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信息科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信息科技范文1
关键词精细农业;优点;科技创新;对策
人类正处于科技、信息和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这也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有利的发展机遇。在新形势下,实现农业现代化,走精细农业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国内农业经济学家农业经济发展的共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用不足世界耕地面积7%的土地养活着占全世界22%的人口,如此大的压力在客观上要求我国必须走农业持续发展的道路,通过农业科技的革新,走精细农业发展道路才能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1精细农业基本介绍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我国对农业的管理也都是针对土地管理,而忽略土地的时空差异。精细农业(简称PF或PA)的概念最早由国外引进,它是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产物,在农业生产中运用现代科技完成农业生产的变革,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效率化。精细农业所指的是一种变异下的田间管理方法、也是一种现代化的农业战略思想,在大农业中,对人工智能、信息等技术进行宏观及微观运用。开展精细农业生产,对作物的水分、肥料投入量、投入时机、均投作法等均与传统农业有很大不同,它能够实现用最少的资源和最低的成本实现农业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2精细农业在实践中的优点和技术构成
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精细农业促使了我国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其在农业实践中具有以下优点。(1)大大节约水资源。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常采取大水漫灌或沟渠灌溉进行农作物浇灌,这种传统的浇灌方式仅能使水资源灌溉利用率为40%,但在精细农业实践中,由于能够通过动态监控对农作物的水分含量,从而可以利用微灌和滴灌等新的灌溉方法定时定量地对农作物进行浇灌,这样可以将耗水量降到最低,并因灌溉及时使产量达到最高。(2)科学合理地控制施肥量。通过均衡施肥,既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还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最重要的是可解决传统农业的钾肥、磷肥和氮肥比例失调的问题。(3)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使农产品质量得到改善,显著提高农业产量。在精细农业实践中,采用更加精细的播种和收获技术,能够实现农业优质、高效、持续、健康发展。在精细农业生产中,其技术构成比较复杂,涉及卫星定位、RS、GIS、监测和传感等技术,在实践中,通过获得农产品产量、土壤等有效的数据信息,快速而准确地掌握和了解整片农田的信息。精细农业的核心技术思想是分析影响小范围农业产量差异的原因,进而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效的措施加以调控,区别对待,对农业生产按需实施定位调控。
3实现精细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
针对精细农业在实践中的优点和其技术构成,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农业工作实践提出了实现精细农业科技创新的有效对策。
3.1为精细农业科技创新打好坚实基础
为实现精细农业的科技创新,必须着力抓好3S技术、合理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妥善处理农田大小和空间差异等问题。例如,在农田差异这一问题上,只有确保农田具备一定的空间差异才能在实施农业精细化技术的实践中获得可观的农业经济利益。而这种空间差异,主要是通过产量差异表现出来的,受农业土壤状况、肥力、土壤墒情、病虫害分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会出现较大的差异;农田大小的差异完全是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在发展精细农业的实践中都是会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农田大小不一。但无论如何,都是通过精准的计算来科学地设定精细农业基本农田的最小范围的,这也为精细农业实现机械化生产奠定了坚实的空间基础。此外,精细农业的实践离不开卫星定位、3S等农业信息技术,只有实现对农业生产状况的实时准确监测,才能提高播种机、施肥机、喷药机以及收割机的应用效率,这对于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发展大规模的精细化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3.2注重对农业精细经营思想的传播
在大农业的背景下,如今的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均引入了精细经营的思想,大力推广和实践精细农业技术体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一点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很好的证实。我国作为一个农业科技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也要大力推广精细农业,首先必须牢固树立精细经营的思想和理念,将先进的农业科技引入农业生产中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只有始终走在农业科技的前沿,才能实现农业的集约化、精细化发展。
