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商发展趋势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商发展趋势总结范文1
从全球无线通信用户的发展趋势和无线技术的演进趋势来看,2G、3G、4G技术不是一个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在未来5~10年内会互相补充、和谐共存。不过为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运营商和设备商等需要未雨绸缪。提前规划甚至提前部署。有权威组织预测,LTE将在2010年开始商用进程,2012年在欧美亚太等竞争激烈、需求强烈的主流高端市场小规模商用。
自2008年高通放弃UMB后,传统CDMA技术演进路线式微,主流CDMA运营商(Verizon、KDDl、中国电信等)都宣布后续技术向LTE演进。自此,三大3G技术未来演进方向殊途同归。对于CDMA运营商,技术方向虽然明确了,但在具体技术应用、网络建设和升级演进成本上,仍然面临巨大挑战。
经过10年的高速发展,电信行业已经从技术驱动型产业,逐步演变为一个以业务、成本为核心竞争力的行业。无论是运营商还是设备供应商,只有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更丰富的业务,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长足发展。
不管是传统CDMA运营商对现有CDMA网络的建设、运营和扩容,还是新兴CDMA运营商在网络建设初期的规划和部署,都必须考虑如何进行网络的后续升级和技术演进,尽量降低对既有投资的浪费,以更低的成本、更简便的操作,提供更稳定的高质量服务。
以中国电信为例,某供应商在建网初期提供的CDMA设备目前已进入故障多发阶段,频繁的单板更换以及高昂的维修支持费用大大降低了中国电信的总体收益和服务质量。更让人头疼的是该供应商已正式宣布终止对LTE的研发,这样中国电信不但需要引入新的LTE供应商来提供后续技术演进,还要向该供应商支付大量的互联互通调试费用。双倍的花费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不良影响促使中国电信跟中兴通讯签署了CDMA替换加LTE演进的合同,中兴通讯业界一流的CDMA/LTE双模系统不但可以确保中国电信优质的网络服务质量,还可以打消其对将来LTE演进的担忧。
2 中兴通讯CDMA,LTE双模解决方案及其优势
作为CDMA技术的发源地,且拥有众多传统CDMA运营商的北美,是当今全球LTE最热门的区域。在2009年4月的美国通信展上,中兴通讯首次推出了CDMA/LTE双频双模演示系统,在业界引起轰动。该双模系统基于中兴通讯已经大规模成熟商用的SDR软基站平台,在现场流畅演示了高清流媒体、FTP下载、互动游戏等高速数据业务,以及同时进行的传统CDMA 1X语音和LTE视频业务。这是业界首度公开演示LTE和CDMAA模业务。2009年g月,中兴通讯在美国德州达拉斯的CDMA/LTE双模实验室正式落成,在实现双系统共BBU和RRU的基础上,还可以进行CDMA和LTE系统间切换、系统间干扰以及双系统共天馈等面向应用的更深入的技术课题的试验和研究。
中兴通讯把握运营商需求,推出基于SDR统一硬件平台的cDMA/LTE双模解决方案,充分解决了传统CDMA运营商的后顾之忧。中兴通讯基于SDR平台的CDMA系统可平滑演进至DO RevA、Do RevB直到LTE。中兴通讯EV-D0 Rev.A仅通过软件升级即可演进到EV-D0 Rev.B网络。EV-DORev.B网络兼容原EV-DO Rev.A用户的接入。向LTE的平滑升级也非常简单,只需增加LTE基带板件以及软件升级即可。
3 CDMA/LTE的演进策略
中兴通讯两年前启动的平台化战略为CDMA/LTE演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基于microTOA的SDR基站平台,统一了所有无线产品的硬件架构,避免了技术演进路线造成的投资风险。传统CDMA/GSM/UMTS基站的大批量供货大大降低了LTE演进的硬件成本,降低了运营商的CAPE×和OPEX。
3.1 基带演进策略
在cDMA/LTE市场发展初期,主推独立版本的LTE基带板。随着CDMA/LTE市场的日益规模化发展,中兴将推出更高集成度的CDMA/LTE共模基带板。
3.2 射频演进策略
传统的cDMA射频单元都是单发双收的产品。如果要在原有系统上支持MIMO,需要两个RRU的组合来实现对两发两收的支持。
同时,ZTE开发了CDMA/LTE共模RRU,单个RRU即可实现CDMA和LTE的共存组网。
4 CDMA/LTE的演进案例
基于以上的CDMA/LTE演进策略,并结合全球cDMA网络的实际情况,我们总结出如下几种典型的CDMA/LTE演进应用案例:
(1)阶段一:传统多模阶段
从传统CDMA网络演进到LTE,如果考虑沿用原来的单发双收RRU,则需要增加一个传统RRU来实现MIMO,同时基带部分需增加LTE基带板,并配合软件升级。
(2)阶段二:射频共模阶段
在这个阶段将采用CDMA/LTE共模RRU来建网。从CDMA演进到LTE,硬件上只需要增加LTE基带板,再配合软件升级即可完成。
(3)阶段三:基带共模阶段
在这个阶段直接采用CDMA/LTE共模基带板和CDMA/LTE共模RRU来建网。从CDMA演进到LTE无需任何硬件的改动,只需要软件升级即可完成。
5 总结
电商发展趋势总结范文2
本文分析了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移动互联网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根据移动互联网的特征,分析研究了移动互联网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发展趋势 探讨
