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行动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双碳行动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双碳行动方案

双碳行动方案范文1

(一)积极做好能源项目报建服务

推进张家港海进江LNG接收站项目。已会同交通运输局、南丰镇、中石化、永钢集团会商,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做好跟踪服务。谋划“十四五”期间能源专项规划。先后编制《张家港市天然气利用发展规划(2020-2030)》《张家港市“十四五”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规划》《张家港市“十四五”电力设施专项规划》,为今后五年能源项目建设构建发展格局。加强清洁低碳能源合作。张家港市与国家电投签订“碳达峰、碳中和”能源战略研究及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以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为目标,推动相关清洁能源项目落地。组织企业申报能源项目。永钢集团、信义光伏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入选苏州市资源综合利用发电规划(2021_2025年),组织4家企业申报2021年度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

(二)确保迎峰度夏期间电力供应

组织编制《张家港市2021年有序用电方案和电力供应应急预案》。积极协调发电侧、供电侧和用电侧企业,做好充分准备。针对今夏可能出现的电力供应缺口,将启动高耗能分组,待控制负荷不能达到要求时,再按序投入相应方案组。高度关注电网运行动态。密切关注夏季空调负荷、区外来电、输配电设备运行状态及恶劣天气影响,统调电厂出力,适时开展用电端需求响应或执行有序用电方案。确保发电企业稳发满发。全力协助企业多方筹措资金,组织煤源、气源,坚决杜绝非计划停机或出力受阻等情况发生。

(三)做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工作

开展“十四五”期间非电行业、10万千瓦及以下燃煤公用机组煤炭消费总量摸排工作。通过开展座谈及实地调研等方式充分了解相关企业的用煤需求,更好对上争取我市实际用煤指标。全面排查本市在建“两高”项目。科学稳妥推进拟建“两高”项目,深入推进存量“两高”项目节能改造。

双碳行动方案范文2

一、研究专题和期限

专题一:煤气化多联产及IGCC关键技术研究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为提高煤炭的清洁利用,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和科技创新,开展煤气化多联产及IGCC关键技术的研究,达到如下目标:1)提出*发展煤气化多联产的路线图,提出煤气化多联产系统优化方案;2)开发适合低热值煤气的低NOx燃烧技术,燃气轮机关键部件制造技术,以及燃气轮机辅助系统设计软件,并得到示范应用;3)建成万吨级乙二醇中试平台和工艺软件包。醋酸规模生产成套技术开发,并实现产业化。建成多煤种和燃料(石油焦、生物质)综合气化工艺研究平台;4)研制大型气化炉,达到碳转化率≥98%;冷煤气效率≥73%。通过本项目研究,促进本市跨行业、跨学科的产学研联盟形成,建成相应的研发平台。

研究内容:

1、*煤气化多联产发展模式研究

开展煤气化多联产系统优化与集成技术的研究,提出煤气化多联产的产业链构建和相应的技术攻关方向,探索*发展煤气化多联产的技术路径和创新机制,以及*建设煤气化多联产示范与研发基地的可行性。

2、燃气轮机关键部件制造技术研究

开展低热值煤气的燃烧技术研究,降低NOx排放措施的研究,空分系统集成度的研究,燃气轮机进气及排气系统研究,燃气轮机罩壳以及通风系统研究。

3、煤基多联产化工产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煤基生产乙二醇工业化成套技术开发,醋酸生产过程中大型反应器的设计与制造、催化体系研究,气化燃料多元化技术开发及实验平台建设。

4、大型气化炉完善化关键技术研究

大型气化炉喷咀优化设计技术研究,大型气化炉煤种适应性优化试验研究,气化炉系统操作优化技术研究。

(二)进度要求:

*年12月31日前完成。

专题二、3.3MW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研制与示范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为促进本市海上风电的规模化开发利用,提高大型风电机组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培养一批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开展3.3MW海上风电机组成套装备的研究,达到如下目标:1)掌握大型海上风电机组整机及关键部件的设计的核心技术、制造技术;2)研制3.3MW双馈式变速恒频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样机1台,叶片、发电机、齿轮箱等关键零部件国内研制;3)主要技术参数符合国家标准(或IEC标准)的规定。额定风速为13~16m/s,最大风能利用系数>0.45;4)整机在类似近海风场环境安装运行,并经工程化考核。

研究内容:

1、在近海风资源条件及环境条件下,海上风电机组的特性研究,包括:风载荷、波浪载荷的耦合研究,多种环境作用下海上风电机组的疲劳载荷及动力稳定性研究;

2、3.3MW双馈式变速恒频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总体设计技术,包括:气动设计、结构设计和气浪复合载荷的分析计算;大型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系统集成技术及分部件接口技术;MW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策略;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基础结构研究和设计;

3、海上风电机组的防腐、防台、防雷、防潮等技术研究和适应性设计,满足*地区及以北的近海风资源条件及环境条件下运行要求;

4、大型海上风电机组主要部件(叶片、齿轮箱、发电机、控制系统、液压系统等)的设计技术和制造技术;着重在可靠性的设计和制造方面取得突破。

5、大型海上风机的接入系统、运输、吊装、维护等工程施工技术研究。

(二)进度要求:

*年6月30日前完成。

专题三、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工程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为降低汽车燃料消耗量的快速增长,增强国家能源安全,减少大气污染,促进汽车工业的技术创新和经济转型,开展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究,达到如下目标:1)掌握通过内燃机—发动机组补充电能的超级电容串联式混合动力公交客车核心技术,整车与同类传统车型相比,节能>15%,组建20辆串联式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示范车队,单车运行里程不少于5万公里;2)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混合动力轿车核心技术及批量生产能力,整车与传统基础车型相比,燃料经济性提高>10%,建立混合动力出租车示范运行区,组建50辆混合动力轿车的出租车队,单车示范运行里程不少于10万公里;3)掌握统一电动动力平台、可配不同电源(纯动力蓄电池、插电式燃料电池)的电动微型车核心技术,建立电动微型车示范运行区域及相应的能源供给基础设施,组建30辆统一动力平台电动微型车(22辆纯电动车、8辆插电式燃料电池车)的示范车队,单车示范运行里程不少于2万km。

研究内容:

1、串联式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研发与示范

双电机驱动系统及控制;串联式混合动力结构下的超级电容能量管理;整车动力系统集成控制;串联式混合公交客车整车结构优化及可靠性;串联式混合公交客车示范运营。

2、混合动力轿车研发与示范

混合动力轿车动力系统控制策略优化、混合动力轿车储能单元、混合动力专用车载数据采集系统研究、混合动力轿车产业化生产所需的硬件平台开发、驱动电机及ISG电机测试系统、示范运营管理体系的建设、混合动力轿车整车、示范运营。

3、统一动力平台电动微型车研发与示范

电动微型车统一动力平台集成技术(纯电动、插电式燃料电池)、多能源动力系统设计、匹配与控制管理、电动汽车的充电模式和充电机的智能化、标准化与通用化、电动微型车统一动力平台环境模拟测试系统、电动微型车示范运行。

(二)进度要求:

*年12月31日前完成。

二、申请方式

1、本指南公开。凡符合课题制要求、有意承担研究任务的在*注册的法人、自然人均可以从“*科技”网站进入“在线受理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及下载相关表格《*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版)》,按照要求认真如实填写。

2、申报单位应具备较强技术实力和基础,具备实施项目研究必备条件,具有实施项目必需的研究开发设施及匹配资金;鼓励以产学研联合方式申请,多家单位联合申请时,应在申请材料中明确各自承担的工作和职责,并附上合作协议或合同。

3、课题责任人年龄不限。鼓励通过课题培养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作为课题责任人和主要科研人员,同期参与承担的863、973、国家科技攻关和*市重大、重点科研项目数不得超过三项。

4、本专项课题的申请起始日期*年5月28日,截止日期为*年6月17日。课题申报时需提交书面可行性方案及其附件一式4份,并通过“*科技”网站提交可行性方案和其他所有表格。书面可行性方案集中受理时间为*年6月10日至6月17日,每个工作日上午9:00—下午4:30。所有书面文件请采用A4纸双面印刷,普通纸质材料作为封面,不采用胶圈、文件夹等带有突出棱边的装订方式。

5、已申报今年市科委其它类别项目者应主动予以申明,未申明者按重复申报不予受理。

6、网上填报备注:

1)点击连接可进入《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申报页面;

2)首次登录必须选择“初次填写”转入申报指南页面,点击"专题名称"开始申报;

双碳行动方案范文3

今年上半年,我局围绕“谋改革、促发展、稳增长、惠民生”稳步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强化宏观谋划,发挥协调参谋作用

一是全市率先系统性开展“找短板、补短板”活动,出台《北仑区“找短板、补短板、促提升”专项活动方案》;会同区委政研室为区委全委会拟订“关于补短板创优势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实施意见”报告草案。二是完善“十三五”规划纲要并推进宣传,做好专项规划审核和实施。三是争取北仑利益最大化,深化研究制订铁路“平改立”配套工程实施方案,及时沟通铁路部门,谋划研究甬舟铁路线位方案,轨道交通2号线二期开展征迁调查和交通导改工程前期工作。四是推进重大项目谋划,督促形成镇海炼化成品油基地、中营风电旅游方案,推进工业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国家试点、公共实训中心项目等PPP项目谋划落实。五是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完成《北仑区参与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的思考》、《合理进行土地收储、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建议》、《我区产业基地管理机制建议》等。

(二)抓好项目管理,统筹推进有效投资

一是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实行区域和行业部门双重考核,1-6月区本级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7.8亿元、增长12%,占全年目标53.3%。北仑区(含大榭、保税区)完成381.6亿元,增长9.7%。二是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年度安排重点项目133个(建设92个,前期41个),上半年完成投资112.4亿元,占年度计划51%。吉利7DCT(二期)、拓普悬架系统生产项目、澳玛特高精冲床项目、宁波大学梅山校区等8个项目开工,海越丙烯球罐扩建、台化年增50万吨PTA技改和海天中大型二板机塑机项目等10个项目建成投产。中宅矿石码头二期、北仑港区通用泊位改造工程等4个项目有明显进展。三是优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通过简化审批、过程考核、问题反馈、综合协调,实现新开工项目25个,建成11个,完成投资16.86亿元。四是深化企业投资审批服务。上半年,共核准、备案包括镇海炼化算山码头新建原油储罐、信润石化协和码头改建、拓普集团汽车智能刹车系统和电子真空泵等企业投资项目102个,总投资117.6亿元。

