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扶贫行动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旅游扶贫行动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旅游扶贫行动方案

乡村旅游扶贫行动方案范文1

“十二五”期间,荔波县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思路,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谱写了荔波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篇章。

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45.3亿元,是2010年的2.56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3.01亿元,是2010年的3.37倍;固定资产投资达68.37亿元,是2010年的4.05倍;财政总收入达5.55亿元,是2010年的1.99倍。自2014年以来,连续两年在全省1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增比进位综合测评中排名第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明确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发展理念和重大举措。“十三五”期间,荔波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紧扣“两加一推”主基调主战略和黔南州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及“一圈两翼”发展三大战略,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紧紧围绕世界知名、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胜地的目标定位,坚定不移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着力发展生态经济和文化经济,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扎实推进脱贫攻坚

确保全面建成小康

“十三五”时期,脱贫是关键,荔波县必须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全面实现同步小康社会目标,强力推进大脱贫。

紧紧围绕“六个一批”目标,按照“三大理念”“八个精准”“八个抓好”“五个责任”的要求,以“两山”扶贫为主战场,以持续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精准编制以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为重点的扶贫项目,精准抓好教育医疗扶贫、生态扶贫、旅游扶贫、政策兜底等措施,做到“六个到村到户”。

全面推进“1+9”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大力实施扶贫攻坚示范县110个子项目。强力推进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在贫困村优先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七小行动计划和“一事一议”等基础设施项目。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构建农村集中式供水全覆盖,促进城乡电力均等化发展。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县3.0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7500元、13600元,年均增长10%、12%以上,农村集中式供水实现全覆盖,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8平方米以上。

同时,强化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有效衔接,织牢民生网底,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推进全民创业行动计划,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稳步推进“普十五”教育,优化职业教育,提高师资水平,提升教育质量。加大公共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医疗质量及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大力推进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和社会保障兜底工程,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养老、优抚安置四大社会服务体系。继续推进“平安荔波”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公共安全。进一步优化新农合补偿方案,实现新农合参合率达97%以上,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综合参保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

深化全域旅游战略

呵护生态久久为功

2015年3月,荔波县在全省率先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十三五”期间,荔波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实施全域旅游战略。按照全域旅游“445”发展思路,坚持以旅游业为核心,着力构建农旅、工旅、文旅、康旅、体旅等融合式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临空经济、现代物流、保税仓储、安全食品、绿色轻工等绿色产业集群。

全面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园和绿色种养殖基地建设。抢抓全省加快旅游发展机遇,以项目为载体,对现有景区进行扩容提质,并顺应市场需求,着力丰富全县旅游业态,将全县旅游资源逐步开发,打造精品景区,完善全县水上乐园、主体乐园、动漫乐园、生态科普、高端休闲度假等旅游要素配套。着力将旅游经营理念深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层面。按照城景融合思路,注重民族特色风格风貌,加快打造醉美樟江景观带、民俗体育馆、老荔波古城文化区、夜游樟江等项目,做足文化旅游。大力发展乡村民俗旅游,将全县特色民族村寨进行包装打造,形成乡村民俗体验精品旅游线路。计划到2020年,全县实现旅游总收入155亿元以上,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以上,积极创建1个5A级景区、4个4A级景区、18个3A级景区,全力打造成为全国、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和贵州第一旅游名片。

同时,大力实施旅游精准营销,充分利用新媒体,充分利用《跟着贝尔去冒险》《婚礼大师》等在荔波取景拍摄节目的品牌效应,深入推进与省内外毗邻区域合作,深化与韩国、东盟、欧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等国内外区域的交流,提升荔波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此外,坚持把发挥生态优势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突出建设大生态,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石漠化治理工程,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强化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种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进“绿色荔波”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做大做强林业经济,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樟江河流域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严格执行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重点抓好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加快推进环境监测监察能力建设,确保环境监测监察业务用房如期建成投入使用。强化森林火灾防控,最大限度控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计划到202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行政村垃圾收集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95%、85%以上,城乡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达95%以上,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100%。

抢抓大数据发展机遇

把握发展规律促跨越

“十三五”时期,荔波将抢抓省、州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机遇,着力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积极推进智慧旅游、电子商务、信息惠民等工程。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重点促进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以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设为契机,加强农产品、旅游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推进合作社、种养大户、农家店与电商企业对接,加大商业合作,大力培养电商人才,完善覆盖城乡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计划到2020年,村(社区)基本实现电子商务综合网店全覆盖,城镇所在地、景区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

乡村旅游扶贫行动方案范文2

精准识别,阳光操作

刚驻村不久,就遇到贫困户第三次“回头看”,即精准再识别。

村委扩大会经过反复讨论,提出“三公开、五程序、三细节”的识别规矩。三公开是:识别标准、识别程序、识别结果公开。五程序是:第一步各组将识别标准、识别程序张榜公布;第二步各组做好贫困状况摸底调查,提出候选贫困户名单并张榜公布;第三步是每个组召开全体组员大会,第一书记和村委主要干部都到会参加,对候选贫困户逐户投票表决;第四步将各组识别出的贫困户进行全村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与举报;第五步将识别名单上报镇党委和镇政府。三细节是:各组大会在家的农户必须户户到;参会人员必须签字画押;在外打工不能参会的将候选名单电话告知并要求短信回复。

识别过程总体平稳有序,村民踊跃行使自己的权利,最终群众识别出45户贫困户,张榜公示后无一举报。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建设项目和资金一个接着一个落户石锣村。更令人惊喜的是,在派驻单位、县旅游局以及我的共同努力下,石锣村被正式批准为国家级乡村旅游村!

