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总结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总结范文1

以审美、绘画为主要内容的小学美术课程在丰富课程种类、提高小学教育水准以及丰富学生生活方面逐步发挥重要的作用。文章首先从审美意识、审美理念以及审美水平三个方面分析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在此基础上分析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路径。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1引言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与发展,我国小学教育中的各学科教育水平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其中,以审美、绘画为主要内容的小学美术课程在丰富课程种类、提高小学教育水准以及丰富学生生活方面逐步发挥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美术教育教学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动手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尤其在新课程理念或标准下,如何充分有效发挥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作用与功能值得我们思考。基于此,文章首先从审美意识、审美理念以及审美水平三个方面分析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在此基础上分析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路径。

2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2.1塑造审美意识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塑造学生审美意识方面。进一步的,审美意识是指学生在初次欣赏美术作品时能够以美学的思考方式把握其内涵、意义与精髓,而并非运用单一的感性认知或理性思考。因此,加强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也就是加强学生审美意识的塑造与提升,学生只有首先掌握好审美意识,审美理念以及审美水平的培养与提高才能成为可能。也就是说,塑造学生审美意识是小学美术教育教学重要性的首要体现,是决定其他审美环节与审美过程的决定性因素。

2.2培养审美理念

除了塑造审美意识,培养审美理念也是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重要性的体现。具体而言,审美理念是指学生在具备审美意识的基础上,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认知以及审美态度,并且能够将以上两者体系化、思想化与理念化。如果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不以培养学生审美理念作为课程设置与实际教学的目标之一,那么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效果、教育意义以及教育功能都无从谈起。也就是说,培养审美理念是小学美术教育教学重要性的另一体现,是决定小学美术课程设置与教学意义的关键因素。

2.3提高审美水平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塑造审美意识与培养审美理念方面,提高审美水平的重要作用同样值得我们重视。从根本上来说,塑造审美意识与培养审美理念的主要作用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然而,学生审美水平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与理论,还需要有丰富的审美实践经验。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审美水平还需要从两个方面下足功夫,即美术作品赏析水平与美术作品实践水平,两者缺一不可。

3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路径

3.1以塑造审美理念为改革与创新的灵魂

通过分析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主要功能为审美意识、理念与水平三个方面,因此相应的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路径也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需要以塑造审美理念为改革与创新的灵魂。也就是说,教师需要将审美理念融入小学美术课程体系中,尤其在教学目标定位、教学过程制定、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选取、教学质量控制以及教学成果评估等方面都需要以塑造学生审美理念为核心。尤其注重美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检验教学体系构建的合理性、科学性与有效性,为提高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3.2以培养审美能力为改革与创新的手段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还需要以培养审美能力为改革与创新的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需要注重美术教育教学手段的创新与丰富,包括美术德育教学法、鼓励性评价教学法以及任务教学法等方法的应用与实践。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没有任何一种美术教育教学方法是一成不变的,同样也不是适合所有学生的。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思路,并设置配套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评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教师还要以形象思维为引线,在生动有趣的作画中引领小学生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带其进入自由自在的艺术天地和理想彼岸。

3.3以提高审美水平为改革与创新的目标

此外,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还需要以提高审美水平为改革与创新的目标。以提高审美水平为改革与创新的目标要求教师在课堂参与率、学习主动性、教学过程性以及美术创新性等方面进行努力。并且还需要转变传统应试教育的模式与理念,即放弃以学生美术成绩作为考核主要依据的做法,坚持以学生审美水平作为美术课程掌握程度的主要标准。因此,以提高审美水平为改革与创新的目标还要求教师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并且因材施教,既要提高学生的美术作品赏析水平又要提高学生的美术作品实践水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具备相当的知识储备,还能够具备丰富的绘画经验。同时,教师还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力的机会,调动他们内在的审美动力从而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4结语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需要关注学生审美意识、审美理念以及审美水平的培养与提高,充分发挥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作用。尤其在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过程中,教师更加需要把握以上三个方面的关系,既不能孤立、片面地发展某一种小学美术教学功能,也不能追求“大而全”式的小学美术教育体系。最为根本的是,教师需要根据小学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确定最优的教育发展对策,因时制宜与因地制宜“双管齐下”,为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李国章 单位: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胡剑雄.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0(09).

