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科学教育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科学教育的理解范文1
关键词: 高校; 体育理论课; 教学现状; 问题;
Abstract: The research explores the teaching statu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problems;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eory cours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 e. the course content is numerous and jumbled,course time is limit,teaching content arrangement is random,and the teaching form is single; and proposes the countermeasures,i. e. to enrich teaching form,improve teaching level,transfer teaching thinking and rationally arrange teaching content. Phys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positive influence on improving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physical exercise,training the attitude and ability of lifelong physical exercise,and improving physical literacy. And it provides guarantee for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of phys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hys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situation; Problem;
人的发展,身体素质是基础,体育课程是培养学生加强锻炼身体意识的重要内容,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更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体育锻炼精神,提升体育文化素养,理解体育与生命的重要关系,领悟体育与人生态度的紧要关联,通过体育理论知识学会卫生和伤病预防的重要途径。高校体育理论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精神风貌、思想品德素养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1 、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内容庞杂、课时有限
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较为庞杂,包括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竞技运动项目的技术分析和技术要求、竞技过程中的裁判规则和裁判法、体育锻炼与学生德育发展的关系、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体育理论课程的重要价值、任务、作用以及体育理论课教学目标、目的等内容。从理论上而言,体育理论课内容对学生了解体育理论知识,提高体育理论素养,增强体育锻炼意识,深入理解体育理论与体育内容的关系,体会体育理论对人生发展的影响,以及通过体育理论知识认识体育竞技要素,加强竞技精神等方面具有积极影响。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却因课时限制、教师自身体育素养和能力不足等导致高校体育理论课无法发挥其价值和重要意义。
1.2、 教学内容安排存在随机性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教学内容安排存在随机性,抑制体育教学效率的提高。体育运动受天气影响较大,雨雪、风暴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体育课的教学进度。在强雨雪、风暴等天气中,户外体育课程往往要改为室内理论教学,导致体育课程的内容安排处于较为松散、无序的状况中。体育教师直接掌握课程内容的安排,课程内容安排存在随机性,体育教学内容的前后关联、理论课与运动项目的教学关系并不密切,即便一段时间不参加体育教学,也不会像其他文化课一样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学生不会因为没有参加体育课的学习感受到强烈的落差。教学内容安排的随机性、教学形式的随机转换、体育理论与体育实践的分离导致体育理论课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体育锻炼、体育运动及体育课程重要意义的认识,致使高校体育理论课的积极价值与作用受到严重抑制。
1.3 、教学形式较为单一
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呈现出固化形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更为重视体育运动项目或体育运动内容,对于体育理论课,往往因其与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不能立竿见影看到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而备受轻视,进一步造成体育理论课教学形式的单一,不能激发学生体育理论学习的积极性。
2、 解决对策
2.1 、丰富教学形式
教师要在充分理解和领悟体育理论内容重要性的基础上,开展内容与形式兼顾的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结合实际生活为学生展示体育理论课的作用与价值。男生对体育竞技运动的兴趣更为浓厚,教师可以从竞技比赛的规则对竞技运动的重要意义,竞技的裁判法层面剖析对竞技运动的看法,为学生打开利用体育理论观察体育竞技、理解体育运动的窗口。女生对体育健身与健美的关注更多,教师可以从健身、健美与健康等方面开启体育理论课教学,从实际需求中强化体育理论课的重要作用,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指导使学生重新理解体育精神与体育运动,提升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理论素养。
2.2、 提高教学水平
高校教师的体育理论课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运动价值与意义的认识,也影响着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体育运动技能的掌握,甚至影响着学生体育运动观念的树立。为此,高校应当重视对体育教师在体育理论方面的素养培养,提高教学水平。高校可以为教师提供体育理论素养培训,为体育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提供助力。体育教师应当加强自身体育修养,不断从实践中总结教学经验,并从体育技能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对体育理论的认知,深化对体育理论的理解和领悟,逐步提升体育理论课的教学能力。
2.3 、转变教学思想
高校体育教师应当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一方面,教师可以在理论课时中以生动的实例、丰富的网络教学素材,优化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认识,加强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重视,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在体育运动实践过程中,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深化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理解,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有趣、有内涵的体育运动,为学生提升体育理论素养、强化体育运动观念等方面奠定基础。
2.4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师要系统规划教学内容,且对教学内容进行轻重缓急的处理与安排,保证体育理论课在较为科学的秩序中推进,从课程内容的衔接性和关联性、内容展现的丰富性等方面强化学生对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的重视,提高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特征及班级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力求理论教学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保证教学具有实际操作性,且具备指导体育实际需求的价值与作用,从而在理论结合实践中强化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认识,提升学生的体育理论素养,提高教学效率。
3 、结语
高校体育理论课既是对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所接受的体育教育的延续,也是提升其体育观念和体育素养的途径,更是一门培养学生体育运动习惯和素养,关系学生精神风貌乃至体育能力终身发展的重要课程。因此,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更应当受到师生乃至校方的高度重视,循序渐进地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不断地丰富教学方法,提升体育理论课教学效率。高校体育理论课内容庞杂,理论教学脱离实际生活、脱离体育运动实践的现象较为严重,且其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僵化,为此,教师在理论课教学中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从实际生活及体育运动实践出发,促使体育理论教学能够与实际需求密切相连,强化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认识,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
参考文献
[1]孙仕舜.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2]刘凯.普通高校竞技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C]//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2009.
