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化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文化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文化发展

现代文化发展范文1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笔者简要地探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作了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

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而且还受着那些“文明过度”的西方学者的特别青睐――认为在中国这种以伦理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求到医治由“过度文明”带来的“文明病”的良方。

(一)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尽管这个“文化酱缸”在一定时期内束缚了历史的发展,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摒弃糟粕,以史为鉴。

(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于传统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护――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使之继续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神”的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中国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现代生命力。

(三)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人权理论等文明成果,要像学习一样,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

三、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

(一)学校教育活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2006年9月国务院《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笔者认为,要系统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还应该将其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独立于语文、历史等其他各科。这是向中国知识阶层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而知识阶层是发展文化的生力军,是普及文化的传播者。这门课程应重在介绍中国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风俗习惯、传统文学艺术等,让学生在这门课程中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产生敬畏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产生历史认同感和归属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发展的联系而产生自信心;吸收中国传统思想而提高道德修养,学习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而获得美的教育。

(二)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向大众、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目前,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斯宾格勒的“文化有机论”与季羡林的“21世纪是东方文化世纪论”,以及不少学者认同的“太平洋世纪论”都认为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将成为世界主流或内核。

现代文化发展范文2

1.1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机械化使用的空间不断扩大,发展速度不断加快。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经过了几十年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相当的基础和规模,为垦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给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但是,其发展也存在着农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机械化总体投入不足;农业机械化服务领域较窄,机制不活,服务功能不强等问题。

1.2缺乏现代农业工程技术人才

黑龙江垦区拥有大量的农机技术人才,垦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离不开他们的贡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迅猛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正朝着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农业机械化装备的智能监控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优化的决策支持、农田技术信息的智能化的采集和处理技术等的迅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都要求垦区尽快培养一批能掌握先进的农业机械、标准化的农机管理和企业的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的人才。

1.3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黑龙江垦区建立了农机社会化作业服务体系。在农机服务与经营机制上,改革了过去单一国有体制,实行了农机到户、经营到户,使家庭农场成为农机投入和经营的主体,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统放结合的作业服务和经营机制。但是为农机提供油、维修服务、技术咨询、推广应用、教学培训、农机科研和农机产品营销的农机服务的体系仍不够完善;服务市场化、服务组织实体化、实体经营企业化、企业群体产业化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加强。

1.4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缺少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垦区培植了一批国家级龙头企业,但也应该看到其规模和实力与国外的农业产业化公司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80%的企业都是进行农产品初级加工,没有形成特色的农产品优势,大多只是利用垦区农产品原有的知名度,市场的拓展能力相对较差,发展比较缓慢,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水平仍较低。

1.5农业信息服务不到位

黑龙江垦区很早就建立了“北大荒信息港”,各个管理局也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由于大部分的农户文化素质较低,使用网络的能力有限,因此很难利用现有的网络信息的平台获取农业生产的相关信息。

1.6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近年来,黑龙江垦区科技创新的能力不断提高,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为:垦区农业科技研发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无法取得自己独有的高水准的科技成果;垦区的科技发展不够平衡,缺少顶尖的科研工作人员;垦区科研资金的投入不足,制约着农业科技的发展。

1.7农产品市场不规范

虽然黑龙江垦区有一些优质大宗农产品品牌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如“北大荒”肉业、“九三”牌大豆色拉油、“完达山”牌乳制品等,但从总体上看,大宗农产品品牌杂乱,真正名牌产品很少,使得黑龙江垦区农产品品牌市场混乱,每一品牌的生产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影响了产业的升级,削弱了垦区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建议

2.1推进土地流转

黑龙江垦区要以市场导向为主体。农业要发展就必须优化土地的配置,促进农业土地的集中与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逐步提高土地生产效率。黑龙江垦区的土地集中与流转,必须以尊重市场的经济规律为前提,充分利用市场作用,主要是依靠经济手段和市场力量,逐步促进土地流转。建立并且完善农地流转市场,方便进行土地流转。

