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老人行动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爱老人行动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爱老人行动方案

关爱老人行动方案范文1

关键词:农村老年志愿者;行动研究;培育

1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65周岁及以上人口人数激增,老年抚养比急剧上升,老龄化的趋势明显加快。同时,由于城镇化进程速度快,城乡差距再次拉大,造成了人才流失与农村老龄化的现状,对养老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是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差,专业组织少,老年人的能力不足等原因,参与志愿活动的方式和渠道单一,难以满足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因此本研究旨在发挥社会工作者自身的专业优势,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以农村社区为平台,通过行动研究的方法,将研究、教育与实践集于一体,探索社会工作者培育农村老年志愿者的专业化路径,帮助建立老年志愿者队伍,通过教授志愿服务知识和技能,让他们发挥自己在团队建设中的作用,在农村探索实践“四社联动”机制。对于老年人提高知识水平,发挥自身价值,协调人际关系,进一步建设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

2研究方法及相关理论

2.1行动研究方法。行动研究主张结合研究和行动,研究者对个人自身所处的社会位置、社会现状、社会的正式经济结构情况下所做的行动,及所做的行动带来的影响进行主动的研究。农村老年人志愿者作为行动者,社会工作者作为研究者,应该一起获取及创造知识,可以通过参与式的研究,让当地的民众可以参与到界定问题、研究步骤、制定步骤、行动计划、成果评估中去,在社区的发展中寻找出现的问题,并且制定介入的方案和实践行动,更好地服务于当地居民。2.2相关理论。本研究主要涉及三个理论,第一个是优势视角理论。优势视角理论是由美国堪萨斯大学社会福利学院教授DennisSaleebey在《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一书中提出来的。该理论关注一个人的内在力量和主导资源。社会工作者借助此观点,去挖掘农村老年人的内在潜力与优势,帮助他们去应对生活。第二个是增权,《韦伯斯特新世界词典》(1982)在定义增权时,把它说成是“赋予权力或权威;赋予能力;使能;允许”。这是一种扩大个人或团体,并确定和激发案主潜力的干预方式和行动。增权是一个过程,透过这个过程,人们变得够强壮而足以去参与影响他们生活的事件与机构,以及在这些事件与机构的控制下进行分享,并努力改变他们。社会工作者赋予农村老年人权力,激发他们的潜能,在社区和社会中发挥自己的力量,使权力结构达到稳定。第三个是老年持续活动理论,该理论更加关注老年人之间的个体差异,认为个人行为的持续模式更适合农村老年人进入新的社会角色,选择合适的方式生活,获得幸福和快乐的感觉,在晚年也能“老有所为”。

3行动研究与社会工作的介入

3.1问题界定。本文主要以吉林省的X村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X村有600名老人,其中处于60-69的低龄老人有342人,占比57%;70-79的中龄老人有187人,占比31.17%;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有71名,占比11.83%。低龄老人占的比重比较大,但是老龄志愿者却很少,志愿活动发展缓慢,志愿意识不强烈,老年群体作为社区治理的群体中的重要资源,目前还未得到完全利用。主要是因为老年人缺乏志愿服务意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慢,老人们开展志愿者服务行动的执行力远远不够。因此,参与程度低,即使有意愿也不知如何进行志愿服务,志愿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都有待提高。因此,社会工作者重点对农村老年志愿者进行培育,深入挖掘老年人自身的优势,提升老年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老年人之间的交往,使老年人积极应对老龄化。3.2推动行动计划。3.2.1志愿者招募。志愿者招募是志愿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一方面能够丰富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让他们的晚年生活过得充实并且有意义。另一方面,选择农村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是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得来的,老年人帮助他人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能获得一种满足感。招募的前期准备工作主要是当地村委会成员与社会工作者相互配合,进行沟通与交流,获取当地政府的支持。X村书记作为领头人,第一个加入到志愿者行列中,村委会成员也都积极响应号召,纷纷加入志愿者队伍中,他们帮忙推荐有影响力的老人们,并且呼吁大家加入志愿者活动中来。借助微信平台或者在社区贴广告以及居委会推荐等方式广泛的招募志愿者,以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广招对志愿者活动有兴趣的老年人;积极推荐有志愿者经历的老年人,让他们做农村老年志愿者队伍的骨干,教授其他志愿者经验;邀请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和知识储备的老年人,能够号召当地居民集中起来办大事。我们通过与报名者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服务意愿、服务经历、身体素质等个人情况。通过最后选拔,共有20名老年人加入到志愿活动中。他们中有的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助人活动,充满好奇与热情;有些是做过志愿者的,希望能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他人。社会工作者以专业的精神带领农村老年志愿者积极投入这项公益活动中,促进社区乃至社会的稳定。3.2.2志愿者培育。培育的方法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和项目活动中的培育。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要了解什么是志愿者和志愿者精神,志愿者在服务的过程中应具备什么能力和技巧,应该有怎样的服务意识。项目活动的培育以项目为主要的载体,老年志愿者在活动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和自身的服务能力,同时也会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社会工作者要和志愿者及时的进行沟通,并要对服务方案进行及时的调整。(1)社会工作者帮助农村老年志愿者发掘自身潜能。每个人都有一些自己不曾开发的潜能,我们主要采取了课堂教学的方式,但不是传统的学习模式,而是通过一种体验式的小组活动的方式。小组活动的主题分别为:破冰之旅;发现自己的优势与盲点;找回自信增强自信;改善人际关系;突破思维局限。社工通过这几次小组互动,让组员有了互相了解,社工作为主持人及活动的参与者,近距离接触到了老年志愿者,捕捉到了他们身上的特质,激发了一些人沟通表达能力、看到了一些人理性沉着的一面以及关爱他人温暖的一面。同时挖掘志愿者的优点,给予他们自主行动的机会,社会工作者充分发挥了领导者与协助者的作用,让老年人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所在,突破局限,增强了自信,改善了人际关系。(2)社会工作者协助农村老年志愿者开展志愿活动。在X村老年志愿者可接受的程度上,社会工作者通过项目培训教授他们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X村老年人志愿服务活动的能力。首先社会工作者和老年志愿者共同建立了农村老年志愿者培训制度,培训内容结合了X村当地实际情况并且充分利用了当地资源,符合农村老年志愿者的培训需要。其次建立了绩效评估制度,以评优评先促进老年志愿者的学习性成长。这一阶段,开展了很多项目:区域文明和谐创建———志愿者分成两组,一组是文明监督员,一组是义务宣传员,志愿者监督大家文明出行,对乱停乱放的车辆整理,认真清理街道上的垃圾,对随地扔垃圾随地吐痰的村民说明教育,引导村民讲文明树新风,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社区家园;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定期料理家务,组织慰问老军人老前辈,弘扬助人为乐的精神,努力营造有困难找志愿者的、有时间做志愿者的氛围;家庭妇女健康知识讲座———为了增强保健意识,增强预防和治疗妇科疾病的能力,社工与志愿者共同举办了这个知识讲座。这些活动发挥了农村老年骨干志愿者的核心领导作用,特别是老书记老党员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威望,同时人脉资源比其他人多,充分调动了其他志愿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志愿服务的开展,为农村老年人树立自信,帮助他们与社会接轨。3.2.3总结评估。评估对于志愿者培育是非常关键的,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过程评估,它所评估的是老年志愿者培育的过程情况。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一起参与到X村志愿服务活动当中去,在服务过程中,社工给予老年人进行服务的权力,带领并引导他们学习志愿服务,激发老年人志愿服务的潜能,找出并发挥每个人的独特优势,社会工作者在一旁观察各个志愿者的表现,判断他们的志愿服务技能掌握程度和服务能力,并根据过程评估反馈的信息实时调整培育策略。二是效果评估,经过举办讲座以及开展活动,X村老年志愿者队伍基本形成,志愿服务顺利完成,在志愿服务中承担志愿者骨干的老年人推动着各项活动的开展,他们全身心投入志愿服务活动中,拓展了志愿服务的知识,学习并掌握了志愿服务方法,激发了自身潜力,明确了志愿服务方向,增强了自身志愿服务精神,提高了志愿服务质量。

4建议

农村老年志愿服务应当积极地融入农村的养老服务事业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健全与完善社区志愿者养老助老服务制度。另外,专业社会工作者应当深入农村,结合并利用身边有效的资源,联络政府与爱心人士,多渠道筹集资金与人力,协助农村社区兴建老年服务设施。同时,积极开展农村老年志愿服务活动,给予留守老人们专业的教育和培训,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地制宜。为上岗志愿者进行登记注册,建立规范的服务体系。并灵活利用新媒体等方式在老年人群体中宣传志愿者精神,尤其是发挥有威望有技能的老年人的带领作用,强调精神方面的鼓励和肯定。更好地发展农村地区老年志愿者服务事业,使老年志愿者服务在全国城乡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秦智颖.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5:9-15.