[3]章亚玲.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若干问题的认识与梳理[C]//浙江省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论文报告会论文集,2008.
[4]王则珊.论从战略上认识发展学校体育的重要性---再提我国学校体育整体改革的建议与方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1):5-7.
对科学教育的理解范文2
学前教育专业以培养能适应现代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需要,能胜任早期教育机构的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分定向班和统招班,其中统招班入学分数较小教、英语专业低,且班级人数一般都在50人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是女生,男生人数寥寥,仅0-5人不等。学生普遍畏惧理科的学习,尤以物理为甚。问卷调查显示,入学时约50%的学生不希望开设物理课,对物理有兴趣的不足10%。绝大部分学生认为物理难学,且对他们没用,心理上排斥物理课程,给日后的物理教学带来相当的困难。由于男女学生的思维特征及物理学科本身的思维特点,理论上男生对物理课程的学习应该是较有热忱和期待的,但学前教育专业仅有的几个男生的实际情况实在让人大跌眼镜!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的服务对象是学前期儿童,学前期是人格发展的奠基期,作为儿童的启蒙老师,幼儿教师的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对科学方法的理解等将极大地影响着儿童热爱科学的情感及科学思维方式的养成!作为科学课程之一的物理学课程,它的研究范围、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对萌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更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物理等科学课程的兴趣,使学生愉快地接受科学课程的学习和科学思想的熏陶。
本课题试图通过对学生物理学习现状及原因的分析,寻找提高学习兴趣、化解学习困难的有效对策,期望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真正成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启蒙者。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兴趣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组成学习动机的因素之一,持久稳定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推动力。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学习过程本身和知识内容的特点直接引起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物理学本身的魅力和教师的教学艺术去持续的激发;间接兴趣是由学生意识到学习的目的或任务,对学习结果产生兴趣,支配自己去坚持学习。
(二)激励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激励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维持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激励可以使学生保持长时间的一种良好行为状态,而长期保持这种状态,也就可以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将激励机制融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中情绪振奋,对知识的渴求、期待的情感保持恒定,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发挥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情绪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所以说让学生产生高昂的情绪十分重要。
(四)科学类
彭加勒说:“科学家研究自然,并非因为这样做有好处,他们之所以要研究它,是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乐趣,而他们之所以得到乐趣,是因为它们美。”同样的,如果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科学的美,他们的学习自会乐在其中。
三、课题研究设计
(一)本课题的核心概念
1.学前教育专业
学前教育是专门研究从出生到6岁的儿童的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高师的学前教育专业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系统掌握现代学前教育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从事学前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的业务能力,能适应现代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需要,能胜任早期教育机构的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物理学课程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物理学课程指的便是作为自然科学之一的一门实验科学,也是一门崇尚理性、重视逻辑推理的科学。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物理学课程目前选用的教材是高中物理必修和选修1系列。
3.对策
对付的办法或应对的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
1.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结合高等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从间接兴趣出发,使学生领悟物理课程学习的意义,从而产生亲近物理的情感;从直接兴趣入手,寻找让学生“感觉到科学中美好东西”的方法,体会到物理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物理课程学习的兴趣。
2.研究内容与重点
(1)现代学前教育对教师科学素养要求的研究
