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改革创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改革创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改革创新

农业改革创新范文1

关键词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问题;改革创新;可行性;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9-0277-01

Abstract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in China were discussed from 3 aspects,the feasibility of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were analyzed.Based on this analysis,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including increasing publicity efforts and improving people′s awareness,playing a leading role by the government,intensifing the level of the research and extension of the new mode of 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agricultural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agricultural and rural economic;development mode;problem;reform and innovation;feasibility;development suggestions

作为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我国农村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占很大的比例,由于城乡交通条件的差异及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市和农村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虽然近些年国家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大了投入,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农村面貌,但长期以来形成的巨大差异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善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要获得一个较大幅度的跨越,最为关键的是把握全局,在尊重农村实际的基础上,高效整合和利用农村地区目前的资源,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进行创新及改革。

1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劳动力数量越来越少,综合素质普遍不高

目前,很多农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普遍较城市居民偏低,加上近些年越来越多受过一定教育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的生产者数量越来越少,且一般综合素质都不高,对一些新的农业技术的推广及应用无法快速接受,阻碍新技术的推广[1-2]。

1.2 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

相对于我国的人口,自然资源数量有限,再加上人口数量不断增长,而自然资源在不断消耗,人均占有的资源量越来越少。同时,在一些农村地区,存在严重的耕地流失现象及水资源浪费等问题,导致农作物生产效率越来越低。由于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强、肆意偷伐,农村地区大量的森林资源遭到了破坏,导致土地沙漠化和水土大量流失,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直接威胁到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3-4]。

1.3 农业经济基础较弱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整体水平较弱,农业基础较落后,产出的农产品一般科技含量不高。目前,我国大多科研项目由政府主导,农民不能充分了解市场变化,加上农民经济水平不高,造成农业技术难以真正推广开来。有些农业龙头企业虽然发展较好,但规模相对不大,且数量不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也不太明显。目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大中型企业集中了多数科研资源以及教育资源,而对农业经济发展方面仅有相对较少的投资,且广大农村地区较为分散,规模效应不明显。

2 可行性分析

为了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需要探索一种适合我国现状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结合多种因素,能够实现农业长久稳定发展的一种模式即为循环经济。我国最大的国情为人口数量多且在不断增加,人均占有资源量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低端制造业发展很快,成为世界工厂,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为了彻底摆脱这一趋势,需要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采取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要求多次、重复地利用资源,减少农业经济中的投入,获得更高的效率,而且可再次利用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实现农业经济效益与自然生态效益的统一发展。就我国实际来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较为合适,可以引导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化[1-2]。

与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相比,循环经济是精细、反复、多次地重复利用资源,最大化地实现对包括土地等在内的各种资源的利用,取得最大化效益,而传统农业经济是粗放式地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属于先污染后治理,最终浪费了大量的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由此可知,长期依靠过渡消耗有限的自然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要从农业的长远发展出发,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4]。

3 常见的3种农业经济循环发展模式

各地实际情况不同,适宜的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常见较为成熟的模式有沼气模式、基塘模式、立体种养等。一是沼气模式。沼气模式常见于我国北方地区,此种模式目前在北方已取得明显成效,为当地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业经济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基塘模式。此种模式在我国也发展了较长时间,可使陆地及淡水生态系统充分结合起来,起到互补的作用,最终形成一种生态循环系统,其特点是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相对于沼气生态系统,基塘生态模式更容易推广,由于我国农村地区本身淡水生态系统就比较丰富,因而其是我国农村地区最容易实现的一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之一,整体效果明显。基塘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本质上属于复合型人工生态结构,一般基面上种植的植物会根据地域特点有所差异,主要有果基鱼塘、桑基鱼塘等,这些模式均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与单一的仅种植或者仅养殖相比,其更能充分利用资源,创造更高的效益。三是立体种养。立体种养农业循环发展模式即在已经形成规模的棚架内,通过养殖适量的鸡鸭等禽类,农业生产可为禽类提供虫子等天然食物,而禽类排泄的废物可作为农作物的肥料,如此循环,不仅可以起到防虫效果,还可生产出健康无害的农产品,经济效益显著。

4 发展建议

4.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认识

人们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及重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发展模式能否顺利开展。因此,要加大宣传,提高认识。在农业生产区通过多种形式,对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及基本知识进行大力宣传,可以一些当地成功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作为典型,对农户进行教育。