移动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诞生时间较短,发展速度迅猛。其概念在20世纪末被提出,目前仍处于明确内涵和拓展外延的初期阶段,因此,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统一或被广泛认可的定义。结合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和社会各界的不同观点,本文认为,移动互联网是指用户通过使用手机、PDA或其他无线终端,通过各种无线通信网络,在移动的状态下,随时随地地访问互联网以获取信息、内容和服务。包括移动网络、移动终端以及其上提供的应用和服务。
1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是由网络设备制造商、移动终端制造商、软件平台提供商、应用软件提供商、内容提供商、信息服务提供商等环节构成,是集硬件、软件、内容、服务为一体的产业生态体系。如图1所示。
1.1 移动终端制造商
以iPhone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终端引爆全球市场,引领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性能的持续提升和种类的不断丰富,不仅为移动互联网创造了服务载体,更是助力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随着技术和市场的发展,智能终端的种类呈现多元化趋势。除了目前广泛使用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外,电子阅读器、车载导航、智能电视、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游戏机等移动终端被越来越多地开发和使用,在丰富移动互联网发展内容的同时,也扩大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空间。
1.2 运营商
运营商网络的不断提速、使得大量对速率和宽带要求比较高的内容应用得以快速发展。3G、LTE、宽带、wifi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移动互联网的价值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环境保障。但是,传统通信业务需求日趋饱和,移动互联网和增值服务发展滞后,导致运营商沦为产业链中价值含量最低的管道提供者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运营商必须重新定位自身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中的角色和位置,完成去电信化改革,才能更有效地推动移动互联网发展。
1.3 软件平台提供商
软件平台是一个相对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终端操作系统、浏览器、中间件、应用开发环境和应用商店等。软件平台是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核心部分,是产品和服务实现价值的通道。苹果和谷歌正是因为掌握了这个通道,才实现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形成全新的产业生态体系,占据移动互联网产业生态位的高端。平台模式的出现,大大拓宽了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内涵和外延。其商业模式的侧重点,已经从桌面互联网的只强调内容,升级为构建终端、内容和应用的商业生态体系。虽然,还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但可以肯定的是,移动互联网的盈利模式不会再是单一的“前向收费”和“后向收费”,而是向着多元化收费模式演进。
1.4 应用服务商
应用服务是用户与移动互联网接触最直接、最充分的部分,是用户体验移动互联网价值的最重要环节。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和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彰显,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日益丰富。基础应用包括IM、LBS、SNS、WEB浏览、移动搜索、NFC等,内容应用包括视频、音乐、游戏等,生活工作应用包括移动办公、电子商务、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等。
在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不断地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带来便利的同时,传统PC端的内容和应用也再逐步平移和延伸到移动互联网上。
2 移动互联网产业结构演进趋势
我国移动互联网的雏形可以追溯到2000年12月1日,中国移动开始实施的“移动梦网”计划。但是,由于通信网络、终端设备和商业模式等问题,我国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始终处于萌芽期阶段。直到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向国内的三大电信运营商颁发了3G牌照后,移动互联网产业才有了质的变化,产业发展不断提速,产业结构演变逐步深入 。
2.1 多参与主体
随着移动互联网产业持续的快速发展,巨大的市场空间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纷至沓来,移动互联网的产业结构也将被越分越细。除了运营商、终端制造商、服务提供商外,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软件企业、信息服务企业,甚至新媒体、电商等也将不断的涌入移动互联网大潮中。随着参与主体的增多,移动互联网产业结构将会变得更加丰富,也更加复杂,产业链各环节的竞争也会愈来愈激烈。
2.2 跨界融合
