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发展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产业发展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产业发展总结

乡村产业发展总结范文1

2006年,成都扎实推进“创佳”工作,完善了城乡旅游文化功能,优化了城乡旅游文化环境,提升了城乡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全年旅游总收入37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03%。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57.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人数42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10亿元人民币。

“5211”发展战略让成都旅游文化品牌融入世界。“3211”发展战略是指:三大国际文化品牌(大熊猫文化、金沙文化、青城山一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两大文化资源(“三国”文化、诗歌文化),一批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产业聚集区,一系列重大文化节庆活动。由于成都市委、市政府持续几年重点推进“3211”发展战略,促使旅游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又推动了城建、商贸、交通、餐饮、会展、金融、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促进了城乡劳动就业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成为农村经济的新亮点。成都乡村旅游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它集休闲、度假、旅游、商务考察等于一体,让一部分农民快速地先富起来。如锦江区“五朵金花”(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郫县农科村(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国家3A级旅游景区),二者作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的示范点,既是成都以花卉为主的特色名片和乡村旅游文化的两大品牌景区,也是成都乡村旅游文化产业的“领头羊”,其乡村旅游发展经验亦被全国总结推广。

休闲与美食堪称成都旅游文化产业之“绝”。近年来,成都加大旅游目的地建设,突出其具有“来了不想走”或“走了还想来”的城市特点,彰显“休闲”和“美食”的经济社会效应,形成了一批集文化、娱乐、餐饮、休闲、商务、会展、商贸于一体的旅游文化产业区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风味的旅游文化产品,旅游文化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挖掘、展示特色应该成为成都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和跨越的宗旨。成都作为千年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其旅游文化资源禀赋与国内外其他城市相比较,可用“稀奇古怪”四个字来概括:“稀”是稀有,如国宝大熊猫;“奇”是奇妙,如都江堰水利工程;“古”是古老,如具有5000多年考古历史的金沙遗址;“怪”是怪异,如风情万种的人文特质。成都这种旅游文化资源禀赋与生俱来,它是成都的城市生命力所在、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它美轮美奂、不可复制、商机无限;它是中国的唯一、更是世界的唯一。成都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和跨越的宗旨,就是要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对比的方法去强调这种美、这种品质,让成都的城市品质、城市风貌和城市精神在不断融入世界的过程中永做唯一。

乡村产业发展总结范文2

一、现在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存在的问题:一是到村项目中,产业发展类项目所占比重也不高。二是在到户项目及措施中,产业发展类项目所占比重偏低,其中带动作用突出的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所占比重很低;总体上,产业扶贫项目安排不少,贫困村产业发展滞后。深入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认识到产业扶贫是脱贫增收的重要抓手。没有认识到产业扶贫是贫困户增收脱贫的基础性、根本性、长效性的举措,在实施其他脱贫路径时,忽略了产业扶贫。

(二)对产业扶贫工作存在畏难情绪。认为产业扶贫难度大、见效慢,存在急功近利思想,在工作推动、政策支持、资金安排等方面用力不够。

(三)没有利用好主体的带动作用。没有出台鼓励、引导、支持主体带动贫困户的政策,主体带动的意愿不强、积极性不高;虽然对带动主体投入较多,但是没有选好带动模式、没有建好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效果较差。

二、整改目标任务

根据我市粮、棉、油、果、茶叶等产业特点,推进特色种养业扶贫、光伏扶贫、乡村旅游扶贫、商贸流通扶贫、资产收益扶贫,力争产业项目、支持资金、主体带动、干部帮扶等覆盖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力争所有贫困村、贫困户至少发展一项产业或者参与发展一项产业,为村出列、人脱贫提供稳定、持续、有力的基础支撑。

