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区域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镇区域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镇区域发展

乡镇区域发展范文1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西式快餐;长三角;品牌差异化

自1987年西式快餐进入我国市场以来,两大西式快餐巨头在我国除了以外的500多个城市开设了超过4000家连锁门店,主要覆盖了我国绝大多数的大中型城市和三线以上城市。在消费能力比较集中的地区几乎都可以看到这些企业的身影。然而由于比较严格的选址要求,这些品牌洋快餐真正能够进入到乡镇地区的非常少,这就给我国民营西式快餐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其他以模仿为主的西式快餐也在上述地区如雨后春笋一般的蓬勃发展起来,从企业名称到产品和包装无一不可山寨,以其低廉的价格吸引着这部分消费者。

然而,经历了世纪之初的快速增长和回报的光环后,近几年各西式快餐的营业逐渐呈现下滑的趋势,尤其是2012年末的速生鸡事件及2013年的禽流感事件之后,市场更是出现了普遍遇冷的现象。西式快餐巨头都不免受到冲击,那么那些以模仿起家的中小型企业又该如何生存呢?

一、中小型西式快餐企业在长三角乡镇区域所面临的竞争环境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居民对于西式快餐的接受程度也比较高,也是西式快餐企业门店的主要集中区域。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该地区的大中型城市主要被西式快餐巨头所占领,覆盖了多数消费力比较强的区域。然而受到西式快餐巨头自身为了确保利润而设定的选址原则的限制,市场上实际还存在一块比较大的空间未被这些大品牌所占领,即以二三线城市为代表的乡镇中心和大城市的城郊区域。

(二)在二三线城市为代表的乡镇中心和大城市的城郊区域已经逐渐出现了一些较为大型的西式快餐连锁企业,在产品架构和服务模式上基本与国际大牌比较相似,单店的营业面积也比较可观,在规模化经营和物流配送方面在这些区域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三)以上所涉及的城郊和乡镇中心地区还存在一定数量的高度模仿西式快餐的中小型企业,无论从命名上、产品结构和口味上,还是餐厅的装饰装修风格上都有明显的山寨版本的迹象。其产品的价格通常远低于快餐巨头的产品,并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在这些竞争者中除了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高度相似以外,还存在着设计风格上山寨化严重、缺乏个性的特点,部分企业甚至让人缺乏安全感。

二、长三角乡镇地区消费者的消费特征

(一)长三角乡镇地区本地的消费者消费能力比较高,目前的人均年收入在人民币万元左右,是我国各个地区中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这一地区的居民有较强的消费能力。但是在西式快餐的消费上整体上更容易青睐于大型连锁店,他们希望消费场所能给他们带来品牌感或面子感,在消费时更容易追求放心和享受的心情,在实际消费时有比较明显的追求价廉物美的倾向。由于大型西式快餐连锁在这些地区的数量相当有限,其中相当一部分消费者会因为朋友子女等原因到中小型的西式快餐门店进行消费,其中产品外带的能占较大的比重。

(二)本地消费者中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是年龄在5-16岁的少年儿童,受城市同龄人的影响,西式快餐的消费能够在这一群消费者中得到广泛的认同。这些消费者模仿性极强,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攀比心理,在餐饮的消费上常常只注重数量而不注重质量,并且能够带动其家长和朋友进行消费。

(三)另一股不容小觑的消费力量是外来打工者。由于长三角地区外贸及加工产业比较发达,外来打工者在长三角的很多乡镇中已经成为了主要的社会成员,在外资企业较多的地区,其人口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本地居民的数量。这些消费者年纪都比较轻,平常工作比较繁重,生活压力较大,餐饮自理能力比较差。追求城市的生活,但还是以模仿为主,对时尚的理解停留于形式,偏重于物质的表现,缺少文化性内涵体现。闲暇时间的生活主要体现在消遣性娱乐上,交友行为比较广泛,也比较容易出现从众消费的现象。

三、中小型西式快餐企业自身的特点

(一)与目前已经成型的西式快餐界的领导品牌相比较,此类中小型企业一般都没能达到规模化经济的效应,虽然也有一些企业开始尝试使用中央厨房和物流区域配送等手段,但受到实际规模的影响,明显缺乏成本优势,故而不适合与这些品牌进行价格方面的竞争。

