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区发展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区发展建议范文1
[中图分类号] S6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114-01
陕北地区红枣有着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最近几年,国家和陕西省政府部门高度重视陕北地区红枣产业发展,并采取多项措施积极建设和大力发展优质红枣基地,并推进红枣产业精深加工进程,这对夯实农业基础,带动枣区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加快陕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气候原因和其他农业生产条件制约,陕北红枣的连年歉收,让国内红枣种植的“后起之秀”新疆有了趁势扩大市场的机遇,面对陕北地区红枣产业发展存在的多种问题,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
1 陕北地区红枣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1.1 红枣种植以传统品种为主,品种改良进程缓慢
到目前为止,陕北地区红枣品种基本上沿用传统的干制型木枣,而地区引进全新枣树品种如骏枣、梨枣只占有很少一部分。全新的红枣品种推广普及率十分低下,而新近栽植的幼年枣树品种多数都是本地红枣的根蘖苗,品种退化现象十分严重,品种纯度不足,良莠不齐。枣农的品种改良意识不足,有什么树苗就栽种什么树苗。
1.2 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
陕北地区春季干旱少雨,秋季多雨的气候特点是制约陕北红枣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现阶段有超过九成左右的枣树不能进行灌溉,枣树的收成靠天吃饭,严重影响到枣树的产量和果实的品质。此外,陕北地区春季病虫害呈现高发趋势,夏季落花落果,秋季裂果腐烂,冬季霜冻抽干,这些是红枣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另外解决的难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3 产品加工量小,深加工发展不力
陕北地区红枣普遍存在含水量过高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含水量可以达到40%左右,远远超过了国家相关标准,含量过高导致了红枣储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出现腐烂,严重影响到红枣的商品外观和品质。最近几年,虽然以烘干为主的红枣加工产业有所发展,但是加工规模比较小,远远满足不了大量红枣烘干需求。
1.4 组织化程度低,营销手段落后,商品销售难度大
在陕北地区红枣协会和地区的经济合作组织开展合作还处于空白阶段,红枣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的组织化程度较低,现有的红枣储藏和销售企业多都是采取传统的营销模式,现代化的营销方式如网络营销和物流流通等方式太少,不能适应市场流通的需要,陕北地区的红枣难以进入高端市场。
2 陕北地区红枣产业发展对策分析
2.1 突出应用节水结束,提高单位产量
尽管枣树的适应能力比较强,耐寒、耐旱、耐贫瘠,但水资源仍然是提高枣树成活率,枣园实现丰产和高产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在枣树生产过程中,需要高效利用好自然降水起到增产增收的目的,这是陕北红枣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首先解决的一个问题。应该积极推广蓄水保墒工程建设,并将这项措施和合理施肥以及果园管理有效结合起来,积极推广窖灌农业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2.2 加强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
在积极推广晚熟制干枣品种的同时,还要积极引进和推广鲜食和制干鲜食兼用的红枣品种,对现有的红枣品种结构进行改善,要持续加强对新品种的培育和选择,并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种植地生产条件,积极推广优质、高产、抗病虫害能力强的红枣新品种,并开发适合陕北地区种植的新枣树品种。
2.3 做好红枣生产服务工作,促进红枣产业化经营
陕西省政府部门应该按照红枣产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建立长期、稳定的红枣产业化政策导向,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促进陕北地区红枣产业不断向着产业化发展。要进一步完善技术服务网络,及时为枣农提供市场供求信息,保证生产物资有效提供,做好枣树栽培技术指导工作,最终促进红枣产业向着产业化经营方向迈进。
2.4 重点扶持红枣加工企业,拓展红枣产业链条
政府部门应该积极鼓励红枣加工企业发展,提高红枣烘干和深加工技术能力。要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全面推进企业+种植基地+农户订单红枣产业经营模式,走出小农和个体加工的窘境,坚持走大生产基地和大产业链条的新路子,建立完善企业和农户相联系的利益机构,充分发挥起陕北红枣的品牌优势,重点支持红枣烘干和深加工产业,坚持传统经销和互联网经销相结合,不断拓展红枣的销售渠道。积极引用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提高红枣加工生产能力,最终促进红枣产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提升。
参考文献
[1]沈新元,李鸿德,薛维堂,陈国欣,寇艳玲. 陕北黄河沿岸红枣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10(15)