[2]王丽.农村社区志愿者培育中的社会工作行动研究———以“关爱三留守人员志愿服务项目”为例[D].兰州:兰州大学,2016:12-15.

[3]王丽娟.低龄老年人志愿服务参与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3:4.

[4]邬沧萍.“老有所为”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要求[J].人口与发展,2011,(6):32-34.

[5]高樱.老年志愿者活动长效机制构建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4:16.

关爱老人行动方案范文2

作为设计人员,我们需要对我国的老龄化现状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对潜在的市场和目标人群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为老年人这一弱势群体设计出具有高度人文关怀的产品,作为大多数老年人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助行用品——多功能拐杖椅的设计与改造已迫在眉睫,它可以实现老年人生活上的便利,心灵上的依赖,关乎老年人生活能否平安、幸福。

1、 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特点

老年期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生老病死是从生长发育、成熟到衰退的缓慢的生理过程,是十分正常的。衰老亦是生命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老化会导致老年人生理功能上出现许多障碍,比如视听力衰退、牙齿脱落、皱纹增加、行走不便、疲劳不易恢复和对疾病抵抗力差等。而在行为方面,老年人人体平衡能力下降,有很多老年人很难保持站立时躯体的自然平稳状态,易摔倒。同时,老年人步态特点随年龄发生很大改变,行动特点与其他人群有很大的区别,老年人走路时容易“拖拉”,步长和步频减小,步速下降等。因此,老年人行走时要量力而行,尤其要注意辅助产品及设施的选择和使用,以保证其人生安全。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机能的减弱,加之中国传统的大家庭结构向小家庭结构转变,“空巢”家庭随之产生,绝大多数老年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伴随着子女的长大成人而渐渐远离父母的庇护,而且子女们因为工作经常不能及时看望老人,退休老人的生活状态与生活节奏发生改变,感到生活无味,内心空虚,情绪不稳定。尤其是一些身患疾病或身体虚弱的老年人,他们极其渴望自由与生活自理,需要与其他老人沟通,同龄人的宽慰会让他们心情舒畅。因此,设计与改造携带方便、人机设计合理的适宜于老年人的多功能拐杖椅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老年人多功能拐杖椅产品设计现状

对于老年人来说,拐杖椅是使其行走方便的工具。他们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喜欢更为简洁易懂的行为,或者便于自己操作的产品。因而使用简单,易学,操作方便,能够减少体力和脑力负担的产品将会受到老年人群的极大青睐。

相对于欧美与日本,中国市场老年人拐杖椅的开发与设计才刚刚开始,尚处于培育期。近年来,已有商家不失时机地推出五花八门的老年人用品。但是大都不注意老年人市场需求的调查,对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了解少,以致适合老年人需求的商品少,品种单调,无论在数量、种类和质量上都远远滞后于应有的水平。据调查,目前中国市场上已有将拐杖跟椅子结合成的多功能拐杖椅,但其结构功能单一,品种单调,造型雷同且不美观。大都是运用一块板子依附在拐杖上,虽然能承重能帮助老年人出门,但是笨重又不方便,且技术含量不高,从而导致质量不稳定、种类单一,不够人性化,不能满足大多数老年消费者的需求,以致于有些老人宁愿一手拿手杖一手拿凳子,外出休闲锻炼。

3、老年人多功能拐杖椅设计要点

3.1功能设计

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电子产品日新月异,但是真正针对老年人的高科技产品却是凤毛麟角。现在市场上的多功能拐杖椅功能较单一,大多是展开依附在拐杖上的板子而变形成一个单纯的凳子,虽然较好地考虑到老年人的体能特点,方便老年人在行走途中得到短暂的休息,但是舒适性和稳定性不高。因此,还可以增加一些其他功能,例如紧急呼叫装置、语音功能等等。

无论作为子女还是设计师,我们首先要考虑安全问题,因此加上安全的警报系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老人遇到身体不适或者遭遇困难时,可以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子女或附近的爱心服务站来帮助老人;其次,针对老年人智力上的退化而导致经常遇到迷路或者忘记回家的路,如果在拐杖椅上加上精确的GPS定位系统和智能提示回家功能,无疑为老人出行提供了又一层保险;而且在拐杖椅上我们可以配备语音功能、录音功能,在老人寂寞的时候可以听听平时录下的子女的声音来宽慰自己。

中老年人消费决策调查显示:“物美价廉”、“一物多用”的产品颇受中老年人的青睐。当然,功能的多样化必须在合理的条件下才能不同程度地给使用者带来生活的便利和生活乐趣,我们不要一味追求“多”,而要对附加的多种功能作进一步的考量,在合理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不要使原本简洁明了的人机界面复杂化,从而给操作者带来干扰。

综合以上内容,我们要尽最大努力设计出一个功能设计型的设计,救生型的设计,一个强力的安心剂,使老年人用这个产品将比以前更安全。

3.2造型设计

拐杖椅造型设计必须符合人机,也就是说,拐杖椅结构要合理,外观尺寸方面,必须做到宜人化,还要考虑色彩和材料的选用,使其外观形态更加方便适用于老年群体。

3.2.1结构设计

目前市场上的多功能拐杖椅,大多只能将依附在拐杖上的板子展开而变形成一个单纯的凳子,整个结构简单导致外观累赘不美。

我们的设计将比现有的拐杖椅更加考究,改变传统的拐杖特点,分为子母两个拐杆,且将其分成四段,具有可折叠特性。折叠后将子母拐杖拉开, 可以将其进行再拆装组合,进而将其分成两个部分,运用转动链接和限位旋转,使缠绕在拐杖内部的布条拉开,形成一个有靠背的椅子。反之可将椅子完全收回折叠而成为一根普通拐杖的形状,这样既可以做拐杖用又可以当椅子坐,结实耐用又美观大方。

3.2.2形态和色彩设计

产品形态的设计是由其内在功能的需要所决定的。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他们往往是通过产品形态的外形来判断和衡量产品与自己内心的希望是否一致,并最终作出是否购买的决定。对于大多老年人来讲,随着生活舒适度的提高,他们有越来越多的休闲时间,对拐杖的要求也转移到了期望安全、舒心等方面,同样会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娱乐及高雅的生活品质。于是在形态上,我们利用三角力学原理,集手杖和椅子功能于一体,结构合理,达到重量轻、坚固耐用,变换灵活,简便快捷。当椅凳使用时,三腿支地稳固安全。这种让消费者感觉熟悉且操作舒适的拐杖椅形态设计,给老年人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同时体现了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