(二)由于先天的模仿特性,使得这些中小型企业无论是在企业形象和产品研发等方面都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加之对于以上内容的投入长期不重视,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产品结构趋于单一化,在为消费者提供附加值方面低人一筹。

(三)受资金限制的影响,此类中小型西式快餐企业的门店一般都比较小,通常没有超过一百平方米的,除去厨房等应用面积后实际可用于营业的面积十分有限。受到餐饮行业消费时间相对集中的制约,企业的盈利能力大打折扣。

(四)由于未能建立起强有力的品牌效应,部分已经走上连锁加盟的中小型快餐企业仍然面临着寻找加盟商困难、连锁标准化未能很好地制定或者执行的困局,连锁加盟总部对于下属企业的掌控能力严重不足,从而进一步影响到这些品牌在产业链中的形象。

四、发展对策与品牌差异化

鉴于以上环境因素与消费者分析,长三角地区的中小型西式快餐企业应当要注重培养企业的品牌形象,要意识到品牌对于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性。尽早摒弃复制与模仿的道路,以品牌建设的理念来规划企业自身的形象、产品和销售,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成长和消费者的变化。

(一)考虑到其主要竞争氛围中的大型西式快餐连锁企业快餐感比较强烈,在产品的研发、产品的标准化和成本的控制方面都占有领先地位,中小型西式餐饮企业不能在以上方面进行直面的竞争,就必须走差异化的路线,可以“可爱、温馨、生活”作为基调在餐饮氛围上进行差异化,与大型西式快餐的“明亮、简洁,而缺乏温馨感、生活感”产生强烈的对比。并且在产品结构上做出调整,不使用与大型西式快餐企业相比缺乏竞争力的产品作为自己的主打产品,例如:汉堡、炸鸡。而是要选取相对有优势并能被消费者所广泛接受的产品作为主要宣传产品,配合餐饮氛围的塑造,来产生消费者认同感的差异化。

(二)受其主流消费者,尤其是比较年轻的外来务工人员,相对缺乏文化素养、比较注重外饰的个性张扬,闲暇时间的交友需求比较高、消遣的需求比较高,并且具有明显的模仿城市生活与消费却模仿得并不太到位,对时尚的理解流于形式,偏重物质,缺少内涵的特点的影响,而本地的儿童消费者仍然比较贪玩,模仿性消费为主的特点的影响,中小型西式快餐企业在形象设计上应当体现一定的档次感,主要注意视觉冲击力的体现,不需要过多的渲染文化感。可以侧重比较轻松的消遣性、娱乐性文化氛围的塑造。

(三)受其主流消费者多为外来务工,远离家庭,缺乏安全感,生活环境比较排外,缺乏受尊重感交友需求旺盛,成群结队,容易从众消费,好面子,要攀比的特点的影响,以及本地消费者多为儿童,而为儿童付款的主要是家长的特点的影响,中小型西式快餐企业可以在产品设计和营销活动中进行以关爱为主题的服务,可以引导消费主张,促成从众消费。

(四)除以上差异化的品牌塑造外,中小型西式快餐企业仍然必须做好服务重快捷、口味有特色和卫生有保障的基本工作。

综上所述,在充分了解市场的竞争结构、消费者的特点和企业自身的状况的前提条件下,位于我国长三角地区的中小型西式快餐企业只要进行良好的餐饮品牌的塑造,做好产品、氛围、服务的差异化竞争,就能够在逐渐出现颓势的西式快餐市场上继续分到一杯羹,并为企业的发展开拓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