[2]高均利,高焰. 榆林市红枣产业发展途径研究[J].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3)
[3]原双进,王新栓.陕西省黄河沿岸红枣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 陕西林业科技. 2015(01)
地区发展建议范文2
[关键词] 武威地区 皇冠梨产业 思路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2-0083-01
1 发展现状
武威地区皇冠梨于4月下旬开花,9月中旬成熟,幼树萌芽率高,发枝力强,生长旺盛且直立,树势健壮,早果丰产性强,且以短果枝结果为主,并有腋花芽结果习性。定植后第3年株产可达10.5公斤,大树高接第2年结果,高抗黑星病,抗轮纹病、黑斑病,抗逆性强。
武威地区梨树规模化栽培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民勤苹果梨享誉省内外,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基地建设退缩。2001年,从甘肃农垦条山农场引进皇冠梨试种成功后,开启了武威种植皇冠梨的历史。2010年,武威市提出“设施农牧业十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和“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现代营销模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展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2011年以来,在沿山冷凉灌区重点发展了以皇冠梨为主的优质梨产业,通过典型引导和辐射带动,推动了全市皇冠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至2016年底,全市梨树栽培面积59.92万亩,总a量达到12.39万吨,产值3.7亿元左右。如今,以皇冠梨为主的特色林果产业,在缓解用水矛盾、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群众收入的同时,已成为发展乡村旅游新的经济增长点。
2 存在问题
武威地区皇冠梨在规模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在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现实问题。
2.1 思想认识跟不上。一些农民认为特色林果是“副业”,看不到林果业的商机和潜力,没有把林果业当做自己脱贫致富的产业来经营,不按技术要求管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林果业的发展。
2.2 受自然条件制约。武威地区年均无霜期只有156天左右, >10℃有效积温2800℃~3200℃,冬季低温冻害、春季晚霜冻、干旱天气极易发生,土壤多沙土,有机质含量低,盐碱化程度高,影响皇冠梨品质和产量。
2.3 栽培管理不规范。苗木储备不足,外调苗木质量差,很大一部分砧木选择不对路,标准低,开沟宽度不够,间作物不合理等。
2.4 抚育管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浇水、除草不及时,苗木生长势弱,生长量不足;不施肥或施肥量不足,重化肥轻有机肥;定干、抹芽、拉枝、修剪不及时或没有开展,树形培养跟不上,见效期推迟;病虫防治不重视,用药时间不及时,防治工作不彻底;越冬防寒不扎实;技术服务有差距。
2.5 产业化水平较低。大户、企业、合作社数量少,且作用发挥不够好。目前全市注册登记特色林果专业合作社38家,主要由特色林果种植大户、营销大户、育苗大户发起组建,缺乏有力的领导和组织,带动作用发挥不够好。“贮藏加工+运输销售” 的营销模式建设进度缓慢,也没有形成知名品牌。
3 对策建议
3.1 加快推进外向型、出口型产业经济发展。严格遵循《出口农产品武威市特色林果生产技术规程》要求,做好“外向型”、 “出口型”经济大文章。充分利用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加快发展农产品出口型经济,拓宽国内外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以市级、县区级示范点和连片500亩以上的皇冠梨基地为依托,规范生产,狠抓提质增效,培育出口基地。
3.2 继续推行“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的现代营销模式。加快全程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着力引进和培育农产品加工项目,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建立全方位信息网络,鼓励引导林果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拓展电子商务销售平台,探索建立省内外果品直销网点,创建有特色的知名品牌。发展壮大营销队伍,将武威优质皇冠梨推向市场,促进武威特色林果产业的全面进步。
3.3 抓好灾害监测与防治。按照监测全面、预测准确、预报及时的要求,建立健全特色林果灾害监测预警防控体系。大力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坚决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
3.4 建立完善良种繁育基地和种苗生产基地。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群众参与,以培育抗旱、抗寒、丰产、优质新品种为目标,为提纯复壮提供足额优质苗木,同时狠抓抗寒、抗旱砧木皇冠梨嫁接苗的繁育。
