的情绪宣泄以求得心理的平衡与健康,而通过体育活动,如球类运动、田径运动,一方面可以尽情地释放心中的郁闷,无拘无束地展现自我,从而缓解学习的压力,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可以在体育活动中,在历经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如克服比赛中紧张、恐惧的情绪。学会这些方法以后,学生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调控情绪,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和调控情绪的能力,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心理健康”是国家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思维和新理念,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尤其善用心理教育方法设计教学方案,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地发展,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一个重要的层面就是要求学生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在体育课教学中有意识提升挫折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手段。挫折教育,也叫抗挫折教育,是一种提高学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培养学生对受挫折的恢复力的教育。
作为学校理应承担进行挫折教育的重任,要求学生认清自我,面对现实,承担自己的责任;。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体育教育,它的实践性、集群性和互动性在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且学校体育本身就是人为地设置困难,使参与者在克服和战胜各种内部(生理、心理)困难和外部(环境)困难的过程中,培养顽强的意志,锻炼自我,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使学生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感悟挫折,在一次次的成功中体验战胜挫折的愉悦,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活动以及个性特点,都表现得极直观、具体、生动、鲜明,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在体育课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运用以下策略:正确评价学生,维护其自尊心;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在教学中调控学生的情绪。
1.正确评价学生,维护其自尊心
尊重差异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也是弘扬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体育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和相互评价比较直接而明显,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主要通过运用的形式来展现,动作质量的好坏直接被课堂上师生直观评价,因此学生很容易被激励或被伤害,教师在课堂上评价要以关注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前提。每个学生所处环境不同,家庭教育不同,以及个体的性格特征的不同,所以遇到的挫折的态度、处理方式也必然不同。这时教师需注意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方法和手段。如:外倾型的学生,他们活泼、乐观、开朗、善言谈、好交际、主动热情、容易与陌生人熟悉,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强,同时也易骄傲自满。根据这些特点,对他们可采用单刀直入法,直言不讳地进行说服教育,可提出较高要求,设立更高的目标,创设困难和挫折情景,从而矫正他们的骄傲自满,促其上进。内倾型,其特征是倾向于内心体验、深思熟虑、处事谨慎、多顾虑、少行动、不善同陌生人交往、适应环境能力差,这类学生应采取婉转法,宜旁敲侧击,启发诱导,逐渐渗透,感化他们鼓励他们。抑郁型的学生,一般表现为悲观、悲伤、失助、低自尊和绝望,轻微疲劳,易怒、优柔寡断,回避交往和厌世,针对这些学生应采取导引法,引其上路,导其上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要他们多参加与人进行合作的体育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集体舞蹈等集体项目,多参加可增强其意志、培养其自信心的体育项目,如:拨河、登山、跨栏、长跑等运动项目。
2.让学生体验成功与挫折,增强自信心
体育课的实践性决定了要学生亲力亲为,克服自身弱点达到目标要求。所以在进行体育实践课时,教师可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教材设置相应的障碍,要求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课堂任务,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克服挫折完善自我。如,在跳高教学中,由于学生高矮不同,身体素质不同,根据这些,可设置不同高度由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困难,一步一步地向最大高度冲击;还有篮球跳投中,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自由选择投篮的距离,当在某一远度的命中率达到自己的目标时,再增大下一个投篮点的距离,这样就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也慢慢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等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顽强意志。体育运动的教学训练和比赛,都要求参加者付出极大的身体和心理能量,需要接受艰苦的磨炼。要让学生学会在运动中吃苦耐劳;疲劳时学会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失败时学会不气馁再拼搏;胜利时学会冷静处之,不得意忘形。体育运动是培养坚强意志的一片沃土。
3.发挥“主体”作用,促进心理健康
传统的体育教学突出了教师的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缺乏主体的热情和主动参与。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成为一名好的“编导”,真正把学生作为主角推向前台。促使他们敞开心扉,尽情发挥。在教师的引导和培育下,展其所长,补其所短,强其身体,满其情志,促使其向“完全的人”方向发展。
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课堂教学是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的良好品质”。体育课堂教学中互动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它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行为和学生与学生的行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树立体育教师的威信,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生生关系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团队精神、社交能力提供条件和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砝码。这样就要求教师了解每个学生,对其主体性、差异性和发展性进行深刻的认识,了解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实际需要,要关心学生包括关心学生的心理世界、生活世界和身体状况。课堂上建立民主教学关系,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了解并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了解学生的需要,避免过高的期望水准,做学生的朋友。