[1]王盛军.关于在苏南乡镇发展西式快餐连锁的可行性研究[J].现代营销,2013

[2]陈倩洋.快餐在中国本地化中的文化策略及其启示[J].读与写,2007

乡镇区域发展范文2

地震勘探仪升级换代的启示

1)社会发展对能源的巨大需求是地震勘探仪升级换代的直接推动力。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人类对能源的依赖越来越大。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相继进入高度工业化阶段,世界能源消耗量猛增。在1950—1980年期间,世界能源消耗量从25亿t增长至100亿t标准煤;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兴起,世界能源消费量出现了再一次迅猛增长,到2000年能源消耗量超过了200亿t标准煤;近10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世界能源消费量还在持续增长[16]。据英国BP公司2011年的能源统计:2010年非经合组织国家一次能源消费比2000年高出了63%,未来20年世界能源消费量还会增长40%。地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源泉,满足了社会发展进步对能源的需求,从1926年在美国奥克拉荷马洲的沉积盆地上根据反射地震记录解释布置的钻孔第1次打出工业油流之日起,地震勘探技术就以其独有的技术优势在地下煤炭、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探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且随着探测深度的增加、勘探难度的加大,推动了地震勘探技术从仪器装备、处理软件和解释方法上不断发展,以满足提高勘探精度和作业效率的要求。2)地震勘探方法技术的进步对地震仪更新提出了更高要求。20世纪50年代,地震勘探方法中多次覆盖技术的萌芽和出现,促进了光点记录地震仪被模拟磁带记录地震仪所取代;60年代,反褶积技术和速度滤波技术的提出,数字地震仪迅速替代了模拟磁带记录地震仪,而在70年代提出的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对地震仪的带道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多道遥测数字地震仪应运而生;至90年代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要求仪器必须解决高频信号的瓶颈问题,全数字遥测地震仪开始出现;高密度全数字三维地震勘探概念的提出,成为万道地震仪面世的第一推手[17]。随着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时移地震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以解决复杂地区的勘探问题及提高油藏采收率[18],今后地震勘探技术对地震仪器高精度、轻便性、灵活性等方面将提出了新的要求。3)电子技术的进步给地震仪升级带来了发展机遇。生产需求是地震勘探仪升级改造的内在动力,而数学、物理、计算机、电子、信息、新材料和新工艺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和进步,则是地震勘探仪发展的内在动力。伴随着电子技术从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及MEMS、FPGA(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等技术发展,地震仪器一直朝着体积小、质量小、功耗低、功能强、高可靠性、便携性等方向发展。近年来,纳米电子技术发展迅速,电子器件面临新的变革,纳电子器件的体积功耗比硅电子器件小几个数量级。2011年4月,美国匹兹堡大学制造出核心组件直径只有1.5nm的超小型单电子管,预示着高密度超大规模纳米集成电路和纳米计算机的诞生已经成为可能[19-20],预计未来的地震仪也将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数字纳米地震仪时代。

我国地震仪器的发展方向

在新一轮的资源勘探中,地震勘探技术不可避免地将会遇到来自更大深度、更加隐蔽、勘探难度更大的复杂地质目标的挑战,地震勘探将会更多地深入到复杂的山地、沙漠、戈壁、煤矿井下、无人区甚至深海等开展工作[21-22]。面对众多的、恶劣的勘探条件,对新型地震勘探仪的设计和制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一切也必将成为地震仪不断更新换代的内在动力。在内外动力的驱动下,预计国内地震仪会朝着以下2个方面发展。1)超万道国产化大型地震仪将逐渐得到推广应用。2011年12月,李庆忠院士指出目前国内几乎所有地震仪都是外国制造的[23]。国内生产的地震仪器大多为集中式的小型工程地震仪,仅适合于浅层地震反射法和折射法勘探,如重庆地质仪器厂的高分辨率(浅层)地震仪DZQ48/24/12、西安石油厂的工程地震仪GDZ24/48及骄鹏集团的SE2404PLUS综合工程探测仪等,其最大带道能力为48道[24]。“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大型地震勘探仪研制列为重大专项的攻关项目,投资1.2亿元,已于2010年推出了ES109大型地震数据采集记录系统,其整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此结束了地震勘探仪一直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该仪器有待于通过大量的工程实践加以完善、尽快定型,以投入产品化、工业化的生产和应用。另外,2010年东方物探公司与ION公司合资成立了INOVA(英洛瓦)物探公司,标志着我国地震仪制造技术与世界先进技术的融合越来越紧密。预计万道地震仪将逐步在石油天然气与煤炭资源的精细勘探中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应用。2)节点式多道遥测地震仪将成为赶超国外先进地震仪器的突破口。基于节点式的单站、单道、存储式/无线数据传输等特点设计的地震仪,今后将会更加广泛地用于天然地震监测、OBC地震、煤矿井下地震勘探、微震监测、时移地震等多个特殊领域中,该类仪器由于没有传统地震仪的主机、干线等而显得十分轻便,适于在各种复杂条件下使用,几乎能够适应任何复杂的观测系统要求,且具有极高的施工效率。以前,在大型地震仪器的设计与生产过程中,由于采用的元器件品种繁多、系统复杂等原因,国内生产的地震仪通常存在整体稳定性欠佳等缺点;而基于节点式的地震仪器,从设计、施工理念上摆脱了传统束缚,采用基于MEMS的传感器、FPGA数字电路设计等,极大地降低了地震仪设计与制造的复杂性。