[2]徐利芳.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5(07).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总结范文2

关键词:小学美术;动态生成资源;开发;利用

随着我国新课标的落实和深入,我国小学教育教学课堂强调快乐教学思想,也是目前小学教育教学中最为关注的话题。小学美术作为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基础科目,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应该重视同学生的互动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获得独立创造的能力。目前,我国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当中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亟待需要我们解决。

一、小学美术教学应该重视对课堂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丰富教学课堂资源,是实现课堂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重要手段。美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内容的艺术性升华。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从日常生活中去挖掘教学资源,使生活场景和资料成为美术教学的重要参考。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在理解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方面都有所欠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难将课堂上所学习的东西直接加以运用,这就需要老师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将知识内容转换为可以应用的工具。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对画面的认知理解要远大于对文字和数字的理解,同时,学生在想象力方面也有一定的不足,如果相关事物不直接呈现在面前,那么学生将很难用画笔去表现出来。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应该加强资源利用率,以满足学生的形象思维,进而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摄像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早已成为成熟科技,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在合适的季节带领学生外出进行户外学习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去亲自感受外界环境,在鸟语花香当中去理解美,感受美,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我们在同学生外出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数码相机对相关景物拍摄留作备用。当活动结束之后,我们可以在接下来的教学当中,利用多媒体设备对先前所拍摄的照片进行播放,帮助学生去回忆部分活动场景,进而展开相关美术创作活动,这样便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去想象景物,提升美术教学的实际质量。

二、重视对网络资源的应用,寻找优秀的教学素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来说,加强对网络资源的有效应用,寻找优秀的教学素材,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收集相关网站和素材,在备课的过程中实现根据教学内容锁定相关目标,在课堂上对应教学流程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相关图片和素材,比如,我们在进行大自然景物的学习时,老师是可能带领学生直接去户外观赏大自然的景物,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借用网络资源来实现这一目标,让学生去欣赏神秘的海底世界,带学生去深入热带雨林,去看残阳、去俯视雪山,让学生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合理的运用相关素材和资源,对于营造良好教育教学气氛,提高同学生之间的互动都会有不错的效果。

三、小学美术课堂应该重视对教学活动的设计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当中,我们应该重视对教学活动的设计,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我国多数小学会根据时间和季节,都会组织相应的活动,带领学生们外出游玩和社会实践,美术老师应该注意抓住这些机会,多去帮助学生捕捉美,多美感受美。除此之外,老师也应该主动设计和制定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内容、学校环境以及气候等相关因素,创造丰富多彩的小学美术教学课堂。比如,当春节来临,老师可以安排学生参与放风筝的活动。由于贪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因此,学生一定会对这类动手能力较强的活动抱有极大的参与兴趣。当然,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因素,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教学生亲自动手制作风筝,带学生去操场上放风筝,感受春天给孩子们所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才能。同样,在冬天,老师可以考虑带领学生在积雪的日子来到校园里去欣赏美丽的雪景,同学生一起动手堆雪人、打雪仗,让学生在白雪飞舞的环境中体会大自然的无限美丽,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相关活动组织的过程中,老师也要注意引导,引导学生去观察运动的每一个动作、姿势、以及每个人脸上的笑容及表情,这些才是活动组织的真正目的,去积极的创造动态资源,让学生去获取资源,最终让学生们来有效的运用资源,提升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使自己的作品更加亲切自然,富有生命力。

总结:

小学美术教学作为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基础科目,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对动态生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组织学生去主动创造资源,去获取资源,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帮助学生培养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颖音. 学习激励,使小学美术教学课堂充满活力[A]. 探索科技创新人才成才之路[C]. 2010

[2] 贡成锁. 挖掘科学课程资源 丰富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A]. 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 2009

[3] 卢江红. 利用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J].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09(12)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总结范文3