成功的色彩设计往往能给产品的使用者带来亲切、愉悦的心理感受,能够激起消费者强烈的购买欲。由于生理因素,老年人喜欢沉稳,安静,一般不宜使用对比太强烈的色彩,应偏向朴素平和,但又不失优雅、高贵的色彩,如黑、白、灰、紫色、宝蓝等。我们决定选择银灰色和黑色搭配的配色方案。既符合了大多数老人的选择颜色心理,又彰显出了一种朴实的高贵、低调的华丽,使产品具有现代设计感,

3.2.3材料与工艺分析

在众多的材料中,经过综合分析我们决定在拐杖椅支架和椅面采用优良镁合金材料。镁合金产品相比铝合金、不锈钢的长处有:(1)坚固耐用,强度高,承重能力强,镁合金比强度高于钢,比刚度接近钢和铝合金,单位质量能够承受更多的载荷。(2)分量轻,镁合金在适用金属中是最轻的金属,是铝的2/3,是铁的1/4,便于老人平时携带,不会造成额外的负担。(3)在弹性范畴内,镁合金遭到冲击载荷时,接收的能量比铝合金件大一半,所以镁合金具有优良的抗震减震功能,老人用拐杖接触较硬地面时,能缓冲地面对手臂的震动。(4)镁合金作为铸件,具有良好的铸造性和尺寸稳定性,易加工,废品率低,降低了生产成本。

镁合金熔点比铝合金熔点低,压力铸造成型性能好。镁合金铸件抗拉强度与铝合金铸件相当,一般可达250MPA,最高可达600多MPA,屈服强度,延伸率与铝合金也相差不大。镁合金稳定性较高压铸件的铸造加工尺寸精度高,可进行高精度机械加工。压力铸造能使铸件表面获得清晰的花纹、图案及文字等,适应于制造小型、薄壁、带镶嵌件的复杂铸件产品,可获得较满意的外观质量。

用镁合金等材料制造老年人拐杖椅,通过卡扣连接和螺丝螺母的链接,来实现可拆卸、拉伸的功能。在手柄位置安放多功能现代技术的界面及按钮,实现更人性化,更人机的效果。

3.3人机工程设计

作为老年拐杖椅来说,拐杖椅一定要设计得更符合人机,让老年人使用更方便更安全。(1)拐杖的底部一定要有防滑装置,橡胶和地面的摩擦力很大,可以保持拐杖着地时又轻又稳,不易打滑。(2)拐杖的手柄要握起来舒服,在手柄材质上尽量做得饱满,手柄上有一些应急的按键和测试的功能,让拐杖能更好地服务于老人。(3)弹性设计,拐杖的长度要可调节,当老人站直、握紧拐杖与腿平行时,胳膊最好与拐杖呈30度角,手杖过长,把手会将手腕顶得过高,老人握起来不舒服。拐杖把手的长度要超过手掌的宽度,这样老人握起来,手腕会比较放松。(4)材质方面,老年消费者一般要选择结实、耐用、不易变形、轻便的拐杖。材质重量以250克到350克为好,表面不要太光滑,握在手中应具有舒适、安全的感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关爱老年人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多功能拐杖椅设计要求设计师将情感融合于设计中,设计出使用方便,集行、坐、健身于一体,使每个老年人行路更方便,不再为散步休闲坐车时无处休息而烦恼,有效解决老人出门难,不安全的问题,使老年人更加能够体会到社会对他们的关怀和爱戴。

参考文献

关爱老人行动方案范文3

关键词:老年人;老年旅游;无障碍设施

随着岁月流逝,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却仍充满旅游热情的老人们越发感到旅游设施设备的无障碍是自己最大的现实需求。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从事旅游服务的企业,对开展老年旅游业的态度并不是很积极,而是一种谨慎的观望。导致企业积极性受限制的原因很多,从客户的角度来看有老年人行动不便、甚至生活不能自理,从景区的角度来看很多景区缺乏相应的服务设施,大大增加了企业安全和服务成本。在这种背景及现状下,选取老年旅游设备设施这个角度进行研究,旨在为我国老年旅游遭遇的瓶颈寻找一个突破口。从理论上,明晰老年旅游设备设施的标准化体系,为老年人旅游设备设施建设方面提供理论借鉴。实践上,从老年人实际需求角度出发,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及对策,对我国老年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一、老年人旅游对无障碍设施的需求分析

老年人旅游对无障碍设施设备的需求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也是多样化的,并且是逐步提高的。为确保旅游的顺利进行,要尽量满足老年人对旅游基本要素的需求,如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时刻以老年人的身体要求为出发点,保证旅游行进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1)老年人旅游对餐厅设施设备的要求。由于身体素质及各项机能的逐步退化,老年人除了在食物的摄取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外,在旅途中的就餐环境应室温适宜,各区域通风良好,照明充足。同时配有老年人就餐专用椅或配备可调节的餐桌椅等。在餐厅内外的公共区域应设有残疾人或老年人专用坡道,及相应停车位;公共卫生间,有充足的厕位和残疾人厕位,设备齐全、完好 ,洁净,通风照明良好;客用电梯内有方便残疾人和老年人使用的按键;地面采用有效防滑材料。

(2)老年人旅游对住宿设施设备的要求。老年人极容易感觉疲劳,所以对住宿环境的选取要求相对较高。老年人住宿设施必须符合《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标准编号GJ122-99),其无障碍设计水平不仅直接影响到老年人在目的地的旅游体验,同时也对提高重游率和扩大客源市场有重要影响,通常较为注重建筑入口处、休息区、餐厅及洗手间等公共部分的无障碍设计。饭店要有无障碍客房预定,客房设置、客房内设施、公共区域以及服务态度无障碍。除客房外,还包括停车场及其他区域公共场所。

(3)老年人旅游对交通设施设备的要求。老年人在行动上往往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对于旅途中交通运输工具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比较关注,与此同时与交通工具配套发展的公共设施对于该群体的出行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如航站楼、列车站、地铁站等场所,应该着重发展候车环境、交通工具接驳处的便捷设施,以及设置老年人专用的无障碍通道等,从而便于该群体的安全、顺利出行。

(4)老年人旅游对景区(点)设施设备的要求。由于老年人时间充裕,因此应考虑该群体错开旅游的高峰期。老年人作为特殊的旅游群体,与其他旅游者最大的差别在于他们的脆弱性,这也决定了景区无障碍设施设备的配置。景区(点)应保证连续无障碍道路设施的使用,使老年人能游览更多景点和更方便使用景区内设施;为老年游客提供包含景区详细信息(包括无障碍设施分布图)的手册或指南;有条件的旅游景点可通过“语音导游系统”和景区内定位系统,向老年游客的手机或其他接收装置发出语音信息,提供专业化的咨询和导游服务。

(5)老年人旅游对购物场所设施设备的要求。从旅游购物角度来说,针对老年人成熟的购物心理,节约实惠的消费特点,不应对该群体进行强迫购物。如果有老年游客在购物方面有特殊要求,应本着自愿的基础上为其提供价格合理的消费场所。购物点应布局合理,商铺类型配置得当。购物点周边应配有供游客休息的专门场所。

二、老年旅游无障碍设施现存问题

目前,老年旅游需求逐步提升,但很多旅游企业却又无法满足老年人的这种需求,无论是通道(路)、电(楼)梯、平台、房间、洗手间(厕所)、席位、盲文标识和音响提示以及通讯,信息交流等其他相关生活的设施都不完备,而且专业化程度也不够,不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导致我国目前的老年旅游发展遭遇瓶颈。

(1)符合老年人旅游需求的设施设备的配置欠缺规划。随着老年人福利的改善,老年人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甚至有不少老年人产生了出国旅游、飞机旅行、度假旅游和各种专题旅游的强烈动机。所以老年群体对旅游设施设备的需求不仅正在趋于专业化,而且相应地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是,很多旅游区的经营者没有重视老年旅游市场,有些也是临时提供简单设备以应急。没有对与老人相关的旅游设施设备建设制定总体规划。设备设施建设的严重欠缺致使很多老年人打消了旅游的计划,从而丢失了许多潜在的客户和旅游市场。

