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维的重要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维的重要特征范文1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思维;教育改革
伴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的每一个领域都涉及数学知识,特别是在高科技和管理科学等领域,数学的地位显得更加重要,这对于现阶段的数学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对数学的全貌以及一些数学前沿都有所了解,还要了解与数学相关的其他领域。这就需要我们对传统的数学思维模式进行有效的创新,创新的基础就是创新思维,所以在新时期,尤其是在数学教学工作中,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一、数学教育的特征
1.数学教育的特征
(1)抽象性:数学学科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抽象性,数学中的所有对象都是抽象思维的产物。
(2)简约性:数学的简单性主要体现在数学语言和数学符号,这是数学的抽象形式。
(3)形式化:数学的形式化特征主要表现在数学中所应用到的形式符号体系,一般在数学中,都是采用形式语言,对数学思维过程中所有能表述出来的事物都用符号表示,包括一系列的推理、公理和定理等。
(4)逻辑性:这是数学的一个主要特征。我国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创新思维内涵及特征
思维创新的主体是人,而除去创新主体之外的其他事物就构成了创新客体,创新主体对创新客体的认知过程,就是创新思维的形成过程。
创新思维的几点特征:
(1)主动性:思维主体的主动性对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果主动性缺乏,那么就难以保证良好创新性效果的形成。
(2)独创性:创新思维的独创性也强调了创新思维的差异性和独立性。
(3)求异性:求异性是创新思维最为本质的特征,它需要以创造性思维的主题与现有的理论体系为基础,积极寻找新的突破口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4)发散性:主要是指在创新思维形成的过程中要充分联系思维客体的一些相关因素。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具体策略
1.提高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积极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创新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创新意识,那么就无法保证对学生开展创新思维培养工作。只有教师具有创新意识,才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创新思维的形成和提高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2.转变教学观念,提高问题意识
(1)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能直接照搬教材上的知识点,而是需要灵活地将教材上的一些知识点,如公式、定理等,以问题的形式提出,通过此种形式,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得问题意识在学生心目中扎根,这对于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2)注重数学问题的再创造,积极培养创新思维
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其创新思维的形成,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不仅需要足够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还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培养和训练过程,创新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它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工作中,不仅要保证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还要以问题再创造的形式增强学生对疑难问题的探究精神和质疑意识,学生在这样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创新思维才能逐渐形成。
3.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兴趣是思维的不竭源泉和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思维驱动力。数学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教师需要将这些数学知识以趣味性的形式灌输给学生,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还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4.充分利用数学课本素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数学课本中有很多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对这些素材我们要充分利用,不失时机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新时期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它需要经历一个长时间的训练和培养过程。这也要求数学教师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做出最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孙延洲.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中学数学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成红艳.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
[3]蔡健飞.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7.
思维的重要特征范文2
关键词: 语言 思维 英语教学 启示
1.引言
从古希腊到今天,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一直都是哲学家、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们深感兴趣并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思维和语言特征,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论述,得出对英语教学有益的启示。
2.思维
2.1思维的特征
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人们常用动脑筋来描述这一过程。心理学界通常认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人的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等重要特征(叶奕乾、祝蓓里,2005:164)。
间接性是指人们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事物为媒介去理解那些不能直接感知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的事物。概括性是指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或本质特征抽取起来,加以概括,也指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规律。一切科学的概念、定义、定理、规律、法则等都是通过思维概括的结果。
2.2思维的主要凭借
思维主要凭借表象进行。皮亚杰的研究表明,在人的思维发展过程中,表象的功能在1岁左右出现,并逐步成为思维的主要工具(李晓文、张玲、屠蓉生,2003:177)。表象能够将思维的内容具体化,人们在对不熟悉的内容进行抽象思维时,人们需要借助于表象。通过表象来理解抽象的概念定理等。表象在思维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3.语言
3.1语言的特征