3.5 加强人才培养,强化科技支撑,加强队伍建设。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做到“走出去,请进来”,重点抓好特色林果栽培、产品贮藏加工、市场营销等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同时加强对从事经济林生产的技术工人、林农以及营销人员的技能培训,合力抓服务。加大宣传力度,用身边的鲜活事例引导农民,帮助农民算效益帐,算节水帐,提高农民发展特色林果的积极性。强化科技支撑,坚持“适地适树”原则,在武威最佳适生区规模发展。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发展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
参考文献
[1] 凉州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武威市凉州区大力发展皇冠梨产业纪实[J];甘肃林业;2013年05期
[2] 杨婧;甘肃新型果蔬花卉保鲜剂问世[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3年
地区发展建议范文3
1.发展寒富苹果的建议
1.1 加强技术普及推广工作
当前,发展寒富的速度和科学管理水平不协调,政府部门虽多次办班普及技术,但是果农的实践能力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协会组织增加人、财、物的投入,分期分专题举办现场学习班,提高果农整体技术水平。
1.2 加强研发苹果腐烂病防治技术
各级主管部门科研院所应把防治腐烂病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确保寒富苹果产业得到健康、持久发展。同时加强绿色果品管理工作,加强基层农药经销店的监管力度,普及果农识病用药知识,提高防病治病技术水平,实现绿色果品生产。
1.3 新建寒富果园应加大行距
采用株距2米,行距为第一行与第二行间距为3米,第二行与第三行间距为4米(多留出1米作业道),第三行与第四行间距仍为3米,即3-4-3组合行距,合每公顷植果树1425株。
1.4 加大果园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
政府部门应对重点村、重点户采取各种方式扶持果园基础设施建设,如电力、果品储藏、水力配套等,解决他们在生产中的实际困难。
2 整形修剪特点
2.1 提高主干
山地果园干高在70~80厘米,平地干高80~100厘米。苗木定干剪截时再留出20厘米长的整形带,因此须在100~120厘米处剪截定干,才能达到干高度要求。苗木定植后,一般的苗木达不到定干剪截的高度,大多数苗木剪截在70~80厘米左右处。修剪时剪口下留出饱满芽定干。定干后将剪口下2、3、4芽全抹掉。栽后第一年冬季修剪时,如果够定干高度时,选留1~2两个开张角度好的作骨干枝.山地和丘陵地的果园,第一骨干枝要选择下坡方向生长,其余的小枝全部疏除。中心领导枝在40厘米处剪截,以下萌发的新枝,冬剪时再选留开张角度好的,相互夹角呈120度,向三个方向生长的做骨干枝。第一骨干枝到第三骨干枝在20~40厘米间距以内选出。将不够定干高度的幼树要重新定干,其余枝条全部疏除。通过两年的修剪才能完成理想的主干高度。
2.2 骨干枝单轴延伸
每年冬季修剪时,对骨干枝延长枝头根据长势在50~60厘米处进行短截,剪口芽选留外侧芽,其余枝条不打头修剪,直接着生结果枝组。对于骨干枝上所萌发的枝条,翌年冬剪时生长在背上和两侧的旺枝,要及时疏除。枝条过密的地方也要适当的疏除一些。有些果园在幼树整形修剪期间,延长枝头长放(不短截修剪),容易造成结果的小枝过少,枝条后部不发小枝,形成光秃带。延长枝顶端的秋稍部分,枝条和芽眼发育不充实,冬季易受冻害及感染苹果腐烂病。因此,每年冬剪时各骨干枝的延长枝头必须短截修剪。
2.3 增大各类骨干枝级差
所谓的级差,是指树冠中心领导干和骨干枝轴的粗度差。中心领导干和各骨干枝粗度相比,应在6U1或4U1比较合适。达到预期的级差,枝条生长不冒条,修剪量小,树冠形成快,进入结果和丰产时期早,果实着色好,果个大,优质果率高,连年丰产、稳产。
2.4 选留骨干枝
主干以上的中心领导干周围要着生10~12个骨干枝。各骨干枝都要插在下层骨干枝的空间,以防上下重叠。在骨干枝上不选留侧枝,直接着生结果枝。冬剪时,根据中心领导枝长势,选留一个直立向上生长的枝条做中心领导干延长枝,竞争枝要疏除,延长枝头应在50~
60厘米处进行剪截。下部所萌发的枝条,每年选留方位好、基角和腰角开张,并插在下层骨干枝空间的2~3个作骨干枝。多余的枝条全部疏除。每年要对各领导延长枝头进行短截,直到骨干枝全部选完和树形完成为止。
2.5 抑前促后
各骨干枝头萌芽后,芽生长到1厘米左右时,只保留一个剪口芽,将下部萌发的2、3、4芽全部抹掉,促使下部芽眼全萌发,形成中、短枝和结果枝,防止后部光秃,促进小枝提早结果。同时改善树冠内通风透光条件,易成花芽结果。
2.6 及时拉枝
拉枝是改变骨干枝基角和腰角最有效的措施。骨干枝角度开张后,树形完成快,促进幼树早期丰产。幼树整形期间,1~2年生小枝如基角过小,应在6~7月份用“竹牙签”支顶基部角度,基角要达到50~60度。腰角最初要达到70~80度,结果后达到90~100度。否则树冠抱合生长,影响冠内通风透光,枝条旺长不易形成花芽,推迟结果年限。多年生骨干枝开张角度时,5~6月份用支棍顶或用绳子拉也可以。拉枝时要注意 “拉腰不拉梢”。
2.7 控制枝量
枝条过多影响冠内通风透光,花芽不易形成,果实着色差。解决光照的原则是看树冠下,能长出草为合适。修剪时将中心干周围不做骨干枝的枝条及时疏除。对骨干枝背上直立枝条和两侧的大枝应及时疏除和回缩。对其余结果枝年年长放结果,枝条结果后下垂生长,这类枝所结的果实,果个大、果型端正、着色好、连年丰产、稳产。对各枝组上的枝条采取“去大留小、去强留弱、去直立留平斜、去远留近、放放缩缩”的方法进行修剪。防止各个枝组之间相互重叠交叉,影响树冠内通风透光。
地区发展建议范文4
关键词:新疆;经济;特色
Abstract: the futur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xinjiang in how to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the innovation superiority, walk the road of the characteristic economy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current and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xinjiang in a very important and urgent task.