(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物理课程学习现状分析
(3)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学习现状分析研究
(4)应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物理课程学习困难的策略研究
其中重点是探讨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物理课程学习兴趣、化解学习困难的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1.研究的思路
本课题以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将“有用”和“有趣”有机结合,提出有效化解学生物理课程学习困难的策略。
2.研究的过程
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1)理论研究和信息收集阶段
主要是通过文献搜集、理论思考、酝酿研究方案,做好课题论证工作。
(2)实践研究阶段
深入学前教育专业及幼儿园等教育实践的第一现场,运用观察、访谈、个案研究等方法获得资料,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探索提高学习兴趣的策略,依托本校学前教育专业进行实验研究,并在实践中探索更加有效、更加可行的策略,践行“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研究模式,突出行动研究的特色。
(3)总结阶段
总结实践、研究得失,撰写研究报告、理论研究论文。
3.研究方法
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
四、实施的具体策略
(一)整合梳理教材,优化教材结构
1.补充幼师教材亮点,凸显专业性
2.适当调整教材的编排结构,降低学习难度
3.重新定位难、重点,适当降低数学要求
(二)采取各种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1.加强教育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
(1)加强竞争意识教育,增加学生的紧迫感
(2)强化目标意识教育,激发间接兴趣
(3)利用幼教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注重各个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
(1)利用序言课的积极影响
(2)采用直观教学手段
(3)挖掘玩具的教育功能
(4)增强师生交流,密切师生关系
(三)采用形象化的教学方法,降低入门门槛
(四)遵循教学原则,着眼全体学生
1.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因材施教,尝试分层作业
3.加强个别辅导,解决实际困难
五、研究成果
(一)教师方面
通过两年多的研究和实践,老师们进一步更新了观念,统一了认识,尤其从冠中过来的老师很快完成了教学观念和方法的改变,认识到相对于高中生缺少压力和动力的师范专业学生而言,紧扣物理学的“有用”和“有趣”激发学生兴趣乃第一要义。以下是教师的一些研究成果:
论文《学前教育中的物理科学色彩》通过实例折射了幼儿教师的物理知识、科学情怀、科学方法等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获省高师物理协作组2013年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论文《现代学前科学教育对教师科学素养的要求初探》从“目前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不尽如人意”这个现象出发,探讨了新时代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科学素养,让大家看到了学前教学专业开设物理等科学课程重视科学课程的必要性,获省高师物理协作组2013年年会论文评比二等奖。
论文《紧扣目标教学,成就良好开端》则是抓住课堂教学的起点――序言课,通过创设情境、强化目标教学、明确要求等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亲近物理课程的情感,获省高师物理协作组2013年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论文《化解学前教育专业新生物理学课程学习困难的策略〉发表于《高等函授学报》2012年第3期。
(二)学生方面
问卷调查显示,实施化解学习困难的策略后学前专业的学生对开设物理学课程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85%的学生认识到此课程是“提高个人科学素养”和“为将来从事科学活动课程打基础”的需要,认识提高了,行为也就积极了,学前2013级的问卷显示,“课上一点也听不懂”仅占0.1%,“听得懂”和“基本能听懂”的从2012级的17%(定向,对照班)提高到69%,学生课堂面貌和学习热情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上课没听懂,课后谁也不问,随它去”的学生从40%降到10.8%,学习态度明显端正。
六、遗憾和思考
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学习状态研究是本课题的一项研究内容,确定这一研究内容是基于当时(2012年前)的状况,即每个班约50人中间大约只有0~5名男生,这寥寥数名的男生智力状况不错,可是学习状态普遍糟糕。但从2012年开始,学校招收定向男幼师生,在男幼师班中男生占大多数,“男生学习状态糟糕”的现象并不明显,因此我们意识到“男生学习状态糟糕”的现象除了男生贪玩不够勤奋、好奇心强注意力不够集中等因素外,还应该有“几片绿叶淹没在百花丛中”的心理劣势等环境因素,因此需要进一步跟踪研究,以便谨慎地得出结论。
实施“化解困难的策略”的研究实践我们分两步走,2012级利用学前4、5两个班作为实验班进行研究,取得进展后在学前2013级全面铺开,从序言课开始就启动“目标教学法”进行教学。全面实施策略后,学生物理学课程的学习面貌发生了很积极的变化,但是利用“目标教学法”等激发的间接兴趣是由学生意识到学习的目的或任务,对学习结果产生兴趣,从而支配自己去坚持学习的,对于学前教育专业一年级的大部分学生而言它的持续性不够。如何在教学中钻研教学内容和学情,使学生每一堂课都能充分感受到物理学的魅力且被物理课程深深吸引是需要我们每一个物理教师去长期研究和探索的。
参考文献:
对科学教育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 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 综合实践环节 教学改革
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必需的行政管理知识,熟悉行政管理规范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综合实践环节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为统设必修课,共计8学分,在行政管理专业(专科)中是学分最高的一门课。
