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课标学习感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课标学习感悟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33.8
一、 在新课标中强调学生学习品质的意义
新课标对于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看重对于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有着重要意义的。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由于化学课程的特殊性,课堂教学中有很多实验课堂,在实验中探究性实验又居多。学生能否具备良好的思辨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探究能力是决定学生能否学好高中化学的关键,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都是为了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品质,这些品质将会伴随学生一生,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受益。教学过程应当更加注重对于学生实际能力及品质的培养,"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够对于各类知识点及教学难题展开独立的分析,才能够在探究过程中找到最终答案,有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会真正有收获。
二、 学生难以展开自主的化学学习的原因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大程度体现在学生进行探索性试验的能力。尤其是化学课程中有很多实验过程,很多知识及原理都是有赖于实验来验证说明的,还有很多知识是在探究性实验中被发现的。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能主动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探索性实验对于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经常能看到学生探究性的精神不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的现象。很多学生缺乏良好的思辨能力及探究能力,对于很多问题及现象不愿意多思考,这是直接导致学生难以展开自主学习的主要原因。
例如,在做验证氯气的漂白作用的实验时,实验过程中我想让学生通过一组实验的对比,能够探究性的找出氯气具有漂白性的真正机理,于是,我设计了几种不同的实验条件。实验一、氯气通入石蕊试液中-实验现象:先变红后褪色。实验二、干燥的氯气中放入干燥的含石蕊的纸片-实验现象:不褪色。实验三、干燥的氯气通过用水润湿的含石蕊的红色纸片-实验现象:先变红后褪色。实验四、在氯水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实验现象:产生白色沉淀。实验五、在盐酸中加入石蕊试液-实验现象:变红。经过这一系列的实验及产生的现象,我让学生充分进行对照,探究性的找出相应结论。学生的反应远没有我期待的热烈,很多学生的想法仍然停留在是氯气能够漂白石蕊,对于漂白过程中的深层次机理缺乏认识。
三、 在教学中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措施
1. 让教学内容和生活联结,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与日常生活实际有着密切联系,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联系有关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讲乙酸乙酯时可以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在做鱼时加点醋和酒我们可以闻到一股香味呢?可以让学生回家尝试一下。讲铝热反应时可以和学生讨论,铁轨在野外出现损坏时在没有电源的情况下是怎么焊接的呢?讲乙烯用途时可以举生活中实存的例子,刚买的香蕉皮是绿色的比较生,我们可以把香蕉和熟苹果密封在一个塑料袋中,几天香蕉就熟了,这是为什么呢。类似的这些问题还有很多,教学中可以先通过提出这些问题引发学生思维与探讨,然后再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阅读、分析教材内容并展开讨论,这个过程不仅能够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很好的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法提高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地、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要注意启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注重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探究性教学方式在化学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发发表自己的观点,带领学生一起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究、寻找真理。不仅如此,学生探究性能力的具备是学生能够形成自主学习品质的重要契机。
比如一次实验课,我要学生用希夫试剂、银氨溶液等试剂鉴别乙醇,乙醚两种无色溶液。按常规就只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加入希夫试剂后溶液变红的为乙醛,另一种是加入银氨溶液加热有沉淀生成的是乙醛。但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又出现了两种方法:一个很喜欢物理的同学提出了第三种方法,就是用手握住试管,能沸腾的就是乙醚;一个平时对酒有所了解的学生提出了第四种方法,就是闻气味,因为乙醇有酒的香味。显然前三种方法着重运用了视觉空间智能与数学逻辑智能,而第四种着重运用了自然观察智能;四种不同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们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与探究,你很难说这几种智能孰优孰劣。想要让学生的探究能力能够得到良好的锻炼与提升,这需要教师不能用单一的观点去确定教学目标,必须使目标具有层次性和开放性,从而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这个过程不仅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过程中对于他们的思维能力也是很好的锻炼,这对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很有帮助的。
结语: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应当更加注重对于学生各种能力及学习品质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应当培养学生具备仔细的观察能力、独立的思考能力及对于问题的分析与探究能力,学生只有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升才能够找到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够更好的展开自主学习。对于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培养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只有这样,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才能够得到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苏永平;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学设计的新视野[J];新课程(教师版);2007年01期