三、主要整改措施

(一)精准选择脱贫产业。精准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资源、劳力、技能等产业发展条件,逐村逐户指导选择具有稳定性、长期性、持续性的产业。支持有条件、有能力、有意愿的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商贸流通、农产品加工、手工业等产业。对无劳动力、无资源、无稳定收入来源的“三无”贫困户,以及无集体经济收入或集体经济薄弱、资源缺乏的贫困村,支持安排光伏扶贫工程项目,大力发展光伏发电等能稳定增收的产业。实施资产收益扶贫,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试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土地、山场、水面、设施、设备、帮扶资金等入股、托管的方式,或者以务工、就业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面落实产业扶贫相关政策。完善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对于有发展意愿、贷款意愿、还款能力或还款措施的贫困户,金融机构应给予贷款。大力推广户贷企用、分贷统还等模式,帮助贫困户通过土地、山场等资源和资金参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其他经营主体,让贫困群众得到更多收益。鼓励和支持贷款贫困户购买贷款人意外伤害保险、保证保险等保险,分散贷款风险。对购买扶贫小额贷款保险的贫困户,财政可适当安排保费补贴。支持贫困户在发展种养业时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贫困户承担的保费可从扶贫资金中支出。贫困地区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产业,生产设施、附属设施和配套设施的用地按照设施农业用地管理。

(三)增加项目资金投入。要加大产业扶贫投入力度,项目资金要早安排、早下达、早实施。到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统筹整合使用的财政涉农资金要加大对产业扶贫投入力度,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产业,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全部用于产业扶贫。鼓励社会资本通过众筹、慈善等方式参与产业扶贫。

乡村产业发展总结范文3

(一)温江区乡村旅游现状

2012年,温江区旅游总收入15.29亿元,接待游客1170.55万人。其中全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总收入达5.85亿元,占旅游总收入的38%。但同期,成都市全年旅游总收入为1050.78亿元,温江区仅占1%;全年全市共接待旅游总人数12246.47万人次,温江区仅占10%。2013年,温江区旅游总收入21.11亿元,同比增长38.70%,接待游客1482.73万人次,同比增长26.67%,旅游总收入占全区GDP比重达到5.8%,安置就业2万余人。同年,成都市旅游总收入1330.66亿元,温江区占到1.5%;2013年成都市共接待15539万人次,温江区占到9.5%。此外,温江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46240人,从业人员中农民就业比例达到83%,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面达到85%以上。

(二)温江区乡村旅游现状分析

从以上几组数据不难看出,温江区的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增长幅度也较大。尤其2013年,整个成都市受国际形势的影响,入境游客增幅下降的大背景下,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增幅。乡村旅游的发展,对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等问题也都起到了较大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不难分析得出,温江区的旅游业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温江区的全区旅游收入在成都市范围来看,所占份额较少,最近两年都只占到了全成都市的1%。旅游接待人数也远远不足,近两年也仅占到全成都市的10%左右。二,就温江区自身的旅游结构而言,乡村旅游总收入在全区旅游总收入中仅占到了三分之一。就目前温江区乡村旅游现状、产业结构以及区位条件来看,乡村旅游还大有潜力可挖掘。

二、温江区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品牌产品

通过对温江区乡村旅游的调查可以看出,温江区的乡村旅游虽然起步早,资源多,但真正的乡村旅游品牌并不多,可以说根本还没有“叫得响,拿得出”的品牌产品。究其原因,其一是从业人员多数都是农民,素质参差不齐,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没有品牌意识和品牌营销观念。其二,政府缺乏有力的引导。某些地区出现了一些品牌,比如“万春卤菜”、“红枫基地”等,但对品牌定位不准,挖掘度不够深入;其三对品牌的宣传力度也有限。所以温江区虽然乡村旅游产品众多但还没有形成如“郫县农科村”,“锦江三圣花乡”这样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产品,自然也就难以发挥出品牌效应。

(二)缺乏对文化的深入挖掘

作为文化重镇的温江区,一直以“金温江”的美名享誉海内外。不仅有着丰富的物产,还因为温江区独有的文化积淀。温江区不仅是4000多年前古蜀鱼凫王国的发祥地,更有文庙、陈家桅杆等名胜古迹。可惜的是,温江区的乡村旅游发展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形式和定位上,就是“吃农家饭、干农家话,住农家屋”,以休闲娱乐为主,形式单调,缺乏特色。没有更好的深入挖掘温江的地方文化特色,形成自己独有的核心竞争力。

(三)缺乏与产业的结合

温江区是我国三大花木基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国西部最大的花卉苗木集散地、中国第二大花卉苗木生产销售市场。此外,温江盆景还是川西盆艺的代表。但目前温江区的乡村旅游很少和花卉苗木产业相结合进行发展,还处在单纯的农家乐阶段,形式也是以私人老板为主,规模较小,基础设施和接待能力也有限。不仅没有利用好当地的产业优势,使得乡村旅游本身也缺乏长久持续的吸引力。