4结语
农业信息科技范文2
关键词:新农村;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F3024 文献标识码:A
1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新农村信息化的基本思路[1]
1.1推进信息化从根本上改变新农村的农业生产方式
信息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广泛应用,推动新农村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信息科技类企业帮助农民广泛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进行数字化的数据处理、农田作业、农业管理;采用大量智能化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力求促使传统复杂的农艺操作技术和工序实现机械化、智能化和自动化,促使大型、复杂的农业机械和设施的操作越来越简单、方便、舒适;采用信息化技术使每个农业劳动力能够同时驾驭和操作更多农业机械设施,从而推动农业机械化装备程度不断提升和强化,实现新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每个环节的机械化装备,推动大型化、高功率、易操作的农业机械装备比重迅速上升 。
1.2推进信息化从根本上提升农业劳动效率
信息科技类企业帮助农民应用信息技术,促使农业机械作业效率大大提高,使新农村人均经营土地规模不断扩大,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1.3推进信息化促进新农村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信息科技类企业帮助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广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手段来维持或者提高农业单产。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农业机械技术的相互融合和互相促进,有效地维持或者提高新农村农业的单产水平。
1.4推进信息化促进新农村农业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信息科技类企业帮助农民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和掌握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并据此安排生产,避免盲目生产导致的价格剧烈波动和买难卖难问题。充分利用通信联络高度便捷和互联网络的全面普及,大量数据库的建立和数据信息的收集与,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与物流产业的高度融合,有效地提高了市场透明度和协调性,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减少了交易环节和交易成本,促进电子商务发展,推动新农村普遍实行订单生产。农民能够方便地通过互联网、手机、电子商务平台等与农产品加工企业、超市、集贸市场以及其他农产品消费者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确保农产品的顺畅产销和价格的基本稳定,有效地促进新农村农业生产与市场的对接,避免产量的大起大落和价格的剧烈波动。
1.5推进信息化促进新农村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信息科技类企业帮助农民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较早地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产品质量提升和监管中。帮助农民利用计算机专家系统等技术决策最佳种植方案和农药、化肥、除草剂最佳使用方案,利用精准农业技术等提升农药、化肥、除草剂的使用效率,防止滥用、过度使用而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帮助农民利用二维码、RFID 等信息技术建立了完整的农产品追溯体系,从源头开始,对农产品生产、收获、加工、储藏、运输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控与管理,保证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性和营养性。
1.6推进信息化促进新农村可持续发展
信息科技类企业帮助农民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帮助农民利用农业补贴与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和劳动条件等挂钩,对农药、化肥 (特别是氮肥)、除草剂等化学品的使用品种、使用方式、使用数量等作出了严格的限制性规定。农业生产者为获得政府补贴,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化肥、农药等的使用效率,减少使用数量。特别是精准农业、专家系统、智能机器人等技术的应用,实现施肥喷药的智能化、自动化、精准化、减量化,有效地减少肥料、农药浪费和过度使用,大大降低了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2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内容