未来地震仪发展趋势的预测

乡镇区域发展范文3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城镇化对安徽省经济增长等方面影响,分析出城镇化对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力,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加快发展安徽省城镇化水平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城镇化; 区域经济;影响

城镇化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的大趋势,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即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本文选取世界公认的综合性较强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基本的指标——城镇人口,文中均运用该指标来衡量城镇化发展的水平。

近几年安徽省国民生产总值连续保持较高水平的增速,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同时伴随新的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本文从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出发,分析城镇化对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加快安徽省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安徽省城镇化发展基本状况

安徽省地处中国东南部地区,处于长江、淮河中下游,全省国土面积达到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全国第22位。2014年末,全省常住人口达6082.9万人,居全国第8位。安徽省现辖15个省辖市和2个地区。省辖市和地区管辖43 个市辖区、6 个市、56 个县、927个镇、330个乡及251个街道,省会合肥是安徽省最大和经济最发达的城市。2014年,安徽省的城镇化率达到49.2%,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安徽省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城市面貌得到改善,城市的综合能力逐步加强,已经形成阶梯式的城市布局体系。但和我国城镇化率54.77%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在中部六省中,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仅高于河南,位于倒数第二。

二、城镇化对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1.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发展,目前GDP、人均GDP 等都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为了剔除人口规模等的影响,本文认为选取人均GDP来衡量经济增长比较合理,通过表1可以看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安徽省经济发展一直呈稳步上升状态。

2.城镇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

近年来安徽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升级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5.56%、36.41%、38.03%演变为2014年的11.48%、53.74%、34.79%。总体变化趋势由图1可知,第一产业增加占GDP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占GDP 比重稳步上升,2014 年略有下降,但在三产业中占GDP比重仍最高,说明第二产业为安徽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部分,工业化持续蓬勃发展,第三产业则呈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又上升的趋势,意味着安徽省整个国民经济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基本遵循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

3.城镇化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虽然安徽省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但对农村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仍较薄弱,近几年随着地方招商引资发展,解决了一部分人就业问题,但农村劳动力仍以去外地务工为主。当然随着安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会对吸收广大农村劳动力具有巨大潜力,下面就从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两方面来描述安徽省城镇化对就业的影响。

(1)城镇化对就业总量的影响。通过图2可以看出,随着安徽经济不断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稳步提高,安徽省的从业总人数呈稳步上升趋势,农民就业人数近两年来虽然略有下降,但和全省从业总人数的变动趋势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其主要原因在于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大,农村就业人口对于全省就业人口总数变动具有决定性作用。所以在此基础上若加快安徽省城镇化水平,实现劳动力合理地转移,将会带动城镇和农村就业总人数的不断增加。

(2)城镇化对就业人员结构的影响。从图3可以看出,随着安徽省城镇化不断发展,安徽省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发生较大变动,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呈明显下降趋势,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都呈明显上升趋势,由此可见,安徽省劳动力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这也是安徽省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的表现。

4.城镇化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由表1 可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安徽省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始终显著地高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另外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之比有明显下降趋势,表明城镇化发展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但因为基数的不断增加,虽然该比值在下降却也表明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