传统产业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延伸拥有巨大潜力,为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带来更多机会,也为传统企业的发展带来广阔空间。移动互联网业务与传统业务的跨界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在移动互联网发展领域不断拓展、发展路径不断增多、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和市场竞争不断激烈的新形势下,突破既有领域,主导产业链条的整合与重构,形成基于多领域的资源整合能力,确立科学的多元化发展战略,是移动互联网企业率先确立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2.3 平台化竞争
运营商、终端制造商和应用服务提供商等充分接入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上下游,在价值传递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增值的事实已充分显示出移动互联网趋于平台化的趋势。未来,移动互联网企业间的竞争,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更是平台之间的竞争。谁的平台优势明显,谁就能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提供更多、更好的应用和服务。
3 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
3.1 产业链和平台趋于融合
未来移动互联网的产业发展,需要包括电信运营商、终端制造商、互联网企业和应用服务提供商的广泛参与,建立清晰合理的产业链体系。同时,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与网络平台、应用平台和终端平台等各种平台进一步开放和融合,从而促进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创新。
目前,全球移动互联网巨头企业纷纷进行产业链的垂直整合,不断瞄准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与内容领域,频频拓展业务领域和并购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3.2 移动应用向多元化发展
随着移动互联网相关技术的日趋成熟,移动应用的创新和淘汰的速度将不断提速。即时通讯、移动浏览器、移动支付、位置服务、移动应用商店、移动安全服务、移动搜索、移动社交网络、移动视频、移动办公、移动医疗、移动教育、移动交通、移动游戏等娱乐服务、移动广告,以及还有很多现在无法想象或者技术尚未成熟的各种应用服务都将陆续出现在移动互联网上,并呈现多元的发展趋势。
目前,移动应用的主要发展趋势有:一是随着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NFC)、射频识别技术(RFID)在智能移动终端上的应用,移动支付成为应用企业、用户共同关注的发展方向;二是移动社交网站通过开放API的形式进一步加强与第三方移动应用开发商开展深入合作;三是移动安全企业将提供包括杀毒、防恶意软件和网络安全软件等的移动安全应用,以及包括安全信息、设备监控和防盗等相关服务。四是移动应用商店领域将随着腾讯、百度、360等传统的互联网龙头企业的加入,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五是未来用户的许多活动都将基于位置服务展开,如购物、就餐和娱乐都可以在生活和工作的附近进行。
3.3 商业模式不断创新
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实质阶段,技术、网络、终端、用户等方面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盈利的商业模式呼之欲出。以苹果为代表的“终端+服务”的商业模式是目前较为成功的商业模式之一,它改变了传统游戏规则中终端制造企业只能通过制造环节来获取利润的固定模式,通过构建面向双边市场的应用平台将互联网体验完美移植至移动终端。此外,搜索业务将随着智能语音和穿戴式设备发展,逐步成为移动互联网的盈利支点;随着移动智能终端屏幕的变大和流量资费的降低,移动广告的效果和接受度将大幅提高;移动游戏与社交网络服务有机结合,越来越吸引用户的兴趣和时间,用户的付费意愿加强;移动支付国家标准已经出台,技术环境成熟,促进移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未来潜力巨大;移动视频可以很好的移植PC端的广告植入模式等都将陆续的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新的商业模式。
3.4 与传统行业加速融合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凭借系统建设运营成本低、附加值高、产业拉动力强等特点,促进了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方面的发展,并逐渐渗透到每个行业中,推动了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打造出更具活力的移动互联网经济。
移动互联网融入企业应用管理,移动互联网改变传统行业的运营模式。此外,利用GPS和LBS位置服务预约出租车;在旅游或出差途中利用手机预约机票和宾馆,查询景点信息和当地天气等;以移动智能终端为信息采集设备,进行远程医疗、教育等;在手机等移动终端办理金融业务等。
参考文献
[1]祁晓清,付忠.运营商的移动互联网应对之策[J].通信企业管理,2014(1).
[2]余晓辉.移动互联网发展与展望[J].现代电信科技,2013(12).
[3]李伟忠.全业务背景下中国电信运营商的移动互联网发展策略探究[J]现代商业,2013(33).
[4]石伟.移动互联网成功的关键:生态系统[J].通信世界,2013(31).