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范文4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实际生活中,青少年依然不时发生不诚信行为。从心理学角度来审视,只有认清诚信的知行关系,把握青少年道德发展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培养诚信品质。学生诚信发展的“知行分离”现象与学生青春期心理发展特点、自尊意识形成和功利主义倾向有关。为促进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需加强外部监督和引导,强化责任心教育,组织“服务学习”活动,以此来架设诚信的知行之桥。
关 键 词
诚信品质;知行分离;服务学习
作者简介
吴继霞,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何雯静,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杜晶,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部分。《说文解字》记载:“诚,信也。信,诚也。”“诚”的本义是诚实、真诚,引申为真实,强调了诚信的认知成分;“信”的本意是诚实不欺,引申为真实、不虚伪,对应了诚信的行为部分。
有研究表明,当前中小学生普遍具有对“诚信”的认知,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他们依然不时发生不诚信行为,体现出“嘴上说一套、手头做一套”的情况,即所谓“言行不一”“知行分离”的现象。知行统一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我国传统道德精神的精髓。历代先哲都把“知”“行”能否统一看作是做人的根本态度和道德理想加以重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中小学生诚信出现“知行分离”的现象并非个体品行发展的问题,而是受限于青少年成长中心理发展的特殊阶段性,且受到情境因素的重要影响。因此,在中小学生诚信品质培养中提出知行一致的联接策略,其意义犹如在学生诚信的知行鸿沟中架起一座桥梁,非常关键。
一、诚信的“知”“行”与青少年道德发展
心理学视角的诚信,是指得到社会认知和肯定的行为规则,也是人们对自身和他人行为、所处的组织和制度以及人类生存的自然秩序、社会秩序和道德的期待状态[1]9。诚信既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又是中国人特有的行事风格[2]。20世纪之后,社会心理学和道德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关注青少年诚信的“知”“行”状况和道德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
(一)诚信的“知”与“行”
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先决条件,以认知为特征的道德评价和情境知觉共同构成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核心因素。简而言之,道德范畴下的诚信认知是指人们关于诚信行为、原则和规范的认识和理解。诚信认知的过程,既是对诚信知识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的过程,又是相应的诚信观念、情感、意志和信念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 Lewin)认为,行为是个体及其所处情境的函数,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由此,诚信行为可视为一种社会,是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行为准则。个体诚信行为是否发生取决于基础性的诚信认知水平,以及个体在相互交往的情境中所收集到的线索,通过推理分析是否符合自身的动机和需要从而做出的行为反应。因此,个体具备高水平的诚信认知但并不等于在最终行为决策时一定会做出诚信行为,影响个体诚信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雷斯特(J.Rest)明确提出了道德心理四过程模型,即解释情境、作出判断、道德抉择和实施行为,综合地考虑知、情、意、行的各种心理活动,较好地诠释了个体从面对情境到产生行动的合乎逻辑的心理过程,纵向地剖析了这些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交互作用。因此,在诚信的知行关系上,先“知”而后“行”,只有明确了对与错、好与坏,才能帮助个体选择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方式,亩将诚信认知转化为诚信行为。
(二)青少年道德发展的阶段性与特殊性
在青少年道德发展研究领域,皮亚杰(J. Piaget)根据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两阶段学说。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与其思维发展密切相关,而在10~11岁这一期间,道德思维产生了质的变化――年幼儿童的道德判断以后果为依据,而年龄较大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则多以目的为依据。这即是说判断一件事物是否符合道德与诚信,必须首先具备相应的认知,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基础。在儿童生命的早期,道德认知的标准是由成年人制定的规则(即他律阶段);当儿童进入到10~11岁时,道德认知逐步内化,与儿童的自我需求和自我认识逐渐融合到一起。
在皮亚杰(J. Piaget)研究的基础上,科尔伯格(L. Kohlberg)提出了个体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认为在7~16岁之间,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是一个逐渐演进的过程,道德发展的规律遵循由外而内,由被动灌输、单纯遵守,逐步向规则内化、自我要求而发展,最终树立自我规则并趋于认同普世价值。而初中生的年龄阶段大体是11、12岁到14、15岁,正处于道德发展的重大转变时期。这是一个充满了成长与矛盾的时期,在发展心理学上又称为“困难期”“危机期”和“反抗期”。这一时期是初中生品德发展的动荡性时期,既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时期,也是世界观萌芽时期,更是开始以道德信念和理想来指导自己行为的时期。因此,中小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必须遵循青少年道德发展的阶段性和特殊性规律,把握住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的关键时期,促成青少年诚信价值观由童年期的外部约束转化为内在的自我认同,才能真正地将诚信的“知”与“行”统合起来。
二、中小学生诚信发展中存在
“知行分离”现象
“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是一直以来德育提倡的道德行为准则,但学生中欺瞒老师同学、考试作弊、找人作业等现象依然不时发生。这不禁让我们提出了疑问:青少年是否具备了正确的诚信观?如果已经具备,为何在实际情境中却做出了不诚信的行为?