三、提高安徽省城镇化水平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为了加快安徽省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制度创新城镇化过程中存在户籍、金融等方面的制度性障碍,所以要建立新型户籍管理制度,逐步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深化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面向所有非农产业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金融投资体制,以多种金融手段促进各种农业产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增强城市经济实力。

2.继续加强和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安徽省城镇基础建设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社会共同支持发展。首先要加强政府的领导,制定相关政策扩大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其次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及措施,积极吸纳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最后对于有限的资金要提高利用效率,在保证覆盖率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

3.完善教育制度,提高区域人口素质

通过实施与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化要求相符合的教育及培训,帮助大多数青少年提升自身素质,使得他们能在产业结构转变及社会转型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那少数离不开家乡离不开土地的青少年能够成为与城市文明平等对话的现代意义上的农业生产者。通过鼓励青少年接受高等教育,能够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运用他们的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闫化强.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J].安徽大学,2013(5).

[2]张英.黑龙江省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8(3).

[3]郑红雨.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南方农业,2014(8):24.

[4]杜煜.城镇化对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河南科学,2014(11):11.

乡镇区域发展范文4

【关键词】城镇化 资源 特色产业

一、A镇具体情况

A镇位于温江区西部,金马河东岸,截至2012年底,A镇幅员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942亩;A镇常住人口4.8万人,具备成都小城市的核心特征.户籍人口2.19万人,农村人口9635人,一半以上的人口为外来人口约2.61万人;共辖7个社区,1个行政村。A镇在2013年被列入成都市首批特色试点小城镇之一。

1.交通特征空间距离短、时间距离长。A镇位于温江区西南部,靠近崇州,双流,距成都中心城仅23公里。但由于镇域内高铁、轨道交通仍处在建设和规划阶段,仅依靠骑士大道与光华大道和成温邛高速对接,车程(自驾)约1小时,公交辗转近2小时,交通较为不便。

2.项目起步晚、产业关联性小、经济收益较低。工业是A镇的支柱产业,大型优质型工业企业数量小;2012年,A镇地区总产值6.05亿元,温江区总产值302.35亿元,比值仅占2%。工业、运动、休闲产业自身集约度低,关联性小;运动、休闲类项目进驻时间短,马术、温泉、泰迪熊博物馆等新进核心项目季节性强、小众消费特点明显。

3.水网纵横,水资源丰富。A镇内水网纵横,西临成都第一水之称的金马河,位置极为重要。金马河属于岷江干流,是都江堰鱼嘴分流后的外江,金马河流域在A镇内长达8公里,拥有大面积可供开发的河滩地资源。在镇域内部,大大小小分布着10多条水渠,水资源极为丰富。

4.生态环境优良。A镇靠近温江西部边缘,全镇地势平坦,无山无丘,岷江支流金马河穿越而过,开发时序较晚,田园生态景观及环境相对优良,林木覆盖率达31.6%。

二、A镇在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环境问题

1.土地使用不当,生态用地被大量占用。A镇属于较晚规划发展的乡镇,与其它规划较早乡镇比,其用地相对充足。但由于建设初期缺乏有效规划,商业区、休闲项目、工业点分散布局,内部交通组织不力,制约产业集群产业。而且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部分林地,湿地被非法占用。

2.金R河利用不当。金马河的利用和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金马河流域就出现了大量的采砂船,它们缺乏规划,直接从金马河河床挖取沙石,河床被严重破坏,再加上由于建筑行业的火热,金马河畔新建了大批房屋,部分房屋过于靠近河堤,这些都给金马河流域的防洪抗灾带来了一定的隐患。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规划指导,金马河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开发,长期以来,作为岷江干流的金马河仅仅作为周边村镇的灌溉水源,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镇域内的环境污染问题。由于A镇以第二产业为主,而优质企业较少,主要是中小企业和高资源消耗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些企业虽然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的人口就业,但此类企业会带来一定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

三、具体规划措施

1. 镇域空间管制规划,分区域开发利用

(1)禁止建设区域:严格控制,除直接用于生态防护林和基础设施的管理养护设施之外,不得建设任何形式的建构筑物。主要包括金马河、杨柳河、大朗河等河湖水体、成蒲高铁防护区、高压输变电设施防护区等。