2.1推进精准农业发展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集卫星定位、自动导航、遥感监测、传感识别、智能机械、电子制图等技术于一体的精准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全面发展,成为信息化高新技术与复杂农艺技术深度融合的典范。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农田作业拖拉机全部装备了卫星定位系统,田间耕作、播种、收获、施肥、施药等机械全部加装了电脑控制系统和软件应用系统。可根据不同地块的地形地貌、肥沃程度、土壤墒情、作物种类等采取不同的作业方案,确保最佳效果;而且在同一地块内;根据不同位置的土壤情况实现自动化耕作、精量化点播、变量化施肥施药。帮助农民自动全过程收集地块不同位置的产量、地力、商情、作物长势等信息,存储或者传输到数据中心,以便制作成不同地块的产量电子地图,地力电子地图,酸碱度电子地图,氮、磷、钾分布电子地图等,为农业机械精准作业提供依据。
2.2推进智能农业发展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以专家系统、智能机器人技术为代表的智能农业在新农村中发展。帮助农民使用专家系统开展辅助决策和作业管理。
2.3推进物联网技术发展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以自动感知技术为代表的物联网技术在新农村中得到广泛应用。帮助农民使用机械上加装很多感知作物高度、密度等指标的传感器;农民使用传感器、无线视频设备等对新农村进行全方位无线监控和管理。
2.4推进农业数据资源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注重和加强对新农村的基础数据建设。围绕新农村的产前、产中、产后不同阶段,建设了大量基础性数据库并积累了丰富数据资源,为政府决策、科学研究、生产经营等提供了有效基础支撑。
2.5推进信息服务渠道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借助信息化手段推进建立便捷、高效的现代化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推进开发建设权威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网站或者综合信息服务平台[2],免费为农民、农业科研工作者提供政策、科技、天气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信息。推进建设网络化的农业经济评价系统,任何农民都可以把自己的投入、产出等经济数据输入系统,确定经营水平和状况。通过商业化模式推进有影响力的农业技术专家团队和针对性较强的专业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农民能够及时通过网络或者手机获得这些机构的相关信息服务。
3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基本要点
3.1 紧密依托政府支持政策[3]
信息科技类企业从事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信息科技类企业面向农村提供信息服务,需要有政府政策支持,促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信息科技类企业按照农业信息体系建设规划的要求,建立健全网络服务体系,提高农业信息处理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开发高质量的新农村信息资源,使新农村信息化发展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3.2 充分利用健全网络体系
信息科技类企业对新农村信息化建设,需要利用健全网络体系, 实现新农村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利用。
3.3 因地制宜地建设[4]
信息科技类企业对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必须结合相关经济主体实际需求,采用相关经济主体愿意接受的方式,以最低的成本对新农村进行信息化建设。
3.4 紧密联系产业化的方式推进
信息科技类企业需要根据新农村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反馈、服务等形成一个一体化产业进行推进。
参考文献
[1]郭永田.英国农业、农村的信息化建设[J].世界农业,2013(02).
[2]卢丽娜. 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农业的关系[J].中国信息界,2007,(07).
农业信息科技范文3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农业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当前我国的农业信息发展还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因为我国的实际状况对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有一定的约束性,除此之外,我国的农业技术设施中的资金投入量还不是很高,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农民的收入也有一定的影响,影响农民的信息共享服务造成严重的影响,对于农业科技信息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基于此,本文就社交网络农业科技信息服务进行研究。
【关键词】社交网络;农业科技;信息服务
1社交网络的涵义
社交网络的英文名称是SocialNetworkService,为SNS。其中社交网络主要是软件应用和硬件、或者是服务。对于我国而言,是将SNS进行直接翻译为社交网络服务。随着我国的科技的迅速发展,社交网络的发展已经有了方法的应用和推广。因为社交网络是从电子邮件发展出来的,其也是现当代人们的社交服务的主要形式和平台,其也是互联网点进行交流的平台。社交网络能够提升互联网的普及度,不管是从学校和政府等拓展为人类的主要社交平台。当前,主要是将社交网络向手机平台转移,通过无线网络与智能手机进行推广和应用,增加社交网络的多元性,例如,交友软件、邮件收发器、视频通讯等,将人们世界进行一定的投放。
2农村科技服务信息化管理的内涵