4.2 政府积极发挥引导作用

农业循环经济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到的部门很多,包括农业、林业、环保、水利、财政等多个部门,只有政府积极协调引导,各部门积极配合,才能使农业循环经济得以顺利开展。一是政府要增加财政投入。一些农业发达国家采取补贴的方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我国早就取消了农业税制度,可通过政府引导、以工业反哺农业等方式吸引更多的资金用于农业及农村的发展。二是对现有的土地政策M行进一步完善。继续推广土地承包政策,保护农民在承包土地过程中依法享有的权利,减少农村土地抛荒现象,严格保护耕地。三是对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适当调整,使经济作物的比重逐渐增加,改善现有的劳动力结构,让更多的高素质青壮年参与到农业生产中,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4.3 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的研究及推广力度

农业循环经济要获得长期可持续发展,最终还是要依靠技术支撑,应结合区域特点,开发和集成适合在当地发展的新模式,可通过开展农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建立各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并对此作出详细的规划及发展思路。通过多种形式建设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多宣传,政府可不定期组织人员参观示范点,通过互相交流、学习,将各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经验逐渐推广开。

5 参考文献

[1] 王培毅.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5(19):10.

[2] 刘靖伟.浅析农业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创新[J].农技服务,2015(1):6.

农业改革创新范文2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问题;改革;创新

科学技术在整个国家的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对于农业发展来说也是如此,尤其是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科学技术的作用也十分明显。对于农业技术以及成果转换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其需要和农业科研、农业教育等形成推动农业发展的三驾马车。我国目前的农业技术成果转换问题主要表现为技术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业技术贡献率低、成果转化的速度慢,有针对性地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是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一种有效措施。

1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我国政府一直都给予了高度重视,自从建国以来就一直在努力,目前已经形成了覆盖面很广的一个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各个地方在农业推广过程中有着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长期的发展,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下,我国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特点是政府扮演重要角色,没有形成良好的传达以及反馈机制,农业技术自较差。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首先是国家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时是单向的,采取的服务方式都是被动的,对应的问题就是技术的转换效率较低,转化成果不够理想,从市场的角度来说,缺乏有效的驱动力。其次是不同种类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同,推广的力度不一,有的技术覆盖范围较广,有的则实际覆盖范围较窄,发展也较为缓慢,要想很好的实现农业技术转化落地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再者是农业大专院校和相关的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技术实力比较差,目前进行的相关研究内容和实际的农业生产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直接导致技术成果转化比较困难。最后是对于在农业技术推广中涉及到的各种服务以及目前相关的主体、资源和要素之间都缺乏有效的联系和沟通,没有形成良好的资源整合,农业产业优势没有得到积极发挥。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进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创新和改革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考虑,一般主要围绕3个主要方面进行开展,包括主体结构、运行的机制以及职能定位。

2.1职能定位的创新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农业部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时根据不同的职能和目标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首先是根据相关法律和法规委托到相关行政部门的行政管理,主要包括动植物检疫、畜禽水产品检验、农机监理、农民负担管理等。另外一种是纯粹的公益性工作,包括动植物病害的防治、预报以及诊断,对于农民进行相关的培训和咨询服务,对新技术进行引进,利用示范、试验以及推广等对相关的农药、农业产品进行检测,对目前的农业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

2.2主体结构的创新

就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以及承担相关任务的机构主要还是政府相熟的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院校以及专业的科研机构等,同时还有一些咨询服务机构以及中介等。在没有统一的管理机制之下,各个相关主体都是单独进行工作,没有形成有效合力,农业技术的创新以及技术应用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2.3运行机制的创新

之前,我国的很多民众将农业技术推广看作是一个公益性的事业,但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转型,由之前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适应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农业技术推广最主要的职责就是促使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带有一种服务的性质,和整个农业生产的全过程都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对于农业技术推广来说,机制上的创新应该从公益性和市场性进行分析。

3结语

在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市场型的农业推广技术属于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推动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农业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对于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不适应相关岗位工作的人员应进行职位的调整,节省一部分资金主要可以用来投入到推广工作中的其它事务中,同时政府还可以从增值税收中拿出一部分资金来支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

参考文献

[1]丁巨涛.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构建探析.农村经济,2015,(05)

农业改革创新范文3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农业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从依靠资源投入的发展方式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从满足量的角度向提升质的要求转变,从供给侧角度来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结构性问题,达到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农村的绿色生态发展。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直裘盾