Key words: xinjiang; Economy;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发展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化
1.1以乳业和棉花为代表的白色产业集聚
(1)棉花。新疆植棉自然条件优越,是世界宜棉区之一,是我国长绒棉的唯一产区。新疆棉区病虫害少、棉花品级和经济产量数高,单产高,效益好,纤维长,色泽好,品质高,种植优势突出。棉花产业是新疆的支柱产业,棉花产值占种植业的比重达42.0%,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9.1%。2010年,新疆棉花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位。2011年棉花产量居全国第三。
在棉花的主产业区,目前已经形成了农民种植、中介公司收购、生产企业粗加工的格局。棉花带动了区域纺织业、轧花业、榨油业、运输业、流通业和劳务输出等行业的发展。新疆三大农业院校的棉花专业、各级农技推广站,为棉花产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并提供技术培训、指导、咨询服务。近年,自治区又建立了棉花交易厅。新疆的棉花产业集聚正初具形态。
(2)乳业。近年来,新疆乳业发展迅猛。一方面,新疆传统上有养牛饮奶的习惯,人均占有奶量居全国前列;另一方面,拥有天然优良的草场,易于大量饲养奶牛,新疆奶牛存栏头数是我国最多的省区。乳业产业布局为:伊犁河谷、天山北坡、焉耆盆地。全区已形成年产乳制品(含液体奶)15万吨的生产能力。乳制品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处于国内中等水平,液态奶技术装备水平国内领先,并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1.2 以葡萄、香梨等园艺产业代表的绿色产业集聚
(1)葡萄。新疆的生态条件非常适宜葡萄栽培,种植历史悠久、面积大、产量高、颗粒大、形美、含糖高、耐贮,品种多。新疆葡萄种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首位。主要分布在北疆吐鲁番、鄯善,南疆的于田、叶城一带。40%用于鲜食,52%用于制葡萄干,8%用于酿酒。随着葡萄产业向深度方向开发,除鲜食、制作葡萄干以外,酿酒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并引进了易于酿造高品质葡萄酒的品种。一些企业开始建立自己的葡萄商品基地,已形成知名品牌,冲出了区域市场。葡萄产业区内集聚了一批中外企业,形成了种植、采收、加工、销售的产供销关系。
新疆葡萄酒业经过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快速发展,生产规模在全国已占据重要地位,是我国乃至亚洲的重要葡萄酒生产基地。据不完全统计,新疆现有葡萄酒厂40多家,其中吐鲁番地区就有22家葡萄酒厂,而年生产能力500吨以下的小葡萄酒厂占有很大的比例。
(2)香梨。库尔勒香梨是新疆传统的优质特色果品,新疆特定的地理气候条件赋予库尔勒香梨特殊的品质,含水量高达80%以上,含糖量为10%,且富含维生素C,皮薄肉细、酥脆、香甜爽口,被誉为梨中珍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名。近年来,生产规模逐年扩大,现有种植面积70万亩。库尔勒香梨产区主要分布在南疆库尔勒,塔里木、阿克苏、尉犁、轮台等地区,香梨产业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以库尔勒香梨为代表的香梨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一批企业围绕做大做强香梨产业,形成了栽培、采收、加工、保鲜、营销各类公司集聚,使名扬天下的香梨,在规模化、产业化方面得到迅速发展。最近,库尔勒香梨已进入美国市场,每箱(8.5Kg)售价24~25美元。在美国备案的出口企业(加工厂)已有6家,出口注册果园570.8公顷,极具国际化经营优势。
(3)西甜瓜。新疆地处炎热、干旱少雨的大陆腹地暖温带荒漠地区,极适合瓜果生长。哈密瓜在新疆栽培历史悠久,品质优良,享誉中外。种植面积大,涵盖早熟、中熟、晚熟等多个品种,主要分布在北疆吐哈盆地、乌―伊公路沿线以及南疆塔里木盆地东部、西部、北部边缘地区,主推高档礼品瓜和精品瓜,已成为重要的商品瓜基地。哈密瓜除鲜食外,还可深加工成瓜脯、瓜干、瓜酱等产品。
新疆西甜瓜商品基地已具一定规模,围绕育种栽培、采收、保鲜、运输、营销等各个环节的企业,在竞争中合作,使传统的名优西甜瓜运送到千里之外,扩大了市场营销范围。
1.3 以工业番茄、甜菜、枸杞为代表的红色产业集聚
(1)工业番茄。新疆的工业番茄,番茄红素含量高,国际市场声誉高。种植加工区分布在北疆地区乌―伊公路沿线和南疆库尔勒地区。目前,全疆已建成番茄加工生产线137条,年生产能力突破80万吨,生产企业数量达到51家,生产能力超过万吨的企业有6家。2011年,新疆工业番茄总产量452万吨,加工番茄制品63万吨,占全国番茄制品产量的92%,出口34万吨,创汇额达1.76亿美元,占全国番茄制品出口额的88%,番茄制品约占世界番茄制品总量的21%,已成为全国加工番茄种植与加工规模最大、出口最多的生产基地。
(2)枸杞。枸杞果实甘甜,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经济价值也很高。新疆是全国四大枸杞产区之一,种植面积达12万亩,年产枸杞1万吨以上,品质优良,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占全国总产量一半以上。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北疆精河区,以及乌―伊公路沿线地区,吉木萨尔、哈密等地。“枸杞之乡”――精河的枸杞加工推动着新疆枸杞产业的发展,并已在国际国内树立起名牌形象,拥有良好的市场地位。
(3)红辣椒。鄢耆、精河的红辣椒产业已初具规模,一批加工企业推动了其产业化发展。
(4)红枣。新疆红枣尤以哈密大枣和阿克苏红枣最为驰名。近年来,南疆林果业发展迅猛,大力开发建设特色林果业种植面积,已建成了以杏、葡萄、核桃、香梨、石榴、红枣、苹果、巴旦木、枸杞等为主的特色林果产区。尤其是阿克苏“150万亩中国枣园”计划,将使其成为我国最大的红枣种植基地。特色林果产业集聚方兴未艾。
2 加大政府对特色农业经济相关政策的扶持力度
成立开发新疆特色农业的统一领导组织,加大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和引导力度。建议建立健全新疆统一领导特色农业开发的专门组织机构,同时成立自治区特色农业专家顾问组;对全区的特色农业开发,实施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进行有序开发利用,区内各地不顾当地实际,一哄而上,一哄而散,造成人、财、物和资源的无序浪费。建议制定并尽快出台开发特色农业的优惠政策。对符合木地实际的特色农业经济开发可以从项日审批、工商登记、征占土地、物资供应、产品购销、交通运输、税收征管等力一而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强化对特色农业发展的扶持引导力度,创造其健康运营的良好环境,调动各力一参与特色农业发展的积极性,形成有效的合力,共同推动新疆特色农业经济的开发。
3 创新利益机制,积极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
要促进特色农业的稳步发展,必须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除继续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合同契约型关系、利润返还型关系、股份合作制经济实体关系外,要加快建立特色农业专一业合作或中介服务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逐步形成与各个市场主体,特别是与龙头企业等对话、谈判的独立主体地位,公正地维护企业的利益,同时保护农户的利益不受损失,从而降低其内部交易成木,以良好的利益机制,保证全区特色农业产业化稳定健康发展。
4 加快科技创新,塑造品牌农业,提高特色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新疆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水平低,资金投人不足,自然资源差异性大且分布不均。决定了实现新疆区域经济的发展不能采用普遍撒“糊椒面”的平衡增长方式,只能根据各区域的实际情况和国内、外市场行情,采取有重点发展的不平衡增长方式。不平衡增长战略其核心内容是选择和推进地区主导产业。一般认为主导产业具有两个功能:(1) 是全国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和输出基地,对全国的地区分工起着重要作用;(2) 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起关联带动、决定作用。因而,我们在选择主导产业时一般应根据主导产业的特征、功能,结合新疆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区的具体实际,可以重点选择一些发展前景较好的幼稚产业或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或具有关联效应的优势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使之形成增长极、产生极化效应,带动全面发展。