当前,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信息化概念是对其内容的丰富将农业技术推广的进行相应的拓展,需要对三农问题进行相应的优化和改革,运用其传播工具,不断的进行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应用。总之,我国对于农民的生活建设和小康社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推进,一般在新社会发展的前提下,结合市场经济的运行实况进行其科技方法的运用,将改革措施落实到实处,提升农村的管理力度和农民的自身技能水平。因此,可以得出,我国的农村科技服务信息化已经在农村发展过程有了很广泛的运用,其主要是将科技信息资源进行彻底的运用,不断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进行农村经济的促进和社会发展的推动。我国的农村社会环境的农村科技服务信息化管理是以相对比较完善的体系为主,该体系的要素能够大大的推动农村的发展。第一,农村科技服务信息化管理主要是以农民为主要对额服务对象进行科技文化水平的提升,从而进行农民思维方式的改变,对农民行为进行转变,通过对农民生活环境进行改善,以便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开展,因为农民是劳动的主动者,一旦脱离农民,会严重影响农村建设的进步和效率。尽管仍然存在一些组织也有参与,可是最主要的对象仍旧是农民,只有加强农民的管理,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的发展。第二,由于农村科技信息化体系涵盖的内容比较复杂,构成要素也是比较多的,但是其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除此之外,该体系对我国的社会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社会体系也对其有着反作用;第三,农村科技信息化体系具有发展性。由于事物是变化的,该体系也存在一定的变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变化和发展,我国的农村科技服务信息化的对象和落实措施也需要进行改变。
3基于社交网络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措施
3.1加强公共建设科技服务信息化建设
我国的农村公共建设科技服务务信息化管理涵盖的范围比较大,主要有基础设施、医疗保险、社会救济保障等等。其中,农村基础设施科技服务信息化管理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进行农村建设和农村管理的,将同时进行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该管理主要是对农村的教育环节中进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以便进行农村教育能力的提升,进行农村教育的改革,从而顺利的实现现代化教育。该管理包括对农村的适龄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同时对农村的农民进行现代化信息化技术的学习和掌握。与此同时,农村教育科技服务信息化管理能够加强对信息网络的应用,主要是进行农村农民的管理,进行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农村的医疗保险和救济保障可以通过信息网络进行相对应体系的构建,从而提升农民的卫生保健意识。
3.2加强相关部门合作,健全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部门、科技部门需要就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问题进行分析,加强之间的合作,不断进行信息技术的创新,其农业部门需要以自身的发展需求为基础进行与农业教学科研单位的合作,不断加强农业的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同时对传统农业进行相应的转化,主要是以现代科技技术为载体实现的,进行农业基础工作的分析和探讨,加强农业与科技部门之间的合作和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从而促进农业科技体系的建设工作和完善。
3.3建设农业产供销一体化平台,推进农业科技服务建设
当前,我国很多农村在进行农业养殖的过程中,主要以零散状态为主进行生产和销售的,因此对于农业科技服务建设存在一定的影响,例如,养殖户将自己的动物进行简单的售卖。而其收购人主要是进行养殖地区的销售,或者是养殖生产场地的销售,因此对于养殖户的效益存在很大的制约。因此,我国的政府人员需要重视农业产供销一体的服务链的构建工作,务必实现农民的效益最大化,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的进步。
3.4探索信息技术
对于农业生产的信息化的建设而言,很有必要与农业生产进行融合,进行物联网基地的建设,向农民进行科技效果和展示,有助于后期的发展和物联网工作的进行,因为可以通过物联网的多方面发展,进行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全面管理,物保证产品的安全性。进行农业专业知识库的构建,引进专家的专业经验,加强对农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例如,病虫害等问题的解决等。同时可以通过网络工具进行生产过程中存在问题解决方法的搜集。
总之,通过社交网络技术的构建,能够便捷的将农业科技信息进行送达,加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机制的落实,能够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问题的发生,以便能够推动农业信息服务的个性化发展,能够确保农业信息的服务质量,能够大大的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能够确保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稳定发展,最终促进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劲松.农村科技服务信息化管理的内涵及路径[J].科技经济导刊,2017,(23):13-14.