(四)缺乏区域间的合作和统一规划

以温江区为例,其核心产业主要是花卉苗木,与周边接壤的郫县在产业上有很多交集。但这两个区县并没有就乡村旅游展开深入的合作。两区县的乡村旅游基本还是以家庭为单位,政府也没有在区域间进行更深入与更全面的统筹规划。使得这些农家乐不仅接待能力有限,同时还容易在同片区内造成产品同质化,缺乏差异性和特色性。从而出现低价竞争,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乡村旅游产品无法更进一步的提档升级,也无法出精品。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温江区乡村旅游的影响

对温江区乡村旅游问题的总结,可以发现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民需求的提高,城乡结合进程的加快,乡村旅游不再是简单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我们对乡村旅游的定位也不能仅从旅游产业单一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应该更加多元化,产业之间的结合也更加的密切,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提出,温江区的乡村旅游应以发展现代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为目标,以内需为导向进行产业发展。同时应当通过内需型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发展(如温江区的花卉苗木产业等),拉动乡村旅游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全面质量提升,并推动乡村土地配置市场化、农村土地资本化,提升和保证农民的基本财产权利,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直接带动农民就地就业、农业就地转型、农产就地增值、农村就地城镇化。

四、温江区乡村旅游提档升级的对策

(一)以“大区域”的整体理念进一步打造温江区乡村旅游

在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独立发展逐渐不能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统筹区域旅游发展对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都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提出后,区域旅游发展对促进形成高效的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实现旅游产业经营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化、中型旅游企业连锁化、小型旅游企业专业化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而温江区地理位置优越,产业基础好,更有着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因此更应利用自身优势,树立“大区域”的理念,对旅游产业链进行更加有机的整合,推行和打造区域之间的无障碍旅游和无缝隙服务。积极推进合作区域内旅游交通体系化、旅游服务一体化、旅游信息联动化。

(二)打造精品特色旅游村的同时对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温江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应抓住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契机,打造一批精品文化特色旅游村。在建设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圈,基本医疗服务圈,整体带动农民生活水平和乡风文明水平的提高的同时,提高旅游基础设施的等级。如:村级道路、沟渠、田园绿道等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建设,移动光纤、WIFI等信息化资源的进一步覆盖等。

(三)引导乡村旅游项目集群发展

温江区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产业优势,加快乡村旅游项目的集群发展。以旅游为主导,带动花卉苗木业、奇石产业、有机农产品产业等与旅游相关的泛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一批以特色产业聚集为依托的旅游产品。如:川西特色林盘、鱼凫民俗文化村落、特色花木产业区等特色旅游产品。

(四)强化乡村旅游品牌创新

温江区的乡村旅游虽然起步早,发展快,但缺乏叫得响的品牌。温江区应在做响温江休闲农业名片上加大力度。不仅要加强国家A级景点和景区申报评审,更应通过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节庆营销等手段,打造出一批能享誉四川乃至全国的旅游精品,扩大温江都市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加强对复合型旅游人才的培养

乡村产业发展总结范文4

【关键词】:水口镇总体发展条件 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图1-1水口镇区位

1.水口概况

1.1区位。水口镇位于邛崃市西北部,北临大邑县、大同乡,西接南宝乡,南邻油榨乡和平乐古镇,东靠临邛镇,邛崃市区;是邛西旅游环线的第一镇。

1.2交通。交通较为便捷。镇域东部有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从南北穿越;邛芦大道从镇域东南向穿越,往南可通往平乐古镇、天台山,往东可通往邛崃市中心城区;邛大路位于镇域中部,连接水口与大同,往北可通向花水湾;水口距离邛崃市区区约16公里。

1.3行政辖区与人口。全镇幅员面积115.87平方公里,下辖11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2012年底全镇总人口2.3万人,7276户。耕地面积3.78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64亩。

2.水口镇发展条件SWOT分析

2.1 Strength――优势分析

区位优势。水口城镇距离邛崃市城区16公里,东与临邛镇、孔明乡交界,南接平乐古镇,西与南宝乡相连,北与大邑县、大同乡毗邻,地处龙门山旅游带、邛崃大旅游环,位于邛崃山地休闲旅游度假板块。

山水优势。文锦江、合江河和大同河从镇内流过,河流两侧绿树成荫,风光秀美,居民点周边的林盘也是四季常青,加之镇内高山区和深丘区系天然的植被,并拥有“植物活化石”珙桐树群、千年银杏、红豆杉等珍稀植物,这一切营造出了水口镇优美的生态环境,自然环境非常优越。