发动群众,共建家园

“发动群众的扶贫才是真扶贫,带动群众的致富才是真致富,而且是最可持续的致富。”这是我在扶贫工作中得到的深刻体会。

2016年初,全县掀起交通攻坚大会战。我们立即行动,一个组一个组召开群众动员大会。第二天,感动的一幕出现了,全村在家的300多名村民以“义务上路”的实际行动响应村委会的号召,他们中有七八十岁的老人,有背幼儿的妇女,有周末放假的学生,持续了整整10天。石锣村村民义务上路的举动,引起轰动,以至于感动县交通局临时修改方案,重新发文给予石锣村7公里道路的硬化指标。

为解决修路启动资金,有村民主动建言借资给村委会,我们采纳了这一建议,向村民借资达13万元。同时,村民还主动垫水泥款、河沙款达12万元之多。随后,我们自己购买混凝土搅拌设备,村民自己组建施工队伍,自己施工、监督质量、监督财务,顺利完成北山1.7公里的道路硬化。紧接着,我们又与附近企业联合,推出“村企道路共用、共建、共管”模式,既解决了村企共用道路硬化资金短缺问题,还高质量硬化了4.3公里道路。市交通局主要领导视察后称赞说:“这是我见到质量最好的村组道路。石锣村群众自发监督质量的模式值得推广。”

网通工程完工后,我特意走进农户家中,用手机与他们远在外地的亲人视频聊天。看到他们激动得热泪盈眶,亲情间的空间距离被消除,驻村帮扶工作中的所有辛劳顿时化为心里满满的喜悦。

乡村旅游扶贫行动方案范文3

指出,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旅游业具有日益增长的拉动力、整合力和提升力,在拓展自身发展空间的同时,与相关行业和领域融合发展,催生了新业态,优化提升了相关行业和领域价值。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署名文章《开明、开放、开拓,迎接中国“旅游+”新时代》,提出推进“旅游+”美丽乡村建设,开展旅游精准扶贫。

笔者学校受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扶贫开发办公室委托,承接了500名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在市场调研、摸底桂林市各县贫困村的情况后,决定把该次扶贫培训的工作重点放在龙胜县。

龙胜县是一个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的山区贫困县,拥有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县依托笔者学校是自治区中级旅游人才培训基地的优势,进一步加强与桂林市、县政府部门以及知名旅游企业深度融合,在完善现有短期培训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加大对扶贫对象的扶持广度、深度,调动一切可调动的资源和力量,切实将扶贫工作做扎实、有力度,争取受培学员能达到上岗就业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扶持具备条件的学员创办农家乐,并对后续的经营和管理给予必要的帮助。

二、旅游教育扶贫的工作过程

泗水乡里茶村排坊屯位于龙胜县温泉旅游热线上,距县城6公里,距温泉26公里,交通便利。全屯共30户132人,仅有5户人家在山脚平地上,其余村民都居住在高山上,村里的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学校在对这个点调研的过程中联系到了县旅游局,得到了旅游局大力支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村里开办了3家农家乐,学校负责业务培训、经营指导,旅游局帮扶村民申报了农业旅游示范点,得到了县政府的财政投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程中,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使排坊屯呈现出民族团结、文明进取、科学发展的良好氛围,排坊屯也成了龙胜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如今的排坊屯房前屋后环境舒适,芳草绿树相映成趣,村前河流迤逦,彰显秀美山村本色。从此,排坊屯高山区的村民脱了贫,平地户也开始走上致富的道路。

三、旅游教育扶贫的条件保障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桂林市各级扶贫办领导、干部高度重视培训工作,多次召开会议、亲临笔者学校检查、指导扶贫工作。学校得到了市扶贫办、龙胜县扶贫办的大力支持。接到培训任务后,校领导及时进行研究部署,并向市扶贫办分管领导专门请示、汇报,按照市扶贫办的反馈信息,制定了相应的培训方案。

2.精选课程,形式多样

对贫困村的乡村旅游培训有其自身的特点,多数学员未经过专业培训,有不少学员从没有接触过服务行业,甚至有些壮寨的村民连普通话也听不懂,这给培训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学员程度不一、层次不一,对授课教师也提出很高的要求。学校专业教研组认真开展针对贫困村农家乐旅游服务的专项研究,反复研读每一次培训收集回来的课程反馈表。然后,根据受培学员的具体需求,精选相应的课程,不断开发出适应乡村旅游的培训课程。例如,乡村旅游基本知识和发展趋势、特色餐饮解读、农家乐菜品知识等特色课程,给各培训点的贫困村旅游从业者带去最实用的专业知识。教师讲课时,尽量使用最朴实的语言,让学员明白讲授的内容。在金竹壮寨,请当地的妇女主任帮忙把讲课内容翻译成壮语,使听不懂普通话学员也能学到知识。

