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教育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教育的问题

科学教育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中小学科学教育 面临的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5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逐步落实,以及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广泛兴起,科学教育引起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也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其地位日益突显,这无疑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然而,由于在中小学科学教育上存在着种种认识误区,所以在实践中难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要想追求更好的科学教育,我们就无法回避这些现实问题。

1.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孤立的科学教育―――缺少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潜意识里认定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互相独立的两个系统,加之我国中小学的科学课程在新课改以前一直都是以分科的形式存在的,所以在中小学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科学教育也就一直是与人文精神分离的。在中小学教师的观念中,科学就是科学,自然课的任务就是要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数学课的任务在于让学生能够计算并掌握一些定理和公式,至于品德和意志等的养成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那是品德课和美术课的事情。科学教育中的条块分割,甚至使学生在各科科学课程之间也形成了鲜明的界线。在如此孤立的科学教育环境中,学生自然“体验不到科学所能带给人的最重要的乐趣之一―――玄思、沉思自然的乐趣”。科学教育缺少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在学生身上的最直接体现和后果,就是使他们的知识结构形成条块分割的局面:当他们在了解大自然的奥秘时,根本想不到人和自然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当他们在背诵各地的物产和地理环境时,也根本联想不到环境保护的紧迫和重要;当他们看着烧杯里跳动的青蛙心脏时,也很难联想到对生命的尊重与珍视!甚至出现同在科学课程当中,一旦需要用一门学科的知识来解决另一门学科的问题时,他们就会茫然无措!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蒂是由于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的脱离和科学教育之间的彼此孤立的缘故。对这个问题不给予足够的重视,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科学教育将永远孤立而孤独!

1.2片面的科学教育―――只注重科学知识的教育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中,科学教育事实上只是科学知识教育,甚至直到现在还有些人理所当然地认为,科学教育就是科学知识的传授。由于过于强调科学知识的传授,原本属于科学教育一部分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以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就统统遭到了冷落和忽视。虽然我们的科学教育把主要精力放在传授科学知识上,但是在传授什么样的知识和怎样传授知识上,我们仍然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由于我国中小学的科学教育在内容上以知识为主,所以就相应地出现了“在方法上是以传授、灌输为主,在对教与学的质量评价上,是以学生掌握和积累知识的多少为标准”"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从学生的角度讲,学科学就变成了背定理、记公式、法则等等,主要是记忆和被动接受的过程,使学生在科学教育中感受到的科学只是一套刻板的符号和概念体系;考试的时候只要按照相应的定理、公式和法则依葫芦画瓢地套用就完全可以解决问题了,而只要考试取得了好成绩,就当然被认为是学好了科学课程。

1.3非科学的科学教育―――过于追求统一的标准答案

在我们的中小学科学教育中,还存在着过于追求同一、追求统一标准答案的错误倾向。一些教师认为,作文可以是千差万别的,造句可以是互不雷同的,惟有科学题目的答案应该是统一的。在科学教育的实践中,无论是物理、化学还是自然、生物,凡是习题和作业,老师都少不了把“标准答案”在黑板上统

一公布,如果有的同学用的是不同的方法,老师是绝对不鼓励的,开明的老师会说“你的解法是对的,但在考试的时候最好用黑板的解法,以免被错判丢分⋯⋯”。于是本来没有优劣之分的不同解决方法在学生心目中就产生了所谓“好”和“不好”的区别,久而久之,学生在这种价值判断的驱使下就顺应了老师有意无意“追求统一标准答案”的要求。过分追求统一的标准答案,是扼杀学生主动性和创造精神的一个主要因素。好奇之心人皆有之,青少年和儿童的好奇心更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才可能进行各种尝试和探索行为,其结果往往能发现与别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而如果教师对他们的新异方法不加鼓励,使他们的方法得不到肯定和认同、他们的创新行为得不到积极的强化,那么他们的探索和创新热情自然就会逐渐削减,最终放弃自己的种种探索和尝试。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然而,从某种程度上说,恰恰是我们在无意中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性!我们渴望科学教育的繁荣和发展,然而,在对统一标准答案的执着追求中,我们的科学教育已经不科学了!综上,当前科学教育在我国虽然已经引起了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但是毋庸讳言,我们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在实践上还存在诸多偏差:片面的科学教育带来了人文精神的失落;科学教育知识化的倾向导致了大众科学素养的缺失,等等。难怪有学者不无担忧地将这些问题看成是“科学教育春天里的惶惑”。!笔者认为,要走出科学教育的困境,搞好我国中小学的科学教育,必须尽快寻找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对策。