美术教育要培养创新人才,审美能力是基石,发展能力是目的。“小学美术教学,不是为了培养专门的美术人才,而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意识,是对少年儿童审美意识的启蒙”。美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就必须营造一个大平台,积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在传统的小学美术教育中,由于对美术课程认识和定位的偏差,以及在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下,导致美术教育过程中审美能力培养效果长期不理想。随着现代教育实践的推进,重视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已经成为小学教育者的共识。美术新课标将小学美术教育课程定义为“必需的文化美术课”,这深刻地实现了小学美术课程认识的重大转变,将小学美术课程从过去单纯的技术教学提升到文化教育的层次,因而,也使得小学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结合成为现代小学美术教育改革的新趋向。许多学校纷纷从不同方面探索提高审美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并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以美术教育为基本平台,在“愉快教育”理念指导下,可以通过每年举办“教学节”,参加美术社团兴趣学习班,在课堂内外的结合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通过每学期在全校评选“十佳小画家”、“十佳小书法家”、“班级外墙美化评比”等丰富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对于小学美术课程而言,重点不在于培养专门的美术人才,而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对青少年审美意识的开导。因此,培养审美能力成为了当前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任务。

二、当前小学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小学教育改革的推进和对教育认识的深化,小学教育者们正在逐渐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积极从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探索对小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途径。当然,我们应该看到美术教育无论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理念,还是在培养的方法路径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效。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小学美术教育在审美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1.审美能力培养的认识存在偏差。认识和定位偏差,是导致当前小学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培养效果不理想的深层次原因。由于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有的教师仍然坚持落后的教育观念,片面重视对学生技能技法的传授,而相对忽视了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审美能力的培养,缺乏激发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自觉意识。实践表明,只有对小学美术教育课程有全面、深刻地认识,才可能在教学实践中增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审美能力培养的有效性严重不足。在美术课程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就是指在美术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实际效果和程度,它是检验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尺度。在现实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有的教师不重视探索符合新时期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效果很差;有的教师不喜欢用多种教学设备,不善于创设不同教学意境,不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只是简单就教材讲教材,从而导致审美能力培养的有效性严重不足。

3.审美能力培养的渠道相对单一。审美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就小学美术审美能力培养而言,往往只重视课堂教育过程中审美能力的培养,而忽视课堂内在的有机互动,缺乏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的自觉意识。而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培养审美能力的最佳途径,也深受学生的喜爱。比如,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美术作品创作和比赛,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4.审美能力培养的考评机制缺乏。缺乏科学的教育反馈和考评机制,是导致目前美术教育审美能力培养不理想的重要因素。同时,由于审美能力培养是非常隐形的,很难用具体的显性指标来衡量,从而导致各级教学管理者往往不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更为严重的是,这又造成了审美能力培养不足的恶性循环。

三、探索小学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培养的综合机制

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审美能力是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因此,必须结合新时期教育实践发展的特点以及少年儿童发展的特征,积极从多方面探索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审美能力的综合机制,从而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1.树立审美能力培养的观念机制。思想观念是人进行实践活动的先导。“美术教育正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形象的思维力和奇特的创造力的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要实现审美能力培养,首先就必须要确立对美术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的正确理念。一方面,要求学校教育管理者必须具有现代素质教育的理念,高度重视小学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改变对美术教师的偏见和不正确认识;另一方面,要求美术教师树立现代美术教育的新理念,热爱自己的工作和热爱自己的学生,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要善于不断总结审美能力培养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不断提升审美能力培养的水平。

2.健全审美能力培养的实施机制。实施机制就是指完成某种实践活动而采取的路线、方法和路径的总和。“审美首先是以能力培养为前提,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通向审美教育的桥梁”。在小学美术教育审美能力培养中,建立、健全实施机制是基础性的环节,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健全审美能力培养的实施机制,必须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考虑学生学习认知的水平,以及时展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等。具体而言,一方面,教师要深刻把握新课程标准,深入挖掘教材中审美能力培养的资源,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坚持“课内”和“课外”相结合,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实践证明,这既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也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各学校可以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本学校特色的素质教学经典品牌。

3.构建审美能力培养的反馈考评机制。要切实提高审美能力的培养,就必须要构建科学的反馈考评机制。对于美术教育审美能力培养而言,就需要尽快建立及时的反馈机制和合理的考评机制。一方面,建立及时的反馈机制,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审美能力的现状,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审美能力培养的效果;另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把审美能力培养这些软目标纳入教育教学目标体系中,让审美能力培养成为小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和自觉追求。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总结范文4

