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述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述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

简述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 运动素材 教材化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0-0179-01

一 问题的提出

我国学校体育由于受到竞技体育的影响,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也出现一些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学生的体质水平出现下降的趋势;肥胖人群不断增加;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耐挫折能力差,自杀与犯罪的情况时有发生;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交往能力差;许多学生直到大学毕业也未能掌握一项体育技能。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学校体育教学偏重于竞技运动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忽视了体育的娱乐性、趣味性。新课程标准为体育教学提出“健康第一”的理念,注重以人为本,体育教学不仅要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还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得到快乐,同时体育运动要生活化。新课标鼓励开发校本课程,但是,缺乏理论支撑,表述比较笼统,许多学校仍然照搬体育竞技项目,缺乏对竞技体育项目的加工与改造,表现在教学内容高、难、繁、杂,学生难以掌握,得不到快乐体验,掌握效果不好,使学生对体育运动望而却步。对运动素材技术性的改造,可以使学生通过体育学习能够得到快乐。生活中,体育可以成为休闲娱乐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健康参与、娱乐和运动,同时,新的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为新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二 概念界定

运动素材教材化,是指按照现代的教育思想和科学方法、原理,将属于体育运动范畴的运动项目,经过合理加工和改造,使之成为服务于学校体育教育目的的教学内容,从确定教学目标到加工竞技运动素材,最后形成教学内容,这一系列的过程就叫做“运动素材教材化”。

“运动素材”是可被选择的一切身体活动内容,具体来说,有现代竞技运动项目和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包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与“域外”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每个运动素材中都有人类创造的痕迹,都有不同的文化含量,都有劳动人民倾注的文化因素。

三 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的思路

对竞技运动的表现形式存在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奥运会的体育项目都称为竞技运动,其他的运动项目划归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其中包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域外”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另一种认为,具有统一规范的赛制体育项目都称为竞技运动,其他的划归为非竞技项目。

由此可见,尽管竞技运动的概念与表现形式在表述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就其概念的核心内容来讲,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主要表现在竞技运动是以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为核心目标的,完成这一目标的途径是训练和比赛。运动个体充分发挥其生理性能力(体格体能、运动能力等)和心理性能力是完成目标的基础,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即是运动个体经由持续不断的训练,最终在比赛中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的过程。竞技运动的技术是高、难、美、新、杂,最大限度地挖掘内在体力、心理、智力方面的潜力。

20世纪80年代后,苏联、美国等国家兴起小排球、小篮球、小足球运动,学校体育部门对正规的排球、篮球、足球等竞技体育运动的器材、场地进行改革,很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受到了学生的欢迎。目前,日本学校体育教学中,对正规的竞技项目进行改造,使之进一步适合青少年健身运动的需要,这是在青少年中开展竞技项目的广泛措施,被改造的竞技项目可称作亚竞技运动。亚竞技运动包括半正规和非正规两个层次。半正规是修改正式的规则,非正规是自己制定规则。因此,亚竞技运动项目并没有改变通过竞争决定胜负的竞技特征。日本的这种做法,值得学习与借鉴。

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选取教学内容,将复杂的正规竞技项目的动作技术战术体系和规则分解,向趣味化、娱乐化、游戏化方面发展,在传授运动技能的同时向同学讲授体育运动背后的文化背景,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得到快乐,愉悦身心。至此学生才能热爱体育,使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真正实现体育生活化。

四 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为体育教学内容的思路简述

民族体育项目在竞技性、观赏性、价值、娱乐性上与竞技体育项目相媲美。作为中华民族体育项目具有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凝聚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健身、养心的作用。

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需要根据学校条件(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民族体育的知识技能等),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体育运动基础与经验等),教师(能力、教学经验、技能)而定,具体遵循五个原则:一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选择;二是技术含量与学生的具体情况协调一致,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三是选取原则和引进条件全部满足;四是技术上简约化、竞赛上规范化、运动强度和密度上缩减化;五是原汁原味,去粗取精。

简述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范文2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 运动素材 教材化