思维的表达需要借助于语言,在思维过程中,人们主要借助于词和语句来反映现实世界。思维和语言是密切联系的。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语言和思维伴随劳动和交流而产生。个人在生活实践和人际交往中学习语言,并发展思维。
语言成为思维的工具是因为语言的特征最适合抽象思维。语言的特征主要包括:任意性,创造性,结构性,位移性(胡壮麟、姜望琪,2002:5)。语言是抽象符号,每一个符号都有自己的意义,但是符号与所指之间的联系却是任意的。语言的任意性为人们进一步的创造提供了平台。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词语又以一定的结构进行组合,语言的复杂结构能够表达各种意义。正是由于这些特征的存在,语言符号可以自由地表征事物,表达和传递思想,并且可以进一步创造出新的表达。
3.2语言对思维的作用
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其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掌握了语词之后,人能够学习和理解一些表象无法表征的抽象概念。另一方面,思维内容通过语言得到整理和创造。原本模糊的思想,通过语言的表达而变得清晰、有条理。在交流过程中,人们的思维变得更为清晰,甚至在交流中会产生新的思想。交流、表达、反思、总结等都是整理和提升思想的重要途径。
4.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由于语言和思维关系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各自研究视角、方法和理论背景的不同,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和观点。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种代表性的观点:第一,语言决定思维,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沃尔夫(B.L.Whorf),他师承萨丕尔(E.Sapir)关于人的认知和世界图式会受到语言的支配的观点,提出了语言相对性和语言绝对性假设。语言相对性假设认为,由于语言不同,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不同。语言绝对性假设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必须通过语言,思维是由语言来决定的。沃尔夫的这两种假设实际上是一致的,都是语言决定思维的观点。第二,思维决定语言,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与沃尔夫的观点相反,皮亚杰认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思维先于语言,思维决定语言。从语言和思维发生的起源来看,思维起源和发生要比语言深远得多、早得多。皮亚杰是通过对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的具体分析来阐述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的。第三,两者既相互作用,又相对独立。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前苏联的维果斯基(L.Vygotskg)。维果斯基一方面承认思维的发展受制于语言,另一方面又觉得不能把语言和思维等同起来。他认为语言和思维好比两个圆圈,它们有一部分是重叠的,那是语言和思维一致的地方,这可称为有言语的思维(verbal-thought),但这并不是包括所有形式的思维和所有形式的有声语言(转引肖少北、张文香)。
根据现有的理论和研究,我们把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方面,语言的存在依赖于思维。言语的内容是思维。没有思维就不会有语言。另一方面,语言对思维具有重大作用。第一,语言是人们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的思维载体,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必须运用语言作为主要媒介和表征。第二,语言能给思维提供更多的刺激。当物体不在眼前,或者抽象的概念等,通过语言,人们也能进行思维。第三,语言表征事物,语言本身的特点会与被表征者融合在一起为人们接受。因此,语言的特点会影响人们对概念的理解,从而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5.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从运用形式来看,可分为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内部语言是运用语言材料,把想要表达的内容进行言语编码:表达什么,如何表达;外部语言是将内部语言外显化;或用口说出来,或用笔写出来。内部语言与外部语言的互相转化构成了人们表达观念、感情、传递信息的四大基本要素(也称语言的四大能力):听、说、读、写。其中听、读是吸收,说、写是表达。听、说、读、写与思维关系密切:听和读是对语言的理解、吸收,也是思维对语言进行处理和存储的过程;说和写是对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也是思维将其结果转化为语言信息的过程。所以,在我们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必须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培养,因为这四大能力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采用适合学习者的教学方法和材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效果的目的。教师应改变以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从而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李晓文,张玲,屠蓉生.现代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胡壮麟,姜望琪.高级语言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思维的重要特征范文3
【关键词】数学解题过程 激发 创新思维
敏捷性、灵动性以及创造性是人类创新思维的三个最主要的表现特征。而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在数学解题过程的本质体现。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处于待开发状态,因此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便变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数学解题过程中理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必须给予小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他们的创新思维得以激发后,能够充分地了解到更具有实质性效果的数学解题方法。除此之外,教师还需在运用科学有效的解题方法及时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体会到活跃的创新思维能给学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1.激发小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数学是我们进入学校后一门必修的重要课程,小学生数学成绩的好坏涉及到很多原因,但主要原因大致上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否良好或者完善;另一方面是小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是否良好。目前,大部分小学生的数学成绩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有些小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都很强,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只要教师稍微指导就可以很快掌握其中的解题方法;另外有些小学生则表现为不但在课堂上无法掌握基础知识,在自我独立学习过程中也显得极为吃力,他们没有形成很好的创新思维,因此导致在数学解题过程中遇到种种瓶颈。面对小学生这两方面的差异,深刻地说明了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激发小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创新思维的特征
创新思维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数学创新思维与知识、技能相融合;二是判断能力能够很好地体现创新思维能力;三是创新思维能够体现出综合素质水平。
