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产计划概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产计划概述范文1
关键词 滚压生产线;柔性化技术改造;项目发展
中图分类号:TS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8-0152-01
秦皇岛方华埃西姆机械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12月2日,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海滨城市秦皇岛,现拥有员工367人,主要从事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加工制造。主要的客户为国际国内知名的汽车主机厂:一汽大众、一汽轿车、上海通用、通用全球、华晨宝马、北京奔驰、上海汽车、长安汽车等公司。主要的产品有:单一金属冲压件、辊压件,B柱、C柱饰板,汽车门框,铝合金汽车零部件和不锈钢汽车零部件。现公司主要的生产工艺有辊压、冲压、拉弯、焊接等,各工艺产线分别配有国内领先的先进生产设备,分别有:
1)辊压:公司目前配备8条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辊压生产线,能完成MAGTON、BORA、SAGITAR、CRUZE等门柱饰板产品的型材辊压,奔腾B70、奔腾B50、通用克鲁兹等上框、导轨的型材辊压,每条辊压线年充足生产能力为:150万件。
2)拉弯:公司拥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三维型材拉弯机5台,可进行门柱饰板、窗框等产品的复杂截型三维拉弯,达到理想的三维效果,满足产品质量要求。
3)冲压:配备从25吨到250吨各类型号的压力机46台、500吨四柱液压机3台, 315吨四柱液压机2台,100吨四柱液压机3台可同时安排四条冲压流水线生产,充足年产量:400万件门柱饰板产品,150万件车门窗框。
4)焊接:焊接生产线,配备分体式悬挂焊机4台、固定式点焊机4台、氩弧焊机10台,CO2推丝保护焊机2台,点焊机器人2台,激光焊接机2台,可满足窗框焊接总成、饰板总成等复杂焊接总成件的生产需求。
秦皇岛方华埃西姆机械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滚压类的车门窗框及车门B柱饰板类零件,其中每个车型项目均涉及到4-5个滚压口型,不同车型的滚压口型相似但又稍有不同,目前我司的设计思想是针对具体的车型滚压口型设计单独的滚压工装,随着我司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承制车型的逐渐增多,此种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其结果是造成了很多重复性投资,导致资源的浪费及成本的增加,鉴于此种情况,我司技术开发部门经过潜心研究及刻苦钻研,通过对滚压口型的深入分析及总结,准备对目前的滚压生产线进行一系列的柔性化升级改造。
对滚压生产线的柔性化升级改造主要从软件及硬件两个方面考虑。
1 硬件方面
滚压线包括滚压设备及滚压工装两部分组成。
1.1 滚压设备的升级改进
原有滚压设备在设计初期由于未考虑滚压工装的可互换性,导致只能专机专用,对于生产量小的车型,滚压设备的利用率特别低,造成资源闲置,通过优化滚压设备的结构,将滚压生产平台按模块化加工生产,使其能够适应多类型滚压工装的安装生产,实现多口型共用生产线,提高生产线的利用率,改造后滚压生产线的利用率由原来的不到20%增加到30%以上。
1.2 滚压工装设计方法的改进
滚压工装主要包括滚压支架及辊轮两部分。通过对滚压支架及辊轮的结构参数的标准化,实现支架及辊轮的模块化生产,提高支架及辊轮的可互换性,有效缩短了设计及加工周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对于相似口型辊轮的设计,通过建立辊轮模型数据库,设计时考虑共用现有辊轮,通过更换部分辊轮,达到生产相似但不同的口型的目的。大大降低了新工装开发的周期及成本,一套新的滚压工装能节省成本40%左右。每个车型项目大约能节省100万左右的工装开发资金投入。
2 软件方面
为配合辊压线硬件方面的改造,我司联合兄弟单位方华机械共同开发了辊压线的远程控制系统及辊轮的数据库建设。
2.1 滚压线的远程控制系统的建设
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及远程通信技术,我司对辊压线的电控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实现了可以在办公室对生产现场的远程控制,便于工程师主管人员随时了解及掌控辊压线生产状态,并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各种工艺参数,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2 辊轮数据库的建设
通过建立滚压工装上的辊轮的模型数据库,初步形成了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因相似口型的辊轮组中,有很大部分辊轮完全可以共用,设计过程中通过调用已有的辊轮数据,大大简化了设计过程,节省了设计开发时间。
本项目拟对厂区现有的12条滚压生产线和研发中心进行改造,购置生产设备24台(套),项目总投资规模为1450万元,其中设备及研发投资为1250万元,建筑工程费50万,铺底流动资金150万元。项目所需资金全部由项目单位自筹解决。
效益分析:
该项目产出辊压件主要为A级车配套,有以往经验可以借鉴,过程控制能够保证产品质量要求,在中国市场具有长远的占有率,回报前景很好。预计年产辊压件20万套,增加产值3000万元,年增加利润320万元,年增加上缴税金350万元,预计投资回收期为5年。
我们将项目研发生产基地建在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希望依靠本区的人才资源和硬件资源优势来加速这一项目的发展,以实现科技与产业的良性互动。所以我们迫切希望得到政策的支持,这将会使我们如虎添翼,也有利于加快科技产业化的步伐,有利于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并最终为国家和本区的经济腾飞做出贡献。
生产计划概述范文2
关键词:高聚物生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424.1
高聚物生产技术课程属于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开设于大二下学期,64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验24学时。课时少、任务重、内容难加之高职高专学生基础薄弱,学生学习兴致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实验、成绩考核等方面讨论高聚物生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一、 精选教学内容