教学主张:画写结合,追求图文综合的美术教育特色,发展审美创新思维。

虽然不是画得最好,但我可以争取教得最好

我喜爱美术,没有理由地喜欢。因为喜爱美术,学生时代的我几乎利用了所有的课余时间来学习绘画。然而,师范毕业后,我却成为了一名语文教师。直到1990年的夏天,福安师范附小向全市招聘美术教师,我参加了应聘,才真正成为一名专任的美术教师。

初到福安师范附小任教,承蒙附小叶安绍校长的信任,我担任了美术教研组组长。当时学校成立了美术兴趣小组,为我提供了一个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我带着一丝疑问,带着一份真诚,带着一份责任,带着一种希望,开始探寻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教育。我向美术教育经验丰富的老校长吴鸿锦老师学习,向校内外优秀教师学习,向书本学习。同时,我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给自己“充电”,不断地进行写生练习、创作,力图不让自己落伍。因为我坚信,只要肯下决心去拼搏,去钻研,一定会有新的突破。

小学美术教学,在许多人的眼中是一项非常简单轻松的工作,无非是照本宣科地在黑板上涂鸦几笔,让学生依葫芦画瓢。而且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被冠以“副科”称号的美术学科,不仅得不到学校、学生、家长的重视,甚至在同行中似乎也要低人一等。刚由语文教学转投美术教学的我只能在心底勉励自己: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要用实力去证明我的美术教学是有价值的!不能让日复一日的简单教学,扼杀我的教学生命!

随着素质教育的倡导,美术学科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与此同时,也给我带来了新的挑战。许多美术专业院校毕业的“科班”人士加入了小学美术教师的队伍,我这半路出家的显然又少了些底气,不由得产生些许自卑感。可是,转念一想,我为什么要自卑?有什么理由自卑?起点低固然成为我前行的绊脚石,但是只要有坚定的进取信念,我一定不比他们差。于是,我一方面坚持利用课余时间给自己“充电”,另一方面坚持进行教育教学的反思总结和理论学习。我坚信,只要刻苦钻研一定会有新成果。我虽然不是画得最好的,但我可以争取教得最好!

后来,福建教育学院举办“中学骨干教师美术培训班”,我好不容易到教育局争取了个名额,在叶安绍校长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到福州进修了三个月。在这期间,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和钻研美术专业知识,还有幸得到省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许金宝教授的指点,并以优异的成绩结业。之后,我又自学了福建师范大学的美术课程,参加了西南大学研修学习,此外还创作了大量的黑白钢笔画作品。经过不懈的努力,我的美术作品及美术教学论文渐渐发表于报刊上,越来越多的作品在国内外比赛中获奖,并且顺利加入了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在美术教育教学方面,也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

将儿童画还给儿童,用画笔勾绘多彩的童真

尽管我在美术教学上取得了一点成绩,在闽东当地的众多学校中也积攒了些许声誉,但是,当我冷静地审视自己的美术教学,我发现自己更多的是在追求创作形式和创作内容的创新,而忽视了儿童在美术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美术本是一门可以让儿童尽情彰显童真的课程,却为何逐渐脱离了儿童的生活,丧失了这门课程应有的活力?在潜心研读了《儿童创造性思维的研究》《美学原理》《艺术论》《创造力开发》等专业书籍和大量关于美术教学的文章的基础上,我开始对儿童画作品的形式、内容、立意、类别等进行反复研究,思考如何让儿童画表现出儿童的本真,如何引导儿童用画笔勾绘出自己多彩的童年,而不是在成人模式下被迫地进行毫无生趣的绘画。同时我还参观了省、市许多大型的儿童画展览,从中吸收了大量富有创造性的表现手法、独特而大胆的构思,也对一些失去“童真”的作品进行了剖析和审视。