1问题的提出

我国学校体育由于受到军事体育竞技体育的影响,学校的体育工作出现了飞速发展,但是,也出现一些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学生的体质水平出现下降的趋势;肥胖人群不断增加;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耐挫折能力差,自杀与犯罪的学生时有发生;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交往能力差;许多学生直到大学毕业也未能掌握一项体育技能。体育教材内容过于竞技化,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学校体育教学偏重于竞技运动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忽视了体育的娱乐性、趣味性。新课标的提出为我们的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提出了“健康第一”的理念,注重“以人为本”,体育教学的不仅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还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得到快乐,同时体育运动生活化。新课标鼓励开发校本课程,但是,缺乏理论支撑,表述比较笼统,许多学校仍然照搬体育竞技项目,缺乏对竞技体育项目的加工与改造,表现在教学内容高、难、繁、杂,学生难于掌握,得不到快乐体验,学生的掌握效果不好,使学生对体育运动望而却步,对运动素材技术性的改造,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得到快乐,并且生活中可以成为休闲娱乐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健康参与、娱乐和运动,同时,新的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为新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2概念界定

“运动素材教材化”:所谓“运动素材教材化”就是按照现代的教育思想和科学方法、原理,将那些属于体育运动范畴的运动项目,经过合理的加工和改造,使之成为服务于学校体育教育目的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到加工竞技运动素材最后形成教学内容这一系列的过程就叫做“运动素材教材化”。

“运动素材”是可被选择的一切身体活动内容,具体来说有现代竞技运动项目和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包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与“域外”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每个运动素材中都有人类创造的痕迹,都有不同的文化含量,都有劳动人们倾注的文化因素。

3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的思路

对竞技运动的表现形式存在不同的观点:

(1)认为是奥运会的体育项目都称为竞技运动,而其他的运动项目划归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这其中包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域外”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2)认为具有统一的规范的赛制的体育项目都称为竞技运动,而其他的划归为非竞技项目。

由此可见,尽管竞技运动的概念与表现形式在表述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就其概念的核心内容来讲,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主要表现在:①竞技运动是以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为核心目标的;②完成这一目标的途径是训练和比赛;③运动个体充分发挥其生理性能力(体格体能、运动能力等)和心理性能力是完成目标的基础;④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即是运动个体经由持续不断的训练,最终在比赛中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的过程;⑤竞技运动的技术是高、难、美、新、杂,最人限度地挖掘内在体力、心理、智力方面的潜力。

当前,基础教育的体育教学内容主要以竞技项目为主,即使是武术这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打上了竞技武术的烙印。竞技运动是人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以最人限度地挖掘内在体力、心理、智力方面的潜力,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运动项目。竞技运动的技术是高、难、美、新、杂。对于在新课程标准下“健康第一”理念下,对竞技项目素材的转变的视角与方法,未能从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出发,机械地搞“一刀切”,表现在:l、运动技术的高难度与学生学习掌握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矛盾,竞技运动的技术高、新、繁、杂、难的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常常认为是最先进的技术,必须传授给学生,但是那种高技术恰恰是少数人的“专利”违背了选取运动素材应遵循个体差异和个体需要的原则。在基础教育当中学生抱着大篮球投篮,有的学生连篮板都碰不到,试想学生如何能够通过体育运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快乐,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体育成为小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必须对竞技体育运动素材进行合理的改造。

80年代后,前苏联、美国等国家兴起小排球、小篮球、小足球运动,学校体育部门对正规的排球、篮球、足球等竞技体育运动的器材、场地进行改革,很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目前,日本学校体育教学中,对正规的竞技项目进行改造,使之进一步适合青少年健身运动的需要,这是在青少年中开展竞技项目的厂泛措施,被改造的竞技项目可称作为亚竞技运动。亚竞技运动包括牛正规和非正规两个层次,半正规是修改正式的规则,而非正规是自己制定规则。因此,亚竞技运动项目并没有改变通过竞争决定胜负的竞技特征。日本的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选取教学内容,将复杂的正规竞技项目的动作,技术,战术体系和规则分解化,向趣味化、娱乐化、游戏化方面发展,在传授运动技能的同时向同学讲授体育运动背后的文化背景,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得到快乐,愉悦身心。这样学生才能热爱体育,使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真正实现体育生活化。

4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体育教学内容的思路简述

民族体育项目在竞技性、观赏性、价值、娱乐性上与竞技体育项目相媲美。做为中华民族体育项目具有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凝聚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健身、养心的作用。

吸收民族文化:民族体育项目多、游戏化、娱乐休闲性、民族性、有的还有宗教色彩。

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的概述:例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气功秋千、磨秋、跳跳板、踢毽予、放风筝、打陀螺、赛威呼、跳板、顶罐走、摔跤、打嘎儿等。