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社会调查和毕业作业两项主要内容,均不得免修。它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研究、探讨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是综合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为更好地开展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综合实践环节的工作,2009年4月宁波广播电视大学根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电视会议的精神,于2009年春季率先在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市校直属教学点)、奉化广播电视大学进行行政管理专业集中实践环节教学改革试点,在此基础上,于2009年秋季起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各分校、教学点行政管理专业(专科)全面铺开实施集中实践环节教学改革。
一、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综合实践环节教学改革
1.综合实践环节要求。
根据2009年9月制定的《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综合环节教学实施细则》(以下简称2009年《实施细则》)的要求,行政管理专业综合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不仅能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而且能通过对热点或焦点问题的社会调查,培养、训练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及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的学员都必须参加社会调查,完成毕业作业,毕业作业形式改为调查报告。
2009年《实施细则》还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了调查内容、调查方式和方法,对社会调查的过程作了统一安排,对社会调查报告的形式、内容、格式作了具体的规定,要求学员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制定调查计划,有计划按步骤开展社会调查,搜集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在此基础上完成调查报告,从而圆满完成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目标。
2.教学改革后综合实践环节教学的特点。
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综合实践环节教学改革在基层电大实施已近两年。2009年《实施细则》,明确社会调查选题,对调查过程要求详细,便于学生具体操作,便于教师在指导中监控,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1)明确选题,确定调查方向,使学员克服了选题的盲目性。2009年《实施细则》规定,社会调查对象由过去的自定命题调整为定向命题,提出以下三项专题内容供学生选择:“农村青年学习需求调查”、“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质量调查”,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其中之一。
选准、选好题目,在社会调查过程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反之则会给社会调查的开展、调查报告的撰写等带来很多麻烦。社会调查题目首先要“新”,调查内容应关注当下的社会热点、焦点,关注前沿性问题。其次,必须具体,题目过大过空,学员不易进行实际的调查。最后,选题应切合实际,应与学员的工作、生活实际联系紧密,调查自己熟悉的内容,这样调查才能顺利有效。
在以往对学员综合实践环节指导中,我们发现不少学员选题简单化、形式化,有的题目陈旧,缺乏前沿性、现实意义;有的题目大而空,没有考虑主客观条件,最后难以完成。也有少数学员选题不认真,到撰写调查报告或论文时,无资料可用,没有实际内容可写,无奈临时更换题目。还有的学员所选题目根本不属于自己所学专业的范畴,不符合要求。盲目选题结果只能半途而废,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实践环节整体质量。
综合实践环节教学改革,调查题目与学员工作生活密切相关。明确选题,确定社会调查方向,保证学员的在本专业范围中进行有效调查,有助于学员顺利开展社会调查。调查对象的定向使学员减少了选题的盲目性,帮助学员走好了社会调查第一步。
(2)重视调查过程,强调过程监控。综合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没有得到学员的充分理解和重视。少数学员态度不端正,只求通过这个环节教学的思想比较严重,无论对调查报告还是毕业论文,他们都敷衍了事,存在侥幸心理。东拼西凑,没有实际参与过程,文章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更有甚者在网上或杂志上抄袭以前毕业学员的文章,直接窃取别人的劳动成果,企图蒙混过关,这样的做法达不到综合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要求,势必影响到教学质量。
一直以来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综合实践环节对学生成绩考核的依据主要是学生撰写的调查报告、毕业论文、评审表等书面材料,以结果考核为主,对学生的调查过程虽也有要求,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没有有效的监控,使部分学员钻了空子。
2009年《实施细则》对综合实践的教学过程作了详细的安排,具体主要有:学期第四周前完成大课辅导;第六周前,师生共同研究确定调查对象;第9―12周前完成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工作;第14―15周,将审核后的调查问卷输入计算机网络系统;第16―18周,完成社会调查报告。教学改革后的综合实践环节的教学强调了教学过程,并对整个教学过程都有一个有效的监控。学员每完成一个环节操作,都必须经过指导老师甚至是上级电大的审核,只有审核合格后学员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这样既保证了过程的完整性,又保证了整个环节的教学质量。