电商发展趋势总结范文3
关键词:云计算;发展
中图分类号:TP3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2-0000-01
一、目前云计算的发展现状
云计算的发展趋势在行业中已经取得共识。它的影响已经逐渐渗透到整个产业以及用户的应用中。云计算将赋予互联网更大的内涵,在某种程度上,它改变互联网企业的运营模式,通过云计算,更多的应用能够以互联网服务的方式交付与运行。云计算将扩大IT软,硬件产品应用的外延,并且改变了软硬件产品的应用模式。IT产品的开发方向也会发生改变来适应上述云计算带来的变化。很多业界领先代表,微软,谷歌,亚马逊等等业界领先代表都推出了自己的云计算产品和方案。如:谷歌推出GDrive服务;AOL的Xdrive服务;亚马逊云计算;HDS,EMC,NetApp先后将云计算和云存储的落地作为今后整体渠道策略调整的关键点;EMC宣布发展目标直指虚拟化和私有云建设;NetApp致力于拓展系统集成商和云存储业务。除此之外,HDS、EMC、NetApp在云存储等方面也取得较好效果。
二、未来云计算的发展趋势
云计算作为一种应用模式,它的出现和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大,必将对产业链的上下游产生重要影响,它在不断的适应着企业的需求。未来根据需求进行着不断增多,云计算将要如何发展?经过调查分析有以下几个方向:
(一)混合云的发展方向
虽然现在很多企业都已经采用了云服务,但是对于大部分的企业来说,基本上采用的都是多个云服务供应商,包括公共云与私有云,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公有云与私有云的组合被大家称之混合云,混合云的优势是能够适应不同的平台需求,它既能提供私有云的安全性,也可以提供公有云的开放性。所以在未来混合云的发展是云服务的主流模式。
(二)大数据分析
大数据如是高科技的热门话题,大数据分析使云计算和大数据能够很好结合。云计算是可以扩展,可以覆盖到大数据领域的,这些云服务能够为云计算提供平台,开源的云平台为大数据提供更好的开发与分析。
(三)SMB应用程序保护
现在,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还是无法承受整个应用程序的测试层序与昂贵的工具进行内部检查安全和数据保护等应用的,期待新的云计算技能够帮助企业利用Web应用程序来进行源代码的扫描,协助企业及时发现潜在的一些网络攻击,从而来按需求提供帮助,降低企业的费用。
(四)强调性能
不管在什么行业,我们更关心的是云的安全,管理和控制权等问题,目前的云计算更强调的是性;是否能够可靠的执行他们所需要的能力,并且,在关键的时期,能够保证业务稳定的进行。因此,在未来,云计算的性能问题会是一个主要的发展趋势。
(五)云游戏
云游戏是以云计算为基础的游戏方式,在云游戏的运行模式下,所有游戏都是在服务器端运行的,并且将渲染完毕后的游戏画面压缩之后通过网络传送给用户。云游戏平台是云计算技术在游戏领域创新性应用。云游戏目前在几年一直在上升,它以云联科技领先的游戏按需点播(Game On Demand)技术为前导,Gartner曾经预测:70%以上的财富2000强企业将至少有一个基于云计算的应用程序,可以看到云游戏的领域会是云的另一个主要的发展趋势。
三、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趋势
2013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但平稳快速的经济增长仍将是主旋律,云计算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口,将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目前,我国正值“十二五”中期,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云计算能够促进社会创新能力的发挥、催生新的商兴模式、提升经济发展效益与质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1)云计算产业成为产业资本和政府投资的重点方向,云计算产业集聚将成为科技园区建设的新热点;(2)新型城镇化政策为智慧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交通云、政务云、教育云、医疗云建设将成为重要环节;国内外企业将在我国云计算市场抢点布局,市场竞争局面初步形成四、我国超过半数以上大中型企业关注规划和部署私有云,并采购面向云的软硬件及相关服务;面向企业的云计算服务将更注重社会化、协作化、网络化的新要求,价格将更趋于合理。云计算基础技术的自主研发将继续获得政府大力支持;五、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社交网络、金融企业、电信运营商等将进一步深化对大数据的运用;国内面向个人的云计算服务开始普及推广;十、国内桌面云部署将兴起,云端时代到来;、云计算将缩小地区差距,推动变革:目前国内类似服务包括金山快盘、酷盘、迅雷随身盘等,均提供多终端数据传输与同步服务。经过笔者试用金山快盘,虽然受到网速等限制,但是已然使云存储出现在实际应用中,除此以外,有消息称,腾讯将推出“微云”服务,此服务将类似于iCloud,也是提供云存储服务,目前还在内测中。
四、总结
云计算简化了软件、业务流程和访问服务,帮助企业操作和优化他们的投资规模。有很多的企业通过云计算优化他们的投资。云计算也不例外,它很强大,且具有创新性,但它也有其自身的瑕疵。每个新平台都有自己的缺点。云计算的扩展、复杂性和变化的挑战,企业正扩展到更多创新与他们的IT能力,希望各个行业都能采用云计算,未来的云计算的扩展、复杂性和变化的挑战,使企业获得更多创新,提高他们的IT能力,使得企业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
参考文献:
[1]李秋红.中国云计算技术开发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2.
