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的定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教育的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教育的定义

科学教育的定义范文1

关键词:科学教学 以生为本 教学设计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初中科学教学设计逐渐代替了备课的传统地位《新课程标准》要求科学教师应科学地、系统地、全方位地重新审视科学课堂。尽管不同的人对教学设计有不同的理解,但理论上主要从学习需要、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过程、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教学设计以达成了一定共识。然而在科学课堂实践中,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去预设、在预设下学生是否能够生成、或者生成了不再预设范围内如何应变、怎样的预设才是最优化的问题,老师们鲜有思考。本文就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观点以供大家探讨。

一、教学目标定位: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

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是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具体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实现。课标中通常用学习、认识、知道、经历、参加、关心等行为动词来表达教学目标,这些都是描述学生的行为这就意味着教学的中心是“学生”。

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初中学生随着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有了一定的价值观念和是非判断能力,能运用一些抽象的推理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可以进行一些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了,如果仍然采取告知和强化训练来实现教学目标,显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难以让学生得到发展。实践告诉我们要达成教学目标,预设应当成为科学教学的基本要求。精心预设是科学课堂的一个起点,有了充分的精细预设,才会有丰富精彩的生成,要做精细的预设还得精心关注学生。要真正关注学生,笔者认为应做好五个方面的预设,为学生能真正地实现自我生成做好铺垫。一、学生已有了哪些知识基础;二、学生有哪些生活经验;三、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困难和个体差异;四、知识作为载体承载了哪些科学方法,学生要经历怎样学习才能生成新的知识;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得到哪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前三者是从学生检验的角度去衡量教学目标,为后面的教学过程的预设埋下铺垫,后两项是教师容易忽略的也不容易实现。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预设具体的、具有操作性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资源运用:由“注重介绍”转向“用于加工”

新课标倡导开发教科书等文字课程资源、多媒体课程资源、实验室课程资源和社会资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用的最多是教科书、教师用书和教辅用书。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很少将教学资源多元化引入,大多数教师的做法在课堂中介绍教材中相关的资源或自己的见闻及生活经验。这样介绍式引入资源的方法并不易于促进学生深层次思维,学生容易陷入“学而不思则罔”状态。初中生已经具备自己查阅资料、对信息输入、提取的能力,教师则应该预设好能够让学生发挥信息的执行控制功能的资源,以期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生成。

1、 呈现的形式要多视角、多元化

初中科学涉及的领域广泛,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相关的资源通过平面或立体等视角,从生活、生产和科技方面引入课堂,既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又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热情。这一点是我们教学中非常薄弱的环节,资源局限会使学生信息量小,难以触类旁通地发生迁移。在《蒸发》教学设计中笔者采用导学案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很多有关我们生产、生活、农业、科技等领域与蒸发有关的科普知识,学生阅读、了解后觉得科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 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利用要促进学生思维

多媒体资源利用,可以加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但过度滥用也可导致学生走马观花,导致有多媒体资源“形”无科学课程的“神”。根据科学学科特点,笔者认为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利用应偏重于呈现科学现象或科学规律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在展示过程中要提前预设一些问题。如《地球表面的板块》课堂教学,在海地扩张学说教学中,笔者采用视频形式呈现。

3、 合理利用网络等资源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查找资料,有备而来进入课堂,引起学生认知上的认同或冲突,真正引发学生学习上的内驱力,学会甄别判断,选取可用信息寻找相关联系发现问题所在等,课后通过网络资源仍然继续学习和讨论,将传统课堂延伸到更广阔的空间。

三、教学过程预设:由“呈现知识”转向“引发活动”

高效的教学过程应该选择一种科学教学策略,将教与学的原理转化成处理具体科学教学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最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求知欲,引导和激励学生乐意去学,帮助学生去发现知识、去生成知识,让学生始终处在动态发展中,焕发出他们的生命活力。

1、 引发活动预设应从学生经验、体验出发

例如在《蒸发》教学第一环节,笔者设计学生体验活动。体验蒸发活动:合作小组的每位组员由组长在手背上“加油”(喷医用酒精)并一起喊“加油”。让学生感受、体验蒸发,并谈他们的发现、感受。学生的表现是那么的真切、兴奋,求知欲望一下子被点燃了。在教学“蒸发吸热”环节时,大部分同学通过预学认为:涂在手背上酒精蒸发时“凉凉的感觉”是蒸发吸热缘故,但就有一小组同学提出可能是酒精温度低于皮肤温度导致,并举生活实例:夏天热时,人们喜欢冲凉水澡来解热。再一次把学生希望通过实验来检验各自观点的欲望激起!因此,引发活动的预设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出发。