在产量连续十二连增的背景下,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因此亟需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前我国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资源环境、农民增收等等方面存在较大压力,产量大而质量低、成本高而价格低、库存高而销售滞、小生产而大市场,以及国内外市场价格倒挂等矛盾都亟待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破解。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保障有效供给,以富农、惠农、强农为目标,以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农业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从农产品质量、农业生产方式、农业产业体系的结构性改革入手,着重解决农业结构性失衡问题,提高农产品全产业链的供给质量和效率。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绿色

当前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不是总量而是出在供给侧,因此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体制性的矛盾,突出绿色发展,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向绿色高效提升,将农产品向高质绿色提升,向绿色生态环保可持续提升。

一是解决农产品绿色优质均衡供给。由于国内的消费结构升级,农产品价格机制存在问题,当前部分农产品的供需结构矛盾表现突出,例如一面是大豆供不应求,一面是玉米供过于求。为适应需求结构的改变,需要通过结构性改革来解决,提供绿色、标准化的高质量的农产品,保障农产品供给的均衡发展。

二是完善农业的绿色生产体系。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而国内人工土地等成本攀升,国内粮价高出国际市场40%,竞争力不足,小规模、高成本的农业生产模式难以为继,因此需要通过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农业供给体系的效率,提高农业竞争力。

三是确保农业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在确保农产品供给总量的前提下,将农业发展向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从农业生产入手,包括规范种养植,大幅降低化肥、农药、抗生素的使用量,标准化农业生产,改变粗放式拼资源做法。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三方面入手,提质增效。一是从总量平衡向结构优化转变,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的供给;二是调整农业生产发展方式,向绿色农业生产方式来转变;三是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改变农业产业体系,向现代农业体系,向新产业、新业态来转变。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个重点

一是去库存。通过调整农产品的生产,来适应需求的改变。提供优质绿色农产品,如增加大豆的生产供给,而对供过于求的玉米,一要压缩产量,二要延长产业链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三是调整玉米收储制度。

二是降成本。我国农产品在投入成本上持续上升,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国内价格高企凸显,要降成本来提高竞争力。一要降低土地成本,二要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三要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提升竞争优势。

三是补短板。对农业进行反哺,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包括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让深山老林的产品都能通过电商快速接入现代物流体系;加大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确保农民旱涝保收;加强对于现代网络的投入力度,通过农产品电子商务提升农民收入。对于基础设施投入,不仅要增加硬件投入,还要增加软件投入。

三大创新加速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无论是农产品供给、农业产业体系,还是农业经营体系改革,都要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尤其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以科技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科技投入,来实现农业现代化,根本上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解决农业问题。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扭住科技创新这只牛鼻子不放,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确保农产品源头绿色,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创设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提高规模经济效益。通过建立农业的创新园、创业园和产业园,来加速推进和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是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2016年全国实现了土地三权分置改革,这是农村实现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的又一大制度改革和创新,包括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与产权制度改革,包括土地的使用权、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这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性的制度创新,也为根本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是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

此外还要积极稳妥改革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及收储制度,尤其抓好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做好政策性粮食库存消化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产品的产业链。保障农民权利,提升农民的收益,增加优质农产品的供给。

三是金融创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面广,投入力度大,单靠财政支持是不够的,还需要在防控好风险的情况下,通过金融创新,加大对农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大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重要保障。不仅加大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而且要发挥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作用。扩大林权和农村土地“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努力实现涉农信贷投放持续增长。支持农业保险等金融创新,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加强金融创新支持的同时也要防控好风险,为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金融保障。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让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当中起决定性作用,让价格发挥机制作用,让价格信号起到激发市场活力与调节市场供求的作用,这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向。但这不等于国际贸易对国内农产品不保护和完全放开市场,政府需要提供好制度环境,做好产权保护,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增加财政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持,不只是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力度,而是在农业结构优化、农产品绿色生产、农业科技创新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物流体系建设给予重点支持,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加大支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成效。

三农事关重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突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央一号文全面阐述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内容,强调坚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条底线:确保粮食产能、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唯有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确保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的总基调。唯有做好农业供给侧改革才能完成今年政府工作,解决好三农问题,取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功,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增长。

农业改革创新范文4

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稳定政策、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当前,要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草牧场承包关系