2.1数学创新思维与知识、技能相融合
数学创新思维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与知识、技能相融合。教师在解题过程中不但需要给小学生传授好的解题方法,还需要充分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为会有一些知识点是难懂、难以理解的,就算小学生掌握了解题方法,对知识点本身认识上也会存在明显的缺陷。
2.2判断能力能够很好地体现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小学生自身的判断能力。教师需要充分掌握数学领域里各类型的知识点,根据一些重、难点知识向小学生提出问题并让他们自己进行判断,以此激发小学生的独立判断能力。
2.3创新思维能够体现出综合素质水平
创新思维能力强的小学生通过老师传授的知识,在自己完全理解并掌握后会归纳、总结并反思,进一步形成自己的一些想法,以此扩展自己的视野。鉴于此,创新思维能够体现出综合素质水平。
3.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激发小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策略
3.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常听人说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教师应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进一步地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者少百分之几的问题"求解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制定教学目标,进而充分掌握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创设情境法与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彻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为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下了良好的铺垫。
3.2对数学问题进行优化和精心设计
小学生处于学习的最佳时期,他们擅于接受新鲜的事物,并对此抱着健康积极的心态。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疑问,则能很好地让小学生产生创新思维。另外,通过提出疑问也能够明确小学生学习的目标,小学生会根据疑问逐渐在创新思维的形成中把问题一一解决。这样在无形之中激发了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在数学问题设计方面,教师应该对数学问题进行优化和精心设计,这样可以让小学生在短时间内充分发挥出良好的思维想象能力。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多边形的面积计算"第二课时"求三角形的面积"中,我们知道上一课时学了"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S平行四边形=底(a)×高(h)。而三角形的面积求解公式为:S三角形=1/2底(a)×高(h)。于是,在解题的时候,通过分别演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求解,从而引发学生对两个图形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的思考。
在教学案例中,这是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让小学生充分发挥思维能力并理解透彻这一知识点便是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的主要目标。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自然会通过自我思维的独立性思考,从而把这一重、难点问题彻底解决。
3.3注重沟通交流环节
"良师益友"在一定程度上告诫我们,教师与学生不应该仅仅只是师生关系,还可以是朋友关系。所以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主动地跟小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与交流,全面性地了解小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存在疑问的知识点教师理应积极地帮助小学生解答。帮助小学生解答的同时应该注重对小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从而让小学生掌握良好的数学解题方法。例如: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数除法"一课中,很多小学生学得很模糊,教师首先应该通过分析"分数与除法"两者的内联系,指出除法与分数各自的基本性质等。在沟通交流后,结合有效的解题方法,让小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完善的、系统化的解题思路,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创新思维。
4.结语
本课题介绍了激发小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进而分析了创新思维的特征,其主要特征有:创新思维与知识、技能相结合;判断能力能够很好地体现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够体现出综合素质水平。最后,就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激发小学生创新思维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策略,其主要策略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数学问题进行优化和精心设计和注重沟通交流环节。通过对本课题的深刻探讨与研究,充分认识到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玉平.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J].考试周刊,2011,09(75):11-19
思维的重要特征范文4
一、思维发散性特征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形式.探究式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因此,所有问题应启迪学生充分思考,必须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例如,讲家庭电路安全时,教者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教者提出,熔丝在什么情况下熔断,在电流过大的情况下熔断,那什么情况下电流会过大呢,学生猜想用电器使用过多,家里电路出现故障等,这些猜想都可从生活经验中获得相关的提示.通过开放的思维联系了实际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开放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特征
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开始,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学习“压力压强”时,教者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人在雪地里行走和使用雪橇在雪地里滑行的对比,让学生们思考它们的区别,请学生提出相关的一系列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好的开端.
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性特征
探究式学习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因此,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主体特征,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独立思考,自主实践,主动学习.例如,在“研究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教学中,我们选择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猜想影响因素,再设计检验方式和途径,然后进行实践实验检验.教学活动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特征.