2.2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2.2.1建立高素质农机人才队伍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要想达到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的水平,不光要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更重要的是建立一支能够掌握现代化农业机械技术的高素质农机人才队伍。农机队伍建设是一项长远大计,是一项根本性措施。需要对机务人员进行长期培训,达到机务人员懂得机械原理、操作规程和农艺要求,会操作、会调整、会修理、会保养的专业要求。造就一支具有文化知识、专业特长、适应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职业化农机人才队伍。

2.2.2发展生态农业装备

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和垦区经济整体发展面临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垦区农业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机械化的需求在不断扩大,主要包括安全高效施药、农产品安全生产和加工、农作物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精量半精量播种、保护性耕作等方面的农业装备。因此,黑龙江垦区要大力发展保护型耕作的少耕和免耕技术和装备、有机肥的生产与施撒技术装备、高效低毒农药和防扩散污染所用施药机械、化肥有效施用与可控缓释技术与装备、精量播种机械、节水灌溉机械和联合作业机械等,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2.3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

2.3.1提升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黑龙江垦区的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发展,应该依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发展方向。一是要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引进创新型的技术人才和应用型的管理人才,应用各种激励的方式,满足人才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二是发展企业集团。农业产业链条较长,龙头企业依据这一特性,想要以竞争优势取胜,就要重视企业集团的发展。

2.3.2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

一是建立专业的经济合作组织来保护农民的利益。黑龙江垦区应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民主、自愿、重视教育、盈余返还的原则,在各个农场建立经济合作组织。二是要在垦区范围之内建立各种行业协会。

2.3.3完善农业产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根本就是加速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只有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才能使产品具有市场竞争力,稳定农业产业化长期稳定的经营发展。垦区要加强农业生产服务,依靠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推广成熟的技术。同时要保障垦区科研机构的经费投入,加大对农业科学技术的资金投入,建立报酬与贡献相结合的激励体制,促使农业科技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多渠道、大规模地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人才、市场营销人才、管理人才和资本运作人才,实施创新型的人才战略。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和人才的培养,建立人才培训的专项资金,提高人才团队的整体素质,为农业产业化的2.4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2.4.1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

黑龙江垦区应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拨出专门的经费成立农业科研发展基金,用于农业科技的研究与推广。要走多种投资渠道相结合的道路,建立完善个体、企业、集体和国家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结构,还要全力争取外资的支持,从各个方面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总水平。垦区应加强监督农业科技市场,实施规范有序的运作,并且制定相关政策来鼓励国内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与推广。垦区还应加大对执法的监督力度,坚决打击和取缔农业生产和流通领域存在的农业信息技术假冒伪劣和不规范的交易行为,为农民创造一个可靠安全的农业科技成果市场。

2.4.2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黑龙江垦区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想在短期内赶超国际先进的技术水平,仅依靠垦区的自主创新难以实现。因此,垦区要以坚持自主创新为基础,以经济全球化为契机,针对农业科技的创新开展广泛的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2.5推进农产品市场规范化和优质化

2.5.1突出黑龙江垦区农产品的规模优势

黑龙江垦区粮食商品量居全国前列,大豆商品量、玉米、水稻及乳制品等产量都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应把这些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做强做大,发挥大宗农产品规模的优势,提高科技含量,促进市场化和优质化水平的提高。

2.5.2优化区域布局

黑龙江垦区发展农业的资源条件良好,玉米、水稻、大豆、马铃薯等农产品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应当充分发挥垦区农业资源的优势,优化区域的布局,突出优势的农产品与优势的产区,形成合理科学的分工布局,培育和推动有区域优势的主导产业发展。

2.5.3加强经营机制创新

充分发挥产业化的经营组织作用应建立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这是现代农业发展产生的必然结果。因此,黑龙江垦区应加强农业经营形式的创新,强化农业产业经营组织对农产品的市场化和优质化的牵动作用,通过“市场+农户、公司+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组织”等形式,构建起农民与市场间的桥梁。与此同时,垦区还应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经营方式的创新,通过现代化的经营方式,提高市场的服务水平,完善产品的质量检验和监督,提高农产品市场的流通效率。