2.解决我国科学教育相关问题的策略

2.1在学习和运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理解科学知识、科学概念和理论,学习一些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方面的知识,注意正确运用、准确表达科学术语。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等各具有其独特的重要作用和价值,理应成为科学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知道任何问题都有科学的解决办法和通向科学办法的途径;分清迷信与科学之间的差异。分清经验与科学方法之间的差异;并能运用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对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和抉择。

2.2学会科学地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说话、办事能够以事实为根据;尽量避免个人偏见与感情用事;防止个人意愿干扰客观观察;在讨论问题和表达自己观点时,能够做到前后概念一致。当说不清楚的时候,不使用诡辩术。回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时,承认不懂。不要将矛盾留给学生,主动承担责任。

2.3鼓励创新精神和质疑态度。创新精神来源于质疑的态度,科学真理的相对性呼唤质疑精神。科学不怕犯错误,因为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不断否定过去,探索未来的过程。具有科学理性的人,善于发现错误、勇于承认错误、认真纠正错误。实事求是是科学探索的真谛。科学永远有未知领域,需要科学家不断地探索,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肯定有反复,也会有成功与失败,真理是需要经过多次反复之后才能获得的。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没有绝对真理、终极发现,因而已成之见不可囿,已有之功不可恃,必须不断超越前人,超越自我,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总结新的实践,不断深化自己的认识,努力把握客观规律性,这也正是实事求是的真谛。科学探索离不开实事求是,而做到实事求是更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实事求是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求知过程。

2.4形成合作与竞争的互相协调的良好心智。现代的社会需要竞争,但更需要合作。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许多事业不是一个团队能够完成的,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合作,社会就很难快速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公平竞争能力,同时具备现代意义上的以平等、自尊为基础的宽容品质和谦虚精神的人才,这些人才要善于合作与交流。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现代化的团队精神,在竞争中建立“双赢”机制、“伙伴关系”的社会新秩序。因此我们的科学教育要培养这样的人才,我们的教师首先要具备这样的素质。而科学精

神和科学态度是科学实践、探索和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执着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和态度,它使人们用理性的眼光观察和分析一切问题,唯真理是从。

3.结束语

现代科学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客观有效的,教授过程和课程设置应该是灵活的,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富有时代感、拥有理性思维和具有灵活应变能力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科学教育的问题范文2

(一)重视不够

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中存在人文教育问题的首要原因是医科院校不够重视,医学教育中普遍存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轻人文知识和精神培养的现象。很多院校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人文教育课程对于医学教育、以及医学生未来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大部分医学院校虽然设置了人文教育的相关课程,但是在实施中存在数量和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医学院校开设医学人文课程仅仅局限于大学教育的某个阶段,以至于无法持续、全面地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内容僵化

很多医科院校仍然没有理解医学人文教育的真正内涵,而是将职业道德修养、思想政治教育等内容与医学人文教育混为一谈,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偏重理论记忆,且缺乏与实践的联系,无助于学生切实掌握人文精神在医疗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形式和表现内容,使得医学生深感医学人文教育内容的空洞与枯燥,导致人文教育的效果欠佳。