2、 实验或实验探究要重点培养科学实验方法

科学实验方法是提高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部分,初中生已经有一定科学知识基础,认知能力也有提高。教学过程预设的活动中,应该重点培养他们用理性思维来思考科学问题,并逐步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例如教学《蒸发》影响蒸发快慢三个因素时,我们不能仅以生活中一些现象,就给予学生关于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定论,而是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知识、方法,通过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检验来获得更具说服力证据,证明结论可靠性。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助于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在长期训练中形成科学实验方法。

3、通过可操作性活动将学习过程显性化

学生在课堂中新知识生成过程是个体在自己内心的调控过程,它是隐性的,很难从外部直接观察到,尤其是,学习教学重、难点的时候,如果不以科学的方法施教,学生很不容易因跟不上教学思路,而产生思维厌学。如果从源头上去科学的预设,把认知策略转化成一套具体可操作的技术,来控制学生的认知行为,将方法和策略在授课中显现化,那么学生的生成效果才会提高。

综上所述,“学位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精细的预设,从而构建起初中科学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杨九俊.备课新思维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科学教育的定义范文2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进步,远程开放教育迅猛发展,已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和终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是教师和学生在相对分离的状态下通过各种教育技术和媒体资源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性教学,实现教与学行为的联系、交互和整合,它强调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学生的个别化自主学习,是激发学习者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性学习过程。我国远程开放教育的主体是广播电视大学和普通高校的网络学院。尤其是广播电视大学以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和分工合作为特征的全国性的多层次结构系统已日渐成为远程开放教育的主体。在传统教育中,教学过程由教师、教材和学生三个基本要素构成;而在远程教育中,教学过程的三要素被改造为教师、资源和学生。这时远程教育教师的角色就从传统教育中的讲授者、教导者和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也就是转变为对原先远程学习者进行导修导学的老师。角色转变后如何来重新界定远程开放教育中教师的性质、作用和工作职责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为解决因学生人数太少、时空分离或工学矛盾等原因无法进行传统的面授辅导的问题,为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提供教学辅导,笔者认为课程导师制是一种适合远程开放教育教师角色定位的教学模式。

一 远程开放教育课程导师制的定义与内容

导师制(tutorial system)起源于14世纪的欧洲,是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率先提出并实行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至今仍在实行。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一些高校将其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或专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采用。

在远程开放教育中建立课程导师制,就是由教学点为学生安排某一门课程的课程导学教师,课程导学教师与学生首次在校集中面授后,学生自主选择时间和方式与导师进行联系,探讨学习内容,解决疑难问题,导师定期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和学习质量,并及时和提供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和教学资源,学生结合教材和相关教学资源进行自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实行课程导师制意味着远程开放教育教师向导学教师的角色转换,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职责的削弱和降低,相反,它要求开放教育教师职责的相应变换和加强。与传统的面授教学相比,远程开放教育的根本特点是教师与学生在时空分离的条件下,师生双方都必须以技术媒体为手段、课程资源为内容来展开教学活动。我国有学者通过研究,提出了作为开放教育的课程导师必须建立起以学科课程为核心的4种维度的知识结构、基本素质和能力,主要包括:(1)课程导师应全面掌握辅导课程所涉及的学科系统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对相关课程的知识重点、难点及与邻近学科的关系有足够的了解;除此之外,他(或她)还应该不断地吸取、涉猎本学科的最新学术成果,经常参加所属学科专业的相关活动。(2)课程导师应具备一定的课堂面授教学的经历,具有一定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对导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如导学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设计和评价及其相互关系有较深入的了解和把握。(3)课程导师应该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不仅需要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而且更需要尽快掌握运

用以网络双向交互为主的电子信息通信技术,将信息技术既作为观念又作为内容、技术和方法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成为开放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和导学设计的专家,成为基于媒体技术的双向通信交流的引导者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4)课程导师在导学的同时应该开展相关的学术研究工作,如对课程和专业设置的研究,教学资源设计和开发的研究,学生的学习需要、动机、认知、个性风格的研究等,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去审视所遇到的教学问题,在反思中研究并改进自己的工作,以指导和改进自己的导学模式。