(三)完善平台政策,促进产业优化发展

一是政策研究落实。制订《关于扶优扶强支持龙头骨干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实施细则》,建立实施综合评价机制,重点扶持龙头骨干企业。二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实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涉及40家企业共1638万元,海天塑机集团等5家企业获市资金补助,列全市第一。三是培育创建“特色小镇”,申报春晓汽车文化小镇为市级特色小镇,加强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提出优化我区产业基地管理机制建议。四是完善经济运行监测机制,对全区经济运行进行科学分析;推进经济“稳增长”,强化“双底线”指标责任分解落实,落实“用电周报”、重点企业“双预测”机制。一季度区本级GDP增长6.8%,增幅排名全市并列第二,上半年区本级GDP增速为9.6%,位列全市第二。

(四)落实民生实事,推进绿色安全低碳。

一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明显,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工程建成并于3月19日通车试运营,“五位一体”接驳设施建设完善。穿山港铁路支线征迁工作全面展开,部分节点开工建设。二是推进宜居城区建设和民生实事工程,上半年70个项目完成投资46.7亿元,占全年计划54.9%。继续规范完善外来工子女积分入学制度。三是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信用窗口查询建设。四是开展长输油气管线安全隐患整治,制定《平安护航G20大会战油气长输管道安全保护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方案》,建立管线第三方施工许可和备案制度,推进镇海炼化北仑段石油化工管道8.5公里迁改工程和1号原油线及相关管廊带安全隐患整改工程。五是成为全市唯一进入首批省级低碳县(市)试点创建单位。配合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全区共20余家企业拟纳入交易企业名单;编制区温室气体清单。推进新能源建设,我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达9.26兆瓦,中营宁波北仑黄龙岗东区风电场、国电宁波北仑穿山风电场扩建等2个风电项目列入省2016年风电开发建设方案。六是强化价格调控和检查。规范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调整公办幼儿园保教费收费标准。清费减负,开展行政事业性收费自查、审验和管理。完成价格鉴定185件,总值177万元。受理价格咨询、举报投诉53件,立案查处2 起。

二、下半年工作思路

(一)做好谋划研究。继续做好重大区域、产业、项目谋划研究。开展“港产城人”融合发展、浙江县域经济排名情况分析、人口发展与教育资源优化布局等重点课题研究。加强各类重大前期项目储备,促成一批重大企业、民生基础设施等项目转化为明年可开工项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做好项目推进。抓好拓普汽车零部件及总部基地、旭升机械汽车零部件制造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推进第三方污水治理、公共实训中心等PPP项目,运用好专项建设资金。开展穿山港铁路全线征迁,争取隧道和特大桥梁实质性开工。协调推进“平改立”配套工程,实现1号原油管线改造工程8月底前开工;开展轨道交通2号线二期征迁,争取年内开工。

(三)做好产业促进。开展部分产业政策绩效评估,研究设立重大项目产业基金。推进春晓汽车文化小镇创建,开展小港装备产业基地“洋工匠”小镇可行性研究,启动龙头骨干企业培育“龙腾”工程企业名单调整。

双碳行动方案范文4

新能源又被称为清洁能源,是在新技术条件下所开发利用的能源资源,包括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洁净煤技术、氢能、核能等。起始于美国的世界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沉重打击之后,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新能源开发和利用被提到具有战略性的地位并被作为应对经济危机的有效手段。美国、欧盟等世界发达经济体大力推进新能源的发展,既着眼于当前应对金融危机,更从战略的高度抢占未来经济的制高点。

美国率先把发展新能源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显示了其对研发替代能源、发展新能源和改变美国能源消费方式的决心。2009年2月15日,总额达到7870亿美元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由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生效,其中新能源为主攻领域之一,重点包括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获、风能、太阳能等;美国政府计划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须占总发电量的20%,到2025年,美国新能源技术和能源效率技术投资规模将高达1900亿美元。欧盟把新能源产业提升到战略的高度, 2007年初,欧盟就提出了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欧盟能源供应量20%的新能源政策。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欧盟为了加强其在新能源领域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加大政策力度。2009年3月, 欧盟委员会制定了一项发展“环保型经济”的战略规划,从2009年至2013年五年间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绿色技术的开发及应用, 保持欧盟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全力打造欧盟地区的绿色经济。

新能源产业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战略制高点,中国政府把新能源产业视为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2009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能源,要积极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我国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5%。而即将出台的《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和传统能源升级变革在具体实施路径、发展规模等方面都进行了部署,该规划的规划期为2011-2020年,规划期内对新能源产业累计增加5万亿元投资,将每年增加1.5万亿元产值,增加1500万社会就业岗位。

在国家政策鼓励和市场需求拉动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然而在新能源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 在新能源关键技术上掌握得还不多,在太阳能、电力储存、风电等诸多领域缺乏核心技术,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后劲不足的困境,因此积极开展新能源外交已成为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重要途径和战略举措。通过加强国际间合作与对话交流、开展务实合作,拓展同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新能源技术合作,积极吸收和引进国外新能源技术、设备和成果,以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可持续稳步发展。