“域外”民族体育项目,英国的龙保龄球、法国的叭幢球、苏格兰的莎莎球手球、水球、网球、棒球等。

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的需要根据学校条件(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民族体育的知识技能等),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体育运动基础与经验等),教师(能力、教学经验、技能)。

(1)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选择。

(2)技术含量与学生的具体情况协调一致,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3)选取原则和引进条件全部满足。

(4)技术上简约化、竞赛上规范化、运动强度和密度的缩减化。

(5)原汁原味,去粗取精。

简述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范文3

太极拳自十九世纪中叶由清直隶广平府(现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南关人士杨禄禅传人京师,蜚声中华武林,至今已走过一个半世纪的历程。然而,关于太极拳发源于何处,学术界尚无定论。最早探索太极拳源流者首推唐豪先生(1897-1959),而对其研究更加科学、客观、公允而透彻者,当数徐震先生(1898-1967)。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四月,徐先生出版的《太极拳考信录》可称为考据太极拳史权威之作。他写道:“考订之学,尤重取证;取证不确,其所考者,自难相信。”通过对史料的分析,作者否定了诸多假托、附会、玄虚源流说,指出太极拳出于六朝韩拱月、创于唐朝李道子或许宣平、明朝殷利诸说,皆属“羌无故实,其为伪托,不待深辩。”并力陈太极拳创自陈王廷,源于陈家沟之谬。更否定了张三丰演义太极拳说,认为:张三丰实为后人硬搬请出来的“名誉祖师”。

时下,太极拳源流之争再起波澜。长时间出现这种混乱的现象,其原因不外乎张士一先生概括的三难:“缘旧时拳家,类多不习文字,仅持口传,此其一;故作奇辞,以示珍贵,此其二;竞称嫡派,依托伪造,此其三。”我想,要解开其中谜团,不妨换个角度去探究,即先确定什么是太极拳,那么,它源于何处将迎刃而解。譬如咱们的国粹京剧,毫无疑问诞生于北京。它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剧种,有“国剧”之称。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三庆徽班进京为乾隆祝寿,其演出在北京广受欢迎。接着,四大徽班相继常驻北京并得到迅速发展。道光年间,汉剧(武昌的地方戏剧)演员搭入徽班,徽、汉合流,丰富了声腔的曲调、表演技艺等。同时,融合北方昆曲、梆子和一些地方小调比如《小放牛》、《小寡妇上坟》等营养。又吸收了北京的地方语言以及文化,逐渐产生出一个新的剧种,即京剧。以1790年为起点,经过五、六十年孕育,到1840-1860年间,其剧目、声腔、音韵、表演等形成自己的特点,时称“北京皮黄戏”,后称京剧。京剧与徽剧、汉调、昆曲、梆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京剧不是安徽的徽剧、湖北的汉调、河北的昆曲、山西的梆子,京剧就是京剧。它诞生于北京,不发源于安徽、湖北、河北、山西。有感于此,我曾多次与当代著名的太极拳史论家吴文翰老师沟通、探讨,并不揣浅陋,试图尝鼎一脔,现把研究结果简述于下:

一、武术的基本内涵

太极拳既然属于武术项目之一,在探讨太极拳之前,首先应对武术有准确的定位,明确武术的基本内涵。“武术”一词,见于史料记载最早出自南朝人颜延之的《皇太子释奠会作》,文中写道:“偃闭武术,阐扬文令。”显然,这里所言的“武术”,指军事而不是现在意义上的“武术”。作为一项人体活动的技艺名称,“武术”一词大约出现于清末。此前史料记作“技击”、“武艺”、“技勇”、“拳艺”等,民国时期称“国术”、“武术”,1928年后,多称“国术”。1949年,,才逐渐统一为固定的概念――武术。

那么,什么是武术呢?长期以来没有明确的定义,学术界难以达成共识。直到1988年12月份,全国武术专题研讨会于北京召开,其间将武术概念界定为: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这一概念为许多人所接受,之后出版的全国《武术》教材、《武术学概论》、《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等都沿用此说。但是,这一定义将传统意义上的功法练习排除在外,不能不说存在一点缺憾。因此,2003年8月,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周伟良先生编著的《中国武术史》对武术的概念作了补充修润,即: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包括功法练习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这一定义包括三个要点:

1、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并非作用于战场的军事武艺。这是对武术最根本的文化定位,所有武术传承者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武术是诞生于中国的一种文化形态,它不属于军事范畴,更不属于舞蹈、杂技,应该把它固定于体育文化的背景之中。既然武术是体育项目,技击的目的就不是致人于死地,而是用来展示技巧。所以,武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保护生命为前提。