产业优势。水口地处丘陵地区,林竹种植面积广阔,森林植被覆盖率高,竹编、竹制品加工已成为当地重要产业;另外,境内除了有南宝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九里畔水库外,更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峰寺石牌坊、“天下第一堡”和“喀斯特”地形――溶洞等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得到了蓬勃发展。

2.2Weakness――劣势分析

基础薄弱。水口镇自身规模企业匮乏,缺乏相应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招商引资和旅游业的发展。

产业体系不完善。水口镇虽然农业、旅游业和石材加工都有所发展,但总体水平不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低;旅游业处于起步,区内有好的旅游资源,但对其的开发利用不足;石材加工以小作坊、手工作坊为主,产品也较为低端,缺乏深加工和龙头企业的带动。

2.3 Opportunity――机遇分析

灾后重建的机遇。2013年4月芦山发生7.0级地震后,邛崃市紧急启动灾后重建工作,并编制了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新一轮的规划以及灾后重建扶持政策将为邛崃带来新的发展动力,将为水口镇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新型城镇化的机遇。四川省提出了“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成都作为“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先行区,为水口加速城镇化进程及城乡统筹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

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区域性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将使地区整体性得到不断强化,跟水口相关的尤其是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川西旅游环线、邛芦快速通道等道路的规划建设,将拉近了水口与成都、临邛、平乐古镇等区域之间的联系;九里畔水库的建设,将带动辐射水口镇旅游服务业的发展。

成都乡村旅游的梯度转移的机遇。成都地区的乡村旅游发育比较早,乡村旅游市场广阔。随着经济的发展,久居城市的居民渴望回归自然、走向田园,寻求安静舒适环境,旅游消费需求欲望越来越强。近年城镇居民出游目的出游情况显示,成都城镇居民的度假休闲比例高达45.83%,远远高出上海的17.3%和广州的 12.2%。尤其是在近年来四川大力实施“两化互动”战略、成都推进“五大兴市战略”的背景之下,成都二圈层更多作为制造业发展空间,乡村旅游功能逐步向三圈层转移,水口镇旅游迎来极好的宏观发展机遇。

成都市“五大兴市战略”的机遇。按照成都市“五大兴市战略”和“稳中快进、领先发展”的工作基调,水口立足“两化互动”和“三产联动”发展思路,其中还包括了集镇改造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为水口镇加速城镇化,提升集镇面貌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来源。

2.4 Threat――挑战分析

区域同质化竞争的挑战。近年来,成都在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背景下,各区市县、乡镇高度重视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都推出了各自的旅游发展策略,一时间乡村旅游发展百花齐放,如邛崃平乐古镇、崇州街子镇、都江堰青城山镇等。如何克服同质竞争,找到自身特色,差异化发展将是水口发展乡村旅游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冲突。目前水口最突出的特色为石艺文化和原生态的生态本底,但随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冲突将会不断加剧;采石加工对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如何进行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是水口镇面临的一个挑战;另外,乡村旅游业目前也处于无序发展阶段,对生态环境构成了一定威胁,因此,如何实现乡村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是水口目前面临的一大课题。

资金技术缺乏。水口镇经济基础薄弱,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缺乏专业人才,成为水口发展的一道瓶颈,资金与发展的矛盾急需水口镇政府拿出充分的智慧来解决该问题。

3.总结

综上所述,水口应借助其乡村旅游发展之机,充分利用自然生态本底、山水文化、石艺文化、马帮文化等特色资源,打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旅游业的整体产业链条,提升城镇规模等级,优化镇村体系结构,是水口实现经济社会进步、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路径。

3.1产业发展方面:水口镇应积极对接《邛崃市市域总体规划(2013-2020)》、《邛崃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5~2020)等相关规划,依托文锦江以及合江河两侧沿线进行旅游品牌打造和发展,与龙门山国际旅游功能区其他片区形成差异和互补发展。

3.2民生保障方面:应当进一步优化村镇体系发展,提升现代化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面,结合川西林盘保护为林竹种植产业、猕猴桃种植产业、中药材种植产业以及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空间载体。

3.3生态保护方面:应当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与空间管制政策,保障水口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乡村产业发展总结范文5