(2)针对老年人旅游设施设备配置的资金投入不够。老年旅游设施设备的构建具有公益性质。由于没有利润回报,很难调动企业投资建设的积极性。这无疑给老年人旅游带来很大的隐患。因此,老年旅游的设施设备必须作为社会性的问题,引起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只有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并加强对资金的监管和使用,使老年旅游设施设备的配置真正建立并完善,才能实现老年人在安全的基础上,体会旅游中的乐趣。

(3)老年人旅游设施设备不齐备。从老年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角度,缺乏有针对性的规划,这也就无从谈及旅游设施设备的专业性。旅游饭店是为旅游者提供膳食、住宿和服务的场所,是老年旅游基础设施的重中之重。但是,目前由于缺乏旅游住宿规范,导致住宿设施配备情况混乱。加之老年旅游的利润率普遍偏低,旅行社在交通工具档次的选择上也就大打折扣。诸如:旅游大巴没有空调,座位拥挤;航空运输,多选择小飞机,保险手续不全;对于成本相对较高的内河运输和海上运输很少应用于老年人旅行,而是以陆路运输代替,这些都给老年旅游造成了障碍,降低了旅游的舒适性。同时,旅行社也未根据老年人的实际身体状况进行与之相对应的旅游交通设置配置。对身体状况不符合要求的人仍然让其参与飞机旅行,这无形中增加了旅行的风险。同时在我们对经营者做的调查中统计数据可以看出,77.55%的企业基本能做到针对老年人特点选择交通工具并安排座位,但还有10.91%企业由于条件限制难于达标,个别企业甚至一直没有这类要求或认为没有必要所以没做。

(4)老年旅游设施设备提供的服务不完善。由于适合老年人旅游的设施设备不完善,所能提供的服务就极其有限。随着老人听力、视力、活动能力的下降,他们对诸如拐杖、老花镜、助听器、轮椅、老年尿不湿、康复理疗器材、保健品、老年手机、紧急呼叫器、护理床、坐便椅、助行器等自助、护理类设施设备的需求都非常旺盛,而这些需求目前都没有相应的服务加以满足。综合分析老年人的消费能力、身体需求、心理需求,养老机构的建设仅满足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如果能兼顾承担起填补旅游市场设施不足空缺的责任,将是更为理想的。此外,政府也应该加大服务老人的公益事业建设力度,在税收政策上扶持投资兴建无障碍设施的企业。

三、构建老年旅游无障碍设施的策略

针对以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基于分析,提出构建老年旅游无障碍设施设备的策略,包括资金的投入及监管、个性化服务、无障碍旅游环境及良好的社会氛围几个方面:

(1)加大资金投入,加大监管力度,逐步完善老年旅游设备设施建设的标准化。目前有不少旅游企业已意识到养老旅游市场具有巨大发展潜力。要想拓展这一市场, 无障碍设施建设必不可少。因此各地政府必须要高度重视,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为保证专款专用,政府还应该加强对资金的监管,切实推进老年旅游设备设施的建设。单靠政府会给政府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所以政府应积极鼓励一些企业投身到公益事业中来。对于老年旅游设备设施的建设一定要实现标准化建设规模,通过完善的规划、管理、监督及资源整合,提供设备设施的专业性和实用性。而随着社会现代化、电子化、网路化的发展,不能仅停留在硬件建设方面,而更应该加强精神文化配套设施的建设。

(2)增设老年人旅游接待中心,提供包括医护陪同、文化体验等个性化服务。完整的旅游景区要有旅馆、餐饮、 银行保险等各种设施,针对不同群体能够提供各项个性化的服务。由于老年人的生理条件所限,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往往无法与年轻人相比,受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大。在旅游的过程中还随时有可能发生一些突发事件,为了能够及时地应对老年人的一些如身体不适、突发病症、联系家人等紧急状况,在旅游景区应该适时、适地的建立旅游接待中心。而且要充分发挥这些旅游接待中心的作用,在接待中心需要建立卫生医疗室,以便应对旅游过程中得突发问题。各方面因素积极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老年人在旅游的过程中能够保持一个愉快放松的心情。

(3)从旅游六项基本要素角度打造无障碍环境。要想发展老年人的旅游事业,需要从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项基本要素角度,尽可能全面地个橙色无障碍设施,以缓解老年人在旅游可能遇到的各种障碍的矛盾。通过对旅行社的访谈得知:老年旅游团队接待有其特殊性,所以在房、餐、车等以及对保健医生、专业摄像的选择上都要强调符合老年人的特点。如与各餐厅合作制定老年人专用餐单。为老年人安排住宿时注意选择较低楼层且周边不能太嘈杂。给老人乘坐的大巴要留出易晕车客用专座等等。一些老年人之所以对于旅游望而生畏,也是因为其在旅游过程中的“障碍”太多,影响了他们旅游的计划。

(4)加强爱老、敬老的宣传和教育,营造老年人无障碍旅游的氛围。老年人作为旅游的特殊群体,应该得到全社会的照顾。提供“无障碍”服务,不仅仅是旅游企业的责任,更是社会道德的体现。老年人更需要的其实是来自社会各方的关爱。当然,家庭对于老年人的关爱也尤为重要,包括子女对于老年人身体状况及心理的了解,对于老年人旅游出行计划的支持与关爱,这些因素,对于老年人来讲,也直接影响到其旅游的心情。要深入开展敬老爱老宣传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利用各种载体,要广泛开展尊老敬老文化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系列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尊老敬老传统美德,积极宣传各类尊老敬老先进典型,着力营造尊老敬老的良好社会风气。只有将老年旅游上升到社会责任的高度,在全社会范围打造敬老、爱老的良好氛围,才能使老年人享有真正意义的“无障碍”旅游。

四、结论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带动了老年旅游产业的发展。如何让老年人安度晚年生活,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我国目前的老年产业市场需求很大,其中老年旅游产业存在诸多的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发展老年旅游产业,我们需要从老年人需求的角度出发,建立良好的旅游服务平台,通过加强软硬旅游设施环境来不断地完善老年人的旅游服务。构建无障碍的旅游物质环境,使老年人旅游成为可能,并使他们获得愉悦的旅游体验。

参考文献:

[1] 黄剑.关于老年人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的建议[J].农业与技术,2012,3(3):

166-167.

[2] 龙芬芳.开发中国老年人旅游市场的初步研究[J].当代经济,2010(6):

40-41.

[3] 李建伟.老年旅游市场现状及发展方向[J].经济论坛,2009,6(12):

25-26.

[4] 俞秀梅.老年旅游特征及市场开发[J].科技咨询,2012:205-206.

[5] 赵风云,贾金萍.老年人旅游消费心理及其市场营销对策研究[J].沧州

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6):61-63.

[6] 李敏.论我国老年旅游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安阳工学院

学报,2007:30-32.

[7] 徐熹.浅谈老年人旅游市场的开发[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3(1):

20-22.

[8] 杨志伟.老年旅游市场现状、前景开发可行性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

2008:152-153.

[9] 邱艳萍.浅析老年旅游市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8(8):

103-105.

[10] 余飞.浅议老年旅游市场的开发[J].安徽农学通报,2008:206-207.