二 远程开放教育实行课程导师制的必要性

1.课程导师制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学习系统的前提条件

1983年瑞典远程教育专家霍姆博格(B.Holmberg)提出了有指导的教学会谈理论,认为远程教育系统的特点在于学生进行自学,即“在学生与教师、顾问及学习计划管理机构的其他人员之间的连续不断的双向交流活动,被看作一种会谈”,并将其作为有指导的教学会谈理论的基础。霍姆博格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教学过程中的人际关系方面,认为在远程教育教师与学生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的状态下,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与一个或多个导师构成一对一的关系,将从中受教并获益。他还提出以感情投入为特点的远程教学法,要求在远程教育过程中必须给学习者以自由和尊重,与学习者建立个人联系,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促进其学习行为。因此,传统的以“教室为环境、以教师为主导、以纸质教材为工具”的封闭式单向传输的面授教学形式,已不再适应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要求。当代远程开放教育采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跨越时空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性教学,不仅能提供个体化的学习内容,还能提供个体化的学习手段,特别适合个体学习的需要,具有个体化的特征。这种个体化把远程教育的两个组成要素,即课程资源开发和学习支持服务作为明显独立的因素联系在一起。学生一方面从专门为他们设计、制作的课程材料中受益,另一方面从他们与远程教育教育机构的相互作用中受益。

2.远程开放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是有效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

美国远程教育学者穆尔(Michal. G. Moore)在1989年提出了远程教与学的三种相互作用理论,即学生与教学资源、学科教学内容的相互作用,学生与教师的相互作用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上述三种相互作用中,师生交互是远程教育最基本的教学交互形式。无论教学内容是通过远程媒体发送的,还是教师自身发送的,教师都要辅导学生与这些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交互,如激发学员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及其良好的学习动机,组织学员应用学习内容,掌握学习的技能。教师还应组织各种类型的测试和评价,以便确定学员学习取得的进步并帮助学员决定是否或如何改进学习方法。最后每位课程责任教师根据学员不同情况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导师的指导对自主学习的学员尤其重要。远程教育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但自主学习不等于自由学习,比如教材、资源、媒体、工具的选择,知识的掌握与建构,学习进度的安排,实践环节的运作等,都需要导学教师的指导。

3.远程教育系统的不均衡程度大于传统教育系统,更需要构建课程导师制来施行对开放学员的关心和指导

1978年,英国开放大学学习支持服务专家大卫?西沃特(D.Sewart)在《远程学习系统对学生的持续关注》一书中提出,较之传统教育,远程教育院校和教师应对学生有更多的持续关心、提供更好的学习支持服务和其他各类服务,否则,参加远程开放学习的学员会遇到种种困难而引发问题,影响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并导致学员流失。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自主学习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逐步变为“导学过程”,以教为主将变为以学为主,学生将成为教学过程的真正主体。在基于网络的环境下,学生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查找所需的学习信息,传统面授教育中的班级已不复存在,这对学生的学习无疑是一种考验和挑战。参加远程学习的学生不是天生就会自主学习的,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制能力、对信息资源的选择能力和对学习过程的控制能力,都需要在院校和导师的指导与帮助下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因此,课程导师对学生的支持和帮助就具有重要意义,课程导师不应以说教者或学科领域绝对权威的面目出现,而应成为学员学习的指导者、辅导者、促动者、服务提供者以及心理咨询顾问。

4.远程开放教育系统划分为课程开发和学生支持服务两个运行子系统,这个系统的有效运行也呼唤建立全新的课程导师制来加以保证

英国学者凯依(Kaye)和鲁姆勃尔(Rumble)在对远程教育系统进行分析时,介绍并论述了课程开发和学生学习支持服务两个运行子系统。他们认为,远程教育属于开放的社会系统,其主要的输入是入学的新生,主要的产出则是合格的毕业生。在开放教育系统中,承担将输入的新生转化为产出的毕业生的功能的是远程教育的运行系统。凯依和鲁姆勃尔进一步将运行系统划分成课程开发和学生学习支持服务两个主要的子系统:(1)课程开发子系统。其主要功能是负责课程的设置、开发和多媒体课程材料的设计、制作和发送。(2)学生学习支持服务子系统。其主要功能包括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的组织、管理、咨询、学籍学业管理以及对学生学习提供各类双向通信和支持服务。具体来说,包括接收新生,收缴学费;为学生提供专业和课程设置的咨询和选课指导,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确保学生按时收到课程材料,并让学生及时了解参加相关教学活动的时间和地点;组织面授教学和电话辅导及答疑,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反馈,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多媒体教学设计,组织和管理各类基于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如各类音频和视频远程会议和基于计算机的通信系统)的教学活动;布置和批改作业,组织和管理各类检测和考试,科学公正地评定成绩;核定学分、颁发学位和证书并保管好学生档案等等。