2、武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它的所有动作或者运动形式必须围绕“技击”而展开。这样,我们就明确了无论套路,还是对练,以及格斗包括功法练习等都服务于技击。离开了技击特征的动作演示,再漂亮、潇洒也不属于武术。

3、“内外兼修”是中华武术的鲜明文化特征。武术既讲究强身、健身、防身、养身,更有修身立德的内涵,即对于人的道德品质的修炼和养成。因此,武术界历来推崇“德为艺先,武以德显”,有“未教艺,先教德,徒不贤,不可传”等等之说。

那么,有人会问:历史上不是有许多武术高手从军上战场拼杀,或者擂台争锋、校场比武吗?其实这些多为演义传奇,并非社会的真实,切勿让文学作品中的演义传奇故事代替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下面我们对军事武艺、校场比武、擂台竞技逐一解析。

(一)、军事武艺

1.军事武艺以致人死地为目的,武术不是,它必须以保护生命为先决条件。

2.军事武艺一般持械而斗,武术的格斗方式主要以徒手为主。赤手空拳对阵一身戎装、手持利刃的将士,取胜的把握几乎为零。明代著名军事家、抗倭名将戚继光(1528-1588)在《纪效新书・拳经捷要》中写道:习拳是为了“惯勤肢体,活动手足,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也就是说,武术的徒手搏斗技巧在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中并无多大实用价值,武术训练对于披坚持锐的军士而言,主要是“习手足”,以便器械的使用。

3.武术格斗是以“两两相当”为特征的个体性技艺较量,这在真正的冷兵器时代的战场没有多大作用。因为,军事武艺不是简单的单兵较量,它主要体现的是“开大阵,对大敌,”进行协同作战的阵法比拼与对诀。所以,古代军事作战非常重视“阵法”,研究排兵布阵。明代军事家何良臣说过:“善练兵之武艺者,必练兵之阵法,是以阵法为武艺之纲纪。”由此看来,“两两相当”的武术活动与军事武艺有着本质的区别。二者尽管有着高度的交融互动,更多的却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属性和活动特点。从历史源头看,军事武艺是武术萌芽发展的一个主要文化源,但两者绝不对等。必须清楚:古代作战既不是评书演义中所描述的两军对垒,士兵站住阵脚,主将交锋。主将胜,则士兵胜,军队胜;主将败,则士兵败,军队也溃败。如此,士兵不就成了摆设,一无是处了吗?也不是人们凭空想象的两军相遇,摆开战场,兵对兵,将对将的捉对厮杀。如此,一场战斗或战役几分钟立见胜负了么?切记:古代作战是阵法的大决战,比的是将帅的智慧才能和勇气,比的是大兵团的协同作战能力。古代战争岂能如臆想的那样如同过家家似的儿戏。因此,武术与军事武艺是两种不同属性的门类。

举个小小的例子吧,比如枪法。武术,套路众多,技法繁杂。耍将起来,回转走跳,上下翻飞,枪花抖转,煞是好看。但是,请想一想,在百千万人簇拥而去,丛如麻蓬的两军对垒的情况下,一个士兵的左右两翼和后方,都是自己人,手中的大枪只能向前刺去。因而,可以说这些武术的招法到了战场基本无什么用途。戚继光说“法欲简,立欲疏”、“教兵惟用封、闭、捉、拿、上拦、下拦六枪…一只此以足用。”何良臣还设计了一种用于阵法的习枪方法:

“二十步外立木靶,高八尺,阔八寸,上分目、喉、心、腰、足五孔,孔大寸许,内悬圆木球。每人持一枪立二十步外,听鼓声擂紧,翻然擎抢,飞身向前戳去,以得孔内木球于枪尖为熟,五孔木球俱得为精。”由此可知,作战的枪术简洁、实用、绝不花哨。总而言之,军事武艺与武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本质的区别,不可混为一谈(图1为上中平枪法“指南针势”)。

(二)、校场比武

所谓校场比武,当指武科考试。始于唐代武则天时期,之后日臻完善,形成体制。以明清为例,武考内容分:童试、乡试、会试、廷试。四试均分四场进行,内容包括:

1、步箭。步下射箭,共射三箭。每中箭靶一次,即擂鼓一通;

2、马箭。扬鞭策马,张弓射箭,左右开弓各射三次(图2);