2.5.4建立品牌意识和诚信制度

诚信制度是现代社会应遵守的准则,对市场化的促进起十分重要的作用。黑龙江垦区应该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讲求诚信,让我们的产品获得信赖,并以这种诚信作为基础,树立黑龙江垦区的大宗优势农产品品牌形象,宣传与扩大大宗的农产品市场影响,促进大宗的农产品市场的流通,最终达到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的目的。

2.6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

黑龙江垦区的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和保障,这是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源源动力。要求政府加强领导,协调各服务部门,加强对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引导和规划,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政府的财政投入,是垦区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最为重要的财力保障。对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财政投入,具有很强的生产,不仅能够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村经济的繁荣以及农民收入的增长,而且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农村社区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3结论

现代文化发展范文3

【关键词】文化产业 经济增长 城市化 技术进步

文化产业发展是学界、政府部门和实体经济研究的热点课题。研究某一产业的产业政策,首先要厘清该产业产生的历史条件、发展的内在规律、成长特点等问题。笔者将文化产业置于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结合经济增长、城市化、技术进步等几个现代化理论范畴,研究文化产业发展问题。

经济增长奠定了文化产业发生发育的社会基础

产业是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形成的生产相同具有高度替代性产品的企业的集合。目前,我们对文化产业的定位仍处于商业、旅游、信息、等第三产业的范畴,其实可以把文化产业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之下,因为文化产业生产的产品,与传统产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文化产业则是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而分离分化出来的产业部门。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早期阶段,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产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畜牧业、商业等先后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行业,真正意义上的产业才开始形成。伴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演进历程,产业结构、产业功能、产业组织以及产业形态不断完善。

文化产业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呢?据国际学术界的一般看法,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开始起步并进入快速发展发展时期,它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必须达到一定程度,其人均GDP要达到3000美元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要达到1000美元,恩格尔系数在35%左右,城市化率要达到50%。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城市化率,这几个文化产业起步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人均GDP3000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000美元,恩格尔系数35%左右,城市化率50%,恰恰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完成工业化,制造业、建筑业GDP逐步达到峰值,开始后工业化时代的重要标志,这种一致性表明,文化产业的开始起步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息息相关,特别是与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程度息息相关。

以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根据相关研究发现,美国工业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中的比重,1965年达到顶点为28%,到2000年则降为14.4%;与美国同期的英国为34.7%和17.1%;法国为27.85%和17.4%;德国为37.4%和24.1%;日本为27%和20.5%。这些国家的共同点是都经历了30~35年的后工业化过程,尤其是欧美工业国有几百年工业化背景的支持,其后工业化表现得更为稳定。美国文化产业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起步,逐步形成文化产业的基础和框架,60年代开始逐步进入高峰状态;日本的文化产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后工业化过程反反复复,在经历经济不景气的打击后,政府才痛下决心,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大力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与前期相比,呈明显上升趋势,且增幅明显;①而1962年才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经济计划的韩国,工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1991年就达到35.6%,2000年下降为27.9%。10年的降幅比日本30年的后工业化幅度还大,其遭遇亚洲金融危机等不确定因素后,韩国致力于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文化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实现从起步到快速发展,在触发快速发展这个质变的条件中,经济总量因素不容忽视。通常我们讲引起经济结构变化的因素有很多,资源丰富与稀缺、技术的先进与落后、国家大与小、政府的鼓励与约束等都会引起经济结构的变化。文化产业是现代工业文明、现代科学和现代精神文明相结合的产物。作为一种产业,它能够从其他产业中独立出来,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其首要因素是经济现代化水平达到了一个临界点。触发文化产业起步最核心的因素是经济增长水平,人均GDP要达到3000美元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要达到1000美元,是其最显著的标志。达到这个临界点,人们从物质生产的繁重压力下解脱出来,开始不仅关注物质生产和消费,也关注精神生产和消费,逐步使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达到平衡。所以,快速经济增长是触发文化产业发生发育并不断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