(三)课程设置孤立,缺少渗透

医学教育应该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之间应该相互渗透与融合。目前,医学教育中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在设置方面缺乏横向的联系,导致彼此孤立、二者间没有融合。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中仍然以掌握专业技能为主,忽视了临床工作中怎样体现人文关怀,人文精神的缺失必将导致他们在日后的医疗实践中难以较好地适应新的医学模式,既不能与患者顺畅的沟通,又无法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二、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自身特点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因为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所以,医学必然是一门具有人文特色的学科。人文精神对于医学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它体现着医学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对优良社会品德的发扬、对科学伦理道德的认同。现代医学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带给人类健康巨大福音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现代医学日益受到物质主义和技术主义的侵蚀,由于生物医学模式中人文精神的缺陷对医学健康发展构成了巨大的障碍,所以,医学院校只有加强人文教育才能回归医学的真正意义,确保医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

(二)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新形势下社会对于医生的必然要求

医学是一门必须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完美融合的学科。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需要具备系统扎实的医学知识,也需要具备科学的人文精神。随着系统和整体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被人们深刻的认识和广泛的接受,疾病不再是医学研究的中心,患者才是医疗活动的中心。医生不应当成为只看病不救人的纯技术主义者,应该医德高尚,且关心患者的身心病痛。鉴于此,医科院校在医学教育中有必要融入人文精神,使医学生在人文精神的熏陶下养成良好的人文素质。目前,医学教育需要从只注重医学专业学科教育的“单核驱动模式”,转变为融合专业学科教育与人文学科教育的“双核驱动教育模式”。在新模式下,医科院校的教师应该把人文精神真正注入每个医学生的体内,着力于培养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人文知识的能力,从而促进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的深度整合。因此,怎样实现医学人文教育真正走进课堂、走进临床?教育者如何凭借人文教育为医学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些问题理应成为医学教育的重中之重。

三、新形势下加强医科学生人文教育的途径

(一)合理设置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

医科教育学制长、内容多,在如此繁重的课程体系下怎样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具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医科院校应该重新整合原有的非专业课程,进而系统合理地设置医学人文教育的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使医学生具有医生应该具备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其次,医科院校应该提高理解与实践医学理论知识的能力,使学生经过理论学习后有机会运用于医学实践中。再次,医科院校要把人文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临床课程中,特别是临床实践中应该将医学人文教育与医疗活动结合起来。最后,医学人文课程的安排要贯穿医学高等教育的始终,甚至有必要成为一门医学生需要终身学习的必修课。

(二)创新教学方法,突出人文特色

教学方法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学方法明显有别于医学专业课程,具体来说,人文教育的理论教学中应该突出基础性、指导性及启发性,强调学生的自学、领会及运用;应该倡导开放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对医学热点问题组织讨论和开展调查研究,医学生通过分析原因和提出解决方法提高人文素养;不仅有助于充分调动医学生参与人文教育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构建个人的医学人文知识体系,并主动把人文知识应用于将来的医学工作中。医学生通过实践可以真正感受到人文素质对于医疗实践的重要意义,体会到人文精神对于临床工作的实际价值,使医学实践既成为医学技能的实践过程,也成为医学人文素质的养成过程。

科学教育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教材;科学方法教育

随着新课改的落实,学校和老师对于学生们的要求也在提高,既要求学生们有一个好的化学成绩,还能有一定的化学实验能力,努力让学生们全面发展。这就需要老师采用科学方法教育学生们,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化学成绩和实践能力。

一、高中化学科学方法教育的目标

现如今,我国高中化学包含的知识点和内容比较多,老师们要在上课前做好规划,并且考虑到学生们对于这些知识点的接受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对于高中化学新教材的目标设定是非常重要的,毕竟一个良好的目标设定可以促进教学任盏挠行完成。老师在设计目标的时候,可以把大的章节划分成一个个小的章节,由简到难。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点的接受能力也会明显提高,也有利于提高化学的课堂效率。而且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要注意把教授内容和课堂氛围联系起来,以免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和学习疲劳等情况。

二、高中化学科学方法教育的教学模式

(一)学生认识化学知识的教学模式

高中化学老师在教学生们的时候,首先要给学生们讲解化学知识,例如基本概念、化学定理、化学元素等,而学生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是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对于这方面的了解也比较少。那么老师就可以采取提出和解决化学问题这个方法来激发学生们对于化学的兴趣,利用学生们对于化学知识的强烈求知欲来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而且老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们创设合适的生活情境,运用生活案例、化学问题等方法提出吸引学生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们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教学模式