3、弓刀石。弓,拉硬弓;刀,舞样刀,舞动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之大刀。石,端制石,把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巨石搬离地面一尺。三个项目均用以测验考生的力量;

4、文字。默写一段文字,如《武经七书》的内容等。

由此可知,武科考试主要考核应试者的射箭水平及力量素质,其他有关武术内容并未涉及。没有两人对决的武艺比拼,不存在血腥与杀戮,没有武侠演义小说中所描述的捉对搏杀、甚至斩于马下的惨烈场面。因此,武术的格斗技巧并不为武科考试服务而存在。

(三)、擂台竞技

历史上有没有诸如呼延庆打擂、杨文广刀劈王伦之类的擂台比赛呢?正史中查不到记载,它仅仅出现于评书演义或者戏剧舞台上。史料中可以查到的有诸如汉代的“手搏”(图3汉代手搏图),唐代的“角抵”、“相扑”(图4山西晋城宋墓壁画《相扑图》),清代的“摔跤”等竞技比赛,这些都以保护生命为前提,体现出比试技巧、“两两相当”的武术技击特征,显然与人们传说中的打死人不偿命的擂台比武截然不同。而且,这种比试不是为了战场需要选取人才所设立,而是带有游戏娱乐性质的体育竞技比赛形式。史料中有这样一段经典记述:

三国时代,曹丕(187-226)精于剑道。有一次,他与平虏将军刘勋和奋威将军邓展一起饮酒。曹丕听说邓展通晓多种兵械,战场上十分骁勇善战,便与邓展谈论剑术,谈论中曹丕认为邓展对剑术未得真传。邓展喝得酒酣,当然不服气。两人便以食用的甘蔗为剑比试技艺,结果两次都是曹丕取胜。所以,曹丕对邓展说道:“余亦愿邓将军捐弃故技,更受要道也。”意思是说:我希望邓将军能将以前所学丢弃,重新练习真正的剑道。从这场比剑中可以看出这样三点:

1、这是一种“两两相当”的武术竞技比赛,并非军事阵战,亦非军事武艺的较量。到了战场上,曹丕的剑术将另当别论。因为三国时代作用于战场的武器不是剑而是长兵器械戟和矛。比如蜀国名将张飞善使长矛,戏貂蝉的吕布善用方天戟等。短剑对长矛、长戟,如同现代战场的步枪对大炮一样,强弱自显。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的邓展未必精于武术的剑道,故而不敌曹丕。

2、比赛时以甘蔗代剑,是单纯的技艺验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生命为代价的厮杀。如果比拼军事武艺中的单兵技艺,曹丕当不是邓展的对手。