城市化催生了文化产业的市场化需求

在现代经济中,城市是现代化的中心,是先进社会生产力和现代市场的载体。现代产业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需求的带动作用是最重要的,没有规模需求,就不会有规模化的产业形成。城市化进程,不仅是物质世界的解体和重构过程,也是精神世界的解体和重构过程。城市经济快速发展,规模迅速扩大,使得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伴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人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传统农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维系社会交往沟通的行为范式被打破,来自地域性的自给自足的价值形态,不仅受到现代商业文化的挑战,也受到多元文化的挑战。个体迫切需要在多元价值冲击中寻找自我,从而使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精神需求。这种多样的精神需求,很难从社会公共服务中得到满足,人们转而通过商业化或市场化方式寻求满足。

同时,城市专业化劳作使人身自由获得了空前解放。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特别是经济社会现代化,人们从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有了休闲的权利和时间。个人消费中,物质消费逐渐平淡下来,相应地精神消费的激情逐步被激发出来,人们从精神文化消费中获得的是尽可能多的审美体验和精神熏陶,更好地理解人生真谛,净化灵魂,享受生活。出版业、影视业、网络信息业、娱乐业、演出业、旅游业、文化教育业、展示业、艺术品业、体育业、广播业、音像业、博物馆业等适应这种精神需求,在整个国家经济结构的地位逐步凸现出来,生产文化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以满足社会精神文化需要的行业门类—文化产业逐渐独立出来。

20世纪20~30年代,上海作为东方第一大都市、大港口,是中国的金融中心、商贸中心、交通通讯中心和工业中心,是当时全国最繁荣的城市。经济的繁荣带来了巨大的劳动力需求,造成人口的大规模迁徙和高度集中,人们闲暇时间的文化生活需求形成了巨大的精神消费市场。商界、政界等上层社会把“文化”作为一种奢侈品,以商业化的形式消费着,形成文化高消费的社会精英群体。与之相对应,一些文化人也敏锐捕捉到城市中文化大众消费群体,鸳鸯蝴蝶—礼拜六派作家最具代表性,他们凭自己的嗅觉和敏锐办刊办报,制造着时尚和流行。他们“以情感为中心的各种酷情成为小说吸引读者的招牌:哀情、酷情、忏情、孽情、惨情、悲情、鸳情、幻情、喜情、、妒情、侠情、奇情,不一而绝,以‘鸳鸯’为书名的作品应接不暇”,他们“主编的各种杂志和小报以及大报副刊,仅上海就达304种”。②这些杂志和报纸都是以商业化的形式运行的,显示了城市文化市场化的活力。

技术进步成就了文化产业的业态形式

文化产业是符号经济,人们对文化的消费是借助媒体传播符号,其产品实质上是信息,消费者消费信息实现精神愉悦。信息的消费从生产者到消费者过程必需借助传媒介质才可以完成,这种传媒介质既可以是我们常见的纸质媒体,或者是广播、电影、电视、电子网络、磁带、光盘,也可以通过人的肢体、舞台、建筑和器具。

文化产业的发育程度,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哪种业态发展的比较好,在于本国本地区能抓住历史机遇,充分把握当时的技术进步,发展起有影响力的国际化的文化产业业态。如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动漫、韩国的电视剧抓住当时的技术进步而发展起来的强势文化产业业态。

中国东汉时期蔡伦的造纸术、北宋时期毕昇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在人类文化传播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15世纪德国人约翰·尼斯古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术是传媒介质的技术性革命。印刷术的诞生使人类文化加速行进的同时,也为文化信息的批量化生产创造了条件。英国人贝尔德电视技术的成功,使得文化传媒介质实现了第二次技术革命。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从技术层面推动了文化产业的诞生和发展壮大。今天,信息化是时代的发展主流,它依靠光纤通信技术、交互式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智能计算机技术,建立起包罗万象的资信世界。它为传媒业、印刷业、娱乐业、体育业、旅游业等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为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移动电话等文化传播创造了前提条件。

信息时代,围绕网络技术发育文化产业的竞争正酣。谁是网络技术时代文化产业的领跑者,取决于其把握机遇的能力。在一项针对计算机网络服务的专项调查中,人们发现网络越普及的地方,文化产业所占的比例越高。在全球25个互联网最普及的国家中,文化服务业所创造的价值比开通互联网前平均增加17.5%,从业人员增加43%。以美国国会图书馆为例,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开通,该馆成为北美乃至世界最大的网络信息服务商,围绕网络进行数据库服务的年收入达3亿多美元,其文化产品也由原来的图书、胶片发展为光盘、网站、数据库等形式,成为全球进行文献信息服务的最大企业。