(2)限制建设区域:除区域性基础设施、生态防护和基础设施养护设施、经论证许可后的镇域市政基础设施、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和社会公共设施建设外,不得建设任何形式的建构筑物,现有农业散居人口应引导其向各聚居点集中,除新型社区外不再安排新的住宅建设用地。主要包括镇域基本农田保护区、河流绿化带、成蒲高铁两侧各200米控制区。

(3)适宜建设区域:主要为城镇建设用地,应本着集约、集中的原则按照相关规划,进行合理建设。

2. 环保规划。金马河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区内其他河流水体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规划区内大气环境整体上应保持在国家空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以内。公园应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一级标准,其他区域均应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结合规划用地布局进行声环境功能区划,各类功能区达标率应为100%。固体废弃物要求达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效益化的目标。危险废物处置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3. 城镇生态绿地规划。充分结合并利用基地本身的绿色背景,利用金马河、大朗河等自然河流条件,规划形成点、线、面、网等多层次全方位的绿地系统,创造具有鲜明特色的运动休闲生态新城。

规划形成自然生态绿地(田园观光区)――人工生态景观绿化(成蒲高铁绿廊、滨河公园)――人工景观绿化(街头绿地、街道绿化、社区公园)的绿地系统。

“一底”:规划区内大片的自然生态绿地与公共绿地所形成的绿色基底。由于A区域内生态环境较好,植物覆盖率高,水网纵横,农业产业发达,构成了A镇拥有的独特基底。

“两廊”:金马河沿河绿廊和成蒲高铁绿化廊道。金马河川流而过,形成了广阔的金马河河滨带,对A发展旅游和特色农业都是极为有利的。成蒲铁路的建设,也缓解了A镇交通不便的压力,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促进当地的发展。

“多带”:重要干道两侧的道路绿化、水系周边绿地形成多条带状绿地。在未来,A将规划多条公路,连接温江城区和成都市中心,在道路建设过程中,建设绿地公路,在道路两旁修建绿地,供人步行或骑行。

乡镇区域发展范文5

 

关键词:村民自治;乡镇行政权;村民自治权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基层管理体制和治理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两种力量及其制度模式构成我国农村社会“乡政村治”的格局。一是自上而下的国家权力,具体表现为党的政治领导下的乡镇政府行政管理权;二是存在于农村社会的村民自治权,村民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对自己进行管理,按照民主的原则实行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由于经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原因,在推行村民自治过程中两者产生了诸多矛盾,乡镇行政权与村民自治权的冲突成为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而当前西部贫困农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交通落后、土地分散、粗放经营效率低、公共卫生建设严重滞后、公共水利工程年久失修等现状,急需充分发挥村民自治背景下村民的民主创造性和主动性,并且需要国家负责任的引导和帮助绝不能将国家应承担的责任和费用变相转嫁于农民或压制村民自治运行。所以正确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和重要。

一、贫困地区乡镇行政权与村民自治权关系现状分析

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4条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此规定明确界定了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实质上是村民自治权与乡镇行政权关系在法律上的定位,他们应是“指导与被指导,协助与被协助关系”。但对西部贫困地区村民自治现状而言,现实中的乡镇行政权与村民自治权关系常常与法律法规存在着种种偏离,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乡镇政府对村民自治组织的频繁干预与过度控制,将村民委员会当作乡镇政府的下属机构进行行政领导,布置各项任务并下达行政指令,从而将乡镇行政权应承担的责任和费用转嫁于村民自治组织和村民,造成国家行政权与村民自治权的空挡与错位。一般表现为以下四种方式:

第一,乡镇行政对村民自治组织的人事控制。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成员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对村民会议负责,乡镇政府无权任免,但实际操作中乡镇政府通过在村干部中培植自己的人实行对村的问接控制。例如在选举中对村民委员会成员资格进行限制,使他们认为“听话的”、“有能力”的人当选。将村民自治组织的“当家人”转变成乡镇政府的“人”,造成村民自治组织角色错位。虽然便利了乡镇政府对村的管制和所属行政责任的完成,但往往造成村民心目中精英人物落选,压制了村民民主权利实现的构想与向往,实质上是对村民自治权的一种剥夺。