3、习练武术剑技须入武术的“正道”,否则难得真谛。

从曹丕与邓展的比剑中亦可看出武术与军事武艺的差别。

简述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范文4

论周必大的游记文 郭玉杰,陈雷雷

古代对"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论述——以明代为个例论证 曾银银

"圈外"说武侠 范南江,陈利,刘鉴锋

小议《正义论》中的"心理学根源" 张倩倩,冯香

The meaning of modern design 齐长涛

对平面设计中艺术空间展现的研究 陈俊晶

论建筑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 栾雷

Design Hates a Depression 欧阳乾

汉字图形在文字设计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与价值研究 徐妹

设计从生活出发 李欣澄

The research of Gaomi clay 张春燕

浅谈"空间"在展示设计中的运用 杨婉,毛飞

对艺术设计创新要素的突破研究 陈振宇

基于民族质朴文化的古船木灯具设计 盛传新,吴易潮

Design it yourself 杜杰

关于书籍装帧设计的思索 王俊

泰顺"百家宴"管理目标初探 夏彩玉

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技巧研究——以《大江东去》伴奏为例 邱畅

浅谈民族器乐作曲 谢咏林

谈音乐课对维吾尔民族地区中小学双语教学的作用 买买提·沙

浅析中西方合唱的发展和相互推动性 饶阳

有关大提琴演奏中运弓的要素分析 杨雪欣

论谈话类节目的氛围——营造与感染 刘志毅

电视包装与电视节目产业化研究 米智钟

《非诚勿扰》——开创婚配节目新模式 叶璇

思想政治教育漏洞之大学生恋爱观教育——以湖南卫视《8090》节目为典型分析 张英

Poli Red mattingS 王树敏

论《简·爱》人格的魅力 陈园园

My First Field Trip in America 陈了了

谈日本"双轨制"于中国设计的借鉴意义 段岷星

浅析中日数字文化差异 郭才佳

谈皮亚杰游戏规则背后的两种关系 付民杰

概述开封书法的历史变迁 李雪峰

浅谈晋商大院 飞

桥墩镇"非遗"普查保护案例分析 钟少琴

论美术创作中的艺术规律 陈楠

论现代陶瓷艺术与美学 张晓杰

关于动画中的角色造型设计 周鑫

市县图书馆联合开展少儿暑期活动初探——以泰顺县图书馆为例 龚士玲

满足需要,制造幸福 贺业鹏

谈民族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区别 李定国

阐释学观照下的译者地位——以林纾翻译为例 李兰

基于受众心理机制视角下广告诉求方式分析 李嵩

浅析新词新语的"整合"生成 李晓东

小议网络语言的语言习惯 史川

试析"里"族字 王楠

浅议城市精神的培育 吴满平

舒芜"交信"事件考 闫笑然,戴玮

略论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 张欢欢,王艳芳

浅析高校公共体育田径课的改革 黄光彬

语文美读教学三步曲——理解美,感受美,表现美 郑昌平,张明晶

论高等数学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艾米热古力·库尔班

论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策略 陈涛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在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齐曼古丽·吐尔逊