精选教学内容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关键作用。教学内容选取应考虑高职教学的特点,突出“实际、实用、实践”的“三实”原则[1,3]。教学内容选取应以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岗位群进行调研分析,精选出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高聚物生产技术》(侯文顺主编)一共有十二章节,大致可划分为高聚物反应的合成基础、成型加工基础和合成工艺三部分内容。高职高专学生基础薄弱,理解反应原理、反应历程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比较困难,学生毕业后从事高分子化学研究的很少,因此将第二章至第五章合成基础理论内容直接跳过,选取必备的知识点放在后面章节作为补充教学内容即可。例如,“乙烯高压聚合生产聚乙烯的生产工艺”的聚合原理涉及自由基聚合反应机理。首先补充知识点:什么是自由基聚合反应?自由基聚合反应有什么样的特点?其反应机理是什么?补充必备知识点后再讲授高压法制备聚乙烯的生产工艺。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教学内容选取还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按照认知螺旋上升的规律,不断拓展和深化学习内容[2]。该课程属于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与先修课程联系比较紧密,例如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等。重复知识略讲或不讲,侧重放在知识面的拓展、加深,避免简单机械性的重复。例如利用蒸气压的变化、沸点升降、凝固点的变化测高聚物的摩尔质量,其原理是溶液的依数性。这部分内容是化学热力学理想稀溶液依数性的教学内容。讲这部分内容时,其原理可以不讲,重点放在用其它方法测高聚物的摩尔质量。例如:用气相渗透压法测数均相对分子质量、端基滴定法测数均相对分子质量、光散射法测重均相对分子质量、黏度法测黏均相对分子质量[1,3]。
二、 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手段
根据新课程理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须转换角色,革新教学模式。本学院采取分小组的模式,根据教学内容提前分配好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最后一起分享学习成果。例如,学习“聚乙烯树脂及塑料”这部分教学内容时,提前分好小组,每组有负责人,分学习任务,分别负责搜集聚乙烯的发展历程、趣闻轶事、用途、生产工艺流程等资料并学习。上课时先让学生讲解所学内容,教师做适当补充或解释。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科技的日新月异不仅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也让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教学内容呈现形式有了多样化的可能,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传统板书结合现代化的科技技术,课堂内容承载着更多信息,更加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利用实物,如橡胶、塑料、纤维等实物介绍三大合成材料的用途、特点。利用网络资源,制作的课件有图、有声音、有视频,课件总体上趋于形象化、生动化。利用仿真软件,使晦涩、难理解的反应机理变得简单易懂,也可以进行仿真模拟实验。例如用仿真软件可进行“聚氯乙烯的生产工艺流程”的模拟,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体会其生产过程。
三、重视实验
化学实验室化学理论的源泉,是化工工程技术的基础[4]。在化学专业的学习中,必须重视化学实验实践活动,重视在实践中训练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只有亲临实验的实践活动,才能掌握、积累、深化、提升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5]。
实验项目的选择应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选择尽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验产品的项目。例如:有机玻璃的制备。通过实验室操作制备得到有机玻璃体会本体聚合的特点和有机玻璃的工艺流程比仅在理论课上讲授的效果要好得多。实验项目的选择还应和理论教学内容相对应。理论课上讲授了乳液聚合的相关知识,就可以多考虑这方面的实验项目。例如苯乙烯的乳液聚合、醋酸乙烯酯的乳液聚合[6]等。
结合本学院的实验条件,开设了6个实验项目。教师必须重视实验教学,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执行。抽查预习情况,重视实验操作,密切关注实验现象,必要时给予技术性指导,实验结束后交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若根据现有实验室条件无法开设的实验项目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运用化工仿真软件,可进行模拟实验。应用网络视频资源,可将本学院无法开设的实验下载,进行观赏、剖析。
四、 改革成绩考核模式
本学院高聚物生产技术课程成绩考核采用“理论课成绩占60%,实验课成绩占40%”的模式,其中理论成绩=平时表现*10%+作业*10%+期中测验*10%+卷面成绩*70%,实验成绩=实验表现*20%+实验报告*20%+实验考核项目*60%。改革后的成绩考核模式促使学生认真对待平时考勤、作业、实验报告,增加了对实验的重视程度,对提高教学质量起了推动作用。
五、 教学改革成果
笔者将改革后的教学成果应用在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2010级、2011级和2012级学生的教学,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分析,学生普遍反应高聚物生产技术课程内容生动、贴切实际,学习劲头较足,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3]侯文顺主编,杨宗伟主审《高聚物生产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2]钟启泉,崔允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91.3
[4]柯以侃主编《大学化学实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生产计划概述范文3