(作者单位:中央戏剧学院思政部)

【注释】

①于素秋:“日本内容产业市场现状及其发展预测”,《现代日本经济》,2005年第6期。

现代文化发展范文4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企业文化;现代音乐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我国目前的发展的中心任务,在科学的发展观之下,构建我国企业文化体系,提高企业职工的思政水平,能保障企业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而不偏离正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就像是北极星,在人们迷失在夜的苍茫中,总能指引着人们找到正确方向,坚定地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荣使命和伟大事业迈进。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其发展的基础,也是推进其不断进步的动力。

一、音乐之于企业文化

音乐最早起源于劳动生产中,普列汉诺夫说:原始人在劳动时总是伴着歌唱。可见从原始社会开始就已经有了音乐,其实人类有了语言,可以相互交流,在劳作的同时音乐就已经产生了,它是在劳动中被广泛传播,从而提高了劳动的效率,增进了人们之间的相互沟通,可以这样说音乐对社会生产起到广推动和促进的作用。古人曾说,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曦Ⅱ义之;曦口义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觉手舞足蹈之。可见音乐从开始就已经不是单纯表现文化形式了。音乐其实是人类语言的延展,是把语言艺术化,立体化,抽象化,以声音来表现情感的一种方式。通过美妙的音乐来传达和激发更多人感情的共鸣,这和企业文化的理念相辅相成。企业文化在英语是Corporate Culture它是一个组织,包括了企业的价值观、信念、符号等组成的特有文化形象。企业文化是维系企业发展,反映企业价值的一种被大众所接受的文化。而用音乐的形式把企业文化展示给大众,使大众通俗易懂,为企业更好的推广产品,树立品牌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

在企业文化中,其主要内容包括很多,例如,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开展的各类文娱活动以及教育宣传工作等。这些都是企业精神面貌的一种体现,也是展示企业人际关系和作风的重要内容。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之下的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的核心,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从人这一主体出发来考虑,并遵循共同的价值观念以及企业经营方式,以对制度本身所具有的严肃性进行保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职工是最为核心的,其是现代企业文化塑造的关键,而音乐中正好富含了这种人性思想,因此,现代企业应注重音乐在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

三、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现代音乐所发挥的作用

第一,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现代音乐所发挥的精神支撑作用[1]。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现代音乐能对员工起到精神上的感召作用,促进员工之间的交流等,音乐以其感性的思想,来对人们产生一种精神推动力并对其行为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具体体现在:(1)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现代音乐能够以其感召作用,让员工全身心投入到企业中,并强化企业的领导与企业员工之间的交流,可以让员工更清楚企业文化内涵以及工作核心,并充满激情迎接挑战,因此,现代音乐能够从心态上让员工接受企业改革以及再造文化过程中的创新活动,有利于最大程度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2)现代音乐对于企业价值观的塑造作用明显。在企业文化中,价值观是基石,其能够为所有员工提供一种日常行为规范,并构建其一种共同的理念,企业能否跟随时代的潮流,打造具有自身特色价值观,对于企业管理的成效产生很大影响。而音乐教育能够对企业价值观塑造起到一定的作用,由于企业价值观是在长期的发展中沉淀下来的,是属于企业的稳定的文化沉淀以及心理定势,采用现代音乐能对员工的信念进行调整,使其形成对事物是非的正确判断,并约束规范其行为,从而对企业文化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现代音乐不仅为员工提供了一种新的利益观,也为其带来了安全感,为员工提供一种价值上的取向,因此是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3)现代音乐对于工作绩效的提高起到了一定作用。通过现代音乐,可以充分发挥企业中优秀人才潜力,并树立其一种榜样和典范,在企业中发挥标杆的效应,营造一种更具有创造性的企业氛围。可以通过音乐,来建立属于企业自身的文化网络体系,以更好传播其价值观。