农业信息科技范文4
截至目前,中国农科院已与83个国家、38个国际农业研究组织、7个跨国公司(基金会)等建立起合作关系,与50多个国家、17个国际组织签订82份院级合作协议,建有中外联合实验室64个。
“海外中心的定位是整合中国农科院各个相关研究所的科技力量,为我国农业走出去提供科技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吴孔明表示。
目前,中国农科院的农业技术和产品已经遍布全球亚、非、美、欧150多个国家,在育种、植物保护、畜牧医药、农用机械等领域的61项新技术和新产品实现了走出去。
“跨境作物有害生物安全防御合作研究体系的建立,既是在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农业生物防治的问题,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吴孔明介绍,通过在缅甸、蒙古、朝鲜、卢旺达等国家和地区开展生物防治工作,聚焦5000余种全球跨境动植物有害生物的早期预警、1500余种重大跨境农业有害生物的快速检测与动态监测、300余种重大跨境动植物有害生物的有效防控,不仅保护了当地农作物种植,而且形成了强有力的周边农业防火墙,能够有效防止病虫害等向其他国家扩散。
此外,中国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等培育的38个绿色超级常规稻和26个杂交稻已经在亚非国家和地区通过品种审定,并发放到农民手中。绿色超级稻品种同当地品种相比普遍增产20-30%,目前推广总面积达到210万公顷,预计农民增收5.46亿美元。
面对外来动物疫病疫情,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所长步志高称,他们与埃及兽医研究机构、开罗大学合作,研制了针对埃及流行病毒的新型疫苗,2011年投入生产并出口埃及,使埃及禽流感得到有效控制。该所研制的口蹄疫疫苗和诊断制剂等产品已出口乌克兰、立陶宛、越南、缅甸、朝鲜、蒙古等国家。
“海外农业信息调查难度高、数据量庞大、价值密度低,迫切需要联合院内外各方智力资源协同合作、多方参与。”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在会上指出,“全球农业大数据与信息服务联盟”将成为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农业走出去战略的海外农业对外合作集散地、经济政策智囊团和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战略的信息支撑力量。
“不同国家政府的农业政策,对进口的限制,农业发展状况,对农业机械的要求,农业政策的即时变化等信息都各不相同。”山东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常嘉茂讲到,企业的需求各不相同,联盟提供的信息可以帮助企业制定走出去的发展策略。中国农科院海外农业研究中心副主任聂凤英研究员讲到,该中心已经完成65个国家的《“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和投资研究》,了东南亚、南亚、中亚及独联体等区域重点国家农业合作报告和投资风险评估报告;建成农业重大冲击和政策模拟模型,为评估重大自然灾害、政策调整以及区域性或全球性事件影响提供技术支撑;为农业企业走出去提供知识产权保护与风险规避策略。
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欧非中心副总裁党志敏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联盟的主要作用在于资源和信息的互通与共享。“感觉现在有组织了,今后在市场调研、资源和数据共享、项目承接、寻求伙伴等方面会容易很多。企业能够‘抱团出海’了。”党志敏说。
“作为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我们深度参与全球农业科技合作,牵头组织了包括担任APEC农业技术合作工作M主席在内的多个国际合作平台,这些平台已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对外合作的重要窗口,为国家整体外交战略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吴孔明说。
农业信息科技范文5
(一)优势(Strengths)分析。
1.湖南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多元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湖南省逐渐打破了以政府为主的一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格局,基本实现了多元化。农村能人、农业龙头企业、乡镇涉农技术站所、多元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农产品行业协会等都成为了提供湖南农业科技服务的重要力量。湖南农民合作组织更是实现了多元化,涌现了众多新型组织,有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以及专业协会,如保靖县葫芦镇黄金村、双峰县农村科技合作社、汉寿县金穗米业有限公司、长沙宇田农业合作社、湘潭溢绿园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等。近年,湖南省农科院积极开展科技兴农富民活动,组建了诸如农业经济、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农业信息等数十种科技服务队,为构建湖南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提供新的力量源泉。
2.农业科技推广信息平台的建立和完善。湖南省科技兴农富民信息服务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农业科技与农民实现了零距离对接。该平台不仅具有远程语音视频、短(彩)信互动、电话热线、网络在线咨询等服务功能,而且推动了科技进村入户。2013年2月,湖南在原有的“一体两翼”综合服务平台基础上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从而实现了与国家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的对接。2013年2月湖南省商务厅通报了湖南参加2012年冬季农产品网上购销对接会情况。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湖南各地区共上报供求信息239,430条,比夏季对接会增长77.5%。其中供应信息227,510条,求购信息11,920条,上报产品信息6,710条,共涉及有效商户27,624个,信息量全国排名第一。共促成成交129598.517万元,比夏季对接会增长29.6%。其中意向成交71031.704万元,实际成交49237.618万元,成交额全国排名第二。