(一)“奖”与“惩”:诚信“知行分离”之例
研究表明,当学生处于集体情境时,如果因不完成任务将会遭受惩罚,他们会为了逃避惩罚而做出不诚信行为。有的学生在学校里会为了避免窘境而不愿意承认自己被同伴孤立或者是被其他人欺负[3];许多学生为了避免心理上的打击都保守着许多自己或者有关他人的秘密[4]。但如果面对的是激励性奖励时,并不会为了获得奖励而做出不诚信行为。这与一般的认识存在差异,为什么是惩罚会导致不诚信行为的发生,而奖励却不一定会诱发不诚信行为呢?
这是因为:在集体情境下,虽然做出不诚信行为有被其他人发现的风险,但是不能完成任务遭受的处罚会导致不愉快的体验,为了避免因惩罚而导致心理上的打击,个体宁愿承担被同伴发现的风险做出不诚信行为;而在奖励性的情境下,如果不完成任务只是不会受到奖励,并没有损失其他东西,则个体就不会做出不诚信行为。欺骗理论认为,欺骗行为仅是为避免消极后果的一种习得性反应。因此,个体在集体情境中时,不会为了获得利益而做出不诚信行为;相反,在个体情境中时,为了获得奖励,不诚信行为的发生几率会大为增加。这是因为在集体情境下时,由于杰出表现而获得奖励时会受到群体中其他人的关注。如果是由于不当行为而获得奖励,一旦有周围伙伴看到真实行为的话,即使获得奖励也会感到不光彩;但若群体中的监督机制消失了,即使采取了不正当的手段而获得奖励,也不会有其他人看到。
同样的奖惩条件,在外部情境不同时,产生的影响却截然相反。这说明青少年的诚信知行不仅以诚信认知为准则,还受到外部情境的影响。这也反映出当今道德教育只关注诚信意识的灌输,缺乏将意识转化到行为的实践教育。当青少年遇到了现实困境,由于没有实践经验的指导,很容易做出有悖道德规范的不诚信行为。到了初中阶段,青少年的诚信知行表现会由于情境约束力、奖惩条件的不同而发生改变。而处于个体情境仍坚守诚信知行,要求个体必须具有较高的自我道德要求;但在集体情境之中时,为了保持良好形象,更多的学生会选择不能做出违背诚信的行为――相较于老师的表扬或者批评,青少年更在意自己在同伴们中的口碑。
(二)成长的变化与“知行分离”的心理学之因
首先,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对诚信知行存在重要影响。个体进入青春期以后,心理的发展跟不上生理的迅速成熟,体现出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独立与依赖错综并存的阶段性特点。青少年生理上的变化,使其不自觉地将关注的焦点从客观世界转向自己的主观世界,使思想意识再一次回归自我。这一时期的青少年虽然能明确自己与他人的想法是不同的,但却较难弄清自己关心的焦点与他人关心的焦点是否存在不同及其差别所在。大量研究均表明,小学高年级学生及初中生会特别关注自己在同伴面前的表现,这与青春期自我蓬勃发展的同时又渴望得到他人认可的心理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在集体情境中表现出较好的诚信品质,却在个体情境中为了获得奖励做出不诚信行为的状况,这样的选择在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看来可能是自我价值最大化的最佳方案。
其次,自尊意识对诚信知行也存在重要影响。国内外诸多研究表明,自尊作为自我系统的重要特质,不仅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而且作为一个中介性人格变量,对个体的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均存在广泛的影响。诚信的结构中包含对自我是否诚实和守信的判断与评价,对自我的诚实和守信程度会影响到对自我的评价和态度,个体言行与自己的真实感受越一致,对自我越能真实地接纳,则对自我的评价和认识就更加完善和积极。虽然当代青少年普遍认同诚实、正直、守诺等诚信的基本品质,知道“诚实守信很重要”;但在实际行动中却会出现另一种表现,这也是因为青少年的自尊意识尚在发展之中,还不能很好地对自己的行为实施有效监控。
再次,功利主义倾向对诚信的知行统一也存在着影响。个体面对情境时做出相应的行为是基于综合分析行动所带来的伤害或利益的总和,最终做出行为决策的过程。如果在个体情境下做出不诚信行为不会被发现,那么就没有所谓的伤害性后果;而在集体情境中一旦被周围的人发现,这一后果可能就会导致更为糟糕的结果,因此相较于在集体情境下,在个体情境中更容易出现不诚信行为。
三、如何架设诚信发展的知行之桥
青少年对诚信的认知和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着灵活多变的特点,在各项情境反应中,他们会依据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反应,行为反应更具有现实性,从而可能造成知行脱节。布拉西(Blasi)认为,道德判断与行为之间的连接桥梁是道德自我。道德自我主要包含三种成分:自我同一性、道德责任判断、自我一致性。自我同一性的需求使个人的诚信行为和诚信观念前后一致,维持自我一致性是诚信行为的动机。而学校是推行诚信品格养成教育的有效载体[1]251。因此,如何通过加强学生的道德自我的培养,在诚信的“知”与“行”之间建构有效的联接,学校可考虑从以下方面加强对中小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施与指导。
(一)加强外部监督和引导,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
中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尚在发展之中,意志行动的自律性相对比较薄弱,行为更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此外,同伴关系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影越来越重要。因此,加强外部监督和引导,比如,班集体监督机制的设置,以及加强青少年在自律能力方面的学习和引导,都可以有效地改善知行不协调问题。