[2]王霄飞.基于OpenStack构建私有云计算平台[D].华南理工大学,2012.
[3]汤慧卿.ERP的云计算模式选择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电商发展趋势总结范文4
【关键词】宽带接入网 vCPE SDN NFV 虚拟化
doi:10.3969/j.issn.1006-1010.2017.04.000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7)04-0000-00
引用格式:扶奉超,王鹏,谢元宝. vCPE实现方式研究和发展趋势探讨[J]. 移动通信, 2017,41(4): 00-00.
1 引言
SDN和NFV技术已成为业内讨论和研究的热点。SDN改变的是网络整体架构,其核心思想将网络和设备的控制平面和转发平面相分离,并开放网络的北向接口,实现网络可编程[1]。NFV技术是将网络设备虚拟化,用通用x86服务器实现传统的专用电信设备功能,实现软硬件解耦,从而降低设备成本[2]。NFV适用于计算能力高而对转发能力要求不高的网络边缘,如城域网和接入网。SDN技术和NFV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接入网终端设备CPE的虚拟化提供了基础。
CPE是用户侧网关,处于接入网的边,是用户网络与外部网络的接口单元[3]。CPE的功能是为用户提供三重业务,即数据、语音和视频业务。运营商的用户一般分为家庭用户和政企用户。家庭用户侧的CPE称为家庭网关,政企客户侧的CPE称为政企网关。随着互联网业务的快速发展,家庭用户和政企用户分别遇到许多问题。对家庭用户来说,运营商通过NAT(网络地址转换)为家庭网络提供IP地址,而在其后的家庭内网对运营商并不可见。在很多情况下,网络的问题可能是内网的问题,与运营商提供的网络无关。当家庭网络出现问题时,运营商需要提供上门到户的技术服务,维修成本高。政企客户一般情况下有自己的IT人员维护内网,所以内网问题相对比较少。政企客户更多的是开通专线等业务,业务开通速度慢,需要1-2个月,流程复杂,费用高,难以满足政企客户快速开通需求和网络随选(网络随选指根据客户需求,快速开通相关业务)的需求。
在接入网CPE中引入SDN技术和NFV技术进行虚拟化可以解决家庭客户和政企客户的上述问题。利用SDN技术和NFV技术实现vCPE的方式多种多样,未来vCPE该如何发展是个问题。目前业内正积极开展vCPE研究。标准化组织中最积极的是BBF组织。BBF于2016年6月份了TR-317标准[4],主要规范了vCPE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要求。TR-317中采用的基于NFV的vCPE方案。ETSI组织了标准[5-6],简单介绍了基于NFV的vCPE的实现方案,并举了家长式管理应用的例子。本文在这两个标准的基础上,总结了三种vCPE实现方式。现有成果中还未详述过如何结合SDN和NFV技术实现vCPE,并结合整个接入网重构分析vCPE发展趋势,因此本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前瞻性。
本文主要研究了宽带接入网中如何利用vCPE解决家庭网络内网的问题以及政企用户业务开通缓慢,价格昂贵等问题。本文总结了三种vCPE的实现方式,对比和探讨了未来vCPE发展趋势。
2 传统CPE接入网模型
传统CPE在接入网中的位置如图1所示。一般用户侧的网络有语音网关、机顶盒和宽带网关,分别提供语音、视频和数据三重业务。其中ITMS+(增强型终端综合管理系统)是CPE业务的部署和控制平台,也是CPE设备的远程管理平台。通过TR-069协议,ITMS+既可以实现对CPE上的语音、视频和数据等功能进行部署、管理和控制,也可以实现对CPE的远程状态管理、配置、故障管理和软件升级等[7]。EMS(Element Management System,网元管理系统)负责CPE的无源光纤网络(PON)接口物理层和链路层的配置和管理。BNG(Broadband Network Gateway,宽带网络接入网关)为宽带网络网关,一般指BRAS(Broadband Remote Access Server,宽带远程接入服务器)、SR(Service Router,业务路由器)、MSE(Multi-service Edge,多业务网关)设备。
3 基于SDN/NFV的vCPE实现方案
3.1 方法一
此种方法的思路是尽可能简化用户侧CPE网关实体,使用户侧CPE支持即插即用。仅保留用户侧CPE设备原有二层的Ethernet端口、VLAN端口、Wi-Fi端口等功能,把防火墙、NAT、DPI(Deep Packet Inspection,深度包检测技术)、DHCP、DNS等三层功能上移到云平台。为实现用户隔离,保护企业隐私和信息安全,云平台内为用户独立配置vCPE。此外,开发一个灵活的管理和控制平台,对vCPE进行集中管理,并与NFVO结合实现业务编排和管理,从而实现政企客户的网络随选功能,加快业务部署,提升运营商运营竞争力。vCPE实现方法一示意图如图2所示。