摘要:指出了产品供应链的系统传导作用为绿色技术在企业群落中的扩散提供了自然和充分的系统动力,绿色技术在物质流和信息流两个层面上的扩散是这种动力作用的具体反映。继而,运用演化博弈数学模型对绿色技术扩散的动力渠道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市场诱致作用下的“交易传染型”和“成功主体模仿型”是绿色技术在企业群落内得以高效扩散的两类最重要的动力渠道,反应了企业个体实施绿色技术变革的内在动机。在两类动力渠道的作用下,企业的清洁生产意愿得以强化,绿色技术转换环境得以改善。
关键词:绿色技术;扩散层面;动力渠道;市场诱致
1引言
绿色技术(GreenTechnologies)或称清洁技术工艺(CleanTechnologiesandCrafts)是指能减少环境污染、节能降耗的技术、工艺或产品的总称,从经济学意义上看,绿色技术的应用是为了使整个产品系统(或生命周期)的内部、外部成本总和最小化,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效应。根据绿色技术进化程度以及与环境的匹配情况,可以将绿色技术分为三个层面:末端治理技术、清洁技术工艺、绿色产品制造[1]。末端治理技术是在生产的最后环节消除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清洁工艺注重在生产过程中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绿色产品是从设计、研发、生产、销售的全过程来节约能源,预防污染。
从外在来看,绿色技术的扩散与应用是企业群落可持续产业模式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群落系统内大多数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弱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开展废弃物资源化活动、企业投入专用设施与其他企业建立工业共生合作(工业废物或副产品的交换利用)等。从内在来看,绿色技术实际上是促进企业生态化经营,进而推动整个群落生态化演进关键的知识(技术工艺)与物质(材料设备)保证。企业的绿色技术应用究竟发生在哪一层面和环节、绿色技术在群落中是通过何种渠道和方式来扩散和应用的,所有这些都是市场调节、政府管制下的企业自主决策结果。其中,企业所处供应链系统的自发传导作用、迫于外部压力的信息共享、为了获得市场竞争力的策略反应等因素,是绿色技术在企业群落内得以扩散与应用的主要系统动力。
2供应链传导作用下的绿色技术扩散
绿色技术在企业群落中的扩散与应用,可以从产品供应链系统传导活动中的物质流和信息流两个视角予以观测与解释。
2.1物质流层面的绿色技术扩散
物质流层面的技术扩散表现为:在产品供应链系统传导活动中,当下游企业获得上游企业提供的清洁替代能源、原料和中间产品后,下游企业的整个产品系统(从产品设计、生产直至终端消费使用)随即也就具备了生态化品质。
这是因为,绿色产品制造本身就被视为绿色技术第三种层面上的技术扩散[1],在绿色中间品、产成品被制造和输出的同时,绿色技术实际上也就在扩散了。例如,下游厂商购买了来自上游供应商的“光伏发电系统”(可以利用太阳能的整套发电系统),由于“光伏发电系统”没有机械运动部分,无污染、无噪音,当下游厂商用这套清洁能源装置为本企业的生产系统提供清洁、可再生动力时,下游厂商的生产活动也就自然具备了清洁技术工艺特征。在此,绿色技术伴随产品绿色供应链系统的传导活动得以有效扩散[2]。
同样,企业群落中的横向生态耦合链接关系也同时伴随着绿色技术的创新与扩散,如图1的虚线框所示:被观测企业出于“三废”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的考虑,将其产生的副产品———“工业排泄物”进行无毒化、无污化和原料化处理,出售给关联的、处于“工业食物链”下游的企业作为工业原料使用,被观测企业这一举措本身就内含绿色技术的利用或创新。另外,在对潜在成本与潜在收益权衡的基础上,处于相同“食物链”的上、下游企业会在绿色技术扩散问题上达成交易。反过来,在满足潜在收益大于潜在成本的前提下,来自“食物链”下游企业的绿色供应需求(可循环使用、无公害原材料、低耗能产成品)、第三方的法规监管,均能促使被观测企业从其上游企业或者科研机构(多数是政府支持的)购买、获得清洁技术工艺[3]。在此,绿色技术在横向生态耦合中得以扩散。
2.2信息流层面的绿色技术扩散
信息流层面的技术扩散表现为:当企业迫于某种“现实性压力”(技术、成本、消费者偏好、法规管制等)提升产品系统的生态品质(资源节约、清洁环保)时,就会在产品的设计阶段考虑清洁能源、环保材料的技术替代问题,因此对其上游供应商提出了“绿色供货”
需求信息。为了维系与传统客户的供应关系,上游供应商按下游顾客的“绿色”供货需求,向其提供清洁替代能源、原料和中间品。在此,下游厂商的清洁生产活动信息、绿色产品需求信息促进了上游供应商的绿色技术应用与开发,这里呈现出信息流的顺向或逆向运动(图1中虚线指示的方向)。
绿色信息流更为重要的促进作用是:在控制成本、强化市场反应能力、提高垂直分工效率的战略考虑下,群落中规模大、实力雄厚、对群落经济起带动和主导作用的企业,通常会将绿色创新技术(如替代材料生产工艺和使用技术)有偿或无偿转移给上游供应商使用。
下面将通过对国内OEM电子产品企业在无铅焊接技术上合作的案例来说明这一现象①(见图2)。
在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应用无铅焊料可以杜绝产品报废后和报废处置过程对环境(水系、土壤)形成具有毒害作用的铅污染。随着欧盟2003年颁布电子废弃物管理指令(RoHS)后,在欧盟市场上销售的电子产品都必须在欧盟设定的时间期限内(2007年以前)实现无铅化生产。在此压力下,国际知名品牌电器商出于成本控制、提高跨国垂直分工效率的考虑,早在2003年欧盟法令颁布后就着手对中国境内的OEM(贴牌制造)企业进行无铅焊接技术培训,从而将这项在中国基本空缺的清洁技术工艺转移、扩散给中国的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国内的OEM电子厂商大多集聚于同一专业生产地带,如广东的深圳、东莞、惠州,上海、苏州、常州等长江三角洲地带。群落的聚集效应为同类企业之间进行技术工艺、管理方式的比较、揣摩、模仿,甚至内部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另外,OEM电子厂商同样是为了提高垂直分工效率,直接将学习得来的无铅焊接工艺(免费)转移、传授给自己的供应链上游企业———集成电路板、电子元件、板卡等群落内或附近的国内电器材料供应生产企业,而这些电器材料生产企业为了保证无铅焊接电子元件的阻燃性、耐高温性能,又与无铅焊料供应商在技术上进行着频繁的沟通,进一步促进了无铅焊料生产厂商的绿色工艺技术水平。
3绿色技术扩散动力渠道分析
基于市场诱致的绿色技术扩散的动力渠道主要可以分为:“交易传染型”和“竞争模仿型”两类模式。
3.1“交易传染型”绿色技术扩散
在被观测企业A的前向和后向供应链上(图1的横向线框所示),企业A对清洁工艺的采纳会通过与其上、下游企业的交易关联,促进绿色技术的运用和扩散。另外,在企业间的横向生态耦合过程中(某一企业的副产品成为另一企业的生产原料,如图1的纵向线框所示),处于“工业食物链”下游的企业对上游“排泄物”的原料化利用行为也衍生出绿色技术的交易和扩散,这类扩散模式可以称之为“交易传染型”扩散。交易传染型绿色技术扩散的实现机理可以通过应用“传染复制”总体博弈演化模型予以解释[4~10]。