综合实践环节教学改革后,社会调查的成绩考核以学生提供的社会调查基本信息表、社会调查设计、访谈记录、问卷的填写、回收、输入验收和回访结果等为依据,最后才根据这些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撰写调查报告。教学改革细化了学生综合实践环节社会调查的过程,并且要求具体、明确,强调学生的实际参与,方便学生实际操作,便于基层辅导教师在具体工作过程中的监控,克服了以往抄袭等顽疾。
(3)注重一手资料的积累,为学员撰写调查报告奠定基础,培养学员良好的科研习惯。2009年《实施细则》要求每位学员在认真做好调查的同时,必须保管好相关数据和信息,并做好保密工作。具体表现在上交材料中,除了原有的调查报告、社会调查报告评定表外,还要有在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的原始材料:调查对象信息表提供了调查对象真实可靠的信息,调查问卷根据调查类型设置了个人基本情况、学习需求、您目前最关心的问题、希望和要求等四方面的调查内容,而且这些第一手调查数据通过网络平台汇总到上级电大甚至中央电大,可供需要时查阅。
在此基础上,学员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对相关的调查资料进行认真整理,结合自身的感悟能力对资料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调查结论,撰写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社会调查活动的最终成果,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反映。
二、积极推进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综合实践环节教学改革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学员对综合实践环节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学校、教师、学员都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综合实践环节教学不仅是开放教育实践教育的重要环节,而且是检验学员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是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训练。因此从校领导到指导教师、从班主任到学员都要提高认识,学校对学员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宣传工作,使学员从思想上、行动上端正态度,对综合实践环节教育工作予以充分的重视。
2.举办专题辅导讲座,做好学员社会调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按2009年《实施细则》要求,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的综合实践环节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第4周前各教学点必须做好社会调查组织工作,完成行政管理专业集中实践环节社会调查大课辅导,举办专题辅导讲座。
举办专题辅导讲座,一是指导学生制定社会调查计划。按上级电大规定的综合实践环节操作流程要求,辅导教师必须根据每一学期实际情况提前制定一份操作流程表,指导学员按此制定一份社会调查计划,保证每一学员的社会调查顺利进行,及时完成。二是落实辅导小组。行政专科学员人数比较多,责任教师负责把学员划分若干小组,每一小组都配备相应辅导教师,制定师生联系卡,明确师生联系方法(电话、邮箱等),方便调查过程中的师生联系,方便辅导教师对学员调查过程的指导与管理。三是强调社会调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如调查对象的条件、调查对象信息表的填写、调查问卷的操作、调查报告的要求和格式等,提醒学员在每一阶段应注意的问题。四是剖解往届学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如在调查报告撰写过程中,出现报告内容和调查内容不符合等。
大课辅导的效果直接影响综合实践环节的教学,一方面责任老师必须预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认真备课,另一方面必须提高学员的到课率,责任教师在班主任的配合和支持下,必须课前对学员做好宣传动员,强调辅导讲座的重要性,绝不能走过场,敷衍了事。
3.教师有效指导,培养学员自信心。
电大的学员绝大多数是利用业余时间,边工作边读书。有的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已经干了十几年,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平时工作中从事文字方面的写作并不多,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差,为此,指导老师一定要提高服务意识,通过改进指导方式和方法,培养学员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在综合实践环节学习中克服畏难情绪。
(1)积极鼓励,多看闪光点。指导老师对电大学员的要求不能过高,只要学员能配合学校要求,参与社会调查,指导老师都应给予充分肯定。
(2)积极沟通,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电大学员是业余学习,大多数人正处在工作紧、家事忙的创业阶段,能挤时间学习实属不易。各方面的压力有时使他们心情烦躁,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容易退缩。一听说自己调查报告需要修改,就紧张。有时不免有些怨气,情绪容易激动。这时指导老师更需要有耐心,注意做好沟通工作,充分理解学员的心情,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让他们明白,调查报告的修改是一个非常正常的过程,所有学员都要经历这个过程。有的学员因工作忙等原因,不能及时完成综合实践环节的学习任务,指导老师需主动联系学员,积极鼓励学员在紧张的工作生活之余,争取按时完成教学计划。
(3)指导意见要具体。特别是社会调查报告的指导意见一定要具体,多提建议性意见。不能说大话套话,不能只提否定性意见,让学员一头雾水,修改时无从下笔。教师要明确指出问题在哪里,提出修改方案供学员选择,这样学员愿意接受老师的意见,便于进行修改。
三、结语
总之,积极推进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综合实践环节教学改革是提高实践环节教学质量,提高电大学员素质的重要举措。只有学校、教师高度重视,加强宣传教育,统一学员的思想认识,端正学员的学习态度,切实落实综合实践各环节,才能实现培养学员综合能力的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葛道凯.开放教育学习指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7.