3.加强管理,严格纪律

良好的管理是培训质量的有力保证,每次培训,都先请示、后研究,拿出相应的实施方案上报市扶贫办,对培训日程、学员签到、课程安排、课程反馈等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所有学员按时参加培训,及时反馈意见。整个培训期间实行考勤管理,要求学员上课签到。每节培训课结束后,都组织学员填写课程反馈表,对意见进行整理,课后组织培训教师开会,将反馈意见传达给培训教师。整个培训期间,学员们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认真遵守课堂纪律,没有发生一起意外事件,得到了各培训点的好评。

4.严格考核,保证质量

在严格要求学员的同时,还注重对教师队伍的考核,这对确保培训教学质量起到了关键作用。首先,学校要求教师接到培训任务后,首先进行备课,并且提交课时教案,保证了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准确性。其次,及时反馈学员的培训意见,及时汇总反馈表,第一时间将学员的意见反馈给授课教师,使培训课程的修订工作落到实处。再次,培训全程都有负责人进行听课反馈,提交本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最后,完成课程教学后,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小结,谈谈本人对培训授课工作的体会,教学相长,持续地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最终达到为培训工作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的目的。

5.不计得失,热忱服务

教育培训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实际效益一时无法收获。每一次为了配合受培方的时间,教师们都是黎明出发,风尘仆仆地赶往各地,顶烈日、战严寒,然而,崎岖蜿蜒的山路不能阻挡前行的脚步,回环的梯田不能挫折向上的决心。由于正好处于秋收割禾的时节,为配合农民学员的时间,都是采取晚上上课、白天随访的培训方式,尽量不耽误农时。

6.严谨认真,润物无声

针对市扶贫办的工作任务,学校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认真研究有关文件和资金管理制度,为国家把好关,严把财务关,不该花的钱一律不允许支出,节约每一分办学成本,实实在在地把培训款全部用于学员。培训登记表、培训合格证以及技能等级证书上都需要粘贴学员的照片。但在到达实际培训地点后,发现村民们外出实在困难,如果500名受培学员全部到县城拍照、领取照片,会给学员们带来很多不便。笔者将情况汇报给学校领导班子后,校方马上指示教师为学员进行信息采集,并将冲洗好的照片为学员贴好,更为细心的是,每位学员都有剩余的照片,我们在培训后均发给学员用于今后之需。

7.绿色环保,持续发展

龙胜县是典型的山区,绿树环绕,景色秀丽,这是龙胜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但是有一些村民急于脱贫,有的乱砍滥伐、卖树挣钱,造成水土流失;有的大量种植速生桉,使土壤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当地政府部门希望在授课的过程中加入绿色环保的理念,让山区的经济能够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一方沃土。我们有意识地加入了乡村旅游环境设计与营造的内容,有的村民认为砍树卖钱能迅速缓解经济压力,但是接受培训后意识到这样做没有考虑到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已悄然植入他们的心里。

8.培训就业,落到实处

在参加培训的500名贫困学员中,有3户自己创办了农家乐,目前经营状况非常红火。有3个培训点由村委会组织群众,集体经营乡村旅游项目,涉及餐饮、住宿、景区、旅游产品等,较有成效。其中,金竹壮寨的江边村依托种植的毛竹资源养殖竹鼠,在我们的帮扶培训下,对竹鼠进行加工,开发出一系列游客们喜爱的竹鼠菜肴。部分学历水平相对较高的学员,全部安排到县城的三星级酒店工作,极大地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困难。其中一名学员培训前无工作、无技能,只能在家带孩子,家庭突遭巨变,家中唯一的劳动力遇车祸身亡,她一个人挑起家庭的重担,连基本生活都出现困难。在培训下,她掌握了酒店客房服务的基本技能,并且在学校的合作单位中为她找到了客房服务员的工作,解决了她的家庭困难。

四、旅游教育扶贫的成效成果

1.全面完成当年扶贫计划

旅游教育扶贫年度培训贫困人口500人次,全部实现转移就业,部分学员自主就业,开办农家乐,彻底摆脱了贫困。培训前,学员的年人均收入在800元~1000元,培训后的月收入达1500元以上,个别经营户的月收入超过了4000元。

2.受培学员满意度高

本次培训得到了全体学员的高度评价,从课后的培训反馈和随访记录,以及后续服务中的随机调查来看,学员的满意度达到了100%。

3.资金管理规范

由于培训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支持的扶贫款项,因此,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是极其严格的。在培训过程中,专项资金的使用规范、合理,严格依照国家对扶贫资金使用的相关规定制订计划并上报,批复后依规使用,做到账目清晰,使用合理、规范。