第二,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现代音乐所发挥的维护企业形象的作用。在企业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企业品牌建设以及维护,甚至企业营销工作中,优美音乐都发挥着积极的效应,企业可以以音乐的形式,来树立起一种全新的企业形象,对企业的文化理念进行传播,从而不断将企业品牌向消费者推广,拉近其距离,让消费者原意接受,并成为忠实的客户。在06年广东所举办的第5届的企业文化艺术节中[2],在歌唱比赛的环节中,很多企业都通过音乐,展示了自身的风采和形象,从而对企业文化建设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从而确立了音乐在企业文化中的地位和潜力,另外,也为企业形象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现代音乐所发挥的经济效益作用。音乐在产生的最初,其主要是一种具有一定节奏的调子,是为古代人们在劳作过程中进行统一信息传递的途径,对于劳动者积极性的激发具有重要作用,从而提高了其劳动的效率。而目前,现代企业在文化建设中,通过现代音乐,来促进员工的交流,提高企业核心凝聚力,对于员工积极性的提高也产生了重大作用,而这就为企业经济效益带来了长足的提高。有的企业采用歌曲,作为自身形象的推广方式,并将其配上企业文化氛围,拍摄成影视作品,在网络或者电视上流传,也为企业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广作用。

第四,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现代音乐所发挥的员工归属感的作用。音乐是情感的良好载体,从其艺术的形式上来看,音乐的表现力是非常强的,跟其他的艺术学科相比较。音乐具有抒发感情、撞击情感的特点,也有利于促进情感的交流、宣泄以及审美,从特定的意义上进行分析,音乐是一门艺术,其中灌注了丰富的情感,在这种情感体验中,企业员工心中的火花很容易被点燃,从而能够进入到音乐意境当中,尽情享受音乐所带来的美好。这对于企业中员工工作激情的培养以及对企业归属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音乐,员工热爱企业的情感发挥得更为淋漓尽致,从而坚定其为企业奉献的信念和精神。

第五,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现代音乐所发挥的和谐企业文化作用。在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中,音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企业和谐文化在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中,应该实现从、家长专制式向和谐参与型企业文化的转变,而音乐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其能够培养员工对企业的一种忠诚态度,并和企业同甘共苦,建立起守信忠诚的职业道德,在现代音乐中,强调人积极主动性以及协作能力的发挥,因此,通过音乐,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不断健全。

第六,现代音乐能促进企业职工素质的提高,从而为企业文化创造提供独特作用。第一,欣赏音乐能丰富企业员工的精神生活和思想感情。企业员工通过欣赏音乐,不仅理解了乐曲所表现的内容,而且还获得了有关表现内容的音乐手段的知识,并了解这些表现手段与作品的关系,从而受到作品艺术形象的感染,使思想受到教育[3]。如欣赏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就会丰富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就会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从而进一步转移到对企业的热爱上来。另外,通过音乐欣赏,可以扩大企业员工的音乐眼界,认识大量的音乐作品,有助于发展企业员工的音乐想象力和记忆力。此外通过音乐欣赏,还能使员工对历史、文学、戏剧、社会生活、各地人民的风俗等等有所了解。员工在音乐环境中,思想受到熏陶,有利于其道德素质以及工作素质的全面提升。

第七,现代音乐能够为员工行为提供导向作用,从而为企业文化建设带来更大的潜能。在音乐的影响下,企业员工能够充分发挥主观性,利用对音乐的想象能力,将其转移到工作中来,从而发挥创造性作用。员工通过对特定的歌曲中所含有的审美因素进行赏析,从而根据自身的理解,来理解音乐中所蕴含的价值,因此,企业采用激励人心的优秀音乐作品时,对员工所产生的影响更大,能够引导其行为不断沿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从而对企业文化建设带来了更多的潜能。

四、新时代下音乐的双重涵义

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寄托情感的艺术,无论是唱,奏还是听都体现人们的千丝万缕的情感。音乐表达了人们的所思所想,是人们思想的一个载体,通过音乐人们可以相互交流情感和生活体验。音乐不是简单的把声音组合起来,它承载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感受,对其内涵的表达,演奏技巧和理解力都是重要组成条件。现在对音乐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音乐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音乐作品了。我们把月光更多地投向音乐的表现形式,注重它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及商业价值。这样就出现了音乐为企业文化服务,音乐作为企业文化战略的表达传播手法,不仅塑造企业形象还为推广企业文化作出贡献。这样就出现不少企业有自己的企业之歌如百粮液《仙林青梅》,广州汽车《中国创造》,格力空凋《冷暖自知》等等都反映了企业目标、追求、精神、作风等的歌曲。优秀的音乐在企业里,具有很强的激励效果,能够激发员工的上进心。