四、强化方法教育的特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熟练掌握一两道题不是最关键的,最重要的是掌握此类问题的解决方式,思维模式.探究式学习,是通过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探索真理的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应体现物理学研究方法教育的特征,对学生适时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初中物理教材中,潜存着许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最常见的“液体蒸发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探究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中的控制变量法;“研究电流电压”中的类比法;“得出牛顿第一定律”中的推理法;“研究力的概念”中的归纳法.另外,实验、观察、假说、比较、尝试、模型、理想化、抓主要因素等,也都是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学习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上述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体验和学习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
经过笔者的罗列,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出现的物理问题探究方法有以下几种.(1)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通过控制某几个因素不变,只让一个因素改变,从而研究某一个物理量的方法.(2)转换法,一些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转化为熟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3)理想模型法,采用模型方法对学习和研究起到了简化的作用,但简化后的模型一定要表现出原型所反应出的特点、知识.(4)类比法,一些十分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量不易理解,就拿大家能看到的,与之很相似的量来进行对照学习.(5)等效替代法,在物理实验中有很多物理特征、过程和物理量直接观察和测量很困难,这时把需要观测的变量换成其他间接的可观察和测量的变量来进行研究.(6)科学推理法,有一些物理现象,由于受实验条件所限,无法直接验证,需要先进行实验,进行合理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7)观察比较法,在对各种物理现象,物理实验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和认定的标准进行比较,最终得出结论.(8)定义法、比值法适用于物质属性或特征的定义,往往借助实验寻求一个只与物质或物体的某种属性特征有关的两个或多个可以测量的物理量的比值.(9)放大法,某些微小的物理量不易测量和观察,实验时常采用各种方法加以放大.(10)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11)归纳法等.
思维的重要特征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思维发展;第五阶段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105-02
一、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也成了世界上最具影响的大国之一。正如说的:“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机遇和挑战并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许多问题都是我们必须思考和面对的:“为什么总是中国制造而不是中国创造?”“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等问题已经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它是沉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事实上,进入新世纪的信息化时代,推动社会发展的不是资本和土地,而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国际经济竞争将变成创新人才的竞争。中华民族能否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于中国教育能否培养出大量创造创新性人才。林崇德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创造性人才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过。他认为: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事实上,人的创造力最终要体现在思维能力上,也就是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因此,要研究大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首先必须研究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形成和发展规律做了初步探讨。
二、高校学生思维发展“第五阶段”的提出
学生的思维是如何发展的?学生的思维发展有没有规律?传统的理论在此问题上表现出三种趋向:一是不重视对学生思维发展的系统研究;二是不重视乃至否认思维发展存在阶段性;三是仅用掌握的知识多少作为衡量学生智力水平发展的高低。对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研究存在着许多误区,尤其是仅用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大学生思维的发展水平的高低,没有看到大学生思维发展量变中的质变,这对于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培养一大批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瑞士心理学家、教育家皮亚杰(Jean Piaget)在研究学生思维发展方面提出了他独特的见解。他吸取了康德“图式”概念的合理性,而又否定了他的先天性,经过长期研究,创立他的思维发生与发展理论。在其理论中,他首次将人的思维发展过程划分为本质不同但又密切联系的四个阶段:一是感知运算阶段;二是前运算阶段;三是具体运算阶段;四是形式运算阶段。皮亚杰认为,这四个阶段是人思维发展中必须经历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不同的思维特征,既密切联系又有质的区别。皮亚杰理论的独特之处,一是既具有深厚的心理学与教育学基础又有丰富的实验基础;二是他首次将生物发生学中的“同化”“顺应”“平衡”“自我调节”等四个概念引入理论之中,同时借助于“同化”与“顺应”的概念,比较科学地论证了思维发展的内在动力,并提出了人的思维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统一原理”。他的理论表明:人的思维发展变化是一个从质变到量变再到新的质变的循环往复过程,同化引起量变,而顺应引起质变,每一次质变都是一次否定,也是一次“扬弃”,这无疑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相一致,这也是皮亚杰理论近年来在全世界受到推崇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然而,皮亚杰的理论也存在一定缺陷。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研究表明:“他们(指16-18岁的中学生)的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到高中这种转变初步完成,这意味着他们的思维趋向成熟。这说明我国中学生(高中毕业生)思维发展基本上完成了皮亚杰所说的第四阶段,也就是说,我国中学生已基本上完成了由具体运算到形式运算的过渡。按照皮亚杰理论,思维达到形式运算后‘智力质的发展就结束了’。”果真如此,那么,对于像爱因斯坦、牛顿、狄拉克等对科学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如果他们的思维仅仅停留在形式运算阶段,而无质的飞跃,那么,如何解释他们在科学上创造性的发现?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的思维发展到皮亚杰所述的第四个阶段后,对于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还应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_第五阶段。学生进入大学后,其思维的发展并不完全是在第四阶段量变的持续,而面临着从第四阶段到第五阶段质的飞跃。