三 课程导师在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1.在线辅导或面对面辅导

为开放学员提供的学习支持帮助服务中,辅导服务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人员服务,并且是与课程内容直接相关的一项导学服务。学生在参加远程学习之初都不是成熟的远程学习者,需要课程导师在具体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帮助他们了解课程资源、学习方式、基于问题的研究方法等,同时对课程难点和容易产生问题的部分内容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辅导。在辅导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学生个体学习条件和教学环境,针对不同学习者个体的实际情况进行辅导。教师在辅导过程中要坚持针对性原则、服务性原则和交互性原则,不仅要重视“导”,而且要充分发挥“助”的作用。

2.资源整合与导学设计

资源媒体是远程教学的主要要素,因此,如何整合资源,如何整合多种信息,这是导学教师的首要任务。辅导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能力、知识基础等进行整合,并从学习者角度出发进行方式、路径、进程、策略、情景、重难点等方面的整合设计,有的还需要整合设计成自制课件,从而更加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此同时,导学教师还要适时提供一系列的服务项目,诸如:所整合的课程资源,传、查、收、发各种学习资料,有关学习安排的信息,整理、传递、共享各种生成性学习资源,在非课堂情境下随时解答学生询问的学习问题,等等。

科学教育的定义范文3

关键词: 小学 教育科研 合理定位

一、教育科研的内涵分析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科学研究是指人们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的一种认识或实践活动;教育科研则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它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基础,以发现或发展教育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和问题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简而言之,就是一种运用科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理解教育科研的内涵。

1.科学方法。教育科研中的研究方法是人们解决问题、由未知向已知转化的中介和桥梁,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研究成果的准确性和正确性,所以我们必须以专业理论做引领,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小学教育科研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教育统计等。

2.有目的、有计划。教育科学研究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过程,而不是一种盲目的活动。开展教育科研,首先要选择好课题,确定研究对象,制定好实施方案,然后进行具体的实施,并最终形成研究成果。事先若没有目的要求,心中没有计划,临时想到什么就干什么,然后写一小结完事,这不是真正的教育科研。

3.创造性。创造性是一切科学研究的重要特征。所谓创造,就是运用已知信息生产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这种“产品”可以是一种新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工艺、新技术、新作品等。对于小学教育科研来说,不是去复述前人已解决的问题,而是在接受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入钻研,进入前人还没有进入或没有完全征服的领域,解决前人所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包括内容的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性和方法的创造性等。

浙江省磐安县教育局教科所陈复兴认为:中小学教科研好比人生,可以用五重境界来概括:为成长“上下求索”的学习境界;立项前“两情相悦”的自发境界;立项时“结婚登记”的责任境界;立项后“生儿育女”的自信持恒境界;出成果“继往开来”的生态境界。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研究过程一般可分为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第一,计划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工作是选择课题、制订计划、申报课题、搜集资料。选择课题即对发现的教育问题进行选择,确定最有研究价值、最适合自己研究且能在相应的期限内完成的教育问题。这是科研的第一步,选择什么问题不仅可以看出研究者的水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这项研究的价值和方向。制订计划即设计研究方案,是教育研究的施工蓝图。通过方案设计来明确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进度等,这关系到研究的成败、价值与效率。申报课题即研究人员或研究单位,按立题审批手续,将所选定的课题向有关科研规划部门申报。申报成功后,要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别人在本领域的研究成果,为自己的研究做好准备。可查阅的文献包括:专题著作、报刊杂志中的有关文章、经验介绍、教学实验报告,等等。

第二,实施阶段。这个阶段是把研究方案变成现实的具体操作,一般包括研究资料的分析整理、研究的具体执行、研究过程的监控和调整,等等。认真进行材料归类整理工作,对于搜集到的材料要进行分析、综合、比较,运用逻辑的、数学的及其他各种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的操作要符合研究设计的要求,并不断控制和调整实施的过程,这是教育科研工作的核心和主体,对达到教育科研工作的目标有着决定意义。

第三,总结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解释结果、得出结论,并将研究结果及结果的来源用一定的写作格式表达出来,是研究的收获阶段。教育科研的结果经严格的整理之后,用论文或书面报告的形式表达出来,是有益和必要的,它将科研中的发现加以推广,有利于今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二、走出小学教育科研的认识误区

教师是一个离不开“研究”的职业,小学教师同样肩负着科研的重担。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完善需要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不遗余力地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思路,提出新对策;能够承担这一任务的教师,必须是具有一定科研素养的研究型教师,这也是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但目前,在实际工作中对小学教育科研还存在一些错误认识,阻碍着教育科研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走出这些误区。