自我决定连续体理论认为,社会环境可以通过支持自主、胜任、关系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来增强人类的内部动机、促进外部动机的内化、保证人类健康成长。[5]因此,学校在进行学生诚信教育时,可以通过设置有效的教学机制,激发学生对诚信品质养成的重视,从而促成学生对诚信的知行合一的主动追求。
现今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形式往往侧重于学习成绩,疏于对青少年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的引导。一旦在现实生活、学习竞争中获得了与认知、动机愿望等不符合的不良体验,则易造成他们在知、情、行之间的不一致、不协调。这种自我认识、自我情感和自我行为之间的落差也表明青少年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种种的内心困惑。在学校德育中加强对中小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充分认知自身的不足、学会尊重他人等内容的教育,不仅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诚信观,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也能起到引导作用。
(二)加强责任心教育,促进学生自我反思
责任心是一种重要的人格特质,是个体在其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对自己所承担责任的自觉意识和积极履行的行为倾向。责任感则是个体对待任务的态度。责任感落实到日常工作、学习中就是责任心。责任心是诚信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诚信从其根本而言,本身就是一种责任,特别是诚信行为,更需要对责任心的认识。一个没有责任意识的人无法使人信赖,也难以与人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6]
在当今的很多家庭中,中小学生作为独生子女在大家庭的呵护下成长,往往很难意识到应该感恩家人对自己的付出。这使得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习惯性认为“别人应该为我做”,却很少反思自己应该为别人做些什么。缺乏责任感,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了社会问题。
青少年只有具备了必备的责任意识,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做到诚实守信。加强对中小学生的责任心教育,促进青少年对自身责任的反思和成长,是诚信知行合一的必经之途。
(三)通过“服务学习”,促进学生诚信知行合一
中小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实际是学生在各种真实诚信情境的作用下,由内部激起对诚信认知的认识并做出符合诚信准则的正确决策,从而建构自身诚信经验结构的过程。这不是单靠教育灌输就可实现的。当代中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从家庭走向世界,与社会的联接越来越紧密,在此过程中对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社会的光明与黑暗、小事与大事之间的关系如不能做出全面、辩证的理解和认识,就容易将观察和了解到的一些消极现象和阴暗面当作社会本质。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具体问题为案例帮助他们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加深认识,从而促进诚信从认知到行为的转化。
西方倡导的“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证明,通过将社区服务活动的实施与学生培养结合到一起,以此促进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其中,志愿者服务活动就是一种典型的“服务学习”。有研究表明:在青少年阶段,长期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被证明对学生的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有利于青少年服务他人与公民意识的培养和个人发展[7]。还有研究认为:志愿者项目的质量(例如,给青少年志愿者的自由度、挑战性和对工作的享受程度)、项目的长度(12周或更长的项目效果是好于短期的项目)、年纪(在一些情况下,年纪较大的青少年收益更多)都证明是志愿行为对亲社会行为的有效影响的因素[8]。依此类推,通过学校组织有意义的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在“服务学习”状况下,能建立诚信认知与诚信行为之间的紧密关系,真正形成知行一致的诚信价值观。
总之,中小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培养学生诚信知行合一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不仅需要良好的社会诚信氛围,更需要学校与家庭树立正确的诚信教育观,并提供条件促进青少年自身的实践经验积累和主动的自我成长,通过多方位的共同作用,方能将诚信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有效促成诚信的知行融合。
参考文献:
[1]吴继霞.诚信品格的养成[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
[2]吴继霞,黄希庭.诚信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思考[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7-13.