二、中国与美欧新能源合作的机制分析

中国开展新能源合作,主要是以美国、欧盟为主要对象的双边合作,目前已在产业政策、双边合作和科技交流方面形成了能源合作机制。近年来中国与美欧更将新能源作为突破口,新能源国际合作领域逐步扩宽,合作机制不断深化。

(一) 中美新能源合作机制

中美是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 两国在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具有共同利益。开展新能源合作不仅促进中美能源结构优化和环境改善,也推动国际气候合作机制的建设以及全球气候治理的成效。基于对新能源和节能减排领域的空前重视,中美两国新能源合作便有了共同的追求和目标,中美新能源合作不断深化,逐渐走向机制化和成熟化。

中美能源政策对话,是双方探讨新能源合作的重要机制,在2005年首次能源政策对话中,双方谈到在清洁能源、核电节能方面的合作;2006年第二次对话中美双方一致同意,将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作为两国能源合作的重要领域;2007年第三次对话双方签署了《关于工业能效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美两国强调加强在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和发展清洁能源方面的合作;2009年第四次对话中美双方就两国新能源政策、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洁净煤技术、核能及可再生能源等事关中美能源发展的重大政策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签署了清洁燃料领域合作、二氧化碳捕获和封存技术合作等三项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协议。

以2009年11月奥巴马访华为契机,中美除正式签署《中美关于加强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外,为了对两国从事清洁能源联合研发提供便利,并为两国研究人员提供合作平台,双方还签署了《中国科技部、国家能源局与美国能源部关于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合作议定书》,并计划在未来五年投入至少1.5亿美元,重点开展包括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清洁煤等课题研究。此外,双方还明确表示将在多个新能源领域进行合作,包括发展清洁能源、加强清洁煤技术合作以及推动双方在利用太阳能、风能、先进生物燃料等方面技术和政策合作等。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则把中美新能源合作明确定位到战略层次,也进一步凸显新能源合作与气候变化这一重大全球性议题的关联性。2010年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双方就发展清洁能源、加强清洁煤技术合作以及推动两国在利用风能、太阳能、先进生物燃料和现代电网制定路线方面的技术和政策合作等达成共识;并签署《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美国国务院关于绿色合作伙伴计划框架实施的谅解备忘录》、《中国国家核安全局和美国核管制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西屋AP1000核反应堆核安全合作备忘录》等五项合作协议。2011年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双方就新能源合作达成多项共识,将深入开展智能电网、大规模风电开发、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页岩气和航空生物燃料等方面的务实合作,并在《中美能源和环境十年合作框架》和《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美利坚合众国国务院关于绿色合作伙伴计划框架实施的谅解备忘录》框架下签署了6对新的绿色合作伙伴关系。

(二) 中欧新能源合作机制

中欧在新能源领域合作的深入,主要是双方对节能减排和环境环保问题的关注和共识。中欧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双方在产业政策、双边合作和科技交流方面形成了新能源合作机制。创立于1994年的中国―欧盟能源合作大会,是中欧能源合作最大规模和最高级别的会议,也是中欧新能源合作的重要平台。2006年第六次中欧能源大会上,中欧签署《有关二氧化碳捕捉和储存近零排放发电技术合作协议》,中欧双方就煤炭近零排放技术的研发、展示以及示范工作开展合作;2008年第七次中欧能源合作大会上,中欧双方就可再生能源技术、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生物燃料技术、煤和气水化合物技术、以及先进核能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2010年第八次中欧能源合作大会则侧重于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和清洁汽车三个领域开展技术和产业合作。

中欧峰会是中欧双方新能源可持续发展对话与合作机制。2005年第八次中欧峰会签署了《能源交通战略对话谅解备忘录》,并发表《中欧气候变化联合宣言》,宣言内容包括加强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与对话,以促进中欧经济可持续发展;2006年第九次中欧峰会上,双方强调增强务实合作,特别是加强在在《清洁煤行动计划》和《能效与可再生能源行动计划框架》内下的新能源合作;2008年第十一次中欧峰会签署《中欧清洁能源中心联合声明》,声明深化了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2009年第十二次中欧峰会签署《启动近零排放碳项目第二阶段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就可再生能源、清洁煤炭、生物燃料等新能源领域进行具体合作达成一致。2010年4月30日中欧清洁能源中心项目在北京启动,资金规模为1240万欧元,项目执行期5年。该中心将着重于推动欧洲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在中国的本土化,并将为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高效的技术方案,方案涉及可再生能源、清洁煤技术、绿色建筑等领域。

三、中国与美欧新能源合作面对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由于中国和美国、欧盟新能源产业所处发展阶段不同,政策导向和出发点也有所差异, 这使新能源国际合作面临信任机制、技术合作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等方面的挑战。

(一)新能源合作信任机制有待加强

新能源产业作为一个新兴战略产业,国际间的协调与合作成为大势所趋,维护自身可持续发展和能源安全使得新能源合作信任机制的建立成为一种必然。在中国和美欧新能源国际合作过程中,为了维护产业的竞争力,中国和美欧之间的互信对话机制在某些时期会处于脆弱的状态,这就导致双方非常重视合作的收益。