[11] 李淼焱,李明宇.浅析我国老年旅游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J].经济,

关爱老人行动方案范文4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创建为民、创建靠民的执政理念,激发全社会创建热情,拓展创建覆盖领域,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和精细化水平,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村民的幸福指数,力争在2017年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两块牌子的工作要求,不断提升全镇创建水平,扎实做好各项创建工作。

二、工作目标

根据《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和《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结合我镇的实际情况,今年的工作目标如下:

(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目标:

按照市里争取2016年测评排名在9个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省会)中前五名的工作部署,完成涉及我镇各项创建任务。

(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目标:

1.完成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向省爱卫会的申报材料中涉及我镇的材料;

2.顺利通过省爱卫会的明查暗访检查和整改工作;

3.爱国卫生组织管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市容环境卫生、环境保护、重点场所卫生、食品和生活饮用水安全、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等8个方面均达到《国家卫生城市标准》。

三、主要任务

(一)提升市民文明素养

把培育人、塑造人作为根本任务,大力开展理论学习、诚信教育、志愿服务、典型宣传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等创建活动,逐步形成文明风气,着力培养文明市民。

1.深入学习宣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政办、宣传办要建立学习制度。各单位和各村支部要制定学习方案、计划、制度等,至少组织两次以上集中学习,并做好学习记录。

2.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学习教育。至少开展一期,要制定工作方案,收集活动图片,整理工作总结。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个一”示范项目为依托,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机关、企业、学校、进商场、进社区、进村镇等。确保全体干部职工熟诵24个字。

4.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宣传。

(1)做好公益宣传工作

①按照上级要求,做好主要干道户外广告牌、墙体、文化广场、LED屏、镇村宣传栏的文明创建公益广告宣传。

②组织镇区中小学校、幼儿园开展文明创建公益广告宣传。

5.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实践活动。

①根据市、区工作安排,做好辖区内诚信人物、诚信企业、诚信群体挖掘和宣传工作,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我镇至少组织一次宣传教育实践活动。

②发挥公众监督作用,对失信败德行为进行披露。建立完善诚信红黑榜制度。研究制定诚信企业和失信企业和公民的奖惩制度,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

6.扎实推进志愿服务工作。

(1)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完善青年志愿服务队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管理、记录评价、激励保障等相关制度。

(2)按照志愿者人数占总人数的10%以上的标准,动员发展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组建志愿服务队,在志愿平台上注册登记,扎实开展全民公益行动。

(3)扎实推进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4)面向志愿服务队成员《“双创”倡议书》。

(5)结合“双创”工作,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并做好活动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7.以城带乡,共建美丽乡村。大力开展帮扶共建、环境整治、民风建设等创建活动。

8.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结合我镇实际,在春节、冼夫人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期间,积极组织“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在每个传统节日期间至少开展一次主题活动,并做好活动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9.大力开展网络文明传播。组建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队伍,在“全国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中进行注册,并参与完善各项工作制度,积极开展网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网上精神文明建设宣传。

10.广泛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在清明节、六一、七一、中秋、国庆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网上祭英烈、学习雷锋争做美德少年、童声向党、经典诵读、“日行一善”、“洒扫应对”、做“小小志愿者”等活动。中小学要确保每个主题至少开展一次主题活动,并做好活动记录。

11.开展典型宣传教育活动。

(1)配合做好市第五届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评选,协助开展全区道德模范基层巡讲巡演活动,运用多种形式开展道德模范和其他先进人物宣传,依托党员“微心愿”活动,弘扬先进典型示范带头作用,弘扬社会正能量。

(2)设立“善行义举”榜,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导作用,各单位、各村(居)委会至少设置1块道德模范宣传栏和1块“善行义举”榜。

(3)创新发展乡贤文化。以文明生态村创建为抓手,积极挖掘我镇古乡贤资源,培育现代乡贤文化,进一步凝聚乡贤力量,弘扬乡贤精神,传播乡村文明进步的正能量,发挥乡贤文化对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使乡贤文化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12.组织开展“好家庭、好家风、好家训”主题系列活动。

(1)开展家风、家训收集展示活动。组织居民村民开展家风、家训整理,帮助他们将自家的家风、家训整理成文字,在厅堂显眼位置悬挂家风、家训。

(2)开展“五好家庭”、好儿女、好婆媳、好夫妻、好邻居、好少年等评选表彰活动。各主题至少开展一次主题活动。

13.弘扬“5+2,白+黑”、“马上就办”、“钉钉子”、“拍拍看”四种精神。

14.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建立专题教育的制度,抓好专题教育各项工作。

15.做好健康教育宣传,普及健康知识。各单位至少组织一次宣传普及活动。

16.加大对“双创”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氛围,普及“双创”工作知识。

(1)制作发放“双创”宣传单和宣传品。

(2)组织“双创”知识问答活动。发动全镇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双创”知识问答,确保对“双创”工作的宣传知晓率。

(3)组织开展“双创你我他,全家总动员”知识竞赛。

(4)在9月中旬前至少打造一个“双创”宣传示范社区。

(5)配合市“双创”工作指挥部开展入户宣传、模拟调查活动。组织志愿者定期到农村、社区发放宣传资料,宣传“双创”知识,开展入户模拟调查问卷,提高村民知晓率、参与率。

(6)利用赶集日、大型活动日组织宣传队进行流动宣传。

(7)配合开展文艺演出下乡宣传活动。利用多种文化载体,将各类文化演出活动与“双创”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文艺宣传与文明宣传的合力。组织“双创”文艺宣传队,深入社区、农村、学校等,以艺术方式宣传“双创”工作。

(8)增设网站专栏,并开展手机短信和微信宣传。

①在镇政府网站上增设“双创”工作专栏,及时市、区工作部署和我镇“双创”工作信息。

②充分运用短信和微信平台,适时宣传“双创”宣传口号、工作信息和文明卫生行为常识。

17.配合中小学举办“双创”绘画大赛和“双创”知识比赛,推进“双创”工作进校园,确保中小学生“双创”知识全覆盖。

18.配合编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十周年》。

19.组织参与“书香福地”读书节活动。

20.举办纪念胜利70周年主题活动。

(二)提升城市综合治理水平

结合“六大工程”整治工作,实现“美丽、整洁、畅通、有序”大提升,让居民共同享有更加优美、舒适、便捷、文明的人居环境。

1.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工作。

2.开展水域综合整治工作。

3.开展道路交通秩序综合整治工作。

4.开展市政市容综合整治工作。

5.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

6.开展农贸市场和大型商场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

7.开展病媒生物的综合防治。在全镇范围内全面清理病媒生物的滋生环境,完善病媒生物的预防控制措施,通过物理、生物、化学的防治办法,使病媒生物的密度控制水平标准C级要求。

8.开展不文明行为和十大不文明行为整治活动。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市政设施建设。完善街巷基础设施,确保城区所有道路路面平整硬化、给排水通畅,保持盲道畅通;强化城区绿化、亮化,主次干道、小街小巷全部实现路边草木绿化和路灯照明;完善公共场所的服务设施,合理设置邮筒、阅报栏、座椅、窨井并得到精心保护,公共消防设施达标率100%,消防通道畅通;城市主要道路、各类公共建筑(包括医院、商场、银行等)以及新建住宅,都要规划、建设好无障碍设施,并确保通畅完好。加强老旧居民区、小街小巷的硬化、绿化、美化。

2.交通设施建设。完善主次干道交通设施,确保机动车道无被侵占、毁坏现象,路面无明显积水;合理设置自行车道,保持车道连续、平整、畅通,无损坏和被占用现象;确保人行道平整畅通。加强公共交通建设,确保交通站点布局更加合理。道路名称、公共图形标志规范,道板、护拦等设施完好。建设完善绿色慢行系统。

3.文化阵地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推进镇村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建设、完善和提档升级;推进文化广场、文化室、排球场等活动点建设。