新课标学习感悟范文2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化学教师;意识;执行力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11-0048-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1.019
在认真总结十年课程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教育部组织专家对实验稿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即2011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已于今年秋季正式启用。本次课程标准修订将修订的重点放在如何应对国际科学教育改革和我国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上,着力提升初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修订的基本原则中则着重强调:坚持突出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基础性和启蒙性,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密切结合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和领悟化学学科的价值。新课标以其更加先进的理念、清晰的目标,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那么初中化学教师怎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提高新课程的执行力呢?笔者认为在依据新课标进行教学时,初中化学教师必须确立以下意识。
一、目标意识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化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课程目标”中进一步明确“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同时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实施的要求上更加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是指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可割裂的整体,在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正因如此,新课标在教学目标设计别强调要“全面体现三维目标”,“要按照科学素养的三维目标来构建教学目标”。因此,在依据新课标进行教学时,教师必须具有鲜明的目标意识,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使教学目标具有更强的指向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还必须高度重视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和有效落实,注意挖掘化学知识中所蕴涵的科学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素,并努力探索三维目标的最佳结合点,力求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如在实施以实验为主的探究课的教学时,一方面,既要着力于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和训练实验操作技能,又要高度关注对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和表述实验结论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还必须重视以具体实验为载体,引导学生在体验探究过程、感悟探究方法的同时,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活动意识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活动过程,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参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新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再次明确要求: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依据新课标进行教学时,教师必须确立活动意识,要学会并习惯通过活动进行教学,主动并善于应用活动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应尽可能为学生的自主建构学习提供多样化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一是精心组织探究活动,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个人认识,创设积极的富有驱动性的问题情境,帮助和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探究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以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为目的,既要有一定的过程提示,以有利于学生的主动、高效的参与,又要有恰当的方法引导,以帮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启迪思维,在自主探究中加强体验,在交流合作中完善观点。二是切实重视和加强实验活动,不仅要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实验情景,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还要营造宽松的实验氛围,让学生敢于动手,勇于实践。不仅要灵活地开展实验教学,尽可能创造条件多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更要引导学生把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结合起来,把亲身体验和内化感悟结合起来,把知识的学习、方法的获得与能力的发展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三是积极开展合作交流活动,首先要合理组建学习小组,确保小组成员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生活背景等多方面具有互补性;其次要精心选择合作交流的内容和形式,要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等方面提出问题,使学生既能明确合作交流的方向,又能感受合作交流的价值,从而乐于通过合作交流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主动探究和自主建构。
新课标学习感悟范文3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 反思
一、 关于宽容与严厉对待学生的关系