1.教育科研观念的弱化

许多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在教师中间还存在教育科研“神秘论”、“无用论”、“随意论”等观念。

“神秘论”的观点认为,教育科研偏向于理论,是教研院和专家、教授等专业人员的事情,小学教师能力和水平不够,也出不了什么成果,于是,在教育科研工作上就畏首畏尾,顾虑重重;“无用论”的观点认为,教育科研对实际工作的意义不大,对学生水平的提高也不明显,还加重了负担,存在“费时、费力、费钱”的问题。另外,有的老师做科研很“随意”,不注重过程的规范和方法的科学,研究流于形式,实效性差,甚至三分钟热度,造成教育科研队伍不稳定,研究工作开展比较平庸。

2.教育科研过程的虚化

一些小学的科研过程过于形式化、单一化,学校课题出了,申报书像模像样,对人员安排、时间分配和成果形式等也做了一定的安排,可长时间不见其有实质性的科研进展,只是请来教科室的同志来听一听课,查一查报告,就算是汇报了、交差了。到研究阶段结束时,却能拿出科研报告、总结,这样的闭门造车又有什么科研价值呢?教育科研方法有很多:观察法、调查法、教育实验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统计法等,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及其局限性,仅用单一的方法进行研究难以得到科学的研究结果,研究者必须掌握多种科研方法,根据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规定出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步骤来,其中包括选题、查阅文献、初步调查了解制定研究工作计划、收集并整理资料、分析研究、撰写报告等环节,必须克服课题组组内分工不明确,组织混乱,各搞各的,自行其是,才能使教育科研工作顺利而有效地进行。

3.教育科研缺乏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的实质是理论、经验对实践的指导,理论、经验与实践的对话,是具有教育研究专长的人员通过他们的先进理念、思想方法和先进经验引导和带动第一线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实践探索和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不少小学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发现了问题,但没能搞清日常教学实践与教育科研的关系,这就是缺乏专业引领。

大家都认同,理论是实践的指南,离开理论指南的实践往往是茫然的实践。有些小学老师埋头于实践,兢兢业业,辛辛苦苦,但往往所得甚少;实践有时使人感到充实,但一味实践,又会使人陷入盲干的困惑和茫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着丰富的体验和实践知识,蕴藏着许多智慧和经验,但大部分教师却难以将隐性的经验外显化,或将感性体验理性化,使之成为能与人共享的资源。如何把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上升为教育科研,这就是对教育专业研究人员发挥专业引领提出的新的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其实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与外来研究者相比,教师处在一个极其有利的研究位置上,有最佳的研究机会,我们应该及时走出误区,科学地、系统地认识教育科研。

三、小学教育科研的合理定位

小学教育科研是人们对小学教育领域的对象、现象及其规律的一种创造性认识活动。林炳伟老师曾说:“中小学教育科研……研究的对象是自己的课堂教学,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而不是为了研究出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理论。……”小学教师做教育科研应有合理定位。

1.小学教育科研以应用研究为主

小学教育科研应该面向实际,面向课程改革,着眼于应用,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应用研究是解决教育工作中具体问题的研究,它着重于针对某一实际问题,深入考察其规律,提出比理论研究更加具体的对策与方法。实践中的小学教师,由于承担着一定量的教学任务,很难进行专门的理论研究;一般基础理论研究的周期比较长,须经过反复研究、论证,难度较大,而具体化、实用化的应用研究更适合小学教师。

2.小学教育科研以教学实践研究为主

日常教学的课堂是诸多热点与难点的汇集场所,是教育教学问题的原发地,是问题产生的真实土壤。教师自身研究的问题实际上大多并不是来源于对理论材料的占有和分析,而是来源于日常教学实践。教师一直生活在日常教学的实际现场,是在日常中感受教育事实,发现教育问题,提升教育智慧的。只有当小学教育科研与日常的教学工作密切联系,才能得到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的欢迎和支持。

3.小学教育科研以校本教研为主

小学教育科研要从学校的具体实际出发,始终围绕学校,找准科研工作与本校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以实现“科研兴校”。校本教研是选择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经常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小学教科研的根本目的就是解决目前学校教育发展或课程改革中的问题,其代表性的三个特征就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教师参与校本教研,不但可以提升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而且有利于改进教学工作,进而提升精神境界和思想品位。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温忠麟.教育研究方法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陈复兴.中小学教育科研五重境界链接人生[N].中国教育报,2005,(7).

[4]林炳伟.成长即成果[N].中国教师报,2009,(1).