新疆今后要加强对特色农业科研体系和推广体系建设,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与相关农业科研院所进行合作研究开发,加快新品种的培育和新种植技术的推广;也可以建立一批特色农产品的科技试验示范区,加大对种植农户的科技培训力度,培养他们学科技、用科技的自觉性,从而加速对特色农产品中的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新世纪将是品牌农业的世纪,那些符合独具特色、品质高、科技含量高、市场信誉好、绿色环保等特点的农业品牌,必定具有史强的市场竞争力。新疆特色农业的开发必须迎合这一历史潮流,不断打造自已的品牌农业,提升产品的品质,推体推进新疆特色农业实施品牌战略,从而使新疆的特色农业在国内和国际上史富有竞争力。
5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等新举措
生态环境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干旱少雨的气候特征决定了新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因此,我区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要坚决杜绝以牺牲自然条件来实现农业结构调整的盲目行为。可持续发展既是绿洲农业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的要求,也是绿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目标。绿洲农业的发展受到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严重制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农业结构调整要充分考虑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科学技术的升级和衔接,要按照生态经济学和现代系统管理的原理,对不同绿洲的不同水平和层次的农业状况进行最大的优化和管理,使农业经济最终能够实现持续、高效、低耗、协调的发展。干旱区环境封闭,风沙、盐碱等自然灾害威胁着绿洲安全,不合理的耕作方式、过度垦殖、滥伐森林和植被,会造成对绿洲严重的人为破坏,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是造成生态问题的主要原因。
因此,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建立有利于绿洲生态效益提高的资源开发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就是这一举措的具体途径。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在产业结构调整之前首先要对环境的承载力做出科学的评估,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其次,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合理、科学的使用化肥农药,大力发展有机农业,这既是绿洲生态保护的要求,也是国际农产品贸易的要求。第三,应逐步提高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欣赏农业和旅游农业在绿洲农业中的份额,这一方面可以保护绿洲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
新疆各地目前己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开发形式,如吐鲁番每年一度的葡萄节等,但相关资源组合优势还末相继发挥出来,全疆各地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可围绕这些旅游资源开发、带动木地特色农业发展。此外,还可以大力开发一些木地特色的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它符合当今世界人们追求绿色、环保、自然农产品的需求,同样可以提高特色农业的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又带动了二、二产业的发展。
5.5总结与展望
发展特色经济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正确的战略抉择。依据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谋划新疆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其功能定位,突出发展特色主导产业这一关键,注重关联产业和基础产业的发展,调整优化其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走具有新疆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新班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发展特色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开发“两个资源”,开拓“两个市场”,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实现新疆特色经济发展宏伟目标,造福新疆的各族人民。
地区发展建议范文5
[关键词]西部地区;联动发展;物流业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0025-02
1绪论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国家政策支持,制造业主辅分离、物流业务外包的压力和动力进一步增强。制造业与物流业加强合作,结成战略伙伴关系,联动发展的趋势日益显现。与此同时,2009年4月22日国务院了《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明确了国家将加强指导和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制定鼓励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相关政策,组织实施一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尤其是涉及两业联动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如产业结构、企业发展水平、物流基础设施、人才等,西部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较仍有不小差距。因而,西部地区在制定两业联动发展的政策时,必须正视这些差距,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问题来谋划两业联动发展。
2西部地区两业联动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制造企业物流外包意愿不强,外包比例相对较低
一是对现代物流的内涵和作用认识存在偏差。近年来,虽然我国对物流的研究开始升温,不少制造企业也纷纷加入物流整合的浪潮,但是从总体来看,对现代物流的内涵和作用认识尚不到位,甚至存在较大的偏差。其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制造企业将物流等同于运输和仓储等基本环节;大部分制造企业仍然热衷于自营物流,觉得外包不可靠;大部分中小制造企业没有设置物流管理部门或专职物流管理人员;大部分企业对物流的投入偏少。
二是制造企业退出自营物流的成本较大。据统计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制造业重点调查企业平均使用仓储面积为12万平方米,其中:平均自有仓储面积为7.2万平方米,占平均使用仓储面积的60.1%,平均租用仓储面积4.8万平方米,占39.9%;重点调查企业货运车辆平均拥有量为58辆,装卸设备为35台。部分制造企业已经在自营物流上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如果马上实施物流外包,企业的前期投入将会带来巨大的浪费,同时还会导致大批员工被解雇。
三是制造企业难以控制物流外包的风险。制造企业在进行物流外包时,企业与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之间存在着一种委托―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常常拥有不为委托人所知的私人信息,作为人的物流服务商很可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做出有损制造企业利益的事情。目前,国内制造企业普遍缺乏对物流外包风险进行控制的有效手段,这也是造成物流外包意愿不强的根源之一。