我领悟到,缺乏“儿童”的艺术教育是不行的,没有特色的教学是没有出路的。要将儿童画还给儿童,用儿童自己的画笔勾绘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想法,画出儿童的生活,画出儿童的感受。让儿童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这才是小学美术教育的真谛所在。小学美术教育,其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感、审美态度以及审美想象和审美创造,并不一定要往专业艺术人才方面进行技术培训。学生在小学阶段接受艺术教育,长大之后未必就要报考专业艺术院校,成为专业画家。如果美术教育能够在学生学习成长的历程之中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且在今后的求学和工作中发挥作用的话,这才是真正成功的艺术教育。苦苦思索之后似乎寻到了一线光明,我顿时对自己的教学信心倍增。

探寻画写结合的美术教学新途径

之后的美术教学实践中,我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创意和构思大胆地去表现自己的想法,用画笔表达自己的情感,鼓励学生创作儿童连环画,通过连续的画作和少许的文字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探寻画写结合的美术教学新途径。

边画边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和写作能力,更可以积累儿童对绘画造型的原始表现经验,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经过一系列的探究、反思,我开始大胆地尝试图文综合艺术教育,将语文学科与美术学科的教学方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画写结合”的教学新模式。

日记画是其中一种颇受学生欢迎的创作形式,学生用画来表现自己的日记,每完成一页,都必须注明日期和写上事件题目,也可以写上简单的几句话加以补充说明。这种方式的绘画训练,宛如让我的美术教学呼吸到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为我的“画写结合”特色美术教学打开了一扇窗。

在我的引导和鼓励下,学生的创造性逐渐被激发出来。此后,学生的绘画日记、美术作文、漫画书信、插图故事等开始应用在语文等其他学科的学习上,许多学生的连环画作品还获得了国家、省部级等高级别的荣誉奖项,一些插图被选编进入教材。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总结范文5

【关键词】美术教学;个性培养;方法策略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老师应该有针对性的开展美术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就小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做浅显的阐述。

一、培养学生绘画兴趣,奠定个性培养基础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不论学习什么,都离不开兴趣的指引,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更好地、更主动地、更努力地去学习。因此,老师在教授小学美术时,也应该秉持这一原则,想办法吸引学生,并且让学生对此感兴趣。小学美术并不会涉及太多专业性的绘画技巧,老师教授的内容都比较简单,那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画一些比较受小学生喜欢的图画,甚至可以教学生画一些简单的图画,用这种亲身体验的方式,力图让学生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要求学生绘画“五彩的烟花”这一内容时,在学生绘画之前,老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比如问一些关于烟花的事情,比如像“你们知道咱们一般什么时候放烟花吗?”“你们见过烟花吗?”等问题,让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大概的烟花的模样,然后再由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烟花,可能每一个学生心目中的烟花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老师也可以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烟花,互相分享,相互学习。由于在黑板上画画只能是粉笔画,所以老师也可以教学生在纸上画,可以是水彩画,也可以是油画,多彩多样,也是一种吸引学生的方法。老师讲完之后,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初步的绘画,观察学生画画的态度,分析学生感兴趣的程度,总结经验,提高小学美术的教学质量。兴趣可谓是影响学生学习的第一大重要因素,在教学中,我们也应将其置于重要的位置。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想对学生实施个性培养,首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的渗透。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驱使下,学生才会对美术学习产生独特的内心感受,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提升自己。

二、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滋养个性培养氛围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但主导绝非课堂的主人,更不能越俎代庖,以自己的一己想法直接强制性的灌输给学生,这样必然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弱化学生的个性化思维的发展。所以,老师在进行小学美术教学时,应该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并激励他们大胆创新,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综合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很多时候老师在布置作业时都会说“学生可以自由发挥”,但是又立刻加入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导致学生都失去了自己真正的想法,就完全按照老师说的那样去做,这样的后果就是学生的思维就有了局限性,是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那么老师就需要改变这样的做法,比如在教学中《天外来客》时,老师可以先问问学生他们天外来客是什么样的,然后由学生自由发挥作画,画完之后,老师可以请学生在讲台上互相展示,这种做法不仅不会抑制学生的想象,还能互相借鉴学习。但是遇到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题目时,老师就可以进行适当的讲解,也可以简单的引入一些代表性的图,加深学生的理解。小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教师在进行中,切忌在教学中,强行植入自己的观点,反之,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让学生的思维在想象的天空自由驰骋。这不仅能够让学生的作品更富生命的活力,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组织课外教学活动,拓展个性培养方式