[3]Seiter J S,Bruschke J,Bai C.The acceptability of deception as a function of perceivers’culture,deceiver’s intention,and deceiver-deceived relationship[J].Wester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2,66(2):158-180.
[4]Vrij A,Akehurst L,Soukara S,Bull R.Will the truth come out The effect of deception,age,status,coaching,and social skills on CBCA scores[J].Law and Human Behaviour,2002,26(3):261-283.
[5]Ryan R M,Deci E L.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social development,and well-being[J].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68-78.
[6]吴继霞,黄希庭.诚信结构初探[J].心理学报,2012(3):354-368.
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范文5
关键词:男女大学生;网络利用;差异
中图分类号: C913.5 文献标识: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0)08-091-03
网络一方面开阔了大学生视野,丰富了大学生生活,拓展了大学生求知手段和交流时空,另一方面,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本文从网络对大学生交往行为及心理特点的性别差异,据此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以期进一步加强网络时代高校学生的心理卫生工作。
一、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是以江西省五所高校(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理工大学、江西农业大学、上饶师范学院、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在校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在网络调查派平台上调查表,并用醒目游标超级链接在被调查的高校图书馆的网上,由学生点击调查表,历经三个月,点击的学生达1598人。大学生调查分布情况:(1)性别分布:男生679人,占42.49%,女生919人,占57.51%。(2)年级分布:大一497人占31.10%;大二280人占17.52%;大三680人占42.55%;大四138人占8.57%。(3)专业分布:涉及被调查学校各个专业。调查表采用自编形式,经过课题组成员充分商讨,先初拟调查项目、反复修改、后小范围试测、再修改、定稿等几个基本阶段。调查对象采用整班点击和分散点击相结合的方式,力争使该项调查有较好的代表性和合理性,以确保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
二、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时间管理的性别差异
时间是心理过程的存在方式,也是人格特征的存在方式。[1]时间是赋予每个人的,但是人们对时间的认知、态度、利用是不同的。科学合理地使用时间是现代人社会性格的一个重要标志。[2]据调查:大学生上网人数高达99%,其中平均每天触网2小时以下的女生高于男生12.68%,而男生上网时间在2小时以上的达44.33%,较女生多13.31%。其次,有0.74%的男生一天上网20小时以上,一天几乎是在网上度过了。此外,调查发现有19.15%的男生“曾经有过通宵玩游戏或看电影、连续剧的经历”,而女生只有14.91%的有过该经历。由此可见,女大学生具备较好的时间管理能力。在学校中,女生更易通过按规定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坚定自己利用时间的信念来培养个体的时间效能感。另外,大学生相比中学时期自主支配时间较少,大学期间学生的自由时间很多,一部分学生在失去以往被他人控制支配时间后,不懂得如何利用时间以及增强自己能够很好地支配时间的信念。男生本身多属于场独立性,生性比女生爱玩,现在的网络的普及使一些男生沉溺于网络游戏之中,使他们很难意识到时间的价值,缺乏正确有效地利用时间的计划,在时间利用的效果上明显差于女生。而当今社会竞争过程中,女性相对处于弱势地位,面临逐年严峻的就业压力和一些单位存在的性别歧视,女大学生为了使自身的总体能力得到提高,拓展就业方向,在大学期间对知识的渴求欲望更强,因此,女大学生更能够通过严格控制自主时间,最大程度地利用时间并取得有效的成果。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性别差异
在调查大学生上网最常做的事情中:聊天交友的男生占54.93%,女生占50.05%,女生低于男生4.88%。在对于现实中的朋友和网络中的朋友哪个真诚?调查结果显示:有3.53%的男生认为后者真诚,而持该看法的女生只有0.87%。在网上聊天或发表看法时,是否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调查,女生57.37%没有使用过;男生只有29.31%。此项女生比男生高出28.06%;偶尔使用男生67.60%,女生42.44%,男生高出25.16%;经常使用男生2.65%,女生只占0.76%。日常生活中遇到烦恼或不快时,愿意向谁诉说?向老师、辅导员、网友倾诉的男生比女生多,其中向网友诉说的男生占24.01%,较女生多出5.29%。而女生更倾向于向家长、同学诉说,向同学诉说的女生高达84.33%,男生只有71.13%和同学诉说。女生在家里、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及学校网络中心上网的有94.99%,多于男生21.79%。据研究,男性在独立性、求异性、冒险性等方面,均比女性强得多,而网上的一切,几乎能满足男性的这些需求,所以,男性上网的积极性远高于女性。而女性在要求安全、相信别人、注重事实等方面又比男性强,网上提供的虚假信息太多,使人缺乏安全感,女性面对大量与事实不符合的信息,大大降低了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度,自己也不愿意相信歪传的真实的信息。人际交往手段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结交朋友的方式以及他们交往的内容和方式上。调查所得男大更倾向于主动地结交朋友,表明男生比女生能更快地适应一种新的环境,建立新的友谊。正因为这样,男生比女生更少向朋友谈及自己的隐私,书信、逛街这类能长久维持友谊关系的交往方式也是他们很少用到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男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三)大学生网络情感的性别差异