五、结束语

本文对科学发展观之下的企业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现代音乐和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对现代音乐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到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依据和参考。现代音乐所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企业精神、员工行为、企业和谐、企业形象、员工素质提高以及对企业归属感上,从这些层面上不断推动企业文化的构建和发展,为企业在新时期下带来更大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邓兰.实践还是审美——“二元对立”批判范式下中国音乐教育的困惑[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3).

[2]金世余.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首都师范大学“21世纪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J].人民音乐(评论版),2010(4).

[3]黄钟武.论音乐教育中的公平问题——以鄂南地区部分中小学为例[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0(2).

作者简介:

现代文化发展范文5

    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企业如果墨守成规,一成不变是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终将会被市场淘汰,企业文化也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完善着。企业文化创新是指为了使企业的发展与环境相匹配,根据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形成体现企业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活动过程。企业文化的创新由企业自身发展规律和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所决定。任何企业都要经历创立、成长和成熟时期这三个阶段。不同时期企业的组织架构不同,领导和员工的心理状态不同,所创立的企业文化也不同。企业创立和成长阶段,企业的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不太健全,这个时期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和品质服务的竞争,不管是领导层和普通员工都会积极地开拓市场,为消费者尽可能地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扩大市场份额。而在企业进入成熟期,企业发展相对稳定,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日趋完善,拥有固定的客户群体,市场份额比较合理,这个时期的竞争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如果企业文化建设滞后于企业发展的步伐,不思进取、官僚保守的企业文化的滋生,将会使企业逐渐失去活力,走向僵化,最终导致企业的失败。企业只有扬弃过去,超越自我,提升原有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坚持创新,追求卓越,不断学习,才能在日新月异的企业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带动其它各方面不断的创新和改革,以创新的思想、崭新的面貌,屹立于强者之林。外部企业的环境变化也要求企业及时进行文化创新。目前企业逐步走向相互竞争的形势中,未来还要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去。为了适应这种形势,企业的文化必须与其组织结构相匹配,要根据企业环境的变化有意识地进行调整,选择合适的企业文化以适应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依靠文化带动生产力。根据调查显示,世界500强企业在市场竞争的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就是其先进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而这一切又是以企业文化的创新为基石的,因此企业文化创新势在必行。

    2企业文化创新在现代企业发展的作用

    2.1企业文化创新能在企业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现代人对生产和消费的要求日趋人性化,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了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只有以人为本,提供科技含量高和人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挖掘新的市场需求,开拓新的市场空间。企业文化创新能够激发员工士气,挖掘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企业文化创新是“以人为本”,注重发挥每一个员工的自主精神,为员工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员工认可了企业文化就会自觉的以企业文化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自觉维护企业的形象,为企业带来群体的智慧、协作的精神和新鲜的活力,消费者和企业的合作伙伴也会被企业的文化形象所吸引,信任企业。

    2.2企业文化创新能够形成企业各方面的创新力。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的基础。没有创新的企业文化就不会有创新的员工队伍、创新的技术和管理、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就会失去社会价值,最终会被市场所淘汰。企业的文化创新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以现代新型管理思想为基础,树立创造性的思维和观念,逐步把创新意识贯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中。企业的文化创新既要保持其文化的本质不变,又要结合企业前进和发展的方向,不断创新它的表现形式,增添新的文化内容,不断丰富、升华、创新、提高。企业在深化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应切实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把创新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以企业文化创新为载体推动制度创新,真正为企业健康发展注入持久的文化推动力。