科学教育的定义范文4

关键词:勾股定理;教科书;呈现方式;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36-03

一、勾股定理史话概述

据史书记载,中国的大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利用勾股定理测量两地的地势差,是世界上有史记载的第一位与勾股定理有关的人,又有研究表明:古巴比伦时期数学泥版文献中的一些几何或代数问题表明,勾股定理早在公元前两千年就在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中国古代,勾股定理的特例以及一般情形的叙述见于公元前2世纪成书的天文数学著作《周髀算经》“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经隅五”,这是说长方形当宽3、长4时,对角线长为5,已明确直角三角形最简单的边长关系,《周髀算经》经文中已经包含了勾股定理的一般证明。在稍后一点的《九章算术》一书中,勾股定理得到了更加规范的一般性表达。书中的《勾股章》说:“把勾和股分别自乘,然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再进行开方,便可以得到弦。”把这段话列成算式,即为:弦2=勾2+股2,即:c2=a2+b2。2002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就是赵爽所用的弦图。刘徽的证明见于他的《九章算术》注“勾自为朱方,股自为青方,令出入相补,各从其类,因就其余不动也,合成弦方之幂”。刘徽原图已失传,清代数学家李锐(1769-1817)对其作了复原。

二、三种版本教科书中勾股定理的呈现方式的比较

勾股定理作为数学界的一朵奇葩,在中学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当今应用比较广泛的三种版本教科书,分别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以下分别简称人教版、北师版以及华师版),对于勾股定理的讲解都有着各自的特色。

1.勾股定理的引入。三版教科书在勾股定理这一章的开始阶段,都介绍了中国有关勾股定理的数学史。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对于中国数学以及数学家的自豪感,满载激情与兴趣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人教版数学教科书给出了毕达哥拉斯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的用砖铺成的地面中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给出相应的图形,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这种数量关系。加入了西方数学史内容,让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更加广阔。在北师版数学教科书中,给出了一个具体的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自己去探讨。在华师版数学教科书中,利用经常使用的两块直角三角板三边长度的测量去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成功的新课引入,要包括以下几部分:①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③能承上启下,使学生有目的地进入新课的学习;④能为新课的展开创设学习情境。人教版数学教科书引入方面的设计包括了这四个部分,尤其利用毕达哥拉斯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

2.勾股定理的过程展示。新课讲解的过程展示,是数学学习的过渡与理解的重要环节。教学过程的展示就是一个体现材料,呈现语言、知识以及任务的过程。人教版数学教科书通过赵爽弦图体现了数学材料,把数学史很好的结合到了课堂中,让同学们理解与认识勾股定理背后的文化意义,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具有着积极的作用。北师版和华师版数学教科书则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知识,体现了新课改的主题。各教科书各有所长,从不同方面让学生认识与理解勾股定理。

3.勾股定理的习题设计。习题是数学学习中对数学知识的复习巩固与升华的重要环节。在三版数学教科书中,习题设计都和实际生活相联系,也就是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有很多种,人教版与华师版数学教科书直接就给出了一般的习题,而北师版数学教科书则加入了数学史,比如,“如图是美国总统Garfield于1876年给出的一种验证勾股定理的办法,你能利用它验证勾股定理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著名画家达芬奇对勾股定理也曾进行了研究”等等。这就多了精神与文化层次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文化发展的探索。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习题的功能也应与之相匹配。而数学史的融入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让学生带着对数学史的认识与探索,去自主发现、实践、探索与交流知识,从而极大的促进了数学学习的热情,自己也能发现与得到伟大数学家探索到的知识。

4.勾股定理的阅读材料。数学教材中阅读材料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集趣味性、知识性、史料性、教育性于一身,是对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拓展,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极好内容。因此,好的全面的阅读材料对数学学习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人教版数学教科书中的阅读材料是勾股定理的证明,涉及了毕达哥拉斯的证明、弦图的另一种证明以及美国总统Garfield对勾股定理的证明。北师版数学教科书的每一小节后,都有相应的数学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涉及到了勾股世界、勾股定理的“无字证明”以及勾股组数与费马大定律,让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华师版数学教科书中阅读材料包括勾股定理史话和美丽的勾股数。其共同特点是通过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数学史教育,渗透了德育教育,从而使学生对数学家的成就产生自豪感,从而起到督促自己学习的作用。不同的就是材料的选取,人教版的阅读材料仅从证明方面对勾股定理作了补充介绍,而北师版和华师版阅读材料涉及的面很广,不仅介绍了勾股定理的证明,更多地体现出了勾股定理发现与发展这一长远历史背后的文化,让学生能够整体把握勾股定理的发展历程。