第二,在日常事务中进行行政干预。在现行压力型体制下有时乡镇政府为了实现其行政管理职能,不仅是对村委会进行“指导”,它还直接“领导”村委会;要村民完成乡镇政府布置的各项任务,村委会仅仅协助是不行的,必须由村委会“负责”完成。所以实践中村委会承担着诸多乡镇政府应该履行的职能,使村委会成为“准政府”,这样以来村民自治组织便陷入忙于繁多的政务而无暇顾及村务的局面当中,以至于村民自治组织的自治功能日益萎缩,村民自治原则也被消解于无形之中。

第三,乡镇政府对村委会进行财政监控。西部贫困地区农村普遍存在着集体经济薄弱,财政基础有限的现象,而乡镇政府往往凭借自己的财政监控职能对村级财务进行管理,进而影响整个村的管理形式,缺乏经济基础的村委会也只能听任乡镇政府控制。

第四乡镇政府对村委会进行价值控制。贫困地区社会发展缓慢,需要国家提供各种贷款救济及其它资源供给,使得乡镇政府可凭自己手中掌握的这些社会价值分配权对村委会进行调控。

二是村民自治的偏斜运行,导致村民自治功能萎缩。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自治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四个环节。但贫困地区在村民自治运行过程中,只注重强调民主选举,认为“对大多数村民而言,自治权利不过就是在三年中参加一次投票而已”。村委会也片面重视村级换届选举而忽视其它环节运行;自治组织结构中除村民自治中的执行环节存在村民委员会这个“实在”机构之外,民主决策环节及相关的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等环节都是“虚位”的,因此,在自治实际运作中出现失衡现象,造成村民自治呈偏斜状态运行,使村务管理实践中出现大量的非理性决策行为和损害村民利益的现象,降低了村民自治的实效。

二、实现贫困地区乡镇行政权与村民自治权关系良性发展的思路

通过上述对西部贫困地区乡镇行政权与村民自治权关系现状的分析,为保证村民自治的健康运行和乡镇工作的顺利开展,应该立足贫困地区现实,从改善乡镇治理和提高村民自治两方面出发,努力寻求乡镇管理与村民自治的有机衔接。

(一)依法改善乡镇治理体制和方式,界定村务与政务,增设派出机构,为村民自治提供广阔的空间

首先,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乡镇政府管理范围,实行依法行政。《村民委员组织法》只是笼统的、原则性规定,缺乏明确性和具体操作,使乡镇干部很难把握。所以可在总结村民自治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组织法实施细则》,从实际工作考虑,对乡镇政府行为进行明确规范,明晰那些是属于正常政府行为,那些是属于不合理的干预。

乡镇区域发展范文6

一、工程建设区域

省会主城区与我市城区范围内的道路河渠两侧、镇村周边以及可利用地、滩涂地等区域。

二、工程建设原则

一是属地管理、镇村负责、分年实施;二是谁植树谁受益;三是政府引导,农民自愿,政策支持,社会参与;四是以通道经济林带建设为重点,统筹协调、整体推进。

三、建设任务及目标

(一)建设任务:2013年开始实施,2014年完成,在主城区至我市城区空间范围内建设经济林7.82万亩。涉及乡镇完成通道造林并分别建设1个5000亩以上成方连片经济林示范园区。

(二)工程建设所选树种:以薄皮核桃为主,苹果、梨、桃、杏、葡萄等为辅。品种要求薄皮核桃以辽1、辽7为主,其它树种视情况而定。

(三)建设目标:石市三环路外侧绿化带外500米宽,石黄高速公路(城区以西)和307国道(城区以西)两侧绿化带外各300米宽、新赵线(正无路以南)、衡井线(南营段)省道两侧绿化带外各200米宽,县乡道路两侧、河渠两侧、镇村周边及规划内可利用地、滩涂地全部建成经济林。