目前,我区土地草牧场承包关系总体是稳定的,但也存在承包期合同不规范、不完整,土地草牧场纠纷多发等问题,主要是二轮延包不完善、不到位。稳定和完善农村牧区土地草牧场承包关系,要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实际稳步推进。

一是积极推进农村牧区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王君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主动适应农牧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牧区生产关系的新变化,积极探索土地和草牧场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进一步明确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之间的关系,要在坚持土地草牧场农牧民集体所有的基础上,认真落实土地草牧场集体所有权,切实稳定农牧户承包权,探索放活土地草牧场经营权。土地草牧场确权登记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工作量大、面广、情况复杂,涉及全区415万农牧户的切身利益,要抓紧抓实,积极稳妥推进。农业部的目标是,以二轮土地承包为基础,今年选择两个省整省推进,其他省区选择一个县整县推进,明年全面推开,5年全部完成。考虑到我区东西跨度大、地域情况差异大的实际,今年准备在东部区、西部区各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农业旗县试点,2015年全面推开,5年基本完成。同时,在中部区选择一个牧业旗开展整旗试点,到2015年基本完成草原确权承包和基本草原划定工作。

二是推动土地草牧场规范流转。土地草牧场流转,要鼓励,要引导,更要规范。一定要按照巴主席的要求,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农牧民的关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充分尊重农牧民意愿,不下指标,不搞强迫命令;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牧民土地承包权益,这是流转的底线。要以经管、草原监理体系为依托,加快建立土地草牧场流转公开市场,建立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和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机构,为农牧民流转土地草牧场提供价格评估、指导合同签订及法规政策咨询等服务,确保土地草牧场流转规范运行。

加快构建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

这是深化农牧业和农村牧区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解决“谁来种地养畜”、“怎么种地养畜”的应对之策。要与有关部门联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凝聚工作合力。要在坚持家庭经营基础地位的前提下,扶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牧场、农牧民合作社、农牧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发展现代农牧业,鼓励农牧户以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股份合作社,发展规模化生产。上半年争取以自治区政府的名义出台我区关于扶持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构建农牧业新型经营体系的意见,明确家庭农牧场的认定办法、认定标准、扶持政策,明确工商资本进入一产业的准入条件和扶持政策,推动生产要素向这些经营主体集聚。继续推进示范社建设活动,年内新增自治区级示范社300个,总数达到810个。

大胆探索,破解融资难的问题

一是改进农牧业投融资方式,充分利用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银行和社会资本投向农牧业。目前我们正在筹建农牧业融资担保公司,以解决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牧场的贷款难问题。二是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创新农牧业抵押担保方式,我们正在和8家金融企业积极探索确认农牧民有效抵押物,包括土地草牧场等经营权的抵押和农牧业生产设施的抵押,联合金融机构开展试点,解决农牧民贷款难的问题。三是要培育农牧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提升自我服务能力。四是创新农牧业保险形式,推动完善农牧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保险种类。着力推动养殖业保险发展,开展肉牛、肉羊等畜禽类动物政策性保险试点。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合作保险。

继续深化农垦经营机制改革

农业改革创新范文5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议》 指出要“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供销社改革,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科技进步越来越重要。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又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农业工业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基本保证。针对我国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政府对农技推广的支持,深化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改革,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形成社会化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以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市场需求格局的变化,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农业技术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畜禽发病死亡每年直接经济损失达238亿元,相当于畜牧业总产值的2.82%,农民平均年损失26.44元。猪、禽的死亡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将减少损失1.87元,按出栏后的价值计算,人均可增收9.76元。另据测算,如果我国通过推广先进技术,是我国化肥利用率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每年可以节省成本252亿元,亩节省成本12.9元;如果使我国农药的利用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每年可以节省成本90亿元,亩节省成本4.6元。

1、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推广力度。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但我国不足0.2%,人均经费更少。因经费不足等原因,部分地方政府“卸包袱”,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被动局面。 2、我国农民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并且缺乏采用新技术的需求动力,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质量。一方面,农民的文化素质制约了他们对高新技术的接纳能力。另一方面,在农业内部,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更加懂得比较科技投入的成本和预期收益,只有当他们认为预期收益高于预期成本时才会选择新的生产技术,农业科技使用的高风险性又使得他们在有限的资本和劳力的投向上显得更为谨慎,农户对可替代的新技术选择反应迟钝,缺乏内在的需求动力。