三、勾股定理的教学建议

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要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在这个理念的倡导下,各版数学教科书的各个板块都蕴含了数学知识的历史文化。人教版数学教科书在引入方面设计得很好,但是在过程展示中没有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因此,当数学教师讲解赵爽弦图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证明。从而使学生经历思考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也更深刻。习题的讲解中,教师应多融入数学史的内容,激发学生钻研的精神,习题也不再干枯无趣,而是充满了乐趣与挑战。人教版数学教科书阅读材料有些片面,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相应的数学史知识,要掌握勾股定理的整个发展历程,从而把数学史融入课堂。北师版数学教科书整体设计得很好,唯一不足就是过程展示中没能很好的体现材料,教材中只利用了两个直角三角板三边长度的测量结果去找寻三边的关系,教师可以加入古埃及人利用绳子打结得到直角三角形的例子,然后在引导学生去测量直角三角板三边的长度。北师版数学教科书习题设计得很有水平,数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与利用这些习题,从而更好的促进教学。华师版数学教科书也是在过程展示中没能很好地体现材料,也利用了测量直角三角形三边长。接着又提到了正方形瓷砖拼成的地面这个例子,仅仅这样去讲解这个例子,显得很枯燥,可以加入一些中西方的数学史增加趣味,活跃课堂气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数学史对于学生数学学习具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识到数学的发展历程以及数学家的探索精神,从而促进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不管是哪版教科书,只是起到数学教学载体的作用,教师可以参考教材,但不能完全依赖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数学涵养,对于数学知识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有充分的认识,从而才能很好地适应与投入到新课程改革中,才能体现出数学的人文价值。

参考文献:

[1]林群.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科学教育的定义范文5

【关键词】学案 导学 课堂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全国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要求,即把“课堂”还给学生。新课标中强调了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但是,目前我国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教师观念落后,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教师对教材缺乏理解,只是一味地将教材生搬硬套。他们对学生学习情况不了解,因此教学目标不明确,重点和难点不突出,教学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2.学生学习被动,学习方法陈旧,学习能力不强。学生只是被动地听、机械地记忆。因此,很多学生往往出现了“前学后忘”、“短暂记忆”的现象。这会直接导致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无效劳动时间过多、有效产出过少、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

3.师生互动缺乏,课堂氛围压抑,课堂效果低下。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注意学生的需求和反馈,没有进行必要的互动,教师成了标准答案的权威,学生成了背诵答案的机器。课堂上没有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没有了思想碰撞的火花,因此教学效果低下。

二、依学定案依案导学以学促教的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学案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本,基于“学案”,发挥 “导学”的功能,解决的是“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因此,我们构建了高中英语“依学定案,依案导学,以学促教”的课堂教学模式。

1.依学定案,依案自学。布鲁姆说:“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到达的目标是什么。”

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教师要熟习教材内容,充分利用课本、教案、习题等教学材料,整合教学资源,开发文本教材。整个英语备课组要群策群力、共同讨论学案目标、学案要求、学案内容以及教学策略等方面的问题,要准确把握教和学的重点和难点。其次,教师又要详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水平,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编写学案。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就能明确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通过认真阅读教材、完成学案中的“自学检测”部分,获取基本知识,提高预习效率。在学案的指引下,学生先进行自学,并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真正做到了“先行一步”。

2.依案导学,互动交流

(1)倡导精讲多练,优化教学环节。“精讲”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做精辟地讲解,使学生能从丰富多采、纷繁复杂的教学内容中理出头绪,抓住中心,并腾出一定的时间,加强基本训练,加强能力的培养。“多练”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练习的机会,并加以指导,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练”,达到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案的基础上,教师通过精讲多练,使整个教学环节环环紧扣,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此外,教师在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舞台、空间、机会的同时,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先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难和困惑,又让学生在表现的过程中体会了学习的成功。

(2)生成动态情境,丰富课堂活动。在新课标中提倡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Learning from doing),从任务出发,来完成一定的语言活动。语言活动的形式多样,内容多变。例如:师生间的问答形式、同桌的讨论形式、小组的合作形式等。只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就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从而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同时,教师要用变化、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课堂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师生有充分的对话、交流、评价的机会,宽容学生的突发性思维,鼓励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促成课堂教学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把课堂看作具有特定生成功能的动态环境,根据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学生和学案互动的情况,及时发现、过滤和调整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建构教学活动,不断地动态生成新问题,产生新认识,获得新体验,在动态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的火花。