对我国高等教育学分制收费的思考 侯红山

浅谈设计课程教学工作中如何贯彻职业素质教育 任文娟

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语法理解能力 茹克亚·赛买提

对当代大学生物理实验学习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杨冰

培养真正的人——美育义不容辞 张明晶,郑昌平

浅议刘大櫆的时文观 安舒

男性世界中作为"他者"存在的女性——沈从文《边城》翠翠形象解读 张瑞哲

对当代文学的一些初步感想 朱沛升

浅谈我国现代陶瓷首饰设计中的形式美 姚佐英,龙侗香

原始彩陶装饰纹样赏析 杨晓燕

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刘飞

艺术作品中的艺术美 范慧丽

设计中的设计——论中国色彩设计 陈果

现代漆画装饰风格的取向 李文瑾

"墨与意"的乐章——论中国写意国画与水墨动画其精神与艺术价值的共融性 李欣

难以忘却的形象——就当代油画创作的反思 董郭英

论以神写形的现代油画 向华雄

中国水墨人物画发展之我见 李春燕

速写的重要性 包春燕

浅析中国画的水墨观——禅学影响下的审美观念变革 王艳梅

声景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汤小芳

论语言文字对设计思维的影响——表意汉字与设计思维 程文婷,黄亮

古兵器设计对中国现代设计的启示 秦杨

传统纹样在中国茶叶包装中的设计与应用 吴蕾

传统座椅设计与使用 谭杉

日用品的情趣化设计 熊伟

为社会和环境责任感而设计 徐小宁

动漫领域中应用服装设计的探索 徐毅

古典与浪漫的交汇——门德尔松艺术歌曲的创作 岳睿

《意想曲》第一乐章音乐和声分析 傅天琪

钢琴感悟 刘家琪

浅谈新民乐 林远

浅谈我国当代古典舞表演的"精""气""神" 戴金叶

畲族音乐初述 柯唯

简述20世纪中国流行音乐的第一次发展 赵建学

浅析中国钢琴音乐的演奏技法 夏瑒

论钢琴演奏中音乐表现的分寸感 刘舒吟

浅谈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化出路 韦丹秋

中外动画怪异形象的类型分析 袁媛

手机电视内容产业的发展策略研究 叶欣

影视动画中隐性广告的应用研究 刘涛

宜人——中国传统室内设计的主流 尹蓓

我国造园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李响

浅谈酒店园林的设计原则 张敬斌

室内装饰设计的利与弊 吴寒

光在和谐设计中 张佳亮

"气韵生动"的涵义变迁及其对中国绘画的影响 李丹

赵之谦花鸟画的艺术特点 卢婧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李晓霞

浅议钢笔画技法 王春

浅析马远《雪滩双鹭图轴》与山人《怪石双禽图》中形式美的法则 陶涛

浅析贝壳及工艺图案设计 宾琼,张碧玮

浅谈对当代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刘琴,李永福

早期现代汉语话剧发展脉络 彭璇

设计·生活·爱——原研哉设计观的启示 常青,杨柳

感觉和直观 李健康

冯友兰的道德四境界说 徐荣

浅谈高校声乐教学创新 曾玮莎

从《梨园春》看当今我国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樊彩霞

浅谈声乐的想像教学 钟德芳

会唱歌的手指 李姣

中国戏曲衰落的内因和外因 王晗

关于钢琴演奏的心理训练问题 许姗

明清戏剧之艺术审美特征 王楠,郭金良

从苏珊大妈到曾亦可——中西选秀节目文化异同分析 张晖

青春偶像剧:美育的尴尬 鲁阿庆,刘丰伟

浅谈动画中的传统文化 吕湘毅

在自我想象中狂奔向爱情——论电影《周渔的火车》 宋学勤

动画剧本创作的特色性 石甲豪

央视也亲民——从央视改版看中国大众传播受众中心时代的到来 张秋丽

韩剧在中国市场流行的因素分析 李杰

西方现代绘画艺术运动与设计艺术变革 章瑾

解读《带胡须的蒙娜丽莎》 冯建文

简述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范文5

关键词:尊重的教育 构建 和谐课堂

尊重的教育在师生之间包括三个方面:一、学生尊重老师;二、老师尊重学生;三、师生相互尊重。这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师如何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你的学生接受到这种教育,综合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高中学生的学习非常紧张,学生已经形成较独立的个性,有自己的主张。在我的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比较注意以下几点做法,并很有收获,现简述如下。

1、转变观念,尊重的教育是高中生物教学成功的第一要素。

1.1 尊重高中生的个性特点 高中生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有人说实验班的学生学习虽然好但是品质差,普通班的学生智力差,体育班的学生“四肢发达,脑力简单”,更有人说艺术班是“渣滓洞”。这些观点都极大的制约着和谐课堂的创建和发展。要创建和谐课堂,取得生物教学的成功,首先教师自己要转换教育观念。教师必须切实树立新的学生观,不论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成绩如何,品格心理是否有缺陷,都要在内心里欣赏他们,在言语上鼓励他们,在行动中帮助他们,给学生以启迪与力量,从而使优秀者更加突出,使稍差者迅速提升,使落后者迎头赶上,在师生互相接纳、互相激励中获取最大的教育教学效益。

1.2 呵护高中生的自尊心 现在中学生的自尊心都很强,教师要处处保护学生的自尊,当学生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老师应及时开导、规劝他们,避免不必要的事情发生,一句关心的话语,一声温馨的问候都会让学生感到被尊重的快乐。就拿上课的时间个别同学看课外书的问题来说吧。教师要冷静处理,无论他们看那方面的书籍,我们都要以尊重、鼓励的语气和他们交谈。鼓励他们向着科学的、有品味的阅读方向努力,从而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有的学生,看的书籍对于学习来说根本没有什么帮助,也没有什么价值,但我仍然鼓励、劝导他们,而不因学习和趣味的差别歧视他们,以免给他们心灵造成不必要的伤害。然后我给他们讲科学的按排学习时间。

这些看似简单的话语,不自觉地激发了他们更加努力学习的自信心并且给他们营造了愉悦的学习氛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也促进了他们对学习的记忆。

1.3 发挥教师在文化课教学中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作用 一名教师要教育好学生,他首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这一点在高中生生物的教学工作中更为突出。在高中生生物的教学中,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能否获得最大成功,不仅仅取决于其学识水平,在更大程度上更有赖于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与其对学生的感召作用,“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那种动不动对学生冷脸相加,学生说不上几句话就不耐烦的行为,只能使学生与教师产生感情上的对立,教育教学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2、创设师生愉快交流的学习氛围,构建和谐课堂。

2.1 角色互换,拉近师生距离 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生物课是一种负担,生物课的学习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教师可以走下讲台坐到学生中间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讨论学习。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和体验学习生物的乐趣。例如,我以前带高二美术班学习生物的基本特征时。我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性认识概括生物的特征,有部分学生这样概括地里长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都是生物。我立即指出:天上飞的云、地上跑的汽车也是生物吗。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我继续鼓励大家进步思考,并根据生物的基本特征将学生分成六组对以上的概括进行分析和讨论。然后以组为单位发表各自的见解。这样第一节课就获得了非常满意的教学效果,还帮助学生树立了学习生物课的学习兴趣。

2.2 倾听心声,教学相长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口头交流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形式,也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的重要渠道。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通常我在上课时早去晚归,我会利用我早到和晚归的几分钟和学生交流。学生可以谈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下一堂课怎么上;自己打算做些什么准备工作。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课堂教学的方法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即尊重,而尊重则源于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当我们对教学有执着的追求,千变万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就会应运而生,这里我只是总结了教学中的一些肤浅的体会,愿与同行们一起探讨。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生物课程标准研制组,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简述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范文6