在我国高中化学教学中,老师会带领学生们做一些基础的化学实验,但是这些化学实验基本都是验证性实验,数量偏少,种类也比较单一。而化学实验对于高中生来说是比较重要的,不仅仅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实验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思考能力和科学态度。

三、高中化学科学方法教育的评价

(一)对于学生的评价标准

传统教学方法的评价功能是甄别和选拔,这样会使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大幅度下降,而选出来的学生也很有可能是书呆子,而不是全面发展的学生;但是,如果对学生们的科学方法教育进行评价,则有利于学生们养成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好习惯,让学生们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说,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结合科学方法教育的教学内容,从学生成绩和学生的能力两个方面来进行思考。

(二)对于老师的评价标准

传统的评价老师的方法就是根据其学生的成绩来判断老师的教学能力,而科学方法教育在对老师进行评价时,则提倡从老师的发展和成长方面来进行评价,不仅仅从高中化学老师落实科学方法教育的程度来进行评价,还要从高中化学老师落实科学方法教育的过程、方法和内容来进行评价,从而促进老师落实科学方法教育的积极性,激发老师的教学潜能,完善教学方法,创新出更多适合高中生的化学教学模式。所以说,用科学方法教育来评价高中化学老师可以从目标、过程和效果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四、高中化学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

高中化学老师在教学生们学习化学的时候,最佳的教学方法就是科学方法教育。而科学方法教育则是众多化学老师经过了许多次的实验和总结得出的,在教学方面有着较好的效果。而化学学科的一些知识点是无法直接由老师说出来的,需要学生们经过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得出结果,而且在这一过程中,既可以培养学生们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化学实验能力。

总而言之,只有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教育,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和结合,促进高中各学科的平衡发展,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教学目的。而在高中化学新教材中实施科学方法来对学生们进行教育,能够提高学生们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增加学生们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化学实验能力。而在采取科学方法教育学生时,还可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对高中化学以后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说,学校和老师必须对科学方法教育重视起来。

参考文献:

[1]李崇伟.浅谈提高高中化学科学方法教育之我见[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7(10):21-21.

科学教育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问题驱动;策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下简称“小语论”)学科课程是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它以小学语文学科的课程形态与教学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课程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对小学语文学科课程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能力,奠定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基础并使其具有较为深厚的发展潜能。

但从现有课程的实施来看,带有以往浓重的教学法课痕迹: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下。学生们的学多还处于“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忆笔记,考后丢笔记”的不良状态。这种教学方式完全漠视学生个体内部因素的唤醒与发展,仅注重对学生进行外在的灌输与塑造,淡化了学习者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情境的感悟和实践环节,影响了职前教师教育的有效性。

我们试图从改变课程实施方式的角度,以“问题驱动”为基本教学策略,采取“研究性学习”等活动方式,使“小语论”教学由教师的行为转化为学生的行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唤醒主体的需求内驱力,激发其潜能与创造力,以实现“小语论”的课程目标。

二、“问题驱动”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问题驱动”策略基本内涵

“问题驱动”策略或曰“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这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思路,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authentic)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self-directedlearning)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复杂的、实际的(real-world)问题,PBL旨在使学习者建构起宽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有效的问题解决技能;发展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技能;成为有效的合作者;并培养学习的内部动机。

这种教学模式之所以越来越热,是因为它切实能够有助于促进学生打下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解决实际问题、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合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这与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是完全一致的。这种学习模式对我国当前大学生以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是很有启迪意义的。

毫无疑问,基于问题学习方法不仅能够克服医学教育的困境,而且反映了当今社会的共同需要。基于问题的学习能够提高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培养学习者的思维能力、自我指导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而这些都是作为未来小学语文教师所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因此,通过“问题驱动”教学实验与验证以及施教者教学行为与学生能力形成发展相关因素的考量,探索提高《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机制是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