(1)“传染复制”演化模型说明企业群落中所有的企业被理解为一种群落总体I。
不同的企业个体i之间发生交易关联(“遭遇”)的情况是一个不确定的随机事件,总体中的个体出现在不同交易项目(产业供应链关系或者工业共生关系)上的概率bi(x)被假定服从泊松分布。
当某个企业个体在某个具体交易项目上“遭遇”
到具有“绿色需求”的交易伙伴时,所采用的策略主要有两种:其一,采纳策略h(如迎合交易伙伴的“绿色需求”,采用新技术改善产品的生态品质,向客户方提供节能、清洁型原材料或设备);其二,不采纳策略r(依然因循传统生产工艺)。
假定每个具有“绿色需求”的企业都是一个实际的h策略者,而每个仍然因循传统生产工艺的企业都被暂时作为r策略者对待。
当前企业群落中持有h策略的企业比例(流行度)为xih,持有r策略的企业比例为xir,一个h策略者与一个r策略者彼此遭遇的概率为bi(x)xihxir(对任何h,r∈Si,Si为策略集)。在此,策略具有传染性,r策略者变成h策略者的概率为phir(x),而h策略者变成r策略者则反过来。
假设在统计上是独立的,可以发现:当(h,r)对“遭遇”时,它们变成(h,h)的概率为phir(x)(1-phih(x)),变成(r,r)的概率为prih(x)(1-phir(x)),其他情况下则成为(h,r)对或者(r,h)对。第一种情况下,h策略者数量增加一个,r策略者数量则减少一个;第二种情况则正好相反。在后两种策略组合对中,企业总体中采纳绿色技术与因循传统技术的企业比例保持不变。
(2)基于交易的绿色技术“传染复制”
通过以上的说明和定义,可以得到一个基于流行病学的绿色技术采纳企业的“生殖能力”动态预期:x·ih=bi(x)∑k∈SIxir[phir(x)(1-prih(x))-prih(x)(1-phir(x))]xih=bi(x)∑k∈SIxir[phir(x)-prih(x)])xih(1)公式(1)这个流行病学(统计力学)模型被视为传染性复制子,这里可以假定传染概率phir(x)是采纳策略h平均收益ui(ehi,x-i)的增函数;是不采纳策略r平均收益ui(eri,x-i)的减函数。对某个在第一自变量ui(ehi,x-i)上递增、在第二个自变量ui(eri,x-i)上递减的函数(Lipschitz连续)来说,令:phir(x)=δi[ui(ehi,x-i),ui(eri,x-i)](2)prih(x)=δi[ui(eri,x-i),ui(ehi,x-i)](3)因此,(1)式可以改写成:x·ih=bi(x)[∑k∈SIxir(δi[ui(ehi,x-i),ui(eri,x-i)]-δi[ui(eri,x-i),ui(ehi,x-i)])xih](4)从式(4)中可以看到:类似许多动态演化一样,这种流行病学动态成为企业选择纯策略(采纳绿色技术或者不采纳绿色技术)的依据,即企业群落中实施清洁生产工艺的流行度xih的变化率x·ih在“绿色遭遇率”
bi(x)(在供应链关系活动中遇到“绿色需求”企业的几率)不变的情况下,主要取决于企业策略转变(生态化技术变革)的收益差。由此可以发现,绿色技术在群落内部得以扩散的根本机理是:企业的自利考虑以及市场机制的诱致作用———采纳清洁技术工艺可以维系与“绿色需求”客户企业的商业交往,所获收益要高于因循传统工艺、有可能失去交易机会的不采纳绿色技术策略r。在现实中,“传染型”绿色技术扩散的具体渠道主要有:A实施清洁工艺生产属于工艺型绿色技术革新,而不是采用末端型治理技术,因此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就强调绿色替代原料的应用,对上游供应商提出了“绿色供应”要求,促进了上游企业开展绿色制造,从而间接刺激了其实施绿色技术的采纳和创新。例如,通用电气公司要求与其有合作关系的所有供应商企业都必须自觉遵守环境法规,做到达标排放,而且所供原材料必须具备环境友好品质,这使得那些希望维系与通用商业关系的供应商必须采纳绿色技术工艺来满足通用的“绿色需求”。
A采用清洁工艺生产出的绿色产品系统提供给下游企业,使得下游厂商的生产具备了清洁品质。而接受A的绿色产品系统必然导致下游企业对传统生产工艺进行绿色变革,因此绿色技术得以有效扩散。
A与上下游企业之间就绿色创新技术资源的受让问题达成交易。出于获得垂直分工利益的考虑,A将自身的绿色创新技术有偿或无偿提供给上游企业以获得绿色原料的供应保证,或出于引导消费和开发市场的需要,将技术提供给下游企业使其具备应用A企业绿色产品系统的能力。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A具有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和独立的研发部门,绿色创新技术转让本身就能实现可观的经济效益,即转让的潜在收益远大于潜在成本。
居于“工业食物链”下游的企业能够以A的“工业排泄物”为生产原料,说明企业之间构筑了事实上的产业生态链接,即前文所指的企业横向生态耦合。在这种主导产业链活动衍生出的横向生态耦合关联中,处在相同“食物链”的上、下游企业会彼此促进对绿色技术的运用,如FutureGen项目中的煤炭气化产生的二氧化碳被用于强化采油(EOR)。另外,双方也可能在绿色技术转让问题上达成交易。例如,上游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会把对“三废”的处理从其生产边界内排除,而下游企业在有利可图的前提下会自愿选择“三废”
治理和综合利用业务,在此过程中同样可能伴随着相关技术的交易转让。
3.2“成功主体模仿”型绿色技术扩散
在企业群落中,绿色技术有效扩散的另一种重要途径,是通过群落里生产相同或同类产品的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实现的。其中,模仿成功的“绿色企业”的做法是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得以有效扩散的重要途径。
竞争模仿型绿色技术扩散的实现机理,可以通过“成功主体模仿”的总体博弈演化模型予以解释[9~14]。
(1)“成功主体模仿”演化模型说明在研究中,可以假设企业群落总体中选择采纳某种绿色技术策略h(h策略表现为产品系统中较为具体的、某个环节的生态品质改进)的概率phil(x)与企业群落内策略h的流行度xih成比例。持有采纳策略h的企业当前收益越高,该比例就越大。
ωir[ui(ehi,x-i),x]>0用来表示企业群落总体I中反思策略l者(l策略是指因循传统生产工艺的做法)赋予纯策略h的权重,其中ωir为一个(Lipschitz连续的)函数,它在第一个自变量(收益)上是严格递增的。
(2)基于成功模仿的绿色技术选择通过以上的模型说明和变量定义,可以得到企业个体采纳某种绿色技术策略h的概率为:phil(x)=ωil[ui(ehi,x-i),x]xih∑k∈Siωil[ui(eki,x-i),x]xik(5)在“成功主体模仿”的总体博弈演化中,反思策略的企业个体i未必知道博弈方位置所有纯策略(例如选择变革产品设计方案策略h、选择采用绿色替代原材料策略k、选择清洁节能的加工制造技术策略m、对生产废料的资源再生处理策略g、对产品报废后的回收再利用策略e等)的当期预期收益,对所有的i∈I;企业个体不需要知道当期的总体状态(群落中究竟有多少家企业实施了生态化经营、生态化经营的企业在产品系统的哪些环节应用了绿色技术等);企业个体也不需要知道其他企业个体实施生态化经营的具体收益。但是,企业个体却可以通过了解群落内采用某类绿色技术的企业(这样的企业总体为J,且JI)的总体收益概况,做出是否采用该类绿色技术的决策。