[2]宁波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科社会调查工作小组.行政管理专科综合实路环节工作规范及操作流程,2009.9.
对科学教育的理解范文4
关键词: 中学英语 高效课堂 英语教学
一、对高效课堂的理解
“高效教学”属于“有效教学”的范畴。“有效教学”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层境界,更高层次的追求是“高效教学”。三百多年前夸美纽斯所说的“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就是对“高效教学”的古典表述;“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则是对“高效教学”的通俗表达。“高效教学”即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的教学,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所谓高效课堂,就是要求教师的教学是高效的,在课堂上利用最合理的时间,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此外,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高效学习。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本课的教学知识或学习效果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没有收获,那么本节课的教学就是无效教学。
二、英语高效课堂的构建
提高课堂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备课,专心研究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更成功、高效。英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备课。
教师在上课之前认真备课,确定好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花大量的时间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活动的设计,同时,研究教学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研究教学中如何进行口语表达,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表达的意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可以设计和组织各种形式、难易适中的课内活动,让小组合作交流,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增添学生学习英语的乐趣。由于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都能够积极参与英语教学,真正让学习态度端正,积极学习的动机更加强烈,那时对于学生来说,英语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最终培养自学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习惯,从而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
3.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既然这样,教师就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获得新知识的方法,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的打造是为了开发学生潜在的自学能力,学生自学能力一旦形成,就能在英语学习中独立自主地学习,就会不断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吸收消化老师传授的知识。以此为基础,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各种技能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得到极大的提高。
4.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小组合作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有效的小组合作探究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教师应做到:(1)加强学生互动意识的培养。要让优秀学生明白,教会后进生学习的过程,也是自己深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帮助后进生不但不会影响自己,反而能够提高自己的水平。此外,给学困生更多的学习、答题汇报、展示的机会,对他们每一点的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即使答错了,也要肯定他们的精神,逐步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勇于参加到小组的学习和探究中。(2)小组合作的内容必须难易适中,要有一定探究和讨论的价值,要避免无目的、无针对性、无必要性的小组合作,合作的内容应紧紧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3)充分发挥小组长的组织作用,合作交流成败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内的组织者,也就是小组长,从而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使小组合作探究取得最佳效果。一个小组,只有在一个好的小组带头人的带领下,才能始终如一地围绕中心议题展开讨论、探究,最终找到规律,获得方法。组长是一个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是联系教师与全班学生的纽带。那么,教师要洞察小组长在思想上、学习上和小组工作上的困难并及时给予解决,随时
导他们要学会合理分工,学会组织小组成员,学会总结归纳小组的意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的不同问题同时在不同的小组解决,“处处开花”,针对性、有效性强,知识容量增大;同样多的时间,能学习的内容量大大增加,使课堂信息容量达到最大化。这就实现了课堂知识容量最大化、有效信息交互量最大化、思维活动容量最大化,体现了高效课堂。
5.反思教学,修改教案。
对科学教育的理解范文5
关键词:输入假设;可理解性输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克拉申(Krashen)是当代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他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输入假设理论(Input Hypothesis)模式,这一模式包括五个基本假设:习得――学习假设(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监察假设(Monitor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设(Natural Order Hypothesis)、可理解性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设(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其中可理解性输入是这一模式的核心内容,其余四个假设都与可理解性输入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克拉申认为,第二语言也应通过习得掌握,习得就是在自然交际中使用语言来发展语言能力。语言的使用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随着时间推移,接触到可理解输入后自然形成的。输入是语言习得的第一步,理想的输入应该具备四个特点:可理解性(comprehension);既有趣,又有关联(interesting and relevant);非语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和要有足够的输入(i+1)。根据Krashen的观点,习得是首位的,学习是第二位的。输入论给我们中学英语教学的启示如下:
一、改变教师观念,合理使用课本
中国的多数教师都循规蹈矩,以教完课本任务为己任,以题海战术为途径,以提高考试成绩为目标。这种做法当然也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但不可回避的是,某种程度上我们的英语教学已经沦为考试的工具。阅读课文也常常沦为学习词汇语法的载体,教师和学生都过于关注词汇语法句法等知识的学习,并且这种学习常常是孤立的,忽略其使用的语言环境及条件。对文章的理解缺乏深度的思考,对文章意义的内涵和外延缺乏探究的兴趣,这就造成了大量时间的浪费和学习的无效性。更何况,我们的很多课本阅读内容都已经被时代的车轮甩在了后面,不管在知识上还是话题上都变得陈旧过时,令师生都提不起兴趣。所以,作为教师,要有整合、删减、增加教学内容的能力,要明白课本只是我们学习英语的工具之一,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在大量鲜活生动的英语语言材料接触中慢慢习得英语而非自上而下地教英语课本,我们教的是英语而非英语课本。
二、拓展课外阅读,增加可理解性输入量