    3现代企业文化创新的基本思路

现代文化发展范文6

行政管理现代化是相对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而言的,是相对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来讲更加科学、高效、规范的行政管理模式。行政管理的现代化程度一致是与政治发展的现代化程度相适应的,现代化的行政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实现政治发展的目的,提升政治发展的效率,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同时,现代化的行政管理模式在促使自身行政效率提高的同时能够更大程度的获得社会的政治认同,进而使政府的合法性得到有效维护。所以说,行政管理现代化是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的、是政府自觉推动的,为了促进政府的行政效率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相适应而产生的,由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向现代的行政管理模式转变的过程。行政管理现代化包括制度层面的现代化、技术层面的现代化和人员层面的现代化三个方面。

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即建立与社会发展各方面包括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相适应的行政管理程序、规章制度等,对政府的行政管理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促进政府行政管理行为的合法化和规范化,避免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任意性较大和自由裁量权过多等。技术层面的现代化。即政府掌握行政管理现代化的手段和方式,并且,政府有主动将行政管理现代化的手段和方式应用于政府之中的意愿和能力。人员层面的现代化。即行政管理人员的现代化。行政管理人员掌握现代化的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运用现代化的刑侦管理手段实行行政管理,并且能够随着行政管理现代化的进行不断地更新自己掌握的现代化的行政管理方式,促进自身能力的现代化。

二、国内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行政管理的制度化受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影响较深。作为政治的执行性部分,行政管理与政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传统,这种历史传统形成了“官本位”的政治行为模式,这种政治行为模式对政府的行政行为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任意性和人为性较大,相关行政管理领域缺乏现代的、理性的和科学的行政管理制度,或者,行政管理制度在具体的行政管理过程中被漠视,整个行政管理过程任意性较大。

2.现代化的行政管理知识缺乏。现代化行政管理知识的缺乏是由于长期以来对于行政管理的现代化忽视造成的。由于长期以来对行政管理现代化的忽视,政府很少主动去从事行政管理里现代化研究,因而很难产生符合中国国情的,参考了中国行政管理经验又借鉴外国先进行政管理理论的现代化行政管理知识。相对于中国来讲,外国的行政管理现代化实行的较早,已经形成了相关的理论体系,但是,由于中国的行政环境和外国的行政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别,很难直接引入使用,这就导致我国现代化的行政管理知识缺乏。

3.行政管理人员对于现代化的行政管理知识和行政管理手段掌握较少,导致行政管理的现代化难以推进。当前,在行政部门职位较高,对于政府行政行为影响较大的人员年龄都普遍较大,对于现代化的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管理知识掌握较少,也难以实现认同,这就导致了行政管理人员的现代化行政管理知识不足。同时,很多行政管理人员在日常的行政管理过程中很少主动去学习现代化的行政管理知识,不思用现代化的行政管理知识武装自己,使自己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也是行政管理人员现代化行政管理知识掌握较少的一个原因。

三、国内行政管理现代化发展路径

1.建立现代化的行政管理制度。现代化的行政管理制度有助于帮助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快速高效地实现行政管理的现代化。通过现代化行政管理制度的构建,行政管理人员在实行行政行为的过程中能够按照行政管理制度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能够参考制度的规定进行行政决策,从而有效地避免传统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任意性较强,自由裁量权过大,行为约束和监督困难的情况,能够有效促进行政管理的现代化发展。

2.促进政府现代化行政管理知识的提升。现代化行政管理知识是政府现代化的必要基础,所以,我们一定要通过各种途径促进政府现代化行政管理知识的提升。首先,政府设立行政管理研究部门,通过对政府日常行为进行研究、对学科前沿知识的引进等来促使政府对先进的行政管理知识的掌握。其次,政府行政部门与高校进行合作,通过采取激励措施、申报课题等形式促进高校参与行政管理现代化策略的研究,并且努力实现研究成果的转化和使用,促进政府对现代化行政管理知识的掌握和利用。

3.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行政管理现代化水平。作为行政管理现代化的推动者和实施者,行政管理人员能否掌握现代化的行政管理手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引进行政管理现代化方面人才、对政府原有的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包括现代化的行政管理意识,现代化的行政管理知识以及现代化的行政管理手段等)、让行政管理人员进行脱产学习等方式来促使其对行政管理现代化知识的掌握,促进其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