新课标提倡: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中去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如何把这一理念落实到位是每一位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教师一定宽容对待学生创新活动中的挫折与失败,善于发现与肯定学生失败的创新过程体现的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例如一位教师讲述《爱迪生》时,学生逐段朗读课文,读得流畅、正确,有滋有味,富有感彩,每一位听课教师由衷信服。然而,文章读完后,一个女生却高高地举起了手,教师问:“你有问题吗?”“老师,我还想朗读第四自然段。”一语惊醒梦中人,这位教师显然没有准备,不由自主的脸红了,然而,他马上镇定下来了,微笑着说:“好的,你想读,就读吧”。这位女同学也没想到老师在如此场合满足她的要求,顿时,激动和紧张热流涌遍了全身,嗓音变了,结结巴巴地读完了。这位教师可以这样草草收场,继续进行讲课的征程了。但是,他却没有让女生坐下,带笑容说:“这位女同学真了不起,敢于在同学和老师面前提要求,因为紧张,读得不太流利,她一定能读好这段的,你愿意再读一遍吗?”“愿意!”……教师教学不仅仅传授本领,必须注重激励、唤醒和获得积极的体验。如果教师对这位女生高举的双手视而不见、不予理睬,继续自己的讲课,这位学生的学是不能积极主动、兴味盎然的,“促进学生发展”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必须宽容对待学生的挫折和失败,促使学生自觉主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学一定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学科素养。
二、关于自主与引导的关系
自主学习这一方式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动的去合作,获取学习方法、寻找学习伙伴、选择学习内容,是教师常用的方式。自主学习的提倡,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必须看到一些课堂上的自主学习,放任自流,杂乱无章,有些过火。例如有的教师:“这一问题,哪位同学能回答?”学生们一边举手一边呐喊: “我,我……”有的竟然离开了座位,走到了讲台前。“××同学,你回答。”其余同学的手仍然高举着,甚至大声地发表起自己的观点。这是什么呢? “自主学习”成了教师撒手不管的学习,课堂成了市场。自主学习必须是教师引导、暗示、有效监督的自主性学习。教学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生学会倾听和分享是非常必要的。不能倾听如何分享别人的感受呢?高效的课堂必须鼓励积极思维、积极表达,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教师沉浸于课堂活跃的情景之中,忘记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见解,这样的课堂何谈高效?教师要追求课堂外在形式的生动活泼,也要追求内在的,深层次思维的灵动和方法。例如读课文时,有的教师主张: “你愿意怎么读就怎么读”、“你想读哪段就读哪段”,学生的阅读水平始终处于同一起点,不见起色,缺乏教师的指导和点拨是一定的。教学过程适当的点拨、适当的引导、和适当的范读是非常必要的。例如讲述《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阅读一定读懂、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接着示范,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一至三自然段,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学生一片掌声。)如何读得有韵味呢?那就是一边读一边想,进入情境画面。自由阅读课文时,划下难以理解的句子。教师精彩的范读,迎得学生的认同,感悟了读书的方法,感受了阅读的魅力,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因此,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时自主和引导必须“合二为一”,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
三、关于生成和预设的关系
教学实践证明:课堂因生命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新课程标准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学活动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人的活动,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进而构成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的美。动态生成的课堂是一个真实的课堂,是学生思维开放的课堂,也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课堂。教师必须随机应变,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主参与,真情释放,教师仔细聆听,倾情奔放。宽松和谐、互动合作、情趣横生的空间里师生进行心灵的对话,对话中生成,生成中引导,引导中感悟。对话的过程就是学生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互相激发,教师的点拨,同学的启发,忽有所感,忽有所悟,于是有了创新,也就有了新的生成。生成的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需要的。例如讲述《灰姑娘》时,教师预设的问题贯穿始终,每个问题独具匠心。问题之一:你喜欢哪一个故事?哪一个不喜欢?说说原因。问题之二:你是辛黛瑞拉(灰姑娘)的后妈,是否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说说心里话。问题之三:因为后妈不愿意辛黛瑞拉参加舞会,自己放弃了机会,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问题之四:故事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问题之一学生感知文本,表达喜好憎恶。问题之二、三教师捕捉那些闪动着灵性的生成资源,挖掘文本人文内涵,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关爱、学会追求、学会爱自己。问题之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这是一个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的课堂,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叶莹.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J]. 中国校外教育,2014,31:94.
[2]范云贵. 解析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J]. 新课程(小学),2014,01:11.
[3]杨静.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J]. 校园英语,2014,07:34.
[4]袁向辉.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J]. 新课程学习(中),2014,07:28-29.
[5]王丽荣.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J]. 赤子(中旬),2014,02:273.
[6]彭秀清.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浅析[J]. 中国校外教育,2014,23:93.