那么,促成企业个体采纳某类绿色技术的系统动力(动态选择情况),可以通过式(5)中的绿色技术策略h选择概率phil(x)、策略的流行度xih与h策略占策略总体收益的比值来予以构造(如式(6)):x·ih=∑i∈Jωil[ui(ehi,x-i),x]xih∑k∈Siωil[ui(eki,x-i),x]xik-1xih(6)同理可以获得其他纯策略的动态选择情况,例如:x·ik=∑i∈Jωil[ui(eki,x-i),x]xik∑k∈Siωil[ui(eki,x-i),x]xik-1xik(7)………
x·ie=∑i∈Jωil[ui(eei,x-i),x]xie∑k∈Siωil[ui(eki,x-i),x]xik-1xie(8)式(6)~(8)说明:在企业群落中,某类绿色技术选择(纯策略)的动态生长主要取决于运用此类技术企业的总体收益概况(企业规模的扩张、市场份额和税收上缴额度的增加等)、运用该类绿色技术的企业比例(技术流行度)两个因素带给企业个体的启迪,在此基础上不同的企业个体会根据各自对x·ih,x·ik,…x·ie值的主观判断进行排序①,以便选择自己的绿色技术模仿点。当某种绿色技术通过模仿机制被采纳后,新的一轮策略选择在同样的机制下又自发持续进行。
假设被观测的A类企业运用绿色技术,尤其采纳的是工艺型绿色技术,其生产排污、耗能耗材情况得以有效的改善,而且其产品系统具有显著的“生产者责任延伸”特征[15],另外A类企业还和位于“工业食物链”
下游企业建立的综合利用其副产品的契约机制。更重要的假设是:由于产品系统的清洁、节约品质被越来越多的责任型消费者和具有“绿色原料”供应要求的下游企业所青睐,因而A类企业的绿色生产工艺以及横向产业生态耦合为其带来了可观的综合效益。
A类企业的成功模式引起了同行业者B的注意,出于竞争的需要,对A类企业产品系统的绿色技术特征进行模仿被纳入了企业B策略选择集中。模仿点主要出现在:产品工艺设计阶段(含替代材料选择)、加工制造阶段、副产品处理阶段、产品报废后的处理与循环利用阶段(该阶段是在传统产品系统基础上延伸出的企业责任阶段)。模仿点可以在产品系统的某一环节出现,也可以是在许多环节上同时出现,这主要取决于企业对模仿成本、资源环境法规约束力度等因素的考虑。模仿点的出现必然导致模仿企业对绿色技术的吸收和运用。
假如模仿点出现在副产品处理阶段和产品报废处理阶段,那么该阶段的绿色技术运用则属于末端治理型技术,事后性与被动性是这类绿色技术实施的特征;假如模仿点出现在产品工艺设计和制造加工阶段,那么企业B采用的是工艺型绿色技术,即注重整个产品系统生命周期内的生态化运作,突出典型的“3R”原则。“竞争模仿型”绿色技术扩散的核心机理在于成功开展生态化经营、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企业对同行业企业产生的启发,其技术来源不一定是创新性技术资源(需要购买),绝大多数可以是成熟的环保节能技术,或者只是在产品的设计中增添了对整个产品系统(生命周期)的环保、耗能品质的考虑。
4市场诱致的绿色技术扩散案例分析
美、日电子企业在无铅焊料技术选择路径上的比较(见图3)电子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传统电子元器件连接方法,包括印刷电路板的表面涂料、电子元件的回炉焊工艺等,都离不开锡铅焊料。
以锡铅焊料工艺生产的电子产品在报废后难以回收,并且导致了废弃物拆解场地和作业人员的铅污染、电子垃圾填埋场的地下水系铅污染等,来自电子废弃物的铅污染引起了各国环境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为此,美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由个别大企业开展了无铅焊接工艺的研发(见图3),但在无铅焊接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过程中,存在着个别企业单独研发和应用无铅技术,缺乏必要的生产系统技术转换环境、环境经济收益无法补偿高额成本、传统有铅焊接具有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形成了强大的技术惯性等,阻碍了无铅焊接技术工艺在企业中的推广。
在电子产品制造商的大力游说下,美国环境管制部门最终同意采纳和推广低铅技术方案(减少印刷电路板中铅的消耗、鼓励研发集成度较高的印刷电路设计),另外在政策上鼓励企业加大对废弃电子产品的回收力度(末端处理)。相对美国而言,日本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末才涉足电子产业的无铅化,但日本企业却将无铅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看作是电子产业界的重大机遇。松下电器公司于1995年开始无铅化技术开发,并于1998年推出无铅MD播放器后,日本企业凭借其纵横交错的产业网络、紧密的上下游企业协作关联、日本企业群独有的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机制,为电子产品的无铅焊接工艺的普及创造了系统的技术环境,其间还得到了日本焊接协会在研发和培训上的大力支持。随着欧盟电子废弃物管理法令(RoHS)于2003年的出台,日本电子企业普遍采用的锡银铜为主料的焊接工艺被确定为电子产品市场的主流技术(见图3),并已经成为目前全球最主要的无铅元器件、无铅材料和无铅系统产品的供应商[21~23]。
该案例说明了日美两国电子企业在企业分布特征、绿色技术流行度、绿色“遭遇率”、技术变革收益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两国企业不同的绿色技术变革路线,日本企业最终采纳了无铅焊接工艺(RoHS许可的技术主流),美国企业则选择了低铅化技术(含有末端治理的技术特征)。
事实上,“交易传染”型与“成功主体模仿”型两类绿色技术扩散特征都能够见之于本案例的分析。无论是绿色“遭遇率”bi(x),还是无铅焊接技术流行度xih,日本电子企业都比美国企业高。这首先应归于日本电子企业的高聚集度,例如日本山梨市井底瘦地区聚集了几十家电子产品和电子元器件生产厂商,是典型的电子产品专业生产带。在产业网络密集、地域相对集中的技术环境中,上、下游企业的绿色技术研发、绿色供应需求能够相对容易地得到与之有供应链关联的企业响应,出于节约谈判时间、便于垂直分工、迅速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的考虑,企业间往往能够就新技术的研发、交流、转让达成高效的沟通与协作,从而加速了新技术在群落内的应用和扩散。因此,当RoHS法规下的无铅供货压力增强(可以理解为“绿色遭遇率”
bi(x)增大)时,随着无铅焊接工艺收益被大多数企业认可,无铅焊接技术必然在企业群落内呈现出高流行度xih态势,其技术应用增长率(扩散效应)自然得以提升。
5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绿色技术扩散层面和渠道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在产品供应链系统的传导作用下,绿色技术在企业间的扩散主要经过物质与信息两个层面,即物质传导作用表现为产品的绿色制造、工业废料与副产品的交互循环利用,客观上促进了绿色技术在企业间的传播使用;信息传导则体现在为了提高整体供应链运营效率,企业个体间自发传播绿色技术的动机是客观和充分的。