(二)“问题驱动”教学策略的实施

“问题驱动”教学策略的特点就是情境促问题,问题带情境,通过“问题驱动”开展教学。它的内在联系是:创设问题情境是前提,提出问题是核心,解决问题是目标,实践反思是归宿。

1.问题呈现:在这个流程中,将教学问题置于“候诊”状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此激发学习的内驱力。发现问题并给予准确表征是重点。学习活动通过“自主阅读”“亲身感悟”“案例分析”几个环节展开。即,首先阅读“小语论”教材相关部分的材料,以获得对学习内容的初步感知;其次,进入小学课堂见习,听取相关类型的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一如医学教学的“临床”经验,以“获取问题”;第三,搜集典型案例,结合“临床”问题加以比照分析,将问题呈现出来。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朗读的状况很不理想,小学生(包括部分教师)的普通话不够标准,方音明显;课堂朗读时间不够充分,往往匆匆而过;或者有较多的朗读时间,但又缺乏层次性的要求;课堂朗读指导的效果不明显,与“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想去甚远。因此,“如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怎样恰当地指导朗读”等就成为课程学习中应当“破解”问题。

当然,仅仅发现这些问题还不够,同时要求学生就问题展开讨论,并对其给予准确表征。这一方面是提高他们对问题的概括能力;另一方面,把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而对上述问题的准确表征就是“小学语文教学朗读指导不够到位”。

与PBL由教师设计问题并提出给学生讨论所不同是在于问题的定义与解决。笔者认为,问题驱动价值的实现,不能仅仅依赖教师对问题的呈现,还有一个学习者自己发现问题的环节。如何发现问题并能准确表征,是学习者学力的重要标志,也是本研究试图突破的难题所在。这也是通常所说的,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2.设法求解:当问题得到了准确的表征和呈现,就进入了“设法求解”的程序。在这个程序中,主要是采取小组内部分工,通过小组讨论、查阅工具书、上网浏览资料等方式寻求解决方案。这个程序结束时,学习小组的每个成员必须有个人的求解备选方案,以及在此基础上经过小组共同研究、探讨而形成的集体成果,并向全班展示和汇报成果(包括个人收集的资料、个人的研究结果及小组讨论记录等)。

“问题驱动”教学策略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查找资料,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通过阅读查找、比较分析、梳理整合,自己建构、抽象、概括出相关知识,经过这一过程,学生们可以大大丰富自己对某一研究领域的了解,对自己已经掌握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知识作了很好的补充,视野也得到开阔,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深刻多了,尤其是通过大量案例的搜索研究,学生们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3.实践反思:“反思实践”让学习者置身于真实的教学情境中,以提高其解决问题的兴奋度,促进教育理论、教学技能的建构与生成。在这个程序中,主要是组织学生带着相关问题,并就其提出的方案尝试上一堂朗读指导课,来具体落实,并深刻体会问题的解决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小组集体备课,共同进行教学设计,在反复研磨的基础上,形成课堂实施方案,再由一名同学上堂授课,其余同学一同听课,最后评析、总结,从而达成对问题解决的共识。

三、效果分析

1.使学生树立了真正的“问题意识”。思维产生于问题情境,又以解决问题为其目的,思维的问题性正是人的认识的基本特征。“问题驱动”教学策略立足于“小语论”课堂教学,始终把“发现提问”“表征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可以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猎获知识,掌握技能方法,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能力。

2.“问题驱动”的教学以问题为主线,带着问题去探求解决问题,打破了课堂封闭沉闷的传统格局,打造了开放兼容,各抒己见,合作探究的交流平台,有助于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得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与积极性得到增强,密切了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更重要的是,强调学生在情境问题中积极思考,自主探究,通过释疑生疑,生疑释疑的往返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学”的主动性与思维潜能,提高了自己的高层次思维能力,如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科学教育的问题范文5