随着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新能源将可能成为中国和美国、欧盟之间竞争和冲突的新领域。发展低碳核心竞争力、新能源和低碳经济,对美国和欧盟未来经济竞争力和国际地位影响重大,二者积极推动气候变化和绿色壁垒以其竞争力,同时削弱中国等竞争对手的竞争力。在新能源国际合作中,美国、欧盟担忧中国强大的仿制和技术升级能力,害怕在技术转移后,还未从中国新能源市场获得足够利益就被排挤出去。

(二)新能源技术合作壁垒的挑战

新能源是新的技术革命,但由于中国新能源领域创新能力不足, 许多高技术设备和材料严重依赖于进口, 诸多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尚未突破。因此,中国希望加大从美国和欧盟进口新能源技术力度,而相关技术出口的管制已经成为中国和美欧之间在新能源领域合作的障碍。

美国在高技术领域对华出口实行严格的管制政策,《美国出口管理条例》和《美国出口管制商品清单》是其进行出口管制的两个重要政策文件。2007 年6月美国商务部相继出台《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和再出口管制政策的修改和阐释》、《新的经验证最终用户制度》、《进口证明与中国最终用户说明要求的修改》,这是在《清单》基础上专门针对我国的新规定。这些出口管制政策给中美两国的新能源技术合作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例如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美国认为很多新能源设备、技术及关键材料会被中国军方使用。自1996 年的“瓦森纳协议”,再到2000 年欧盟通过的“1334 号法令”,以及欧盟各国自行实施的技术出口管理法规等,欧盟对我国实施的出口管制政策从未间断过。在新能源合作领域,欧盟大力推进新能源技术转让的商业化, 意图以高价出售设备谋取高额利润;而中国则主张欧盟应考虑实际情况, 以较为优惠的条件向中国转让新能源新技术。

(三)新能源合作的贸易保护主义

全球金融危机后,随着经济发展困难和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美国、欧盟和中国的经济摩擦日益增多,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愈演愈烈。突出表现为打着公平贸易的旗号,利用WTO等规则实行贸易保护,采用反倾销、反补贴、绿色贸易壁垒和碳关税等措施,范围已向新能源产业扩展。

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该法案规定自2020年起,将对包括来自中国在内,未达到美国所规定碳排放标准的进口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这些进口的产品主要是排放密集型的铝、钢铁、水泥和一些化工产品。在新能源领域,中国的光伏和风电产品连续遭遇美国的双反调查。2011年11月8日,美国商务部正式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板)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这是美方首次针对中国清洁能源产品发起“双反”调查。2012年1月19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将对中国输美风电产品展开反补贴和反倾销“双反”调查,这是继太阳能电池后美国又一次对中国清洁能源产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

欧盟碳关税进展更值得关注,2009年7月,在法国国内推出碳税之际,萨科奇总统积极推动设立 “欧盟碳税边界机制”,对未加入减排体系的国家开征出口商品碳税。2011年5月,欧盟宣布航空业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实施碳关税,即自2012年起,凡是进出欧盟以及在欧盟内部航线飞行的航空公司(包括外国航空公司),都将被纳入碳排放交易配额制中,即航空公司将被分配一定的温室气体排放额度。美国、欧盟“碳关税”政策的推出以及实施,将削弱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传统优势和成本优势,对中国外贸出口将带来严重冲击,并将引发中方采取相应反制举措,相关领域的贸易摩擦将影响中国与美国、欧盟在双边新能源领域的合作。

四、中国与美欧新能源合作的前景

中国能源外交正处在使用传统能源和开发新型能源“两种形态能源的交织期”。由于我国的传统能源比较欠缺,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量很大,且面临节能减排问题的紧迫性,凸显出新型能源可持续发展性的优势。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但是目前我国与美欧新能源合作还存在着一些制约性因素,中国新能源国际合作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筹划

第一,构建新能源国际合作战略规划。我国新能源国际合作战略着眼于推动国家能源的多元化,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新能源国际合作既服务于中国能源安全,又服务于产业的发展;既争取国际新能源互利合作,又确保中国利益最大化。中国与美欧新能源合作的重点在于支持和促进提高能效,推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积极促进清洁、安全、经济、可靠的能源供应体系。在这一过程中要积极推动新能源国际合作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和管理机制建设,为中国新能源国际合作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把政策激励和产业自身发展动力结合起来,使中国新能源产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竞争能力。

第二,加强新能源国际合作机制。新能源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环节。把新能源国际合作和节能减排相结合,积极地吸收和引进美欧新能源先进技术、设备和成果,以提升我国新能源产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积极加强与欧美发达国家的能源对话,阐述我国在新能源的立场、态度和政策,争取新能源领域的话语权,积极维护国家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

第三,完善新能源国际合作手段。新能源国际合作的开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发挥政府部门、职能部门、企业等多方面主体的合力作用。首先,充分利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欧峰会等战略对话机制,加强沟通与合作,努力消除误解和分歧,建立新能源国际合作的战略互信,明确合作目标、强化机制建设。其次,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新能源合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和引导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合作,发挥外交、经贸、发展援助等多方面优势,全方位拓展与美欧新能源合作领域和空间。最后,加强民间、学术界与美欧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宽合作领域,扩展合作规模,增加合作渠道,通过项目合作、标准制定、技术引进、人才培养等多种方式,推动新能源科技合作的发展。