4.主动与各政府部门合作,扩大扶贫成果

受扶贫办委托,笔者学校与各县旅游部门合作,争取更多的来自政府各部门的支持,为人民群众解决更多的实际困难,用行动实践“实干兴邦的中国梦”。

5.提升困村贫困人口的整体素质

教育的启发作用具有很大的效果,笔者在对学员讲授旅游环境营造的同时,学员也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环境。培训后,村民的卫生习惯有所改善,尤其在政府投入实施了改厕工程之后,村民的卫生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物质的改变终升华到精神层面的改变。完善旅游从业人员诚信经营制度,结合旅游教育,提高学员的思想素质,更好地维护龙胜县的旅游形象,让游客在领略龙胜山美水美的同时,感受到龙胜县各族人民的可亲、可敬、可信。在群体素质提升的基础上,村民们终会实现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的富国安邦中国梦。

五、体会与思考

乡村旅游扶贫行动方案范文4

一、以钉钉子的精神扶贫攻坚,一锤接着一锤钉,钉出三个变化

近几年,莲花县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扶贫攻坚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为行动号令,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把扶贫攻坚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一)致力于拔穷根,贫困人口变少。“十二五”以来,全县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近亿元、罗霄山片区发展资金70余亿元,使15万人受益于扶贫开发项目,2.32万人实现了脱贫,全县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6.28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3.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27.8%下降到2014年的15.52%,农民人均收入由2011年的3685元增加到2014年的6187元。

(二)致力于破穷障,基础设施变好。“十二五”以来,组织开工在建重点项目30个,目前已完工10个,完成投资18.25亿元,完成村公路改造400公里,实施3308户危房改造;投入资金4279万元,完成336个村庄整治项目,受益群众达12万余人;投入资金200余万元,建成移民搬迁集中点4个,改善移民搬迁点基础设施5处,1906人告别深山区、库区土坯房;实施荷塘乡千吨万人、高洲乡黄沙村等3处农村饮水工程,解决5000余人饮水安全问题。截止去年年底,全县各行政村进村公路实现100%硬化。基础设施的改善,为群众脱贫致富破除了障碍。

(三)致力于转穷业,致富路子变宽。以“千家万户房前屋后种满‘摇钱树’”工程为载体,重点发展优质莲子、蜜柚、蜜梨、绿化树、麻鸭、白鹅等种植养殖项目,涌现了354户精品果业、畜禽养殖、蔬菜瓜果等规模种植养殖专业户,形成了160个特色产业基地,全年新增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莲花莲籽”、“卓氏蜜梨”等一批农产品获省级以上无公害认证、气候品质认证。产业的发展,为群众脱贫致富拓宽了路子。

二、以打战役的举措扶贫攻坚,一仗接着一仗打,落实五个精准

在中央大力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战略背景下,我们牢牢把握扶贫开发呈现的新特点,充分认识扶贫开发的长期性、艰巨性,把扶贫开发工作做得更加精确,更有成效。

(一)在精准识别上,干部不定老乡定。“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为把真正的贫困户、贫困村纳入帮扶范围,莲花县先后3次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县157个行政村、“十二五”的76个省重点扶贫村的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坚持“四看”,即一看粮,二看房,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2014年识别贫困人口3.6万人,同时采取“规模分解,农户申请、民主评议、公示公告和逐级审核”的方式,分村逐户建立基本情况数据库,将所有的贫困户名单及家庭详细情况进行“晒单”,对外公示,让同村群众按他们自己的“标准”识别贫困户,以保证贫困户认定公开、公平、公正,保证了贫困对象的精准识别,真正做到了“户有卡、村有簿、乡有册、县有档”。

(二)在精准目标上,一家一本扶贫账。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出来后,要号准“脉”、找准“症结”,选好“药方”,确保有的放矢。我们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制定了贫困户脱贫致富规划,针对具体问题和原因,因户施策、一户一计,建立帮扶台帐,做到“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扶贫措施、一户一名帮扶干部”。帮扶计划详细记载扶贫对象的姓名、家庭人口、所在乡镇(村)、收入情况、收入来源、帮扶责任人、帮扶内容、帮扶目标、帮扶措施、帮扶进展等情况,确保帮到点上,扶到根上。完善乡村贫困对象资料,对贫困户计划项目、脱贫措施,帮扶情况等通过表格形式上墙公示,动态掌握脱贫情况。完善贫困户建档立卡资料,以乡镇为单位、年度为节点、脱贫目标为依据,通过民主议退、返贫核查等方式实现扶贫对象年度进退动态管理,并及时进行数据上传,做到有进有出,逐年更新,动态监测。