[关键词]城乡产业发展现状主要问题政策建议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不论是实施偏重城市的政策还是扶持农村的发展战略,都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比如农村地区的问题表现为诸如小农户与大市场,小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农业社会效益高与经济效益低等一系列矛盾。城市地区的问题则表现为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市场容量狭小、土地资源稀缺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我们必须认识到,乡村和农业的现代化与工业化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谁都不能孤立地求生存、求发展,两者必须协调一致,形成一种有序发展的良性态势。

一、我国城乡产业关系发展的现状

1.目前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现在继续进行的工业化,不是传统的、狭义的工业化,这种工业化大体是指制造业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比重提高的过程。我们要实现的是广义的工业化,既包括工业本身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包括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以及由于技术进步和第三产业发展所引起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深刻变化。用先进科学技术来改造农业,增加高附加值的农业产品,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这是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改变农村社会面貌所必需的。

目前乡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结构调整、体制创新和素质提高的新阶段。乡镇企业产权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企业深化改革坚持既积极推进创新又注意规范完善,经营机制不断完善,功能定位更加明确,各方面的积极性得到调动,企业生机活力有所增强。

2.我国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农业结构调整方面的问题。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缺乏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

第二,乡村劳动力流动机制不完善。没有发育良好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传导机制。

3.我国城乡产业发展关系失调

根据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要低于15%的要求,工农业增长速度应该保持在2∶1~2.5∶1之间。目前中国城乡发展处于失调状况,这些失调环节主要是工农业发展速度失调,二元反差过大,城镇化进程缓慢。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滞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进一步加剧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结构失衡。

由于我国工业化走的是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实行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城市过度吸取农村农业生产剩余,城市优先的投融资体制。因此,不彻底改变这种扭曲各方面关系中的重工业优先、城市优先的发展战略,城乡产业结构失衡和城乡经济发展失调在内的问题是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的。

二、城乡产业一体化的制约因素

1.思想观念落后。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没有充分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意义,不能辩证处理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了地方政绩,往往把主要的工作重点放在招商引资、企业改革、结构调整等等方面,而对城镇建设、农业劳动力转移等工作重视不够。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人为地在农村与城镇之间划上了界限,从而难以推进城乡通融、协调发展。

2.城乡不平等的政策。从50年代就开始制定出的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户籍制度、劳动与就业保护制度及住宅制度至今仍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城乡不平等的政策使农民进城难。现行城乡二元户籍管理的制度虽有改革,但没有彻底改变,农民进城必须达到有关部门制定的各种标准,而且户口迁转手续繁杂,一些地方还要缴纳增容费、城建费、保险费等高额费用。就业、教育、医疗等制度不同程度地存在“城乡有别”,抑制了农民进城的积极性。

3.大中城市的活力不足。中心城市应该是一个地区的生产、流通、贸易、金融和科技信息中心。在世界各国农村工业化过程中,中心城市都起了对农村进行经济技术辐射和吸引大量农业人口就业的作用。我国的中心城市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企业活力不足而导致城市功能不健全,不仅没有吸收更多的农村人口到城市就业,而且城市没有对农村产生应有的辐射作用,使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滞留在城市得不到充分利用,而农村则由于得不到这些生产要素,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

4.乡村经济素质低下。在沿海地区,不少农村地区的乡镇企业堪与城市国有企业相匹敌。但对大多数乡村地区来说,整体经济水平还比较落后,一些乡镇企业有所发展的地方,也存在着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人员素质低、生产项目重复等问题。有一些地方乡镇企业甚至还是一片空白。从而导致了农村无法吸收城市资金、无法消化城市的一些高科技项目。

5.建设资金短缺。目前,小城镇建设的融资渠道窄、建设投入少。在金融方面,随着基层金融机构的撤并收缩,国家投资重点转向大中城市,小城镇建设的信贷投入微乎其微;财政方面,由于县级财政实行垂直管理,乡镇政府无力调剂资金用于城镇建设,县级财政也力不从心,小城镇建设只能依靠土地收益和社会投资作支撑,从而,资金短缺是制约城镇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推进我国城乡产业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1.政府加强引导,深化乡镇企业改革。政府应该加强对乡镇企业的引导,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有效的实现形式,改变乡镇企业投资主体单一的现状,加大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改造力度,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深化乡镇企业改革,加快乡镇企业的重组转制,提高乡镇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乡镇企业的再次腾飞。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业的投入,是扩大农业再生产和农业产业化的前提。