第四,强化新能源国际合作中的自主创新能力。新能源国际合作的重点在于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我国新能源技术支撑和创新能力。新能源国际合作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机制,把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和核能等列入与美欧国际合作的重要领域,实现重点突破,提升新能源技术的国际竞争力。其次,发挥大型骨干企业和重点研究机构的优势,积极参与美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联合建设创新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积极吸收国外新能源先进技术和应用经验,支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最后充分发挥新能源公共服务平台和中介服务机构作用,为新能源国际合作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知识产权服务、人才培训服务和合作交流等专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康晓,中国开展可再生能源国际合作的途径与问题,[J],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第6期

双碳行动方案范文5

能源既是“工业的粮食”、“现代工业的血液”,又持续释放着巨大的外部性影响。能源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影响,远甚于其他产业。我国的能源生产及消费呈现出“富煤、缺油、少气”,以及“新型能源短缺”的结构特征。煤炭工业、石油、火电等传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承载中国经济腾飞30多年,但也极大程度地影响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我国的能源效率低、污染严重,在某种程度上还不完全是技术问题,还有体制不合理和市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技术创新支持产业发展的制度性轨道缺失,使得大量高效清洁的能源技术得不到普遍采用。

从根本上说,当前我国能源生产及消费的基本矛盾,一是能源的有限供给与日益扩大的能源需求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思考如何以有限的能源满足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二是能源的大量使用与生态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思考怎样尽可能地降低甚至避免能源使用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损失和社会福利损失。

面对能源挑战,国家在宏观、微观层面上要求转变能源资源经济增长方式,提出“节能减排”有效利用资源的号召。2004年底,国家了第一个节能中长期规划。国务院2006年出台了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2007年出台了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通过了新修定的《节能减排法》,以及节能减排统计监察考核方案和办法。2008年国务院又出台了进一步加强节油节电的通知,出台了《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等,这些都是推动节能减排的重要政策。节能是中国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也将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在经济转型中促进能源领域的战略转型

在经济转型中,能源领域的转型迫在眉睫,存在着巨大的空间。

要由高成本的粗放型利用能源向集约化使用能源方式转变

随着我国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场机制逐渐健全,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模式向集约化模式转变。在这一历史趋势主导下,政府管理经济的理念与方式也发生了很多改变,特别是近几年来针对产业结构优化与能源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国家产业水平升级与变迁,使高耗能产业得到抑制,而且推进能源行业进入集体节能降耗的轨道。

集约化使用能源方式,要求在促进能源节约和能效提高方面,发挥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促进装备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促进能源生产力“大解放”。在能源开采加工、电力输配技术、节能和能效技术等方面,攻克技术难关、建造国产设备、开发国产器械、掌握和构建节能能源理论体系。

要由非市场化向市场化的目标转变

就总体而言,相对于我国经济规模和社会发展水平,目前我国的经济制度和机制的市场化水平仍较为滞后。这就决定了我国的能源市场化改革主要集中体现为: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深度以及能源资本化两个方面。

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能源生产国,主要生产的燃料是煤炭,在环保等需求的驱动下,国家近年来强调压缩煤炭在能源消耗中的占比,煤炭、石油在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有所下降,而天然气、非化石能源占比迅速增加。同时,由于能源进口需求,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快速增加,国家一方面继续加大油气进口投资建设,继续推进对外直接投资,推进油气进口多元化,逐步建立全球性能源贸易体系;另一方面,推进建立“双控制度”,培养“一个市场”,即控制能源增长速度和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建立碳的交易市场。

突出提高能源产业技术水平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努力提高产品技术水平,促进我国节能环保关键材料以及重要设备和产品在工业、农业、服务业、居民生活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实现节能环保目标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用能单位广泛采用“节能医生”诊断、合同能源管理、能源管理师制度等节能服务新机制改善能源管理,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和脱硫、脱硝设施运营基本实现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综合环境服务得到大力发展。建设一批技术先进、配套健全、发展规范的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广大中小企业配套的产业良性发展格局。

三、以节能引领经济转型

以节能引领经济转型,要做好“加减乘除”法。

加法,就是加大节能环保力度,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为经济转型提供支撑。江苏工业经济比重大,人口密度高,环境容量小,必须通过强化环评和能评制度,加快实施重点节能技改工程,加强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的节能,大力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江苏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整体竞争力较强,市场需求潜力大,在经济转型中,要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产品档次、服务质量为重点,强机制、促创新、重投入、上水平,有效拉动节能环保消费需求和社会投资增长,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使节能环保产业成为江苏新兴支柱产业。

减法,就是以节能环保为目标,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实施针对煤炭、石油等主要化石能源的消费总量控制,为经济转型提供良好的环境。当前,部分高耗能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钢铁、电解铝、水泥和平板玻璃等行业是重灾区。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能源消耗量较大。因此,要大力淘汰落后产能,狠抓重点领域节能。要在工业、建筑、交通和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行动,促进各个领域的节能工作。通过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计划,开展绿色发展专项行动等,提高工业领域的节能效果;通过深入开展绿色建筑行动等推进建筑节能;通过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等,提升节能能力;通过完善公共机构能源审计及考核办法、推进公共机构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建设等,确保公共机构完成单位建筑面积能耗降低的目标。