3.2 方法二
方法二的核心思想是用户侧CPE保留原有二层功能和三层功能,仅将新增的增值业务功能上收至云平台。采用此种方法,只有具有新增值业务需求的企业或用户才需要订购vCPE,因而可以相对平滑地演进vCPE。升级用户侧CPE支持OpenFlow功能,将CPE的控制功能转移至SDN控制器[8-9],并由SDN控制器集中管理CPE。由SDN控制器与业务编排器实现用户业务的逻辑路径的配置等功能。开发一个灵活的自助业务管理和控制系统。用户可以通过Portal(门户)方式或者APP客户端的方式访问自助服务系统[10],并直接订购指定要求的服务。vCPE实现方法二示意图如图3所示:
图3 vCPE实现方法二示意图
3.3 方法三
方法三的核心思想是用户侧CPE保留二层功能,可选择将三层功能或新增的增值业务功能放在重构的就近的局端内实现,如MDU(Multiple Dwelling Unit,多用户居住单元)、vOLT或者vBRAS中,从而使得接入网业务流量处理流程与未引入vCPE时保持一致。同时,SDN控制器可以综合管理接入网中CPE、OLT和BRAS等设备,与协同编排器实现VPN业务的逻辑路径的配置。vCPE实现方法三示意图如图4所示:
3.4 方案对比以及发展趋势分析
本节从应用场景方面和引进难度方面来对比上述三种vCPE方案。
首先是应用场景方面。家庭用户最重要的业务是普通的互联网业务。一般来说,家庭用户上网出现问题时,很大概率是因为与互联网业务强相关的NAT、DHCP、DNS等较为复杂的三层功能出现了问题,而简单的LAN、WLAN等端口的配置一般很少出现问题。方法一最大的优势是把三层功能上移至网络侧,归运营商管理,仅保留简单的二层Ethernet端口、VLAN端口、Wi-Fi端口,从而大大简化用户操作难度,减少故障概率,同时把内网暴露给运营商。因此方法一特别适用于海量操作维护能力弱的家庭用户。政企客户除了普通的互联网业务外,更重要的是Site-Site(企业至分部)、Site-DC(企业至数据中心)、Site-Internet(企业至互联网)等专线业务。此三种vCPE方案均可以通过SDN控制器集中管理CPE设备,也可以连接至IDC(Internet Data Center,互联网数据中心)和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多协议标签交换)W络等,因此都可满足政企客户的需求。政企客户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三种方式。
其次是引入难度方面。在引入vCPE之前,业务的流程处理过程为CPE将用户数据通过ODN(Optical Distribution Network,光分配网络)网络连接至OLT,OLT结束光路部分。OLT将用户的数据上传至宽带接入服务器BRAS进行PPPoE或IPoE认证后,用户数据进入城域网和骨干网等[11]。方案一和方案二中,由于实现vCPE的云平台放在城域网的数据中心,位于BRAS之后,因此流量经过OLT后,需要通过Vxlan等Overlay隧道先到云平台的vCPE,然后折回来BRAS进行认证进入城域网和骨干网,因此对现有接入网业务流量的处理流程改变较大。方案三将三层功能或增值业务放在就近的重构vOLT或者vBRAS中实现,可以保留原有的业务流量处理流程,简化引入vCPE的难度。但方案三须随着vOLT重构、vBRAS重构或者CO重构才能得到发展,因此需要一定的时间。
总的来说,作为过渡方案和测试方案,短期内可引入方案一和方案二。但随着整个接入网的重构和虚拟化,方案三会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4 结束语
未来运营商网络将逐步借助IT化的基础架构,向软件化、虚拟化方向演进,电信级SDN加NFV的架构将成为运营商网络的基础技术。作为运营商引入SDN和NFV的尝试,接入网vCPE的成功与否将为未来大规模部署SDN和NFV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提出了三种vCPE实现方案。用户可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采用不同的vCPE方案。对家庭用户来说,由于简化了CPE,可以降低内网出现问题的概率,从而降低运营商运维成本。对政企客户来说,可以大大加快政企业务部署速度,从以前的1-2个月缩短至1-2天。将云平台部署在就近的重构端局内是vCPE未来发展的趋势。本文所提的vCPE方案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OPEN NETWORKING FOUNDATION. Framework and Architectur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SDN to Carrier networks[Z]. 2015.