调查显示,与传统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相比,22.53%的男生认为网络是虚拟的、无规范的,不必太认真,此这种看法女生比男生少1.75%。女生对现在语音聊天室、论坛、贴吧存在的骂人现象非常反感的有62.89%,比男生多9.13%,在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烦恼或不快时,女生更多的向自己熟悉的诸如家长、同学等倾诉而男生则倾向向老师、网友等诉说。男生认为现实中的朋友不及网络中的朋友真诚的占3.53%,女生则只有0.87%持该看法。女生较男生上网最常做的事中,更新博客、QQ空间的有47.55%,男生只有30.19%,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上网浏览新闻与评论的分别占54.64%和41.02%。与传统的媒体相比,网络上的信息不仅及时而且量大,这都是传统媒体所法比拟的。男大学生对新闻网页关注更多,可能在于他们比女大学生更富好奇心、求知欲,更热衷于了解、关心时政,他们比女生更具有猎奇的心理,追寻一种在现实生活难以了解,通过正当渠道难以获得的“奇”、“艳”事物或信息;而女生的情感更加细腻,更倾向于关注距自己近的人和事,而对国家大事之类的离她们较远的事情就不如男生那么热忱。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男“薄”女“厚”,人类情绪主要受下丘脑支配,而由于女性的大脑皮层较多地参与了情绪活动,因此她们的感情味就比男性更浓重一些。有研究显示,女性的圈子是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而男性更可能接受来自一个大的象征性群体的人,即使他们跟这些人没有亲密的个人关系。有研究发现,女生更喜欢使用网络聊天这样的互联网服务。[3]本研究从侧面验证了这一结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也许是因为女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比男生成熟要早,她们追求独立、建立自我同一性,满足情感方面的需求比男生更迫切,对人与人之间的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比较关心,对个性特征相似性的要求相对要高,而又在实际生活中的人际需求和异往上略显被动。[4]当现实生活中的人际沟通不足以满足这些需要时,互联网就成了一个选择。[5]
(四)大学生性心理的性别差异
您有没接触/浏览过(网页)的回答,65.54%的男生光临过此类网站,女生有10.34%有过该经历。有调查显示大学生性心理和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往往更为开放和主动,占有欲更强,也是感染性病/艾滋病更危险的人群。[6]而女生则较传统和谨慎,观更强,但感彩更强,容易受到诱惑,在生理和心理上更易受伤害。有性学家指出,男女两性的性心理是建立在性激素作用这种生理机制上,而男性体内产生的性激素较女性要多得多,加之现时的许多环境与媒体裸的性,大大地刺激了大学生尤其是男大学生的好奇心与性幻想。此外高校的严格管理、大学生本人的性克制,又加剧了大学生对于性的压抑感。尤其是男大学生,当他们有意或无意涉足后,能给他们带来性的满足,造成这类网站的点击率居高不下。
(五)大学生看待网络的性别差异
调查显示,89.84%的男生接触信息的渠道主要是网络,女生有85.81%。38.14%的男生认为网络的发展对其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有该想法的女生只占26.55%,3.70%的女生认为上网对其现阶段的学习没有影响,较男生高1.64个百分点。网络与传统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相比,认为是是虚拟的、无规范的、不必太认真,男生持这种观想法是22.53%、女生是20.78%,认为是不健全的,尚待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规范,男生有49.93%、女生是45.70%。由上表可以看出,男生较女生认识网络普遍更客观,但是也存在无视网络道德规范的现象,认为网络是自由的完全可以不负责任的男生比女生多,但较理智的看待该问题的女生少于男生。认为现代网络阅读文化无用的男、女生分别占该性别的1.62%、0.66%。认为网络阅读文化良莠不齐有点用的男生占77.03%,女生占78.67%。这可能与男女大学生接触网络的程度以及对网络的使用方式有关。
三、建议
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中时间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具有唯一性的特点。大学是人生的最黄金时期,也是最容易错过的时间。所以大学生有必要对时间做好管理和规划,为实现职业生涯和人生目标而确定行动时间和方案。因此,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应该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学校应该有意识地传授时间管理知识,培养大学生科学合理的时间观念及有效地支配时间能力,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女生交往中,特别是在网络交往中相对稳重和保守,而男生在人际交往,特别是异往中,有着比较主动,喜欢支配的特点,因此,他们可能更大胆,也更可能突破网络道德的限制,这与男性富有支配性、独立、有攻击性、大胆、冒险、喜欢追求刺激的特点有关,同时,男性对情绪和行为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又不如女性,并且这种低水平的自我控制可能会转化为行为问题。男女大学生的情感需要不同,建议在网络建设上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个因素,从而使网络更加人性化。鉴于大学生性心理的性别差异问题,提示高校有关部门应对此足够重视,并分别给予有针对性的性教育和性引导,加强大学生性教育,坚定大学生健康的性意志,具有十分迫切的意义。也必须加强心理卫生网站建设,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借鉴国外Internet的管制经验,通过政府和舆论途径来规范网络市场。[7]在今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必要加强针对孤独感的教育活动和心理调控,采用团体疗法、社交技能训练、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大学生走出孤独的阴影,从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朱以财.基于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职业技术教育,2008,(6).