小学的课程相对都比较简单和轻松,所以老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外学习,带领学生在课外采风,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开阔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全面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从而让学生的个性在活动中得以放飞。比如在教学《虫虫虫(一)》时,从题目中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关于自然界中各种虫的绘画内容,那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去课外感受大自然,并仔细观察蜻蜓,教学生如何观察,如何取景,最后如何完成绘画。又比如在《自然现象》教学中,老师可以带学生在最近的田野旁,带领学生进行观察,远观、近看,满足学生未曾见到过的景象,由学生作画,可以赋予田野五彩缤纷的颜色,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自己的所观所想完成这幅画。美术课程本身就是个体自主理解、感悟艺术的过程。开展课外教学的方式也是一种培养学生个性化的方式,保留学生对于绘画的热情,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让学生用心的感受美、领悟美,全面发展并提高自身的能力。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的一部分,需要老师在教学方面加强力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鼓励学生自由创作,自由发挥,减少老师对于学生绘画的限制,充分展现学生的想象,老师还要课内课外的教学方式互相结合,拓展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对于美的认知,改变学生以往的学习思路,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对美术教学的认知以及学生个性化的绘画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给学生建立学习美术的信心,鼓励学生,并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审美观。

参加文献:

[1]徐佳.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个性培养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14.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总结范文6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

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快车道,但传统文化正受到西方文化和新时期社会文化的冲击,很多民俗文化形态正在逐渐变化和消亡的过程当中。民间美术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也需要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所以本次研究将以小学美术教育为例,基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内容的客观要求,围绕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教学进行探索和分析,在丰富美术形态的同时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传统文化与小学美术教学的关系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当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一直以来都是重要的文化教育载体,小学生的美术素养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必修课,中华传统文化本身也是美术教育关键组成部分。文化正是取之不尽和用之不竭的重要课程素材,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融入,让学生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也是教育工作者主要的工作目标。但在此之前我们需要思考传统文化和小学美术教学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判断互联网时代下如何协同化发展。

1.1 相关性

传统文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风俗文化,反映的是民间特质和民族风貌内容。同样这种文化是世代相传的,每个民族的民俗传统文化也是特有的。在小学美术课堂之上,我们除了要教授学生美术相关的技能之外,还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这些传统文化当中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美术和热爱生活的情感。实际上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国几千年来的重要文化积淀,代表着不同精神下的内涵文化和东方美学的哲学思想。这些风土人情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美术的乐趣所在,并成为文化的传承者。

1.2 传统文化的教学地位

一直以来,传统文化在我国的地位和作用非常突出,我国小学美术教材中也有许多关于民俗文化的内容,例如涉及到年画和民族传统节日的教学内涵非常丰富,其教学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关心并喜爱这些具有魅力的民间艺术形式。当代学生出生于互联网时代,他们是数字时代的公民,所以这些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离他们的生活实际上比较遥远。如果年轻一代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出现缺失,甚至因此消亡,必然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小学美术教学果年轻一代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出现缺失,甚至因此消亡,必然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小学生作为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加提升美术知识和学科素养的同时,如果能亲自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就能进一步实现文化传递。再加上传统文化和热门学科的学习过程,都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影响着对学生开展的素质教育。从这一层次来看,民族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教学地位,产生的影响深远持久。

1.3 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从文化渗透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化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是历史积淀下文明演化而成的一种发展结果,表现的是一个民族在各种时代下的观念形态与思想内容。特别是互联网时代下,这些民俗文化内容离我们的生活会更加接近,因为我们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渠道了解相关信息,在足不出户的前提下就感受文化特点。例如我国的传统文化包括灯谜、戏曲、传统节日等,而美术课堂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通过具体的画面方式去解析这些艺术的文化价值[1]。我国各个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具有融入课程教学的必要性和价值,也能让课堂氛围呈现出新的发展状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高度关注如何将教学和传统文化相互结合,以一种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达到课堂预期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立足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改革工作是新时期美术教育的必然趋势,将传统文化渗透到美术课堂当中势在必行。