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各类不同形式的英语文章。英文报纸杂志、英语文学名著、英语新闻时事、英语科技文章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尤其这几年高考的阅读理解很多都是从原汁原味的英语国家报纸杂志、文学作品等文章中节选或改编的,所以,大量地、广泛地阅读是学好英语的必由之路。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说在母语的学习中大量阅读后产生的效果。作为外语的英语,没有自然习得的语言环境,应该更需要创造更多的语言输入的条件。但是课外阅读如果没有老师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对于学业压力巨大的高中生来说也只会是空谈。不过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教师可适当搜寻,甄选出一些好的材料,推荐一些好的文章及名家精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也可以统一要求学生阅读某些文章,提出一定的阅读任务,之后检查讨论等;也可以在课堂上引进一些好的文章作为课堂阅读教学的补充,加强阅读策略方法的指导,以提高阅读能力。总之,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获取为我所用的材料已经唾手可得,教师要不拘形式,想尽办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及良好的阅读习惯。语言的知识及技能就在潜移默化中慢慢获得。
三、精选阅读材料,把握语言难度
在为学生选择阅读材料时,应认真考虑其难度,考虑其趣味性和关联性,使材料真正符合学生现有的语言水平和认知水平,为了使阅读材料难度符合i+1的程度,在生词量方面,《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在“生词量不超过总词数的3%时,能正确理解中心大意,抓住主要事实和细节……”因此,生词量一般不要超过3%,生词过多过难,对理解显然造成过多障碍;生词过少,或者基本没有生词,也会使学生学不到东西,不利于“可理解性输入”。
四、寻找合适的阅读教学模式
选择阅读教学模式必须打破传统的以讲解语法规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枯燥的教学方式,从而转向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其积极性和兴趣性的教学方式。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使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合作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阅读课也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阅读为媒介,以讨论、合作、实践等形式完成一定的任务,在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语言知识和技能。同时,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更加关注文章的内容和信息,使阅读成为一种真的i+1意义上的交际,从而改变阅读课上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这种阅读课关注语篇,有别于过分强调语言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它是把课文作为一个整体,要求学生不要停留在词句学习的水平上,而是从文章的层次结构和内容上入手,学
习并掌握传递的主要信息。
五、降低情感不利因素,提高阅读效率
情感过滤对于外语学习效果影响颇深。多数外语学习后进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实际教学中常常可以看到有的后进生看到长篇的阅读文章就犯怵,根本没有耐心读下去。所以教师要了解学生,采用各种办法帮他们减少焦虑,多鼓励,少批评;甚至于对某些学生要采用特殊的教学方法,树立他们学习外语的自信心;作为教师还应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指导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过滤程度始终保持在最低限度,从而接受更多的语言输入。
总之,可理解性输入应该具备四个条件,其中“有趣且关联”应该在阅读输入中贯穿始终,才能使学生保持持续的兴趣。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应该多样性,难度把握好i+1的原则。除课堂的阅读教学外,拓展阅读必不可少,要使学生沉浸其中,从而语言习得自然发生。
参考文献:
[1]贾冠杰.二语习得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对科学教育的理解范文6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职业道德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230-02
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推广,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提升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高职学生如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一、教学内容职业化——突出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而其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必须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相联系。因此,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必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整合,以“一线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基点,以企业对人才要求为要素构建若干内容上具有相对独立性、主题突出、鲜明的教学模块,变教材体系为教学体系。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突出职业道德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以正确的人生价值教育为主线,加强意志品质、适应能力、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心理抗压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职业选择、职业理想、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进行教育,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什么是职业道德,作为高职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道德观。
(二)结合专业、岗位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的共性表现为社会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共同职业道德要求。职业道德的个性即行业职业道德,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道德要求。行业规范往往是从事该行业人员必备的职业道德。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共性的范围,还应该进行个性化的行业职业道德教育。高职学生只有集共性与个性道德品质于一身,才能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素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引入行业职业道德,丰富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结合专业及岗位群的要求开展教学,让学生明确将来从事的职业或岗位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道德,帮助学生培养职业道德素质。
(三)引入企业文化理念,增强学生的职业价值认同
当前,相当一部分高职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就业后被“炒鱿鱼”,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高职学生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而企业文化是职业道德的有效载体,为了做到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把现代企业文化引入教学内容中注重、突出敬业、责任、创新、服从、守时、沟通、吃苦、细心等职业态度的教育与培养。根据企业文化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遵守企业的生产流程,培养质量意识、遵守企业的安全生产制度,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按企业要求规范学生言行举止,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
二、教学方法、手段多样化——注重职业道德行为的培养