(三)在精准项目上,百姓点菜政府配。积极推动精准扶贫由政府“配餐”向群众“点菜”转变,以地方优势资源为切入点,以群众诉求为着力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持续实施“扶持一项特色产业、种植一院‘摇钱树’、参与一家合作组织、撬动一笔金融资金、培训一门实用技术、转移一名家庭劳力”的“六位一体”产业增收发展模式,全县莲子种植面积3万余亩,“千家万户房前屋后种满‘摇钱树’”共栽植桂花、红心蜜柚、海潭蜜梨等30余万株,带动16000余户增收致富。种植油菜15.2万亩,连续举办了六届油菜花文化旅游节和四届莲文化旅游节,每年到莲花县踏青赏花游玩的游客达300余万人次,直接创造旅游收入6亿元。琴亭镇莲花村、神泉乡竹湖村、坊楼镇江山村、升坊镇浯二村、三板桥乡田南村等9个村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全面推进金融扶贫试点和惠农信贷通,为33家企业发放贷款1.25亿元,为31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1202万元。同时,莲花县与阿里巴巴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全县建立了农村淘宝县级运营中心和60余个村级服务站,共同打造覆盖“县、镇、村”三位一体的农村电商、物流配送网络,对农民进行电商培训,推动莲子、大米、茶叶、茶油等农资、特色农产品电商化发展。通过产业兴村、设施帮村、资金扶村等不同形式,带强一批产业,带动一批项目,带建一批设施,挖掘资源优势,释放扶贫政策力量。

(四)在精准措施上,“精确滴灌”扶到人。制定出台了《莲花县2015年因户施策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实施“7+2”精准措施。“7”就是实施结对帮扶、产业扶贫贷款等7项措施各解决800人的脱贫任务,一是精准开展机关干部结对帮扶活动,实现800名贫困人口脱贫。二是精准推进村级产业扶贫贷款试点,为每个试点贫困村安排产业贷款担保资金10万元,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按1:8放大贷款,实现800名贫困人口脱贫。三是精准推进农业产业扶贫,增加扶贫对象劳务、租金、股息、红利等财产性收入,实现800名贫困人口脱贫。四是精准加大劳动力就业扶贫,实现800名贫困人口脱贫。五是精准实施劳动力技能扶贫,开展就业技术、实用技术培训,实现800名贫困人口脱贫。六是精准发展以“赏花经济”为主题的乡村旅游,通过举办油菜花节、莲文化节拉动乡村旅游,实现800名贫困人口脱贫。七是精准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重点实施一批基础设施综合治理,实施库区移民后扶项目的带动发展,实现800名贫困人口脱贫。“2”就是实施教育扶贫、专项产业扶贫基金等2项措施各解决400人的脱贫任务,一是精准落实教育扶贫,减少因学致贫返贫现象,实现400名贫困人口脱贫。二是精准建立专项产业扶贫基金,参与银行增资扩股或投资购买农商银行理财产品,利用盈利分红,实现400名贫困人口脱贫。到今年年底,实现6400人脱贫,将比省下达的脱贫任务超额完成186人。

(五)在精准保障上,户不脱贫不撤队。整合机关、企业和社会组织帮扶力量和资金,形成全社会关心参与扶贫良好氛围,凝聚齐抓共管攻坚合力。一是贫困户户户有干部来结亲,干部成为扶贫主力军。成立了13个乡镇扶贫工作站,县本级扶贫工作经费追加财政预算30万元。坚持户不脱贫不离村的原则,开展“六个一”工作机制,做到“选派一名干部、提供一笔资金、扶持一项产业、解决一个问题、办好一件实事、送去一份温暖”,真正让贫困户有门路、有办法、有产业,把他们从贫困线下“拉”上来。让干部与贫困户“结对认亲”,县级干部帮扶2户,其他干部帮扶1户,坚持“带资金、带技术、带项目”,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帮扶实现发展愿望。目前,县乡两级119个单位1849名干部参与“结穷亲”,2013年至2015年,每年分别提业帮扶资金130余万元,共结对帮扶5548户,发展家庭种养项目700余个,解决问题640余件。二是贫困村村村有单位来帮扶,单位成为扶贫助推器。建立一名县级领导干部挂点,带领3个以上县直部门单位,组建一支驻村工作队,挂点帮扶一个贫困村,一定三年的定点帮扶贫困村模式,帮助贫困村理清发展思路,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帮助提供资金和项目支持,同时向贫困重点村派出第一书记。3年来,全县119个单位对28个贫困村进行了帮扶,捐助资金336万元。三是特困人人人有社会人士来连心,社会人士成为扶贫的新力量。通过开展扶贫志愿行动,鼓励民营企业、社会爱心人士参与结对帮扶,协调扶贫基金会、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帮困。近年来,莲花县实施了“千百十工程”、“爱心包裹”助学项目,开展了“一企帮一村”活动,组织金泰公司、惠金公司、永安公司、森美公司与贫困村结对帮扶,为贫困村贫困户捐资捐物折款160余万元;组织建立了龚全珍爱心救助基金会,广东中山市莲花商会向龚全珍爱心救助基金会捐资10万元,营造了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扶贫帮困的良好氛围。

三、以百米冲刺的劲头扶贫攻坚,一步接着一步冲,突出三个重点

扶贫攻坚工作已进入了百米冲刺、攻坚拔寨的机遇期,为确保扶贫规划落到实处,实现“五年决战同步全面小康”的目标,下一阶段, 莲花县将重点开展三项工作。

(一)确定扶贫金点子,培养一批能人。把产业扶贫作为扶贫的金点子,积极鼓励、支持、引导贫困户加入到富民产业中来。重点打造莲产业、蔬菜种植、花卉苗木、精品果业、畜禽养殖等产业。深入开展“三培两带两服务”活动,着力推广泰昌农业专业合作社“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吸收农户以现金或土地入股,打造一批省市级示范专业合作社,创建一批示范基地,培育一批致富领头能人,发展一批农村致富能手入党,锻炼一批村组后备干部,确保村村有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贫困农户户户有脱贫产业。