(3)分层训练,拓展提升。Peter Skehan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认知方面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包括语言学能、动机、语言学习策略、认知与情感因素等。因此,教师要以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性为前提,分层教学,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都沿着支架攀升到属于自己的高度。练习的测重点也应有所不同,习题设计应注重由易到难的原则,要有梯度,并当堂检测。

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分层教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分层教学,教师要提供给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促使全体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同时,教师要鼓励全体学生勇于探索,设置疑问引导其积极探究,辅之以适当的协助,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知识迁移,注重课内外知识的衔接,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目的。

3.以学促教,教学相长。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方利用相应的教学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各自的行为及其方式,以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有效课堂并不仅仅只在课前的准备与课堂的实施,还包括课后的评价与反思。从学习者的交流、作业和反应可以较为准确地了解课堂的效率与预定目标的达成与否。

教师依据课堂反馈的信息对自己的整个教学活动状态做出分析与判断以及必要的修正和调整,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达到“以学促教”的目的。对于学生来讲他们也要从教师那里获得和自己有关学习行为及其效果的反馈,并根据教师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形成反思总结,并及时修正与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及方式,使自己在课堂中处于一种正常而积极的状态。

三、结语

“依学定案,依案导学,以学促教”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教材和教学的有机整合;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地位的有机结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着眼于未来,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拓宽了一种新思维。因此,它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Merrill,M.D.(1994).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y[M].Englewood Cliffs.NJ: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2]陈琳.王蔷.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陈曦.国外分层教学案例研究[J].广西教育.2009.(20).

科学教育的定义范文6

【关键词】 有效教学 教学目标 同课异构

1. 教学目标的意义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姆指出:“有效的教学目标是让有准备的教学达到一定的目标。目标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要建立以目标为导向、以反馈为核心的目标控制体系。”从此可见,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整个教学过程有很强的引领性和规定性。它不仅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立、教学步骤的设计等,还是判定教学是否有效的依据。

2. 常见教学目标的设定误区及解析和对策

2.1教学目标的设定以教师为主体而不是以学生为主体

【案例一】 八年级人教版新目标 Unit 2 What should I do? Section A 教学技能目标

例如:To help the students learn to talk about problems and give advice

解析及对策:我们在设定教学目标时,第一点:应该关注一下学生通过这一节课能学到什么而不是教师应该完成什么,也就是说教学目标的主语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第二点:以学生为主体还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水平,情感等。我们的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需求、现状来实事求是地设定,要根据最近发展区原则来设定,不能过高或过低于学生目前的水平。因此上述教学目标可改为:To be able to talk about problems and give advice with their partners fluently。

2.2教学目标模糊、笼统应付差事而不是明确、细化具有检测性

【案例二】 八年级人教版新目标 Unit 2 What should I do?中的阅读部分Maybe you should learn to relax!

例如:develop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解析及对策: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该把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教学目的细化到我们每一节课的教学中,而不是把一些大而又笼统的教学目的列为我们的教学目标。在平时的教学目标设定中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呢?拿阅读课来说,在平时的教学中英语阅读有哪些技能训练,而这堂课我要着重训练哪一种或哪几种技能?怎样去训练学生的这种技能?因此,上述的阅读目标可以修改为:After reading this passage, most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is passage better by adjusting their reading speed they read and underlining the key points as they read.

2.3教学目标单一化而不是多维化、立体化

【案例三】 八年级人教版新目标 Unit 2 What should I do? Section B 部分

例如: Teaching objectives:

master the following words and expressions, such as keep out; argue; style; out of style

Train students’ ability of communication and listening skill

解析及对策: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知识接受和技能的训练,忽视学生的过程与方法,冷落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中,知识、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目标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

2.4目标设定没有层次性

【案例四】 八年级人教版新目标 Unit 2 What should I do? Section B 部分的知识和能力的教学目标可以进行如下设计

1. Be able to master the following structures (low-level students): What should I do?

Be able to master the following structures and talk about their problems fluently with their partners (for high-level students)

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既要确定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目标,又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设计可灵活调整的拓展性目标。教学目标的层次性还体现在:教师有时针对一节课设置几个目标,其中一个可能是核心目标或重点目标,其余的则是为实现或强化核心目标而设计的次要目标,它们难易适当,层层深入,逐步接近核心目标。(郭美红,2009)

3. 结束语

总之,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以学生为主体,还要多维的、明确的、创造性的去制定教学目标,真正地让教师为达标而教,学生为达标而学,带着目标走进课堂,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1] 余文森. 课堂教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