2.工农协作的组织需要继续发展和完善。应总结经验,结合市场要求,郊区乡村地区通过农村股份合作制,确立农民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和市场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工农联系,增强“公司+农户”的关系、大力发展中介机构和农业经纪组织,促进近郊工农业的互动发展。

3.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依据市场需求,以农业的龙头企业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民为主体,以农业生产为核心,将分散的农户或由农户共同组成的农业生产基地与市场联系起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等一体化的经营组织形式,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建立与其他行业有广泛联系的农业产业链、产业群或产业体系。

4.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对农业的“反哺”,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拓宽农业投资领域,不断创新的农业投入机制,建立国家、集体、企业个人多元化投资机制,包括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比如增加农村教育投资,提高农民素质水平;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拓宽农业筹资渠道。积极支持农村经济结构优化;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支持小城镇建设,合理确定小城镇建设的承贷主体。

5.建立跨区域的产业互动与合作的协调机制。各地的资源是有限的,各具优势,在竞合日趋重要的当下,区域合作使得各地的优势资源互补,产业升级提档的速度也同时加强。而现代交通线路的不断延伸,打破了行政区划的界限,让相邻的两地成为日益紧密的一体。因此,只有加强跨区域互动和对外合作,加强与省内周边地区的合作,建立健全跨区域的产业、人才、技术、资金、物流和产权等联动机制,才能促进跨区域的大经济区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吴方军: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02.12

[2]于今: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辅导百问[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3

[3]徐承红张佳宝:成都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财政政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10

[4]王梦奎:1980-2050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回顾与前瞻——一个经济学家的视角[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05

[5]徐璞英:城乡一体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性趋势——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讨论概述[J].资料通讯2003.5.

[6]刘华玲:二元经济结构的突破与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国城乡经济相互渗透研究[J].文史哲1999.04

乡村产业发展总结范文6

为进一步落实____会议精神,按照《关于____农民增收方式的决定》要求,根据《关于加快____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农业科技服务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安排,以推行乡镇包规模、科技单位包服务为重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科技服务能力,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预期目标

通过科技承包服务使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产品质量逐年提高,产业效益明显提升,服务活力和能力明显增强,“251”种植增收计划全面实施,“三品二化”农业快速发展,经过3-5年的努力,亩收入20__元田、5000元田和万元田面积分别占到耕地面积的60%、20%和3%,牛羊品种改良率达到95%以上,科技对农业贡献率达到68%以上,培育在省内外“拿得出、叫得响”的优质品牌农产品2-3个,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__年达到7000元。

二、科技承包原则

根据县上结构调整区域布局和产业培育重点,推行乡镇承包产业规模、科技部门承包技术服务的“双承包”服务机制。科技人员按照产业技术分工,采取直接承包、推荐承包、竞争承包和挂牌承包的方式,承包产业技术指导服务、科技示范、技术培训、成果总结推广应用。县乡农业科技人员主要承包棉花超高产栽培、西甜瓜、加工型番茄、酒花高效栽培技术的指导服务;畜牧科技人员主要承包牛羊改良、繁殖、育肥和舍饲养殖技术的指导服务;林果科技人员主要承包葡萄、枸杞栽培管理技术的指导服务。

三、承包任务

1、产业规模。乡镇承包产业规模落实,并通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流通能人等办法协助农户开展产品销售。20__全县推广落实棉花超高产栽培技术面积1.5万亩,蜜瓜2万亩,葡萄面积0.6万亩,加工型番茄1万亩,甘草3万亩,啤酒花0.3万亩,蔬菜1万亩,枸杞0.5万亩,“1245”模式养殖户达到5100户以上,牛羊养殖、育肥、贩运专业村达到4个以上,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2.2万头和45万只,牛、羊出栏量分别达到0.7万头和22万只,草料种植面积达到3.4万亩,畜牧业产值达到1亿元以上。(具体任务分解见附表)

2、技术内容。由县乡农技、畜牧、林果科技服务单位和技术人员承包产业技术服务,主要提业技术规程、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建立科技示范点,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示范研究,实行产业跟踪服务,落实技术措施,对产业发展和示范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建立完善的资料档案。(具体技术内容见分产业科技承包方案)