4.镇区街道服务设施建设。加强技防、人防、物防、消防安全,着力解决消防设施不完善、疏散通道被占用和楼道堵塞等问题。

5.立面改造升级工作。加快街景立面改造升级工作,做好绿化提升和街景规整工作,提升城镇风貌和品位。

6.绿化美化建设。全面修复补种损坏的树木花草,提高镇区绿化率和景观效果,并达到市、区绿化要求。

7.垃圾收集转运体系建设。生活垃圾收集运输体系完善,垃圾粪便收集运输容器、车辆等设备设施全面实现密闭化。

8.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医疗废弃物处置完善。

9.配合做好集贸市场标准化的升级改造工作。

10.下水道、重点单位及重点部门的防鼠、防蚊、防蝇、防蟑螂等设施完善。

(四)加强规范化建设

1.积极开展诚信服务、便民服务、个性化服务和特色服务,建立全方位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群众满意度,按照市、区要求,指导窗口单位结合各自特点开展文明班组、“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示范岗”等评选活动,创建文明服务品牌,提高服务质量。

2.建立健全服务承诺制、政务公示制、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做到“马上就办”。制订切实可行的便民措施,建立健全投诉处理反馈机制,强化群众投诉管理,畅通群众投诉反馈渠道。

3.抓好行业作风建设,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下大力气解决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深入推进服务型、责任型、法制型机关建设,做到依法行政,廉洁用权,热情服务,高效办事。

(五)推动区级派出机构、镇域重点企业、驻地部队的支持和参与

1.以增绿色、治污染、整脏乱为重点,以净化、绿化、美化为手段,协调争取区级派出机构、镇域重点企业、驻地部队参与全镇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并加强文明公约宣传,落实“门前三包”责任。

2.以镇镇志愿服务队为依托,建立健全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管理制度,从各区级派出机构、镇域重点企业干部职工中吸纳志愿者,发展壮大志愿队伍,弘扬志愿服务精神,走进社区,走进村庄,宣传文明,传递爱心,服务群众。

3.积极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关爱留守儿童”主题实践活动和中华经典诵读、“我们的节日”、“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开展“爱国歌曲大家唱”,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弘扬团结互助、扶危济困道德风尚,努力在共建共享中实践社会和谐,引导人们向善向上。

4.发动区级派出机构、镇域重点企业、驻地部队结合自身实际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图说我们的价值观”等公益广告宣传,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创建步骤

根据“双创”工作的总体安排,把握时间节点,分四个阶段扎实开展工作。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6年7月)

成立市区镇镇“双创”组织机构,制定“双创”三年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召开全镇动员大会,层层部署,广泛发动,大张旗鼓地宣传“双创”的意义、目标和主要内容、措施,宣传工作进展和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加强宣传,形成强大声势和浓厚氛围。

(二)全面落实阶段(2016年8—9月上旬)

按照“双创”实施方案狠抓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重点整治,完善基础设施。研究组织模拟测评,查找问题,针对问题开展培训。严格督查考核,对照薄弱环节,查漏补缺,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进行整改,确保“双创”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三)迎接测评阶段(2016年9月中下旬—10月)

要高度重视迎检工作,认真做好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测评迎检准备。9月中下旬,做好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完善,对照测评体系和市、区指导要求,做好查漏补缺工作,落实整改,营造迎检氛围工作,确保取得好的成绩;10月下旬前对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做好查漏补缺,准备迎接省爱卫会组织暗访评价。

(四)整改巩固阶段(2016年10—12月)

根据相关测评暗访情况及发现的问题,认真对照整改完善,进一步巩固创建成果,建立常态化管理机制,为明、后年创建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五、工作机制

为保障“双创”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取得实效,制定如下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

(一)建立“双创”工作会议制度

“双创”工作领导小组每两个月至少听取指挥部一次工作汇报;领导小组副组长每月分别召开1次以上工作推进会;“双创”工作指挥部每月至少2次听取各内设组情况汇报;指挥部各内设组每周要召开例会研究部署工作。建立简报制度和通报制度,及时出简报,不定期出督查通报,每月公布考核测评排名。

(二)加大投入,做好保障

加大基础设施、城市改造等硬件设施设备的资金投入,对接市、区做好责、权、利下放到街(镇)的事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按一定比例,增加“双创办”、市政、城管、协警、环卫等人员力量,改善工作条件,充实工作人员。“双创”工作经费由指挥部组织测算,按相关审批程序安排落实。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多方筹集资金投入创建工作,推动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三)领导挂点、部门包点

建立镇班子领导挂点、相关单位包点制度。全镇6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分别由原挂点联系领导继续联系。没有挂点村居委会的班子领导分别负责农贸市场、学校、卫生院、小街小巷等的挂点工作。规划所、财政所、畜牧站等各单位根据“双创”工作指挥部统筹安排,做好包点工作。挂点领导和包点单位要深入指导、协调、督促和落实工作、解决问题。

(四)加强沟通、密切协作

各单位要按照全镇创建工作部署和要求,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与各单位本职工作结合好,主动协调,形成合力。对难度大、交叉量多的工作,各有关单位要加强沟通联系,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积极主动工作,促进问题有效解决。对本级职权范围内不能解决的工作,要及时汇报沟通,推动工作有序开展。

(五)创建靠民、创建惠民

根据市、区宣传方案,并结合我镇实际,宣传发动市民群众支持、参与“双创”工作,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将城市管理与人性关怀相结合,疏堵并行,加大处罚力度,同时推出惠民举措。

关爱老人行动方案范文5

关键词:郊区農村;農村养老保障;家庭养老;养老支持力;家庭政策

中图分类号:F840.612;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2)06-0136-07

一、问题的提出

“二元”经济结构以及大量農村青壮年向城市的迁徙导致我国農村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和规模要远大于城市,形成了老龄化城乡倒置的严峻格局。農村人口年龄结构提前进入重度老龄化的平台期。2000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農村老年人口为8 557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城市郊区農村因为毗邻大都市,青壮年的流动性则更为活跃和频繁,因而面临着比其他边远農村更加严重的老龄化和老年贫困问题。如何更好地解决郊区農村居民的养老问题、减少老年贫困、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加快城市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现行解决農村居民养老难题的路径无外乎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种方式。家庭养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由家庭成员承担责任的一种养老方式,强调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相互依存,给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提供生活保障。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型,農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与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農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养老诉求要求農村传统家庭养老的转型,传统家庭养老面临冲击。周莹指出中国農村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的制度性瓶颈以及外在的冲击使得家庭养老模式转向社会养老成为必然趋势。

農村现行社会养老即農村养老保险制度,是以政府为主体,通过收人再分配,对公民在法定年龄范围内完全或基本退出劳动生活后,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的制度安排。该制度始于1992年民政部颁布《县级農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简称“老農保”),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为特征,在全国县镇开始推行。1999年年底,農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中断。2009年新型農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简称“新農保”)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结构,收效显著。但也存在诸如财政投入的可持续性、低收入群体缴费能力、集体经济缺位以及“捆绑式”缴费的政策设计缺陷等问题,影响了政策的预期效果。

传统家庭养老和新農保政策在为農村居民提供养老支持方面皆表现出低效性甚至不作为。钟建华、潘剑锋指出要解决好農村养老问题,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和家庭两种养老方式的优势。因此,在農村居民养老问题上我们应该坚持“两条腿走路”。鉴于家庭保障功能在農村养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在分析農村家庭养老支持力的基础上,以系统论为视角,基于共容利益理论探寻郊区農村家庭养老支持力保障系统,以期构建一种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相结合,以家庭为核心的多制度并存的经济保障模式,最终形成一种内源式生长和外源给予强力支持、符合城郊農村居民实际情况的养老保障模式。