3、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从推广项目选择机制、技术上不能适应变化中的农户生产需求。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研、推广基本是以提高农产品数量为主要目标。现代农业面对的是一个买方市场,消费需求多样化,品质高端化,农业生产处于大的结构调整中,同时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最终接受者的农户随着生产与经营行为的改变,他们对技术需求的行为也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的粮食生产技术需求迫切性下降,而对经济作物生产技术的需求逐步增加;由原来对高产技术的需求对优质技术的需求,由节约资金技术的需求转变为节约劳动技术的需求。但现行的农业技术扩散机制是以提高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的产量为主要目标,建立在“地区目标群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具有完全同质性”这一假设基础之上的,自然不能同农户的生产需求相适应。

二、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对策

(一)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制度创新

一是确立农民对技术需求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采纳农业新技术的自愿性。农民是农业经营主体,也是农业技术的需求主体,市场主体。采纳新的农业技术应该是农民市场经营的理性选择。传统观念通常是从技术供给者的角度看问题,把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向农民提供农业技术的过程,把农民看作是农业技术的被动消费者,而没有对农民的技术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缺乏农业技术推广的针对性。

二是解决农业推广体系中激励机制的缺位问题,广泛采取市场化的激励手段,进行推广机制的创新,大力调动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在现行农技推广机制下,农业技术成果转化还缺乏市场激励机制,技术人员和推广人员的工作还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没有有效的利益诱导机制,其工作的好坏不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的,许多推广工作也就难免流于形式,不能让农民满意。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机制的完善,关键在于解决推广主体的激励问题,创新农技推广机制。

(二)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创新,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创新农业推广体系,发挥政府农技推广队伍的骨干作用。农技推广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公益性职能,它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由政府建立一支履行公益职能的农技推广队伍,不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绝大多数国家农业发展的共同经验。

二是鼓励企业、农民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大力培育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农技服务组织,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技推广主体逐渐走向多元化,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广泛地面向农村,开展科技成果开发、推广活动;农业企业越来越多地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各种农民技术协会、种养大户也成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领域的重要力量。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和政府农技推广机构要支持这些组织和企业的发展,鼓励它们以多种形式向农民推广技术,对农民进行培训。

(三)加强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和支持

农业科技推广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能否更好发挥作用和发挥更大作用,除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自身要深化改革、创造条件外,还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也需要相应的政策措施、资金支持等外部环境和条件作为坚强的后盾。

一是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农技推广资金投入。一要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专项基金,并能逐步制度化地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技推广的份额。二要利用“绿箱”政策,调整支农资金投入结构:按照WTO的原则,减少政府对农业生产、流通领域的直接资金投入,按绿箱政策增加对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等领域的资金投入,使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达到国际平均水平。

二是加强农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把教育、研究、推广紧密结合起来。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关系极大。可以说,农民教育是农业科技扩散的基础。今天的农业教育,就是明天的农业科技,就是后天发达的农业经济。

农业改革创新范文6

近年来,科技创新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仍显不足,科技创新能力、成果转化应用程度仍有较大差距。如何结合区域农业发展实际,找准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着力点,探求可行的实现路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着力点

(一)着力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致力于改变传统产业居主导地位的局面

2016年,重庆市农林牧渔和新型服务业结构比例为65.12︰4.05︰24.22︰5.03︰1.62。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仍处于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发展阶段。分产业看,一是粮猪型结构居支配地位。传统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占比接近90%。二是林业资源配置失衡。全市林业增加值53.61亿元,在农林牧渔中的比重仅为4.05%,逾6690万亩林地资源实现的增加值严重不足,林业资源配置严重失衡。三是农业新型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农业新型服务业占比严重偏低,仅为1.62%。专业化分工明显不足,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因此,从宏观结构看,应着力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科技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二)着力于市场导向,致力于改变农业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局面

从工作实践看,科技支撑更加侧重于农业生产需要,而一定程度忽视了市场需求,进而弱化了科技创新支撑效应,加剧了农业生产供需矛盾。结合重庆农产品消费市场调研结果,当前供需矛盾突出表现在:一是高端农产品供给严重不足。2016年重庆最大3家超市全年大米采购量,来自市外的占82%,本市自产大米仅占18%,说明本土高品质大米在全市城区商品性口粮的占比严重不足。二是多种食品对外依存度高。全年水产品和食用油等食品的对外依存度也高得惊人,分别超过40%和80%。三是“三品一标”标准化生产水平低。全市拥有“三品一标”农产品2740个,认证基地770萬亩,不足黑龙江的1/4。此外,农产品结构层次不合理、品牌影响力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也难以满足公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农产品品质成为重庆农业的重要症结。必须转变观念,将科技创新的着眼点从农业生产向市场导向转变,充分调查市场需求,提升产品生产和市场匹配性。