绿色技术在上述两种层面上的扩散,实质上体现了市场机制对绿色技术扩散的自发调节作用。事实上,绿色技术在企业群落中得以高效扩散的根本动力在于企业个体自愿和持续的市场行为选择。这种选择主要是基于对绿色技术采纳的收益与成本、政府监管等变量的权衡和反应,具体而言,两类渠道动力促使企业自发地采纳绿色技术工艺。
其一,群落系统内从事清洁生产的企业越多、具有生态需求的用户越多,产品供应链系统中“遭遇”绿色需求(环保、可重复利用材料,低耗能产成品或中间品)的概率越高,为了维系与客户的供应链关系,企业有足够激励去采纳绿色技术,而非因循传统的“三高”(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技术。
其二,群落系统中的其他企业采纳绿色技术所获收益会提供一个有效的模仿效应,出于获得市场竞争力的考虑,企业会根据自身的成本技术约束选择适合的技术模仿环节,以绿色技术工艺代替传统技术工艺。
模仿效应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增加从事清洁生产的企业数量和密度,企业间商业交往的“绿色遭遇率”也因此提高,在高“绿色遭遇率”的群落系统中,企业实施绿色技术变革的技术环境得到改善、技术转换成本较低,因而绿色技术在企业群落中被扩散和应用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
参考文献:
[1]董炳艳,靳乐山.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研究进展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05,25(2):64.
[2]陈英婕,傅仲文.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展望[J].电源资讯,2006(7):44-45.
[3]魏晓平,李昆.基于“复制动态”进化博弈理论的生态工业链接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12):49-57.
[4][瑞典]乔根·W·威布尔.演化博弈论[M].第1版.王永钦(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生产计划概述范文4
关键词:稳高压消防系统;消防泵;稳压泵;自动开启;安全泄压阀
Abstract: Steady high pressure fire water system, faster speed than other fire water supply system, water supply, timely water supply to the fire, the fire as soon as possible in the early stages of a fire or effective control. Fertilizer plant stable high-pressure fire system design examples, and systematic introduction to the fire pump, pump regulator selected method and system operation control method.Key words: stable high-pressure fire system; fire pump; pump regulator; automatically open; safety relief valve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某大型化肥厂生产技术改造项目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境内,是部分设备利旧的新建项目。该项目规模:年产总氨30万吨、其中甲醇12万吨、尿素20万吨,稀硝酸12万吨、硝酸铵15万吨。主要工艺流程配置为:煤气化装置、合成氨和甲醇装置(含气柜、电除尘、原料气压缩、变换、脱碳、精脱硫、甲醇压缩合成、高压烷化,氨合成,甲醇精馏、中间罐区、成品罐区等)以及配套公用工程与辅助设施。按照该项目实际及《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要求必须设置一套稳高压消防系统。
一、稳高压消防系统的选择
消防给水系统按压力一般分为四类:低压消防给水系统、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稳高压消防给水系统、高压消防给水系统。
低压消防给水系统由于压力低,无法满足大型工艺装置灭火要求,主要供厂前区及辅助生产装置区消防用水和建筑物室内消防用水。高压消防给水系统虽然满足灭火要求但实施困难且不经济。而稳高压消防给水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为大家所接受。稳高压消防给水系统就是较之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增加一套稳压装置,该装置一般由稳压泵和气压罐组成,平时采用稳压泵维持管网的消防水压力,但不能满足消防时的用水量要求。当发生火灾启动水消防设施时,管网压力迅速下降,压力连锁自动启动消防泵,故设置稳高压消防给水系统,比临时高压系统供水速度快,能及时向火场供水,尽快地将火灾在初期阶段灭火或有效控制。本项目设置稳高压消防水系统,主要供给工艺装置区、甲醇罐区、液氨储罐区以及建筑物室外等的消防用水。
二、消防用水量及消防水池容积的确定
本项目占地248931.11m2,小于100公顷,根据《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要求,同一时间内的火灾次数按一次考虑。项目各区消防用水量见表1-1:
表1-1 消防用水量一览表
三 甲醇罐区
根据以上计算,本项目稳高压消防水系统最大消防用水量为150 L/s,最大一次灭火用水总量为1620 m3。项目自建消防水池与消防泵房,消防储水池与生产生活储水池合建,水池有效容积5000m3,分两格,其中储存消防水2000m3,水池分两格便于维修、清污,并设有消防水不被动用的措施。
三、消防泵及稳压泵的选定
本项目总体布置为长条型,即南北狭长、东西距离较短,且消防泵房布置在西南角。经过系统比较,西北角造气厂房北侧居中消火栓为室外消防最不利点,两者相距约950米。
1、消防泵出口到最不利点的水头损失
消防泵出口到最不利点距离约为950米,经查表沿程水头损失为:h1=iL=0.035X950=33.25米,本系统局部水头损失h2按沿程水头损失的15%计,故总的水头损失为∑h=h1+h2=1.15X33.25≈38.24米。
2、室外最不利点消火栓栓口所需最低压力
室外最不利点消火栓栓口所需最低压力:hmin=h3+h4+h5
h3--消火栓地面与最高屋面(最不利点)的地形高差,本工程造气厂房高为23.90米;
h4--19mm的水枪,充实水柱不小于10米,每支水枪流量不小于5L/s时,水枪喷嘴所需压力。h4= q^2/(10*B), 其中 B=0.158, q=5L/s,计算得h4=15.8米.
h5—衬胶水带,直径DN65,长120米,流量为5L/s时消防水带的水头损失。 h5=0.1*A*L*q^2,其中 A=0.043,L=120米 ,q=5L/s,计算得h5=12.90米,
因此hmin=h3+h4+h5=23.9+15.8+12.9=52.60米.