基本建成无公害、绿色果品生产基地,为城市市场提供优质、安全的果品;基本建成现代化果品产业建设示范基地,为发展现代果品产业发挥典型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基本建成省会观光、休闲、采摘的近郊型生态果品基地,打造现代都市农业新亮点。

四、建设总体规模及布局

全市规划范围内建设总规模7.82万亩。

(一)通道经济林带建设工程。绿化长度58.8公里,绿化面积3.5万亩,植树192.82万株,树种以核桃为主。其中三环路约6公里,面积0.36万亩,植树19.82万株;307国道约13公里,面积0.94万亩,植树51.53万株;石黄高速约12.3公里,面积0.89万亩,植树48.76万株。新赵线(正无路以南)、衡井线(南营段)约27.5公里,面积1.32万亩,植树72.71万株。涉及岗上、开发区、廉州、九门、丘头、南营等6个乡镇区。

(二)经济林示范园区建设

1.以只照、黄庄为核心区,利用滹沱河滩地建设1.2万亩薄皮核桃示范园区,植树66万株,树种以核桃为主,矮化砧苹果、梨、桃为辅。

2.新发展经济林0.52万亩,植树28.6万株,树种以核桃为主,梨、桃为辅。

3.以双庙、西辛庄、小丰、故城为核心,建设万亩设施果树及观光采摘果品示范园区,面积1万亩,树种以葡萄、桃、杏为主,以矮化砧苹果、薄皮核桃、梨为辅,植树55万株。

4.在城区以西、307国道以北沿滹沱河区域,建设万亩薄皮核桃示范园区,面积0.8万亩,植树44万株,树种以核桃为主,以梨、桃等为辅。

5.以堤上为核心区,新发展设施葡萄、核桃0.3万亩,植树16.5万株。

6.以藁梅路以西、衡井线以北为主要区域,新发展经济林0.5万亩,植树27.5万株,树种以核桃为主,其它经济林为辅。

五、建设进度安排

按照属地管理、镇村负责、自采苗木、分年实施的原则,两年完成建设任务。

(一)2013年4月10日前,市林业局完成环省会7.82万亩经济林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和指导意见,并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完成经济林作业设计。2013年秋季完成石市三环路外侧绿化带之外500米宽、石黄高速

公路和307国道两侧绿化带外各300米宽经济林带建设。面积2.18万亩,涉及开发区、丘头、岗上、廉州等4个镇区。

(二)2014年完成新赵线(正无路以南)、衡井线(南营段)两条省道两侧绿化带外各200米宽经济林带及规划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林示范园区种植任务。面积5.64万亩,涉及九门、南董、岗上、丘头、廉州、南营等6个乡镇。

六、投资方式

按照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原则,多渠道筹措环省会经济林建设资金。

(一)经济林建设补贴标准。根据市补贴政策,结合通道原有绿化带补贴标准及经济林前三年基本没有收益的情况,市政府给予一定的经济林建设补贴。建成后第一年给予苗木费每亩550元(每亩55棵、每棵苗木10元),每年每亩补贴800元,连补三年。

(二)经济林建设奖励。经济林建设分年度任务完成后,每亩一次性奖励乡镇区20元。

(三)验收及兑现补贴奖励。每年经济林建设任务完成后,由市财政局、市林业局组成验收组,对完成任务情况进行检查验收,根据栽植面积、成活率等情况兑现补贴奖励资金。

各相关乡镇区要根据各自实际情况,积极创新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向林果带、林果基地及苗木基地建设,多渠道增加投入,确保环省会经济林建设任务的完成。

七、保障措施

一是组织保障。市政府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市林业、财政、农业、水务、交通、国土、科技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环省会经济林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相关乡镇区也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明确责任、落实任务,积极组织实施。市政府对工程建设实行督导检查、定期通报制度,年底将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和考核结果,对相关乡镇区进行分类排队,作为评先评优和项目安排的重要依据。

二是机制保障。鼓励发展家庭林果经济庄园(园区),支持建设集观光、休闲、采摘于一体的现代果业园区,吸引大的果品龙头企业建立果品基地,调动农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环省会经济林建设,不断增强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