论文关键词: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问题;对策

科学课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未来公民科学素质的启蒙和入门课程。与分科课程相比,科学课具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有助于学生对科学的整体认识、有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迁移和科学能力的发展等。但随着中小学科学课程的普遍开设,也日益凸显了科学课教师师资数量和质量的不足,凸显了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在这种背景下,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被寄予了更多的希望和期盼。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八条“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中规定:“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但是,当前教师继续教育机构在面对综合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这一课程改革新课题时,在科学观念、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的误区。

一、我国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着一些积重难返的问题:重视知识的培训,轻视知识的自我建构;重视科学事实和结果的呈现,轻视科学研究方法、过程、态度价值观探讨。诸多问题导致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质量下降,已经成为制约课程改革的瓶颈。下面我们针对我国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一)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所秉持“科学观”的落后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教育者对“科学”这一概念理解的偏失,导致我国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科学观”的落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学者仅仅把科学定义为系统化、逻辑化的实证知识。如《辞海》中科学即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简明社会科学辞典》指出:“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发展。”传统的科学观只强调静态的科学结论,而没有关注到其背后科学态度、方法、价值观等更深层的因素。

对“科学”的片面理解,直接反映到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实践中,导致长期以来仅重视科学知识,培训的内容大部分只关注科学课程标准的解读、科学教材的培训,培训内容狭窄,技能化、学科化。而对于同样重要的科学方法、态度、价值观等对科学本质进行更深入思考的内容相对比较忽视。

(二)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机械组合

1.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中各学科内容的机械组合。课程改革把科学课定位为一门融合多种理科学科的综合课,涵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理、宇宙和空间科学等领域。同生物、物理、地理等各分科课程相比,科学课程超越了学科的界限,强调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整合,注意不同学科领域知识、技能之间的融会贯通,符合科学本身发展的规律。但当前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常常割裂了各学科的有机联系,把地理、生物各理科课程机械组合成培训课程,反映到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中就是套用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学历教育的模式,使科学课所综合的各门课程样样齐全、机械组合。继续教育是非学历教育,在职教师没有充裕的、连续性的时间来完成学业,其带来的后果是教师往往望“课”兴叹,兴趣索然。

2.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中科学知识、态度、方法的机械组合。一方面,表现在传统科学课教师的继续教育更多是知识、技能等的培训,更关注教师科学知识的拓展、教学技能的提升,教师培训更多地被视为一种纯技术性,操作性的工作,忽视教师抽象、思辨的理性批判和参与,忽视态度、方法的养成;另一方面,表现在传统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往往把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作为独立的培训内容单独呈现,割裂了与科学知识的有机联系。我们认为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只能是依托特定科学知识的态度和方法,没有固定的、永恒的、一劳永逸的态度和方法,一旦变换了时空,原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就可能是谬误的。科学态度、方法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它的开放性,即一切科学理论都只是猜测和假说,它们最终不会被证实,却会随时被证伪,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不是昭示无法反驳的真理,而是在坚持不懈的批判过程中寻找真理。科学的态度在于批判思维,不迷信、不盲从的批判和探索精神才是科学的精髓。

3.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中科学知识、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机械组合。科学课教师教育对知识、技能之上更本质的科学的意义、价值等科学哲学问题比较忽视。美国科学哲学家埃尼斯(R.H.Ennis)曾对科学哲学和科学教学作了全面评述,他指出:“除了一些例外,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学家对于科学教育问题表现出明显兴趣的并不多。”反之亦然,大多数科学教育者对科学哲学、科学史也是兴趣索然。反映到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就是科学哲学或科学史课程开课数量和质量的不足。我们认为,科学课教育教学需要拥有科学知识和教育技能,但这些科学知识或教育技能能否内化为教师的自我意识,真正介入科学课教师教学的运行过程,以及介入后在多大程度上和范围内发生影响,则取决于每个教师对科学教育价值、科学意义本身等科学哲学问题的体认和确定。

(三)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法的僵化

目前的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更多还是延续了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学历教育的模式,培训更多地采用“报告、讲座、讲授”等简单方式。教师的教学参与度低,导致培训教师热情不高,培训效果不理想。落后的教师培训方法与科学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形成强烈的反差。