Abstract: Current socia,unemployment is a more common international issue,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particularly since the late 1990s, there have been severe employment pressure. Unemployment is analyzed in depth by the article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which we should be based on thesitu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to promote employment and active employment policies to effectively promote ou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关键词: 失业;就业;现状;原因;对策

Key words: unemployment;employment;status;cause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1-0327-01

0引言

失业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面临的难题。我国近年的失业问题日益严重,虽然每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城镇下岗职工、登记失业人口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却不能有效地减少。探讨失业产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对策不仅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经济理论工作,更是一项迫切而棘手的现实任务。

1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及特征

1.1 失业问题的现状从目前来看,全国下岗职工将近有一半未就业,实际上工业企业的失业率已经超过10%,其中相当一部分地区可能接近20%,特别是东三省,西北、西南等工业基地更为明显。防洪中严防死守大堤,但失业下岗“洪水”还没有“堤”,不得不临时搭个“堤”。所以说现在要死守,就是在制度上。在财政支出上得有这笔钱,称之为必须支付的政策成本,社会稳定成本,国家安全成本。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特别是通过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使得那些地区的不稳定因素能够得以解决。

1.2 失业问题的特征从现状可以看出,中国的失业问题呈现出以下特点:

1.2.1 失业率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不断增加尤其是近几年,这种趋势更加明显,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2.2 失业人群的年轻化以前,由于国企改革而下岗的职工多为40-50人员。而现在,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素质和专业知识,却也加入了失业大军,每年这些大学生为了找到工作而四处奔波。失业人群的年龄越来越小,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2.3 经济增长所创造的就业机会远赶不上新增的失业人数

数据显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4万人,有505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帮助“4050”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47万人。而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4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 可见,虽然经济迅速发展,并且每年可以带来更多新的项目工程和就业机会,却无法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1.2.4 失业与空岗并存一方面大量的失业人员和毕业生在到处寻找工作,另一方面国家和企业每年也会提供相当多的就业岗位,却总是存在着失业与空岗同时存在的现象,这其中的原因也值得我们深思。

2中国失业问题对策的思考

2.1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的管理和为社会事物服务的能力,大力减少政府直接干预微观主体的行为明确政府的公共职能主要是在非市场领域或市场本身无力调节的领域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义务教育、文化、体育、科学基础研究、医疗卫生、生态和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社会运行安全预警等社会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

2.2 完善社会组织,尤其是民间性质的社会组织民间组织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重心下移的载体,可以推进了社会自治。我们要充分认识民间组织的地位和作用。让社会组织以主体姿态、以自助、自治的方式组织起来,参与社会管理,参与社会矛盾的解决:国家采用税收政策,支持非营利部门、志愿者组织活动,通过发展一些低税与无税的部门,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给弱势群体以关怀,并在此过程中扩大就业、缓解社会矛盾。

2.3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大力开展社区服务对于解决再就业尤为重要,是多渠道、多形式开发就业岗位的一条现实途径。社区服务业集便民利民、社区福利、社区经济于一体,就业门槛低、资金投入少、就业容量大,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社区服务业中的教育、幼托、医疗卫生、老年人服务、邮政、金融服务、商业、环保等领域都具有吸纳劳动力的广阔空间。

2.4 实现产业空间布局的梯次转移,努力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从根本上解决失业问题在经济发展变化过程中,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把在一定时期内仍具有相当市场潜力的产业沿着国民消费梯度下移而逐步由东向西,由城市向农村转移。这既可节省资金,盘活资产,使东部城市现有的相对成熟的生产、管理、技术与中西部、农村便宜的劳动力和丰富的矿产资源等得到有效地结合重组,带动中西部及农村的发展,同时为东部及城市地区的高新产业的开发和发展腾出了经济区间,还可以缩小城乡差异,缩小东西部地区差异。

2.5 应该大大强化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披露,从而提高雇主和雇员之间“就业配对”成功的概率等首先,我国应尽快建立和国际接轨的失业统计调查体系和制度,以完善现有的失业统计体系,获得真实、可靠、全面、科学的失业数据,为各项民生政策的出台打下真实的统计基础。

2.6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使广大高校毕业生及时进入各行各业就业,改善从业人员素质和结构,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可以解决广大毕业生个人的长远发展问题,解除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后顾之忧,对于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