四是物流外包的服务范围尚需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当前,制造企业在和物流供应商签订外包合同时,有关物流服务范围的细节条款还需具体化、明确化。这些具体细节包括基本服务环节、作业方式、作业时间、运作流程、提高附加值的功能、信息支持等,应明确制订出这些作业的量化参数及奖惩标准。
五是制造企业自身缺乏系统性物流规划。制造企业物流布局一般没有经过物流系统规划设计,导致物流环节除了停滞之外,经常是处于交叉、迂回、倒流、跳跃和拥挤状态;重复和无效搬运占到70%之多;生产流程不合理,物流路径过长;时间占用多,空间浪费大。
2.2物流企业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竞争力不强
一是提供的物流服务层次较低,创新能力不强。以公路货运为例,我国西部地区的公路运输服务与国外,甚至是我国东部地区仍然有不小的差距,差距不在设备功能和运输成本方面,而是在服务的层次上。如果物流公司能够为客户量身订制运输计划,由物流公司进行车辆选择、路径优化等延伸业务,这就使物流资源得以优化整合。
二是能够提供全方位物流服务的供应商较少。西部地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多由传统运输、仓储企业的转型而来,因而他们所能提供的服务也往往局限于过去的业务领域,尽管冠以“物流企业”的名称,但能够提供全方位物流服务的不多。
三是物流管理水平及信息化程度较低。据统计,欧美主流物流企业近3年中,以运输为主的物流企业年平均资产回报率达8.3%;以仓储为主的达7.1%;以综合服务为主的高达14.8%,而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资产回报率还不到1%。其部分原因在于EDI(电子数据交换)、GIS(地理信息系统)和GPS(全球定位系统)集成信息平台在国外已使用较为成熟,但是由于我国西部地区物流企业普遍缺乏相关技术支撑和足够的资金力量,使得物流产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导致物流行业的管理水平较低。
2.3两业联动发展的环境尚需完善
首先,物流市场竞争秩序有待规范。近年来,由于“物流是第三利润源”的宣传,各种大大小小的物流企业数量迅猛增长,这些物流企业的设施条件、管理方式、经营规模参差不齐,“小、散、差、弱”现象普遍存在,导致物流市场竞争手段较为单一,竞争的规范性较差。其次,物流行业信用机制尚待健全。与生产销售不同,物流外包基于委托―关系,以健全的信用体系为基础。
3西部地区两业联动发展的建议
3.1从政府层面
(1)科学规划,合理组织
尽快明确“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在国民经济中的重大影响作用,在地方远景规划中体现这一政策导向,研究制订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规划和相应的专项规划,并与各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等规划的制定和修编相衔接。加大组织和协调力度,建立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协调机制,突出制造业在联动中的主导性地位,由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牵头负责区域性“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产业规划及产业政策的统一制定,推动综合性、跨行业、跨部门的法规的制定。
(2)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一是优化生产与服务剥离后的税赋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国有制造企业将企业的物流资产从主业中分离出来,鼓励企业外包服务,增加地方税收。二是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服务及管理体系,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加强对不正当行政干预和不规范经营行为的制约,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宽松的市场环境。三是开拓融资渠道保障联动发展的资金需求,对于效益好、影响力大的骨干联动示范企业应支持其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增资扩股、股票上市、发行债券或到境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等途径募集社会资金;物流企业承接或租赁制造企业剥离的物流设施,在土地等方面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四是创造条件,通过多种形式积极为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搭建沟通对接平台,有计划地组织中高级物流管理人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制造业物流交流和人才培训,促进人才成长。
(3)组织示范和试点工作
选择部分已成功联动并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业作为示范企业,总结经验,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在全省进行推广。选择一批不同行业、不同生产方式、不同区域的重点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作为联动发展试点企业,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必要的指导,整合物流业务,组织实施企业流程再造。引导试点制造企业与有较强服务能力的物流企业结成供应链合作伙伴,形成联动发展试点组合。示范和试点企业优先享受促进物流发展的有关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
3.2从行业协会层面
一方面,物流协会应积极吸纳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加入,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提供工作支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研讨会、培训班等形式,提高人们对联动的认识,接受联动的理念,尤其是优化供应链,降低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切实有效的措施,从而不断扩大厂家、商家对物流联动的需求。
另一方面,物流协会应积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联动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发展规划工作,推进物流行业统计制度,为政府决策和企业经营提供参考。
3.3企业层面
一是转变思想观念。“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是基于横向一体化思想经营方式,使企业充分利用其他企业的资源,在低成本、高质量等方面突出整合优势。解决企业传统的纵向思维方式与横向开放的联动思维方式的冲突,是企业实施“联动”发展首要解决的观念问题。
二是制订发展规划。对企业来说,“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将是贯穿整个企业及上下游供应商之间关系的经营理念和模式的系统工程。是企业未来发展增长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企业“联动”发展前期,必须要进行科学化、专业化和系统化的整体规划设计。
三是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管理能力提高方面,鼓励企业实现扁平化管理,为供应链的建立打下基础;提升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贯穿供应链的分布数据信息集成;构建适合联动运行的供应链组织管理结构;加强供应链成本核算体系,通过供应链过程成本控制实现效率的提升。服务能力提升方面,鼓励供应链企业间的硬件配合服务,保证企业之间通畅有效的信息交流系统;强化供应链企业间人员配合,实现业务的无缝化连接。
4结论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是一个涉及面广、参与主体众多、行业领域千差万别的庞大复杂工程,其发展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与模式,各地区应该结合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物流基础设施和人才状况作出合理规划,促进两业联动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国龙.长三角物流产业联动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远洋航务,2006(3).