乡村旅游扶贫行动方案范文5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融合

新常态下,旅游业正在成为新的增长点。国发〔2014〕31号文件《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优势,突出乡村特点,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2017年1月12日,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积极实施“三步走”战略奋力迈向我国旅游发展新目标——2017年全国旅游工作报告》上明确说明,“515战略”实施以来,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积极推广‘旅游+’等模式,推进旅游业与农业、林业等深度融合”。乡村旅游仅依靠产业规模的扩建、配套设施的完善等方式进行发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势在必行。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明显呈现出原创力不足,其衍生产品的价值不高、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机理、路径、模式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理论与对策。以“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为词频在CNKI中文知网文献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共找到20条相关结果,关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有6篇,关于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有4篇,关于乡村旅游资源和旅游开发的有7篇,关于乡村旅游产业和产业链发展的有3篇。其中,李霞对郑州市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进行了策略研究;张曼婕研究分析了贵州省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之间的互动与融合发展状况;张硕等提出了北京乡村旅游与创意产业互动发展的途径;李霞提出了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在产业链各节点上的融合建议;赵华等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视角出发,分析了中国当前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途径。不难看出,目前我国对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一,没有统一界定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后所产生的新业态的名称和概念,难以准确把握这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水平、规模和效果。第二,集中于初步描述和探索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现象,倾向于对这两大产业融合的宏观策略进行探讨,侧重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应用型研究较少。第三,没有深入研究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路径与模式,还需进一步做理论和实证的重点探索。因此,研究经济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转型升级、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

“互联网+”“旅游+”时代下,我国乡村旅游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逐渐由原本依靠要素或投资驱动向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转变,乡村旅游需要全域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为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衍生出新的旅游业态创造了天然的基础。为适应当前大众旅游消费升级的特征,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应依托乡村生态,融入文化灵魂,突出农耕生产,体验乡村生活,打造乡村旅游的升级版。要立足地区实际,挖掘特有资源,注重人文关怀,实现乡村旅游的特色化、差异化、个性化、人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便是一条有力的发展路径,文化创意产业可将原有的乡村文化进行再挖掘,开发出独具特色的主题产品,最大程度地发掘出农业的多元化功能。另外,文化创意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将乡村文化资源、场景创意等进行商品化、市场化开发,利用乡村旅游产业手段实现文化资源的商业增值,开辟一种乡村文化资源产业型发展的新模式,使文化创意产业在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中实现效益最大化,改变文化创意产业传统的生产与消费模式,扩展其附加价值,完善和延长其产业链。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最终将带来乡村旅游的巨大发展,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最佳手段

2014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中指出“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2014年1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等七部门共同启动乡村旅游富民工程。2016年8月,国家旅游局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下发《关于印发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的通知》(旅发〔2016〕121号)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力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25个省(区、市)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30万贫困户、7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通过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使全国1万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年旅游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贫困人口年人均旅游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新常态下,乡村旅游目前普遍的一家一户的零散经营模式,在食品卫生、服务水平、安全甚至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弊端日益凸显。以发展乡村旅游来实现精准扶贫,就是要把各种旅游资源整合起来,重塑乡村经济产业结构,延长乡村经济产业链。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可以解决乡村旅游景区建设城市化、产品单一雷同、环境污染、缺乏科学规划等问题,将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小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紧密结合,打造出能够实现旅游精准扶贫目标的特色乡村文化创意旅游精品,加快文化创意型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可以优化乡村旅游产品的结构,加快休闲农场、房车营地、乡村民宿、艺术村落、乡村庄园、乡村博物馆和市民农园等乡村旅游新业态类型的发展,扩展乡村旅游产业链和产业面。再通过吃、住、行、游、购和娱等旅游基本要素的本地供给,为当地村民提供更多参与开发建设、旅游服务、经营管理、发展决策和利益分配等各个环节的机会,实现当地村民收益的最大化,扩大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造血”功能。

三、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瓶颈

乡村旅游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更加丰富的创意素材,提供更具特色的创意环境,提供更为广阔的创意空间,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实现乡村文化多渠道、多层面的表达,倍增产业效益,实现产业集聚和区域优势。但是,当前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还面临着不少的瓶颈。

(一)缺乏整体规划,联动发展不足

文化创意是一种再造与创新的文化现象。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将乡村沉淀已久的民俗文化加以创新,以不同的文化创意物质表现体现乡村文化内涵,使乡村旅游开发,联系创意生活,让原有的村落以现代形式彰显。只有依托乡村文化底蕴而发展,才是文化创意的重要展现,才能带动相关区域和产业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我国大多数村落的发展模式都较为单一,造成村庄的生活模式只适合于当地村民,真正融入乡村的艺术家和扎根乡村的文化创意产品较少,真正受益的村民不多,区域联动发展不足。要想让艺术家与原住民共生共融,文化创意产品独具特色,还需要村落的整体规划,甚至区域的整体规划,在尊重原生态、原风貌的基础上,促进艺术家与原住民的共生共融,让村民更多受益,让艺术家更接地气。