要充分重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创新和完善课堂教学形式,是教育方法创新的一个具体方面,要在保持传统讲授法优势的前提下克服讲授法的不足,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授课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融“教、学、做”于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因此,一是打破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旧三中心”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的“新三中心”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从以往被动的客体地位提升为积极的主体地位。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正确、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之后,运用灵活多样新颖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可以根据职业道德的教学内容和特点采用专题讲授、上台演讲、课堂讨论、主题演讲、专题辩论、角色扮演、影视教学、参观调查、社会实践等方法。通过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实践教学常态化——加强职业道德素养的养成
职业道德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是在职业生活中积累、培养的过程,职业道德只有在职业道德训练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升华。高职学生作为“准职业人”,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养成仅靠课堂教育是难以实现的,只有让学生到实践中去领悟、体会和感受,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在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过程中便显得格外重要。目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水平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其主要问题不是缺乏理论知识,而是在行为能力上。通过理论教学,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要求有了较深的理解,关键的问题出现在“知行合一”上。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兴趣,促进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活动设计:一是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选取不同的重点与难点,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日常行为规范上与企业的要求相衔接,把企业要求职工的行为规范作为培养高职生日常行为的部分规范要求。二是选用案例时选取与专业相关的案例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行业职业道德的认识。三是不管是课堂纪律还是实践活动的纪律按照企业的纪律要求进行设计。
四、考核方式过程化——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
道德评价是人们依照一定的标准、根据和方法,对某种社会道德、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的价值和性质进行判断,以达到扬善抑恶目的的一种特殊评价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目的不仅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采用适当的方式,从理论教育入手,同时让理论来指导学生的行为,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达到知、情、行的统一。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考核要更加关注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过程而非结果。从评价主体来说,实现评价主体多样化,改变单一评价主体为多方评价主体,采用任课教师评价、辅导员评价、同学评价及自我评价相结合。从评价方法来说,实现评价方法多样化,改变单一评价方法为全面的、多角度的评价。即坚持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理论考试与日常行为表现相结合、平时作业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评价办法。从评价内容来说,职业道德的教育既是内化的过程,更是外化的过程。坚持理论认知与日常行为相结合、课内表现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通过考核方式的改变,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力求知行统一。
五、建立校企互动的教育途径——让学生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感悟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过于强调教师主导地位,过于强调课堂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道德行为体验;教学方法仍然停留在“灌输式”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教学过程存在着知行分离的教育困境。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教育困境,就要不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把职业道德教育过程向企业延伸,不断丰富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校企互动的教学模式。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把企业文化引入课堂,建设具有职业化特征的课堂教学,还应进一步深化与企业的合作,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不但要“引进来”,而且还要“走出去”,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身临其境地感受企业文化,切身感受企业生产经营中员工所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了解岗位所需的职业道德。通过校企互动,可以培养学生关心企业、了解企业、研究企业、服务企业的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吸纳优秀的企业文化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甚至把思想政治工作延伸到学生到企业实习、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起到导向的作用。
六、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示范化——为学生树立职业道德的榜样
高职院校要培养出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教师是关键。教师作为一个职业人,其所作所为都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正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德高为师,学高为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立场、道德修养、敬业精神、创新意识、治学态度及日常行为举止对高职学生都有着最直接、最强烈的影响,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及以身立教的思想,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把抽象的道德标准、行为习惯内化为教师的道德行为及职业行为习惯,并在言行举止中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直接楷模与巨大的教育力量;同时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及学校对教师的职业要求,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企业制度、企业文化、职业核心价值观、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要求,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的养成,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及学校办学特色和育人要求,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探讨教学改革,把教材体系变为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充分发挥企业员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榜样作用,使学生在学习、工作及生活中不断感悟、内化,从而不断提高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珏.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2]许倪倪,肖杰.如何将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带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J]·文教资料,2009,(1).
[3]应金萍.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机制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