二、提升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的策略

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就是要培养合格的科学课教师,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合格的科学课教师呢?英国督学维斯特威描述了一个成功的科学课教师:“他知道自己的本门学科……读了大量其他学科方面的书籍……知道如何教学……能够流畅地表达……擅长操作……精于逻辑……具有哲学家的气质……熟悉科学史,能够与一群孩子一起坐下来给他们讲解关于天才科学家——如伽利略、牛顿、法拉第和达尔文的观察和判断误差、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热情洋溢的人,对自己独特的工作满怀信心。”我国当前的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机构应采取什么策略才能培育成功的科学课教师呢? 转贴于

(一)建构与时俱进的“科学观”

1.随着对科学的深人理解,科学有了更新的、更全面的内涵。英国科学家C·辛格提出,“科学创造知识而不是知识本身”,“科学”与“研究”是等同的。费士齐提出,科学是一个包含知识、方法和态度三向度的活动。我国学者梁英豪认为,科学是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但更是一种方法论体系,包含独特的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总之,在现代科学观下,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同科学知识一样是构成科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传统科学观认为,科学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绝对的、普遍性、客观的、价值中立性、不以人的意志力为转移的。现代科学观认为,任何科学结论都需要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考察,它是流动的,而不是静止的。科学知识也有“保质期”,今天看来是正确的知识,在明天看来就是无效的,甚至是错误的。传统科学观追求的所谓“终极解释”、“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所有的科学结论,实质上都是“猜测性”知识,都是我们对于某些问题所提出的暂时的回答,需要在以后的认识活动中不断加以修正和反驳,没有一种科学知识可以一劳永逸地获得。比如牛顿的力学三定律被爱因斯坦相对论所取代,相对论被李政道、杨振宁继续修正。

与时俱进的“科学观”是科学课教师教育的根本,教师所有对科学知识、能力、价值观等的理解都会因为所秉持科学观的改变而改变,教师教育需要通过课程、教学、管理、评价等各种途径帮助教师改造传统的“科学观”,建构起与时俱进的“科学观”。

(二)促进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有机综合

1.各学科内容的有机综合。综合科学课程虽然由几门学科合并而成,但合并后的内容如同发生了化学反应一样形成了新物质,并不是原来学科的物理、机械组合。传统理科单科教师只需要处理某一学科领域的问题,即物理教师只教物理,化学教师只教化学,现在综合的科学课程则需要教师兼通理、化、生、地等学科知识并能融会贯通,这样才可以高屋建瓴,将这些知识、技能成功地整合起来。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需要在新的科学观的基础上,加强各理科知识的基本知识,重点加强各学科的联系,以一种整体的思维实现各学科内容的有机综合。

2.科学知识、方法和态度等的有机综合。科学课除了综合各学科知识,还包括科学方法和态度等的有机综合。科学是获取科学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获得及利用这种知识的科学态度(求真)和科学方法(求实)的过程,只要把握了过程——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科学的结果——知识与技能会源源而出。也就是说,科学课教师教育不应只是呈现一个静态的研究成果,更应该包含动态的研究过程(态度和方法)在内。我们习惯于关注划时代的科学理论,其实科学理论背后的科学方法是同样重要甚至说是更重要的思想瑰宝。比如爱因斯坦用直觉方式洞察事物的本质,用演绎的方法构造理论体系的研究方法甚至比他提出的相对论意义更大。

只有拥有开放的科学态度、方法的教师,才可能培育出拥有开放科学态度、方法的学生。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一方面要改变只注重掌握科学知识结果的趋向,给予教师科学态度养成和科学方法转变同样重视;另一方面,把科学态度、方法的培训同科学知识的内容有机地融合,而不是作为分割开来的独立课程。