(三)着力于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改变现代农业支撑体系过于薄弱的局面

我国科技创新应用难、推广难的重要根源是现代农业基础性支撑体系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耕地自然条件差。重庆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旱坡耕地面积占全市的84%。其中,土厚不到33厘米的占70%以上,这些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土薄易旱,产量低而效益差。二是农业机械装备落后导致劳动效率低。农业机械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重庆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仅30%,劳动生产率23406元/人年,两项指标均位列在全国倒数第三。三是农业公共信息服务滞后。涉农信息散落于农业、商务、物价、统计等各行业,部门间缺乏共享机制,信息难以保持数据的连贯性和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无法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预警引导,极大地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

(四)着力于制度建设,致力于改变农业配套政策不完善的局面

农业科技具有准公共品特性,需要强化政府行为导向,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但是,相关农业配套政策尚不完善,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远未形成。一是科技激励机制不活。国家早已建立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但重庆主导和优势产业相应技术体系一直缺位,导致农业科技与产业连接不紧密,进而影响到农业科技人员技术入股和科研绩效的合理分配,无法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二是重点群体扶持政策乏力。针对返乡创业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的支持政策,缺乏针对性。对其技术应用、产品创新、租地用地政策,缺乏吸引力。三是农村实用人才认证管理服务不到位。针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认证等相关配套政策不健全,经费保障不足,导致科技示范效果不显著,扶持效率不高。

(五)着力于人才建设,致力于改变农村劳动力资源匮乏的局面

农业科技创新,关键在人。随着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外流,农村劳动力发生重大结构性变化,显著影响着科技人才创新效应的发挥。一是农村常住劳动力综合素质偏低。重庆市农村常住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7.5年,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5%。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只有7.3%,其农业经营能力、科技应用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合作创新能力较弱。

二是现代农业新技术人才紧缺。调研发现,73.43%的农村实用人才集中在生产周期长、经济效益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种养业和建筑业,而随着乡村旅游、特色小镇的蓬勃兴起,农村急需的体乡情、知农情、会管理的复合型中高级层次人才严重匮乏。

二、建议

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是新的发展理念对农业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为重庆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构建长期稳定的支持机制

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原因制约,农业科技投入总体强度长期偏低,部门条块分割投入分散,使农业科技与产业发展“两张皮”的现象更为突出。应建立稳定的财政支持,国家层面加大对不同区域性基础性、公益性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科技投入,省市层面按照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部署,加大区域性农业公共基础技术创新和产业技术的推广示范,为农业的稳定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

(二)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调整农业科研的方向和重点

农业科研要与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紧密对接,从选题、立项到研发推广,精准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加快调整农业科研的方向和重点,针对性地选择重点课题加以突破,把有限的力量用在刀刃上,为重庆粮油保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质量安全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三)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农业科研推广体系

现有农业科研推广体系,大多数是在计划经济时期为解决温饱而设立的。无论是区域布局、机构设置,还是岗位职责,都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产业发展对科技支撑的新要求。因此,在统筹推进财权、事权改革中,要整合现有机构职能和编制,建立资源、环境、生产、质量、市场的农业大数据管理服务平台,形成“多位一体”的动态监测体系,既为产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持,也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提供基础支撑。

(四)针对关键制约因素,有效解决产业发展瓶颈

科技创新必须面对产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才能突出科技对产业的支撑。如重庆榨菜产业,关键是要解决春季运输及销售过程中的保鲜问题,如果外销不能有重大突破,扩大种植面积只会造成产能过剩,影响农民收入。稳定基本口粮安全,若不能有效提升地产稻米的口感品质和整精米率,盲目实施规模化连片种植,必将导致稻米的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持续下降。柑橘、茶叶、中药材和调味品等特色产业,需要在精深加工和品质、品牌及市场占有率上有所突破,才能形成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不能实现加工增值或扩大外销,扩大种植面积反而难以增收。

(五)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