(二)产业链不完整,发展后劲不足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需要进行农业生产创意、乡村生活创意、乡村景观创意、乡村功能创意、农产品科技创意和乡村旅游品牌创意,助推乡村旅游方式从“旅游”到“生活”的转变。然而,当前我国引入文化创意开发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大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复合其他相关产业共同发展力度不够,产业链过短,没有形成多种新的旅游业态和旅游产品。只有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空间,全面打造集文化艺术展览中心、农事生产销售、主题酒店、特色餐饮等多种业态为一体的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园,重点发展一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国家农业公园,构建统一的乡村创意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互融与共荣,用文化创意发掘乡村文化、表现乡村文化、营销乡村文化。

四、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建议

(一)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路径

用文化创意推进乡村旅游产品研发和产业融合,可形成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如何将原有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及传统民族习俗等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融观赏、考察、度假、学习、参与、娱乐和购物于一体,提升乡村文化创意旅游的市场化运作能力,是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应走一条基于资源特色的差异化融合发展路径,不同资源类型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其产业融合发展具体路径与发展重点均应有所不同。不同地区都应找准自己最独特的资源优势,培育乡村文化创意旅游新业态,形成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格局。如农业资源优势突出的地区,应重点发展创意农业旅游,一方面提高创意农业的科技含量,集约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作物产品,完善创意农业生产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开发体验型创意农业旅游产品,让游客回归自然,感受田园生活的乐趣,并充分发挥出创意农业旅游的科普和环保教育功能;历史建筑资源优势突出的地区,应重点关注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彰显自身特色,在规划中坚持对自然肌理和历史文脉保护的基础之上,进行历史文化教育旅游、生态旅游的开发;节庆资源优势突出的地区,应重点发展特色文博和主题文化旅游节,大力开发农业的绿色、环保、休闲、体验和示范功能,开展各类乡村体验特色活动。

(二)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乡村旅游扶贫行动方案范文6

――实施“三大攻坚行动”,打出“组合拳”。该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摆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打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组合拳”。

实施“1461”行动计划,明确思路。紧盯如期脱贫“一个目标”,采取精细化管理、清单化实施、图表化作战和精准化推进“四化模式”,推进发展生产、易地搬迁、发展教育、病困救助、社会保障“兜底”和一事一议“六个一批”脱贫,严把精准退出“一个出口关”,确保脱贫工作精准、精细、精实、精效。

实施“千名干部下基层”社会扶贫行动计划,合力攻坚。扶贫必先识贫。严格坚持“八不入”原则,强化入户核实、公示公告、村书记和“第一书记”签字确认“三个环节”,做到贫困人口现况、贫困程度、致贫原因、帮扶措施、扶持项目、包保单位、脱贫年限“七清”,确保户有证、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案“四有”。通过“回头看”、“回头查”和“动态调整”,对不符合标准的贫困对象进行调整。2015年初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对象8353户15960人、2016年初建档立卡贫困对象7329户13660人、今年初建档立卡贫困对象5767户10473人,贫困对象识别由基本准确到相对精准。

实行县级领导包乡镇、部门和企业包村、全体机关干部包户,制定各级包保脱贫责任制4类34个。并采取精细化管理、清单化实施、图表化作战,做到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计划、一户一个措施、一户一个倒排工期,举全县之力脱贫攻坚。广大党员干部带着责任、带着问题、带着感情,真扶贫、扶真贫,不脱贫、不脱钩。上下联动。1家央企、3位省领导、9个省直部门,7位市领导、36个市直部门均第一时间与帮扶村完成了对接,全县有90个县直部门、50户企业、5000余名党员干部和企业职工与贫困户结成“一对一”、“一对多”帮扶对子,确保了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工作有序开展、稳步推进。各级帮扶部门投入帮扶资金2650万元,落实各类项目165个,全县所有贫困户均受益。常态驻村。省、市、县三级共下派“第一书记”85名、驻村工作队队长26名,对全县111个村实现全覆盖。他们长期驻村,亲力亲为,帮助谋划项目、争取项目、争取资金、组织实施,推进扶贫脱贫。

实施“1+14”行业扶贫行动计划,精准施策。健康扶贫方面,重点落实“五提高、一降低、一增加”优惠政策,三级政府新农合资金补助收入2607.65万元。教育扶贫方面,认真落实按分配比例落实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乡村旅游扶贫方面,国家旅游局批复该县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25个。电商扶贫方面,被纳入京东电商扶贫试点县,组建了老农夫品牌销售团队。光伏扶贫方面,已获批16.3兆瓦建设规模指标,现已全面开工,将于6月30日前并网发电。同时,研究制定了交通、水利等脱贫攻坚支持计划,构建了多路合围攻坚的行业扶贫体系,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政策保障。