二、農村居民家庭养老的地位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统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单位,也是最持久的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模式。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家庭成员之间通过一定的经济关系联系在一起,即有经济上的支持与被支持的关系。在心理上家庭则是个人成长生活最亲密的社会情感单位。的实施,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以及特殊人口政策的颁布导致農村传统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开始出现分裂与弱化。家庭结构也随之逐渐向“倒梯形”演变。家庭结构的“倒梯形”意味着履行传统家庭的养老保障功能的人将愈来愈少,即配置或提供资源支持的主体不断减少和需要供养的主体不断增加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家庭的养老互动可以看成是一种家庭内代际间的交换,但家庭中的这种代际交换关系往往是非等价的,且具有跨时性。中国家庭养老反馈模式存在和延续的基础在于,老人在家庭代际关系结构中处于权威中心,拥有对家庭子代成员的特定支配权力。这种特定的权威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孝”道以及家庭血亲价值的作用。大多研究者认为从中国文化层面来看,社会变迁给家庭带来了若干离散因素,但传统的“家本位文化”与其主导的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仍起到主导作用。家庭传统的角色模式与行为规范仍在发生作用。基于家庭对个体成员的精神价值,家庭几乎成为每个中国人最重要的精神支柱。虽然家庭在空间上表现出了离散化,但家庭成员在情感上依然存在亲密互动和相互支持。家庭在给家庭成员提供福利和社会保障上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阿德莱德宣言》指出“要把注意力放在社会或家庭单位上,而不仅仅是只注重个人,认识到在许多情况下家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尽可能让老年人生活在他们所选择的环境里,这应当是老年人照料计划的主要目标”。Yean-Ju Lee和Zhengyu Xiao研究了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持,表明城乡子女对父母的经济支持基本都是建立在需求的基础上,家庭支持在公共资源不公平的地方提供补偿。穆光宗分析家庭养老作为人类社会基本养老制度的文化合理性,指出“家庭养老功能可能弱化,但作为养老模式却不会消亡”。

所有资源按机会成本体现其价值。当需要承担家庭养老责任的成员自身无法或者不愿提供养老支持的时候,就要寻求家庭之外的资源来支撑家人养老,或者让家庭外的资源注入家庭内部帮助其履行家庭养老功能的实现。Alun E.Joseph和DavidR.Phillips认为由于中国特殊的人口政策,未来中国家庭成员会越来越少,但他们仍将是農村老人获得经济和社会支持的主要途径;妇女参加工作导致需要外来者来照顾老人,家庭以外的可用资源已成为解决農村养老问题的关键。因此,我们不应该摒弃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而是通过让家庭以外的社会资源注入家庭内部将家庭养老的功能外化,来履行家庭的养老功能,扩展了传统家庭养老概念的外延(以下家庭养老概念都是指外延扩大后的)。

三、農村居民家庭养老有效运行的支持力分析

支持力概念来自物理学,即支持力就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接触面所产生的竖直向上的力。从经济支持视角来看,家庭养老支持力的主体主要有:老年人自己(自我支持力)、家庭成员(配偶、子女)或者亲属网络、社区、政府等四方利益主体。

(一)自我支持力

老年人自我支持力的强弱和个人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健康状况等息息相关,也与个人的就业、收入、储蓄等紧密相连。因此老人自己对外界支持力依赖程度的大小取决于自我支持力的强弱。为寻求西安郊区農村老年人自我支持力大小的差异及原因,我们从農村老人的就业意愿、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等方面,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法、个案研究和文献研究等方法进行分析。

本文的调查对象是60岁以上農村老年人,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我们在陕西西安郊县農村包括户县秦渡镇的秦二村、蓝田县普化镇冯家湾村、周至县马召镇涌泉村、高陵县耿镇周家庄村发放了300份问卷,回收了28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60份。在访谈中,采用面对面以及侧面访谈方法,对现阶段西安城郊農村养老支持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调研。

1.農村老年人的收入来源、就业意愿与收入水平。劳动收入能直接反映西安郊区農村经济发展的态势,是个人收入来源中最主要和最活跃的部分。劳动收入的多寡会直接影响老年人自我经济支持力和整体生活水平。西安郊区農村地区在城市的辐射作用下,政治、经济、農业、旅游等以及相关产业获得了迅速发展。2009年蓝田县農民人均纯收入4 315元,周至县農民人均纯收入4 248元,户县農民人均纯收入5 307元。但大部分農村老年人尤其是家里缺少劳力的仍然在田间劳作,年龄偏大的老人也会选择干自己力所能及的農活及家务,几乎没有专门的休闲时间。在调查中发现,由于郊区農村旅游观光业发展迅速,有18.3%的農村老人选择在旅游景点或者游客途径之地进行买卖交易,卖一些農家特产,以此来增加一部分额外的收入(这是旅游景区一带所特有的一种收入形式);有7%的老人由于经济压力也会选择在村庄附近打零工来增加收入;74.7%的老人从事農耕工作,直至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在调查中当问到收入具体金额时,老人们大多没有精确的概念,无法获得具体数据。调查结果显示農村大部分老人几乎没有养老储蓄,年轻时候赚的钱都不够家用和抚养子女,年龄大了靠自己劳动得来的一些零碎收入大部分还是用来贴补家用或者给孙子零花,到自己几乎就没有了,有积蓄的老人则去给儿子盖房或者投资用。因此,農村老人由于子女抚养负担重和经济来源单一导致他们靠自身无法取得更多的收入来支持最基本的养老开支。

2.老年人的消费支出。收入来源和收入水平决定了消费支出的结构和水平。農村老年人的消费支出总体水平较低,其消费分为刚性和弹性两部分。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老人的弹性消费支出主要集中在对土地的投资、家庭基本生活费用、医疗费用、孙子零花、通讯费用、邻里红白喜事的人情支出等。刚性消费主要在医疗费用,其中,年龄越大的人在医疗费用方面的花则越大,80岁以上老人的月消费中,1000元以上的比例就比60-69岁的高出了3%,这些花费主要是用于医疗和保健支出(如表3所示)。这种刚性支出严重影响了農村老人的生活质量。

(二)家庭支持力

家庭支持力主要是来自配偶和子女的支持。作为家庭成员,个人的自我支持能力会随着年龄和社会阅历的变化而变。在中国農村由于制度安排和传统力量综合作用的效果,家庭历来都是農村居民养老最重要的支持力。

1.来自配偶的支持。中国“普婚制”的文化传统和“养儿防老”的思想观念由来已久,因此中国大部分人都处于在婚状态。配偶对于老年人养老的支持力主要体现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两个方面。具体表现在婚姻状况、居住方式和来自配偶的经济支持上。(1)婚姻状况。老年人的婚姻状况对老年人的家庭状态、生活方式和赡养形式具有重要意义。在调查中我们发现60-69岁初婚有配偶的比例为60.9%,丧偶比例35.4%,远高于2000年人口普查的19%;再婚有配偶的仅仅为1.5%,低于全国人口普查(4.2%);离婚率1.6%,高于全国人口普查(0.7%)。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访谈时发现由于常年的重体力劳动和经济以及医疗条件等的制约导致老年人中很多男性较早过世,导致死亡率的性别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女性中丧偶的比例相当高,在样本数据中女性丧偶比例达到78.2%,见表3。(2)居住方式。传统農村老年夫妻在家庭中处于权威地位,由子女进行生活照料与经济供养。然而,工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转型过程中,大部分夫妻双方都健在、且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老人,在主观上都倾向于同子女分开居住,或者尽管居住在一起也要分开生活。一方面为子女减轻照料负担,更大程度上是为了避免与媳妇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另一方面则加深了老人夫妻双方的感情,在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上更为频繁和周到。而对于丧偶的老人,则大部分与儿子同住,家中如有两个以上儿子的家庭,则一般在几个儿子家轮流居住。(3)来自配偶的经济支持。在经济支持方面配偶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夫妻财产一体化,故无法界定各自的经济收入。一般情况下,女性的经济支持力度弱于男性。女性大多花费在操持家务和养老携幼方面的时间多一些。研究表明農村妻子在经济上对丈夫的依赖高达62.8%,城市则为31.0%。