[2] ETSI GS NFV-MAN 001 V1.1.1. Network Functions Virtualization (NFV): Management and Orchestration[S]. 2014.
[3] P Cota, J Sabec. CPE Virtualization by Unifying NFV, SDN and Cloud Technologies[A]. 2016 39th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Electronics and Microelectronics (MIPRO)[C]. Opatija, 2016: 553-558.
[4] BBF TR-317. Network Enhanced Residential Gateway Issue 01[S]. 2016.
[5] ETSI GS NFV-EVE 005 V1.1.1. Network Functions Virtualisation (NFV); Ecosystem; Report on SDN Usage in NFV Architectural Framework[S]. 2015.
[6] ETSI GS NFV-EVE 003 V1.1.1. Network Functions Virtualisation (NFV); Ecosystem; Report on NFVI Node Physical Architecture Guidelines for Multi-Vendor Environment[S]. 2016.
[7]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Q CT2603-2015中国电信智能家庭网关技术规范[Z]. 2015.
[8] 郑毅,华一强,何晓峰. SDN的特征、发展现状及趋势[J]. 电信科学, 2013(7): 84-88.
[9] 卢泉,林同. SDN/NFV技术及运营商应用趋势[J]. 移动通信, 2016(10): 40-45.
电商发展趋势总结范文5
关键词:协同制造;云计算;云制造;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0-0131-02
一、协同制造模式的基本理论
协同制造是围绕一个或多个核心制造企业,将复杂制造模式中的部分制造任务,分配给其他协同制造商完成,并且各制造服务商按照一定的流程顺序或者管理顺序组成一个基于信息网络平台的整体服务链。协同制造模式能够充分利用以互联网技术为特征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实现各制造任务的协同运行和制造链的完整配合,实现供应链内及跨供应链间的企业产品设计、制造、管理和商务等的合作,这样可以最终通过改变业务经营模式与方式,从而达到资源最充分配置和利用的目的[1]。
协同制造模式的本质是围绕零件的制造过程,即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化技术,将分散在各地的生产设备资源、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等,迅速地整合在一起,并通过信息网络化服务平台,实现异地资源的统一配置和协作服务。这样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配置资源,可以打破时间、技术、空间和地域上的约束,将各地最优的协同制造资源整合到一起,是企业利益最大化驱动的最优结果。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品质量。
以网络化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协同制造,是通过一种支持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以客户和供应商的早期介入为特征的协同工作模式,将地理上呈分散状态的制造型企业或者其他管理服务机构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协作完成产品的设计和制造的管理策略[2]。为了能够达到快速响应市场、降低成本、缩短产品开发与生产周期的目的,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整个供应链的运作能力,企业间的合作日益密切,出现了网络化虚拟性企业、敏捷性供应链、扩展企业等多种企业组织形态[3]。这就要求企业发挥各自的核心竞争力,本着双赢互惠的目的形成动态联盟,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生产出客户定制的产品。基于网络化制造的协同制造模式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在广阔的范围内实现了全球化的资源配置功能。
二、协同制造模式的发展瓶颈
可以清楚地知道,现代意义上的协同制造模式是介于上下游一体化和市场交易之间的。其不仅能异地协作、制造技术创新、提高行业进入壁垒,又能有效增加经营的杠杆、提高交易的灵活性、强化激励效果等效应,从而在核心竞争力得以巩固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稳定与效率的平衡。现代先进协同制造模式呈现出网络化、信息化、分散化、智能化和敏捷化的发展趋势,其中依托于更加先进技术的新的协同制造模式代表未来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当前协同制造模式主要建立在以网络化为基础的服务平台上,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及办公软件的发展,基于网络化技术的协同制造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规模复杂产品及零件的制造需求。尤其是当核心制造商在寻求最优的协同制造服务时,单纯的网络化商务谈判和电子商务平台,是没有相关的智能化协同制造商筛选服务。
而且大部分协同制造链的形成,是依托于核心制造商与协同制造商长期合作所形成的信任机制。这样虽然在信用和制造链稳定性方面有一定的保证,却不能寻找到最优的协同制造服务。网络化协同制造的是建立在现代信息化服务平台和互联网技术上面的,虽然一度得到了大力发展,但是由于制造网络技术的局限性,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如下制约。
一是不稳定性,制造网络的节点具有很强自治性,节点完全可以独立加入或退出制造网格,因此在极端情况下,当节点的资源是稀缺而且不可或缺的资源时,如果节点独立推出,就会引起整个网络的功能化衰竭或者全网络的瘫痪。对整个制造网络造成很大损失。
二是有限服务质量,制造网络给予每一个节点完全的自治和独立性,每一个制造资源节点仅提供制造服务的单一粒度权限,不能提供多粒度、多尺度的访问控制,严重制约了制造网络的功能效率,可见制造网络只有有限的服务质量。
三是没有统一的智能化服务平台,网络化制造完全依靠信息化管理和共享,没有统一的第三方服务平台提供相应的配套制造服务。单纯依靠网络化协调和调度,没有足够的约束力,也不可能获得最优的制造资源和服务,更没有共享信息的服务平台。
可见信息化制造模式亟须变革,需要专门的服务平台,进行制造服务信息的储存汇总,并可以根据核心制造企业的协同制造需求,制定最优的服务包,从而实现信息共享。而随着云计算、物联网、语义网等相关技术的发展,云制造这一先进制造模式就成为现代网络化协同制造模式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
三、云制造是协同制造模式的发展趋势
1.云制造模式发展状况
随着新一代服务计算技术云计算的迅猛发展,其按需服务、资源虚拟化等特点为用户提供了多粒度多方位的服务。由此得到了广泛关注,2012年两会关键词云计算,再度引起了制造业、IT产业和科研部门的重视,随着云计算的大力发展,相继出现了云安全、云存储、云仿真等多种行业应用模式。
电商发展趋势总结范文6
关键词:工商管理;课程改革;中等职业学校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管理也逐渐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已经很难适应企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而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方面要以市场为导向,与时俱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对中等职业学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改革是目前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了有关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几点经验。