地区发展建议范文6
【关键词】支付系统 经济发展 正相关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省西部,是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建立于1953年7月23日,州内有傣、景颇、阿昌、傈僳、德昂等世居少数民族,东和东北与保山地区的龙陵县、腾冲县毗邻,南、西和西北与缅甸接壤,全州总人口从2008年初的117.7万增至2012年末的123.5万,增长4.93%。近年来,随着国家桥头堡战略的提出并将德宏州列为桥头堡战略的黄金口岸,德宏经济社会步入了全面发展的快车道。
一、德宏州2008~2012年间整体发展及经济运行概况
第一,2008年,全州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99.64亿元,至2012年末,德宏全年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GDP)201.50亿元,较2008年增长102.2%,年均增长率为18.2%;2008年全州人均GDP为8408.44元,到2012年末,人均GDP增长为16315.79元,增长94.04%,年均增幅为17.84%;下列图表反映了近5年全州GDP总值及人均GDP发展及同比增长情况:
表一 2008~2012年间德宏州GDP完成及增长情况
单位:亿元
图一
第二,2008年全州三大产业产值分别为29.5亿元,28.12亿元和42.02亿元;占GDP比重分别为29.6%,28.2%和42.2%;至2012年末,全州三大产业产值分别为57.66亿元,67.48亿元和76.36亿元,占GDP比重分别为28.62%,33.48%和37.90%,第二产业比重较五年前增加5%以上,第一、三产业产值占比较2008年均略有减少,产业结构在逐步调整。如下图二、三所示:
图二
图三
二、德宏州2008~2012年间支付系统的发展情况
(一)2008~2012年间支付系统及结算工具发展情况
刚刚过去的五年,不仅是德宏地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全辖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一是随着第一代支付系统中央银行会计核算集中系统(ABS)的上线以及大、小额支付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中央银行电子对账系统、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以及网上跨行支付清算系统等的相继推广运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电子联行时期账务处理的不便性,加快了资金周转速度,简化了业务办理流程,为全州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
二是五年间全州银行业金融机构非现金交易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据统计,截至2012年末,全州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银行卡总发卡量突破200万张,人均持卡量超过1.5张。另外,2010年央行适时推出网上支付跨行清算服务,即“超级网银”,使得电子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新兴支付工具得到迅猛发展,加上人们越来越习惯使用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工具在当地取得了长足发展。
三是根据上级行要求,近年德宏州人民银行在做好各项资金支付清算服务的同时,从未间断向广大群众普及支付系统相关知识,每年坚持组织开展各种支付系统主题宣传活动,包括金融知识进社区活动、支付系统校园专题讲座、到少数民族村寨讲解贴近老百姓生活的银行卡知识、在市中心人流量大的广场分发支付系统宣传资料以及对商户的上门走访等,这些形式各异的宣传手段有力地推动着支付结算知识的普及,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全州人民的支付观念,为进一步增加非现金交易比例夯实了基础。
(二)制约当地支付体系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一是广大农村地区金融网点布局不充分,影响支付系统的进一步推广。德宏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山区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89%,在农村金融机构大量撤并后,目前全州范围内大部分山区乡镇均仅有农村信用社一家金融机构驻扎,甚至有少数乡镇仍未设立任何金融服务网点,各家银行都把好的设施和资源集中在城区,支付结算中心也越来越远离农村,更不用说将优秀的科技人才以及新的硬件设施配备到农村网点,这严重阻碍了支付系统在农村地区的普及推广。
二是虽然人民银行坚持不懈的进行着支付系统宣传,其效果却难言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宣传资料中专业术语较多,对于金融专业知识了解少的老百姓来说较难理解,另一方面宣传频率不高,期限较短,一般为一年进行一次集中宣传,导致广大群众对方便快捷的各种现代化支付系统了解不多,这也影响了支付体系的进一步推广。
三是农户群体对非现金支付工具认知度低,现金交易习惯较难改变。部分农村居民,尤其是年纪稍长者持有一种观点,认为只有现金和银行存折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银行卡在他们心目当中显得并不那么安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在农民享有的各项财政补贴,如:种粮直补、义务教育补贴、农资及农具补贴等,农民更愿意接受现金结算,即使发放存折,也是领取后立即兑现。同时,新闻媒体对银行卡等支付结算工具诈骗行为的频频报道,也加重了他们对银行卡使用的不安全感。由于农村地区群众受教育水平较低,观念较保守,其对非现金交易工具的接受能力较弱,加之操作流程不熟悉,主观上并不愿意用非现金方式进行结算。
四是农村地区相对较差的信用环境,并不能满足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发展需要。目前,在欠发达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整体评价仍然较低,社会整体诚信建设氛围不够浓厚,导致其信用环境与支付系统发展的需要不匹配。
三、大、小额支付系统资金清算量与经济发展指标之间的关系
笔者以2008~2012年间德宏州大小额支付系统资金清算量以及国内生产总值为样本,通过计算相关系数值分别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相关性分析,即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并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现象探讨其相关方向以及相关度,是研究随机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一种统计学方法。)