3.科学知识、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有机综合。科学哲学研究的是科学的本质、科学的合理性、科学方法论、科学认识论、科学的逻辑结构、科学发展的规律等等,而这些恰恰是科学课,也是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的思想基础。英国的汤姆逊在一份政府报告中明确提出,在科学教学和培训中,应当进行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综合。也就是说,教师不能仅仅拥有科学的事实性、结论性的知识,更可以通过这些结论追溯科学家——牛顿、爱因斯坦——的观察和判断失误,使科学课教师能够通过对科学史、科学哲学的理解,进而通晓科学研究的过程,内化科学精神。对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来说需要合理开设科学史、科学哲学课程,使科学史、科学哲学应当成为每个科学课教师教育智慧的一部分。

科学教育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实施对策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的变化,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模式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这一模式不但可以了解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状况,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还可以维持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使课堂学习的氛围更加的浓烈。但对于当前的教学模式而言,依旧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为此,使得课堂有效的提问成为当前阻碍语文教学的原因。故,本文从当前的课堂教学提问环节现状进行出发,阐述课堂提问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以及解决对策。其详细结果如下所示:

一、当前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状况

1.提问的形式化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其课堂提问是当前最为常用的教学方式方法。它不但促进学生对学习的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打开学生对学习的思维,最终确保学生对知R了解及掌握。但是,在目前来看,有些老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了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使其有一小部分的学生加入进来,和该教学模式相悖。而且在提问时,缺乏实质性的教学内容,阻碍了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2.没有结合现实

在对小学语文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有些老师仅仅是依照学校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而不去考虑学生们在学习中所存在些什么问题,只依靠自身的经验进行教学提问。忽视了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没有结合现实状况进行教学。

3.提问的局限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仅有少部分的学生加入到了教师提问的环节中,大部分的学生是在等待老师的讲解,尽管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会针对学生的情况提出一些问题,而且一些学生会举手进行回答,使课堂的气氛变得非常活跃。但仔细对其进行观察,可以发现其中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其每次回答问题都是班里学习较好的学生,对于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加入回答的比较少,久而久之,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也就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影响着教学事业的发展。

二、课堂提问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1.发问时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问时间的是否妥当,将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确保学生掌握知识的路径。所以说,对于发问的时间而言,它是非常的讲究,而并不是每一个提问都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当学生接触到新知识之后,学生应不断对新知识的消化,而且还要对旧知识进行回顾。此刻,应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思考,并激发其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当确保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时,应对其进行合理的提问,已达到一些学生对学习产生的误区和漏区。

2.发问的对象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其发问对象是全体学生。在进行提问的时候,应确保各学生对学习的现状,依照学生对掌握的知识状况进行调整。而对于老师来说,老师不应出现一些被遗忘的事故,应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得到老师的讲解。对于学生来说,作为一个被提问者,老师应引导一些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使其对学习产生兴趣。而针对一些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应引导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找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让自己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课堂提问对策

1.创新的提问方式

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其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新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对着这一问题,它和创新提问是分不开的。为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老师应具有变曲为直的理念。这样不但可以让提问的内容变得更加生动,而且还可以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发课堂的学习氛围。教师还应具有化顺为逆的理念,进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具有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并引入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构建课堂教学的情境。

2.构思课堂教学的内容

在对小学语文进行教学时,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其提问的内容应抓住关键点,要体现教学课文的主旨和内容,抓住一些疑点,继而激发出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学习兴趣。其抓住关键点就是在对语文进行教学中,应了解教学课堂的主旨。针对教学课堂所要讲授的知识,设计出一些合理有效的提问问题,抓住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疑点。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中,可能了解了课文字面的意思,但要对其深究下去的话,将会出现许多的难点和疑点以及盲区。为此,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教师应抓住教学课堂中的疑问点,这样的话才可以让小学语文教学事业得到有效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可知,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其课堂提问环节在教学中具有非常好的价值,不但可以加强学生们的参与情况,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确保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有所掌握。为此,教师应明确课堂提问的内容,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最终实现语文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秀娟.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设计研究[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6(12) .

[2] 刘晓茹. 小学语文生本课堂朗读教学探析[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6(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