3、消防主泵的选定
经过上述计算得知,维持最不利点消火栓正常工作压力最小为:
Hmin=hmin+∑h=52.60+38.24=90.84≈90米。根据上述消防流量及管网压力的要求选定消防主泵两台,驱动方式为一电一柴,一用一备,其中电泵参数为Q=540m3/h ,扬程H=100m , N=250KW, 柴油泵参数为:流量Q=540m3/h ,扬程H=100m N=280KW.
4、稳压泵的选定
稳压装置配套采用1套10L/s的消防专用气压隔膜供水设备,本系统考虑稳压泵扬程为主泵扬程的1.2倍,故稳压泵参数为:Q=36m3/h ,扬程H=120mN=37KW. 一用一备用。
四、消防泵的控制及管网压力的设定
在准工作状态时,稳压泵根据消防管网的压力变化自动开启,当管网压力下降0.9 MPa时,稳压泵自动开启,当管网压力上升至1.1MPa时,稳压泵自动停止工作。在消防时灭火设施用水,管网压力下降至0.8 MPa时,消防主泵自动启动,同时稳压泵停止工作。对于初期火灾消防水泵出水量远远大于火灾所需水量,从而可能导致整个消防管网超压。故在设计中消防管网选用优质耐压管材,同时在本工程消防水泵出水总管上设置安全泄压阀,当管网压力超过1.25MPa,安全泄压阀自动开启,出水回消防水池。
五、结束语
化肥厂工艺装置框架很多,为了保障其安全设置的固定式消防设施所需要的消防冷却水量大,工作压力高。设置稳高压消防给水系统比临时高压系统供水速度快,能及时向火场供水,尽快地将火灾在初期阶段扑灭或有效控制。
另外,企业在平时生产运行过程中应制定完善的消防管理制度,重视消防设施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定期检查系统稳压压力、系统运行情况等,如有故障即时维修,从而保障厂区稳高压消防给水系统能够安全、有效地发挥其作用,确保生产安全。
参考文献 :
生产计划概述范文5
【关键词】 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1],反映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上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2]是当代高职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工学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和总结、工学结合机制的探索与制订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以“工学六融合”[4]为导向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说既是高职院校所有改革与建设工作的“总纲”,也是专业建设能否取得实效的基础性工作和能否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根本保证[4]。
原有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以教学计划形式经过5年的实际运行,暴露出学科式课程体系与高职教育目的相矛盾,教育过程与就业现实脱轨等弊端,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育人机制是当代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必然趋势。我校通过成立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建设与指导委员会,根据职业教育目的和用人单位需求,突出“工学结合”,借鉴发达地区优秀高职学院积极交流建设经验,经过多次讨论,我系建设委员会确定了切实可行、符合实际,又利于培养出与国家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一致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该人才方案特点鲜明,优点突出,现就该方案的构建与探索作一分析。
(1)创建“两段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本质特征是“工学结合”,校企两个育人主体,在两个育人环境培养学生做人做事,使培养的人才尽可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让学生在实际生产、科技推广和技术开发岗位上接受教训,寓教学于实际生产、科研之中,达到学有所长、一技多能、毕业即能上岗工作的职业教学目标。在校企合作方面,也使得职业教育对工作和技术产生影响,发展到对企业组织设计产生影响,强化了紧密合作关系。
(2)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过去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不调研,课程体系和授课方式的确立跟着经验和感觉走的错误。现方案的制订我们先细致调研,汲取先进职教理念和方法,认真与一线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充分交流,清楚认识石油化工生产技术过程,确立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基本原则,清楚理解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新增了石化职业岗位分析、工作范围分析、核心职业能力分析、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分析、专业的能力结构、专业素质结构等内容,并分别细致分析一级培养目标和二级培养目标。例如:工作范围调研结果,毕业生主要面向石油化工企业或相关部门的生产、技术、管理等领域,从事石油炼制与石油化工生产操作、石油化工设备的运行和维护、过程控制、石油化工产品质量检测控制、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具体有:1)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环境保护工作;2)石油化工炼制与油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原料和产品的储运工作;3)石油化工原辅料和产品检验工作;4)单元装置的设备操作工作;5)石油化工装置日常维护及检修工作;6)石油化工反应器的操作工作;7)石油化工管路与阀门日常维护及检修工作;8)仪表使用及维护工作;9)化工DCS中控系统操作控制工作;10)石油化工产品采购与营销工作。原人才培养方案只是指出了学习、能力要达到的目标而缺少细致分析,对学生需要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没有考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往往喜欢套用固定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法,不考虑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因素,教学过程不仅生硬、呆板,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而且教学效果不会理想,许多学生并没有被教会或者说学生并没有学会老师教给他的东西。这种被动式的教学模式极大抑制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的建立。在新的方案中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变革,特别是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应该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教学组织围绕“学生”的需要进行设置,使学生真正成为实践教学的活动人和受益人。
(3)课程设置更加合理。因为经过充分的企业调研,掌握了生产岗位要求技能和素质的第一手需求资料,强化核心的课程设置。而原方案中不存在对岗位的具体描述和分析,很容易造成学习与目标的背离。
(4)采用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六步法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方案的构建,重难点突出,教学手段多样。现行新的方案多门课程进行了适合高职形式和我院实际的课程开发,通过企业调研,对生产过程进行任务分解,确定石化装置操作、油品检验、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与装置装配、生产管理与产品营销等四大职业岗位群及化工工艺操作等12项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能力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重组教学内容。而在原来方案中对于课程仅停留在主要内容描述上,对学习目标、学习手段与方式等均没有设计,内容、方法单一。
(5)实训基地建设内容详实。加强校企合作与交流,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基地,使得专业教学软硬件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校外基地建设目标明确,同时为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奠定了良好基础。
(6)教学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改进有如下三点:一方面,建立了以过程管理为核心,建立管理以学院为主体、考核以企业为主导的顶岗实习管理机制。制订顶岗实习管理办法、顶岗实习成绩评定办法、顶岗实习手册。第二方面,进一步完善教学了督导机制。落实学院领导、教学督导、教师三级听课制度,完善教学事故处理办法;成立教学督导小组、校外顶岗实习管理小组,明确职责,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制、课程改革与建设、教学设计与实施等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全方位记录和监控。第三方面,建立起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和质量评估系统。学院、企业、社会和家长共同参与对教学结果的分析评价,及时反馈信息。通过积累和分析,建立和完善包括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评价等内容的教学体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以上各方面的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得到实质性的加强,“工学结合”的培养要求能够落到实处。理论指导实践,真正从教学实施的角度去以任务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要求[5],特别注意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评测,避免“工学结合”偏离方向、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邓志辉,赵居礼,王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重构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2010(04).