3.拥有一支庞大的农业科技服务队伍。湖南省农业科研队伍实力雄厚,以袁隆平、刘筠、官春云院士为领军人物,拥有湖南省农科院、14家农业科学研究所和上百家科研企业。截至2008年底,全省农村实用人才达95万人,占全省实用人才总量的21%。2012年底,全省发展农民合作社14,435个,比2008年末增长3.5倍,172.68万农户加入合作社,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是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建立更是为湖南扩大农业科技服务队伍提高科技人才水平提供了可能。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科技特派员服务范围已覆盖14个市州122个县市区,在岗的科技特派员达到3,768人,累计选派10,512名科技特派员。共实施科技开发项目2,385个,创办和领办专业合作组织880个,创建利益共同体791个,形成龙头企业459家,带动项目总投资达44亿元。每年都有数千名科技特派员活跃在乡村的田间地头,为农业科技的发展服务。
4.湖南省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引领农民合作。从2009年开始,湖南省委、省政府每年将建设100个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大力支持省级示范社的发展。在省级示范社带动下,很多农村能人、龙头企业和乡镇农业技术站所等,尤其是一些返乡创业农民和大学毕业生已成为推进湖南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快速发展的主力军。如安化阿香柑橘专业合作社的“阿香”成为湖南唯一兼领柑橘和黑茶两大产业优势的“农字号”品牌。2012年,安化阿香柑橘专业合作社在8个乡镇发展基地32,000亩,销售柑橘1.2万吨;入社成员人均柑橘纯收入4,670元,比同乡未入社的农户高出1,110元。
(二)劣势(Weakness)分析。
1.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知识结构及层次分布不合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尤其是年轻力壮的农村“精英”大量外移,致使农村“空巢”化现象加重。而“留巢”人群多是传统耕作观念和种植习惯根深蒂固而市场观念淡薄的低文化人员,他们很难快速地吸收和转化现代科学技术和耕作方式,造成了农技推广举步维艰。据统计,2008年湖南省农业农村人才仅占全省农村劳动力的1.2%、占农村人口的2.1%。其中,硕士以上学历的仅为2.7%,本科学历26.18%,具有高级职称的仅为8.94%,大多是低学历、低职称人才。农业行政管理人才绝大多数特别是基层管理人员和农业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缺乏现代化的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和法制意识。现有农业经营管理人才18,520人,仅占农村劳动力的0.08%,远低于国家2%的平均水准。农业科技人才地域分布极不平衡,绝大多数分布在长株潭地区和省市级农业部,极少分布于湘西地区(张家界、自治州、怀化)和县乡以下农业部。其中,43.2%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就职于省级农业部门,32.8%的就职于市级农业部,县乡以下仅占24%。而全省乡以下单位中仅有9名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副高级职称的仅占6.6%。这种农业科技人才文化素质低、知识结构分布不合理的局面限制了农技的发展。
2.农技服务机构设置单一,服务方式滞后。目前湖南公益性农技机构一般实行单一功能的“官办、官包、官管”服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复杂化的农村种养结构,技术、品种快速更新,生产规模悬殊带来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农业科技服务需求。并且现有的农技推广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知识结构老化,仍采用以典型示范为主,辅以培训、咨询、发放技术资料、召开现场会等方式提供服务。而农村现代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不齐全,提供信息化服务有限,因而无力应付当前品种结构复杂、服务需求多样、新品种新技术层出不穷的局面。
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时间长、见效慢,风险高,地区差异特别大。由湖南省科学技术厅公布的2012年510项应用技术成果中,有103项农业科技成果,占比20.2%,其中50%以上来自长株潭地区,湘西地区仅占8%左右。据湖南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2154.2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04.1亿元,却只比上年增长了3%,第一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仅为3.6%。
(三)机遇(Opportunity)分析。
1.信息化机遇。国家自2005年起为推进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陆续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如《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2011~2015)》、《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并多次组织开展专题研讨会,大力推进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业经营信息化、农业管理信息化和农业服务信息化。湖南借此机遇于2011年底推出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方案,并通过了论证。
2.农业经营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的机遇。党的十报告提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3]。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湖南各地掀起了农民工返乡热潮,返乡农民工与工商企业、合作组织3股主导力量积极投身于现代高效农业建设当中。公司化、园区化、合作化成为湖南省当前农业经营方式变革的三大趋势。
3.国家进一步加大农业机械化扶持政策力度。农业机械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并能够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农业机械化扶持政策,尤其是在2011年颁布的《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之后,农业机械化政策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十一五”期间,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累计351亿元。而在全国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湖南可以乘势而上,取得长足发展。
(四)威胁(Threat)分析。
1.经济全球化风险。经济全球化不仅能为湖南农业科技的发展带来机遇,更多的是带来多方面的威胁。一方面,跨国公司提供的丰厚待遇吸引了湖南省大量优秀农业科技人才,直接导致了本土农业科技人才的大量流失;而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自主创新的农业科研成果保护意识较差,大量未被及时有效利用和转化的科研成果被国外一些科研机构抢占,有些甚至被抢先获取专利,严重制约了本省农业经济的发展。