表二 2008~2012年德宏州GDP及大、小额支付系统资金清算量
单位:亿元
(一)大额支付系统资金年清算量与GDP的关系
设其相关系数为R,大额支付系统年清算量为自变量Yi,GDP为因变量Xi;分别设这两个变量的均值分别为■,■。
根据相关系数R的计算公式:
R=■ (1)
可得,R=0.9972;另据表二中数据,利用Excel软件作散点图,得:
图四
由上图可以看出两个变量之间具有高度正线性相关关系。
因此可以得出,德宏州2008~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Xi与大额支付系统年清算量Yi之间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较高;德宏州大额支付系统清算量的变化对GDP的变化影响较为显著。
(二)小额支付系统资金年清算量与GDP的关系
设其相关系数为r,大额支付系统年清算量为自变量Yi,GDP为因变量Xi;分别设这两个变量的均值分别为■,■;根据上述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1),计算可得相关系数r=0.8581;另,据表二中数据,利用Excel软件作散点图,得:
图五
由图可以看出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正线性相关关系。
因此可以得出,德宏州2008~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Xi与小额支付系统年清算量Yi之间存在正线性相关关系;德宏州小额支付系统清算量的变化对GDP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
(三)结论
综上所述,德宏州大、小额支付资金清算量对全州GDP的影响较为显著,尤其是大额资金清算量与GDP的相关系数达到0.99以上,接近完全正相关值1。
支付清算资金的增减变化量直接影响着全州GDP的变化,也就是说,大、小额支付系统资金清算量的多少可以看作是反映德宏经济发展速度快慢的晴雨表。可见,进一步规范完善支付体系对辖区经济日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对加快推进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的几点建议
在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现代化支付系统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联系愈加紧密,拥有一个资金安全流动的高效支付体系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如何更好地建设推广支付系统,让现代化支付系统更好地服务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便成为了政策制定、执行者面临的一道难题,下面结合上述分析就基层人民银行如何加快推广本地区现代化支付系统,以期更好地为边疆经济做出贡献提几点建议。
(一)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非现金支付工具的进一步推广夯实基础
一是建立健全企业征信体系,建立信用考核制度,定期组织辖内企业开展征信知识培训,不遗余力地宣传社会信用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鼓励其在日常交易中尽量不使用现金结算,让广大企业了解非现金支付工具安全、高效的特点;二是规范个人信用行为,针对辖区农户较多,信用信息采集不完善等特点,科学、合理地重新整合原有农户信用指标,调整指标权重,建立简明实用的农户信用信息采集与评级系统;三是加大征信知识的社会宣传频率和力度,尤其是对金融从业人员进行征信知识培训,让每一位金融业者对征信知识都了然于心,都可以走上街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社会大众宣讲征信知识,这样既提高了宣传效率,又可达到“一传十,十传百”的目的。
(二)提高各新兴支付系统的使用效率,为全面改善支付环境提供保障
自大、小额支付系统上线以后,人民银行相继建成全国支票影像交换、境内外币支付、电子商业汇票以及网银跨行清算等系统,这些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建成推广,为社会大众提供了多样化的支付选择,然而,受传统观念及社会诚信度不高的影响,其中一些支付系统的推广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收效甚微,如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建成近六年来,使用普及率依然不高。因此,一是在支付系统宣传中找准重难点,侧重宣传使用率低、社会认知度不够的支付子系统;二是联合政府有关部门,对非现金结算工具使用率高的企业,尽快研究出台短期财政、税务相关优惠政策,予以鼓励;三是建议降低商业银行各种支付系统业务收费标准,降低部分费用的费率,以支持地方支付系统业务的发展;四是加强科技部门支持力量,保证各类支付系统运行通畅,使广大用户真正感受到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安全、快捷与高效。
(三)大胆创新,转变支付系统宣传方式,为打开支付结算新局面提供坚强后盾
一是努力实现支付系统宣传常态化。毋庸置疑,人民银行每年牵头举行的支付系统宣传活动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飞速发展的支付结算业务仍不匹配,这就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将支付系统宣传工作重视起来,必要时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在宣传频率与质量方面,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真正实现支付系统宣传常态化;二是尽快实现支付系统宣传专业化。“专业化”的宣传是十分要紧的,如何建设一支专业化宣传队伍更是棘手的问题,基层人民银行支付结算部门应加大对宣讲员的专业化培训,使其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应明白宣传不应只是发发资料这么简单,更要能够用生活化的语言为社会大众解惑;另一方面,“专业化”的宣传体现在时时刻刻,进一步完善窗口服务,不仅是办理好日常业务,也应承担为社会大众答疑的职责,真正体现基层人民银行搞好金融服务的宗旨。
(四)着力拓展支付系统发展滞后的农村地区,为实现辖区结算体系均衡发展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