[2]曹晔,邵建强.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制度的宏观探究[J].职教论坛,2006(17).
[3]钟建珍,李桂霞.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研制的思考[J].幸福生活指南:高等职业教育,2010(07).
生产计划概述范文6
关键词 企业 生产计划 控制 措施
中图分类号:F768 文献标识码:A
一、概述
根据不同企业对生产计划的定位和内容编制,可知生产计划根据内容性质可以分为主生产计划(MPS)和次生产计划,而根据时间范围又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其中最长约为3年。合理的生产计划编制和有效的生产控制能够全面地指导生产活动,使生产管理效率更高,并且能激发员工和企业的潜力来促进企业的稳步持续发展。
二、企业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基本理论
(一)生产计划和控制的内容。
企业通常是在生产活动之前制定全年的总体生产计划或是具体生产计划,在进行生产计划编制时,需要遵守“适当”的原则:计划的生产任务量适当、制定的生产质量指标适当、制定的经济增长速度适当、适当预留余地来预防设备维修等意外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和适当的经济发展预测来制定适当的应急预案等。
对生产部门的产品种类、产品数量、产品质量指标、产品规格、产品生产进度和时间等具体的各种生产指标进行分析和规划,在编制生产计划时考虑到各个工序的协调情况和与公司其他部门的协调。而进行生产控制则是依据合理的生产计划指标,按照明确的生产规范来对基层员工的工作进度、工作质量和行为等进行管理和控制,以达到最接近生产计划制定的目标的目的。只有合理的生产计划和有效的控制共同进行,才能不断地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实力的增强。
(二)生产计划与控制的程序。
虽然编制生产计划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在不同的企业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生产计划与控制的整体程序是遵从类似的程序进行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搜集企业的产品信息、设备生产能力等各种内部资料以及市场竞争情况、市场价格等各种外部影响因素的信息;(2)制定主生产计划,初步确定各个生产指标;(3)试行或者其他方法评估主生产计划的适用性;(4)调整和优化主生产计划,协调和平衡部门内不同工序之间的冲突及不同部门之间的工作冲突,并且根据需要确定次生产计划和对主生产计划进行具体分解;(5)监督和控制生产情况,尽可能地达到计划目标的要求;6)总结和分析生产计划的执行情况,来改进企业生产计划与控制中的不足。
(三)企业生产计划与控制的特点。
在制定企业生产计划时需要考虑各种影响因素,而生产计划的编制特点体现在对纵向信息和横向信息的综合、生产计划结果的确定和过程的灵活性、生产计划的适当性和可行性等特点。具体理解就是,企业生产计划的编制需要综合公司内部的不同部门的信息,也要考虑到企业往年的发展目标和长期的战略目标,即为纵向信息的综合;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还需要考虑到行业中其他企业的产品信息和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向及变化,即为横向信息的综合。而生产计划的编制还要基于对企业承受能力的考虑,制定各种任务指标时要适当并且不会很难实现。总体的生产计划一经确定就不能随意更改,而是通过生产控制使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来尽力达到目标。对于规模较大和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在进行生产控制时难度较大,需要严格控制各个生产节奏,体现了高度协同的特点。另外,生产控制中经常会使用新型的管理方法和高新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高科技技术较为集中。
三、企业生产计划与控制改进措施
(一)完善生产计划编制内容。
生产计划的编制越是科学合理、适用性强,就越能发挥出指导和促进生产的作用。因此,需要不断地研究和分析相关数据,使用计算机数据处理软件来处理各种数据,并且注意学习和引进国内外其他成功的和新型处理办法,来提高生产计划编制科学性和效率。
(二)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体系。
进行生产管理时需要从细节处和从整体上都能合理地把握,需要有完善的信息共享体系,从系统中,可以随时监督各种变化信息,及时有效地了解生产动态来修正控制生产的措施和手段。另外,需要对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决策系统等计算机管理技术和其他技术进行定时的维护和更新。健全的和有效的信息共享体系连接了企业内与生产有关的各个部门,包括生产、采购、仓储、销售等等,信息共享数据库的建立能有效地增强生产管理的效果。
(三)加强对计划人员和其余基层员工的技能培训。
人是进行生产活动的主体,因此,无论是好的生产计划还是有效的生产控制措施,都需要基层人员的行为支持。企业需要对计划人员和基层员工进行定时的技术和能力培训来提高其工作技术水平,对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知识的培训。企业在引进新的生产技术、生产工艺或是新的理念思想等都需要及时地将其推广,使每个基层员工都能理解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四、结论
在经济浪潮中,企业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才能保留立足之地并得以壮大,而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完善能够为企业的生产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本文介绍了企业的生产计划内容、特点、程序等概况以及生产控制大概内容,在对企业生产计划与控制的简要而全面的认识之下提出三个方面的改善措施来提高企业生产计划与控制的效率和完整度。
(作者单位:葫芦岛电力设备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