一、正确定位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是集管理学、经济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
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与其他学科相比,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涉及的方面比较宽泛,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自己什么都学一点,但是又感觉自己什么都没有学,导致毕业生在找工作时没有正确的定位。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正确定位学生的培养目标。工商管理专业涉及的内容比较广,主要分为传统管理类、市场营销类等,职业学校要根据不同的方向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各专业学生主修的专业课程要有区别,突出重点课程,比如说传统管理方面的学生要以管理学为重点课程,而市场营销管理方面的学生要以市场营销和管理学为重点课程。
二、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要突出重点课程
在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要合理安排课程内容。一方面要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适当调整专业理论课和选修课的比例,让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适当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企业的现代化发展趋势,设置相应的专业模块,使该专业的课程内容符合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发展需求。这就要求职业学校要时刻关注毕业生发展动态和企业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材内容,改变教材内容老化和滞后的现象。同时,中等职业学校还要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出发,总结任职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进而不断完善课程内容,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
三、加强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
随着现代化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毕业生掌握更先进的知识和技能,导致传统的专业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职业学校面临的重大难题。因此,为了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学校在设置专业技能课程时,要注重以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该专业工作岗位的技能需求进行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突出专业技能教材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及灵活性。同时,为了适应课程改革,学校要相应地更新教学软件,以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需求。通过专业技能课程,可以加强
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毕业生自身的优势,达到职业学校的教学目的。
四、加强校内模拟实训,拓宽校外实训基地
中等职业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学校要加强该专业的实践内容,完善校内实训基地。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实训环节,安排相应的配套练习,通过校内实习,学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此外,在专业技能培养时,不仅要利用校内资源进行教学,还需要拓宽校外实训基地,增强校企合作的范围。通过校外实训,能够让学生与社会进行零距离接触,让学生切身感受企业对工商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学习企业先进的工商管理理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技能水平。
五、提高教师队伍自身的素质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进行课程改革后,给专业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教师既要有扎实的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就要求学校要定期邀请高层次的企业管理人员对职教教师进行有目的、系统的培训,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队伍自身的素质。同时,学校可以安排教师深入企业进行锻炼,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切身体验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
总而言之,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基地,一定要注重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重视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不
断丰富和更新教材内容,创设良好的平台,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教师也要改变教学观念,注重知识的积累,促使学生掌握先进的专业技能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和更高层次的工商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正堂.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定位与课程群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
[2]李霞.中等职业学校弹性学习制度的构建要突显自身特色[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06).
[3]黄克孝.论职教课程改革的“多元整合”策略思想[J].职教通讯,2001(02).
[4]张胤.传统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观及课程实施方式在新时代的转变[J].职教通讯,2001(03).
[5]杨少妹.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模式改革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6]彭茂清.中职教师课堂教学困惑及其原因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
[7]刘宏利.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