乘法,重点是推进能源体制改革和能源科技创新,为经济转型提供动力。当前,我国的能源体制存在自然垄断、行政垄断、政企不分等问题,市场竞争不充分。在能源价格管理上,政府对石油、天然气、电力存在一定价格管制,资源产品价格扭曲。以节能促进经济转型,必须推进能源体制革命,颠覆延续数十年的生产模式、市场格局、管理体制。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能源市场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发挥政府监管作用。探索合同能源管理、碳减排交易、排污权交易等新机制新模式,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此同时,还要紧跟全球能源科技进步潮流,提升整个经济系统的节能能力,包括实施节能重点工程、节能技术改造工程、节能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工程、能效领跑者计划等;大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推进资源税费和环境税改革等。

双碳行动方案范文6

“双重倒逼”:安全下滑与减排大限

以未来型新概念船为主导的船舶设计、开发重大转变,预示着新一轮船舶技术革命的肇始,而过去10年全球航运安全的严重下滑以及日益紧逼的减排趋势正是其最大的动因。一项由DNV收集、跟踪并统计的数据显示,1980年至2000年的20年间,全球航运业的事故发生率呈积极下降的曲线,即1980年航运安全事故发生率为0.12次/船,至2000年下降到0.02次/船以下。而从2001年至2010年,航运安全发生了逆转,尤其是过去的几年里全球航运的所有船型和所有类型事故均不同程度出现了上升,其中航行差错引发的事故占所有发生事故的50%。

对此,DNV总裁石万胜在挪威海事展前夕向业界发出告诫:“航运业统计数据所显示的航运安全趋势下降引起了业界的关注。现在到了该平衡安全和环境风险两者关系的时候了。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人的因素及其能力对航运安全的影响。”他以全球油轮为例,比较分析1980―2000年事故发生率下降的原因认为,一是船东、船级社、租船方、船旗国、港口管理局等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二是借鉴了其他行业的好的方法和理论,三是规范、法规方面的重要修订,更加强调安全性,比如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防止海上船舶污染国际公约(MARPOL)、船级规范等。

近十年来航运安全的严重滑坡,从海上通航环境的视角考量,全球海域特别是伴随气候变暖引发的恶劣气候增多,海况变数增大,近年来船舶营运的通航环境日趋恶化。据统计,目前常年在沿海运营的集装箱船受到的极端天气侵袭,大大超过了上个世纪80年代;全球主要集装箱班轮航线所涉航区,特别是中东、非洲、马六甲等欧线班轮的必经水域,战事与动乱不断,加之索马里等海盗出没频繁,船舶正常通航受到严重的干扰和制约,安全风险逐年加大。

与此同时,航运减排的要求和措施正在形成巨大的倒逼态势。根据IMO的防污染公约,营运船舶的九大排放将受到严格限制。欧盟议会也已确定至2011 年底为IMO 达成航运GHG排放目标的最后期限。目前波罗的海、北海、地中海、北美海岸均设立了排放控制区,2015年起,任何船舶进出上述区域,其燃油硫含量不得超过0.1%,或者废气排放必须经过净化达到同等水平。2016年后,新造船舶的氮化物排放则必须降低75%左右。

“现在公众的关注度已经从对人命安全和人员风险的关注转向对环境风险的关注”,石万胜强调,航运业正面临诸多不同的挑战。目前对环境的高度重视引发了一些主要的变化。但对人命损失的零容忍度与对环境破坏的零容忍度同样重要。

安全与减排的“双重倒逼”表明,“航运业必须始终平衡安全及其他优先考虑因素之间的关系”,而面临海运量增加、新船数量增加以及更多技术先进船舶的未来,以提高船舶能效、降低排放、增加安全运载能力为主导,从船舶设计、建造乃至营运进行规范与管理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已由金融危机前的箭在弦上,至后危机之时应势而发了。

应对策略:风险管理与技术创新

“DNV从成立之日起就对安全事故零容忍,决不马虎”,DNV高级副总裁Tore在回答记者时认为,当前海上安全与环境问题是对航运与造船业的两个最大的挑战。事故风险、管理风险、海盗风险以及腐败风险等正在成为突出的矛盾,应对与化解这些风险,企业需要在当前的环境下正确辨识各种风险,平衡风险与收入的关系,强化风险管理。

将改进航运安全与实现减排两大问题放到了一个天平的两边,DNV寻找与提供的重要突破口就是风险管理,而风险管理正是DNV的核心专长和能力之一。DNV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经理姚伯乐坚持认为,全球减排的趋势不会改变,风险管理必须成为变革的基础,确保航运安全,不容妥协。

在天平的这一端,DNV一直注重收集海上航行安全有关数据,每年有几千份反馈表得到了来自各国船东、造船等行业所有层级包括陆上和船上部门的全部回应。经过对航行安全有关数据和反馈的分析,DNV认为,当前航运业面对安全下滑的势头,必须解决好企业各个目标之间的矛盾,比如对营收的追求,如果停航维修可能意味着运输量的损失和延迟;控制预算目标,船舶维修和备件都会带来成本的增加;时间目标,“时间就是金钱”等等。