[2]黄希庭,张志杰,凤四海等.时间心理学的新探索[J].心理科学,2005,28(6).
[3]雷雳,柳铭心.青少年的人格特征与互联网社交服务使用偏好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5,6:797-802.
[4]傅安球.青年性别差异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90-191.
[5]雷雳,张雷.青少年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72-73.
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范文6
2005年以前,爱尔兰一直采取的是由十家互无关联的地区性医疗委员会向450万国民提供医疗服务的方式。当时,政界人员是这些委员会强有力的代言人,他们中有许多人决心维持其所在地区的医疗服务,哪怕这样做并不符合患者的最大利益。
2005年,爱尔兰政府着手改革这种医疗服务的方式,将这些委员会合并成一个独立的机构,即健康服务署(HSE,以下简称健康署),并将基本医疗、住院治疗和公共卫生合并到健康署中,从而使医政分离。成立之初,健康署就和爱尔兰卫生与儿童事务部签订了一项服务合同,后者每年向健康署拨款150亿欧元。该合同明确规定,健康署的首席执行官要对每年的预算情况负责。虽然健康署很多医疗改革措施最初遇到了很强的阻力,也饱受爱尔兰政界和媒体的批评,不过它还是显著改善了爱尔兰的医疗服务。通过几年的改革,爱尔兰医院内候诊人数大为减少,更多患者享受到了高质量的基本医疗服务,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都明显改进。
建立综合的基本医疗团队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医疗系统的基本问题是资金和医疗资源的短缺。在这种环境下,患者把得到临床医生的诊治看成是一种优待。因此,尽管患者作为纳税人支付着医疗费用,但还是不愿意抱怨。临床医生从患者那里听到的大多是溢美之词,因此他们也缺乏改进的动力。”刚从健康服务管理署卸任的第一任首席执行官Brendan Drumm博士介绍了健康服务管理署成立之初,爱尔兰医疗系统面临的最大挑战。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健康署开始向临床医生灌输这样一个观点,即爱尔兰的医疗体系需要的不仅是资金,而是必须对医疗服务的组织方式和护理服务提供方式进行重大变革。
“只有改变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式,才能在离人们的住宅更近的地方提供更多的基本医疗服务,甚至到他们家中服务,而且这些医疗服务的质量和价值更高,也更方便且容易获取。这意味着很多提供社区服务和医院服务的独立机构将停止运作,我们需要一个单一的管理结构来负责处理这种医疗环境下的预算、人员、质量和绩效。此外,我们还必须解决患者和临床医生之间交流不畅的问题。因此,我们的第一项重大改革措施就是将基于社区的专业医疗人员转变为基本医疗团队。”Brendan Drumm博士指出了建立基本医疗团队的初衷。
通过在各个社区建立综合基本医疗团队,健康署重新配置了医院服务,以便在最有效的医疗环境中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此外,所有的医疗服务必须实现一体化,这样无论患者接受多少临床医生的诊治,都可以获得流畅的医疗服务。”Brendan Drumm博士强调道。
在建立基础医疗团队的过程中,健康署以患者的需求作为起点,每一支团队都为约1万名爱尔兰人提供服务。这种方法让全科医生、社区卫生服务站护士等基于社区的医疗服务提供者参与其中,使他们改变了过去患者信息交流不畅的状况,可以根据患者的需求将医疗资源有效调动起来。截止到目前,爱尔兰大约有300支基础医疗团队为爱尔兰50%以上的人口提供医疗服务。据了解,到2013年爱尔兰有望实现组建500支基本医疗团队的目标,其中有很多团队在运营时会使用最先进的设备。
重新配置医院服务
爱尔兰大约有50家急诊医院,规模分为大、中、小三类。在大约40年的时间里,爱尔兰政界的压力使这些医院的医疗服务提供方式难以进行变革。这导致很多从医疗质量和安全角度来看应该废止的一些做法不得不延续,比如很多小型医院并没有多少手术要做,但还是配备了完整的手术团队随时待命。“这些规模非常小的医院不但使患者置身于医疗风险中,而且医疗成本高昂,使我们无法向大型医院投入足够的资源。”Brendan Drumm博士介绍道。