2.来自子女的支持。家庭养老作为一种理性选择,反映在“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中,老人抚养儿子,儿子赡养老人,是一种社会、文化、情感和道德等多种偏好影响下的效用。在调查中发现,经济发展程度越高的区域,農村劳动力转移的区域自我吸收程度就越高;反之则不容易实现区域自我吸收,更多表现为向城市移动。因此,在工业经济或旅游业相对发达的县域,由于其自身对劳动力较强的吸纳能力,農村居民一般会选择在当地或离家较近的乡镇就业,为与老人一起生活或共同居住提供了支持条件。但由于年轻人意识观念的变化以及要常年按时务工或上班,子女给予老人的支持也仅限于经济支持,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上相对贫乏。而在较为偏远的農村地区,大部分中青年農民会选择离家较远的城市或别的县域务工。如蓝田县2008年外出从业人员为67 378人,2009年则增加到132 401人。

(三)社会支持力

社会支持是家庭养老保障最重要的支持来源,这种支持包括社会慈善机构与人士的非正式支持和政府的社会保障政策。社会保障是以政府为主体,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暂时或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中国的社会保障与社会变革密不可分,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農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一直滞后城镇社会保障。本文主要关注来自村集体、社区以及政府支持三个方面。

1.来自村集体的支持。農村集体经济实力是支持農村养老的基础。西安郊区農村地区整体来说,工业总产值呈迅速增长态势,集体经济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仍有不少村落集体经济趋近于零。凋研数据显示蓝田2009年存在集体经济的村子所占的比例只有10.2%,周至为1.06%,户县则为0.96%,见表4。

2.来自村社区的支持。農村社区是農村居民赖以生活生产的村庄,村民在村里得到的支持就是社区支持。農村老年人在劳动能力即人力资本逐渐下降和丧失、经济资本明显下降趋势的情况下,能否获得他人特别是社区资源的支持,直接影响老人的生活质量。当前農村社区的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能够得到社区邻居的照料和关心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人到了老年都不愿离开自己居住村庄的主要原因。研究显示,能够提供情感性支持的主要是同质性较高的行动者,因而老人更需要老年朋友的支持,但在農村社区由于大多数老人各忙自家的農活杂事,减少了同社区内与其他老年朋友、邻居的情感交流。

3.来自政府的支持。政府支持可分为制度支持与经济支持两种。政府在農村社会保障制度制定和实施方面主要有“五保户”制度、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133本文主要关注“五保户”、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等制度。(1)“五保户”供养制度。传统“五保”供养的形式分为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两种。集体供养在税费改革后,因为集体经济的弱化而使救济水平偏低甚至缺失。分散供养则由于受居住分散、管理服务难度大,村集体保障功能减弱等,“五保户”的基本生活往往难以得到保障。蓝田县2008年为572名“五保户”对象发放养老金95.45万元,人均1668元,占人均纯收入的46%。(2)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低保制度在资金筹集上主要采取市县乡三级财政和村集体组织按比例分担,省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但总体上,资金主要由地方财政承担,中央财政的投入较少。尤其在農村税费改革后,60%以上的乡镇负债,导致大多数县停止了这项工作。2008年,蓝田县给28 945名農村低保对象下拨農村低保金1 418.75万元,人均只有490元/年,占人均纯收入的13%。(3)合作医疗制度。“广覆盖、低水平”是新農合运行的重要特征,也是从我国现有财政和農民收入水平出发的选择。但从实际运行的情况看,大多数试点的起付线、封顶线以及报销比例不合理,農民受益面偏小,难以有效防止因病致贫、返贫。2008年蓝田县新農保兑现补助21.5万人,3 272人次,人均仅获得的医疗补助为65元。

四、现行農村家庭养老支持力存在的问题

1.自我支持存在问题。收入来源不稳定、没有储蓄和医疗等相关刚性消费表明从整体来看農村老人的自我支持力不高。突出表现为高就业、低收入、经济来源有限等方面。本研究样本选取的对象都为60岁以上的城郊農村老人,绝大部分人都经历了中国農村政策的变迁,生产生活习惯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具体则表现为对土地的高度依赖性,即他们一生以土地为伴,以農耕为业;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安排使他们一生都耕耘在田间,土地成了他们最主要的财产和经济来源。然而城市化进程却在一步步地侵蚀着農村居民的土地,另外随着劳动能力的下降,農村老人通过自身获取经济来源变得越来越渺茫。

2.家庭支持存在问题。家庭支持方面,限于观念的保守和死亡率的性别差异,農村老年居民中女性独居的比例远远大于男性。即使老人与配偶居住生活在一起,由于年龄和体力的原因,很多情况下最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加上農村女性对丈夫在经济上的高度依赖性,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主要依靠老年男性,这样的养老模式具有与生俱来的脆弱性与不可持续性。因此,農村居民从配偶获取的养老支持微乎其微。

在子女支持力方面,由于观念意识的改变以及进城务工等因素,老人所获取的仅限于经济方面的支持,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则相对贫乏。“媳妇上了天,爷爷变孙子”非常形象地描述了農村代际关系的重要变化和养老的严重性。其结果是:家庭中田地耕种的重担都压在了老人的肩上,加重了老人的劳动负荷;家中的小孩都留给老人看管,加重了老人的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负担;子女作为老人养老的主要承担者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已经变得不太现实。

3.社会支持存在问题。社会支持力日前在城郊農村家庭主要作用于“五保”老人、生活特困家庭以及“合作医疗”等,较低的地方财政收入水平使得農村老人几乎无法享受到普惠制度的基本权利。農村社会保障制度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优待、社会救济等四大方面。但都是针对极少部分居民,没有将所有的農村居民纳入保障范围。農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和缺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村居民家庭吸纳社会力量壮大养老支持的路径。尽管在有的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县,少部分贫困家庭会受到财政的救济与补助,但其作用显然无法满足城郊農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五、城郊農村居民家庭养老有效支持力系统模型

对農村家庭养老有效支持力的解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构建家庭养老支持力系统模型。農村居民养老需求的内容包括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层面,支撑这三个层面需要个人、家庭、社区和政府四个主体的共同努力,形成一个支持農村居民养老的多维支持模型(如图1所示)。综合考虑四方利益主体的诉求,是构建郊区農村家庭养老保障系统的前提和基础。在城市郊区農村构建一个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辅、政府给予多方支持的多支柱”养老保障系统,实现个人、家庭、社区和政府四方利益共容,是缓解当前農村养老问题的现实选择。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城郊農村中处于城乡边缘区的地区,由于工业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当地農村居民收入得到了快速增长,无论从政府、集体还是家庭的角度基本都具有相对较强的缴费能力。而对处于城乡边缘区以外的偏远農村地区各方面的支持力则相对要弱一些。如在新農保试点县高陵县泾渭区的参保率达到100%,而对于较为偏远的耿镇则只有不到60%的参保率,主要原因在于家庭经济支持力不够,子女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为家中老人争取来自政府的支持。

家庭养老作为一种非正规的制度安排,经历了在无数次的变革与时代更替都不曾消亡。在社会转型期间,農村家庭养老功能受到冲击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家庭的经济实力,因此,通过增加家庭收入,强化家庭经济实力壮大家庭对老年人的保障功能,则成为当前農村地区缓解养老风险、减少老年贫困的现实和必要手段。应该通过增强内力——家庭经济实力(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壮大外力——社会支持(政府、社区和集体支持;并通过政府行为鼓励非正式的养老资源积极进人;家庭政策支持)共同作用,最终形成一种内源式生长和外源给予强力支持的農村养老保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