据了解,目前全球有17%的船舶入级DNV,通过建立风险管理机制,DNV将船舶从建造、下水、交付到投入营运直至退役列入了入级规范,从而保障船舶的生命周期安全。截至目前,已有130个国家和地区授予DNV的船舶检验权,其中70%船舶以DNV的入级标准作为规范。风险管理所覆盖的船舶不仅有三大主流船型,同时还包括欧美输油管道、以FPSO为代表的海工项目。

在石万胜看来,航运业安全发展“离开了人的因素一切都是徒然”。他认为,“安全从来都不能被完全管控。个人能力和行为是安全管理的两大主要因素。”为此,他向全球航运业提出改进航运安全需要关注三个重要方面:第一,改进企业安全文化,聆听各相关方的意见和反馈;对利益冲突要有准备,日常工作优先。第二,提供更有效和针对性的培训。根据DNV为航运公司的审计和项目服务中的观察,现在很多培训质量不高,航运公司乐于提供软性技术培训,几乎没有公司会衡量培训的效果。因此,提高培训质量非常重要,开发更多基于实际经验和能力要求的培训模块,可以提供度身订造的培训。第三,培训必须要有跟踪,对船上人员进行定期的能力评估,超越常规思维,认识到拥有证书并不代表实际能力,规范与法规只是安全制度,不能保证人的表现。

而在天平的另一端,DNV把世界船队分为59个细分市场,其研究发现,分别代表构成世界船队的59种船型中有17种安装燃气型发动机是最符合成本效益的。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全球造船和航运受到严重冲击和影响,但DNV并未因此放缓在船舶技术领域创新的脚步,而是从低谷中发现契机,酝酿新的技术革命。

2009年,DNV在其《通向低碳航运之路》之前,通过对每个细分市场基于运营条件、每项措施的减排潜力、成本效益、现有措施阶段实施的年份等因素进行逐一建模,形成的研究报告提出,全球船队可以采用符合成本效益的措施实现与基线排放量相比减排二氧化碳30%,如果采用所有减排措施,那么减排比例更将高达60%。

DNV预测并呼吁,全球航运界现在开始行动,采用一系列低成本高效益的措施,至2030年可实现减排30%。“短期来说,我们必须确保我们的营运方式是环保的,包括处理搁置、拆解船舶,关注航程管理和能源消耗等。长期来说,DNV将继续在推动技术发展、环保和航运业的效率方面发挥领先作用。”石万胜充满信心地表示。

解决方案:采用多能源驱动与提高船舶能效

与上个世纪50年代集装箱运输诞生引发一场海上运输方式的革命不同,新一轮船舶技术革命着眼于航运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将作为航运及其他产业的商业考量之一,需要平衡环境、社会和经济三者的关系”,DNV执行副总裁、可持续发展和创新部首席运营官毕浩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包括航运造船业等产业都需要在挑战中进行调整和变革。或如挪威前首相在1987年所言:每一代人需要解决好一代人的需求,并为下一代提供准备。

他告诉记者,DNV以实现目标为基础,应用多指标风险管理工具,包括差距分析、项目执行、变革管理、成本效能以及风险缓释等,为多种复杂行业提供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包括石油天然气、基础设施、航空、金融以及医疗卫生等领域。据其介绍,在未来10年风力发电成为主要能源之一的前瞻决策中,DNV已经获得了全球70%营运的风能项目入级。而在碳捕捉、储存方面,DNV也已与很多机构合作,制定了行业规范,虽然目前碳捕捉、储存技术还不成熟,但DNV通过与欧盟的合作,将着力拓展这一方面的业务。

就航运、造船业而言,以远离或告别传统的石油燃料为终极目标,减少或改变单一燃油驱动,提高船舶能效,减少温室气体特别CO2排放,已成为船舶技术革命的重要切入点。据了解,目前DNV展开的船舶技术创新和环保设计主要集聚在四个方面:一是创新结构线型改进船型;二是对船舶主机等设备进行优化;三是改进船舵和推进系统;四是参与研发多能源驱动船舶和燃料电池。

2009 年,DNV与德国Reederei Stefan Patjens航运公司合作,对一艘5000TEU的集装箱船改装,成为全球首艘使用液化天然气作为燃料的集装箱船。

2009年,DNV探索将燃料电池应用于一艘在北海运营的VIKING LADY号海洋工程供应船上,成为全球第一艘通过燃料电池技术进行船上发电试验的营动船舶,并向全世界的政界、商界人士展示了船用燃料电池的商用前景。

2010年初,DNV提出了满足ECA标准的LNG优选方案,包括货物维护系统、推进系统选择及特性、再气化、轴系布置、船舶震荡以及货舱晃荡等技术层面。这一优选方案被IMO制定的2012年液化天然气船推进新规范采用。

同年3月,DNV完成“未来集装箱船‘鲲腾’”概念的研发。首次在设计上推出了采用液化天然气作为船舶驱动组合燃料的解决方案。同时,针对船体设计、船机系统、推进系统、材料、货物装卸和操作效率等,展现其在航速、船宽、载运能力、组合燃料等诸多创新。

同年12月,DNV向全球业界以液化天然气作为燃料的最新环保概念油轮“Triality”,以实现二氧化碳减排34%、氮氧化物减排82%、硫化物减排94%,颗粒物减排94%,同时有效利用货油蒸汽、能源消耗减少25%,以及船型改进后无需压载水、整个生命周期减少运营成本25%等优势受到瞩目。