四、承包职责

成立由政府主管县长任组长,财政、农业、林业、科技、乡镇为成员的产业推动领导小组,强化对产业规模落实工作的领导。技术承包小组由农技、畜牧、林果科技单位分别成立产业技术承包小组,确定产业主承包人1名,承包人若干名(包括乡镇农技、畜牧、林果技术人员)

(一)乡镇承包产业规模的职责是:

1、根据全县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制定适宜本乡镇的产业发展规划;

2、搞好村组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确保产业规模落实到村、组、户;

3、积极培育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好农产品销售,确保不出现农产品“卖难”;

4、组织抓好广大群众的科技培训;

5、结合本乡实际制定产业扶持政策;

6、为技术承包人员提供必要的组织保证。

(二)技术承包小组承包技术服务的职责:

1、制定产业技术规程,并印发到村、组、户;

2、与乡镇配合抓好科技示范区的落实、耕作管理、技术指导、农户培训;

3、加强面上的科技培训,确保农户掌握技术操作规程;

4、细化量化产业技术指标;

5、实行技术承包风险抵押金制度;

6、完善示范结果的交流总结制度,强化示范成果的提炼、推广、应用;

7、建立健全技术应用档案,分析总结技术承包工作经验和应用效应。

五、进度计划

1、承包期限。根据产业发展效益周期确定产业承包期限。棉花超高产栽培、蜜瓜、加工型番茄、蔬菜产业承包期为一年。葡萄、酒花、枸杞等产业承包期为三年。

2、20__年进度计划

(1)1月份由县产业推动领导小组与产业技术承包小组主承包人签定“产业科技承包责任书”;

(2)1月至3月中旬

分产业制定技术规程、开展宣传发动和技术培训,乡镇落实规模有指向。同时提出产业扶持内容,给予资金支持;(3)3月下旬至4月初做好种植、养殖的一切准备工作;

(4)4月初至5月1日前组织完成产业规范化种植任务;

(5)5月中旬至6月下旬组织产业落实的督查检查;

(6)6月中旬至10月中旬抓好产业技术跟踪指导服务,落实各项技术管理措施;

(7)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对部分产业进行考核验收:

(8)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提业承包总结和示范效益报告,对产业承包进行全面考核验收;

(9)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对考核结果做出评价,在全县经济工作会上兑现奖罚。同时对下年度产业承包做出安排。

六、考核方式

1、考核组织。由县产业推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组成考核小组,按照科技承包责任书进行实绩考核。

2、考核内容。考核小组对科技承包的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示范点建设、产业承包效应、基层群众满意程度、资料总结积累、成果应用等内容进行细化量化,实行百分制考核。产业规模的考核纳入乡镇综合目标责任书考核。

3、考核等次。根据量化指标,考核小组通过实地检查、入户调查、查阅资料等方法进行考核打分,考核得分95分(含95分)以上为优秀,90-94分(含94分)为良好,80-89分为合格,79分以下为不合格。

4、考核结果应用。考核结果做为技术承包单位及个人年度综合考评的主要依据。与科技人员考核、奖惩、聘任、分配相结合,根据承包任务完成情况和群众的评价确定考核等次,兑现奖惩。

七、奖罚办法

对科技承包考核获得优秀、良好、合格等次的分别予以1.5—3万元奖励。奖金由县财政从支持产业发展资金中提取,奖金分配由各技术承包小组根据其成员的贡献大小提出方案,报县产业推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查备案。对考核不合格的,不兑现科技承包奖金,并对科技承包主承包人处以风险抵押金40%的处罚,其他成员处以风险抵押金30%的处罚。

八、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推动产业发展。实行产业承包落实产业规模是关键。县上成立产业推动领导小组,由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农业、林业、科技等有关部门和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将产业发展规模指标纳入相关部门和乡镇年度综合目标责任书中考核,加强督促检查,统筹协调落实产业发展的政策、资金支持等关键问题,及时检查通报产业承包任务落实情况,特别是各乡(镇、场)要充分发挥行政推动的作用,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实到位。

2、明确承包责任,落实技术措施。发展产业科技服务是重点。县乡科技单位要成立产业科技承包小组,要选派技术水平好、业务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能下得去蹲得住、服务好的科技人员担任主承包人或承包人,实现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转变,做到承包人员、指导服务、科技示范、技术培训“四到位”,在重点产业上实现科技攻关与技术难点的突破,推动产业发展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