2.市场机制风险。在计划体制时期发展起来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实际运行中主要仍是自上而下的服务传递模式,或称行政指令驱动模式。各地政府根据自身偏好选择和应用农业科学技术,而在许多新的技术未经证实或并未被充分掌握时即被广泛应用了,致使事倍功半。目前湖南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农、牧、林、水部门自成体系,分属不同管理机构,各体系之间缺乏沟通联系,并存在利益冲突,从而造成农业科技服务资源的重复浪费。因而,湖南省新型农业科技体系的构建将会面临以市场导向为主的运行机制的威胁。
3.自然灾害。近年来,农业自然灾害加剧、工业化致使生态环境更加恶化、农业自身污染越加严重、以及各种农业生产事故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迫使湖南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构建越发举步维艰。2011年成灾面积高达1879.82千公顷,增长24.13%,因灾经济损失合计2,670,254万元,与上年相比虽有所降低,但是仍占农业生产总值的5.5%。自然灾害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危害可见一斑。
(五)湖南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WOT战略组合分析。湖南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拥有较好的内部优势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尤其是长株潭地区更应以SO战略为主体战略,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以及加大农机扶持力度的重大机遇,将自身优势发挥至极致。湘西地区农业科技服务发展落后,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最好以WO战略为主体战略,抓住机遇弥补自身不足之处。湖南各地区农业科技服务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为弥补区域差异性,建议湖南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时辅以ST战略,因为诸如经济全球化、市场机制、自然灾害等风险是很难避免的,唯有以己之长规避风险或者尽可能降低风险的危害程度,做好防御措施。虽然不适宜采用WT战略,但是建议学习其所采用的防御性措施,如加强农村教育、完善农村金融等。综上,湖南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构建本着利益最大化和地区差异化原则采取混合战略组合,整合现有资源,“构建主体多元化、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运作市场化”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农业信息科技范文6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农业科技;创新;推广
中图分类号:P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0-0340-01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带来,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要求,因此,需要不断的进行改进。针对不同的问题,要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解决,不断加大科技动力,提升科技创新,积极推动现代化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建设。随着农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农业科技越来越受到重视,针对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也在不断的研究,就目前来说,以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是目前我国农业发展讨论的重点。
1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依据。深化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改革,有利于推断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建设,也是现代农业能够赖以生存的基础。就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状而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是保障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也是保持农产品能够长期进行供给的基础,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客观要求。
1.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进步,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农业生物科技的进步,新的农业科技开始出现。在目前的农业发展中,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得农业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分散管理以及不可控的缺点,农业管理变得更加的集中,农业的可控性也在逐渐加强,在发展上具有了一定的优势。另外,农业科技创新,对生产领域的拓展具有积极的意义。由传统的食物生产发展为动植物生产,再到如今的微生物生产,生产领域的种类、形式和地域都有了一定的改变。同时,随着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使得工厂化种植以及养殖业也开始发展起来,使得农业的产量得到极大的提高,经济效益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由此可以看出,农业科技的创新对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认识到农业科技的重要性,逐渐开始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在农业生产上不断推广新的农业科技,使得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加快。