――创新“五种帮扶模式”,打造扶贫亮点。脱贫攻坚,产业是根。该县按照“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群众跟着致富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思路,全力做好推、А帮、谋、助、补“六篇帮扶文章”,采取了“五种帮扶模式”,总投资3448.89万元,在75个村实施了82个产业项目,种植食用菌191万袋、蓝莓606亩、黑果花楸228亩、贝母472亩,养牛853头、霍尔多巴吉种鹅养殖7万只,还实施了苏子油、煎饼和粉条加工厂等产业项目。

以奖:采取“以奖代补、先干后补”方式对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进行扶持。贫困户前期投入缺少资金的,可申请扶贫小额信用贷款,政府给予减息或贴息。目前,以奖政策实现了111个行政村全覆盖,激发了贫困对象内生动力,带动贫困对象2900户发展瓜果蔬菜、中草药、食用菌和牛羊养殖等产业项目,相应地享受到奖补政策资金1537万元。

品牌引领:省电视台包保的龙泉镇大北山村,将贫困户全部纳入合作社,投资近50万元实施“老农夫”山野菜、“老农夫”人参猪等项目,聘请著名主持人为品牌代言,并依托省电视台微信推广宣传,成立“老农夫”京东生态馆、携手打造大型“生态老农夫、畅享中国年”直销等活动,带动贫困户98户,户均增收2150元,村集体增收2万元。全县已注册“老农夫”、“玺哥”、“小平岗”等农产品品牌22个,带动贫困对象1780户2890人,以品牌引领扶贫产业发展模式初具规模。

龙头带动:通过“龙头企业+贫困人口合作社”运作方式,引导贫困户与龙头企业组成利益共同体,发展订单农业、品牌农业。同时,鼓励贫困户以土地和林地承包经营权、生产工具、农业设施等资源、资产参股到龙头企业,实现“搭便车”致富。景山镇崇礼村在省农委帮扶下,成立了贫困人口食用菌种植合作社,投入扶贫资金180万元发展吊袋黑木耳种植项目,年种植黑木耳35万袋。该项目由大山合公司经营,全村贫困对象分红受益,带动全村贫困对象82户135人,年人均增收520元。

以强带弱:通过产业强村带弱村,实现共同脱贫致富。龙泉镇南阳村带动双龙村和小北山村,利用扶贫资金195万元一起发展平贝母种植,现已发展平贝母130亩,两年后每年收入可达100多万元。通过此种模式,全县共有9个强村带动15个弱村,991户1837名贫困人口受益。

兜底保障:产业项目兜底。靖宇镇和景山镇与吉林市万泷牧业靖宇分公司合作,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其中扶贫资金1000万元),实施霍尔多巴吉种鹅养殖项目,养殖大鹅7.6万只,每周期14.5个月。每个周期分红260万元,可带动靖宇镇945户、1151名和景山镇889户、1662名无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分别增收1130元和780元。目前,万泷牧业已为贫困户分红80万元。社会保障兜底,实施“两提标”推进社会保障扶贫,让贫困群众日常生活不愁,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去年执行2017年标准人均3140元,今年执行2018年标准人均3600元。

――突出“四个强化”,突破脱贫难点。强化“资金保障”,解决“钱不足”问题。在加大资金整合投入力度的同时,成立了县扶贫开发投资公司作为融资平台,在农业发展银行和国开行吉林省分行分别设立了专户,并完成首批易地搬迁贷款。投入扶贫信贷担保资金500万元,搭建了“扶贫小额信贷”融资平台,向贫困户发放贷款1324笔5030万元。

强化“环境改善”,解决“底子薄”问题。做好“五篇文章”,借力脱贫攻坚让全民受益。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文章,2016年完成总投资3.3亿元,实施交通、水利、以工代赈、移民村、新农村、美丽乡村和农村一事一议等7类56个基础设施项目,贫困村通路达到100%,屯屯通率达到100%。做好“易地搬迁”文章,总投资3247万元,两年内对163户41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对象161户409人)进行易地搬迁。做好“危房改造”文章,2016年投资2934万元完成882户,占贫困户危房总量的55.8%。做好“环境整治”文章,出动3万余人次,清除垃圾2万立方米,清理边沟15万延长米,拆除私搭乱建300多处,植绿化树2万余棵,农村卫生环境明显好转。做好“公共服务”文章,全县广播电视和通讯通达率100%;文化活动室130个,达标率100%;村卫生室97个,覆盖率达到87.4%;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适龄成员944人,入学率100%;困家庭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贫困家庭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0159人,参保率74.4%;贫困家庭低保人数6312人,占贫困人口的64.2%,占全县农村低保人数的72%。

强化考核导向,解决“给足力”问题。研究制定了《乡镇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成效考核办法》和《县直部门包保帮扶贫困村工作成效考核评价办法》,对考核内容、考核步骤、追责和奖惩分别做出了明确规定。县委组织部密切关注各级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的表现,有49名干部因表现突出被提拔重用。县纪委紧盯不落实的人和事,对工作开展不力、推进不快、落实不好的9个部门10名领导干部进行了提醒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