二、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主要途径

现阶段美术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成为必修课,也是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能在美术课堂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并借助互联网时代的技术优势展现在学生面前,就能发挥美育功能达到新课程的具体目标。在美术教育和学习当中,重点内容仍然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实践能力,我国乡土地域文化丰富多彩,民族文化种类繁多,如何将这些选修内容融入美术教材的必修课程当中,必然成为未来的难题和挑战。小学美术新课程改革中也明确提到要充分利用地域文化来培育学生的爱国之情,结合地域特色,扬长避短,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认知和文化认同感,让美术教育不忘初心,坚守传统,积极发展本土优秀文化。但从改革环节的具体要求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2.1 现代化课堂教学模式

美术资源在课堂上的应用可以采取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发挥特有的功效。在现阶段美术教学当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民间美术的有关内容,让这些色彩和形态方面的特点能够全方位展现在学生的生活之内。显然这些美术元素也是课本教学无法达到的层次。此外如何使用视频继续播放有关的美术资源,就能发挥直观生动的优势,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融入学习过程当中。例如在“节日的装饰”和“过春节”这一部分的知识学习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各类软件将我国不同地区的春节文化习俗进行播放,以视频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内容也必然能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实际上我国民间美术形态分布地区广泛,文化特征多样,如果在课堂教学上能够把这些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并引导学生广泛关注,就能让他们主动参与并积极寻找资源信息,在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创新意识[2]。

2.2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外实践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课内教学之外,课外实践工作也可以成为一项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在美术教育和学习当中,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十分关键,而传统文化独具特色,注重课外实践活动,能够让这些传统文化的底蕴化为美术形态。例如在寒暑假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通过写生和拍摄的方式收集不同的民间美术形态,然后在开学时进行分享和交流。以前文提到的春节这一部分为例,可以安排一个小型的社会实践项目,即让学生深入自己的家乡,了解不同地区在过春节方面的不同习俗,并且将这些内容在课堂上进行对比。这样一来学生可以自行收集文化资源,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文化的导入,一方面能够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有了教师的学习引导学生对这些身边的内容也会更加熟悉,在耳濡目染当中进行创新。总体来看,互联网时代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表现的平台和载体,除了课外实践活动之外,还可以围绕不同地区开展的民间文化活动展开教育工作,如某些地区的庙会节日活动等[3]。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学生收集到的资源在课上进行播放,也是传统文化和美术教学融入的典型表现。

2.3 生活化情境创设

知识来源于经验,而经验来源于生活,所以现阶段的教学工作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让他们深入理解学科知识内容,感受生活当中的美术元素和美学价值,然后学会如何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问题的解决环节。换言之,只有将生活融入课堂,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而具体才能实现生活化教学,为学习添加足够的乐趣。在新课程标准出现之后,小学美术课堂提出了四个方面的领域要求,除了掌握课本知识之外,还应该进行课外的延伸,在贴近生活的同时,让课本知识变得不再枯燥无趣。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让学生欣赏文化作品,并让他们感知背后的时代元素。不同时期的民间美术特点往往与当时的经济或政治等因素密切相关,也说明了民间美术和人们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为了让教学更加丰富出彩贴近生活,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展现在他们面前,并且邀请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到学习和探讨环节当中。以传统建筑为例,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下,很多传统建筑逐年减少,一方面是由于当地政府在早期未能引起高度重视,导致某些传统民居建筑年久失修,缺乏修缮。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现代社会快速发展让学生离传统元素越来越远。实际上在六年级上册的教材当中就有涉及到古建筑保护这一部分的知识,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当中先让学生欣赏我国十大著名古建筑,并且介绍不同建筑的时期和历史特点,利用PPT进行总结分析,就能引导学生围绕每个建筑的结构功能和生活用途进行阐述说明,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也能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意识,突出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这对于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意义显著[4]。

三、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沉淀。而小学美术教育本身作为基础教育,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将传统文化具有的审美体验全部教授给学生,从而让他们具有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在未来的教育实践当中,教育工作者需要将美术这一门具有可视性的艺术门类进行深度创新发挥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并借助互联网时代下的现代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基本美术知识的同时,从视觉角度鼓励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学元素,感悟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杨秀芳.传统文化进课堂――新时期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创新[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35):1-2.

[2]庞明启,王侠."互联网+"语境下高校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策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9(01):11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