爱尔兰重新配置医院的第一步是将许多复杂的医疗服务从小型医院转移到大型医疗机构。为了使这项工作顺利开展,健康署先在一个地区对医疗服务进行了现代化改造,了解哪些措施的效果更为出色,然后将这个计划扩展到其他地区。
“最初,医院资源的重新配置遭到了政界人士和公众的抵制。幸运的是,我们得到了临床医务部门领导者的支持。他们游说地方和全国的政界人士,痛陈变革的必要性,并帮助我们向公众开展宣传,他们使我们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Brendan Drumm博士谈到。
争取临床医生的支持
一开始,爱尔兰的临床医生对医疗系统的改革也持怀疑态度。“很多临床医生对我们的改革措施甚至是冷嘲热讽。他们中的很多人虽然认为对医院资源进行重新配置是必要的,但是并不愿认同改革计划。在健康署成立前,临床医生和医疗系统管理者间可谓泾渭分明,他们之间没有形成建设性的关系。”Brendan Drumm博士回忆道。
为了说服临床医生认可改革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能实现的,健康署决定让一小部分已经接受医疗系统需要改革的临床医生参与到变革中。为了使这些临床医生从他们同事那里争取到更广泛的支持,健康署与培养内科医生、外科医生和其他专业医疗人员的研究生院建立了密切的联系,组成了一个名为“爱尔兰研究生医疗培训机构论坛”的新组织。在该论坛的支持下,健康署向爱尔兰的临床医生介绍了临床部门领导者的观念及其在改进医疗服务方面的重要性,使更多临床医生认可并支持医疗改革,并使临床医生和临床医务管理者之间建立起了有效的工作关系。
“在争取临床医生支持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虽然临床医生的广泛支持很重要,不过临床部门领导者的实际人数也应该保持在相对较小的数量,以提高他们的可信度和权威性。要让临床领导者在发展一体化医疗系统方面卓有成效,采取跨部门的方法也很重要。我们的临床领导者不仅是外科、医药或儿科部门的临床主管,他们还负责医院中提供的所有临床服务。”Brendan Drumm博士总结道。
推进绩效管理
健康署成立之初,爱尔兰医疗系统没有与医院和临床医生相关的绩效数据。而对医院和临床医生建立全面的绩效衡量体系又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成为健康署早期的工作重点。
借鉴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用来提高当地政府绩效的方法,健康署制定了一套反映爱尔兰医疗系统绩效的指标。其中,医院的绩效衡量指标包括急诊部和非急需手术的等候时间、每日病例处理速度、专科医生的新门诊患者接待人数、医护人员数量以及病例组合。社区卫生服务保健机构的衡量指标主要包括儿童疫苗接种率、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团队每月接待的新家庭数量等。
健康署研发了一个名为HealthStat的应用程序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并定期与医院管理人员和资深临床医生开会讨论这套绩效管理的成效。因为这两个群体要负责制定行动方案以改进绩效不佳的领域。借助HealthStat系统,医院管理人员可以将自己的绩效与爱尔兰其他地区医疗机构的绩效进行直接比较。“我们发现,大多数医院管理人员和临床医生都乐于了解他们的绩效结果,也愿意看到相关的绩效报告。因为他们都希望自己所在的医疗机构取得成功,知道这种成功将会得到认可和表扬。”Brendan Drumm博士指出。
此外,健康署每月会在自己的网站上公布医院和临床医生考核的绩效,以供公众查阅。“不过,到目前为止,公众还没有开始使用这些信息来确定要选择哪家医疗服务机构就诊,也还没有充分利用HealthStat系统来了解不同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绩效情况。一切还有待时间的检验。”Brendan Drumm博士对绩效考核的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