三、大学生思维发展“第五阶段”的基本特征
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呈现一种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思维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思维特征而区别于其他阶段。笔者认为,大学生思维发展过程有不同于第四阶段的特征标志:第一,思维主体在第五阶段思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具有了辩证思维的许多特征,在思维过程中,能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不盲从别人,也不排除别人的观点,而在第四阶段主要表现为解决问题。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或者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理论,从新的理论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标志科学的真正进步。这说明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相适应的思维结构与解决问题相适应的思维结构有着质的区别。第二,思维主体在第五阶段的思维具有新颖性、独特性,也就是说,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具备某种创造性。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思维发展有着其独特的特征。祖振铨教授曾就这一问题做过一些实验测试,他指出:“我和我的同事曾对一批大学生做过抽样调查,用一套无固定的答案的题目请不同年纪的学生作答。这些题目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进行优化分析。从答卷中可看出,刚进大学的学生,想到一个解决办法,就认为完成了答案,再也不去想别的可能性了,而高年级学生却从较多的方面去考虑问题。”这从不同角度都说明,大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同刚进大学的低年级学生有质的区别,也表明大学生的思维不仅存在着量的积累,而且存在着质的飞跃。第三,第五阶段思维主体的思维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主体在对思维活动各方面和各环节进行自我调节和校正的前提下所具有的一种能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往往比较大胆,能够对现成的结论质疑,并提出新的观点,而大学低年级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往往比较谨慎,很少对教材的结论提出异议。
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思维发展的第五阶段,在这一阶段思维主体表现出的思维特征主要体现在思维的新颖性、独创性、独立性和批判性上,其表现为思维开阔,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囿于别人的见解和自己知识的局限性,能迅速发现事物之间、现象与本质之间的新联系,对遇到的新问题能迅速做出创造性的决策。从这个角度讲,将第五阶段命名为“创造性阶段”更为确切。笔者认为,大学生思维发展第五阶段的提出,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对学生思维发展智能化高层次的要求;二是符合大学生心理、生理以及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三是有利于高校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地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
思维的重要特征范文6
一、高中物理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思维是人在表象、概念和事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物理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因其认识对象的独特性,有其特有的特征,其特征一般有以下几点:
1.创造性
学习物理是为了运用。假如我们学习物理仅仅是为了记住现有的规律、概念等,而不去发现新的规律和探索新的知识,那么学习和研究物理就失去了它的现实意义,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和生命力。物理的独创性就是发现或想出别人想不出的规律和观点。其理论是新的、独特的和前所未有的,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2.联想性
联想性是创造性思维的另一个重要特征,物理教学就是要培养由一个事实联想到相关事实的能力。牛顿就是因为看到苹果落地的事件,联想到力,并经过多年的研究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3.迁移性
科学发展突飞猛进,新的知识日新月异,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边缘科学、交叉科学不断出现。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也越来越强。思维的迁移性就是由一种思维快速转移到另一种思维的能力。
4.批判性
批判性则主要是从创造性思维的品质来说的,批判性思维是对传统理论成果的否定和创新,是扬弃的过程。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真正的、不变的、最后的、终极的真理,一切都是在变化发展之中。理论的正确性也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一定的范围内来说的。批判是创造的前提。自古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和理论成果的,都是对传统理论敢于质疑、勇于探索者。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高层次的认识活动,和一个人的能力、知识水平和性格特征有关。而人的智力和知识水平是通过后天的开发、教育和学习不断提高的;人的优秀性格也是后天的锻炼而形成的,从而也就说明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训练而得以提高的。我认为,高中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做到以下几点:
1.夯实基础,拓展知识面
创造性思维并非无中生有,它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的。知识既是思维的成果,又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俗话说:推陈才能出新。只有在研究旧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新的思维成果。因此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努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和前提条件。
2.营造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斯认为:创造性思维和人的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和冒险性有关。而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有助于这种创造性人格特征的形成。民主开放的氛围应从两个方面去实现。一是教师的态度和蔼可亲,语言要轻松幽默,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二是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当做平等的主体,应创设教与学的心理换位与角色互动场景。乐于听取学生的不同观点和意见,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这才是民主教学的实质。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才不会被扼杀。
3.启发式教学方法
知识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必要条件。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启发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创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