而我国在农业科技的发展方面还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农业科技发展还处于劣势,我国对农业科技的相关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科学技术向农业科技转化的力度不够,从而使得农业科技推广受到严重的阻碍,相关的农业科技人才也存在不足的现象,使得我国的农业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要想改善这种局面,就要不断的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使得我国的农业无论在体制上还是在发展模式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从而在竞争中,不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2.保持农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确保农产品长期有效供给,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历史经验证明,实现农业增产增收,改善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应该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人口规模庞大、耕地和水等农业资源相对紧缺,农业生产力水平总体低下且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现实国情,这决定了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强劲动力。
2 信息化建设对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重要作用
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装备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社会管理等相关领域,使信息资源获得充分开发、应用和推广的过程。随着信息化的推进,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在农业科技领域全面渗透、快速应用,信息技术越来越成为农业发展的“倍增器”、农村进步的“催化剂”、农民增收的“加速器”。
1.信息化建设提升农业科技资源共享水平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赋予科技资源开发利用以崭新的生命力与发展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实现科技资源共建共享,已成为有效组织和开展科技服务的主要形式。在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中,信息化建设能够提供可共享的高性能计算设备和分布式数据库服务,提高农业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
2.信息化建设可以更好地实现农业科技协同研发
现代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越来越需要借助团队的力量共同完成,以团队形式开展的协同科研,将大大提高科学研究的产出效率。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信息化协同科研提供了必要条件,使得科学研究工作可以在跨地域、跨学科的虚拟团队、共同体中进行。
3.信息化建设能够助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推动科技成果快速产业化,满足新阶段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是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在信息化时代,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服务农业和农村,推广农业科技,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
3 以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对策和措施
1.按照统筹规划、共建共享的要求,深化农业科技创新的信息化平台建设。要为农业科研机构装备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以及能够储存海量数据的存储设备,扩充和升级现有的网络系统,建立和完善贯通全国农业科研院所的农业科研信息化基础网络;在制度和政策上,建立农业信息采集和规范,进一步完善网络运行、维护和管理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提升农业科研管理信息化水平,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
2.以信息化建设提升种业科技创新、服务能力科技兴农,良种先行。抓好种业科技创新,也离不开信息化建设。要运用信息技术强化科研院所、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信息化育种平台,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大型骨干企业,保障主要农作物供种安全、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要积极推进种业信息网络建设,扩大种业信息网络覆盖范围;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收集和处理国内外最新的种业科技信息,开发先进的种业信息技术,促进种业信息化建设。
3.提高农业科研人员和技术推广人员的信息素养。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强农兴农的中坚力量。农业科研人员和技术推广人员是农业农村人才中的骨干,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主力军。随着信息技术深入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亟需一大批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又懂现代农业技术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农业院校要积极建设农业信息管理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成为培养农业信息人才的主渠道、主阵地。
4 结语
总而言之,以信息化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客观需求,信息化建设对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对信息化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在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创新,以达到促进农业发展的目的,从而使得我国的现代化农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工信部,农业部,科技部,商务部,文化部.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2010―2012年)[R].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