新课标学习感悟范文4
关键词:新课标 中学音乐鉴赏课 改进 实践 策略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在中学开展音乐鉴赏课是进行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新课标下,中学音乐鉴赏课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感悟、体验以及鉴赏音乐美感的能力,教师工作者要认真研究新课标的要求,对传统的课程开展方式进行改进,那么如何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下面本文就重点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探析。
一、新课标下中学音乐鉴赏课开展的重要意义
新课程改革对中学音乐鉴赏课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有效开展中学音乐鉴赏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在音乐鉴赏课上,通过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学习,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祖国的音乐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爱国情怀。第二,通过学习世界上各种音乐,让学生认识到世界音乐的多样性,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并增进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第三,增强学生感悟和鉴赏音乐的能力,启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新课标下中学音乐鉴赏课改进和实践的策略
(一) 注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要想对中学音乐鉴赏课进行改进,实现中学音乐鉴赏课开展的目标,关键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这是因为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音乐教学的质量,进而影响着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一定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基本功和综合素质,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准确的讲解和示范,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在学习《贝多芬》这一课时,教师要重点对这位音乐家的生平和作品进行介绍,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贝多芬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音乐中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教师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贝多芬的作品进行现场弹奏,让学生崇拜你,对你刮目相看,这样更有利于和学生进行交流,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新课标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中学音乐鉴赏课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更加重视音乐的实践性和创造性,不仅要提高学生对知识技巧的学习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若想做到这一点,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这种教学方法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被提出,我们一直都在倡导因材施教,但是真正实施的情况却非常不乐观,音乐教师要改变这种情况,全面掌握学生基本的音乐素养,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这门课程。首先,在选择音乐时,要注意选择难易适中的题材,既要保证学生可以听懂,又要保证旋律的优美性。例如:在学习中国经典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如果直接让学生演奏这首曲子,会显得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就要从故事开始讲起,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全面了解这个故事之后,再让学生去理解作品的含义,体会作品要表达的情感就变得比较容易。其次,教师要尽量避免照本宣科,用通俗易懂有具有艺术性的语言来讲解音乐知识;第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将抽象的音乐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理解;第三,实施“互动式”教学方法,明确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音乐的愿望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因为兴趣是学生学好音乐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要向学生讲述学习音乐的重要价值,让学生认识到学习音乐可以对自己产生积极地影响,从而让学生对音乐鉴赏课感兴趣。另外,教师要注重讲授学生音乐鉴赏的技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美的感受和体验,从而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为音乐文化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学习中外音乐鉴赏时,要让学生了解各种音乐形式的发展史,从而扩宽学生的审美视野,增强对音乐文化多元化的包容和尊重,并且在学习民族音乐时,要注重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增强民族自豪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中学音乐鉴赏课开展的目标发生了变化,因此教师也应该转变观念,对中学音乐鉴赏课开展的模式进行改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并做好课后总结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实现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淑娴.新课标下中学音乐鉴赏课的实践[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34).
[2]谭连花.刍议新课标下中学音乐鉴赏课的实践与思考[J].速读(上旬),2014,(05).
新课标学习感悟范文5
关键词:课标解读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8.104
2011版课标的出台,为初中思品的教学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在新课标指导下打造高效课堂,谈谈自己的看法。
1 课标是什么
课标即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评价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规定了以下内容: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课标是我们教学的依据,是我们组织一切教学活动的灵魂。
2 新课标的解读
2011版课标,从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实施建议以及课程内容上,都比2003版有所创新。主要包括四大部分内容: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前言部分包括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为我们设计了三维目标,实施建议包含了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的编写等方面。其中,课程性质中,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课程理念中,强调学生的生活是思品课教学的基础,提出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新理念。下面,主要从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上对新课标进行解读。
2.1 课程的设计思路
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四个方面的内容。具体说来,就是将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融合到以下三种关系中:一是处理与自我的关系,二是处理与他人、集体的关系、三是处理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2.2 课程内容
包括三大板块(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九大要点(认识自我、自尊自强、心中有法;交往与沟通、在集体中成长、权利与义务;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认识国情爱我中华、法律与秩序),54个小要点。每个要点都有自己的标号,我们要学会识别标号。如一2.3是什么意思?以第一板块为例说明:大写的“一”,就是指第一板块;“2、3”就是第二个要点的第三个小要点,即:“一2.3”是“成长中的我”中“自尊自强”下的第三点“自尊、自爱,不做有损人格的事”。其他板块也都一样,只要熟悉板块和要点,这些标号一看就懂。
3 如何基于新课标,打造高效课堂
3.1 根据新课标“增加、删减、调整的内容,重新整合教材,做到有的放矢
由于现行教材与新课标不同步,课标中增加的内容,是现在教材中涉及少或者没有的内容,要根据课标,找相近的内容加以补充;删减的部分,教学的时候就不要涉及;调整的部分,要求我们看清楚是如何调整的,然后大胆整合教材。
3.2 如何确立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课标是确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唯一依据,关键要读懂课标中的行为动词。
首先确立目标:思品教学的目标是三维目标,课标中“体验、体会、感受、关注、认识、接纳、增强、富有、懂得、形成”等词是道德情感要求,这些动词后面的内容自然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正确对待、克服、养成、锻炼、形成、掌握、参与、做到、杜绝、提高”等词是能力实践要求,这些动词后面的就是能力目标;“了解、知道、理解、分析”等词是道德认知要求,这些动词后面的内容就是知识目标。定好了目标,就要根据目标确立重、难点:在三维目标中,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是思品的终极目标,这个目标下的内容是重点,能力目标的内容一般就是难点。
3.3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与教学策略
我们临沂市教研室根据课标要求,对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分别制定出了非常实用的“三五X”教学模式与策略。所谓“三”,就是课标中规定的三维目标;“五”就是教学过程中的五个贯穿始终:情感教育、文化育人、探究体验、展示交流、习惯养成贯穿始终;“X”是指根据需要,灵活安排教学环节。现就新授课的教学介绍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入与新授课教学内容相关的特定情境中,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组内探究。这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通过启发引导,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经过阅读――独立思考――小组研讨的过程,运用举例子、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获取知识,得出结论,理解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概念。
第三环节:分组展示,集体探讨。在展示前将探究任务分给各个学习小组自主探究,然后展示、交流自主感悟和本小组内的学习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通过全班的展示和交流,形式多种多样的师生、生生的互动学习,在运用所学新内容试着解决生活、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第四环节:走进生活,学以致用。这实际上就是贯彻思想品德课最基本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课本上的理论来源于生活,最终还是要回归于生活,即生活――理论――生活。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来观察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把“学”和“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第五环节:归纳小结,巩固深化。这一环节就是启发引导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以及自己的学习收获作简要的归纳总结,以进一步理解、巩固、深化所学内容,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目标。小结绝不是把所学习的内容简单机械地重复一遍,而应该是认识的提高,情感的升华,观点的进一步强化,能力的进一步培养,行为的进一步引导。
通过这五个环节,体现出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新理念,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能够很好的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最终实现三维目标。
总之,新的课标是我们思想品德课的灵魂,我们要做有心人,学习领会新课标的主旨,结合实际的教学生活与实践,就一定会打造出高效课堂,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参考文献:
新课标学习感悟范文6
一.“讲”的拿来主义
讲授,讲解,是最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现在,“讲”不但风光不再,而且似乎已经沦落为满身疮痍面目可憎的老,只配招惹别人的口水的份了。但我想说,“讲”,依旧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在过去的语文课堂上,“讲”确实是出尽了风头,招惹了太多的嫉恨,把持了太多的话语权,所以,借着新课标的机会,好些人欲致“讲”于死地,于是,让学生去讨论、去发挥,让课堂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似乎这样,学生就都动起来了,就真正体现新课标“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了。然而我总感觉这也太过狭隘、武断和短浅。没错,新课改特别强调师生的互动,强调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主张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作用。所以,教师要“蹲下身”来,与学生平等对话,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于是在我们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矫枉过正,又出现了另一种我们不愿看到的现象:老师闭嘴了!这就产生了两个后果:一是学生的交流探讨不够深入限于毛皮,真正的隐形问题不能得以发现和解决;二是老师借讲得少正好可以掩盖他们知识储备的不足和课堂准备的不充分。试问,这是高效的课堂么?所以我认为,新课标同样需要老师的精彩点拨,精辟论述,生动讲解!只要心中有学生,掌握好时与度,讲又何妨?
二.“读”的拿来主义
新课标对“阅读和鉴赏”提出的要求是“高中三年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以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 150万字”,同时也提出了课外阅读的目标要求:“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这个要求的提出体现了新课改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事实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也总结了一条语文学习的规律性的结论:“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有依靠大量阅读,没有捷径可走。”诚哉斯言!但我还想强调的是语文课堂上的诵读。新课标中强调的是阅读,它突出的是“读”的量的积累,但却未涉及“读”方法。我以为,量的积累当然重要,但读的方式,特别是诵读的方式也决不可这样漠视,因为诵读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感悟提升的好方式。在诵读中,以声音为媒介,将文本用语的精妙,情感的流露以及语言的风格自然而直观地得以玩味和鉴赏,一遍诵读,有时可以取代千言万语的讲解和说明――因为语言不同于自然科学,可以进行逻辑的演算和推理,唯有读,出声的诵读,才是揣摩咂摸的好方式。让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这是传统的课堂,也是新课程的课堂。切莫让纷扰的讨论代替了协和的诵读!
三.“量”的拿来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